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传播学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传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电视艺术的发展
电视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人类步入电视时代后,慢慢出现了“电视文化”时期。如今电视已经成为及时传播新闻事件的“引路人”,传播各类科普知识的“数据库”,以及传播各种综艺节目的“万花筒”。也就是这样,人类在电视的传播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电视传播的新时代。一种新的文化艺术的产生,势必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艺术形态。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与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
电视艺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影院看电影或在剧院看戏曲,我们或许会因为门票的价格因素而放弃观看。而如今,我们可以直接在家里通过电视或电脑欣赏,不用因为大声讨论故事情节而被其他观众指指点点;也不用因为昂贵的门票而发愁。影院回归于家庭,使得人类文化生活的审美方式让位于电视。现在,电视艺术正慢慢瓦解和占领电影、戏剧、文学的媒介形态。
二、传播美学的构成方式
(一)技术美
电视艺术是媒介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电视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电子技术就无所谓现在的电视艺术,一种新艺术形态就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发展下逐渐壮大起来。任何新艺术样式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技术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给电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观念,再一次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例如,很多电影的后期剪辑都需要技术的参与,《阿凡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詹姆斯?卡梅隆导演为了这部影片的完美,前后耗时长达十年,才让它与观众见面。《阿凡达》的后期剪辑和特效艺术,使我们充分领略到:电视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电视艺术提供来有力的技术后盾,电视艺术的发展与电视技术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电视艺术正在慢慢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先进的电视技术介入电视艺术后,为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又大大加分,电视艺术的新艺术形态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热点。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常常表现在音效、色彩、光效、造型、图案等方面,它们共同构建出一个五彩斑斓、新奇百态、随心所欲的艺术天堂。
艺术,很多人认为它是神圣的,从前普通老百姓认为他们与艺术没有交集;如今,电视技术介入到电视艺术中,艺术已通过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只有高学历文化人、有内涵的高雅人才能欣赏到的艺术形态,成为了新时代真正的“大众艺术”。
(二)传播美
随着科学技术在电视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新的艺术活动领域,人们已经解开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电视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黑白画面到彩色画面,从标清再到高清,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从美学角度来看,传播美学的时代正一步步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美”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艺术内涵,现在这样一个快捷传播信息的时代,对及时传播“美”有着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介相比,电视传播具有大众传播功能,有广泛的群众性。电视艺术的传播语言也讲究美学方式,而且是人们熟悉的、习惯性的语言,即使一个不会看书、读报的人,也可以收看电视。从某意义上讲,它是雅俗共赏的。
在现代生活中,电视已然成为一件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从电视传播的方式来讲,电视传播可以使人们从电视屏幕上及时了解新闻信息和认知社会百态,体现的是传播美学中的社会;人们喜欢在轻松、快乐的审美方式中,接受能激发人们活动的信息,使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意净化,体现的是传播美学中的另一种精神美。正是由于精神需要,精神美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重复性。总之,电视传播美学,必须是认知美和情感美、社会美和精神美的结合。就传播来说,它给予观众的屏幕美感是要具备独创性的美感。例如,各个电视频道的娱乐栏目频频更新。为了挖掘新意,某些电视频道更是不惜花费巨资买取韩国、美国等娱乐栏目的版权,《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这些节目在中国的娱乐节目中一次又一次掀起娱乐浪潮。总而言之,电视艺术要求的是新、独、美。
(三)造型美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电视艺术来为它增砖添瓦,并且真实地记录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镜头,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生活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镜头艺术可以对拍摄对象进行调整,镜头角度、镜头光效、镜头色彩等方面都是给予凸显画面具有美感的表现因素。
屏幕造型的美感是一种具有艺术张力的美、艺术冲击力的美。屏幕不仅要客观表现现实中的再现性,更要有艺术内涵的表现性,造型给观众带来的美学传播需要震撼美感来体现,给观众呈现一种新审视下的陌生美感。例如,很多文艺晚会的舞美效果会从声效、光效、造型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舞台造型艺术,给观众一种被凸现、被强化的震撼性美感。大家会发现,很多文艺晚会请来一些的国外的明星,来换取收视率;造型新、形式新也是晚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主要方式之一。
三、传播美学对电视艺术的影响
19世纪,是工业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催生出了电影魔幻艺术,使相片变成活动照片,荧屏艺术占领了人们精神领域;20世纪,是电子科技的辉煌时期,正是由于电子科技,让人们真正进入了电视艺术的新时代;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21世纪,人类已跨入多媒体传播时期,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网络是否影响电视的收视率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网络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覆盖的全面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使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对人们现代生活有着不良的作用,有人称它为“”。其实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网络,它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传播信息的快捷方式。而对于这点而言,电视却有着强大的优势,相较于网络它为观众传播了更为真实的信息,试想,这个时代,我们缺的不就是真实吗?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和载体。电视的传播艺术能确保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和准确性,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及时性,而且也是难以企及的艺术审美盛宴。
篇2
三、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面向江苏省招生)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江苏高校同类院系中是办学历史最久、学科层次、专业设置、实验室及硬件设施的一所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 1995 年 4 月,其前身为 1964 年创立的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
广告系、新闻摄影系、网络与新媒体系五个系科,拥有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两个专业型硕士点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的新闻学博士点。另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江苏省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
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
(一)培养目标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各级电视台、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机构、广告制作公司、音像制作机构、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及其他影视创作部门培养专业扎实、技法娴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的应用型高级摄影摄像人才。毕业生可在上述单位从事影视摄影、影像编辑、后期剪辑、节目制作等工作。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 年,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面向江苏省招收本科生 20 名(文理不限);学制 4 年。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江苏省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有志于从事影视摄影与制作事业相关专业工作。报考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考生,须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单独组织的艺术专业考试(校考),并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2015 年 12 月 10 日起开放缴费)。
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缴费,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5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12 月 30 日 23时 59 分关闭报名系统)。上述工作完成后,须用 A4 纸打印本专业报名表并由考生本人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报考说明:
报考我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考生需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加试(校考)。
2.报到时间:2016 年 1 月 22 日上午 8:00-下午 16:30
3.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笃学楼大厅(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4.报到所需材料:考生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考生本人签字确认)
5.考试时间:2016 年 1 月 23 日
6.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7.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为笔试,包括视觉故事构成、影视图像分析、影视摄影基础三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时间 2 小时 30 分钟,每个科目满分 100 分,专业成绩总分 300分。
(1)视觉故事构成考试内容:主考方提供多种图案素材,考生经构思后,任意选择素材中适用的图案进行剪贴组合,构成具有故事情节的四幅连环组图,并在每幅图案下面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对图案所表现的内容进行阐述。四幅连环组图与简要的文字说明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故事。
具体说明:
考生可任意选择与使用考试提供的图案素材(数量不限)进行剪切、拼接、粘贴到试卷中形成组图并可对组图进行加色和绘画。
考生不得自带图案素材,违者按作弊论处。
考生自备画笔、颜料、剪刀、尺子、胶水或胶棒等工具。
(2)影视图像分析考试内容:主考方提供影视作品截图 3-5 幅,并从影视摄影专业角度提出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请考生回答。
参考书目:
骆志伟:《影视作品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出版
李培林:《摄影创作与审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3)影视摄影基础考试内容:
影视摄影基础知识,包括静态图片摄影知识与动态影视摄影知识。
参考书目:
卜新章:《摄影基础——摄影实战技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出版
8.成绩公布:专业考试成绩将于 2016 年 4 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我校将向考试合格的考生发放书面通知。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高考文化分(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达到江苏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合格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总分与专业考试总分相加形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
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全省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江苏省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
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篇3
[关键词] 影视 影视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同人类文明史上创造文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相比美,在人类没有影视这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之前,人类文化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乃至某些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来记录、保存、传播和交流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传播学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下一步是什么?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线上出现……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二、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手段
影视艺术绝不意味着电影、电视只是机械地纪录生活或照搬生活。恰恰相反,任何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与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电影、电视表现社会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纪录,其中必然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当我们在欣赏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剧时,除了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能够体察到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影视艺术,能够十分清楚、逼真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非常生动、非常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世界各国的影视作品,虽然存在着各种流派、风格和类型,但从这些为数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状况,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云起伏和变化发展。因此,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观代综合艺术,能够集中传达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这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
三、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自从澳大利亚7万年前的岩画被发现后,人类的文化史与艺术史显得更加悠久。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在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再没有发明出新的艺术种类。直到P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了一种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电视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影、电视是惟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姊妹艺术。
电影的诞生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9世纪后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欧美等国的科学技术日趋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门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许多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各种实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电影的问世。
直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白色幕布上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真正的电影才终于问世了。他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动的人物,这种惊奇感简直令他们目瞪口呆。有的观众看到银幕上下雨,赶紧打起了雨伞;而当银幕上出现火车急速冲来的镜头时,观众中有人吓得大叫,甚至准备站起来逃走。可见,电影这门新的艺术自诞生之日就开始显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四、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缘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的创作属于个体创作,比如绘画、诗歌等等。然而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大的范围就有编剧艺术、导演艺术、摄影艺术、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剪辑艺术、录音艺术、等等。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大的生产过程,而且缺少哪一门类都没有办法完成创作。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吸取了这些艺术门类的手段和技巧。
五、影视艺术发展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虽然人类社会早就存在着语言、文字、书籍等多种传播方式,但是,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却开始于本世纪初,最初是由社会对报刊影响的兴趣所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广播、电影等新兴的大众媒介的极大关注。
篇4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女|30岁(1987年3月8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职 位:媒介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传播学
学 校:复旦大学
自我评价
工作业绩突出,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鼓舞团队工作,专业功底比较扎实,熟悉营销策划工作流程,在工作中热情积极,有创新精神。英语口语熟练,熟知广告,媒介方面的知识.在学校期间,年年获得奖学金.为人真诚,热情,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做事有效率。有快消行业的市场部品牌组从业经历,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以品牌建设、传播为主;擅长文字写作等;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媒介主管
工作经验
2014/8 — 2015/4: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新媒事业部 媒介主管
1.研究分析电视节目收视情况、频道竞争状况、市场推广策略、本土化方案等;
2.负责向频道客户和广告客户进行模式提案,配合模式中心总监跟进提案项目;
3.参与频道客户组织的节目模式研发工作,提供节目创意和受众研究分析;
4.与境外资讯类、数据库媒体合作,创建本土品牌的国际媒体资讯和研究频道。
2011/10 — 2014/6:XX有限公司[2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市场部 市场/营销/拓展总监
1.市场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推广;
2.企业形象识别设计和推广;
3.公司新闻策划,产品卖点炒作,广告宣传;
4.新品上市的公关活动策划;
5.大型展览会和促销活策划和筹办等。
教育经历
2006/9— 2011/6 复旦大学传播学 本科
证书
2007/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5
文学作品虽然可以起到陶冶人们情操、提升人们生活能力的作用,但不能像现代影视剧那样将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以达到吸引消费主体和提高消费主体热情的效果。因此,将文学作品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对接,不仅可以达到提高人们观影激情的目的,还可以帮助人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知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人们探索优秀文学作品的欲望。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的时代,将文学作品与传播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在这种大环境背景和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有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屡屡被知名导演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改编,都不会失去她作品鲜明的特色,依然会让人们保有极高的热情,她就是张爱玲。就张爱玲文学作品的传播热而言,主要有三次。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一部《传奇》让世人了解到张爱玲传奇的一生。《传奇》是张爱玲真实的人生和生活写照,通过自身的所感所想,站在充满年代感的视角,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了一个“纸醉金迷”的上海和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随后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张爱玲作品在大陆活跃的频率逐渐减少。第二次热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思想观念和环境发生了巨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政治原因和人为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缚,使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重新被发掘。不论是影视剧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就文学领域而言,文学研究者对张爱玲的作品以及张爱玲生平的研究,带动了张爱玲作品受到市场的热捧。就影视领域而言,很多知名导演对张爱玲的作品喜爱有加,为进一步改编其作品奠定了基础。张爱玲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世俗特色,其作品在与当时那个世俗年代的碰撞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深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第三次热潮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流传于影视界、商业界和文学界,逐渐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无论是张爱玲本人的家庭、爱情还是作品,已经深深与大众市场捆绑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张爱玲本人以及其作品就像一部部生动的戏,这也是导演偏爱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在舞台上,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画面感和鲜明的艺术色彩,阅读张爱玲作品,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艺术视觉感。比如,2004年播出的电视剧《半生缘》和2009年播出的《倾城之恋》,这两部文学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年代色彩,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作品与时代的契合度,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在心理上与影视剧和作品本身产生共鸣。
二、张爱玲作品影视剧改编传播学分析
就传播媒介而言,文学作品通过纸质形式只是展示出一个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化,还可以使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鲜明化。比如《半生缘》中曼桢这个人物形象,一旦观众看了电视剧,观众心中对曼桢的勾勒就变成了林心如或者吴倩莲。由此可见,电影或者电视剧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人物设定有一定的影响。就传播环境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媒体进入现代消费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众媒体与文学作品的契合度逐渐加强,由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逐渐向视觉为中心的感性主义转变。
三、影视改编对张爱玲作品文学风格的消解
1“.苍凉”意境和“传奇”故事的消解
张爱玲本人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自己的喜欢和自己的作品风格。由此可见,“悲壮”是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基调,“苍凉”是其文学作品的主调。但是大多数由张爱玲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对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和主调认识并不清楚,对张爱玲作品风格的改变,正是影视剧领域对其作品的最大误解。比如,第一部将张爱玲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倾城之恋》,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前后与主次: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整部戏的前景,政治战争作为故事背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香港沦陷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时代变迁给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政治气息。但是在1984年上映的电影中可以看出,导演许鞍华将重点放置在电影场景的建设方面,并运用多视角的艺术表现手法创设出当时香港经历战争时的情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能与张爱玲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反讽刺”意义挂钩,把作品淡化的历史政治背景放在主人公爱情的前景之前。尽管导演在电影上映之后对其有所反思,但是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举动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将张爱玲作品本身的苍凉主调与基调进行了互换。《金锁记》被世人认为是张爱玲最好的一部文学作品,著名文学家温儒敏曾经说过:《金锁记》是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演绎到了极致。著名导演穆德远在2004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实际拍摄出来的效果与原著之间的联系只剩下纯粹的人物。
2.缺陷人物和畸形情爱的修正
文学研究者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人生写照”和“参差对照”特色。这种“写照”与“对照”之间的有机组合,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层次,也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与饱满。正如张爱玲本人所言,她的世界里除了悲凉和爱情,还有生老病死等一类普通的现象存在。文学家就是这样,无论是站在社会还是人物角度,都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世俗社会的日常百态,比如畸形的爱情、极端化的人物、无爱的婚姻等。纵观张爱玲作品可以看出,她极少描述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这要归结于她的人生经历和家庭背景。比如电视剧版本的《金锁记》,对张爱玲作品进行了过度修改。除了名称之外,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已经看不出是张爱玲的故事写照,整部作品浅薄庸俗,没有深度。电视剧所表现的主题与思想,解构了小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一改编不仅使张爱玲一贯的苍凉主调被抹去,还将人物形象性格进行了改变,抹杀了原著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特色。
四、结语
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影视领域,张爱玲的作品都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文学作品不断融合的脚步加快,环境、传者、媒体、受众共同写出的张爱玲神话,给人们留下许多有意味的思考。
作者:刘越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兴泽.从老舍作品改编看影视媒介挤压下作家创作的窘境[J].学习与探索,2012(04).
[2]袁勇麟,李薇.张爱玲研究的趋势与可能——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2(03).
篇6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
篇7
一、学校简介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0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3000多人,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0人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有广州和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现有校舍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66万元,图书36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4万册);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近900项。
学校有3个省级省级优势重点学科、6个硕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32个)、4个专业硕士点,经济学、管理学连续5年进入全国高校前20%优势学科行列,2011年法学进入全国高校前20%优势学科行列。《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其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各1个,教学团队1支,精品课程1门、双语示范课程2门,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近10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2012年达100%。
二、人文与传播学院概况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设有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编辑出版等传媒专业,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部分教师均学成于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科背景好,专业能力强,指导有方,师生融洽。
学校建有规模庞大的“传媒技术综合实验中心”,下设有三个媒体实验平台模块,即播音主持媒体实验平台、影视媒体实验平台、新媒体实验平台。此外,为大力发展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教育,拥有实验教学场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设备一千多万元,其中正在使用的虚拟演播厅设备投入400多万元,已经建成正在进行设备配置的实景演播大厅预计投入3000多万元。目前,广东财经大学已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下属的广东电台、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以及部分地市级电台、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南方网,21.CN等当地主要媒体建立了较好的学习交流合作关系,为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及实习就业平台。
三、招生专业简介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培养影视艺术知识结构合理,影视专业能力扎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影视产业意识和商业意识,符合影视新媒体产业发展需求,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影视制作机构从事影视新媒体内容的创意、策划、编导、制作、包装、传播、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具备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文学、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新闻传播、公关宣传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该专业利用学校财经学科优势资源,培养具备一定财经知识背景的专业性传播人才成为其特色。
四、招生计划
招生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科类
文理兼招
文理兼招
招生计划
50
31
学制
篇8
在会现场,腾讯游戏泛娱乐大师顾问团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腾讯游戏副总裁程武先生携手谭盾先生、蔡志忠先生、尹鸿先生、陆川先生、Micheal Lau先生及全民熙女士等六位大师一同出席。程武先生在签约仪式上宣布,腾讯游戏正式聘请谭盾先生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音乐顾问、蔡志忠先生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动漫顾问、尹鸿先生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传播学术顾问、陆川先生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影视顾问、Micheal Lau先生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玩偶设计顾问、全民熙女士担任腾讯泛娱乐首席文学策划顾问。
腾讯游戏计划通过高端跨界合作,对泛娱乐进行深度布局,将触角延伸至音乐、影视、文学、动漫、出版和周边制造等多个产业,旨在打造一条以授权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为轴心、以游戏运营为基础进行的跨领域、跨平台的全新商业模式。作为泛娱乐布局的重要一环,腾讯游戏未来将与泛娱乐大师顾问团在游戏音乐制作、动漫人才选拨培养、IP授权、微电影拍摄、公仔设计等方面开启全方位的合作。
程武先生表示,游戏是一种平台艺术,同时也被称为“第九大艺术”。腾讯游戏聘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大师担任顾问团成员,是希望以最专业的姿态完成泛娱乐战略布局,使“第九大艺术”与音乐、动漫、影视、文学等传统艺术能够深入融合,产生新的泛娱乐价值。他在现场更宣布,2012年将和谭盾先生、蔡志忠先生、陆川先生等各自专业领域大师展开深度合作,为大众奉上更多艺术级作品。
多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同时受聘为一家运营商的业务顾问,这在网游行业尚属首次。腾讯游戏正式成立泛娱乐大师顾问团,与众多大师联手合作,标志着其在泛娱乐领域的布局从一开始便打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印记。
篇9
11月22日,作曲家陈其钢来到天津音乐学院,参加该院团委、学生处主办的“大师讲坛”系列活动,作为主讲嘉宾讲述了他的音乐人生。姚盛昌院长亲自为陈其钢颁发聘书,聘请其为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陈其钢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孤独与失落,彷徨与犹豫,让同学们了解到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的酸甜苦辣,认识到一个成功的音乐大师曾面对的压力与挑战。陈其钢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评定自己对音乐创作的感受:“音乐是孤独的,创作音乐更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情……”这听似悲观消极的创作态度,却给同学们敲响了警钟:想要当一名作曲家、音乐创作家是一件不难的事情,但是想要将音乐创作作为一种职业,并且不断为之投入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必定需要常人无法想象的勇气。陈其钢的直言不讳,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问,有的是针对陈其钢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历程,有的是围绕法国和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有的则是实地解决自身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陈其钢对同学们的问题都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解答。
由天津音乐学院团委、学生处主办的“大师讲坛”系列活动现已成功举办了6期,无论是来自汉诺威音乐学院、谈吐风趣幽默的爱丝贝特・莫泽尔教授,还是匹兹堡交响乐团小提琴副首席贾宏光先生,都给同学们在音乐专业和艺术人生的规划上有着不同意思的影响和指导。陈其钢对“大师讲坛”活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多和大师接触,多和大师探讨,必定会对同学们的性格塑造,人生规划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能带给同学们创作的闪亮星火。
■梦梦
首届“中国音乐传播文论
本报讯(记者 乐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承办的首届“中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动日前在北京启动。
本届论文征集内容共分为音乐传播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音乐传播的现实与理想,音乐传播的思维与行为,当代音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当代“原生态”音乐思考,音乐新闻报道的业务研究,电视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字数不超过3000,全国各大高校所有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以及青年教师都可以参加,专业不限。
篇10
一、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微特征创作
(一)p高与分化等创作微特征
创作是微电影后续营销与传播的抓手和龙头,创作的质素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微电影的传播生命周期,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是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可法良规。当下的微电影创作其实早已呈现出了一种泛滥式的高饱和倾象,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在新媒介语境的观照之下,微电影也同时出现了一种良莠不齐的高对比现象,在许多较为出彩的微电影层出不穷的同时,事实上,大量的挟创作短板与恶意传播的微电影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这种高饱和与高对比的双高现象尤以文艺娱乐类微电影中较为普遍。微电影的这种双高微特征使得微电影的发展既出现了阳关大道,亦出现了数不胜数且层出不穷的曲径分岔;既出现了微电影独特的艺术结构与艺术体系,同时亦出现了微电影的非艺术化的刻意经营。微电影的这种双高与分化显然是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无论微电影当下的微特征若何,最终都将百川归海。
(二)综合精致与取法乎上等创作微特征
微电影虽微,但是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微电影中的音乐、光影艺术设定、摄制、剪辑、剧本、表演、动作、特效、广告有机植入等一个都不可或缺,因此,微电影微而不容有失,微电影仍然必须保证其最基本的综合特质,这种综合特征使得微电影的压缩时空式创作,已经开始呈现出崭新的创作格局,而正是这些综合特质才使得微电影同样能够感于象、达于情、表于意。同时,在综合特质要求之下,微电影显然必须更加精致。因此,换言之,微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诗性化的电影修辞。此外,微特征创作更追求取法乎上。事实上,不仅微电影创作本身对艺术性要求不低,而且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艺术性需求也同样没有丝毫的降低,甚至是恰恰相反,反而对微电影要求更高,面对观众的这种微而且高的强烈诉求,微电影的综合精致与取法乎上已经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微特质。
(三)微言大义与想象自由等微特征
由创作产生价值,是微电影艺术从业的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创作过程中所采撷的生活元素、生命元素、生动元素等等,在经过艺术加工并经艺术化深度融合之后,转化为一种以艺术元素参佐的能够以情、景、意、象等艺术手段直击人心的艺术作品,进而由微电影的微语微言产生深入人心的大义。由此可见,微电影与影视长片相比反而具有着更加锐利的艺术表现与思想表达。微电影的艺术创作有模式无定式,其灵感采撷自心灵空间,由思维解放牵系,从而将具象化思维转化为形象化思维,再将形象化思维于观众的脑海之中还原为具象化思维,并经由思维空间撼动心灵空间,以形成一种由思维交织融合的心灵对话与心灵共鸣。
因此,微电影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拓疆于思维领域,并经由想象自由所建构起来的一种超艺术范畴。[1]而这一系列的超艺术范畴的意象均要在微电影的与视觉传播过程中加以完成,这就更充分体现了微电影的可以意会绝不言传的意象化本原。
二、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核特征传播
(一)核聚变式多极积聚
在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微特征创作,分别为微电影的核特征传播,提供了最基本的内驱力与强大的内涵支撑,客观而言,微电影不仅仅只是影视学这一门学科的产物,在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过程与传播过程中,信息论、符号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与影视学内容共同融汇,才能实现微电影的更佳创作与更佳传播。换言之,当你将思想融入镜语美学之后,还需要透过传播路径,将镜语美学还原为观众脑海中的思想。在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传播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核特征,这种核特征的基础显然是泛网络化时代的无障碍交流,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视作观赏者与传播者,这就使得微电影形成了一种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这些观众在接收并赏析微电影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中的一个“原子”,任何观众都可以由这种多极积聚再进行分众式的无极传播。
(二)核裂变式无极分众
由多极积聚所吸引的无极需求,还会再由无极需求形成一种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因此,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保证其无极分众性,即任何一位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都可以完全无障碍地将所观看的微电影,以更加自由与更加多元的方式再次传播出去,并且,还能够在多种设备、多种应用、多种模态下进行无极分众。例如,在微电影的观看过程中,许多观众都会油然产生一种分众传播给好友的冲动,然而目前的微电影传播技术,却使得观众要么暂停观看,要么在微电影视域之处寻找分众手段,有时甚至还不得不运行其他应用以获取分众手段,这些障碍显然为微电影的传播造成了无极分众过程中的先天阻碍。而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则恰恰是针对这种分众痛点的大刀阔斧式地一揽子解决,在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不断临界的情况下,开辟出无障碍的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传播。
(三)核反应式无差辐射
新媒介语境下的由观众客体而主体的微电影传播的多极积聚,与能量没有任何减弱的微电影的无极分众传播,为微电影的核反应式的无差辐射供了十分必要的传播基数,这种几何式的传播基数建构起了几何级数式的无差辐射。多极积聚基础上的由无极渗透而无极跨界,再经由无极跨界而无极融合的快速渐进过程,形成了新媒介中介下的传播无极化,这种无极化使得微电影的微特质更适合现代光速传播,因而在现代光速传播下形成了一种核反应式的无差辐射。同时,微电影的艺术辐射显然源于其艺术内涵与思想特质,而这种艺术内涵与思想特质,则显然源于一种创作能量的高度升华与高度结晶之后的高度凝聚。俯身观察传统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并对这些传播过程加以剖析,我们就能够看到,几乎所有的传播过程都是由偶然性、或然性、必然性所统辖的传播阈所涵盖的,因此,这种无差辐射显然与多极积聚和无极分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可继式的同时存在的内聚式接收与外展式发散。
三、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传播深度融合
(一)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深度融合
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创作与传播各自呈现出的微特征与核特征,分别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了可执的两端,而作为执两用中的中间,我们看到,二者事实上存在着深度融合的隐性调和。影视艺术的内在创作与外部传播,其在传统意义上由于处于不同时空、不同阶段、不同运作因而造成了创作与传播的疏离与割裂,而在新媒介语境下,二者已经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深度的融合性,这种深度融合性既是由微电影自身的截然不同于传统影视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同时又是由微电影自身的“微乎言,显乎义”的强内聚反应所产生的高辐射作用所决定的,同时,更是由微电影自身的创作与传播之间的可继性决定的。[2]在实际的微电影案例中,甚至是生活过程中的视频实录等即兴创作过程,将创作与传播之间的那条传统影视中可能较长的链条演化得无比的短暂,进而形成了微电影创作所特有的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
(二)创作与传播的拮抗性深度融合
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的深度融合,使得微电影拥有了远短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的创作传播链,而从另外一种意义而言,缩短了的创作传播链必然带来的一个负作用,就是创作与传播的拮抗性。事实上,影视意义上的拮抗性的复杂性要远超其他领域,影视意义上的拮抗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传播主体的不同性,以及创作与传播的相对独立性。因此,过短的创作传播链条必然使得创作与传播之间的依赖性减弱,而拮抗性增强。从传播学意义而言,微电影的兴起使得碎片时代的娱乐形式与隐性广告形式得以突破限娱令与限娱广令的限制,甚至能够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自媒体方式无限传播,这种传播特质必然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趣味性、娱乐性、戏剧性等拮抗要求,而从剧本创作视角而言,剧本创作与必然会对传播提出更高的拮抗要求。[3]微电影的创作是心灵空间的一种意识性升华,而微电影的传播则是透过新媒介语境中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无极衍化过程,由此可见,二者的拮抗性只是暂时的,二者的深度融合才是长期的终极结果。
(三)创作与传播的不可分性深度融合
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与短时拮抗性,都是微电影所特有的终将为深度融合所消解的特质,这两种特质既为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承前启后的路径,又为创作与传播带来了强拮抗与弱依赖的现象,而这两种特质的深度融合则促成了微电影的另外一种特质,即微电影创作与传播的不可分性。微电影创作的意识性与传播的形态性,本质上就是微电影的一体两面,具有原生的不可分性,由此可见,正是微电影的这种不可分性加剧了微电影的深度融合性。也使得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存在着远比传统电影的创作传播来得更加紧密的深度融合性,这种深度融合直接规训了微电影的一体多元、一体多性、一体多态、一体多模等艺术化特质,而微电影这些特质的灵活运用,显然对于微电影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升华,有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4]由上述分析可见,唯有创作与传播深度融合才是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捷径。
结语
新媒介语境既是微电影发展的基础,也是微电影发展的原点,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新媒介语境也显然为微电影带来了一种加速微电影创作与传播深度融合的“Big Push”,这种化有极创作与无极传播为一体多元的强推动、强驱策、强刺激显然使得微电影已经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一种传媒特质表现,同时,也以这种传媒特质表现揭示了时代本质的一种侧影式的写真。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创作的微特征,与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传播的核特征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微电影带来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时空,这片更广阔的影视艺术发展时空将成为21世纪影视艺术发展的一道锐利的光影印记。
参考文献:
[1]蒙娜.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传播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31-32.
[2]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18-19.
- 上一篇:课堂思政教学案例
- 下一篇: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