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收稿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编号:036191)
作者简介:刘德明(1963-),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市政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研究,(E-mail)。
摘要: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四个方面,探讨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TU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58-04 一、教学背景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150余所高校设置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1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六,该专业70~80%的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工作。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应的国家级考试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其中给水工程方面的内容占30%、排水工程占3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占4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具有发展变化快、知识点多、应用性强、涉及面广、规范与标准图集多的特点。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4年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48学时(3学分)、2周课程设计(2学分)、12周毕业设计(12学分,选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与发展脱节、教学与需求脱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如何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需要解决以下4个主要教学问题。 一是,如何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相互之间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教学单元时间短与内容多的矛盾,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更多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一致,通过做设计巩固所学知识。
四是,如何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延伸到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合作,通过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四、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有助于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创新与特色如下。
第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突出了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第二,完善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主编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唯一一本习题集,唯一一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第三,建设了两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满足校内外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的效果。
第四,规范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制定了实施细则、有专门的教材、有必备的参考书,学校学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居于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先进水平。
第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成为制度化,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必须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08(1):21-27.
[2] 董发勤,彭煜,晏斌.合纵连横建设开放平台 持续提升工程实践效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0,438(9):39-40.
[3] 许俊鸽,刘德明.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66-68.
[4] 矫桂琼,支希哲,苟文选.深化改革 注重创新 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4(10):68-70.
[5] 刘德明,庞胜华,李泽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5.
[6 ]刘德明.开放型毕业设计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34-37
[7] 庞胜华,刘德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6.
[8] 翁曼亭,刘德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46-4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course
LIU Dem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P. R. China)
篇2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理论研究不足,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以水力学、传热学、环境污染控制(水、噪声、臭味)以及自动控制等跨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但目前所说的基本理论仅限于各种理论的罗列式介绍,还远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2]。而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科研资金较大,科研立项较难,从而导致科研投入与水工业体系中的水质工程学相比相差较大[3]。因此,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理论研究的已很少见,该学科的研究有逐渐萎缩之势。该学科相关理论研究的缺乏将严重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陈旧、不完整
依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4],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建筑给水排水施工与管理以及建筑给水排水科研与设计等三部分内容。但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及设计部分,而建筑水的施工与管理等安装工程的内容较少。另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包含在内,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但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建筑给水排水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
1.3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基本摆脱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了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目前多采用的ppt课件形式,很多内容只是简单地把文字从黑板事先搬到了多媒体屏幕,减少了书写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声情并茂的效能,动画、图片等直观性内容较少,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习效果不明显。另外,由于课时压缩,许多老师不重视绪论课的内容[5],没有真正把学生领进建筑水的“乐园”。
1.4实践环节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6]。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水封的破坏、气压给水、消防灭火系统、排水系统水气两相流、虹吸雨水斗、热水器、喷泉等很多内容都应有实验支持,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但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开设建筑给排水课程实验的几乎没有。对于实习环节,由于经费问题,学生要么不能进行,即使进行也只是走马观花形式进行参观,收获甚微。课程设计为实践教学的一重要环节,由于时间短(通常为1周),往往不能深入进行,导致图纸质量较低。另外,由于课程设计放在理论课学习之后,甚至有的高校放在两个学期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监控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较薄弱,质量不易保证。
1.5规范重视程度不够
规范和标准是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工科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中要建立起规范标准以及工程的概念,学会查阅和使用规范。而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重视规范,不了解规范,或者没有深入学习规范,更谈不上把规范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1.6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对于一些学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学校”进“学校”,没有太多的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缺乏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设想及实践
在全国高校强化质量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广大任课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2.1加强理论研究,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理论
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各高校应深入分析该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理论基础,争取科研立项,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本课程严密的理论体系。李伟英等认为在纵向科研立项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以横向研究支撑和促进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2.2充实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完善、规范与标准教学缺失等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深入学习和理解规范标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养成重视规范、学习规范的良好习惯。比如,2003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对概率法计算住宅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的规定,教师应讲解清楚与老规范的区别、修改原则、优缺点。再比如,住宅建筑排水系统宜采用同层排水技术的规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补充现行的做法。另外,可在课程概述或通过设置院级平台课的方式,增加建筑给水排水的施工、安装、管理、概算以及建筑环境中的电气、供热、通风空调、燃气等教学内容。杨群[7]等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制定不同培养目标,设置不同教学内容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2.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好绪论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绪论课是将学生带入建筑水领域的首幕,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视频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在施工现场摄录下来的典型施工过程在课堂上放映,学生反应热烈,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积极探索和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等新型方法。除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外,教师还应该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走出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李霞[8]等将课堂小见习放在教学的首要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笔者课题组探讨形成的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实训+全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2.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各高校应重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切实缩小与其他学科的差距。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尽量多地开出实验,如水封破坏实验、生活与消防共用系统的水位保证实验、水———气两相流的流态实验、虹吸雨水斗的水力特性实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实验等。当然,在不具备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下,可以以演示实验进行。在资金投入确实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以虚拟仪器等软件来设计建筑给排水虚拟仪器与设备代替演示实验,部分解决资金投入少的矛盾。笔者所在建筑工程学院蔡建安教授所研究的虚拟仪器在给排水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应加强建筑给排水实验教材建设,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已在建筑给排水实验、教材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建筑水实验教材及实验室建设已获得教改科研立项。针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为走马观花形式的参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弱的现象,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教改研究课题“市政与环境工程实训模式建设”已获得学校立项,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以工业企业提供的旧设备为基础,联系各种设备与材料的生产厂家,如各种管材、水龙头、组合水箱、卫生设备、消防喷头、消火栓、报警阀、热水器等,将这些设备在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中心组建成工程实训实验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中,真正自己动手操作、拆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基础资料、成果要求等在理论教学的初期布置下去,每学习完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所对应的设计部分。例如,讲完给水管网布置后,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平面图上布置管网,并组织讨论课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理论课学习完成后,整个设计的计算说明书也基本完成,为后续的图纸绘制节约了时间,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较好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时,首先邀请设计院、施工单位等有经验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就工程设计、安装等注意问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整个课程设计(实习)指导过程中,成立指导组进行过程指导。课程设计(实习)结束后,实行课程设计(实习)的答辩制度。
2.5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少、能力弱等情况,可以考虑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工程设计部门、安装施工部门请来相关人员参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课教师参与听课,提高其教学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派往设计部门、施工部门进行带薪培训若干时间,使其具有工程实践经历。
篇3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考试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64-02 一、引言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和水质工程学一起构成完整的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系,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给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排放等管道系统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给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和计算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鉴于城市供水工程和城市排水工程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2003年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将给水管道系统与排水管道系统整合,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并推荐了新的教材。针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
1.简化内容,强调重点。教学中使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严煦世、刘遂庆主编,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广,而课程理论学时仅为48学时,总学时偏少。在授课过程中应了解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突出重点。例如第1章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的部分内容,据学生反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水质工程学的绪论课上也会有所涉及,故根据课表的课程安排选择详细介绍或简单讲解。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流体力学,第3章的给水管网水流特征、水头损失计算等内容在授课时均进行了简化。而对于给水排水管网模型、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分析等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则要重点介绍。
2.丰富教学内容。作为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及时了解专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有效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给学生补充介绍管网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如新型给水排水管道材料、雨水综合管理理念、给水管网水力与水质分析软件、管网平差软件等。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另外,补充介绍旧教材《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编写较好的内容,如常用的排水管网的附属构筑物等。在污水管道设计计算方面,新教材采用公式计算,计算工作量大,没有旧教材中用水力计算图和水力计算表计算方便,学生教易掌握和使用。
3.加强工程技术标准的教育。近些年,我国给排水行业发展迅速,随着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更新,技术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一个论点、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从问世到编入教材有个过程,教材的编辑出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课程内容与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紧密结合。向学生介绍新的规范要求,强调新、旧规范内容的变化,以防理论脱离实践。例如,教材中最高日设计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定额与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不符,则要求学生以规范来进行计算和选择定额。
三、教学方法
1.合理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上课效率,在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授课信息量,拓展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相关课件,文字简要精练,合理编排图形素材。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处理好多媒体操作和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等之间关系。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将数学推导或逻辑关系教复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学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接受能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给水管网环能量方程组求解、分区给水管网供水能量分析、管网优化等内容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板书形式引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工程为导引、以专业为背景一直是从事工科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工程分析能力、培养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多举工程实例,特别是教师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介绍盐城某县的给排水工程规划、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等。另外,在介绍给排水管网规划布置的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对校园的某段道路进行给排水管线调研,观察雨水口的位置、检查井的设置等,绘制管线平面草图。鼓励学生到工地现场参观实习,了解常用的给排水管材种类、接口形式等,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考核
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做到考核尽量科学合理,评分标准应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练习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为1:2:7。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率、听课情况等,练习成绩为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相关的调研情况。
由于期末考试是检查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测量与评价手段,能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改进教学工作,故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一直以来,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采用闭卷的形式,题型包括填空、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传统考试强调了对知识本身的记忆,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设计中就经常发现成绩较高的学生对一些基本原理没有掌握,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可以通过短期记忆来通过,平时不需努力,考前突击即可,造成这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现将闭卷改为开卷形式,学生在考试时可携带教材作为参考。题型为单选、多选、问答和计算题,难度有所增加,适当的加入注册考试专业题,灵活性更高,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卷考试学生不需要记忆相关的公式、名词解释和问答等,所以可以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此外,由于学生很难通过短期的突击获得好成绩,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听课、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通过三周的课程设计训练,来巩固、充实、加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锻炼工程应用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设计规范、设计手册等资料,结合老师提供的小城镇的规划图和相关规划文本,独立完成给排水管道系统的初步设计和计算。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计算说明书、管网平面布置图和雨污水主干管的剖面图等。通过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和绘图能力。为杜绝学生互相拷贝的现象,由一班一题改为一班多题,并要求学生先打印工作草图,在草图上布置给水、污水和雨水管线,在草稿上进行水力计算,草图和草稿随课程设计成果一并提交。
六、结语
通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所得的一些体会和思考,笔者认为,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和补充,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程设计,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张勤,刘智萍.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86-89.
[2]成先雄,张涛,朱易春.《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86-187.
[3]袁礼,张志辉.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刍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2):69-71,75.
[4]王春燕,张勤,刘智萍.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86-89.
[5]张珩,杨艺虹,万春杰,等.再论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理论课程与毕业设计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27-30.
[6]陈松,陈志坚,张发明.“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工程精神培养与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9,(2):99-102.
[7]陈善勇,戴一帆,彭小强,等.“回归工程”背景下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生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7-39,45.
篇4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体系
工科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成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要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对接。就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而言,主要是把给水与排水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将给水排水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使给水排水转变为水工业。水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上手快、专业能力强,因此,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实践培训,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
一、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框架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框架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验主要分布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如化学类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力学实验、水分析实验、水力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水处理生物学基础、水泵与水泵站实验、水质工程实验技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要实习内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设计分为主要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综合性毕业设计两类,如泵站设计、给排水管网系统设计、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毕业设计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创新与实践、公益劳动等。
二、构筑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实验教学、提高层实验教学和创新层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部分是在完成一门理论课的讲授之后进行,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目前普遍存在实验操作时间较难保证,学生多、指导教师有限等问题,造成学生的技能无法通过实验得到很好的提高。鉴于此,可以把实验教学从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的若干实验以实验周的方式集中开设,把学生分组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详细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所有实验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要对原有的单项实验进行整合,以综合性实验代替单项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实验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传统实验课程大多是先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完成预习报告,然后再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予以指导。为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多媒体走进实验课堂,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的特点对实验的重点、难点进行演示。
4.完善实验设备。创新性实验对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验设备和仪器要走在实验课程的前面,不断补充和更新,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制部分简便仪器,或者把实验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
5.开放实验室。实验室要对学生全天开放,包括周六、周日、假期,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利用率,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平台,还可以借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三、完善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计算,并绘制多张图纸,可以让一个班级设计1~2个题目。这一做法虽然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由于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容易有抄袭现象,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布置一个设计题目,题目总的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每个学生负责完成其中一部分的设计计算和绘图,整个题目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避免了题目单一的弊端,较好地杜绝了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改善。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设计选题应以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为基础,采用“真题假做”的形式。在课程设计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应用,引入现代设计手段。还要注意将专业课程设计与现场参观实习相结合,穿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和设计,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都存在同学之间雷同、本届与往届雷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就要解决选题问题。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贴近工程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由教师从教学、社会实践或科研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分配选题时可以实行网上双向多重选择,体现个性化特点,一人一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网络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相关材料,指导教师和校、院两级教务部门也可以随时在网上抽查学生提交的材料,并在网上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把过程考核纳入学生的毕业成绩,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合理的考核细则。
四、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过程控制
实习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习基地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通常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依托学校相关专业来建设,电子实习、金工实习和测量实习可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最好是“产、学、研”合作单位,一般设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筑公司、市政公司等,要求单位领导能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将实习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积极配合,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提供观摩课堂,为实习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
此外,还要强化实习过程建设。生产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安排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校园里现成的城市管网、消防及建筑给排水设施,实验室内与实际工程相同的水处理实验装置等进行演示和运行。第二阶段可安排在专业课学习结束之后、毕业实习开始之前,可以多样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没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到生产单位顶岗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要求学生全部进入施工现场或生产车间进行操作训练,完成对给水排水工程工作的第一次真实体验。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应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可以在用人单位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起进行,没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由指导教师负责安排到相应的工程单位实习后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这样,三次实习层次分明,教学要求和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凤,盛东.关于给水排水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设想[J].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
[2]云霞,张学军,曹建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篇5
关键词: 《水质工程学》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
一、概述
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化学、生物、化工等课程内容为专业基础,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水处理的工艺和工程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内容。
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水和废水的基本概念及水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基本掌握水处理技术与方法及各种水处理构筑物的应用条件、设计计算,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我校水质工程学课程是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我校教学现状,将原培养方案中的给水工程(下)和排水工程(下)两门课程有机整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本文就我校给排水专业现状,对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二、教学现状
1.学时分配。我校原课程设置中,给排水专业的水处理部分按照传统的设置方法,设置了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两门课程,其中给水工程主要讲述给水管网和给水处理等方面内容,学时分配为32+40,其中含8学时的实验学时;排水工程主要讲述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回用等方面内容,学时分配为24+56,其中含8学时的实验学时。目前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将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这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内容整合为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总学时分配为56,而给水处理和排水处理部分内容整合为水质工程学总学时为64+S16,故总学时稍有下降。
2.教材选用。《水质工程学》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书,其中指出本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质工程中的各构筑物、工艺系统的初步能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和计算能力非常重要。目前的《水质工程学》教材与之前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下册)》相比,在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计算方面所用的篇幅很少。在《水质工程学》中,相关计算实例几乎没有。在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上给出了不少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的详细实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尽快掌握相关的水处理设计计算,在教材选用上我校仍然选用国家国家“九五”重点教材《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而《水质工程学》教材作为参考教材,随着相关学习内容的深入,我们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3.课堂教学。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在课堂授课方面,授课教师把工程设计基本知识、行业规范与标准等传授给学生,同时结合国家近年注册给水排水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建造师考试,让学生在吸收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今后的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从而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实践环节。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中,除了安排16学时的课内实验外,在集中实践环节还安排了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排水处理课程设计,另外还安排了两周的集中实验,这样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既确保课程设计能够达到最优,又确保在实验环节中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改革与措施
1.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任课教师都需要注意的问题。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理论知识的讲授比较容易,但是对部分构筑物的讲解却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从课本的示意图中理解各个水处理过程的发生,这样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相应水处理构筑物中管路连接、水流方向、水位变化等课程组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动画,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突破教学难点。
2.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是水质工程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偏多和部分师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些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水质工程学课程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除了水质工程学课内实验外,我们专门还安排了两周的综合实验。同时开放实验室,根据学生课外实验学时计算素质拓展学分,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素质拓展学分,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分。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3.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一般是上完一门课程后集中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所学知识忘却比例较大,指导课程设计的老师需要重新讲解相关的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学生匆忙计算完毕却不能仔细绘图,即使绘出的图质量也不理想。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在课程学习开始之际即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尽量做到每人一题(不同的水量),每学完一个章节即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并要求学生每一环节至少有两种类型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如在沉淀部分可以用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在过滤环节可以用虹吸滤池、普通快滤池或者V型滤池等,到课程学完后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时,要求学生再回头对检查所设计的处理构筑物是否对要求的水量合适、相关的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和不同处理构筑物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课程设计的小型答辩,保证每位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能够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应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对从事水科学与工程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需求迫切性的提高,对高校如何培养水专业学生、将学生向什么方向培养是各个水专业的教研组及教师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对给排水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思考、探讨和改革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我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在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对水质工程学教学的发展和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谨初,金兆丰.水质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水泵与水泵站;教学研究;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周莉菊(1970-),女,湖北钟祥人,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03-02
“水泵与水泵站”是武汉纺织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水泵的工作原理、运行工况调节、安装方法和水泵站的设计方法,其基础理论与水力学密切相关,其应用研究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联。“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水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性能,熟悉水泵选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泵站工程规划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掌握泵站建筑物的设计方法,奠定泵站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随着高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教学课时的压缩与理论实践教学需求学时较多的矛盾日益显现。[2]按照我校“环境卓越工程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国内高等院校“水泵与水泵站”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开展“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给水排水工程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水泵与水泵站”教学内容研究
围绕“水泵与水泵站”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更新,实现课程内容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大纲的有机结合。
“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教材选用《泵与泵站》(第五版),由姜乃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在原来“水泵与水泵站”的授课基础上,重点讲授第二章。在第二章中重点讲授第1节的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第3节的基本性能参数;第4节的基本方程式;第5节要求学生会计算离心泵装置的总扬程;第6节讲述特性曲线;第7节离心泵的定速运行工况中,重点讲授管道系统特性曲线、水箱出流工况点,要求学生会计算离心泵的定速运行工况点的流量和扬程;第8节离心泵的调速运行工况中,重点讲授比转数的概念,要求会计算离心泵的调速运行工况点的流量、扬程、转速和调速后的水泵特性曲线方程;第10节离心泵的串并联运行,重点要求图解法求水泵装置串并联的工况点;第11节离心泵吸水性能,要求掌握吸水管中压力变化、气穴和气蚀、气蚀余量,要求会计算离心泵的安装高度;第13节轴流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工程设计经验以及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特点,水处理常用的加药计量泵多为往复泵,在第三章中重点讲授第3节往复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要求会计算往复泵的流量。
第四章给水泵站中,重点讲授泵站分类、泵的选择、水泵机组布置、吸水管路与压水管路、停泵水锤、泵站节能的方法。
第五章排水泵站中,重点讲授排水泵站分类、构造特点,污水泵站的水泵选择、集水池容积、水泵机组布置,雨水泵站,合流泵站。
二、“水泵与水泵站”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环节。“水泵与水泵站”实验教学任务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2]
改变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广泛使用泵站现场照片、图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使学生对水泵与水泵站实验内容形成感性认识。
基于我校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情况和实验教学只有2学时,精选实验内容,实验为水泵性能曲线测定试验。该实验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泵的工作原理、掌握泵的基本性能参数,并学会泵的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本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按操作规程开机和停机,正确地选择测试仪器和仪表,熟练地开展水泵的性能实验。
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项目,补充了课内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认识、了解、掌握泵的特性、管路系统等,学会泵站常用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传统的、现代的测试技术有了直观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理解,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
“水泵与水泵站”教学的另一个环节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给定流量和水位组合等条件下,完成水泵选型配套、泵房内部布置和内部尺寸确定、泵房建筑物设计和辅助设施选择等,提交泵站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图纸部分包括枢纽布置图、平面图和剖面图。
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泵站设计的步骤、选泵原则、机组布置要求、工艺制图标准以及设计规范的一般要求,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课程设计,把课堂上学到的和实验室获得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设计规范、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成果之间的关系。
“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时间一般为1周或1.5周,时间较短,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以加深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设计的题目深度、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工作量。通过对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设计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抓好设计内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2]
在统一性方面,选择教材上的第四章的例题,因为这个例题中关于泵站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计算比较详尽,方便学生学习。在多样性方面,为使学生尽可能地做不同的题目,更好地掌握泵站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在下达设计任务时,每位学生的设计基础数据均不同。具体做法是编制一张Excel表格,在这张表格上,每位学生的基础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而且都不相同。
设计题目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可以杜绝课程设计中的抄袭雷同现象,促使学生必须靠自己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加深学生对课程设计全部环节的掌握程度。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净水厂用水量确定取水泵站所供流量;根据设计基础数据绘制取水泵站枢纽图,包括取水泵站、净水厂配水池、吸压水管线;估算扬程、初选水泵及电机;根据水泵、电机安装尺寸及重量设计机组基础;选吸水管和压水管;布置机组和管道,绘制泵站平面布置图;确定水泵安装高度,计算吸水管、压水管长,计算管路水头损失;精选水泵和电机;选择泵站附属设备,包括起重设备、真空泵、通风设备、站内排水设备等;确定泵站高度,绘制泵站剖面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四、水泵与水泵站参观实习
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致力于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污水处理厂、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广泛地联系和合作,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教学导师,保证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让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实习、讨论和听讲座,获得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既是对书本知识的回顾,也是对其掌握程度的检验,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结束语
“水泵与水泵站”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独立进行课程设计,为今后从事泵站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参观实习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积极将课内学习与相应的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习,更为今后学生从事泵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及排放的管道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所需求的内容,系统地论述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及实践。目前我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多个环节。多年来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一直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化的模式必须改革。应坚持考试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在严格、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考场纪律的基础上,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设计采用平时考核、答辩、设计成果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管网水力计算部分采用传统教学,对信息量大、相对容易理解的其它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利学生掌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教材使用方面,根据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在学生反馈、教材比较、兄弟院校教学交流的基础上,我校选择均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条理清晰的《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严煦世主编)作为主要教材。选择《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作为参考书。
自我校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研室多次参加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专业交流,积极获取国内外给水排水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信息,以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建设特色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校给排水教研室根据这一变化调整了教学计划,于2006年开设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取消了给水工程(一)和排水工程(一)两门课程,课时由原来的72学时变为48学时,课程设计由原来的3周变为2周,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上突出以下特色内容:
1.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
2.坚持务实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理论的系统运用,学生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设计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原理、熟悉专业规范与标准、锻炼工程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管网的施工、运行与管理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程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2000年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留心身边与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实际,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由专业空白到了解,然后到敏感,最后到积极实践,学生除了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课程外,大都有自己联系公司和工地积极实践的经历。
4.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干中锻炼培养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活力、水平较高且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中注重任务驱动、启发、诱导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教学组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正探索采用以下措施改进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学习本课程。
1.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资料的选取和整合以及对这一互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在德国,专业课教学强调教师的组织与主持,许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但参考书很多,教师不是要“教会”学生,而是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国学者韦迪也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的关系,彻底实现教学中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校正尝试新的教育理念,改“以教为主”为“引导为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尝试让学生登台讲解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的形式在讲台解读。这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可以让他们利用讲台跟大家交流分享;三是锻炼学生的公众场合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上台解读设计规范,讲解信息反馈过程,为了正确解读,学生必须事先认真阅读、思考、打电话询问。解读后,自己记忆深刻,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台下的学生则认为有新鲜感、有挑战性、记忆相对深刻,通过比较,对自己有促进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运用,虽然板书浪费时间,并且在黑板上写的信息量有限,但一笔一划的板书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板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时而强调,用某些特别的肢体动作,可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多媒体教学中看显示屏、单纯念的枯燥讲解。
4.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二是课程的讲授阶段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实地参观。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参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5.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便开始课程设计,以给水管网设计为例,设计任务书在讲授“节点流量计算”时发放,管网定线和给水方案选定以及设计计算随课堂进度,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和绘图集中在设计周进行,同时,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程设计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的制定可以是教师给的具体的题目或问题,如课程设计,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后,自选设计题目或研究内容,由教师把关,看是否满足要求。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作用下,广泛查阅参考书和期刊资料,努力学习基本理论,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此外,也可以在每堂课前,布置有关后续讲解内容的思考题,驱使学生提前自学,这样进入以后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多地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优化;给水排水专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很快,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相应的科学研究日益活跃,对人才需求也大量增加,在全国掀起了开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热潮,在80-90年代相继有30于所高校开办给水排水专业[1]。目前,市场对给水排水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毕业生与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强。出于这种环境下,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所高校都结合了当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该校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较深的理化基础,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继续深造的发展潜力大; 同济大学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制图能力, 毕业生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就业形势良好[2]。沈阳建筑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的老师就提出“给水排水体系要注重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要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特点设置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环节的学时,要适当减少化学类课程等、加强工程师技能训练,或施工及工程管理方面课程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工程运营管理能力。加快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3];
1、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对于独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的优化要本着一下几个原则:
1.1 紧靠独立学院发展目标
每隔一定时间,独立学院应该合理制定其发展目标,其目标应符合当地市场对给水排水专业要求。
1.2 要考虑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般是以某一大学二级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母体建立起来的。因此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也是照搬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但是和主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给水排水的相关知识只是被动性的掌握,对学到的知识不能迅速的融会和贯通,学习知识的热情不高。
1.3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本院给水排水专业特色
根据调查表明,独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考研。其中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是去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工作。因此,独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以培养施工和设计人才为目的。独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要以培养施工和设计人才为特色。
2、课程体系优化目标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公共基础课程的优化
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画法几何、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通过学习以上课程,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得到建立,使学生初步具有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的教授内容应根据专业基础课所涵盖的知识点来进行教授,对那些与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关系不大的课程内容应以与舍去。
2.2 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化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水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水处理生物学”、“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泵与泵站”、“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工程测量”、“建筑概论”及“工程结构”等。通过学习以上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得到系统地掌握,为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笔者认为,专业基础课的教授内容应根据专业课所涵盖的知识点来进行教授,对那些与基础课知识点关系不大的课程内容应以与舍去。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和工程测量这三门课,笔者认为由于毕业生的工作都是施工为方向为主,因此应适当加大这三门课的课时,让同学们在学到与给排水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到的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学生们以后的工作能够有很大的帮助[4]。
2.3专业课课程的优化
根据市场对给排水专业的人才类型的要求特点,本院专业课教学方向应以设计方向为主。因此对于专科课程的教授应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即摆脱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老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摆脱了学生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3、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
3.1 处理好课程与课程教学和工程之间的关系
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设计专业课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多年的经验说明概念和理论不清的学生很难把设计类课程学好。为此在每学期的专业介绍中, 都要强调力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 , 同时要求上课的教师除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外, 还要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3.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较为系统地进行教材的编写对推进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的编写应加强实践性内容, 同时应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对整个专业来说都应该是相同的, 属于共性, 其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宽度和广度, 又要处理好不同行业规范的设计计算之间的融合。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材要注意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 注重教材编写的个性, 体现出专门化。
3.3合理进行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时要适当的压缩,压缩的课时添加到专业课实践当中去。对于专业选修课应结合规定的学分实行学生任选, 这样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应增加, 同时应加强执行时的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 强化学生的设计训练和能力培养。
3.4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对设计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而言, 在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的基础上, 还应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除了采用传统的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外, 应进一步加强现场实践教学, 特别应加强计算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及软件的应用能力, 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福义,李圭白,《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改革与展望》,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W]
[2]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 04
[3]班福忱,李亚峰,《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
[4]裴国霞,金淑青,马太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01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
伴随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实施,水质工程学教学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使其教学模式不断发生转变,而且社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变革,实践能力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因而对于水质工程学教学而言,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任务剖析
针对水质工程学来说,其教学任务相对较为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的掌握下述知识:水的性质、给水与污水特征、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等等,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对水处理有全面的了解,包含概念、方法、发展,与此同时,还需掌握工程技术方式,应用条件,还有新工艺及技术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为之后的工程设计给予良好的基础,并且对之后的科研及运行也有极大的帮助,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完善水质工程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水质工程学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应用实际操作,因而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处理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比较广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水力学等,因此本学科知识面较广,且理论及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完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获得应有的效果。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水质工程学教学主要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这也使得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死板,课程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教师通常是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到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水质工程学生而言,基本原理及理论是教学的重要组成,这部分知识适用传统讲授,学生能够有效理解上述知识,掌握抽象知识与概念;借助条理清晰板书,让寻能够对公式及定理推动有全面的认知,一目了然,
而随心信息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多媒w教学设备被引用至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网络辅助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修能力。网络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具有自身的优势性,比如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资料的应用,从某种层面上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课内及课外学习能够有效的融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内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将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效融合,并且对实习及创新实验给予重视,这可以极大的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现状,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水质工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针对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化被动为主动,继而能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水质工程学来说,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水质及其标准、水处理方法概论、混凝与絮凝、沉淀与过滤、水质预处理等等。从目前情况分析,该学科教材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没有相对应的练习题或是思考题,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主要发挥辅助功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消化所学知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需要实施习题与思考题的编制,并且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学科属于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必须将理论知识、方法及设计计算等,与工程设计联系到一起。
水质工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内容:第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教案,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知识点,从全局角度出发,将各章节进行有效排序,从而促使所有章节原理实现了有效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并且通过知识点关联有效理解记住所学知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穿插例题解析,与此同时,在课后向学生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还需规范阅读内容编制,将其放置在学生课后学习中,由此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第三,补充教学内容,分别是工程设计方法、构筑物计算,让学生能够规范水处理具体计算,掌握单体构筑物计算方案,这未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创新水处理工程设计,更新设计案例,近些年来,水处理工艺发展速度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污水排放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设计标准随之改变,很多老工艺已经不能适应现展需求,因而需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案例教学对学生而言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体现形式,是非常关键的学习环节。而对于案例教学来说,教师不仅仅是从工艺参数、运行结果方面着手,还应该在进行案例引入过程中,对比不同的工艺参数,获取最佳的参数值及运行方案,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具有全局挂念,把握问题的关键。
三、结语
总体来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因而必须对水质工程学生教学进行改革,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景伟,陈慧,袁守军,胡真虎,苏馈足.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宿州学院学报,2011(08).
[2]张建锋,黄廷林. 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魏娜.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篇10
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 上一篇:机关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思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