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篇1

第二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对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以下统称有关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

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事业单位,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对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以下统称有关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不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决定、命令、指示的;

(二)制定或者采取与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规定或者措施,造成不良后果或者经上级机关、有关部门指出仍不改正的。

第五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向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经营者颁发有关证照的;

(二)对不具备法定条件机构、人员的安全生产资质、资格予以批准认定的;

(三)对经责令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撤销原行政许可、审批或者不依法查处的;

(四)违法委托单位或者个人行使有关安全生产的行政许可权或者审批权的;

(五)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或者审批行为的。

第六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批准向合法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经营者超量提供剧、火工品等危险物资,造成后果的;

(二)批准向非法或者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经营者,提供剧、火工品等危险物资或者其他生产经营条件的。

第七条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规定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干预、插手安全生产装备、设备、设施采购或者招标投标等活动的;

(二)干预、插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或者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的;

(三)干预、插手安全生产中介活动的;

(四)有其他干预、插手生产经营活动危及安全生产行为的。

第八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申报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组织审查验收的;

(二)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按规定采取措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瞒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组织、参与瞒报、谎报、拖延不报的;

(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

(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报告、应急救援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九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阻挠、干涉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的;

(二)阻挠、干涉对事故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

(三)不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决定,或者擅自改变上级机关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的。

第十条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本人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反规定在煤矿等企业投资入股或者在安全生产领域经商办企业的;

(二)违反规定从事安全生产中介活动或者其他营利活动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时,、、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在安全生产领域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对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本人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煤矿的处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或者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安全生产相关证照的;

(三)出借、出租、转让或者冒用安全生产相关证照的;

(四)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

(五)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六)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第十二条 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二)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允许从业人员上岗,致使违章作业的;

(四)制造、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五)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六)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七)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二)组织或者参与破坏事故现场、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有关证据,阻挠事故调查处理的;

(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或者擅离职守的。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逃匿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四条 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或者不正确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擅自改变上级机关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五条 国有企业负责人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反规定在煤矿等企业投资入股或者在安全生产领域经商办企业的,对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六条 承担安全评价、培训、认证、资质验证、设计、检测、检验等工作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出具虚假报告等与事实不符的文件、材料,造成安全生产隐患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降职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留用察看或者开除处分。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企业、事业单位中除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外,其他人员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由企业、事业单位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有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监察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篇2

一、安全管理(制度)文化重在执行

1.安全管理(制度)文化是指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及安全生产法规和制度建设。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有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

2.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对员工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安全管理(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司)规厂(司)纪、安全生产责任制、经济考核奖惩制度都是安全管理(制度)文化的内容。

3.安全管理(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精神风貌是否高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4.安全管理(制度)又是安全观念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安全观念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从大多数企业来说,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是完善的,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关键是制度执行落实不够彻底。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如同一纸空文,显现不出制度的效力所在。制度只有在执行时才能彰显出它的魅力。但部分企业往往表现在员工的执行力不强,需要完善的是保证各项制度不折不扣执行的制度约束。缺少制度执行过程中执行不力如何处置的具体措施。往往是不执行制度出现问题或造成损失了才有一些处罚措施。要想让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彰显魅力,必须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把执行制度的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单位创先争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任免等结合起来,确保执行制度有压力、有动力、有效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创新管理手段,更好的服务生产。

二、安全观念文化建设重在宣传教育

1.加深认识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员工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体现,反映在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对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认知态度和自觉性上;反映在企业的安全形象的塑造、安全目标的追求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上;反映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反映在自觉学习安全规程,增长安全技能的热情和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和行动上。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管理(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达到文而物化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夯实这个基础。据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

2.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和认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要想基础牢靠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应知应会知识培训教育。安全培训是成本最低的投入,效益最大。二是营造安全舆论氛围。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柔性引导,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文化知识水平,让员工具备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有效升华。

三、安全行为文化建设重在监督检查

1.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是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因此必须实施有效地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人的各项不安全行为。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等。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2.强化行为约束,真正做到“一举一动,遵循规章”。要改变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必须要有刚性的原则与行为控制。把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各种轻微伤害当作安全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创新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自控能力。一是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二是建立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由安监部门负责每天将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整理,并输入系统,动态跟踪员工违章情况;三是实行走动式管理。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在现场巡查纠错,注重动态过程中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四、安全物态文化建设重在提高技术含量

1.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管理层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①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②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2.安全物态文化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首先是组织生产、实施劳动的人的行为的安全可靠性,其次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器具以及客观存在的客观环境。客观存在的物的不安全对我们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物态文化建设意义尤其重大,它需要用优秀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来保障。

3.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配齐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其次要完善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及安全设施标准化,使企业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管理上达到规范统一,为员工创造一个清晰、安全的工作环境;再其次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的程度。总之,通过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以消除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为作业环境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使作业环境条件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使作业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篇3

摘要: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据统计,人为失误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伤亡事故总数的 70%~90%。因此,研究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采取相应对策,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关键词:矿井事故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

1 矿井事故中不安全行为分析

安全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煤矿大量的事故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体现主要包括2个方面: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其影响因素包括职工素质、管理水平、分配机制、思想意识、工作环境、生产任务等 (图1)。

图1矿井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鱼刺图

1.1 违章指挥

违章指挥现象的产生,既有管理者本人的素质因素,也有煤矿现行的分配制度因素。矿井的区队管理者大多是从早期农民协议工中的优秀分子转变而来的,他们对工作不乏热情,但缺乏管理经验,普遍存有冒险蛮干和侥幸心理的现象。

违章指挥现象的产生,还存在管理者的另一种思想: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全队的工资和任务有着直接的联系。煤矿的工资分配是记件工资,也就是按基层区队的实际工作量来进行工资分配的,有时,作为管理者本人明知做法是违章的,但生产任务完成后,整个区队的工资才会有保障,所以管理者自然会将工资作为第一因素去考虑。

1.2 违章操作

煤矿采掘一线的职工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在岗的工作时间较长,作业单调,工作空间有限,易极度疲劳;生产任务繁重,以产量来进行劳动报酬分配的薪酬机制,导致重生产轻安全行为,最终导致工人违章操作。

2 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办公会议是矿井安全管理的最高机构,每周召开一次,研究、安排、部署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

2.2 建立职工培训体系

针对职工的实际文化水平,需要进行“两基一提”培训,实现人的本质安全,也就是“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技术水平、思想素质等方面符合安全要求”。

(1)基本培训:基层单位培训。对象是全矿的所有职工,主要以措施的贯彻为主;基本培训具有强制性,人人须参加,措施的条文必须记住。每周的安全办公会时,由负责职工教育的管理部门向会议报告本周各单位、各部门安全培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提出一周中培训方面的奖惩单位和奖惩额度。

(2)基础培训:矿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基层的班组长;培训的内容应包含安全基础知识、 基本文化理论;任务是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单位班组长的文化修养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其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提高培训:委托集团公司或高等院校培训。对象为矿井的中高层管理者;培训内容为安全管理理论、安全心理理论等;任务是提高管理者的安全基础理论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

2.3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措施审批制度、安全班前会议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事故分析制度、管理人员带班制度、安全信息反馈制度、违章人员教育与处罚制度、重大灾害应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特殊工种岗前培训制度等。

2.4 完善安全文化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矿井安全文化评价体系:①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职工问卷调查,开展安全讨论,认知安全价值,形成矿井的安全价值观。②采用定量的方法,给安全文化赋值,采用定量的数据评价安全文化。

2.5 建立安全行为激励机制

对遵章守纪、 制止和抵制不安全行为的职工,应按其贡献的大小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矿井的年度1、2、3号文件,明确规定各单位、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安全义务、安全职责、 安全权限以及安全奖励的额度。

2.6 改善安全环境

①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设备、仪表、工具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保证在使用时机械设备具有严格的安全特性。一旦出现不利于安全的状态,机械设备能实现自动闭锁或自动报警,杜绝机械设备的不安全因素。②人性化设计。工程设计时应优先考虑职工的劳动强度,做到上班途中可以利用交通工具,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辅助运输系统运送设备和材料,下班时也可以乘坐交通工具。③优化工作环境。加大安全投入,实现标准化,改变矿井的照明、色彩、 作业空间等,改变煤矿的“苦、脏、累、险”面貌。

2.7 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与分配机制

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不超能力生产,职工当班的任务易于完成;改变分配机制,对于采掘单位,在劳动报酬分配时,职工的报酬应分为两部分——职工的基本生活部分和完成及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部分,改变目前的没有任务量就没有报酬的状况。

2.8 改善外部环境

完善矿井的运输系统,加大投入,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节约体力,从源头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建立完备的安全质量体系,全矿职工和管理者都有章可循,按章行事,生产过程中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国家对煤矿企业减轻税赋,提高煤矿职工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3 结语

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两方面。职工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以产量计资的薪酬体系、生产任务繁重、工作环境差等是导致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矿井安全管理的对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两基一提”的职工培训体系,建立安全行为激励机制,搞好安全文化建设,改善安全环境,改革现有的生产任务与分配机制和国家对煤矿企业减轻税赋等。

参考文献:

[1]王应德,李丰军,魏相存.对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 2007(3) :49~50.

[2]梁丽.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7 (2) :10~13.

篇4

关键词:QHSE管理体系 科技兴安 安全监管 隐患排查

在持续低油价期,井筒工程服务价量齐跌,为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统筹协调资源,提高油服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区域整合外部市场业务,成立轻资产驻外分公司已成为油服企业改革的风向标。胜利延安分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主要负责统筹管理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各单位所属西北项目部及施工队伍。按照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统一部署,明确各主营单位对所属项目部负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胜利延安分公司负安全管理监管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简称安全生产监管,是指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了保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依法对区域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1]。《中石化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管理体系的推进实施负责;对安全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对安全综合监管的有效性负责。区域化市场业务整合后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胜利延安分公司未来能否持续和谐发展,关系到整个区域项目能否顺利进行。

一、建立健全QHSE管理体系

QHSE管理体系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将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纳入了一个管理体系之中,并将四种密切相关的管理体系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按计划、任务(实施)、检查、反馈的循环链运行。QHSE管理体系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不断改进QHSE表现和实现即定目标的内部管理工具,从而减少管理流程的重复性,提高管理的效率。胜利延安分公司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以体系标准为框架,以满足QHSE目标为要求,同时还考虑其有效性和经济性。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整合各方面资源及内外部条件,设计和建立具有胜利延安分公司特点的QHSE管理体系。

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拥有一套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是通过无数次的经验和血的教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安全生产起着指导作用,对员工起着约束作用,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用安全管理制度来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事故主要两个方面,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导地位,它往往会影响到物的安全与否,因此通过安全制度的建设来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据统计,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三违”所造成的。因此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用制度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切实预防安全的发生[2]。胜利延安分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套针对生产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切实可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营造出人人抓安全,人人懂安全的氛围。只有全员严格遵守安全制度,才能真正避免事故的发生。

2、用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

安全管理制度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可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责,明确各单位之间的工作接口,规避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职责不明造成的管理盲区,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同时可以从制度上促进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真正做到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服从安全。

三、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增强事故防范能力

隐患是潜在的危险,具有相对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胜利延安分公司基于隐患“可查、可管、可防、可治”的特点,结合生产经营节点到现场监督检查,合理制定检查计划,本着“查隐患、查违章、查整改、查落实”的监管原则,坚持定期检查、动态检查、日常检查、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安全督查和各单位自查相结合,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特别是对重点部位,安全设施以及特殊作业等关键作业环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隐患,不断优化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坚持闭环管理,实现全覆盖无漏洞、环节衔接无缝隙、安全管理无盲区。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落实、举一反三,确保整改到位,促进公司QHSE管理提升。

四、大力推进科技兴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已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安全科技手段,在生产一线大力推广智能监控系统,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安装视频监控装置,特别是关键环节和高风险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过程控制环节做好事故防范。采取固定式视频监控设施和移动式单体录像设施相结合,合理设置摄像头,连续实时监控,存储录像,确保监控全覆盖、无盲区。施工现场合理制定视频监控系统拆搬安计划,做到提前安装,最后拆除,确保全过程视频监控。充分利用监控视频录像资料查找“三违”行为,及时纠正违章,开展岗位安全培训,提升员工遵章守纪和安全意识。

五、结论与建议

1、实行综合监管,行业多,跨度大,专业性强,对安全监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推广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仅能满足资料存储、实时传输等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离智能化还有一定从差距,应逐渐向智能视频识别系统转变。充分利用视频处理和行为识别等技术,对视频信号进行自动分析和监测。

3、进一步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增强考核执行力,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管理途径

一、引言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0%以上。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在事故中存在着“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国内的事故调查与统计研究表明,我国80%以上的煤矿事故直接或间接源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我国作为煤炭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有500多万,每年发生数万起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过去人们对煤矿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的相互作用分析中,认为人因失误是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最近又有学者提出煤矿组织中存在的组织错误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认为煤矿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有组织因素引起的,要有效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纠正煤矿组织中存在的错误。但以上研究只是从现象出发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事故的影响,而没有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因此对煤矿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就显的很有必要。

二、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由于不安全行为的含义比较模糊,学者们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都缺乏严格的定义。从发生事故的结果来看,确实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的行为就是不安全行为,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则往往十分困难,人们只能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总结归纳出某些类型的行为是不安全行为。从实用的角度,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可能引发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可以把从业人员划分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或者行为选择不科学等虽然不能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它能够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造成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和员工的违规等行为都属于煤矿不安全行为研究的范畴。

三、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选择可分为有意识行为选择和无意识行为选择,同样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也可以分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和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所谓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时指行为主体在行为选择之前就已经意识的危险的存在而继续选择和实践的相关行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采取相关行动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而采取的行为选择,主要表现为习惯和工作失误等。同时从员工的“知――能――行”行为选择角度出发,员工的行为是内因、外因影响和行为认知及价值判断的结果。下面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出发点来分析煤矿中不安行为产生的机理。

1.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1)身理因素分析。身理因素主要是指员工的健康程度和身体状态,员工的身体状态既影响其对外界因素的感知力,也影响其行为可靠性,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担负繁重的长期的生产任务或者是带病上岗时,员工的身体就很容易处于疲劳状态,这种疲劳状态就成了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外部刺激,在这种下意识的感知下就很容易使员工做出错误的无意思不安全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员工为了适应自己身体状态的不足为了省时省力或其他原因则会对个体行为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当员工认为选择不安全行为所带来的认知价值大于选择安全行为的价值时就会选择不安全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意不安全行为。

(2)心理因素分析。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而个性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煤矿员工长期在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环境中工作,员工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通过对未知环境的感知产生心理焦虑、恐慌等心理行为。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就会影响员工的价值判断与感知,此时如果缺少有效的制度或者群体约束员工就会选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员工对自己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多少的认识、员工对工作环境危险性的感知、群体和组织对员工作用力的大小、员工接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员工个性等,都是影响员工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3)价值选择因素分析。此时的价值选择因素指的是与行为主体价值观及行为选择标准相关联的行为选择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观、组织忠诚度、工作努力程度等。当行为主体对较不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高于较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时,他就有可能做出较不安全行动,即做出不安全行动的选择。员工的组织忠诚心主要表现为忠于职守,努力完成企业任务,尽力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出现冲突时可以一定程度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企业利益等。组织忠诚心不高的员工更容易做出违背企业或管理者意愿的有意的或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选择。

(4)认知因素分析。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员工对环境的认知、对价值选择标准的认知、对群体行为的认知、对知识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等。员工行为选择是选择性认知的结果,选择性感知一方面能够过滤掉员工所面对的一些外部信息外;另一方面它也会扭曲员工对外部因素的认识。例如,员工经常低估工作地的风险,使得他选择行动的真实危险性要比他感知到的危险性要小;员工对于自己熟悉或者自己能够掌控行为的危险性感知偏低;员工的同情心、公平感等内心状态影响他对危险性的感知;员工对最近发生的或思考过的因素的感知强度要大于对以前发生的或思考过的因素等。影响员工认知的外在因素很多,但是通过员工的选择性感知,只有部分因素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价值判断,并且这种选择性感知还会影响到员工对各种因素的客观评价,当员工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时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选择。

(5)其他内在因素分析。除以上因素外员工的对危险的知识储备、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的行为选择。员工的知识状态主要是指他对工作环境危险性知识的认识、对各种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自己安全行为知识的认识等。许多研究表明,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知识的认识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选择。对煤炭生产来说,员工们的各种安全知识主要是通过记忆储存在大脑中的,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的激活才能复现出现,影响员工的行为决策。以上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影响员工行为选择的内在因素。

2.外在影响因素分析。虽然上述内在因素是影响员工行为选择的最根本因素,但是,员工的这些内在因素还要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正是这些外在因素的不断变化刺激或影响了员工内在认知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员工对各种行为要素的价值判断,才促使其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这些外在因素对员工认知状态的影响是通过员工的选择性感知实现的。煤炭生产中能够刺激或影响员工认知状态的外在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群体因素、管理者行为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分析。煤炭的生产过程是在“人-机-环-管”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人的行为选择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煤炭生产中,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很容易出现许多未知因素,这些因素既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激活员工内心的一部分知识,也可能影响员工的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从而最终影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选择。例如,煤矿员工工作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如瓦斯集聚、顶板脱落等。如果某些因素刺激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环境的危险性,他的心理就会保持一种比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规程也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他对不安全行为后果的预期会提高,因此会更加倾向于按照企业规定的安全规程行动,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安全行为。

(2)组织因素分析。我国现阶段对煤矿的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煤矿中还存在着许多组织错误,例如管理系统的缺陷、不健全的制度规范、不充分的培训、不合理的奖惩、不良的安全文化等。组织错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指组织错误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因素,促使人们有更多地做出不安全行为的倾向。管理系统缺陷可能会危及煤矿生产中物的安全、员工的身心状态和工作技能等,不健全的制度规范会造成员工的行动缺少科学认知的引导,不规范的培训对员工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工作技能等都有危害作用,不合理的奖惩和不良的安全文化会通过价值观、价值感知和价值判断等危害员工的安全行为选择。这些因素通过员工的价值感知判断当符合其价值判断标准时则会选择安全行为,否则则会选择不安全行为。另一方面当组织因素没有经过价值判断时也就是说员工没有意识的组织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只是外界因素的刺激时则会无意识的选择安全行为或者不安全行为。

(3)群体行为因素分析。煤炭生产过程是一个群体活动过程,员工作为个体其行为收到群体行为和组织氛围的影响。员工会不断地将自己行为与企业中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比较,判断自己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群体规范,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这种判断会影响他的各种认识,并通过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反映在其行为选择过程中。员工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会有一种依附或者跟从的心理,当群体行为或者价值标准符合安全行为规定的时候,员工个体一般也会选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安全行为,否则就会选择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4)管理者行为分析。煤矿的管理者对安全负有双重责任,他既要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负责同时也要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负责。煤矿的安全管理是通过管理者的行为实现的,同时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也极大的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选择。管理者分配生产任务情况、管理者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努力程度、管理者实施激励和奖惩的状况等等都会影响员工的内在认知状态。例如,奖惩是管理者最常使用的影响员工行为的手段,奖惩能够引起员工工作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改变,进而影响员工的感知、经验学习、方案评价,甚至影响员工的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管理者对员工的安全指导以及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效果都将对员工的行为选择产生刺激,进而产生价值判断促使员工形成相应的行为选择。特别是当管理者自身行为发生严重错位的时间将直接导致员工做出不安全的行为选择。

(5)其他外部因素分析。员工的任务类型、组织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家庭因素等的变化和不同也将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选择,当员工分配到适宜于自己的工作、等到公平的奖惩和激励、拥有和谐的家庭的情况下,员工更多的会选择安全行为,相反则更多的会选择不安全行为。

综上所述,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可以将它们归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身理、心理、价值选择、认知因素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群体行为因素、管理者行为等,员工的行为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外在因素通过选择性感知刺激或影响内在因素发生变化,通过员工的心理感知和相应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结果。图1描述了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

图1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

四、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途径及措施

煤炭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煤矿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该坚持源头设计、系统管理和多维控制的思想,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要做到系统、全面和有效以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第一,自我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有意选择和无意选择两大类,分别涉及员工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观、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员工的认知能力、身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问题,所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针对员工这种有意识选择的不安全行为,其控制与管理措施应该是刺激或影响员工的选择性感知、价值判断、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员工的价值观,使之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减少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促使其自觉地做出更加安全的行为方式。针对员工无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者应该从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员工的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入手,让员工通过学习建立起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系统,使其意识到自己从事了不安全行为,再运用员工有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加以改变。另一方面员工的心理和身理状态是员工做出行为选择的前提,员工在从事自身岗位任务之前要确保自身的身理和心理处于安全状态,通过培训增强安全行为认知,管理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应该能够熟知并正确理解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员工自身的可靠性。

第二,组织控制。针对组织因素对员工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要有效的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就要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组织中存在的错误。依照国家和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引用和实习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增加员工安全知识储备、塑造员工安全行为意识;实行系统的管理,完善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合理调配资源,突破模仿、教条管理的被动局面,运用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安全为本,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作战优势,制定精确、公平的奖惩机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综合治理。

第三,环境控制。环境控制包括对员工工作的自然环境的控制同时也包括对员工所处的组织和群体环境的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时人――机――环――管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了环境中的危险源的时间才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环境又是刺激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的直接原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该从根本上辨析自然环境和组织群体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及不安全因素,分析环境特征和群体行为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安全评价标准和管理规程,建立有效的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安全控制体系,打造成易于员工做出安全行为选择的本质安全型环境。

第四,过程控制。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要有效的控制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就要坚持过程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进入机制,制定人员准入测评体系;完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考核制度;划分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标准操作流程,制定人员及工种任务操作规范;实行岗前、岗中和岗后安全检查制度;突出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与监察,实时记录和分析作业过程中重要的危险源指标;建立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跟踪管理。

五、结论

本文给出了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并且从身理、心理、行为认知、价值选择等内在因素和环境、组织、群体行为、管理者行为等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机理,最后给出了控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煤矿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泽炎,徐联仓.煤矿事故中人的失误及其原因分析[J].人类工效学.1996,2(2):17~20

[2]Herinrich HW,Petersen D,Roos N,1980,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5th ED),New York:Mc Graw- Hill

[3]张力,魏振宽.煤矿事故的人因失误原因及控制[J].中国煤炭.2004(7):50~51

[4]肖国清,陈宝智.人因失误的机理及其可靠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22~25

[5]曹庆仁,宋学锋.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管理途径[J].经济管理.2006,15:62~65

[6]田水承等.基于Reason模型的煤矿事故致因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3):81~83

[7]陈婷,田水承,董志杭等.煤矿组织人因组织错误事故致因研究[J].安全.2008(3):21~24

篇6

关键词:风险预控 管理体系 PDCA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综述

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矿井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生命周期中,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系统全部生产要素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继而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减少直至消除风险,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使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组织的期望值和可接受的水平。

1.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PDCA运行模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为基础,以保障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系统为运行平台。各部分紧密相连, 环环相套, 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 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掌握煤矿危险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搞清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在哪里,现在什么样;通过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掌握每个危险源在当前状态下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当前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掌握安全管控重点。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和措施。通过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危险源的状态进行监测,掌握危险源风险变化及是否受控情况。通过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将检查结果对照风险评估标准,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到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对失控危险源进行及时警示,按隐患的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消除风险。通过体系绩效考评,检查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矿井本安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PDCA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阶段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进行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2.1准备、启动阶段

在总体工作安排要求下,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首先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组长为矿长,成员包括:书记、矿副总以上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总体协调、审核等工作。

其次按照煤矿现行的劳动组织状况将确定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全部专业科室及所有基层单位分别成立各自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反馈、危险源预警等工作。

2.2安全风险预控基础知识、操作方法培训

项目启动后,对风险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2.1全员学习AQ1093-2011,使全矿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从干部到工人,对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由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了解风险管理基本概念,组成部分,生产要素等基础知识。

2.2.2 对各风险管理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使参与危险源辨识人员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机理法两种危险源辨识方法。

2.2.3进行风险评估培训,使员工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及使用的风险评估矩阵(或其它风险评估准则)。

2.2.4进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编写培训,使各单位参与编写的人员,主要是各单位技术员,掌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的要点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对矿各级人员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的全方位贯彻和渗透,使员工对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组成、管理理念、操作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3文件编写及运行阶段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小组后,编写《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体系建立具体工作,主要包含6大方面:

2.3.1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煤矿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各单位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本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首先对本单位工作任务进行清册,针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提炼出人、机、环、管四方面的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确定主要责任人、直接管理人员、主要管理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2.3.2保障管理:保障管理主要包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安全文化保障。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各项保障性质管理制度需要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从文件生效日期开始实行。

2.3.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包含员工准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员工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员工培训教育、员工行为监督、员工档案管理。煤矿应建立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建立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员工档案。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的,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总工会统计,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

2.3.4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主要包括采掘管理、机电管理、“一通三防”管理、运输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爆破管理、压气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登高管理、起重管理等内容,均需要建立相应管理程序。根据建立的管理程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安全要素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行。

2.3.5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准入、消防救护、应急与事故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承包商管理等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2.3.6检查、审核与评审:煤矿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审核程序,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检查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煤炭企业不安全因素所在,以便得到及时整改,体现PDCA运行模式。

篇7

摘要:煤矿矿山的安全建设对于保障煤矿生产的有效进行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想要做好煤矿矿山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于安全文化的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也要重视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更需要安全文化理念的指导。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入手,谈一下我对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煤矿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一、煤矿矿山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有人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运用到煤矿矿山安全工作中,就是在煤矿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保障员工、生产安全开展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安全文化在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俗话说“安全重于泰山”,但是事故也一直都在发生。对于煤矿来说,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三、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以便能够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隐患;事故;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2013年6月一段时间内,吉林、山东、四川、辽宁、黑龙江、湖南、贵州接连发生8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本人认为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是隐患的长期存在、累积且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消除造成的。因此充分认识隐患就是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关法律规定

2.1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十七条(四)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责任之一“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2.2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规定: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3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16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中阐明: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从中可以看出隐患,即,违反相关规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预防事故发生就是要消除事故隐患,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危险状态。

3致因理论---海因里希法则

3.1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或“海恩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rbert William Heinrich)提出的300∶29∶1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3.2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3.3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连锁发生的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3.4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的带电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3.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隐患存在于所有的生产经营场所,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由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消除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隐患,从思想认识上、制度落实上、措施执行上、日常监督检查上充分认识隐患的重要性,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把隐患当成事故对待,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4 事故隐患控制措施

为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消除事故隐患,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是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4.2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监管,全覆盖生产场所。

4.3做好作业场所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形成危险源清单,确定重要危险源清单。对重大危险源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列入隐患排查治理重点监控内容。对危险源及危险因素要进行公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制定专项方案,对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专项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并严格按方案实施,并加强过程监控。

4.4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加强对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作业场所的日常检查、巡查及过程中的监控,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做到不安全不施工。

4.5加强重点危险源控制,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要重点监控,挂牌督办并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4.6定期进行事故隐患专项治理,加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转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4.7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4.8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4.9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作业人员进场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篇9

抓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前提,是要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企业员工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安全管理制度为准则的,只有有了完善健全并且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员工的生产行为才能在安全的范围下开展进行。同时,只有有了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员工才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样才能让一个企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建立科学、系统、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对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那些重要岗位的或者特种作业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让员工真正明白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危害和后果。只有员工真正把那些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从心底接受了企业规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才能长久存在。

二、加强安全观念建设

培养企业安全文化,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构建起安全文化体系。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企业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宣传安全生产的目的,如:一日安全员评比活动,班前班后开展安全会,利用安全宣传栏,管理看板,安全宣传视频或者录像等形式,广泛的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同时,可以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装订成小册子,发放到每个员工手中,让他们时时树立安全意识。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认识,从而改变员工对安全生产活动的态度。

三、加强安全行为建设

据统计,90%左右的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人的安全行为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率,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对安全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安全意识,规范企业员工安全行为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以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有:三级安全教育、师傅带徒弟、“四新”教育、脱产与半脱产安全教育培训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让企业员工的操作更符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和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除了靠安全教育培训之外,还有一点很关键的便是靠约束力。有约束就必然有标准,建立完善健全的安全标准管理体系,是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只有企业上下都加强安全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才有基础,才能真正地落地。最高管理层支持安全的行为必须在同事和员工中显而易见,体现出他们的示范作用能推动安全事业;经理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以便能与员工讨论安全问题时充满信心;员工以及现场操作人员能习惯性应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对工作进行检查,以便对潜在的缺陷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以此推动自身的安全行为不断改善。

四、加强设备设施建设

本质上来说,安全指的是作业过程或者作业环境安全,不是靠外部采取附加安全设施和装置。而是靠自身安全性的设计来进行本质的改善提高,就是说即使在生产故障或者错误操作的情况下,设备和系统仍然能够保证安全。因此,提高本质的安全是保证安全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程度。企业应该给员工创造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作业条件,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完善安全防护装置,使员工在作业时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

五、加强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监督检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执行的程度。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发现问题,通过过程控制,可以将问题快速得到解决。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监查立体网状工作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在执行中监督,在监督中提升,有效保证各种措施的执行到位并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文化。

六、结语

篇10

1)地面“五环”管理体系的组织

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地面各个单位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对地面各单位进行全面的、统一的安全管理,从而增强安全工作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使地面安全工作系统化且最优化。例如该矿地面“五环”即:生产服务环、治安消防环、交通安全环、施工安全环和家居安全环,涵盖了地面安全管理的全部,此五环在矿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矿地面安全科监管,各环既独立开展工作,又相互配合,形成责任、命运、利益共同体。

2)地面“五环”管理体系的核心

是对生产过程的安全管控,其目的在于预防事故,通过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条件,从而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控制的步骤:①给地面“五环”安全管理体系确定控制区域。就是以“责、权、利”三统一为基准,以安全为圆心,以业务工作为半径,划定各牵头单位、各实体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相应制定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做到职责、责任和工作标准的三明确,较好地解决了地面“五环”安全管理各体系和地面各实体单位在业务上的交叉和重叠的问题。②信息采集。《王庄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建立了地面各实体单位、地面“五环”牵头单位、地面安全科“三位一体”的安全检查网络体系。检查发现的问题按A、B、C三类进行分类建档记录、落实整改,并以安全日报的形式向矿有关领导上报。安全日报是反映各体系、各单位安全工作的“晴雨表”。③信息反馈。通过“五环”安全管理体系自查、互查和监督检查,落实现场的作业条件、重点部位的管控情况以及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否有序和规范。检查情况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帮助上级部门和领导对安全工作作出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决策。控制的方法: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具体有:开展好“三道防线”建设,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现场反“三违”,并将管理指标细化,形成全员、全过程控制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氛围。针对危险人物进行重点控制,建档管理,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②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对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进行不断更新的同时,对于在用机械设备要求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对机械设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设备完好,安全操作”。日常检查,查看生产中的设备是否正常运作,工具是否完好,是否存在超负荷工作,带病作业现象,并监督整改。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持证上岗,以增强责任心。③控制生产作业环境。要求地面单位认真开展危害辨识工作,从管理源头上控制产生隐患的条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基础性、深层次问题;持续强化地面各单位质量标准化竞赛活动,推动质量标准化上等级;突出重点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在构建“五环”系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此为载体全面渗透实施“五级”跟班(带班)制及“五级”检查制。使各系统、各单位、各作业点和各个体作业行为形成有隐患必查、必改,有违必纠的安全生产状态,围绕地面安全管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地面安全良效管理。

2、积极开展地面安全“五级”跟班(带班)制

针对日常工作中职工个人因素、班组因素、业务主管部门因素等,对安全和标准化作业认识上的消极和松懈,探索性地建立了各级现场跟班制度。五级跟班(带班)制即:班组、队组、业务科室、地面安全科、矿领导及矿副总跟班制。

1)班组长不离班内作业现场,进行全程、全时段现场带班制,进行本班次安全排查;

2)队组值班员进行全日工作安全跟班;

3)重点工作项目(包括临时项目)业务科室现场跟班保安全;

4)突击检修和定期检修由地面安全科派出专门人员进行全程跟班、监督检查,并把现场安全状况形成报表上报矿领导;

5)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地面安全科全时段现场监督检查;矿领导(或副总)进行现场安全跟班,在现场及时协调安排多单位联合作业,严格落实规程措施,及时纠正违规。

3、完善地面“五级”检查制,严格闭合考核

完善五种形式的检查,突出重点全面覆盖。通过五级严格检查,逐级落实安全责任,评价安全工作成效并结合自主安全能力的体现,作为个人和单位升级评优依据。

1)班组生产开始,班组长不离作业现场,从班前、班中、班后全程、全时段,全面排查每个岗位、每个作业点,每个作业人员的行为和各处的安全状态,做到及时提醒和纠正、整改。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消灭在现场,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做好必要的现场记录,现场闭合,落实考核。

2)科队组设立各级的安全小分队,由科队长、班组长、业务骨干组成,进行每班次的动态安全巡查,查处每个作业班组、每个岗位和作业点的安全状况,及时协调处理班组间及班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做到现场发现,现场闭合,完善奖罚。

3)业务包保巡查制,就是按照年初“五环”体系的相关归属单位与队组签订的安全包保责任书进行现场和业务指导、巡查、现场纠正和现场考核,并做好记录。业务包保考核记录上报安全主管部门地面安全科,通项审查,以避免重复考核,产生负效应。

4)专门安全监督检查由地面安全科牵头组织实施,开展日常动态检查,专项检查以及联合检查,针对班组、队组和业务科室检查情况进行复查,对所查问题要进行连带考核,做出初步评价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