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的内涵

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品牌理念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资源,开发与高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造就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品格高尚的合格职业人。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势必推动专业和高职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增加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一、打造精品课程品牌理念

遵循“品牌效应”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优秀毕业生来引发学生、社会对课程的认知与认可。

(一)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积累了大量为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的优质资源。

1.教材。通过向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参照行业企业人员的建议,开发出版多部融入实际工作项目、典型案例和教师教学自编案例相结合的、具有一定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特色教材。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按照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编写和序化教材内容,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配套教材提供相关的课件、电子教案等相关教辅材料,使教材成为大众认可的消费性教材,打造课程建设品牌。

2.师资队伍。通过参加各类课程研发和新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与能力;通过下厂挂职锻炼等多项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与工作经验,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完善。形成一支专兼结构比例合理、任教经验丰富优秀的师资队伍,从而在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传授给学生实用的技术和经验,并用他们的品格魅力感召学生,推进学生品格与职业形象养成教育的完成,同时以名师、专家型教师等名号打响精品课程的品牌,提高学生、行业、社会对其参与和认可的程度。

3.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体验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老师应重视这些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运用。建立相应的案例库以及技能测试题库,开发课件、录制教学录像、相关的素材库等教学辅助材料,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使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尽可能地将所有教学资源做成公开出版产品或到网站,从而增强精品课程的品牌知名度。

(二)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作为精品课程培养的“产品”就是高职院校打出的品牌,只有他们被社会认知、关注、认可才能更好地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对优质学生“产品”的整合营销主要通过以下三点:第一,确保做到两个中心。一是教学质量为中心,是大局;二是学生为中心,是主体。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品格与职业形象的素质教育,同时抓好学生技能训练,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氛围中锻炼、成长,建立良好口碑。第三,保持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对表现出色的毕业生进行宣传,并以此树立典型鼓励在校学生,提高高职在用人单位的美誉度。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适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合理构建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建设中深化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对高职的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实训条件、“教”与“学”矛盾等因素的分析,教学模式的创新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学做一体原则

传统的理论知识获取主要是在教师单一的“教”的理念下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往往对于所学理论缺少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新改革形势下的高职理实一体课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只是在传授方式上有所改变,教师将理论知识实践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慢慢地消化积累,在学生中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激发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

(二)素质与技能一体原则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的技能,还应该具备与实用相称的基本素质。这里的素质包括学生的品行塑造、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课上与课下一体原则

传统形式下,学生校内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可以方便地利用这段时间自学或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学时数大幅缩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把课堂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大量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与提高。

在“三原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主体—合作—多边互动”行为方式为媒介的“项目驱动+以赛促学”新型教学模式,要求专业教师依据项目设定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创设自由、合作交流的课堂环境,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专业竞赛、创业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激励学生自学、互学,更快地自我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因素,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与归纳,提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设计思路。

(一)课堂学生主体化,教师为主导

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依赖于课堂、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态度、动机,不善于自学。从这一层面入手,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转变,在课堂上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到实践中,摸索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生主体论”强调,课堂上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为“发现学习法”。发现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操作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对于学生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引导和提示,使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现上主要采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料,包括基础、提高和要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辅助资料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帮助,教师也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

(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职业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可细分为基础能力训练项目、拓展能力训练项目、思维开发训练项目。其中基础能力训练项目在课堂以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则是由学生全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负责检查;思维开发训练项目则是由学生自主创意,完全独立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兴趣、接受能力、课程特点、就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游戏式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包装成“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满怀成功的希望,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并通过不同奖励和刺激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完成课堂设定的学习任务。

具体实现上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次的引导提示法和任务驱动法。首先,将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和重点做成大小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分级排列。其次,将学生按层次平均分组形成几个小的团队进行协作,一一完成每个设定好的学习任务,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和任务解决好坏的反馈信息,要利用赏识教育法,多表扬鼓励。最后,任务完成后,要进行小组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并根据完成结果给予不同的教学奖励。除了传统的教学法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同步或者异步教学辅导和答疑。例如:直接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视频等相关资源,供学生自学时下载和使用;通过QQ、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集体讨论和实时交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验、参观、社会实习)等。

四、形成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考核评价作为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也是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次检验。通过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改革方向提供依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04-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此,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提出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品课程的数量也成了衡量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1 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全方位的质量工程,至少需要制定几年的切实的建设计划,扎扎实实、认真持久地建设,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然而,近年来在一些精品课程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就申报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整个建设过程不是依照精品课程内涵踏踏实实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拼凑评审材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同时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站的外观设计与显示特效上,最终的建设成果就是完成了一个接受评审的网站。单纯为了评审而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抛开了精品课“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失去了意义。

2) 盲目套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类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的课程中使用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不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很多强调实践的高职类精品课程中都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里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效果不佳。

3) 简单仿效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精品课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为求实效,直接拿来成功精品课的案例,不加思考,简单模仿,忽略了自身特色的东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4) 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不能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精品课程的各项建设成果单是为了接受评审,并不应用于日常教学、不服务于广大师生,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

5) 单一的网上评审的形式,使得部分虚假材料出现。

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都是根据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这种评审形式的优点是方便高效,但单一的在网上通过评审材料和课程网站衡量一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很难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课程的建设工作不在精品课“五个一流”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撰写上,形成了水分极大的虚假材料。

6) 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欠完善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院系对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不够重视,一些院系虽已开展相应的评价与测评,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目前仍仅限于教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与考核,而在引入对精品课程教学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方面仍然不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多数院系都未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针对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针对重建设和评比结果,忽视建成后的运用问题,应该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两手都要抓的方向发展。实行过程管理:学院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精品课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是否有偏差、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反思、技术性问题的指导。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优点与存在问题之后,应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并采取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达到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目的。

2) 针对课程特点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应该建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评价反馈,促进精品课深入建设。

通过建立统计访问与在线调查模块、BBS、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客观地对精品课进行评估,及时反映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广的应用情况,建立对精品课建设的监督管理,促进精品课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精品。

3) 针对对后续完善工作重视不够,为做“精品课程”而做精品,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成果不应用于日常教学,建而不用,应该加强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加强学院对精品课程评比后的管理,成立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监督、反馈,按照国家对精品课建设内涵,成为精品课的第一年完善精品课网站建设内容,比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监督;第二年按照精品课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课程全线跟踪和教学录像制作,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精品课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第三年根据教学实践完善精品课建设网站中的相关材料,使得网站材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真正达到精品课建设内涵。

4) 完善精品课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平台。精品课建设网站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利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生动的课件或动画在精品课网站上进行共享,经常对网站进行更新,激发学生利用该精品课网站达到巩固和自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BBS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 完善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对精品课建设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和结果推广制度。把实现的目标同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同时,对精品课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教学效果,并把成功的案例在全校进行推广。

3 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杨登新,王恩军,闫华.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

篇3

高校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解读高校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也就是五个“一流”。

1.1一流的教师队伍。所谓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于这部分教师,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辅导教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1.2一流的教学内容。所谓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结合,其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

1.3一流的教学方法。所谓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合理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恰当的运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4一流的教材体系。所谓一流的教材是指选用的教材要合理,通过创新教材开发的理念,打破传统教材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材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融主教材、教学辅导、多媒体助学系统在内的整体教学方案。

1.5一流的教学管理。所谓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文件、教师教学等,教学团队等进行管理,同时对教学检查、课程评价等进行制度化管理。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校以及课程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在社会上也形成良好的口碑。高校精品课程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启动以来,众多高校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精品课程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的发挥。

2.1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脱节。精品课程需符合先进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要将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体现在课程中,善于总结和吸收其他的先进教学经验为己所用。优质的教育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课程资源直接服务于受教育对象,因此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案例以学习资料等。但从实际的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调查,不难发现很多教学视频还是由老师一个人在讲,教学方法还不够新颖灵活,这样的精品课程即使被制作成视频课件搬到了网站上,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除此之外,由于很多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精通,运用也不够熟练,导致精品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有些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2.3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区分不明显。申报网站主要是将与申报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站的文字内容与申报内容的一致性。而课程网站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交互等进行展示,其侧重点是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比分析众多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发现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交错,层次模糊,还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

2.4网站交互性能不强。对于精品课程网站交互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评审资料交互、教学资料交互。其中,评审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专家查阅申报网站的资料,没有完善检索功能供评审专家进行快速查阅,这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的严重不足。而教学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教学者与受教者同网站之间的交互。目前,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资料,主要以PPT课件等静态资料为主,这些资料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考虑。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只有少部分提供网上教学、作业提交、即时问答、在线测试等互动模块,但是这些模块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真正作用,最终导致网站的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5网站更新缓慢。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精品课程网站一旦建成,就需要不断更新资源,为了进一步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地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然而部分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功利性目的太强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建设的目的,在精品课程评审获得通过后即停止了课程建设的步伐,课程内容停滞不前,这种做法导致精品课程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由“精品”变成“次品”。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论、课程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是代表当前很短时间的优秀教学成果,若不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只能被淘汰,更谈不上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6网站缺少反馈与评价功能。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在申报成功之后,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课程的建设者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但是,在大部分的网站中,该功能模块还没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料、教学思想明显滞后,削弱了精品课程的功能,同时使其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3.1精品课程网站必须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实施开放资源库建设项目,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的方法,开发多种渠道共同充实教育资源库,使不同的有益资源为教学服务,大大拓展教育面,从而使教育资源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学理论,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满足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和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一方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改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有一套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遵守“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3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交互平台,需要具有强大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需要对交互性平台进行综合考虑,借助该交互平台建立即时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实现学习的交互性。

3.4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动态性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方便。在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建设时,需要将技术平台建设与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进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技术人员主要对网站平台进行开发,而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内容主要由主讲教师来完成。建设动态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建立后台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使得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内容建设。

3.5精品课程网站要具备相应的更新检测系统,以及评价反馈系统。通过更新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更新和调整网站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校、省,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工作提供便利。教师和学生可以与评价者借助网站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根据点击率、访问量等相关信息,可以对网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建设者迅速调整网站相关内容。

4、结束语

篇4

>>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共享升级的策略研究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 打造基地精品课程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浅谈网络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05.

② 侯永雄.广州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探索.职业圈,2007(14):152-153.

③ 侯艳丽.浅谈技工学校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职业圈,2007(14):147.

④ 吴俊.互动教学法及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49-150.

篇5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升级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XIAO Andong[1], ZHENG Lu[2]

([1] Academic Depart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Ministry of Fina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quality course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 become a hot topic today.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connota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llowed by Wuh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its construction quality statu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results, and then in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ways and means of incentives and other aspects to make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s boutique courses;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来的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它更新和持续了原来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断完善了原精品课程的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革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建设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它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把原有的教师为主要对象扩宽到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同时还兼顾了社会学习者,它的课程资源更加适合于网络共享和公开的传播。

精品资源共享课衔接和继承了原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避免浪费了原有的资源,更加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成果;另外一方面,原有的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用率比较低、没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影响的程度不太高,实践作用不强、参与度比较低的种种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在原有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上,特别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升级。有效转变了教学教育的观念,改革和创新了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涵,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的手段提高了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培养了服务学习性人才。

2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武汉大学利用此契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神,使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持续化,制定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大教字[2005]125号),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务部组织,院系老师的积极建设下,武汉大学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1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09门,218门(含品牌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累计达892.5万元。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共享,学校建立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用于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集中存放与,网站维护工作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以最大程度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2012年,学校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专门购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器,更新了精品课程录像教室的录像设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育部公布的拟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名单中,武汉大学有22门课程在名单之内。

3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

(1)提高动员和宣传力度,提高相关课程团队教师的重视程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主体是一支十分优秀的建设团队,他们也将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核心,他们有着很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课程的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都非常繁重,如果不能引起课程团队教师对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足够重视,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对此情况,武汉大学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会上传达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布置课程全程录像工作,讲解建设的其他注意事项,让课程教师充分认识到升级转型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2)及时地反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能够包含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平衡现代和经典的关系。包括一些基础的方法技能,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比较简单的基本知识。就是要求其具有比较系统、科学基础的特性。每一门精品资源共享可都能切实反映这一科学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原精品课程中一个比较忽视了的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训练学习者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和其他的一些方面进行审核和把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反馈和进行修改,使其符合相关课程建设的要求。

(3)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有它的要求,对它的一些负责人的培训就显得很有作用。其中的一些基本的模块要做到结构化,包括课程基本概述、课程分成哪几个单元,课程资源和其中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来进行组织,其中对课程的录像、课程的案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课程的课件等等一些网络的媒体的要素材料的标准、格式、技术支持都有其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包括了必备的要求和可以参考的要求。对以上这些情况,武汉大学组织全校相关教师参加高教中心举办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训会议,使得教师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条件、背景意义有着更好的理解,知道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的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和其他老师交流,借鉴其他教师的升级建设计划和举措。

(4)做好统筹规划,为课程建设做出规划。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批次进行课程的申报工作,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有秩序的进行。武汉大学已有7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对每门课程进行检查,把教学资源完整、有课程全程录像的课程挑选出来,优先建设。把教学资源较完整、有课程录像但不完全的挑选出来,及时和课程负责人沟通,优先安排课程录像,确保教学资源的完整。对于教学资源不太完整的课程,学校做出一年规划,和课程相关教师沟通,作为下批建设对象。

(5)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建设的积极性。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录像设置、制作、编辑等工作,学校安排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为课程教师服务,免费为教师录制、编辑教学录像。对于建设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学校给予经费配套,并在年终给予课程所在学院适当奖励。对课程团队的教师,学校在其申报教学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这些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得人心,大学的学习只是在人的一生中很小的一个学习的阶段,人们开始知道大学的学习不是人生学习旅途的终结,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工作中和社会的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建设好学习型的社区,这就对我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有着更加高的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要求,能够满足社会工作者和在校学生能有终身学习的条件,这是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应尽的义务。以网络为手段,以课程为载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度,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武器,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惠国惠民的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 黄荣怀.从国家精品课程看我国大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趋向[DB/OL].

[3] [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

[4]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5] 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14-16.

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24-03

职业教育学是职业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职业教育教师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学校育人的软环境,调动师生双方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已由前期的探索实践、经验积累阶段进入到对课程建设的深化认识、规律性把握的“后精品课程建设时代”,需要对职业教育学精品课建设内涵作出准确界定,以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课程建设。

一、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点

所谓“精品”,即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物件,精心创作的作品。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

关于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7年)对精品课程作了界定,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的表述说明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出精品特色,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同类课程中发挥示范性、辐射性和推广作用。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内涵的广泛性。精品课程是综合了广义与狭义课程,同时涵盖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系列课程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既有教的主体活动也有学的主体活动参与其中。第二,质量上的精品、高等级。精品课程应该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学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做到科学性、先进性,起到示范、统领和辐射作用。第三,地位和层次上的基础性、专业性和特色性。建设精品课程要考虑在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基础地位,能使更大面积学生受益的课程,即应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色优势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

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课程基础定位,根据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内涵进行建设。

(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将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成既有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建立“教学合作组”。安排5名教师同时讲授职业教育学课程,合作组教师每周对教授内容做集体备课,授课过程中互相听课、评课,使合作组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制定并实施“学位提升”与“优化学缘”计划。职业教育学省级精品课程组有计划鼓励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招聘毕业于不同院校的硕士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的培训和提高;利用假期和课程结束后派教师到职业院校和企业锻炼提高。三是定期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不断融合先进理念,增进校内教师与著名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精品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手段立体化体现在由传统的板书讲授转变为传统加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训练与评价(微格教学)的多维度结合,既注意培养职业师范生传统经典的教育技能,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职业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两部分,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中,由原来以讲授法为主改成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际锻炼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加强见习、观摩等教学辅助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部分的教学中,按照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方式进行建构,根据课程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再组织,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工作情境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职业情境中,使学生通过任务引领的实践行动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个教师工作体系的知识和技能。

2.构建立体化学生学习模式

学生学习模式立体化即建立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多媒体课件、自主式学习、课外综合素质实践为一体学习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学习特色。立体化的学习模式意在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去的教学,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学生专业的联系,导致学生对职业教育理论不够重视。现在的做法是在备课阶段,课程组教师按照学生的专业进行分工,每位教师对应一定的专业进行授课,教师要与所教专业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合作,了解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把职业教育学的内容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所独有的条件性知识的作用,搭建起职业院校师范生走进教师职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平台。

3.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训练常规化

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训练常规化。一是通过平时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理论素养。每个单元课程结束后的课外作业分为三个类型: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课外作业;有专业针对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未来不同的教学工作领域,设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将来工作领域上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学校存在的教育和教学案例为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和情境中分析现象,根据理论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制定周密计划安排教育见习。每学期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班主任见习工作,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班会。这种常规化的教育见习,使职业院校师范生能更好地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4.职业教育学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原来的统一期末闭卷笔试改成期末闭卷+平时教学实践+平时课程论文,分数的比例为4∶4∶2,闭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学》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讲课等,课程论文则主要考察学生对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模式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

(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对教材确定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一是教材使用上,应保证是优秀教材。可以是各高校编写的高水平教材、引进的高水平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国家级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二是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库、习题库以及课程组教师上课完整视频,还包括相关的电子影音资料等。编制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教材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职业教育学课程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以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和工作任务驱动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广泛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师范生职业教育能力,并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主线贯彻始终。

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能以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做指导,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职业教育师资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掌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技巧。这是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精髓。精品课教材应是系列化教材,在编写时要有相应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使学生了解所选取教材的的来龙去脉,如相关知识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走向等,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以实践训练为主的微格实验室和机房的建设,使实验实训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在实训实践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训和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与完善实验中心的同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建立至少4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考察、课题调研等。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对知识的应用,将实践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课堂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场所,教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五)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进行职业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完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教案、试题题库、微格教学实训指导书、教育教学参考文献、课程组主讲教师教学授课录像、多媒体电子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做到资源上网并实现免费开放,使精品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与学习者共享。教学资源上网,可以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主体参与学习和发现学习,自己独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能力。通过网络实时进行网上辅导与答疑,有利于个别辅导,因材施教与教学。建立网上论坛,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学术见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职业教育信息、与教学同步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料、进行师生学术沟通与交流。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Z].2007.

[2]吴启迪.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2-24.

[3]柳礼泉,丁蕾.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J].大学教育科学 2010(5):34-37.

[4]周明星,刘晓.《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7(6):40-42.

On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Peng Yukun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is one of performance of the school connotation improvement.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covers teaching idea, teacher tea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pedagogy,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and specif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of vocational pedagogy, optimize and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competitive aware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分析与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自颁布开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各高职院校就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来。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各种因素制约,精品课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对兄弟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教师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了解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和相关政策;而近75%的普通教师虽知情但并没有深入了解。第二,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配有所授课程的学习网站,并在网络上共享了相关的学习资源,而普通教师仅占8%;100%的被调查教师同意将课程资源上网,其中有13%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100%的被调查教师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53%的精品课程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能够完全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而47%的普通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普通教师中仅有78%认为二者有关联;所有教师均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核心。第四,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认为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使得精品课程推广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尽管如此,还是应当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比如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交流会、精品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等。精品课程建成以后需要加强应用,及时对网上资源进行更新,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全部为有效卷,问卷回收率为92%。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学生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学生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只有10%的学生熟悉本校精品课程的情况,40%的人仅了解,50%的人完全不知情。第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回答本调查问卷时称,其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回答没有、不知道的人数各占30%和55%;对于浏览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的频率这一问题,回答经常浏览的学生占9%,较为经常的占13%,偶尔的占15%,而几乎从来都不看的占了63%;另外,87%的学生认为学校精品课程网上的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过低。第三,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10%的人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课后练习有所帮助,1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75%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化;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生中16%的人认为作用较大,5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及毫无意义的占了28%。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相关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不相同,其课程建设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这与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相吻合的。目前,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精品课程是具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入选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申报高级精品课程时,着重形式上的包装和网上资料的整理,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2)教学团队不够稳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实力要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力素质强,要让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参与到课程项目中来,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外表拼凑教师团队,内在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召集团队成员,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3)实践课程数量过少。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上都要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安排的学时比例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总学时的50%,但将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这与高职教育理念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受到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成果体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4)激励机制严重缺乏。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扶持资金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另有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停留于表面。(5)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让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缺乏驱动力,很难全心全意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来。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1)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精品,应当是高水平、特色化、具有前瞻性的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意识,彻底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误区,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严把项目立项关、检查关和验收关。(2)发扬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审查精品课程立项时,专家组首先就应考虑到该课程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这支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及专兼职教师数量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能否胜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能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督促精品课程组经常组织成员召开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协作,保证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的建立。(3)加大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要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训技能和校外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力度。(4)提升激励机制的政策优势。为保证精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配备教学资源设施,同时支持与精品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学院已有的教学设备能充分地发挥作用。(5)凸显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因此,精品课程应当以企业中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通过邀请企业中资深的专家组对申报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展示[EB/OL].http://125.220.161.10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http://jpkc.hgpu.省略/

[5]李巧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06~107

篇8

关键词 地方高师等院校;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04-03

1 地方高师文科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注重形式,轻视内涵 在很多文科精品课程中,教学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等都是一流的,这种示范性的课程大多在高校内是重视度较高的,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高师文科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教育思想,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逐渐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并且值得推广的精品课程,这样做也能提高资源共享率,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明显的。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可知,高校文科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价值,同时辐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高师文科精品课程建设脱离了这一主旨。文科精品课程申报需要对精品课程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但是高师在申报过程中大多注重课程建设的形式,对于其内涵却不予以重视,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成为对高校的一种奖励。这种走过场的精品课程建设仅仅是为了精品而精品,达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共享,对于高校文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没有太大作用。

精品课程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良性的。在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层次性逐渐显现出来,每所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同,相应的培养标准也有差别。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根据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进行区分,在课程设置上满足人才培养的标准。但是从目前高师文科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来看,出现很多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标准不适合的现象发生,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也无法培养真正的人才。

很多高校对这一事实关注度较低,仅仅是从技术的角度对精品课程评审标准进行解读,过于注重信息化和知识化,教学方式也流于形式。这样的精品课程难以达到精英人才的培养标准,教育模式逐渐进入应用型和技术性教育的误区,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消极影响。

精品课程内容更新缓慢 先进性和趣味性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的首要目的,必须保证其知识走在时代前沿,这也是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内容中应该体现一些本学科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同r需要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对高师文科精品课程进行更新,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完善程度。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更新缓慢,阻碍了高校文科精品课程建设。总体而言,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精品教学课件及一些更新及时的练习题。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在高校文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在最初制定之后几乎未曾更新,不利于人才的养,课程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师资队伍设置不合理 文科精品课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师资队伍设置的影响,在很多成功的院校中,国家级精品课程由一流的教师来对课程进行设置和讲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及时的信息能帮助精品课建设得更加完善。作为精品课建设的教师,应该具有活跃的思维、优良的素质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多高师精品课程的建设刚刚起步,文科精品课建设更是如此。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在师资队伍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文科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文科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精品课程教师不足,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是缺少双师型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注重一些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工作年龄较小的人员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增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高师文科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灵活 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目前的文科精品课程来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通常精品课程与多媒体课件相关联,在文科精品课程教学中,教学主要还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我创造思维的开发。久而久之,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是时代的趋势,学生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间来进行思考,让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科精品课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地方高师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融合的重要性

文科精品课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企业中的资源在高校教育中也得到发挥,这样对双方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科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到企业亲身实践,让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黏结到一起,从未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师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融合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是教研产一体化实现教学任务的共同承担,对原来的师资队伍、结构、资源等进行重新优化,让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到一

起;第三是教研产的教学模式让文科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更加突出,对文学产品中的一些精品和新成果进行研究和总结,更是将文学与社会经济有效结合到一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得到拓展,思维得到开阔,为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研产融合让文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能真正体现所学知识。

3 地方高师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地方高师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过程中,基本要素和涉及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教研产融合是教育合作中的必然要求,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机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教研产合作教育是为企业岗位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该模式不是简单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而是在教育资源和科研上的合作与进步;

3)教研产合作模式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文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际能力有了接触和提高,对于文科经济有了了解之后,能更好地将文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4 地方高师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模式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提高文科教研产融合的质量和能力 对文科专业的教研产融合需要从专业基础建设做起,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将专业建设细化,加强教研产结合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实际教育结合过程中注意教研产的内在联系,科学进行组织和运作,同时结合文科专业特色,将一些学术研究结合到专业建设中去,让其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从目前的教育发展来看,像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英语、行政管理、影视动画、物流管理等文科专业建设中,需要对教研产进行统筹发展,从多个方面发展和促进教产研教育模式,强化服务企业的意识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科教研产融合的质量和能力。

建设持续发展的创新学术团队 地方高师等院校的基础研究能力本来就是教研产结合中的薄弱环节,从团队力量上来看,每个专业的团队力量都是不同的,高校应该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建立相关的学术创新制度,这样才能为高校创造一个优良的学术氛围,为交叉学科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壮大自身教研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在进行创新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团队的结构、专业、职称、能力、年龄等。与此同时,应该对其他高校和地方相关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比如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一些资深专家等成为创新学术团队中的稳定成员,对团队中的成员进行指导,这样就能保证团队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创新团队研究机构的运行保障、实施条件、运行环境等,F队的经费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应该制定一套针对创新学术团队的科研绩效考评制度,以推进高校教研产结合为主要目的,平时加强学术交流,面向企业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应用研究。

引导学校、企业、政府的联合,推动教研产结合模式 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教研产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缺少动力的支持,也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必须引导学校、企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联合。

首先是建立教研产结合的动力机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出台相关文件,支持高校进行教研产结合,同时通过对制度的深化改革,拉动地方经济,推动教研产结合模式的发展。

其次是根据市场对文科专业的需求,高校建立一种调控机制,可以对市场中出现的经济变化和要求及时做出调整,对办学方向、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做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高师文科教研产结合模式能继续进行。

最后是对地方高师教研产结合模式的保障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保证教研产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保障机制也能够及时发现教研产结合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研产结合模式的正常运行。

教研产结合方式多样化 在文科教育中,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企业之间有着相互不同的特色,因此,教研产结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教研产结合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能将一种教研产的方式运用于不同的专业和企业中,应该根据企业项目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研产的结合。在文科教研产结合过程中有订单培养、咨询服务、技术合作、科技推广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到当地企业深入实习,对其用人要求和标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地方高师文科专业中,企业往往会因为对文科专业的不了解而放弃教研产合作的机会,因此,高校应该对企业信息进行广泛收集,采取多样灵活的教研产结合方式,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对文科师生的认同感,从而推动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结合的进行。

5 结束语

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模式是高等教育时代进步的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教研产发展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应该对文科精品课程教研产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亚莉,杜焱.翻译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95-99.

篇9

关键词: 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认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56-010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与工具课,在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具有通用性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地方省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各个高职院校也掀起了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也看到了精品课程建设对各级高职院校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事实说明并非所有的课程建设者对精品课程的内涵都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全面系统进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使其适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1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内涵的认知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优秀课程。建设成的精品课程应该具备下述几个特点:

1.1 具有最先进的教育观念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设计及开发要适应培养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体系,根据客观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既要满足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还要为学生后续继续学习埋下潜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六十年代苏联的模式,整体系统优化不足,个性发展不强,忽视应用和数据计算,学科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等问题尚未解决。具有科学体系和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尚未形成。

高等数学精品课程不单单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使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才目标的培养。

1.2 拥有过硬素质的教学团队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要逐步形成一个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主讲教授负责,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稳定,教学水准高,擅长科研懂教学艺术的教学团队。

1.3 形成相对稳定的优质课程体系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定位应放在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设计,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积极改进考试方法等几个方面。

特别构筑新体系的过程中适当增加或融入现代数学的特点。通过数学建模、数学软件、数学竞赛、数学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平台,拓宽高等数学与科学技术各领域的横向联系,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心智发展的原则。

1.4 具有协调整合配套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探讨和采用先进的、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研究应用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特色。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和软件建立网上高等数学学习园地,组织学习讨论、在线测试、答疑辅导。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建立数学应用、现场教学录像等栏目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研究数学的爱好。

1.5 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和实施中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鼓励高职称教师承担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时还要有新的用人机制。

2对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最终是要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而创新和发展的培养自始至终以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过程,归根到底还是能力的培养,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消化吸收所学专业课程中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2 加大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尝试性的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制定明确的实验内容,加大检查和评估力度。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包提高运算速度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实践课教学开拓学生视野,转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条件的院校积极参加大学生建模竞赛。

2.3 加强教学基本理论学习,高职院校的很多数学教师没有接受过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经验也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应该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对特定内容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对学生及其学习规律的认知。

2.4 高度重视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特色的建设,首先结合自己院校的优势,做好调查摸底调研工作,了解开设专业在同类型院校中实力,了解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五至十年的发展情况,了解专业的发展态势,再研究结合专业特点构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体系,例如证劵投资专业需要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些知识。

2.5 需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了,还需要改革考试方法,明确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考核指标,可以采用期末考试、平时练习、开卷考试、学习报告、数学实验报告和数学小论文的形式来考核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数学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对高职专业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也反映出一个学校数学教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楼一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设计和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篇10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精品课程特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本文为兰州商学院2012教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问题探讨——以《国际贸易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日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过程中,很多课程往往停滞不前,出现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没有改进、教学资源更新率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性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的持续性建设为例,探讨应用研究型教学型模式实现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

一、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精品课程的推出,课程的后续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慢,缺乏特色。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由于课程网站内容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上的内容为框架,同一课程的网上资源内容除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设置等各具特色外,其他的课程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国际贸易学是传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核心基础课,相关的经济类院校都着力于对其进行建设,但申报成功的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上没有特色可言。这是一门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课程,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课程,然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很少有新的特点,都是在对经典的理论进行的讲授。我校的国际贸易学属于省级精品课程,但是地方特色却没有体现,如在西部开放的条件下,相关的理论却不在授课的内容当中。网上的教学文件不仅内容相差无几,而且形式也基本一致,缺乏新颖和特色。

(二)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精品课程不仅仅是通过网站对资源进行共享,更是希望在网站上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得信息在两者之间传递,起到好的交互作用。因此,为了申报成功学校花了很多资金和精力,但建成后由于资金及人力的局限性,难以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网站利用率很低。如,在国际贸易学的课程网站上,设置了网上的教学互动模块,但对于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及网上咨询等教学互动极少,学生答疑还不能实现个性化,留言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等,已有的功能模块未能真正利用起来。这也意味着精品课程应用受到限制,缺乏交流共享的平台。

(三)应用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不一致。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通过精品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然而,实际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对于知识只是从“教”的角度进行罗列,缺少对学生“学”的引导。比如,在国际贸易学的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看到的只有教学文件的内容,缺少启发性的内容。也就是在精品课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基本要素。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二)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契合

1、对特色的共同要求。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对应于精品课程是指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是经过创新性发展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做法和经验,是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独特风格。这种特色意味着作为精品课程不是靠着模仿而形成的,必须是融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本校特色,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在当初评审时,已经提炼出或具备了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特色,现在进行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意味着在后期建设中需进一步彰显特色,体现优势,提升竞争力。精品课程的特色体现在构建精品课程的各个模块当中,包括宏观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也存在于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在教学模式中也涵盖,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师为主”、“填鸭式”等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研究型能力得到发挥的弊端进行的变革。同时,当前应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专业相对较少,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将其与精品课程相融合,既彰显精品课程的特色,又有利于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2、研究型教学模式对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推动。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包括研究主体的认识。在实现该教学模式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树立科研的治学态度,但单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来配合和达到学生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某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判定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地丰富,并更好把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通过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始终具有一个科学而又不断更新的内容体系。这样就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成果转化成精品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进而推进课程建设成效的提高。

3、内在具有的“五个一流”。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两者在这一方面是统一的,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形成持续的更新,对于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也就能够形成巩固,使得精品课程长期保持精品地位。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对策

(一)以研究带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创新。教学内容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必须注重创新知识和成果向教学内容的及时转化,并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教材内容。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本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很多国际经济问题本身就缺乏权威的解释,这就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研究”的内涵就是既要求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又要求教师在研究型的环境下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将其转换为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相融合,将研究成果固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成果”既可以实现持续更新和创新,又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

(二)网络平台的维护打造精品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持续建设是对“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它在确保课程网站建设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要发挥教学应用的功能,实现良好的交互性和全面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兴趣也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在难点解疑、作业辅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作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的实现,而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同时又丰富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实现动态的更新,形成良性的循环,实现共同的发展。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网站,一个为学生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的网站又是一门精品课程的特色的体现。

(三)以研究型教学模式变革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大类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属于后者。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课程网站的通常设有师生交流的模块,在这些模块对学习的内容设定专题,供学生自由交流,提出创造性问题,然后指定教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专题带来的大量任务,通过探究、学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采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基于小组的协作式研究型学习方法、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方法等。这样的互动通过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既提高对其点击率,又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自朝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J].高教论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