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理安全;存在问题;对策和方法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后,随着患者保护自己就医权的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更加重视。特别是《条例》对发生事故与纠纷时要求医院方举证的规定,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杜绝纠纷。笔者对《条例》实施以来我县发生的16例由护理产生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案件进行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知识缺乏6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不知相关法律法规而违章操作,造成纠纷。如某个体诊所让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人员独立从事护理工作产生医疗性事故,而他们还以为只要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可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护理记录不完善4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记录不真实,造成纠纷。如某医院护士执行临床医嘱后未签字,产生医疗事故后就其一点而败诉。
1.3缺乏证据保全意识3例案件由于护理人员证据保存不完整或证据灭失,造成纠纷。如某医院一份病历文书被盗,出现医患纠纷时,直接无法面对。
1.4职责范围不明确3例由于护理人员职责范围不明确,造成纠纷。如有一例应当是医生职责,而要求护士代替去做,造成纠纷。
上述各案件发生原因也有相互交错与重叠的,为便于分析只选取了每一案件的第一原因。
2对策和方法
2.1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年龄层次均不一致,她们学习的时期也早迟不一。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几乎没有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近年来有些改善,但课时还是较少,而西方如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相关课程,走在我们前例,因此在医院要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学习:《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还对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模拟法庭,让护士在从事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医院护理纠纷,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能力同样我国的护理教学中有关护理记录的课时较少,书写护理记录的机会少,导致护士护理记录的基本功不扎实,这些都影响了护士对各项护理记录单的准确书写。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作为重要物证的护理记录单就不能完全地反映患者就医期间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医院结合临床进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让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作为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又可为日后医疗纠纷提供直接证据。更加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以及举证责任倒置,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时即使在护理患者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缺陷,一旦发生纠纷我们也将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2.3增强证据保全意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保管病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护理人员掌握各种文件、实物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如急救药品的保存管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出现输液反应时,各种实物的封存和保存等等。在护理纠纷中有很多的证据是因为保存不当,而失去了证据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忽视了证据保全意识,从而影响了在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中证据的获取。
2.4明确职责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自己完成,哪些必须有医嘱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让护生掌握一个原则:护士只能干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另外,刚毕业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实习生,不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执业护士的指导下方可从事护理工作,当然每项护理工作完成后自己也不能独立签字。
相信医院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将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减少或杜绝医患纠纷,这必定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陈英,肖春泓.培养护生树立牢固无菌观念的方法.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7(4):108-119.
篇2
一是纠纷患者不走法律途径,以闹为主。患者和家属一旦对医疗效果不满意,一不尸检,二不走法律途径,总是直接闹医院,逼迫医院高额赔付;达不到目的,就纠集“职业医闹”在医院寻衅滋事,采取吵闹、辱骂、拉横幅、破坏医院设施、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等暴力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使医院其他就医患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就医环境遭到严重破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严重相悖。因此,建设平安吉林必须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二是医务人员身心压抑,安全不保。中国卫生法学会调查发现,25.44%的医生从医信心动摇,84%的医生认为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生工作如履薄冰,人人自危,在诊治中首先关注安全性,畏首畏尾,以求自保。对有风险的手术,担心出现不测造成医患纠纷,就不敢做;或者尽量给患者做全面检查,不留任何漏洞,以免患者日后找麻烦,这样必然会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
三是医学精神面临质疑和挑战。医患矛盾的激化、关系的对立,让医学科学精神面临质疑和挑战,动摇了关乎民生的医疗队伍的职业根基,医生们不愿再担当风险,不愿探索,不敢创新,医学探索精神受到挫伤;而尤为严重的是,许多原先抱有“救死扶伤”伟大理想的医学生们感到迷茫和彷徨,他们惧怕做医生,不知如何从事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纠葛的行业。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直接损害的还是群众的健康。
为此,我建议,警民共建“平安医院”:
1、警务前移,警力前置,警务进医院。公安部门和医院共同在医院里设立警务室,派驻警务特派员常驻医院,并带领治安联防队员巡逻、巡防,担负医院的日常警务工作。一是可以杜绝或减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发生,起到威慑犯罪作用,即使发生案件也能快速破案,减少和避免损失;二是可以减少和缓解社会矛盾引发的冲突,遇到医患纠纷警务特派员可以及时出面调处;三是可以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2、维护医院的治安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选派有多年公安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民警担任警务特派员,制定驻院警务特派员职责、工作制度、管理办法等,并为警务室配备警车和警棍、手铐等警用装备。
3、为预防各种复杂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及其他重大纠纷问题,应专门制定《处置医疗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小组,大力配合“平安医院”的创建活动。
4、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技防设施,在医院内安装覆盖各个角落的监控设备,构建人防、技防多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新秩序。
5、建立医保大队。各医院内部目前只有十几名保安员,与医院的安全需要相差很远,民警应协助医院扩大安保力量,增加保安员,建立医保大队,全力担负起医院内部及周边的安全保卫工作。
篇3
关键词:医疗纠纷;成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45-02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到法院的医疗纠纷呈日益增多的趋势。纵观中国法律、法规,中国关于医疗赔偿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与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与适用不同,各地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出现千差万别的结果。
一、医疗纠纷的成因
医疗纠纷成因应当说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背景因素、医疗因素、患方因素。
1.背景因素。背景因素也可称社会环境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医疗纠纷不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说它对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着作用。首先,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医疗保障不复存在,新的医疗保障确实存在保障不够;二是受保障人群对新的医疗保障(包括商业保险)需要自己出钱构筑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这两个问题都会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基础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患”矛盾(基本医疗保险与参保职工的矛盾)转嫁成医患矛盾,或社会机制问题。其次,医疗机构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受到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断奶”,同时“被推向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救死扶伤”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源自商业经营中“顾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知所从,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服务活动中有所反映。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直接起因。第三,部分新闻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负责任的炒作、误导造成人们在此问题出现的认识误区也是医疗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医疗纠纷中患方将“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体给你们曝光”成为威胁医院的口头禅。第四,由于社会变革造成人们心理承受发生问题及部分人对社会不满,转而把医院及医务人员当做“出气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数。“要致富做手术,做了手术扯事故”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些病患明说:“你们那么大个医院,给一点算什么吗!”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国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2.医方因素。医务人员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较普遍的情绪,医生反对自己的子女学医做医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医疗纠纷中按患方不满医方因素可分为服务态度问题、价格问题和医疗效果及管理的问题几方面。细分下来有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拖拉、对就诊患者漫不经心、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某些问题指正其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够妥当、病情解释或交代不清、违反医疗常规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记错账、技术水平不高及缺乏经验等。医方因素归结到一条就是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常规。
3.患方因素。患方因素导致医疗纠纷的有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方对此没有相应认识、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认识误区对医院规章制度理解不准确、有个别医疗纠纷因患者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出特别要求引起的、家庭经济或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转移、患者及其家属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数在其他地方(包括非医疗服务行业)“闹事”尝到甜头的故意行为。
二、对医疗纠纷案件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一)医患法律关系分析
在法院受理的与医疗相关的民事案件中,绝大多数案件是患者或其近亲属以医疗机构侵权为由,只有少部分案件是医院患者要求交纳医疗费或腾退病房,这些案件均涉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问题。
1.患者的权利。关于患者的权利,宪法、民法及医疗卫生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均规定了患者的权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2)平等医疗保障权,中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3)自,即指具有行为能力并处于医疗关系中的患者,在寻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思考,就关于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所作出的合乎理性和价值观的决定,并根据决定采取负责的行动。(4)知情同意权,即指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可以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决定取舍。(5)人格权,《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6)隐私保护权。
2.患者的义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义务主要有:(1)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2)尊重医务人员人格和工作的义务;(3)合作医疗的义务;(4)接受医学检查的义务;(5)交纳治疗费用的义务。
3.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者的义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的,患者的权利,往往是医务人员的义务。概括地说,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者的义务主要有:(1)执业医疗的义务;(2)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的义务;(3)提供医疗服务的告知义务;(4)紧急治疗的义务;(5)医疗危险注意义务;(6)医疗转诊的义务;(7)医师的报告义务。
4.医疗服务者的权利。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与就诊患者相关的权利主要有:(1)治疗权;(2)特殊干涉权;(3)医学研究权;(4)人格尊严权。以上分析了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需要指出的是,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对医患双方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虽然患者在医学知识以及举证能力方面处于弱者的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有许多纠纷属于患者或其近亲属的认识或专业知识存在局限而引发的,有的更是属于患者无理缠讼所致,对此法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5.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要正确确定医疗纠纷的诉讼主体,首先需要明确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请求权主体为患者及其近亲属。即当医疗损害导致患者伤残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是患者本人;当医疗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时,损害赔偿请求权就归属于其近亲属。但是,在患者的身体遭受严重损害时,其近亲属也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赔偿义务主体,则有所不同。国家医疗机构和私立医院所致的医疗损害,赔偿义务主体是医疗机构即医院,而非具体的经治医生,受害人不能以医院的经治医生为被告,而应以医院为被告。
(二)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
目前,处理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主要有:(1)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世界卫生组织》等;(2)宪法;(3)《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4)药品管理法;(5)医疗法律,主要有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6)医疗行政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7)其他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等。当前,医疗纠纷法律适用的关键问题是要明确医疗事故的性质及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并由此准确界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民法通则》及民法理论的关系。
一方面,医疗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医疗事故的基本性质是侵权损害,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应当受到民法及其理论的约束,同时也要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但是,根据中国《立法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是对民法通则中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定,在特殊领域(医疗行为)适用的具体规定,不能构成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在下位法与上位法抵触时,应当适用上位法。另一方面,与一般的民事侵权主要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不同,医疗事故所处的医疗卫生领域和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中,在平衡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利益时,需夹入对医学发展这一社会利益的考虑。当然,这种利益的考虑要适当,否则不但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责任,在实际上放纵了医疗机构,甚至成为医疗机构不尽其职责的庇护伞,最终反而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医疗侵权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问题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多,大多因突发事故、车祸等原因入院,患者及家属急躁。因此,要注意防范和解决护理纠纷,维护患者权益,密切护患关系,不断加强骨科病房的安全管理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探索安全管理措施和对策。本文结合我院骨科病房发生的护理纠纷情况进行分析。
1骨科病房护理纠纷基本情况
2005-03-10~2008-11-15,骨科病房共发生护理纠纷5起。其中,护士业务能力欠缺引起者2起;责任心不强和沟通障碍引起者各1起;与医疗费用有关的1起。
2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较差2002-09-01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中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患者的权益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活动要求,为患者保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依据,强调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患者都是保护其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惯性思维,不注重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手续,发生纠纷时举证不利。特别是在查房或抢救患者时,忽略患者及家属的感受,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说话不严谨,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
2.2业务能力欠缺在骨科病房发生的5起护理纠纷中,因业务能力欠缺引起者2起,其中1起是由于护士操作技术欠佳使患者不满意,护士对先进的医疗设备不能熟练使用,导致骨折手术后移位。文献也有类似报道。护理人员在技术水平决定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层次、操作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不同,个别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水平相对低下,如:静脉输液穿刺失败后未向患者道歉,未让患者及家属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实习护生单独操作等原因均可引起护理纠纷。
2.3责任心不强护士在诊疗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给患者换点滴时只看床号,未核对姓名,而造成输液错误引起纠纷。其中,有1起是由于护士执行医嘱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误给糖尿病患者输入葡萄糖所致。
2.4沟通障碍骨科病房患者多,护士工作量大,常常会面对不同的患者。且大多因突发事故、车祸等原因入院,患者及家属急躁,紧张,希望入院后能够立即手术或给患者解除疼痛。如果护士不能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缺少耐心的解释和必要的关心,使患者及家属有未被重视的感觉,很容易发生冲突。在催款时如果一味的强调不交钱就停药、停手术很容易让患者产生医院只知道挣钱,不管患者的想法。加之有些护士考虑问题不周全,缺乏换位思考,说话不注意地点和方式,容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此外,入院宣教不完整,平时与患者沟通的信息量少,不能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沟通时用语不当等,均可造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为引发护理纠纷埋下隐患。
2.5医疗收费错误医疗费用是患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由于医疗收费项目种类繁多及治疗费用产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且受编制限制,护理人员负荷过重,忙于各种治疗及护理,不够重视医疗收费,医院收费差错时有发生,既影响了医患关系,也影响患者对医院的诚信满意度。因计价输入错误1起是因护士输入长期处置医嘱时未认真核对时间,造成年份错误,发生一次计价滚动5000多元而产生纠纷。
3防范措施
3.1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患者都是保护其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必须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益。应定期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和讨论会,使护理人员提高认识、扩展视野,从法律的高度认识职业责任。认真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有关的法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民法通则》等,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意识到护患关系已成为一种法律关系,自觉约束护理行为,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并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护理纠纷。
3.2加强管理,落实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医护安全的基本保证。临床医疗护理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确定因素,存在风险,大部分医疗纠纷是医务人员工作失职或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造成的。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尽到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回避义务的职责,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任何疏忽大意、造成的渎职行为,如:用错药、输错血、打错针等都可能定为渎职罪。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是避免护理工作养成良好习惯,严格遵守查对、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各种护理常规等。保证在护理工作中有检查、有监督、有反馈、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术水平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被引入临床,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继续教育,熟练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技术训练,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和护理操作常规,定期进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操作技术比武等活动,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4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
3.4.1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应对能力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职业、不同病种的患者,首先要有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树立献身于护理事业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管理者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解决临床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和高度的责任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一定能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和认可。
3.4.2加强语言沟通,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使用恰当的的称呼,态度和蔼、热情,以耐心、爱心去关爱患者,尊重、照顾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陌生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巡视病房时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倾听、主动疏导,善于从患者的言词、语调、手势、表情捕捉信息,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与患者交谈要亲切,语速、声音适中,多配合肢体语言。同时,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采用恰当的方式,从而真正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篇5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有害事件。在卫生部2011年新的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细则中,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要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的落实,而护理人员是直接发现、知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护士作为医疗器械的主要使用人员之一,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使用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监测和防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
2、医学装备质量与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医学装备临床应用中,由于质量管理和维护保养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日益突出。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2010年全国6省市99所医院调查,医疗装备的总体合格率小于70%,由此引发的纠纷占医疗纠纷总数的17%。由包括护士在内的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医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熟练知晓掌握相关指标,加强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保持急救和生命支持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责任和意义重大。2护理人员在医疗器械质量管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医疗器械允许用于人类医疗服务,发达国家政府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个规定就是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的基本要求。它是以医疗器械作为客体,对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必须达到的安全与性能要求做的明确规定。除其他监管环节外,医院是医疗器械质量把关的最后部门,医疗器械的临床安全使用是提高医疗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疗器械从进入医院开始,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监控等各个流程都是实现医疗器械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实管理中,护理人员涉及的相关环节存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
(1)验收。把好验收关是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第一步。领用或验收器械时,对各名称器械的生产单位、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和批号、灭菌日期、有效期、配置是否齐全等重视程度不够,植(介)入材料的条形码校验、粘贴等是否符合要求把关不严,发生纠纷等责任事故时难以溯源追踪。设备在验收培训后,使用仅限于厂家工程师培训所涉及的知识,对设备的功能探索停滞。加之有的工程师实践经验并不丰富,有遗漏的没有得到深挖,从而使设备的功能进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应用受到限制。
(2)使用
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护理人员的在校学习课程涉及器械专业的内容较少,进入临床实习直至上岗以后动手机会少,相关知识接受渠道缺乏,这种储备不足和技能欠缺使得仪器设备作用难以完全发挥。护士对一些设备的常见参数设置缺少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例如,呼吸机、监护仪等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重等作相应的参数调节设置,盲目关闭报警或上下限设置不合理都会使设备的使用和治疗达不到正确、合理。
②常见故障分析、排除能力差。护士是女性,在维修、处理故障方面有动手能力差的天性。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等急救设备常见报警多,护理人员若会分析处理,可迅速排除易发故障,促进仪器的有效使用。但连接导线脱落、管路连接中断或漏气、卡阻等这些简单常见故障,护士往往发现不了,束手无策。
③安全责任不强。医疗仪器的安全包括设备本身、病人和操作者的安全三个方面。有的护士不按操作规程开、关设备,造成电流冲击、内置程序丢失等直接损害引发故障。器械使用前未进行安全评估、严格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是否在安全有效期内等,有的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不询问病人的舒适度,不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在手术室或介入中心的X线类、激光类仪器在使用时忽视对病人和自身的辐射安全防护,带来损伤隐患。有的病人使用监护仪后完全依靠仪器取代了护士按规定时间间隔进行巡查监控,频谱仪在摆好照射位置和设定好治疗时间后由病人自行使用、调节,极易造成监测失察或治疗不当引发烫伤。
④法律维权意识淡薄。设备使用前未向患者清楚表述使用目的和注意事项,需要患者配合的地方交待不明确。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有的护士会不经意间轻率地在患者或家属面前谈论仪器设备可能存在故障,一旦护理、治疗效果或抢救出现偏差产生纠纷时就会成为短柄。有的器械特别是高值耗材在使用前未签订知情同意书,容易产生拒付费和投诉的现象。
3、维护保养
(1)仪器设备不能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着医疗卫生法规的不断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各家医院的医疗纠纷事件也随之逐年上涨,做好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随时保证抢救设备的正常待机状态,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因设备故障延误抢救危重患者引发的医疗纠纷,尤其是急救、生命支持类的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其主机、附件等必须时刻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然而一些例行性维护、校验方法护理人员却知之甚少。例如除颤仪的电池要按要求进行充电维护,由于充电不足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贻误抢救时机,如此情况会造成患者人身损伤,形成法律责任。电刀的能量输出和电气安全性能等质控检测项目也未按要求开展,可能引发灼伤、电击等危害。
(2)清洗、消毒、灭菌等执行标准不高。呼吸机的管路、内窥镜及腔镜器械等在使用后都要进行认真的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保存、发放等流程并开展生物灭菌监测。临床实践中,这些环节普遍欠缺或是执行标准不严,重视程度不够。
(3)与器械管理部门配合欠密切。使用者和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维护保养是器械管理的重要形式,而不单是医学工程一个部门的事。要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护理人员应认真作好医疗器械使用登记本的记录,按要求的内容详细填写,监测产品是否存在设计缺陷、质量问题和使用不当等,并应及时报告器械管理部门。一方面便于分析反馈,通知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功能测试,进行调整、、更换易损部件和耗材,另一方面有助于做好信息跟踪和经济效益数据统计,为质控的采购、维修环节提供参考。另外,医用计量器具检定和设备质控能否准确按时间周期和节点上报,都依托一线护理人员和设备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
二、加强设备质控护理队伍素质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强化岗前专业培训。首先是责任心、事业心教育,明确涉及操作和管理医疗器械的护理岗位的特点,尤其各个专业护理人员更应具备较强的岗位责任意识。其次是上岗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必须熟悉所管理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参数调节与常见故障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考核合格后方能赋之重任。只有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做临阵不慌乱、有效应对处置。受训者在培训中认识到与高年资护士的差距和不足,有利于克服眼高手低的情况,设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尽快融合到器械护士专业队伍中去。
2、重视继续教育。医疗器械和设备目前已成为现代生物、计算机、声、光、机械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合体,更新速度快,治疗专业和范围不断拓展,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新专业、新知识的发展动态。主要方法是加强院内培训,由厂家和医学工程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经常性授课,结合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摸索,善于总结,对于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性能和及时掌握新的应用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众多仪器控制系统和操作界面采用英文和计算机智能触屏等,应注重加强外语、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便于进一步熟悉掌握其操作使用。
3、经常性管理纳入护理常规考核。充分利用护理查房、交班以及医学工程部门进行全院设备查房的机会,对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要主动沟通交流,做到人人知晓。可将使用流程、制度、操作常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制成护理操作卡片,列入护士常规考核项目内容。注意利用医院的条形码等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医疗器械档案的建立,做到溯源清、使用状况清。科室设备外借要做好交接和记录,登记清楚使用日期、参数设置、用前用后状态、操作者签字等内容,便于故障损坏时的责任界定,增强使用人员爱护仪器的责任心,并为故障维修和管理提供数据和信息记录参考。
4、运用综合手段监测管理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可以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针对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措施,提出改进计划,预计其效果,并持续改进,对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结合绩效管理等考核手段,细化各管理流程的项目、步骤,对漠视患者安全的人员给予惩罚,可多渠道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医疗器械安全使用风险意识,有效提高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的质量。
5、增强预防医疗纠纷的意识和处理能力。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举证倒置的条款学习,维护、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尤其是医疗和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记录不可忽视。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责任或问题,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注意说话的艺术性、技巧性,学会换位思考,多从患者的角度去解决、处理问题,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意识、态度来化解可能的纠纷。
三、讨论
篇6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①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等。“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制裁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书的处罚。②民事责任,它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如果其中一方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应依契约承担赔偿等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指相关行为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应依法承担侵权赔偿的民事责任。③刑事责任,系因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相关社会关系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管制、拘役、判刑,附加刑有处以罚金、剥夺权利、没收财产等。
1.1行政责任批评、警告、纪律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61条规定: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该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给予警告处分。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品和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药学人员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品和第一类、未依照规定保存品和专用处方、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紧急借用品和第一类后未备案、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等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5条也规定:药学人员违反《品和管理条例》第72条的规定,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医院药事管理规定》第39条规定:药师在执业过程中,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混乱,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未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经济分配的依据以及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的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吊销其执业证书《品和管理条例》第73条规定: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品和第一类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处方管理办法》第56条规定:药师未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品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品和第一类以及未按照规定调剂品、处方的情形,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药学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2民事责任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9条规定: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5条、第57条、第59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未尽到告知义务、未征得患者或近亲属同意所实施的医疗措施,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3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第142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即需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5条:销售劣药的,没收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91条: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收受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医务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情节严重的;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的;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药师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药师具有审核医师处方适宜性的权利,同时第36条、第40条规定:药师若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有拒绝调剂的权利。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药师在执业过程中依法承担管理药品、调剂药品、监督合理使用药品等职责,很少见到所赋予药师的权利,药师只有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执行权、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药师职业责任与权利的不平衡,影响着临床合理用药,有碍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3问题探讨
3.1处方调剂药师在处方调剂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调剂错误所致不良事件;调剂交代不清造成的用药失当;情节严重的,应依《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的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如果引起患者损害,可以援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8条所确立的归责原则,第57条、第60条所规定的医疗水平判断,总则部分第16条所规定的赔偿项目等具体条文决定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但当药剂人员疏忽,未能行使拒绝调配处方的权力,调剂了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甚至是错误处方时,在此情形下,医师与药师之间怎样分担责任?现行法规中,没有涉及药师调剂了医师用药错误的处方应怎样承担责任的条款。有时出现医师处方用药不适宜、或是药师调剂出错的情形,但没有引起患者损害,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只是患者抓住了药师的错误大做文章,提出过分的要求,此类问题应如何处置,药师该怎样承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此类问题解决起来依据不足。
3.2参与临床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三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职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细化药师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仅限于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的权力,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晰,职责任务过于笼统而不具体。可以明确的是药师是一名参与者、协作者,不是决策者,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在此情形下,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疗纠纷时,医师与药师应怎样分担责任?很难界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二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医师与药师看起来是协作关系,但如何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怎样承担责任?药师是否承担不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还找不到比较适合的法律依据。
3.3用药指导药患关系被认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药患双方都是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民事主体双方地位平等[1],患者用药,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虽有一些相应规定,但因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的过错,违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导致用药不当,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样承担责任,我国法律对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中双方的责任认定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致使对药事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法。
4建议
4.1完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药师在医院药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规定还不太完善,患者在药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或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疗纠纷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并不详尽明确,医师与药师之间、药师与患者之间的责任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总结国内学者对医患关系法律属性的探讨,大致可概括为4种学说:“公益学说”、“医疗消费学说”、“侵权行为学说”和“医疗合同学说”。药师与患者法律关系可从“公益说”、“合同说”、“侵权说”3种途径加以解说[3]。也有学者提出另3种学说:契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请求权竞合说[4]。无论适用怎样的学说,可以明确的是医疗机构药师是药学服务最终的实施主体[5],应该有一部关于药师职业的法律法规,执业药师法或是药师法,规定药师在药学实践活动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明确医药间、药患间的法律关系,明确彼此的责、权、利,使医师与药师间、药师与患者间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制定药学服务工作规范,药学服务标准操作条例,使药师在标准化、规范化的药学实践中执业,依法保护药师的合法权益、同时惩治药师的违法行为。
篇7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化输血培训来提高输血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降低缺陷发生率,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前的归档护理文件98份设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后的归档护理文件104份设为试验组,通过实施发放文件资料、简化和修订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等规范化输血培训的方式,使全院护理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加强输血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控制。结果:试验组的输血归档病历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输血护理文件缺陷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可以明显提高输血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减少书写缺陷发生率。
关键词 规范化输血培训;输血;护理文件;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69
输血治疗已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正确合理地输血能挽救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输血安全也引起广泛关注,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是确定输血医疗纠纷中治疗是否得当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为确保输血安全,护理人员输血相关记录应做到书写规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3月全院共输血469人次,从中随机抽取98份归档病历作为对照组。2013年4~6月全院共输血465人次,从中随机抽取104份归档输血病历作为试验组。
1.2方法两组输血病历均由护理部病历检查组用输血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抽查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输血领血单,配发血记录单,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
1.2.1对照组全院护士按照要求书写输血病历,未经过规范化输血培训。
1.2.2试验组全院护士经过规范化输血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作者单位:239300天长市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门诊部
赵娟: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1.2.2.1制定制度与流程伍伟健等[1]认为输血程序涉及范围广,步骤繁多,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同行的经验,制定本机构的输血政策和输血程序,规范临床用血。由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输血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共同制定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1.2.2.2发送输血相关材料将《临床输血相关管理制度》《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临床输血技术质量考核标准》《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打印成册,每个临床科室发放1份,要求护士长组织科内护士学习,每季度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临床输血相关管理制度专项检查。
1.2.2.3召开专题会议为了扎实落实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先后4次召开不同层次和级别人员的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反复讨论磋商,并不断提出改进意见。
1.2.2.4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我院对全院护士就输血相关知识进行了20学时系统的专题培训,并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用血全员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特别是新上岗的人员,培训率要达到100%。内容包括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护士在输血过程中的主要职责、临床输血各个环节的质量考核与
管理、输血病历书写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等,以提高全体护士输血方面知识及输血操作的技能水平,并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1.2.2.5修改和规范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繁琐的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容易使护士工作中忙而出错,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与输血科多次商讨研究在不违反输血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简化和修订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2]:去除标本采集记录单,将标本采集者、核对者、送检者签名修改到临床用血申请单下方;配发血记录单下方增加核对与输注;输血领血单与配发血记录单由护士粘贴在专项化验回报单上,顺序先贴配发血记录单,后贴输血领血单,不能与其他化验单混贴,便于检查;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合并简化成一页,便于书写。简化后的输血护理记录单尽可能以打勾的方式,一目了然,便于护士填写,避免了条理不清,忙中出错。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输血归档病历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及各项输血相关记录单缺陷发生情况。归档病历中所有输血相关护理记录按照我院输血相关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考核标准进行评价,≥90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
1.4统计学处理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进行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输血护理文件书写总体质量比较(表1)
2.2两组各项输血护理文件书写缺陷率比较(表2)
3讨论
3.1重视输血安全,防范医疗纠纷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实施, 2012年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8月起施行,为提高输血病案质量,保障病人、医院、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医疗纠纷[3],我院高度重视输血安全,成立了输血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护理部则重点抓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的规范书写,确保每份输血病案符合法律要求。
3.2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对核心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各科室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认真学习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安全输血查对制度,不断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使每位护士真正从思想认识到“每一份病例就是一份法律文书”,在输血过程中护士要时刻牢记查对制度的重要性,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据报道[4],在美国,导致输血时产生致死性急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几乎半数是由于输注了与患者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引起,这常常是由于患者身份或标本确认方面出现了差错。
3.3持续开展输血病案质量考核,有效控制输血病案质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决定每季度组织1次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专项质量检查,对发现的输血相关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按照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相关规定进行奖惩,从而督促护士规范输血病案书写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自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后,输血相关护理文件的书写合格率明显提高,各项输血相关护理文件书写缺陷数明显减少。临床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安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输血科应加强对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和把关,我院规定申请单填写不完整而又未注明原因的,应该拒绝发血[5]。
3.4定期开展规范输血专题培训,提高护士输血知识和技术水平通过开展规范输血专题培训及科内培训,能明显提高护士的输血知识和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对输血各个操作流程能够较前熟练掌握。通过护理部现场提问大多数护士回答较熟练。通过定期开展输血专题培训,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和新护士的岗前培训,从机制上督促护士自觉学习,提高输血技术水平及处置问题能力[6],能不断强化护士的输血安全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输血危机意识,改变服务理念,明确护士在临床输血中的职责,确保临床用血合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伍伟健,田兆嵩.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基本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26-231.
[2]王薇.155医院血型标识牌和输血记录单的制作和使用要求[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9):816-817.
[3]季阳,郑忠伟,庄文.保障我国输血安全的策略和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359-361.
[4]丁亚,赵敏.外科影响输血护理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29-330.
[5]王文勇,陈映红.3763份临床输血申请单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64.
[6]陈颜,傅雪梅,杜鹃,等.四川省临床护士输血相关知识调查及对策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5):556-558.
篇8
【关键词】普外科;护理风险;防范;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8-01
医疗护理风险既可以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可以使医院为之付出赔偿的代价,甚至可使医院丢失市场。因此,可以把医疗护理风险理解为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事故及护患纠纷,缓解护患矛盾,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内容明确规定了医疗护理纠纷的法律依据[2]。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应对能力,减少护理风险。
1 护理风险因素存在的原因分析
1.1 服务对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在就医中,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过去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现在就会被患者及其家属看作无法忍受的侵权行为,例如未经患者同意带实习生进行导尿操作教学演示等。
1.2社会环境
新形势下,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及医疗法规的相继颁布,使医护人员的工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强制性约束,而由于医疗事业的高科技、高风险,后果不可测等特性和医疗进展的局限性,很难完全满足广大患者家属的需求,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常常使危机事件在医护人员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一触即发[3]。
1.3缺乏沟通
患者缺乏对有关疾病的认识,对病情不了解,或者医护人员没有周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充分估计其可能发生的问题而向患者进行交代,患者及家属没有思想准备,出现意外后常不理解,尤其患者一旦出现死亡、残疾和器官功能,便认为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的差错事故,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4]。
1.4服务质量
由于医护人员言语和行为不当或过失,造成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而导致医疗投诉,甚至于提出巨额赔偿和诉讼。此外,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引发危机的事件也很常见。如因护士失职而导致病人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以及护士因脱岗延误手术患者抢救等事件也屡有发生。
1.5技术质量
护理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而临床护士又趋向年轻化,新旧更替快,随着资深年长护士的调离、解职,很可能造成护理队伍结构的断层。新毕业护士由于经验不足或是协作技能不强,易引起冲突,导致投诉,造成对护士信任的危机。
1.6组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业务技术培训不够,仪器设备管理不善,环保措施不力等都可能成为产生纠纷的因素。
2防范措施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及实习护士应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要了解,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医务人员。
2.2 增强责任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是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以医德为基础,以对患者高度负责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制定的,护理人员必须遵守,在值班时要集中精力,做到人少事多不忙乱,业务不熟不蛮干,单独值班不松懈,抢救患者不涣散。认真执行医嘱,非抢救时间不执行口头医嘱,严格三查八对等规章制度。认真交接班,严格做好四看五查一巡视。只有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3 强化护士证据意识,准确书写护理文书
护理文书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连续完整,正确使用医学术语,正确修改书写错误,不得刮、涂、贴,若需要重抄时,不能按自己的需要更改记录内容,以导致原始资料失真。应要求按照不同班次,不同人的笔迹重抄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患纠纷。
2.4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要带着高度责任心细心查看每一位患者。改善服务态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患者多说几句话就能发现他的心身需求,患者想到的,我们能做到,患者没有想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对患者及家属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交待清楚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潜在风险等。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护理一位患者交到一位朋友。
2.5 加强业务技术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护士长要多观察,护士平时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理论及技能培训,对技术应精益求精,只有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广搏扎实的专业知识指导护理实践,用娴熟规范的护理操作能力准确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从而维护自身权益。
2.6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层层把关
各级重视质量管理,护士长每日督促检查本科护理工作,院质检组不定期进行检查,科质控组每日检查,护理部组织各科护士长每月检查,对每次检查中发现的总是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反馈,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做到层层把关,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小结
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护理行为中现存和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充分认识护理风险的的严重危害性,强化提高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细节管理。努力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满意的就医环境,最终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通过有效的讨论普外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降低了纠纷的发生,而且把各种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护理的安全系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从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优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玉平,熊爱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护理研究,2013,27(6):1473.
[2] 胡永梅,刘喜梅,房小惠.ICU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现代护理,2012,18(9):734.
篇9
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断培育和发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作用,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不方便、医疗质量不放心、医患关系不和谐等突出问题,提高患者和社会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单位。
三、活动安排
按照“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整体要求,2013年活动分为宣传教育、查找整改、督导检查和总结提高等四个阶段,四个阶段要有机结合,有序推进,同时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科学总结工作经验,巩固活动成果。
(一)宣传教育阶段(2013年7月)。各单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树立医疗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营造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查找整改阶段(2013年8月)。各单位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对照活动内容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多种方式,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医疗卫生机构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要集中精力逐项进行整改,务求取得实效。
(三)督导检查阶段(2013年9月)。县卫生局结合卫生综合督导工作,按照日常检查和集中督导的方式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0月)。各医疗卫生单位对3年的活动情况、成绩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好的工作模式,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四、活动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1.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继续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开通医疗绿色通道,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2.深化优质护理服务。要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优质服务。突出做好入院宣教、护患沟通,扎实练好基本功,增强爱心与责任心,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做好患者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
3.加强医技科室建设与管理。在大力推进下级医疗机构认可上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加强医技科室建设与管理,为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奠定基础,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4.开展医务人员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继续开展以“强化制度落实、夯实基础质量、提高服务技能”为目标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训练内容和竞赛形式,探索建立医务人员岗位技能训练的长效机制。各单位要制定培训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量化考核指标,落实奖惩措施。届时卫生局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大练兵、大比武,在卫生系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医务人员基本技能的持续提升。
5.加强“示范科室”建设。根据年初的示范科室创建计划,各单位在优化科室设置,完善设备装备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训,重视服务能力提升,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6.积极争取“外援”。相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与上级医疗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采取专家坐诊、教学查房、免费进修等形式,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7.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认真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着力解决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人防、技防措施,建立健全医警快速对接机制,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权利;规范投诉管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8.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单位要实行价格公示制度,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全面加强投诉管理,公开投诉电话,做好投诉登记,及时调查处理和化解纠纷;加强“两部”公告宣传,密切与公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保障医疗机构秩序,维护群众利益,坚决打击无礼取闹等非法行为。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章、规范,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1版)》要求,规范用血管理,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稳步推行自体血回输等血液保护技术。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
5.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快速发展。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大力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改善服务质量。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集中培训,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召开座谈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意识。继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
2.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纪、违规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等商业贿赂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4.大力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尊重医务人员、关爱患者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医务工作者”等典型引路作用,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医改的积极性。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1.着力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长效工作机制。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服务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狠抓落实整改,建立健全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
2.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继续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发挥行风监督作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
3.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在坚持以“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为核心的传统医院价值理念基础上,激发医院职工人文道德关爱。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县卫生局成立“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大力宣传“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及时宣传各单位好的做法、经验和先进典型,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08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病人保护自己就医权利的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更加重视[1]。护理人员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理论向实践,从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在以往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只重视基础护理操作或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强化护生法律意识。护生从学校到医院,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面对开放多变的社会环境往往不知所措。据统计,实习护生造成的差错在护理差错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防范实习生差错的发生,对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护士及学生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律知识的缺乏常常是导致差错的重要原因,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护士法律教育又刚刚开始,如何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是我们正在摸索及思考的问题。
1 加强临床护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临床护生法律意识,使其在临床护理中可以为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能为解除病人痛苦、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强化临床护生法律意识,才能使护生言行审慎、细致、耐心,提供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只有强化法律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员[2]。
1.2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临床的带教使护生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增强,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工作当中。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进一步认清护理管理中各种规定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的义务去履行,从而确保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3保护护理人员自身及医院的合法权益
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具有较丰富的相关知识,可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医疗纠纷,在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依靠法律来保护护士自身和医院的合法权益。
2 护生法律教育的方法
2.1开设法制课,对护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在护生进病房实习前由护理部、护理教研室组织全体护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接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对老师的法律法规教育基本相同,特别强调护生的法律身份。在护生实习守则中明确规定,护生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护生不得单独执行治疗性操作。制订了详实的实习护生差错事故处理办法,如果学生超越老师的指导进行治疗性操作而引起差错时,要做书面检查、停做治疗性操作1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导致事故发生,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给予停止实习、退回学校的处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对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差错及后果引起足够的警觉。
2.2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与法律法规的教育
带教教师要求有5 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带教老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有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要重视带教教师工作的实际考核,考核优良者才能胜任。
在每年接收实习护生开始临床实习前,对带教老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将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法律法规学习的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中有关公民法人权利与侵权行为及民事责任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医疗责任事故罪的内容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提供国内外医疗纠纷经法律途径处理的典型案例及以往学生导致的差错事例,提出问题,组织带教老师讨论,然后由专职教师将以上内容结合案例进行讲授。通过教学活动,使带教老师形成明确的概念,自己不仅要尊重病人的权利,为病人实施安全优质的护理,同时应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负责,带教老师对学生所造成的差错事故的后果负有责任。如果某位学生发生了差错,该学生的带教老师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经济赔偿,如失职情节较重,还会给自己的执业资格造成影响。
2.3对违规情况的密切观察与处理
护理教研室专职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到病房观察、指导教学情况。了解学生执行治疗性操作时是否经老师核对、有无老师跟随。如果发现学生做治疗性操作时没有老师的指导,要查明原因,将情况与病房的老师、护士长进行交流,讨论改正的措施。为避免带教空白的现象发生,即带教老师休息而学生在班的情况,则由护士长提前另外安排老师带教。
2.4因材施教因阶段施教
差错有时比较容易发生在一些特别主动的学生或那些性格内向、埋头做事的学生身上。护理教研室专职教师通过观察,通过与病房带教老师交流,对这些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过于主动的学生,老师既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亦提醒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鼓励内向、埋头做事的学生和其带教老师相互间多进行沟通。每当学生转至新的病房时,告诉病房的带教老师这些学生的特点,进行重点带教。利用每轮回学生转科集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调。在实习中后期,当学生操作比较熟练后,经常提醒她们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2.5带教中贯穿法律知识的讲解
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可以结合实际,一面讲专科的理论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一面讲如果不按照规章制度去做就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教会学生们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因为护理操作规程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向临床护生讲明精湛而娴熟的操作技术的法律意义:如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抢救危重儿时因头皮针几次穿刺不成功,不能很快地进行输液给药,延误了抢救时间,就会影响抢救效果。新的监护仪不会使用,看不懂说明书,都会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护士的这些不足都会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甚至发生护理纠纷。让护生明确护士职责,明确自己的职业功能范围。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擅自处理,在工作上不应感情用事,如医生正在休息,当病人病情变化时,护士为了不影响医生休息就不叫医生或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做出什么决定、处置,这都是不应该的,发生问题护士是要负责任的。要培养护生实事求是的报告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失误,不论问题大小、轻重,都要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或在场的护士。不隐瞒情节,立刻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把不良后果缩小到最低限度。要教会护生有科学的工作态度。服务周到、热心,但要严格遵守科学的方法,保持科学的工作作风,不接受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不受病人或家属的封建迷信干扰,如有的病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症预后不好,拒绝治疗,自己请气功师等,护士应在做好病人思想工作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勾宝华.加强实习护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54-155.
- 上一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
- 下一篇:学校作业管理办法细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