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位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位信用体系建设

篇1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角色定位

第一、政府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引导者。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社会资源的配置。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且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商业零售、旅游、建筑、社区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咨询等行业。吸收劳动力较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高于大型企业,且进入阻碍较小,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一旦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生存危机的话,将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员,有可能会引发政局动荡,因此我国政府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不敢懈怠。一个功效显著的市场经济,乃是以政府通过信用担保,为众多亟待资金输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支持,也借由担保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了资本市场的方向。

第二、政府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出资者。鉴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多设计到涉及到公共利益、就业问题及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实际操作中要协调多方的意见,权衡多方利益,个别的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力量有限,很难促成最后的合作。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出面设立担保机构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以鼓励各银行提供贷款。政府的出资模式目前主要有政府全额出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共同出资两种模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出现,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是商业机构无法承担的,因此决定了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出资主体应当是政府。同时,政府是企业税收的主体,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担保的杠杆效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发展反过来又扩大了税源,政府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同时政府也应当成为担保资金的补充者,保证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

第三、政府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管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帮助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的助力器,银行因为有了担保机构的保证提高了贷款回收的信心,但不意味着风险已经消失,它只不过从银行方面转嫁给了信用担保机构而已。而且很大程度上说来,其风险程度会高于银行,因为它所服务的对象大多都是达不到银行放贷标准的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对担保提供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还比较缺乏经验,也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许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严,设立的风险管理岗位不尽完善,风险处置业务操作也只停留在规章制度的文字上,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不高,因此政府必须对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严格动态监管。

第四、政府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应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辅导和支持。政府可以定期向广大中小企业宣传国家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相关数据信息,帮助中小企业寻找正规的融资渠道;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传达政策文件的精神和宗旨,介绍国内外优秀机构发展经验和模式,组织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和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全国和地区内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服务支持,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出资分散规模偏小

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比较分散,有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有企业出资、有社会出资还有国外资金的注入,虽然担保机构相对数量比较大,但是存在规模小,风险承受力低等特点。根据以上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分析可以看到,2010年担保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整个行业的结构特征有所改善,规模小、业务边缘的的机构退出市场,成长起一批资金雄厚、竞争力强、风险承受力高的担保机构。但是总体上看,仍然没有摆脱整个行业不平衡发展的总体特征。其中政府出资也呈现分散、规模偏小的特征,地区内的担保机构众多,政府支持的面太广,摊薄了资金支持的效力。

(二)行政干预问题明显

《2009年度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报告》指出2009年国有及控股的担保机构达到1501家,占总数的27%,政策性资金866.6亿元,占当年担保资金总额的25.5%,虽然说非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占多数,但是不能忽视占四分之一的政府出资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建立之初通常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政府办企业色彩,没有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这样一种政府部门直接干预和操作担保机构的业务运作的模式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在政策性担保机构人事方面,常常无法独善其身,政府官员存在大量在担保机构中兼职的情况,在决策中难免出现一些“指令性担保”或“人情性担保”,政府行政不当干预会影响整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良性运作。

篇2

信用又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道德基石。个人信用形成的相关记录,即个人信用档案,具体指个人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履行义务记录和相关数据,是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信用状况相关的各种文件资料的总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映个人自然身份以及反映家庭、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基本档案信息;

(2)个人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个人信贷档案信息;

(3)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发生赊购关系而形成的个人履约档案信息;

(4)行政、司法机关等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档案信息;

(5)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档案信息。

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决策,对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现状

国外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起步时间早,起点高,经过长期的建设其应用领域广泛,且相当成熟。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着手建设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美国政府在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服务,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非常完备,已经纳入美国电子政务发展框架。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个人信用档案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十分完善,强调其服务职能,同时尽力减少经济风险。如新加坡政府的eCitizen(电子公民)服务网站,日本保护个人信用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中国的个人信用档案体系没有形成大规模建设,个人信用档案的开放和使用目前尚无明确的国家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信用档案一般不愿意对社会公众开放,公众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相关信用档案,另外对失信行为不能够进行有效处罚。上述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0年6月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数据采集及信用报告查询系统正式启动。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2005年9月国务院信用体系建设意见;2009年10月《征信管理条例》首次征求意见;2011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就《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些都对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相对于欧美发展了上百年的个人信用体系差距很大。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应用局限于金融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作为银行对个人贷款的决策依据,而在个人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涉及很少。

3 如何促进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

笔者以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的建设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3.1 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应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分步实施、档案共享”的原则,由政府统一部署,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由不同行业机构协同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客观记载个人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建立对个人信用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信用记录编码可以采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信用档案数据库可以收集个人自然情况、经济状况、品行记录、信用历史等相关档案内容,并分别采集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2 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建设,应该按照标准统一、利于共享、可扩展、安全性等原则来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总体架构可以借鉴江苏省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经验,总体设计数据来源、交换设施和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系统,其中,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公共事业单位是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建设的数据来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系统负责将这些部门掌握的个人信用档案以逻辑或者物理的方式归集到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中,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负责存储个人信用档案并对外提供服务。

3.3 信用档案安全及法律保障。信用档案安全体现了信用档案资源的服务生命力,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信用档案安全涉及硬件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强认证设施等方面的安全。需要从技术方面来进行信用档案安全保障。信用档案安全的重要性在于涉及信用档案达到一定密级要求,不能够适当公开或篡改。因此,还需要从立法方面来加以保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个人信用法律或法规,制定和颁布诸如《个人信用法》以及其他涉及个人信用档案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效力应是全国范围内的,并且有明确的对违反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的措施,严格的法律制度会对每个人形成外部约束力,让不讲信用者重则受到法律制裁。

3.4 移动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与个人信用档案平台建立网络链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记载和查询,会更快速地共享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资源,能更大范围、更大限度地查证个人的信用档案情况,可以方便地接入社会信用档案体系,共享个人信用档案资源,作为社会档案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内容。这种方法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易于实现,而且可接受性也比较高。

3.5 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建设。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是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内容之一。国家在制定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法规时构建一套可操作的实用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自我约束与管制。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通过与信用评价体系挂钩的奖惩激励措施,有助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提高个人信用品质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保证评估体系的良性运转。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内容包含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构建、个人信用风险指数评定、个人信用档案评级、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其中个人信用风险指数评定以反映个体信用行为的实际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构建的数学模型来评定个人信用风险的大小;个人信用档案评级主要是对个人的信用档案评定表来进行分析,对照信用评估参考标准,对个人信用各项评估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是指当个人的信用将要超过一定数值时,对个人用户进行预警提示,减小个人信用违约的可能性。

4 结束语

篇3

建国以来,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信用完全依附国家信用,企业缺乏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动力,企业信用先天不足。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经济也随之终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发挥。相应“市场失灵”、“市场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法治精神的缺乏使得经济伦理的底线———社会信用的建立缺少动力。传统的信用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被打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真空”。当前企业信用缺乏远不止于假冒伪劣泛滥、合同欺诈、逃避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注册、黑幕交易、价格陷阱、伪装上市等等表现。特别是在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发生了“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事故,使有着诚实守信数千年传统美德的中国,今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信用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当然地包含了信用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我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首先,信用环境不佳已严重制约了消费、出口和投资需求,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市场经济环境上。其次,企业自身诚信建设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由信誉凝聚而成。品牌的本质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和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忠诚,也就失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第三,诚信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诚实信用,超凡入圣”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理念。在今天的社会道德结构中,“明礼诚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明确把“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形成“善意真诚、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风尚。通过全社会的信用伦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信用观,为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文明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路径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于2003年底启动,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和经验。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部署,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并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二是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三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四是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五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健全了工作机制。2003年9月,成立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先后成立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和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处,统一组织实施全市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达到65个,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各区县也相应建立了企业信用建设的工作机构。二是完善了信用制度。市政府和市信用办先后制定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记录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撑。三是搭建了联合征信平台。2006年市政府投资1139.6万元,开发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行,该系统包括信息征集、信息比对、信息共享等15个子系统,实现了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工商所的三级纵向联网和成员单位间的横向联网,为各成员单位数据征集共享提供了技术平台。四是建成了全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依托企业联合征集平台,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征集整合了65个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2000万条,其中基础身份信息1442.7万条、优良信用信息4.8万条、不良行为信息74.6万条、警示信息166万条,黑牌企业信息311.8万条。

三、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篇4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3月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建设信用信息平台

助推信用体系建设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发挥行业、地方、市场的力量和作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并对行业、地方、征信机构信用系统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中央文明委在《中央文明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信用信息系统统筹整合,有效消除信用信息“壁垒”、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信用信息化建设,2008年以来,更是全力投入社会信用信息化平台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一整套的知识体系和产品线,具备为客户提供信用管理平台规划设计、征信指标设计、信用评价模型设计、信用管理平台建设、信用管理平台运维服务等专业服务的能力。目前英威达产品线涵盖了从

一、信用平台设计理念

台,建立完善的信用数据库,消除“信息孤岛”,促使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透明、可核查、可追踪,让失信者无处藏身。基于以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上认识,我们当以建立完善的信用数据库和功能强大的信用信息平台作为推动其他工作的重要抓手,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质性的工作方向和内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立足发展实情,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步理清了以下建设理念:

(一)支撑多样需求

信息征集和系统设计时要体现。数据处理中实现信用信息多维度整合与挖掘处理、(二)紧贴地域实情

征信工作涉及多家政府部门和其他信息产生单位,一方面,有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信息共享责任的单位随着工作的推进不断增加变动,另一方面不同单位职能分工不同,掌握的信息各有不同,征信的指标设计也不同,特别是县(市、区)工作开展以后,更要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为此,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高扩展性。

(三)突出公共性与基础性

信息平台建设,针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考虑为其提供便捷的信息共享与查询、社会管理信用预警服务,对信用中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介企业,考虑为其开展信用调查和评价活动提供良好业务支持环境,保证被评价企业信息安全、信用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对社会公众,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和有价值的信用信息等。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

(一)信用数据的征集

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数据问题。数据来源复杂、我们必须依赖信息化的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把它处理成我们所需要的标准数据。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三)信用主体的评价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除了征信之外,我们需要提供一套基准的信用评价,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期,作为政府引导的有力抓手,对企业法人出具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体系和基准评价系统作为支撑。

(四)征信企业的监管

在交给第三方机构之前,是否违法等方面。而对评价机构,主要是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进行监管,我们要建立备案制度,要求第三方机构在对信用主体评价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后,其评价结果要在监管部门进行备案。比如某评价机构对某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并出具了信用报告,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该信用报告进行监管,防止出现以钱买信用等级的情况出现。在这方面,英三、英威达信用平台的简介

(一)信用平台综述

在权限许可的情况下查询所需要的信用信息,有效的拓展系统的应用范围,提升信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平台建设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现代化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创新社会信用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创新社会信用数据管理质量、提高社会信用数据极大的提升本地的地方信用层次。

(二)信用平台建设的内容

网站查询、在系统运行工作模式上,我们通过对不同的信用评价概念的研究归纳,提出了完整而明确的信用评价概念,进而在企业信用评价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指标体系、标准和评级程序等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实践做了对比,归纳了他们在信用评价上的特点,并规避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实践上存在的局况、形成独有的方法科学、涵盖全面,内容翔实,评价公正的企业信用报告。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四、构建信用信息平台的效果

以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为例,我们在研发信用信息平台的初期就将平台的实际运用和效果作为最终目标,并成功的将系(一)征信数据成果

截止到2014年1265家)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共有1182个指标。在134个分类中有79类基础信息,55类奖惩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记录、财务指标五大类近500多个征信指标。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通过多年工作积累,郑州市征信工作已逐步进入常规化、制度化。每季度征集各类信用数据约6万条,且日益递增。截止2014年12月,全市统一信用数据库有效数据总条数近150万余条,经过整合筛选,信息量从最初的30009年郑州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

更加注重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年,郑州市委宣传部开展了“2012我心中的郑州市十大城市品牌”系列评选活动,有近百家注册资金1000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万以上的企业被提名,郑州市委宣传部实行信用“一票否决”,通过利用区域社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查询参与企业信用信息13家企业因有信用记录负面信息而被直接取消参评资格,给各企业带2、信用市场有效推动。2008年7Excel 表格的陈12个招标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社会诚信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未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400-086-5006

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提高信用信息化水平,建设社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拓展信用信息流通渠道,扩大信用产品覆盖面,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河南英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Http://hnivt.com

篇5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为保障,以优化升级“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农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村产业链条为依托,以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和农村信用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促进我市农村经繁荣和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和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

主要目标是:力争到年底,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建立各级组织领导机制并切实发挥作用,政策、资金、人力、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二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组织的信用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三是组织建成与各地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扶持模式,有效加快涉农贷款发放;四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争取将我市列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并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组织领导,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配合,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组织积极参与,做到组织到位、推动有力、管理有序、各负其责。

(二)统一标准。制订统一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主体为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档案标准,建设统一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启动信用信息共享。

(三)重点突破。本着多方受益,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又有利于缓解“三农”融资难的原则,着重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户创建活动,切实使农户得到实惠,农村及农村各类经组织得到发展,确保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三、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发改局局长、人民银行市支行行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团市委、涉农各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

(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创建规划;审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和决策;对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安排和部署;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将经主体信用状况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二)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人民银行市支行:组织、指导涉农金融机构,设计信用信息指标和评分标准,并将信用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对接,推进电子化信用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情况,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2、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团市委:协同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工作,积极支持和协调金融机构做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协调全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逐步实现各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协调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配套问题。积极出台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信用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发展,建立信用正向激励机制。

3、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优势,负责全面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等农村经主体的信用档案,确保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并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三)各镇(街道、经开发区)的主要职责:负责全面组织和推动本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辖区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详细规划,分步实施。

四、时间安排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于份启动,年底进行试点总结,具体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宣传启动阶段。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市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设计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

(二)组织实施阶段。人民银行具体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征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涉农金融机构按照“先增量、后存量、锁定有贷户、挖掘潜力户、最终实现全采集”的思路统筹安排,首先将全部新增贷款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纳入农村信用共享平台。对存量贷款户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录入,逐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各镇(街道、经开发区)协助辖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对所有符合标准农户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全覆盖。推广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依托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建立信用村、信用镇的信用档案。

(三)总结考评阶段。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户授牌,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为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镇授牌,团市委和人民银行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评分系统,拓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内涵,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紧密结合“三农”特点,以普及信用知识、提高信用意识为重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信用创建的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提高全市各方面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与公示力度,对信用创建活动中产生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宣传表彰;选择3—5个具有代表性的信用镇和信用户,作为全市信用建设示范样板予以大力宣传,对“失信典型”向社会公示,引导农村经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二)大力推进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依托网点、人员和业务管理系统,突出抓好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和电子信用档案建设;要针对农户贷款率不高、农户信息收集难等情况,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走村进户”下基层活动,力争掌握第一手农户信用资料;要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实行数据动态管理,确保数据质量。人民银行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各涉农金融机构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各镇(街道、经开发区)、村要安排人员协助涉农金融机构开展走访活动,加大信用信息收集力度,确保年底辖区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要求。

(三)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征信业务指导,联合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健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完善信用评分系统,规范评定流程,提高其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组织的特点,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组织信用评级机制。要充分依托农户信用电子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结合产业政策、相关部门工作意见和内部授信规定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分,进一步发挥信用评价结果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

(四)全面开展信用示范创建工作。制定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办法,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评定工作。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构建镇、村、户三级信用评级评价体系。重点培养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发挥示范户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农村和农户的整体信用意识。加大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和财务制度,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对信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农村中小企业,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

(五)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要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针对农户,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在贷款额度、期限上满足生产周期和农户的需求,实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手段,使信用客户享有信贷倾斜政策和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同市农业局联合召开“银社对接·金融支农”联席会议,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采集和信用评级,并对参加合作社的广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开展信用评分,大力推动农村信用评价工作。涉农金融机构要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相适应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和金融扶持模式,并据此实施信贷业务创新,使信用等级较高的链条参与者享受信贷便利,进而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篇6

近年来,失信已成为中国社会一大顽疾。在经济活动中,不诚信表现为商业信用、金融信用、产品信用的缺失,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政务领域,一些地方政府不守信,政策出尔反尔,政令不行,与民争利,一些官员不诚实,急功近利,搞假大空,浮夸造假,欺骗百姓,甚至是滥用权力,贪污腐化,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侵蚀着政府权威;在社会领域,一些人言而无信,使得人和人之间彼此不信任,相互欺骗,扭曲了人际关系,甚至使社会陷入怀疑一切、一切怀疑的局面,对社会和谐有序运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有关部门数据,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失信已严重侵蚀一个民族的基本伦理,以致“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都成了一个社会焦虑的难题。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缺失这个突出的“软肋”,“十”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新一届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强调要完善奖惩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使失信受惩的教训成为一生的“警钟”。 6月16日,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纲要》提出了2014―20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34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三大基础性措施,并就贯彻实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

开展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社会信用全面覆盖,会让未来个人生活或企业运行中的任何信用污点,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人们必须像鸟爱惜羽毛一样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才能在经济社会中立足。只有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守信的成本,社会氛围的诚信氛围才能塑造起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信用记录,合理使用信用记录,形成鼓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类主体,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都分头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此次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破了地方和部门限制。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将有唯一的信用代码,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也将具备可行基础,这样,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初具雏形,信用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将实现联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驶上快车道。

《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下一步,国家将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积极有序地推动《规划纲要》实施。我们相信,政府以身作则,社会共同参与,加大惩戒力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有如此坚决有力的举措,就一定会让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甚至铤而走险、谋求个人私利者悬崖勒马,回归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篇7

[关键词]吉林省 社会信用体系 基本状况 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39-01

一、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近几年,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打造“信用吉林”为基本目标,开展打基础、建市场、办服务等工作。

(一)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建设

早在2003年,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四大体系,完善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流通,打造信用吉林”的总体目标。几年来,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意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地方性信用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但部分省市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吉林省也已着手研究制定相关法规规章。2008年,省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立项调研,起草了《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现已列入省法制办2012年立法计划。

(三)行业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拓展与完善

《吉林信用网》发挥信用信息采集、传递,信用行为褒扬、警示、惩戒等作用,开展信用服务,11700余家企业和100万个人信用记录入库,为社会查询和信息3.5万余条。工商系统初步建成行业征信体系,有18万户企业、75万个个体工商户信息入库。地税系统把纳税人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等级评定和监管。金融机构征信系统不断完善,有11.6万户企事业单位、1330万自然人信用信息入库,为改善信贷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以“增强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吉林”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教育逐步深入

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先进地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建立沟通联络,适时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及机关有关人员培训,已有322名企业管理者获得信用管理师资格证书;组织推动同业配合和区域合作,开展“诚信宣传”“守合同、重信用”等活动,每年推荐公示一批诚信企业;2008年由吉林省发起,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开展区域信用建设合作交流,推选诚信示范企业,吉林省修正药业等25家企业被授予“东北四省区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二是需要尽快建立全省统一征信平台;三是需要加快地方信用立法工作;四是需要大力开发信用产品和培育信用市场;五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增强公民诚信意识。

二、加快推进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协同推进

各级政府要把“打造信用吉林”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从法制基础、人才基础、平台设施基础做起,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领导挂帅,高位操作,加强督导,推进落实。要建立强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借鉴全国其他省市做法,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关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职能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市(州)、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区工作。全省形成上下对应、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全省联合征信平台建设

一是按照“联合征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归集各部门、各地区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通过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壁垒。

二是要解决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立信用信息服务管理中心,负责联合征信平台建设和业务运行。人员编制可以新增新设,也可以从事业单位改革中划转。

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征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

(三)需要加快推进地方征信立法步伐,建立信用配套制度规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吉林省实际,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尽快出台《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相关部门和机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要求,制定信用信息标准规范,建立法规规范、行政管理、经济调节、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相结合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篇8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以厦发展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诚信原则厦东北三省社套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比较。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给东北只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对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诚信和诚信原则

诚信,是指诚实信用。诚实,不说谎;信用,说话算数,做事踏实,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原则,在法律上是个古老的民商法原则,而在实践中的应用或适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民商法领域。它原意是指:社会民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从善意出发,正当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杜绝欺诈、说谎、弄虚作假等,以维持当事人之间以及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原则。

对诚信原则的发展作以考察,可以看到:该原则先是作为道德原则出现在氏族社会,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与法律时发展为法律基本原则;该原则作为法律基本原则,从只有少数国家采用发展为所有国家逐渐明确肯定该原则;该原则从诉一讼法或民商法的原则发展为其他法律部门甚至宪法原则;该原则从国内法的基本原则发展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诚信原则是法、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本质特性,是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1.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内,近年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假证、假币、假票、假药、假酒、假烟、假账、假广告、假新闻、假医生、假警察、假投资、假验资,等等,“假”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诚信危机已在社会上广泛蔓延,东北三省近年来诚信缺失的现象亦大有发展之趋势。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信用环境不健全或是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东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单纯地“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东北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我们既要面对当前信用缺失的具体原因,如产权不明、市场发育不全、改革不到位、政府行为的不确定与不规范、缺乏信用文化环境、社会信用法制不完善、缺乏失信惩罚机制等,又要从完善社会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服务、加强信用文化及信用监管等方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比较

2005年8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意见》提出了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0年逐步实现“一个保障、两大平台、共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法规,提供法规保障;建立信用基础平台,提供服务与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信用监管平台,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形成全省信用体系基本框架。辽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正实施和建设,它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框架,建立信用数据库,开发、整合、查询、各种信用信息资源,为全社会信用行业特别是信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先期完成对信用数据源部门的同业征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联合征信。该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一个网站”,即:建立辽宁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政府、各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三类数据库;“信用辽宁”门户网站。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启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自愿申报、年度认定工作正式开展;"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开始实施。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诚信企业认定是对高质量信誉企业的一种肯定,是对企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的引导、鼓励和监督;也是实现由广大消费者、企业和职能部门共铸质量诚信,打造企业质量诚信品牌的举措。"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是为客观披露企业质量诚信信息而搭建的权威第三方信息平台,包括“12365语音查询系统”和“12365网络查询系统”。

2006年3月,黑龙江省开始“诚信龙江”建设,以“商业诚信”和“企业诚信”建设为中心环节,采取曝光严重失信企业、建立企业法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带动诚信建设全面展开。“诚信龙江”建设的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地方立法初见成效,有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较大发展,对信用缺失行为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根本性转变。作为起步之年,黑龙江省建立了严重失信企业曝光制度,2006年起将每季度召开一次严重失信典型曝光会,每次至少曝光5个失信典型,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促进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信息产业厅的企业联合征信平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信息公开披露载体“诚信龙江”网站已投人运行。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建设规划已完成,进人落实阶段。通过各有关单位联合共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可实现企业信用资源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各行政监管部门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管提供服务,为支持保护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提供事实依据,为黑龙江省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伴随各行业信息的逐步整合,逐渐形成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

通过对东北只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三省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尤以辽宁省的规划与建设更为系统和全面。吉林省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诚信建设内容比较单一,仅针对企业质量,缺乏政府的规划和推动,难以形成体系;黑龙江省起步较晚,诚信建设内容单一,仅针对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虽然提出了初步的建设目标,但欠缺形成诚信体系的可操作性措施。

即使是规划较好的辽宁省,创新体系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和社会诚信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3.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建议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体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围绕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明确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人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收益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为社会

信用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划信用服务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要完善信用信息传递和网络披露机制,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网络系统,依法实行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提供查询服务。要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要在传统信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信用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识,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

(4)加强信用监管。完善的信用监管体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信用管理机构,一是在已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信用管理协会;二是工商部门作为信用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

3.2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别建议

(1)建立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数据库

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应包括其在担任该企业负责人时的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将企业信用记录同时记载到企业负责人个人名下,企业信用就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客观上还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家制度。

(2)建立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

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监管薄弱,造成虚假信息泛滥,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很大危害。如果建立了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一旦发现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出具虚假信息,即宜布对其不信任,对其以后出具的报告不予认可,从而形成有力约束。

(3)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企业违法记录记人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记录企业:所有不良信息记录应完全对被记录企业开放,允许其查询、申诉,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4 )建立企业利益平衡机制

现在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利益颠倒,存在失信有利、守信失利的不合理现象。政府部门在处理违法企业时,也是先罚后赔,甚至只罚不赔,守信企业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必须重视和解决企业利益失衡问题。

篇9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阐释及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互关系

金融生态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与政策法律等内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等。可见,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各成分、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生态链,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在内的各成分平衡的共生。而社会信用体系无疑是金融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社会信用体系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信用调查活动和信用评级活动。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与信用交易有关的四个主要环节的制度安排:一是信用的投放,二是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分散,三是信用信息服务,四是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几乎涵盖了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重要方面,既涉及对交易过程的规范,也涉及到对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都强调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2004年2月总理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安全事关大局,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2006年1月中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于2006年8月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截至2006年末,央行的征信系统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并为5.33亿自然人和1116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些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与此同时,信用体系建设的速度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充斥市场、价格欺诈、中介组织违反独立、公正的职业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商业竞争力、办事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信用立法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重要表现。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关于信用的一些原则性条款,《刑法》中对欺诈等行为也有相应的惩罚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虽然在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信用的规定,但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这些规定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不能对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维系。因此,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就必须要完善立法,以法律作为保障。

(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信用制度能否真正建立。目前,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用国家信用代替了各类信用关系,缺乏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使得信用机构少,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

(三)缺乏信用教育和信用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国内几乎没有一所专门的信用管理学院,甚至没有信用管理课程,没有一所院校开展系统的信用管理职业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工作。我国的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造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信用的道德层面的含义,很少去从教育和经济层面系统地思考信用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质性进展。

(四)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

社会信用记录集中于政府部门,政府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全社会信用记录的市场开放程度低,征信企业缺乏向企业和个人正常获取和检索信用信息的途径。

三、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鉴于我国的国情,信用立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建议我国从三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尽快出台《征信法》,代替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条例》,将征信制度由部门规章提升到法律范畴,确立征信制度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急需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报告法》、《社会信用信息法》、《信息披露条例》等,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三是抓紧修改和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信用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惩罚条款,对诸如产权制度、契约制度、竞争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也应该加以健全和补充。

(二)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需要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应充分发挥会计核算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优势,根据信用风险控制的需求,利用数据库建立信息档案,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录入,不断满足信用风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的动态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企业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改造和全国统一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下一步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的环保信息等将纳入该系统。伴随着该数据库的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信息收集和录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能准确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既要满足商业银行多样性风险控制的需求,也要建立个人消费者信息纠错工作机制;非银行社会信用信息的更新,更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人民银行应责无旁贷地做主协调人。

(三)大力发展社会征信行业,发展信用中介组织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只有征信行业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罚机制的基本条件。我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的经营性征信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用管理民间机构,通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法律保障、数据信息开放等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包括民营、中外合资、合作机构根据规定开办专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信用中介组织,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用中介服务,以此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征信业的管理部门,并逐步统一征信机构资质标准、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中介组织的行为。

(四)大力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是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使诚信成为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强化“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观念。同时,要建立社会失信惩罚及奖励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且有效的公示,设立“黑名单”,形成失信的企业难以生存、发展的氛围;同时,设立“红名单”、“绿色通道”等,通过免工商年检、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授信额度等各种措施,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诚信氛围,也是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观念因素。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继续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通过催生中国企业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市场,扩大信用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对信用管理中介行业的需求,做大“蛋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征信机构研发和创新征信产品,为社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同时,政府对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整合是对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效率的一种考验。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各部门的建设成果只可能是分散和孤立的行业系统,而不可能是真正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有效的社会系统,不利于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业的增长壮大。

(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要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除了外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治环境外,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服务对象,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金融机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尚处在自然盲目状态,防范市场信用风险的能力有限,不敢轻易进行信用交易,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其市场竞争能力,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从国际上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其主要信用活动是信用销售。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应付账款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

四、结论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与基础性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在这其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信用立法,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使征信行业迈向市场;同时也要发挥公众的作用,培养信用管理人才,教育群众,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另外应建立有别于金融机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李扬主.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3、张静著.金融生态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李月.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J].经济纵横,2005(10).

5、林伟斌.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经济问题,2006(7).

篇10

关键词: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46-02

一、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对征信领域内反映被征信人的特性及信用状况的数据单元的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进行规定。主要包含三类信息的标准:一是企业和个人识别信息。如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代码、个人身份证件、居住地址、配偶身份信息、通讯地址单位地址、电话号码等。通过对涉及企业和个人识别信用信息的属性进行统一规范,有助于有关部门和机构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同一信息主体的信息进行整合。二是银行信贷信息。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信贷交易信息,信贷信息是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最直接的信息。如贷款合同金额、信用卡历史最大负债额、信用卡当前逾期总额等。三是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如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标准中的其他类就是充分考虑到征信业务对信用信息不断扩展的需求而特别规定的一个备用属性类别,真正体现了标准对征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需求的满足。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征信领域的信息共享及征信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和推行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信用信息描述的混乱现象,使不同用户对相同信用信息拥有一致的理解,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降低信用信息采集成本,促进信用信息跨系统、跨行业及跨部门共享,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提高数据质量,客观和全面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维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存在重要影响

目前,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初步建成,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除了主要收录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外,还收录企业和个人基本身份信息、企业环保信息、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质检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以及缴纳电信信息等。截至2010年12月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675.5多万户,其中8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日均查询量21.7万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7.74亿多人,其中1.9亿多人有信贷记录,日均查询量82.2万次。

然而由于缺少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各部门和单位参照不同的标准建设自身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各个系统采集的信用信息标准不一,千差万别。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所面临的困难暴露出来。如“最高学位”,现有国家标准并没有将双学位、博士等纳入最高学位的值域,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对学位的取值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许多机构、部门的信息系统都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但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又如对企业名称的定义,在工商部门称“企业名称”,在金融机构称“借款人名称或单位名称”,在组织机构代码库称“组织机构名称”。以内蒙古地区为例,个人征信系统在采集法院民事诉讼判决和执行信息过程中发现,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和诉讼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并未采集人员身份证号码,人员身份信息的缺失导致法院民事诉讼判决和执行信息无法加载入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在采集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过程中发现,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中未采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导致企业标识信息缺失无法采集进入企业征信系统。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信用信息标准的不同,使得大量信用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和流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同时,在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管理系统各异,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不同系统信息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非常高昂的成本,也推迟了完善相应信息的进度。在有关部门和机构将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整合过程中,如果来自不同机构的信用数据整合错误,将严重影响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制约数据质量的提高,使得信用信息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阻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程。

二、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法规

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需要从国家法规制度体系层面,特别是在信用法规方面对信用信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进行明确规定。在全国的法律框架内,以正确处理信用信息流动与保护的关系,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与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为依据,制定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明确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与披露等各个环节中的指导性地位,要求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涉及信用信息的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为信用管理、流动和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尽快制定信用信息国家标准

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遵循少而精、统一关键业务和技术、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安全的原则,首先制定一批数据元目录及代码集、数据交换格式等基础性和关键性业务、技术标准,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安全与管理等各类主要标准,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可以将人民银行已经制定出台的《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征信数据元注册与管理办法》等多项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扩展,逐渐形成完整、科学和可行的标准体系,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的效率。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各部门和单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督促力度

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联动监管和信息服务等推动作用,督促成员单位在部门自身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对于已经完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单位,采取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有效措施,督促其依据国家标准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同时,各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应积极参照国家做法,加强对组织框架内部单位的协调力度,提高有关单位和部门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对国家标准的重视程度,并严格按照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开展有关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四)以信用信息国家标准为依据,加强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引导和监管

在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的过程中,积极推广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特别是在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信用调查、信用管理咨询等服务过程中,引导和鼓励社会征信机构依据标准化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有关部门在针对信用服务行业的监管过程中,将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应用作为评价、指导和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进行引导,提高其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国家标准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