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9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运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联网 故障 数据 监测预警
1 前言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电梯在高层建筑中是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稳定、可靠性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当前我国的电梯总数量已经超过170万台,其内部的运行机电设备复杂,当下的电梯的检查、管理等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反应不及时,往往只能成为事后管理,无法及时的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
2 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功能
电梯物联网系统是通过一定的协议,经过技术载体实现数据的传输,并经过智能化的总额和处理,实现电梯的实施运行状态监控,满足个性化服务,提供综合性的电梯管理平台。
2.1 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
物联网电梯技术的运用可以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通过传感器端的数据收集,当电梯发生异常时,迅速的感知识别,并将信息传达到电梯的维护部门,维护单位则根据后台监控,实施的查询分析,定位故障原因和部位,并且物联网将给出维护建议,及时的进行施救。同时,乘客在电梯中也可以进行查询,实现人梯的交互处理,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进行人脸识别、自动选层,小区的相关信息通知等等。因此电梯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故障响应,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保障使用者安全。
2.2 空气质量实时调节
电梯属于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部的空气流通并不顺畅,当乘客较多发生勇气,或者在电梯内吸烟、扔垃圾等行为都将影响电梯内的空气质量,影响乘客的舒适性。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电梯内的环境进行监控,设置环境自动调节和检测装置,传感器的空气质量数据的收集,经过智能处理,实时调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并且可以在电梯的屏幕中进行显示,提高电梯的舒适度。
2.3 电梯照明的控制
从节能角度考虑,晚间电梯处于空档状态,但大部分的电梯仍然处于高照明状态,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根据外界的亮度,具体的时间点来实现自动调节光照,实现节能。
2.4 对电梯的设备、零部件进行监控
电梯的生产商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施的了解每个地区、每个不同的电梯内部的各种零件的使用寿命和状态,全程监督检查并记录电梯的使用整个运行周期、老化信息,对各个零部件实行系数划分监管,规定部件安全系数等级,拟定零部件的维护更换周期,保障电梯各个零部件的安全。
2.5 不同电梯的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实现
在不同的环境和空间中,电梯的使用人群不同,一些特殊化的功能也有差异。
在普通的住宅建筑中,物联网技术自动识别小区的住户,实现自动化的智能选层。外来人员进入电梯时持有临时的电梯卡来乘坐,客观上保障小区住户的安全。在学校中,学生乘坐电梯可以直接用校园卡,绑定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去向,监控学生的安全。
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基于智能模糊逻辑处理与风险预测调度,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感知峰值交通需求,精确规划和优化任务分配,控制电梯走行距离,实现高效率的电梯运转。
2.6 增值服务
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技术为电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将电梯和手机进行连接,电梯每一层站处设RFID芯片,该芯片上集成有本楼层的室内导航地图,以及该层商家的广告、活动等指引信息。电梯到达此层时,乘客手机可以自动读取,为乘客提供优质增值服务。
3 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实现
3.1 电梯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
电梯物联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感知、传输、支撑、应用四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通过RFID、二维码、实时定位等技术载体来收集感知数据,传输则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等来实现数据传递,支撑则通过并行计算、智能处理、云计算等来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最后将分析结构传递到应用层次,包括运行平台、各个部门、信息中心。其结构如图1所示。
3.2 硬件构成
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包含软硬件,硬件主要是识别和监控,其中监控是硬件的核心部分,包括了采集、通信、供电、控制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垫底的运行数据采集,其内部包含了重力、温度、湿度、烟雾等传感器,实施的收集电梯的运转数据,并通过传输模块传递数据,供电模块则包含了外接带能源和锂电池,实现双重供电保险,保障物联网的可靠、稳定运转。
3.3 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也包括了监控、数据分析处理、信息鞯莸炔糠郑硬件部分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后,到达软件的处理中心,软件处理中心结合智能控制的算法,状态监测算法等,通过对数据的比对、研判、分析,最终形成数据分析结果并作出预警,将最终的数据处理结果传达到控制室,并且软件自身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提升运转效率,当遇到故障时,值班人员迅速接收到报警信息,及时响应。每一次的故障处理都会进行备份,为后续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春喜,赵阳.基于uc/os-II和物联网的电梯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子世界,2014(07):7-7.
[2]翁伟.基于物联网的电梯安全监管系统设计[J].机电技术,2016(04):94-96.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种子行业;运用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其前景不可估量。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必须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应用,逐步整合有效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为广大企业及农户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信息服务。
1物联网技术概述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联,需要传感器、二维码以及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传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信源信息的采集、识别和处理,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部分。而RFID是对通信嵌入技术的突破,能够自动识别人和存储物件信息的电子标签。目前,物联网以极大的技术优势,改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其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感知世界、服务人类”,它创新了经济增长点,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户及相关企业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2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运用
作者基于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主要从生产与营销两个方面,探究了其在种子行业的运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生产
种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阶段的应用,体现为信息监测、智能灌水、苗情控制以及智能驱虫等系统的构建,这样既可以保障种子培植的效率,还大大提升了种子培植的质量。该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3个构架,其中,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搜集农田土壤、生态、气象、灌溉及作物生长等信息,之后由网络进行传输,最终到达处理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种子生产过程的控制。基于种子物联网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识,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具体而言,该服务平台可远程监测种子农田的生态环境,如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等,可以直观地演示其数据动态变化,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置,能够使种子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此外,智能灌水系统可以根据种子的生长规律和信息反馈,自动调节灌水量及灌水时间,同时满足了种子生长及节水示范的双重功能。因此,种子物联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2营销
种子营销是整个种子行业关注的焦点,影响其他环节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不同类型种子的需求量很大,为种子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事实上,种子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根本因素在于营销模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更倾向于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而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营销阶段的应用,扩大了营销信息的传播范围,有助于整个资源平台的配置优化。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种子营销链条,既可以向农户及采购企业直接展示种子生产全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品牌信心,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供应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此过程中,营销中心与物流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整合种子供应链条相关信息,并结合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而在运输阶段,仓储中心要根据物联网数据库的备案,合理地安排仓储、出货及运输等时间,并与车载传感器和GPS进行连接,以充分了解种子运输途中的存放环境或地理位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送达农户手中,以免错过种植良机。
3结语
篇3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所谓物联网,就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在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读卡器、移动终端、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智能家具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贴上RFID的设备设施等,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护、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它具有对象设备化、终端互联化和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从营销学角度来看,物联网通过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和推荐新产品的便利渠道。
二、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虽然物联网是通过对终端设备的信息化,从而实现对其进行智能化管理的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异军突起,物联网的概念已经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广阔的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绿色养殖、设备制造、网络家电、视频监控等领域都获得了成功应用。人们已经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追踪一台网络交换机从生产、销售、使用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情况;也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关键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还可以在回家途中用手机打开空调和电饭煲创造出惬意温馨的家庭空间。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使得任何一个设备都成为既可以独立管理,也可以联网管理的主体,能够实现非常友好的人机交流和互动。企业无需进行问卷调查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用户使用习惯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信息,从而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依据。人们将因为物联网的发展而处于信息化的海洋之中,在我们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当信息无处不在时,我们的生活必将因此而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使新闻更加自由和开放,电子邮件使传统信函日渐式微,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业爆发式增长等等。而物联网将再次改变一切,并使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随之发生变化。
三、物联网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影响
关系营销引进了系统论的观点,它要求企业密切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各个要素的情况,无论是顾客,还是供应商、竞争者、分销商、内部员工、政府机构和公众,管理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沟通交流,以使这些利益相关方以企业为核心实现协同,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企业要实现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销售渠道的延伸,顾客群体的增加,企业用于沟通协调的成本将急剧增大并最终抵消由此而带来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规模边界或者增长的极限。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图1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该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公司可以实现与顾客、供应商、内部员工、政府部门等的实时信息交换和互动沟通。并且,综合平台还通过数据中心实现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从而能够为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管理者可以从售后服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提取与用户需求有关的内容用于支持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物联网技术依托企业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撑,将智能感知的触角深入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中,实时采集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企业相关部门,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制造工艺改良、供应商评价、服务质量监督等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和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四、物联网技术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物联网技术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单元,通过该智能化单元,企业员工、用户、供应商等都可以从中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并使企业在协调这些关系时效率更高。下面,我们以一台电视机的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用户使用的全过程为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如何促进供应商、制造中心、销售部门、物流公司和用户之间的互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机顶盒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数字电视成为近期市场竞争中的宠儿,受到了用户的热烈追捧。王先生在家电销售中心经过现场导购人员的解说和推荐,选购了一台A公司生产的2012款互联网数字电视,为了方便售后服务,王先生填写了一张保修登记卡,其中包含电视机的型号、序列号和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王先生将电视搬回家,接上机顶盒开始欣赏互联网数字电视带来的新体验。过了一段时间,王先生接到了A公司客服人员打来的电话,客服人员向王先生了解了使用情况,在结束电话拜访的时候提醒王先生在不使用电视机的时候最好拔下电源插头或者关掉插线板电源开关。王先生非常奇怪,询问客服人员如何知道他没有拔下电源,客服人员告诉他,他购买的电视机采用了公司最新的物联网智能管理模块,只要电视机接上机顶盒,智能模块就会监控电视机的状态,并及时向管理中心反馈。如果电视机出现故障,智能管理模块就会向管理中心发送故障信息并报警,提醒客服中心安排维修人员上门维修。……大概半年之后,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又给王先生打来电话,提醒他到A公司网络剧场免费点播精彩电影,并告知他最好不要经常在12点以后看电视,以免影响家人休息和身体健康。有一次,王先生看电视正看到一半,屏幕一闪就黑屏了,正在王先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客服中心又打来了电话“:王先生,我们非常抱歉地告知您,你电视机的显示模块出现故障,可能是电源保险管损坏所致,请问王先生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进行维修,因此造成不便请您谅解。”与客服人员约定好维修时间后,王先生关掉电视去楼下散步。A公司客服中心客服人员根据王先生家电视机智能模块反馈的故障信息,迅速给维修站下发维修工单,并将该故障信息存储备查。显示模块的供应商通过与A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到了显示模块发生的故障,并将故障信息发送的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联网技术给公司、顾客和供应商带来的价值。公司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用户的使用信息,对用户的不当操作习惯进行提醒,并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跟踪用户偏好,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用户使用的海量统计信息,实时跟进用户的需求变化,及时开发新的功能或者提供更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以提高客户忠诚度。而对于客户来说,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和从容地接受厂家提供的服务,并在厂家的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利用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其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供应商来说,可以及时获取来自一线消费终端的重要信息,为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争取时间和空间,将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充分使用,使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联系的更加紧密,并使三者间实现更高程度的协同,从而创造更多的顾客核心利益和让渡利益,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客户转移成本。
五、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关系营销的价值分析
篇4
关键词:远程控制;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002-01
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已经表现出了其优越性,同时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自动化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现阶段远程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已经运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远程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
1.1 远程控制技术运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原则
(1)远程控制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级别人群的需要,因为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管理决策人员、操作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远程控制技术需要即能够满足管理决策人员的使用需求,也要满足生产操作人员的使用需求。(2)保证安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保证安全使一个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大前提,因此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于工业生产时要对各项运行参数进行采集,保证工业自动化生产是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的。(3)信息实时传输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中需要保证管理人员看到的生产过程中监控画面就是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画面,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够较好的对工业自动化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4)使用化,远程控制技术运用与工业自动化生产时必须要有实时监控的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1]。
1.2 远程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实际运用
(1)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对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进行集中控制,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协调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机械设备运行,及时的发现机械设备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保证设备均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2)远程控制对工业自动化系统进行调控,远程控制技术运用与工业自动化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系统的管理,这种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化管理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并能及r的收集到远程控制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系统进行分体调控。(3)利用远程控制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工业自动化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一旦有关键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停顿,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对这些关键环节进行监控,远程控制技术可以较好的对这些环节进行监控、管理一体化控制,确保工业自动化的顺利进行。
2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
2.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以各种信息传感技术为基础,对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进行信息采集,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之间的网络连接,极大的方便管理和控制。该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和通信网技术的外延,是将多项技术与应用结合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具有实现全面感知、信息传送、智能处理的特征。所谓全面感知就是利用各种信息传感器和识别工具对物体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信息传送就是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智能处理就是将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决策。物联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感知、传输、应用。感知层是物联网中网络和现实的枢纽;传输层就是对数据进行传输和交换,使信息能够进行相关的传送和共享;应用是核心,对已经收集和传输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发挥物联网的作用[2]。
2.2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
物联网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工人、环境、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自动分析警报,帮助管理者将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在摇篮中。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制造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工业生产过程中基本处处可见物联网的运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对原材料消耗和库存进行分析等。
2.3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运用的效益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工业自动化,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实时的录入分析,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人力投入,并能够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隐患及时的消除。物联网技术对信息的录入,可以用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物联网的监管功能可以建立环境污染自动检测系统,实现在线检测污染,保护环境,创造社会效益。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远程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实现工业自动化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投入、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的各个领域积极采用远程控制和物联网技术,能够使我国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物联网在铁路运输及维护中的功能非常强大,作用举足轻重,其应用包括智能化检票系统、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铁路行车调度管理、铁路客运系统、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等。
1.1智能化售检票系统
智能化售检票系统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乘客可以通过自动售票机方便快捷购买车票。车站或者车上检票员利用小型识读器识别读取RFID电子标签,然后同数据库里面的信息匹配就能查询出车票是否有效,从而节省旅客进出站时间,使车站的运行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1.2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
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由五个部分所组成,即数据集中管理、复示设备、车身或者底部的识别标签和地面独立识别设备。地面独立识别设备由天线、列车探测装置、远程通信设备、微波射频等装置构成。将其设置于全部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及大型货运站,并分析、解码、译码、存储、整理标签信息而后传输至集中管理系统。在货车与机车上安装电子标签,此标签经编码后将包含数量、类型、车次号等与机车有关的信息。车站集中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及整理等步骤,使其与车站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交互,从而实现对机车的实时跟踪。
1.3铁路行车调度管理
物联网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中主要应用于列车车厢的管理,是我国当前铁路速度控制及信号系统升级改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将RFID芯片安装于各节车厢内,同时在铁路两侧每相隔一段距离安装一个读写器。不仅能够实时看到列车的行进速度,而且还能知道铁路线路相关位置,更好地完成列车的安全控制、调度及追踪作业。此外,还可以克服当前轨道电路中信号量小及其易受到外界干扰等问题。
1.4铁路客运系统
物联网应用于铁路客运系统中,将读写器设置于检票口、出站口、候车室及客车车厢等,将识别芯片植入每张客票中,当售票时,芯片将被写入相关信息。如乘客到达候车室,芯片将会触发系统,自动播放欢迎乘客的语音,如乘客误入了错误的候车室,芯片也将触发系统自动对其提醒。此外,该系统还会对候车人数进行统计,如乘客入错检票口系统将会提示,如乘客正常通过检票口,则系统会将其检票信息写入。乘客顺利登上列车时,该系统会播放欢迎语音,若误入车箱则会对其进行提醒。列车行驶后,系统将会自动将乘客信息传输至下一站,当乘客到达站点时系统将会自动对其进行提醒,乘客下站后,系统则对检票信息进行写入。
1.5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
在机车检修系统中应用RFID技术,不但能够自动达到对列车的出入库步骤进行存储,同时还可以在机车进出车库的时候对列车数据实施采集,提高查询和统计列车数据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改进列车的检修效率和质量。
1.6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
铁路货运物流的趋势是集装箱运输,目前主要采取箱号图像识别,这种方法是利用摄像头辨别集装箱上印有的号码,分辨率较低,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因天气或者集装箱破损使准确率变低。若把RFID技术与铁路集装箱融合,就可以生成信息化集装箱,一方面可以实时地看到集装箱于运送路上情况,大大降低物品被盗以及损坏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集装箱使用效率。
二、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行业其他业务中的应用及展望
4.1物联网在视频监控中的运用
传感器和物联网能够满足高质量视频监控的需求。例如,可在探头前面连接许多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将激光测距传感器、倾角传感器与云台摄像机连接,利用云台摄像机捕捉画面信息,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测距。
2.2山体滑坡的监控以及提前警报系统
山体滑坡是一种很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会突然毁坏桥梁、铁路涵洞和轨道路基等基本设施,对铁路运输和安全危害很大。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易出现山体滑坡的区域安装倾角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前端设备,把这个区域的铁道长度和山体数据提前储到芯片里,通过铁道线路通信光缆互连。如果遇到山体滑坡,传感器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报警信息,以便于车站调度员及时警报并迅速做出相应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3列车与车站之间的数据传输系统
物联网可以在铁路行业的许多系统中得到应用,包括售票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旅客携带物品安全检查系统、电源环境监控系统、无线列调通信铁塔安全系统等。例如,车站售票系统已经联网,但是在列车上补办车票还需要单独进行,这就会使车站提前留下的车票和列车补办的车票不能很好地衔接。若通过RFID技术中的网络信息共享性使车站售票系统和列车上补办车票系统互相联网,车站就能够正确得到没有车票乘坐列车的人员的具体数据,然后可以依照实际情况进行车票的提前留放。同时,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得到车票的提前保留状况,使乘客补办车票更便捷,资源利用更合理。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阳光业扩 网络 优质服务 特色创新
1.业扩e网通实施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用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和人类的各个角落,对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开始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
2.业扩工作网络服务目前现状
作为公用性行业的电力行业,伴随着一些客户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对业扩报装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电力公司在互联网的运用方面较早,但目前部分还停留在原先一些业务知识的介绍、政策法规的宣传等初级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报装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电力用户仍然需要到当地营业厅办理相关业扩手续,在业扩办理过程中,用户不断的往返与供电营业厅及相关部门之间,费时、费力给用户带来诸多的不变。
因此,为了使用户能够满意,提供阳光、高效、便捷的用电报装服务,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扩服务网上办理已迫在眉睫。为构建客户导向型大营销体系,给客户提供更贴心、更细致、更周到的服务,创新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模式,开通阳光业扩E网通已势在必行。
3.阳光业扩e网通内容包扩
3.1在供电区域内开通24小时业务网站,网站内容应包括受理范围、在线业务咨询、预约服务、业务办理知识介绍、 不同行业报装所需手续等。
3.2为了方便用户,坚持“一口对外”原则,还应将相关客户经理的信息在网站上公布,方便用户选择,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精准、有效的优质服务。
3.3对已经报装的用户,在保证企业营销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报装申请号等业务唯一性的标志,可与营销系统有条件对接,方便用户进行相关流程的查询。
4.阳光业扩e网通流程实施内容
4.1用户申请+受理
用户通过e网通,了解业扩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准备相关资料,通过下载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再通过了解相关客服经理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客户经理,通过网上、电话等预约方式进行现场勘察预约。
4.2勘察
客户经理在预约时间内联系用户,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查及业扩信息的现场核对工作,无误后为客户“量体裁衣”,制定符合客户要求的业扩报装最佳方案。
4.3方案答复
客户经理制作供电方案,经审批后,根据用户信息通过网络、书面、电话等方式进行答复。用户也可通过e网通下载供电方案答复单。
4.4设计图纸审查申请+审核
用户可通过e网通了解相关设计单位信息,自主选择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预约客服经理组织设计审核时间进行图纸审核。
4.5中间检查报验申请+中间检查
施工过半,通过E网通打印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预约客户经理进行中间检查时间,客服经理组织现场中间检查及相关资料审核、收取。
4.6竣工报验申请+竣工验收
工程完工后,通过e网通打印相关表格填写完毕后,预约客户经理进行竣工验收时间,客服经理组织现场竣工验收及相关资料审核、收取。
4.7业务费用收取+供用电合同签订
竣工验收合格,客户缴纳相关业务费用后,通知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打印供用电合同通过网络、书面等方式进行交给客户认可后,双方盖章生效。
4.8装表+接电
手续办理完毕后,客户经理预约客户装表接电时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送电工作。
4.9客户投诉+回访
业扩e网通由主管领导全过程接受客户投诉、咨询及对用户的回访,有效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5.通过业扩E网通取得成效
业扩E网通的实施,由原来15个业务流程,缩短为现在的9个流程,大大提高了业扩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办理时间,基本做到用户不上门就能完成用电设备的新装、增容事宜,使用户早日用电。同时通过减少办理时间的方式也增加了供电企业的利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业扩e网通是依托网络资源而新开设的一项重点服务内容,也是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服务的一种新尝试。相对于传统的业扩报装服务方式,网络的运用更能彰显出电力企业对于客户的专属化服务和人性化关怀,同时更加拉近了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是实现业扩报装工作由“业务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转变的新跨越,是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的一次根本转变。
篇7
关键词:旅游交通;物联网技术;旅游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13402
作者简介:刘晓霞(1978-),女,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
0引言
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后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是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它正影响着各个产业的发展格局。随着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业务模式向信息化支持下的智能信息化模式过渡进程中,急需用现代科技进行模式改造,用信息化经营形式去推进,用“线上服务”发展理念加以引领。交通运输是旅游中的重要因素,是因旅游需求而伴随着旅游全过程的交通线路、工具、设施以及服务的总和。
提升旅游行业运输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利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善驾驶行为,实现车辆间的实时监控,优化旅游资源,推进智能旅游产业发展。
1相关技术介绍
(1)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技术。从现代仿生学观点来看,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大脑中心,把通信系统中心看成传递信息数据的神经系统,那么传感器就是整个系统中的感觉和识别器官,它们各负其责,相辅相成。
(2)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通信技术的一种,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或者电子标签,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对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是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标签(Tag)、天线(Antenna)、阅读器(Reader)。其中,电子标签由芯片和耦合元件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的电子编码。在国内,RFID已经在电子收费系统、身份证件和物流管理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GPS可以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3个要素。GPS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全球化、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等特点。
2物联网技术在旅游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2.1旅游交通中车辆追踪方案
对于旅游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准确的ETA(预计到达时间)和旅游交通安全因素通常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合理的解决方案,能够让客户在规划交通路线、调度车辆班次、监控整体信息和游客安全等方面受益匪浅。
在旅游车辆追踪方案中主要采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RFID来实现。该追踪方案主要由车载闭路电视系统、车载终端系统和中央信息系统构成。车载闭路电视系统与车载计算机系统连接,发送实时图像或视频至中央信息系统以防盗窃或犯罪。车载计算机系统与GPS和GSM/GPRS集成的终端,将实时位置追踪信息通过公网或SMS发送至目标系统。中央信息系统根据网络返回的定位数据、车辆数据将其在正确的街道地图中显示出来,以帮助车队管理和监控。
RFID 汽车电子标签是可贴在挡风玻璃里的行驶证电子标签,如今已在高速交通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中广泛应用,该电子标签中包含车辆的全部数据信息,可以识别车辆身份。实时车辆调度系统的呼叫中心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车辆调度调配,提高车辆的利用率。通过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载多媒体广告系统,利用WiFi技术和车载计算机系统集成,将数据同步到车载数据终端,可为乘客提供广告信息并带来额外收入。
该解决方案系统经过集成,可满足旅游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从“低成本、高效率”系统设置和基础硬件,到基于现有信息平台的“增强系统”中心,再到最终利益可观的“增值服务”,可以提高用户的旅游交通投资回报。
基于物联网的旅游车辆追踪可以使旅游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车辆的配置情况和游客的运输状态信息,以及旅游车辆资源的变化,用户也能方便地以各种直观的方式查询旅游交通中的各种实时信息和状态,增加了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信赖程度,提高旅游企业的效率,控制旅游运输成本,提高整个旅游行业的收益。整体上提高旅游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2.2旅游交通中停车场管理方案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各旅游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交通压力和停车问题,该问题也成为城市交通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年政府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性投入,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停车难问题:①外地车辆进入旅游景点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停车场;②找到停车场,由于需要人工缴费,等候时间较长,导致排队拥挤,时间成本较大;③由于停车场较大,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挥,大量工作人员轮班,才可以保证24h营业,人工成本增加,旅游客户离开时也不容易找到自己车辆所在位置;④无严格监管措施,行人随意出入停车场,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物联网的停车场管理方案可以根据需求解决旅游城市停车问题,也可以作为城市中日常停车场建设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RFID技术实现车辆出入控制,进行停车资源分配、停车位引导控制,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工成本支出,实现停车收费自动化。同时,配合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每一辆车出入,实时监控人员进出情况。还可以通过面相识别和指纹识别技术,提高停车活动的安全性。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内容:
(1)车辆识别系统。该系统由电子标签RFID、标签读写器及天线等基本硬件构成,该识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车辆信息的采集识别和数据传送。
(2)监控中心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管理主机和数据接口两个部分构成,该系统的功能是监控本地旅游车辆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器的相关管理信息等,该系统还负责系统远程数据的网络调度。
(3)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本地服务器和远程服务器两个部分构成,系统的远程服务器通常由网络服务供应商(ISP)来提供,对旅游交通中的各种车辆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和分析,以供相关用户进行查询。而本地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由远程服务器传过来的车辆信息以及通行车辆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存。
通过该方案可以实现车辆自动识别和自动缴费功能,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并可引导驾驶员迅速找到空停车位,在驾驶员驶离停车场时提供最优通行路径参考,缓解旅游高峰停车压力问题。
2.3旅游交通中一卡通管理方案
旅游交通一卡通是采用RFID技术的非接触式IC卡,用以实现支付旅游过程中交通费用方面的功能。旅游交通一卡通系统是以统一发行的RFID卡作为支付介质来支付各种交易费用,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等技术建立的以卡发行、消费、结算为基本业务的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一卡通电子卡片的制作、发行、充值、结算清分、退换和回收管理等多个技术环节。
旅游交通一卡通可以与现有公路交通一卡通和旅游一卡通系统有效衔接,并与景区票务、酒店、餐饮以及其它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系统相结合,实现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快速结算业务。该系统可以用于采集和积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交通相关数据信息,为旅游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而有效的数据支持。
3结语
通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旅游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预先将交通、气象等各种信息通过传感设备发送到系统中,指导旅游车辆避开拥堵路段,从而能沿着最快的路线到达旅游目的地,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旅游时间成本。同时,司机根据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能快速找到最近的加油站、车位、旅社和酒店等资源的位置,甚至可以设定路线自动行驶到目的地。因此,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旅游信息化的同步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也必将为传统旅游产业改造升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一旻.基于物联网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2(11).
[2]张林丽,陈涛.基于物联网的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2(10).
[3]向明尚,刘兴伟.EPC物联网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2).
[4]程一玮.浅析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8).
篇8
关键词:云计算;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33—03
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据Forrester Research 预测: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5万亿规模。为适应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需要依托正在形成并迅速发展的物联网行业,整合各种资源,建设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建设速度快,而建设水平没有随之进步,重数量轻质量,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入库资源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于教学资源的结构、类型和属性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教育部已制定了一系列统一的标准体系。[1]高校按照这些统一的标准来建设教学资源,但许多学校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对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执行缺乏力度。在资源的建设中,建立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无法解决资源存储容量大、类型多、可扩展以及不断更新等问题。
(2)资源利用率较低,平台安全性差,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多数学校在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时轻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出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与平台的互动性不够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把对平台的建设视为数据库的建设,把资料放进去以后就不管了。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3)“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透明度”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各个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大多系单独建设,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即各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可用性差,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思想
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设计时,以“个性化服务、资源共享”为目标,突出强调个人体验,提供的功能包括:资源垂直智能搜索、相关课程自动推荐、开放信息推广展示、全媒体浏览支持、核心资源访问控制等。为教学者用户提供在线备课、网络课程、技能测评和资源管理等教学应用服务模块;为学习者提供网络课堂、技能测评等课堂教学模块以及职业规划、项目实训、职业提升、网上求职等职业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网络招聘、技能认证和实训管理等服务模块;为院校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服务模块。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为构建长效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与共评,我们融入了云计算模式来搭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
1.融入云计算模式的基础支撑平台设计
依据高标准、国际化的建设原则,在系统基础架构上融入云计算模型,依托学院新校园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布局的网络体系架构,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基础支撑平台。
高校校园网采用IPv4和IPv6双栈设计,核心设备均采用冗余热备;4出口、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服务器负载均衡,部署高性能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硬件基础平台分别由服务器、存储阵列、光纤存储交换机、磁带库等设备组成,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这些设备整合为各种统一的资源池,提供计算、存储、在线备份等互联网基础服务,其硬件基础平台如图2所示。满足院内、院外各种用户安全、稳定、快速访问,文件上下载、高清视频点播等多种应用,支持10万在线用户、100万日访问量。
2.实施架构设计
我们根据面向用户,强化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向各高职院校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展“远程课堂”,推进教育公平的原则,采用“三层三部”架构来构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其实施架构如图3所示。
四、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实现
教学资源平台采用了基于云计算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使用JSP+Oracle+Linux开发模式。采用这种架构既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又提供了良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有效地实现了海量资源和分布式资源的整合。
我们采用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B/S/S(Browser/Web Server/Cloud Server)来开发设计模型,即前台客户端直接采用浏览器,中间服务器是Web服务器,后台为云服务器,如图4所示。由客户端在Web页面发出请求至系统管理、服务目录等进行一系列的分类处理后,发送至Web服务器,然后再由中间服务器对云服务器发出请求,客户端与云服务器不直接联系,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具有跨平台、可移植、操作简单等优点。
五、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1.云存储技术
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存储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资源的平台,具有资源的媒体类型多、存储容量大、动态性和异构性等特点。同时仍然存在着数据扩展性不高、异构性和兼容性较差、数据的存储速率无法满足大数据量、大并发访问的要求等问题。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采用了云存储技术来解决教学资源的存储问题。
我们结合云存储的特点,融合虚拟化等技术,利用高职院校存放服务的磁盘阵列、硬件服务器等存储设备,将其空间划分成一定大小的可灵活扩展的云,把类型复杂、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按需分配,存放至这些云上,形成内部架构透明的教学资源存储云。我们只需提供接口,各高职院校即可通过此接口直接访问到存储云上的各类教学资源并与平台进行交互。根据提供教学资源的方式不同,把教学资源存储云划分成公有存储云、私有存储云和混合存储云三种。在公有存储云上主要存放一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视频、项目案例资料和试题库等开放式的或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协议的教学资源。由于涉及版权或的原因,在私有存储云上主要存放为某些单位内部的师生服务的资源。例如教师通过教学资源库积累的私有的教学资料及统计信息,包括完整的备课笔记、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练习与测试成绩和师生交流等资源。在混合存储云上主要存放商业化的如文献数据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用户可通过一定的付费方式来使用其资源。
2.安全防范技术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我们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数据。因为在云端,有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来管理存放的数据资源,同时也有先进的数据中心来保护这些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2]数据安全对教学资源库至关重要。任何数据的丢失对资源库都是很大的损失。要选择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安全保护机制,解决数据安全复制问题。我们采用了云备份策略,云备份是一个新技术,针对云存储数据的丢失、破坏等的安全防范技术,能保护相关的教学资源。
3.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有的服务器超载,而有的服务器闲置等问题,我们利用了资源虚拟化技术,来解决高职院校用户需求快速变化的难题,实现了软硬件的分离。用户只需在虚拟层运行自己的软件,而不必关心后台硬件的实现,当一台服务器忙碌时,任务会自动寻找到其他空闲的服务器上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率。
六、结束语
本文采用云计算的技术与理念构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建设重复、分布不均和“孤岛”现象,实现了软硬件资源、教学资源等的共享,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师好用、学生乐用、资源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框架
作为时代技术发展的产物,物联网立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运行效率的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优化运用,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事实上,物联网体系在构建运行时,实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并由此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物联网技术的内涵,并就物联网的体系进行论述,希望由此保障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物联网的发展状况
作为立足于信息技术的新体系,物联网技术在研发以及推行的过程中,实现了物品与物品智联的联系,从而由此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效益的提升。事实上,物联网的理念最初由比尔•盖茨提出,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我国的物联网体系逐步实现,并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事实上,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技术动力较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种,分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的促进以及国家方针的影响。事实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及传感技术的推行,也为物联网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物联网的定义
事实上,关于物联网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而言,所谓的物联网指的是物与物之前的联系脉络。但事实上,这一解释过于简单,未能够将物联网的内涵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无法突出物联网的本质。在这样的状况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学者通过对于物联网体系的研究给出了物联网的定义,其认为所谓的物联网指的是立足于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而构建起来的物品智能化识别、管理系统。也就是说,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体系,且成为了依托RFID技术开展活动的信息承载体。此外,欧盟作为物联网普及度较高的国家,也加强了对于物联网概念的阐释,其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而其自身具有物理属性、拟人化属性等多种特征。除此之外,国际电信联盟也实现了对于物联网的阐释,其认为物联网是立足于GPS系统构建起的网络体系,该体系在运行作业时不仅立足于多种信息传感设备,还需要网络协议的保障,从而由此实现物品之间的联系,促进管理智能化、规范化效率的提升。事实上,通过对于上述三种概念的阐释可以得知:物联网体系更多的指的是一种信息载体,其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互联网开展作业。不仅如此,该系统的构建以及完善还能够促进物品之间监控与管理效益的提升。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物联网在运行发展作业时需要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并将物品、信息空间进行有效的粘合,从而实现物品之间的数字化的联系。
3常见的物联网技术
前文提到,物联网的形成不仅需要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其还需要各类信息技术的辅助以及推行,从而确保物联网运行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一般而言,物联网技术在运行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于四个核心技术的运用,分别是RFID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关于这几种技术的运用和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这些。
3.1信息采集技术
目前,物联网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强对于各类信息的采集,从而保障物联网运行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事实上,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RFID技术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信息采集的核心技术。所谓的RFID技术,指的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事实上,作为常见的信息感知技术,RFID技术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无线电信号进行目标信息的识别,从一次为基础进行数据的分析、读写操作,从而形成物品独特的电子标签。总而言之,该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为每一个物品构建电子标签,从而由此实现了电子标签的收集以及读写,从而实现了物品数字化管理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3.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技术人员借助RFID技术进行物品信息收集后,需要依据物品信息的特性,将其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进行传输。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上述数据的转换传输,成为了技术部门以及有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人员在开展相关作业时,往往借助无线传感技术进行作业。该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通信、网络。一般而言,上述两种方法的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信息传输安全性、稳定性的提升,保障物联网的安全运行。
3.3认知计算与智能控制技术
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前端,认知计算技术的完善以及推广能够让机器人仿照人脑的模式进行感觉、互动以及认识。现阶段,认知计算理论已经被广泛的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中去,并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步。
4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完善以及物联网体系的构建,居民的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而物联网也在居民的实际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推广运用。关于物联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4.1打造智能社区
立足于物联网基础之上的智能社区,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家居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从而由此构建起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的居住环境,从而让居民置身其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享受高质量、低成本的智能化服务。为了确保智能小区建设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合理的运用传感器设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传感器体系。一般而言,该系统的构架以及推行往往能够高效的获得智能化社区建设信息。不仅如此,技术人员能够以此为基础促进社区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确保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物联网为核心的社区建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居民构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居民提供较高的居住体验。不仅如此,该智能化社区在推行时也能够满足居民的居民物质、精神层面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确保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和谐性。
4.2建设智能交通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运行发展,不仅实现了智能小区的构建,其还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由此方便了居民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智能交通网络系统的构建,也满足了我国居民购车狂潮的兴起。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但是汽车拥有量的增多也导致了我国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并极易诱发交通运输事故。道路交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为了改善交通环境,物联网主导下的智能交通正逐步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起智能交通系统。该系统在打造的过程中首先了对于各类技术的运用,诸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以及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又使得这一系统具有实时、准确、高效等特点。总而言之,智能交通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不仅如此,该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道路交通的实际状况,并快速的进行数字化信息的传递工作,而系统最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工作,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交通拥堵、事故等问题的解决。相关的实践显示:上述方法的推广运用往往能够确保交通部门对于车辆的合理化管理,并为行车司机了解道路状况提供了信息源,从而确保其能够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了解,继而引导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状况的整体管理与科学调度。
5结语
基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技术人员加强了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以及运用。目前,物联网发展前途较为远大,而各地区也依据时展的需要加大了对于物联网的试点运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能社区、智能交通等系统不断发展运用,并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崔文斌,温孚江,牟少敏,等.基于Hadoop的局部支持向量机[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S2):116-121.
[2]陈达峰.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3):20.
[3]曹允钦.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煤矿安全动态诊断系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7):23.
篇10
关键词:智能图书馆;物联网技术;特征;应用体系;应用问题;作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当下我国智能图书馆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结合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升了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水平。智能图书馆是由现代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和传统的图书馆共同构成,其是传统图书馆在现代物联网和计算机智能影响下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图书馆运行的新模式。以下就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问题与作用进行探讨。
一、智能图书馆与物联网技术的概述
1、智能图书馆。其是由多种智能化系统集成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图书馆,它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的建筑之中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高科技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图书馆的智能化是在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朝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延伸,而目前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主要是从图书馆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以及信息网络集成系统智能化。
2、物联网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发展主要还是互联网的深入和延展,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设备感应物品信息,通过B接互联网的操作,从而对感应的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并且智能管理的网络。
二、物联网的特征及其主要技术
1、物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或者通讯设备搜索信息的渠道,而物联网也需要通过网络的连接完成操作,但是物联网与互联网不同之处就是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物联网是对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与互联网具体不同特点表现如下:第一、物联网具有感知物品信息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射频识别、摄像头等传感器通过识别条形码、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感知物品以获取物品信息的一种技术。第二、物联网具有可靠传送的特点,通过将被扫描的物品传入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从而获取可靠的信息及资源共享。第三、物联网具有智能处理的特点,通过运用各种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等对在互联网上搜索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对物品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
2、智能图书馆中的物联网技术主要有:(1)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智能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代替人工操作的一种智能技术,先利用一些外部的扫描技术将物品的各项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之中,在利用其动态化地识别归纳过程,使得物品可以以一种虚拟的状态被归置和管理,是将传统物品管理模式的变革,更进一步向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和延伸,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将图书馆楼宇纳入物联网管理之中,使其分为智能化楼宇系统和智能化信息网络集成系统。(2)识别技术。物联网的识别技术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末端传感设备和感应设施对物品所附有的信息标识码例如RFID标签进行智能识别,获得物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将物品进行流转和运送处理的目的。是一种高效、便捷和准确的识别方法,大大降低了人工对物品检索的时间耗费,在当代快节奏的发展速度中越显优越,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其他行业的物品识别和管理之中。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体系架构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一般采用条形码识别后连接计算机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书籍借还、盘点、搜索、整理都需要依赖人工操作管理,馆员的工作量大。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运用可以避免传统图书馆管理的这些弊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大致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的应用体系架构。(1)智能图书馆是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建筑。智能化图书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图书馆的实体建筑以及图书馆馆藏这些实体物质之上,加上图书馆楼宇智能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通讯与网络系统等电子化、数字化综合设备系统,为图书馆进一步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物联网技术中的感知系统可以感知图书馆中的文献书籍上面的电子标签,识别客户需求信息并且将识别的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中分析处理。目前,传统的IC卡和条形码依然可以作为图书馆信息的采集,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RFID、传感网络将会逐渐取代传统方式的图书采集,使得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更加智能化。(3)物联网技术通过利用各种通讯网络工具,包括读者的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WIFI、局域网等)从而使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资源。图书馆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中的分散信息和数据连接起来,整合成有价值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信息传输主要还局限于图书馆内的信息互联,或者是通过像电话网、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网等公共互联网平台。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各种通讯技术的融合将会实现个人独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随时随地的通信。(4)物联网技术具有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等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的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将互联网搜索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整合出读者需要的有价值信息。物联网技术可以使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转化成知识利用,大量地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自建信息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5)在物联网的应用层中,智能图书馆将提供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可以自助借还书、盘点以及整理,为图书馆的图书维护、在线咨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3]。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技术问题。目前传感器设备大部分都是以温度、湿度设计感应,对信息数据的感应分析不强。物联网中传感器的运用是其主要的基础设施,而物联网需要的传感器不仅要有信息感知能力,还需要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深度传感也是物联网技术实现遇到的重要问题。图书馆都是运用条形码和磁条自动化集成系统技术作为检索基础,要将射频识别技术端口与自动化集成系统端口整合难度大,而且FR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而我国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物联网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还需要通讯技术的支撑,信息的加工、筛选、存储和传输等方面技术都还不成熟。(2)成本问题。智能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丰富且图书馆的藏书建筑层面多,要在藏书阁上面建立庞大的网络系统,加上用户与物品、物品与物品的连接,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的运用将会需要很大的成本。(3)安全问题。物联网射频技术中的电子标签和识别码都可以被任何远程设备扫描,并且标签中的信息将会不加区别地接受阅读器的指令并且储存标签信息,而且射频识别技术会跟踪读者用户的行踪、习惯以及偏好等各种安全隐私问题。所以,物联网如何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也是目前遇到的重要问题。(4)法制建设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多种技术的整合以及会涉及很多行业领域,所以,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并且维护物联网的发展,加上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导致读者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国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读者用户的个人权益。
五、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主要作用
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图书出借方法是在图书外借时将图书馆藏号和读者信息进行登记,而这样相当浪费时间,且如果借书者多的话还会造成拥堵等情况。而智能化图书馆采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的馆藏号和出借情况等信息纳入图书智能化信息数据库中,采用多项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对于图书的出借、归还和日常处理效率有了质的提升。既减少了图书馆方面在人力方面的耗费,又提升了图书出借效率,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1)简化文献采集工作。由于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数目极多,要对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信息进行确认和统一,就要动用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耗费诸多时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行动。而采用物联网技术后,只需要根据不同的馆藏号进行归类处理,打印出相关的馆藏号进行黏贴和确认,就可以将馆藏图书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对图书文献进行采集和统计时工业也非常简便,只需要采用相关的识别机器进行扫码,就可以完成采集,大大精简了图书文献的采集工作。(2)射频识别技术自助还书。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传统的图书归还程序十分繁琐,要对读者信息进行确认,再将馆内图书信息进行核对,耗费诸多人力物力。而利用了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在还书时读者只要出示相关的读者卡,利用带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还书系统就可以完成正常的还书行为,而图书管理员只需要对无法识别或者其他较为特殊的情况进行人工处理即可,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自助还书的效率。
2、实现人性化服务。(1)读者信息获取和修改。读者的信息被写入到RFID存储模块中,利用RFID容量大的特点,在读者办理借阅证时,将读者信息存储到RFID中,这样无论是否和数据库连接,只要使用RFID设备就能很快的对读者的信息进行或者和修改。(2)图书有序的定位查找.在RFID中存有书的基本信息目录和书放的具体空间位置等信息,这样通过标签可以有效的确定书籍的位置,读者可以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原理就是利用RFID通信信号强弱计算距离,再通过书籍的标签设置。(3)实时检索和阅读。读者对书籍查询以及相关信息查询可以很快速的检索到,这样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对书籍信息进行下载,查阅。快速的访问图书馆资源。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方便读者,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书籍资源的利用率。(4)信息定制。当读者在图书馆的特定区域时候,通过终端设备比如我们的手机,就可以搜索到图书馆书籍的一些相关信息、读者的借阅信息、图书馆的服务信息。这就要求读者要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定制,这样利用自己的终端设备手机就可以接收到信息的推送通知服务。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信息通知,搜索书籍资源。(5)全天候自助借还服务。读者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完成借书还书的工作,节约时间不用到图书馆排队等候,对借阅流程快速处理,简单快捷,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一般自助借还服务在全天24小时都可以完成,只要有终端连接到图书馆信息数据库。(6)图书管理和整理。在读者对资料进行阅读的时候,采用远距离读写器监控,读者在特定区域阅读查看资料,如果超出监控区域,就会自动报警,这样可以有效的杜绝阅读的不文明行为。在工作人员对书籍资料进行整理的时候只要用读写器对书架扫描一下就可以查看出书籍是不是摆放正确,这样在工作人员对图书整理提高了效率,也为读者找书提供方便。
3、实现图书馆馆舍智能化。图书馆馆舍都具有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困难的特点,导致对于图书的日常管理和图书馆管理无法进行及时处理。而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可以利用监控、能耗设备等控制设备将整个图书馆馆舍纳入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中,对整个图书馆馆舍的照明、设备、图书和安保等都进行智能化的统一管理,对于图书储存环境还可以根据舍内的智能化监控系统进行温度、湿度等方向的监控,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保护图书,大大提高了图书馆馆舍管理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就是要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更好地融入智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整理、外借和归还等一些重要方面,促进图书馆日常工作更有序和便捷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鹏,张翔.物联网研究概述[J].数字通信,2010
[2]朱桂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体系架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3]孙皓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5
[4]沈彦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
[5]卢艳兰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J].河池学院学报,2012
- 上一篇:初级会计实务总结心得
- 下一篇:公考申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