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美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美学素养

篇1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学;策略

美育教育可以让人们正确的看待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促使人们自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数学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美育教育观

美育简称为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学教育,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忽视了美育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把美术教学当成简单的讲解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绘画技能的课程,忽视了学生美感和情感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不高[1]。作为一门艺术,美术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不仅能够带给人审美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其审美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合理开展美育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为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美术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美术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万绿丛中一点红》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浏览一下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让学生深入了解颜色搭配的重要性,具有搭配颜色的能力,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鱼儿的游戏》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展示鱼的图片、视频,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多种多样、形形的鱼,了解鱼的外形美、动作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指出最美的一条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善于观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且,美术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术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的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3]。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花》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花,让学生描述出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且说一说喜欢它的原因,然后,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拿出几幅花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绘画,描绘出生活中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美学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例如,在讲解《天然的斑纹》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图片中的美,让学生放学后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品,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共同欣赏,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四、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美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能够创造美,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好累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创造出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变废为宝》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撕纸游颍让小学生把用过的纸张,撕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以充分发散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水平[4]。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收集火柴梗、可乐罐、鸡蛋壳等,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火柴梗搭做一架小桥,把可乐罐做成一个花篮,把鸡蛋壳做成一个玩偶等,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渗透审美教育,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美育教育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惠芳.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5.

[2]巩凤霞.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216.

篇2

诗歌内在美学生人文品格素养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目标是打造合格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最终要走上社会立足社会的技术型人才,他不仅需要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健康优良的品格和素养。因此他除了需要接受本专业的技能学习,还必须接受以培养健康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的各种综合教育。比如,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在中职语文的文学教育中,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素质,而在文学中,诗歌尤其能体现文学语言的精炼性、形式的优美性、内容的深刻性。因此,诗歌的教育在中职生的课堂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中职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

一、诗歌形式美的赏析在教学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是所有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表达最为简洁,并且内容往往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有“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舒婷的《致橡树》,用“我如果爱你”“也不止……也不止……”“我必须是”“甚至”等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反复咏叹、感情层层递进又动人心魂的效果,并且因为感情的需要,诗里面多处使用短句和意义相连贯的句式,使朗诵充满连贯性、抒情性,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诗歌优美的音韵节奏,能够融合在人的心灵节奏里,反复吟咏,能够让心灵唱出一首首无比动听的歌,从而开启心灵深处的黑暗,这就是诗歌形式之美对人的灵魂的影响。中职生跟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往往对事物的美感疏于体验,他们往往缺乏的是对美的发现、感悟和享受,因此,对他们及时地进行美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诗歌的形式美可以让他们从感性上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审美,通过大量和反复的诵读,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用诗歌形式的美去体验事物形式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熔炼成一代知美、爱美、追求美的文明青年。事实上,美是一种文化,一个人审美水平的提升,就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职生在诗歌学习中首先感悟的是其形式之美,首先给他们带来愉悦之感的也是其形式之美,形式美熏陶了他们的心灵,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体现了诗歌形式之美的赏析对中职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内容量是十分庞大的,一首诗歌一定包含某种深刻的社会思想或人生哲理性。因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思想领域,感受诗歌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努力做到的。中职生无疑是基础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一群人,他们选择进入职校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进入职校就意味着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学好一门技能,日后走上社会就靠着这一技之长来生存,这个过程时间短,见效快,但必然导致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化沉淀的欠缺,从而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会缺乏显而易见的素养魅力和文化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老师应当肩负起教化的作用。文学的教化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认为诗歌的教化是最有力量的。我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就从一而再、再而三的深挖掘中,引导学生感悟了诗中所表达的崇高而伟大的爱国情怀。往往其他人对诗歌的分析,只停留在大众认同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即本诗通过什么,表达什么,如果按照这样贫乏而又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生对于诗中真正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可能不容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我的分析是:诗人在诗中让他的爱国情怀等同于自身的爱情,爱情何其伟大,令人追求不懈、生死相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伟大呢?诗人告诉我们,对祖国的爱比爱情更伟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挖掘到这样深刻的力量,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身上悄然多出一份文化素养。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大多数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在具备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并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高尚人格和文化素养,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只顾私利,不讲大局是他们“小我”的通病。一首好的诗歌,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诗歌意境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取是跟诗歌内容的表达相关的,诗歌的情感,借助各种不同的意境来表达,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除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外,也能陶冶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意境美的深度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相关意境的肤浅理解上,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理解意境在诗歌中所体现和象征的真正意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作为读者的感情像作者一样深刻地融入这些意境中去。如中职语文教材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贞爱情,常人千言万语说不清楚,诗人却用种种相关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诗中,诗人借急流中的小鱼、荒林中的小鸟、废墟上的常青藤、风雨中的火焰、广漠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云朵和破旗,用这一组种种意象来表达平凡爱情中的真挚情感。美丽的浪花里游着美丽的小鱼,河流两岸的树林里飞着美丽的小鸟,废墟上青春不老的常青藤,风雨中坚贞不屈的火焰,这些或凄美或荒凉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成了一幅幅与爱情有关的艳丽无比的图画,从而升华了爱情的意义,体现了爱情的可贵。现实生活中不乏种种美的意境,关键是中职生怎样去发现、去感受。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里,让诗歌中美的意境陶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的感情支点,以达到提升他们文化修养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教学为目的,在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辅以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代有技能有文化涵养的国家建设者。鉴于诗歌固有的语言形式的纯粹性、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诗歌意境的优美性,诗歌的教学应该成为迅速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诗歌教学这一阵地,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赏析,让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技术性建设者的同时,也成为一代新的优雅的中国绅士。

参考文献:

\[1\]何政生.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了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媒介素养,如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1 自媒体与媒介素养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自媒体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的小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人类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信息社会中,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自媒体运用的主要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CNNIC第35次报告,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46.6%。因此,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过分依赖以微博、博客、QQ、微信、贴吧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其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传播内容随意性和使用的低门槛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网络运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近年来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有49.2%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35.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5.8%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面对这一现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3.1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以校园自媒体为平台,让大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微博撰写大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3.2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建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

学校以公选课、必修课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生必须接受和参与的通识教育内容,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着重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多重能力,包括媒体的运用能力、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自我抵御能力等。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从利用自媒体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形式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运用的引导和媒介素养知识积累,发挥媒介的工具性作用,为我所用。

3.3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证

学校可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等多种途径,使教育工作者接触并接受自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束缚,加强媒介舆论的引导,打造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证。

3.4 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良好媒介素养的根本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为有效避免患上“自媒体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必须正确认识手机与媒介的工具性,不要被工具所牵引,重视自我修养,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将媒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内化为一种行为,内化为一种意识,提升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在运用自媒体时能够自觉践行,增强自律意识,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媒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又是培养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时又关注知识功能、新闻功能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媒介技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娱乐功能过度发展,消磨时间、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利用媒介的主要动机。

(三)对媒介的批判意识较弱

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多会通过网络、人际和资料来寻找解决的办法,且求助网络的趋势快速上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意识比较若,大多只是基于个人直觉或是现有社会经验等,甚至普遍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解毒能力,被表象迷惑。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措施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程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大量的时间待在校园内。高校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当然,高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选修课程的方式,逐步推广,促使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运作模式、传播技巧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组织

在高校中具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社团邀请传媒教育专家、从事传媒业的校友等,到高校开展相关的学术报告,同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再比如通过社团办展报、宣传手册等,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还能在社团内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引导大学生共同讨论、思辨,对当前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效抵抗媒介信息中的不良思想。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作为先进科学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场地,大学校内蕴含着丰富的媒介资源,比如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校园BBS等[4]。高校需充分利用上述媒介资源,提供大学生相关的实践机会,并且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园内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展览、网页制作大赛等,还能开展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报道、影视作品展播等,促使大学生可以高效利用媒介,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媒介素养。

(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不可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是要适当减少媒介的休闲娱乐功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媒介的学习、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上。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避免上当受骗等。

四、结束语

在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均受到重要影响。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且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新媒体、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对媒介的批判意识较弱等。鉴于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程、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闫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4.

[2]王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

篇5

多媒体/巧妙运用/恰当适时/发挥优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试听方法(电影、录音、幻灯片)增加学生的语言和视觉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感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互动,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但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用多媒体当做主体来引导教学,并不是每节英语课所提到的内容和素材都适合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呈现,更不是每个教学环节必须运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技能,只有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优势才能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本文将结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就多媒体应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一)创设情境下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用多媒体植入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添加了更加丰富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讲解和画面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历史文化。英语教学不能够忽略培养学生对英语包含的深层次传统 、价值观念和信仰方面的思辨 。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文化学习主题 ,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建构主义的情境来创设 。通过仿真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通过比较具象和真实的图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教学课堂与真实生活开始接轨,这足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角色的转换,进行情感体验,从真实的生活中出发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培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英语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英语基本功。

让学生有更全面的机会了解英语文化和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

(三)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预放教学内容,这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为学生建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等活动中不断提高技艺。视、听、说、读、写是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老师是以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来促使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建构的,是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行为、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的人。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语言实践和真实情况再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等各种技能。让学生从各种环境中感受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但打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视角, 而且也给老师在信息化素养和运用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在当前的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在英语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讲解所学文化内涵的教学,存在忽视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显现。英语语言结构的分析教授固然重要,但外语学习更要与文化学习接轨,所以老师更要延伸到语言的具体语言环境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中去教授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时不出错,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要运用恰当适时、最大地发挥其优势需要老师非常熟悉多媒体的运用和全面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亦动亦静的画面和再现逼真语言的声像,通过巧妙的启发和引导,促成学生在头脑中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活动,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运用要求。

实践证明,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要求老师要进一步学习多媒体技术,紧跟信息化技术的潮流,还要求老师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的要求,努力把多媒体技术跟英语教学融合起来,探索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规律,从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而且要求学生更大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以提高英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立娜.小学英语自主探究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年57期,107.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培养

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语文是一门人文特色很浓郁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探讨。

一、从挖掘语文课本中体现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入手

新的中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些篇章或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或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或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来进行审美教育。

1. 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淡雅朦胧、清新幽静的荷塘之美,也有摧山坼地、不可遏制的长江之美;既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极光之美,也有瑰伟奇特、壮丽无比的楼阁之美;既有一望无边的草原之美,也有清雅秀丽的兰亭之美……一套语文课本就如一幅自然画卷,把大自然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

2. 语文犹如生活美与丑的一面镜子,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较之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更具有审美价值。诸多描写社会生活、沧桑人事的课文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如父母至爱、儿女亲情,忠贞的爱情、纯洁的友谊,高尚的情操,大公无私的凛然正气、细致入微的生活琐事,无一不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侧面,作为生活反映的艺术当然既反映生活中的美,也反映生活中的丑,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化为艺术美,丑和美一样也属于美学范畴。引导学生感受反面艺术形象,从而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二、在分析作品中挖掘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的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录音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

三、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感受这种作品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因此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扑入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它的色彩美,更会体会到它的“壮美”。 指导学生朗读,要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美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审美感受力

篇7

对于媒体素养这个概念的定义,当前的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争论,但是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所下的定义:所谓的媒体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质疑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评估能力和应变能力。简单来说,所谓的媒体素养就是能够建设性的、正确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范畴是十分宽泛的,这也对编导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编导专业教学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加注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编导专业是属于艺术类专业,在艺术类专业的考核当中,更加注重考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比较强,甚至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形象和气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学生个人的才华,创造以及管理能力没有很明确的考核标准,虽然考核标准在这里,但是要具体的去量化这些标准,是需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艺术类考试的随机性很大,所以很难去真正的辨别考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其次,近些年来编导专业基本处于一种遍地开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纷纷开设这门专业,而且这门专业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很多学校设置的编导专业,招生的人数比较多,基本只要文化课成绩能够达到学校要求的分数,那么就可以进入这个专业,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没有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最后,很多高校在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时候,增加重视培养这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紧紧地结合当前需求来进行设置的,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也主要是以速成教育为主,很少会去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在课程的培养上缺乏对于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质的教学培养。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编导,媒介素养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编导人员的基本素质所在,因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中是处于一种“把关人”的地位。当前的新媒体条件下对于编导专业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质要求,虽然当前国内有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是更多的是对于其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应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比较差,而且也收效甚微。在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环境下,编导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而且当前电视台对于高素质编导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不仅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实操能力以及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求他们能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去编排节目,去安排各项工作,这就对于编导专业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

三、提高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养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教学,在当前的高校更多的是以理论教授加实际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的,这种授课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他们能够培养编导专业学生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更多,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有一定作用。但是,相关媒体素养的教学,在高校中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明显的缺乏实践性,而这种授课形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学生最关键的职业素质。因此,应当如何高效的去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素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介以及其传播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和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大众媒体使得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更加的边缘化。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生活当中,学生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包括手机、电脑、网络等等。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能够达到94.5%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达98.5%,这两种途径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所在,在如此频繁的媒体交流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对于大众媒体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对于当前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需要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大众媒体的实质、功能以及大众媒体对于社会的意义,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当前国内众多高校的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当前是将传播学作为主要的课程,而对于新闻学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其实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对于编导专业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当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够全面,在知识体系的构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编导专业在学习上应当更加重视实践,而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小,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过多的理论课程会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这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积极地引导学生,媒介是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商品属性的,根据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甚至编导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大众媒介在属性上的认知,更多的能够倾向于其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对于大众媒介的商品属性的认识程度比较低,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的大众媒体的运作机制。因此,在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专业教师需要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大众媒介,并且许多层次的介绍大众媒介的各个属性,只有对于大众媒介属性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大众媒介的实质,从而更好地了解大众媒介。

(3)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企业却是检验人才的地方。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校广播,学校网络媒体的运作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地方的电视台或者其他媒体进行合作,邀请学生定期到电视台去参观了解,并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提高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认知程度。

(二)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媒体

批判性地认识大众媒体也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不仅仅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优秀的一面,还需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相对具有批判性的一面,从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来看,市场上的媒体行业并不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还有很多庸俗、媚俗的节目,对于这种媒体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并且正确的了解到大众媒介的两面性,这也是增强学生媒体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能够使得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不是去设计一些低俗的电视节目。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大众媒介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编导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决定其所使用的大众媒体类型,清华大学在2014年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很多编导专业学生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大众媒体的时候与学生自己的学历水平不能够很好的匹配,为此导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

(1)课内引导,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导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接触更多的大众媒介,让他们去认识并且了解网络和手机以外的大众媒介,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公平的使用这些媒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2)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所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针对编导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就需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竞技大赛,如拍摄微电影,参与网络文化交流等等。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内涵 熏陶 审美对象 审美标准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esthetic accomplishment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Yang Xuerong

【Abstract】Teacher’s esthetic accomplishment is the school implementation esthetic education basic condition and basic guaranteed that requests the teacher to have the suitable esthetic training, by the high esthetic ability health’s esthetic appeal, chooses and accepts US’s object, obtains the rich esthetic sense feeling, and affects and molds own education object through own training, looks like the artist to create the work to be the same, mold in the future a generation of person’s kind mind.

【Keywords】ConnotationGradually influencesEsthetic objectEsthetic standard

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中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但是能够发现美,善于创造美,就必须不断地尝试进行美的创造和欣赏,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而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下我就此进行几点浅谈:

1.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发现美

宋代张道洽曾诗云:“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平时引导学生对身边景物的观察,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美,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奇特秀丽的名山。如泰山是我国道教五大名山之一,是五岳中最有名的,位于山东省中部,因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所以称之为东岳。泰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524米。孔子有“登泰山而小于下”,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之”的诗句,都是形容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象。泰山气势雄伟磅礴,山峰高耸挺拔,青色的山峰陡峭,山谷深而幽静,松柏满山,清泉涌吐着清凉的水。再如欣赏牡丹,首先展现牡丹的图片,然后问学生发现了牡丹的什么美。牡丹的株形端庄,花姿典雅丰满,鲜艳富丽,清香宜人。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盛誉。早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就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来描绘当时京城牡丹花会的盛况。在我国,牡丹有象征富贵吉祥之意,颜色有红、白、紫红和黄色,十分美丽。牡丹花的姿态可谓千变万化,难以形容,有的像莲,有的似葵,有的如绣球……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花朵俏立枝顶,有的低垂沉思,有的搔首弄姿,有的醉卧叶丛,有的傲然挺立,有的半掩羞涩,每当微风拂过,阵阵香风扑面而来,更是美不胜收;花瓣的变化更是难以言表,有的似朱唇微合,的的似秀眉低垂,有的似金鳞闪光,有的似粉面映霞,真是妙趣横生,令人遐思。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观察,进一步提高审美素养。

2.教师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去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感受,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自己的教育对象,象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塑造未来一代人的美的心灵。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怪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审美修养而言,首先是应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修养标准。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且教师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除了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如发现学生的行为或服饰穿戴不符合中学生年龄时,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今年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小龙的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俏的衣裤,配戴项链,穿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听说他家里的情况,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去广东打工多年,一年到头只回一次家,小龙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缺的只是亲情的爱护。后来通过熟人的帮忙,我打了一通电话给其父母,告诉他们这样下去对小孩的利害。多次课余时间我找小龙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中学生,后来渐发现小龙不戴手链了,耳环也不见了。他还向我保证,以后要买一些“好看”的衣服。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必须加强专业的理论学习。

3.让学生发现美,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直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评价活动,逐渐使学生的评价标准与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例如对《维纳斯》的欣赏。这件作品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优美和崇高两种风格。它那阔大而简洁的手法,使人想到菲狄亚斯在巴特农神庙所创造的庄严、崇高的雕刻,它那端庄优美的身姿和容貌,又使人联想到普拉克西特列斯所创造的优美而抒情的人体美,她的体形符合希腊人关于美的理想和规范,身长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体美标准,即头与身之比为1∶8。由于8为3加5之和,这就可以分割成1∶3∶5,这就是“黄金分割律”,这个比数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学生有必要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审美素养。又如欣赏《清明上河图》,这是宋代张择端的作品,绢本、墨笔淡着色,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作者非常注意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内容异常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

4.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少不了亲自动手进行绘画

绘画在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灵、塑造、健全、完善和完善人格。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影响,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造力都十分有益。伟大的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绘画练习时,可以通过练习线条,进而讲解口诀,教师再进行示范,让学生把握其画法。当然美术的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为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公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心理更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成为一个懂得“美”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相毅敏、孟祥和.《美术课程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9

一、突出体现具体语境下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语境,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语言教学中,需要创设多种不同的语境,以让学习者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然而,这一点依靠文字教材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从文字教材中某一课的课文或对话中只能导出一种语境,由此也只能用上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再由于受教材编排成螺旋式上升原则的制约,有些相关语言的功能项目是零星出现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相关语言的语用功能的比较、辨别与整合。而电视英语教学资料中,中、外籍主讲老师能按照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还能对相关语言材料的不同语用功能作适当的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

例如学生非常熟悉的问候语“How are you ?”教材中的答语只有“I'm fine, thank you .”/“Fine , thanks.”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过并且已制作成立体化英语教材的《阶梯英语》,就对这个问候语作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它集中介绍了多种回答以及不同答语的细微区别。因此,利用多种媒体的英语材料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与接触,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减少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二、突出生活习俗在具体语境中的展现

SEFC的教学目标描述中都没有提到文化教学目的,较少介绍英语国家人士的生活习惯的知识,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得的英语文化知识非常有限。如高一英语第29课的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些中西文化在请客吃饭礼仪方面的差异,但所提供的材料不详,仍令学生一头雾水:为什么西方人要把餐巾放到膝部上?西餐的餐具该怎么摆放?西餐的餐具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对于学生的上述疑问,教师用书中也没有相关的解释资料。

三、突出俗语、谚语、俚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

在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大众化的口语,这些口语在SEFC中却很少出现。例如,表示“我也与你一样”的“Me too”这个大众化的日常口语,教材要到高三年级第13课的配套练习3中才偶尔一见。而在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材料中,不但经常出现“Me too”,而且还会出现“Me two” 的谐音用法,以及“Me three”(表示“第三方也与前两者一样”)的俏皮说法。另外,还有“Me too”的否定式“Me either”,甚至还出现“You too”(表示“你也一样”)的句子。因此,经常接触原声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材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能弥补英语教材以书面语为主、口语文化体现不足等缺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口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例如,“duck”作名词表示“鸭子”是学生们早已学习过的知识,在教学SEFC Students' Book 1B Unit 16 Fire! Lesson 61中的“Look out!” “Be careful!” “Take care!”时,我结合这些句子的教学情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Duck!”作为句子单独使用,表示与上述句子意思相类似(即表示“快闪开”)的俗语用法。

四、突出精彩、简练、地道的口语化句子的使用

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使用能力相脱节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学习与使用两张皮”。学生所学到的英语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使用的英语语言材料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他们使用英语的积极性。而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教学材料中具有丰富的精彩、简练、地道的口语化交际用语。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句型简单、用词浅近、容易识记且回味无穷。如《洪恩奇境英语》中就有大量的口语化句子,《大家说英语》则在每天的教学节目中都要提取一个经典的口语化句子。这些经典地道的日常口语化交际用语,学生一听就懂、一听即会,而且会在自己的日常交际中试着应用,从而体会到英语口语的无穷魅力,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口语文化素养。

五、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

篇10

关键词: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8-02

Exploration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an Haoyi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ass media er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raised for effection on people by a variety of media.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of society, although accepting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but the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analyse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edium; Transmit

信息时代的“素养”应当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的基本定义

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

简言之,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所必备素质之一。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观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媒体素质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

媒体素养在我国是一个表较陌生的名词。在我国八九十年代学者们才思考媒体素养的问题。真正成为立论的热点更是在两千年之后,而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则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媒体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

由于媒体事业迅猛发展,今天的人们是生活在被媒体信息所包容的世界里。而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电视的兴起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媒体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代大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所有媒体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体信息。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体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3]。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探索学习技能尚需改进[4]。通过多个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分层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对媒体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方式

首先,媒体素养教育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其次,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层次和媒体素养认知度;建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在深刻调查理解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媒体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的媒体素养理论,并撰写相关的著作和刊物,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落到实处。

最后,从行动层面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多途径强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熏陶,参与各种媒体活动;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媒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联动,取得实效。

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6]。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媒体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努力倡导和大力贯彻实施下,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

[2]袁升平.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奏议.中国科技信息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1,16

[5]单晓红.媒体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汤书昆,孙文斌.中国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