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与知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融合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中都应该得到一定的应用,知识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它能够避免以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经济活动变化当中,知识因素的参与比重正在呈逐年增大的趋势,所以只是管理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必然要求,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质量也有非常大的改进和提升,档案信息能够更加全面,档案信息的作用也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在以往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要经过很多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也相对较为落后对信息价值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对实际的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将知识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只有这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
2.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可行性
2.1从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分析
档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知识属性,这些知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档案只是记载这些知识的一个载体,是人们对事物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一直的,档案信息管理当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于文档中的显性知识的一种管理。
2.2从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知识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在某些环节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和进步。要建设一套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实践具有可行性,其次是要选定恰当的研究对象,最后是在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在知识管理当中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基本条件,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互融合有相应的理论保障和技术保障。
3.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3.1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职能
知识管理在档案信息管理当中算是一种变革和创新,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所有流程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是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知识管理在档案信息管理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加入了知识管理以后,档案信息管理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改变了以往只是对实体档案的管理,转变后的档案信息管理不再注重管理的载体,而是更加注重管理的内容,强调了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采用高科技手段对档案信息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这也促进了档案信息管理在观念上的转变,将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3.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即把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整个文档工作的工作效率。
4.知识管理可以强化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是知识使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连接档案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重要桥梁,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为档案信息管理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的发展更是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方式上有了以此非常重要的转变,知识管理不但能够促进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也能使档案信息更加全面,相关的服务质量较以往也能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各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提高服务质量。
5.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管理飞速发展,在许多管理职位,从业人员的素质都在不断提升,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直是影响档案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知识管理要求作为参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管理学和现代管理知识,熟悉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讲,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融合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档案信息知识管理的前提,也是结果。从时间角度讲,知识管理有助于完善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档案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助于档案管理人员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还有助于档案管理人员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知识服务。因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创新离不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不仅止于历史研究之用,档案人员的目光将投入到广泛的社会需求中去,档案人员将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为社会生活各领域服务,不断对档案信息去粗取精,创造社会服务价值。我们希望档案工作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成功的信息主管和知识主管。
6.结语
知识经济在当代社会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档案信息管理也应该更好地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传统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大胆的变革,只有变革才能有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档案管理也是一样,只有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在管理的过程中与知识管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长久发展。 [科]
【参考文献】
篇2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篇3
当今社会已迈入到数字时代,随着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档案的信息管理就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开始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它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被引入到档案界,英国档案与文件管理专家迈克尔?库克在2001年11月17日至18日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的“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时指出:我们可以宣布自己已步入知识管理领域,知识管理也是整个档案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说档案管理在经历了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后必然步入到知识管理的阶段。那么到底什么叫知识管理?有人认为,知识就是信息,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这是典型的对知识管理的狭隘理解,笔者认为要明确知识管理的概念,首先要区分一下几组不同的概念。
二、区分知识与信息
首先,知识并不等于信息。信息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根据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知识包括四大类:1,“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2,“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3,“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4,“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know-who)。由此可见,知识的概念比信息的概念要广泛的多。信息仅限于“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即是记录于一定物质上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而“知道怎样做”、“知道是谁”,是存储于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诀窍、体会、感悟等尚未公开的秘密知识,或者只可意会而难以表达的知识,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不属于信息的范畴。
其次,知识是有用的信息,信息分为正确信息和虚假信息,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而知识都是正确的、有用的信息。
三、区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
首先,从管理层面来看,档案管理主要是一项专业管理活动、一系列管理技术方法;而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专业管理活动、一系列管理技术方法,而且属于价值观念、管理范式、管理理念范畴,还包括了组织更高层面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从管理深度来看,传统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文件、档案实体(载体)的管理;而知识管理更重视对文件、档案内容(信息、知识)的管理。
从管理范围来看,档案管理的对象限于文件、档案;而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文件、档案这种内源显性知识,还要管理图书情报之类的外源显性知识以及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
从管理侧重点来看,档案管理更侧重于确保文件、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确保文件、档案的凭证性价值、长远价值与保存价值;知识管理则更关注文件、档案及其他类型知识的可用性,关注文件、档案及其他类型知识的情报性价值、现实价值与利用价值。
从管理特点来看,档案管理更强调对文件、档案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知识管理则鼓励一种较为宽松、便于创新的管理体系。“文件管理关注自身的良好定义的政策和可审计的程序,而知识管理致力于以一个不受约束的、宽组织的创造力和知识交易的方式忽视组织传统。”
四、区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更是对信息管理的变革和超越。
1.信息管理仅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更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连线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杨(Ron Yang)说: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而且隐性知识往往具有独占性,开发利用价值比较高,管理难度更大。
2.信息管理仅仅侧重于对现有信息的收集、整理,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
3.信息管理仅仅重视对信息本身和信息技术的管理,而知识管理更重视信息、知识活动的过程和人员的管理。
4.信息管理仅仅关注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的人员提供适当的信息,将信息简单地视为免费资源,未能对知识进行资本化运作以实现知识增值;而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追求知识的增值。
可见,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的简单延伸和发展,而是对信息管理的一种变革和超越。
五、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可行性
1、从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分析档案均具有知识属性,这些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档案是知识储存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物态结晶。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两者有共同的资源基础。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对文档这种显在知识的管理。
2、从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知识管理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尽管有些还不是十分成熟。一套成熟的管理理论成立主要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实践需要,二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三是有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条件,知识管理都已具备。融合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指导档案信息管理是有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的。
3、从档案信息管理的困境分析。目前,档案管理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外在表现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越来越暴露其不足之处,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档案部门有成为产出低的内耗部门的趋势。为挽救这种困局,有些单位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人员培训、引进管理设备等,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档案信息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开发。现实的困境迫使我们寻找档案信息事业发展的新出路。
4、从二者管理的目标和动机分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从总体上来说偏重于“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则专门指向档案的内容信息,其目的和动机是使档案的内容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实现价值。档案信息管理无疑也针对这一方面,即以信息内容的开发为宗旨和方向,为组织的各项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作用。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管理组织的显在知识,发掘组织的隐含知识,实现隐含知识向显在知识的转化,在组织内实现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档案中蕴藏着大量显性知识,对组织的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组织档案中也蕴藏着大量可待开发挖掘的隐含知识。因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开发档案的信息内容,为各项工作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档案中的隐含知识,将这一部分知识转换成显在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动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原有的管理方式已暴露其不足之处,而拥有一套完整理论与管理技术的知识管理无疑为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指明了出路,是对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六、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1、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职能。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知识管理对战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知识管理的加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需要拥有全新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以适应这种需要。其职能的根本转变,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将档案信息管理真正看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下完善档案管理职能。职能的转变赋予档案职业更新的内容,同时也带来档案人员角色的转变即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转变为档案知识管理者、知识提供者及决策咨询者。
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即把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整个文档工作的工作效率。
篇4
关键词 国内外;新媒体;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82-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形式也逐渐增多,社交网络、微信、微博和论坛等方式已经作为一种媒体方式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这些方式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快的扩散,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给社会公共信息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成为我国相关部门要不断思索的课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外新媒体在信息和知识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了近些年来新媒体领域的研究情况,以更好的明确国内新媒体应用未来的领域发展方向,同时掌握国外先进的做法,为我国的新媒体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1 国内外新媒体的起源
新媒体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媒体方式,可以定义为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的数字媒体形态,通过二进制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客户交流的需求,其中存在的形式主要包含社交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和电子书等。
1.1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在国内外的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上,国外的研究要比我国的研究早了近10年时间,自从2006年开始我国学者增多了对新媒体的研究,在量上甚至超过了国外,这就反映出这段时间以来新媒体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确实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1.2 国外新媒体的起源及发展
很多学者将数字媒体作为新媒体存在的主要方式,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在1967年就提出来的,总之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在形成之前具有不少讨论。自从1996年开始,国外对新媒体的研究逐渐增多,他们研究的方向也开始向新媒体的运用及在信息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讨。同时,对新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效用评价也成为学者研究的范畴。可见,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信息服务、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后来,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发展给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方向,社交网络的兴起,为新媒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就研究其在政治、安全和生活中所有发挥的作用。
1.3 国内新媒体的起源及发展
研究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主要基于对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以寻找我国新媒体的研究思路,同时与国外的研究做个系统的比较,通过对新媒体的深入探索,发现自从1986年开始国内学者才开始从国外翻译中逐渐了解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对新媒体的研究领域就逐渐拓宽。到2000年,新媒体的研究就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开始出现手机媒体,2006年学者对新媒体进入到集中研究的阶段,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型。2010年,学者们对新媒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运用新媒体报告特大灾难事件――汶川地震,开启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随后,新媒体在我国也开始担任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政府也逐渐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报导大学生创业或者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为新媒体的功能拓展开拓了思路。
从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在新媒体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初期,主要关注在新媒体的信息扩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后来,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施展提供了平台,国内新媒体的研究成为信息服务的有利介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近3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从国内外新媒体研究的对比来说,新媒体研究的近3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通过对研究领域进行对比,来分析新媒体发展的方向。
2.1 近3年国外研究热点
第一,新媒体采纳中的信息行为,新媒体的使用会促进信息的扩散,根据对国外社交网站的了解,证明了商业企业使用新媒体确实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有些研究人员也表明了社交网站结合注册用户的信息深度挖掘他们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国外优先开发了移动支付功能,为社交网络的商业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新媒体应用中的信息传播,有的学者研究了信息传播机制,利用数理模型来理解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学者们对人们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且还为信息搜索、网络互动等行为起了积极影响。
第三,新媒体应用中的知识管理,社交媒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媒介,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触发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可以随时共享信息。学者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了社交媒体的研究,如何运用媒体资源成为政界所关注的课题,有些机构也研究新媒体和知识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媒体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第四,新媒体应用中的舆情传播及信息安全,国外学者研究了社交媒体对于社会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照年龄的层次,分析了私有信息的泄露对于他们各自产生的影响,同时从社交媒体的信息上进行分析。由于新媒体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受众来说是个非常便利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新媒体的扩散作用将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当然,社交媒体也可能对国家的信息安全产生着威胁,需要规范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2.2 近3年国内研究的热点
第一,新媒体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朱天等人分析了新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传播作用。有些学者结合图书馆的工作,研究新媒体在图书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多种管理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泽龙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互动和其他数字服务,提出了图书馆创新服务。这些研究为新媒体的功能开发提供了思路。
第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传播手段和方式方面也做了创新。另外一些高校学者对多媒体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作用,如何进行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究,也了解了其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新媒体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曾茜分析了新媒体的主流媒体,运用多个案例为新媒体在新闻信息共享上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播和共享知识的方式进行了对比,探索了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还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互联网条件下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四,新媒体在信息素养中的应用,顾Z等人研究了新媒体在校园中传播时的信息分类,尤其对信息进行了分析,目前学生接受观点越来越客观,正确的信息以及错误的信息都可能影响学生的综合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要研究信息素养发挥的作用,新媒体引领现代媒介,应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要提升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媒体在国内外的信息传播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外发展的比较早,虽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在信息的传播、共享、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也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促进信息环境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2]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3]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4]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篇5
[关键词] 知识 知识管理 企业核心能力 关系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属性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实体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知识的实体性体现在企业员工的知识与技术系统所组成的知识储备库上;知识的过程性表现在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所构成的知识管理机制中。一般而言,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特征。
1.用户价值性
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性主要是通过市场检验实现的。企业所开发的资源要素,必须在各个方面,如时间、地点、价格、数量上满足市场所需,才具备了企业向顾客提品的基础。企业才能在满足顾客需求之中实现价值,才能从中获利,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程度越高,核心能力的价值就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越显著,而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要素,不仅无助于企业实现目标,相反还会成为一种阻力。核心能力应具有市场价值,应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加,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能力不能称为核心能力。
2.独特性
企业核心能力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以察觉、模仿的知识。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是使企业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源性动力。隐性知识作为公共物品的“方法性”特征使企业核心能力具备了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自然地成为了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的“防火墙”。
3.延展性
企业核心能力是在全体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跨产品的内在关联整合起来的。它不是某个员工或部门的独有资产,它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展性。这主要因为企业核心能力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知识,它融合了企业的技能与技术流,具备相当的辐射力。所以,可把企业核心能力向内逐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员工、向外物化为核心产品、最终产品。
实际上,企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从诞生的那人起就深深地印上了知识的“烙印”。“知”和“识”的过程正是获取、传递、共享“知识”这一实体的过程。Allee指出“竞争力就是快速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增强竞争力而调整知识” ,强调“核心能力是使公司能持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性”。她将核心能力、市场和知识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正确的。在这里,学者们又一次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的管理能力。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 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在这里,资源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除了知识之外,还包括物质的、财务的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资源。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疑是最具战略性的资源和资产,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无法和它相比的,机器、原材料即使是非常稀缺的,但是相对于知识而言,企业的这些资源也是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得到的。而知识则不同,它更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每个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难于交易和模仿的,因此,能力学派的所谓的“独特资源”不是别的,归根到底是知识。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如图所示)
二、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知识获取加工――知识存储积累――知识传播共享――知识应用创新四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企业能否与市场保持同步调的动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地进行知识管理,最终将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即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研究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知识需求量最密集的领域。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认为,核心能力的实质是指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使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而研究和开发能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持久竞争力,并取得长期高收益的根本源泉。
2.不断创新的能力
不断创新的能力是在已获取的知识基础上创造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即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和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3.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或实现生产力的能力
技术转化能力是利用生产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只有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工作方案或产品,各种有关知识的活动才能转化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研发和创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4.组织协调企业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是利用组织、协调、指挥知识有效地完成计划的能力。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5.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根据环境和自身特点的知识及时调整经营方向的能力。客观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由以上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可见,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实现的内在核心。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分析
知识管理通过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这一完整的过程,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1.获取加工
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企业现有知识的辨识基础上,获取企业外部的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知识。知识获取过程是企业与环境交互的接口,如果知识的获取过程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或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企业的知识就无法保持动态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收集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知识收集的范围、提高了知识收集速度、降低了知识收集成本。在企业内部层次上,要组织协调好每个员工学习的全过程,创造出一种支持系统学习的氛围;在企业战略联盟层次上,通过建立知识联盟进行学习和创造,进而扩展和转化能力;在企业外部环境层次上,要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生存空间进行有效的监视,及时获得有关知识。
2.存储积累
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对知识实施管理和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积累,这些信息和知识就会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或者一随着员工的离去而流失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的积聚,才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形成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积累,知识的积累与存储要从长远考虑,对企业的知识系统随时进行更新,而过时的知识及时清理,需要而又缺少的知识通过引进人才或员工培训等方式及时获得,并汇成企业的知识库。
3.传播共享
要使知识在团体和个人之间传播,互相吸收,目的是促进团体、个人之间对知识的理解和分享。知识总是进行着一定程度的传播,既有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也有企业与外部的知识交流。这种转移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传输――将知识发送或展示给潜在的接受者一;二是吸收――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吸收和使用。传输的知识应经过整理和加工,使人易于吸收,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技术专长、企业文化、共同愿景等知识,个体和团队只有吸取这些知识,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各自在目标、行动、思想上的一致性。
4.应用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整个过程。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它包知识在检验其有效性后,能够被融入程序、系统和控制之中,就是知识的应用,这是企业获取知识和转移知识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知识向“知识资产”转变的最终环节。知识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整个过程。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的创新具有多个侧面,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方面的创新。它不仅包括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R& D)、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还应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诸多方面。
四、结论
由于知识管理在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学习和内部共享无疑成为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快慢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得并增强持久性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民慧译维娜・艾丽:知识的进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2]李长玲:知识价值链模型及其分析[J].现代情报,2005,7
[3]Prahalad,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pp.79~91
[4]牟小俐讲积海代小春: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45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59-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各个行业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并且逐渐的认识到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上予以发展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因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内容上进行了阐述,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 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 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 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 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升了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但是,市场竞争的趋势也越来越严峻,纵观整个竞争趋势可以发现,知识在其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近些年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模式中,逐渐的将知识当作了其中的前提条件,并且,通过在多个领域的试验与应用发现,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值得积极推广的理念和方式,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逐渐的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知识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档案工作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改造传统档案工作,确立传统档案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断促进档案管理方式、方法的升级改造。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在安全性、规范性的基础上,用扫描、压缩等现代技术将传统文件如纸质文件、音像文件集成为有序的数据结构;档案网站建设主要是面向公众和用户的档案信息公开,主要以档案机构主页的形式广泛传播档案工作、档案资源、档案利用的信息,是档案部门服务大众、宣传政策和联系社会的窗口;数字档案馆建设则着眼于无形的信息利用环境,实现档案资料的网络化,利用信息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的现代化信息存储方式,区别于传统实体档案资料馆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特点,数字档案馆是无形的信息存储库,与实体档案资料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简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机构,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特征。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逐步开展应用,一批机读档案迅速产生,作为对实体档案的补充,信息化档案的应用仍只是档案管理的辅助手段。传统的档案管理依然是主流,实体档案资料依然是主流,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并没有形成根本性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纷纷开始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才真正进入到档案管理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软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处置、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2004年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区、各行业纷纷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办法,至此,办公自动化(OA)系统、ERP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纸质资料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日益成为主流。
3、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电子文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套和完善,缺少了档案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具体体现在档案分类编码标准一地一样、一行一样,缺乏统一的技术定标配置。电子档案资源难以顺畅流通。
(2)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着熟练的纸质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且知识更新慢、知识更新主动性不强,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全,尤其是档案的分类管理知识严重欠缺,成为普通的电脑操作工。档案管理的鸿沟在新老管理人员之间难以逾越。
(3)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有待提升。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只重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却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档案信息只能够在单位内、部门间进行简单的信息传输,且大多以单机运行为主,档案资料只限于简单地进行查询。即使进行了简单的数据联网,数据安全的保障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化的理念融合
1、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理论把组织中的知识明确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档案管理部门的知识管理而言,显性知识是指存在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以纸质、音像、电子形式存在,便于进行分类和整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包括文件、书籍、期刊、情报、报告、资料、规程规范、法律法规等。而隐性知识是指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分类和规范,能够无形中给予知识受众潜在收获的知识等。隐性知识的存在依赖于精细化的档案管理手段,依赖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隐性知识存在于档案管理者的头脑中,并通过相关的档案显性知识传达出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就是要把相关的显性传递给受众的同时把成熟的经验、理念等以固化的方式在组织内部传承。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行知识管理的理念就是使知识的受众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和范围内获得共享信息资源,并通过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服务公众共享资源的目标。这既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创新的目标,也是档案管理部门服务社会的最终追求。
2、档案管理呼唤知识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迅速信息、率先占有信息、平等共享信息成为信息时代胜负纷争的重要筹码。档案管理工作者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存储者应及时把档案资料、数据文件及时、便捷、准确地传播到社会,相应地,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正如在上世界9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 Cook )指出档案工作者应“由实体资料保管员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提出档案工作者不应局限于分类整理知识、保管知识,而应该想办法传播知识、转移知识、探寻知识,并提出要“把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探寻、传播、理解),从建立数据库到建立知识库上”,“引导利用者从泛滥的具体信息过渡到知识甚至智慧”,倡导把知识管理作为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既然涉及到管理,知识管理的内涵就不仅仅是纸质文档的分类保存,更应该涉及到知识的传播。
同时,另一位档案学者高德·拉伯楚克(Gord Rabchuk )呼吁档案管理界要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特征,把档案工作同知识管理革命紧密联系,要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为世界各行业的决策者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也即“21世纪档案工作者将在有关的知识管理决策中,承担重要责任。”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如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检索实质就是对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管理从档案实体管理转变为更加关注于通过隐性能力来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汇集。
三、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
1、推进知识编码化工作
在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均可以获得,而隐性知识助推着显性知识的可辨性。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显性知识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而且要求在更大的广度上有相应的标码认同,同时要求隐性知识能够切实服务于显性知识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档案收藏中心就需要转变为知识创新中心,而知识编码化工作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
知识实现编码的核心思想是将所需的知识标准化。知识实现编码后能够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能够使知识在更大的范围得到认可和利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知识编码并存储编码化的信息能够把档案知识转变为有条理的显性知识传播方式。编码的过程则成为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将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最后,建立数据库,将编码后的知识放入数据库,这样,知识就可以被更广泛的受众接收,从而使得知识从无序到有序。
2、推动档案工作者实现隐性知识相互传播
档案是社会生产、管理、经营、历史的原始记录,而档案工作者是熟悉并掌握着这些知识资源。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的特殊性。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档案工作者长期工作的隐性知识作用于档案资料(属于显性知识)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任务是把传统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与新进档案工作者相对娴熟的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形成隐性的知识管理技能。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如集体学习制度、技术讨论活动、电子论坛形式等,促进档案工作者的经验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相互传播。
此外,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来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缩小管理者和普通工作者、不同岗位工作者之间的知识落差,同时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平等开放的学习机制,建立档案工作者之间平等分享隐性知识的激励机制,使得经验技能在沟通中得到传播,新的经验技能又在传播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新的隐性知识。
3、实现图情档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目标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使档案工作被动的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新服务。图情档作为不同的信息资源,统一于知识管理理念下的信息化建设。图情档资源的人为割裂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实现共享,不符合知识管理关于知识传播共享的信息整合理念。档案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包含着原始信息,图书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集成,记录着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情报则是对社会新知识的探索和记载。图情档信息资源一体化是数据资源共享的需要,是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把图情档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度整合,能够更好地使受众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R]. 2002-11-25.
[2] 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
[3] 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徐鸿.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走向[J].档案学研究,2004.
[5] 彭明彧.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定位思考[J].湖北档案,2004.
篇8
【关键词】时间管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78―03
引言
学习支持服务是为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而提供的帮助活动,因而,完善的支持服务,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困难和问题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据一份调查显示,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前三的分别为:学习时间不够、原来基础较差、学习方式不适应。作为工作成人,远程学习者担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学习时间不够显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被调查者对此意见高度一致(标准差仅为0.75)[1]。对此问题,多年以来,学习支持服务只是一味的扩大开放度,尽量减少和避免时空上的限制,而忽视为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从学习效率、自身能力上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大多数远程学习者虽然时间价值感较高,但往往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缺乏理性的学习计划及熟练的学习技巧,他们的问题在于意志力或方法、能力的缺乏,想法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在心理学界,时间管理相关研究表明:时间管理作为一种调节变量,能够缓和压力源和工作紧张之间的关系;时间管理行为的运用与后继的抑郁、焦虑存在负相关[2];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因此,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不仅对解决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有所帮助,对于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减轻焦虑和压力,顺利完成学业也将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 远程学习者时间管理问题分析
1缺乏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时间管理行为训练就是通过辅导、咨询、授课等多种形式对个体的时间管理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包括启蒙时间管理意识、习得时间管理的技能、发展自律能力、克服时间浪费习惯等,其最终目的为帮助个体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行为。回顾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有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或指导。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接受这方面的指导更是少之甚少,几乎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风格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而研究所证实的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的关系,令人不得不想到这应该是一个教育界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国外,许多大学,如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Waterloo等早就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有关时间管理策略的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4]。而从国外和企业界的实践看,时间管理的行为训练是可以改变人们固有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时间管理又有可操作的一面,更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
2 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较低,因此,不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自己的时间。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信息技术意识。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感到恐惧,怕学不会或认为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是浪费时间,所以在遇到时间管理问题时很少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第二,缺乏运用软、硬件工具的能力。不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时间管理。第三,缺乏个体知识共享意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体知识共享能够提升工作绩效,提高学习效率。但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实际交往造成较低信任程度或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而导致个体知识共享意向较低。
3 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知道要想在学习、工作、家庭各种忙乱的事务中顺利完成学业,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但如今的问题是:自己排定的时间表、设定的目标,自己却没有严格执行,无法完成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计划本身不合理,大多数则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时间管理监控措施对他们实施外部监控,以达到影响内部监控、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作用。
二 时间管理支持对远程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业成绩
有研究证明,时间管理中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子是计划和时间分配[5],而这两个方面可训练性极强,所以,可通过相关训练的支持服务,提高个体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通过提高这两方面的时间管理策略,个体支配时间能力增强,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重要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2 有助于正确引导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从横向看,由于远程学习者的生活经历、文化基础、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复杂的学习心态。从纵向看,年龄差别、职务差别、职称差别也较大,社会地位相差悬殊,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有的仅仅满足于拿个文凭以便晋升,有的由于变换工作而需拿双文凭的。有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有很强的事业心,想多学点知识,以适应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但又离不开工作岗位脱产读书,这就选择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学习,这小部分学生是远程教育学习群体中最富有生气,最有希望的进取者,属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心理。这些不平衡的学习心理与学前的人格素质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张志杰等[6]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人格有关,如果提升了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倾向,势必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3 有助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在语言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记忆、注意、问题解决以及各种自我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其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时间管理是指对时间使用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节等的总称。它既包括计划和分配时间,也包括监控与调整时间的利用;既包括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也包括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与元认知具有某些相似的本质。国内有学者认为,时间管理能力,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因此,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不仅能改善他们的时间管理行为,同时对发展元认知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的内容
1 进行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1)时间管理行为训练的内容
时间管理行为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启蒙时间管理意识。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敏感性、对时间的自觉控制、时间管理的情感、动机因素等。第二,习得时间管理技能。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包括设置目标、优先级、计划和安排、反馈性。第三,培养实时时间管理能力。即增强在具体的情境中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其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如自律性、坚持力、节律性、效能感、克服拖延等等。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围绕以上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训,最终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学会一些实用的方法让他们回到工作、学习中后能更有效地管理时间;辨认出会浪费时间的事情;学会如何计划;建立工作优先顺序;学会提高效能,减轻压力。
(2)时间管理行为训练的实施途径
首先,可设置短期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进行训练。目的是通过课堂集中授课广泛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时间管理。其次,在具体学科学习中进行实地训练。即在学科专家和时间管理专家的指导下,把时间管理策略运用于具体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实时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最后,建议有关专家针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践编写一些时间管理的指导性书籍,突出实效性,对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2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1)提高信息素养
针对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不善于利用相关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特点,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搜集与整理资料能力。其次,开设信息检索课。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文献信息源的特点、作用,重点介绍光盘数据库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方法。
(2)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
教师对远程学习者应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专门介绍相关软、硬件工具作为时间管理工具。在此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的混合使用。例如,《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一书的作者David Allen将GTD总结成为一种将繁重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方式变成无压力高效的时间管理系统。这种GTD系统的内容包括:搜集记录所有你在操心的事情;定义出可以付诸实施的行动及其结果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你需要获取的方式和时间,按照合适的分类,以流水线的方式组织整理备忘录和相关信息;对你的承诺从目的、远景、目标、关注的范围、项目和行动几个方面保持及时和合理的回顾评估[7]。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掌握利用适当的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才能实现高效操作。如可利用Outlook的“新建任务”来做收集的动作,并汇总成“待办事项列表”,同时通过同步工具将任务同步到PDA手机里,以实现随时查看、随时提醒。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可将项目分解成一件件可操作的具体任务,清晰明了。
3 建立在线时间管理监控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监控可分为两类: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自我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过程,它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外部监控是学习者受到来自外部的对于自己学习的约束,表现为来自家庭、教师或长者的计划、要求、任务、期望、鼓励、批语督促、关注等,它与学习的外部动机相联系。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监控机制必须有机地融入到所有资源中,同时强化学生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远程学习的质量。
远程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平台,正好为监控机制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习平台中引入时间管理监控系统,实时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时间管理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对学习者在时间管理上的外部监控。这不仅改善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自动监控过程中逐步引导学习者由外部监控下的学习过程向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过程转变,将系统约束的行为转化为自身的时间管理技能,并最终从本质上升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 小结
接受时间管理行为训练是远程学习者提高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策略的有效措施,学会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是信息时代提升学习绩效的基本素养,建立时间管理监控系统是时间管理的有效保障。从这三方面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将涉及到有关培训课程的设置,人员服务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蔚.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一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3):43-45.
[2]Britton B K, 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83(3):405-410.
[3]Macan T H, Shabani C, Dpboye R L, et al. College students’ s time management: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4): 760-768.
[4]陈以洁.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5]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6):649-652
篇9
关键词:本体;学科建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2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ing Based on Ontology
Cheng Fe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e idea of ont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According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establish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alssification hierarch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for example,knowledge is usually gathered from diverse source with scatter storage,and knowledge retrieval is based on simple keywords matching rather than semantic searching.This paper creates a new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ontology method.
Keywords:Ontology;Discipling Construc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一、 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重大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更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研究与开发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以便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储与再利用。[1]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共享。而对学科知识进行管理在教育领域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本体的知识化,语义化和结构化特性,促进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构建
(一)本体概述
本体是关于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的明确规范。本体的目标是捕获该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从而为知识的表示,人们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知识的共享、重用提供良好的平台。[2]OWL是W3C组织推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本体描述语言,具有与多种本体语言兼容的特点,其底层语法符合XML标准格式。基于OWL建立的本体有很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并具有完善的推理机制,在学科信息知识管理建模方面,相对其他本体描述语言能更清晰完整地表达学科信息知识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的构建
本体构建原则最具有影响力的是Gruber[3]提出的五条规则,即明确性、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小承诺和最多单调可扩展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七步法、TOVE企业建模法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七步法进行的本体构建。所建立的学科信息知识本体,其主要层次概念模型如图1:
图1.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类层次概念模型
三、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针对目前学科建设信息知识管理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图2 基于本体的可重构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由上图可看出该系统主要由3大模块组成:
(一)学科信息知识库。该模块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包含了学科信息相关术语的元数据信息;学科建设领域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表示,包含了学科建设领域的概念、属性、实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以OWL文件的形式存储。
(二)知识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数据查询和本体查询,对学科建设知识库内所包含的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等进行检索和查询。
(三)用户模型。该模块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与系统进行交互。
四、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知识库、本体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本体论引入学科建设信息管理领域,建立了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采用本体的方法进行学科建设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当然,该模型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本体论知识的建立。
参考文献:
[1]O'Leary 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verting and connecting[J].IEEE Intelligent Sysrem,1998,13(3):30
篇10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先进技术为工具,针对多样性的档案信息而进行的有效整理,并将分类信息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共享。系统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能够优化档案搜集机制,提高档案信息查找的便捷度,同时,能够增强相关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还能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促进档案管理相关部门持续、健康发展。
二、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信息化现状
(一)管理意识淡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所属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部门领导还要相应地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但是,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在此方面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倾向,缺乏经济支持的档案管理,其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会停滞不前。
(二)管理人才匮乏。部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非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陷入无序的发展状态。
(三)管理标准不规范。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并未得到规范性、标准性的制度或者条例支持。长此以往,档案管理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部门间进行档案管理时,经常独立运行,缺乏沟通和配合,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管理形式传统。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知识信息化时代,但是大部分单位仍以纸?|形式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资源较少。这不仅会延长信息化建设时间,而且还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快速分享。
三、优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强化重视程度。要想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部门领导者首先要强化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坚持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客观认识档案管理工作,避免出现片面、主观评价档案管理这一现象,对于相关制度要及时补充、完善,给予工作人员鼓励性评价和支持。除了做到上述要求之外,还要针对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系统性的管理标准,以此作为工作者的档案管理依据,实现工作内容优化。并且要定期为员工组织外出实践学习活动,使员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管理意识,丰富管理经验。
(二)优化管理团队。档案管理人员是促进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主体,要想实现管理团队的全面优化,就要针对工作主体进行重点优化。首先,工作人员在知识管理背景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同时,还要提高对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此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可以转变人才招聘方向,从大学生中聘用适合档案岗位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当大学生成功入招之后,单位要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为这类人才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结合。
(三)健全管理系统。建立整体的、专业的、协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而且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系统完善之后,多样性的档案信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交流、传播和共享。因此,这将大大提高部门单位的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单位内部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尊重部门领导以及员工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当管理系统以及体系完善之后,档案实际管理中,要严格按照所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工作,避免出现管理不规范现象。
(四)丰富管理形式。传统档案管理纸质化,已不能及时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并且不利于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此,要丰富档案管理形式、建立数字化数据库、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对于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统一化处理,将统一后的档案进行详细分类,并将其运送到档案馆进行集中化存储。传统管理模式革新、信息化档案管理,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能够有效优化查询质量,提高查询速度。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进行纸质档案管理时,可以直接省去档案存储这一环节,从而降低该部门的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上一篇:学校作业管理办法细则
- 下一篇:低功耗电路实现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