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就业实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就业实操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就业实操培训

篇1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操能力

一、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企业应用型会计工作人员,然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企业对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持不满意态度,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太差,难以履行岗位职责,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一) 中小企业对中职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较全面。

通过对录用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他们对会计岗位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都比较全面。具体来说,企业希望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如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税务处理能力、会务文书处理能力等。而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还不能达到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不足。

1.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学生完成在校学习后就要走向工作岗位接受考验,然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并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倾向于基本理论,没有信心胜任会计岗位实践工作;二是在就业招聘面试过程中,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企业提出的会计岗位要求表示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甚至有学生认为企业的岗位要求过于苛刻。

2. 就业能力准备不足。

通过对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调查统计发现,学生普遍不能适应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在接受调查的100多名就业于会计岗位的毕业生当中,能基本达到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各方面能力要求的约占4%;能基本胜任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主要工作需要,即日常记账、算账、报账及税务处理工作的约占20%;能简单完成日常记账核算工作的约占30%;而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会计岗位核心工作的约占46%,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会计知识,可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会计岗位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需要在企业经历至少三个月到半年的会计岗位工作培训后,才能够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成本等各种原因,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脱节。

1. 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的教学往往注重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会计工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以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高通过率为教学目标时,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现象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学生即使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仍然不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的现象出现。

2. 单项技能教学与综合技能教学相脱节。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单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如票据的填写、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却对综合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有所忽略,如会计核算流程的应用、财务税务业务的综合处理、会计核算信息的汇报与反馈等。由于人为割裂了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面对连贯的综合的会计岗位工作要求时就束手无策了。

3. 忽略了人文素养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仅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人文素养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样重要,比如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训练内容。

二、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是帮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适应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要求的关键所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转变实训教学思路和模式,推广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 注重综合技能的训练。

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单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更重要的是综合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应该说单项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础,但综合技能绝不是单项技能的简单叠加。除了单项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以完整地反映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的模拟业务数据来给学生作为综合实操练习用,目的也就是为了学生能亲身体验到企业对会计岗位工作的各项要求,避免人为割裂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实训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通过创设模拟教学情景,建立模拟的企业会计部门岗位,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岗位模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更可以在实训中更好地理解工作要求的实质内涵。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实训教学内容,能有效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距离。

(二) 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型的实训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建立任务驱动型的实训教学体系,以模拟岗位责任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考核,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到企业当中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岗位要求,并把这些信息融合到教学工作当中,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 深化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职业学校贯穿始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校通常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在公共德育课程中,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脱节,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必须把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去,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核心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强锦. 有关《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索[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2).

篇2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校企深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29-03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除传授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实操能力主要通过实训教学来培养。实训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会计这门学科、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但是有了大量的课堂模拟实训,毕业后刚到工作岗位的学生仍然觉得无从入手,需要老师傅手把手教,即不能零距离上岗。造成不能零距离上岗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课堂模拟实训过程没有在会计工作的环境中进行,会计工作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模拟和复制的。会计工作环境包括各项业务的发生原因、单据的传递流程、各经办人申报和负责人审批流程、会计各岗位在业务发生的不同时期应起到的核算监督作用等。如果没有在会计工作环境中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熟练掌握会计这门技术的。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不能提供和模拟会计工作环境,因而就未能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会计人才。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很多学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使企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但企业的财务部门掌握企业大量内部信息和资料,许多是不能与他人共享的,很少能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接纳学生与之共同完成各种财务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会计学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掌握的技能。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训机会和岗位少之又少,无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相应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高职办学目标。

在现有学生实习中,校企双方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哪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只是要学生有这样一个实习的经历。往往是实习生在企业做一些零星的打杂工作,如整理资料、装订、复印、打扫卫生、烧开水等,学生很难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的实习并不是校企深度的合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的最大容忍度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需要企业尽可能地、长期地提供会计资源与岗位,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会计环境中实际操作,但由于会计资料与岗位具有的特殊性,企业对于提供会计资源与岗位的容忍度是有限的。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合作的企业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各类生产流通企业,二是中介企业,如会计、审计事务所。这两种类型合作的企业所能提供的实操岗位和对信息的保密要求是不同的。

(一)与各类生产流通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正常生产经营的流通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信息和资料,需要对外保密,特别是财务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量大,并且涉及企业各个方面,如销售量及区域、成本及费用构成、原料的来源及价格、贷款和还贷情况、资金的利用情况、目前的投资方向等,这些信息企业并不希望与非本企业的人员共享。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有深度,就要共同研究企业能够容忍和接受的最大限度,确定在这个限度内可提供给学生的会计实操岗位。就上述提及的应保密的信息“成本费用的构成”一项来进行分析。在生产企业,成本费用的构成及比例相对于同行业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来说是商业秘密。但是这些信息中,主要产品的汇总成本及单位成本,或关键生产步骤的信息,才是主要应加以保密的。企业重要的财务岗位,如公司总部会计、出纳岗位、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等,由于统领核算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平时的工作都会接触有关的汇总内部资料,这些岗位企业不便于提供给学生实操。而非主要生产流程所涉及的局部信息,未经统计和汇总之前,一般不能成为需要保密的信息。高职院校希望提供给学生的会计实操岗位,只要能在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下,接触真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工作流程就足够了。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不那么重要,并且没有接触到企业核心信息的岗位,如企业无存放重要材料的小仓库收发核算岗位,无保密信息的非主要生成流程的车间的设备管理岗位,企业内部如食堂、澡堂、印刷厂、小卖部等部门的物料管理、资金核算等岗位。只要校企双方真诚合作,由合作企业方将相关会计核算岗位进行用心梳理和选择,就能提供符合双方要求的会计实操岗位。不同的合作企业需要校企双方深入探讨,才能确定可提供的会计实操岗位。

(二)与中介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确实有保守信息不外露的责任,但是对于到企业进行各项审计的机构,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其工作人员在为客户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可以接触企业各种财务资料。高职院校可以和事务所进行较为深入的合作。合作方式是:由事务所各审计业务小组赴各类企业进行审计业务时带领学生参加,并交由学生完成一定的审计工作。学生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能接触企业会计资料和财务核算结果,同时实操会计和审计业务内容。在合作中事务所最大的容忍度是:学生实操所做的工作,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不能影响所在审计项目的整体工作进度及完成质量,不能影响事务所对审计工作结果的正确判断,并且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对事务所的工作对象单位有保密的义务。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才能进一步确定让学生深入接触和操作实际业务的范围的深度。

三、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可提供的实操岗位及内容

在合作企业的最大容忍度内,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相应的会计实操岗位及实操内容,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会计环境下耳闻目染,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各种单据、货物、账页都是真实的,有别于校内的模拟实习。

(一)生产流通企业提供的不涉及企业主要保密信息的学生实操岗位及内容

1.仓管岗位。管理所在仓库的物资、登记实物账、入库验收、物资发出、出入库单的签字与传递、存货核算及发出计价方法的实践等。

2.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管理所在部门固定资产、查看使用状态、固定资产增减的处理、折旧方法的使用、折旧计提的核算等。

3.非关键部门的资金管理。本部门备用金的管理、日记账的登记、原始单据的审核、部门签批的备用金的借用、支付及报账手续等。

(二)会计事务所可提供的学生实操岗位及内容

分析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流程,会计事务所主要业务有财务报表审计等,审计业务需要进驻到被审计的企业,收集相关的会计资料,并对会计数据进行验证核实。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操作简单、易于判断的业务,交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并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结果负责。一是监盘现金,查看现金日记账、查看原始单据、编制盘点表。提示学生应该注意的有关细节:原始单据上查看出纳盖有的“现金收讫”和“现金付讫”章,同时查看对应的日记账上有没有准确记录该笔收支。二是将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必要时让学生自己编制余额调节表,编制完成后,与出纳原编制的余额调节表进行对照。三是盘点存货。盘点之前,先将让学生查看存货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要求学生了解该企业使用哪种发出计价方法、是否正确使用了该方法,并且学习盘点过程及盘点后的处理。四是根据企业的账簿,让学生编制当期报表,再与企业已完成的报表相核对。五是指导老师确定几个类型的业务,要求学生查看一定数量相关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并记录下来,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和提高判断能力。大量接触和查看各种会计资料和核算结果,也是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一种方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下学生实操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训指导教师的选用

(一)学生实操考核标准的制定

不要放任型的实习,那就要明确实习中教师的责任,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的实操进行安排和考核。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类企业涉及的范围,与其共同协商人才培养计划,着重考虑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企业可以提供的培训条件,进而制定相关的实习目标。要建立明确的、合适的实习目标,就要对实操岗位的工作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操作水平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比较可行的制定过程是,由高职院校教师先将企业提供的岗位和相关的业务亲自上岗操作熟悉,然后再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确定学生操作要点和实操考核标准。根据这个标准,确定每批派出学生的人数、实习时间、考核方式等。

(二)实训指导教师的选用

企业提供的实操岗位的工作结果是由指导教师负责的,也就是实操岗位的工作过程形成的账簿等全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指导教师对企业负责,这些工作结果会直接形成企业财务核算结果的一部分。指导老师还要评定学生成绩并对学生工作结果负责。所以指导老师的选用是一个关键,影响到校企合作是否能正常进行。

指导老师的选用有四种方式:第一,由学校会计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学校会计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对学生提高很有帮助。这种方式,必须首先让学校老师到合作的岗位进行锻炼和训练,熟悉相关的业务操作,其工作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后,方可采用。在指导老师熟悉业务并能对学生工作结果负责的情况下,可以与企业达成一致,将其全部业务中适合学生操作的部分一并由学校承担下来,这样可减少企业人员聘用和人工支出,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但教师的数量、时间安排、与其他工作的冲突等问题需要学校内部妥善解决。经过与事务所的合作实践,这种方式能减少事务所的人员聘用,并保证审计效果,是受事务所欢迎的合作方式。第二,由企业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由企业原岗位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可以从实际工作要求的角度教导和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对学生掌握提高很有好处。不足之处是不能保证企业人员对学生都是用心教导、认真考核。第三,由企业在本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择聘用在该企业就业,在本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担任指导老师。这种方式是校企合作的成果体现,由于企业工作岗位有限,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指导老师数量不多。第四,由高年级成绩好的学生担任指导老师带领本校学生实习。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选出高年级的成绩好并且得到企业认可其工作能力的学生,任指导老师。这种方式要谨慎选择学生,保证其指导效果和工作结果的可用性。上述几种方式可以在合作过程中综合运用。

五、校企深度合作的组织工作

(一)与生产流通企业的合作

合作企业工作岗位是固定的,学校可以每个岗位安排2~3名学生,2~4周为一个实训期间,学生轮换到岗位实训,假期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产清查、年末盘点工作,根据(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30页)工作量的大小,增加所参加的学生人数。

(二)与会计事务所的合作

事务所每年审计时间相对固定,便于学校安排课程时间。可以与几个事务所长期稳定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对稳定,实训时间必须迁就事务所的项目时间。首先,确定年度内可以安排学生的固定审计项目的数量、时间、项目类型、项目大小。其次,每个项目组根据工作量大小安排5~8名学生,大型工矿企业则可以安排10~20名学生,如果是大型企业的资产清点项目,可以安排更多的学生实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操,实行不同岗位的轮换,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六、校企深度合作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操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实际运用提高实操能力的过程。让学生能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培养出的毕业生熟悉企业和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就业时减少了学校到工作单位的适应过程。有些接受能力较强的毕业生,还可以在小企业独立完成整套账务处理,没有对首次接触会计工作的陌生感。因此,校企深度合作能够促进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操能力的融合与运用,培养出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有助于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校企深度合作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实际业务,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可以成为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与在校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实践能力,优化教师队伍。

(三)有助于为合作企业培养和选用后备人才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中,学生在企业、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培养成为具备足够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会计实操技能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合作企业在合作期间,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能力,有目的地培养,发现优秀的适用的毕业生,可以优先选用,减少企业招聘、培训、磨合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为企业的后备人才的选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文芳. 高职会计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9)

[2]龚诤.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改革思考[J].财会月刊,2013(12)下

[3]赵汉伟.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探讨[J].学术探讨,2012(11)

篇3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陈兆芳(2010)提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三段双轨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主张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从“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将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实现“一体化”。同时,还强调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王晓雪(2013)等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构建“双线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应将仿真模拟实训和以会计服务公司为载体的真账实操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实训和实操内容方面,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逐层递进,直至达到岗位要求、能胜任岗位工作,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金婉珍(2014)阐述了“三段双轨双平台”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在陈兆芳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这两个平台,确保学生的角色转变,将“需要工作的人”打造成“工作需要的人”。此外,陈安(2012)强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从会计课程体系、实训项目体系、实训项目教学设计三个方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按“一个核心、两方合作、三个贴近、四个目标”的要求建设实训资源。提出了采取“1+N”课程包的方式(即“1”是专业核心能力,“N”是资源整合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根据“4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训项目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项目驱动课程”来设计会计实训项目等措施。王素珍(2014)提出了将课堂实训(包括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等)、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和校外实训(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课堂联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综述所述,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已日渐呈现出由点到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构想一些新颖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会计专业要构建相对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在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施保障等具体问题上进一步细化。

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但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并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据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招来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的会计人才,而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刚毕业的学生。这一现象说明高职会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供需不符、理实脱节、实践教学滞后等状况。从各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课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会计的专业特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仍未很好地解决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问题。为解决会计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高职院校应改革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真账实训教学,构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一)真账实训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校企合作不顺畅,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等问题。如何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账,掌握真实企业账务处理,是高职会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真账实训是把各类企业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作为学生实训的资料,让学生在身临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完全的真账操作。与仿真模拟实训不同的是,真账实训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会计资料,他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来应对该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它还将考验学生及时解决真账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因此,真账实训是全面提升学生会计职业技能非常必要的环节,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会计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岗位的时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要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将计划经济时“企业办学校”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办企业”,创新性地构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构建“岗位导向,课岗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大多只是在课程体系中通过“顶岗实习”等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培养的相互交替与融合,实践教学效果收效甚微。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财会人才。而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才能获得,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学生安排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去,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业务操作明确未来上岗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真正做到校企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提炼出各工作岗位的所需知识和技能。其次,再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确定各岗位的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知识结构与各会计岗位技能的“映射式”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等为依托,形成“岗位导向,课岗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课岗交替”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以校内实训室、“校中企”——记账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按照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的各阶段,真正做到“学、训、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记账公司,能以各类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全面掌握会计核算技能,还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将产学融为一体。

2.构建“逐阶递升、角色渐变”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要求下,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岗交替”模式下,按“必备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操技能过硬”的原则,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一方式,使学生完成从“岗位认知课程实训真账实操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最终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渐变与塑造。在角色形成的过程中还同步实现学生的岗位认知与体验到行业基本技能,再到岗位核心技能,最后到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逐阶递升、角色渐变”的实践教学体系。这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操技能和职业能力,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第一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岗位感性认知和专业认同感;第二学期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会计专业的课程实训,同步进行分岗实训和综合轮岗实训,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渐变为“学徒”角色;第三、四学期,依托“校中企——记账公司”进行真账实训,同时还可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学期中岗位实习,加强学生真账实操的技能水平,完成从“学徒”角色向“准员工”角色的渐变;第五、六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在真实岗位环境中边干边学,顶岗实习完成后与实习企业或就业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最终完成“准员工”向“企业员工”的渐变。该体系能充分体现“分岗位、重操作、养角色”的实践教学特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会计技能的训练有计划、有基础、有层次、有提升。3.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虽然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普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但数量有限,且每个基地能容纳的专业对口学生人数更为有限,有一部分学生只能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岗位实习,从而导致专业对口实践程度不高,总体实践效果受到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学校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在校内注册成立财税记账公司,即“校中企”,对社会开展服务、公开承揽业务,如公司注册、公司账务、纳税申报等。学生只需要在校内的记账公司,就可以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进行记账、算账、报税、抄税以及购买发票、办理各种证照等工作。由于公司是独立的经济组织,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全部业务可交由能胜任此工作的部分学生完成,通过长期顶岗的方式来完成真账实操,专业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记账公司工作,考虑到会计资料保密性等问题,教师可将公司的上一年或更早期的真实财务资料作为这部分学生的实训内容,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安排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轮岗来完成实操。此外,还可按照“合作、互赢”的原则,引进一些其他的会计服务公司,全面开展真账实训,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通过“校中企”、“企中校”的建立,还能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应合理开发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可邀请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例如:将合作企业的会计业务应用于课堂教学,开设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学、训、做”一体化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和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共同开发并出版“工学结合”教材;安排学生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前的岗前培训等。

三、结语

篇4

当前中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受到质疑,就业遭遇尴尬。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效果,让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手能动起来,活能干起来”呢?笔者认为,应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灵感。这不仅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更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需要。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初、中级会计人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定位,应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一般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没有突出这个特点,过分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理论,忽视了实践教学。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措。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课时偏少

职业教育强调实训课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仍以理论传授为主,并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十几门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操课时数却很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且会计实训课大多数只停留在手工实训上,实训内容单一,实训时间安排也很仓促。

三、实操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所以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校外生产实习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校的校外生产实习都是采用“流放式”,即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既没有固定、相对集中的实习场所,又缺少管理和监督。这样,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教师也无法及时进行指导,实习效果甚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除旧迎新,使实践性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育部明确指出,中职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因此,会计专业教学应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做到既重理论又重实操,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切实实施与健康发展。

2、加大投资,改进会计实践教学软硬件

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师资力量,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传统的满堂灌教法和单一的手工帐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教学状况,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会计专业教学应配备有电脑及相应的财会教学与实践操作软件,建立会计教学多媒体教室,以及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同时,会计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真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带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尤为必要,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会计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水平和能力。亦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聘请退休的老会计或曾经在企事业单位做过会计的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由他们与专业教师配合教学,弥补在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使实训内容多样化

如果说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那么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训则是对手工模拟实训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因此,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使学生更符合市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另外,动手实践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讲到哪儿,实训就做到哪儿。采取“学中做,做中学”,可以从模块实训到综合实训造就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时时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4、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扩大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企业建立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直接让学生到企业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以消除他们无法真正到一线财务岗位工作的苦恼。这种校外实训一般属岗前练兵性质的综合性实训,是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实习内容涉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多方面的业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强化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培养。并且,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能更快地进入角色。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能者见能,智者见智。总之,会计实践教学课是衔接知识运用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优化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必须端正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使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服务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二毛. 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域对策[J]. 考试・中考教师版,2009(11)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校企合作 “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61-03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推进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特点,所以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深化困难很大,学生实训与实习遭遇不少困难,不仅影响到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对口就业率,也影响到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学校企业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中职会计专业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主体中,“学校热、企业冷”。近年来,国家提出要明确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形式内容、促进措施和落实要求,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教师和企业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绩效分配、学生实习和学徒培养的劳动保障等政策,推动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但是,目前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未出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目前还未能实现,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热情不高,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

(二)校企合作存在合作R时性、内容碎片化的问题。由于企业缺乏积极性,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很少,有时企业因为和学校的其他专业有合作关系,如与汽修专业有合作,便与会计专业进行短期合作,呈现出合作临时性、内容碎片化的特征。显然,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校企合作难以完成“成才+育人”的双重使命,难以实现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企业会计人员技能强、学校教师理论高,不易互补。企业会计人员实操技术强,但忙于日常工作,往往不太注重会计理论的后续教育,现代会计理论知识较弱;学校教师虽然会计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在临时性的校企合作中,二者往往难以融合互补,合作效果差强人意。

总之,由于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困难颇多,导致很多学校依然维持传统教学。缺乏企业参与的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全程育人方案,存在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缺点,再加上教材滞后,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和老师实践经验少、教学方式单一的影响,学生实战性实操实训机会太少,实操技能水平不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建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

(一)中职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含义与优势。中职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是指中职学校根据教育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为目标;与企业深度合作,从新生入学开始,企业就全程参与到学校培养会计人才的活动中;学校主导、企业协助,共同制订科学完备的全程育人方案,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和岗位实践实训任务,完成全程育人方案设定的所有课程;校企共同对中职生从“新生―在校生―职业人”的转变全程服务,完成教育教学、岗位实践实训、学生就业等流程的“一站式”的系统性全程育人模式。

这样的模式优势明显,不仅企业能优先录用需要的人才,而且学校也能在合作中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企业就有了合作热情,改变了以往“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学校企业全方位系统化的合作,也避免了合作临时化、内容碎片化以及全程育人出现岗位能力断层、技能不系统的弊端。稳定的合作,促进了学校企业的相互认识和深入了解,教师在企业获得实战经验,企业财务人员借助学校资源平台不断获得新知识。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共同提高,使校企合作有了稳定和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此外,“一站式”的全程育人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提升职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校有效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企业更方便快捷地找到适用性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具体如下:

1.创建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模式。“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跟以往的方案不同,从新生入学开始,企业就全面参与人才的培养活动。校企共同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在新生专业教育中,各企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企业情况、岗位职能、企业文化,让学生对企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一学期,在通识知识和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学校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逐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核心专业知识学习中,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和岗位实践实训任务,强化职业素养和学生的技能。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中,以企业导师为主全面指导学生岗位实习,迅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留在企业,也可选择继续升学,完成从学生到职场员工的角色转化。

2.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课程体系。按照企业需求,职教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开发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课程。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分工、典型工作任务、业务处理流程、岗位能力要求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遵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构建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3.创新“双导师”组织课堂,“双平台”“一体化”教学模式。“双导师”组织课堂,即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双平台”是指虚拟实训教学平台和实体公司实训教学平台;“一体化”是指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校企业深度融合,既注重理论与技能教学又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相互渗透,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互融通,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并举,是实现技能人才“一站式”教育教学的保障。

4.开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配合新修订的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以及职教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开发的符合企业实际的项目课程,依据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现时税法,开发基于企业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特色的会计专业系列教材――《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成本会计核算实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无纸化题库全考点过关练习册》等一体化系列教材共 14 本。

5.制定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为确保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制定《广西物资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广西物资学校会计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和评估制度。完整的管理和评估制度,为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三、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实施

广西物资学校会计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对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具体学情进行调研,学校创建了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并以“引入式”“培训式”“松散式”三种校企合作形式交替实训实习模式为载体,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努力与各类企业实现长效合作,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一)“引进式”合作形式。经过广泛考察协商,广西物资学校和南宁市某会计有限公司,于 2013 年设立了物资学校分公司,建立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分公司由该会计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自负盈亏,并为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见习、企业真账实训及真账实训指导,为学校会计专业老师提供挂职实践岗位。学校派专人(分公司副经理)参与管理,负责实习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以及真账实训材料的选择、整理准备等工作。分公司从所记账几百家客户中,选择提供了80家小商贸企业真账资料给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训,并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训。学校会计专业有约 120 多名学生分批进入公司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的完全融合、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炼,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实战实训效果显著。

(二)“培训式”合作形式。广西物资学校与上海某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该公司拥有众多适合会计专业实训的出纳、会计等财务岗位以及收银员、仓管员、材料成本核算员等会计外延基础岗位。该公司的每家店经营规模不大,业务相对单纯,适合中职学生实训专业技能。2012 年,为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训需求,兼顾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需要,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会计专业成立了订单冠名班―― 热风财务班、热风店长班。企业给订单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资金,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合适的顶岗实习实训岗位。广西物资学校根据该公司的特点,为订单班学生设置了企业文化、商品知识等课程,邀请企业导师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2013 年,两个班级共 100 名学生全部进入该公司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职业目标明确化的岗位实训,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意识、自学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显著提升。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司又提供了实战性的演练机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三)“松散式”合作形式。广西物资学校会计专业每年招生约 360 人,虽然“引进式”“培训式”合作形式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但受家庭因素、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等原因影响,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基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学校与广西近 30 家企业采取了“松散式”合作形式,每家企业可接收 1-8 名的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每年大约有 100 多名学生接受这种方式实训。“松散式”合作实训形式让学生从自身热爱的行业入手,更广泛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

“引进式”合作形式、“培训式”合作形式、“松散式”合作形式三种校企合作形式交替进行实训实习模式如表 1 所示。

四、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和就业能力。广西物资学校会计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引入三种校企合作形式进行交替实训实习,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在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逐步上升。特别是在会计服务公司和企业订单班实训过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了对口或理想的岗位。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改革实现了学生满意、企业认可、学校赞同的“三赢”目标。

第二,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借助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平台,专业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与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专业水平提升显著。广西物资学校会计教师获全国“创新杯”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20 多人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全区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40 多人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90% 以上。

第三,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环节与企业业务完全融合,实践环节真刀真枪地磨炼,实训实习岗位充足,使得实战实训效果显著,办学成绩突出,得到职教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第四,开发的“一体化”系列会计专业特色教材,在中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使用。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特色的《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成本会计核算实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实务》等 14 本会计专业“一体化”系列教材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区内众多中高职学校广泛采用,而且也得到区外不少高职院校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孔德兰.“三双”模式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2]宗凯.“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

[3]陈传亚.基于“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4(10)

[4]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三位一体’校企合作实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问题改革创新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成本会计作为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成本会计课程也尤其重要。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成本会计课程对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应用型、技术型等方面的培养。鉴于此,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方式,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当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教师教学观念应得到更新、教学方式也要相应转变,课程创新理念得到树立,实施课程改革才能得到推进。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核算方法和数据表格较多

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本核算方法和表格计算较多。同时涉及的核算过程复杂、连贯性和实践性较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不同成本计算方法。例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就包括五种分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甚至包含六种分配方法。这些计算方法教师大多以表格形式向学生讲解,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本身就对数据不敏感,再加上数据间的复杂勾稽关系,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讲解的内容或混淆较多的成本核算方法,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

(二)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离

当前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还是按照传统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讲解,有些内容和案例并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教材案例大多为传统制造业和工业企业,而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各种行业就业,因此也需要了解和学习多种行业的成本核算。其次,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系统的进步,财务专业软件的应用,成本核算效率的提高,教材中许多成本核算方法都已经不再使用,因此,课程内容与实践应用逐渐脱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带来影响。

(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局限于教师以板书和PPT课件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老师讲解,缺少自己动手、动脑。然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主要内容涉及到各种成本费用的分配和归集,并且各项成本费用之间涉及复杂的勾稽关系,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通过各种表格向学生解释成本分配过程,还会涉及到许多公式。即使学生在课上听懂了教师讲课内容,缺少自己动手计算,没有自己理清表格之间关系,课下也会很快遗忘。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特点,以讲授和课件结合的传统的讲课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走神,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对多的工作量。

三、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方案与创新

鉴于以上成本会计课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成本会计课程改革还需继续完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知识储备、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与学生“互换角色”,同时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实训室以及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教学的首要条件,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实务中成本会计核算的能力。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补充和更新,还应当掌握企业中实际成本核算方法,在教学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相同课程之间可以安排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听课学习,或者到企业进行实务学习和培训。

(二)重整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教学

成本会计教材内容涉及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然而,许多方法过于陈旧,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财务系统的优化,许多成本核算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例如,教材中的分批法、分步法和品种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的知识点删除,增加新知识点,或者选择最新出版适合学生的教材,同时结合学生感兴趣和较新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更多时间放在重难点知识上,并且案例教学效果显著,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行为,让学生更多参与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的现象越发明显,企业人才招聘时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学生只具备一些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传统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只具备生硬的理论知识,却不懂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处在主导地位,进行案例分析,老师更多在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划分阶段,第一阶段由不同学习小组做相关课程学习汇报或案例分析,同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评分、提出问题;第二阶段,组织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并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教师解决疑难问题并作出点评和知识点总结。这样的上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不仅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减少走神次数,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教学方式的形式丰富,可避免学生为了期末成绩,仅在课程结尾突击学习,教师在成绩考核方面也更具多样化。

(四)创新课程的教学手段

1.中国大学慕课和雨课堂结合使用。中国大学慕课是现有国内优质的中文在线学习平台,包含很多高校的课程。慕课平台支持手机程序和电脑客户端,其操作方便简单,教师可以在里面创建成本会计课程班级,较适用于课前准备和课后安排作业。雨课堂也是现有的智慧教学工具,其更注重课堂中的教学体验。教师可将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中使用慕课,课上阶段使用雨课堂,两者结合使用,教学效果更佳。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课前。教师可以在慕课班级内学习任务公告和上传预习课件。该平台不仅能保存所的信息以便学生随时获取,而且可以有效了解到每名学生预习情况。可以监督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并提高课上效率。(2)课中。教师可使用雨课堂进行学生扫码签到,并且可将上课用到的课件同步到每位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上。其次,教师可以在雨课堂上设置随堂测试题,学生进行回答后会就自动统计答题情况,快速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3)课后。教师可在慕课中上传课后作业,并规定截止时间,学生可线上完成作业并进行互评。鉴于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其计算多、表格多、逻辑性强等特点,课后作业也多涉及到计算和表格,所以本课程作业在线上完成更为便捷。学生可将完成的电子版作业上传到慕课中,之后教师答案,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2.PPT和微视频结合使用。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PPT+微视频”模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一个微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用视频的方式解决较难知识点,同时微视频有相应的PPT让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微视频的特点是时间较短,学生学起来不容易厌烦。PPT作为配套学习,包含重点难点,便于学生随时翻阅。成本会计课程相对枯燥乏味,教师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增添学生学习乐趣,有效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五)建立成本会计课程实训室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务性较强,学生仅仅学习教材中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会计相关课程的实训室,提高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扎实掌握成本会计课程的精华。教师可以将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操运用两部分,学生可以先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去成本会计实训室进行所学理论知识的实操运用。具体而言,实训室中应该引进当前企业应用较广的财务系统软件,同时要有进行实训模拟时所用到的企业资料背景和数据,这些数据资料结合财务软件可以为学生模拟一场完整的成本核算实训,让学生在模拟实操中巩固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实训室还应有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评价和成绩评定。

(六)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学校可以和当地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与合作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学习完专业理论知识后,经学校或导师推荐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及实习,让学生接触企业实际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内部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专业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可以与企业合作举行校园成本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发挥自己所学理论,实际运用到比赛中。学生在校掌握专业理论,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未來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

篇7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改革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一直作为一个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而存在,会计教育事业也一直处于繁盛的发展状态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来越高,对会计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尝试通过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创新探索来开发新时期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1会计人才教育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会计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呈现办学混杂、入行门槛低等现状,从办学条件方面来看,会计专业广泛存在于统招本科、专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个会计培训机构,这种混杂的教学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整个会计行业人员专业性不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现实不断调转相应的教学方向。此外,当前证书作为行业入门的敲门砖,使得会计行业出现重考证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怪现象出现,而在实际情况中,有资格证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获得资格证。作为热门行业的会计,如何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来完善其发展,如何从办学架构中探索一条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2会计人才教育路径探索

2.1教程内容改革

教材是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保鲜期,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势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一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会计从业者知识结构的老化是阻碍会计事务与时俱进的最大阻力。教程内容改革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理念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会计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还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发展要求展开,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强硬的专业分隔使人们的知识结构趋向片面化,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会计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人文、社会、科技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学科,设置金融学、工程预算等相关学科,设置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一般学科,设置审计、财务会计等专业性学科,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新经济环境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在教程内容设定上,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模拟会计手工实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并调起学生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2.2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办学条件的混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值得人们商榷,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关键,当前应反思凭“一纸证书走天下”的制度,加强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手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师,稳定会计教师队伍。第二,加强会计教师的实操能力,当前,教师如同被禁锢在三尺讲台一般,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一个有理论功底而无实践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学校应松开绑住教师的绳索,让他们能兼任企业会计,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找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设,从授课质量和学生反馈中对教师进行激励性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高质量的、多元知识结构的会计教师资源缺乏,这种缺乏给会计教育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常任轨的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难以容纳新型的会计人才,使得会计教育工作难以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前提下,积极探讨建设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新途径。例如,通过增加教学项目的投入,为高品质教学提供经济基础;通过将教师年度考核与常任轨结合起来,适时引进新鲜教师血液;另外,要改变教师只重教学的毛病,提高其创新思维意识。

2.3教学策略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企业,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会计专业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传统灌输式、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一,教学策略创新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这是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带领学生的创新趋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扬。第二,教学策略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操培训,形成对口的人才输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学策略为例,通过播放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反应会计人员违规违法操作的一面和积极遵守会计法规的一面,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以从业者表现差的一面激发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愤慨和反思,并通过会计从业者表现好的一面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4加强继续教育

虽然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工作人员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训,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只是草草的走个过场,即使某些机构聘请专职教师进行了授课,但是由于时间段、内容多等,导致成效甚微。部分会计从业者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导致新知识学习不到位,许多学生还未看到会计职业的广阔图景,就放弃了对会计专业的继续深造,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会计研究的认识和对会计职业前景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跟随计算机化会计知识的需要,当前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概念的提出,是的传统的手工记账不具备优势,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会计电算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如果教师不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将会适应不了新时期下的会计教学。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具备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的需要,会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前大多数会计教师是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政府或学校提供机会,安排教师进行短期的实操培训和上岗学习,使教师养成既重理论也重实操的思想意识。

3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改革

新常态是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会计作为商业性质的学科,必须与经济发展挂钩,新常态经济呈现出生产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由于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的时期,提高会计人才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使会计人才向高端层次发展,以适应解决会计实务新问题、应对会计工作新环境的能力。此外,会计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自身的规律,以创新引导驱动,来支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设计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以开放的教育观引领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狭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环境型会计教学,注重改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经济的常态化就是信息的常态化,借助信息化来创新会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会计人才。第三,“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会计人才,能融合到企业的风险管控、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管理职能。

4结语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十分必要。当前,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腊梅.基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148-149.

[2]周丽.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20-222.

[4]罗行,张晓美,谢于萱,等.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下的会计教育理念创新问题探究[J].商,2016(29):156.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贸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在我国独立院校较为普遍,然而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在分析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策略。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开启了对外贸人才的巨大需求,与此对应,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解决外贸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本、专科的外贸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并未帮助外贸企业找到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很多外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企业选择花更多的钱雇佣有实操经验的老业务员帮助其拓展业务。

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设立由国家教育部审批,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有259所,而其中很大部分设置了经济类专业的一般都会有国际贸易这样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独立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更高,相比正规本科院校又有所差距,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因此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锁定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我国外贸人才缺口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专门探讨提高独立院校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当前独立学院本科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间题

在帮助我校外贸专业同学(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就业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目前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本身财力有限,有些老板自己不懂外贸或者是懂外贸但没有时间培训业务员,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很强,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却不愿意或无条件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

其次,虽然独立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更高,但是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更为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课的要求降低,学生都被鼓励去考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如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考取某些具体的职业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放弃了对于学历的要求,转而寻找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使得本科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优势在减小。

再次,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步履较快,实操性课程的比重在加大,但是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却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可见简单地增加实务课程比例并不能增强外贸专业学生的实操技能,反而要在对外贸企业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改善课程安排,通过与企业加大多方面的联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训班项目背景与在我院的实施效果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的通过展会或者面对面交谈的贸易洽谈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国际贸易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借力电子商务,根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网络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将要达到42%。鉴于网络贸易交易金额相对较小,从交易量上来算的话,网络贸易的百分比将会过半。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科技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网上贸易平台,截至2009年9月,其旗下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拥有1048万注册用户,122万家企业网站/商浦,收费会员20.3万,全球各个国家都有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注册会员,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09年10月,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后阿里巴巴将自己对其会员企业的服务延伸到了替企业培养并招聘外贸人才,将自己的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培训行业,其设立的“阿里巴巴外贸实训班”经过了在江苏省的试点向全国铺开,目前该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全国已开办了数十个班级,学员反映整体良好。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和中国外贸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阿里巴巴17%的外贸会员企业,因此自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开始了与广东省独立院校的合作,向广大有志于从事夕卜贸行业的待毕业生推行此班。

在业界,该班的设立引起了专业老师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阿里巴巴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对未来的实际工作有更深的体会;而另一方面,学校推荐培训班给学生,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阿里巴巴的这种纯应用性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的补充左右。为了做好学生就业的工作,我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选择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并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与阿里巴巴合作招生成功并开班的高校,学生培训后全部通过了阿里巴巴的认证考试,大多到阿里巴巴所推荐的就业岗位工作,普遍反响较好。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我也是与阿里巴巴外贸培训合作班的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了此班的招生、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整个流程,试图以此来思考和审视大学教育中已有的外贸专业培养方式的不足,通过借鉴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有益之处,探讨独立院校培养更具实践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的策略。

三、对当前外贸实务相关课程设置的改进策略

基于对本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对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了解,现综合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做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及相关 课程的衔接

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把外贸实务课放在大二下学期,单证课放于大三上学期,而与两门课程都有很大相关性的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等内容并无专业分工,两门课程的老师对于其中的具体内容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使得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零零散散,不全面具体,而这些贸易惯例,是当前国际贸易实操的基础和国际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为外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单证课程以外贸实务课程和专业英语为基础,而一些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外贸英语课程,仅仅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并不能满足外贸专业学生制单、处理发盘、询盘以及外贸实际业务的需要。

虽然,单证课与外贸实务课程是作为两门课程,但实务课的各个部分如:合同、保险、运输、结算等内容都包含对于单证的要求,因此或多或少地会被提及,而又不能提及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授课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短时间内吸收效果有限;此外还会影响后面单证课程的效果。

针对如上所述的现实情况,建议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将单证、外贸课程合并为一门,分两个学期上课。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外贸中单个流程的全部内容,掌握起来更细致、全面;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外贸专业英语课程或者代替传统的商务英语;第三、可开设单独的“国际贸易惯例”课程做为选修课程,系统讲解外贸领域重要的惯例,以培养学生利用国际法规惯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即运用外语(主要是英iA)教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鉴于国际贸易工作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十分必要,然而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大,受到学生英语水平和教材选择的种种限制,例如当前在国内就找不到一本较好的本科级国际贸易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的情况。另外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尤为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贸专业双语的改革应注重:首先应将双语课置后,学生学过专业英语之后再开设双语课程;其次应注重双语教材体系的开发建设,与其选用汉语教材也不能用不合格的教材,这样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要注重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提供机会给老师学习交流,多提供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三)增加设置外贸专业电子商务实训课程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外贸方式的极大变革,新条件下的外贸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很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找 到客户并拿到订单的外贸业务员,能否高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衡量其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班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合电子商务平台 的利用,这样就弥补了一般高校教育的一个空缺,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外贸实操能力和就业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增开了“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此课程的优势在于借助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电子商务外贸平台,使学生结合已学的外贸知识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学习客户发掘、在线信息、询盘管理、客户管理等重要技能。学生学过这门课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好地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先关课程的积极性,目前该课程正在进行中,学生反响较好。

(四)灵活教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i)II班的老师上岗前经受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老师讲课沿袭了阿里巴巴以往给客户做培训的一种风格,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老师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安排一些实操竞赛;设置一些奖项来表扬可以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设置一些表演节目的环节甚至通过一些小游戏减轻学生的困乏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连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评价和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促进等。

虽然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些剥专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无法复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人数较多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阿里巴巴外贸班是小班教学(30人左右),教学时间是整天的课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大学校园的老师能够更多地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适当地选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课堂参与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裨益的。

(五)对在校生职业教育的增强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24-02

会计电算化是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中非常重要、居于核心地位的一门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财会类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涉及到的内容不但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作为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成为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重点理应放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虽然会计电算化相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优点呈现,现代办公都普遍采用电算化模式。但现目前在电算化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令人担忧,已严重影响到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改进。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虽然中国会计电算化教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但在部分学校,教学仍然是依靠“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或者由于机房安排等原因,理论教学课时占相当大比例,上机时间、实训时间严重不足。或者即使是按照教学大纲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上机,但是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2.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也不具体。相对来讲,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也不具体这个问题,才是目前电算化教学最大的问题所在。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完全以电算化考证为纲倾向。这种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有这个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纯粹以完成某本教材内容为任务倾向,不联系社会实际,照本宣科,违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宗旨。

3.没有分配好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大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与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内容重复。从教育部职成司指定的教材到各省电算化考证教材或者众多中职学校采用的其他教材来看,这个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挤占电算化模块教学与实践。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软件架构学习和软件操作取向的问题。部分学校对于软件架构比如系统开发、编程、函数、逻辑运算等等内容也有深入学习,这些方面的深度以及广度已经超过了中职电算化教学的要求,反而影响了电算化软件操作为重点取向这个根本。

4.实践不足的问题。许多学校的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现象。体现在实践时间不足、流于形式、与社会需要脱节等方面。而且,会计电算化相对手工会计来讲,本来实训课时就少,课程又只有一门,就更使得实践不足问题突出。

5.仅仅讲授一个电算化软件,没有尊重市场有多个软件并存的现状。中国中职学校80%以上都是采用用友软件来教学的,但是,根据研究机构CCID的《2009―2010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显示,在2009年,用友市场占有率却在20%左右。众多学校采用用友软件来作为唯一教学软件的原因,除了用友是销量第一的软件外,也因为用友是现目前财政部考证的指定软件,但是市场现状却是多种财务软件并存的局面。

6.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现有中职师资状况还存在学历层次低、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实践与从业经验等问题。虽然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缺少校外实践工作,且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试想没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师资队伍,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7.考核方式与社会衡量标准严重脱节。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采用纯粹笔试的方式或者简单机试的方式考核学生,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训实践能力测量。而社会衡量标准则是考核雇员动手实操各功能模版的技能。学校评测严重与社会脱节。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之具体建议

电算化教学应面向会计电算化岗位操作者,以软件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做如下改革:

1.应重新审视教学培养目标问题。重新审视教学目标问题,就要取消以考取电算化证为纲、以及以教完某本教材为任务的短期行为。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会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组织教学中更重视实践教学,特别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应是结合实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各项操作、各模块功能详述、不同版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各种类型企业电算化特点等,为达到培养具备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最终目标服务。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重实践课程设置。从电算化教学现状来看,在电算化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评测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也要改革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动手实操电算化软件。现代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必须尊重且遵循这个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重视上机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学生岗前实习、操作技能考核等。从知识模块来讲,具体应重视:使学生学会电算化初始化设置、基础财务环境架构、填制凭证、账本生成、报表设置与生成、往来核算、工资核算、资产管理等重要模块的各项操作。在目前的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50%,大部分学校几乎就没有案例分析课和岗前实习环节,这是亟须改善的。

3.与会计电算化考证结合有度。如前所述,以考证为纲倾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这种以电算化考证为纲倾向是否合理呢?我们分析一下财政部的考证大纲,其内容共四章: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计算机的一般知识,硬件、软件常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第三章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第四章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要求。

而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电算化技能的现实需求则是:能熟悉初始化设置、基础财务环境架构、总账操作、报表生成、往来核算、工资核算、资产管理等重要模块的各项操作技能。而考证大纲第四章才含这部分内容且不完整。所以,电算化考证大纲并不适合作为教学大纲。而且,考证大纲中有大量计算机基础内容,严重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重复,且挤占了电算化模块教学时间。所以,与会计电算化考证,就需要结合有度。比较好的做法是:参照考证大纲而不是全部照搬,取消其中计算机基础众多章节,强化核算软件操作内容。另外,对其自愿考证的同学另行辅导作为补充。

4.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素质电算化教师队伍。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操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

为此,建议如下:(1)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培训或专业进修。(2)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3)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把企业里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4)在职称评定标准中,修改现行的科研型唯一职称评定标准,认同实践能力型职称评定标准。

5.课程内容设置应重新分配好计算机内容与电算化内容。笔者建议:一是要删,即删除众多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严重重复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的一般知识、硬件、软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章节;二是要增,即增加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架构内容,比如数据库安装、服务器配置、财务软件安装调试维护等必备知识,而且增加的知识点,只需要简单讲解,并不需要像计算机专业那样深入讲解,但是,这些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架构内容,却是会计电算化人员必须掌握的。试想:连一个软件都没有安装成功且设置好,怎么运行呢,更谈何实操呢?

6.改进实训,建立三种实训模式。除了前述的应加重实践课时设置外,对于现目前单一的按教学模块实训模式,也应该改革,应建立三种实训模式。一是按教学内容模块顺序实训,这适合于教学初期,这也是现目前普遍采用的模式,但仅有这种实训是不够的,还应补充以下模式:二是岗位实训模式,即设计多个实验角色,如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出纳、制单等,并采用分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换岗位实训,这种实训模式比较能反映社会就业岗位的现状,能做到教学与学生就业相融合。三是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一体化模式,即采用基础会计最好是财务会计课程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另外,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让外来人员知道其真实的会计资料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所以为了完成电算化实训课程,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

7.改进考核评测方式。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应试式的,这种方式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所以应改革。建议如下:一是分模块阶段考核,即分模块按模块完成进度程度评分;二是综合考核,即按照完成综合实训进度的程度评分。这种改革,有利于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会计电算化已是现目前社会财务工作的主要办公模式,培养具有电算化实操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要求。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目前电算化教学中的各种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算化教学的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实需要的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会计;职业素质;培育力度

职业素质主要分为以下两点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第二,职业能力。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将一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而且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标准、情操、品质的总称。职业道德可划分为:会计本身的客观定律;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还有会计人员的德行三个方面。职业能力就是你的专业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

才,是现在中职会计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因此,学生学习也较为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而且较为认真、努力,但由于缺少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中职会计生一直都存在个体发展不平衡的现

象。在教师方面,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改革的进度过于缓慢,并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改革深入实施,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教师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墨守成规,课堂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模式;由于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进行实训,导致学生职业技能无法提升;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职业培训力度不够,且需要加强培训投入等。

2.学生的就业形势方面

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再受到局限,除会计员外还可以从事更多职位,如,出纳员、仓库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专业相符的工作,但是薪资报酬很不乐观,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欠缺技能应用能力,无法适应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1.培养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就是会计知识的发展过程,而会计学科研究的灵魂就是创新。在会计改革前辈不断努力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在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洪流中,开辟出属于会计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2.掌握科学的方法

会计学科不仅仅只有会计制度,还有会计方法体系等,这种理论研究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同时会计学科的新领域,如,会计实务的发展,也需要运用各种各样有效的方法。

三、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策略

1.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社会上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是盲目的,只有技能创新人才,

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度。大部分中职院校将传统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完善得更加科学合理化,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虽然,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给学生就业增加一份保障。校方可通过举办各种会计专业竞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会计讲师,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专业的知识,传授专业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2.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很大一部分会计毕业生就业首选是中小企业,因此,教师可多走访、考察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把理论知识教学比例适当降低,从而为实操教学提供便利。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中职会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经济、科技都在高速发展,由于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会出现更多的新兴职业,对中职学生就业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各界更应该重新审视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只有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素养,才能让中职生在未

来就业的道路上更具有竞争力,就业机会越大,更具有发展前途,在不断的学习历练中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