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晋宁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首先,晋宁县属于昆明市的郊县,位于滇池南岸,距离昆明主城区60公里,东北以玉溪市接壤,西南与呈贡新区和安宁市比邻,全县共有人口27.96万人,县辖6个乡镇、一个街道办,有村委会129个,村民小组616个,自然村524个,辖区面积1336.6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7.86%,耕地面积17.24万亩。
其次,2012年末晋宁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近几年随着晋宁县工业园区的建立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推进,截止2013年底,晋宁县工业园区大力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升规24户,使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64户,狠抓项目推进,全年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60余次;创新方式,突破融资瓶颈,打造园区投资开发公司融资平台,与多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融资达到5亿多元;积极申请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土地指标的瓶颈得到突破;储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年签订投资协议32个,签约总额242亿元,储备重大项目12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33.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15万美元,通过落实以上措施,工业园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3年年末,晋宁县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8%,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3亿元,占全县的90%以上,实现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超百亿。2013年地方年末财政收入达到20.78亿元
再次,晋宁县政府按照“强基础、扶龙头、促增效、提内涵、扩外延”的要求加快农村和农业建设,坚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投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提升传统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菜、花、奶、烟”等农业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发展都市农业,实现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建设,突出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带八化十有”的建设目标,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幸福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1个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及7个县级示范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同步实现小康,拓展农村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所有权流转,促进资本化运作,帮助农民筹集发展资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截止2013年年末晋宁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7亿元,其中蔬菜花卉奶牛产值达到20.40亿元。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2012年末晋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61元,比2011年增1539元,增幅为20.4%。2013年末晋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728元,比2012年增加1667元,增幅为18.4%。逐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发展目标。
二、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是自2011年10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人行晋宁支行与晋宁县农行、农村信用社协同努力,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按照人民银行在全云南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部署,通过依法合规地组织、收集、利用社会各类信用信息资源,依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基础数据,逐步建立起了系统信息互为支撑、评分构架经济合理的信用体系系统。
二是在完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管理指标体系的诚信标准建立和评定方法等工作的基础上,我县在人民银行组建了征信中心,设立了2名专职人员,专职负责农户信息的收集、录入和存档、信息更新及查询工作。2013年3月,以农村和城镇居民金融信用管理指标体系和评定分值为基础,借鉴广东和南京两地的经验,昆明中支开发了一套适合晋宁县实情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征信软件,软件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操作简单、自动评分、自动评级、更新方便、查询快捷等功能,为晋宁县信用体系建设提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为全面推动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人行晋宁支行按照《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计划》稳步落实本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县金融办、人行晋宁支行为推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工作,县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我县各乡城镇政府的支持下,为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截止2014年6月共举行了10期对各村委会信息采集员数据采集的培训班,对信息采集员进行了相关信息采集业务知识的宣传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培训结束后共对全县各村委会发放农户信息采集档案表70000余份,宣传资料10000余份。通过培训,让各乡镇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为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宣传到位,由各乡镇负责组织,各乡镇相关部门及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参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工作在赶集日做到“宣传上街”、平日里做到“宣传下乡”,使广大群众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今后的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为确保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报经晋宁县人民政府同意,最终确定开立一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保证金专用存款账户,首笔保证金100万元于2012年5月由政府出资到位,第二笔保证金100万元2013年6月政府出资到位并存入专用账户进行管理,并出台了《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是为做好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12年11月15日下午,全县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县联社四楼会议室召开,县委、县政府、县人行、县金融办、县银监办、各金融机构领导出席了会议。按照《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研究、边解决的办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为“十二五”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截止2014年6月30目,晋宁县全县所辖农户数62505户,农村农户信息已经采集48412户,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47880户,农户信用基础数据库数据建档完成77.45%。评定的信用户3909户,其中1A级信用户1917户、2A级信用户1597户、3A级信用户396户,分三批累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2004万元。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第一批农户信用贷款在试点村汉营和中村谊发放,共计330万元,已到期全部收回;第二批贷款在晋城镇的8个信用村发放,共计502万元,受益农户101户,将于今年11月到期;第三批农户信用贷款于今年5月在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发放。共计发放1172万元,受益农户达到249户。三批共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2004万元。全县信用户占比6.25%,信用村9个,占比6.77%,信用乡镇1个,占比14.29%。目前,我支行正在抓紧时间对我县已经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农户进行评分,已完成评分6000余户,根据评分情况,我县今年内将加大对农户信用评级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户信用贷款人群,加大贷款力度。为晋宁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资金,为信用县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县创建存在的问题
(一)与《云南省信用县市区创建评价暂行办法》存在差距
1.辖区建立电子信用档案的农户数的占比没有达到80%,截止2014年6月30日为77.45,信用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比列还没有达到60%,截止2014年6月30日为14.29%。
2.县辖金融机构种类齐全程度不够高,辖区无政策性银行。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目前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村镇银行还未正式开业。
3.县辖金融机构近三年的资产利润率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县辖金融机构近三年的存贷款增幅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存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贷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保险意识差,涉农保险投保率低,不能达到50%的标准。
6.农村信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对违约失信的惩戒机制,造成全社会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也给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造成了极大伤害。县政府、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虽然近年来在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培育出一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使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地方的农村信用环境仍然薄弱。
(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仍存在不足,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1.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来,地方政府更侧重于农户信用贷款的发放,认为贷款的发放才有示范效应,才能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建档,扩大建档面。而忽视了一些基础工作的落实。
2.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个别乡镇没有及时地把创建信用村、信用户的条件及好处向农民宣传清楚,社会诚信氛围不浓,有的农户如今还不知道信用村和信用户应具备的条件。
3.有的村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认真,一些信用评定小组流于形式,有的村小组所有农户的信用评级都相同,增大了信用评定工作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导致信用评定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失真和走过场现象。
4.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在广大农村农户的思想认识中根深蒂固,导致采集的农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数据导入系统评分过低,影响正常的授信额度的确定。授信额度过低又会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5.受体制和各项机制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晋宁县直接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取得一定成效的涉农金融机构只有晋宁县农村信用联社一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和信用县的创建工作。
四、晋宁县信用县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我县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把金融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开展“信用县”创建活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创建“信用县”活动的目的是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建“信用县”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切实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坚实的服务平台。
2.加强组织领导。由县金融办牵头成立晋宁县创建“信用县”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信用县”创建活动的深入有效实施。把创建“信用县”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落实。
3.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工商、税务、司法、新闻和企业主管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金融手段、舆论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县创建宣传活动,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整治社会信用环境活动推向深入。
(二)总体目标
深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推动晋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社会信用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农业贷款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信贷资产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水平,农民参保率不断提高,全面完成晋宁县经济发展目标。
1.全县60%的乡镇被评选为“信用乡镇”,75%的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力争实现全县信用乡镇和信用村比例居全省前列。
2.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必须控制在5%以内,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3.全县新增存贷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居全省前列,涉农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量高于全省水平。
4.不良贷款比例控制。有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要采取措施积极清收。
5.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80%以上的农户家庭信用信息都能进入农户信用管理系统。而且得到实时更新。
6.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建立晋宁县信用县创建长效机制及监督机制。
五、晋宁县信用县创建建议
(一)加大县辖农村地区《征信管理条例》和《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宣传工作做实做细
1.《征信管理条例》已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各方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央行履行征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央行对征信信用数据的收集、加工与利用提供法律支持。但是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公众和企业熟知。
2.还应进一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宣传和落实,为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险创建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援助。
(二)继续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应该针对晋宁县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全县信用评级分数线,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像六街、夕阳等地区在原来评定等级的三个基础分数线分别下调10~15分。像晋城、宝峰、古城等地区的分数线可以适当下调5~10分。以提高信用户的评定数量,增加信用户的评定数量才能提高信用村的评定率。也才能提高信用乡镇的评定率。符合信用县创建标准。
二是地方政府要大力开展诚信工程建设和信用村(镇)建设,按照云政办发【2013】134号文件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管理的通知精神规范评定程序,实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公开、公平、公正,提高信用乡镇权威性,使信用乡镇发挥更大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要积极推动县域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努力形成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信用基础。
(三)加快完善征信服务体系,并大力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的信用道德层次
1.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断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特别要研究开发适合农户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指标,推出能反映农户信用状况的农户版个人信用报告。信贷市场是开放的,是一方对多方的市场,特别是针对“三农”的农户贷款,涉及千家万户,地点分散,银行和信用社不可能掌握借款者所有的信用信息,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都将纳入到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中,就能解决银行和企业、信用社和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信贷人员可以利用征信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减少入户调查的时间和精力。
2.扩大征信系统应用效能。应以政府为主导,对在两个系统中有严重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不予政策优惠和提拔任用、限制贷款等措施,增加其失信成本;对信用户要给予贷款优先、授信优待、利率优惠,使该系统能充分发挥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作用。
篇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遵循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内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市场主体权益,对惩戒失信行为,提高全社会诚信度,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行业信用和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不断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立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成全市统一、规范、高效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信用市场需求较为活跃,信用激励机制较为完善,政府公信力显著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普遍提高,个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的信用规则得到基本遵循,农村信用环境得到较好改善,信用监管、服务得到规范发展,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统一征信平台,推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积极打造全市统一的征信平台,建立以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为依托,工商、税务、质监、环保、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公积金、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在内的统一征信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加快征信标准化建设步伐,各部门按照规定的征信技术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和更新有关信息,逐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和行业的信用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基础数据库建设,为*中小企业建立完善信用档案。进一步做好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运用,结合信贷市场培育工作,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促进金融机构对有信用、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和提供多形式金融产品服务。
(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提高企业信用水平
积极引导辖内企业“讲诚信、重质量、守合同”,推动企业把不逃废债务、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不违反合同、不走私贩私、不偷逃骗抗税、不违法排污、不做假账伪账、不侵犯知识产权、不拖欠员工工资、不拖欠社会保险费等作为基本经营守则。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全面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合同履行、产(商)品质量、经济鉴证、中介服务、税费缴纳、金融信贷、往来账款、财务核算、数据统计等环节的信用状况。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资信调查和评估、债权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等制度,规避信用风险。积极培育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估、信用评级等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信用水平。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努力打造政策保障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联合推动,农户及农村专合组织多方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以信贷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农户基本信用档案采集工作,大力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评活动,并将评定结果作为评选金融生态模范县的重要内容,对已评定的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创新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和农户信贷机制,提高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四)推进“信用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信用环境
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为依托,结合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居民基本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城镇信用社区建设。认真研究信用社区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扩大建设范围。积极推广“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优惠和激励作用,让更多有创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社区居民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实现就业再就业。
(五)规范信用中介服务业,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做好信用市场的“规划、协调、引导、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信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建立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等单位要加强合作,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培育信用市场,促进信用行业有序发展。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运营、管理等环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商业化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对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有效监管,促进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对信用中介机构依法进行清理整顿,规范中介评估市场,规范、简化不动产评估、抵押登记手续,统一中介机构收费标准,规范中介市场秩序。要开展“诚信中介”创建、评选活动,实施社会中介机构不诚信行为信息披露和通报制度,促进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要建立中介机构信用档案,严肃查处出具虚假资信报告、虚假评级报告等违法行为,防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失误或被滥用,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六)以推动信用产品运用为重点,建立信用激励惩戒机制
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倡导使用信用产品,扩大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组织等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资质管理、定期检验或年审、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评先评优、日常监督、政府采购、招商引资、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人才选拔、干部任免等领域综合运用信用产品。要按照“谁拥有、谁提供,信息共享、多方共赢”的原则,根据国家关于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按权限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入库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为党委政府掌握辖内企业经营状况提供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加大对辖内企业的信贷投放提供信息支持,为辖内企业经济交往提供信用“名片”。
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大力推动“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建设,提高不诚信企业和个人的社会经济成本。要完善企业诚信奖惩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信用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惩处拖欠银行债务、恶意透支银行卡、拖欠税款等失信行为。建立诚信企业“红名单”激励制度和“黑名单”惩戒制度,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不享受在财政贴息、担保和政府扶持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得入选“大企业大集团直通车”服务范围和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不得纳入“诚信企业”和各类先进的评选范围。
(七)广泛开展征信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信用文化氛围
信用文化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培育诚实守信的文化理念,促使人们养成按时履约的良好习惯,减少失信违约成本,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征信知识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守合同、重信用”的先进事迹,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分层次、有步骤、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诚信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和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党政网开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栏”,有效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工作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市政府将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管领导,指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督促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税务、工商、质监、环保、司法、劳动保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公积金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履职范围,切实采取措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人民银行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积极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基础数据库建设,将工商、质监、环保、法院、税务、劳动与社会保障、公积金管理、证券、保险等相关部门信息逐步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征信平台。由人民银行牵头,经委、市委农办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信贷市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工作。
工商部门牵头,经委、人民银行等部门配合,组织开展“诚信企业”评比活动,建立诚信企业“红名单”激励制度,公布一批“诚信企业”名单,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增强诚信受益的示范效应,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财政等有关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开展“诚信中介”创建、评选活动,建立中介机构信用档案,实施社会中介机构不诚信行为信息披露和通报制度,促进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的提升;规范、简化不动产评估、抵押登记手续,统一中介机构收费标准,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深入推动“信用社区”建设,依托社区信用平台,积极推广“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推动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面开展,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作用,让更多的有创业愿望和有就业能力的人,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实现就业再就业。
市委农办牵头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负责制定相关评定办法,落实工作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对已建成的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要切实兑现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和贷款额度高于其他村(镇)的鼓励措施,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激励机制。省联社*办事处和各县(区)联社牵头做好农户基本信用档案信息采集和“信用农户”评定工作,培养信用示范户,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市金融协调办和人民银行牵头做好信用报告拓展运用工作,积极引导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组织等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资质管理、定期检验或年审、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评先评优、日常监督、政府采购、招商引资、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人才选拔、干部任免等领域综合运用信用产品。
篇3
一、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旬阳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60.21%,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篇4
背景 农村信用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共建”
早在2007年,四川省就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将成都、宜宾、广安、资阳、凉山五市州作为试点。2008年7月全省全面铺开。2009年在“构建信用档案、开展信用创建、倡导信用激励、丰富信用文化、创新信贷管理”五个方面继续深化,扎实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有序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稳步推动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构筑落实激励惩戒配套机制。四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共建”,农户、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方受益”的良好格局。到2010年7月,该省640多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省农户的三成以上。
案例探索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
2011年7月12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探索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为基础、以信用对接和信用增级为核心、以信用文化为保障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新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二是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三是统筹各方资源实施信用对接;四是推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增级;五是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四川省将在成都、绵阳选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试点地区将研发并运行四川省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采集涉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和配套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形成统筹各方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农村经济主体倾斜的有效信用对接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等。2013年后,在总结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创建模式,并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为保证试验区建设顺利进行,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已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建设的日常工作。此外,各级政府还将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
7月2日,2011年成都市农村信用和支付结算集中宣传暨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宣传活动在崇州举行,标志着成都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试点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12年,成都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初步建成基本覆盖成都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符合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特色的,以信用档案、信用评价、信用创建和信用激励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
评点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体系 建设
一、理论基础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指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配置。在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能够顺利传导至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失信行为,金融机构能及时发现并追究。
(二)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获取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请贷款前采取行动,尽力掩饰风险,展现自身优势,风险最大的合作社往往申请贷款最积极,从而产生了农村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行为。
(三)降低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交易成本高低。借贷双方在签订合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交易成本,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时,这种交易成本通常会明显增加。
二、制约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形式影响信息采集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因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物,金融机构通常以农户联保贷款对合作社社员授信,社员将资金交合作社统一使用。
(二)金融机构各自为阵影响信用信息共享
发生信贷关系时,由金融机构自行对合作社进行信用评定,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评级标准大相径庭,以致评级结果不能对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三)奖惩机制不完善影响信用体系建设成效
现阶段,农村司法执行效率低下,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问题突出,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金融机构虽已采取了相对简单的失信惩戒措施,如,取消或降低授信、提高利率、诉讼等,但对逃废债务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制裁手段,使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三、体系设计
(一)信用体系建设与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需要地方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金融、财政、工商、司法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从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同时,农村经济的地域性特征、农村信用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征信系统建设的成本,使得目前没有必要建成全国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信系统数据库,而应以具备相似经济特点的区域为单位。
(二)信用信息采集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的采集包括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两方面。基本信息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行填报。信用信息涵盖合作社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商标和知识产权信息、金融机构的不良记录、逾期贷款等资信状况,主要通过工商部门征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采集。
(三)信用评价体系设计
1、设置信用评价指标
在对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应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征信系统的使用方,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五大原则,突出导向性指标设置权重,制订一套与合作社提升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2、制定信用评价办法
将合作社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AA(信用优良)、AA(信用良好)、A(信用稳定)、B(信用波动)、C(信用低下)和D(信用破产)六个等级,对信用评价等级实施比例控制,AAA、AA、A级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90%,B、C、D级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10%。
(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报告查询,信用评定情况查询、统计和分析,以及各类信用档案按金融机构网点口径统计查询。从保护信息安全与共享角度综合考虑,系统建设初期,只对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开放,由人民银行按季将信用等级评价结果抄送相关部门。
四、相关建议
(一)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建议由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开发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贷款授信以及不良记录等内容纳入信用信息库统一管理。
(二)拓展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工商部门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履约等评价指标,在驰名(著名)商标申报认定、“守合同、重信用”推荐评选、工商分类监管等工作中作为重要依据;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结果全面纳入金融信贷、合作社金融授信体系;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方案、主动对接,突出重点、增量扩面,注重创新、破解难题,着力扶持、优化服务,发挥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有效对接。
(三)合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
整合行政职能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推进。运用电视台、报纸、网络、金融机构网点等的宣传合力,重点宣传信用信息征集的重要意义,营造氛围,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信用评价;通过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府统一授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组织检查、建立通报机制、与“信用村、信用乡镇”评价考核相挂钩等措施,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四)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机制
建议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制定辖内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现场与非现场考核制度,对相关部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将信用资料的录入、信用等级评定、征信信贷提示告知等全部纳入考核体系,细化规范考核项目,引导鼓励相关机构重视并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闫真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分析[J].征信,2010,(11):63-65
篇6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积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不断推进全区信用体系建设。
将政务诚信考核作为高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对各板块年底的考核中,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工作的效率和参与度。
(二)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加强九大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区政务诚信建设工作的通知》,分解下达了政府采购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招投标领域、招商引资领域、化解政府债务领域、统计领域、政府投融资领域、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等九大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工作任务。各领域按照工作要求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并严格按照要求推进相关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
(三)加强“双公示”报送。按照镇江市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我区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的报送工作。督促各部门按时上报“双公示”有关信息,对存在的空白点进行填补,对相关单位下发提醒函,督促做好上报工作,并要求各部门就未上报情况做出书面情况说明。定期做好“双公示”专栏的维护工作,在公示页面添加“双公示异议申诉”链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全区“双公示”工作。2020年共归集双公示信息****余条。
(四)强化诚信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信用工作重要性,加强诚信宣传、注重诚信引导,鼓励社会共同参与诚信建设,提升信用环境。积极参与并组织推进信用知识竞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海报、现场宣传、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提升大众参与度。在初任公务员培训班及每年的公务员网络培训中均加入了诚信教育专题课,使公务员诚信教育进入常态化。
(五)加强信用修复。2020年,我区共组织全区**家失信企业及各板块具体负责同志参加**区信用修复培训班,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对有修复需求的企业,积极失信修复服务,并通过微信等远程方式在不见面情况下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鼓励失信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信用行为,恢复失信记录。
(六)拓展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2020年以来,**区在财政奖补、评优评先、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招投标、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等各类事项中挖掘应用信用信息。11月在***窗口安装一体化查询系统,进一步方便**区企业及个人查询信用信息。目前已通过该系统为部门和企业提供信用审查报告***份,实现企业和个人自主查询信用报告***份。
(七)加强政府失信工作专项治理。202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失信案件清理,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推进失信案件清理。对四个存在清理责任的失信案件,通过专题会议督促各地尽快提交清理报告,履行清理责任,目前政府承担的清理责任已全部履行到位。对四个需承担还款责任的案件,区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南京、无锡等地开展协调工作,尽力达成和解,其中金额最大的高桥镇农服中心失信事件已在12月16日达成和解,其法人已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撤出,其他案件均已在12月上旬达成和解协议,目前我区的政府失信案件已全部清零。
(八)特色亮点。
二、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强化数据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加速推进多层归集、多方共享的省市一体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强化系统支撑功能,切实提高全区信用信息覆盖规模和信息质量,提升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水平和推广应用程度,为开展信用监管、信用服务提供有力的系统支撑。
篇7
一、信用体系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联系与作用问题
“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信用体系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和交易工具的总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显然,“两型社会”与信用体系建设有着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同一目标,“两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持着“两型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与作用。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运行效率的制度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组织和市场运行效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就没有健康发达的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美、欧等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其发展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有效的行业法规、完整的征信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信用管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等,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株洲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机制,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较好地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混乱无序、失信等问题,控制好信用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资金洼地的迫切需要。优良的信用环境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表现,一个区域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经验表明,资本一般都是向信用环境好的地区集中,而远离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资本一旦远离一个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该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株洲赢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好,商业评级高,金融机构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使更多资金向这个区域流动,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大大降低区域资金流入,影响该地区经济竞争力,最终损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株洲“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想要在众多试验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整个社会诚信水平,形成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的资金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完成“两型社会”建设重任。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扩大信用消费保障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从世界各国看,信用消费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将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主要得益于消费方式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的信用交易方式的转变,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已成为我国保持增长、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针。株洲变“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扩大信用消费,迎接产业转移无疑是一种现实的有效选择。
(四)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提升城市形象达到国际品质的必然要求。国外投资者大多认为,中国既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缺的是信用和相关的信用体系。株洲也是一样,要扩大开放,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在“信用”二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反之,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就难以更多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国际品质的城市。
(五)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诚实守信仅仅停留在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缺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致使市场上的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信用体系是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只有将构建信用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才能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构建“两型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完善信用体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血液”,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与稳定,决定着金融的生存与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从株洲情况看,已建成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成了 1.8万户企事业单位、30多万市民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采集,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融资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实施绿色信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两型社会建设。但是,目前的信息采集应用机制仍不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存在诸多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应消除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归集、采集工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市场培植力度,推动征信市场繁荣。株洲现有的征信平台主要是政府各部门承担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迅速搭建了征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较好的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政府推动方式未经过市场酝踉,缺乏市场需求,且各部门内在动力不足,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作为实验区,株洲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率先拓展市场运作空间,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行规来引导或强制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各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产品。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增加对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资质认定、招投标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信用报告。
(三)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中介组织如资信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是整个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控制市场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株洲已进入信用经济初级发展阶段,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资信评估市场需求非常少,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加快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株洲要大力引进和培植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推动以资信评估为核心的各项中介服务,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保障金融稳定,避免产生大的风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三农”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等信用问题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乡镇政府、农村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方式,加强农村信用建设,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为守信用的农户开辟一条贷款绿色通道,使绝大多数农户感觉到“信用”的实在和实惠,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信用农户的积累,不断壮大守信群体,逐步向信用村和信用乡推进。同时要重视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三农”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培育信用文化理念,打造诚信株洲名片。诚信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志,信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体现,社会诚信对城市精神塑造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株洲一方面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信用知识、宣传信用道德,促进信用观念转变和信用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教育,培养信用人才,打破“信用人才”短缺制约株洲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2006年湖南大学创办的“信用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金融学科的优势,已完成《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等多项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业人才多名。株洲也要利用有培养能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培养力度,多培养高级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特别是公务员信用培训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成为株洲进行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的重点。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打造诚信株洲,带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社会诚信榜样。社会诚信首先应该先从社会公权层面开始,社会公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权的掌管者,公正、公开、公平正是他们使用公权时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也是社会公权诚信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诚信程度对社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株洲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务员诚信问责制,建立他们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相关制度奖惩,社会公权的诚信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证。
(七)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实施有效信用监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株洲已经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信用监管体制还没有明确之前,“多头”管理局面还将继续维持,株洲要探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篇8
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8.9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2007年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占全省GDP的1/3;上缴税金77.6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1%;从业人员167万人,净增7万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808户,占全省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1%,完成增加值、资产和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41%和57%。2007年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76户,过2亿元的企业达到77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已成为我省“四抓三支撑”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全省乡镇企业达3.8万户,2007年完成增加值303亿元,上缴税金22.7亿元,从业人员110万人,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380元。全省非公经济组织55万家,2007年完成增加值936亿元,上缴税金69.5亿元,从业人员252万人,净增26万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在繁荣经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建设新农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企业自身规模小、总量少,市场竞争能力弱,融资难、贷款难、发展资金不足等老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新的不利因素也在增多。如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的环保、节能降耗措施,使我省不少企业受到影响,经营出现困难,造成一批企业关停。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已关停中小企业558户。三是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任务较为繁重,尤其是资金缺口较大。
今年以来,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有关要求,编制了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口工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等相互配套、体系完整的“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措施,提出了今后促进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一、落实政策促进发展围绕国家和省上已经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以及《甘肃省实施乡镇企业法办法》、《甘肃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条例》、《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5]63号)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更好地将法规政策落实到扶持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法推进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快《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立法进程,力争《条例》早日出台,颁布实施。
二、制定规划引导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规划引领发展的能力,我们编制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力争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81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93亿元,年均增长18%;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966亿元,年均增长16%。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分别达到149亿元、42亿元和134亿元。在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到2012年,中小企业户数发展到9.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03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07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36万人、18万人和55万人。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和省委《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增收的实施意见》,依托我省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马铃薯、草食畜、果蔬、制种、啤酒原料、中药材、粮油、其它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增收。到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省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解决企业“用地难、落地难”问题,打造企业发展的三级平台,初步在全省形成大中小基地并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在已有的3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提高和新建,力争到2012年形成100个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发展集聚区;二是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基地,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到2012年形成500个乡镇企业发展基地;三是依托乡镇以上政府所在城镇建成区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到2012年在全省建成600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
三、出台意见扶持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我们在三个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小企业成长、出口、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教育等方面,制定了《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实施意见》等指导今后5年工作的四个实施意见。
一是围绕企业做优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把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把小型企业做活做多,启动中小企业“1115”成长计划,力争到2012年,有10户中小企业上市;新增100户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成长型工业企业;新增1000户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000户左右中小企业。“1115”目标基本实现后,全省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07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左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500户以上。
二是围绕企业的共性需求,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文件精神,重点构建创业孵化、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技术、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化、教育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和法律、技术人员和企业基地等十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筛选认定一批省级服务机构和平台,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提供发展所需的优质服务。到2012年,在全省发展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110户;筛选认定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个、法律服务机构20家;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建立网站,建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
三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到2012年,省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达到10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0个,省级新产品达到100个,省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个;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职工教育培训,5年累计为企业培训各类人员50万人次以上;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制定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建立高中初三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过去已评聘的3.3万专业技术职称的基础上,5年累计再为企业再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万名以上。
四是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传统出口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中小企业出口额的较快增长。到2012年,中小企业出货值突破100亿元,增速达到23.9%以上。规模以上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0户,其中:出货值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0户,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户。
四、完善机制推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位一体”的职能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全面落实和做好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的落实机制。“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是我省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总纲,关系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为了确保规划和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我们对规划和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年度、分市州进行了分解,并据此拟定了本系统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在工作中做到了长远有规划、年度有目标、落实有举措。
二是完善资金的扶持机制。围绕“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支持和壮大中介机构,不断增强中介机构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解决好我们工作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的重微观扶持轻公共服务、重经济总量轻科技质量、重资金投入轻人才培养、重招商引资轻协调服务、重贷款贴息轻融资担保等问题。
三是启动企业的灾后重建机制。“5·12”特大地震使我省陇南、甘南等6个市州468户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3亿元,倒塌房屋6.5万平方米,危房面积49.1万平方米。为了认真抓好受灾企业的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企业多渠道筹措落实恢复重建资金,使其尽快恢复生产,我们调整了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重点向灾区倾斜;编制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规划》,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22个,总投资14.2亿元,申报扶持资金8亿元。
五、转变职能服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中小企业量大面宽,全省已经发展到近9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建立一个服务范围广、服务领域宽、服务质量优、服务市场规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们转变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服务型机关的根本途径。
篇9
进了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
一、年金融工作开展情况
(一)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为进一步调动全旗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订了《旗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由于政策对路,使金融投放大幅增加。截止11月末,全旗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63亿元,同比增长了31.79%;各项贷款余额18.16亿元,同比增长了17.77%。人险保费收入6990万元,各项理赔支出723万元;财险保费收入1816万元,理赔支出578万元。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农牧业产业化资金的扶植力度,基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农牧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37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增长3.36%,农牧业贷款余额14.57亿元,比年初增加5.13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3.54%。两家小贷公司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309万元,期末贷款余额4425万元。
(二)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
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四个平台共同发挥作用,增强了政府项目、中小企业、“三农”融资能力。投资公司为新惠第六中学融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000万元,年初进入放款程序,至10月底已申请到位资金4300万元,是金融办成立以来融入的第一笔资金,同时也实现了开行贷款在“零”的突破。另外利用赤峰恒德担保平台为谷丰粮贸、黄羊洼草业、新洲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小企业融资万元。
(三)大力实施“引进银行”工程
今年在引入包商银行的基础上,成功地恢复了建设银行,同时与元宝山区农村合作银行联系在旗建设一家村镇银行。预计村镇银行年内即可营业,包行、建行在年可投入运营。通过“引进银行”工程进一步健全了全旗金融体系,活化了的金融市场,有效地形成良性竞争,使全旗金融形成多元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真正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四)有力地营造诚信环境
旗旗委、旗政府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协调指导,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政府旗长任组长的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见,使金融工作纳入了地方政府的宏观协调管理范畴;金融办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上半年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42项,召开银企座谈会沟通信贷信息,促进银企合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引进银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诚信,牵头组织旗信用社2300多万逾期贷款清收工作,以引进大棚养滑子菇为着力点,解决设施农业发展难题,化解贷款风险,即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又有助于贷款回收,还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五)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产业化建设和小企业发展是旗域经济的重点,是信贷投放的着力点,是研究破解产业化和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我们已深入到有关乡镇进就农牧业产业化进行了调研,组建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龙头企业培植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牧业产业化融资难的问题。
(六)组建了乡镇金融机构
根据年初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各乡镇苏木成立了金融工作领导组织,明确了分管领导,确定了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金融工作,打开了金融工作上下联动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旗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上发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贷规模较小,存贷差过大,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
(二)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县域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发放贷款需要层层审批,贷款周期较长。银企信息不对称也是主要因素,企业对银行的贷款政策了解极其有限,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以及信用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双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制约了银企之间的合作,是形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鑫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着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目前由于公司刚刚运营,公司没有现金流,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质量欠佳,尤其是3000万元现金本由于财政局借回,致使公司在各家银行验资准入环节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既影响准入条件,又势必影响后期的抵押担保规模。
三、年的金融工作安排
(一)制定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考核办法,加快信贷投放步伐。
(二)继续做好引进银行的后续服务工作,争取再引入1家新的金融机构。
(三)利用鑫汇投资有限公司、赤峰金融办担保平台及鑫桥担保公司为小城镇建设、中小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融资,力争实现融资超过5000万元。
(四)清理、整顿和规范我旗寄卖行及投资公司,引导寄卖行业及各类投资公司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金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对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及微小金融机构的监管。
为完成年上述金融工作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制定《旗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通过建立贷款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召开银企座谈会沟通信贷渠道。
篇10
二、积极开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2011年是《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病害猪肉流入市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三、加强县境内成品油市场监管。
开展对县境内29座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做好年检工作。
2011年将开展以下工作:
1.明确、细化加油站责任,增强加油站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成品油经营者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成品油经营者日常用电、用火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防范工作责任,确保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继续加强对成品油市场日常监测力度。
四、做好盐业市场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盐”。
充分利用盐政管理所职能,认真贯彻落实《食盐专营办法》、《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盐政执法,加强对全县15家食品加工用盐单位、四个大型超市、三个主要乡镇集市、一个农贸市场和县城范围内的47户食盐经营户的监管。
五、酒类流通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酒类专卖管理工作,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入手,从源头上控制假冒伪劣酒进入我县市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共完成网上备案273家。
六、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我县自2006年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已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84个“万村千乡”农家店,2012年计划建设10个
农家店,目前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正在准备迎接市级检查验收。
七、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2009年**县建设回收站(点)20个,已通过市政府验收。2012年建成**县分拣中心,但未通过市级验收。
截至目前,我县未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八、按照市县要求开展“创绿”工作。
2012年,**兴亚风情园争创国家“四叶级绿色饭店”,目前创建工作完成,准备迎接市级验收。
2011年将积极做好 “绿色饭店” 创建工作,完成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1年将积极做好 “绿色饭店” 创建工作,完成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九、继续推进“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宣传、促销等活动
履行好**县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备案工作。目前备案网点45个,其中太阳能备案网点12个,电脑备案网点5个。
十、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做好乡镇集贸市场试点建设工作。 十一、履行好县诚信办公室职责,做好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此项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提高企业、消费者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形成全民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另外,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统一的企业和企业家信用档案,把失信者的行为记录在案,使有不良行为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及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为的舆论监督等措施是诚信社会建立的有效途径。
十二、做好我县六家昆明市样本监测企业的监测工作
按市商务局相关要求,我局对**金方购物广场、**县云立商行二店、云南华联集团**华联超市、**县方国超市(双龙购物广场)、**县鑫瑞物资建材有限公司、**县农业生产资料公
司六家昆明市样本监测企业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认真分析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年报表等相关材料,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把食品安全问题截留在流通环节的第一关,同时保证我县四家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流通市场秩序井然;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
十三、配合有关单位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十四、积
- 上一篇:标准化农贸市场管理制度
- 下一篇:机关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