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线上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线上教学案例

篇1

一次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

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

正在通城县语文教学路上

酝酿、思考、实践

这,就是群文阅读

迎着初春的朝阳,带着对群文阅读的憧憬,我参加了我县教研室“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1+X群文阅读教学探索“课题项目的网络专题讲座,由重庆树人研究院余韵佳老师为老师们带来《得益于“1”,得法于“群”——基于统编教材“1+X”的群文阅读》讲座。

余韵佳老师:树人教育研究院教科研中心教研员,他有多年教学经验,现主要从事群文阅读教学教研工作。曾在四川、山东、贵州、重庆等多个省市进行针对教师、家长的群文阅读理论宣讲与课堂示范,多次组织老师开展群文阅读集体备课。

《得法于“1”,得益于“群”》的专题讲座,余老师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并结合大量的课例针对选择议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做了详实的介绍。与会的老师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明白了群文阅读的实施流程,令人顿感拨云见日。

讲座伊始余老师由温儒敏教授的话引入,继而以统编语文教科书的解析入手,从群文阅读的组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案例,“1+x”的教学模式多个方面,语言生动、层层深入,为老师们做了深入的解读,指导老师们要建立从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观念。

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呢?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群文阅读提倡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尽可能地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完成课堂学习。

余老师提到在“语文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文品位。群文阅读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并且其教学理念也和统编教材里‘1+X’阅读理念是一脉相通的,有其独特的价值。” “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拓宽了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效率,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座中余老师还毫无保留地向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研究的群文阅读培养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在座的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余老师以其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群文阅读结合多种议题的课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点拨,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也为老师们打开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大门,老师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接触并尝试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了对群文阅读的认识,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多思 多动 多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4

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教的时间多,学生学的时间少,使得学生常常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多学”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减少教的时间,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练习。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多思

“思”指的是思考,“多思”即多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多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水平和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以及它们的特点。在我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都开动脑筋去回忆和思考,得出了以下结果: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等6种图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当有人表述不完全时,我会适时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把每种图形的特点补充完整。在此基础上,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我提出了“你能把四边形包含的图形列出来吗”“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四边形吗”“为什么”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不仅正确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还将部分图形的关系通过下图表示了出来。

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表面上,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多学”的目的。

二、多动

在数学教学中,“多动”指的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教师若能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多学”的目标。

教学 “米和厘米”时,我先和学生一起了解米尺与直尺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明白测量物体时应将米尺或直尺的零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随后,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测量物体,并了解米和厘米在用法上的具体区别,我让学生分小组对下列物体进行测量,并将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

1.教室的长是( ),宽是( )。

2.黑板的长是( ),宽是( )。

3.讲台的长是( ),宽是( ),高是( )。

4.课桌的长是( ),宽是( ),高是( )。

5.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通过测量这些物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准确把握什么时候该用米尺、什么时候该用直尺,还能使之对常见物体的长、宽、高以及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感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对于米和厘米,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口舌让学生记住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测量工具,一切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有趣,使学生乐于通过实践操作去学习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三、多练

说到“多练”,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而新课标中的“多练”主要是指由教师精心设计或挑选出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明显帮助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如在教学完“垂线与平行线”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以组成( )个直角。

3.过直线外一点或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这样的随堂练习,集判断、选择、画图为一体,形式多样,紧扣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和难点,能恰到好处地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3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恶习 对策

近段时间,笔者曾在一博客上看到商友敬先生针对时下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作的一个比喻:今日绝大多数的教师,犹如各个旅游景点的专职导游,每天接待一批批游客。在自己设定的路线上走动,每到一处就背诵一大段别人为他写下的解说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说来说去总是这么几句话,连自己都听厌了,最后把客人送出大门,算是尽了一天的责任。

这个比喻有点尖酸,但一点都不刻薄,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教自己的书,用别人的话说吧,用自己的汗水耕别人的田。一堂课,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更“优质”,更“完美”,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一、两大恶习现状

(一)迷信权威,追赶时髦。

回想这几年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理论,时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时而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所崇拜的专家或名师,时而于漪,时而钱梦龙,时而新锐郭初阳;我们所热衷的各种教学方法,时而“六步自学法”,时而“质疑式教学法”……

新名词漫天飞,各种教法到处泛滥,老师们也晕头转向,抑或随“风”而动,热闹的开课背后,心里其实茫茫然。

跟在别人理论后面、教法后面不停地“作注”,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二)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前年,笔者有幸参加学习了魏书生的报告会。会场很大,但魏老师亲切随和,他的报告会纪律非常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深入浅出地讲着他自己的教育理论,神采飞扬地站在那里连续讲了一天都不累,至少没表现出累。

报告过程中,他批评了一些老师将明明很简单的话故意深奥化,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例如:“这里有几根萝卜。”一些老师才不这么简单告诉你,他偏说:“此乃萝卜若干。”

是的,眼下这样的误区还少吗?某老师上公开课,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视角,以及特有的新意,从某“高手”处搬来一份高深资料,稍作“翻新”,然后就对农村的写作水平尚属一般的学生开出一课《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的作文课。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品析语言的“非常搭配”:“寒冬的数声鸡鸣啼亮了又一个早晨”;“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一起在夕阳里,翅膀驮了霞光齐飞”;“河中间,几艘携侣夜游的小舟,载着月光划出一两声浅浅的呢哺”,学生无从人手……

当年批评“党八股”时说有些同志写文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笔者认为,这样的作文课,对于极个别写作功底深的学生来说,他或许会眼前一亮,但对于大部分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这位老师是“下决心不让学生听懂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良的现象中蕴涵着怎样的本质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源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源于时下一味强调的改革创新,个性的标榜;更源于那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浮躁……

面对这些极度盛行的不当做法和不良风气,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冷却那日渐升温的虚浮与狂热,来改善我们的教风,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二、对策初探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摆正心态,这是前提;要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更需要团队合作,同伴互助。

1 摆正心态,扎实课堂。

这是前提。笔者曾反思:假如只是平时的家常课,那位同仁还会像上《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作文课那样“挖掘”,那样教吗?所谓公开课,为了不负厚望,教师总是力求推陈出新,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电影院”,师生变成了无师自通的“演员”,大家心有灵犀地“演绎”着,课堂成了秀场。

公开课,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走出困惑,不致沦落教者“呐喊”,听者“震撼”。学生“摸不到方向”?如何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传道”、“授业”和“解惑”?

笔者认为,保持平和,端正观念,真正深刻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实效这一看似十分简单的原理是有助于抑制浮躁的教风的。

2 沉下心思,提高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自己的思想,敢想、敢质疑、敢为天下先,有探索勇气的人。语文老师要想自己底气足,克服自卑心理,努力成为有学识高素质的老师,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厚积薄发。在平时生活中自己必须常阅读、勤写作、巧上网,多读教学论著,多写教学反思、总结,还可以在网上开个人QQ空间、个人教育博客、个人收客(shouker)、做网络书签、网络收藏夹、网摘,等等。

3 团队合作,积极议课。

任何教学的成功,不应该也不可能纯粹靠个人的力量,应合理利用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博采众长,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议课,“议课是参与者(执教者和听课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笔者在参加“骨干研修班”学习时,曾开出《信客》一课。课前,同组学员确定议题,讨论的主题是:文本人物的品读。对于这篇《信客》,一般情况下,大家的分析是应重点强调信客任劳任怨、眼界开阔、阅历丰富、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及生活经历,解读出他的孤独、寂寞,他的执著,他的淡泊名利和宁静致远。

课堂中,当笔者“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地倾倒完自己所谓的独到见解后,却发现学生的眼神是迷离的,而课堂何时已经成了孤寂一片。

课后,经过大家“热烈”的议论,笔者发现自己对“信客”已经挖得太深,走得太远,已经脱离了文本人物的原始内涵,以一个文气书生的解读方式,“一厢情愿”地进行理解,过分拔高了一个朴实的乡间普通邮递员的境界,还“旁征博引”了《佛经》中“无欲则刚”、《论语》中孔子学生申枨的典故、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马班邮路的铁汉一王顺友的故事,以我们农村学生现有的积累和阅历,是无法一下子接收和消化的。最终,经过讨论后大家明白了:教师再精妙的环节,再天衣无缝的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违背语文基本认知规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难以达成的。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讲,笔者这节“靶子课”好像失败了,但这样的议课学习、研讨和交流,针对性强,富有深度,不为开课而开课,只为改进教学质量,讨论活动形式活泼,气氛轻松,效果良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确是堂“好课”,让笔者受益匪浅。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切实尊重学生,这是关键;可以狠抓课内文本文眼――“切入点”: 也可以合理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

1 尊重学生,飞扬个性。

这是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然而,越俎代庖的现象却总是不断上演,而且方式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学生们习惯性地“嚼”着老师喂的“营养餐”,钉在座位上,“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下课后一动不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遭到了放逐,个性化解读严重缺席。

诚然,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果没有学生个人情感的投入,它将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没有教师合理地深入文本,根据学生水平和特点设计问题,那再好的创意也是无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尊重学生,问题设计应具开放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依托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最终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2 细品语言,善于抓“点”。

有人说,文本是我们美丽的倒影。我们该如何领悟教材,正确解读这个“靓影”呢?“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著名语文教育思想家陈钟梁先生这样教诲我们。

杨聪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说明作者去游小石潭的原因的词语。学生找出“隔”后,他就以“隔”字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带领学生顺着柳宗元的脚步去追寻,由“隔”而追求“不隔”,最后终因小石潭边的凄清悄怆的景色令人无法相融,无法“不隔”而不得不怅惘而去了。杨聪老师沉人文本,品味语言,整堂课抓住了一个“隔”字,层层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深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高明。

3 落实基础,巧用方言。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因此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

那我们怎样做既落实好基础字词,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又能兼得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呢?――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我们的温州方言是一个宝库,它是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之一。

例如笔者在上《范进中举》一文疏通重要字词时,用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地解释:“带挈”(dhaqib):提携(这是课文的注解)。学生很漠然,这种消极接受的情景让笔者心感不悦,灵机一动,便又用方言造句补充: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别人“带挈”(d6xi)的事情还真不少的哩。学生眼睛一亮。又如分析精彩动词:“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塑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掼”guan字用方言一读:“掼(guo)”在地下(即为方言“地上”),学生很快明白是“狠狠地砸到地上”,从而感受到了邻居此时是何等地着急。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讲还有哪些有趣的方言。学生变得活跃,举出“汤”(开水)、“廿”nian(方言读nia二十)、“弗走”(不走)、人客(客人),鞋拖(拖鞋),等等。

沉闷的课堂顿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水。虽然教学进程有点被打乱,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语文兴趣得到了培养,对方言的关注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培植。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走向何方?行走在教改中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我们发现,也坚信:摒弃不良的风气,审视教师自我,关注课堂,扎实文本,可以让我们在提升课堂的亮度和广度的同时,更可以追求它的深度和厚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镇西.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篇4

关键词:高校;环境保护教育;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9-0-01

地球是人類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共同家园,在人类发展需要下,我们对各个资源的挖掘利用,间接地为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随着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国民开展的环保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类人才的主基地之一,高校学生是下一步促进国内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对高校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才能让国内的环保事业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未来人才树立环保意识,为后续我国的环保事业开展奠定基础,维护我们共同的唯一家园。

1高校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现存问题

1.1推广程度问题

在国内高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状况下,部分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例如:部分高校内,至今并未向非环境专业内普及环保教育。部分高校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因此校内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并未将培养各专业学子的环保意识列进培养计划内[1]。此外,重视环保教育的部分高校,在环保教育中也因师资、政策以及经费等因素影响,导致环保教育受到限制,例如:校内划分向环保教育的资金有限,进而无法支撑更多的宣传、实践活动开展;校内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在专注专业教育的同时,无法再向环保教育投入更多时间或精力等等。

1.2实践不足问题

环保教育不是纯理论的书面教育,更需要一定实践活动的支持。但结合现状,部分高校中进行的环保教育过于形式化,教育内容单一且更新不及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的方式来进行环保教学,却并未为学生辅以相对应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对环保教育的体会不佳,进而无法培养环保意识[2]。例如:部分高校的环保教育仍停留在随口提及、常规PPT教学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参与如校内垃圾分类、参观灭绝动物墓地等活动,学生无法认识到不环保的危害,进而无法培养环保意识,让环保教育流于形式。

2高校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途径

2.1增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针对部分高校学生环保意识仍旧不足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环保教育时,首先要做好对环境保护的宣传[3]。宣传途径主要以校内宣传、线上宣传为主;宣传内容主要以环境保护意义、环境污染危害、环保实践活动、环保小知识等为主;在宣传形式上,高校要适度摒弃传统的内容模板,利用当代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如趣味文案、小视频等等,用学生易于接受、趣味、丰富的宣传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我校在开展环保教育后,对学生经常使用的线上媒体平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学生对微博、抖音、微信使用频率极高,于是校内在上述平台上建立了环保知识宣传账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主要宣传趣味环保知识,并以留言方式收集学生的环保意见,在抖音账号上校内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校内植树、污染调研等活动的视频。这种贴近于学生习惯的宣传方式得到了校内学生的广泛关注,他们积极留言关注和转发,宣传活动的效果较好。

2.2将环保融入课程教学

在高校教育中,课堂仍旧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为了灵活利用课堂,高校要鼓励教师将环保教育融合进课堂教学中。高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环保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途径,例如:组织教师进行融合教学探讨学习,分析优秀融合教学案例,还可以利用各科教材内容、教学主题中与环保有关的知识作为出发点,为学生适度拓展环保知识、环境污染危害以及环保小习惯等内容,长此以往,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笔者所在学校就很鼓励老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动物类、环境类教材出发,向学生宣传了保护动植物、避免环境污染等知识;化学教师可以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对学生介绍了环保技术、污染治理等有关内容;政治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内容的介绍。校内教师都积极响应这项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也能接受环保教育,这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2.3鼓励支持环境保护社团

在高校教育中,环保教育的开展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来积极参与。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高校可支持校内成立环保社团,由学生参与社团、设计环保宣传内容,组织环境保护活动等等。为提升学生参与该社团的积极性,高校可利用学分、奖学金来构建激励制度,并结合需要给予该社团一定的宣传支持、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以此带动高校学生参与环保,培养环保习惯和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不仅支持学生构建环保社团,还在本校的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内,对这些社团的具体内容、学分制度等进行了宣传。社团内学生不仅会组织在校内的环保实践,如监督督促垃圾分类等活动,还会组织对校外的污染调研等活动,学生们将污染调研的结果、过程以及感想,都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也就明白了当下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响应校内开展的环保活动,校内乱扔垃圾等状况也明显减少,社团活动所起到的引导、宣传等作用较好,最终带来的环保教育效果也较佳,促进了高校环保教育的发展。

2.4开展丰富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环保理论应用于实际,深化个人环保意识、习惯的主要途径,该方面才是学生从理论跨进实践,进而培养环保习惯的有效方式方法。高校可針对环保教育,为学生开展如环保知识竞赛、灭绝动物知识竞赛、垃圾分类、环境污染调研以及参观环保局等实践活动。以环境污染调研为例,在调研中,学生可对某地污染前以及污染后的水资源、居民生活、土壤环境以及农作物种植或野生动物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实地考察、亲眼所见以及数据对比,了解到如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危害,进而提升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心,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各种环保小习惯。

3结束语

篇5

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主张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教学;作为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主张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思维做根底,并希望以此激发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教师们的信心与兴趣。

一、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其中,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中。

笔者特别珍惜具有思维培养成分的课程。比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材设计只有2至3课时,每年学业水平考试停留在记忆编程加工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水平上。全省高中学校多数只把这一节肤浅地一笔带过,或直接跳过不上。而笔者却愿意用6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去上这部分能够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的内容。

贵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管理和学业水平考试饱受争议,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文化的最核心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被排除在学业水平考试选修模块之外,考试命题也多是需要记忆的知识,或者按照命题者指定的步骤操作,对思维成分的考查很少。

课程和考试的偏差,让以往热火朝天的信息学奥赛也基本偃旗息鼓,导致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失去了兴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退化严重。

笔者曾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观察下面(图1)用Flash制作小球移动的动画过程截图,整个动画时长是

A.25秒 B.12秒 C.2.1秒 D.2秒

测试结果显示,不仅绝大多数学生选错,甚至信息技术教师也只有1/10的人能选对正确答案D,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灵活应用图中“12.0fps(每秒12帧)”的已知条件,所以也就找不到“(25-1)/12”这么简单的计算方法。

很多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气,特别是理论课,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在思维层次上下足功夫,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呢?

二、构建理想研修平台,促进学员思维碰撞

工作室搭建了国际上流行的网络在线课程管理与研修平台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的在线教学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织网络教学。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地相互协作,并依据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工具主要是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以便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教师培训研修也是一样的道理。利用MOODLE的在线培训研修,强调教师的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与分享,从而实施主动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工作室在自己的MOODLE平台上为学员规划设计问题,准备能力测试题库、教学参考等数字化研修资源,让学员带着问题在线研修,集中跟岗培训结束后就可以进入注册登录,回到岗位即可跨时空交流讨论、完成每周研修任务。

为研修学员所出的测试题要富含计算思维成分。例如下面的题目。

如果一张图像大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学员们反映在教材与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中都没有见过这类题目,没想到图像教学里面还有计算题。

又如,笔者通过学员的汇报课发现,很多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控制不好教学时间,提问也总是那几个学生,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于是,笔者通过网络平台把这种现象提出来,让大家交流,发散式研讨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大家实践、反思、研发、修改,最后得到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管控工具――限时抽签程序,被学员们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课堂思考与操作的积极性。后来还被应用到其他学科和会议,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笔者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培(2015)贵州高中信息技术在线研修项目线下指导专家及工作坊坊主的优势和资源,为所有学员申请了国培研修账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优质研修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上研修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学员研修成本,提高了研修效率。此外,工作室通过在学校门户网站开辟名师工作室专栏,把每期活动简报对外公开宣传,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使每一位跟岗研修学员受到激励、鼓舞。

三、精心创设情境,启发举一反三

有学员反应,在外地陌生环境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不能快速获得学生配合,因此赛课效果总是不理想。笔者在集中培训上说:“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是‘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笔者为学员举了一个“用自然朴实的导语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的例子。

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铜仁一中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

这种信手拈来的素材,加上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后来一些学员在异地尝试用故事导入新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比计算机专业人员更大的成就,可见一个人的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兴趣、思维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四、精选案例,将思维引向深入

清华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张学政教授说:“讲一千句真理不如讲一个案例!”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将学生从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兴趣,提升到发挥创新能力,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更深层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上上网、聊聊天,而是要发展对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一位教师在参加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时,教学“图形图像的格式”一课,提前十几分钟就讲完下课了(成绩自然最差)。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请跟岗学员观看视频并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大家头脑风暴式研讨,找到了一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设计任务简单,师生交互问题单调乏味,思维的层次深度不够等。然后大家提出了改进的4个任务的教学设计。

[任务1]对“任务1”文件夹内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清晰度。

尝试分类:以上 格式为一类, 格式为另一类,分类依据是 。

[任务2]利用Windows附件中“画图程序”或者Photoshop软件打开“任务2”中“101.bmp”图像,将该图像分别以gif等格式保存在“任务2”文件夹中,文件基本名不变,比较三种图像的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

思考:bmp、jpg、gif、wmf是四种常见的图像格式,一般在网页中常见的图像是jpg和gif格式,而很少见到bmp格式,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任务3]将“任务3”文件夹中所有图像类型的文件放置图像文件夹中,并将图像文件夹中的图像进行分类存放。(没有的文件夹请自己创建)

[任务4]思维拓展探究(根据学情判断可否深入)

(1)假如你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软件打开一张色彩丰富的数码图像“梵净山1.bmp”,然后另存为“梵净山.gif”,发现“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占用空间小了,但色彩质量变差了。然后你又用“画图”软件打开“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再另存为“梵净山2.bmp”,则 。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A.梵净山2.bmp”与“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与占用空间都一样

B.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也少

C.“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可能一样

D.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好,但占用空间也少

(2)如果一张图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此后,学员在不同班级进行试教时,只是导演式地把这4个任务交给学生(主体),在层层推进中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教师讲得非常少,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计算思维和有损压缩技术,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非常好。

因此,教师要做好真正的引路人,就要深刻理解、挖掘教材的思维成分,为学生精心设计促进思维递进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五、聚焦课堂生成性问题,

用反思促进思维水平提升

《教师专业标准》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笔者所在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跟岗研修学员,每期集中研修一周时间,重点聚焦课堂教学实践,关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观课议课、专题讲座收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紧抓关键性问题深入反思,促进学员专业成长。

例如,工作室做了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后,有的教师就去尝试利用微课教学,获得成功后,大家讨论积极。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了以下问题。

目前,反转课堂,全国提的这么响亮,为什么?(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过吗?(没有);怎么实现?(不知道);我们面临什么问题?(时间少,每周一节课;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学生有做不完的其他学科作业……)

那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去查查资料,深度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大约一周的QQ流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基本思路:利用微课翻转课堂。最后,笔者把它上升为工作室省级专项课题“基于MOODLE的贵州信息技术教师在线培训实践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6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要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有用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稳、健康、正常。

但是,目前好像存在着一些偏激与浮躁。把课程改革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规定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要出成果。不是探索课程改革所应该走的光明而有前途的道路,而是把课程改革当作一场疾风暴雨的运动,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力图追寻课程改革的光环与金杯。仿佛是教育官员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够跨上课程改革的同一个平台,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掉。

既然是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课程改革就不应该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按照内在的规律办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就必然是稳定发展的。教育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发展。稳定出质量、稳定出效益。

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这一切,难道仅仅是指教师吗?其实要真正转变观念、吃透课程改革精神,首先是承担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

但是现在出现一些奇谈怪论,“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因为观念不转变,理念不新,教法陈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

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以应试为目的的现象,但是有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根子在哪里?如果教育行政管理者仅是把课程改革放在嘴上,不加大力度的领导。如果教育教学研究者不深入细致的去研究引导,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仅仅定位成考试质量。如果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校长)仍然是心系招生(吸纳优秀学生、广纳财源),心系考试(过分追求升学率,提高片面的社会评价学校的衡量标准和美誉度)。如果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们能够全身心的按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去组织教学吗?

现在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加大培训力度,要求教师持证(培训合格证)上岗。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够认识到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不足。因为教师们都清醒的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必须掌握课程实施的技能。而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课程实施的技能,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研究课来研究讨论,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范例课来观摩学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能够根据课程实施初期的一两节课,就能够指责教师“理念和教学脱节,没有真正把握课改精神”吗?我认为不能。

面对这种现状,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管理者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踏踏实实研究,实实在在开展各类“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

如果非要谈谈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是课程改革的领导者不具备领导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没有真正起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仍然用考试成绩这唯一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我相信,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教师是真正的主力军。课程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习惯上用多少次表示),本次改革是第8次,课程改革将不断的进行下去。

一大批有志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学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努力探索现代教育的规律,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理智、冷静的去设计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然而,同样有一些新生代的“学者”,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大讲传统文化的不足;不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内涵却只讲国外的新名词;不了解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却抓住一点皮毛批判这个不是、那个不对,不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却变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原有的教育多少个不是,将来的教育多少个是。甚至于把原有的教育称之为是“扼杀人才的教育、是抹杀学生灵性的教育”。仿佛第8次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开展的,不是在中国基础教育厚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这些新生代的“学者”在荒芜的原野上所构建的。从这些“课程改革专家”的言论中感觉到,他们好像不是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人才,他们好像是浸泡在“洋奶”里长大的,只有国外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教育。

所以,一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理性的思考,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内在的规律,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样,我们也希望一些课程改革的专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一些平常心。

我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之路必将是光明之路。

四、课程改革不应该要求立即上同一个平台

在课程改革起始阶段,有“大家均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同时上课程改革成功的平台”之说。教育要发展,必然是稳定、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发展就是不平衡的。

差异存在是多方面的,有区域差异、经费差异、管理队伍差异、教师队伍差异、学生生源差异等。

造成差异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其中教育策略造成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说:“教育策略本身不会造成差异,只不过是有的人会利用策略,有的人不会利用策略”。实际上,有些教育策略的制定,好像对所有的区域、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有着天地之差别。就拿“要择校、上民办”这样一种策略,各类学校都能够运用吗?再如“高中录取以第一志愿为准”,道理上非常公平,实际上面对多年发展已经存在差异的不同学校,所招收到的学生就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差异是短时间无法消除的,有的差异是永久无法消除的。相同的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也存在差异,由于差异的存在,造成教育发展极端的不平衡,所以教育部在加强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前提下,提出均衡发展的思路,非常正确。均衡发展不是让发展好的学校停止发展,而是让发展有缺陷的学校加快发展,努力达到高标准的合格要求。所以,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发展的思路,是长期工作的思路,目的是寻求发展,真正得到发展。这样一种思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所谓的“条件不具备”、“课程改革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必然要上同一个平台”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于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中寻求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五、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会关注与赏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点对教师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关注所教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否考出好成绩,教师必将回去研究考试、研究试题,力图编出几套突出重点、对路子的试卷。这样的教师,最后必然成为编题和解题的行家里手。由此可见,教师的关注,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对教师的成长同样起着作用。关注点不同,思考的问题不同,行为方式就不同。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如何关注呢?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学生考试科目的学习,与考试科目无关的学习我们就不关注吗?不考试的学习活动可以排斥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我们就不关注吗?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应该不理会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就不关注吗?忽视学生的中远期的发展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就不关注吗?学生的自主性、富有个性的学习愿望就可不理睬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全体同学的健康发展,对个别学生的尊严就可以不关注吗?学生的人格不应该受尊重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对学生校外的娱乐活动就可以不关注吗?教师不能够和学生一起开展娱乐活动吗?

难道我们仍然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竞赛出成果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就可以不关注吗?

由此可知,教师要学会关注,教师要学会赏识,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的成功。我们认为的成功,不是依托在多数学生失败与淘汰的前提下的成功。基础教育的成功,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得到发展的成功。要取得这种成功,教师必须学会关注与赏识。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赏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度,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赏识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吗?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特别是在开设研究课、公开课的教学中,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知识教学的模式”的帽子。于是乎,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出花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此项改革的目标中可知:1、原来的书本知识,有“难、繁、偏、旧”的倾向;2、书本知识不等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3、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标准的研制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必须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当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如果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综合考虑,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但是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每一节课刻意追求的,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所以,我们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

我认为,在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均要牢牢把握住课程实施的底线。底线是基础,底线是核心,底线就是新的课程标准中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与我们以前所熟练了解的书本知识是有差异的。如果不能够尽快掌握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仍然用老的书本知识的框架来看待新的课程内容,就是底线没有把握住,基础与核心没有抓牢。由此可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求我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重新认识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努力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渗透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七、对教学常规的反思与研究

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条例中,若干个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测试、认真辅导、认真讲评等)和若干个统一(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布置作业、统一测试、统一讲评等),是重要的规范条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重要的规范条例,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对提高教学成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认真反思这些教学常规,发现这样高度的统一,是否忽略了教师的创造性?是否忽视的学生的层次性?是否忽视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再加上各级出版社和教学研究部门某些“教学研究成果”,使得教学参考书、单元检测试卷、天天练、课课练、精选习题集、优秀教案汇编,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料滚滚而来。新一代的师范生,刚刚走上教学岗位,配套的大餐任你选择。如果自己不愿意去过多的思考,可以不探究,原样照搬,照样过日子。以至于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第一句话,学生就知道教师要讲的下一句话(学生同样也有教学参考书)。逐渐形成了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均是为了考试,教育渐渐偏离了本来面貌,失去了方向。在客观上造成教学目标是重知识、精英化,教学过程是大批量、流水线,教学评价是选拔性、淘汰式。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原有的教学常规,仅仅是简单的抛弃吗?我们认为不是。要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个人研究以及集体研究。所以,这种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案或学案。要研究上课。这种上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要进行练习。因为有效知识的积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有效训练,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这种练习应该是“夯实基础、有效训练、联系实际、强化体验”的练习。反对心中无数、目标不准的大运动量训练;反对在教学中忽视基础,用人为编制的偏、难、怪、繁等“创新”出格的试题来训练学生。

要开展辅导。这种辅导应该是“全面辅导、崇实辅导、因材辅导、及时辅导”。要组织评价。这种评价,不是一味的进行甄别和选拔淘汰式的考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潜能得到挖掘。这种评价应该是“形式多样、主体多元、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必然应该有新的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更应该探索创新,尽快形成能够激活教师创造欲望的新的教学常规来促进课程改革。

八、从学生的心里话谈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学生、教学

在1993年,南京市第一中学校团委在庆祝教师节时,开展学生“对您说句心里话”的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不记名的给每一位教师写一句心里话。每一位学生的短语片言,我一直保留至今。当我再次取出阅读时,惊奇地发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建议、或意见,竟然是那么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以下是我将学生所写的一句句“心里活”进行了适当的编排并进行了议论,从中是否能够了解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要求和愿望呢?化学老师:在初中就知道你的课上的好,希望合作愉快。(议论:学生希望和教师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启发者、引导者、点拨者。)我很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因为我是课代表,也因为你的教法——好!你用了什么“催化剂”使我们在你的课上“性质”如此活泼,可否告知一二?(议论:体现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参与的前提是什么?是要让学生的“性质”活泼。)化学课上您妙语连出,将一个个知识点融入笑声中。(议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希望教师们能够将知识点融入笑声中,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巧妙设计,具有驾驭教材、把握课标、整合资源的能力。)

您的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您的课气氛活跃,我们很喜欢听。(议论: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进行学习,前提是什么?是学生喜欢这门课。)化学老师:我非常愿意做你的学生。您就像我们的大朋友,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你的脾气真好,好像做事也很细。上您的课,似乎是朋友之间谈心,很随和。您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感动,奇妙的实验使我对化学充满兴趣。希望你能常带微笑。(议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嘴边上的。您会对学生发脾气吗?您真的能够发下架子,去做学生的大朋友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学生是绝对的不平等。在这种绝对的不平等中,如何体现师生平等、和谐、互动、共同发展呢?)您是我最敬爱的老师,因为你从不发脾气,也不留很多作业。(议论:在应试教育痕迹非常重的教学环境中,我们的教师敢于给学生不留很多作业吗?要敢于不留很多的作业,教师的负担可是不轻的。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要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台阶和尺度,要能够经受住家长对你片面的指责和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真正要能够做到对学生了解。)化学老师:奇妙的化学实验把我带入微观世界。我要用您教的知识制造一切。您是一个做实验富有条理,百做百成的老师。您通过化学实验和课堂讲解使我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请多做一些实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化学实验您做的真棒,我爱上您的课。请您时刻提防有毒的化学药品。下次实验时,请为我们准备好防毒面具。对众多化学实验的好奇,成了对化学的好奇,也成了对老师您的佩服。化学是我最感兴趣的课目之一,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会全力以赴学好它,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做更多更有趣更成功的实验吧!(议论:学生对学习感觉到越来越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当然愿意积极参与。)化学老师:我对化学试验一直有浓厚兴趣,但对化学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在今后学习中,我一定改正这个毛病。我的化学学得很不好,但我有信心,我会在您的精心指导下学好这门课程。我在初中对化学兴趣不大,但自从上过您的课后,化学课成了我最爱上的课之一。希望能够在您的指导下更好的学好化学。(议论:对原来学习困难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仍然用机械的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是在教书本、教知识,是在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很可能是无效教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对这些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更要注重点拨、启发、引导。)化学老师:我希望您能多给我们讲一些课外的小故事、小知识。希望今后在化学教学中,您能使上课的趣味性增强,并让我们也能与化学实验多接触。(议论:学生不愿意成为知识桶,学生不甘心仅仅是呆板机械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要求积极参与,学生呼吁教师尽可能的让出三尺讲台,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们永远不希望出现实验不成功,希望您永远上成功而有特色的课。愿你的风趣与幽默长存。愿您做实验次次成功。愿您在今后能给我们更多的O2。愿酸、碱、盐给您的生活带来方便与乐趣。希望从您那儿得到一种特殊的“催化剂”,使我学习更轻松,学到的知识更多更牢固。谢谢您在我化学中添加的催化剂。谢谢你化身为梯,助我们攀登新的高峰。Mr卫:“味道”好极了!感觉真不错!(议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如何做到“味道”好极了,感觉真不错?这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走“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提高”之路,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应他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九、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教学要求小学1年级第九课,统计。今天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猴子、小狗、小猪。可以把它们分类理一理?知道了什么?学生动手剪花朵,按照红、黄、绿、紫四种颜色分类贴在书上,知道什么?从图片上将苹果、梨子、西瓜、桃子、草莓的图形剪下,分类张贴。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

A教师:学生分组方式:学生分成小组,编号为番茄、黄瓜、土豆、辣椒等。(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学习过程的激励方式:开展今日冠军榜活动,哪组学生表现出色,在今日冠军榜上就贴上一只本组的蔬菜标记。(学生答对一次,在今日冠军榜上贴上本组的标记,全组学生都非常高兴,鼓掌祝贺,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按照课本的要求贴花朵。设计了一颗神奇的水果树,学生们前去摘水果,先分组统计结果,然后各组累计统计结果。最后通过今日冠军的评比活动,强化统计的基本方法。师生共同进行小结。(教师利用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学习的资源可以重新组合,体现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B教师:学生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1、2、3、4等组。(用数据进行分组,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学习过程的激励方式:哪个学生表现出色,就在学生的脑门上贴上一只小星星。(哪一位学生答对了,小脑袋上贴上了一只小星星,这位学生昂头挺胸的走回座位。教师说: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鼓励。小朋友们鼓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按照课本的要求,贴花朵,贴水果,教师提出统计的基本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组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点评学习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A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合理构建,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围绕主线(统计),形式多样,在学习中努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结合,内容实在,方法巧妙,创意新颖。

案例二教学要求小学1年级,数的加和减。课本上画的彩图非常漂亮。一辆汽车到站了,车上有7位乘客,下来2位乘客,上去3位乘客。车上还有多少位乘客?7-2+3=?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A教师教学设计:教师自己是汽车驾驶员,讲台前当成汽车。请上7位小朋友,当乘客。开车到站了,现在下去两位乘客,再上来三位乘客。问题:现在汽车上有几位乘客?如何列出计算式?B教师教学设计:教师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特意制作了投影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效果还不好,解释说,下次我把投影图片制作成抽拉式的,一抽,从车上下来2位乘客,再一推,上去3位乘客,效果要好得多。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备课重在备学生,千万不要被所谓的“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抑制了去思考学生。实际上,教师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既生动有形象。教师充当驾驶员,请7位小朋友到前面来(汽车上)。到站了,请2位小朋友坐回去(下车了),再请3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上车了)。车上还有几位乘客?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学习。要激活教师的思维,唤醒教师的创造欲望,大胆设想,换说法,改条件,变情景,求实效。

案例三教学要求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数学第九章轴对称。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A教师备课教案:简单列出学生的学生目标,意图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上节课布置每一位学生带一把剪刀一张纸。上课时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把纸折叠一下,然后剪出一个平面图形。(每一位学生剪出的平面图形可能都不一样)要求学生在自己剪出的平面图形上寻找对称轴并画出。是一条?是两条?还是无数条?将对称轴的学生引入实际生活。备课教案:运用最新理论,设计教学模式,教案上出现框架图,流程图。教学过程:编制多媒体课件,教师设计出各种平面图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探索对称轴。点评最新的理论仅仅是口头上说说的吗?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运用硬件吗?千万不能把教师的思维全部定势在备理论、备设备、备模式,就是忽视学生。激活教师的灵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其着力点是如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运用。

案例四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多音多义字的教学。、收藏。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教师教:“藏”这个字有2种读音,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就说的“藏”,可以表示两种意义。其一是,表示地区;其二是藏族,表示一个民族。学生举手说:老师,这个字有5种解释。,表示地区;藏族,表示民族;藏民,表示藏族的人;大藏经,表示佛教的经文;人体器官五脏,古文称“五藏”。点评激励学生,赏识学生,师生平等,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时候是火花迸射的最好时刻。但实际情况如何?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我查词典学会的。教师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此学生满腔热情,期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不料却是一盆冷水。实际上,这位学生真是了不起。初中学生主动查词典学习,是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且教师通过备课仅仅介绍了2种,这时候真是应该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同时还应该表态向学生学习,肯定这位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态度,以此来激励全体同学。

案例五教学要求:初一政治《人生需要高雅情趣》。教师设计一、学生演讲时事伊拉克战争趣闻。教师点评:收集新闻,关心世界大事,本身就是一种高雅情趣。学生们都有哪些爱好、特长呢?能否给大家展示呢?二、分组介绍展示,邀请教师参与,当评委。谈集邮:方寸天地,情趣横生,是动力,激励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诗歌组:学生自己书写,教师给与指导修改。学生朗诵《绿色》。剪报:自己所喜欢的,剪贴成剪报本。书法介绍:行草篆揩隶。口琴表演:舞蹈表演:茉莉花古筝表演:小记者采访:访问绿色的小诗作者;访问一位教师,您喜欢什么?教师答:最喜欢和学生交谈。三、评析庸俗情趣1、评析学生玩游戏机过度对不对。(学生名言,游戏机是聪明人设计给愚蠢人玩的。)2、剖析中学生抽烟是好事还是坏事。点评把教师的讲台让出来,成为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尽展其才华,比空洞的说教有效的多。高雅的情趣,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心灵的呼唤、心灵的感受,让世界充满美好,让世界充满爱

十、要读原文,要干实事,要有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