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外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学生成长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为的跟进,当前的课外阅读开展,依然存在着种种的不尽人意。
1、部分家长、老师观念落后、忽视阅读。
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足,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3、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二、改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措施
1、转变观念,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转变家长、教师的观念,真正给孩子减负,为孩子营造好的读书氛围,;还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向他们阐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2、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3、加强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为的跟进,当前的课外阅读开展,依然存在着种种的不尽人意。
1、部分家长、老师观念落后、忽视阅读。
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成绩良好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给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52%的家长认为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帮助不大;有12%的家长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只有26%的家长有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使其个性健康发展。可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却长期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足,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甚至可以说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虽然已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但几乎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课外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图书虽多,但优秀的、真正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并不多,尤其是电子图书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少学生认为:“电视里的信息多的是,政治的,科学的,文学的,体育的,艺术的,哪样没有?通过看电视,就能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何必还要读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电视和电脑网络游戏上,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3、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而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也没很好地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关心。这样一来,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四、改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措施
1、转变观念,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转变家长的观念,可借助家长会,请有关专家给家长们做报告,介绍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也可通过电话、网络视频、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之转变观念,重视阅读,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课余时间不再沉迷于电视动画片和网络游戏。
2、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①多方筹集,为学生提供可读之书。
现在有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是较宽裕的,学生手头上有一定数额的零用钱,鼓励学生购买书报;学校开放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场所和教育资源库,合理使用图书室的图书,建立和健全使用制度和借书制度;号召学生自愿捐书,很多人都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态,因此,老师可号召学生自愿、踊跃为学校、为班级捐赠书报,充实学校的图书室,组建班级的图书角,建立书报交流、轮阅制度,实行资源共享,营造读书氛围,通过以上途径,为学生提供可读之书。
②要加强阅读动机的培养。
谁不想成功?谁不想成才?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的心理,向他们讲述一些作家、名人通过读书走向成功、成才的故事,激发他们读书看报的欲望。也可以请班上或学校里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读书看报能拓宽知识视野,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进而产生强烈的课外阅读的动机。
③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般来说,有爱读书的老师才有爱读书的学生。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势必影响其学生,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求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有兴趣。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体会,讲述读书看报中所得的趣闻轶事等。营造出这样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会起到“和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④要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
“养在深闺无人识”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同样,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了成果而无人知晓,久而久之也会降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也会随之而大减,直至消失。相反,如果经常举办一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活动,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继续阅读的信心,而且能帮助学生把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长久地保持下去。
3、加强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课外阅读是人生成功的风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也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无论是名人名言的谆谆教导,还是现实社会的真正需要,读书都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让我们切实为学生开辟出一块课外阅读更广阔的自由成长的新天地,真正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广博知识,有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
篇2
“争章式”课外阅读的概念
“争章式”课外阅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采取“边阅读、边考核、边获(颁)章”的形式,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连续不断地开展课外阅读。通过“争章”这一形式和“争章手册”这一载体,不断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用争得的“章”达成阅读目标,促进阅读,让学生阅读兴趣倍至,信心倍增。
构建“争章式”阅读评比框架
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生课外阅读目标的设置,阅读坡度的设计,还有阅读的深度与速度的把握,既要符合全民阅读宗旨、要求,又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规律。首先,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想读、乐读;其次,注重学生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最后,注重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可持续的阅读能力。
确定合理的阅读篇目与阅读目标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要选定小学阶段6年12个学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目录”。同时,要结合学校要求,组织骨干教师以“年级阅读素养目标体系”为纲,编制具体年级与学期的阅读目标和要求。此外,将每一个学段的“书目”与“目标要求”结合起来,设置阅读“争章”的不同名称和各自的“争章要求”。这样,把学生课外阅读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成统一起来。
确立灵活的考核机制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障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灵活的考核机制。“争章”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快乐且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达标要求。将申请考核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实施分层申报、按需申报,但是,评价的“底线”要求不能降低,让学生同阅读、同争章、同评价。让学生开着个性化的“争章”“阅读方舟”,畅游在阅读的“书海”里,从根本上保护每个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争章式”课外阅读实践
自主申报,自主定章 “争章手册”是伴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始终并记录和检验学生阅读质量和效果的一种载体。争章手册的制定和印发让师生都能做到“胸中有数”,让老师和学生熟悉明白“争章阅读”的标准条款、评价和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如何开展阅读以及能获得怎样的评价,还有如何申请“考章”,按怎样的程序进行等,都“一目了然”。学生学期初申报,可以提前申请考核,也可以参加学校统一时间的考核,还可以多次申请考核,直到水平达到标,特殊学生允许越级申报考核,考核一般都安排在学期末前一个月。
篇3
镜头一:学生眼中的“阅读”。 “我身边很多的同学选择‘读’参考书,我认为那样的阅读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我们和文本中的主人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只关心考试。”
镜头二:语文教师眼中的“阅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是我们很多的学生不喜欢静下心来读书,这是很让人担忧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镜头三:中学生的文学类作品阅读面相对来说还是很窄。学生往往对言情类、科幻类、武侠类作品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其中,言情类的作品比较受女生的偏爱,科幻、武侠类作品比较受男生偏爱。比如卫斯理小说,我们发现很多中学生一本不落地都读,在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少的情况下,中学生大量地进行这种重复性的阅读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少。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者作为任务强制性要求他们阅读,很少有学生阅读。”
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仅占39.3%,每天课外阅读3~5分钟的竟占46%,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有14.7%。14.5%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表扬,看见孩子读课外就批评。学生喜欢的书籍是:《漫画》、《读者》、《福尔摩斯探案集》、《西游记》、网络小说。
学生低效的阅读的状况根源出在我们的阅读课上。现阶段高中阅读教学的困境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学生阅读热情不高;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压力增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
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与作者心情相契合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1937年就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又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所以现阶段高中阅读课仍不能忽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高中的阅读养成习惯就是要与作者心情相契合,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就应该依次介绍作者、介绍背景,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故乡》是我意思中的《呐喊》的压卷。闰土由一个活泼新鲜的儿童一变而为一个眼红面皱颜色灰黄衣单掌裂的中年人,拣选与实利主义离得很远的香炉烛台带回去,又在灰堆中藏起十多个碗碟。我所唯一不满于这篇结构的地方便是最后三段不该赘入。”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并不是这样做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却是这样的:“阅读这篇小说,要注意一个变字。看故乡的人物有什么变化,故乡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从这些变化中能看到些什么,悟出些什么。还要注意小说的议论,看这些议论队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提示引导下,教师们分析闰土的悲惨命运是不彻底造成的。这就是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尾也成了神来之笔。鲁迅的情感变化被冲淡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的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怪圈,一些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视、漠视学生的个性学习仍然是当前教学的主格局。走进任何一所中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惊人相似的境况:校园里树木成林,春风一吹,枝丫绽放,在细雨中流淌着嫩黄的光芒。在树丛中,耸立着教学大楼,底层大厅里,迎面立着块巨大的倒计时牌,上面写着距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字迹如血。这块牌子,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就竖立起来,它不说话,却是最有力的指挥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着它转,全校师生匍匐在这块倒计时牌底下,忘记了春雨,也忘记了春光……我们也不难找到这样的老师:没有哪节课不拖堂,就是学生做眼保健操,也要继续听老师讲课,广播里声音很大,讲课教师也要把那声音压下去,就哑着嗓子喊,嗓子被撕成一绺一绺的,带着血腥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早早到教室,学生一到,立即开讲。毕业班的许多老师没有娱乐,就连散步也成了奢望,无论干什么都是一路小跑,他们的眼神永远绷地直直的。基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教师所上的阅读课几乎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要么满堂灌,要么做试卷。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就是美学的集中体现,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旅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问题整体感知。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善于从作品含义丰富的语句中,体会文学之美。
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必要性有二
(一)中国古典诗词特点决定古诗词教学必须开发一定的阅读资源
中国的古典诗歌十分注重提炼文字,诗人常常借助凝练深沉的语言传达丰富细腻的情感,亦即抓住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一点进行集中描绘,万取一收,以少总多,以创造艺术“空白”,增强艺术“空白”的表现力。
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过程,读者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就是填补艺术空白的过程,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填补与创造,与诗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也创造、延伸、扩展了“空白”,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基于此,填补古典诗词艺术空白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性的过程,它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内容,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因此,读者这一接受主体本身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决定了这一过程的质量高低。如何提高联想与想象能力?占有一定的素材,根据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及彼,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换一句话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自身占据的材料的多少,往往直接影响他的联想与想象的质量高低,也就决定了他阅读古典诗词时的填补空白的能力高低。
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补白”能力,其中开发阅读资源,辅助学生占据阅读材料,促成学生丰富的有意义的联想与想象,是提高学生“补白”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这个角度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开发阅读资源。
(二)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开发阅读资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要求实际上强调的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切切实实地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所谓“古诗词阅读能力”,特指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和后,具有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亦即学生对古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古诗词艺术手法与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
为此,很多学校和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出了不懈的探究,整理出了丰富的研究心得。
纵览这些研究情况,集中于两种研究状态:一是研究诵读在古诗词阅读中的作用;二是研究古诗词教学的实战性。
简要分析这两种研究状态:
前者“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 致力于“寻找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
后者往往有两种研究角度,一种是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研究个体,研究具体的有效教学案例或模式,另一种是立足古诗词阅读能力,设计专题,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与解题策略。具有极强的指导功能。
但是这两种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前者在研究中往往忽略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体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即理解、分析、概括、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后者在研究中虽然把古诗词阅读的能力具体化、明确化,但 “收效甚微”,原因在于:1.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2.研究教材古诗词阅读教学时,就诗说诗,就词说词,常常缺乏有效迁移的过程;3.设立专题,训练具体方法与策略,往往割裂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机械的强化的效果远不如水到渠成的提升。
对照上述两点不足,真正的实效性体现在两点:1.立足课内,从课内得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2.开发相应的古诗词阅读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这两步其实就是一个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过程,就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学法指导,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有效实践。
纵观这两步,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第二步是第一步的有效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能动地开发阅读资源,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具体实例(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加以说明。
二、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
古诗词教学中开发阅读资源的可行性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有力检验,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具体实例(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加以说明。
(一)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描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下阕抒写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教学时,教师不妨援引苏轼的《祭常山回小猎》一诗:“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中的场景、壮志与词作相映成趣。
以彼诗和此词,亦可以它文照此句。如何理解词人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中抒写的杀敌报国的豪情,教师还可引用下面的文字:“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卫国之豪情不难体会。
(二)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鲜明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
仍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这首词后人评价极高,在于它在题材和意境方面的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酣畅淋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感受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当由这首词说开去。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引用苏轼自己的评价来感受这一艺术风格:“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后三句对于豪放的定义形象生动,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之“壮”。
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之余,不忘附上苏轼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当学生齐声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对苏轼词作的豪放之风必能鲜明感受。
(三)开发阅读资源有利于学生有效探究作品的艺术手法
南京市人民中学的毛韵华老师曾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和《武陵春》三首词组合在一起教学,既完整地展现李清照人生和情感历程,更丰富了学生对词“长于设景”的特点感知。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开发阅读资源的典范。
当教师把采用同一艺术手法的不同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一做法无异于“一唱三叹”的手法,相互应和,彼此照应,映象深刻,收获甚丰。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典,引导学生理解“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西北望,射天狼”用典的深意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用典这一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却需要教师用心设计。
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这样几首诗词组合起来:杜牧的《赤壁》《泊秦淮》,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辛弃疾的《破阵子》《南乡子》,组织学生探究用典手法的特点与作用,从而明了其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的艺术表现力,相信学生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总之,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来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研究开发可利用的阅读材料,此举必将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1.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2.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及汉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教师在讲解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时都应避免说教,而应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英美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英美人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英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3.实际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尝试
3.1营造课堂英语文化氛围
首先要将英语文化带入课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外,应向学生传播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创设准英语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异国气息。另外,将生活素材搬入课堂,还可以让情景表演活跃课堂。
3.2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孔雀(peacock)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如as proud as a peacock。英语中的很多搭配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里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中去。
3.3从日常用语中渗透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的日常用语都是俗成的,不同的语言在其习惯上的差异是由各种语言自身特有的交际文化模式而决定的。英语和汉语在日常用语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如不了解这种差异性,将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如 “吃了吗”“上哪儿去啊?”“到哪儿去啦!“你有几个孩子”等问候在我们国家都是十分普遍的打招呼的方式,而英美人听起来则非常别扭。尤其是“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招招呼的话,如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由此可见,语言在交际中有它的习惯性和使用规则。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这种习惯性和使用规则。
3.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看些英语节目等,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和积累一些有关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3.5从身势语中体会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非语言行为多加注意。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坐着的人往往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君坐臣站,父坐子站,上级坐下级站等,晚辈一般给长辈让座以示尊敬。而在美国,情况正好相反,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往往倾向于站着,以空间高度显示地位高的内涵。若地位高的一方主动选择坐姿,则表示他希望穿凿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缩小双方的距离感。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3.6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文化知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受文化。此外,经常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电影欣赏可以同时把学生与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通过讨论电影情节,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另外电影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中无法明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且更加生动和直观。采用此种方法时,应注意考虑选择音质效果好的、题材合适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或电视剧。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感受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总之,文化教学是外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化的文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汉语和英美文化的洞察力,以及用恰当语言形式表达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礼貌而得体的完成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理解言外之意和礼仪规范,即明白行为的适宜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杭爱萍“中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篇6
一、我会拼,我会写词语。(5分)
Xīnkǔpíngjiǎngnóngmángháizizhǎnkāi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4分)
1、葡萄沟真是个好(hàohǎo)地方,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特别的热情好(hàohǎo)客。
2、老师正在教(jiāojiào)室里教(jiāojiào)同学们写字。
三、我会查字典。(6分)
要查的字部首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欲
察
梯
四、我会辨字组词。(8分)
季()带()底()处()
李()戴()低()外()
五、我会变一变,再组词。(6分)
1、换一换
娃桂(桂花)坡()柱()
2、加一加。
月+生=胜(胜利)王+见=()门+才=()
3、减一减。
烟因(因为)极()华()
六、我会连。(8分)
弹京戏灌溉庄稼
唱钢琴冲毁机器
滑泥人淹没田地
捏滑梯发动房屋
七、选字填空。(8分)
园圆进近首手秤称
()球()处()先大()
果()()入()掌()象
八、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的()
()的眼睛得意地()
()的()
九、照样子写词语。(9分)
笑盈盈
滚铁环
极小极小
十、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9分)
()不虚传()山环绕()木茂盛
中外游()()色满园名胜古()
四海()家含苞欲()风光秀()
十一、把下面的词语连成句子,注意加上标点符号。(4分)
我国是一个日月潭台湾省的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部我国风景区安徽省中外闻名在的黄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9分)
1、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我背诵,我积累。(8分)
1、()皆图画,()不文章。
2、欲穷(),更上()。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4、要是下起(),日月潭好像(),
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
十四、看图写话。(10分)提示:仔细看图,图上画了谁,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想好了,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篇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
lǎoshīgǔshīwǎngshìwàngjì
yǐjīngzǒnɡsuàntǐjiǎnjiǎnyào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打“√”。(6分)
背(bèibēi)地一溜(liūliù)烟拼(pīnpīng)命
因(yīnyīnɡ)偏(biānpiān)淹(yānyàn)
三、查字典。(8分)
1.YJCQVO按音序排列是
要查的字先查
音序再查
音节组词
领
碴
2.
四、偏旁不变,组成新字并分别组词。(5分)
绿(绿色)邻()低()
终()()()
五、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棵)树(吹)笛子(摇摇)头
一()山()小曲()手
一()草叶()课文()脚
六、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例: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怎么会倒流呢?
2.例: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用加线词写一句话)
3.例:它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用加线词写一句话)
一就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7分)
1.之行,始于。
2.歌声会把盲婆婆带回,想起的欢乐。
3.,野茫茫,吹。
4.蚕吐丝,蜂酿蜜。,物。
5.太阳地往下沉。它那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色、色、紫色……
6.从小鹰练习飞翔的故事中,我想起了成语:、。从狼爱找碴儿的故事中,我明白了: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
。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我想告诉乌鸦: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分)
不要摘花
星期天,妈妈带着红红到公园去玩。走进公园,只见秋天的公园里开满了,那五颜六色的,有红的,有白的,有金黄的,还有紫的。
红红看见这么多美丽的,心想:“多美的啊,要是摘一朵戴在头上,那该多好啊!”于是,她伸手就要摘花。
妈妈看见了,连忙摇摇手说:“不能摘,不能摘!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你怎么能随便摘呢?”
听了妈妈的话,红红缩回了手,脸红了。
1.这篇短文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有句话。
2.用“”画出描写公园里颜色的句子。
3.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急忙——()
九、看图写话。(10分)
放学路上 【篇三】
一、书写展示台。抄写生字,给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画“”。(8分)
客部华闪
二、拼写游乐园。(35分)
1.读拼音,写汉字。(16分)
2.把汉字与它的音节连一连。(5分)
3.给加点字画“——”选择正确的读音。(8分)
(1)李叔叔非常好(hǎohào)客,经常邀请好(hǎohào)朋友来家做客。
(2)葡萄沟的葡萄干(ɡānɡàn)水分(fēnfèn)少,非常可口。
4.我是查字典的小能手。(6分)
“键”用部首查字法,应先确定部首是_____,这个部首是_____画,然后在这个部首里的______画中找到这个字。
三、词语积累吧。(10分)
1.给山起名字。(6分)
2.补充词语。(4分)
()枝独秀名胜古()()不虚传山清()秀
四、句子小森林。(15分)
1.根据背诵的诗句连一连。(6分)
欲穷千里目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归来不看山更上一层楼
2.照样子,写句子。(9分)
(1)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很高兴,老师居然能认出这两个怪物是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回放站。(8分)
在这这一点时间的学习中,我知道庐山的_____________,欣赏了黄山的___________,领略了台湾的___________,还品尝到了葡萄沟的___________。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六、课外阅读屋。(14分)
找家的小鸟
我是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整天寻找属于自己的绿色家园。
“树公公,您的同伴都到哪里去了?”小鸟问。
树公公说:“人们到处乱砍滥(làn)伐(fá),我的同伴都被砍掉了。现在,只剩下我了。你还是离开吧!”
“大海爷爷,您为什么叹气呢?”小鸟问
大海爸爸说:“这里成为旅游景点后,游客们把垃圾全扔到我身上,害得我全身散发着臭味。你快离开吧!”到底哪里才是我的家呀!(选自《学生天地》)
1.照样子,词语接龙。(4分)
家园(园地)()()()()
2.树公公的同伴哪里去啊?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大海爷爷为什么叹气?用“~~~~~~~~~”画出相关句子。(6分)。
3.想一想,小鸟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话芳草地。(10分)
篇7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关系到武术基础的建立。中国武术存在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是与跆拳道的本质区别之一。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武术技艺割裂开来,可以通过武侠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武术技击的讲解两个途径来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学生走向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一部分学生直接走向社会。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以“健康第一”为要旨,以积极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要务。除此之外,体育的知识、技能也在培养之列。其中,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不只是进行技术动作教学而草草收场,而是必须重视其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尤其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教学更应如此,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武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孙子兵法》有云:“搏刺强士体。”可见武术与军事活动有关,同时武术也具有体育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始终不断地与我国其它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重术轻学”地将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这样的武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无异。
(一)武术与《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我国古老的哲学著作,里面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经》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即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解释开来就是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两种物质所构成,缺一不可,如果缺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性质相背的两方是互相矛盾,互相摩擦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在时间上互相推进,刚推柔,柔推刚;在行为上,主客易位[1]。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就建立在这个对立统一规律之上,太极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武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为指导原理,有些武术派别便是以此命名,如八卦掌、太极拳。《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的腹部是太极中枢,两腰是两仪,两手足为四象,四肢各两关节称之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2]。所以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人的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源泉。
(二)武术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却异常活跃,出现诸子百家思想,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使大量兵器的出现,又为武术提供可以适用的兵器,促进了武术的大发展,实为武术的成熟时期。
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形势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武侠思想都成为武术的源头活水。道家的“天人合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思想,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儒家的“仁勇兼备”“过犹不及”,墨家的“武勇”等等,不同意识思想交汇、碰撞,形成了风格追求不同、形式纷呈变幻的不同武术门派。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是我国人民治疗疾病、保健延年的民族传统医学,武术除了强身自卫功能外,也有健身养生的功能。实际上,武术运动始终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所以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不少拳种就是在这个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家在治疗武术中的运动损伤的过程有一套临床治疗方法,被称为传统武医。这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法得以流传。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专家,比如曾经在1936年柏林参加奥运会、后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的郑怀贤先生就是,现在成都体育学院的许多治疗方药就是以他的秘方配制。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医伤科的某些方法在形成初期并不是掌握在医生手中,而是掌握在武术家的手里[3]。
二、跆拳道对武术的冲击
武术和跆拳道都属于格斗竞技类项目。跆拳道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就风行全国,出尽风头,而作为“国术”的武术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有识之士在长吁短叹之余痛定思痛,试图寻找出现这种状况的内在原因。
韩国、日本、琉球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跆拳道跟中国的武术存在渊源关系。在唐代,有一批少林寺和尚被流放到琉球岛,在当地传下的武术被当地人称为“唐手”。“唐”被译成日语叫“空”,译成韩语叫“跆”,所以在日本发展成“空手道”,在韩国发展成了“跆拳道”[4]。国人或许有了点自信,但不禁要问,什么原因让他们推广发展起来有这么大的落差?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跆拳道:简单易学,注重礼仪,成为时尚健身运动
跆拳道的技术体系包括了品式、对抗和功力练习。品式和对抗技术的难度很低,内容也很少,初学者都易为接受。
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汲取了单一的、零碎的文化内涵(当然不能算断章取义),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对场地、教练、国旗、同伴都要敬礼,“以礼始,以礼终”,使练习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套成功的经验。跆拳道有两大组织,即ITF(跆拳道联盟)和WTF(国际跆拳道联盟)。ITF即竞赛跆拳道,目前已发展成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影响力非常大。WTF提倡演练跆拳道品势为主,通过表演进而向大众推广跆拳道。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武术:博大精深,入门较难,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
中国武术是个庞大的体系,门派之多,是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就挖掘出了四川省(当时包括重庆)68个门派、1900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对全国武术体系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武术的表现形式分为套路和散打,动作复杂,难度大,入门较难。
正如前面所述,武术承载了几千年文化之重,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武术教学中,存在着“术”与“学”的脱节。
(三)武术和跆拳道,孰优?
近些年来,肯德基、德克士等美国快餐风靡中国餐饮市场,跆拳道也如这些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快餐文化,虽“食”者如云,对中国武术有所冲击,也难取而代之。谁说肯德基、德克士能取代中国的川菜、京菜、鲁菜等菜系?
跆拳道虽有一定内涵,但如果跟中国武术相比较,在这一点上却有天壤之别。文化的发展是越来越精细,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非至简则好。中国的简化字的改革就是一例,以前觉得越简单越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丢失了许多文化信息,不合时宜了,需要恢复繁体字。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这一点的认识更为深刻。如果是一个书法家,他一定会觉得繁体字很美,书写起来直抒胸臆,更有意义;同样的,一个武术家,总不会放弃自己习练的武术而专攻跆拳道。
跆拳道已经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8块金牌的项目。跆拳道在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中国武术是否也要重走跆拳道入奥之路呢?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武术也有申奥诉求,但终未成功。为了达到进入奥运会的目的,也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打造一套竞赛规则,这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武术与奥运会都存在体育性质上的统一性,但中国武术渗透出的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奥运会所没有的。换句话说,中国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有重叠而不完全叠加。所以,奥运之大也未必完全能够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不进入奥运会,照样能走向世界,太极拳在全世界形成“太极热”,就是成功案例。
三、武术文化内涵教育的实施途径办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 [5]。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作为对学生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当然也不排除更好的方式。事实表明,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
(一)向学生介绍侠义方面的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的武术纯粹是受武侠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少林寺》《霍元甲》《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等,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能有一身武功曾经是多少青少年的梦想,有的追梦成功,有的没有练武的条件,只能成为永远的梦想。游侠和刺客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刺客列传》就有记载。清代中期出现第一本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后,直至上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地攀升,作品也得到质的飞跃。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画龙点睛地穿插其精彩情节,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优秀作品。对作品的封建糟粕部分要教会学生辨别,同时也会结合当今法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其实,优秀作品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学生一定会受感染,渐渐会喜欢上中国武术。
(二)教学中注重武术的技击性
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武术的技击性,缺乏对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一节武术课,感觉是上了一节徒手操。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此一来,学生的热情也会被渐渐磨掉。讲动作的攻防含义,说穿了就是讲这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动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动作名称,因为动作名称已形象生动地把这个动作的信息告诉了你一半,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称呼。这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都源自对技击性的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演练攻防含义,让学生更形象、准确地记住动作。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2ZYJ012。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2] 翟立武.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6.
[3] 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