医疗事故处理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事故处理法

篇1

    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

    第三条、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

    (二)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三)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的;

    (四)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条、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事件(以下简称医疗事故或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鉴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得当。

    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与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

    第五条、医疗事故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条、根据给病员直接造成损害的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三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

    前款医疗事故等级的医学鉴定标准,由卫生部制定。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七条、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八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验。

    第九条、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病员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

    第十条、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尸检应在死后四十八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当请当地法医参加。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四十八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

    第十一条、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或者对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处理不服的,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均可在接到结论或者处理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章、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分别成立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直辖市分别成立市、区(县)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由有临床经验、有权威、作风正派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干部若干人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可以吸收法医参加。

    鉴定委员会人选,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医疗单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它的鉴定,为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也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

    中国所属的向地方开放的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也可以提请当地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第十四条、鉴定委员会接到申请或者委托后,应当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慎重作出鉴定。如材料不全或情节不清,有权要求医疗单位补充材料或者对有关事实情节进行复查。

    鉴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符合医学原理,并以书面形式作出。

    第十五条、非鉴定委员会成员和未经鉴定委员会邀请的其他人员,不得参加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是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或者与医疗事故或事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扰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不得对鉴定委员会成员进行威胁、利诱、辱骂、殴打。

    第十七条、鉴定可以适当收取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单位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鉴定的一方负担。鉴定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五章、医疗事故的处理

    第十八条、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医疗事故补偿费,由医疗单位支付给病员或其家属。病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不得因给予了医疗事故补偿费而削减病员或其家属依法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

    病员由于医疗事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由医疗单位支付。

    第十九条、因医疗事故致残的病员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产妇死亡留有活婴的,由其家属接受出院;无家属的,由其所在单位接受出院。

    病员在医疗单位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单位处理,火化后的骨灰应通知家属领回。

    第二十条、对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当根据其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

    一级医疗事故: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疗事故: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疗事故: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

    第二十一条、对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政处分;对情节严重的,也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等级、情节、本人态度,除责令其给病员或其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处一年以内的停业或者吊销其开业执照。

    第二十三条、发生医疗事故或者事件后,丢失、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病案和有关资料,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医务人员由于极端不负责任,致使病员死亡、情节恶劣已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医疗单位的财产和工作秩序,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民主权利和工作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借口医疗单位发生医疗事故寻衅滋事,扰乱医疗工作正常秩序。违者,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单位以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篇2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根据国家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医疗护理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为医疗事故。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

第四条  本细则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分类

第五条  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有下列情形之一,并导致本细则第二条规定后果的为责任事故:

(一)对急诊病员互相推诿、贻误、丧失抢救时机的;

(二)擅离职守、贻误诊治和抢救时机的;

(三)在诊疗中经治医生无能力处理,又不请示上级医生或不执行上级医生正确指导的,被请示的上级医生不及时处理的;

(四)违反手术规定,术前不认真准备,术中不按操作规程进行,以致误伤重要器官或开错手术部位,或将纱布、器械等物品遗留在体内的;

(五)在手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麻醉发生过失的;

(六)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违反规定和操作规程,交接不清,查对不严或护理不当的;

(七)在助产工作中,不认真观察产程进展,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的;

(八)在各种辅助检查工作中,由于不负责任而发生错误,直接影响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的;

(九)不执行消毒、隔离规定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交叉感染的。

第六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确因业务技术水平所限,发生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事故,造成本细则第二条规定后果的技术事故。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七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呈报书面情况报告。

第八条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报省卫生行政部门。企业系统的医疗单位还应及时报告其主管部门。

第九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均应进行尸检,尸检应在死亡后四十八小时以内,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四十八小时,以及在病员死亡四十八小时之后提出查处要求,以致影响或无法判定死因的,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

第十条  医疗单位或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医疗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应形成书面意见,交当事医务人员、病员或其家属、病员所在单位各一份,并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企业系统的医疗单位还应及时报送其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医疗单位、病员及其家属对医疗事故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或上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并提供如下材料:

(一)申诉者应提供;

1、申诉书;

2、医疗单位的处理结论和技术鉴定书;

3、如死亡,应提供尸体解剖材料。

(二)医疗单位应提供:

1、调查报告或当地鉴定委员会鉴定材料;

2、原始医疗病历、档案;

3、尸检报告。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十二条  处理医疗事故实行三级处理办法,省、市、县分别成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由有临床经验、有权威、作风正派的中、西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省级和其他有条件的鉴定委员会应有法医参加。

鉴定委员会人选,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名,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鉴定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医疗单位或病员及其人提出的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委托或申请;

(二)搜集、掌握医疗事故的有关资料、证据;

(三)对医疗事故做出技术鉴定结论。

第十四条  鉴定委员会接到申请或委托后,应调查研究,审阅有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实事求是地做出鉴定。如材料不全或情节不清,有权要求医疗单位补充材料或者对有关事实情节进行复查,也可要求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到会陈述事实,提供有关情况。

鉴定委员会在鉴定过程中,对是否属医疗事故,以及医疗事故的类别、等级有重大分岐意见时,应记录在案,深入调查,核实或邀请有关专家讨论研究,最后由参加鉴定的委员表决,以多数人的意见为鉴定结论。

第十五条  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人、医疗单位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医疗事故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其近亲属和本医疗事故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医疗事故的证人、鉴定人或者当事人的人的;

(四)与本医疗事故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各级鉴定委员会成员的回避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十六条  鉴定收取鉴定费,由提出鉴定的一方向卫生行政部门预先交付。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单位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鉴定的一方负担。鉴定费收取标准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

第十七条  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给予一次经济补偿,其标准为:

一级医疗事故:三千元;二级医疗事故:二千元;三级医疗事故:一千元。

第十八条  医疗事故补偿金,由医疗单位在医院经费中列支;个体开业医务人员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开业医务人员本人负担;临时组织的各种医疗队、手术防发生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组织单位或有收益的医疗单位承担。病员及其家属所在单位不得因给予了医疗事故补偿费而取消或减少病员或其家属依法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

第十九条  凡确定为医疗事故导致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者,厂矿、企业职工,由其所在单位比照因工伤亡待遇处理;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由其所在单位按因公发生意外处理;农民由所在村屯从公益金列支适当补助,个别贫困村屯补助有困难的,可按农村社会救济办法,由民政部门酌情给予一次性救济;城镇居民,如系职工供养的直系家属,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解决;家中无职工的城镇居民生活有困难的,可由民政部门做为城市社会困难户给予一次性救济;集体单位职工及其家属,按所在单位有关保险福利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医疗事故发生前的医疗费用和医疗事故发生后与抢救或补救措施无直接关系的医疗费用,以及自通知病员(包括产妇遗留的活婴)出院日起的住院费用,由病员、家属或其所属单位支付。病员由于医疗事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由医疗单位支付。

第二十一条  对造成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二十二条  医疗单位由于管理混乱或使用人员不当,或对反映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的隐患不作处理,不重视医疗安全等原因而直接造成的医疗事故,以及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有拖延、阻挠、包庇、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由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医疗事故,可参照本细则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篇3

医疗纠纷的界定是本文研究问题的起点,只有在明确医疗纠纷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合理的构筑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关于医疗纠纷的定义理论界说法不一,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亦有所不同。本文对医疗纠纷所定义:是指以患者及其利益相关人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在特定的诊疗护理活动等医疗过程中发生的,造成患者人身、财产损害引起的各种争议,从而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法律关系。对于医患纠纷的界定,本文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其应包括由医源性引发的医疗纠纷和由非医源性引发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的定义在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可见,医疗事故只是医疗纠纷中的一特殊的表现形式,并非所有的医疗纠纷都属于医疗事故。医疗过失的定义主要被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用,其涵义与上文介绍的由医源性引发的医疗纠纷基本一致。

二、我国医疗纠纷解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纠纷解决现状

1.法律法规的适用。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我国目前审理医疗纠纷主要的依据。此外医疗侵权行为还适用《民法通则》、刚刚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条例》规定对构成医疗事故的进行赔偿,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不赔偿。但在司法实践中,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行为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立法者解释对那些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的规定。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确定赔偿的范围和赔偿的标准。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来进行索赔。

2.医疗鉴定制度。我国医疗鉴定制度包括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司法鉴定。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医患双方都可以提请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也可以向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司法鉴定。《条例》颁布后,改变了原来的医疗事故鉴定主体,由医学会来主持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医学会的鉴定体制是集体临鉴定制,鉴定专家不在鉴定结论上签字。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证明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但鉴定结论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是否具有过错,及过错程度大小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法官要弄清楚这些问题还要向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司法鉴定。

3.医疗纠纷解决的程序。《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医患双方既可以协商解决或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二)我国现行医疗纠纷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适用冲突。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只对构成医疗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其它的类型的医疗过错不给予赔偿。但在司法实践中,有及少数的医疗纠纷被鉴定为是医疗事故,如果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不给予患者赔偿必定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为此,立法者表示,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对患者进行赔偿。这一解释看似很合理,但确出现一个问题,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额却比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额少,但我们都知道,医疗事故是最严重的医疗过失行为,怎么会赔得更少了。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常出现适用法律难的情况,因此,不能作出公平合理的判决。如何确定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成为审理这类案件的难点,紧紧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也不利于对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保护。

2.医疗鉴定体制存在缺陷。由于医疗知识的复杂性、高难度性和专业性,法官在审理医疗纠纷时不能独自对争议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裁断,因此医学鉴定对法官审理案件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国家的医疗鉴定制度却存在问题:第一,医疗事故鉴定主体的公正性受到置疑。我国现行医学会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家医院抽调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鉴定委员会专家颁发资格证书。因此,这就决定了医学会的鉴定人员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致其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置疑。第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缺乏质证程序。只有在法庭上经过质证的证据才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作为认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的唯一证据,应该经当事人质证,并由法官判定其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是《条例》并没有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并且鉴定人并不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且不对错误的鉴定结论负责,以致于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形同虚设。

三、完善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全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立法机构应当尽快地制定一部完整的《医疗纠纷处理法》,这部法律既是一部实体法,也应是一部程序法。法律条文应该明确规定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统一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并且对医疗鉴定制度作出合理的规定。应该修改《条例》中医疗事故的概念。扩大其外延,涵盖所有的医疗过错行为,并且法律应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并对保险的范围,保险率的计算作出详细的规定。

(二)建立非诉讼解决程序优先和诉讼程序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我国的医疗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并不成熟,没有建立像国外那样成熟的非诉讼解决机制。鉴于医疗纠纷案件的复杂性,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花费的时间长,诉讼费用高,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利益。因此,通过成本低,效率高的非诉讼解决方式来处理医疗纠纷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但由于我们国家与国外相关的法律体制、法律文化和背景存大着差异,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经验。目前,我们国家的司法资源还不太丰富,单独的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和医疗仲裁委员会存在着许多障碍,因此我们应该另觅新路,通过简单便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法院内设立纠纷的调解处,并聘用医学专家来参与调解,形成由法官和医学专家组成的调解委员会,为医患双方的沟通提供一个双互沟通的“平台”,避免双方对簿公堂,加剧紧张的关系。调解委员会通过介入医疗纠纷案件,确定医方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并对赔偿数额进行初步的估定。调解委员会的处理意见只是建议性的,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双方不同意调解意见,还可以向法院。

(三)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自《条例》颁布后,医疗机构意识到自身的风险加大,因此,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医疗责任风险机制上来,欲通过第三方的介入来分担风险。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对医患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制度:

1.在立法上应当确立强制保险原则。即将制定的《医疗纠纷处理法》中应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强制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只有确立大范围的参保主体,才能确保共同分担风险,维持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顺利有效的运行下去。

2.明确医疗责任保险的赔偿范围。我国现行的医疗责任保险范围只限于医疗事故,对其它类型的医疗过失行为不予赔偿。这大大缩减了保险的范围。因此,医疗责任保险的范围应包括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一切医疗过失行为,只要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就应该赔偿。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 医院病案 管理模式 医院信息管理 医院模式

病案是医疗活动的记录,也是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病案利用广泛涉及医院经营管理、监督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纠纷和法律案件、疾病预防和控制、医疗政策的制定调整、临床医教研等。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病案资料作为一种法律依据的机会越来越多,它被大量地不断应用于科研、教学、卫生管理、医疗管理、社会咨询等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1.充分认识病案信息管理的作用

病案信息是医院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正常运转的工作基础,随着国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病案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各类医院的普遍重视,病案管理已从原来的单纯服务型向学术型、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转变。

1.1病历档案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库。病历档案记载了每个病人的疾病情况、诊疗方法和效果,是临床实践的全部原始记录,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资料,是进行科学管理和医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医院医疗业务统计的主要原始资料之一。

1.2病案档案是医院临床教研工作的活教材。一份内容完整的病历档案,是医生对病症正确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病人的病情存在许多相似或相近的症状,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这就需要参考过去的诊治资料。通过对病历档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病情,才能研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诊断治疗方案,使诊治更加合理,疗效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1.3病案档案是医疗纠纷处理、伤残评定、诉讼案件调查的重要法律依据。病案档案可以为医疗保险提供真实的信息,是保险理赔的可靠依据。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它可以实现全面地反映病人住院期间的就诊情况,成为保护病人、医生和医院利益的重要记录。在处理各种肇事、事故和伤残鉴定时,必须根据病历档案来做检查分析,才能推断出责任之所在。

2.加强病案质量控制

2.1 健全组织,层层把关 实行病案质控专家组、科室质控小组和病案书写者个人的三级病案质量控制,层层把关疏而不漏。聘请几位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高年资专家组成病案质控专家组,坐镇病案科,负责病案质量的终末控制,对全院每月归档病案在装订上架之前进行全面督查,发现存在缺陷的病案,则退回科室责修改后再装订上架,并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反馈各科室病案质量存在的问题,严把终末质量关。各科质控小组负责病案的环节质量检查,每周定期对运行病历进行普查,对急危重症病历随时抽查。

2.2学法执法,加强培训 病案的质量不仅是直接反映医院医疗水平,展示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而且是防范医疗过失和事故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病案成为处理医疗纠纷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法律证据文件。因此,医院应提高病历书写人员的素质,下大力气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教育,以《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三级医师查房规定》、《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基础进行全员培训,特别加大对实习、进修、轮转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岗前培训的力度。

2.3 存在问题,引以为戒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医疗纠纷的增多,医院管理者也开始高度重视病案的管理和病案的质量,使病案的质量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病案质量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首页质量问题: 由于不了解填写要求、粗心或者笔误,漏填、错填仍然可见,经常隐含着潜在的法律问题。(2)急诊病历、急诊留观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的记录时间未准确到分钟,且与医嘱、护理记录、体温单等不一致,不但没有反映医生处理病情的及时性,而且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发生。(3)入院诊断应该是主治医生 48 h内查房后确定,但是有少数病案入院三天仍未明确入院诊断。(4)三级医师查房未能在病历中很好体现,有不盖章的,有盖章却不记录查房医生姓名和职称的,还有不及时记录上级医师查房内容或记录内容而缺如上级医生修改签名的。(5)体格检查过于简单,仍存在漏检问题,特别是缺少一些特异性的阳性体征和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如心脏病未叩心界大小,急性白血病未记录有否胸骨压痛。(6)手术病历缺如术前小结、术前讨论、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记录等或记录格式不规范。(7)医嘱方面,取消医嘱不签名,任意作废且不用红笔,有特检医嘱无报告单,有会诊医嘱缺会诊记录单等。

3.病案信心管理的重要作用

3.1促进医院教学科研工作

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和经验。病案是医院科研和教学的基础,是临床医疗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全面总结。它是全体医务人员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为医院的学科发展、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临床用药情况观察以及新课题研究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

3.2有利于化解医疗纠纷及处理法律案件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由病案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如何化解医疗纠纷和处理法律事件已成为医疗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医院必须把提高病案质量管理水平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3.3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医院管理档次

医院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很重要的一面是来源于有价值的病案。加强病案质量管理,保证病案信息充分利用,用病案管理的先进手段、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理念,是提高医院管理档次的重要途径。这样,医院管理者就能通过病案信息分析医院现状,检查和监督全院工作,指导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与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全方位地推动医院向更高档次发展。

4.提高病案管理水平

4.1不断学习,提高素质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执行,无疑对我们病案管理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病案管理人员面临新的考验。医院管理层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病案管理水平的关键,也是医院医疗质控的重要内容之一。病案管理是相当细致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同时病案的原始记录特征,决定着它的严肃性和法律地位。

4.2改变观念,主动服务 病案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变单纯做保管员的思想,宣传病案在医学论文产出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和鼓励医务人员正确利用病案,从单纯地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转向临床、医技、护理、科研、教学、社会保险、公检法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提高病案的使用率。病案室应建立多系统病案检索途径,为医务人员的检索、借阅、统计等提供更多的快捷便利。

4.3 环境适宜,设备完善 维护病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是病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医院应该为病案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宽敞、通风、防潮,利于大量病案的长期储存;同时为病案室配置相关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为病案出具证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如此,也防止了病案的人为损坏、丢失、泄密。

随着社会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和电子病案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向,各级部门对病案信息需求及传递方式将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式将被高新技术所取代。因此,病案统计人员必须树立参和管理和提升服务的理念,调整更新知识结构,主动适应医疗改革及医疗市场对病案信息的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开展更深层次的病案统计分析,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服务,为医院的健康的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加强病案信息管理 提高病案信息利用度《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19卷第1期

篇5

【关键词】责任保险 医疗纠纷 医疗责任保险

近年来国内医疗纠纷呈不断上升之势,医疗纠纷投诉已成为全国10大投诉热点之一。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资料统计,消费者对医疗纠纷的投诉2015年是2731件, 2016年上升到7879件。医疗服务领域特有的专业性较强、风险性较高,行外人士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也缺乏应有的理解。因此,在一些医疗纠纷处理中,受害人往往心力交瘁,深感权益难保;而医疗方则鸣冤叫屈,愤愤不平;就连司法机关亦觉无所适从,相似案件的判决却大相径庭。上述情况表明,医疗纠纷处理步入困境在所难免。

医疗纠纷的上升趋势及其处理困境已引起医学界和法学界的共同关注,与之相关的学术探讨与司法实践也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其中既有依据市场经济条件的法治需求,对我国现行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的困难与非议,也不乏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模式,对我国医疗纠纷法律框架的有益设计。本文拟从医疗责任保险的适法性、医疗责任保险的公正性、医疗责任保险的预防性三个层次予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医疗责任保险的适法性

医疗服务行业是高风险性的行业,这就决定了医疗纠纷的不可避免。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医疗行为直接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或身体,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造成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从而给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由于人类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不足和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掌握局限,医疗意外和医疗并发症时有发生,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此并不充分理解,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医疗效果的差距更加剧了医疗纠纷的频发。

危险的发生通常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人类在长期同危险作斗争的过程中力图把握危险发生的规律,并由此创设出了诸如避免危险、预防危险、自留危险、集合危险、中和危险及转移危险等多种危险处理方式。保险作为一种间接转移危险的方式,作为一项分散危险、消化损失的制度,在近代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并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青睐。

二、医疗责任保险的公正性

医疗纠纷处理的困境,关键在于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制有碍公正。医疗纠纷是一类技术性很强的案件,由于涉及到专门的医学知识,而处理者(法院、仲裁机构等)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因此专家鉴定就显得极为重要,甚至是案件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三级鉴定体制,鉴定委员会成员所在医院必定与被鉴定医院同在一个地区,鉴定委员会成员必定与涉事医务人员属于相同或相近专业。鉴定方与被鉴定方这种同行加近邻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鉴定的客观公正。涉事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关系请求鉴定者网开一面,而鉴定者出于和事故责任者直接熟识或间接认识,同时也担心自己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很可能有求于对方,往往手下留情。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使医院相对超脱于以往与患者直接对立的地位,转而由患者与保险人直接发生保险赔偿金的请求与给付关系。因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分散和转移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应承担的责任,有学者指出责任保险具有第三人性的特征。即责任保险性质上为第三人保险,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是责任保险合同得以成立和存在的基础。没有第三人,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无从发生。为了避免鉴定不公的困境,投保人与保险人可以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由第三人或者保险人与第三人共同选择鉴定方式和鉴定机构,这样被鉴定方在无需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和无法选择鉴定机构的前提下,对鉴定结论施加影响的动力和可能性大为减少。

保险中的先予给付制度也有利于对医疗纠纷的公正处理。《保险法》为了保护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利益,特别规定了保险人的先予给付义务。综观医疗纠纷的处理,失信的鉴定结论、偏向的行政调处、繁锁的司法裁判、艰难的执行氛围,使受害人要讨个说法,不仅要承受长期的精神痛苦,更要负担巨大的债务压力,不少受害人只得忍气吞声,知难而退。保险人的先予给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解受害人的不利处境,为其获得公正赔偿抗争到底提供便利。

三、医疗责任保险的预防性

医疗纠纷重在预防,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机制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从源头上解决医疗纠纷的上升走向和处理困境。大多数医疗纠纷的出现与医务人员的责任性不强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有关。

医疗责任保险的建立,使医疗纠纷的解决步入法制化轨道,杜绝医疗纠纷的“私了”陋习。医疗纠纷的“私了”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在于医院方顾及名声,宁愿花钱买平安;患者方处于弱者地位,希望通过“私了”实际多得到点经济赔偿。医疗纠纷的“私了”主要弊端在于:一是不宜分清责任,掩盖了医院方可能存在的医疗过失行为。医院方不会从医疗过失中吸取教训,涉事医务人员也往往逃避承担责任。二是个别患者的私利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会采取非法手段,扰乱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围殴医务人员。医疗纠纷向“私了”告别,能够促使医院树立法制观念,自觉查找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医院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医院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由于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在现行体制下,医院和医生都怕卷入医疗纠纷,不愿冒医疗风险,对危重患者和疑难杂症能推就推,能转则转,许多医疗创新的机会白白丢失了。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制化医疗纠纷处理模式,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创新撑腰壮胆,有利于促进医学事业的进步,最终既造福患者又降低医疗事故。

医疗责任保险作为责任保险中一种相对较为年轻的险种,由于主客观的因素尚不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作为一种医疗纠纷解决的新路径,其所具有的适法性、公正性和预防性,目前已引起保险业界的广泛重视。笔者有理由相信,医疗责任保险的市场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孙慕义.医学大法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当事人有权选择任何一种途径解决事故争议。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意,决定选择行政处理程序,由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调解手段解决争议;也可以直接选择司法程序,提起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解决争议。

    但是,当事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途径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能同时选择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解决争议问题。只能选择一个途径解决双方争议的问题。如果当事人选择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并不否定当事人仍有继续选择司法程序的可能。

    已经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则不能进行行政处理。通过司法程序,是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最终途径,是民事救济的最终手段。对于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当事人都必须履行。

篇7

内容提要: 我国《侵权责任法》应当进一步完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应当增订医疗同意书制度、医疗共同损害责任以及会诊行为责任,在此基础上建议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责任法》。

一、应当完善我国《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

(一)应当明确规定医方违反告知说明义务的侵权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目的是对受到医疗损害的患方提供全面的法律救济。患方依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的八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第22条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方式和第47条规定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方式,有权请求医方承担财产性赔偿和非财产性赔偿。《侵权责任法》第55条第2款规定::“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3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告知义务是对患方民事权益的侵犯行为,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医疗机构承担的应当是侵权责任,而赔偿责任则是侧重于对被侵权人的财产性赔偿。有鉴于此,建议将该条中的“赔偿责任”的规定修改为“侵权责任”更为准确。

(二)应当全面肯定关于医疗水平的构成要素。日本的司法判例首创了“医疗水平”的概念。医疗水平是以地域、时间、资质等三要素为构成要件的。《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表明法律仅规定了医务人员应当履行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却忽略医务人员自身的条件、医务人员所在医疗机构条件以及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地域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医院与小医院的差别;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的差别。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水平呈现“城乡二元化”、“东西部二元化”的严重不公平局面。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各地医疗人员的素质、医疗机构的设施质量参差不齐,同一等级的医疗机构和不同等级的相同职称的医务人员也有很大的差别。据此,建议将该条中的“当时”的规定修改为“当时当地”更为恰当和合理。

(三)应当直接认定特定情况下医方的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2)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3)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这一规定表明确,在出现上述列举的三种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之一的,应当是直接“认定”,而不是“推定”。因为推定是根据某一事实的存在而作出的与之相关的另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假定,这种推定与证据问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免除主张推定事实的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把证明不存在推定事实的证明责任转移给对方当事人。上述三种情形的存在是事实存在,是认定医疗机构过错的前提和法定事由,不是一种假定的条件。因此,上述三种情况属于医疗过错的认定事实而非推定,《侵权责任法》对此问题进行如此规定是立法技术上的一次失误。

(四)应当明确规定对医疗产品损害责任适用我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所谓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制品等医疗产品,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1]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不仅是医疗损害责任,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因此,《侵权责任法》第59条所规定的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与《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输入患者体内的血液的合格性负有先行赔偿的担保义务,对医疗产品缺陷的产生没有过错,就可以向生产者追偿,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生产者之间是一种不真正连带责任。医疗产品只要有缺陷,生产者就要承担责任,这时生产者承担的就是最终责任。在产生诸法合体、责任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对医疗产品缺陷责任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五)应当明确规定医方负有医疗文书资料的保管和提供查询义务。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文书资料是一项法定义务。如果“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侵权责任法》第58条对违反该法定义务的行为直接推定为医疗过失,其目的在于说明医务人员对医疗文书和资料负有保管和提供查询的义务。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6条第2款中主要规定的是对行政责任的承担,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或者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侵权责任法》第61条第2款规定,“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医疗机构如果不按照这一规定向患者提供相关病历资料,则直接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由其承担医疗损害责任。

(六)应当明确规定医方对患方进行过度诊疗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将过度检查规定为侵权行为,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但是法条中也存在未明确或难以操作的部分。《侵权责任法草案》(三次审议稿)的第63条规定了医务人员如果采取过度检查的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应当退回不必要诊疗的费用,造成患者其他损害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在对“过度检查”的界定不明确的前提下,由医疗机构退回不必要的诊疗费用难以操作。[2]《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这一规定的“不必要的检查”取代了《侵权责任法草案》(三次审议稿)中的“过度诊疗行为”,即违反诊疗规范的检查,就属于医疗侵权。如果医方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了“不必要的检查”行为,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并不明确。因此,在法律上有必要对过度诊疗行为的责任承担问题做出规定。

二、《侵权责任法》应当增订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一)应当增订医疗同意书制度

医疗同意书系指患方在诊疗活动中必须知情并能够承担有关风险的检查、治疗、用药等医疗合同书。医疗事业是一项高知识、高技能、高风险的行业,特别是在手术中,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意外出现,医疗同意书的内容应当是医患双方对医疗措施过程中危险的确定和分担,是督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充分履行说明告知义务及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障性制度,同时医疗同意书也是医方履行告知说明义务和患方行使知情同意权及承担医疗风险的证明文件。《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了医疗告知说明义务和知情同意制度,第56条是适用此项制度例外情形的规定。但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中没有对医疗同意书的格式明确作出规定,不同的医院对医疗同意书的格式采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同意书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在《侵权责任法》中对医疗同意书制度进行增订,对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履行充分告知义务以及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对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医方可以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取得患方书面意见,签订医疗知情同意书等内容进行补充增订,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和发挥医疗同意书规范医疗行为的作用,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应当增订医疗共同损害责任

所谓共同损害是指“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侵权责任法》第12条对共同侵权的一般性规定。如果患者就诊于两个以上的医疗机构,涉及多个主体,造成医疗损害事实,因而就会发生医疗赔偿纠纷案件。这种类型的纠纷一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先后就诊于多家医疗机构,出现了损害结果。如果因为多家医疗机构的医疗过失行为直接结合发生损害结果,则可以认定为共同侵权,要求各家医院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直接结合,即是指数人行为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加害后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都无法区分。二是医疗机构与雇佣的陪护人员共同侵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陪护人员必须是医疗机构负有对其管理责任,否则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9条的规定,医疗机构使用不良药品、器械发生人身损害结果,医疗机构与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两种是间接结合的情况,不是共同侵权,理论上成为“不真正连带责任”。鉴于医疗共同损害责任的复杂性,建议在《侵权责任法》第七章中对这一类型的共同损害进行专门规定,使造成患者损害的多个医疗机构责任的更加明确化。

转贴于

(三)应当增订会诊行为责任

医师外出会诊是“会诊”的形式之一,是指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开展范围内的诊疗活动。[3]按会诊范围可分类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急诊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按会诊形式可分类为:现场会诊和远程会诊。医院诊疗活动中,会诊是很常见的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谁来承担责任,这是很多医院都关心的问题。为规范会诊行为,卫生部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后出台了《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会诊的定义、程序、规范、罚则等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了不得邀请会诊和不得派出会诊的情况,同时对发生医疗事故以后的处理也作出了规定。但是,该规定只是对医师外出会诊即院外会诊的情况作出的规制,对医疗机构科内会诊、科间会诊、急诊会诊、全院会诊造成患者损害的情况缺少法律规制。《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中也没有涉及会诊制度。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诊行为及其法律责任问题,《侵权责任法》应当增订会诊制度。

三、以我国《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为基础,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责任法》

(一)应当命名为《医疗损害责任法》

我国《侵权责任法》仅用了11个条文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定进行规定,显得有些粗略难以具体操作。因此,应当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以特别法的形式对医疗侵权行为进行专门的规制。但是,对医疗损害责任立法的名称问题众多学者提法迥异,有学者提出了《医疗过失处理法》的立法名称,还有学者提出制定《医疗过失责任法》和《医疗损害赔偿法》。《侵权责任法》确立的医疗损害责任概念摒弃了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的提法,适用《医疗过失处理法》和《医疗过失责任法》提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的承担侵权责任的八种一般形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再加上第22条精神损害赔偿和第47条惩罚性损害赔偿,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至少规定了10种责任承担方式。由此可知赔偿损失只是侵权责任承担的10种方式之一。如果医方在损害患者身体健康权的同时又侵犯了患方隐私权,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就不止是赔偿损失这一种责任形式,还应当对患方采取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措施进行救济。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是多元责任形式,不限于损害赔偿,而采用《医疗损害赔偿法》的提法,只是侧重用于对被侵权患者造成的医疗损害进行的财产性补偿,不能够对患方受到的医疗损害采取全面有效的救济。因此,笔者建议,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责任法》,这一立法名称与以往的各种立法名称相比更加合理准确。

(二)《医疗损害责任法》的基本结构

《医疗损害责任法》可以采取总则、分则和罚则三部分构成的立法模式。首先,《医疗损害责任法》总则部分主要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立法目的、基本原则、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等问题。分则部分主要规定对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类型,即分别规定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对医疗过程中的医疗合同和非医疗合同关系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具体规定,这部分是分则设计的核心内容,[4]规定医疗损害的预防与监督、技术鉴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技术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程序问题。最后,罚则部分主要规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鉴定机构违法时对患者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方式、医疗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赔偿的项目和支付方式以及诉讼时效问题,还要对患方的违法行为或者违约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三)应当制定以实体法为主和以程序法为辅的医疗损害责任特别法

《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受条文数量和内容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医疗损害责任问题作出具体的操作性规定。由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医疗纠纷诉讼时效的适用上以及诉讼时效的起算点的确定上做出特殊规定。《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受害人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因身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特别诉讼时效,受害人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对医疗纠纷案件应适用特别诉讼时效,当医疗损害处于1至2年的时效期间时,为充分保障患方的合法权益提供各种救济措施。实务中法院对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事由也不能过于苛刻,否则,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的权益。因此,笔者认为,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制定《医疗损害责任法》,应当采取以实体法为主和以程序法为辅的立法体例,使该法在立法程序公正和审判方式改革方面总体上得到平衡,从而在程序上保证“以人为本”立法理念的实现。

注释:

[1]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精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页。

[2]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35页。

篇8

1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由于医疗改革(尤其农村医疗改革)“广覆盖,低水平”的特征,使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以陕西省某市为例,农民年收入大约8千余元,而参保农民由于住院起付标准高,最高支付限额低,三甲医院费用报销比例小以及基金结余率过低等新农合政策,使参合农民受益率大打折扣。若遇大病,将支付约等同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年收入,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造成医疗纠纷上升。陕西神木县实行(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在内的)全民“广覆盖、全免费”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有力地遏制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2医院对医疗费用的监管力度不强

根据我国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客观地说,有的医院的确存在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例如比照收费、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增加收费频次、收费与病历记录不符以及医用耗材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行为。如曾经报道的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疗账单,这些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3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疲劳

先前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导致在一些案例中医院方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了降低法律风险,医务人员采取一些保护性医疗措施,包括较多的检查以及个别情形下不愿意冒风险进行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背离了医学的价值取向。个别医生职业道德缺失,为获得更高利益而诱导患者消费,用患者高额的支出去追求个人利益。

二、医疗纠纷的对策

医院是多部门合作的复杂系统,医疗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讲,医疗纠纷是医院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每一起医疗纠纷的发生,都给医患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因此,要解决医疗纠纷的深层次问题必须理顺机制、增加投入,真正做到强基层、保基本,这对解决医疗纠纷问题大有裨益。

1深化体制改革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1)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上的医疗服务收费收入,使其成为医疗机构最主要的补偿机制。政府应严格区分和规范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增加对非营利性医院的财政投入,遏止城市国有非营利性医院间的盲目攀比与无序竞争,发展和培养真正具有竞争性的医疗市场。(2)大幅度提高直接体现医生技术水平的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收费价格。借此提高医生的个人收入,使医生合理合法地享有高收入带来的有尊严的生活。使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彻底地以洁净的身躯和合理的价格步入医学殿堂。(3)大力推进单病限价收费。对患者医疗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对单病种从检查确诊入院、治疗到治愈出院限定最高医疗费用。从而降低费用,解决“看病贵”问题。

2强化政府职能

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加强卫生行业监管力度,维护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就医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农村医保制度。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群众报销比例,缓解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现象。让看得起病成为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

教育包括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要教育医生树立高尚医德,不辱使命,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接诊每一个患者,用较少的费用获得满意效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开展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减少因医源性损伤引发的医疗纠纷。

4严格价格监督

规范收费管理首先认真学习领会物价政策,理清服务项目价格、内涵及应该除外的内容等,提高各类人员收费管理意识和业务素质。再者要设置安装触摸查询系统和价格公示牌,提供一日清单,方便患者查询和了解费用情况;设立价格收费投诉箱和投诉电话,认真听取患者对医疗收费情况的批评和建议,纠正存在问题,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患者。三是要有监督机制,每月抽查住院病历,检查医嘱记录是否规范,收费是否合理,有无多收、漏费现象,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以维护患者利益。

5完善纠纷处置机制

篇9

【关键词】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护理

我院泌尿外科2009年2月~2013年2月的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患者186例,其中男137例,女49例,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93岁。

1 评估护理风险因素

1.1 泌尿外科的护理风险

1.1.1 引流管潜在的风险 手术患者多带有导尿管、膀胱造瘘管,肾造瘘管等管道,存在脱管、堵塞、感染的可能,例如前列腺电切术后的患者,如果引流管有血块堵塞而无法冲通时,必须再次手术清除膀胱内积存的血块;在上尿路手术中植入双J管,术后出现双J管的移位,也需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处理。

1.1.2 跌倒、坠床、烫伤 老年患者行动缓慢、自理能力差,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加之患者老年体弱、感觉迟缓,使用热水袋保暖易发生烫伤。

1.1.3 并发症的可能 因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低,术后活动少、卧床时间长等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压疮、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1.2 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倒退,对手术的耐受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尤其是伴发慢性疾病的老人,其抗病力更差。手术创伤可使伴发病的病情加重,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

1.3 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和家属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对医嘱的盲目遵从性,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熟知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

1.3.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知识不全面 由于业务素质较差,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带来痛苦,不熟悉专科抢救流程、应急预案,易在抢救中延误抢救时机。老年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如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到位,无预见性防范,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1.3.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专科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不充分,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未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对患者的病情心中无数。

1.3.4 护患沟通不良 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尤其对老年患者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回答问题简单。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及时,又未合理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患者产生不信任。

1.3.5 设备、物品的管理欠缺 患者急救时,不能保证设备的完好状态,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而发生纠纷。

1.3.6 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与医生病志不相符,重点不突出,书写不及时,流于形式。

2 护理风险的安全防范

2.1 强化安全教育,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科室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法规》,护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落实一日五查,对老年手术患者重点督查,对护理提出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评估危险因素;每月质量分析会重点讨论分析老年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提出防范措施。

2.2 加强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遇到疑难病、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业务,邀请医师讲课,制定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核及抽查,对新进护士,每周布置学习任务,每月进行考核,实行“一对一”导师带教制度。

2.3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专科应急预案 通过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制定泌尿外科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以业务考试、质控检查提问方式检查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早预防、早救护[1]。

2.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护患冲突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为患者服务中,礼貌用语,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适,疏导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也应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去谅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同时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换位思考、冷处理法,可以降低或避免护理纠纷。

2.5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护士长既是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落实一日五查,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护士长在护患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巧妙弥补护士沟通的不足,及时化解护患矛盾,另一方面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互相信任,让护理质量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持续提高[2]。

2.6 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 保证病区物品和设备的完好,班班交接,抢救室和抢救物品专人管理,每周清点对数,用后及时补充。

2.7 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组织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建立示范样本。对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记录,护士长做到每日必查,做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做到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