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书馆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图书馆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1引言

高校图书馆用户每年新增加比较多,信息素养水平相差较大,每年入校的学生和新进教职员工都需要进行图书馆认知教育,现有模式以介绍和参观为主,辅以资源利用的专题讲座,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改进和提高的余地,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基于E-Learning和课程模式的入馆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本文在综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现状,结合我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探讨针对入学新生的在线入馆认知教育课程设计。对于高校图书馆到馆率和借阅量下降的问题,通过在线认知教育课程的形式还可以进行图书馆和新用户的双向社交平台绑定,选择使用率非常高的微信平台,确保学生能够收到图书馆推送的信息。

2在线课程学习国内外现状

E-Learning在高校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从初期的教学辅助资料到以Blackboard、Moodle等为代表的LMS学习管理系统,这个阶段以电子化教学资源为主,起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作用;第二阶段是视频公开课和MOOC模式,公开课影响比较大的有网易公开课和新浪公开课,截至2016年10月数据网易公开课共有大学视频公开课1242门,与初期国外公开课占绝大多数不同,中国大学提供的公开课达到809门,此外还有TED、演讲、其他网络课程共计超过2000门[4]。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在公开课的基础上提供教学组织、师生互动、作业、和学习结果认证等内容的一种更加接近现实教学、更深入的一种网络学习模式,与MOOC相比,视频公开课更像一种网络资源,从效果上看公开课模式更加适合一些文科类的课程,MOOC虽然数量和注册用户很多,但是退出率也是居高不下[1],特别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第三阶段是结合学习理论的基于过程评估的线上线下模式的在线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模式)在网络在线学习领域的一种应用,与完全的网络教学不同,翻转课堂学习模式采用线上自主学习,强调线下学习,课堂检查、讨论和答疑,注重学习的效果,目前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信息检索类的网络课程有武汉大学黄如花开设的《信息检索》[3]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检索》[4],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MOOC平台作为载体,前者面向的是网络上的所有网络用户,所以内容浅显和全面,以公开数据和搜索引擎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提高综合素质,如何提高科研效率等;后者的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所以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知识管理、文献管理、文献信息分析、思维导图等,以文献研究为主。

3高校图书馆认知教育现状及我馆存在的问题

入馆教育是每个高校图书馆都需要开展的活动,普遍沿用集中讲解、实地参观的模式,由于时间短,没有考核要求,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再也不到图书馆,也从来不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我校图书馆不例外存在这种情况。图书馆为提高服务质量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但是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是被动的和单向的,图书馆的资源以图书馆网站为入口,等待用户的访问,有新资源或新活动也是在网站上发消息,对经常使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用户可以方便得到各种信息,但是对不活跃用户往往起不到作用,而往往是这部分用户才是最需要信息推送的用户。目前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采用PPT演示的课堂培训形式,然后进行实地参观,新生入校时一般以学院为单位安排2个学时左右的讲座,由于时间限制基本没有实践练习的机会,研究生与新进教师由于信息素养比较高,没有开设专门的培训,以信息资源利用讲座为主。图书馆已经为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等自动化系统制作了教学视频,电子资源的使用教程目前正在制作中,这些资料和教学视频都放到图书馆主页上供老师和同学学习和下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际演练不够,图书馆数字资源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程度,如何通过门户网站检索到有用的信息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真正掌握后才能激发学生使用的热情,特别是海量电子文献的搜索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化的教学不仅仅教会工具的使用,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键字和搜索范围的选择,分步骤、分阶段迭代查询、逐步求解的能力,我们在对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调查访谈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找不到需要的资源,分析下来问题是学生很理想化的希望一次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资源,这种需求即使是我们图书馆的老师也是完成不了的,正确的方法应选用不同的关键字或关键字组合,复杂一点的问题需要反复多次,网络资源的利用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高校图书馆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源例如TED、网易公开课、在线测评平台等的推广也是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我们设想把学科服务平台建成一个资源共同建设,信息共享的开放式信息平台,把网络资源进行聚合和导航,如何使用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在入学教育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4贵州财经大学认知教育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在线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图书馆新用户对图书馆现有图书文献、电子资源的了解,图书和电子资源荐购流程教学,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搜索教学,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除了图书馆资源使用,还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专业认知教育,根据不同专业同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推介相关图书馆资源。在线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案例教学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记录学生上机操作结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和专题辅导为辅的形式组织教学。建议课时数为16学时,1学分,集中授课三次,时间周期从新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期末复习之前结束,以学院为单位,根据学院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资料准备,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不参加,水平低的学习可以参加多次,学生自主选择辅导时间和内容,辅导课教师以解答问题为主。系统实施分为课程内容建设、软件开发调试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还可以举办检索大赛,资源利用分享比赛等活动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5结束语

入馆教育有现有模式转换到在线学习课程模式不是图书馆自身可以实现的,首先要得到教学单位和教务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在培养方案环节就进行改变,另外对新生信息素养也有很高的需求,我们学校有的学生在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更不要说使用电脑进行网络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需要提供电脑使用和网络知识的培训,针对没有计算机或上网条件的学生需要提供设备和场地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下一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需要提供教学辅助服务平台,例如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等,与任课教师合作共建网络课程,合作建设课程作业需要的资源库,提供在线学习、作业、参考资料获取、作业提交和论文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图书馆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以江苏开放大学实践为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5-10.

[2]谢一帆.基于教学资源整合下的高校图书馆在线教育互动平台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9):107-112.

[3]海岚,李纲,张洪元,等.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4(6):85-88+109.

[4]网易.网易公开课.网易,[2016.11.30].

[5]黄如花.信息检索.武汉大学,[2015.4.30].

[6]中国科技大学.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EB/OL].中国科技大学,[2015.4.30].

[7]宋建飞.高校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讨基于大学新生专业认知度的问卷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94-98.

[8]郑春汛.高校图书馆立体式入馆教育探索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4):69-72.

篇2

课程设计的选题是课程设计顺利进行的前提,选题应该综合考虑设计时间、学生基础、课程内容、学生兴趣等诸多问题,所选择的题目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且能经常接触的建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基础不同,应该给出不同的建筑让学生自主选择,如课程设计经常采用的中小学教学楼、多层单元式住宅、幼儿园、别墅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自由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选题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做到每个学生都能选到合适自己的题目、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设计中有所收获。同时,所选择的题目除了符合课程教学要求外,还应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遵守规范、进行实地调研等好的设计习惯。中小学教学楼设计属于中等难度的设计,这类建筑学生接触得非常多,和大学教学楼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生对于此类建筑都有一定的认识,完成起来难度并不是太大,适合大部分同学。

多层单元式住宅属于较为容易的课程设计题目,这类题目网上的参考资料较多,可以参考不同楼盘的户型图,也可以参考学生家的住宅,完成起来难度不大。这类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比较,通过自己的使用感受来思考建筑的布局合理不合理,建筑好用不好用,如何才能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如何能够使建筑住起来更舒服。幼儿园的设计相对较为复杂,因为学生接触不多,同时,一般的小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幼儿园并不多,可以进行参观和实地调研的选择很少,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更多地上网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养成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别墅设计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但是此类建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类建筑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喜欢的建筑,比如假设自己要建一栋别墅,那么这栋别墅应该是什么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总之,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

二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设计质量

传统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安排两周,这两周一般是在期末前,这种时间的安排并不是很科学。首先,靠近期末考试,学生需要期末复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其次,因为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部分在教材的前几章,此时距离学习建筑设计的时间已经较长,不能及时地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再次,集中两周时间,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选择、尝试、构思、查阅资料;最后,该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做课程设计,设计经验不足,同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集中两周完成课程设计,学生的完成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也缺乏创意,大多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尾。考虑到集中两周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端,笔者对课程设计的时间进行了重新安排,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下发任务书阶段,将这个阶段提前至完成房屋建筑学课程建筑设计部分的讲解后,大约时间为第五周。此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鼓励学生翻阅不同建筑的图片和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带学生参观学校及周围的相关建筑,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第二个阶段为初步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安排为第六周至第十六周。安排学生花两周左右的时间查阅相关规范,自行观察相关建筑,在图书馆阅读相关建筑设计作品集,力求做出具有设计感且符合规范的作品。从第八周开始,每周按时提交相关建筑物平、立、剖面图的初步设计图,与老师进行探讨和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段时间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第三阶段为定稿阶段,这一阶段为第十七周。这一阶段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图纸绘制,教师安排固定的绘图教室,为学生按照学号安排座位,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根据前期的初步设计进行定稿的绘制,教师每天随机抽查学生到位情况,同时检查学生的绘制情况。这种安排拉长了课程设计的时间,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构思设计、与老师进行探讨的时间都大大增长,同时安排最后一周集中绘制成果,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质量和绘图效率。同时,可以将课程设计与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将课程设计融入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复习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内容帮助课程设计的完成。

三多种绘图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往的课程多采用手工绘图或计算机制图当中的一种,笔者考虑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巩固大一所学知识,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认为将两种绘图方式结合更为科学。在前期的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学生采用手绘的方式画出建筑草图进行讨论与修改。在修改完成后可采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画出完整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楼梯详图等,交由教师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在论文的定稿阶段,要求学生绘制手绘图,即在第十七周集中在绘图室绘制手绘图,要求每个学生将前期完成的计算机制图手工绘制到A2图纸上,并且符合相关制图规范。两种制图方式相结合,能够体现计算机制图方便修改、便于保存等优势,也能体现手工制图全局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性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制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手工绘图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制图规范的掌握,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两种绘图方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篇3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教育模式

0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以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对我国当前的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公安高等教育的主旨是“面向实际,贴近实战,务求实用”,为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保障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就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对警务工作的新需求,努力为公安战线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警务人才。经过公安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将是信息社会中公安队伍的中流砥柱,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适应了公安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公安队伍自身的发展要求,又是走科教强警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1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但这种对信息的需求是宽泛的,缺乏专业性。职业角色意识不强,缺乏对与公安工作紧密联系的信息或情报的主动获取意识,并且由公安信息的保密性所导致的获取途径有限,也是制约公安专业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理论知识匮乏,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大学生们从小学、中学阶段的被动式接受知识一下子过渡到需要主动探索知识的大学阶段,难免无所适从,电脑和手机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业余时间娱乐的工具。目前国内公安院校开设有关信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有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信息知识方面,学员们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整体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总量没有明显差异,获得的信息也是没有经过筛选、良莠不齐的,不能称之为知识。这种低水平的特点,表现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匮乏。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逐渐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教学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还配备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兼职教师,理论教学环节逐步完善,但实践机会还不是很多。大部分学员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或网络资源,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针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加工与整理的学员少之又少。在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上,能够迅速判断网络信息真伪的学员数量也是令人堪忧。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对最简单的初级检索有所接触,也仅能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新生在接受入馆教育后,对馆藏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图书借阅方式有了初步的掌握。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只靠快速检索或初级检索这样“傻瓜式”的入门方法查找资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这样查找的资料毕竟有限,精确度不高,学术性不强。综上所述,探讨信息素养的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是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2信息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2.1课程目标设定

信息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让学员既具有较强的信息敏锐感,能迅速有效地从生活和学习中捕捉到各类信息,然后从中甄别、遴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评价、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合成新信息;还要利用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根结底,信息素养教育其实是如何利用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转化的一种创新教育。

2.2课程设置方案

从信息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来看,可以得知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将融合了其它多学科、多专业知识,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使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效果达到最优。教师要学会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选定教学主题,并把原先相对独立的各个问题进行整合,把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结合起来,运用信息素养来解决专业问题,从而获得创新性的教育成果。信息创新教育课程既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那么它主要是在掌握文献检索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解决其它专业学科问题的技能课。这样一来,信息素养就和计算机、英语的作用相似,变成了一项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一技能的实施对象就是文献检索知识。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图书馆为机构主体负责实施。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根据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将课程递进式地设计为3级开展:①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知识和图书馆及基本情报知识的掌握;②信息素养嵌入学习科研,包括基本检索技能、检索方法及检索策略的相关内容,完成作业,撰写综述和研究报告;③课程设计与写作。具体如下:

(1)入门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在第一阶段,实施主体可在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信息获取知识融合于其中,让大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干课程。可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二阶段,因为大学生要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处理的知识融合于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比如法学专业的学员,要学习刑事诉讼法、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公安专业,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治安管理等课程。将信息检索知识融入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有利于学员更快速地学习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和信息技能。

(3)高级课程———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可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在第三阶段,图书馆授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授课,将学员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的培养推向深入。这一阶段更重视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鼓励学员进行自主性的科学研究,或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加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大赛,或进行毕业实习、学位论文设计等方式,逐步提高学员的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利用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更注重传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创新的能力。

3.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模式。学员以小组式的“头脑风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信息知识,找出和问题相关的事实、概念与原则等信息,以小组方式,针对问题个案的文献信息进行讨论,由讨论确定问题的内涵与范围,再采用不同的信息搜集策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加以提炼、升华,得到新的信息,由此解决问题。

3.2嵌入式教学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因为资源缺失、师资薄弱、覆盖面狭窄等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嵌入学科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就是MOOC。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集成了多种媒体资源,将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表现形式既有教学资源网络视频、各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公开课等,也有电子版的教材、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等。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各个专业的学员,因此受到大众的欢迎。传统的课后作业继续保留,不同的是答疑解惑变为在线实时交流,甚至学生所做的课堂笔记也可以在线交流。

3.3课程考核方式

信息素养创新教育课程可作一门公共必修课,考核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将学员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成绩按一定比例来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准予学员通过自学,参加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习,课程结束后有专门的结业证,凭结业证来对学员进行评定;三是采用实习、考试和学科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将重点放在可以反映学员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实习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结语

篇4

【关键词】校园网络;VLAN;INTERNET;办公自动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首先要求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网络化。在中小学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将大大提高办学效益,而计算机及校园网络建设是中小学计算机辅助管理的“重中之重”。普通中学已经有必要而且可能建设校园网络。现在许多省重点中学在建网工作中做了不少探索。我校作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也高标准地建设了鹰潭奥科现代外语学校校园网。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管理中得出:首先要建设好校园网,同时也要努力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在计算机辅助管理中的作用。

一、校园网络建设规划

校园网络,是指学校校园内部信息设备互相连接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等构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并可通过连接广域网实现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1.校园网络建设规划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校园网络建设应当作工程项目来完成,而不是当作研究或实验课题来做。

(2)开放性原则

校园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靠标准化实现,使用符合这些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为此,必须制定全网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3)先进性原则

建设校园网络,应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合理规划IP网络,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开发或选购的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也尽可能先进,并有相当长时间的可用性。

建设原则是网络规划和方案制定的方针,不同的原则侧重会产生不同的方案。每个学校应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原则来指导校园网络规划。

2.校园网络需实现功能:校园网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到INTERNET,具备教学、管理、科研、通信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实现校园内、外和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力争达到如下功能目标:

(1)实现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服务,以推动教学、管理等部门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并能满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2)支持全校所有计算机,具有高速的网络传输速度,通过高性能网络设备将本校所有的及将来要配置的各种PC、工作站和终端连接起来,组成分布式、开放性的网络环境。

(3)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日常管理办公自动化。如学籍管理、课程安排、人事管理、业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并可完成与Internet的通讯和资源共享。

(4)实现校园网上视频点播、视频广播、电子图书馆、集成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功能。

(5)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演示、学生的交互式学习、练习和考试提供网络环境。

(6)满足校内外的通信要求,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二、校园网络的构建

1.校园网络的基本框架

(1)信息中心

或称为网络中心,它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由它负责整个校园网的信息交换与保障网络的正常运作。一般由资源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防火墙服务器和主干交换机等构成。

(2)多功能教室

多功能教室是指配有多功能投影系统或大尺寸彩色电视系统的教室。其特点是可与校园网或闭路电视系统相连,单台微机供讲课者使用,用于演讲、学术报告、普通课件演示及计算机教学等。

(3)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指计算机教室连成的局域网,也是学校应用得最多的局域网,教学内容直接从网络上。这类教室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学生上机练习以及其它课程的辅助学习等。

(4)虚拟图书馆

将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或通过视频点播服务器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学生与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的对资料进行查询、检索和使用。

(5)电子备课室

为教师提供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工具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环境。它由采集压缩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光盘制作系统、教师备课系统、服务器和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组成。

(6)学校办公网

通过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的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如学生学籍管理、课程安排、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同时可在网上进行信息。

2.校园网络构建的具体实例

校园网络的构建要合理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下面以我校的校园网络构建为例,阐述校园网络具体建设的一些做法:

(1)宽带线路的接入

我校采用电信100M光纤网络接入INTERNET主干网

(2)网络的设置

篇5

从20××年起,我校开始大力推行“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的课堂,知识教学变成了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我们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教师从课堂传输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平时,我们学校很重视教学反思,我们在每节课后都进行认真的反思。我想,注重教育教学的细节和过程,做到事前计划设计,事后反思总结,并着眼于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科研的突破和主战场对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时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完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我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较好,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通过这种方式我认真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提高45分钟的效率。

我们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我校开始大力推行“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提倡教师走进课堂,相互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我们集体智慧的发挥,需要我们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在这一年里,我们八年级的几位教师之间紧密地合作,坦诚互助。彻底没有以前彼此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我想,我们教师必须像现在这样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因为我们物理学科也可能一项课题会涉及到数学、地理、化学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我们科学组的亲密的互动关系,引发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同时,在与不同学科老师的协作、交流中,我们做有心人,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教物理的也要研究化学、生物、数学、地理等知识,以改善单一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做一名综合型教师。

过去,我们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我们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平时工作中,我们几人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为此,我们在每节课备课前,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并写详细的学案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是一种挑战。因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我们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不过这样,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教育智慧的空间。

篇6

校园网络建设

信息中心或称为网络中心,一般由资源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及主干交换机等构成。它负责整个校园网的信息交换与保障网络的正常运作。

多功能教室多功能教室是指配有多功能投影系统或大尺寸彩色电视系统的教室。多功能投影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包括多媒体投影机、录像机、影碟机、视频展示台、功率放大器、大屏幕和控制系统等设备的视听演示系统。

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是指计算机教室连成的局域网,是目前学校应用得最多的局域网,教学内容直接从网络上。在某些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另配有音视频通道,可将教师用机或学生用机屏幕上的内容通过该通道广播到其他机器上,并支持分组。

虚拟图书馆将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或通过Video服务器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学生与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地对资料进行查询、检索和使用。

电子备课室为教师提供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工具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环境。它由采集压缩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光盘制作系统、教师备课系统、服务器和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组成。

学校办公网通过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

其他应用如校园卡系统,利用校园网和智能卡(IC卡)技术,形成学校内部完整的校园卡系统,一张IC卡,可以作为学生证、上机证、借书证、电话卡、就餐卡等,使学校全面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课件制作工具软件的出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在局部地区的个别学校得到应用和普及。个别学校已经将课堂多媒体组合教育方式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个别交互学习方式结合到传统教育方式中。目前,除了专业的软件技术公司能提供多媒体课件外,学校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但从整体上,软件和教学资源的缺乏限制了校园网更好的应用和发展。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在全国征集中小学的应用软件和演示资源,其中包括结合教学使用的多媒体素材、系列的网络课件以及一些优秀教师的课程实录。这些软件和资源经过专家评审,将向中小学师生推荐。

基于Internet的网上教育的实现

Internet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使各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网上学校和提供教育及教育相关资源的网站也正在逐渐增多和发展。很多校园网站和网上学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提供了远程交互互动的教学功能;一些资源丰富、教育水平高、网络环境好的学校,还开展了与远郊区县甚至国外学校的远程教育。Internet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新文化,但其教学模式还只是传统教育模式在网络上的延伸。教育部正在对全国中小学教育网站进行征集和评审,挑选出内容好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中小学生浏览的网站,链接到中国基础教育网(省略)上,使散落在各地的信息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传统的远程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广播电视大学,其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制成电视录像带或录音带,利用已有的广播电视网或卫星微波传输技术来进行教学。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开始建设以计算机网、卫星电视网、电信网三网合一的空间立体、开放的远程教育体系,从而克服以往模式的非双向性、非协作性、非个别化等缺点。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振兴教育的6大工程之一。它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并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构建远程教育的专用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

篇7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对该地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实际,对该地区小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从而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阳泉郊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现状的根本性改变提供参考。

关键词 郊区小学 体育与健康课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9月1日体育课更名体育与健康课后证明教育部对于学生健康第一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薄弱地区,对提高体育教育水平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开展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促进个性发展思想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阳泉郊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现状调查问卷工作,了解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真实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郊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现状依据并通过分析得到相关对策。

(二)相关概念界定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阳泉郊区7所小学的1~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知网查询有关书籍报刊,并进行收集和整理。

2.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问卷共380份,收回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5。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阳泉郊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概况

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科书发放情况。只有28.57的学校发教科书。没有书本的发放,学生难以了解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知识及体育常识。

2.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情况。能正常开展课程的仅15.3未正常开展课程的占46.08。课程表的安排与真正的实施没有接轨。

(三)阳泉郊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现状及分析

1.课程考核状况。按教学大纲进行考核的仅占26.04,不考核的占了37.39,没有考核体育与健康课程形同虚设,不会引起学校老师领导的重视。

2.场地器材设施情况。调查可知场地与器材设施对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有影响的占 59.67。

3.教师师资力量

表1 体育教师情况统计表

专职体育教师 兼职体育教师 无

17.5 58.98 23.52

由表可知:专职体育教师仅17.5大部分学校都是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兼职还有23.52无体育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重视体育与健康课,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却不能真正做到科目与课程同行,不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2.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不能满足教师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要求;3.大多数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担任,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少。

(二)建议

1.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学校领导要从根本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端正态度,落实课表与课程的真正接轨,提高全校师生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的参与意识,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课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2.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经费的投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的场地及器材设备的数量及质量,加强对于场地及器材的合理管理,创新体育课的学习方式开展各种体育项目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3.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郊区的各项优势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江霞.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1):660-663.

篇8

Key words: college vocations;semester;academic years;trimester system;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305-03

1 寒暑假的由来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学年制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学生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每天的上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小时,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0.5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这就是近代学校假期的雏形。

中国的寒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学年制引入我国以后,考虑到我国多数地方寒暑分明,冬冷夏热,不太适合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我国学校的学年逐步演化为春秋两个学期,在两个学期之间,即暑期和严冬季节,学校放假,学校的寒暑假逐步

形成。

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这种学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袭用,如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小暑节散学为第一学期;立秋后六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晚清的暑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寒假(年假)则保留了中国传统过年封印的习惯。1912年9 月13日,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令》规定:“各学校以八月一日为学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为学年之终”。这样每学年就改为秋季开始了。建国后这一制度得到延续,在高等学校,寒暑假也相沿成习。

由此看出,学校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得以适当休整,让学校有时间调整教学、调整教师,让教学设施得以维护,让教师得以休养和培训进修。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的依据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而气候也是这一假期形成的重要因素。

2 高校寒暑假的功能

拥有寒暑假是我国学校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重大特征,这一习制的出现,并非标榜学校特权,而是教育规律使然。它的本义,是利用这段假期让学生得以调整身心,走向社会,回归家庭,让学校调整教学、教师和设施,让教师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从事学习进修、教学研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对高等学校来说,寒暑假的意义更是超越其他学校。概而言之,高校寒暑假应有四大功能。

其一,休养调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老师和相关仪器设备都需要休养和调整,以便下一学期更好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作为学生,需要在酷暑和严寒季节,让身体和大脑适当休息,将知觉、情感、记忆、思维等心理机能调整到较佳状态。作为教师,需要休息、反思、备课、进修,为下学期的工作做准备。而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后勤工作、教学辅助人员则需要对各类管理方案进行修订,对教学设备、生活设施进行维修,对教学科研资料进行整理。

其二,实践教育。寒暑假前后为期近三个月,特别适合走向社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旅行游学、交游体验,均是很好的实践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社会考察、旅行游历、学术交流,则是普遍选择。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

其三,补习提高。大脑具有自组织功能,在假期休日时,大脑会对已输入的各种以知识为表征的信息进行自组织,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所以,复习预习、查漏补缺、自学研究、考研准备、考证培训、参加竞赛,都是大学生寒暑假的选修项目。教师也会在假期自主学习或进修,参加教研、科研或学术活动。

其四,拓展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寒暑假,高校师生可以集中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暑假里师生经常驻足之处。高校各类教学研讨、备课试讲、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应该在暑期蓬勃开展。同时,一些师生会深入到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咨询、科技服务,一些市民、学生会进入校园参加大学校园开放体验活动。寒暑假高校师生的这些拓展服务活动,可以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也可以成为师生自觉自发的行为。其核心就是利用寒暑假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提升教学做准备,努力实现高校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由于寒假、暑假季节迥异,长短悬殊,所以寒暑假的功能也有较大区别。寒假由于天气严寒,社会活动相对较少,且适逢春节这一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对高校师生的主要意义在于回归家庭,感受亲情,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乡土乡情和城乡变化,它的主要功能在休整身心、回归家庭、了解社会。而暑假时间较长,适合校内外活动,其内涵异常丰富,功能更加全面,是学校假期功能的主要承载者。

3 高校要特别重视寒暑假的利用

寒暑假制度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和中小学,高校顺承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设计对高校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实践教育、补习提高和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上,其独特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小学。高校应对寒暑假有全面规划,对师生假期有一定指导,而不是全面放羊,无所作为。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是参与面最广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一定安排,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实效还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有时形式多于实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和指导,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多数学生,参加与学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是他们假期的现实选择,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以致用的辅助方式。此外,很多学生选择复习考研,参加竞赛,打工体验,见习实习,旅行游学,还有的学生选择在校学习,或者参加科研活动,有的则选择回归家庭。对于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学校虽有一定安排,但重视不够,建议高校要统筹考虑,科学安排,注意安全,让这些假期活动发挥实际效用。

对高校教师而言,寒暑假是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合适时间。这里的研究,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除了教师自发的,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的安排,让更多教师能深入参与。科研项目的推进,需要潜心深耕细耘,也需要协同配合,更适合在寒暑假进行。因为多数教师都放假,寒暑假特别利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高校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几次高水平、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大学氛围。所以,寒暑假的高校里,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师生集中研讨、切磋、研究、创新的圣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很多社会服务工作只有利用寒暑假才能较好的得以实施。很多教师会利用学校假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了解社会需求,开展咨询、辅导和培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活动也需要学校层面来组织和引导。此外,也有很多教师选择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或者社会考察,或者外出游学,或者疗养。建议高校尽量将各类涉及到教师的竞赛和评审活动(比如教师职称评审)安排在寒暑假,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对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寒暑假近三个月,应保证高校教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对高校而言,应该重视寒暑假对高等教育全局的意义,认真审视寒暑假的功能,把寒暑假纳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局中通盘考虑,适当变革。一要妥善安排高校师生的寒暑假生活,将其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必要补充。二是利用假期研讨会商学校发展大计,及时总结检讨,选准重点,逐个突破。此外,高校要重视做好校园开放活动,利用寒暑假,选择开放一些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教学楼和体育馆,让市民和中小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开展科普展览、科学实验、文化讲座和文艺展示,感受学术氛围和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本区域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4 高校对学期、假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由于只有学校有寒暑假,而且教师员工是带薪休假,历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质疑。学校寒暑假制度由来已久,相沿成习,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一样,高校的社会职能也与中小学有别,寒暑假对高校的意义非同寻常。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新的

需要。

目前对高校学期和假期制度的探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顺其自然,适当微调;一种是结合学分制改革,将每学年划分为3个或4个学期。

四学期制是把把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春秋两学期为知识技能学期,夏冬两学期为实践应用学期。相对应,教师的春秋两学期为教学期,寒暑两学期为备课进修科研和学术交流期。如果这种改革可以接受,则后一步还可以再深人改革,即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利用夏冬季时间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形成寒暑季一部分师生上课,另一部分师生自主安排的局面。可见,四学期制的实质是为寒暑假更名,不再叫假期,而是叫实践应用学期。如果它能与学分制很好结合,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但目前没有高校试行这种制度。

三学期制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高校教学规制,它通过学习时间的调整和学习制度的改变,缩短学时,减轻课堂教学压力,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它在我国有两种稍有差异的形式。一种是从欧美引进的,其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学期十个教学周,相连学期之间间隔一周,形成每年4月初到11月中旬近8个月的连续学习时间和11月下旬到3月下旬之间的4个多月的连续假期。目前我国有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试行欧美三学期制。另一种是将传统两学期制与欧美的三学期制相结合的产物:即在原有的春、秋两学期的基础上,利用暑假三-四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辅修课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外语强化学习与重修、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各类专业证书培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学术论坛等10类教学内容。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9月中旬―次年1月中旬)、春季(2月下旬―7月初)和夏季学期(7月初―8月初)。其中,秋季、春季学期均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夏季学期则包括3周上课和半周考试的时间,学生参与这些课程教学,经考核合格获取对应学分。目前中山大学、海南大学、华中师大等中南部高校在试行这种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具有很多独特优势,缓解了高校诸多内部矛盾,调整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探索的重大成果。

①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学校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②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

配置。

“三学期制”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保持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③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篇9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篇10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资源的整合要重视与各学科进行全面整合。首先,要更好地建设校园信息技术设备。目前,我校每间教室都安装有电子白板,学校教师都经过电子白板使用方法的具体培训,课任教师都能掌握和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每位教师都由学校统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建有校园网络,利用校园网信息,利用校园网对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学校新建了两间计算机室,每间教室有55台电脑,可供学生上课和课余上网和资料查询。在这样的硬件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在校园网络中增加各教研组和各课任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资料整合,增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在线解答等内容,并将校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合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之中。其次,要指导各级教师适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这些无形的资源很少被大家了解或借鉴,只是停留在他们的心中或教学笔记中。如:我们的一位教师,课上的非常好,学生也非常喜欢她的上课模式,但她很少把她的上课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借鉴,有了校园网络的名师讲堂和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之后,她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传到校园网,大家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校园网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如:学校要求每名教师都制作课件然后进行评比,鼓励教师每节课都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应用课件。目前我校绝大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课,利用因特网搜索适合的图片、音频、影象以及动画等资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得到了充分使用。

二、构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整合的应用要重视构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这样教师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就更为方便、快捷,也能够让教学准备时间缩短,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构建校园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做到:第一,学校要构建精品课程的资源。校园网站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多学科多课程的精品课程库,形成精品课程示范体系。第二,开发校园“慕课”资源。“慕课”的形式目前主要应用于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破学校和学科的界限,共享学科的优质资源,推动各学科教育均衡发展。观看“慕课”视频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让“老师”停下来,也可以让“老师”再讲一遍或再讲很多遍,一切等他理解明白了,再继续进行。这样的情况下,“慕课”形式走入中小学将会带动更多优秀教师进行课程思考,交流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让师生都能够有机会享受世界各地的名师资源。第三,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要吸收更多的网站资源,让教师能够进行专业学习,吸收更多的课件精品内容,教师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要一直坚持“和谐为本、诚信为本、人才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教学导向的策略,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服务。

三、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整合的应用要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所谓的网络课程服务平台就是提供在线的课程服务活动,这种活动类型不同于慕课活动,更多的是要求形成生生、师生、师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模式,甚至还可以形成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员、校领导之间的全面沟通。我们校园网在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过程中,首先,做到构建校园内部往来课程服务管理平台,校园内部的所有管理系统都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因此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等系统等都应该有较为完备的网络体系,便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要构建数字化的校本课内容,学生能够在线上进行专项学习,包括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点;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写作训练;英语角的在线交流等。这样学生学习任务点、在线时长、考核评价等都能实现大数据分析,跟踪反馈给相关的教师、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学校特色课程等。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另外,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能够让学生长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利用学员交流论坛,实时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交流讨论,利用论坛组织各学科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交作业,自己完成测试练习等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碎片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在线上指导下的长期主动学习模式,对课程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的,根据个体理解的差异去巩固复习。例如:我们搭建的信息技术学习网中,有教学设计、练习指导、习题下载、在线留言、名师讲堂、课程资源、提交作业等模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下载和上传习题,有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也可以通过名师讲堂观看教师上课的视频资。同时,每位信息技术老师负责一个或多个网页中的模块,时时更新和管理校园网络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