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健康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健康课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例析;矛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35-03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发展问题,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它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更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心理潜质[1]。要处理、化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矛盾,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为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活动,开展课堂教学。

一、关注矛盾,确定选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出台后,各地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绝大多数教材的开发基于编者的主观经验,缺少对学生具体心理矛盾的实际调查和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纲要》指出,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及生涯规划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人口学属性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内部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不同,其所需要辅导的类型、程度也不同。实际操作中无法做出统一具体的安排。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应来源于学生出现的心理矛盾。教师一定要关注矛盾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准辅导主题。要深入理解主题,区分主要概念。比如“绰号”与“昵称”,看上去意思差不多,但辅导方向大不相同。

以小学三年级公开课“好昵称,好朋友”(以下简称“昵称”)的生成为例。有个女孩子向老师报告,近段时间,班里有男生叫她“小白猪”,数次阻止无效。教师调查后得知,班级中一个男孩子看到女孩子皮肤白皙,想到之前老师在公开课上说自己是“举手小王子”,所以类比取了这个绰号,并在男生中流传开来。绰号是学校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常常与语言间的“亲疏”有关[2]。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年级学生朋友逐渐多了起来,人际交往意识得到了提升,会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同学的关注,取绰号正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常见的绰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善意的无侮辱性的语言,一类是恶意的侮辱性的语言。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发展性与导向性的基本要求,将其界定为善意的无侮辱性的语言即昵称。

二、分析矛盾,制定目标

活动目标指导着辅导课的走向、策略的选择,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确定选题后,教师要分析矛盾的属性,即矛盾是属于学校心育辅导五大主题中的哪一个,以确定活动目标设计的方向;梳理矛盾的焦点,以提高活动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分析矛盾的成因,并甄别导致矛盾的是行为技巧问题还是认识问题,以确定活动目标设计的倾向性;还要考察矛盾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事件,以确定活动目标设计的延展性。

现行的教学目标设计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知识维度、情感态度维度和认知维度。知识维度由概念、命题、规则和策略构成,认知维度分为识记(模仿)、理解、运用、创新四个层次,情感态度维度分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四个方面[3]。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不以学生知识的丰富为重点,但教师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仍需注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目标一定是明确而具体的,并能为具体活动的选择、课后评价的关键点提供思路。

以“昵称”为例。矛盾是由学生对于友情的追求所引起的,这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人际交往辅导往往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主要包括人际表达技巧训练、人际沟通技巧训练、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等。在最初的设计中,教师把本次活动方式定位为人际表达技巧训练,拟将活动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取昵称上。梳理矛盾焦点及成因,发现对“小白猪”这一称呼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矛盾的发生,因此,将“昵称”调整为人际关系认识辅导。进一步调查可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习得了一些取绰号的方式,应将活动重点放到认知辅导上。

根据三维目标的构成及设计要求,将“昵称”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1. 体验昵称带给人的感受。2.明白合适的昵称更容易被别人接受,且有助于友情的良好发展。3.梳理取昵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给同伴取昵称。

三、解决矛盾,设计活动

从流程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通常包括暖身活动设计、转换活动设计、工作活动设计和总结设计。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通常包括目标设计、活动形式设计、内容设计、活动逻辑设计。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操作难点,本文重点探讨暖身活动设计、活动形式设计和活动逻辑设计。

暖身活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暖身活动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游戏、肢体活动、音乐等。具体暖身活动的选择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取向认为,暖身活动应该与教学有关,起到引入主题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一种取向认为,暖身即破冰,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感到愉悦,同时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与凝聚力。两种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可基于学生发展水平与辅导主题的具体要求作出选择。以“昵称”为例,设计初稿中以“根据别称猜动物”为暖身活动,并引出活动主题。试课后发现,猜谜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小学三年级学生十分喜欢肢体运动,因此,在定稿中就以“红白手”作为暖身活动。

活动形式设计都以目标为基础。活动目标不同,可采用的活动形式不同。对于认知调适类的目标,多以讨论活动和体验式活动为主,如头脑风暴、案例体验、心理游戏等。对于能力训练的目标,多以情境训练为主。但不管哪种活动的选择都要注意不流于形式,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昵称”为例,矛盾的发生发展自有其逻辑过程,在设计中,教师也要据此关注活动逻辑的设计,不一味追求热闹的活动效果,要由简到难,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解决矛盾。在“昵称”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昵称,使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了解不同昵称带给人心理感受的差异;让学生评价昵称,通过讨论等方式为学生作出符合主流价值的选择作铺垫;让学生取昵称,通过游戏让学生巩固正确的取昵称的方式。此外,基于课例中价值澄清的需求,教师取昵称的阶段加入了自我暴露的步骤,以实现说明界线,重铸意义的目的。

四、回顾矛盾,开展自评

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师行为的优化,是在对教师已有教育行为的分析上,对分析上的内化与专业资质的重塑[4]。和其他课程相比,心育辅导活动课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难度。缺少可操作的权威纲领的指导,以小学语文为例,《课程标准》以课为单位,明确了所要完成的保底内容,反观《纲要》,虽给予了辅导的大致方向,但落实到具体的某节课中,则丧失了绝大部分话语权。此外,活动设计体现出的强烈的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活动过程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活动内容根植于学生高度的内化都加深了这一难度。一节活动课成功与否,授课教师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以科学的标准来量化或者质化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提高其内化与专业提升的质量。因此,本文所提及的评价,特指授课教师的自评。

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体验性和实践性,开展评价时多侧重于操作性评价。在开展自评时,教师要梳理手中的资料,回溯矛盾分析全程,尤其是成因焦点及影响事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学生参与情况等基本信息。从活动运作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客体维度,包括目标的达成情况、活动材料的使用情况、活动效果。二是主体维度,包括教师对活动节奏的把控、教师对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参与面。当然,本文并不强调自评内容的全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增加或者删减部分内容,在自评的基础上做好改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2]侯广旭.绰号的社会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28-32.

[3]黄梅,宋乃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5):99-103.

篇2

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学习、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到位。《纲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的,是一件新生事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它还比较陌生。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质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理解其重要意义了。

第二,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理解错位。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很不错了,已经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谓根深蒂固,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意识到我们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致使心理课程被放到比所谓副科还副科的位置上。

第三,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心理误区。有些教师认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不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吗?班会、队会、思想品德课等各学科均可做到,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内容其他学科兼而有之,不必独立开设。否则,势必增加许多麻烦。

第四,专业教师缺乏。广大农村教师虽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基础知识,但也是多年以前学的了,与当前的农村教育状况不能接轨,因此很难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在一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卷访谈中,有105个教学班参与,只有7个教学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农村开设此课的学校有的是给学生读一读,就像讲《西游记》的故事一样,不够专业;87.4的学校干脆束之高阁。开设此课程真是困难重重。其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对此课程不够重视。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对策,来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一,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要有专家的呼吁,需要有专业人员的管理,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为培养广大农村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提供心理动力。

第二,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要率先转变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不断引导学生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要及时向老师求助,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三,心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大培训力度。”

第四,学校努力建立具有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使之纳入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考评之中来,督促和激励广大师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几年来,我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欠缺,如每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就很少涉及到此内容。笔者呼吁,今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

目前,我市阜阳一中、太和一中、阜阳城郊中学等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项工作要给予大力指导,积极支持科研部门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同时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稿件编号:090819008)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加速跑;教学

小学体育加速跑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全脚掌着地”、“坐着跑”的典型错误技术动作。针对“前脚掌蹬地”这一快速跑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指导的教师不多,学生们依旧重复错误动作。细细想来,类似现象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常常存在。把握不准教材和学情,抓不住教学重难点,有形无神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变。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准确提炼教材重点,在于巧妙突破教学难点,在于重视运动技能,简约体育教学。下面以《50米加速跑》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把脉学情,做到多观察、勤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一堂好课始于把脉学情。把脉学情是从横向和纵向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学情。把脉学情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年级和这一学习水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兴趣爱好

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与教材创造性的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敲门砖”。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故事情节吸引,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技术动作教学寓于情境教学之中;小学生爱游戏,教师可以对运动技术进行游戏化改编,引导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创设快乐体育课堂。

2.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已有体育知识和技能,依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到新知自然地衔接与转化,避免生硬地灌输,促进学生新知识和技能的接受与消化,提高学习效率,创设高效体育课堂。

3.身体素质

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项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清楚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科学持续地进行学生体质升级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实效体育课堂。如此把脉学情,我们的体育教学将更科学,更合理。

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伴随的就是热情过后的怠慢,课堂气氛的冷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用游戏贯穿始终,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教材,做到敏于学,笃于行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教材,一些教师拿到教材浏览一遍,感觉技术动作简单,随手将教材搁置一旁,凭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殊不知漏洞百出,毫不严谨,如不及时纠正就会误导学生。例如本课加速跑教学就容易忽略“前脚掌蹬地”这一教学难点;再如站立式起跑中的口令教学,“各就位”容易被粗心老师呼成“各就各位”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想一想,如果体育教师对所要教授的技术动作掌握都不熟练和细致,那么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大。

我认为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我并不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快速跑"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方块站队,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好课,必定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亲身反复地实践技术动作并不断思考,最终找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篇4

一、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 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目前,我镇体育课教学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期初的安排做到认真备课,备课正常,而且详细,在授课中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体育与健康卫生的紧密结合,很多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但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学校上课内容随意性很大,在教学手段上缺少创新,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不够。

二、 教研活动

正常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体育教学质量,训练、竞赛和群体水平有所提高,镇中心教研组有计划的安排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研究上10月份在林溪进行的全镇的一节课改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新思想,4月份安小承办了北片体育课改课教学比赛活动,衡德海教师获得了一等奖,在县政府对安小的督导中,衡德海、丁芸、宋加刚的课改验收课中被评为优质课,其中对体育资料的验收中对各项资料齐全受到了高度评价,安小教师每周进行互听互评课,一直坚持到期末考试前两周。

xx年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成绩还有:

衡德海获教师教学设计县三等奖

宋加刚获教师县教学竞赛二等奖

丁芸教师获教学设计县三等奖

丁芸获游戏创编县二等奖

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使全镇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和技术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我镇教研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 体育竞赛及课余训练工作

足 球:小学获得第二名,中学获得第二名。

xx年8月份中心小学向足球学校宝应班输送了3名足球运动员。

田 径:小学获得第二名,中学获得第九名。

乒乓球:小学获得第十名,中学获得第五名。

其中,在田径比赛中,小学队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

初中中考体育考试中,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班主任老师的大力配合,体育 教师的长期努力。在中考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xx年,11月我镇举行了第五届小学生 足球赛,由于各校的重视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中林溪小学、太仓小学、崔渡小学成绩显著,这一运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镇足球运动的发展,目前,中心小学、两所初中都有:班级足球队、年级足球队以及校足球队,都定期开展活动。

xx年12月,我镇举行了小学生足球比赛,由于各校抓的严,落实到位,参赛队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崔渡小学 、花亭小学 、朱郭小学、太仓小学成绩较好,为镇乒乓球队选送了一批优秀的乒乓球选手。

今年我镇体锻达标总体是好的,很多学校比较重视,体育课认真去抓,报表及时上报,全镇体锻达标为92、5%。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看到我们的不足: 过去的一年中专兼职教师对工作 少总结,普遍笔头较懒,不能积极投稿,对新颁布的教材,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把握不住重点,部分学校操场质量较差。

篇5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知识及概念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立体化一些知识及概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从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性,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来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难度较大,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此外,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教师习惯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可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这一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学生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具体实例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说明的教学手法,这一途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介入是改变尴尬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介入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基础条件。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知识与实际例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天性,有目的的进行案例计划

小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侧重于适应性,即让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接受教师的教育观点及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主张。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法,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天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基础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学生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这三个基本发展特点进行充分掌握,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话,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以情景教学以及游戏教学,获取学生好感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学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叛逆,喜新厌旧的性格特点来说,如何抓住学生的胃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将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害。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实质上是通过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即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除了尊重学生天性与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形态等,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扮演好“帮手”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接下来案例教学法的继续和进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发挥小学德育工作启蒙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秉持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德育教育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价值观形态,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争取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介入[J].教书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4,20:67.

[3]苏立琦.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学习支架;支架式教学;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0―04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师范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以及把信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策略、增强信息意识、加强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而课程教学时数相对有限,所以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信息量很大;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面向全校的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采用大班授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另外,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真正目的,不了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帮助,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到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期改进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一 支架式教学简介

1 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2]。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e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2 对“学习支架”的理解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也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Vygotsky,1978),是学生需要“支架”帮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或某些有用的资料)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当教师发现学生能够有能力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时,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教学任务。从其表现形式看,学习支架可以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学习支架外,学习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4]

3 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5] 如图1所示。

支架式教学是人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的进行,是利用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

4 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6]

按照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而且是通过“学习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会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中在评价形式上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具体采用什么评价方式,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而不是机械采用。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学习支架的建立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以上几个环节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交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7]

二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

1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支架式教学存在一些困难。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向学生发送的信息和学生向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均衡,尽管如此,本文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知识点,将支架式教学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索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独立探索所应用的资源也大部分来源于课后,所以一般是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课后搜索资料,讨论再回到课上进行(也包括在课后)。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8]

图2中,从教师指向学生的粗黑剪头代表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架,从学生到教师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之间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之间给予的学习支架,学生的学习支架还可以从图书馆、网络自己寻找。

2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案例

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

学习教育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门课感兴趣了,了解了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才有学习的动力。但是按照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于教育技术的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了部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只是为技术方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学生通常在大学三年级才涉及到教学设计类课程,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立即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直接向学生讲授其意义,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问题为出发点,更易于切入主题,且应从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予以引导,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

(1) 创设情景,建立支架

中心问题的提出:假设我们将要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思考。

支架一:过去教师如何教学?此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讲都有话说,因为学生在小学甚至是中学阶段所经历过的,知道自己的老师当时是怎样教学的。

支架二:社会发展了,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得出应该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等等,教师逐步引导到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支架三: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应具有怎样的教育技术能力?为什么?教育技术能力的涵义是什么?

教师给与引导: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9]

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从四个层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10]

教师提问:对比一下,看看我们都做到了吗?做到了哪些?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自己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得出没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很难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如何培养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讨论集中意见。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学会备课,并将学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

教师:这只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公共课能学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技术课程。

(3) 独立探索。教师建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一些中小学教师,得出一个教师从业后的需求,加深理解。并推荐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可利用的资源。

(4) 协作学习。整个探索过程可分为独立探索和合作进行,通过有目的地调查,探索,协商、讨论,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看到课上的学生活动,对于课堂进行的效果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当教师觉得学生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系统教学了。前面虽然用了较多的时间去讨论,但这样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此课程的作用,并引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学习支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学习支架的设计和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学习支架应用应视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问题、建议、图表等学习支架进行教学,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理论透彻理解;对于媒体的制作和使用部分的内容采用范例式支架。第二,学习支架应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形式尝试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有将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学时才能贴近学生,增加教学的关联性,学生才觉得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11]总之,学习支架的应用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恰当的形式。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难免会有不当之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逐渐得到发展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10):4-10.

[2][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11):18-21.

[5][6]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1-92.

[4][7][8][11] 吕爱杰.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保存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情感发展;情感态度;教学设计

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是,道德是由态度和行为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以品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就不是知不知,会不会,而是信不信,行不行。要让学生认同你的观点,付诸行动。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前,需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认同,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还要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心弦,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充分了解行为主体特点巧设目标,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要真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每一个教师应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学生。所以在备课时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还要在教学设计前,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他们情感发展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学习的热情,使其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低年级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只有首先喜欢,才能有意识地去接纳,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适应并喜欢这样的学校生活,让学校生活成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如,在第四课《我是小学生》的教学中会进行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的地方,乐意适应这些变化。

行为与习惯:能在成人的督促下,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生活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练习坐、立、走,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讨论、游戏、展示成果、言语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会主动参与课堂各类活动。

2.中高段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他们逐渐能调控自己情感,能根据学校的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情感。也逐渐能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关注个体,尊重个体,了解和欣赏每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点、思考解决的方式特点,激发自信,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潜力,健康成长。同时要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悟、感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以下是我在教《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欣赏和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态度。增强热爱少数民族,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及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了解五大少数民族的概况,在祖国区政图上的位置,主要分布省市、人口、占地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堂谈话、讲授、竞赛、演示、表演、练习等方法活动,了解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两大民族的基本礼仪。

从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看,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展示民族风情习俗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也可以让没有特长的学生上台练习有关民族风俗的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出现紧张情绪,不愿参与,教师进行演示,或者同台表演,以减缓紧张情绪。尽最大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感受自尊的同时,也发展和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二、捕捉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引发真情实感

在现实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课堂生活会过于单调、沉闷、乏味和程式化,学生的情感会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让教学内容真正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思考、感悟的,一定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有意识地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可以选择典型的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等。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感发展,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的特点

如,在进行二年级“我与动物”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教学导入部分可以采用教师去家访时利用给学生拍生活照之际捕捉到的照片,学生与家中的小宠物之间嬉戏为内容的影像作为教学内容,当然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家长提供。然后让这些小动物的主人谈谈自己与小动物间的故事。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其对动物喜欢的情感。

2.根据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特点

如,在进行六年级“放眼望世界”的教学设计时,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理智感发展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对学习各学科的、笼统的兴趣逐渐发展到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阅读的兴趣由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读物;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有积极的态度体验等。所以在教案中设计更多的体现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环节。课前准备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走进商场的进口食品柜台,通过了解进口食品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近段时间热播的世界杯中的名人、举办地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把了解各国各族不同的文化、礼仪、习俗、信仰、经济等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课堂教学有用的资料和信息,加以关注,如学生收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资料时,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加深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文化礼仪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激活情感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幸福。

1.根据小学生美感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美感仍带有幼儿期的特点: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

如,在二年级《祖国在我心中》的教学设计时,根据二年级的学生的美感特点,教师应该选择精心挖掘教材,整合资源,通过课前收集的经典资源影像,利用多媒体手段从祖国大、山河美、民族多、许多世界第一、祖国发展快等方面让学生多方位、直观地感知祖国的美丽、辽阔,从而升华成对祖国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2.小学生对道德的体验范围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在小学德育的感恩教育中,也因此有了一条横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包括感恩自然),同时又是一种同心的扩大。

而感恩父母的教学活动安排,也因此会放在小学中低段进行教学。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还显现出浅显、冲动的特点,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可能会有偏颇,认为对他百依百顺、放纵、宠爱就是好。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把真实的故事搬到课堂,找准学生的情感之源,让学生在事实的体验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感恩之情。

又如“对父母严厉的爱”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让一位比较严厉的爸爸讲述与孩子闹不快的生活故事,再让这位爸爸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类似这样的生活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父母给予的点点滴滴的疼爱,最后说说打算怎样感恩父母。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首先应该更透彻地了解学生,还得关注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情感发展的特点,来优化品德课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享受乐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九诠,李铁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

一、背景和意义

(一)产生背景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在实际操作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教师传授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些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却是难得一见,因为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中一、二年级5节/周,三至六年级4节/周,学生光靠课堂教学这么一点有限的时间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入学年龄小,很贪玩,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强,他们大部分是在想:现在的小学生一天三餐老师陪餐呵护吃饱,课余还买零食吃,不能留级,眼见大同学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一两年回来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车、电瓶车随时随地自由自在潇洒。上初中不用录取,如果不去老师还来家动员,老师您讲什么科学家、发明家,我们地方能有几个。现在我还小,就耐心呆几年,长大了,初中毕业,咱们也要吹糠见米啦!这样一来几乎是教师逼着来学习的,绝大部分有能力的家长被抓生活和家庭经济,挣取尽早走上富裕道路理想冲击,只顾孩子的吃穿而顾不了孩子的学习。

(二)现实意义

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数学知识不能系统的进行整理和建构。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隔代抚养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在课外时间要看课外书的人微乎其微,即使看的也只是看一些作文或是童话之类的,对数学阅读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期以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影响。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开放教育的教学观

开放的课堂教学就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设置教学情境,提供教学素材,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路人。

(三)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一般来说,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上级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或要求保持高成绩的要求一直不放松,急于求成,教师教学时间又有限,学生知识基础较差,怕放手学生探究在一堂课内达不到目的而浪费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学大于教”。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现代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等,都是以“学大于教”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应该是按自然规律健康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困惑及对策

(一)教师难以依完成堂课教学任务

难以依时完成当堂课教学任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独立探究过程中, 普遍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环境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教育目标,坚持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妥善处理长远教育目标与短期教学任务目标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学习动力减弱

在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加上注意力还非常薄弱,没有老师的强压,学生的学习动力容易减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除了教师加强课堂引导之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源动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探索这条新路子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和走一些弯路,那是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只要我们能科学分析那些困惑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一定会有很快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香竹.学习氛围、工作特征对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J]. 教育探索. 2009(09)

[2] 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J]. 人民教育. 2010(19)

篇9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政治上,时刻能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并践行自己在争先创优活动中的承诺。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担任三至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欲。课堂上严格要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实施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让优美的音乐平抚学生躁动的心。以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听好歌、唱好歌,我特意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把一些优秀的歌曲放进去,同时把用户名及密码都告诉他们,好让他们下载聆听、学唱。

三、业务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还坚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xx年8月,我利用假期前往北京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是音乐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次参会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坚定要为音乐教育奋斗终身的信念。xx年9月,在古都开封,我很荣幸地成为“国培计划——xx年中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一名旁听学员,接受了诸如:万丽君、周荫昌、赖元奎、赖达富、孟大鹏、李存及陈家海等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了解了合唱训练的技巧,掌握了指挥挥拍的动作要领。所以我才能在短时期内一边备战省优质课比赛,一边组队参加区首届合唱节的比赛,并取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我认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化理论为实践,所以我在大量听课的同时坚持多上课,上公开课、上观摩课。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正因如此,我一直活跃在省市区优质课比赛的舞台上。

四、成绩收获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及本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公开课

1、、xx、3执教的《走四方》获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

2、xx、10执教的《走四方》获省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第7名。

二、教学设计及课件

3、xx、8教学设计《银杯》获省级一等奖。

4、xx、8课件《草原放牧》获省级一等奖。

三、论文、成果

5、xx、9论文《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获省级三等奖。

6、xx、9教学成果《浅谈“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获市二等奖。

四、辅导

7、xx年辅导的学生获市游戏节二等奖。

篇10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以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教学根本目标,因此,就必然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教育教学有关内容,积极构建融汇人文、生理、社会、科学、思想品德等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应该真正关注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意识、良好的锻炼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贯穿于全过程,以确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争取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日有所进,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全面与和谐地成长。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

新课程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实践,这就必然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和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体验过程,把老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智慧、理解、问题、困惑、看法、结论和行动做法等因素真实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人生过程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充满激情的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情,设计能让学生自由自配的、表现自我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充满创造性、充满主动学习气息、展现学生独特自我的一个实践与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交流,创设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有时间思考、提问、讨论、练习,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三、小学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正常交往是团结的纽带,是友谊的桥梁;是真诚的体现,也是亲情的流露。在正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不断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从中受到启发,继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也在与人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约束力,等等。目前,部分小学生喜欢并做到了正常交往,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研究、探讨甚至辩论一些问题。在交往中他们懂得了尊老爱幼;在交往中,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在交往中还学会宽容,增强协作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这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性强,采取的教学形式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学生间的交往表现比较突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求并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彼此尊重,讲究文明礼貌,虚心向别人学习,树立团结、友爱、上进、好学的观念。首先,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为交往不利的学生创造受表扬的机会,扭转他们在班内孤独寡欢的现状,指导那些不善于交往的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并教给他们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注意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身教”。借家长会、班会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对交往的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尊重的关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关系。第三,在全面了解学生交往状况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谈心活动。可以是师生间,也可以是生生间,相互交流、了解,增进感情。在谈心中相互学习交往经验、交往策略和交往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班集体形成正常交往的良好风气。

四、小学体育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以促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首先,要注重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学勇.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