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生态素质教育许多高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并不是本校的重点培养专业,因此学校将大量的师资花费到本校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只是适当的调整。学生虽然获得了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但是对于与园林景观设计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规划和生态环境艺术的学习并不透彻。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绿色生态设计课程,或者只开设了简单的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复和交叉。理论课的增多意味着实践课程相应减少,比如CAD、3Dmax等制图设计类具有实践价值的专业课程随之减少。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设计严重制约了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
2、生态设计课程形式与技术的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流派和理念,而绿色生态设计观逐渐被各大高等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所采用。但是学校在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多关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外观,争相模仿一些优秀著名的生态设计作品,学生在生态设计作品并是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存在设计与实际脱节问题,而所谓的生态设计知识一种形式。此外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时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造型好图纸设计上,而缺乏对实践技术和实践调研的能力,使得在工程建设中学生无法在生态设计技术上有所创新。
3、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我国许多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高校在没有科学评估自身的师资配备情况和实践科研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开设园林设计专业,由于自身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之与园林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科研项目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贫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被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下降。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绿色生态设计观培养策略
1、完善园林景观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计,完善绿色生态课程体系。首先,建立以生态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将绿色生态观念融入进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要融入于环境科学和建筑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整体设计理念。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建立开放式生态教学理念,融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场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都能够课程,并加强制图设计能力教学,如CAD、3Dmax、Photoshop等电脑课程。
2、加强绿色生态理论教学,创新绿色生态教学方法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要强化绿色生态教学培养,必须转变绿色生态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生态设计理论和方法到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索。首先,加强生态伦理和绿色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的认识,端正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观。其次,创新生态教学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现实的园林生态设计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新奇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此外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调整学习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完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高校要在清楚了解自身师资储备资源和专业课程科研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认清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配备本校的农林专业的师资储备资源,加强园林景观专业生态教学的实践科研项目的落实,为学生营造完善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政府要严格监督高校的专业开设和招生工作,避免出现盲目招生或任意开设不合理专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下降的问题出现。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园林美术课程 教学改革 面向园林
《园林美术》是风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美术基础,因此普遍觉得难度高,如何从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基础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根据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围绕如何将教学理念切实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以风景园林为方向开展面向园林专业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面向园林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园林教育的任务是大量培养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园林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园林背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从学生想学什么,怎么样能学好的角度出发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1.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描绘园林景观的教学需要依次展开,包括:园林素描、园林速写、装饰色彩、园林景观手绘等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模块采取取长补短、技能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原则。
“园林素描、速写”以风景园林为主要描绘对象,从简单风景写生开始,由简入繁地过渡到复杂景观园林铅笔素描、速写。此教学环节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基本的造型技法;体现速写线条所形成的点线面的长短虚实、疏密节奏的变化规律;提高对特定场景快速而概括的主观处理能力;培养对景观结构体面转折的理解与设计表现能力。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色彩基本规律知识,从小画幅的园林装饰色彩练习开始,逐步掌握色彩基本关系的设计表现和对色彩基本技法的深入研究。在这一教学环节,在培养装饰色彩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设计画面色彩整体关系在“基本装饰层面”上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园林景观设计手绘的教学奠定相应的装饰色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法保障。
“园林景观手绘”教学是对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和整合,以不同场景氛围的园林景观为主要描绘设计对象。采用铅笔、钢笔线条和设计色彩装饰块面相互结合的形式,强调对画面整体性色调的把握。教学环节紧扣园林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不断提高画面基本设计色彩的主观性的概括处理能力,以简洁而快速地强化对美术基础与园林设计专业之间在审美和技法方面内在联系的认识,切实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具有园林专业特色的重要美术基础。
2.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围绕着园林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其主要内容基本如下:
(1)示范讲解——范图分析与课堂示范相结合
在各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中,着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范图联系园林手绘甚至园林专业设计的需要,就构图造型、结构透视、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以使学生有一个相对感性而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教学中的范图分析讲解显示了极为显性的启发意义,为学生分析理解和认知优秀作品提供了感性化的参考标准。
(2)技法步骤——技法步骤与教师经验相对应
技法基础是保持学习兴趣和画好一幅画的重要保障,技法步骤知识是课堂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内外,在不遗余力地阐述和分析技法步骤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部分环节的讲解,教师要及时结合自身的作画经验对应比较、细致阐述,以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理论上的技法步骤,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途径,为园林美术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在基本技法上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读画摹写——模仿探索与研读分析相印证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作为课内与课外作业进行独立完成,作为教师则针对学生摹写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性评语。在示范讲解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全面地针对自己选定的范图研读分析,教师强调了对于铅笔、钢笔线条和色彩块面之间组合关系的研读分析与模仿探索,强调了对于园林素描和色彩结合互生的练习与体验。
(4)景观实践——实践写生和学生专业相联系
实践写生是检验或深入认识自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的重要方式,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之后,随即进行相应的实践写生教学。教师要求课堂内外的作业做到同步化,课堂写生和课外摹写之间的比照对应、取长补短,现场感受和摹写经验的对应思考,保障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事半功倍。
二、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风景园林专业的快速发展给园林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永远的挑战[1]。几年来的园林美术教学实践总结,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显示了园林美术专业性特色,加强了园林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了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谐了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基本关系[2]。园林美术教学满足了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的需要,尤其为更好地完成设计课程的徒手绘制设计图表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美术基础,为学生毕业后的园林设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工作基础。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49
[参考文献]
[1]樊保国等.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
篇3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属于园林专业设计基础课程。[1]对于园林专业来说,平面构成课程是美术基础向景观设计过渡的必经之路,因为园林设计的创新培养和设计思维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和训练的。所以平面构成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的教学效果对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各课程都强调教学与科研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各院校都在逐步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平面构成也不例外,实验教学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上有所提高和深入,培养全面型人才。
一、平面构成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实验课程教材缺失、课程内容守旧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入了三大构成基础教学以来,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当前而言,平面构成实验训练的教材和内容守旧和保守。在历年出版的平面构成教材中,对实训部分的练习阐述简单,要求含糊不清,学生往往混淆,而且造成设计作业与实训题目脱节。平面构成实验课程缺少专门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个别院校的实验指导书也是内容简单,没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练习的内容因循守旧。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几何图形,点线面构成、骨格单元形的练习。这样的实验课程无法起到园林绘画向设计课程的过渡,也无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不能适应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的视野难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也难以拓展,偏离了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平面构成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目前的实验课单纯追求设计的视觉效果,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临摹书本上老旧的图例范本,追求作业的精致和美观,学生画一样的图,或完成具有同样风格的作业,这样往往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创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艺术贵在具有创新性。没有创新,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失去了观赏的乐趣。在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中,就应该以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学生也可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给学生提供灵感的源泉:一段音乐,春天的一朵花,秋天的一片红叶,城市生活中的某个场景[3],都能给人以创新的体验。
(三)实验课堂学生作业表现手法单一
就目前平面构成实验课来看,教师往往墨守成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手绘作业的练习过分注重,学生对实验题目根本不做细致的推敲和反复的构思,作业的评判更多的以工整程度以及精细度为标准。实验课中,工具也是传统的毛笔、钢笔、墨水、绘图笔这种以黑白色为主体的表现手法,平面构成实验课使用的材料也多以纸张为主。这必然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当学生有好的灵感时,也很难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手法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平面构成实验课与园林设计联系少[4]
平面构成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特别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的,平面构成教学是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所有设计专业都体现了对它的依赖。目前来看,实验课堂中,教师大多单纯从平面构成课程本身入手,对平面构成的点线面、骨格、构成形式的练习安排较多,学生也单纯从这几方面机械练习,和园林设计的衔接体现不出来。授课中应该通过案例和课题训练,有意识的往专业课上引导,否则学生即使学习了平面构成知识,实验课中简单的训练了点线面和各种构成形式,也很难在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
二、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教学的初步构思
(一)调整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作为园林专业,创新是园林专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关系到园林专业设计能力的强弱,专业素质的高低,其重要性不容被忽视。学生阶段是创新性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学生善于发现和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敏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课中的核心问题,是实验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平面构成实验课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机械地临摹和模仿老化图例;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作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开阔、更自由、更宽松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设计风格的形成;鼓励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设计观点和理念。
(二)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创意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多彩的、丰富的,作为基础课的平面构成,就要引导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实验课中就要求学生的作业以体现创新为重点。当学生有了好的设计时,就应该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作业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在的工具具有多样性,各种纸张、各种工具乃至各种物质都层出不穷。实验课中让学生们对各种设计材料去探索和开发,在探寻材料、寻找工具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不同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各种效果美。比如肌理构成这一节中,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如石材、木材、土壤、各种动物皮毛、各种植物茎叶等自然材料,也可以运用人类先进技术和发明的各种新材料,如塑料、合金、化纤面料等。表现手法也可综合运用手绘式、压印法、喷洒法、拓印法、渲染法、自流法、刮擦法、拼贴法、烟熏火烧法等。这样会使我们的平面构成实验课在充分调动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使作品得以多角度的展现。
(三)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联系
园林专业开设平面构成课程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课程服务的,学好平面构成课程可以为以后的园林设计课打下基础。在实验课中,可以多联系园林设计好的构思来开阔学生园林设计的视野,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比如采用主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以园林设计相关内容为题目,结合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以及形式美原则来完成训练课题。举个例子,以苏州水乡为题做平面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江南水乡建筑和水体的特点,就可以选择苏州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建筑的瓦来设计成涟漪的波纹,点出苏州江南水乡的主题。[5]在实验课中就应该以大量的优秀作品赏析和案例设计鼓励学生多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作业中多看、多分析、多思考,从而消除平面构成课程和园林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分化现象。
篇4
关键词乡土植物;地域特色景观;应用;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native plant,the problems of native plants in crea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analyzed,application measures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discus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lic landscape.
Key wordsnative plant;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pplication;countermeasures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在景观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跟上时代的步伐,又弘扬本土文化,成为园林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植物是重要的园林造景元素之一,其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而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符号和元素,必将在地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乡土植物的概念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上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该文中乡土植物,仅指在当地自然植被中,观赏性状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1]。乡土植物以其本身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众多得天独厚的优点在景观设计中大放异彩。如乡土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高度的抗逆性,可抗旱、抗寒、耐瘠薄、抗病虫害等,大大降低城市绿化的成本。
2乡土植物在营造地域特色景观中的作用
2.1极具观赏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乡土植物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观赏特点,甚至许多种类为当地所独有。乡土植物姿态各异,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各地的乡土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呈现不同的四季季相景观;乡土植物的观花、观叶、观果、观枝等众多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景观[2]。
2.2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该整体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功能,经过长久的发展,每个地区都会建立的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若在该已建成的系统中引进1个新品种,导致的结果是外来物种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或由于没有天然限制其生长的因子而横生蔓延,影响其他物种的安全,造成地域生态失衡[3]。而乡土植物资源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生长势旺盛,能够自然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特别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种植乡土植物的优势会很快地显现出来,乡土植物平衡维系着植物生存和群落演替,可形成稳定和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其应用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减小因“生物入侵”对本土生态环境及景观的破坏与改变的风险。
2.3更能体现地方文化和历史
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地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地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的乡土植物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植物文化。园林景观的文化性,固然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体现,但植物是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乡土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因此,以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极富生命力[4]。
2.4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首先,乡土植物造价成本低。乡土植物往往在当地有着更为广泛的栽培繁育基础,价格低廉,取材便利,更能节省运费、特殊防护开支及人力物力,极大地降低了栽植和管理的成本。其次,易于养护管理。应用乡土植物进行园林绿化,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抗逆性和耐受性都很强,生长发育良好,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大大降低养护管理难度和强度,与外来植物相比,更易于养护,减少了工作量,方便栽植管理,保证并提高绿化效果。
3乡土植物在地域特色景观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选育研究方面
随着对乡土植物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各地对乡土植物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大都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鲜有成熟的乡土植物生态习性和繁殖技术的科学研究并获得大量的市场推广应用。而且由于园林苗木培育周期长、投资大,(下转第249页)
(上接第247页)
使得乡土植物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苗木需求量。
应加大对乡土植物资源的调查力度,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做好野生乡土植物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筛选适合当地城市环境的乡土植物种类,深入研究人工繁育和栽培技术,提高乡土园林树种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乡土苗木繁育基地,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苗木需求。
3.2设计应用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业内对乡土植物缺乏必要的科普宣传,另外,园林建设出资方及设计方自身的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及对园林项目建设的利益出发点不一致等若干原因,存在对乡土植物普遍认识不足等现象。个别专业人员设计水平有限;一些施工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速度不计生态习性,私自简化施工和管理,降低规格和质量,使乡土植物配置不科学,浪费植物资源。因此,导致乡土树种的效果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使绿化设计缺乏新意,观赏价值不高,动摇了城市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物基础,使生态系统面临着病虫害大面积传播蔓延的潜在风险。
应从多渠道大力开展对乡土植物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以致喜爱乡土植物。在园林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内容或讲座,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注重乡土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鼓励和扶持在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中应用乡土植物。
4小结
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地域特色,将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探索在景观设计中利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贴近自然、贴近该地区的植物景观环境。
5参考文献
[1] 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65.
[2] 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2):98-100.
篇5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0-03
Severa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 Qiuli1 et al.
(1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atus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urse system,increasing quality of teachers,perfect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holding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In recent 3 years,along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d steadily,the first voluntary admission rate is 100%,and the first graduates signing rate is over 98%.
Key words: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各个城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些年来,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技术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的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园林技术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办学思路及目标
立足园林建设主战场,以培养能在城乡建设、园林、房地产、现代观光农业、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主要措施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3]。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多元化培养的需要,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我院学分制的实施,通过走访及网上查阅区内外相关院校,分别召开由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2.1.1 修订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从对新形势下学生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对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新版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是增开了园林工程概预算、把以前单独开设的AutoCAD、SketchUp、Photoshop3门课程按任务驱动教学法整合为1门“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二是按照多元化培养原则,专业拓展课采用模块形式设置,把课程之间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设置成一个模块,共设置了“园林设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及“园林人文知识”等5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求职意向任选其中的2个模块进行学习;三是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鼓励教师采取理实一体化方式授课,增加实验和实训课内容及时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2.1.2 注重教材编写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承担实验、实训课的教师必须编写配套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近3a来共有6名教师副主编及参编了《AutoCAD》、《园林苗木繁育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园林艺术》等8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多部校内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学中100%使用了高职高专教材。
2.1.3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此项工作,按照成熟1门,申报1门的原则,迄今为止,园林技术专业共建成《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工程概预算》等6门院级精品课,其中《园林制图》与《园林工程》被批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园林工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的申报工作。
2.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由于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年龄比较年轻,高水平的师资数量较少。针对高水平的教师较难引进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培养引进并举”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选派专业骨干课教师前往国内重点大学及国外进修学习。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北京林业大学、2名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1名教师到美国、1名教师到荷兰进修学习。第二,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有1名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第三,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近年来先后引进日本回国博士1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人。第四,采取挂职、兼职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园林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了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是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我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通过学生入学之初的园林认知综合实训,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模块实训,再到毕业设计的专业综合实训“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1 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园林技术专业现有园林植物标本实训室、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园林工程及模型制作等4个专业实训室。2015年学院投入30余万元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的40台电脑进行了更新,以满足最新版本实训软件的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没有课程安排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训室,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电脑软件操作水平。学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20多栋日光温室和1栋占地1 000m2的多功能自控温室,以满足学生园林植物繁育、栽培等方面的实训需要。学院还建有专门的场地让学生进行测量、放线、园林施工等实训。另外,学院占地20hm2左右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均让学生参与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2.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根据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紧密联合,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有内蒙古荣大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神农园林有限公司、内蒙古绿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呼和浩特市方德景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选派几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训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践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园林技术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方式 考试和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4]。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我们采用了态度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实训态度、过程、结果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及分值。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实际操作,撰写实训报告,答辩,出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避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2.5 举办园林景观设计大赛 自从2010年开始,结合我系“园林文化艺术节”学生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园林景观设计”大赛。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组参赛学生2人。2名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合作,选用提供的AutoCAD、Photoshop、3Dmax或SketchUp,以及Office等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比赛指定设计环境,完成一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并最终以图片格式的展板形式提交比赛作品。由来自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裁判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及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核心技能的训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实施效果
随着上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的实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和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赛项中,分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多人获得金、银、铜奖。近3a来,该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王广友,聂庆娟,等.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3):14-17.
[2]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C].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论文集,2007:91-93.
[3]陈雷.高职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资讯,2008(15):184.
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物配置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舒适与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种类、数量、方式对高校校园环境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生态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兴起,更使高校绿地植物配置成为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第一要素。许多大学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高校校园环境向生态化绿色校园的方向发展,作者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校园植物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高校校园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建议。
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选择沈阳市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北校区4所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对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种类、数量、方式、植物美化绿化效果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绿化的种类
对4所高校的校园绿化树种进行调查后,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校园内应用的绿化树种共计130种,隶属于39科72属。建校最早的并且属于农林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的树种种类最为丰富。沈阳建筑大学的浑南校区和沈阳师范大学都是相对晚建设的校区,其树种种类相对少一些。沈阳大学北校区校园绿化树种种类较为丰富,校园现有绿化树种85种,隶属28科49属。其中乔木55种,占64.7%;灌木28种,占32.9%;藤本2种,占2.4%。其中校园内栽培最广泛的树种有:油松、刺槐、山桃、桃叶卫矛、重瓣榆叶梅、紫丁香、连翘、东北连翘等。
4所高校的树种,73%的常绿针叶树种的应用频度在80%以上,说明高校的校园中针叶树的组成相对雷同,树形优美的针叶树种有待继续开发。阔叶树种中部分乡土树种如刺槐、银杏、臭椿、京桃、山杏等的应用频率为25% ,说明乡土树种的利用不够充分。66种优良的绿化树种应用频度在40%以下, 充分说明沈阳市高校绿化树种选择上还有很大地挖掘潜力,也说明沈阳市高校中存在一些绿化有特色的高校校园。
2.2 校园绿化植物配置状况及效果
2.2.1 校园植物配置方式。5所高校校园内树种的配置使用了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各种方式,而且不同的栽植方式又根据校园特点穿插布置, 基本上体现了各树种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沈阳农业大学的主道路两侧列植了长势茂盛的银杏,交叉列植了榆叶梅。榆叶梅花期时,深秋银杏叶变黄时,这条路的景观是最亮丽的风景线。二级道路列植的有青扦、柳树等等。复旦园的油松等孤植和对植更加彰显其高大伟岸的气势。沈阳师范大学的杨树林中心景观带以广场及建筑为主,配以花坛及地被植物,缓和建筑线条。杨树林的树木主要是群植和丛植。
2.2.2 植物色彩和季相变化的配置。植物的色彩是形成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色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叶色和果色上。叶色在合理、巧妙的设计下可形成园林景观的神奇之笔。在调查的四所高校中,观叶观果树种的应用主要是银杏、火炬、紫叶李、紫叶小檗、金焱绣线菊、元宝枫、五角枫等等。
植物的季相变化构成高校校园四季的不同画面, 体现四季不同情趣, 形成特有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沈阳农业大学中,以校园内最具特色的克威园为例,园内春季有樱桃、李、杏、京桃、丁香等竞相开放;夏季杨树、榆树、云杉、冷杉、桃叶卫矛、水蜡等;秋季银杏、金银忍冬、黄栌;冬季有青松、加杨、垂柳、家榆、水曲柳,可谓“季季有景”。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妆素裹,景观各异。4所高校中的树种,花期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秋季开花的植物廖廖无几,冬季基本依靠常绿树种带来长青的感受。4所院校的春夏繁花似锦, 秋季略显逊色。秋季开花树种较少常由观果树种和秋色叶树种来补充, 但由于高校秋色叶树种的应用种类少, 规模小, 因此秋季季相表现还有提升空间。
2.2.3 植物空间的配置。空间配置合理, 乔、灌、藤、草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能形成良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和生态效果。高校校园人数多, 绿化空间小,4所高校校园内只有部分小广场、小花园等可用面积较大的绿地上形成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多数的绿地如楼间、道路等只有乔木、灌木单层或乔灌、乔草、灌草二层, 林型结构简单, 景观的形成上缺少空间结构, 植物层次不够丰满。
2.2.4 植物配置的总体效果。沈阳农业大学采用了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绿化式,绿地的布局基本围绕建筑展开,只有少数形成单独的景观区域。植物景观以油松等针叶树为主题,四季变化鲜明。校园内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在植物配置上,实行了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园区。
沈阳师范大学的景观设计大体可分为:人文园林景观、自然风景景观、中心景观带和自然生态景观,其植物配置各具特色。人文园林景观区域内主要以雕塑、小品为主,辅以葱郁的树木及丰富的花灌木,其晨读园的廊架上栽植的葡萄藤颇具新意,更加体现了园内的人文气息;自然风景景观区域内的荷花池给校园景观增添了许多生气,其水生植物荷花与水的搭配使得此区域的景观灵动起来,此外,园内的杨树林使得园内的景观多样化;自然生态景观区域内除具有植物的栽植外,在梵玲湖内还有一些野鸭和鹅,完美地诠释了自然生态气息。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内除栽植有一般园林植物外,还有原生态保护地及大面积地被植物板块12处,良好水质人工水系1条。校园景观是一个采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来营造的一个校园环境,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庄稼和一些景观植物,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地缘文化,校园的景观设计颇具特色,利用乡土野生植物与本地特色水稻作为构景要素之一。
沈阳建筑大学内的原生态稻田区在校园的东南角,这块稻田传达了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其景观设计采用相似性的手法,延续原有规划网格秩序,采用几何构图的处理手法。
3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种类丰富度不够, 乡土树种、垂直绿化树种、色叶树种的应用不足
沈阳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园林植物配置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例如荷花池、杨树林、葡萄藤等,但其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不够,除沈阳市内常用的园林树种外,很少有外来树种的引用。另外,校园内园林植物的配置在植物季相和色相上的运用不够,达不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缺乏时空上的延续性。总体上,沈阳师范大学内的硬质景观稍多,而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及造景的运用相对比较缺乏。
3.2 开放式绿地的数目少, 且人性化设计不足
高校校园主要是服务于师生, 使其学习、生活在一个贴近自然、优美的环境之中。在设计上要以人为本。四所高校内开放式绿地明显不足,即使是绿化比较好的沈阳农业大学也仅有克威园、复旦园、叶之帆这几处开放式绿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有大面积的稻田景观。但其设计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俯看稻田时有惊人的震撼效果,但是在稻田中欣赏时却不那么令人兴奋;水稻田间供学习休憩的椅子没有任何的遮挡,冬冷夏热,缺乏实用性;植物品种过于乡土化,太过单调,除了少数月份,大多数时间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等。造成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并不是经常性的景观,因而大面积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
3.3 局部植物配置不合理, 降低景观的观赏质量
高校校园的植物配置中还有很多不合理的设计, 沈阳建筑大学针叶树种的比例较少, 不利于周围环境的杀菌。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些宿舍楼前树木过于高大遮挡阳光。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缺少高大的树木,难以保障安静的阅读环境。
4 对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的建议
4.1 提高高校绿化树种多样性, 构建校园生态植物群落
高校校园绿化要走生态绿化之路,校园环境的营造要符合自然的法则。生态学中指出植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故高校校园绿化应在保护所在地自然植被的前题下,加强乡土树种、新品种的挖掘,提高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 构建色彩、层次丰富、季相分明、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植物群落。应在乡土树种的运用之外,适当的引用外来树种,增添校园的新鲜气息。
4.2 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化空间
垂直绿化是缓解高校校园空间小,学生多,人均绿地面积和空间景观少的重要途径,在本市高校校园绿化中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高校中垂直绿化除考虑棚架绿化外, 也要加强墙面、栅栏、阳台、楼顶等地的绿化。在满足了校园绿化要求的同时,发挥了园林绿化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应当适当的增加一些藤本植物的种类,如五叶地锦、南蛇藤等,重视藤本植物的绿化、美化效益,加强垂直绿化的建设。
4.3 充分利用植物配置、园林小品, 营造个性化校园
个性化植物景观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激发学生的潜能,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校园的个性化植物景观也能随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内的所有植物上挂注明中文名、拉丁名、科、属的标签, 既满足了某些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 又拓宽广大师生的知识面。但个性化校园的建设中应注重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5 结语
沈阳各高校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在逐步发展,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更多的表现了校园的学术传统。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尤其重要。在了解沈阳市的自然情况的前提下,掌握校园景观中的植物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并且熟练的应用不同类型的常用树种,以及植物配置的常用方式。值得强调的是,前期的调查与设计固然重要,但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不容忽视。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植物景观的品质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师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状态。然而另一方面,园林植物也要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做到相适宜的配置,使高校的植物景观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展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宝玲,刘娜,范业展.沈阳大学北校区校园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 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9
篇7
1园林专业教学现状
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同类院校相比较来看,还有诸多的不足,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1教学内容狭窄塔里木大学的前身是塔里木农垦大学,是典型的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侧重于农业类课程。目前园林景观设计学科已经成为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并称为“设计类三姊妹”的学科之一,它也兼具文、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特点,无论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已不是过去园林绿化的范畴。而现今的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课程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设计景观类的课程开设严重不足,多数课程甚至仍以植物设计和应用为主,各门课程的重叠内容较多。
1.2理论教学比重偏大课堂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实践课课时相对很少,实践课中又要安排许多不同实践内容,且时间安排上很分散,不能形成很好的整体连续性效果。从而使实践教学支离破碎,很难系统完成一项内容。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较差,遇到实际的项目眼高手低。专业设计和工程实践课时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不足[3]。
1.3师生外地实习机会少,时间短促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这门学科,更要创造出好的作品,就要多实习、多参观和多参与项目。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大三年级仅有一次去库尔勒或乌鲁木齐的机会,为期10d,由于地处偏远,往返就需耗费一半的时间,因此时间仓促,实习效果不理想。况且,实习安排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使本来就有限的专业课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
1.4教学手段单一,亟待丰富目前,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教育的课程大多仍沿用以教室为基地,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此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上传递的信息较少且不形象、不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单薄,理解起来较困难,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专业的兴趣降低,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4]。这种单向封闭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教与学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5教师交流机会少,学术氛围不浓塔里木大学地理偏僻,与外界接触少,校际间的交流不多,国际间交流的机会更少,年轻教师公派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很少,更无国际交流的机会,而且塔里木大学的园林专业在国内、国际上没有影响力,缺少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和相应的学术氛围,致使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动态,导致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2园林专业改革思路
自2000年以来,国家和社会对园林设计和施工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近百所院校先后开设了相关专业,主要以建筑院校、农林院校和环艺院校为主,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历经了十年的发展,已有较好的教学条件,专业教师也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水平和经验日益丰富,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面对园林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在学科内容设置、课程实习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影响着园林专业的发展,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革新。
2.1调整教学内容,引入相关学科目前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窄,一些与园林不相关的课程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主要有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这些课程要作为主干课程,是学科的基础,必须学习和掌握,但缺乏应有的开放性,若仅仅在园林的范围来研究园林的问题,势必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局面,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必须引入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和建筑学等相关的课程。这样才能在新的高度理解园林、设计园林。使城市与园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2.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集中一定的时间,由专题实习入手,比如街头绿地、小游园、广场、商业区、居住区、公园以及风景区等系统地完成一项项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独自面对此类项目。实践课程的开设应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单课程切入,后多学科联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使培养过程循序渐进,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践技能的加强,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能力锻炼[5]。
2.3增加外地实习机会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或园林建设较好的城市参观学习是园林专业学生必须实习的重要一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升华,到实际场地参观学习,可以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理解起来也直观。比如古典园林讲到古典园林,若不到实地去参观实习,很难感受到古典园林的意境,更体会不到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就不会汲取其精髓。反过来若没有古典园林的基础,现代园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作品都不会走得太远。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都分布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择其重要园林而参观。现代园林也是东部地区最为发达,可退而求其次到乌鲁木齐参观。实习的时间应放在每年的暑期,并延长实习的时间。通过实测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使用问卷调查、行为地图等方法调查不同景观的使用情况,对所调查的景观进行分析,分析其优缺点,并给予必要的评价,目的是为今后的设计实践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外面最新最好的园林作品,学习、消化和吸收设计的精华,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和观看。
2.4教学方法多样化规划设计课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核心。成功的设计应符合使用功能,具有优美的流线和宜人的设施。园林专业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可采用以下3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4.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集成性、交互性、多维性和可视性,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点。采用多媒体开展形象化教学特别适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将大有裨益。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
2.4.2案例教学即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是设计类课程应当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空谈设计理论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实例的选择应结合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
2.4.3实地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6]。
篇8
《园林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核心技能课,培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绿地规划与设计,表达设计意图,展示设计成果,向园林工程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并指导施工等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原有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为课程理论认知“雾蒙蒙”、课后学习训练“慢腾腾”、实践动手操作“轻飘飘”、设计综合素质“孤零零”。为此,在《园林设计》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内容贴市场、课程教学要渐进、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园林设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内容选取贴近市场
我院地处湖南省常德市,它是“桃花源里的城市”。也是较早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园林绿化是这个城市的精美名片。所以城市园林建设中有众多项目是园林专业的“学习型”项目。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尽量贴近城市园林主要项目类型,加强了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附属绿地的教学内容,对大型公园、旅游度假区、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部分没有涉及。在园林要素教学中,强化了植物造景、道路布局方面的课程,而弱化了园林建筑、假山水景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紧跟市场,更重要的将教师承接的校外设计项目融合形成“学习型教学项目”,然后根据甲方要求由师生共同完成,引进园林设计项目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突出市场需求。
(二)课程教学循序渐进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特强的一门课程,讲究厚积簿发,由理论指导实践,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要实行园林基本概念、基本法则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进行单一园林要素的处理方法和设计手法的学习,最后到综合性的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并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园林艺术原理模块、园林设计基础模块、园林设计实务模块三大序列教学模块。在课程教学和学生训练中又按照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实行:第一为模仿学习阶段,由教师提供案例和设计样图,学生按步骤临摹,了解各园林要素的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第二阶段为自主提高阶段,由老师提供场地和拟真项目,学生根据要求拟真设计单体项目。第三为市场项目设计,老师承接的设计项目融合形成“学习型教学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按照市场要求检验,提高设计能力。
(三)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时,根据园林景观设计师岗位需求和用人单位对设计师的要求,我们将园林设计课程划分为10大技能模块,52个课程单元,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了38个技能训练项目。用项目教学法以38个技能训练项目为蓝本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的技能要求和项目完成的目标以及质量标准,将教学和园林项目设计相融合,并实行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项目情况为检验标准,使教室成为学生园林绿化设计的大课堂。
(四)效果评价能力为本
篇9
水域生态景观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水景设计多元化发展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源,是所有生物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理机能的需求,而且在调节生态和满足人们视觉需求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却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人们健康与安全。自20世纪60年代来以来,全球湖泊、河道、水库等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生植物衰退、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是对水域景观效果需求的不断提升,水域景观的塑造、景观水水质维持及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成为时展之需要。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学科众多。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强,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当今风景园林专业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学科的完整内涵,特别在水环境领域。为改善我国水质恶化等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满足人们亲水、乐水等需求,以及建设我国水域生态文明,生态设计水域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必须的技术技能。本文从当今水域景观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现状着手,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特别是水域生态景观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提高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及发展前景,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及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水域景观现状
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代城市,到处都充斥着水泥建筑与设施,供人们活动与休憩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特别在水环境领域。水域景观能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保持空气清新,使周边环境充满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育肥、逃避敌害等栖息场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学等人文景观价值,丰富地域风貌;优美的水域景观空间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具较强的游憩功能;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可成为城乡开发中的旅游等资源,促进城乡景观繁荣昌盛,具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也成为一大亮点。但现代水景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大量的硬质驳岸削弱水体自净能力
现代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驳岸都偏向采用硬质驳岸,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硬质护岸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无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链无法建立,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态系统构建欠合理导致水质恶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净化缺乏科学性,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等要求来衡量,景观水体中水生动植物多样性远远不够,种类搭配不合理,未构成合理的食物链,导致水体中生态系统混乱,水质逐渐恶化。从检测数据看,现代景观水体的水质大多数氨氮、总氮、总磷等含量过高,并且大部分水体水质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和劣Ⅴ类以上,水体自净能力差。
3.缺乏考虑后期维护导致水景荒废
部分园林水景在规划设计时并未考虑生态合理性,不重视理论支撑,盲目增加水体观赏性,导致水体产生负荷,水质恶化;不重视后期维护和管理,对于水生植物的季节性更换、水生动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体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水体发臭、污染严重等现象;观赏鱼投饵沉积、鱼排泄物聚积等,池水水质出现恶化现象,藻类泛滥,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发黑发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维护费用,资金的不到位导致水景无人维护管理。水景工程最终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浪费了资源和空间。
以上现象均由景观设计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脱节造成,湖泊、河道、小区等众多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水域景观恶化面临的形式愈加严峻。自然黑臭水域难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断受到污染,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指明了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具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
1.各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在教学体系构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识的比重不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筑起了丰富多元的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体系。园林专业不是中国独有的学科,在中国从古至今不断完善发展园林建造的同时,国外各个国家也在不断修建属于各自特色的园林,形成自己的园林教育体系。也许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环境的完美修缮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治理,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园林人才服务。
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已有100多年的教育历史,涉及设计、规划、土地管理等内容,采取多层次学位教育模式,满足不同目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接受教育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英国风景园林专业比美国稍晚,本科实行“4+1”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学与实践工程的结合,重视园林的科学性和功能性胜于对园林形式美的关注。德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即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两个机构相结合、资金与法律的两种制度作保证、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两种身份相匹配、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的两类教学内容相衔接、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的两种考核方式相制约,培养综合的、理性的景观设计师。日本风景园林专业称造园教育,分学校、单位、成人教育三种,各大学的造园专业主要设置在农学(林学、园艺、农林工学等)、工学(土木、建筑、环境、城市工程等)、艺术设计、生活科学及社会工学等领域,教育内容包括“六化”(国际化、社会化、特色化、多样化、定量化、细分化)与“三性”(发展性、系统性、实践性),同时为适应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形势,创立LA学会组织,更好发展本国造园教育体系。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只有浙江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响,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迟缓,有的甚至期间专业易名或撤销;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现我国大约有50多所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或课程。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更多的集中在创造诗情画意和造园的手法技巧上,课程设置在有关人文、自然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仍然比较薄弱,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与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这样的几个特征方向:(1)园林植物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2)园林规划设计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区域规划利用、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古园林建筑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工作,以规划设计和建筑工程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3)园林文化艺术方向,该职业从事中外园林文化、园林历史、园林艺术美学、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以人文历史艺术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应该说,这样的专业发展现状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进行设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有专业特色背景的人才,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学科与专业解释,使得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够细化、全面及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乱,不利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更好发展。
2.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因风景园林专业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尤其是是艺术类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教育重点都放在了设计创作和表现技法上,更多关注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作品的科学、功能与内涵。
(2)实践教育薄弱
在理论学习上,因课时总量和学制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时间完全掌握园林依托学科学习内容之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共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学到些皮毛,不能领悟更不用说精通,所以在这类学校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
(3)涉及领域众多,课程设置松散
虽然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领域众多,且教育部门未对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作统一规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了较重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美术、制图、设计初步、园林经济等,但对于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少之又少,更不必说水环境领域的生态效应与大众行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学科与实践领域脱节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主要围绕规划设计展开,而园林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型领域,广泛涉及规划、设计、建筑、园艺、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等领域,因此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缺,在工程项目中无法科学、较好的把握相关交叉学科间的关系,使水动力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设计等环节出现疏漏。
三、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水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趋于恶化的国家。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水文化,如何处理好用水和节水的问题,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每一个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景观水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则是所有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景。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他们营造独特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赋予大地灵魂。在人类历史中,水的表现力,被应用于美化生活空间,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最富变化的造园要素;西方园林中,笔直的水道,几何形的水池,各种水景也随处可见。在变幻莫测的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它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体的形式属性。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固定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强调水的表现力无限。(2)水体的形态特征。根据水的流动状态,分动态与静态水体两种。动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动态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喷泉等激烈程度的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静水可成倒影,与实物虚实并存,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例如湖泊、水塘则比较平静舒缓,静静的水而上轻轻地泛着涟漪,给人带来安详平和、宁静致远的心情和感受。(3)水体的声色特性。园林景观中运用水声、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细流、瀑布、海浪等水体不同运动状态,发出不同声响,能弱化各种噪音,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一个清新愉悦的声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着的周围景物的色彩,并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五彩缤纷的水色变化,使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谐。(4)水体的文化内涵。缤纷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国风格迥异的水景,而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感官,赋予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引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怀得以抒发。
2.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观的现状,在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水域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要将意境的设计、水源管理系统、水生态、水处理技术纳入到景观设计中来,使之既能满足景观要求,又减少对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时,水为植物、动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极具可塑性,成为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20]。城市水景设计已开始从单纯的水景观设计转向水景观设计、水生态处理及水资源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而当今,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却是少之又少。
(1)景观水独有特征的需要
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它们形式的可塑性、形态的多样性、声色的变化性、文化内涵的区域性,能营造风景园林独特的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
(2)人类亲水近水的需要
随着现代环境设计的兴起,水景开始强调人的参与性,以满足人们对水亲近的心理,水景从单一装饰、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课程的设置,加大了水景设计的学科交叉,为水景营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2004年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24130亿m3,总用水量55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国内风景园林设计时,更多追求的是视觉的美感,缺少对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水质污染严重,换水频率过高,以致在本就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系列水域环境问题上雪上加霜。通过融入水域生态景观领域,恢复水生态,设计自然、宜人、充满生机的水域环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
(4)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问题,既是自然因素,也是发展的要求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人水关系改变的积淀。国家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时确保人类、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四、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园林水景的造景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艺术的空前繁荣,水景设计与应用更加广泛,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各地区与角落,成为城市空间中亮丽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从追求视觉美感、休闲、游憩、商业等功能的角度来对水景进行设计,缺少科学的内涵,而导致水体水质的恶化,以致影响整个设计。近年来,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农业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断严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们愈加关注身边的水环境状况。近年,水环境领域再度成为设计对象,生态恢复设计开始较多地运用。然而水域生态领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育,对景观的概念模糊,运用能力差;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人才也没有水域生态领域的课程教育,对水体特性掌握不佳,景观设计不科学。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进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尽可能的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状态。瑞士、德国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力争将水域景观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比较成功的例子如莱茵河,这个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复风光秀丽的水域景观风貌,污染大幅下降,现在已有63种鱼类出现在莱茵河,包括曾经绝迹的鲑鱼;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在确保河流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优美、和谐的水域景观;美国也90年代开始恢复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国调整了在水领域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把恢复和修复水域景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为新的目标;荷兰近年亦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近年来,伦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驳岸,在岸边种植芦苇、菖蒲,恢复湿地,引鸟入河、入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也必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域生态景观能可持续发展,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水域生态景观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时,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力求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修养身心的场所;作为一个自然科学来对待,赋予其水体原有的特性与魅力,力求让其能回归自然。
五、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探讨
在风景园林教育中,如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多专、多能、多向度的风景园林师,理论知识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动手技能等实践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宽、理念创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
1.扩展学科范畴,突出多领域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亟需加速学科专业教育观的转变,改变原有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等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的加入极大地拓展学科范畴,积极汲取日本等国外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精华,不断细化专业分工,使行业实践工作呈现日趋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水域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突出水文化的历史滩涂回归;突出水生态的湿地生境营造;突出水动力的运营养护零碳化;突出水风景的环境品质提升;突出水戏法的亲水乐水项目等教育内容。在继续研究风景园林专业领域传统问题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丰富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多领域特色。
2.强调综合性,重视学科交叉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知识领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与风景园林自身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将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着重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立足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力求达到“宽基础”的就业适应性,包括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海滨景观生态工程等特色领域专业课程,重视学科间交叉,为风景园林学发展纳入综合研究的轨道,也为风景园林师的全能角色回归提供广阔的舞台。
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多领域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和白领化的道路。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支撑下通过实践的操作演练而产生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水草栽培与管理实验、水域生态学实习等集中性教学实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重视水域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
4.拓宽思路,创新理念
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学性上,更可以是满足人类活动需求且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声色变化等特性,都能成为风景园林师最好的创新元素。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开展,立足水域景观生态,发挥对水的无限想象,设计研究水生态、水循环的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满是钢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们已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迫切需要绿色元素来缓解我们日益紧张的压力。水景证实人与自然最好的纽带,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住宅小区,都在强调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却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面对景观水域环境亟需保育与建设的现状,水域景观需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价值。文章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不仅要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多元,还应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园林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观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复合型高级人才。将水域景观专业拓展为一门具备时展趋势与前景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衍祯,李天骄,李铁.园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论探讨与建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83-88.
[2]倪乐意.富营养水体中肥沃底质对沉水植物的胁迫[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399-405.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9(1):52-54.
[4]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5]李纯,吕志坚,孙艳艳.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1,26(11):61-65.
[6]张饮江,金晶,董悦等.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
[7]闫永久.景观水污染分析与处理[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1):579-580.
[8]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9.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7-269.
[11]李树华,李玉红.日本LA教育体系与学会组织对我国LA教育与学会发展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庆.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特点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1997,(2):99-93.
[13]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222-224.
[14]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乐,刘家麒,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9,15(61):40-43.
[16]昊军,黄诗敏,波等.城市水景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广州大学城校园理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04.
[18]林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J].包装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华,沈中伟.美德日景观设计浅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韦杰.景观中水景审美特性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33.
[21]郭卿学,蒋丽萍.国外水环境理念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借鉴意义[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7):743.
[22]刘琼英,全华.水域景观治理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3):149-152.
篇10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园林发展己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亮点。城市园林规划与管理如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当前市政建设园林规划工作人员的新课题。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绿色家园,和谐家园的构想,为市政园林规划和管理部门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笔者从多年园林规划管理的实践方面,谈谈关于城市园林规划管理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
1.1、规模大
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在通常的情况之下都是由很多栋楼体的建筑群组成,此外在住宅小区的内部,除了有必须的住宅楼之外,还建立了配套的超市以及健身场馆等服务场所,从而使住宅小区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1.2、统一规划
随着我国政府对市容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及社会上对市容的突出关注,我国的城市住宅小区在进行园林设计规划时要注重统一,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布局,对小区内的设施进行综合的开发,从而更加适应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对小区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还可以对小区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小区更加的整洁和美观。
1.3、注重综合光照
随着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人们渴望在居住的环境之内获得更多的光照,因此城市住宅小区在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墙体大多数都进行了彩色的粉刷,在阳台和窗户的安装中也尽量地使用玻璃,这样可以将住宅小区内的综合光照增强,即使是处于阴面的居民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光照。
2、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定义与现状
2.1、城市住宅小区以及园林设计的定义
根据有关文件以及政策的规定,我国居民居住区域的主要是指由城市的主要道路以及自然地分界线所围成的,设有居民生活所必备设施以及工具的相对独立地生活居住环境。城市住宅小区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更可以改良市容市貌,促进区域发展。居民小区根据规模等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详见表1、表2:
表1居住区的分类
表2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3.1、规范景观设计的教育和实践
我们需要进一步理清各相近行业之间的内部关系,规范其学科名称以及专业范畴,使之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全面系统的专业学科,结束各专业出身的设计人员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具体在实践中,各相关院校应该调整相关专业名称和专业课程设置,必要时可以增加专业学习年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系统,减轻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在专业范畴问题上的迷茫。2.2倡导设计师的理念更新一个居住区的环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否将人工因子与自然因子很好地融合,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我们的景观设计教育很多时候是处于“授人以鱼”的阶段,致使学生的设计总是在模仿、重复,鲜有独特的视角和理念。要想突破创新,就要改变教育模式,重在“授人以渔”,多从原理、根本上去指导学生,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不要过多过早地将他们的手脚捆绑在已成型的规则和模式中。
3.2、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思路
第一,路旁绿化种植。对于住宅小区里的道路绿化而言,可根据路旁设施布局、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选择行道树、花带或者花坛有机结合的模式。在设计过程砸,如果选择的是乔木,则需充分考虑冬季日照、遮荫等因素。同时,选用落叶树种,比如合欢、白玉兰以及枫树和槐树等。第二,绿地立体种植思路。在城市住宅小区公共绿地设计过程中,组团绿地、游园绿地立体种植过程中,应当秉承传统设计风格,适当使用小径游赏和分割空间等手法,注意选择合适的绿地植物和配置。比如,对于休息区而言,建议选用蓝色、绿色和紫色等冷色调植物,以此来营造一个自然、安静的氛围;对于儿童娱乐区而言,建议营造热烈的氛围,选黄色、红色以及橙色等暖色调花卉和植物。针对绿地内部的活动场地的植物配置,通常选用嵌草铺装组合的方法,使绿地更加的活泼、美观。城市住宅园林绿化配置过程中,应当以植物群落为主,同时还要兼顾草坪的设计和应用。现代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建议选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和草本花卉等有机结合,根据习性、种类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城市最佳效益结构为乔木、灌木和草坪。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同时,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城市住宅小区绿化不同于公园设计,在住宅小区和建设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的情感与文化品位取向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住户居民的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下棋和体育锻炼。
3.3.城市居住区园林平面规划设计
强调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对于住宅小区内的住户而言,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环境、景观效果是园林设计的根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创造各式各样的人工景观,从而让业主可以及时享受优美环境、共享景观环境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院落空间设计的领域性,利用环境要素对空间层次进行丰富,为生活在小区里的人们提供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空间和场所,从而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以及和谐的居家环境。
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既厚重又丰富,在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传统问题,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开发商们应当善于依托历史文化背景,对住宅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将建筑、艺术以及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文脉的延续性。比如,可在住宅小区内设计一些假山、凉亭,在其中融入传统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或曲中糅合、或谦逊高雅,以此来提升小区内的文化底蕴。
景观环境的艺术多元化。住宅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审美要求,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关注小区居民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方便。同时,应当尽可能地创造舒适、自然以及宜人的空间景观,以此来实现景观与人之间的有机融合。比如,亲地空间能够增加住户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各类适合人们活动的花园、室外场地等;亲水环境空间,即营造亲水、听水以及观水和戏水场所。在此过程中,应当使小区的景观环境硬、软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台地、车库以及坡地和宅前屋后等空间,构造具有活力、情调的亲绿环境。
3.4、体现文化性
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但要将生态理论作为设计的基础,还要充分地考虑到项目中所要传达出的文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精华进行吸收,还要对国外的先进设计理论进行吸收和借鉴,提升园林设计的内涵,塑造园林的灵魂。由于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主要面向的是大众,这就使得设计人员普遍采用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设计形式,如果园林设计的过于抽象和具体,则不利于群众的接受和理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一些城市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园林设计时盲目地追求欧美风等,没有将外国的文化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协调和统一。
3.5、应用现代技术
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还要积极地对现代的绿化技术进行应用,全面地提高住宅小区的绿化面积。由于住宅小区的园林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因此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但要追求建筑的美感,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注重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使小区的园林设计与城市的风格更好地进行过度和融合,从而为我国的居民创造出一个亲切的居住环境,不断地突破束缚,提升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脚步加快,城市住宅小区对于园林规划设计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城市住宅小区园林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与人文气息,做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规划工作,为居民营造和谐文明生态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2]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 上一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
- 下一篇:量化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