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范文

时间:2023-10-09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美学课程的期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篇1

[关键词]:美学视野 高中语文 小说阅读 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中的小说多半都是出自名家名篇,故事经典、写作手法高超等,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启迪其思想。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时,不但要领悟小说中的内容,学习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在美学视野下,发现小说中所涵盖的美学思想,感悟小说中表达的思想和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一、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作是姚斯和伊瑟尔的现象学和解释学,其内容是指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注重实践,强调读者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在阅读中体现创造性特点。他们人文作品真正的意义在于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通过读者阅读后才会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1.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美学思想认为每一个文学作品本身是相对的、未定的,本身不存在实际的意义。只用当读者阅读过后,读者在分析文章的认知结构和文学的思想的过程中,才会领悟到文章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这时文章作品才有了思想和生命力,为读者提供价值和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视野的期待

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章作品之前,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框架和认知结构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框架来分析和研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等,这样的结构形式也叫做“期待视野”。学生在进行作品鉴赏之前,本身所存在的审美体验、文学素养和生活体验等要素会将读者带入到作品的心理体验中。期待视野分为定向的期待和创新期待等。1)定向的期待主要是指通过自身已有的思想、知识和经验等来阐释和概括文章作品,例如在学习《红楼梦》的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读者会采用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框架来分析文章,结果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会看到“易”,在才子的眼中会发现“缠绵”,在流言家看来这些都是“宫闱秘事”等。所以说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作品欣赏和阅读后的效果。2)若读者的固定结构和框架不能同化文本,就需要读者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恶化框架等,满足新作品的需要等,也就是所说的创新期待。

通过期待视野的方式来阅读作品,读者本身具有一定认知结构和思想,所以作品中的内涵或者思想会唤起读者的意识和共鸣,作品的内容和信息也就会被读者所接受。

3.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作品中不但会丰富每个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脉络,还会留有一定空间,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主性的去探索。作品中为读者提供的“意义未定”和“空白点”,也就是所说的“召唤结构”。一部很出色的作品通常都可以利用召唤结构来填充或者补充一些内容和思想,通过读者的阅读,利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来对作品进行改造和创新,想象其中没有涉及到的情节和思想。因此召唤结构也具有了导向性和指导性,可以将读者导入到做作品的思想中,为其提供一个思维和发展的平台,开始生动和形象的创造和发挥。

二、在美学视野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语文小说学习中,教师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重点在讲解,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美学视野下,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对小说的热爱。学生在进行语文小说阅读时,从知觉、想象、联想和综合分析等过程中来探索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品位、感知和体验作品中升华的素养和精神,学习优秀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填补、升华和完善文章作品中的空白点和未定义因素,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创作”,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一味的学习解题和答题技巧等,限制了自己的思维。

2.利用期待视野来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小说学习的兴趣

要想提高小说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培养阅读兴趣需要形成阅读期待,包括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的思考,跟着故事的脉络走,积极地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期待阅读中体现小说作品中的审美体验、文学素养和生活体验等,在创新期待中可以自由的想象和发挥,深入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感受文章中的美学价值所在。

3.采用召唤结构来还原作品

小说中“意义未定”和“空白点”等可以作为学生对文章意识的桥梁,促进对文章的想象和创新。小说阅读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弥补文章中的缺憾,通过自身的联想力、知识经验和情感等来对文章加以整合和概括,提炼出文章中最美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思想。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等来加以改造文章,摒弃原有的思想主旨,设想阿Q未来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利用现代人的思想来假想阿Q的精神是否可取,能否适应于现代人的思想发展。

结束语

随着现代新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高中语文学习逐渐向素质教育迈进,人们对高中语文科目的小说学习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小说大都出自名家名篇,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提高学生对语文小说的阅读积极性,改善阅读方式,给予其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荔. 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金婷婷.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人教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邓雄魁.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探析[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3:86-87.

篇2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美,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熟练的、敏捷的、优美的动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如何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展开探讨,期待能对各位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人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感情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情感的开发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于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溶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二)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能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

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美育教育在健美操课中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机能的掌握能力,还能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美育渗透能有效塑造美的形体

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眼、脊柱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丰满,给人造成委靡、迟钝、怯懦的感觉,所以学校健美操课程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家庭作业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体育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二、开展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的高低,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

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健美操课的教学,使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扬,而且能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总体的效果上达到美的境界。

(二)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

1. 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

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下转第106页)(上接第94页)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三、结语

1.美育渗透在健美操教学中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融会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

2.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势在必行。

3.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美学内容来逐步加强美育渗透,使健美操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体育的美育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曾宪刚.体育美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篇3

关键词: 美学素养; 高校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0-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08-02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还需加强。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综合院校已经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必须做到依据社会和市场要求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进行课程重新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强化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成为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一、美学素养是设计内涵的依托,支持设计师拥有有深度的思维

美学素养的提高,首先是文化素养的提高,其次才是艺术素养的更高追求。缺少必要的文化积淀,美的发现、美的欣赏乃至美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学养是充实作品内涵的依托,是支持设计的灵魂,不重文化修养的人往往进不了高境界。内心很浮浅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作品产生。

美学素养是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既能通过教学活动显性、直接地影响学生发展,也能通过作为榜样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美学素养,应根据其职业特征以及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的动态教学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建构。

不少人认为艺术细胞大多是先天性的,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培养起来的;另一些人则完全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后天的教育环境依然能够培养出一个艺术家。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是,在艺术的王国,天道酬勤恐怕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励志名言,个性禀赋或许是需要特备关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个人的素质、修养、品格等,自然就在自己的作品里,作品就是自己的影子。由于环境与时尚的原因,我们不难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泥沙在缁,不染也黑的道理。在现实中,这样的列子俯拾即是。在我们周围,一些粗野、浅薄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少。高校当下的确培养了许许多多没有文化的匠人,到处充斥着相当数量只见手迹不见心迹的低俗之作。有些设计师心气很高,自命不凡,他们不肖于学习经典和做科学美的创造者;还有一些人被滥竽充数的西郭名家熏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样的设计怎么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到经典中去汲取营养,那种断章取义、摘录小义、听人演义之说,不可能使自己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拥有有深度的思维和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更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想提高艺术鉴赏力,那么切身去感受艺术是唯一的途径,比如倾听古典音乐,静观经典书画,品读优秀设计作品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能融解,能改变,能拓展,能生非类,能变尽旧体而有新体,就是积学而储宝,酌理以富才。

学养丰厚的设计大师,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每每会使我们体会到师心独见、因文明道的淡定与博爱。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美内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美学素养的构建,能够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发现设计之美。巧妙的构思、和谐的搭配、材料的运用、色调的统一和与环境的协调等等,在每一个细节中,美的积淀都能给人提供技艺的养分,帮助设计师挖掘出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诠释,即便不同风格的设计也同样有着对人性的关怀。设计是感性和梦想的产物,比如风趣的艺术家扑捉到的梦想之美,许久以后,仍能带给他人真情依旧的感动之美。

二、美学素养教育增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创造性思维活动及过程中的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之上。没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方法,没有美学素养的培养,创新思维无从谈起。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教育同时又是整体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学是探究性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美学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三、构建有特色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之掌握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发达国家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更注重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

多学科教育是美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要求一种均衡的艺术课程,对来自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与美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给予同等重视。重视理论指导是日本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教材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坚实,高校重视对世界尤其是对欧美各国艺术教育领域里取得的种种成就的研究,对于希腊、中世纪、近现代艺术教育的种种观点与思潮也都有非常完整的介绍、分析与评价。欧洲国家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普遍认为,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当下我国的美学素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需要创新。让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

高水平的专题美学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美学知识,拓宽视野,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无形中就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经常到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毕业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高校在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多渠道开展美学素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紧迫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1).

[2] 中村好文.林铮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守伦.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2011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SME)论文集第4卷.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艺术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舞台的展示空间设计是新时期人类的另一种美的姿态,是当前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讲述了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

舞台展示空间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融合

一、现代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舞台的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的融合也是比较频繁的,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慢慢去解决,下面将要重点讲述的是这两者的关系。

(一)舞台空间展示设计的重要性。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台空间设计就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逐渐的发展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应该要继续发展优秀的文化。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失去原本的优势,这是大家不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就字面意思而言,舞台就只是一个展示的地方,但这只是狭义的理解而已;从广义来说,并没有那么简单。舞台的空间展示设计对于现在的很多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司开展的活动都是非常多的,舞台的展示设计就需要很高的水平,需要有创意,这就相当于一个家庭里面需要有好的装饰那样重要,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不要小看舞台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二)舞台空间艺术设计和装饰设计的关系。舞台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的设计都是关于设计环境的问题,只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舞台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有各种需要搭配的物件,而装饰艺术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整体的设计。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两者都是有联系的,而且两者都是互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美的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对此也不例外。

(三)文化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也在不断地加深,世界的文化也在慢慢地融合,我国也在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文化,舞台设计与装饰设计也在不断地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给我国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舞台展示空间的艺术与装饰艺术在其中依然是相通的,两者相互包容,只要懂得其中的一个,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另外一个。正是因为各国的文化交流,才让每个国家的文化变得多样,对于各个国家也有积极的影响。人类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思想的开阔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舞台空间设计与装饰设计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的融合原则

根据上述的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舞台搭设的好坏能够极大地影响文艺活动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以及精神享受方面的效果。所以,如何将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有机地融合,让它们的搭配能够带给观众极大的享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舞台展示空间独特性的彰显。舞台展示空间能够直接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如果过于单调会让观众们感到十分枯燥,瞬间影响观众的心情,观众对于后面的节目也不能够怀着期待向往的心情,这让观众失去了观看下去的欲望,对于后面节目的演出效果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每次文艺活动中,其举办的目的与主题等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春节,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吉祥物中国结融合其中,当然,一般的舞台设计者都会想到这些,为了能够给观众更新颖的体验方式,需要舞台设计者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传递给观众春节的气息,比如:舞台的修建材质、灯光的效果变化以及先进的舞台设备等等。作为一名优秀的舞台设计者必须要熟知时尚发展趋势以及具有独特的视角观念,这样才能给观众非一般的视觉享受。

(二)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文化性。舞台是充分发扬、继承文化的平台,在修建舞台的过程中,虽然舞台的设计风格会大有不同,但是,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文化性。不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世界先进文化,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尽管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只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发现,找出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糟粕并将其剔除,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以孝为先、尊老爱幼等等。舞台装饰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国家这个区域里,应该向世界看齐,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宣扬方式,可以引进国外较先进的科学设备,能够弥补我们在搭建舞台上的设备不足问题,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紧跟时展脚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舞台设计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效果、精神体验,让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在设计舞台时,必须遵守舞台展示空间与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融合原则,让人们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砜.论舞台美术空间设计的构成[J].四川戏剧,2014(04).

[2]戴平.舞台设计美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评《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J].戏剧艺术,2009(03).

篇5

【摘要】现行美术教育存在着学生喜欢美术却不喜欢上美术课、美术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者应该确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探寻美术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引领学生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大力开展欣赏教学,与作品对话;促进学科融合,发掘教育价值来实施人文化的美术教育,使美术教育被进一步重视,使今天的孩子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化;调查分析;实施策略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辨别美丑,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回复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洗礼后,美术教育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然而作为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一位普通的美术教师,也切实看到了目前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有些问题确实给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1 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分析目前美术教育的状况,分别对9位一线美术教师和5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访谈并做了相关笔录,向初级中学148位学生发放了《美术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核对、分析。

问题一:学生喜欢美术却不喜欢上美术课。

现象:美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学生喜爱的艺术课程,但根据美术调查结果表明,8%的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热情较高,12%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80%的学生没有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

原因分析:美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什么叫美术,美术就是美的艺术,美术不等于画画,但画画也是美术。而我们当今的教育,又有多少美术即画画,画画即美术的概念存在。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临摹范画,总以“象不象”的标准去规范评价他们的作品。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许在技法方面有了提高,但却丧失了美术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因为单纯追求技法的教育必然抛弃了美术内在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必然忽视孩子的各种经验和感受。没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走向枯竭。

问题二:美术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

现象: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的内容还显得异常单薄,更有一些人把美术课程只看作是学生的休闲时光。美术课的课时,在初中总课时中只占6%,在小学总课时中只不过14%。在调查问卷中也显示,148位被调查学生,1%认为美术是重要的,43%认为美术是“副科”,不重要,56%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些校长认为只要升学率仍然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美术教学就不可能被引起重视。

原因分析: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很多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在升学率压迫下,学校教育偏向于认知、理性、规范、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对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掉以轻心。所以美术教育被作为素质教育的标签,成为一些家长炫耀的筹码,一些学校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装饰品”。在很多地方可谓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其他教育活动冲突起来则不要。”社会、学校、家长的指挥棒势必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孩子写到:其他学科压力大,学习时间紧,美术学习根本没有精力。

以上这些正是现实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在对这些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如何去改革这种美术教育,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今天的孩子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教育者应该确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2 人文化是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与迫切期待

美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美术教育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美术课程的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的实现等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解释。所以美术课程的意义在于它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他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展望新世纪的生活图景,加强美术教育的人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缔造人类美好明天的共同需要。二十一世纪,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人类创造着昔日不敢想象的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科技犯罪、环境污染、民族冲突、艾滋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似乎历史只是印证了哲人康德的预言:“随着人类文明的积累,社会邪恶也以总量增长。”现代人类终于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必然给人以幸福,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未来人才的培养决不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生活积累,充实了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促进形成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反之,不重人文素质培养的美术教学则是不完整的教学,也是和教育方针相背的。

3 美术教学中,加强人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探寻美术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

目前,从整体上看,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着偏重单纯技巧训练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形象思维的培养,忽略了提高整个审美水平。美术这种导向在客观上制约了美术教育其他功能的发挥,所以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容忽视,但它决非美术教学的全部内容,更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学校美术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几个美术苗子,而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像购买商品那样,当场兑现,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还无量化标准,但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自觉把自己放到大教育之中,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脚踏实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技能、技巧训练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思想,培养全面发展、学业技能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共同进步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完美,更好地为培养素质完备的人才服务。比如,画素描,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先观察好,再动笔,先打好轮廓再上明暗,最后进行整体调整的习作程序,不仅可提高绘画质量,而且可以养成学生有条有理、严谨治学的学风。又如,制作立体构成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合作完成练习的形式,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并在小组间展开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再如,画装饰画,可适当从作品意境、形成美感方面增加难度,这不仅是对学生技能、技巧的一种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平时多让学生对美术创作和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引领学生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困惑和矛盾,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3 大力开展欣赏教学,与作品对话。

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突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把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按描述、分析、解释、批评的顺序,对一幅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旁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来提高其审美水平。例如在讲罗中立的《父亲》作品时,通过“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样表现的?”,“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幅画向我们表达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画面的第一感受到画面要素构成关系的把握,最后体会作品的内在意味,使课堂体现出人文色彩和艺术氛围。同时以罗中立的艺术特色为引线,引发学生对“人为什么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学习画家的百折不挠追求艺术真谛、人生真谛的伟大品质和高尚情操;再如,体会大师们如何综合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教导学生学会运用其解决生活中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维方式;结合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些方法的采用,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选择能力,择美而从,择善而从,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目前,欣赏.评述内容仅占教材的15%,大力发展欣赏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欣赏课的容量的增加。除对原有基本内容的扩充外,可注意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既可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涵量,又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

3.4 促进学科融合,发掘教育价值。

学校、家庭、学生在升学率、学习成绩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偏废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的研究认为,其实美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他学科直接从美术教育中获得启示和力量,美术的创造力及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学习显得更有实效。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美术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碰撞、交融和对话时,就容易产生大的智慧。比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的美学修养非常突出,他的博大精深的广义相对论,真正揭示了宇宙的和谐美,如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中子星成双绕轴转动等,无不让世人称赞相对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把它看成“伟大的艺术品”。同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既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又是工程师、科学家,他在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同他把这两者的研究纳于一身,用艺术促进科学,用科学促进艺术,是绝对分不开的。所以坚持美术教育,实现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境界超越了教育中片面的实际功利,摆脱了现实教育中只具有有限意义的实际需要的羁绊,它使得教育更深刻更有意义。我们教育者要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美育;艺术社团;课程化

一、高校美育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艺术社团的关系

1.高校美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指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来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人的全面素质,以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为基本任务,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中明确提到,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为学校美育开展指出一条明确的路径。美育自1999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教育方针,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便得以确立。但开展多年,美育仍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如下方面:首先,一些学校尚没有形成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美育课程存在随意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没有统一而一贯的标准,由任课老师制定。其次,美育课程类型单一,主要表现在纯粹上艺术理论课或纯粹上艺术欣赏课,缺少艺术实践的内容,开设的课程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再次,开设的课程数量远小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经费及场地,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最后,学生想要拿到美育的学分往往比其他学分轻松随意,有些美育课程甚至无需考勤和考试就能通过。综上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不清楚美育的含义,误认为美育就是教会学生美术、唱歌、跳舞、器乐等一项艺术技能,有的甚至把美育当成一种娱乐式的课外活动。

2.大学生艺术社团及其与高校美育的关系

作为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校外、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大学生艺术社团是指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一群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艺术团体。它们通过开展各种艺术类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展示艺术特长提供平台。在艺术社团的实践活动中,参与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模仿、创造和再创造,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感受和体验生活与艺术之美,参与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根据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定位及其功能,艺术社团有理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载体,通过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艺术活动,来实现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目的,这是由大学生艺术社团独具的艺术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对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独特作用

1.“实践性”:使艺术社团成为美育实践活动的优秀阵地

在艺术社团活动中,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传统艺术类课程侧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很少有艺术实践内容的安排,艺术社团恰能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大学生积极投入到艺术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是一种艺术体验过程,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艺术的内容。例如,学生通过艺术欣赏课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聆听并感受优美的旋律,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作品的文化及创作背景方面进一步启发思想、理解音乐,最终实现审美情感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通过参加艺术社团的合唱或是训练,逐步加深对歌曲的感受、理解,体悟对歌曲情感和技巧层面的表达,他们情感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也会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强化,自身的人格和品质也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因此,艺术类社团是实现大学生美育教育实践的优秀阵地。

2.“普适性”:使艺术社团成为激发学生艺术潜能的有效模式

艺术社团数量多且准入门槛较低,几乎每个有艺术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艺术社团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对大学生来讲,艺术社团的普适性符合青年学生的期待,对他们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学生的艺术才华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仍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学生艺术社团在为学生提供个人风采展示舞台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有的学生刚加入社团时可能还是爱好阶段,但是凭借兴趣、天赋和在社团的长期锻炼便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不仅使自己得到艺术技能的锤炼,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最终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人格,这得益于艺术社团开放包容的平台。

3.“多样性”:使艺术社团活动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艺术社团几乎涉及了各个艺术领域,其覆盖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多元性是高校艺术类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基于这种内容、形式、时空的灵活性,艺术社团更有利于创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实践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彰显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汲取艺术知识的养料。相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平台和载体,艺术社团的“多样性”使其更容易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思路,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通过“多样性”艺术载体唤醒他们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态。

三、高校艺术社团长效推进美育工作开展的途径

艺术社团作为高校中普遍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一种艺术团体,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艺术社团应始终定位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坚持与大学生的成长实际、情感需求和审美心理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共鸣,才能做到“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体途径如下:

1.社团活动“课程化”

要将学校的社团活动实行“课程化”管理,首先要在高校成立美育教研室或美育教育中心,面向全校统筹艺术课程、艺术社团活动等各类艺术教育方式。将学分制引入学生艺术社团的评价体系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接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比如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课程保障及课程考核标准等的制定形成规范的美育课程大纲。将高校美育课程的总学时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必修课,艺术鉴赏选修课,社团艺术实践课各占一部分,三部分学时修满方可获得美育课程的学分。各艺术社团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在学期初提供社团艺术实践活动课表,学生可以选择性加入某社团,按时参加社团的集体实践活动,每人每学期最多选择2个艺术社团。在社团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中,实施学时认证制度,社团负责人进行考勤的认证,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对学习实践效果进行测验,经社团负责老师的考核取得课时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2.社团文化“精品化”

社团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融入,挖掘本地的特色和传统,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条件的学校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重点项目。社团文化要走精品化建设思路,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突出艺术活动的经典和高雅原则,防止艺术活动的低俗、庸俗和媚俗倾向;二是引导大学生既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更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融入,增强学生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注重引导大学生透过作品本身深入领悟作品所表现的审美理想,用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其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观。四是在扩大社团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优势对于社会的辐射作用,推动和引领地方先进文化,体现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价值。

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美术是一门融合了情感、美感、思想以及道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美术知识以及绘画的基本技巧,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坚强的意志能力,但是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语数外等主科教学轻美术教学的现象。

1.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对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不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

艺术教育能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美术教育可启发人的爱美、乐善以及求知的本能,健全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初中美术教育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待初中美术教育的态度都是敷衍了事,平时仍然以语数外等学习为主,甚至有的学生会将美术课作为娱乐课,这样自然会导致初中美术教学效率低下。

1.2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缺乏教学资源

规范、科学的美学教学是顺利开展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础保障,在课程上加强师生间交流和互动也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因为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以及教学信息闭塞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讲解基础的美术知识点以及一些绘画技巧,并没有注重师生互动。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也不利于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部分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视野比较狭窄,平时并没有引导学生将美术和生活、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导致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

2.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对策

2.1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视度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水平以及审美水平会有直接的影响。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国家以及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考核体系,将美术教育也纳入考试考核模块,比如可以添加“美术基本能力测验”,进而提高教师、家长及学生对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视度。同时,教师应该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素质教育本质等方面向学生以及家长大力宣传美术教育对于提高人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美术的兴趣。

2.2积极开展新型的初中美术教育模式,丰富教学资源

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初中美术教育过程应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含金量。教师平时应该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为主要目标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效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层次性以及趣味性,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美术课程内容设置,采用一种层次性、全面性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欣赏《父亲》这幅油画之后,很多学生可能会被油画中描绘的这种真实、独特以及细腻的画面感到震撼。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为自己的父亲画一幅画像,可以采用漫画、速写、水墨、素描以及水彩等多种绘画技巧,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父亲的形象与内在精神。这种美术教育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绘画技巧。

教师平时也可以通过杂志、网络、图像、报纸以及视频等多种途径整理出更多新颖、灵活的美术教学资源,将美术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能够和生活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真正联合起来,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实用性、灵活性以及真实性。

2.3实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采用“梯度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美术学习需求,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位学生的能力。比如,对美术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进行简单的临摹或者模仿绘画,布置一些绘画难度相对低的美术作业。对美术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给某个题材进行美术创作,适时给予一些表达形式、创作方向以及绘画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其次,组织学生们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到野外写生,定期设计“黑板报”,从而吸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结语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的艺术文化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初中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皮维.浅议当前中考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文化与教育,2012(11):196-198

篇8

在大自然中感受教育信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幼儿如果从小拥有对美的欣赏能力,那么美的情感所带来的愉悦,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认识和探索感性世界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大自然的色彩是最丰富的,不论你想到的任何一种颜色,大自然都能拥有。幼儿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然而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颜色的关注比较粗浅。《指南》中指出,幼儿美术教学要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寻找颜色,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幼儿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在和他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需要细心、耐心,通过细心、耐心,就会发现大自然中色彩的不同。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带幼儿寻找大自然的颜色,幼儿发现了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过大自然所拥有的颜色,幼儿对大自然产生了敬佩之情,自然而然地发现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从而产生发现美的愉悦感。

“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自然美是艺术的重要题材,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说过:“美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的秘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例如:春天有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夏日有雨后的彩虹、秋季有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冬天有银妆素裹的田野,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美,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大自然的美。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因此,笔者幼儿园的教师常常带着幼儿去大自然写生,在户外写生,让幼儿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在写生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物体的形态、大小、前后、高低等关系。幼儿们格外兴奋,三个一群,五个一堆,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自己发现的美的事物。

“摄”:回味大自然的气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照相逐渐代替了家中的卡片机,可以说卡片机在现代城市幼儿园家庭中,家家都拥有,但是家庭中的利用率逐渐下降,有的喜欢摄影的家庭卡片机被单反所替代。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家里不用的卡片机,带到幼儿园,一起和孩子带着卡片相机来到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去寻找美、发现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在摄影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去接触感兴趣的人物、事物,并通过摄影表现出来。在一次次户外摄影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发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合适拍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形成了孩子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而摄影中的背景、人物、光线、气氛等结构因素,与孩子在分析、运用、思考、总结中又形成孩子自己的美学结构能力。每次回教室分享自己的摄影成果,孩子们都是欢呼雀跃,积极介绍自己的成果。在愉快的分享活动中,幼儿逐渐对摄影感兴趣,对捕捉美、寻找美感兴趣。

牵手艺术作品

欣赏艺术活动对开启幼儿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赏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能够促进幼儿多感官协调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兴趣:欣赏平面艺术作品 带领孩子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感知作品的内容、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要素,也要感知这些要素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在欣赏平面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的国画、剪纸、广告画、绘本等,让幼儿从中发现色彩、构图、形态之美。根据幼儿园孩子的接受特点,教师可以将多样化的平面艺术作品呈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戏中、环境中,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例如:幼儿园长廊布置《我与大师交朋友》,将孩子临摹大师的画以及大师的作品布置其中,让孩子了解大师的作品,与大师对话,逐渐感悟大师作品中美的地方;在班级美工区,幼儿园提供丰富多样的剪纸作品,让孩子发现剪纸作品的特点,学会欣赏剪纸;在语言区里,幼儿园提供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并让幼儿设计各种广告宣传,表达对广告艺术作品的感受;同时,提供精美的绘本材料,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现绘本中色彩、构图及形象的表现方法,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渐渐理解色彩的明暗冷暖、线条的疏密曲直、形状的变幻、意境的表现以及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

生活:欣赏立体艺术作品 在孩子的生活中,立体艺术处处都可以看见,如各个地方的雕塑、漂亮的房子、有代表性的建筑等。选择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立体艺术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孩子会非常感兴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观看视频中的雕塑,用身体动作模仿雕塑的形态,想象雕塑里的故事,并用绘画的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雕塑的外形,表达自己的审美。在散步活动中,教师带领孩子看城市中漂亮的房子,在小区里观察高楼与别墅,发现他们不同的美的地方,让孩子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孩子欣赏各种著名的经典建筑,比如:天安门、比萨斜塔、长城、东方明珠塔等,在孩子欣赏时,让孩子说说这些建筑带给他们的感受,并提供一些立体拼图,让孩子表现所看到的建筑,这种集娱乐、学习、欣赏于一体的DIY动手制作方法是孩子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当孩子们完成了一件立体艺术作品,他们会感到很自豪,到处介绍自己的作品,每件作品对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意义。对每个孩子的介绍,以及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眼中的美的形象。

情感需求: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中美的意境、情感以及作品本身的美,也是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让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体会作品中景色、角色的美,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的美感,激起幼儿快乐、关爱、同情等的情感。比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它的美既表现在绘本中桃树、小白兔的可爱形象,又表现在语言中所描绘的桃树下的美景,教学画面中小跳飞、小树摇、风儿吹、花儿开的动态美,还表现在它的“情”――小白兔对朋友的关爱。这种情谊,深深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有桃花瓣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小白兔,你还会怎么做”从而让幼儿在欣赏中感悟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

社会大舞台不仅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广泛无垠的空间,也是审美教育最终的走向。《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社会环境中的美,选择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培养和丰富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观点,从而促进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对周围生活的了解,增进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的情感。

欣赏民俗文化,感受艺术内涵 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实际上就是以民俗文化作为审美对象,形成自觉审美过程的活动。从现代社会对民俗资源的开发中就可以发现,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孩子的主题活动中,他们经常会接触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发现民俗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我们爱祖国》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人服饰的不同,以及服饰上图案、颜色的不同,花纹设计的规律,甚至还发现各个少数民族的人平时装饰打扮自己的方式也不一样,每一种图案或色彩都有丰富的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欣赏舞台文化,发挥艺术想象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舞台艺术不仅停留在对内容和情节的抒发与表现上,更多的是加入了意境和表现的元素。因此,在带领孩子欣赏舞台剧的过程中,在观看艺术表现特色的同时,应引导孩子发现舞台意境的布置,让孩子发现美的表现方式,感受舞台艺术作品是如何让大家感受到情景交融。例如:欣赏天鹅湖表演,舞台的灯光是蓝色的,背景就是大海,蓝色的大海将白色的天鹅烘托的更加的美丽,舞者婀娜的身姿让孩子感受到了天鹅的轻盈,由此形成了想象空间中的审美体验。在和孩子对画面的欣赏中,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发现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闲适的情绪体验。

欣赏环境艺术,迁移艺术熏陶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美的环境中,相信他的审美要求要比一般的孩子高很多。”为孩子创设漂亮的班级环境,让孩子生活在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发现美的创造方式,孩子也会去模仿创造生活中的美。例如:班级美味餐厅的游戏角,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餐厅的广告宣传画要象小旗一样悬挂,既漂亮又能吸引顾客;又有孩子认为,在餐厅要挂一些彩球或放一些自然角的盆景,这样更漂亮;孩子们还提出,医院的注射区要贴一些养生宣传海报,这样可以使医院变得更好看。相信孩子的这些建议都来自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关注,都是孩子生活环境熏陶的结果。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创造美的愉悦,幼儿园会根据主题的变化,及时更换班级的环境,带领孩子一起参与到环境布置中来,让孩子在拼拼、摆摆、搭搭中发现班级环境的可变性,美的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动手创造美带来的快乐与成功感。

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过程中,教师要追随孩子关注的热点,融入孩子的生活情境,让美成为孩子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让孩子的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得到和谐发展。

篇9

【关键词】美术课 教学实践 农村学

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贫穷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见识也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但是他们有一双双比城里的孩子更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更希望能开阔眼界,将来能走的更高更远。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努力地学习才能达到。而美术这一门在农村地区常常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却是提高农村孩子审美观念和审美道德情操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帮助孩子们开发智力、发展想象力,开阔思维和眼界的理想途径。作为一名农村地区的初中美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能尽力去上好每一堂美术课,让孩子们多一些收获。现将我在农村工作5年来的经验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美术课不同的美术工具材料、不同的手法可以呈现出风格不一、多姿多彩的美术作品。千万不要以为美术工具材料就只能去商店里买,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它的优势,能随处见到找到很多好的天然的不花钱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如:蔬菜、树叶、石头、花朵、树枝、废旧的报纸或者瓦楞纸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好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来尝试创造不同的美术作品,在尝试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理解美术的多样性。例如,石头画、粘贴画、撕纸造型,纸卷雕塑、拓印画等等,这些花费少又漂亮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勤于动眼动手动脑,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切合实际

要上好农村初中美术课,仅凭教科书是不行的,因为教材内容往往与实际有差距,农村的教学也跟不上教材的需要,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地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的增改。多补充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乐意去学、教师擅长教或具有某些特殊意义的内容。适当减少一些脱离学生实际,很难实际去操作的课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并创造美。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来美化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美术,并喜欢美术课。

三、利用各种时机和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美术教育要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看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农村孩子没有机会看画展,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图片、资料给学生看,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孩子们感受到浓厚的兴趣,从而爱好美术这门学科。这也是上好农村美术课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点,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满足他们爱玩、额动的心理需求,进而使课堂上妙趣横生,生机勃勃。老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激情的学习。比如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玩的同时把该学的知识都学会了。我经常会把我的教学内容编排成各种游戏,如分组画画比赛、图画接龙、自创服装秀等等 ,有时候穿插一些其他科目的小故事或者是笑话等等。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开心,每次上完了都很期待下一堂美术课。农村初中的班级有的一星期只有一节美术课,这样他们每个星期都很期待美术课的到来,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轻松,学生们学得也很愉快。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有很多优美风景的优势,多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多画画自然的山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教会学生去观察自然、积累绘画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应尊重孩子、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性的建议,理解他们,尊重和倾听他们的心声 ,为他们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和创作。从而让他们养成乐观自信的良好品质。

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篇10

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将诗性之美转换为自身的财富,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积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即将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应试教育阶段,众多高校还是要看综合文化成绩最为遴选学生的标准,因此重视语文成绩,尤其重视占据语文试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准备“札记本”,将平时看到的诗句之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录,进行分类积累,从而提升其行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