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劣势范文

时间:2023-10-09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文化的劣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文化的劣势

篇1

近年来,设施生产中的安全和卫生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焦点和群众反映热点。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温室内落后的施肥、施药技术已成为中国设施农业生产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中国加入WTO以来,在面对国外严格绿色壁垒的新形势下,园艺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重视和加强温室安全化生产,有效控制温室生产化学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指导,事关农业增效、农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事关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施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生产的发展和经营模式。目前,多数设施农业生产区为了降低设施内的湿度,将生产中的灌溉方式由传统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这样既减少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降低了设施内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但采取滴灌技术后,化学肥料如何合理地施入土壤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防治病害等,是设施种植管理人员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国外比较普遍应用的是以色列生产的温室施肥注肥系统。该注肥系统可以实现多种肥料的同时注入。但这种注肥系统的最大不足是:设备的购买及维修保养成本高,该注肥系统较适合大面积连栋温室使用,使用时要求使用纯净水,不适合在中国大面积应用。

在中国,目前设施生产的施肥方式通常采取人工方法将肥料撒在土壤的表面。也有一些是在灌溉管路中安装注肥器,使其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注入到灌溉管路中。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不足是:每个温室必须都安装1个注肥器,从而增加了温室生产成本,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很困难。另外,目前,设施生产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背负式喷药机喷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但是,喷药机的压力不稳定、雾化差,造成化学农药喷施效果较差,农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使设施作物以及土壤中有较多的化学农药残留,影响到设施生产作物的品质和销售。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一款能在设施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注肥施药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多个温室之间移动,可以根据需要电子控制切换施肥、施药功能,能够满足设施生产科学施肥、高效施药的需求,是适合中国温室生产应用的温室专用智能设备。

系统原理

该设备的目的是解决设施作物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过量使用的问题,希望通过科学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加压滴灌系统水流的压力差驱动注肥泵进行作业,完成向滴灌系统的注肥作业:利用加压泵对需要喷洒的化学农药加压,通过喷头对温室作物进行喷药作业。系统利用安装在机架上的塑料罐容器作为注肥系统的盛肥罐,同时该罐在进行化学农药喷洒时又作为系统的盛药罐,利用安装在系统上的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系统的注肥和化学农药喷洒系统不同功能的相互转换。图1为电子控制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是将注肥系统和化学农药喷洒系统安装在一起的组合式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机械结构部分,第二部分为管路系统部分,第三部分为系统电子控制部分。系统通过压力模块为注肥和农药喷洒系统提供系统各自所需的压力。当系统作为注肥系统使用时,控制系统可以设定准确的注肥量。当溶液筒的液位达到最低液位时,系统将提供报警并且切断系统电源,停止注肥作业。当作为喷药系统使用时,控制系统则可以对待喷洒农药进行加压处理,并通过压力自动调节模块和专用的喷雾喷枪实现化学农药的高效喷洒。

该系统主要应用于设施农业的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并可以在不同的温室之间进行移动,可供不同的温室精准注肥和农药高效喷洒之用。系统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0%~15%,节约化学农药20%~30%,可减轻设施农业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精准施肥高效施药一体化系统实物图见图2。

系统性能指标

系统性能指标如表1。

产品特色

操作面板醒目明了 界面设计简单使用,功能分区明显。左上方是程序输入区,在设备开始作业时用于编写自动工作的控制程序,操作键盘有7个按钮可以根据需要编写控制程序,下方的2个发光二极管用来指示设备的工作状态,右上方是手动操作区,用3个功能按钮来灵活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施肥和施药分别使用2个不同的外接保险,可以保证路损坏后另一路还能正常工作,外置旋钮保险能方便地更换保险管,面板安装了红色醒目急停开关,以方便紧急情况下设备迅速断电,三位功能总开关能控制电路在施肥和施药2个功能之间灵活切换,模式拨打开关能进行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的选择,手动模式下不用程序控制也能使设备正常工作i左下方是简明操作须知,设备的养护和使用注意事项用四句通俗的口诀总结出来。控制箱面板见图3。

喷雾喷枪高效实用 喷枪结实耐用,扣动把手能灵活调整喷雾锥角和喷射距离,采用可以旋转的快速接头与高压管连接,操作时灵活方便,安装防滴装置,在开关间隙能有效地防止喷嘴雾滴滴漏,减少药液浪费。可以喷洒杀虫剂、杀菌剂,也可为叶径类作物喷施叶面肥。图4为高效防滴雾化喷枪实物图。

喷雾压力模块化,易于维护保养 喷雾压力模块选用电流为10 A的高效静音直流蠕动泵提供喷雾压力,泵的出液口采用螺纹密封活动接头,方便维护。该蠕动泵为静音高压泵,工作时噪音极低,长时间工作时散热良好。图5的喷雾压力模块集成了稳压模块,可以自动调整压力恒定在0.8 MPa,当喷雾开始时自动加压,喷雾暂停时停止加压,自动调节压打匣定在额定的工作压力。安装有压力表和充电蓄电池电压表可随时监测压力模块的工作状态。

绕管器灵活调整,药管伸缩自如 绕管器(见图6)安装在设备的前端,把手可收缩回去,喷雾作业时可以两人配合,灵活地收放药管。该绕管器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避免高压药管在地面上摩擦损坏药管保护层,防止温室作业时高压药管因在地面长期摩擦引发管胀裂危险。绕管器选用铝合金材料,轻便结实,也可灵活拆卸,里外全部有防锈漆,可以适应温室湿热环境工作。

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设备 针对中国目前大部分温室种植人员农机操作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精准施肥高效施药一体化系统专门设计了手动工作模式,一般人员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设备。另外,将施肥施药两种功能集于一机,这样能减少温室智能农机的购买使用成本和维护保养成本,适合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时必须穿专门的防护服,带防护口罩,如图7。喷雾的雾滴直径和喷射距离、喷头锥角可通过喷枪的自动调节开关进行调节,喷射距离的调节范围为0.5 m~3.5 m,基本能满足不同高度作物的植保需求。喷药系统的喷雾压力可以手动调节,分为高、中、低3个压力档值,通过拨打开关进行调节。持续工作时间可达5h(高压力档),可以在喷药模式下推动一体化系统进行移动作业。一体化系统的外轮廓宽度为0.5 m,能够在温室内道路上灵活推动。

施肥作业配合滴灌管道,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按照设定的浓度加入灌溉管路中,在每个温室中都安装了不同接头形式快速接头,接头只能和一体化系统上唯一的管路连接,将一体化系统开关切换到施肥模式,插上快速接头,打开水管阀门后,一体化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电磁阀开闭,按照设定的浓度恒定地向滴灌管路中注入肥料。

应用实例

篇2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地域性;人才匮乏;策略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优美的唱腔,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黄梅戏。以往,可能老孺都能哼唱几句,如今,变得鲜有人知,淹没在琳琅满目的新艺术形式里,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危机。

一、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黄梅戏虽然是统一的剧种称谓,却因地区不同,在艺术的形式与气质方面有很多不同,在音乐唱腔方面也有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代表作《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不难发现,对黄梅戏有较高热情的人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并不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关注。近年来,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慢节奏、面对面展示等特点,使得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大部分地方戏曲不但发展乏力,而是还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二、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藩篱

(一)年轻一代难以融入传统故事。黄梅戏大多依托于传统故事,而这些传统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当代主流观念等有所偏离,并且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情节内容、主旨要素、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所变化,或增添或删减,对于年轻一代受众而言,一方面,可能难以感同身受,无法产生切身体会,另一方面,在观念与形式上可能无法认同。比如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天仙配》,以“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来讲述玉帝最年幼的女儿七仙女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与为筹钱葬父而卖身傅员外家做长工的董永结为夫妻,一心一意过着人间甜美爱情生活,被玉帝拆散后,写下血书“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的凄美爱情故事。在年轻一代的观念里,天长地久的爱情依然重要,为了所爱之人受尽磨难也是美德,但是时代不同了,经济水平也不一样了,当下年轻人大多有着安逸的童年,他们往往难以体会为地主做长工、卖身葬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艰难生活,而且除了爱情,他们要的更多,面对爱情也更理性,个别听众听了黄梅戏《天仙配》后,可能获得的不是感动,而是嗤之以鼻,价值观上产生了不同,以至于从今往后面对选择的时候不会再选择黄梅戏,而转向其他艺术形式。

(二)创新后失去老戏迷的喜爱。为了更好地迎合年轻一代受众的喜好,黄梅戏新作品在腔调上做了创新,即所谓的新腔,几乎完全脱离了平词花腔等传统的板腔体。这样的作品让熟悉喜欢老腔调的戏迷觉得没共鸣、没意思,经过调查,有的老戏迷表示:“黄梅戏新作品几乎很难找到板腔的声音,脱离了板腔体的韵味,偶尔来那么几句穿插,听起来很累,没有熟悉感”;有的表示:“还是80年代那批人的作品最好,当时即便是戏曲学校的学生的作品,也很好听,比如魏蕤韩军的《打猪草》,彭延武玲玲的《王小六磨豆腐》都是百看不厌”;有的则表示:“现在新编的黄梅戏剧目只讲究舞台灯光了,华而不实!”还有的举例说:“韩再芬扮相确实靓丽,声音也甜,但出场阵容过于强大,而艺术看点适得其反,十几个女驸马出场,不如一个严凤英声情并茂地表演”;调查中还有老戏迷给出建议:“意境不在阵容,而在一个面甚至一个点的诠释与折射,观众花眼没意思,能让观众牵情、动心,余韵徜徉那才是艺术效果;而且不管新作品怎么改唱腔,还应该在板腔里面转,就像京剧再怎么变也是西皮二黄。”这应该是好多老戏迷的心声吧。

(三)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黄梅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实现黄梅戏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黄梅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方面,缺乏著名的专业演员。上个世纪,老一辈艺术家有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黄宗毅等,中年一辈有马兰、吴琼、韩再芬、李文、蒋建国等,但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演员由于幼年没有得到学习黄梅戏的良好机会,其专业知识与基本素养都不是很全面,所以著名的演员较少,专业人才供应不上。另一方面,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端技术型人才。黄梅戏是通过“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展现其艺术价值的,而好故事好表演要有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舞台效果作为依托,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来展现黄梅戏的艺术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是严重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此外,还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从当前市场上从事黄梅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来看,要么是只懂经济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要么是缺乏资本运作能力和经验,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的产业运作的“文化人”,二者兼具的经营与管理者少之又少。

(四)表现形式与新时代大众传媒脱节。当前黄梅戏表现形式仍停留在舞台表演阶段,适合与戏迷面对面呈现,这种形式更适合那些喜欢非遗文化的、思想偏保守的、在苦难中生活过来的、不善于使用电脑手机等上网媒介的老一辈的人。而当代的年轻人自小生活环境优越,思想上更能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在文化市场十分繁荣的当下,他们更愿意去选择符合当下潮流的文化形式,他们更愿意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这些网络平台推送的信息是经过大数据筛选的,根据不同人的喜好推送不同的内容,如果黄梅戏故步自封,过度依赖线下平台,就会导致网络平台内容过少,难以吸引观众。同样地,观众线下接触黄梅戏以及线上接收黄梅戏信息推送的机会也会比较少。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原因。一方面,新生娱乐形式的冲击。除了一直以来的兄弟戏种,诸如京剧、川剧、越剧等的冲击外,近些年来,影视剧遍地开花,种类繁多、形式新颖,这似乎更受观众喜爱。每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而娱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对选择时,黄梅戏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方言为基础致使词曲晦涩难懂。无论是流传于安徽的黄梅戏还是盛行于湖北的黄梅戏,都是建立在地方语言的基础之上,导致黄梅戏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带有浓郁的方言特色。而方言之所以称之为方言,意味着可能只有本地人才能听懂、才能理解其含义,黄梅戏方言味道非常浓厚,配上独特的唱腔,使得非本地域的人难以理解,好比“鸡同鸭讲”,不明白含义,更难以体会韵味与感情,这对黄梅戏的大范围推广、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此外,黄梅戏不注重与观众交流,曲高和寡,只能孤芳自赏。

三、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受众差异化策略,打造艺术呈现新模式

鉴于新老听众对黄梅戏在曲目、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可以采取受众差异化策略,以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呈现黄梅戏艺术。老听众喜欢原汁原汁、原腔原调,喜欢坐在戏台前,眯起眼睛、捻起胡须、端起茶杯,那么就在舞台设计、服装道具、音乐伴奏、化妆造型上注重传统,“唱”字当先,注重把具有地方方言特色,又磁、又厚、又糯的腔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受众喜欢新事物,对快节奏、酣旋律、动作干脆利落、服装潮流新颖情有独钟,鉴于此,黄梅戏可以拓宽表现形式,打造艺术呈现新模式,以此来迎合新受众的口味。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是人才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这就要求黄梅戏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表演、编剧、导演、灯光和服装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黄梅戏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人才招聘制度、优胜劣汰制度等来推新作、出新人,保证黄梅戏发展后继有人,为黄梅戏更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外,要健全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黄梅戏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充分调动年轻学子的兴趣,进一步在高校开设黄梅戏等戏曲课程,采用创办黄梅戏教育学校、在音乐学院开设黄梅戏专业等形式,在青年学子中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黄梅戏接班人。最后,还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同样重要。

(三)基于地方特色,与时俱进选择性传承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黄梅戏是主体,黄梅戏作为被传承者、被发展者,必须明确传承与发展什么,传承中保留什么,改革创新什么,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需在地方特色基础上,与时俱进选择性传承。一是经典曲目注重保留。黄梅戏发展至今,之所以仍然被喜爱,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探索的结果,更是源自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个性以及风格,以及其基于地方特色的独特的美学样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品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这些正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熠熠生辉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历代人必须坚持和守护的。二是创新曲目升级改造,有选择性地传承与创造。要抓住时代脉搏,在继承和发扬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刻板的形式,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在题材、内容、音乐、唱腔、样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吸纳流行元素,适当融入诙谐、幽默且正能量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创造出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剧目。

(四)打造快销形式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

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艺术体验,黄梅戏传统慢节奏的形式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更不要说传承,而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快销形式的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将会有效打破这一僵局。黄梅戏以更加轻便的形式融入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型媒体工具中,使黄梅戏文化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相结合,以短视频、新闻报道等时效性强且节奏快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积累粉丝,以此来达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瑾.黄梅戏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短缺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戏剧文学,2018,(12):124-129.

[2]王懿佳.谈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19).

[3]赵章伟.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9,(08).

[4]李玉勇.黄梅戏传承中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