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律动音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情况分析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是他们创造力的萌芽期,而音乐活动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6岁儿童发展指南》也提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幼儿的律动教学通常就是采取“示范―模仿―练习”这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在以往长期的活动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式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违背了音乐教育要尽音乐艺术之才能,发挥音乐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解决思路及方案
面对未来,“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教育的目标和口号。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有效,音乐的潜力无穷,对教育的作用胜过任何工具。”通过长期在音乐律动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学习,结合幼儿园自身特色办园理念,我知道,作为幼儿园的一线工作者与管理者,应该积极带领教师团队不断地探索、创新。因此,通过和教师团队的长期教学实践论证,我们觉得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解决音乐律动教学中枯燥的固定模式。
1.语词替换法
替换法是指幼儿可以用新的动作或语词将音乐律动里的内容进行替换,是一种简单的创造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又能增加幼儿学习的新鲜感,促进幼儿轻松、自如地参与音乐律动活动。如,在小班的音乐律动活动《我最喜欢》中,幼儿通过欣赏音乐,先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音乐里面有“喜欢拍拍手、踏踏脚、跳跳舞”的语词,通过老师引导,“小朋友除了喜欢拍拍手、踏踏脚、跳跳舞,还喜欢干什么?”老师不限制幼儿的想象,幼儿创造出了“我最喜欢吃鸡腿、扭扭腰”等多种语词并伴动作,给了幼儿充分创造的空间。
2.形象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幼儿可以通过老师引导将音乐里面的声音转化为图画、动作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清晰地让幼儿感受音乐。如,在音乐活动《三只小猫》中,平时幼儿可能对声音的表示只能是听、唱,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则是引导孩子用画的方式来进行表现,首先让孩子们听听小猫叫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比如说长长的、短短的,或是由高到低,然后再鼓励孩子用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在孩子通过图画创造的同时,又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动作变换法
变换法是指幼儿可以根据老师或同伴提供的动作进行进一步的创编,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轻松应对动作创编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在大班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里,幼儿的已有经验是认识狮子,了解其动作特点、声音特点,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老师引导,“帅气的狮子国王可以用什么动作?美丽的狮子王后可以用什么动作?”幼儿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就能轻松完成动作的创编。
4.倾听法
倾听法是指幼儿通过安静地欣赏、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并能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里的元素,如,高高的声音时高高站立、低低的声音蹲下慢走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仅能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动作技能得到提高,又能大大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2
关键词 律动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93-02
1 引言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律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 律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律动表演来创设情境 音乐的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所以音乐教学与艺术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音乐通常被称为舞蹈的灵魂,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歌唱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往往在歌唱过程中或需要加入肢体动作来衬托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这些肢体动作可以称为表演,表演在音乐表现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肢体表演,也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学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有一些比较平淡但是不容易控制音准的音乐内容,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这些音乐不容易吸引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法提起小学生的好奇心。音乐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容或故事,让学生对该音乐产生悬念;如果歌曲中存在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让音乐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创造情境,能够迅速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改变教学内容重复、方法单一的情况,更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音乐的旋律,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创设鲜活的音乐情境,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目前音乐动画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更具色彩与声音于一体,生动形象,充满吸引力。音乐教师应该让多媒体变成自己的得力助手,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学习音乐。
律动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律动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是课前引导、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选择简单的律动音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律动音乐的选择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律动音乐往往欢快易懂,节奏比较简单,有了律动音乐的引导,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音乐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律动教学法具有将抽象音乐具体化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与律动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会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律动教学法的融入更能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掌握好课程进度。
律动教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促进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成为音乐学习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导权更多在音乐教师的身上,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号召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能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对音乐的学习,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教师能否善于应用律动教学法,如上文中提到角色扮演的方法、律动音乐的方法等。小学生的表现欲是比较强的,在音乐律动中学生能够融入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的美和奥妙,从而更加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 运用律动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律动虽然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需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要分清主次,律动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占据的时间也应该把握好,不能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律动最大的作用。律动的运用需要研究,但不能把律动作为教学的全部,律动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很多教师分不清律动和舞蹈,律动不是舞蹈,但是舞蹈可以律动。因此,“体态律动”可以看成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但是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律动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教学。
4 律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严格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在音乐知识教授过程中,相对应的音乐知识要与音乐文化氛围相结合,还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律动要素。小学音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和音乐灵感是不同的,如果能把学生的音乐潜质与音乐学习结合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但是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想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才能,就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根据各自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安排音乐内容。
塑造多元文化音乐课堂 在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前边提到的用表演创造情境也可以看成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融入多种与音乐有关的文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把所学的音乐更好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目前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音乐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这些值得小学音乐教师审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能力。
5 结论
教学资料是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当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可以看成教学准备的一部分,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直接影响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很重。要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水平,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总结,营造“趣味教学,趣味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飞.用心聆听感悟鉴赏音乐以情演唱传达个人共鸣:小学音乐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张瑞.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152.
篇3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律动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分析
目前,各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而音乐律动教学,在很多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由于人数、空间、条件等各方面问题引起的音乐学习的局限性。律动的元素包括:时间、空间与力量。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涉及这三个基本元素。只要学生不断积累表达经验,适宜的空间便可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最重要的是音乐律动实践并不限定学生身体动作的姿态,也就是说,律动虽然某种程度上与舞蹈相似,都运用身体动作并以视觉效果呈示,但在身体美学的视野里,人的身体本身是接受与传达音乐信息的首要媒介,更是创造音乐的首要乐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们可以通过更加细致地关注身体审美感受来掌握和训练身体的感知能力,在人的感官、感情和运动中,运用身体意识进行审美感知、回应和表演。律动以身体意识为基础建构直接的音乐元素以及音乐感表达的理念。对精神的控制以及对身体的支配使得律动实践朝着积极的情况发展。
二、高校公共音乐律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及体会
首先,音乐律动最本质的目的是结合身体有意识的动作和听觉意识,将音乐中所有的信息视觉化,这种表达将紧紧围绕音乐的结构、音色、旋律起伏的变化而进行,然后在身体动作中表现出对音乐元素的解析和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律动教学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动作能力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学习者通过肢体运动,解放心里和生理的拘束,将自己投入音乐的体验和表达过程即可。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每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不同的律动表达。其次,个体音乐律动的多元性和即兴性为每个人的个性表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律动并非无规则的身体行为,而是在有意识地控制下将身体的动作组合,归纳为自然的有情感内涵的律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积累一定的动作行为方式,学习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动作,完全放松的进入音乐的感悟中。适当的身体动作对应一定的音乐元素构成,因此,对于身体的解放和肢体动作的发掘与探索需要教师在律动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美国当代哲学家舒斯特曼,在对艺术和身体感受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讨中总结到:“审美感知必然总是通过各种身体感官而获得的,并且,它可能正在引发一种更加身体化的、肉体化的艺术运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包含在艺术感知过程中的身体审美感受,从而使我们的艺术鉴赏更为敏锐……”,并且HUHUACHUNNI护花春泥“更好的身体审美意识和训练能够在总体上改善我们的感知能力,因为他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控制我们的感知感官。”舒斯特曼的论断无疑是中肯而准确的,在音乐律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提倡和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的动作语汇,而不是单纯的模仿。经过不断积累和训练,当听到音乐随即用身体表现出来时,每个人动作的呈现必然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即兴性。第三,律动教学是节奏感知节奏与音高训练的完美结合。节奏和音高是音乐构成的两轴,其他音乐元素都在这两轴的基础上向外向上延伸。对节奏进行感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对音高的训练却带有强烈的文化因素,相比之下,以节奏训练作为音乐学习的切入点可以非常好地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并且有利于学习者整合各种音乐元素。早在上世纪,达尔克罗兹就尝试利用身体的律动与节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节奏的训练,拍手、口哨、响指等等都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素材。发展至今,这种律动教学方法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称为Bodypercussion(身体打击乐),即利用身体各个部位不同的音乐效果结合节奏型,加以灵巧的的身体姿势变化形成极具听觉和视觉冲击的形式;一个称为Vocalpercussion(嗓音打击乐),即通过嗓音的变化而发出不用音响节奏的方式。在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采用灵活的律动教学方式,将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作为欣赏之外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体验的音乐律动也将变得更为活泼和生动。经过近几年来对音乐律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对上课人数以及教室空间的要求,因为学生和老师都要动起来,所以传统的教室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第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非常之高,一个好的律动老师不是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甚至是跟随者,观察学生的特点,然后给予最合适的引导与教育;第三,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于情商的培养不足,上课时自愿投入配合教学和大胆探索身体动作可能性的的意愿也各有差异,为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作者:梁睿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篇4
关键词:律动 小学音乐教学 作用
下文主要讲述了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地利用律动,让学生亲生实践,培养学生自身的特长;律动可以创造小学生音乐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进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之中;律动可以调节课堂活跃的气氛,缓解小学生的疲劳状态。
一、科学地利用律动,让学生亲生实践,培养学生自身的特长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律动,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气氛,律动能够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共同参与音乐成长,并且能够启发小学生的表演欲望,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表演活动,当小学音乐课堂中遇到表演的需要时,老师都可以提前编制好音乐舞蹈,并且在学生的音乐课堂上亲自表演,小学生很容易就会被教师美妙的舞蹈吸引,这样就会很积极地参加学校的舞蹈编排小组,加强舞蹈的专门训练,这样就能活跃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亲身实践,能够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精神文明生活,完善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律动可以创造小学生音乐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进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之中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注意力普遍都不集中,一般仅仅维持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小学教学中,音乐教学的课程一般比较少,是一种爱好和兴趣,音乐教学课程开始时,小学生很难做到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音乐教学难以维持和进行,在音乐教学课堂正式开始前,适当地律动能够改善这种不良的状况,音乐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创设音乐教学的情境,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大脑进行刺激,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气氛当中,对音乐产生兴奋,学生可以对着音乐的起伏,打着节拍跳着舞蹈进入教室,音乐课堂教学之前就为学生创造了浓郁的音乐气氛,小学生对音乐产生喜爱,融入音乐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学好音乐课就容易得多。
三、律动可以调节课堂活跃的气氛,缓解小学生的疲劳状态
(一)长时间的课堂学生会让他们对课堂产生厌恶和疲倦,心理上很不适应,针对小学生课堂学习的这一现状,教师在课上时间可以安排律动,在每节音乐教学课堂的中间,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让学生自己或者老师亲自引领着做律动,比如说:自由伸展四肢、晃头或者扭动等等,学生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有效地缓解小学生疲劳的状态,学生的大脑也得到放松,学生保持学习的愉快心情,调节学生音乐教学课堂的气氛,有助于学生音乐教学。
(二)律动是一种即兴的音乐,即兴律动可以根据音乐的创设情境和节奏即兴创作律动,律动可以是学生自身的发挥,也可以是老师的创作,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散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想象的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是把音乐方面的技能训练和音乐的理论知识放在首位,不太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天赋和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是将学生的创造能力贯穿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始终;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发现,小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美妙的音乐所感染,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一般不能满足音乐歌曲给他们带来的享受,不能够安安静静地将歌曲听完,听歌曲的过程中,自己会不自觉地做出扭动的动作或者陶醉的表情,小学生边听边唱变作舞蹈动作才是小学生音乐教学课堂的真实写照,也更符合小学生表达自身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在学生身边对学生实施鼓励和有目的的引导,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律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学会歌曲后,教师根据歌曲的韵律和情境,利用逼真的律动和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亲身感受歌曲,调动学生对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己随着歌曲的播放感受音乐带给心灵的震撼,然后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逼真而且优美的形态律动,表达自身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尊重,这样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课堂虽然活跃但是不混乱,虽然动情但是有秩序,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和启发下,学生在课堂中心情舒畅、自由地学习音乐,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音乐素质。
(3)律动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律动对于小学生的性格形成、小学生的形象、小学生自身的修养及思想道德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教育,比如说:在小蜻蜓这一课堂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根据小蜻蜓的形象及小蜻蜓歌曲的韵律创造形体律动,有的学生模仿小蜻蜓点水,有的学生则模仿小蜻蜓的两只大眼睛,老师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小蜻蜓在干什么呀?为什么每天都辛勤地在天上飞来飞去呢?学生就会就自己的经验回答:捉蚊子。教师就会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想教育:小蜻蜓是益虫,它在天上捉蚊子,我们要爱护和保护小蜻蜓,不能随意捕捉小蜻蜓,通过形体律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
结束语:律动打破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的模式,学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亲身感受音乐带给身心的放松和震撼,音乐的美妙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及自身的修养起到促进作用,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凤华.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2]魏自昭.小学音乐教学的两点体会[J]
篇5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外较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接受最多,应用最广的是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节奏,泛指均匀、有规律组织起来的音乐长短关系。在音乐指音的长短、强弱有组织地进行。二者各有特点,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共同点特点都是以“动作”作为表现的基本特征。在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度教学中,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 从走开始,走是人体最基本、最富有节奏的本能动作,除生理缺陷外,人人可及。走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可以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如快走、慢走、轻走等等。走到形式千变万化,应可能地变换形式,避免单调乏味。
二 探索人体节奏。以走为基本单位,探索出与人体有关的其它节奏。例如:
碎步,1/4拍。用脚尖快速交替的动作。
跑步,1/2拍。双替小跑的动作。
走,1拍。自然迈步。
摇步,2拍。
进退步,3拍。三步舞步法。
转体,4拍。
三 节奏练习
1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例如歌曲《我的祖国》,4/4拍。
2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3用手拍出音乐的节拍,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4用脚走出音乐的节拍,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
在进行上述身体锻炼时,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中,全身协调活动的效果最佳。
大幅动作优于小幅动作,全身协调动作优于某一部位的动作。
让学生实际体验节奏。通过学生自身的动作,使他们对音乐节奏更有直观、更体的体验。首先要求把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变为身体的动作,然后通过大幅度身体动作体会到的节奏转化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篇6
体态律动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它在根本上服从音乐指导,在音乐教学中却是一种较新的课程类型。它打破了传统单一坐着不动的上课模式,把“动”引进课堂,以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出现在音乐教学中。
1.律动让课程更加浅显化
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需求进行。注意力的短暂性、个人兴趣的广泛性、思维的丰富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而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的正是掌握这一特征的表现。音乐教育是综合了乐理,欣赏、视唱与乐器、唱歌教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各门课程既独立又联系,运用律动教学可把它们更好地融为一体。
例如在《鼓乐铿锵》一课里,欣赏的是打击乐,但是课本采用的《滚核桃》、《打溜子》等节奏太过复杂,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了解,所以我采用了“回声”效应,2/4 × ×∣X× ×∣0× ××∣0×× ×。谱子中的强拍是敲击课桌,弱拍为高举击掌,空拍为除以上两者以外的另一种音色。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这种节奏,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及解决了教学的重点,这一刻的灵感来源于“梦想乐团”的一次节奏表演。
这样知识得以浅化,学生易学。又如欣赏乐曲《蓝色多瑙河》时,我先做出三拍子步法的动律,突出强弱。学生因为年龄,羞于“动”,特别是农村的高中生。因此我先带一位学生“动”,随后像接龙一样带动更多的学生,这样边听边跳,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会自然记在心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
2.律动让学生充满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能激发兴趣,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例如,老师在上课开始时用明快、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教室,让学生在乐曲伴奏下做各种合拍的动作,极富生气,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处于感知音乐的美之中。在2011年,红歌唱遍全国,音乐老师应响应号召,积极地投入工作,当时排的是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曲本身就非常好听,我们再配以扇子舞动,简单的几个动作足以让观众动容。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排练顿时有了生气,对排练充满兴致,也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短短两周的辛苦,换来了极好的成绩。
3.律动让学生在意境中陶冶情操
有的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正是恰到好处。如《独特的民族风》一课中,教学目标是了解蒙古、及新疆民歌的特点。在拓展与探究环节中,我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配以蒙古族典型的“柔肩”、“硬肩”、“双踏”、“单踏”、“提压腕”、“小马步”、“板腰”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汗》配以“移颈”、垫步、踏点步、翻腕、柔腕、托帽手、点肩式、绕腕等。我再配以新疆手鼓敲出典型的维吾尔族节奏:4/4||:X.X XX OX X | X X X X.X:||反复敲击,不仅反映了维吾尔等新疆少数民族的风情,而且展现了青年人活泼、开朗、好动的个性。通过老师的示范及学生对个别动作的模仿等这样的律动游戏,学生身临其境,较好地记住了课本中涉及的各民族的音乐风格,通过拓展了解了各民族的舞蹈、服装特点及民族的风俗人情。因此,运用律动教学,既享受了音乐与肢体活动的快乐感,又在歌曲意境中提高了审美情趣,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陶冶学生的情操。
4.律动让学生实践,培养特长
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形象易懂、师生共同参与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并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表演活动中。每当遇到教材中可以表演的内容时,我都事先编好舞蹈在学生面前表演,学生看了以后会被深深地吸引住,纷纷要求加入学校舞蹈兴趣小组,进行舞蹈专门训练,这样一来,既活跃了全校同学课余生活,又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与音乐教学质量。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尝到了律动教学的甜头,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也因此更坚信:在音乐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律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能引导学生会动、想动、爱动、意动、情动、动静结合,愉快学习、主动学习,音乐老师忽视放松这一环节。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会有相应的表现,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动起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深圳柯晓斌老师在一次讲学中提到: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地喜欢你?她说:“除了要理解、尊重爱护、幽默、互动交流和鼓励外,教师还必须不断地扩充自己,要让学生继续仰视你,对老师的新鲜感不断上升,保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受益匪浅。
篇7
声势律动的运用理念
声势教学的理念起源于卡尔・奥尔夫所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它是把身体当成一种乐器,把拍手、跺脚、拍腿这种身体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加入一些有规律的节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叫做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律动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声势律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来理解音乐。
声势律动教学法探究
听音乐律动 听音乐律动就是选一些节奏性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然后在这个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身体、手脚把音乐表现出来。在班级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时,可以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我发挥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思维创造性、肢体协调性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而节奏律动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时,可以在音乐中设计跺脚、踏步的环节,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理解曲风。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节奏比较轻快、爽朗的音乐,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看视谱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歌唱这些音乐欣赏外,还需要把握音乐的节奏,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视谱的律动呢?教师在视谱律动的教学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肩膀、手臂、腰、臀、腿等部位的拍击,拍击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把这些动作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鉴赏中,想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就要使学生对音乐有源自内心的感受,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每首音乐的主题不同,那它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律动来理解歌曲的意境。比如: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牧歌》这首歌曲里面有我国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们了解意境,就要在动作中加上蒙古族柔肩的动作,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歌曲中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些律动的动作和知识会增加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
声势律动的重要作用
挖掘训练所有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行走、跑步、跳动都带有着节奏,这也就给声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节奏训练就是通过对于人体动作的训练来强化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更加敏锐,对于初中学生这个最好的接受期来讲,这种节奏训练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果的。
发展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学生在经过声势律动的训练后,在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这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们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也更加能够通过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结构。
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自己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兴趣,所以对于音乐的辨别能力和听力也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表现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初中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但是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模式不再像之前那样单一,促进了中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 声势律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量的高低、速度、节奏等都可以通过动作反应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听力,更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让每位学生对感情的表达更加细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声势律动;方式方法
一、对于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声势就是通过人体造型来发出声响,在当下的声势教学中主要包含拍手、跺脚等方式去营造声音,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方法。在当下的初中音方萄е校初中生通常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从中利用自身的姿势去找到富有规律的节奏,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有裨益。所以,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人都会带有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例如行走、跳蹦以及肢体的协调动作,都是有一定的节奏的。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完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以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将身体发展为乐器,实现人体与音乐的更进一步结合。初中时期也是开展学生节奏运动的最佳时期,学生对于音乐有着好奇心,自身对于节奏也较为敏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培养鉴赏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通过鉴赏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这种律动也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节奏律动完善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声势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具体的音乐传承必定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做支撑。加强课外音乐导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音乐技巧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节奏感。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些想象、动作来更好地参与音乐。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低沉的旋律也会让人感到忧伤,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的熏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好。不同的地区、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也都大不相同。初中生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课程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多去聆听和感悟,做到听和练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大草原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浩瀚无边的震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内容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传授一些经典的牧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课外内容以及有关的舞蹈,让学生带着身体的律动去体会歌曲的美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
总之,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一些姿势的律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蒙婷.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6(9):154-155.
篇9
一、声势律动及其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
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律动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律动是指身体跟着节奏旋律有节奏的运动,而声势了变动则是一种由于身体发出声音而造成的律动形式,如跺脚、故障等形式。其实演唱会中,人们跟着唱歌者有节奏的拍着巴掌、身体晃动,这就是一种声势律动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运用声势律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对教学进行推进,主要能发挥以下优势作用:
声势律动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因为声势律动的发展下,学生能够通过身体的震动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教学与体验,能够直接与节奏发生交流,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就是直接感知,对他们讲解千万遍的音乐原理,都不及引导对音乐课程进行一次自主的感知。这也是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特点所在。其二,能够增加音乐的魅力。其实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与舞蹈艺术等都是紧密结合的。虽然随着节奏的律动还不能算作舞蹈意识,但是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无形的增加了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音乐本身的魅力所在。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策略思考
1.借助于声势律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
律动是随着节奏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反过来推测,就是当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对律动的感知与感受,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与感受,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对知识的直观感悟,有时这种感觉是没有道理的,却是能让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律动,使学生一次次熟悉节奏,逐渐跟上歌曲的主旋律,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体味学习声乐知识,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歌曲第一时间形成感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所在。
2.借助于声势律动模仿节奏,提高辨识度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声势律动的模仿,提高对音乐的辨识度,逐渐实现教学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直都致力于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辨识能力,掌握音乐的精髓,但是在传统教学实践中,一直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实现的,有时,教师也会把一些有特色的音节内容着重强调给学生听,但最终还是跳不出模仿、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单纯的困扰与模仿所造成的负担,而对于音乐的节奏,尤其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节奏的理解与把握都不到位。而通过声势律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知方式、自己的动作方式,对音乐形成感知与理解,逐渐趋体味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的不同特色,增强对音乐的辨识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节奏律动组织音乐接龙游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接龙游戏中。这样的游戏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判断,通过不同的动作方式演绎出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而接龙完成一首完整的歌曲,这也是当前节奏律动教学的一种变通形式,通过学生对节奏律动的感知与演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幫助,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完善。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感知、辨识。对于一个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对知识的整体感知能力远远大于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加以推进及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完善。
4.重视创造性教学工作
篇10
关键词:新体系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而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着重用身体去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极大地发挥孩子们的音乐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使得孩子们迸发出极强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新体系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体态律动的应用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有意义。
一、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新体系教学特别强调实践,体态律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备“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在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新体系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氛围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W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在新体系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律动起来,可以使得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容易。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三)有助于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在新体系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二、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如何引入体态律动
逐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增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让孩子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并随之播放节奏和韵律感强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迈步,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跺脚、拍手、耸肩等)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二)如何表现体态律动音乐的音调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拍肩或拍腿两次;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拍手,弱拍的时候只需拍肩或拍腿一次。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如何近合理的示范
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