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应急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救助应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救助应急方案

篇1

一、发现学校自来水,开水器的饮用水有异常现象(如有异味、有颜色等),按以下应急方案处置。

二、安全工作组织机构:

组 长:张正田(牟定职中校长)

副组长:高智才(牟定县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

温德全(牟定职中副校长)

成 员: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班主任

报告人:王文富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陈江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应急方案:

1、总务处每日巡视发现、教师职工、学生发现应立即报告总务处。总务处与办公室专职安全员到场查看。如果属实,立即报告分管校长,启动应急方案。办公室向牟定县教育局、公安局报告,向牟定县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2、总务处配合办公室,立即封锁现场,等待主管部门处理。

3、校长立即主持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布置实施应急方案。

4、政教处通知各班;教务处通知各教研组;总务处通知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宿舍、以及相关部门,停止使用饮用水。

5、学校各部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方案,配合实施处理方案,直至恢复正常供应饮用水。

6、教务处立即组织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保持学校良好秩序。

7、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小组”召集有关人员布置任务,迅速投入到抢险、救护和善后工作的处理等各工作之中。

8、由办公室负责及时向上级汇报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接待媒体、学生家长和教职工家属,处理善后工作。

四、发生饮用水安全事故,如果有人员伤害时,按以下程序实施:

1、事发现场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或任课老师要迅速组织学生自救互救,迅速送达县医院诊治。

2、受伤学生、教职工不能移动或情况不明的,要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到达现场实施救治。根据病情及时拨打“120”请求医疗救助

3、总务处筹措资金,安排车辆由校医护送到医院救治。

篇2

一、今年以来民政工作运行情况

根据市民政局年初下达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具体表现在: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政对象的生活权益上半年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426户5379人,占农业人口比例3.07%。月人均补助水平61.8元,发放低保金199.68万元。

全县共有农村五保对象509户545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0.34%。其中:集中供养40人,分散供养505人;上半年发放五保供养金36.124万元。 3、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上半年全县纳入城市医疗救助对象2284人,共筹集救助基金总额达106.66万元,实施医疗救助64人次,救助金额20万元;已纳入农村医疗救助对象6361人,共筹集救助基金总额达104.9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38人次,救助金额15.74万元。(二)落实备灾救灾救济措施。年初我们进一步规范救灾工作机制,完善细化救灾应急方案,落实救灾措施。加强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今年对6个乡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做好县、乡救灾物质储备和物资采购工作,目前已备帐篷280顶,棉被500床和其他救灾物资,落实县、乡救灾储备金160万元;县政府成立了救灾物资紧急采购小组,由政府办、监察、财政、技术监督、民政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紧急情况下的救灾物资采购工作,并与1家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紧急采购协议。1-6月,我县发生霜冻、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2411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11公顷,受灾人口234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50万元。下拨救灾救济款55万元。春节期间,县、乡领导深入军烈属、五保户、农村受灾户、特困户和优抚对象家中,开展救济和慰问活动,分发棉被200床,毛毯50床,大米3吨,食用油1200多桶,发放慰问金54.79万元,慰问救济困难群众1931户4270人。

(三)规范社会行政事务管理

1、区划地名工作。规范完成了辖区内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完成了城区街、路、巷地名标志设置任务。开展全省乡(镇)地名标牌设置的试点工作,各乡镇的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已全面启动,部分乡镇已经完成安装,迎接省8月试点工作会议的召开。3、婚姻登记工作。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认真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上半年办理婚姻登记1148对,其中:结婚970对、离婚178对;补办婚姻登记证件191对。对结婚对象实行免费婚检,婚检率达100%。5、做好福利企业年检。完成了全县5家福利企业的年检工作;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就业162人。7、殡葬改革工作。上半年累计火化遗体650具,火化率为92%,为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减免火化费用1万多元。

(四)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2、做好安置工作。今年共接收退伍军人和转业士官113人,其中应安置工作的城镇退伍义务兵18人。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偿安置14人,支付补偿安置金和待业金24.7万元,安置率达77.7%。

共2页,当前第1页12

3、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政策。2012年上半年共支出医疗补助金5.9万元(含每人180元门诊费),确定了县医院、中医院和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优抚对象看病挂钩定点医院。(五)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和社区工作

我县从3月开始试点,目前完成17个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县在9月底全面完成。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各项准备。从试点开始,做到“四个在前”:即坚持宣传教育在前、调查摸底在前、清理审计在前、分析总结在前。二是探索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全面实行和规范户代表会议制度,户代表由农户统一意见后确定,届期内除特殊情况外不能变动;实行村委会选举先定“规矩”后选“人”,选举前先把相关规定和制度定下来,候选人的条件要求制定好,提交户代表会议通过,把相关规定和制度变成群众的意愿;实行村两委履职承诺制度,建立履行承诺行为的约束和责任追究;设立村委监督委员会,制定《顺昌县农村村务监督制度》。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四是加强分类指导。

篇3

二、组织机构市经贸局为法定错峰用电规划、监督单位,*供电局依据规划落实工作,并及时向经贸局反馈用电运行信息。市经贸局应根据实时信息及时调整轮休用电方案并将重要事项报市政府。

三、方案实施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同*供电局成立用电调配及监督小组,根据全市负荷需求情况分别制定“开六停一”、“开五停二”、“开四停三”、“开三停四”、“特别紧急方案”等具体实施措施。(一)实施范围全市10KV线路上所有专用变压器工业用电企业(或相当于专用配变容量的工业用电企业)必须按按星期一至星期日进行排列,执行轮休用电(名单见附件1《*市2009年企业星期轮休用电安排表》)。期间新增的负荷达到一定容量的企业也列入错峰轮休企业之列,届时由市经贸局另行发文通知。(二)实施时间从2009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三)实施办法及特别说明1.“开六停一”轮休用电:当出现*地调分给*市的供电指标缺口达0.5-2.5万千瓦,并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状态下,企业应执行每星期轮休用电一天。(执行名单见附件1)当全市的实际用电负荷仍不能控制在上级分配的用电指标范围时,水泥、钢铁类、铸造、陶瓷、石矿等行业的企业在执行星期轮休用电的基础上,还应参与避峰用电计划。(执行名单见附件2)2.“开五停二”轮休用电:当出现*地调分给*市的供电指标缺口达2.5—5万千瓦,并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状态下,启动企业每星期“开五停二”轮休用电。(即附件1的企业安排执行轮休一天的次日继续执行轮休一天)。3.“开四停三”轮休用电:当出现*地调分给*市的供电指标缺口达5—7.5万千瓦,并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状态下,启动企业每星期“开四停三”轮休用电。(即附件1的企业安排执行轮休一天的次日和第三天连续执行轮休用电)。4.“开三停四”轮休用电:当出现*地调分给*市的供电指标缺口达7.5—10万千瓦,并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状态下,启动企业每星期“开三停四”轮休用电。(即附件1的企业安排执行轮休一天的次日、第三天和第四天连续执行轮休用电)。5.特别紧急方案:当出现*地调分给*市的供电指标缺口达10万千瓦以上时,我市将适时制订供电特别方案(该方案只保居民和重要单位用电)。6.关于对部分企业要求紧急避峰用电的说明:①实施范围:全市水泥、钢铁类、铸造、陶瓷、石矿等行业的企业(见附件2:《*市2009年水泥、钢铁类、铸造、陶瓷、石矿行业企业紧急避峰用电安排表》)列入紧急避峰用电。②紧急避峰用电方案启动及执行办法:紧急避峰用电是企业执行每星期轮休用电一天,全市的实际用电负荷仍不能控制在上级分配的用电指标范围时采取的紧急措施。是为避免全面实行“开五停二”(同一用户在一星期内轮休两天)的星期轮休措施,是作为《*市2009年企业星期轮休用电安排表》的补充。紧急避峰的启动条件,是在全市执行了《*市2009年企业星期轮休用电安排表》后,仍未能适合上级供电调度指令时,由市保电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全市负荷缺口的需要随时启紧急避峰方案。紧急避峰用电方案启动后,由*供电局提前一天电话通知紧急避峰用电企业,紧急避峰企业必须按电话通知的具体指令执行。紧急避峰用电企业除执行紧急避峰用电指令外,仍要按《*市2009年企业星期轮休用电安排表》的安排执行轮休。7.对个别线路强制错锋和超计划用电时的紧急限电措施当上级调度部门临时下达强制错峰压减负荷命令,而在当天轮休和紧急避峰线路又不能完成压减负荷的情况下,为避免我市被上级调度执行强制错峰造成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发生,将会采取如下措施:①由*供电调度首先对当天轮休的专用线路执行线路强制错峰;②仍不能满足上级调度命令要求时,再按照《*市2009年超计划用电限电序位表》(见附件3)执行对其他专用线路超计划用电限电;③为避免连续重复对某些线路执行限电,所有超计划限用电线路按轮流限电的原则执行。电力供应特别紧缺时期应急方案由市保电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全市负荷缺口的需要随时启用上述四个方案的其中一个方案。具体实施办法是由*供电局提前一天电话通知轮休企业,企业必须按电话通知的具体指令执行。

四、实行错峰用电监督制度为确保本方案的实施和*企业能有序地用电,错峰用电监督小组及各镇供电所对轮休用电和紧急避峰用电的企业用电负荷情况实施实时监测,并示定时进行检查。如发现企业不按规定执行轮休用电和紧急避峰用电,监督小组将对该企业进行强制停电,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该企业负责,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的,依据《电力法》追究相应责任。对多次不按规定执行用电轮休和紧急避峰用电,屡教不改的企业,监督小组将对该企业进行惩罚:1.强制全面停止该企业用电;2.强制该企业次日补轮休。

五、组织备用电源顶峰发电千方百计筹措市属机组顶峰发电的经费和造纸厂顶峰发电补差。

六、事故限电措施当电网事故出现,当天自觉轮休、紧急避峰和强制错峰方案已实施后,仍不能满足上级调度命令要求时,*供电调度按照《*市2009年系统事故限电序位表》(见附件4)和《*市2009年三级快速事故限电线路表》(见附件5)采取事故限电的措施。同样,为避免连续重复对某些线路执行限电,所有事故限电线路按轮流限电的原则执行。

篇4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消防事故主要包括火灾、触电、爆炸、煤气中毒、烧(灼)伤等几项类型,相对于这些事故,重点发生在生产车间和生活区。生产车间,电气焊、窑炉等主发工序;而在生活区发生这类事故的情况和相关项目是很多的,例如:宿舍和食堂用电、煤气油炉使用等。消防涉及到的事故基本上都是重大事故,轻则重伤,重则死亡。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消防应急处置原则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潜在事故和已发事故给员工带来的生命、财产危害,更好的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能够迅速、有序的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最大目的。

3.组织成员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成员

在本公司应急小组的领导下,分部成立重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厂长任组长,各副厂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工段长相关人员。

3.2应急组织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3)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负责现场急救的指挥工作;

(6)及时、准确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4.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车间各工段长应对车间所有危险源进行定期排查,对相关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到提高消防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施工作业期间能够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执行,不出现违章作业。

①对电力线路要安排专门的并具有电工资格的电工了解电线、电缆和配电箱是否安全可靠,作到对用电情况了如指掌。负责监督检查区内人员是否存在违规用电现象,对已经老化或负荷不够的电线、电缆及时更换,对不同用途的电源要分别安装漏电保护器。

②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统一存放并派有专人保管,严格按照易燃易爆物品使用程序和操作规程操作预防被盗、丢失和爆炸事故发生,保障国家、企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③车间、宿舍、食堂结构均应符合防火规定,要有安全防火距离和消防器材等设施。严禁在宿舍内私拉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使用煤、气、油炉生火作饭;食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食堂管理制度和各用电、用油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

4.2 预警行动

①经常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及消防常识,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

②消防重要工点和部位,要做到定点、定人,加强巡视和检查力度,将潜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消防设施,并在禁烟、禁火去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牌。

5.信息报告程序

重大事件和事故发生以后,项目分部必须在10分钟以内利用电话、传真等一切快速手段,将简要情况反映给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接拨打火警:119、医疗急救:120。

按有关规定,必须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方报告的,为确保报告的全面规范性,报告内容应经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上报,该过程应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完成。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报告,由应急响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按以上报告程序,事故发生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简要书面报告上报,书面报告内容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6.应急处置

6.1 响应分级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ⅰ级响应

①一次造成死亡5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火灾事故的;

②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电力事故;

③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发生火灾、爆炸、泄露或其他事故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或性质严重、社会影响较大事故的;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ⅱ级响应

①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重伤5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火灾事故的;

②一次造成死亡2人以上的电力事故;

③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发生火灾、爆炸、泄露或其他事故造成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性质严重、社会影响较大事故的;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ⅲ级响应

①一次造成死亡2人以下,重伤5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下火灾事故的;

②一次造成死亡2人以下的电力事故;

③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发生火灾、爆炸、泄露或其他事故造成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性质严重、社会影响较大事故的;

6.2 响应程序

ⅰ级响应程序

由厂长应急总指挥主持,副厂长应急救援机构成员和作业队总指挥参加作出应急工作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好重点工程调度,并在12小时内派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厂部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

会计部门为事故现场及时提供资金帮助;物资部门供应组紧急调拨所需物资;伤员营救和物资营救组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和物资,临时医疗组紧急赴事故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其他应急救援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ⅱ级响应程序

由厂长应急总指挥主持,副厂长应急救援机构成员和作业队总指挥参加作出应急工作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好重点工程调度,并在24小时内派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厂部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会计部门为事故现场及时提供资金帮助;抢险物资供应组紧急调拨所需物资;伤员营救和物资营救组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和物资,临时医疗组紧急赴事故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分部其他应急救援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iii级响应程序

由各工段长应急总指挥主持,作业队总指挥作出应急工作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好重点工程调度,并在24小时内派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作业队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会计部门为事故现场及时提供资金帮助;物资部门供应组紧急调拨所需物资;伤员营救和物资营救组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和物资,临时医疗组紧急赴事故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其他应急救援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3 处置措施

生产车间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集中放置,并配备专门的保管人员24小时进行监控。焊接作业区,氧气瓶与乙炔瓶距离较近时具有较大危险性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分开放置5m以上且要远离明火;生产车间所用木板属于易燃物品要求必须堆码整齐。住宿区禁止乱拉电线;禁止使用大功率违章电器,并进行不定期清查发现使用违章电器一律没收并进行批评教育。

7.应急措施与装备保障

7.1 应急措施

1、值班员报告事故后,应急队伍应立即赶赴现场,同时向急救中心、火警、应急组长报告。

2、值班员或组长到达现场后,应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判断原因及其他相关危险源,迅速制定应急措施。

3、应急措施响应实施救援时,应首先按判定的相关危险源排除后方可实施。

4、组长及值班员确认无相关危险源时,可按措施立即开展救援工作,若需要设立隔离警戒线的必须设立专人负责。

5、紧急自救是在应急队伍未到现场时,并已向应急队伍领导小组汇报,事故工作人员实施的自救应急方案,但要确认无相关危险源方可进行,值班员或组长到达现场后应统一指挥。

6、应急响应实施,涉及水电源隐患,应立即断电断水,另设应急供电供水,救援工作应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7、按现场应急措施救援分工,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完成救援任务。

8、应急响应及事故分析记录、审核、修改。

7.2 应急装备

各队均配备不少于以下应急物品、个别关键部位还可以适当的增多一些消防用具。

1、总配电箱及二路箱设置应备急用闸多个。

2、备用照明线bv-2.5mm2(双股100m)2套。

4、手提干粉灭火器每隔100米设置一个。

5、消防钩40套、消防桶50只、铁锨若干。

6、手提切断机1套。

7、应急手电筒若干。

8、应急药箱。

篇5

关键词:护理工作;安全隐患;肿瘤内科

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项意识也逐渐健全,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也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在医疗行业中,医疗纠纷并不少见,如何确保护理工作的正确开展,确保护理人员及被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成为重中之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展开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肿瘤内科临床护理安全问题尚存隐患,并对其提出有效对策。

1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护理肿瘤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系统不到位,没有全面有效的指导等。

1.2 缺乏健全的基础设施 患者住院,床位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存在很普遍的床位供不应求现象[2]。另外,其他基础设施也明显达不到需求量。

1.3缺乏护理人员 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护理人员都要超负荷工作,不但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还可能无法同时满足多位病人的需求,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4专业知识程度不高 多数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肿瘤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由于沟通不及时,或说话方式、沟通方法不合适,从而导致患者不满。未按规定查房,操作中存在失误,患者观察不够及时等责任性不高的行为。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肿瘤药物也层出不穷,治疗方案愈加完善,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威胁[3]。肿瘤内科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输注化学药品,肿瘤科护士普遍不重视其他相关疾病的应对知识或仪器使用方法。经验较浅的护士进行穿刺时的失误也会使患者或家属产生不良情绪。

1.5法律意识薄弱 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临床护理中只关注护理效果和治疗问题,不注重存在的法律问题。而且没有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护理记录的书写也不够规范准确,经常出现与医嘱不符或涂改现象。防护意识不强,手套、防护设施应用不够。

2 对策

2.1提高管控力度 在护理工作中,落实相关安全指标管控,定期在院内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并由临床科室自我检查,护理人员记录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或其他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监督和总结,通过护理人员共同分析,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设计预防方案,将护理缺陷无责任上报制度贯彻到工作中,使护理工作愈加完善。对于基础设施条件有限的,需保证临时床位与正常床位条件统一,避免周围环境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2.2 避免不良因素 工作安排要合理,科学排班,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举办座谈会,了解护士内心想法,教会护理人员换位思考,了解患者及家属所想所需,传授沟通技巧等。对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并提高管理力度,若未及时改正不良做法,可直接调离岗位。

2.3继续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对各项继续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护士长人员可参与短期培训或进修。护龄较长的人员提高肿瘤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新进人员首要问题是提高"三基三严"考核,并强化肿瘤专业知识学习[4]。另外,护理人员还要注重心理、人文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加强其共同能力,来凸显人性化服务,最终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一个精神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掌握患者需求,拓宽护理服务领域。

3讨论

完善护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肿瘤内科护理应用工具安全性,保证护理人员不会受到带有污染源的锐器伤害,进行专业化的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发生。根据本科室客观实际设计应急预案,在工作中贯彻无责任上报制度,推动护理改进的稳定前进。开展多方满意度调查,包括患者、医生和护士,对其彼此间的满意程度进行访查,综合评价,不可凭单一方面就下结论,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促进护理人员工作性的提高。开展"三基三严"及肿瘤专业知识的学习、考核。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对心理、人文方面的重视,全免武装,综合培养。刚毕业参与工作的护士要接受全院轮转三年,从而培养出综合型护理人员,为护理垂直管理提供必要条件。科室排班讲究弹性,科学合理的设计排班制度。刺激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保障护理工作中的公平、合理。医院规模再扩大时,增加病床的同时也要增加相应的护理、救助设施,确保各项比例都处于合理状态,从而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会丽."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23):102.

[2]黄利敏.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提高肿瘤内科临床护理质效[J].吉林医学,2011(33):7182.

篇6

关键词: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军民融合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且大多在偏远地区,一旦发生险情,如果没有对灾区有应急测绘响应,救援工作便难以展开。目前我国通过军民融合,保证测绘信息产品更新速率,现在军地测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诸如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遥感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已经装备在多个应急测绘团队中,能够为我国各地域支撑起一个高效、立体而系统化的应急测绘保障系统。

1 军民融合共享资源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双方皆有自己的测绘系统,树立军地双方一盘棋的思想,共享地理信息测绘成果,能大大降低重复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测绘成果的现势性,最大限度挖掘测绘资源潜力,提升可操作性,最大效能的发挥效率。

2 建立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的核心思路

应急测绘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因素。因此需要具备快速反应的机制与能力:

(1)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自然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迅速,难以预测,因此应急测绘保障系统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能在第一时间从数据库内调出事发区域内的各类地图与数据,对交通能力,周边应急能力、测绘资源等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分析,得出多套应急测绘辅助方案。为救援提供数据基础。

(2)能够掌握全局:只有应急部门在最短的时间能得到灾害现场的全部状态,才能更加有效并且快速的处理地质灾害。因此应急测绘指挥系统需要具有快速调配的能力,能够保证多个设备安全进入工作岗位,获得现场的视频、声音与图片等视觉资料和三维影像和三围光点云数据等数据资料,并能在现场对此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使其能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形象的展示,保证指挥部门能够掌握灾区的即时情况,无法处理的也能及时上传信息处理部门进行有限快速处理,保证为相关部门提供灾区最为全面的数据。

(3)对资料进行快速分析:工作仪器在拍摄和监测到多种资源后,具有快速处理的能力,能对受灾范围、受灾影响人口,基础设施毁坏程度,交通毁坏程度,房屋损坏程度等进行分析与上传,为灾害评估,救援方案设计,灾后重建等多个项目提供数据资料的保障。

(4)快速提供救援解决方案。当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紧急建立救灾小组和救灾部门,派出救灾小组和无人机,救灾部门通过在数据库对灾区数据资料进行调取,结合最新的卫星灾区图样进行分析,制定救援战略。在救灾小组进入灾区后,对灾区进行精细扫描,返回给救灾部门,救灾部门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战略调整,因此只有快速获得信息,才能更快的制定应急方案,才能挽救尽可能更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3 应急测绘保障系统组成与建立

3.1 应急测绘系统针对的目标决定系统要求反应迅速、分工明确

如与后防部门进行互动,则需要:摄影观测观测设备采集数据并发射信息基站或其他接收设备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并存储反馈指挥,如果是现场指挥则为摄影观测采集数据并处理信息应急影像资料输出反馈指挥并将数据上传或暂时保存,整套体系反应迅速,囊括周全。当突发状况产生时,首先由卫星、无人机通过观测,确认影响范围并上传影像资料,与过去的测绘资料存档进行比较,后方指挥部制定救援战略。派出救援小组进入事故影响区域,进行现场测绘,摸清具体情况,为前方群众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为后方部门制定救援战略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

3.2 应急测绘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要求分工明确集成度高,以保证应急测绘的可用性

(1)航空摄影。对于灾后救援,首先需要得知灾区的环境变化情况。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可以获得有效分辨率在0.2米以内的灾区航空图像,保证救灾团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人员和环境情况,保证了抢险救灾团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动,对灾区进行行之有效的救援活动。而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则可以制作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航空影像地图。为救灾的整体布局规划、灾情评估与重建等诸多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通过这两者对灾区形成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判断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高危地段。再通过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对高位地段进行细致而综合的排查。为交通抢通,保证物资输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通过使用卫星通讯、卫星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大范围测量,然后使用地面移动测量,地理信息获取,得到局部区域内的精准测量。再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计算,由此可以除自然灾害以外的事故灾难、卫生事件、社区安全事件等大范围的公共事件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测绘,为应急部门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飞行器对目的区域进行大范围侦测,由行器不易受到干扰,且速度较快,能够保证侦测的速度和效率,是整个应急测绘的眼睛。航空摄影的主要方式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无人机与卫星分工各有不同,无人机的由于其体积小、成本低、无需机场、维护方便、飞行高度低分辨率高,并且可同时使用多架无人机对目的地进行快速扫描,可以对距离无人机较近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则是针对较大范围内区域的高分辨率的需求进行设计的技术。由于使用无基站与无像控点技术,完全能够适应灾区的恶劣条件且分辨率高,可以在三天时间内制作出有效分辨率为20厘米,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内的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而卫星测绘图像,由于其距离较远,精度较低,对于局部救援可用性不高,只在缺乏高分辨率测绘数据时才作为首要选择。卫星由于其快速稳定且长时间的监控,能够对灾害进行预测,同时对整体进行规划,是整个应急保障的基础,使救灾部门在战略上进行有效的布局。

(2)数据采集,主要用于较小范围内的精确测绘,掌握现场的详细资料。外业数据的采集:移动测量系统使用全景相机获取实景、全景影像与视频,通过激光扫描仪对距离、角度进行测量,提取其中信息,获得三维影像和三围光点云数据,再通过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和配合,获取现场的第一手精细化数据。内业修测则是已测量过的现场因二次灾害产生了地质变化,可利用该区域的原数据与现有测绘数据进行比对和更新,实现数字线划地图的实时更新。

(3)数据资料的系统管理。该系统的任务是通过数据库技术将将平时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常规测绘数据,各级控制点数据,多比例4D产品数据以及专题数据的测绘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存储和管理。同时数据网络化,具备更新能力,保证各级应急单位在各个时间都能获得最新的灾区数据。

(4)数据影像资料的输出。在应急车移动站内,通过快速打印出所需的测绘图,方便现场指挥使用。成为应急影像资料输出。而如果需要与后方指挥部进行沟通,则需要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由于灾区基础设施基本瘫痪,因此数据远程传输系统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传输,实现现场应急数据的上传,与远程指挥中心的视频语音通讯。

(5)后勤保障。意义是保障应急测绘系统在工作区域内的正常运作。由于情况未知且多为恶劣情况,因此通过对车辆进行特殊改装,保证其在无外界能源补给的情况下,满足现场仪器的正常且不间断的工作,对急救人员进行食物于水的供给以及对医疗物资,满足突况的应对。

篇7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篇8

一、防汛抗旱形势分析

(一)气象水文预测

突发性、灾害性气候事件有增多趋势。随着全球变暖,从气候变化情况看。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区域性集中降雨、干旱、低温、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应对突发性气候事件难度增大。

全省降水总趋势较常年偏多12成。空间分布上,据省气象部门预测:2010年夏季。沈阳、铁岭、抚顺地区偏多23成,向阳地区偏少1成,其他地区偏多12成。时间分布上,6月份偏多1成,7月份接近终年,8月份偏多2成。7月至8月,将有一个台风或热带气旋北上直接或间接影响我省,辽河干流中上游可能出现区域性洪涝,影响铁岭、抚顺、沈阳地区。

(二)防洪综合减灾能力评估

县防洪抗旱减灾综合能力还不足。一是穿堤建筑物、河道兑岸险工、砂基砂堤段较多;二是一些新建工程未经大水考验;三是排水站长期带病运行,1.从工程情况看。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排水能力逐年降低;四是县城排涝规范偏低,排水水网梗阻较多,极易形成大面积积水;五是抗旱综合能力不强。现有抗旱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老化坏损严重,抗旱手段单一,资金投入低。

基层干部组织指挥防汛抗旱工作经验缺乏,2.从人力和物力上看。群众自救互救、自我维护能力差;防汛抢险、救生队伍缺乏主力人员;防汛抗旱经费筹集困难,物资器材贮藏品种单一、更新滞后,救生设施手段落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办公、通讯设施落后,缺乏完善的防汛工情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

应急管理环节单薄,3.从机制上看。联动机制不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高效、有序、科学地组织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多年干旱少水,4.从思想上看。干部群众防灾抗灾意识较为淡薄,普遍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个别群众毁堤平沟种地,致使农田排水系统不畅,遇强降雨极易导致局部内涝;私设道口、倾倒垃圾、侵占河道、毁堤种地、乱采乱挖等妨碍工程设施运行平安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

县今年的防汛形势仍然严竣。各镇场区、各部门必需充分认识防汛工作中存在有利因素,上述情况标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不来,不可来而不备”思想,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防汛形势估计得严峻些,把工程隐患估计得充分些,把应急建设准备得扎实些;要立足于早分析、早检查、早准备、早动员、早部署,从细、从实、从严”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技术上、预案上全面做好防汛防旱工作,随时迎战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

二、防汛抗旱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平安;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确保辽河、浑河、绕阳河三条大河及十一条中小河流度汛平安,努力保证县城排涝平安,做到规范内洪水不决堤,城镇不受淹;确保主要交通干道、企业、重点产粮区安全,做到规范内暴雨农田不涝地、交通不受阻、企业不停产,通讯、供水供电不中断;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努力满足生产、生态用水需要。遇超标准洪水,采取应急措施,科学调度,奋力抢险,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防汛抗旱主要任务

各镇场区、各部门要明确各自工作重点。根据分级管理原则。

(一)省属三条大河:辽河、浑河、绕阳河的防洪调度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上述河流流经的镇场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辖区内日常防洪准备和抗洪抢险等工作。具体防洪任务:辽河保证流量5000立方米/秒;浑河保证流量4000立方米/秒;绕阳河保证流量1770立方米/秒。如发生超标准洪水。坚决服从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指挥、调度,确保重点堤段平安。各镇场区及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在主汛前做出易淹地区群众平安转移方案,做好避险准备。

(二)小柳河、外辽河、旧绕阳河、辽绕运河、贺家排干等回水支流防汛工作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三)农田除涝:遇现有工程除涝设计标准的降雨不涝地。

(四)城区防洪:如遇暴雨、大风时。确保社会稳定。其他有防洪任务的镇场要落实切实可行的度汛措施,确保城镇平安。

(五)抗旱保粮食安全:本着有汛防汛、有旱抗旱的原则。要认真做好抗旱的思想与物资准备工作。有抗旱设施和水源的地区,要保证遇设计保证率的旱情正常灌溉。水利条件好的地区,要保证3050天无雨不旱。水利条件差的地区,力求大旱时人畜饮用水不发生困难。

四、防汛抗旱工作措施

(一)深入宣传。

依法动员组织社会资源做好防汛抗旱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镇场区、各部门要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编制预案简本、科普读物、影像资料、知识讲座、培训教材、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重点面向社区、镇村、企业、学校、医院、敬老院、暴雨中心区、重要经济目标、人口密集区,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防汛抗旱宣传,使公众掌握逃险避险基本知识,增强群众自我维护意识,形成全民防灾抗灾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责任。

逐级落实以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的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工程管理、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并贯穿于防汛抗旱工作全过程。要落实汛期平安管理责任制,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巡查排险。各类险工险段要逐一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抢险责任人、平安监督责任人,不留遗漏和空缺,并按有关规定上报省、市水利部门。各级防汛抗旱责任人要真正肩负起防汛抗旱保平安的职责。

接受社会监督。1.各镇场区行政主要领导为外地区防汛抗旱第一责任人。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要张贴公布或现场插牌标记。

镇场区领导包村组、包责任段、包重点险工险段、包排水站等岗位责任制。2.实行县级领导及县直各部门领导包镇场区。

3.城镇防汛工作按部门、行业、区域落实包片责任制。

4.各行业、部门、企事单位主要领导为本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防汛抗旱工作第一责任人。

5.重点险工实行“五落实”责任制(即:落实险工地点;落实险工性质;落实险工抢险措施;落实抢险物资和抢险队伍;落实工程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三)严格检查。

也是各级防汛责任人依法承当的首要职责。各镇场区、各部门要及早落实,汛前、汛中检查是保证平安度汛的首要举措。扎实开展好汛前检查工作。检查对象要全,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一处不漏。检查内容要细,包括思想发动、组织准备、责任制落实、工程平安、经费布置、器材储藏、队伍组建、预案落实以及清障等,要检查到位。检查效果要实,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明确责任人,限期处置到位,不留隐患。对重要防洪工程要按照“谁检查,谁负责”原则,实行汛前检查责任卡制度,确保检查质量。

认真检查各类险工险区的防汛责任人、抢险物资、抢险队伍、躲险避险安排等登记备案工作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加强重点河流上的排水闸站、砂基砂堤段、兑岸险工等关键部位排查。要及时提出处置意见,落实整改措施,完全消除隐患,确保每一个工程、每一个环节不出纰漏。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需及时处置,汛前不能处置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度汛措施。

现场备足备齐抢险物料;做好宣传与督察,2.加强中小河道单薄堤段、道口等处巡查。严防群众随意在堤身堆积柴垛、倾倒垃圾、破堤开口、毁堤毁沟毁林种地,主汛前要将四级沟道与堤身违法耕种作物完全清除,坚持沟道畅通,恢复堤身原貌与植被。

特别是暴雨中心区、低洼易涝区的敬老院、学校、商店及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3.各镇场区要对老房、危房、险房进行排查登记。要切实加强防洪平安责任的落实和督察,制定抢修措施和撤离安排方案,杜绝发生防汛平安事故。城建、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要注意防范发生房屋、树木、灯箱广告牌等倒塌伤人意外情况。

(四)夯实基础。

强化业务服务功能。各镇场区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抢险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1.完善公共保证体系。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防汛抗旱投资体制,各级财政用于防汛抗旱的预算内资金要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增加。要加强防汛抗旱队伍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技术装备,发挥抗洪抢险和应急抗旱生力军作用。

落实防洪除涝措施。6月30日前,2.加强排灌水站检修。各镇场区要完成排水站检修、试转工作。要认真做好排(灌)水站穿堤入口水工建筑物及防洪闸的检查与维修,抓紧做好隐患处置,建立健全排水闸站值班制度。坚持“定人、定位、定任务、定时间”原则,做好排水沟道的清淤除障,全面整治田间排水沟道,打通所有埂阻,达到沟沟相通,沟河相连,并制定出易涝区超标准暴雨排涝预案。重点涝区要储备必要的机动排水机泵、输水管带、油料等物资以备急需之用,确保雨后田间无积水、粮田不受淹。要以雨为令,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排查积水情况,随时开车排水。各站、闸要安排专人日夜值班看管防盗,确保汛期每台机械正常运转。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各镇场区、各部门要按照《防洪法》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辽宁省抗旱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3.强化预案管理。不时完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进一步提高预案质量,狠抓预案宣传和演练,重点防范区要设置警示牌,对预案中的预警、预报方式、避险路线以及灾民转移、安顿、救护、物资保证等具体措施,及时告之公众,提高社会公众自我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伐一致的联动机制,全面提高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要结合工程状况和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及时编制、修订完善适合外地区的防御洪水方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等预案。城区指挥部要编制《城区防洪排涝应急预案》民政部门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方案》人武部制定《民兵抢险预案》供电部门制定《电力供应预案》交通部门制定《水毁公路抢护预案》和《渡口应急抢险预案》卫生部门制定《医疗救护应急预案》教育部门制定《中小学防洪预案及重点地区学生躲险、避险方案》气象部门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电信部门要对各种通讯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制定应急情况调度方案;城建部门制定《居民应急供水预案》确保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粮食、农业等其他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编制完善本部门、本单位的相应预案。各部门、单位的预案要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

组建抢险救灾队伍。依照满足防大汛、抢大险的需要和“谁受益,4.备足防汛物资。谁负担”原则,积极做好各类防汛物资的补充和更新,集中定点存储或就近联系供货商代为贮存。对市场代储的器材,要依照市场规律,完备手续,保证供应。采用号活树方法贮藏木桩的地区要严格划好地块、统一编号。各类物资要登记造册、合理摆放、专人负责,6月30日前必需全部落实到位,要落实运输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调运预案,确保汛期抢险器材能及时送达出险地点。易受洪水威胁的镇场区要购置必要的防汛抢险应急救生设施,应对突发性洪水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转移。防汛器材、车辆、船只等物资器材,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要落实好各类抢险救援队伍和专用抢险车辆。

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直接领导。各镇场区要按要求组织落实本级群众和专业抢险队伍(详见附件31抢险队:县人武部在各镇场区和城镇基干民兵中组织120人以上的防汛应急突击抢险分队。

负责汛期乡村社会治安和抢险现场秩序维护。2治安巡逻队:由县公安局确定人员。

负责汛期救护。3救护医疗队:由县卫生局组织落实30人以上的救护防疫队伍。

统一排号调动。县交通局、城建局准备80辆抢险运输车和10台挖掘设备,4防汛抢险车辆:县交巡警大队负责从县机关事业单位中抽调20台越野吉普车。农机局负责组织50台供运输或牵引用的拖拉机,随时听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使用。县公安局和卫生局分别落实治安巡逻车、救护车。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也要抽调必要的抢险车辆备急需之用。

落实召集人及联系方式。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的实际,巡查队、医疗队要统一登记备案。对防汛人员逐一登记造册,不能挂空名,要切实将一、二、三线群众防汛抢险突击队、预备队落实到位。安排好集结地点、通信联络方式及交通运输方案,适时组织抢险队伍演练,增强实战经验。承办单位要将落实的防汛车辆和抢险人员数量、存放地点、负责人和调用顺序等情况,于7月10日前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办室备案

落实查险整修任务。各镇场区要加强巡堤检查,5.加强堤防检查。对降雨过程中出现的雨冲沟、较大塌陷、脱坡等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并修复。要合理安排堤顶预备土、整修雨冲沟、灌洞穴、打坝草等工作。堤顶、险工、道口处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抢险备用土,不准以旧翻新,统一放置于背肩侧后整平。各镇场区要以水为令,出现水情后迅速组织巡堤队伍打好坝草。

确保信息渠道疏通。气象、水文部门要切实做好洪水灾害预警预报,6.加强观测预警。提高时效性和准确性,保证超标准暴雨洪水信息及时准确上报。要特别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预报,不时提高预报精度、灾害预报的超前性、预见性,延长预见期,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群众及时准确掌握预报效果、提前平安转移提供优质服务;要根据洪涝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加密防汛会商频次,增强决策科学性。要及时了解掌握防汛突发险情灾情信息,努力提高险情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保证突发险情灾情信息报送。农业、民政等部门依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印发的防汛抗旱突发险情灾情演讲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健全突发险情灾情信息管理和演讲工作制度,明确工作顺序,理顺报送机制,保证防汛抗旱突发险情灾情信息第一时间报送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县直有关单位协作,7.加强城区防洪、落实应对措施。县城防洪任务由县城建局与台东区、台南区、台西区、台北区承担。确保城区防洪排涝平安。要立足于防大雨、排大涝、抗大灾,落实防御暴雨措施,编制切实可行的排涝预案,全力做好城区排涝各项准备工作。要做好低洼学校、住宅区等关键区域的危房、险房排查,暂不能维修加固的危房要制定应急方案,落实躲险措施,杜绝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要定期清理疏通城区易受淹区域下水道,特别注意城乡结合部位转为暗沟的干沟,以及因乡村改造拆迁引起排水沟道堵塞、排水流向改变等突出问题,确保城区下水道疏通。排水维护人员要做到以雨为令、降雨到岗”及时清除雨水井箅上的阻水物,降雨量大时可打开排水井盖加速排出积水,并派专人看护好井口、井盖,积水排除后要立即盖好。各泵站在大雨降临前要抽升排空管道。低洼地带要配备临时机泵、发电机组和油料,及时进行强排路面较深积水。

狠抓日常工作管理。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紧紧围绕“组织、筹划、监督、指导、协调、指挥”工作职能,8.加强能力建设。建章立制,切实加强能力建设。要强化信息管理,努力提高信息采集、整理、上报质量和时效性;及时掌握突发性重要汛情、工情、险情和灾情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并及时统计上报;要适时参谋,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领导提出顾问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全面做好灾害防范。保证各类抗旱机械正常运行和沟渠畅通。要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9.防汛抗旱齐抓。合理利用河道、方塘、井窑水资源。旱情严重时,要努力发掘地下水。依照“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抗旱原则,统一指挥、统一开机、统一用水、统一负担,首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其次保证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和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用水。水源紧缺地区,要因地制宜种植耐旱高效作物,尽量减少干旱缺水的影响。要加快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

加强防汛值班值守。入汛后各镇场区主要领导、各级防汛办公室负责人要坚持通信疏通,10.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发生突发险情灾情反应迅速,处置突发洪水灾害事件及时。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演讲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带班主要领导要亲自上岗带班,做好随时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向社会通报汛情、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为防汛抗洪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严格失密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透露有关防汛工作的任何信息。

(五)加强执法。

重点整治河道内建房、违法排放和河道内阻水林木等问题。坚决依法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各镇场区要对河道清障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已废除的套堤绝不允许再恢复。如发生较大量级洪水,严禁抢修套堤。如遇危及大堤平安等重大险情时,各镇场区要无条件执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命令,随时拆扒套堤,确保护岸工程和大堤安全。如因清障不力或清障后再恢复,以及抢修套堤、民堤导致护岸等治河工程损毁,或危及大堤平安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六)明确职责。

涉及面广,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镇场区、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防汛抗灾一盘棋思想,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镇场区之间、部门之间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团结抗灾,坚决执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指令,积极主动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

加强防洪工程检查和管理,1.县水利局:负责防汛抗旱日常工作。组织、指导全县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各类防汛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中队:负责县防汛抗旱抢险队伍的组织和抢险救援工作。

确保供水、供气平安;落实城区危房、险房、低洼积水带排查,3.县城建局:负责汛期建筑施工平安及城区防汛工作。定期检修、更新泵站、排水管网等设施,及时抢排积水。

保证防洪排涝、抢险救灾的电力供应。4.县供电局:负责电力设施运行平安;负责水毁电力设施抢修;负责紧急状况时提供临时供电设施。

指导各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教育,5.县教育局:负责全县中小学的平安度汛和抗洪抢险工作。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6.县安监局:负责督促、指导汛期各有关单位、生产企业落实防汛的各项平安措施。

及时向县领导、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及成员和镇场区领导提供天气预报和即时降水短信。7.县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和预测预报工作。

根据洪水变化及时、全面制定并上报防汛预警预报信息,8.县水文局:负责水情测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9.县公安局:负责汛期抢险救灾的治安管理和平安捍卫工作;紧急情况下协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险区群众转移和抢险物资调运。

确保抗洪抢险人员和物资的及时运输。10.县交警大队:负责组织抢险运输队和车辆调动工作。

11.县发改局、财政局:负责防汛抢险、水毁修复资金的筹集、调拨工作。

确保汛期交通疏通。12.县交通局:负责汛期抢险救灾车辆的筹集调用;负责水毁公路、桥梁抢修。

优先保证防汛物资的供应和储运,13.县经信局、供销联社、商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工业企业生产防汛物资。并协调交通部门组织调运。

14.县民政局:负责组织核查并上报灾情;组织灾民转移安顿、救济和灾后重建工作。

负责组织派出医疗队,15.县卫生局:负责抗洪抢险医疗及灾区防疫工作;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时。并做好灾区疫情防控工作。

负责洪涝干旱灾后农业救灾、生产恢复等工作。16.县农经局:掌握农业洪涝干旱受灾情况。

制定和落实储粮点的防洪、平安转移方案。组织贮藏一定数量的防抢险用麻袋。17.县粮食局:负责组织灾区粮食供应。

及时协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公众暴雨、台风等紧急警报及防汛、抗洪、抗台通知。18.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负责开展防汛抢险等工作的宣传报道。

保证抢险用地。19.县国土局:依法优先料理防汛抗旱排涝工程征地手续。

做好抗灾机具技术服务,20.县农机局:负责组织抗旱排涝农用机具的贮藏和维修。协调农机油料供应。

紧急防汛期负责防洪抢险所需木材砍伐手续的操持。21.县林业局:负责林业防灾减灾工作。

优先保证防汛油料供应。22.县石油公司:负责所辖油库及设施的防洪平安。

及时安排信贷资金,23.中国人民银行支行:负责协调各金融部门依照国家信贷政策。协助农户、养殖户、遭灾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暴雨来临之前督促投保单位做好防范工作,24.中保财险支公司、中国人寿平安支公司、太保财险:及时做好投保单位受灾损失理赔工作。减轻损失。

做好汛期通讯保证工作;负责通讯设施的维护和抢修;紧急状况时提供临时通讯设施,25.联通、电信、移动公司:负责所辖通信设施的防洪平安。确保通讯疏通。

积极提供有利条件,26.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防汛抢险需要。完成各自承当的防汛抢险任务。

协助解决物资、资金等问题。27.县直各包镇场区部门和单位要经常与所包镇场区沟通情况。

对汛前准备、防汛责任、防汛纪律等落实情况进行督查,28.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监察等部门要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违反国家有关防洪法律,,破坏防洪设施,阻碍防洪抢险,偷盗防洪器材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篇9

1.1概念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失灵等因素引发的,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和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

1.2主要特性

1.2.1隐蔽性、突发性、无序性和紧迫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是人们事前没有意识到,不易被察觉,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临界状态下却突然发生。面对突发危机人们很难把握和预测,难以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危机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导致危机应对的无序性和危机管理者须在有限时间内及时做出决策的紧迫性。

1.2.2群体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人口众多,人群密度高度集中的地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危机一旦产生很容易导致场面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甚至引发踩踏事件。

1.2.3破坏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将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的伤害,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

2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海外滩群体性踩踏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仅有行为过失,管理失误等人为因素,还有场地基础设施问题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和环境等各方面交错的因素。只有找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对其分析评估,才能得出在群体性踩踏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1)人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人群密度超过安全临界值是引发此次踩踏事件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刘茂等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中引用国外学者Still的论述,对于静止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而对于运动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人/m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佟瑞鹏指出,当人口密度超过5人/m2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此时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都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当波演变为激波时,就很容易引发拥挤性踩踏[2]。数据显示,事发当日20时至21时,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至踩踏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在此期间,人流量一直处于进多出少、持续上升的趋势。事发前外滩人流量短时间剧增,造成人口密度突破了安全密度临界值,此时个体不再受主观意愿支配走动而是“随波逐流”。同时群体中的异向人群引起的相互冲突、阻塞以及群体中个体的差异(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引起了不同的行进速度,在此种情况下,当有人摔倒或者弯腰捡东西时都会造成踩踏事件的发生。

(2)场地、通道等设施不合理是产生此次踩踏事件的外在客观原因。外滩风景区相对狭小,还有台阶、狭窄通道等使人容易跌倒的相对复杂环境。事发现场的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的观景平台是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人流量巨大使得群体的速度降低,又因异向人群产生的相向冲力,使得某个个体速度降低或摔倒,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3)主办方活动筹措不严密,责任落实不到位是此次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1)活动主办方对活动整体把握失当,活动安排不够严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风险和责任意识不足。2)活动主办方对活动变更风险未做评估,对于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致使大量游客都集中在了活动变更前的场地。3)活动主办方黄浦区旅游局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不够紧密,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人员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4)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是发生此次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1)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国内,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有的公民意识。通常人们不能正确估计和判断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很多人喜欢盲目跟风,好凑热闹。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和引人注目,有些人甚至起哄和喧哗,却不能预先识别出隐藏在拥挤人群中的风险。2)公众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公众的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时自救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缺乏安全知识,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恐慌,这样反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薄弱,在面临危机时不知道如何自救、他救和互救。

(5)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位和不足是导致此次群体性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大型集群活动中,政府管理在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管理者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尽早识别出潜藏其中的风险,预测评估,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等风险发生的概率。1)政府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危机管理经验不足,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政府部门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此次活动人流量未做充足的风险预测评估,未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预防工作准备不足。任何活动伴随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隐藏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点,而人们受自身知识水平、管理经验的局限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当面临复杂不确定的环境时,若管理者未能高度重视,识别出潜藏在其中的风险,那么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状态下就会触发危机的产生。2)尚未建立健全统筹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阶段。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根据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及时预测其发展征兆,帮助政府等管理组织及时作出反应,必要时向公众发出警示,发挥其导向功能,由此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在我国各地政府都设有应急领导小组,但其相关职能被分摊在政府各大部门中。也就是说,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来临时还需要去调动相关人员。因此,如何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调动与配合,在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改进措施

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不能把风险排除在外。因此,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极其重要。下文通过分析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协调控制和善后处理的“三点一线”的管理模式。

3.1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措施

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其发生。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做好检测预防等工作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政府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1.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

通过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引进和培养危机管理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各省市应成立应急管理中心,重视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借鉴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成熟国家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如美国成立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加拿大成立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准备办公室,都是专门负责其国内紧急事件与安全的机构。

(1)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综合信息系统。创建集信息搜集、加工、决策、警报、咨询等子系统为一体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监测危机现象。通过分析评估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预测和判断危机的发展态势,由应急管理中心向政府部门和公众发出准确的警示信号。引进科技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监测预警系统并与通信公司、新闻媒体合作,将发出的预警信号以短信、广播或新闻报道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以便决策者和活动参与者及时了解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2)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制订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可采用委任的模式,由活动主办方依照活动场地的大小、路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计能容纳人数的多少,根据检测的信息撰写风险报告书,从人员编组配备、专用物资保障等诸多方面制订活动应急处置预案,交至应急管理中心审核。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必要时提前演练。

(3)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同时也可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实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现状,并对危机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

(4)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联防联控,加强各职能部门间应对危机的联合防御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提高政府获取信息、快速决策、协调指挥的组织能力及减灾防灾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危机管理中涉及相关职能的部门整合到一起,由应急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中心紧急采取联合应急控制措施,要求各联动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根据应急中心危机管理小组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动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全面、及时展开应急救援,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5)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管理的具体预防管理措施。提前由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排查活动场地,排除一切隐患。必要时,在事故容易发生场地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线路。增加移动摄像头、广播、安全指示箭头和照明工具等公共设备的配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预计人流量和检测情况,配备足够的警力、安保人员和医疗救助人员,在活动场地进行严密的布局和防护;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严控人流量,并提前告知公众。活动当天严格限制私家车辆的通行,事先在活动场所用隔离带划分出区域隔离,将每条隔离带都设置为单向道,并在两条相邻通行道之间设立紧急安全通道。如要举办大型活动,应以广播、视频、网络新闻、通告等形式提前告诫参与者参加活动时尽量做好安全防范准备,减少不必要物品的携带,并在活动场地设置出入口,在入场时进行严格安检。

3.1.2完善和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加快依法行政建设

虽然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标准,但是关于应急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问责机制,使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趋于科学化和法制化。对政府管理人员的权、责、利进行统一和划分,完善追究公共安全事件责任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权和职责,规范其行为。

3.1.3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培养公共危机管理人才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创建多角度、宽领域的危机教育体系,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这是公众面对风险时战胜危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1)重视公众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危机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中,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手册,每个学期开设一定的课时,从小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面对危机时的良好素质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2)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体制中,定期展开培训、学习和研讨,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3)设置“公共安全周”和“公共危机日”,制定相应的宣传标语,并在这期间召开针对危机管理的科学研讨会,加大对其宣传和报道的力度。目的是引起社会公众和组织团体对潜伏在身边危机的重视,增强其责任安全意识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

为了防止群体性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危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监测、观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纠正各种偏差,使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这就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控制。

3.2.1事发前期控制措施

(1)当预警系统监测到人流量达到一定界限时,及时停止通往活动场地的所有交通方式,正常保留并加派疏散人流量所需的交通工具。

(2)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安全防范,避免随意走动和拥挤。

(3)继续加大监测力度,必要时调配警力和安保人员,应急管理中心要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救助的准备。

3.2.2事发之后控制措施

(1)若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警力和安保人员及时找准事件发生源,迅速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他人员往事件源头拥动。

(2)将危机信号反馈给预警系统中心,由预警系统统一危险警告和安全注意事项,并安抚人员的情绪,防止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3)加大安保和救助人员的配置力度,及时、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伤亡人员医疗救助。

(4)保持信息的畅通,保证大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情权,防止谣言的出现,保持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后,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对事件做好善后处理。明其事件缘由,追究事件职责,并做好后续保障性工作稳定人心,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形象。

3.3.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评估

事件发生后,首先要迅速成立一个相对独立、负责、精干的事件调查小组。明确参与调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对事件全程分析评估,形成备案,以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

(1)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诱导因子。以此区分事件责任,查处相关负责人,并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2)对事件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受害人和危害程度,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同时也依评估结果划分相关人员的责任大小。

(3)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总结,提出工作改进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

(4)追究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找出那些工作失职、管理不善的相关责任人,按照合法程序给予必要的处分,强化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

3.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事件发生过后,对受害者本人及家庭、活动参与人员和社会公众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为克服参与群体恐慌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安抚公众心理情绪,帮助参与者和幸存者顺利度过心理障碍期。

3.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的恢复重建

(1)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事件过后在一定时间和领域范围内对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保证后期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政府及时出面控制,加以规范和引导。

(2)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的重建。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公共政策失效等因素与引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有关联。因此,要重建公共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危机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体系中。

(3)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重建。群体性踩踏事件折射出公众还缺乏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加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

(4)政府信誉的重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权威。因此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后续工作,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创新,重塑高效、权威、负责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结语

篇10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欲清晰界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有必要首先界定清楚两个概念。

一是伤害事故。所谓伤害事故,一方面是存在伤害,另一方面是有相关责任人。虽然,在实践操作中事故与意外往往都存在模糊地带,但是,该概念必须强调司法范畴的四个要件:一是伤害事实客观存在(结果);二是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三是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心;四是行为人(主体)有主观上的过错(行为)。这主要是要强调这样的法律逻辑关系:伤害行为人因其做了其不该做或没做其该做的事情而直接导致伤害结果的必然出现。换而言之,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无伤害主体叫意外,如不可抗力、自然灾害等,无伤害行为或结果就不存在伤害。

二是校园伤害事故(或学生伤害事故)。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对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作了严格的界定,并依法对某些伤害事件进行了特别的免责说明。“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尽管法律精神和部委文件对校园伤害事故界定清楚合理,但当伤害事故发生,尤其是发生在校园内,纠纷依然会出现,对事故责任依然很难认定,学校往往被迫成为第一责任人。实际上,这样认定有时候甚至都违反了一般的法律精神,但是,由于该处理办法只是部委文件,容易被受害人理解为推责之举。尽管是实践操作中依然存在模糊地带和纠纷,校园伤害事故处理起来相当复杂,但是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是清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必然会有合理的处理办法。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校园伤害事故的一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校园伤害事故的下位概念,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定义必然根据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而界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在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活动及校外体育活动、学生自己在学校内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中以及在学校体育场地、场馆或其它体育设施内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核心要件应包括:①受伤害者必须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界定的学生;②时间必须是在校期间,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等除外;③地点必须是在学校或学校组织活动确定的其他场所,学生自己在校外从事体育活动除外。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危害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学生家长的危害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受害家庭而言,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父母未来的希望,甚至是全部,当他们的独生子女因为体育伤害事故致伤、致残或死亡时,整个家庭将转化为残破或困难家庭,对家长心理打击沉重。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受害人本人而言,他们付出的代价更沉重,因伤害事故的降临,身心势必遭受无法磨灭的永久性创伤,他们要以残缺躯体面对人生,面临着屈辱、伤痛、诸多不便和不易,人生的轨迹或许就此发生急转直下的转折。基于人性本身的弱点,人们对于这些残疾人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充足的重视和尊重,忽视对体育伤害事故致残者的细微关怀和帮助。伤害事故发生后,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从而致使学生不敢参与一些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事故本身将对其他家庭和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使他们对本可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产生怀疑和恐惧,使他们在参加或不参加之间产生纠结心理,这样也势必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教师的危害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一旦发生,最容易首先受到指责的就是体育教师,有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各种指责、谩骂、威胁等,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领受行政处罚、蒙受经济损失,官司缠身,受到学生家长的人身威胁等。出于趋利避害心理,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将变得极度谨慎,甚至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表现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内容,而舍弃一些激烈对抗易受伤但健身效果良好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只是教简单的运球、传球,而不会轻易让学生上场对抗比赛等。更有亲历过或耳闻目睹过体育伤害事故的教师无奈地说:“体育课的什么目标都是空谈,安全才是体育课的最高目标。”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学工作,只要上课不出伤害事故就万事大吉,从而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为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埋下隐患,致使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频率更高。从更高层面来说,体育伤害事故已经动摇了体育教育的一般秩序,使学校体育正在逐渐偏离应有的运行轨道,体育课被上成了游戏课、舞蹈课,长此以往,学校体育的所有功能将损失殆尽。

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一个特定群体,其特殊性在于其工作内容,他们从事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体育亦属校园伤害事故高发领域,尽管如此,他们仍需承担起对体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主导体育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应充分考虑体育教师的这种工作角色的特殊性,处理不能过于草率,如果教师没有过失,就不能让体育老师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人,不能轻易让体育老师来承担这不能承担之重。毕竟,一方面,体育教师主观上也不愿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职务行为,尽到应尽的管理义务而无过失,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也是伤害事故的受害人。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危害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给学校发展和教学效果的达成也带来不小的危害。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任何一次关于伤害事故报导的负面影响都像在教育界引爆一颗颗原子弹,对相关各方都将产生巨大震动。面对这些消极影响,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少学校为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而采取因噎废食的消极方法,如减少体育课的上课次数,减少或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删除教学大纲中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内容如鱼跃前滚翻、跳高、投掷类项目、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等,甚至把单双杆等一些体育设施拆除。试想,采取上述措施后的学校体育还能剩下些什么呢。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地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耐力、速度、柔韧等)很少有能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致使学生体质体能下降,最终使整个学校体育发展遭受重大打击。这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背道而驰,并且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开展。

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1.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

(1)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安全性教育,将安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重点。(2)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对体育伤害事故的急救措施的培训以及安全培训,提高教师对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对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3)应建立各级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4)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督,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减少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本身是避免有些伤害事故的法门。体质水平越高,运动能力越强,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越低,许多伤害事故的发生本身就是学生自身运动能力低下,或做了做不到的事情而造成的。(5)学校有关领导应加强对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保障体育场地器材硬件设施的质量,定期安排人员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维修检测和及时增添器材设备,对可能发生危险性伤害事故的体育器材要有安全操作指南和安全日志。

2.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

(1)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比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运动技术能力,增强教师对体育危险性评估能力、预判能力,减少失误,将伤害事故发生几率降至最低。(2)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认真备课。责任心体现了一名教师的道德修养。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谨慎周密,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对教学过程中易发生的意外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预防,做好应急方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前要做好场地、器材设备的检查。(3)加强课堂的组织管理,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课堂上教师如果忽视了课堂组织纪律,让学生放任自由,不按练习要求或学生相互打闹往往就容易致使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组织教法要合理;练习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4)课堂上不能体罚学生,体罚学生容易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5)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保护与帮助并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对某些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如体操等)应将保护与帮助知识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并严格要求掌握。(6)在某些对抗性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遵守规则的文明运动人,避免恶意犯规等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更不能让学生养成没有规则感的习惯。(7)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应掌握一些常见疾病或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如中暑、关节扭伤、抽筋、低血糖、出鼻血、脱臼、休克等的处理和急救方法。从而能及时控制学生伤情,有利于进一步的治疗,同时也能缓解受伤学生的恐惧心理。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参加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准备活动的作用通过人为的肌肉活动,克服身体机能活动的惰性,使人体从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兴奋状态,克服肌肉的沾带性,使身体适应运动的需要,减少运动损伤。但目前大多数学生不太重视准备活动,以致因准备活动不当或不充分造成伤害事故发生。因此,学生应严格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认真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2)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参加锻炼是要注意自己的运动着装,不佩戴首饰等;做技术动作有困难时要及时停止并请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课堂上要严格遵守纪律并且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3)将保护与帮助作为学习内容认真掌握,自觉按照运动项目规则进行锻炼和竞赛,尽量避免在一些激烈的对抗性项目中出现恶意犯规导致的伤害事故。

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是一个周密细致、程序性强的过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程序组成的事故处理流程就是一个关于体育伤害事故管理的应急方案。事前应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预防工作,堵住管理的漏洞,加强技术和业务的能力,防微杜渐,尽量使之不要发生。如果事故不幸发生了,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程序做好事中和事后的妥善处理,将伤害事故对各方的损害尽量降至最低。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来减少或停止伤害事故向进一步的恶化方向的发展。为了保证一些运动损伤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或诊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适当地掌握和了解一些有关运动损伤的急救医疗知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在伤害事故发生后,应迅速通知学校的专业医务人员,针对受伤者的受伤部位及其症状采取相应救助措施,对伤害事故不能处理的在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后,应及时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处理

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责不清,将会影响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体育的开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应作出科学的界定,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查出伤害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造成伤害事故产生的责任人。根据事故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正确地判断谁要负主要责任,谁要负次要责任,谁无责任,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处理

赔偿,是指因学校、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他人造成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伤害而给予的补偿。而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有关问题,2002年9月1日,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其中第四章为学校赔偿提供了依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应在责任划分明晰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赔偿处理。而学校作为一个公共非营利性机构,在经费问题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建立各种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偿、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学校体育保险基金等方面将有利于赔偿问题的解决。

4.教训的总结

每一个事故都是一个巨大的不幸,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对事故各方都将造成深远的影响。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深刻总结教训,将事故过程、原因,调查和处理结果等情况详细通报各部门,不要隐瞒和遮掩,为学校管理、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敲响警钟,为进一步搞好体育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英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与处理办法.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4).

[2] 郭修金,周亦瑾.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与预防措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