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推广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推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推广

篇1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推广;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已不局限于手捧书本,而是变得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信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1]。大学生身处在网络数字时代,学习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安静地坐在图书馆里看书,而是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阅读。同时,由于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也让一些大学生对纸质阅读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一些全新的阅读方式,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阅读保障机制

在高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等部门经常开展阅读活动,但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学生参与度低,影响不大、效果不佳。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开展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打造书香校园。

1.1加强组织保障

高校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把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高校成立校园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书香校园”工作的规划、统筹、实施和考核等工作。该小组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图书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成员。全校形成了由学校牵头、各二级学院、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网络。

1.2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之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制定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健全阅读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经费预算,按照一定比例划拨为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经费。高校制定实施培育典型、奖励先进和激励创新的措施,总结阅读推广特色做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每年评选优秀读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举办优秀读者座谈会。在每年新生进校入学教育中,推荐必读书目、指导阅读成为必上的一课。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所教课程,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督查和考核。

1.3加强队伍保障

高校重视图书管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各二级学院建有一支由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阅读指导队伍,不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和经验分享。成立大学生读者协会,该协会隶属于图书馆。大学生读者协会秉承着“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宗旨,营造读书氛围,贴近读者,以书会友,引领读书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2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要打造“书香校园”,就必须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读书环境,高校把图书馆建设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不断优化“线上+线下”阅读设施建设。

2.1加强网络阅读保障

网络阅读逐渐成为时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吸引大学生的阅读自觉。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由电脑阅读逐渐发展为手机阅读,从文字阅读逐渐发展到图片阅读、视听阅读,这些阅读方式为传统高校图书馆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现在图书馆不仅要有桌椅板凳、空调等硬件设施,还要有24小时免费开放的网络系统,有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开放性、分布式的数字信息网络系统,收藏并提供各类数据库,这些是图书馆最基础、最实用的阅读保障。设有移动借阅机,刷移动借阅机上的二维码,就可阅读电子书刊,建有多媒体阅览室、报刊阅读机、音乐欣赏厅和影视欣赏厅。校报、校园网、客户端开设阅读专栏,推荐精品书籍,选登优秀书评和读后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定期和推送阅读推广活动,宣传优秀阅读典型。学校图书馆因势利导,加快推进传统馆藏资料的电子化进程。

2.2实现馆际资源共享

由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仍处于传统阶段,高校图书馆很难做到服务全国大学生[2]。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从外馆获取文献资料的服务,同时也提供外馆或个人从本馆获取文献的服务。在本馆数据库资源不全,无法满足本馆读者需求时,也可以通过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多家高校图书馆的调查,普及存在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宣传与推介不足,导致师生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读者对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同样不甚了解,需要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因此,图书馆应向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帮助读者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3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图书馆有优雅的环境,是最佳的阅读场所,对读者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和熏陶。高校校园内设有读书廊道、校园橱窗和书店。图书馆内有专门的报刊阅览室,订有时政、科普、文化教育等各类报纸。图书馆有读报机,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和宿舍等公共区域设有人民日报电子显示屏,为师生随时阅读各类报纸提供方便。校园主干道、教学楼、食堂等区域布置有读书格言警句、公益海报等,教学楼悬挂有用语用字规范。

3精心筹划,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校园阅读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依托,以读书活动为目的,以阅读物质、阅读行为、阅读制度、阅读精神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学校的书香特色,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注重学校阅读推广活动传统的基础上,在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3.1开展读书节宣传推广活动

高校每年在结合全国阅读推广的主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展有特色、高格调、广参与的读书文化节,以“悦读青春”“书香雅韵,执梦起航”等为主题,活动周期为一个多月,形式有游园会、征文征联比赛、文化社区行、名著阅读座谈、魅力职业秀、诗词吟诵会、成果汇演等。读书文化节发扬“书”文化,宣扬读书之美、读书之乐,拉近心与书的距离,让大学生在浓郁的书香中享受大学生活。文化社区行活动中,师生走出校门,走进附近社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推广活动,内容涉及书法、国学知识猜谜、国画、与“信仰对话”主题宣讲等。学生们徜徉在书韵墨香的氛围中,接受着文化美、生活美的浸润和熏陶。大学生深入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使阅读推广的理念深入广大市民心中,推动了全校读书风气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社会读书氛围。

3.2加强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阅读网站应运而生,人们的阅读渠道更加多样。高校图书馆应适应大学生网络化阅读的需求,开发更多的网络阅读产品,利用社交网络将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多样化。(1)开设实时咨询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果,图书馆开通了实时咨询通道,有MSN,QQ,也有虚拟咨询平台,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与图书馆及时沟通交流。(2)开通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图书馆通过微信图书馆最新公告、与读者沟通、自助查询等功能。(3)开通微博帐号。微博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实现及时分享,具有时效性、随意性的特点,可以随时表达当下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图书馆及时通过微博更新信息进行宣传与阅读推广活动。

3.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主题活动

每年“世界读书日”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图书馆和各学院也纷纷举办读书会、读诗会、捐书助学等系列活动。(1)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读者通过网络事前了解真人图书的基本情况,读者阅读真人图书馆的方式是通过提问题交流。图书馆在选择真人图书时对真人的能力也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表达能力强、相对外向的真人图书阅读。(2)读书达人秀。借鉴中国达人秀的理念,融入时尚、竞赛、娱乐等诸多元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为阅读找到新的表现形式。(3)阅读氧吧。为了纠正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被动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日常阅读和心理困惑,运用多媒体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介绍,加强导读活动效果。

4与时俱进,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阅读推广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也具有推动作用。

4.1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终身学习理论深入人心,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1)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通过参加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自我认识,远离强制与服从,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发,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2)阅读推广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可以阅读专业书籍,还可以阅读中外名著和各类喜欢的图书,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3)阅读推广活动能够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在高校,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时常困扰着大学生,有的压力处于隐性状态,不易察觉,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我调整,舒缓心理压力。

4.2校园文化建设助推阅读推广工作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4]。高校结合学校传统,重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一学院一品牌”“一社团一特色”等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推广活动。(1)导向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生。高校深入持久地做好阅读推广活动,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积极的轨道上来,引领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向,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起到导向作用。(2)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文化的有机整合必将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提供正能量的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健康持续发展。(3)宣传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营造深厚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田义勇,王宁宁.手机文化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2):117-119.

[2]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

[3]李翯.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阅读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京剧;戏曲;校园戏剧;文化推广

作为中华“国粹”和古典艺术与美学传承的“活化石”,京剧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戏曲艺术的振兴,都具有非凡意义。为达此目标,除专业京剧院团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外,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地看,目前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情况却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时的观念滞后和视野狭窄。长期以来,在专业戏曲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文化推广,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无关宏旨、可有可无陪衬或点缀。高校学生京剧社团或协会大多由一些有热情的师生戏迷、票友组成,其活动的开展,类似戏曲的“自乐班”或“票房”,流于自发性,至于业余性。简言之,京剧在高等院校的文化推广,明显外在于高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外。

作为中华戏曲的典范,京剧的唱、念、做、打有高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这无疑对京剧进校园、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构成很大障碍。在高等院校,推广京剧不可能像话剧那样简单――只要有学生社团作为阵地,活动就可以自主开展。较之于表演相对简单、便捷的话剧而言,京剧的普及教育和文化推广,不仅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和实践耐心,而且需要更多的热情关注和理论思考。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首先转换思维,把高校京剧推广视为校园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置于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内,从校园戏剧的新视野进行必要理论审视和实践探索。惟其如此,高校京剧推广活动才能获得飞跃性发展。

校园戏剧是随着话剧由西方传入中国而出现的。中国话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园戏剧的产物。由此,在许多戏剧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眼中,校园戏剧几乎成了话剧的专利。就实践而言,纵观中国校园戏剧节各届参赛作品,戏曲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层面说,就连校园戏剧的忠实践行者也认为,“话剧与戏曲形式上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话剧比戏曲更能适应校园的土壤”。然而,从笔者2010年10月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经历和体验看,高校校园并不缺少戏曲爱好者,也并非没有戏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只是目前高校京剧活动的开展,大多局限于票友“票戏”的传统路数,漠视了戏曲作为整体的校园戏剧的综合功能与价值。其结果,割裂了戏剧的娱乐审美和教育认知功能。重前者而轻后者,最终导致了戏曲在校园戏剧不受重视的局面。

在校园戏剧大视野的观照下,我们从大戏剧、大教育、大文化三个层面对高校京剧的文化推广活动做具体的分析,提出些许管见和建议。

在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戏剧与戏曲并列合成的“戏剧戏曲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以此为基础,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的学科建制和科研的项目管理都是将戏剧和戏曲视为两个平行并列结构。其潜台词,即认为戏曲是不同于西方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戏剧样式的一种独特艺术。这种结构,表面上似乎强调了戏曲的独立地位,凸显了戏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不仅强化了戏剧和戏曲之间的隔阂、对立,而且加重了戏曲研究和教育的故步自封。对此,学界不少专家也提出异议。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等人都认为,“戏曲’只是‘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将其与‘戏剧’并称,不仅说明在分类上的混乱,而且意味着研究视野古今对立、中外分别的狭隘性”。为了突破这种狭隘的对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戏剧”观念。他以“叙事性表演”为内核,力图把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甚至电视剧、广播剧等诸多艺术形式都统摄于戏剧的大旗之下。王廷信评价说:“‘大戏剧’概念所体现的包容,不仅是对多形态戏剧的包容、对戏剧新型形式的包容,更是对人的个性的包容、对艺术的自由精神的包容”。

其实,戏剧原本就是一个足够囊括多种“叙事性表演艺术”的大概念,然而周华斌教授之所以不厌其烦,还要在戏剧前再加一个“大”字,可能是出于“矫枉必须过正”的考虑。长期以来,戏剧(其实主要是以话剧小概念来僭越的戏剧大概念)和戏曲的对立不仅体现于高校教育的学科建制中,同时也渗透到专业研究的学术意识甚至潜意识里。例如,就是反对戏剧和戏曲并列平行结构的董健教授,在他编著的《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论及“校园戏剧”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也全部指向了话剧。浙江大学桂迎教授在她的《校园戏剧》一书中,开篇第一章就把戏曲排除在戏剧之外。她认为,“戏剧是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要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在迄今举办的历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校园戏剧节中,参赛的剧目几乎全是话剧,戏曲全然与之绝缘。

虽然在实践中大学校园不乏京剧乃至各种戏曲的戏迷、票友和戏曲社团――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及其举办的各种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但由于活动组织、承办者观念的陈旧和视野的狭窄,大学校园里京剧社团往往和以话剧为主的校园戏剧之间不可通约:既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也缺少相互的补充和支持。由此形成的狭隘格局,在无意识中又加深了戏剧和戏曲的二元对立,使二者严重割裂,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和借鉴提高。这无疑对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和艺术普及构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许多人心目中,校园戏剧(其实是话剧)是文化现代性的产物,着眼于未来,“在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校园戏曲则相反,其视线似乎是投向过去,主要意义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相比较而言,校园话剧重点在于通过原创剧目表达年轻人的社会思考,而校园戏曲则在于通过学唱经典唱段来体味民族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狭隘视野和封闭戏剧观念导致的这种二元对立,使得高校京剧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历史地看,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中,既不乏话剧艺术追求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以及传统情韵和古典美学的实践,又不缺少戏曲艺术追求改革创新和现代性解放的努力。前一方面有《茶馆》《蔡文姬》《天下第一楼》等,后一方面则有辛亥初年陕西易俗社的“文化新秦腔”运动、当代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新编川剧《巴山秀才》和《潘金莲》等。在戏曲革新和新编戏创作中,现代性思考和人性呼吁,鲜活地体现了戏曲在促进中国人在实现“人的现代化”方面巨大的文化潜能与艺术魅力。由此我们呼吁,京剧的文化推广一定要立足于开阔的“大戏剧”观念,把自身

纳入到校园戏剧的视野之内。不要把京剧的定位仅仅局限于继承传统和大众娱乐。而要进一步挖掘京剧和戏曲面向现代、关照现实和思考人性的潜力,同时加强京剧及戏曲和话剧的互动交流、借鉴补充。一方面,校园话剧可以大胆吸收戏曲的艺术元素、表现手段和美学特征,通过综艺性的开拓,不断丰富校园话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空间;另一方面,校园戏曲的推广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唱段的学唱,而应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学生剧社研习传统经典和专业剧团来校表演新创剧目结合起来。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先后推出了《马前泼水》《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多部“小剧场京剧”。这种新颖的戏剧形式以大学生为目标观众,借鉴西方小剧场话剧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维,在与戏曲艺术的融合、沟通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热烈欢迎。

简言之,从“大戏剧”观念下的校园戏剧视野来观照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我们不仅要重视纯艺术层面单向度、传承性的京剧学唱和演唱,还要重视京剧在文化精神层面和青年人之间的双向对话和思想激荡,鼓励专业剧团创意新剧目的编排创作和来校演出。通过现代精神和传统形式的巧妙融合,以类似“小剧场京剧”的新颖戏曲模式,来不断扩大京剧在大学校园里的戏迷群体。通过不断的培养,逐步在当代青年中构建一般戏迷、资深戏迷和高级票友――三级递进的金字塔结构。借助这一稳固结构,高校京剧学唱的质量、规模以及演唱水平的提高,一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从“大戏剧”观念来看,中国戏曲百花园也并非京剧一枝独秀。江南塞北,东部西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竞相争妍。因而全国高校也不必“一刀切”地全部学唱京剧。优美动听、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可以进入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与条件,因地制宜,相机实施。如果条件允许,一所高校甚至也可以创建多个戏曲研习社,百花齐放地和话剧社等其他艺术社团互相滋养,共同繁荣。有鉴于此,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可以成立全国或地域性的高校越剧、高校黄梅戏、高校豫剧、高校秦腔等委员会。地方戏的百花齐放、遍布校园带来戏曲整体的繁荣,对于高校京剧的推广不仅不会构成障碍,而只能“水涨船高”地推动它向更高水准迈进。

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由于戏剧艺术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情感体验性和集体协作性,因而戏剧融入教育,往往能比其他教育方式或手段产生更全面、更持久、更深入的效果。周光凡指出:“校园戏剧不仅培养参与者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创造的艰辛,感悟团队精神的可贵。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打磨到最终亮相,更会使参与者神奇感受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简言之,校园戏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说以各类知识灌输为主体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教育”的话,那么以文化艺术熏陶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凸显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工具,只有当知识渗透到灵魂和人格,才能称之为素养”。在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体验主宰当代生活中,也许只有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才能让人摆脱工具理性和技术逻辑的束缚,回归人之所以为人的温暖、柔软的灵性与肉身。而且,在影像电子传媒控制人类传播、交往的当代大众传媒社会里,广大青年、青少年往往沉溺于虚拟直观的仿真图像和便捷互动的赛博空间不能自拔,极大地忽略、排斥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切身交往。电影、电视、网络,虽可以和文化艺术结盟,但技术工具和媒介界面却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之间真实的人际互动和生活交往。相比之下,戏剧艺术真切、现实的实践交往以及回归人自身柔性和感性的“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软教育”的角度看,校园戏剧的特别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狭小天地,拓展为一种面向全人、融会贯通的“大教育”。在此背景中,高校京剧推广活动也必须努力突破过去狭隘的视野。首先,从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言,高校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里京剧教育、普及活动的开展,反之亦然。遗憾的是,由于戏剧教育在当代中国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缺失,因而京剧在大学和中小学的推广、普及,在机制上就缺少了起码的平台。在笔者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构建包括戏曲在内的、科学合理的国民戏剧教育体系,二是深入研究和阐发戏剧教育的“软教育”性质及其相应功能。具体地说,首先要以明确的教育法规的制约性,把戏剧课像音乐、美术课一样,也纳入到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体系和高校的艺术通识选修课目录里去。前两年教育部推行的“京剧进课堂”,虽然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总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从软教育角度而言,戏剧教育不该像应试教育那样,以标准化的分数来一刀切地考核学生在戏剧方面知识多少和技能高低。中小学戏剧课程开设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戏剧编剧、导演、演员等专业艺术创作者。由此其考试完全可以取消分数制考核标准,突破课堂的狭小天地,以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为中心,在专业戏剧课老师的带领下,讲戏、说戏、排戏、看戏,让学生在戏剧排演中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饰演角色和工作侧重,最终在游戏体验式的生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小学到中学,戏剧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了解戏剧、亲近戏剧、热爱戏剧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无疑为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就京剧而言,由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缺失,学生大多数被剥夺了听京剧、看京剧、学京剧的机会。由此,要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喜爱京剧、研习京剧、成立京剧学生社团,就只能是一种凭空的奢望。简言之,中小学京剧普及教学的缺失,使得高校京剧文化推广既缺乏“专业”依托,又缺乏“群众”基础。目前学生在戏曲方面产生兴趣爱好或拥有一定的才艺,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戏迷家长的影响和培养,一般都与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大学的京剧推广,离不开中小学戏剧课中京剧活动开展的支撑。反之,中小学戏剧课的全面开设和教学实施,也离不开大学戏剧教育的支持。在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都很健全。但在艺术师资培养方面,师范大学或相关专业艺术院校有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唯独戏剧教育专业,却至今还是一个空白。从中国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现实的长远发展看,“戏剧艺术教育”的专业亟待设立,专为中小学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戏剧艺术师资队伍培养势在必行。当然这里一个大前提,就是教育部必须从国民戏剧教育体系构建的宏观背景中,贯通大、中、小学的戏剧艺术教学,首先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增设以素养提升为宗旨的戏剧艺术课程,在中小学师资编制中增设戏剧课的教师岗位。在此“大教育”的视野中,京剧的艺术普及和文化推广就可以不仅在大学,而且在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国民艺术教育体系中全面铺开,实现飞跃式发展。

无论是戏曲还是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所谓文化,静态地看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动态地看则指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从关乎人类生存方式及其价值追求的大文化视野来观照校园戏剧和京剧在高校的文化推广,可以很好地避免浮躁、肤浅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在人本意义上实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汪曾祺在谈及京剧时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称京剧是一种“没文化的文化”。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学界一个普遍的看法,即中国戏曲是一种偏重娱乐、没有深刻的思想的大众“俗”文化。这里,先避开戏曲身份的雅俗高低之争不论,权且承认它是一种大众的俗文化。但从作为人类生存状态、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大视野来看,即便是俗文化,其意义也不可小觑,不容漠视。从笔者的切身经验来说,最早产生中小学应该开设戏剧课的想法,就是受电视上一则文化报道的感悟与启示。那是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的才艺展示中,一位酷爱中国戏曲的留学生,扮上了孙悟空的行头、勾上了喜气的猴脸,伴着京剧的锣鼓点,把一根金箍棒舞得真如天女散花一般精彩绝伦、酣畅淋漓。当时我深受感动也深为震撼,不禁慨叹,如此充沛而光彩的生命状态,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校园里莘莘学子的常态呢?如此魅力无限的国粹精华,为什么不能直接纳入到现行艺术课程体系中去呢?

篇3

关键词: 英文诗歌 文化交流 语言知识

英语诗歌是高雅的语言艺术之一,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光华灿烂的明珠、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形美、声美、意美的和谐统一:形美以悦。英语诗歌是英语最精华的部分,语言优美凝练,富于音乐性,极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欣赏性。同时,英语诗歌还融合了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英语诗歌的理解有助于洞悉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课题旨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有利于我校师生交流英语诗歌文化的平台,以此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关于英美国家历史、文化、语言的知识及口语交谈的语料。这个平台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英语诗歌原创空间和交流的空间,进而使我校学生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熏陶,深入了解英美社会、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概况,形成比较完备的英美文化知识体系,让其接触更多文学作品,谙熟文学的味道,打开欣赏文学的大门。

我们面向的对象是本校学生,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校园内文化交流稀少,人文主义气息淡薄,文化氛围不浓厚,对英语诗歌了解甚少,而且英语学习重心都放在CET-4等应试训练上,视英语为语言负担。这样的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在校期间英语课业繁重,为了英语四级考试而疲于奔命,搞题海战术,对英语学科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没有足够课余时间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我们优势与劣势并存。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纸质杂志似乎渐渐走向末路。人们越来越习惯“快餐文化”,“低头族”队伍越来越壮大,微信、微博,甚至国外流行的推特等在极速向我们传递当今最主流、最热门的信息。期刊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对快速得到最新讯息的渴望。但纸质读物与电子读物有很大区别,也有很大优势。如纸质读物有深度,电子阅读较快速;纸质读物多经典,电子阅读多新奇;纸质读物多完整,电子阅读多碎片。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电子阅读只能传递信息,无法传承知识,这才是纸质读物最重要的功能。对于读者来说,完整、深入、客观、真实的内容是其永恒的需求(即使有时这种需求并不强烈)。电子阅读想代替纸质读物满足这种需求尚需时日。

只有将英文诗歌呈现在纸质杂志上才能体现英诗的底蕴,英文诗歌作为一种“冷门文化”使我们鲜有竞争对手,更使我们在校园中一枝独秀。我们希望透过英语诗歌激发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为了考试而背单词和作文,让大家感受深层次英文的优美。

我们计划先在校园内发行,务必做到每个班级都有一本供同学们传阅,英语专业可人手一本用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为未来工作夯实基础。因为题材的“冷门”,我们预想到可能会在推行上遇到困难,为此我们制订了几种发行途径。首先,请老师在授课时顺便介绍产品,使大家对此有个印象。其次,联系校图书馆在其杂志书架上摆放杂志,然后在沈阳化工大学有影响力的贴吧、微博、微信上宣传最后发行。我们以独特题材和公益为出发点,所以我们有信心,杂志的质量使作品“雪球”滚似地发展。

杂志内容上以英文诗歌为基础,开设经典诗歌赏析、名师推荐、学生自创、互动社区等版面。经典诗歌选材来自于名著,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如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名师推荐中我们邀请外语系的老师为我们推荐优秀诗歌,并且附上他们的点评。与此我们从对英语诗歌感兴趣的众多同学中挑选他们自创的文章。为了增加杂志的读者的黏度还设立了类似人人社区的互动专区。为了使杂志办得更优秀,我们设立了一个邮箱专门接收来自外部的建议和指导,尤其在内容上。

资金主要由自愿为教育发展投资或热爱英文诗歌,喜欢西方文化的个人或企业无偿提供,还有广告赞助占据资金链不小的比重。这些都能在发行初期保证发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结束了校内试发行后,我们尝试在市面上发行《化大英诗天地》,试图从公益性校内刊物转型为商业性刊物。但我们明白这需要走很长的路,因此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首先团队要发展壮大,变得更专业。我们将吸纳更专业的人才,美工、编辑和英诗顾问、新媒体运行专员等,形成更有凝聚力的团队,积极进行刊号申请工作。稿件的审核校对更严谨,使现代诗与经典诗形成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版块,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刊物发行中。市面发行的第一步面向沈阳各高校,让沈阳各高校及英语协会形成一个英语交流圈子。看看反响如何?在各大高校内得到肯定和认可后,则可以更放心地考虑推出面向社会的订购业务。同时我们考虑了一条资金融合链,在刊物中插入广告,广告赞助商来自沈阳各大英语培训机构,因为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符合赞助商的利益需求。盈利的资金加上原来计划中的公益资金和广告费使我们更宽裕使团队吸纳更多人才,继而使杂志质量更上一层楼,我们将进入非常可观的良性循环中。为了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我们将成立一支自媒体队伍,建设自己的微信公会号和微博运营号,通过各种活动增加粉丝数和关注度。

篇4

(一)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

广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含有高校元素或高校文化内涵的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以及出自高校的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狭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主要指带有高校标识、高校元素或含有高校文化内涵的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以及艺术作品;有一种理解是专指精神产品, 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在文化产品之列。

(二)高校文化产品的功能

高校文化产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意义非凡,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播功能

依托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产品通过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在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大学历史、彰显大学特色、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还有可能促进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2、链接师生、校友以及外界与高校的感情纽带

高校文化产品是链接大学师生、历届校友与母校感情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和外界社会接轨甚至引领当地文化的一种特殊纽带。

高校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推广,可以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让其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并传播到世界。有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往往是高校办学理念、学术思想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浓缩或者释放,是师生员工感受大学精神文化、学风校风以及某个时代印记的综合体现,通过高校文化产品的持有、使用或者传播,可以提高本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身份表达的满足感。

3、学校对外形象管理的展示平台

高校文化用品的精髓是高校品牌的形象识别,又称形象管理或形象战略,通过高校文化用品可以传递高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以及视觉等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在提高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对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美誉度,塑造学校的总体形象。一份精美的感人的校园文化产品,有可能会激发世界各地优秀学子的向往,从而吸引更多地优质生源 ,为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纽带作用。

二、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总体概述

国外大学是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每一所国外大学都会积极地利用校园文化产品,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笔者在从事高校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委托老师和同学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高校,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并且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极具代表性。因此,在其设计理念与校园文化宗旨的结合和挖掘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很多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二)国外部分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美国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做得也属一流。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这些世界知名大学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全球品牌优势,将文化产品的开发衍生到师生员工、游客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用品、服装、文体用具等等,并通过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商业运营模式,不仅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也将自己的大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国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风格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追求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的特点,设计风格偏重醒目、简洁、明亮如图分别为Harva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校园文化产品店店铺实景图。

英国大学多是有悠久的历史,加上英国人对艺术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学校特色的文化产品无论从款式还是色调都极具艺术性,产品风格多以学校特色和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如剑桥大学里有康河中精美的石头、代表英国绅士的烟斗等。

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多是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并迎合日本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涵盖了生活的日常所需:服装、日用品和食品,设计风格多以简约、干净、环保为主,产品功能多体现实用性、舒适性,并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

(三)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发达国家名牌高校文化产品总体优势是:第一,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感强、产品品质信誉度高,管理规范,注重知识产品的保护;第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方面: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基本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商业模式;消费群体方面:师生员工对本校专属高校文化产品认可程度高,更多的是以生活必须品来消费,而不是只是作为纪念品或礼品;世界各地的游客则是因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仰慕之情”而购。

不足之处是与国内市场一样,同样无法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产品创新性不够、商业味道过重,相对普通品牌产品价格偏高等问题。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一)总体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产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成熟度也参差不齐。随着时展,各高校对本校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校文化产品功能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如何使国内高校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和弘扬高校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师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传播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市场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国内代表高校文化产品研究

笔者在从事校园文化产品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大量的消费群体访谈等方式,得出了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产品的发展程度与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国内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代表,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对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复旦大学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做的比较突出的代表,复旦大学卿云轩纪念品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后勤集团,是国内较早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销售的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卿云轩里文化产品类别非常丰富,涉及文具类 服装类、摆件类、徽章类、箱包类、文化类、钟表类、挂件类、杯壶类 、电子产品、日用品类、金银类 、毛绒玩具、票夹类以及定制产品等十几种类,除此之外还销售茶叶、矿泉水、粮油等食品,产品品种更是达上千种,价位从不足一元到上千元不等,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店内产品的设计风格偏重“英美”风,设计特点简约、醒目,以突出复旦大学的标识为主,文化产品的销售业绩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从学校层面非常重视文化产品的发展和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官方授权接待服务中心负责校园纪念品的经营与管理,并开设了专门的校园纪念品专卖店。近期,南开大学纪念品专卖店根据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顺利地完成了定位调整,在进行了店面终端品牌形象提升的同时,产品定位由过去礼品与纪念品的开发和制作开始转向校园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制作。目前该校的品牌文化店一跃成为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后起之秀,店内文化产品品类开始增多,设计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加注重“南开人”心血的融入,如本校终身教授范曾先生的衍生作品,环境学博士莫训强老师的《南开花事》,工学博士、当代书法家刘国栋先生的精品文化扇、南开寄语书签、学生原创的《听见南开》、《难以离开》明信片等,充分体现了南开精神、南开文化、南开人的感情以及产品的融合,体现了产品独特性和专属性,为高校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也各具特色,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优势分析:笔者在走访各高校文化产品店以及参加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文化产品展会调研发现,第一: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具有产地优势,国外大学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实质来源于中国;第二;近些年国内设计行业发展迅猛,产品的设计品味提升空间很大;第三,随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各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的认识程度逐步增高,消费群需求量大,市场发展空间大。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管理方面:相对国外,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力度仍显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市场混乱、准入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缺乏对高校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意识;第二,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落后,品质保障度不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比例偏少;第三,产品营销与推广方面:营销意识薄弱,品牌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购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部分师生员工的消费意识停留还停留在“礼品与纪念品”的需求,而不是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产品的研究,在总结其成功推广和销售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高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而高校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推广,是传承高校历史、宣传高校文化、弘扬高校精神、提升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打造优质的高校文化产品,对提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对高校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强监管力度。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明确高校文化产品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涉及的其他知识产权,同时明确经营管理的主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保障和创新发展。

2、坚持“校园文化为根”的策划原则。产品的设计与策划应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标识形象的相关规定,秉承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表达师生员工的情愫,逐步打造适合本校校情的、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产品;

3、根据校园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即:其一,对于那些实物化的,比较直观、单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资源,如钥匙扣、书签、笔筒等,适合就本身的应用功能在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性开发,同时在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创新,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观赏或珍藏功能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4、遵循针对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原则。即,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既有利于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价值,又易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5、确保新产品开发连续性、多样性、创新性。开发新产品既要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前后衔接;既要有迎合市场、大众化的产品,又要力推创意产品,确保卖场能持续地提供新颖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

在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建立一个立体式交互型的信息网络架构,才能促进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积淀正能量,从而展现出学校在时代变革过程中的良好形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舆论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师生群体对社会事务的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其具有传播迅速、范围广和影响大的特性,对校园的和谐稳定、师生的信息认知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对高校的认知都会产生影响。

2.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学校的发展除了必需的物质保障以外,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所高校只有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教师授课和学校管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形成高校独具特色的综合实力。

二、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加强和促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类新兴媒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高校校园多媒体平台架构随着时代进步已经由最初的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过渡到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以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校园多媒体平台又增加了很多移动终端应用平台,如QQ群、微信公共号等。新型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介入,使得校园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高校充分认识到,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相结合构成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增强高校软实力、扩大自身知名度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和推广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内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宣传窗口。

三、新媒体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6.32亿,其中手机移动终端网民规模为5.27亿,在众多网民中学生群体是最大规模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为30.2%。统计报告中还指出,使用微信、微博等交流软件的网民占到了48.7%。各类移动媒体终端,在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上,通过各类网络软件获取相关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化,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变化,在发挥传统媒体平台的优势的同时,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特点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媒体类型。新兴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相比,新媒体平台具有以下的特点:

1.传播形式上具备良好的互动性,操作简便,信息接受人群参与信息的能力较高。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

2.传播平台具有简洁、明了、碎片化的特点。以微信为例,文字内容为140个汉字,配一定数量的图片与10秒左右的视频,这使得信息在传播时必须简洁。

3.传播时效性强,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具备可编辑的能力。新媒体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4.传播内容多样性。新兴媒体平台具备单一终端设备可接受多种信息的功能,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信息等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都涵盖其中。

由于具备以上优势和特点,新媒体开始被各高校广泛地应用于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中,通过与各类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共同作用,立体化架构出一个校园文化传播与推广的综合性平台。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与时代新兴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科学引导各类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传播,为广大在校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多媒体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能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可以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校园文化包涵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生以及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环境等内容。其中,高校的档案工作是对校园的各种活动、历史、科研活动进行记录,对于学校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并且提出了档案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此外,校园文化具备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等几大功能。通常来讲,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气息的物质环境和物质设施,属于校园当中的文化物质形态,比如,图书资料、图书馆、建筑物、教研设备、网络环境等,此外,物质文化包括全体的学生、老师等。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全体的学生以及老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当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工作守则、行为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其中规章制度等高度彰显了学校的治学思想,对于学生以及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尽快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治学习惯。三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新形成的观念以及理念,这种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

(二)高校档案管理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活动、学校招生以及科研等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其真实反映出本校的历史、科研成果、文化传统以及管理经验等,从而对学校的文化精神进行延续。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并且通过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集中显示出校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的特点,对于校园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的校园工作当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但是校园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的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是以学校的工作为发展基础,并且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校园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高校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副产品,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档案工作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资料。因此,在校园的档案工作环节,由于学校的文化多种多样,导致档案工作种类逐渐多样化。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档案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是档案工作以静态方式开展,并且是为了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动态方式开展,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档案资料等。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档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帮助学校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形成品牌以及提升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校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建设可以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一)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但是,高校档案学习内容也不应被忽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历代的学者、学生辛勤研究,积攒了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无数的荣誉。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的档案馆和校史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原因。前辈的辛苦付出不仅塑造着这所学校的丰碑,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努力,不懈奋进。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档案工作,让师生认识到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要让学生的心灵在人文精神中氤氲,成长为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老师,在这里挥洒汗水,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学校更要成为一座宁静的“象牙塔”,让老师可以在这里安心的育人,让学生可以在这里耐心的成长、成材。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灯塔,可以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合适的、正确的道理。在阅读高校的档案时,学生可以从前辈的为人处世中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塑造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悠久的办学历史,营造了独特而又相似的人文氛围,正直的办学精神,也必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特别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建校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在艰苦的条件中坚守在治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伟大教育家们的事迹,又怎能不让学生深受鼓舞而努力前行呢。所以,高校切不可忽略档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扬学校建立和建设历史中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坚定学生向真理和向善的信心和勇气。

三、高校档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常而言,每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且都具有一大批的学者、教授以及专家等,这些专家学者的信息是档案工作的记录主要对象。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运用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使用档案管理促使高校逐渐形成独具特点的人文景观、建筑以及雕塑等,并且通过档案管理工作赋予每个建筑、雕塑以及基础设施以不同的内涵,从而营造出朝气蓬勃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美以及思想美等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以及鼓舞,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

档案的管理者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加强合作,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挖掘档案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广泛结合在一起。同时,单纯的讲课或者说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档案中的精神内容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要让学生和教师自发的学习档案中的积极内容,加强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让档案在高校的校园建设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不只是单纯走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当今,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博物馆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接不暇。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应该从中寻找灵感,将新技术引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处在科技的最前沿中,应该主动的接收新技术,并寻求学科复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广泛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推广档案管理和推广的新模式。

(三)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

当前,部分高校的档案建设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例如,学校的科研成果记录不够完整,对学生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完善。学术成果是一个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成功,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动力继续学习和研究。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宣传的途径过于单调,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的有限。校史馆的建设不够全面,也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校史的必要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就读的高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连学校的建校时间或是校训都不甚了解。同时,档案建设还存在宣传途径太过老套的问题,总是采用讲座或者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档案形成系统的印象。在电子信息技术于高校普及的今天,档案建设管理人员也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途径和内容,让学生更主动的了解学校的档案,更便更好的接收信息。

(四)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从上文可以看出,档案建设对于校园建设来说多有益处。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加强档案内容本身的建设。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相对于档案的资源收集来说都是次要的,只有不断完善高校的档案内容,才能真正地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校内保存完好的档案内容,同时不断查漏补缺,使档案收集的资源更加的完整,更有该高校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成为档案的一部分,要注意记录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收集的领域。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的档案工作具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共性,将档案管理工作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可以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辅助建设文化校园。应当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于立春,储凡静.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4(11).

[2]张丽.档案工作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2(21).

[3]刘敏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J].档案管理,2014(4).

[4]刘红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53-02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张透过师生思想本源进行校园文化认知拆解,之后构筑起健康向上的竞争交流平台,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释放,依照指导教师要求参与各类实习考察活动,联合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结构修缮,真正令相关高职院校、行业合作实效得以顺利绽放。在此期间,保障举措不容小觑,其完全可以被视为夯实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归结来讲,作为专业化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其在思维模式上切勿与时代脱轨,应该想方设法加大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度。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园、行业文化交流融合事务的必要性论述

透过微观角度观察验证,校园文化主张营造出一类活跃协调的学术交流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师生情感、道德、理想等,加以规范、导向、凝聚。在此期间,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为了令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诸多复杂环境,成功胜任某类职位,有必要依托特定行业背景,进行富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结构梳理。因此,如今高职院校在办学期间,不管是专业结构设置、教学引导模式选取、后期评价考核机制应用等,都深度彰显出特定行业文化和区域生态人文特色,如若上述工序环节中衍生任何不良冲突状况,有关既有行业、校园文化,都会直接令学生今后发展前景陷入悲凉境遇。在系统化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过程中,有关行业文化示范、渗透功效完全可以推动已有校园文化内涵提升进度,为院校教育实力和信誉成就推广提供参照指导方向,借助此类因素进行高职校园、行业文化互动融合,进一步贯彻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领导的特殊使命。

二、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开辟全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策略内容解析

(一)快速搭建起健康向上的互动交流平台,时刻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深度

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单单要确保对相关行业文化予以全面认同,同时要在建设中联合自身办学实际状况,吸纳整合各类人力、物力资源,精心搭建起优质的技能、素质竞争平台,为校园文化基础指导地位稳固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一,主要是联合校内已有的工作、实验机构,进行特定行业系统单位合作,布置一类全新的教育实践平台,方便高职院校学生快速地了解今后涉足行业领域的特色文化氛围,听从教师一切合理安排,自主研习教材内容和组织试验项目,确保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性,避免今后上岗就业产生任何不适感。例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和南京地下铁道等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特别是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迎合了校内学生一切实习实训需求,学生完全能够在毕业之前适应对应行业的文化氛围。

第二,加大高职院校校园和行业文化综合式宣传推广力度,细致规划出校园文化核心建设阵地,自主营造出和谐激烈的职业竞争交流氛围,杜绝任何成员产生懈怠放松心态。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位置上,树立起和行业核心价值、行业基础性使命、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相关的宣传标语牌,同时在不同教室之中陈列名家成就勋章和张贴经典言论,必要情况下更可搭建起富含行业人物、法规等内容的文化交流网站。同时,鼓励学生随时发表意见,审核通过后针对上述特定结构单元予以整改。例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校门口附近位置设置铁路文化主题公园建筑,当中包含铁轨、火车头、车厢等行业实物,而在校园主道路边上更建有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的雕像,这一系列文化标识的树立,都是为了较为妥善地彰显铁路文化独有的行业特色,激励学生在今后不断努力向上,不愿轻易地被社会所淘汰。

(二)创设多元化实践活动品牌结构,突出其应有的社会指导效应

这里深入强调的社会品牌结构,就是高职院校在精细化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事务期间,自然形成的且已经被社会所公认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品牌塑造,本质意义上属于一类战略性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生存道路,更加决定了诸多文化建设活动的影响效果。有关策略内容具体如下所示:

首先,利用推广活动打造全新品牌效应,确保高职院校能够更加深入地拓展充满行业特色的大学生文化实践项目,将行业文化特色如数灌输,令成员个体充分感受到标准化职业情感、意志、道德等优质化因素。例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寒假阶段都会开展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活动,2014年的“青奥会”地铁安检志愿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非常深刻。

其次,利用实践活动大力扶持品牌社团建设结果。就是说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强化行业特色的大学生文化艺术团扶持力度,成立行业特色较为鲜明的大学生社团,透过多元化社团活动,强化其对行业文化综合化认知水准,顺势推动行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规范效用。相信在点面结合、资源共享、精品打造的工作原则之下,有关高职院校和特定企业合作的典型项目,被得到更加精心的栽培,为今后多层面、多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提供较为适度的保障条件。

(三)做好保障准备工作,保证校园文化综合式建设活动得以顺利延展

在进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期间,有关校园和企业文化机制的延伸渗透效用,必须要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后期资金投入数量、监管制度完善特性、物质保障程度等,才能得到更为精准的评估确认。贯彻此类任务指标的举措内容表现为:

第一,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序中不同物质保障实效。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高教升格晚,且已有物质基础极为薄弱,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弊端充分显现背景下,规划主体切勿坐以待毙,需要集中一切手段扩充资金投入范围,真正将物质保障落实。需要加以额外强调的是,在硬件发展方面,高职院校要凸显行业特色。

第二,以监管规范机制作为基础媒介,提供给内部各级人员合理的保障。就是说,高职院校想要透过宏观角度,将行业文化快速覆盖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架构之中,就必须学会熟练应用统筹规划理论,依托独特的行业背景和师生员工,设置先进样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保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检验评估行业文化交接成果。作为现代化专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其下层需要额外设立若干职能机构,定期接受委员会指示,完成特定工作指标。

另一方面,在精心布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事务过后,要做好经验梳理工作,争取与时俱进,将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科研理论、资源优势发挥完全。行业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置尤为重要,将校园和行业文化对接融合职务全权交由其处理,督促其及时将行业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最终成功地把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再就是组织行业文化钻研队伍,精心开发全新教材并出版专著,确保此类专属研究机构对社会整体的影响面得以有机扩张。在此期间,各类专业教师会定期进行学生行业文化、行业精神、行业历史、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能力考察。例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环节中,与上海铁路局合作,成立了铁路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铁路局共同开展铁路文化研究,全面推进铁路文化建设和铁路文化传承与育人工作。铁路文化研究中心是调动各种文化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铁路文化建设的桥梁,同时也是行业与学校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交流的平台。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经济转型速度不断加快,此时高等职业院校全新建设方针更得以有机落实,为了尽快培养出创新形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关领导、教师必须树立起独特的校园文化标识,解放思想,将工作与行业可持续发展诉求紧密衔接。归结来讲,就是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转化为个体成员坚定的精神信仰,加强教育改革延展动力,为中国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景致,增添上一道更加绚丽的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 郭荣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行业特色――以交通高职院校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4-157.

[2] 林桂花.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培养目标调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97-102.

[3] 江定涛.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路径――以交通高职院校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2(3):89-101.

篇8

关键词:视觉识别系统; 校园文化建设;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2-001

一、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内涵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University Visual Identity System”),是对学校形象的各种视觉要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质等抽象语言用具体符号形象展示的概念,通过组织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设计方案,体现高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形象气质。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进展阶段的代表成果。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部分构成。基础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对学校标志(图案和文字组合)、学校名称(中英文)、标准字、标准色、专用字体等基础要素的组合使用;应用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事务用品、会务用品、公关用品、校园环境导示、平面宣传推广等项目。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本身就是优质文化的聚集地和盛产地,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将高校所代表不同类型的先进文化的气质、精神、品格在凝练和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后,规范化、品牌化、体系化的展现、表达、传递给社会公众。外部社会和校内师生也借助于此种艺术化的媒介表现提升对高校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高校形象识别系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凝练、升华与外化,更在其存续期间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二、视觉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1.视觉识别系统的体系化设计助推高校品牌塑造力

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内容庞杂而且细化,不仅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意识层面。从形象的规范到内容的严谨,从文化理念的呈现到规章制度的实施,都贯穿其中,体现出大学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配合辅助,用美学的表现力展示博大的文化内涵,形成校园文化“美”的浓缩和体现。在此过程中,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情校史资料及社团文化、大师风采、学子精神面貌等校园所有的硬件、软件元素的汇合,都会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展现出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在一次次反复的修改―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再修改―再讨论―再意见征求的过程中,通过体系化的设计,再一次助推高校品牌的塑造,推动大学品牌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

2.视觉识别系统的全方位展示彰显校园文化生命力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承载着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所需展示的特色性。这种个性,既表现为内容上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形式上的特殊性。高校在设计视觉识别系统中,应根据自身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办学条件、学科特色、社会环境、地域文化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前瞻性和现实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构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并展现出学校形象的个性特征,展示学校风采,创造个性鲜明的高校文化,彰显生命力。

3.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性推广汇集师生凝聚力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是展示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形象的学校形象设计系统,是集教学、科研、公关、管理、营销、组织行为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它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内涵,将具体可见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观念融为一体,通过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将学校的办学理念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社会面前,力求为师生和社会认同和熟知。统一的标识、文字、色彩以及名片、手册、各类书籍、报刊、封面设计等视觉形象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鲜活的学校形象犹如一个灯塔,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和浸润着广大师生的品格追随,有效引领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大学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与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学校自身的凝聚力与影响力,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师生员工的言行与学校形象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优化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4.视觉识别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提升高校管理约束力

大学视觉识别系统的确立,不仅依靠其鲜明、个性化与艺术化的符号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统一文化建设内容,体现出文化建设的人性化特征,而且还直观地将大学管理系统化、程序化,将已有的内部管理流程统一、规范的制作、展示,使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清晰、更明确、更深入。比如高校内部的日常管理中,行政事务的载体不再五花八门的独树一帜,将统一规范制作了各单位的印章和旗帜、规范制订中层干部公务名片的格式、基本规范学校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的排序和英文译名,制作一批带有新系统标识的纪念品和办公用品等。这些细节的转变将提升内部管理的行政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社会化、信息化、大众化需求发展变化,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建设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高校可以利用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的契机,加快发展有特色、有内涵、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带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征宏.中国高校形象建设研究――高校识别的塑造与管理[D]长沙:湖南大学,2003

[2]苏杨.以文化为主导建设城市导向识别系统[J]广告大观(标识版);2011年06期

篇9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2-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目体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从一方面映射出各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还能有效地凝聚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还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校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开展。各高校会定期举办人文社科讲座,以及一些校园实践活动。有些高校还举办诸如学术周之类的活动,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学科竞赛、工程设计、工程实训、创新实验、成果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和人文修养。

1.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据作者的调查,不少学生反映学校举办的学术周里部分讲座过于形式化,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希望能多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讲座。针对近期社会上关于大学生遇害的新闻,很多学生希望学校能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能开展急救自救教育。多开展一些如辩论赛、模型制作与展览、绘画展、摄影展、户外拓展、音乐节、读书节等活动。同时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专业性强的比赛,为将来找工作或考研增加筹码。还有同学指出,很多学校举办的讲座或活动都是通过校园广播传达,信息非常容易遗漏,希望能多用QQ群、微博等形式告知。以上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高校管理者的思考和改进。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策略.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目体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从一方面映射出各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教学质量越高,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此外,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更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为高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反映各高校办学水平,展示各高校学校形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巨大影响。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任何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丰富的校园文化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到一个渗透性、持久性的作用。

篇10

2006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以社会助学单位为载体,面向全体自考学员,推出了“自学考试校园文化节”活动。其后,在2008年、2010年又接连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被广大自考生誉为“我们自己的节日”,在省内外颇具影响。通过“自学考试校园文化节”活动,提高了全省数十万自考生的大学生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丰富和完善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内涵,使社会对自学考试制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多年来,湖北教育考试界一直坚持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既注重理论学术的深入研究探讨,又注重理论指导工作实际的实践创新。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岳传林、黄恩育等同志承担的“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重点课题。课题研究任务现已基本完成,并将成果准备结集出版。我认为这个课题总结现有经验和理论研究,提炼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和可供借鉴推广的范式,探讨对发展自学考试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将把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推进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近代以来各国都把经济政治问题置于工作的重心,文化被看作个人生活而被置于社会管理的边缘,它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远远没有引起社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在我国教育领域十分突出。教育和考试中的熏陶、引导、教化等文化因素被升学、应试、分数所埋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梳理、研究、传扬,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考试的选拔功能所取代。因此,我们应从“办考”向“办学”转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自学考试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自考生的全面发展。没有自学考试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滋养,自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难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