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设计与制作研修总结

篇1

个人信息

姓名

省(市)

所在单位

任教学科

任教学段

王琳

河南省郑州市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

语文

中高年级

研修自检

请您对照下表中的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自检项不需填写)

学习类

答疑类

线下实践类

活动类

(1)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2)制定一份个人研修计划

(3)提交一份网络研修总结

(4)参与工作坊主题研修活动

 

(1)浏览观看5期专家视频答疑课程

(2)查阅学科专家组的5期学科简报

(3)参与“坊内答疑区”的发帖、回帖

(4)定期参与学情通报会

(1)参与区域(学校)组织的线下研修活动

(2)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3)准备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4)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1)参与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2)参与微课大赛活动

(3)参与晒优课活动

(4)参与其他跨项目的平台活动

(5)发表研修心得、分享优质资源

研修收获

本次网络研修的研修主题: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同时强化校本研修环节,通过多层次答疑、多层级简报引领、多种形式活动开展等着力于问题解决,着眼于教学行为转化。请静心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真实记录您的收获。(无字数要求,简述即可)

课程学习的收获

学习任务中所有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并简述您有哪些收获。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运用

微课的制作和使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

阅读文的教学指导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真正接触和使用的和教学有关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思维导图的运用,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使用新技术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收获颇丰!

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收获

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主题研修活动,并会同区县组织了线下研修活动,请问您参加了哪些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取得了哪方面的研修收获? 

 

 

    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并在同伴的帮助下打磨了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教学技巧,并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在研修过程中,我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提问技巧、评价语言和方法,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培训初期您提交的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培训初期,我的困惑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如何开展网络教学及评价

经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能够辅助教学的网站和软件,只要认真的钻研,就能将这些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有效的帮助教学。

学习反思

篇2

关键词:微课;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近年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微课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反思能力,对于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Perry提出,“教师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自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升华,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1]Johnson & Golombek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现有知识、信念和实践的不断重构,而不只是吸收新兴理论或知识方法”,[2]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3]

综合以上观点,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自我思考、学习,改善行为,得到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4]相比于其他专业,外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因而,在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同时,外语教师需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发展其专业技能,表现专业道德,三维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如“构成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反思与协作意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薄弱”,“科研意识与能力需要提高”及“职后培训与研修体制不够完备”。[5]微课(Microteaching)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被列为当前最有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笔者将通过分析微课的内涵特征,探讨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分析英语微课的制作过程,揭示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

二、微课内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课(Microlectuer)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该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属性,即“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并且强调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6]黎加厚定义“微课程”为“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强调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7]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14)则提出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种微技能开展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能够自成一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强调了微课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则要求参赛作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习题、课件(PPT)等辅助材料,更关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设计。

(二)微课特点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形式微小”,“内容微少”,但却能从“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内容”中见到“大”,见到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能见微知著。教师如何能做到教学时间“微”、内容“微”、容量“微”,关注的现象“微”、策略“微”,以微见大,这一过程无处不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情感投入,亦是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三、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相较传统课堂,“微课”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载体、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

(一)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创生

知识的创生就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变换,使得知识的量与质发生变化的螺旋循环过程。微课具有空间的随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外空间的转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难以言明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进行表征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默会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的转化,教师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渗透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创生。另外,高开放度的教学空间更能使教师发挥教学创造力,激发更高的教学热情,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转换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讲好一节微课,教师会从选题之初进行聚焦,认真思考、反复筛选重点、难点或考点,进而完整地设计一节微课,并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微课制作技术,写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微课具备可以进行广泛交流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众”的及时点评和反馈总结经验,有针对性改进教学,不断优化自身教学实践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微课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资源技术,从而大大驱动了联合开发微课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激发出的火花能够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三)微课反思

微课为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反思平台,它将教师置身于微课实践与微课观摩的情景下,对自身和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审视,始终处于“分享-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系统中。微课的反思是在视、听的情境下发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化声音的反思,教师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在视与听中回顾自身教学经历,丰富个人教学实践性知识,反思获得教学灵感,指导下一次教学实践,在动态循环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课设计制作参与的多元化、微课反馈的多元化,教师的反思必定是立体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性”教学向“反思性”教学的过渡,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晋级。

四、英语微课制作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英语微课制作(以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作品为例)

文秋芳从选题、目标、过程、方法、语言五个方面提出了外语微课的评价标准:微课选题应小而精,应用性强;教学目标恰当,成效明显;教学过程应微而全、深入浅出;教学方法应新颖生动,理念清晰;教学语言应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语教师应该从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设计英语微课并评估已设计好的微课。

以笔者为主的教研室3人团队参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英语专业组),3人均为第一次制作微课。为准备此次大赛,团队派出1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外语微课培训,从微课理念,设计及技术制作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进而与团队进行分享。经过头脑风暴,仔细筛选,团队选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为微课选题,因为通过日常教学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继而确定教学目标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来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微课设计来实现该教学目的。经过3人反复推敲与改进,考虑到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教学对象及团队技术水平决定采用微课模式中的“无极模式”,即:教师不出镜,以呈现内容为主,制作PPT,通过录屏软件进行旁白解说,考虑讲解的趣味性,将课程内容设计于毕业季场景,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为学生为选题而困惑,向指导教师询问意见,导师给出选题总体原则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引导学生进行选题,设计学生拟出5个同方向题目作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问题(过大,过窄,过酷,过敏感,过浅),由导师讲解否定理由,通过反例引导学生选定合适选题,继而总结。在脚本撰写后,采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屏,进行声音与PPT画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请学生观看,根据反馈进行反复改进,包括教学设计,声音与画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讲解语言的准确度等;在教研室活动中邀请同行教师观看,再改进;在专家来校讲座后的研讨中再次请教后持续改进,最终向大赛组委会提交时长为7分钟的作品。

团队在参赛后反思,发现微课给教学带来了新变化,如下表:

通过全程参与此次外语微课大赛,确确实实调动了团队的教学创造性与教学热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能力,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反复的课堂设计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也通过制作PPT与学习录屏软件增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强。如果是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任务学习单,准备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设计好主题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随时准备好指导有困惑的学生,这一切都将推动英语教师的转型,都将带来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转换。

(二)微课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也是专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微课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与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行微课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前沿英语微课技术的培训研修,通过系统学习,参加研修实践,实现专业发展;另一类是利用已有英语微课资源库,进行观摩学习,分析总结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课程的实现方式,借鉴有效教学设计,指导自身教学,同时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促进观摩教师与共享微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2.进行微课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放录像直观地发现课堂各种要素的优点和不足,有效地开展反思构建,包括自己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反思,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对教学评价准确性的反思。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主讲课程微课,分项技能练习及综合技能演练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很快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3.开展微课研究。当前微课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势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科研新机遇,高校外语教师应以微课为抓手,以教科研为契机,以微课研究促进外语教育教学,积极开展外语微课教学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

4.构建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相对较易构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师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共同体成员要共享微课资源,共同开发外语微课资源并进行共同反思与持续改进,每个学期可以选一门外语课程做系列微课,或就各成员主讲的专业课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共同体成员分工协作,增强认同归属感,实现专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61-66.

[4] 吴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国外语,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实践与反思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篇3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微课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利用其短小精悍的功能,可以很形象具体地教会学生详细的操作流程,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第三批全国示范院校的建设,迅速推进了微课使用率。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中等学校为例,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来,校内全覆盖网络,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全校范围内完成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各教学部实现数字化办公条件。笔者所在的机械加工部还可以通过PLM(CAD/CAM)实训室、数控铣维修与维护实训室、数控车维修与维护实训室、装配钳工实训室等有利条件,为微课的拍摄提供多元化环境。随着学校官网内资源库逐级建立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入到网络平台里观看微课教学,并参与评价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微课为《机械零件测绘》课教学提供便利,让“教、学、做”实现一体化。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使用“微课”作为教学媒体,主要是为了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反映课堂中实际操作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和零件测绘的每个典型实例息息相关,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引路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机械零件测绘》课教材中专业术语与操作方法有很多疑问。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会实际操作提供方法。例如,在预习轴类零件测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轴的种类形状有异议,当直观地看到实际产品时,才会加深理解。

课中使用――利用微课大大缩短教授时间。

实际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小组配合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式教学。例如,在学习《轴类零件测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轴类零件简介》,基本掌握了有关轴类产品的特点及形状。随后关于轴类产品的具体测绘方法都将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跟着的视频里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测绘。

课后使用――提高学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后使用的微课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课堂上对普通轴类产品测绘能力的掌握,课后让学生观看其他有关实际应用产品方面的测绘微课,可以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上一个阶梯。

针对上述微课使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微课形式能非常有效的促进《机械零件测绘》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制作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有效的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微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很好的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混合培训 培训模式

一、研究背景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研究

(一)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将培训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有机整合。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与单纯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比,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表现出以下优势:

1.混合培训模式是网络在线学习、面授答疑与校本研修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需求,对在线学习、面授辅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深度整合,发挥各种方式在不同培训情境下的优势,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2.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在混合培训模式实施中,面授辅导主要以讲授型学习进行(专家讲座形式),而网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资源整合、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的结合。

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且培训具有长效机制,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

4.混合培训模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的结合。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培训结束后的最终考核在评价中占据极大比重,混合培训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学习监控、管理系统可有效获取学习过程数据,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架构。

混合培训模式架构主要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相结合。受训教师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前预习、填平差异,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交流互动和在线考试等,面授(专家讲座)进行重、难点解读和答疑,通过校本研修提高个人教学研修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进行教学反思和体现教学成果。各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循环巩固,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架构如图1:

2.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流程。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在流程上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环节,如图2所示。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实践

(一)总体设计

1.培训平台设计。

本次培训依托QQ群、学校平台进行,采用摄录像技术、flash技术和,html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及教学案例等形式的培训内容,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情况,尽可能选择了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如网页制作、微课等新知识进行了培训。

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为视频讲座等课例,并提供文字材料,经过培训过程后问卷调查教师的学习情况,发现课例为10分钟左右的比较受教师们欢迎,在课例制作时可以参考微课程制作的方法,把讲解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部分,可以很好地强化培训的效果。

(二)评估总结

为了解混合培训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教师培训中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教师对该培训模式的三个方面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四、结语

实践表明,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非常可行,这种方式是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有质量的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同时,混合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受环境条件限制,如部分偏远地区计算机软硬件缺失,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2)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根深蒂固,这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阮连法,张素江,周朝农,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2(6):7-10.

[2]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6):72-75.

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途径

一、引言

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师团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1],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来自教学、科研任务和个人生活的压力,少数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这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的职业倦怠就很容易产生,这将严重影响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从而不利于高校外语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自身的专业成长问题,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需要在教学和科研发展道路上走有效的专业成长途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他们的专业成长途径,以期给这一重要的教师群体提供思路,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二、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四大途径

(一)教学反思

很多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途径[2]。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也不例外,开展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他们可以通过弘扬教学优点和改善教学缺点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和基本的内容,作为教师,他们如果没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就很难在教学岗位上立足,这必将影响专业成长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主动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以此促进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

每次上课结束后,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应该利用一段时间回忆自己上课中的教学活动,并最好将自己的回忆和反思写成反思日记[3]。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将自己的教学细节记录下来,直观地掌握自己教学活动的完成质量,对于好的部分可以继续保留并加以弘扬,而对于不好的部分可以通过尝试改进加强提升,从而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精益求精。除此之外,教学反思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反馈加快教师的教学反思。如果条件允许,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每学期特定的时间提交英语学习反思性总结,并就教学效果作相应的评价;如果条件不允许,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就可以选择在每学期结束后,给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也可以找学生参与访谈,这两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从学生身上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通过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能力。

(二)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是帮助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又一促进力量。教学比赛一般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英语功底和很精细的课程设计,为了达到教学比赛的要求,参赛教师都必须在英语功底和课程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提高自己的英语功底和不断打磨课程设计,他们会对高质量的英语课堂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通过参加教学比赛,可以更直观和强烈地体会到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对教师技能的要求,并通过提升各方面技能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另外,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与其他参赛同行一起交流,同时他们的教学效果可以得到诸多比赛评委的检验和建议,这无疑为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笔者曾参加外语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比赛,在教学技能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这一教学比赛,笔者经历了从对微课与翻转课堂知之甚少到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微课和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这些变化就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直观体现。因此,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应该积极抓住各种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比赛的机会,通过比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合作

教合作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4],对于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借助合作填补这些方面的空缺。通过与其他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年长而又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或者科研的合作,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关专业成长的经验。

在开展教师合作时,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寻求帮助,比如说多听他们的课或者邀请他们听自己的课,通过听课后的互相交流可以产生很多教学改进方面的好想法,从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科研同样是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科研上也应该寻求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这里所指的“其他教师”,不但包括大学英语学科的其他教师,而且包括非大学英语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其他教师,因为通过跨学科的教师合作同样可以增强科研能力。只要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在科研上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就应该抓住每一次教师合作的机会。为了提高科研能力,他们可以参与其他教师比较成熟的科研团队或者科研项目,通过在团队或项目中与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合作学习他们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实力。

在科研领域的教师合作形式上,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还可采用与非大学院校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中小学英语教师长年奋斗在英语基础教育的一线,他们是英语教学的实践者,也可以是英语教学研究的参与者,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改进教学活动,以强化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能在操作上比较难执行,但是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形成,对于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和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就是相当有益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教学问题,通过与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开展合作,就这些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指导他们解决这些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科研范围,而且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专业研修

除了自身的教W反思、参加教学比赛和开展教师合作外,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还应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专业研修的学习机会不断给自己充电,做到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性发展[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专业研修已不仅仅停留在面对面的课程授课方式上,还有很多网络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而学习时间不足的难题,因为网络课程的研修在时间安排上是很方便的,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各大外语类的出版社都有线上的研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外语教学和科研的各个层面,给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开展终身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网络课程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还可以参加面授式的研修课。通过研修,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从课程中得到更多有关教学和科研方面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解决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应该多关注自己所在院校或者其他院校的学术会议和讲座活动,通过参加相关领域专家的学术讲座进行专业研修。这种研修虽然是短期的,但是通过听取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不但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就较为长期的专业研修来说,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申请出国交流的机会,通过在英语国家的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基本功、文化内涵和科研能力,这对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无疑是一种促进。除此之外,就还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可以在得到所在院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博士学位的攻读,进行长期的专业研修。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有更多加强学习科研方法的机会和平台,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项目,这对他们科研实力的提升有着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成长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甚至影响整个外语教育的发展进程。为了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和外语教育的长远良性发展,他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比赛、教师合作和专业研修的四大途径促进强自身的专业成长。

从整体上看,这四大专业成长途径其实是有机联系的。就教学反思而言,除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开展外,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比赛、教师合作和专业研修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开展,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参加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教师合作来获得其他教师对于改进教学设计的宝贵建议,同样需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反思不断使教学设计精细化,而通过专业研修也可以提升教学比赛实力;在参与教师合作时,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就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比赛经验和专业研修方式等向其他教师取经,从而更多地储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专业研修,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比赛和教师合作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可以在这四大专业成长途径的联合指引下得到专业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爽.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32-34.

[2]姜宜敏.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发展途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4):56-58.

[3]于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策略[J].黑河学刊,2009(5):90-91.

篇6

【关键词】教师培训 项目 小学英语 实践反思

引言

本项目以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自治区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和参训学员选派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依据,为提高自治区各地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并切实结合培训前的需求调研,确定了对小学英语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和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概况

1.目标和主题:本项目以“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提升”为主题,总目标是通过培训提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治区各地小学培养一批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领头人,发挥其教学名师、高端人才的辐射作用,从而对所在地的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产生影响、提升新疆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水平。围绕培训目标和主题制定的具体目标是:(1)结合案例领会并掌握新课标要求,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2)领悟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前沿动态和教W理念,并熟练掌握教学设计思路及授课方法。

2.实施过程。根据既定计划,整个培训过程分3个阶段,各阶段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

(1)集中研修阶段: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内容,集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案例引领、讲座释疑、参与研讨、互动交流等方式,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学科教学基本技能,重点是布置总结阶段的汇报展示任务;第二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方式,具体任务有:小学英语微课制作及课堂展示,规范汇报课教案和说课稿并上汇报课,语音训练成果汇报,小课题选题汇报等。

(2)“影子教师”实践阶段:本阶段研修采用导师“传帮带”的方式,学员依据“任务驱动”模式完成培训计划,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教学能力训练、班主任工作训练、校本课程开发及小课题研究方向等。

(3)反思总结阶段:参加或观摩培训期间小学英语班组织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比赛” 并撰写教学反思或评课记录,撰写实习实践阶段学习心得并交流,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或小课题研究选题报告,并做交流、总结和汇报。

以上三个阶段训练,前期主要从案例分析入手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设计,经专家指导后走入课堂实践设计,最终使教学训练走向课堂。同时,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的确定及前期研究工作指导;“影子教师”实践阶段以“任务驱动”来指导参训学员完成培训,“影子学员”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影子教师”培训计划。该阶段结束时,撰写小课题研究选题报告及培训总结。

3.培训成果和学员反馈。培训结束时,参训学员以各种方式呈现了本次培训的学习成果:汇报课教学设计及说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数字故事、微课作品及小课题研究选题等,圆满地完成培训期间的目标任务,使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来讲,经过集中培训和影子培训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有较大提升,部分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意识逐步萌生、科研计划初步形成;通过赴内地参观学习,参训教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活跃了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对参观地文化名胜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最终升华为炽热浓厚的爱国之心和投身教育的报国情怀,纷纷立志将为边疆教育事业振兴而尽一己绵薄之力。

培训结束时项目组对参训学员就本次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培训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

(1)本次培训的优点及给学员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学科专业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对今后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启发很大;赴小学英语教师优质课比赛现场观摩并聆听专家点评,课堂观察和评课、说课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学习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课制作辅助英语教学,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专业化技能有非常突出的效果;学员参加模拟小学英语词汇课实践教学及说课、评课,班级举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擂台赛等实际教学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升了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员互助合作,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员对该项目今后改进的建议:希望多组织这样以提升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目的、“接地气”的培训;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就学科教学方面的困惑、问题开展面对面研讨;建议多开设一些能提升学员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力的课程及有关科研方法的课程。

二、项目培训效果测评

培训期间承训单位对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来自全疆各地州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受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及本次培训效果进行了调查。

测评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方案设计的培训目标结合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强,能够切实帮助参训学员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贯彻实施,解决了一线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小课题研究选题等方面收获尤为突出。

对本次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100%的学员表示,本次培训中的优秀教师现场观摩课、优质课比赛及专家点评、与一线教师教研员面对面研讨,特别是班级全员参与的“小学英语词汇课模拟课堂”授课和听评课活动以及班级自主举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擂台赛”对其帮助很大,认为本次培训活动对于提高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观课评课能力及教研能力非常实用,能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极大地帮助他们改进教学设计和实施。

大部分受训学员在问卷调查中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本次培训这样的活动,承训单位能多安排组织自治区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进行授课、点评及面对面研讨,并且最好能定期开展此类培训活动。

以上关于培训目标和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学员也对本次培训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并纷纷表示将会在回到原单位后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对新疆各地州小学英语教学起到引领作用。

三、分析与反思

本次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得益于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到位,特别是培训方案经过专家论证、项目负责小组修订后,培训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并由项目小组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方案计划,最终使学员在培训中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教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本次培最大特色就是实效性。本次培训以 “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等体验式培训活动为主,力求所有的培训环节都做到“接地气”,即所有培训活动的都力求搭建高校英语教育研究专家、一线教师教研员与参训学员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具体体现在:(1)学员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有所提升,集中培训期间的围绕小学英语词汇、阅读课等核心课组织的模拟课和优质课比赛使参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2)所有的观摩课、优质课及学员汇报课后都有授课教师说课、专家点评以及与学员互动交流的环节,使参训学员在观课现场与授课教师和点评专家思维碰撞、有效更新教学理念、快速学会并内化教学技能;(3)所有高校英语教学研究专家及教研员的讲座专题均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培训需求,将案例分析、互动研讨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使参训学员当场解决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技能、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困惑;(4)培训过程中参训学员在过程评价和任务驱动的模式之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课堂观察与评价、微课制作、汇报课说课等培训考核任务,最终达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能力、教研能力有效提升的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参训教师表示逐步具备了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意识,但对于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的方法等还是无从下手,希望今后的培训能重点解决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2)小组合作协同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模式虽然极大地调动了部分学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不同智能模式学习者的创造性、想象力,但也在高涨的小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热情之下,掩盖了个别学员敷衍了事、懒惰拖延的不良现象。

四、结束语

篇7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明白!”

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

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

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

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

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

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分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

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对专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对教法、学法也是意见不一。这场探讨在备课组内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出现了路径分歧。

我对汪晓东说:“你是对的,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专业发展,其过程是漫长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教学设计: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为短时期或者根本无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合格的课堂教学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从哪里来?也许,各路优秀的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集结集体智慧,历经反复试错,最终形成的微课就是优质的产品?

下午,在办公室见到亮亮。她问:“李老师,微课做出来了吗?”

“生产中,待产。”

“李老师,快点生啊,来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只要能做出来。”我说。

“又受刺激了?”汪晓东问。

“此优秀并非质的界定。自己操作下来,感觉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实属不易啊。”我敲击键盘,望向他,“专家非鱼,焉知鱼之难?”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精简PPT,缩减时间;二是写一个脚本,便于明确“台词”。

上课用的PPT,材料很多,每个环节并未经过精细的思考,语言表述随意性很强,问题的过渡、幻灯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考究,用时多少老师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这些“模糊”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11分钟的自说自问。

虽然自己之前也知道“在微课中,设计是核心”,但若没有亲身经历实践,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剔除了繁杂,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注意问题的过渡和逻辑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现在,打印出来的脚本,字字珠玑。再录,“朗诵体”出来了,对着电脑,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录制微课。这一次,8分31秒。

实验日

有学生睡着了

10月22日,下午2点20分,高二(5)班,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有学生睡着了,亮亮发现。徐老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走过来问我:“播放之后怎么办?还要做什么呢。”按照计划,我们的程序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微课学习解疑疑问并未消除老师解疑学生做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

我们三个在教室门口紧张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学生揭开了靠近走廊的窗帘,观察我们。微课终于播放完毕,徐老师问:“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茫然的学生居多,“音箱的声音太小,听不清楚”“不知道视频在说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学生反馈。徐老师于是把内容重新讲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来电话:“李老师,我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她告诉我,因为六班的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

你真来劲

10月23日一早起来,我重录了一次微课,这次时间是5分44秒。我让汪晓东看,他说,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气质出众,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师带班级来到电脑机房,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内翻转。很不幸的是,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学生已经陆续来了,宣称没有带耳机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

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脑室的专管老师,我把隔壁办公室的邹老师请来,他帮忙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下午还有两个班,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不能收到微课的学生机,我们打算用U盘一个个地复制粘贴。考虑到工程量“浩大”,我们放弃休息,去学校饭堂解决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机房“奋斗”。

在饭堂遇见崔老师,听完我的“曲折”过程,她说:“你真来劲!你是上公开课吗?”我说:“只是做个微课实验。”她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太麻烦,没有学校的行政支持,没人愿意折腾。”

回到语音室已是中午一点。我们将微课一个个复制到那些“不听话”的电脑上,直到所有的机器都可以播放。

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下午3点,八班学生来到语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嘱,学生几乎都带了耳机来。亮亮建议我先给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上的指引,如带着问题去看微课。她提醒我的时候,学生已经都戴上耳机开始学习了,我决定不打扰他们。

15分钟后,他们很安静地看完了微课。“看懂了吗?有无解决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说课前没有预习。“那现在呢,看完微课之后,有没有问题产生?”按照我预想,他们看完之后,微课可以解决他们预习课文时不懂的难点,然后又有新的思维方向和存疑。但是,显然他们并没有朝我设计的方向走。在我提问之下,全场一片死寂,这些平时上课很活跃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发。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师上课。几个学生表示,看了微课也不明白,问哪里不明白,说不出来。亮亮老师于是把部分内容再讲了一次,学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师问:“都明白了吗?”没有回应之下,亮亮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做1-6选择题,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

我站起来,发现有学生打开了纸牌游戏。我在她身后问:“带练习册了吗?”她摸出练习册,问我是哪一课。看来,神游已经很久了。

下午5点,课程结束,王同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并不像其他学生一样急切地出去放风。我忙着收拾东西关电脑。她看着我,反复翻书本。“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互动,无聊,我都没有学到什么。”我抬起头来,教室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师正在逐次关灯,一盏一盏灯灭,室内暗黑。

“以后你都这样上课吗?”

“只是尝试一下,不会总是这样的!”

王同学欢快地笑了,“那好!我还是喜欢老师您正常上课。”

“砰”地一声,亮亮老师用力地把教室后门关上。黑暗中,她说:“李老师,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啊!”

汪晓东:微课的“汉赋体”

两年前,我就开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课,但她只试做过一节就放弃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时空余时间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参加市里组织的微课培训,要提交作业,所以终于肯做几节微课并在课堂中试用。

我帮她策划了微课教学实验的安排以及效果检测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基本的实验框架:三位教师(她自己以及另两位教师)、七个班,三种应用方式——不用微课、课上放微课和机房翻转课堂,主题选定当周教学内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决资源的问题。为此,她用了几天来设计PPT和录制微课。显然,资深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她大大低估了微课制作的难度。几易其稿,总算在上课前一刻完成了两节微课并传给同事。她说:“以前我看别人的微课,总觉得很烂。现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样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实验没有得到激动人心的结果。她告诉我:“今天课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开小差了。”“那你还继续试吗?”我问。“试,不过我在考虑要不要重录一遍。”尽管我建议她不必重做微课,但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重录了一个。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虽然经过上午失败的教训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课的两个班基本解决了学生无法观看微课的问题,但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依然表明,学生并没有被微课吸引,也未能按预设的进程开展学习。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宾馆收到她发来的课后测试的结果统计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出意料,表现不佳。

“学生对我做的微课不感兴趣。觉得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她说,“可是,我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了,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这一场滑铁卢,我以为她会说暂停和告别微课之类的话。这次,在我预料之外,她说:“下周让亮亮老师做一个微课,我们再实验一次!”

我建议她写写这次实验的经过。她说:“不如,我们来个多重叙事吧。”她把历史研究的视角搬到了微课实验观察中。我们于是商讨要写一组文章,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各角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学生写的文章笑逐颜开地说:“我的课代表了当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着未来大步前进!”五位学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赞歌,只有一位稍微写了几句建议,但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做的调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访谈一下学生”我说。“好,晚自习我找他们谈谈!”李月霞很是积极。晚上回来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谈话的过程——

我把五位给我写稿子的孩子叫出来,最后出来的同学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很棒啊!”我说:“是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述流畅。”受到了表扬,小伙伴们都很高兴!我问他们,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分析汉赋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喜欢它的人又那么少的原因吗?他们说知道,文学价值不高!为什么不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华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你们给我的文章和汉赋差不多,老师那节课真的有那么好吗?还认定我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方向!”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老师觉得那节课有很多问题呢,看到有的学生都无聊得睡觉了,还有玩扫雷游戏的,看英语听力材料的,我有挫败感。”

听我这么“表白”,他们似乎放下了“枷锁”,开始控诉这节课的“罪恶”了。

我说:“好,刚才就讲得很好,把它写下来,老师要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扫雷游戏及其他

润娟

一开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觉很新颖。过了几个页面后,发现老师已经讲完了。“啊,这就讲完了?”内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这一次我睁大眼睛,更仔细听,但是一会儿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时用鼠标按停,做笔记,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老师说拿出练习册做题,6道选择题我错了3道!

嘉雯

点开第一个视频,是讲希腊的地理位置。一开始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把视频上的要点都写在本子上。不过,我写了也不懂,又不能问老师,就先记着以后慢慢看。两个视频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无聊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到周围有同学点开了电脑上的英语口语听力,我也禁不住诱惑,玩了一下扫雷游戏。

晓蕾

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逸轩

视频的内容似乎很丰富,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兴趣。打开视频,一秒、两秒、三秒……我大失所望,这根本就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嘛!我带着困意,还是坚持把两个视频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和一些

关键词 。可能是视频声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吧!我想,如果它像我们平时玩的一些电子小说那样,到了某个情节,还可以让我们选择接下来发生的内容该多好,或者弄得像个剧集一样,再传上网让我们平时阅览,用略带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错了。

嘉豪

刚听说历史课在电脑室上,我第一反应是可以玩电脑。上课后发现无法上网,就开始看视频了,我才发现五分钟是如此漫长。一个短短的视频使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转变:饶有兴趣——兴趣——无语——无奈——不耐烦。老师像机器人一样在喃喃细语,而且语速实在慢,语调平淡,所以在我看来就像是和尚在念经。等我看完第一个视频之后,四处张望了一下,只见旁边的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傻笑两声,原来他们正在玩四维弹珠!我受到了惊吓,随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忍不住玩了几把。不一会儿,老师喊停。开始提问了,只见全场万籁俱寂,老师为了hold住全场,毅然把身为科代表的我点了起来。问题比较简单,我两三下就解决了。

晓洋

刚到电脑室,我们兴奋地冲到电脑前,插上耳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打开视频,一幅地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满心期待地凝神听,可没过几秒,兴致全无。声音好平淡,语速好慢!不得不说,我在看那两个视频的时候,按了无数次快进键,无奈这项功能好像失灵了,我只能乖乖把视频看完,但看完之后便无所事事了。老师终于叫我们停下来,我以为要正式开讲了,但是老师只是问了我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觉得这节课怎么样。同学们都没有举手提出问题,但是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课堂的小测我做得不错,不过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好运撞对。

结语:一朵带刺的玫瑰

作为一名“号称”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我当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课、搞翻转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家属,我并不会特别鼓动她去开展这些实验。因为我知道,那样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当她关起门来录微课的时候,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小孩,当她一早爬起来修改微课的时候,我就要面临早餐怎么解决的困境——在奉献青春和舒适生活之间,我无耻地选择了后者。

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也确实很美,但要获得这种美,却需要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这些烦琐的技术性工作远比欣赏美丽要复杂、困难得多。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设计、需要一次课一次课地去操作,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还有更麻烦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美好。无论是设备的状况还是学生的状态,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特别是头几次尝试的时候。李月霞的这次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风险和收益放在一起评判,又会有多少教师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呢?我不知道。

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有可能的话,和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在他们的课堂中去尝试,再把更多的经验教训拿出来分享。这正是“中小学微课应用”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只有帮助教师们不断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微课或翻转课堂的作用,在成功中获得高峰体验,微课和翻转课堂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变革教学的目标。

篇8

一、规范办学——团队研修从不能走向可能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使得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因此,教师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从“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1]”;在与学校、社区的关系上,教师要从学校依附型转变为社区发展型。有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私自增加部分学科课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原因使得教师工作量超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时间共计6.79小时,占每日教师工作总时间的84.9%,在剩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教师们还要去管理学生、参加学校会议、听课、与家长交流等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几乎没有时间开展。教师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校外人员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也都因为教师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无法实施。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 、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 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涌现出各种新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在各级、各类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支撑下,包括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在内的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推广应用。那么,如何以平台为支撑,以各种网络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为动力,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便成为了各方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关键词 :微课社团;研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109-02

在长期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我们总结资源汇聚、平台研发、教与学需求等各方面的经验,于2013年10月开始实施“微课社团”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微课社团”尝试将微课的制作、汇聚、应用与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应用模式的发展。研发与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微课的应用”开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大门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利用信息化环境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如何开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这扇大门,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成为了一个难题。随着微课与微视频研究、制作、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具有短、精、准特点的微课程的应用可以作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微课社团”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我们始终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观念应用其中,力求打造一个以微课程应用为基础的网路自主学习平台。“微课社团”以专题的形式建团,每个社团主要解决一类或者一段时效性的学习问题、学习任务。社团中的每个微视频都配有“学习任务单”,用于向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和学习效果测试。学生按需求搜索(根据教师、学科、年级等关键字)相关微课,自主选择观看时间、观看进度,自主选择是否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效果测试,自主决定是否填写观看签到单并且发表学习收获。这一切都是在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这些初级阶段的应用,让学生及其家长初步了解、掌握网络自主学习的形式和意义,逐步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并且真正用好这种学习模式。

在研发与应用之初,也存在着其他不同的意见,包括:是否要强制学生登录收看;是否要关闭视频播放过程中诸如快进、暂停等控制功能;是否通过定时点击鼠标监督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等。而我们认为如果从技术上实施这些监管、监控手段,将与“自主学习模式”相悖,我们不能将课堂、学校中的压迫式学习模式再搬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如此一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抵触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使用网络等信息化环境完成自主学习,反而可能使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应付新的学习模式,例如,边放视频边听音乐,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意用鼠标点击一下,等等。

为了确保各个阶段应用的稳定与安全,“微课社团”也在不同的研发和应用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与应用模式,包括:第一阶段,平台会详细记录学生收看微课、签到、上传学习任务单以及发表学习收获的时间、使用计算机的IP地址等信息;第二阶段,平台将接入省教育卡统一认证体系,利用全国统一的教育卡实施平台用户统一管理。

“微课社团”希望成为开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进入“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大门的钥匙,使教与学双方逐步理解、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以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助学习奠定基础。

二、突破教室、学校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

“微课社团”在命名之时,就希望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一个突破教室、学校限制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学生不再有学校、班级的限制,他们可以在“微课社团”平台找到自己期望的教师讲解的微课,找到解决问题最合适的微课,真正共享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

目前,在“微课社团”的一期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社团微课的上传、汇聚、管理需要社团管理员与社团主讲教师登陆后实施,对于微课的内容、形式、质量由社团创建单位或者个人审核、管理。如此,可以确保社团内所有微课紧扣社团主题和任务,确保微课的质量。

另一方面,社团内所有微课视频的点播是完全开放的,任何区域、任何学校、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点播相关微课,下载“学习任务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指导下学习知识,完成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测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实名签到形式,记录微课学习时间、上传学习收获等。即使在二期实施教育卡统一认证体系以后,“微课社团”仍然会保留社团内微课视频的开放性,在不登陆的环境下,任何学生都可以学习自身需要的微课视频。只是在使用签到、发表学习收获、离线交流等个性化的功能时,再采用教育卡登陆认证体系。

“微课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希望打破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建设成一个面向学生、家长的客服式平台,用开放的优质微课推动教育信息化在学习者方向的应用。

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互相促进,形成以应用为主导的优秀微课资源库

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每个教育类应用平台的核心,“微课社团”从学习者对资源的应用为切入点,没有将平台建设成为单纯的对教师、学校微课资源制作、汇聚实施检查、监督的工具,不是一个在资源上传、汇聚、统计、保存等基本功能支撑下,向各种形式的考核、检查提供漂亮而乏味数据的平台。

“微课社团”所有的功能与任务都是围绕微课资源应用展开的,从社团的建立到社团微课的制作、上传,再到签到、留言、微视频答疑等个性化功能的研发与应用以及优质社团微课资源库的产生,都是以学生的应用为目的,以资源的高效、实用为导向。

为此,在“微课社团”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互相促进,大致通过两个阶段,逐步实现在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

1.初级阶段,以学校、教师为主要推动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家长走进网络,进入“微课社团”的网络学习平台,根据学校、教师布置的任务,结合自身需求,半自主化地展开网络学习。这一阶段,学生、家长处于被动、尝试、感知时期,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特点,也很难完全实施自主学习。因此,学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学习计划、制作微课视频及学习任务单,并且通过半强制、半建议的方式,让学生在“微课社团”点播视频、依照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完成实名签到。经过这一阶段的应用,学生、家长会逐步理解并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形式,逐步学会利用“微课社团”根据自身需求开展自主学习,学校、教师也逐步积累起微课制作、上传、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另外,在这一个阶段,许多教师制作、上传微课也是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是在学校等各上级领导单位的要求下完成此项工作,因此很难制作出以应用为主导,符合学生、家长需求的高质量微课视频。

2.高级阶段,以学生、家长的应用需求为主要推动力,反作用于学校、教师,让应用带动资源的制作、汇聚。这一阶段,学生、家长基本掌握了利用“微课社团”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不断地学习、应用过程中,他们会由被动地给予变为主动地索取,而且会根据自身的需求索取质量更高的微课资源。因此,学校和教师也不能停留在“被迫制作”和“一味追求数量”的阶段,他们会在学生、家长应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研究、制作、上传高质量的微课视频,逐步改变“为评比、为上交、为制作而制作”的观念。学校、教师会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量身制作出高质量的优秀微课视频,由此,各地、各区域也将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导的优秀微课资源库。

综上所述,“微课社团”不传统地以各级各类教育主管机构、学校、教师为出发点,单一地实现资源的制作、汇聚,而是以学生、家长对资源的需求与应用为出发点,推动优质微课资源的制作、汇聚与应用,继而形成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库,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微课社团”是一个以应用为主导,以微课为核心,以推进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目标的自主、开放、互促的网络学习平台。

(编辑:朱泽玲)

重庆今年培养千名小学全科教师将覆盖28个区县

重庆市2014年计划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1100人,比去年增加近六成,覆盖28个区县。全科教师培养采用“3+1”的创新模式,即前3年在高校进行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教师进修学院研修和实践基地学校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全科教师培养不分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能较好地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在校学习期间,定向培养的全科教师将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优惠待遇,毕业后要在与其签订培养使用协议区县的农村乡镇以下小学至少从教6年。

篇10

从2011年以来,在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省级“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均衡了城乡教育资源。国内首创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省级各培训机构累计送教56个县(区),其中省教科所送教36个“国贫”或“省贫”县(区),91所农村中小学,培训乡村教师达两万多名。赠送书籍资料六十多万元。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省、市、县(区)组织培养送教“名师”1600多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600多次,选拔、打磨优质课展示2000多节,专家讲座2800多场。送教的名师团队得到了锻炼,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2名,陕西名师16名,特级教师26名,成绩骄人。2万多名乡村教师零距离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其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三是建立了行政推进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挂帅,成立了“名师大篷车”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组建省、市、县(区)三级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队伍,逐步形成了“行政推进,名师引领、资源共享,全员提升”的送教下乡运行长效机制。四是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2012年-2015年,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四千多万元,市县累计投资三千多万元用于送教下乡活动,省教育厅为每个送教单位购置了专车和送培资料图书。五是创新了送教方式方法。实践探索出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菜单式”按需送培,“专题式”示范引领、“展示式”名师课堂、“互动式”交流碰撞、“答疑式”远程指导等送教模式,保证了下得去、能听懂、想交流、用得上、常交流。

送教到校,按需帮扶

针对许多农村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学矛盾突出,离不开学生,走不出学校,看不到名师,没机会交流的问题,我省通过“国培”和“省培”项目,在做好农村教师“顶岗置换”培训的同时,组织省市县(区)“名师大篷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名师上示范课、课后反思研讨,专家点评培训,现场答疑解惑,征询意见改进,让名师与农村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欣赏优秀课例,按需接受培训,研讨教学疑难。一方面,从制度上构建名师评选前、评选中、评选后的责任与任务,增强了名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另一方面,使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接受到帮扶,有效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行政推进,经费保障

长期以来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外出培训机会少,常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群孩子,苦教书”。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开展“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的通知》(陕教师2012〔68〕号文件),要求建立“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组织机构。一是明确了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主体和目标任务。2012年10月,省教育厅召开“陕西省中小学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二是构建了以“围绕教学、聚集课堂,研讨教研,名师引领,促进成长”为活动内容,以教学名师和农村学校、乡村教师交流对话为形式的教师教育机制。三是促进了“学校教育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规定的进一步落实。四是设立专项经费。我省于2011年-2015年,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四千多万元,市县累计投资三千多万元用于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

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针对一边是广大乡村教师看不到名师,想学习没平台,想交流没机会;另一边是从1996年至今,我省评选的5000多名省级名师,他们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大多数有送教下乡的意愿,但苦于缺乏送教平台和交流机制,优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薄弱学校、薄弱教师得不到帮扶的问题。一是我省开展了省市县(区)三级“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为名师与薄弱学校、薄弱教师搭建了对话交流学习的平台,累计培训乡村教师3万多人次。二是成立以各级名师为主体的“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委员会”,定点定人具体指导开展校本研修,三是同时建立了220个“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带动引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建立了16个省地和校地共建校本研修实验区。试点先行,由点带线,由线带面,逐步推开。

创新形式,有效推进

活动初始,由于缺乏经验,送教形式单一,名师灌输单向,讲深讲浅不知道,讲多讲少没人问;上课时听得激动不已,下课后全然忘光,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是组织各级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负责人赴上海、在西安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利用每一次省级送教下乡机会,要求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负责人观摩学习。其次是培训名师团队。省市县(区)组织名师交流研讨培训学习活动1000余次,培训名师1600多人,打造优质课2000多节。 利用境外、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培训省级名师1200多人次,市级名师4000多人次,县级名师20000人次,培育送教的“种子”,形成了教师成长的“火种”。最后是创建了“菜单式”按需送教,“展示式”示范引领,“互动式”交流碰撞,“专题式”名师课堂,“答疑式”远程指导等送教方式,改进和提高了送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送教前:第一,筛选名师、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名师是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学科第一名,主要表现在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爱教、会教、能教;专家是特级教师、省市教研专家和省级校本研修专家;资源有书籍、光盘。第二,组织名师和专家参加省内和省外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理论研修、学科研修培训、撰写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教案、课后反思)。第三,组织评课磨课。开展省级试讲,名师写出教学设计,专家修改反馈,然后下校试讲(师生点评与评价,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师师交流专家指导、修改教学设计。第四,返校磨课后制作光盘交专家组审核、专家组提出送教下乡名师与专家候选名单。第五,了解送教区(县)基本情况。包括教学进度、教材版本、学生基础状况(与学生见面)、教师基本情况(与教师见面和听课教师人数)、教学基本条件(查看实验条件和多媒体条件)、撰写送教计划。

送教中:一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先选出一节课,由当地教师和省上名师共同备课,或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结合各学科特点,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刻的诠释,表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观看优质课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二是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名师和所有听课教师同时对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当地教师以及名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三是专家点评。每次上完课后,都安排了教师互动式评课。在互评前,执课教师先对自己本节课的设想进行五分钟说课、自评,然后全体听课教师根据说课内容畅所欲言。最后由专家评课,对当地和名师的课进行点评,既肯定了执教教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此环节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改进教学中存在问题最有效的形式。所以在选择专家时,重点考虑特级教师或是资深教研员。四是交流互动。这是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的主要环节。在点评交流互动阶段,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五是专题讲座。每到一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专家现场确定培训内容与形式,关注热点问题,关注难点问题,关注专业成长。六是意见反馈。让每一名受训教师围绕活动组织、名师与专家的优缺点、今后活动建议等内容填写意见反馈表,以便于改进工作。

送教后:一是名师与专家阅览《征求意见表》,梳理送教下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共同分析成败原因以及对策。 三是修改教学设计与送教形式。四是撰写通讯稿件,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

通过“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我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快速成长,关注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成长,在尽可能降低基层负担、减少对正常教学影响的前提下,走进基层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名师优质课展示、示范和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家对示范课现场点评,指导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与名师、专家面对面交流,探讨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专家结合基层实际和教师需要,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免费赠送优秀的课程设计、优秀课例、优秀课件和有关图书、光盘、资料等,减轻教师负担。

整合力量,合力推进

陕西省教育厅通过总结表彰奖励、专项督导检查行政推动;建立了行政、教研、师训、电教、名师团队、高师院校联手“送教”,整合资源合力推动;实施小课题战略,名师引领推动;安排有突出贡献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定点对口帮扶薄弱学校1000多所,薄弱学科教师2万多名,实施定点帮扶推动。建立了名师微信朋友圈、名师网站信息平台、QQ互动研修平台,形成了常态化、远程式“送教”模式,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