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

篇1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侧重采取“宏观、模糊、综合的方法,强化管理的人文因素。从表面看来,人本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矛盾。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的太多太细时,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管理变成了检查,它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于是,我们会问:“既然如此,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这里,我的回答异常肯定“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必须,我们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校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那么,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思想矛盾吗?该如何妥善处理“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呢?

我认为: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之间不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来管理学校的,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文体化的管理。另一个强调纪律、秩序、程序、要求、标准,是约束和激励化的管理。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中充分渗透人本思想,在人本管理中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原则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学校规章制度要有人文管理思想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贯彻都是极其困难的。因而,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人本思想的渗透,通过发挥它们明示、暗示的教育作用,使制度、方案能持久有效地执行和不断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理念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三、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满人性味

制度建设虽是刚性化的、原则化的管理。但硬管理并非就是非人性化。“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非随意,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具体操作中,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

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充分听取、采纳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等多种途径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从而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6-01

制度管理强调规范性、纪律性、时间性,它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形成,并带有一种强制性。它以完成工作指标、获得物质利益为出发点,是“科学管理”时期的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是一种“硬性”的管理,缺少变通。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制度管理虽然也有一些发展,具有一些人文性,但它的“硬性”管理特点基本没有改变。现代管理提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互补,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因为两者的关系既密不可分,又有区别。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篇3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职学生;德育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但其在管理过程当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德育管理在理念上过分注重科学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德育管理在方法上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管理的实效;德育管理工作者过分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我国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严重缺乏民主等。

一、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运用的缺陷

(一)管理理念过分注重科学管理,忽视人本管理

从中职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管理模式当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都较为注重程序化与科学化,通常都是采取制定严格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1]。当今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而学生与管理者在思想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同管理者相比,中职学生的思想较为开放,追求较为前卫,这给中职教育的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德育管理者忽视以学生为本,一味程序化、格式化、教条化地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管理工作者过分注重言教,忽视身教

所谓言传身教,指的是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身心投入德育当中。德育教学的主要管理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群体,同时,德育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并且德育还是在师生间的互动当中完成的。德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通常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过分注重如何去教育学生,而忽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则。

(三)德育管理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缺乏民主

在中职教育机制当中,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学生只是被评价对象,学生没有参与评价的任何机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通常采用笔试作为评价的手段,并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受挫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二、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以及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养。因此,德育管理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平台;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模式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而在德育管理当中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完善学生的管理模式

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的一切事物[2]。同时,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转变被动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走向成功;也可加强对学生的干部培训,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进取意识,从而为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培养

在德育管理中,管理者应当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者与学生相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的德育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管理能力。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提高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效率,德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管理能力。

作者:张寿奎 单位: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人本原理 高职 院校 管理 学生

0 前言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生一代人才的摇篮,应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要求下,人本原理的植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1 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内涵

1.1 关于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人们在管理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将人本原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主导思想。当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在学生管理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要以满足学生的自由与其全面的发展作为导向,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1.2 高职院校基于人本原理管理学生的意义

高职院校以人本原理进行学生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第一,人本原理的推行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大多是一些90后,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且勇于表现自我。以人本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可以因材施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人本管理情调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培养新型人才的新思路,也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客体,被要求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定,接受老师的各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基础上的学生管理确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实践和自我判断,不断地完善自我。另外,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只重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略了教育在学生的主体价值,没有关心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致使培养出一批没有想象力、缺乏创造性的人。

3 人本原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老师、学生处以及相关部门配合完成,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因此,各个部门都要在学生管理中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工作。学生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社会分体地位,树立良好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水平与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校后勤部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优质服务中感受到人本原理的教学理念。

3.2 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发挥

确立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了做好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可以改变原来的“行政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社团等力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创业比赛、干部竞选活动、以及社会志愿者活动都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3.3 健全人本原理的校园管理制度

有力的制度是高职院校贯彻人本原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所以学校一定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支持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工作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在行为规范以及校风建设方面制定出符合高校学生身份的规章制度,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恰当的运用激励管理的方式,通过给予学生在情感、信任等方面的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形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关怀,还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有效的开展。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可以在师生沟通中获得更多的帮助,不仅在学习上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也可以在生活中与教师互帮互助,营造出和谐的生本管理氛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以人本原理为教育理念,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社会个体地位,重新寻找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找到最适合的学生管理方式,为社会不断的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冬敏,林文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人本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171,173.

[2]施宇.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职业,2013,(23):54-54,55.

[3]丁阳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人本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03-203.

篇5

所谓能力本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而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高职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体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不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利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忽视理论的培养

在一部分高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将技能的培养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忽视了理论的教学,导致学生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缺乏对能力的理解,而且综合素质水平也比较低。在教学管理体制中,过分重视技能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在教学规章制度中,大幅度地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比重,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当技能需要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时,教师才在技能教学过程中穿插少量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主要的教学场所集中在实践车间;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准以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为主。由于过分的重视技能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极为匮乏,而且综合素质水平也比较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二)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技能的培养

在一部分高职学校中,教学管理体制过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变弱。这类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教学规章制度中,大幅度地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减少了技能培养的教学比重;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的讲授为主,技能培养零星地穿插其中,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教学场所集中在教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衡量的标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全面,而对于技能的评价则以考核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使得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思维能力极强,但是由于忽略了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此种教学管理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样不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及保障措施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针对性: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能力本位同时进行,以课程能力标准、课程实施纲要等为教学内容建立的基础,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教学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实践车间,但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室及普通教室教学,保证技能培养和理论培养的教学比重相平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第二,能够促进高职学校内涵发展,在实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带动了其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高职学校的发展变得更好。第三,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现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生为本: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同时还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规章制度中,设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注重层次性,以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适时性:高职学校进行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能力本位为基础,是顺应时展的表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的保障措施

课程改革:在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这是实行能力本位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反过来服务于课程改革,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是其实施体系,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时,可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队伍:为了更好地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地坚持能力本位思想,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

篇6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 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 基本要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促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公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学为例,分析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素,力求推动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一、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在教育技术学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系统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著名的美国学者肯普曾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他认为,教学设计是采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乌美娜是我国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战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对以上两个定义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通常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应实现教学设计系统要素整体组合与优化。同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科本身内容,并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和学员自身身心发展差异,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这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提高了,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还是学员本身的学习中,都应有所体现。系统理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理论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是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世界上关于教学理论提法很多,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观点,孟子的循序渐进、自得等精辟的教学论断。我们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设计的材料,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这些可以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认为,突出治安管理主体、客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的鲜明特色。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应吸收学习理论新的科研成果。从广义上说,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其目的在于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并不断分析其形成机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环境,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应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认知学派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是一个学员主动接受刺激和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习要依靠学员的主观效能,应该以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从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进而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以确保学员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员特性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认知结构等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授课内容的分析,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员认知结构的一致性,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对其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教学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体,以确保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员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学习活动过程。学习理论则恰恰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是学习有效,什么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导致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四)传播理论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以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安管理学教学信息传播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它通常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它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信息反馈应做到及时、全面,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层次学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对象

治安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智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也有各种层次在职培训的民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对象,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起点或倾向,学员在接受新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也就是学员的原有基础知识。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员的原有基础可以看作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效果;其次,应该分析学员应该达到的使能目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员一定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未完全掌握,而掌握这些新知识、技能又可以看作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公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从终点目标出发,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标。

(二)教学目标

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要尽可能用可测定的、可观察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标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分别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公安教育实际情况,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教学策略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教”和“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应该怎样教”和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通常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中,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教学理论具体化,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授课科目的不同以及课程的特点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传递策略,指教学信息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顺序传递给学员;教学组织策略,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度管理和教学活动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设立的,因此,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治安管理实训的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这一特征,并通过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实现。

(四)教学评价

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是指依据客观标准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开始于确定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失去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治安管理学常用的教学评价有三种,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它是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评价判断学员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通过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师生自己的教和学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具体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没有理解的学生和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的初始目标;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这是一种“事后检查”性评价,通过考察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员对某一学科整体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数较少。事后评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惠燕.教学策略本质新探.教育导刊,2004(1)

篇7

一、何谓校本

校本,其主旨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基本内涵有三:一为了学校,这是目的,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为指向;二在学校中,这是范围,即由校长、教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三基于学校,这是切入点,即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活力,寻求学校发展。

二、校本管理的由缘及实质

随知识经济的产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传统的“命令+执行”的高度集权式管理形态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能更大地调动学校发展自主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实行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管辖权与办学权的分开,实现教育目标统一性与学校特色多样性的结合,给学校充分的办学空间,使学校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三、校本研究是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维持学校的生存,而是促进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校本研究就成为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也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外部系统。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分系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变化,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全局观念和大教育意识;学校教育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持续性的循环系统,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校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硬件软件、师资生源、社区环境……家长情况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规划与个性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与特长、教师发展特点与方向。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情景化和体验性。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评价;应充分利用社会、自然、信息化和校内资源编制出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

五、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学校硬件基本标准化了。这就要求我们校长和教师必须专业化。过去那种能够教好书就能当校长,有知识就能教好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也如汪广仁所说,优秀的校长是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的教师善于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使之融为一体的。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单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这又要求必须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校本培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目标明确、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的原则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使教师积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勇于探索教学规律,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和谐发展,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

六、校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办学实体。各级各类部门应给学校管理的自,让学校领导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是专业管理,校长不是行政长官,而是专业管理人员。实施校本管理,需要专家型的管理人才。他们必须:善于提出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善于挑战和承受风险;善于组团和协调;善于制定和突破规范;善于捕捉和运用信息;善于集权、分权、放权;善于树立和发展威望;善于开发利用和整合配置资源;善于追寻人本;善于注重成本等。

篇8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确保扩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个人认为,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就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其基本点有三:(1)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人”重于“物”、重于“事”,人的世界和社会只不过是人的存在的组织形式。(2)强调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与尊重。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要把人当作人,要把他人当作人,也要把自己当作人。(3)强调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为人能够实现更大价值、生成更大意义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寻找组织维持和组织创新之间的平衡点。这一平衡点,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的特点以及为了人的发展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催生同甘共苦、生动活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办高职高专学校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确保教育质量。民办高职高专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以师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要树立“学校即人、学校靠人、学校为人、学校塑人”的观念。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师生办学校;以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将帮助人才愉快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让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

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

1、课程设置

目前,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17岁至20岁之间,处于青年初期,和这一时期的同龄人相比,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尤其是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又使他们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发展方面有别于同龄人。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才规律,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是将传习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在以往的民办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传习性教学占主导地位,这并没有错,但一定要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在传承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强调课程要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自学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

二是突破传统课程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给学生“学自由”,使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们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激情。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最新的学术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做到终身受益。

四是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学校对办学当地的教育服务功能。

五是提倡“教自由”,给教师以时间和空间,鼓励、发挥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善行政权利大于教研权利的状况。

2、教学法

体现当前科学新动向的教学法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讲完一般的背景后,接着进行本门学科的训练;第二,运用本门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一领域的大量问题;第三,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这三个步骤同样适用于文科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运用教育规律、原则、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对于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的民办高职高专学校教师而言,要做到以人为本抓好上述所提教学法三步骤,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摒弃照本宣科、满堂灌,实行精讲、多思、多练,注意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是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摒弃教师一言堂。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注重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支持“互助式”教学的展开,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继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摒弃教师单向灌输,采用师生双向互动,能者为师,特别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以问倒老师为荣,以自己寻找到答案为乐。

四是将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练就一双搏击人生的翅膀。

此外,要建设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教务教学管理工作高效、规范、良好运做,教学管理工作部门也须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管理与改革。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勇于创新、实践,不要墨守成规。比如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规定对考试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纪律处分,作弊考生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另一方面,又要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次在社会大课堂加强诚信教育,从而获得重修课程和毕业资格的机会。这样,既从弘扬校风、端正学风、严肃考风出发对社会高度负责,同时又对作弊的学生进行诚信再教育,加深他们对于诚信的理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注重抓全程化育人、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按照目前的管理条例,对考试作弊的处分后果很严重,学生不仅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还可能当时就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有些人因此难以立足社会,甚至丧失生活勇气。这对学生个人、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有时还会导致家庭危机和社会矛盾)。

三、“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

当今的民办高职高专学校可以说成是靠知识竞争的企业,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即注重人文关怀,确立教师、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师生员工满意度(创造师生员工满意度不是简单的对师生员工好,而是创造条件让师生员工做得更好)。

1、以人为本、建设德艺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中最基础、是关键的建设。

现在的教师很难当。一是教育观念变化很大,教师难得适应;二是教材变化大,教师难得适应;三是教学方法变化大,教师难得适应;四是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师难得适应;五是社会环境不好,教师难得对付。教师越是难当,越说明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高,越要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最大限度发挥老师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包括评估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等;

二是组织、教育教师加强学习,增强角色意识,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做敬业、好学、爱生、爱校的合格老师;

三是珍重知识,珍重人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对教师进行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管理。

2、以人为本、建设优质服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新时期不仅对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既要面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应管理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坚强有力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尤其重要。一般来说,作为一名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一是思想品德方面:要有更高的政治思想水平,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首要的要求);有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工作热情,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格外重要,因其直接影响到教风、学风、校风)。

二是性格方面: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现在的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强度很大,作为一名优良的教学管理者在性格态度方面要真诚朴实、勤劳认真、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状况,富于同情心、细致、谦虚、自信;在性格的意志方面要有自觉性、有独立见解、有自制力;在性格情绪方面要观察力强、思维活跃、记忆力好、能随机应变。

三是管理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要好学创新,具有对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注意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是知识结构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特别是教育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对现代大学管理者而言外语和计算机均是一种必备工具),增加教育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谈吐得当、有幽默感。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民办高职高专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篇9

【关键词】中本贯通;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省市实施了“中本贯通”的教育模式,将中职与本科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效益来看,获得“中本贯通”资格的中职学校非常乐意,这样能够改善自身的招生情况,提高自己的招生数量和质量。而作为本科院校对于这种教育模式也比较认可,因为生源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中本贯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如果中职院校不能抓住这次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中职教学的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推陈出新,大力改革,势必会让“中本贯通”流于一种形式。再者,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是中职院校“最火”的专业之一,与当前旅游业的兴起以及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中职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大的酒店管理专业。那么,面对“中本贯通”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中本贯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擎

近年来,分段培养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不足,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如果说中职学生以前对自己的职业比较迷茫,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会选择自己专业方向的岗位,那么,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等于提前明确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方向,需要中职院校提前最好职业培养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中本贯通”提高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价值

中本贯通意味着考上中职学校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这就打破了传统的高考制度,将中职教育专业技能作为升入本科院校的重要指标,能够圆许多中职学生的“大学梦”。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能够为中职学生打开一条全新的升学路径,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价值。中本贯通改变了以往中职学生升学重普通文化知识而轻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利局面,也对广大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中本贯通使得职业技能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移,保证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持续性,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

二、“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显露出的问题

(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实训教学的改革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的是“2+1”培养、订单式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体现了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要求突出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说,中职院校通常都是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中本贯通模式的推行,对于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职学生从中职学习阶段开始,就做好职业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然而,当前许多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建立和完善以实训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实训环节,但是学科理论知识传授的痕迹依然很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非常明显。中本贯通教育模式提倡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壁垒,加大实训课程的改革力度,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教学融合为一体,并侧重于实训教学,让理论知识为学生实习服务。可问题是,目前还存在许多中职学校满足不了实训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有效开展实训课程,比如设施设备简陋、校企合作能力弱、缺少实训基地等,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平台都有待改进和完善。试想一下,学生在简陋的实训室里如何完成模拟训练,再者,有的学校将校外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酒店用工的旺季,学生完全转化为忙碌的“劳动者”身份,无法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培养目标的转变

多年来,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一直将重点放在“管理”岗位上,虽然许多学校也将“一线服务岗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定位在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上,并且,有的中职学校将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合二为一,教学内容过多、过杂,都不利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一个学校施教的主要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依据培养目标开展,如果目标面过大或者过高,都不现实。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推行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完全可以将目标“放低”,把“高”目标留到高职或者本科。所以,中职学校要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目光瞄向社会实际,同时加强和关联本科院校的联系,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学生择业期望调查,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精确化,确保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三)“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课程设置的重构

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多年来受普通教育的影响,缺少自己应用的“职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价值。首先,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杂而全。中职学校从学生家长期望以及就业前景考虑,希望学生能够多掌握一些技能,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有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还包含许多旅游管理等其他方面课程。尽管中职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行中本贯通模式下完全可以将课程缩减,减少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否则学生短短两年内掌握数十门课程太多,并且实习时间过短也得到不有效的锻炼。再者,以往的中职学校在课程结构上一般采用“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课”三段式设置,学生一开始都是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并且时间较长,接触职业技能学习时间较晚,不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不是在教室里苦学文化课和理论知识,而课程设置忽略了实训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酒店管理的要求。

(四)“中本贯通”教育模式呼唤对师资结构的调整

当前,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行,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劣势展露无遗。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实训课程方面,更是缺乏专业教师,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偏少。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以文化课教师偏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许多都成了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这样就不利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虽然,“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是有经验、有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为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教学支撑的教师。据调查,许多中职学校都缺乏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岗位能力的提升。二是“双师型” 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有学历又有职业经历,既能指导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开展好实训教学。三是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性质不同,他们应该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聘请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的校外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便于满足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出路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中本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构教学和课程体系。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模式,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中职学校要尽快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建立足够的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尽量做到多数课堂教学都在实训室内完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酒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工作服务能力。其次,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强化实习环节。中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酒店达成协议,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天定期按协议到酒店学习,由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回到学校后在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弥补学生实习时间的不足。最后,要完善考评办法。对于中职学生不同学年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考评办法,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重点围绕基础知识与能力来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卷或者口试的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专业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围绕实习成绩进行考核,可以由专业教师以及聘请酒店管理行业的专家来参与考评,同时引进酒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一直将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混合在一起,针对性不强,学生既要学酒店管理知识又要学旅游管理知识,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专业教学的标准,重新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作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多数学生都是从事基层服务,高级管理人才可以放到高职或者本科学院来培养。那么,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找准定位,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这个宗旨来确定培养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职业技能教育集团化办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一种新趋势,其中“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常见。校企合作能够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产学研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集中社会、政府机构以及学校的力量,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组织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办学与经营的双重效益。中职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力度,统筹安排实训教学和轮岗实习,校企双方要达成一致协议,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拓展实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中职学校要健全实习轮岗制度,一旦酒店出现岗位空缺优先考虑安排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与轮岗实习。同时,中职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实习的机会增多,能够得到酒店管理人员或老员工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实训教材,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

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一直处于创新发展阶段,不管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充足的师资力量作保障。目前,打造”双师型“队伍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主流趋势,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职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深入到专业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才能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信息带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开展专业教学。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多安排教师到酒店实践,完善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将教师实践、学生实习以及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社会诚聘酒店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的推进,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酒店实习的时间,切实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奇彦.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7)

[2]楼林菊. 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中职教育的启示[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06)

[3]陈初.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9)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235-01

1、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制度建设要顺民意。校园规章制度就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高校人员多,工种繁多,个人薪资收入悬距大。在改革过程中,这些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应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网络,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第二,制度管理刚柔并济。制度要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要淡化管,变管为导。管理的最境界是不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个大家庭氛围。管理之道在于刚柔并济,注重激励制度和激励文化的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科研的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赋予教师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学校要让教师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听取教师意见,加强人文关怀。学校在制定重大改革措施时,应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如分层分批召开班子人员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师大会、教师座谈会等,使教师透彻了解学校各项改革措施,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学校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少苛求,多理解少误解,研究和满足教师心理需要,建立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机制,找到一个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合适的出口。第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性别、年龄、个性等各种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在一个学期中对教师进行较科学的评价,努力做到六个结合。第四,建立灵活的职称聘任制度。根据不同的职称设立不同的聘任期限,并每年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按一定的比例量化,按职称聘任的有关制度确定她们的职称的升降。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中,要根据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的不同,以及教学型科研型教师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且体现出助讲、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职称的区别。

3、以人为本,创建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创建校园物质文化,加强物质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雕塑,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又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第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校训、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观。第三,创建校园行为文化,使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

4、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一,要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学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美好校园的硬环境,还要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软环境,让教师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教师减轻职业倦怠有很大帮助。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工作,其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轻。第二,要创造平等融洽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的工会组织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师,心身健康欠佳的教师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另外,由于教师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性别心理的特殊性,也使教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释放,提高生活质量,把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的侵扰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树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营造高等职业院校氛围,逐渐把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成名符其实的高等院校。

5、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把促进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做为工作目标。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另外,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