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综合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综合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综合建设

篇1

摘 要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践新的方式、新的方法、新的载体,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功能。本文就企业文化建设谈谈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油田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 综合实 竞争力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程序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而且还要求有制度的保证、文化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我们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就是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中国石油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涵义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基本对策。其特点包括渐进性、整体性、柔软性、可继承性、潜移默化性等,并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治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就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竞争力和战斗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关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文化向心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对其言行举止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必须把企业文化的理念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体现在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上。一方面是通过实施理念灌输教教育,强化员工企业文化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和优势,并结合员工的工作特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继承发展,培育文化融合力

建立多元文化相融的观念。坚持,关注共同点,把差异性放在次要地位,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形成统一的企业目标。构建国际化企业文化,善于把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相互吸收、整合,形成相同的文化意识、文化归属感。调动各种层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吸收各方面的智慧,边实施边规范,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引导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把握规律性,富有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带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实践,从而更快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结合主营业务特点,培育文化凝聚力

结合主营业务特点,挖掘体现本单位特色的文化理念提过创新方法,不断丰富到本企业文化内容里面。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队伍的战斗力和企业的发展实力。一要营造企业内外部和谐的氛围,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尤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二要通过厂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通过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三要真心实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四要经营管理者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行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五是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塑造企业价值观,培育企业竞争力

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指导企业内部的绝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实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是铸魂育人,就是让文化融入到T工的血脉中,调动员工的一切积极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整体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将其培养为既信奉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又在实际工作中有优秀业绩的优秀员工;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奖励制度,严格考核。

三、结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同心同德与同甘共苦,离不开能使员工为之自觉奋斗和奉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撑,在企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让一股小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汇聚成大的力量,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最大的创造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 融合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教育的日益普及。我国在大学扩招后,大批的高职院校纷纷涌现。逐渐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平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院校的大量重复设置,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是每一所院校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文化领域。分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亚文化,在形态上固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脱离文化的固有属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不例外。二者在教化人、启迪人、鼓舞人、引领人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校企文化之间有着更多的和谐互补的内在联系,两种文化的互动、融合、无缝对接和相互促进,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是应社会市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保持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联系企业,要扩大视野,吸取不同类型的知识文化,要敢于走出校门,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关系,这必然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去,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高等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盲目扩张,已经逐渐淘汰一批,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以往粗放的规模竞争模式,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用更有优势的专业吸引生源。现实的情况是满足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都已完成,保障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已完善,而彰显高职特色、内涵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在内涵、特色上下功夫,准确融合企业文化内涵,更好地衔接学校教育何企业人才需求,把二者之间的桥梁搭建好,用高质量的就业率来保证学校竞争力。

1.3 高职校企文化融存进高职院校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适应能力整体偏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就业一年内,不少人不能适应岗位,不少高职生就频繁被动跳槽。就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而言,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而跳槽主要原因一是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之间过渡较快,学生来不及适应,很难找到自身的准确位置,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二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很难融入企业团队和文化环境中去,感觉被“隔离”和“边缘化”,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企业的经营理念、体验企业管理制度,接受企业价值观,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到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提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1.4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关键。因此原来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求,也难以满足高职生到企业正常的顶岗实习实践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尽快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对职业情怀、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等企业文化中软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路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只有在正确的规划指导下准确定位,全员参与,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选择,多节点实施,才能创建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协调进步。

2.1 整体规划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的双向对接融合,应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全面融合。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应从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大背景下,紧紧围绕教学、产业、利益三大支点,进行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制定建设文化融合的具体方案,明确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结构、组织、形态、方法、步骤、责任和保障,把校企文化融合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依托多年积淀的学院优秀本体文化,吸收企业的创新、创业、竞争、敬业精神,大力塑造学生的职业情怀、经世致用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独具特质的优秀校园文化。

2.2 主动促进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不能被动接受企业文化,不能照搬企业文化,也不能以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而应在创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下积极采取措施,发挥融合企业文化的主动性。主动选择核心价值观先进、重视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的企业加以融合;主动选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优秀企业积极文化因子,以创造出独具特质、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主动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逐步培养起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3 多节点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融合节点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全面,融合举措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深入。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在遵循开放性、融合性、独特性原则指导下,注意节点融合的规律性、协调性、渗透性和创新性,明确融合目标、融合模式、融合重点、融合举措等内容,多节点、多层次进行。

2.4 全员参与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简单的等同于一次性的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因为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文化融合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全员参与。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避免学校热情,企业冷淡;学院领导主观努力推进,老师和学生客观被动参与的现象,也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变成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深入人心,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根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节点

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律和路径,把握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将校企文化融合落到实处,促进校企文化快速凝聚、有效融合,形成高职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影响深远。

3.1 环境融合 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在校园环境建设和布置上融入自身行业特点,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如通过开辟专门区域或线路,打造特色校企文化长廊;在校园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中心、桥梁等设施上张贴、悬挂相关职业名言;在专业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和布置上,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使学生耳濡目染,收到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校园即能感受到企业情景的潜移默化式教育。

3.2 制度融合 制度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要保障,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努力将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融入学院管理中,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制度内化为师生的信念、觉悟和自觉习惯,促进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机制转型发展,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无缝对接。

3.3 课程融合 课程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交点和纽带。课程融合遵循学校课程融合企业岗位、学校专业融合社会产业、学校教材融合企业技能原则,要保证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开发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从企业中提炼,符合企业现实的精品课程。

3.4 人员融合 与企业骨干合作,相融相长,开展技术服务、科研开发和课题研究,在与企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同时要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邀请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座谈会、企业文化论坛、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特性,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认同。

3.5 竞赛融合 竞赛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竞争性,是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教育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一是以各类技能竞赛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在学生之间或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级和国家级的技能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能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水平;四是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文化团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野外拓展训练等,在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企业元素,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中感受并吸纳企业文化。

3.6 校企合作融合 利用校企合作途径来融合企业的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新特点。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技术等多种文化资源人才培养,通过企业文化的充分参与,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通过“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不仅让高职院校弥补了实践场所和实践教师的不足问题,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要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为准绳,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多节点地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李良,罗玲云.对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9):36-37.

[3]刘允华,王静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4-95.

[4]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2-28.

篇3

[关键词] 优质服务 电力行业

一、当前优质电力服务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优质电力服务早已在业内达成共识,但大多基层电力企业对电力服务定位不够准确,对优质服务的概念仍然停留在行风建设的层面上,尚未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更多的基层单位对于优质电力服务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等等还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从而使得电力服务承诺难以全面落实。虽说各基层供电企业一致推行“首问负责制”的服务承诺,但在履行服务的具体细节上却备受争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步伐不协调,承诺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此外,由于上级单位对于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标准尚未确立,在执行服务时片面追求做到高标准优质服务,或者超出责任范围提供无偿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电企业的负担。可以说,优质电力服务关系到群众和用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分重要、一刻不可忽视,必须系统地对优质电力服务的主要内容、行业标准、制度建设和舆论宣传做深入研究和设计,方能更有效地提升电力服务以及电力行业综合建设水平。

二、以电力客户为重点,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理念

国家电网不仅仅是全国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科技密集的重要国有企业,同时也是客户数量最大、涵盖面最全、服务层次最多、服务要求最高的企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能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电力供应与优质服务,也是衡量民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更加依赖于电力企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工作,电力企业自身发展与电力服务实现的社会效益相辅相成,可以说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必须以电力客户为重点,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理念,把优质服务作为电力企业持之以恒的工作。电力服务具体到最末梢的执行单位,其发展是紧紧依附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并非独善其身就可以赢得高速发展,因此,电力行业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的优势,要保持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了解地方经济动向,及时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协助地方政府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切实有效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优质电力服务的主要内容

1.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只有力保生产安全、设备安全、供应稳定,才能使得优质服务底气十足。例如08年的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大雪、覆冰凝雪等极端恶劣的冰冻雨雪灾害气候的突然袭击,据有关数据统计,遭到破坏的电力、交通等直接经济损失过千亿元。所以保证电力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比重要。在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重点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建设特高压电网,完善能源输配送管理体制。电力发展的瓶颈在于电网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导致优化能源配置能力不足。建设特高压电网则是高效配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特高压电网具有大容量、长距离及低损耗送电等优点,有了特高压电,坚强的电网就可以为水电、火电及核电技术的升级改造提供一个有保障的平台,从而不断将电网技术提高和创新到新的发展领域,实现电力行业整体技术升级;二是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影响电网运行的恶劣气候条件。首先要加强气象预测、分析和预报体系,使应急工作建立在科学预报的基础上。其次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决策与指挥系统,科学总结历次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并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再次,建立必要的资金与物质储备,也是电网应急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考虑建设成本的制约因素,启动一个资金、物质储备体系,可在极低的概率事件出现的时候进行必要的预防并减少灾害的受损程度,特别是针对历次灾害的重灾区域进行重点防治,加强该地区建设标准,依托其他地区的网络辐射,增强电网的整体稳定性,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节约型措施。

2.提高电力行业公信力和美誉度。近年来,电力行业与电力消费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欠佳,“电老虎”就是人们对电力行业形象的戏谑。只要一限电,人们立即联想到刻意制造的“电荒”,甚至把拉闸限电的现象理解成一种模仿性的“逼宫”行为,旨在电力涨价。这样的猜测虽然缺乏切实可靠的依据,但仍可从侧面反映出电力行业公信力的缺失、社会美誉度的下降。有鉴于此,早在2006年初,国家电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奉贤爱心、营造和谐”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同时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发行一本名为《爱心平安发展》的读本,在各电力公司广泛学习。以民为本,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的时代意义极为深远。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公司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全系统开展‘爱心活动’,全面实施‘平安工程’, 提升电力优质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凝聚力。

3.提高电力行业优质服务制度建设水平。要将优质电力服务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建设成可操作性的规定,形成制度和规范,在全行业实施比较统一的标准和承诺,同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并切实加强业内督查和绩效考核,以强有力手段推行标准执行制度,方能迅速发展并巩固优质服务。此外,制度的东西,最高形态就是形成文化,使电力企业每个从业者潜移默化自觉遵守。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是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强大思想基础,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电力行业要大力加强企业治理,转变经营机制,突出服务意识,加强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步伐,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文化”使优质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提高电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普遍服务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基本服务内容。国家政策是确保所有用户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可靠的、持续的基本电力服务。在新形势下,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体现电力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中,优质电力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强化电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需要电力支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要更高的电力服务水平。因此,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电企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电力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电网,建立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农村电力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四、配合国家战略推行节能减排,整体提升电力行业综合建设水平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人均资源拥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而煤炭加工过程中的煤烟污染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小火电机组比重偏大则是加剧这一污染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节能减排是未来关系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也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国际责任,更是科学发展无可回避的课题。从全局来说,电力优质服务,也应将节能减排防止污染作为必备内容,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达到降耗减排的目的,就是电力行业综合建设上水平的标志。电力资源的协调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建立和培育节能市场,敢于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说不,发挥政府在能源配置中的指导作用。要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的政策激励,进行行之有效的经济调度,对需要淘汰的小机组,不是用传统方法划清界线了事,而要采取分区、分省、分机组进行排序,分步解决,尽量做到解决一个,完善一个,不留隐患于未来。同时,政府也要协调好电源的跨区域平衡和就地平衡问题。地方电网的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方面和国家电网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并且缩小地方电网与主干电网之间的差距,在主干电网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地区电网可以承担设计系数之内的应急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企业文化融合;思考与探究

社会经济全球化带动各国企业间的合作发展,企业双方的合作一方面来自经济利益的共赢合作;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融合,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对跨文化管理中的企业文化融合进行探究,降低企业合作间的文化冲突,促进企业双方长期友好合作。

一、跨文化管理中企业文化融合探究的必要性

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增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合作,近年来我国中外合资企业逐步增加,双重合作的企业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够促进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上的逐步创新发展。跨文化管理是基于双方企业合作基础上开展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上降低企业双方的文化冲突,及时化解企业间的文化矛盾,例如:海尔企业在中德企业文化融合上合理应用中德企业中“和”文化,实现海尔企业技术水平的逐步创新,能够增强企业间的信任程度,为企业间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跨文化管理中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一)形成包容的企业文化理念

跨文化管理的中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文化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中,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公众效益,应当逐步形成包容的企业文化理念。一方面,企业内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文化“合作”理念在工作中的应用。例如:西门子集团企业文化追求自由,与中国企业文化中稳定的理念存在分歧,但双方在生产技术和人员应用上存在着利益合作点,因此,双方在合作中相互融合,实现了企业内部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合作应当分清双发合作中的主次矛盾,对合作方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深入了解,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包容对方在企业文化融合中的冲突,减少跨文化管理中的冲突,形成文化融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提供更多的发展给予。例如:西门子集团为中德合作企业[1],双方企业在企业内部文化管理中存在着众多不同,中国对人员管理上具有明确的等级管理制度,而德国企业人员管理中更注重自由交流,对制度的规范应用程度较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企业对德国文化思想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文化包容,保障中德企业文化融合,形成合理的人员管理措施,引导跨文化管理环境中的文化融合发展,增强企业双方的信任程度,促进企业发展。

(二)了解企业合作双方文化,制定完善的文化融合措施

跨文化管理的基础问题是企业双方的文化冲突,形成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企业双方处在不同的文化基础。合作企业双方可以从企业产生的文化背景入手,寻找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上的相似点,引导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上的深入探究;其次,制定完善的企业文化融合发展计划,依据企业发展的水平合理开展跨文化管理中文化融合措施,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程度,为促进跨国公司建设提供良好的企业文化指导。例如:我国联想企业作为跨国企业的代表[2],在技术创新上与美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融合管理,针对美国文化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的文化基础上,并制定一套完整的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文化融合方案,建立双方经济利益供应,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点,实现中美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巧妙的化解了跨国公司发展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促进跨国企业的发展。

(三)从“诚信”谈文化

跨文化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合作上方的信任问题,为了保障跨文化管理中文化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双方应当遵循“诚信”的角度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文化融合。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间应当以诚相待,企业员工能够切实的投入到企业建设中,为企业创造恒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从员工的利益出发,给予员工最大的经济回报,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另一方面,企业合作双方应当在经济利益划分,文化沟通上坚持诚信为本,促进增强企业双方的合作意识,促进企业发展。例如:联想企业在中美跨国文化融合建设时,积极开展“诚信”教育[3],提高了联想企业跨国管理中的文化融合程度,为合作双方长远合作形成完备文化体系基础。

三、跨文化管理中企业文化融合的作用

跨文化管理中实施企业文化融合能够为企业双方经济合作奠定思想基础,跨文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企业双方在思想文化上达成共识,企业内部员工建设才能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4],保障企业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跨国文化管理下的文化融合能够使企业竞争体制逐步完善,也推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带动社会经济半个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的合作理念能够为增强企业内部资源综合应用提供的基础保障。跨文化管理中企业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探究从文化发展领域上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引导,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

[2]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3]吴同性.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篇5

1 推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1.1 推进建筑企业文化的切入点

建筑企业通过工程项目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借助工程项目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工程项目对企业来说,其经济收益是一次性的、短期的,而工程项目展示的形象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却是长期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建筑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长期性和可靠性进行衡量。因此,借助工程项目建设企业文化成为最佳切入点。通过工程项目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企业标志,以及一些标语或口号,关键是要落实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上,通过工程项目的直接管理者,疏通这一渠道,进而把企业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到生产中,嵌入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并将企业文化注入到工程项目中,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加强劲和持续。

1.2 建筑企业文化的关键点

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特点是比较分散、流动性较强、人员机构比较复杂,文化素质不高,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施工场所和工作时间不稳定。建筑行业的这些特点,导致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企业文化建设比较重要,并且建筑企业也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不统一,缺乏对企业的认同,造成个人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不一致,甚至是错位,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所以,建筑企业文化要想纵深发展,建筑从业人员是关键点,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突破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在企业的行为中,自觉形成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以及工作态度,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企业一旦形成这种强大的文化力,就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各方面。

1.3 提高推进建筑企业文化的认识

建筑市场不断变得成熟和规范,导致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建筑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和最根本要求。狭隘化是建筑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它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歌咏比赛以及标语口号等。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这些做法确实必要,但在思想上还没有达到培育企业文化的要求。培育建筑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文化重新构筑,并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企业的议事日程,进而形成建筑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合力进而驱动员工自觉行为,最终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 推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 明确企业精神与核心价值

任何企业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建筑企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历史背景、日常经营中的文化积淀以及企业当前的现状,明确企业精神;建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进而把握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的确定是对企业全方位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凭空想象,任意捏造的,更不可能复制移植,企业文化一旦脱离具体的企业,就成为一纸空文或者一种形式,那么也就失去了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2.2 贯彻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

尽管科学界对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的阐述各不相同,但是大家普遍认同:企业战略注重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通过资源优势推动企业长期的发展;经营理念注重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以业绩为目标进行生产经营。综上所述,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要想将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传输给建筑企业的所有员工,并且深入到员工内心深处,光靠理论传输的方式效果有限,而且不明显。因此,需要企业创新方法,采用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式进行传输,研究分析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每位员工的实际情况,通过细化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实施,并贯穿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渗入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中,通过价值取向、经营行为、发展方向强化员工行为,进而推动工程项目的进度,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另外,企业通过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人才,利用典范的力量,在推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员工树立榜样,激发鼓励员工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巩固和强化建筑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3 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和行为规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和行为规范,积极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将创新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管大的创新,还是小的改造,只要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就要给予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提倡。现场施工人员凭着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可能采用独特有效的施工方式,更有可能创新施工工艺,施工领导应对这些给予重视,并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和整理,避免因员工的流动造成损失,为企业的后续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工程项目施工,对施工成本严格控制,不断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进而在工作过程中规范员工操作流程、使操作行为符合具体指标,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就没有优质的工程项目。只有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激发员工创新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应变和决策能力。

2.4 展现企业诚信和品牌工程

篇6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意义和价值

据教育部统计,至2011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就业率超过9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院苏杨说,虽然中职就业率非常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事实上,中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的确很高,但许多毕业生就业不久后,要么主动请辞,要么被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了四平八稳、舒适安逸的校园生活,而不能适应企业紧张的环境、严格的秩序、激烈的竞争,即文化需求,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校企文化融合。

一、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1.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可见,中职校园文化,则是在中职学校内,由学校的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旨在为社会、企业提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

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可见,企业文化旨在为企业培育高效能的经营服务团队,确保企业能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3.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二者都以社会文化为主体。由于中职学校和企业不是自行生存、活动的个体,它们都属于社会整体单元组成的一部分,肩负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责任。所以其文化内涵也是在社会文化引领下延伸发展的一种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依的文化,都要围绕社会主体文化和主体对象建设自己的文化,否则将成为不被人们和社会接受的“病态文化”,即使能够产生一些短期效应,也终究会被淘汰。

(2)二者都以培育人为目标。由于中职校园和企业都是由人(老师、学生、员工等)组成和建设的,所以其文化也都是以人为主体培育对象,都要立足自身特点构建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文化熏陶、文化导向等方式,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或企业的建设中,从而达到培育人、启迪人、塑造人的目的。

(3)二者都以相互合作为基础。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企业发展又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即中职学生可能成为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基本来自中职学校,这就形成了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基础。当然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各取所需的合作,而是要将各自的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相互融合,从而提升中职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享价值观,推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持续发展。

4.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主体对象不同。中职校园文化培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他们基本上只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对职业文化、就业文化、创业文化等了解很少,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下大力抓好培养教育和文化熏陶,确保学生成才、就业、创业。而企业文化培育的主体对象是企业员工,他们多数是来自于中职学校,甚至来自于“订单班”,接受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文化熏陶,对企业和自己就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只需企业进一步引导、培养,就能为企业服务。

(2)建设目标不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赢得招生扩大和社会认同,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则是培养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优秀的员工,从而确保产品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赢得市场需求和企业声誉,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

(3)本质特征不同。中职校园文化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文化学习氛围较浓,平时按部就班,个人支配时间较多,制度管理相对宽松,利益关系不大,竞争不激烈,最终只要能顺利毕业就行。而企业文化注重的是技术革新、相互竞争和市场需求,制度管理严格,工作加班加点,个人利益冲突较大,竞争比较激烈,平时只把工作业绩作为个人收入、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二、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1.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目前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初、高中生,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文化底子薄,自主意识差,学习兴趣不浓,很多都是抱着混文凭和技能等级证书,真正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并不多,这也是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原因。所以,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真正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爱上自己所学专业,学有所好,学有所长。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不仅要展现出当前专业建设情况、发展前景,还要展现出对口企业建设情况、专业运用、员工待遇等,甚至还要邀请对口企业、行业专家或就业学生来校传经验、谈感受、道业绩,让每名中职学生既能感受到所学专业前景一片光明、自己前途无可限量,又能感受到企业用人标准和就业竞争压力,从而激发学生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自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专业中,准确规划好自己的选择,确保“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还有利于校企文化深层次的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

2.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行业竞争力,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能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毕业即就业。拿新疆近年来中职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初次就业比例很高,但由于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及用工单位严格的管理、紧张的工作、激烈的竞争等企业文化,最终不是被企业辞退就是自己请辞,从而形成了一种“毕业――就业――失业”的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学校在同行业的竞争力,而且因为缺乏企业的信赖影响到学生就业。这充分反映出企业和用工单位招聘的不仅是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更需要招聘的员工能迅速转变角色、融入企业、创造价值。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紧贴现实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不仅是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更应注重校企文化融合,通过把学校当企业、工厂来建,把企业管理的方式纳入到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中,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岗位角色,不断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精神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缩小与企业文化的距离,逐渐适应就职企业的需求,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

3.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适岗能力

对一个应聘者来说,如果文凭是“敲门砖”的话,那么职业素养就是“上岗证”。这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优劣对用工单位的重要性。从当前中职学生培养情况来看,“重文凭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不能适应其职业素质需求而下岗。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研究企业的专业发展、技术要求,更要研究企业的职业文化、职场文化,并有选择地将一些企业文化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特别要把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等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文化和人际交往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到职业或行业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处理好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奉献与索取等关系,从而增强他们顾全大局、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就业适岗能力。

4.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促进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优秀的教职员工和大量的学生,而稳定充足的生源是决定学校发展前景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足够的生源,就谈不上办学,反而迟早会因为生源不足而“关门”。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提升足够企业和家长认同的优势特点――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切实让企业招聘得放心、家长送得安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产生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语言,创建有自己特点的育人文化,一方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赢得企业的信任和青睐,扩大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优势,又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企业来校招聘,扩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空间,同时还能解除家长及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招生和就业双赢,促进中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提升中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就业,构建中职特色学校文化,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更是实现十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2013.2.

[2]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建筑工程

1 科学发展观对建筑工程的指导意义

1.1 科学发展观理论核心与内容

十六大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将“哲学”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理论重点在于对当前中国环境与发展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观,强调的是统筹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其目标在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一切以GDP出发”的经济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文本”的发展,将符合人性化的发展理念放在了首位,强调从人出发,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了经济发展的目的与动力。

1.2 科学发展观对建筑工程的意义

在科学发展观对于建筑工程的指导意义中,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

首先,在人与自然方面的发展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发展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应当充分结合建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建筑工程融于自然而不是为了征服自然。在建设中,我们应注重当地的生态现状,以阿克苏地区为例,新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少,环境较为恶劣,因而在建筑工程中,首要把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建筑应尽量避免破坏当地植被情况,同时,在建筑工程中应将生态绿化工程考虑在内,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科学发展观对建筑工程指导意义还在于建筑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针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在阿克苏建筑工程中,应提高对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工人与领导者之间关系,建筑队伍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的建设工作,将公司工程建设真正立足于人性化管理理念之上。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内部团结,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的潜在联系

2.1 建筑工程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工程作业项目,其不仅仅是建筑施工中的资源利用,同时,大规模的建筑对于当地环境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推动建筑工程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根据数据显示,在每年建筑工程中,每年产生的能源浪费量达到全球资源浪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在环境污染中,建筑工程中产生的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等占据了总量的34%。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建筑工程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在建设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当代建筑工程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的环境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2 建筑工程成本与科学发展观

除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企业成本降低之外,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成本还存在着其他方面更深层次的联系。建筑工程管理成本不仅仅是建筑成本,工程后期保养及维护成本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尊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建筑的使用成本与建造成本相结合,综合考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降低建筑使用成本中,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建筑工程技术创新,建筑工程材料选用,建筑工程施工理念等方面做出改革,树立起综合建筑成本为主的新建筑成本观。

2.3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与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企业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即在员工之间创造互帮互助和谐的相处环境,在员工与领导之间形成上下级平等的相处环境,在企业中创建“家”的思想,形成“家文化”。这样不仅仅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同时,对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也有重要的意义。

3 科学发展观下阿克苏松鹤的发展方向

3.1 节能减排,立足建设环保型企业

环保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题,在建筑企业中,建设环保企业不仅仅是建筑企业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推动,同时也是对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措施。阿克苏松鹤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水、钢铁等建筑资源比较匮乏,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降低了企业建筑成本,同时还能保护阿克苏地区的环境,使企业做到真正的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3.2 改变建筑成本观,创建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建筑成本是决定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成本观只关注于建筑工程的建造成本,忽视了后期维护等成本,片面的降低造价导致建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维护成本上升,直接造成企业总建筑成本上升。阿克苏松鹤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改变企业的成本观,在降低造价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建筑合理设计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营业率。

3.3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

推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工程企业中,由于劳动力众多,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管理占用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观念对阿克苏松鹤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阿克苏松鹤企业的员工管理中应首先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将团结共建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明建设的中心。其次,在企业文化中强调合作精神,建筑工程中环节较多,提高各部门的合作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心,同样也是对科学发展观中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美]J.D.费雷姆.新项目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 杨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3] 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篇8

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保障和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__,是__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竞争能力有很大提高的*年,也是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诸多的*年,因此,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西北局多次组织各级人员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指导性文件的学习和领会,在加强和完善局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时,着重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内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根据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的进行修订、补充和适时改进。

(一)建设与企业层面有关的内部环境。根据国家及总局有关规定,__局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议事规则,明确了各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为实现发展战略,即把西北局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更强、经济规模更大、运行质量更高、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软实力普遍提高的和谐地勘企业,西北局制定了“__”规划,从产业经济发展、地质勘查及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开发建设、队伍稳定五个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该局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了激励约束机制,设置了较为实际的业绩考核体系,例如,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定了《__局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__局人事管理纲要》以及《__局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另外,__局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总局文化构成要素及释义》,制定出台了《__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二)加快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方面,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制定了《__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点》,从财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劳动用工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提高应对和处理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减少事故的损失,制定了《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规范生产现场的文明和安全生产,制定了《生产场所、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生产规范》;为加强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危险源控制系统,制定了《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规定》;为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各单位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制定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实施细则》。

(三)加强业务控制活动过程的管理。针对国资委及总局在业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西北局加强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核方面的工作。为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了《西北局财务管理办法》;为提高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__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加强投资管理,规范投资行为,制定了《西北局投资管理实施细则》;为加强应收款项管理,防范坏账风险,制定了《__局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为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严控不合理开支,全面、真实的反映经营成果,制定了《__局成本、费用核算暂行办法》;为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规避因合同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了《__局合同管理办法》;为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__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为完善基地管理处的经营收支预算管理,提高基地物业资源的经营效益,制定了《基地管理处收支预算管理办法》;为促进矿业权管理,制定了《西北局矿业权管理暂行办法》;为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和监督领导集体的决策行为,增加领导干部的团结和廉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制定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创新经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制定了《__局经营目标重任制考核暂行办法》;

(四)强化信息与沟通工作。为加强生产经营统计工作,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定了《__局生产经营统 计管理暂行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条例》,加强和改进工作,制定了《__局工作制度》,并建立了举报信箱,对职工公布了举报热线和举报邮箱;__年1月开始定期出版《__冶金地质》内部刊物,20__年底建立了西北局网站。每月定期召开各产业生产经营调度会,总结、研究生产经营形势。为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信息,制定了《__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工作制度》。

篇9

关键词:校企融合;保障机制;职业素质

在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和行业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而且,面对如今就业模式日益市场化的导向,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已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了,当前社会需要更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产教研融合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点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大部分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为两个层面。第一,是浅层次的合作。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企业教育,或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成员,为学生上课,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采用此模式层次的学校较多,但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和目的不明确,大多流于形式。第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共同投资,或把企业引入学校,建设“真刀真枪”的实训中心,或创办“教学工厂”。学校为企业开发项目、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向学校提供先进设;校企双方利用合建的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进行共同开发,或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该模式层次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采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模式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起步较晚,创新创业体制过于刚性和封闭,师资不足等因素,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学校和用人单位脱节的问题,能够做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就业有广泛的影响。

2目前高等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弊端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早已出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严重脱节的现象,学校开设的某些课程已经脱离了社会需求,但教师仍使用,没有前瞻性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性、实践性。或者用以前的标准衡量学生,使毕业生出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缺乏诚信等现象。

2.1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

传统教学下,职业素养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虽然很多学校在现阶段也开设一定的关于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的课程,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都走过场,都是纸上谈兵,对于职业素养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职业的概念模糊不清,对职业本身也重视不起来。很多学生认为职业就是一份工作,开始签订一份工作,但随后觉得不适合自己就任意的毁约,缺乏起码的诚信意识及职业素养。

2.2职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校虽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中,一些课程的设置仍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很难将自己所学用在合适的岗位,。同使也会使企业面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人员断层现象。

2.3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明显,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需要。而因为没有经验,许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这些因素势必制约了校企合作,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关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已经向职业素养偏移。

3校企深度融合环境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校企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制定计划,找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几场讲座的就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应该把教育目标制定到各个教学机制的各个环节当中,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立足岗位融入社会。而校企深度融合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不仅指校企双方的“结果”的合作,更是指“过程”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

3.1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高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一旦决定开始合作,良好的机制是双方持续加深合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个有机的结合,那就无法形成一个特定目标的整体,无法最优的实现目标。

3.1.1校企提高双方合作的认识及层次

在目前合作的校企中,多半是高等院校为生存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动寻求企业。而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大多是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这种合作,与真正的校企融合还相差很远。双方应当从思想上重视校企融合,将高校和企业的文化进行融合,使学生能感受到从“学员”到“职业人”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校外培训实习基地”[2]。

3.1.2校企双方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的良性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能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员工,能够解决企业管理、经营、创新等方面的难题,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站在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能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了解最新人才需求,提升学校就业率。学校应该根据企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方面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

3.2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

3.2.1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改变校本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中一切课程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不符,致使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学生毕业后无处就业。因此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时时掌握最新所需人才技能。课堂文化教学主要重视文化素质培养,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奠定基础。要改革文化课的教学,使之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要不断研究探索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服务于企业需求,将企业文化与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把企业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讨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历史,融入企业文化,从而提升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要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打好基础。

3.2.2打造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大多会在企业谋职。这也导致我国高技能教师的短缺,高校老师的技能很难达到高水平。科技日益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高。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中,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工艺,熟悉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学校要规划建立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互派”、“互聘”制度,通过国内外培训,下企业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逐步建立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素质优秀,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建成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3.2.3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在深度校企融合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些课程需要需要企业的实际问题才能去开展,这就需要去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案例,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非常直观感受现场氛围,缩短课堂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距离。将原来单一地将学生带到企业去完成课程变为校、企、学生三方共同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体会团队精神。校企深度融合地职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我们要充分发挥校企一体化的优势,实现校企的有机融合,丰富和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积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3.2.4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

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开展基本技能实训;第二阶段是实训阶段,通过校内外实训和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课程;第三阶段为岗位实习阶段,主要完成职业拓展课程,让学生带着某一教学课题到对口岗位进行实习,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完成从学校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身份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2.5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在考核方式上,应推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同伴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在考核内容上,对于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例如,在实训实习阶段,既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对于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的项目引领课程、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等,采取开放式考核,以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来完成考核。在考核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改变学校教师单独打分的模式,形成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在校企融合中,企业全方位介入到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课程指导的职责,来自企业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真实。

参考文献:

[1]陈伟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58-60.

[2]李振秋.基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与理论思想[J]高教论坛,2012(11):129-131.

[3]罗志.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重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未重视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之中,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后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3、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企业对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员工对自身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企业规定的员工必须遵循和服从的约束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5、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对假恶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崇尚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职业人。

6、企业荣誉感。企业荣誉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名誉的爱护和为企业创造荣誉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企业荣誉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强化学生在校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后为企业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增进职业素养。另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强化专业化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以最前沿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学生,为学生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向度、多种方式进行。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建立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趋势,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过三条途径、运用三种方法、形成三种模式。

1、通过三条途径。第一,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发,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指导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教材编选、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实习等。其目的是通过专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除开展常规教学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还可以联谊会、教产合作研讨会、共育人才恳谈会、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组织校企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第二,开设企业文化教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作为课程的企业文化教育要从企业文化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组织成为一定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企业文化教育教材,可以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知识教育,对企业文化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开展教育,以使职业院校将企业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如在学院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举办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企业协会,以企业文化准则和企业精神来规范其活动内容。

通过以上校内的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知。

2、运用三种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企业环境,以老师为管理者,学生为员工,创设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建立起系统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认知,产生自省与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些方式有:开展有关的模拟大赛,例如,网络营销大赛、物流技能能大赛、导游大赛等,将具体的工作过程置入活动中来。学校还可以创建模拟公司,例如,速运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公司组建、模拟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贯彻落实,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请进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系列讲座,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每周轮流为学生上课,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第三,开展工学交替,送进企业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工学交替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论和学校的技能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初步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学习任务后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位的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要恪守企业的工作规范,遵循企业规章制度,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这样能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3、形成三种模式。第一,引进企业开设车间或工作室。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职业学院可以引进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或工作室,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实行学徒制。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实行学徒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功效。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从企业技术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业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师傅也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克服行为缺陷、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还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优势资源,总之,是一举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员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随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处处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制约,这对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培养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生感知、体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怡.高职教育呼唤企业文化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