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安全技术趋势

篇1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架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03

0 引 言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类与计算机的直接对话,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那么物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就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人类与物体交流、物体互相交流的场景需求。物联网普遍被人接受的概念由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提出,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已经到来,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嵌入各种信息收发装置,人们将感受与传统通信交流方式不一样的交流渠道。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体与物体相互连接的互联网,它以互联网为根基并与传感网、移动通信等网络进行有机融合,并加以拓展与深化。物联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具有感知全面性,即通过感知技术脱离时空限制来获取目标信息;

(2)具有传输准确性,融合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优点,将感知信息精确发送给目标,满足实时性要求,同时物体本身还要具备数据接收和解释执行的能力;

(3)智能化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先进的智能计算技术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妥善分析与处理,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控制。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各种特性要求上的差别,由于自身特性,物联网在即时通信、可靠性、资源准确性等方面需求更大。物联网的安全构建在互联网的安全上,需要在制定物联网安全策略时将互联网安全作为基础,还应充分考虑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特点。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的需求更加明显,以上这些问题都为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物联网安全理论基础

1.1 物联网的安全需求与特征

当今物联网安全机制缺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感知层的节点受到能力、能量限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并且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完成,以致其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协议等也未能统一标准。攻击节点身份、对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有意破坏、恶意手动攻击等都对物联网感知工作的安全造成威胁。目前的通信网络是人类个体作为终端进行设计的,数量远不及物联网中的感知节点,通信网络自身承载能力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通信的安全风险。大量的终端节点接入会造成网络资源抢占,从而给拒绝服务攻击提供了条件,对密钥需求量的增加也会造成传输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在目前的网络中,通过较为复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在物联网通信环境中,大部分场景中单个设备的数据发送量相对较小,使用复杂的算法保护会带来不必要的延时。

1.2 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融合性在我们制定安全策略时是尤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它集几种网络的通信特点于一身,同时也把各网络的安全问题融合起来。而且在对传统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研究工作发展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资源有限、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了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学习建设工作更加困难。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总而言之,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时,必须全方面考虑安全需求,部署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能够应对安全威胁,防止安全短板,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1.3 基于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安全体系结构

物联网是一种应用感知技术,基于现有通信技术实现了应用多样化的网络。我们可以基于现有各种成熟的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与衔接,实现物联网的融合形成,实现物体与物体、人和物体相互的认识与感受,真正体现物物相连的智能化。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三层结构如图2所示。

1.3.1 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

物联网区别于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感知层的存在,它处于底层,直接面向现实环境,基数大,功能各异,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该层涉及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主要负责感知目标、收集目标信息,包括条码(一、二维)和阅读器、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网关等设备。相对于互联网而言,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是新事物,是物联网安全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感知层安全问题有以下特征:

(1)一些有效、成功的安全策略和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感知层,这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源局限性造成的;

(2)感知节点数量大,不可能做到人工监管,其工作区域的无监督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3)采用的低速低消耗通信技术在制定安全策略和算法选择时要考虑时空复杂度以降低通信资源的消耗;

(4)物联网应用场合的差异性导致了需要的技术策略也不尽相同。

这里以RFID技术为例,由于RFID应用的广泛性,在RFI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乃至将来,RFID标签将存储越来越多的信息,承担越来越多的使命,其安全事故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而不再是无足轻重。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固有的资源局限性、能量有限性和对读写操作的速度和性能上的要求,都增加了在RFID系统中实现安全的难度,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算法复杂度、认证流程和密钥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与常规的信息系统相同,攻击RFID系统的手段与网络攻击手段相似,一般包括被动、主动、物理、内部人员和软/硬件配装等。现在提出的RFID安全技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其中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有可能被组合运用,但其需要一定的密码学算法配合。

1.3.2 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

物联网利用网络层提供的现有通信技术,能够把目标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递。它虽然主要以发展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但其广度与深度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和超越。网络规模和数据的膨胀,将给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与研究方向,同时网络也将面对新的安全需求。物联网是为融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技术而建立的,伴随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与高速发展,未来物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主要依靠这两种网络承载。在网络应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各种网络实体的可信度、通信链路的安全、安全业务的不可否认性和网络安全体系的可扩展性将成为物联网网络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物联网处于应用初级阶段,网络安全标准尚未出台,网络体系结构尚未成型,但网络融合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TCP/IP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结构更复杂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通信、网络融合、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服务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物联网面对的不仅仅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还由于缺少人对物联网大量自动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其终端数量庞大,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复杂等,这些因素都给物联网安全问题带来了不少挑战。物联网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博大精深,设计涉及网络安全接入、安全防护、嵌入式终端防护、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体系。物联网面临着网络可管、可控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还有许多与传统安全问题不同的特殊点需要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正是由于系统由许多机器组成、设备缺乏管理员的正确看管,设备集群化等特点造成的。

1.3.3 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

物联网应用层主要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具体业务,其安全问题直接面向物联网用户群体,包括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安全问题。此外,物联网应用层的信息安全还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取证等其他技术需求和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

中间件层主要完成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存储分享、智能处理和管理等功能。智能是该层的主要特征,智能通过自动处理技术实现,主要在于该技术的快速准确性,而非自动处理技术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该层的安全问题含盖以下几种:

(1)恶意攻击者使用智能处理期间的漏洞躲避身份验证;

(2)非法的人为干预(内部攻击);

(3)灾难的控制与恢复等。这种安全需求可概括为:需要完善的密钥管理机制,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可靠保证,高智能处理手段,具有入侵检测、病毒检测能力,严格的访问控制与认证机制,恶意指令分析与预防机制等。

应用服务层由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具有多样复杂性,导致它的许多安全性难点并不能使用其它层的安全协议予以解决,可认为它们属于应用层的独有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不同访问权限访问数据库时的内容筛选决策,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及正确认证,信息泄漏追踪,剩余信息保护,电子产品和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2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只是直观地觉得物联网安全十分重要,但并不能清楚其规划与发展路线。安全技术的跨学科研究进展、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及安全技术的融合化发展等新兴安全技术思路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发展和应用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目前,由于能够满足物联网安全新挑战及体现物联网安全特点的安全技术还不成熟,因而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完备,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跨学科研究、智能化发展、融合化发展、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等趋势。

未来的物联网发展和应用取决于众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其中物联网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各种信息安全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是关键因素。安全问题若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与持续关注,物联网的应用将受到重大阻力,必将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物联网是运行在互联网之上的,它以互联网为根基极大的丰富深化了人与物、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互联网功能的扩展,因此物联网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局面。倘若未来日常生活与物联网联系密切,那么物联网安全将对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3 结 语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将在更深入、更多样化的层面影响到信息网络环境,面对非传统安全日益常态化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信息安全本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力求在信息安全知识论和方法论领域进行总结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成东.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2

报告分析了网站安全技术前沿趋势。一、数据驱动安全将引领技术潮流。今年以来,主流的网站安全厂商均开始转向研发以全流量日志记录和大规模数据关联分析为基础的大数据安全监测与防御系统。这种监测系统会将网站的所有流量及访问过程进行记录并优化存储,并不断地通过多维度数据的关联分析来检测系统异常,一旦发现网络攻击,还可以迅速地还原攻击过程,发现攻击手法,甚至是实现攻击的溯源。

未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站安全产品,其市场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未知威胁的实时发现能力,对网络攻击的实时溯源能力,对网络威胁的及时预测能力以及对威胁情报的使用能力。

二、威胁情报将成市场关注的焦点。威胁情报将是未来一两年内,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安全服务技术。目前,威胁情报在国际上已有一些商业实践,但在国内尚属于新鲜事物。有能力提供威胁情报服务的厂商屈指可数。2015年8月,360建成了国内首个威胁情报中心,并于9月开始正式商用,目前主要为相关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提供威胁情报的信息服务。

三、机器学习与可视化技术迅速发展。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在机器学习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水平,将成为网络安全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大数据安全技术的另外一项辅助分析技术也显得特别关键,这就是安全可视化技术。安全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安全人员更加迅速而有效地分析安全问题,捕获安全线索,发现未知威胁。安全可视化技术是安全“看见”能力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篇3

安全态势严峻

这是普华永道第19年开展此项网络调研。11月29日,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服务合伙人冼嘉乐在一个媒体沟通会上对调查进行了说明。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家中国企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数量高达2577起,是前次调查结果的两倍。相比之下,在过去一年中,全球各行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数量却有所下降,平均每家企业为4782起,比2014年减少3%。与此同时,中国受访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预算比去年减少了7.6%。

尽管从平均每家受访企业检测到的安全事件数量来看,中国受访企业要少于全球受访企业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受访企业的安全事件处于上升趋势,而全球受访企业却处于下降趋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冼嘉乐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你攻我防”的状态。国内网络安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互联网+”战略加速了中国传统行业“企业触网”的进程,以往缺乏相关经验使得很多传统企业受攻击的数量大幅增加。他强调,这种安全事件数量增加的态势不仅出现在今年,接下来的几年还将持续。

关注新技术的安全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88%的中国受访企业认为,它们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受到了数字化战略的影响,投入的重点在那些与企业自身的商业战略和安全监管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方面。此外,31.5%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有意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安全技术领域进行投资。

冼嘉乐认为:“国内一些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在调整信息安全的投资方向,通过加大对先进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来强化其独有的商业价值,为业务增长保驾护航。”

在商业机会和风险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加强物联网中各个连接设备的网络安全,以及利用云计算来部署企业关键应用已成为企业探索的主要方向。调查显示,57%的中国受访企业正在为物联网安全投资,而全球受访企业的此数据为46%。与此同时,已有约45%的IT系统是基于云计算部署的,而全球受访企业的此数据为48%。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技术

前言

在“大数据”的背景时代下,信息处理方面不断的创造了奇迹,这也会对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面对新时代的来临,需要不断的发展自身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处理技术也应该用于挑战面临的机遇,为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做好前期准备。

1.信息处理技术的概念

在企业的管理数据处理中,信息处理技术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信息处理技术,使信息数据的输送、获取和检测、处理等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处理技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用途很广泛。在现代化办公中,使用信息处理技术之后,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还能有效利用高科技的办公设备,实现“人机结合”。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对于办公模式的影响是极大的。

2.大数据时代的新机遇

2.1云计算受到热捧

在大数据时代中,云计算得以广泛普及,随着云服务的到来,这种趋势是很明显的。云计算整合了传递过来的数据,它拟定云平台,互通电子数据。借助于云平台即可上传信息、下载必要信息。在新的环境之下,云计算拓展了常规的范畴,提升服务性能,助推了更长久的自身进展。依循自主创新,云计算提升了日常流程的性能,增添了创新性。

2.2物联网的诞生

当今社会中的物联网将新路径的信息传递、计算机新技术、通信必备的新颖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项新型的产业,将信息处理应用于成熟的网络体系之中。物联网的外延有很多,比如地铁磁卡、医疗卡、电子钱包等。现在,传统的红包逐渐被电子红包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这些都是物联网的优势所在。

2.3新颖的数据挖掘

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人们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探寻数据的内在规律。从整体上来看,数据挖掘包括初始预备阶段、探求潜在规律、表达这三个阶段。数据挖掘添加了决策流程内的更多便利。遇有海量数据,同时缺失信息,即可求助于这样的数据挖掘。这是因为,很多企业配有的数据库仅仅可以录入数值、查验并且统计。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搜集得出的数值之中,找到必备的提炼信息的难度是很大的,更不用说发现查找规律。在这种情形之下,就很难明晰深层的某一规律,无法表达规律。如果可以准确地分辨出信息之中的侧重点,那么就可以得到潜藏着的必备信息,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2.4方便企业拟定正确的决定

通过物联网,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充分展开。通过解析流程,方便各个阶段的决定的拟定。举例而言,针对企业中的目标群体,分析员工习性、爱好兴趣。通过专门的解析,从而做出准确的决策。

3.大数据时代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

3.1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技术

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就是信息的收集。仅仅只有当信息被收集之后,才可进行大量数据进行存储、计算以及传播。在对目标数据源监控之后,把数据采集存放到结构化的数据库之中,以便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输入,接下来是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目的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加工处理。最后,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被收集和处理,并通过社会传播,最后提升了信息的价值。

3.2信息存储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是在需要调用相关数据时,可以直接调出使用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借助网络和介质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特征是容量大、变化迅速。只有在信息存储技术可以快捷的、长时间的、稳定地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的情况下,才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3信息安全技g

大数据时代信息系统的特征是互联性较高。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技术不再是对孤立的数据信息的处理,而是在基于信息系统整体进行的。信息安全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他也给计算机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所以,怎样提升信息安全?本人认为,可从下面三个角度出发来考虑。第一:打造更加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第二:增强大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大数据时代,以往的信息安全技术可能不再适应现代信息安全的情况。所以,应当加快大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增加人力和物力、财力的投入。第三:对于重点信息加强监测。在大数据时代的大量的信息中,系统数据泄露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有必要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加强重要数据信息的监测。毋庸置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的创造价值极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世界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改变。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44-01

1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1.1 信息获取与信息加工

在信息处理中,信息获取是最关键的内容。只有将信息收集在一起,相关工作人员才能整理、存储与传播信息。为获取信息,就需要监控数据源并完成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完成以后,还要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服务于信息系统。信息加工则是利用信息处理系统完成已获信息的整理与加工,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目前,我国对于获取信息的加工技术已经趋向成熟,数据高效索引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都能够影响到数据获取与加工。

1.2 信息存储技术

所谓的信息存储技术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储存媒介完成加工后信息的存储,同时为其构建数据库而使用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利用此项技术时,一定要正视数据库建设工作,不断扩大数据库直接调用能力,提供数据利用率。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影响,信息数据也逐渐呈现信息含量大、数据更新速度快的特征。正确运用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信息存储复杂化的特点,还能增强信息存储效率,进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现阶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并使数据信息带有明显的存储快速等特点,使其逐渐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存储技术。

1.3 信息安全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信息系y相互间的联系在不断增强,要实现信息数据安全控制,就要避免仅控制单个信息系统,而是应做到全面控制,并将所有具有关联性的信息系统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在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重视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次,做好相关安全技术的研发工作,正确认识现有安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展要求的现状。因此,一定要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研究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安全技术。最后,加强重点信息的监测,“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存储信息逐渐增多,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也容易给不法之人留下可乘之机,盗取重要信息,所以应做好重点信息监测工作,确保信息安全。

1.4 信息传输技术

“大数据”时代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后,信息传输也逐渐频繁,人们可以将自己所制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中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离不开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同时,计算机用户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整个过程就是信息价值的体现。因此,在信息传输技术上应做到高效上传与下载,节约用户利用信息的时间。

2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首先,数据挖掘的出现。所谓的数据挖掘就是分析各个数据,找寻其中的规律。数据挖掘主要构成阶段有三种,分别为数据准备、规律寻找以及规律展示。数据挖掘的出现可以显著提升决策能力,尤其是企业在利用数据挖掘以后可以了解到数据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在利用数据挖掘以后,企业领导者就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如消费人群的兴趣爱好等,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措施,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如通过统计搜索关键词,就可以了解到大众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分析出其心理趋向,企业也可以以此为依据,生产与研发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其次,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物联网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融合了很多高新技术,作为新型产业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领域。“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从物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产业也有很多,如养老系统逐渐趋于完善,且带有明显的信息化特征。微信红包、QQ红包等也都是“大数据”影响的结果。这些功能与系统设施的完善都在体现着物联网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2 挑战

第一,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逐渐提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利用率不断增加,很多人都会将重要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不必像以前一样携带大量纸质文件。将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既轻巧又方便携带,但由于受到安全因素影响,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也很容易丢失或被窃取。尤其是在浏览网页时,如果不能辨别信息真实性,很容易遭受病毒或黑客攻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也容易被非法人员窃取,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各个计算机用户也提升了对信息安全要求,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计算机用户合法权益。但依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安全性。第二,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多。为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提升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数据”时代对技术要求较高,技术型人才也会成为抢手人员,由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时间,这就出现了人才短缺情况。同时,管理型人才也成为社会急需人才。为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工作者转变现有思维方式,重视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

3 “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前景

3.1 向云计算网络发展

云计算也已经成为现代最关键的技术,将其与计算机网络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可以优化与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需要有不断更新的硬件作为支撑。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以往的计算机硬件难以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针对这种情况,企事业单位应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在构建网络中心的同时,增强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使其更加符合大数据网络方式。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网络软件,编程性和回应性都在增强,这样就构成了云计算网络。云计算网络的储存能力比传统储存方式强很多,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也可以显著提升,且能够消除原有计算机信息处理中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将问题迅速反馈给系统。在云计算网络的带动下,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也会更为快速,应用范围也将更广。

3.2 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各个数据系统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存储在个人终端设备上的信息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手机与电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有人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所需信息,但这也给非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他们只要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将他人信息窃取过来,使得计算机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也成为“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为提高安全技术,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系统管理,以此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以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与“大数据”时代安全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将其应用到“大数据”安全管理中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这就需要重视安全软件开发,形成新的安全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发展。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了机遇,但在机遇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利用科学知识弥补不足,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性,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人们需求,研发新型产品,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6

回望2016年,产业沉浮,风云激荡,哪些技术英雄书写下深刻的一笔?《通信产业报》(网)聚焦年度中国信息通信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网上投票,评选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2016中国通信产业金紫竹年度技术人物”,10位一线潜行的行业技术创新者成为产业热门技术领域的改革创新表率。

刘晓峰:把Polar码写入5G标准

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革命的风口,5G从研发之初就备受关注。

刘晓峰2009年加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负责3GPP国际标准化推进工作,研究5G NR(新空口)的研究及标准化,重点推进5G NR编码、URLLC设计、帧结构及Numerology、灵活双工设计等技术。

被誉为“通信技术的皇冠”的编码与调制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通信科学基础理论的整体实力,我国主推极化码成为5G短码编码标准更是把5G研发再次推向了舆论。

刘晓峰作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负责中国主推的Polar码国际标准化工作。他对Polar、LDPC、Turbo及TBCC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比较,把中国主推的Polar码成功写入3GPP国际标准,对全面推进中国主推5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5G标准化方面,刘晓峰还主推中国5G国际标准化三驾马车,明确了5G中国国际标准化主推的关键技术,并与国际上达成明确共识。在三驾马车框架下,国内企业对5G关键技术进行了分工与合作,为中国引领5G国际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技术贡献

作为3GPP国际标准化推进组的重要成员,负责Polar码国际标准化工作把中国主推的Polar码成功写入3GPP国际标准,全面推进中国主推5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张光辉:推动NB-IoT国际标准化

张光辉作为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在2016年硕果累累。在800M 3G重耕4G方面,牵头完成中国电信800M 3G重耕4G现场试验,解决重耕面临的同异频干扰等众多技术难题,为中国电信打造国内首个低频4G网络奠定技术基础;与中国联通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并完成了4G现网升级改造RAN共享,并首次成功实现4G共享网与CDMA2000、WCDMA和GSM互操作和与非4G共享网的切换,并解决了共享与非共享边界的切换等业界公认难题。

2016年,张光辉牵头三载波聚合和TDD/FDD载波聚合等4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立项,引领4G/4G+技术发展,主导中国电信4G+技术方案和规模落地;主导中国电信频率研究和4G+频率申请,使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频率使用4G的运营商。

同r,张光辉牵头NB-IoT 3GPP国际立项,解决中国电信部署NB-IoT所面临的NB-IoT和CDMA干扰共存问题,并在国内首个完成面向物联网应用的Cat1技术试验和商用。参与工信部5G推进组的相关工作和测试工作,推进5G相关研究和进展。

技术贡献

为中国电信打造国内首个低频4G网络和摆脱CDMA产业奠定技术基础;主导中国电信频率研究和4G+频率申请,使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频率使用4G的运营商;牵头NB-IoT 3GPP国际立项,在国内首个完成面向物联网应用的Cat1技术试验和商用。

胡云:让物联网落地

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本硕博十年的求学经历,为胡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2011年毕业后,胡云进入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无线研究室任高级工程师,两年以后晋主任高级工程师, 2016年初担任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总监,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工作:全面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整体规划,包括业务规划、网络规划等;负责中国联通NB-IoT/eMTC新技术及业务试点工作;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相关新产品新业务的研发,包括了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研制等;5G方面,参与中国联通5G未来网络架构以及未来新业务及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胡云作为中国联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带头人,完成中国联通物联网技术演进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国联通蜂窝物联网技术白皮书》;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专项规划,指导全国物联网业务发展及网络建设。针对窄带物联网业务(NB-IoT),代领团队从技术标准推动、产品研发、业务培育、应用落地,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和推动;率先实现了上海迪士尼NB-CIoT的试商用,加快标准化的进程;在广州完成国内首个基于标准化的NB-IoT端到端业务的打通,并推进到8个城市业务试点;在福州完成全国首个NB-IoT商用局的开通。

技术贡献

完成中国联通物联网技术演进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国联通蜂窝物联网技术白皮书》,推动NB-IoT全国多地商用。

唐洪玉:让云更安全

唐洪玉在网络信息安全行业深耕15年,在信息通信安全环境、技术、趋势的不断变革中,提出网络安全领域两大专利,其提出的“云计算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框架”被广泛引用,成为安全领域的事实标准。

身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总工会专家、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网络安全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CISSP、PMP、系统分析师,唐洪玉专门负责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安全产品研发及运营。

2016年,他带领核心团队研发中国电信安全帮产品,并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涵盖云安全、安全大数据、SDS软件定义安全、威胁情报、态势感知等重要功能,旨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安全厂商多、安全产品繁、安全投资大、安全人才缺等四大问题,被称为安全领域的“一匹黑马”。

2016年,安全帮产品已为100家企业用户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

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SDS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安全设备的云化部署和管理,以及安全能力的封装和业务编排,极大提升了云安全服务效率,为企业解决关键安全问题的同时,实现服务成本降低50%。

2016年,他带领团队研究并了《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站安全报告》,对2016年上半年网站漏洞、威胁情报、攻击安全、安全事件、安全热点问题、安全管理现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网站安全运营管理建议,对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权威的数据参考和实践指导,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日益复杂和严峻的今天,唐洪玉带领团队把信息安全技术的自主创新落到实处,用新的思维和技术不断改造安全手段,创新安全人才培养,成为信息安全的“守门人”。

技术贡献

2016年,带领团队开发中国电信安全帮产品并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解决企业关键安全问题。

胡森标:突破NFV转发性能

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胡森标一直与中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同步。聚焦柔性网络、SDN和NFV、云计算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公司产品布局,胡森标多年来奋战在信息通信科技研发一线。

在CT与IT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从2010年起,胡森标积极推进云、SDN/NFV的产业化工作,建立起具有丰富CT和IT经验的产品和开发团队,确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SDN和NFV的技术体系,并推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2016年,他带领团队以云网融合的理念打造了优秀的云计算产品平台,平台基础上开发赛特斯智慧云产品并获得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提名。

在科技创新方面,结合流媒体技术、SDN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云计算架构下的流媒体业务保障方案,并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奖。

2016年,胡森标带领团队攻关,开发出令业界瞩目的NFV数据转发性能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纯虚拟化平台BRAS设备单CPU 120G转发性能突破瓶颈。

胡森标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公司产品研发定位,以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实践来促进构建一个健康良性的生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技术贡献

作为国内SDN/NFV的先行者,带领团队以云网融合的理念打造了优秀的云计算产品平台。2016年,在技术上带领团队攻关,开发出令业界瞩目的NFV数据转发性能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纯虚拟化平台BRAS设备单CPU 120G转发性能突破瓶颈。

王瑞春:让国产光纤升级

在浙江大学学习材料学出身的王瑞春,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元老之一。

担任研发中心总经理多年,负责整个长飞公司光纤与预制棒等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技术平_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自2002年加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至今,王瑞春先后主持、参与并成功开发了长飞系列主要工艺技术与产品,包括大尺寸G655预制棒产品、200mm大尺寸预制棒、超低损耗G.652光纤、超低损耗G654光纤、G657光纤、VAD及OVD制棒平台以及相关芯棒与预制棒的开发等。其中低水峰光纤的研发使低水峰光纤成为长飞的主导产品;超低损耗G654、G657产品更为下一代光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更优化的产品选择。

作为项目带头人,王瑞春带领长飞完成了低水峰光纤的大规模生产工艺的研发,并获得成功。

目前低水峰光纤是长飞公司的主导光纤产品,为长飞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开发的G654 及G657类型的光纤,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2014年来所完成的VAD工艺平台以及正在开发的OVD预制棒平台,实现了高效的预制棒制备技术,解决了光纤行业的瓶颈,其中VAD工艺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规模生产的能力并在潜江基地投入生产。

在国产光纤厂商从技术追赶到逐渐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发展道路上,王瑞春带领长飞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技术贡献

作为项目带头人,完成低水峰光纤的大规模生产工艺的研发并发展成为主导光纤产品。其开发的G654及G657类型的光纤,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优化。

刘敏:变现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信息技术正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大数据逐渐对生产、消费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刘敏作为北京盛久盈天科技有限公司(IdataThinker)总经理,一直关注大数据领域,特别是在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下,如何高效利用系统内部数据、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数据和互联网全媒体平台的信息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业务模型和业务监测指标,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用数据说话,为企业提供增加销售业绩、降低成本、减少运营风险的决策依据和数据参考。

他还联合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教师和央企技术专家,筹备出版大数据统筹、数据治理以及数据资产评估的一系列丛书。

刘敏带领公司先后研发并生产出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相关的产品,并取得了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技术,主要有《盈科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盈科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盈科云计算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刘导的《基于定向搜索技术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和服务》项目已获得北京市科委重点扶植项目。

技术贡献

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IdataThinker大数据平台,并在其上建立了按照行业分类的经济运行的算法库和模型库,利用此平台公司承接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国有企业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国家部委、银行和数个大型企业的项目。

肖力:定义云安全

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的肖力,是阿里巴巴第一位安全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阿里云云计算安全事业部资深总监。从2009年阿里云成立的第一天起,肖力加入阿里云计算公司,组建与管理集团的首批安全技术团队,构建集团最初的安全体系。

领导阿里云安全团队,专注于战略方向、人才管理和行业投资,定义云计算时代的安全本质。

传统IDC要求用户对所有安全问题负责。肖力认为,到了云上,安全迎来责任共担的新时代,安全问题变成厂商与用户共同解决。在云环境下,云的服务提供商拥有更强壮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更强大的安全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快的应急响应能力。

肖力带领安全团队帮助用户处理每天访问量超过2亿次的密码暴力破解和攻击,每天帮助用户防御2000次的DDoS的攻击。2016年上半年,累计帮助用户修复了47万高危漏洞。

“更好地帮助用户在云上解决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多年来,肖力带领阿里云安全团队坚守初衷。

技术贡献

领导阿里云安全团队,引领阿里巴巴、淘宝等整个安全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及安全技术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王龙村:创新行业物联网

王龙村2000年加入脉科技,作为国脉科技的技术领军人物,本年度带领团队共同完成公司从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商到ICT综合集成商的角色转变。

从单一的服务厂商,发展成为与ICT领域众多厂商形成战略合作,从依托运营商,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的行业(区域)合作伙伴,在交通、教育、医疗、公安领域形成完整的ICT解决方案,特别是ICT技术在车联网及医联网中的应用。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国脉车联网解决方案,利用全球领先的汽车路由技术,抢占车联网入口先机。有望形成全国最大的物联网平台,带动万亿元产值的车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汽车电商、二手车交易、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环保监测、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维修、后汽车市场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国脉云健康平台,利用最先进的低功耗物联网组网技术,打造融合生命医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前沿技术的国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技术贡献

作为国脉科技的技术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共同完成公司从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商到ICT综合集成商的角色转变。研究重点是传统产业的ICT化,在交通、教育、医疗、公安领域形成完整的ICT解决方案,特别是ICT技术在车联网及医联网中的应用。

刘锦潮:首创激光跟踪仪

刘锦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开展激光跟踪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持有激光测量系统的多项专利,是世界公认的激光跟踪干涉技术之父。

在自主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刘锦潮于1987年创建爱佩仪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威尔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生产六维激光跟踪仪和六维激光干涉仪的厂家,并推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商业化激光跟踪仪。

在刘锦潮的带领下,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机械制造领域精密测量仪器和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先进制造领域,并在坐标测量和机床性能测试的高精度标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爱佩仪激光干涉仪已经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年度25种最新产品奖、年度新产品最重要技术奖和商业技术奖。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使其在国际精密测量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 改善

在物联网时代,智能电网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与改善,但其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又不可避免地容易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智能电网一旦失控,将造成信息与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是危及到人身与社会安全。在智能电网的部署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例如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

一、智能电网概述

(一)智能电网的基本内容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数字化电网,具有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其核心理念即在建立高速、集成双向通信网络的前提下,对先进的信息控制与通信技术作充分的利用,使电网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智能电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电网的环境友好、高效、经济、安全和可靠。

(二)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隐患

1.扩大的防御范围。在智能电网中,存在多种通信方式与网络协议并存的情况,包括智能传感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现象容易导致电网通信网络的边界扩大,遭受到的攻击也将更为智能化、多样化。另外,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也存在被破坏、篡改与非法窃听等隐患。

2.激增的信息交互。信息系统融合度与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将大大增强系统的依赖性,使得业务系统和外界用户间、业务系统之间的实时交互更为频繁与丰富。与此同时,海量的交互信息容易导致数据的吞吐量过大,引起业务过载、网络波动等问题。另外,终端用户的交互信息也存在被破坏、篡改与泄露的安全隐患。

3.引入的技术更新。多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智能设备、无线通讯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得到逐步发展与成熟的同时,也将使得各类信息安全威胁日渐凸显。

4.用户侧安全威胁。随着各类智能终端的大量接入,使得网络边界也进一步延伸至用户侧。容易接触、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业务终端,极易引发非法控制、接入与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二、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电网信息安全的主要需求方面包括应用系统与数据、计算机系统、通信网与物理等,其目标是充分保证信息的可控、可用、完整与机密。为使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得到保证,需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指的是智能电网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必需的各类设备与硬件的安全,包括存储介质、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与传感设备等。在企业中,多数的信息数据都是被存储在物理设备中。只要物理设备的安全性较高,信息数据的安全就有所保证,反之则毫无安全性可言。针对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数据,需建立起相应的容灾系统与备份系统。简要来说,可先建立起一定的接入控制措施与物理安全防护,对部署在开放环境的相关设备进行保护,防止遭到人为破坏或者信息泄露。再者,需设计并实施一些针对灾害的保护措施,包括爆炸、地震、水灾、火灾等。另外,电力企业必须充分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集中与分散备份相结合、双机热备与单机镜像相结合的数据备份制度和系统。

(二)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要面向智能电网所提高的网络支撑平台与配套的设备、设施等,包括网络拓扑的结构图、网络基础的服务设施、交换、路由设备与各类安全设备等。智能电网通信网可使用物理隔离与安全隔离装置对安全大区进行划分,并充分利用虚拟专用网、防火墙,采用网络防杀病毒、入侵检测、安全隔离与加密等技术来保障网络安全。在电力企业中,信息网络主要包括外联、办公、调度等方面,而这些网络也需要分别设置安全级别,并配置安全设备。举例来说,电力调度信息网络传输的信息和数据较多,其信息安全要求较高,需配置安全性能很高的监控系统、检测系统、防火墙等。在配置设备的时候,需充分考虑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可降低网络的运行速度或者使其存在安全隐患。

(三)应用安全。应用安全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防护对象主要包括系统内、系统间、用户接口、应用系统本身的数据接口,需应用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云存储、异地容灾、数据备份、数据完整性的保护技术、数据加密、安全审计、访问控制、双向强身份认证等。应用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即电力企业中的员工一旦发生恶意操作或者错误操作,将对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维护制度,管理控制不到位,使得权限滥用。另外,外部网络的病毒入侵与黑客攻击也容易引发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有关安全运行的维护制度,确保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管控,以降低应用安全问题发生率。

(四)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分为自身安全和防护安全,其中自身安全一般是应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保护,比如身份认证、加密等;防护安全主要是应用先进存储技术对数据进行防护,比如磁盘阵列、双机热备、备份等。数据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窃取、黑客、病毒、错误操作、驱动器损坏等。在电力企业中,必须充分重视防护数据安全,通过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等方式,确保文件够准确、保密。在数据防护安全上,可选用异地容灾、双机容错等措施。

三、结语

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基础行业之一,关系到日常生活、生产供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对我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开展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使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和落实,以信息化来带动安全建设现代化,并对技术资源作有效的整合,使资源配置优化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另一方面,需确保智能电网的发展迈向互动化、智能化、现代化,其导向需充分依据智能电网的新型安全业务需求,以构建出企业级的职能信息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使安全集约化的管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助力统一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2.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

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0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2.3重视多元化实践工程教学,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

篇9

1物联网与智能电网介绍

1.1物联网介绍

1.1.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传感器等技术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与通信,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2]。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中物联网中的每个物体都是有标识、属性的个体,利用智能接口,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连接到互联网中。

1.1.2物联网主要特征1)标识与感知。物联网可通过RFID、传感器等技术标识物体,并能通过上述技术感知或捕获研究目标,采集该物体的相关信息。2)信息处理。物联网获取的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大数据计算与分析,从而获取极具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与控制。3)信息交流。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一样,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及时将系统信息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系统中心。

1.1.3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一般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应有关键技术。感知层关键技术包含RFID技术、二维码、传感器技术等,利用上述技术能够实现对物体的标识与感知[4]。网络层关键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是信息处理、数据管理的核心。应用层关键技术包含智能芯片等,是信息处理的应用执行层面。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技术或多种技术融合的综合性技术,如PML开发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物联网的性能。

1.2智能电网介绍

1.2.1智能电网概念所谓智能电网,其本质是电网的智能化发展,以物理电网为基本框架,充分结合测量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决策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智能化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应用,将资源开发、电能应用、电网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集成,不仅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而且提升了电网的工作效率及可靠性,因此,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1.2.2智能电网主要特征1)自愈性。智能电网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当电网中出现故障,可以容错重组,实现系统自愈。2)激励性。智能电网可以激发用户参与到电网的运作过程中,从而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3)安全性。智能电网相比普通电网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利用智能化技术下,电网的抵御能力更强,电网安全性更高。4)兼容性。智能电网可以兼容各种形式的发电、供电、蓄电,因此电网的兼容性更好。5)优化性。智能电网能够优化各种电网设备的运行,降低电网的运行成本,优化性能优越。

1.2.3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智能电网未来发展趋势,是集合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工程。智能电网所包含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可处理大量数据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实时的通信技术;电网能源分布式接入技术;系统容错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规划技术等。

2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融合

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融合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能够在资源整合、通信提升、电力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对提高智能电网的管理,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融合,笔者分别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方面进行介绍。

2.1感知层感知层包含了各种传感器、智能芯片等信息识别与采集设备,从而实现对物体属性、行为的监测,并能够获取物体的基本信息数据,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在智能电网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输电线路、电气设备等电网目标进行识别与监控,并通过光纤通信技术或无线通信技术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2.2网络层网络层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在智能电网中,主要以光纤网络为主要的网络层,并以无线通信网络、无线宽带网络为辅助,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在智能电网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对数据的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信息传输主要通过电网系统的内部网络,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可以部分依靠公共网络。此外,为了保证智能电网的应用,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应该以骨干光纤网络为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而且能够提高数据的容量。以光纤网络为主,辅助以无线宽带网络、电力线载波网络、无线数字通信网络等通信技术,实现双向宽带通信的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融合。

2.3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对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进行应用的层面,在智能电网中,应用层主要是各种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资源的应用等方面。电力基础设备将为物联网技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同时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基础设施,保证各种数据、设备的接口资源,为物联网提供各种适应性极强的应用。此外,应用物联网技术后,智能电网的在智能计算、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方面有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决策,对提升电网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物体识别与感知、信息处理、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结合与应用将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将成为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向。1)输电线路可视化。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远程识别与感知技术,能够对输电线路进行可视化监控,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对输电线路冰冻、震动、故障等问题进行实时在线远程监控,提高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的感知能力,缩减解决故障的反应时间。2)电力生产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尤其是将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到电力现场作业,能够对误操作、非法进入等安全事件进行远程监管,可以对电力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减少电力生产的安全隐患,结合用电信息情况,智能规划生产计划。3)用电信息智能采集。传统用电信息通过电表人工采集,实时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远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实时反馈到管理中心,可实现用电信息的实时管理,提高智能电网的智能化,适时进行调峰调频,提升用电效率。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能在电力设备管理、电力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用电巡检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应用技术保障,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4结语

篇10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普遍关注,始于去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又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始了大发展的进程。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绿色IT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北美地区,能源消耗的10%都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色IT的理念无疑会进行到底。低能耗芯片必将带领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向着节能的方向迈进,诸如节能主板、节能电池、节能机箱、节能显示器等产品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力争实现新跨越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要率先发展,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要加速推进,有些技术不成熟、应用需求不足的前沿领域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产业化应用。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目前有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着力开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传感器等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尽快发展物联网应用。

推动绿色IT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推动IT产业向节能、高效、低碳转型,涵盖从技术的研发、智能化应用到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优势,构建绿色IT平台,实现IT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加强标准的制定。对于市场规模大的领域,比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应在行业标准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领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应尽早参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此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政策要有针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应根据不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具有针对性。

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细化的有关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软件、集成电路、显示器、三网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加大优惠力度,包括加强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