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标准化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标准化课程建设

篇1

一、资源共享问题

课程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有效的资源共享可以使建设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减少无谓的重复建设。但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些资源的粒度太大

通常做课件时,会将整门课作为一个整体或者仅划分为几个规模较大的模块。由于不同学校之间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一个课件很难整体适用于不同的学校,而整体的课件往往不便重组和剪裁内容。这样就使得不同学校的同一门课程资源难以共享,导致重复开发。

2. 一些资源实际上只是素材,没有教学上的意义

还有一些课程的资源,其形式为一幅图片、一段动画等,只是构成课件的素材。这些素材与什么教学环节相关联,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构成课件,往往不能由素材本身体现出来。于是这些素材就很难被有效利用,这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很多课程和教材配有丰富的资源包,但是其中的资源却很少被问津。

3. 对资源属性没有进行恰当的说明,不能按照内容属性进行自动检索

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众多的资源中能否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需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有多少资源可用。换句话说,资源其实很多,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检索到需要的资源,我们还是会感觉资源不够用,还是会一次次重复地开发。

二、资源重用问题

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通常更新很快,这样资源建设成果的生命周期相对就比较短,成本就很高。因此,既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又要在课程更新中提高资源的可重用性尤为重要。其实无论什么课程,其更新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课程内容局部更新时,课程资源也应该能够局部更新,不需要更新的部分应该可以继续使用。但是目前很多课件在课程更新时往往整个被抛弃,重新开发,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课程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教育机构中可以重用的往往是局部内容,但是从整体的课件中很难分离出局部模块,

从上面两个方面来看,资源的重用情况并不好的原因是:

1. 课程资源建设没有按照可重用的要求划分模块

这个问题与前述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一样,课程资源往往是以整体课件的形式,或者素材的形式出现。整体课件不容易拆分为一个个的知识点,而素材往往与教学设计脱节,因此都不容易在构建课件时使用。

2. 缺少将课程资源模块组装成整体课件的工具

在建设一门新课时,是一切从头开始,还是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够很方便地获取和利用现有资源,那又何乐而不为呢?问题是如何能够方便地将来自于不同渠道的资源有机的整合为一门课程,并且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需求能够方便地进行动态调整。目前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的工具,以及组装课件的标准化方法。

三、标准化解决方案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是合理划分课程资源的粒度,资源的单位不应该是“一门课”而应该是“知识单元”,从形式上来解释,可以是“最小演播单位”;第二是对资源的标准化描述;第三是将知识单元组装成课件的标准化描述方法和工具。

1. 资源粒度

将资源化分成尽可能小的单位,每个单位由一个或几个相关知识点构成,但是每个资源单位都应该有独立的教学意义,这样在构建新课程的时候、在课程更新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单元,只需要对现在没有的新增内容进行建设。

2. 资源描述标准化

为了能够将来自于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首先要能够迅速检索和识别需要的资源。但是一个资源片段,如果没有附加内容描述,从其外表很难判断其内容是什么、适用与哪个层次、哪门课程。因此,对资源内容进行标准化的描述便至关重要。实际上从广泛的、以标准形式描述的学习资源中选择所需的内容,快速组合成符合具体需要的课件,这一观点早已存在于软件开发领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RAD(“Rapid Application Design”)。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也应遵循面向对象的思想。通过对象的共享和重用,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开发和个性化的对象组合。

标准化学习技术目前起步不久,但发展异常迅速。在国际上,众多机构都制定了自己的学习技术标准。如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The IEE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IMS全球学习联盟(The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以及ADL(The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等机构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已被广泛采纳。在这方面,我国也保持着同步发展,制定了相关的系列国家标准草案,在这些学习技术标准中,主要的是概念模型和信息模型规范,这是学习技术标准化的基础,其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了学习资源的描述形式,便于资源的交换、共享和互操作。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可以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会的网站上得到(/)。

目前国家标准草案分9大类从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限类、关联、评注、分类等方面规定了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的标准化信息模型。并且给出了XML绑定规范。采用标准进行描述的资源可以很方便地被检索、获得资源的特征,非常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重用。

3. 支持标准的课程平台

即使资源的粒度划分合理,有了标准化的资源描述,要检索出现有资源并快速组装成新的课件,以及按照教学设计来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也并非易事,这些显然不能依靠人工来完成。因此支持标准的课程平台便是必须的。标准化的课程平台应该能够管理标准化的课程资源库,提供依据标准元数据的资源检索,能够将检索得到的资源作为组件快速构造课件,应该能够支持教学设计,将资源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呈现给学习者,并且能够方便地调整学习流程、学习内容,能在需要的时候添加、更换学习内容。

篇2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8105

[摘要]本文介绍海南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在设计和采办管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创立和实践“S-SWOT”决策管理法的过程和案例,探讨了做好微小决策标准化管理对提升项目品质和管理水平的积极意义。

[

关键词 ]工程;决策;设计;SWOT;管理

1、前言

大项目建设全程都蕴含着各种优劣判断、方案选择,即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决策”。大到项目规模定位、组织架构建立、采办策略,小到工程人员某次设备选型或某个技术方案的确立。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关乎项目成败,而为数众多的“微决策”的优劣则反应了一个项目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发展战略执行的顺利与否。

2、海南LNG设计决策管理理念的确立

2.1“S-SWOT”决策管理法的理论来源

赫伯特·西蒙(Harbert. A.Simen),实用管理学的代表,曾致力于大型组织的信息管理问题研究,为大公司决策人员提供了一套决策的辅助系统。因为“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管理方面惟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西蒙理论建立了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1],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

2.2决策标准化思路

2.2.1承认“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客观现实。人员经验有限,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基层员工,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例如对其他LNG的调查难以细致到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方案;预测的困难性,例如市场变化莫测,即便是复制了前一个项目的某个招标模式,在招标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穷尽可行性的困难性,例如受到进度催促、知识局限等原因,在制定选项方案时难以完全全面。

2.2.2确定“令人满意”的准则。避免依据不足和难以衡量的“最优选择”,力求依据可靠的“优化方案”。

2.2.3分级决策。传统的管理认为决策只是中高层的事与下面人员无关。但是西蒙理论认为决策不仅仅是高层管理的事,组织内的各个层级都要做出决策,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员工获得经验和信息途径的丰富和组织的日趋扁平化,决策权会逐渐下放。

2.2.4强调决策 “四阶段”标准化操作。强调决策包括从一开始的调查、分析、选择方案一系列的活动,而不仅是判断取舍那一刻的事情。西蒙的决策划分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和实施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3、管理创新

3.1开创性的将基层执行纳入科学决策的管理范围

现代企业一般都有一套企业中高层重大决策的管理机制,而对执行层面的微小决策管理还没有上升到公司基础管理的高度,决策过程通常是以形式各异的汇报材料和非制度性的论证完成,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海南LNG将基层的决策管理上升公司基础管理的高度,朝着制度化、可操作化、成果化的方向努力,是现代企业基础管理的一种积极创新举措。

3.2建立了一种 “制度化择优”的工作机制

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主要关注质量、进度、成本、风险这“四大控制”。在执行过程管理方面,传统的手段主要以“内控体系”为主,强调的是“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量化指标”,而海南LNG推行的项目建设基层决策管理,强调了“执行路径择优的规范性”以及“非量化指标”的考虑,即内控体系负责方向正确,而决策管理制度负责激发主办人员发挥创造力使得路径更优,决策管理成为了内控系统的有益补充。

3.2.3实现了科学决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四步工作法”使工作流程与重点一目了然,“S-SWOT”分析表将决策管理的四阶段融入一张表格中,具有具体化,可执行的特点,易于科学决策的理念在基础的贯彻实施。

4、主要做法与实践

4.1用于设计决策

面对项目设计中各种技术方案,海南LNG采取以“S-SWOT”管理作为优化设计和降低风险的抓手。对关系成本、安全、操作便利等方面的设计方案多方对比,优中选优。例如:在主变压器近远期容量的配置方案的论证中选择了经济适用的近期16000KVA方案;消防水管材质由GRP改为涂塑碳钢的论证;开架式汽化器旁通方案的取舍论证;BOG再冷凝器塔架形式的选择比较等。

4.2用于采办决策

4.2.1靠前把关,确定优质供应商入围名单。海南LNG项目建设过程包含140余项面向全球供应商的设备、工程、服务的采办,要在国际和国内众多供应商中选择3-8家参与投标是一项严肃的决策过程。 海南LNG实行一套严密的厂家技术交流和调查的工作机制,设置技术交流门槛,调取总公司采办数据库资料查证,对存在不良记录和资质一般的厂商不予之交流,集中精力做有效交流,充分发挥了靠前把关的作用。4.2.2优化采办策略决策。采办策略优劣对招标的成本、招标结果、合同执行顺利与否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非常有必要运用“S-SWOT”进行分析。4.2.3优化技术评标方法。设备采办在评标方式上首创了“TBE”(Technical Bid Evaluation)表格,把业主关注的主要参数和供货条款遴选出来,让各供货商逐一举证填写,方便了业主对各厂商提交资料的横向对比以及设备的纵向对比,能很快找出厂商的缺漏项及不合格项,评标结果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体现了注意决策依据搜集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工作方法。

5、实施效果

5.1优化了工作流程,实现效率与效益全面提升

“S-SWOT”决策法使得各专业员工、各部门能综合考虑问题并加强沟通,也为基层员工指出了工程工作的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适应了LNG项目公司普遍存在的人员年轻、跨部门调动频繁、相对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以海南LNG工程部为例,在2011年到2012年间进行过20余场有详细记录的重大设计方案的决策选择,多个采办方案的研究确立。

5.2提升了执行过程的风险防控水平

海南LNG工程部、各项目组、运行部均是年轻化的团队,拥有直接完整LNG行业经验的人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推进顺利,形成了一批设计、采办、施工的工作亮点,“S-SWOT”决策管理的推行发挥的显著的作用。该工作法以科学决策为目标,在工作执行中化解了细小的风险,有效防止了重大设计和采办失误。

5.3积累了颇具规模的“组织过程资产”

建设过程中形成“组织过程资产”实际资产同样重要,海南LNG在项目建设期间推行基层决策“S-SWOT”管理促进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组织过程资产”,涵盖了LNG项目建设过程中LNG行业调研、厂商技术交流、技术方案、采办方案、设计管理各方面的一大批经验资料。这些随着工程进展这些经验成果还处在不断增加和完善的过程中,决策必有记录的方法使得项目中的关键点的选择全部具有可追溯性,项目参与者都能知晓项目中关键选择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保证不因人员流动影响项目执行。

篇3

1 平定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现状

2010年9月,平定县开始组织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平定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领导组”。同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做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到位和学校公用经费的落实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协调、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扎扎实实进行了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从小学到初中,从城镇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了提档升级,拟保留的72所学校全部达到了办学标准,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师资结构更加优化,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平定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大特色

2.1 学校办学条件更加优越

安全、配套的校舍,齐全、良好的设施是教育标准化的有力支撑。随着“校舍安全全覆盖工程”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县办学条件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

1)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2000年以来,包括上级部门的配套资金在内,全县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近4000万元。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了阳泉市教育城域网全覆盖,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42所学校安装了校园安全电子监控系统,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了全县农村中心小学以上的所有学校和管理机构,达到了“政务电子化,会议视频化,安全网络化,资产系统化”的标准。在平定教育信息网搭建了网络教研平台,教科研模式得到了全面创新,全县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实现了传统教研模式向信息技术领域的根本转变,教师坐在学校就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全县形成了学科齐全、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双向、多向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借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各类教学器材配备齐全。2011年,平定县被列为全省20个薄弱学校改造县之一。包括中央资金在内共投入了3807.78万元,其中专门用于仪器、图书、音、体、美、卫生器材及多媒体设备配套的资金达2100万元。配备仪器设备种类包含13个学科、800余种、6.7万余件;音体美卫生器材290余种,40余万件;多媒体设备400余套,图书33万余册,初步实现了校校达标,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功能齐全的各类专用教室应有尽有。从2011年5月开始,平定县投入1000余万元配备初中理化生实验室19个,小学科学实验室53个,达市二级图书室标准的中小学图书室32个,仪器、音、体、美、卫生等专用教室及器材室500余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同时为初中各学校配备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台1632座,仪器、药品柜680个。小学科学实验台2800座,仪器、标本柜350余个;为中小学校配备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等器材柜架860个;为各学校添置图书架400余个,这些实施设备的配备,为中小学实验课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过去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结合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需要,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趋势,综合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学校建设,在交通不便的农村边远山区保留了必要的小学校和教学点,在偏远乡镇建设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使学校设置既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又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基本做到了方便学生就学、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教学效益。全县义务教育小学校由2002年的308所调整为现在的100所,初中由2002年的29所调整为现在的18所。按照全县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农村中小学集中、规模发展的雏形基本形成,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这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学校,夯实了义务教育标准化的硬件基础,拟保留学校全部具备各类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建设标准高,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有学校食堂全部实现卫生达标,所有学生宿舍全部实现暖气供暖,学校真正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

2.2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立教之本,在于教师。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我县在校长、教师的培养上坚持充实、巩固、交流、提升的原则,业务素养与师德建设并重。

1)校长考核长效化。按照学者型、专家型的标准培养和选拔校长,把标准化学校创建作为校长的工作实绩列入考核范围,实行校长定期轮岗、竞争上岗、述学述职述廉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行家里手,又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钻研者和执行者。

2)教师培训经常化。坚持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教师,尤其是强化信息技术和教学设施、仪器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设备服务教学的使用率。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开展全县性的名师推选活动,通过名师讲学、送教下乡、三优工程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手评选、教学开放周、三级赛讲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对推选出的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名师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

3)教师交流制度化。坚持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城乡教师合理调配,形成流动机制,选派县城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到偏远农村进行专兼职支教,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坚持“公开招聘、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严把教师入口关。近年来,我县分六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3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教师缺编的现状得到有效补充。

4)师德建设规范化。教育局出台了《师德建设“十不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校长行为规范八条》等规章制度,明确规范教师职业操守,建立完善师德档案考核,开展了教师礼仪教育、“学生最满意的教师”测评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校长、教师的思想水平和精神情操。目前,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全县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省级教学能手49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0人,市级教学能手119人,市级骨干教师157人。

2.3 校园文化建设众彩纷呈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位,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各学校在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的同时,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挖掘学校优势和潜力,制定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积极创建特色化学校,在校训、校风、标语、专栏等学校环境建设方面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充分体现学校魅力和个性化特色,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平安、健康、绿色、数字、人文校园,逐步形成了独特、稳定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学校在校园环境整洁、食宿卫生健康、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诵读国学经典”“艰苦奋斗办学”“环境陶冶情操”等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特色,对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现在走进我们的每一所学校,不仅硬件实施齐备,软件功能良好,更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推进了学校办学水准的不断提升。

2.4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育质量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国计民生。在学校硬件齐备、软件配套的情况下,群众对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门必须做到规范办学行为、管理严格到位,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平定县下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严格按标准要求开设好国家规定课程,强化音体美、理化生实验教学,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业总量,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县各学校严格实行学生均衡分班,教师均衡搭配,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公平均衡,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发展。

精细规范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了学校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国家课程落实到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全、开足,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全县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高中教育成绩骄人,初中教育成效明显,小学教育坚持创特色、重实效,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日趋均衡,全县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网络课程

0 引言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正受到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针对高等教育,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 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虽然网络课程的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还难以与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过度融合

按照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给出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但在这个定义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时,不仅无法界定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而且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评价。特别是将属于网络教育领域中独立研究分支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作为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更会造成实践中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不利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没有明显的界限,学习平台大多嵌入到网络课程当中,学习者在学习多门网络课程时,学习数据不能传递,学习信息不能共享。同时,各门网络课程的页面风格不一、界面不一,造成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性,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必要将课程内容和学习平台分开,遵守相关的学习资源标准,来界定内容和平台的交流;通过分离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平台模块,降低网络课程的制作粒度和制作难度,使网络课程可移植到任何符合标准的学习平台中,利于网络课程的再次使用。

1.2 网络课程缺乏统一技术标准

目前的网络课程建设在总体上还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无法满足网络课程充分共享的需求。虽然针对数字学习资源,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教育技术标准、网络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但这些标准在推广应用时与市场接轨不是很紧密,导致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标准化程度不高。国外数字化学习组织已推出多项成熟的数字学习资源标准,其中SCORM标准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倡导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分离式开发思想,可以较好地解决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数学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网络学习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但由于网络学习资源具有非线性链接的特点,学习者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学习迷航,不知当前所处位置,从而加重认知负荷。同时,网络学习资源还存在着不便修改、不易调整顺序、缺乏共享与重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网络学习,运用标准来约束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保持资源与平台的分离与互通。

2 国内外主流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比较

2.1 国内外主流网络学习资源标准

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已建立起网络学习资源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AICC(航空工业电脑辅助训练委员会)推出的AGR技术规范、IMS全球学习联合公司提出的学习技术系统规范、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学习对象元数(LOM)标准,以及美国国防部ADL(高级分布式学习组织)所提出的SCORM(The Sham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

同时,我国也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DLTSC,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并且产生了11项规范。这套标准不仅是网络教育系统开发的基本技术规范,也可作为网络条件下开发其他各种教学应用系统的参考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2.2 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作用

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制定,使得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工与有效的合作,提高了课件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使得学习平台更容易监控、追踪、记录学习者学习状态,提高了课件的再用性和通用性。同时,也缩短课件制作周期、降低课件制作成本与难度。

2.3 国内外网络学习资源标准的比较与反思

国内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主要是借鉴国际上已成熟的标准,大多是直接翻译国外IEEE1484标准,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加入一些非技术的标准,如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等。其中,国内教育技术标准中教学资源标准可为网络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将国内外学习资源标准进行对比会发现,国外标准是自下而上,主要是由软件厂商参与制定,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而国内标准是自上而下,主要由政府组织机构制定,企业厂商参与度不够,应用不广泛。

3 SCORM标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已成为支持课上教、课下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与协作学习。但是,网络课程制作难度较高、体系庞杂,不利于一线教师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SCORM标准作为当前国外流行的学习资源标准,倡导课程的颗粒化制作、学习内容与学习平台分离的设计思想,能降低网络课程的制作难度,较好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共享。

3.1 降低课程制作难度、减少课程制作成本

SCORM标准倡导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分离的思想,为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由于课程制作和学习平台开发的分工,网络课程设计人员不必再为复杂的学习平台而苦恼,只需按照制作步骤组织好各种简单的学习资源,并将教学策略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之中即可,而学习交互、协作学习、学习监控等功能都可以交给学习平台来实现。在以后的使用中,可以任意重新组合,不需修改原来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重复使用。

从内容的角度讲,为开发者降低制作成本和难度,缩短开发时间,避免资源的重复制作,保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资源能在任何符合标准的学习平台上互通和使用。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按照学习系统给出的提示选择学习内容和制定学习顺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符合SCORM标准的网络课程的编序和导航都是由imsminifest内容 清单文件所控制,因此开发者只需修改此文件,便可轻易地调整课程的架构和呈现顺序。从平台的角度讲,它鼓励各种学习平台的开发,保证符合标准的课程导入和使用。只要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平台都支持符合SCORM标准课程的导入,提高了教材使用的广泛性和重用性。

3.2 实现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导航方式的个性化

从课程设计角度讲,通过编序和导航规则的设定,能实现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的多样化,如课程目录是否隐藏,学习者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内容;从系统平台角度讲,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所用的时间、测试的成绩,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讨论和答疑。通过SN规则的设定,使网络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适应性学习。不同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和顺序也不尽相同。

3.3 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网络课程就是在适应性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实现学习者适应性学习的一种网络学习资源。适应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习者通过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来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适应,而教师通过设计学习资源的呈现内容和呈现顺序,来实现资源对学习者的适应。可见,学习资源对于实现适应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应充分应用适应性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单元,便于进行重新组合,设计相应的触发条件和学习顺序,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twork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web, the network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web3.0 is discussed and its prospects are offer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eb3.0 becomes more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it solves the resource sharing, the redundant construction,etc.

关键词: Web3.0;网络课程;网络教学

Key words: Web3.0;network course;network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44-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并很快应用于教育中,网络不仅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网络教学的关键,在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下,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并最终向着个性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方向发展[1]。

1 基于需求导向的Web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成立,在网络用户需求的不断驱动下,至今,它走过了一条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道路[2]。Web技术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1.1 即将成为过去的Web1.0 万维网是因特网应用取得爆炸性突破的关键性条件,通过Web万维网,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这种利用互联网络实现了人类海量资源共享的技术,被称为“Web1.0”[3]。Web1.0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海量存储和相关链接等,再加上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加入,使信息很快的链接和聚拢起来,信息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共享和传播。Web1.0解决了人对信息的搜索和聚合的需求,而没有实现人与人基于Web的互动、参与的需求,因此体现“参与、展示和互动”的Web2.0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

1.2 正在经历的Web2.0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的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它的出现填补了Web1.0参与、沟通、交流的匮乏与不足。目前关于Web2.0的较为经典的定义为:“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模式。”从Web1.0到Web2.0,需求的层次从“信息”上升到“人”,Web2.0以其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的特点带给人在参与网络信息上的极大自[4]。

1.3 酝酿中的Web3.0 体现网民自和参与性的Web2.0极大地发挥网民参与网络的主动性和热情,但同时带来了信息的杂乱无章、可信度降低、重复建设、搜索的精准度降低等问题,并日渐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一大困扰。网络发展的趋势是带给人们高效安全精准的信息,针对Web2.0产生的问题,纯净、高信度、精准的Web3.0模式成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Web3.0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5]。总的来说,Web3.0具有以下特征:①适合多平台。②信息标准化和结构化。③数据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④良好的人性化体验和个性化配置。

2 Web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教育是Web的重要应用,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核心资源,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技术开发的课程,因此,在Web技术的演变的过程中,应用于网络课程的Web技术不同,网络课程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别[6]。按照Web从1.0到3.0的发展阶段,网络课程也相应地划分为三代,虽然当今Web2.0技术已比较成熟,且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建设已有些研究,但当前大部分课程的开发还是基于Web1.0。

2.1 基于Web1.0的网络课程建设 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数量可观,学科门类齐全,总体来说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讲究学科知识的全、细,而且大部分内容按课本章节顺序编排;对于网页设计已经相当专业化;学科特点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和内容安排上都发挥了各自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采用图片+表格和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视频)形式。尽管网络课程建设取得如此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手段新,教学模式落后。②知识更新缓慢,资源建设主体单一。③交流和互动性差。④缺乏个性化学习设计。⑤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2.2 Web2.0应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 互动、合作、共享、创新是Web2.0的理念,支持社会性网络和社区的建立、强调创造参与、信息的分权是Web2.0所体现的重要价值。由此可以看出,Web2.0理念和网络教育的理论不谋而合,同时Web2.0的特点和价值也是解决基于Web1.0网络课程问题的所需要的[7]。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个性化需求,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实现资源的自扩充和更新,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的需要,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的开发为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解决的出路,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让网络教学不仅是把教学内容搬到网络上,而且把真正的教学搬到网上。

2.3 Web3.0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应用展望

2.3.1 标准化、结构化的信息解决网络课程上的资源重复建设和垃圾信息问题 Web3.0下的信息存在形式与之前的网络信息存在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信息的单位不管大小,都将封装在信息包内部,信息包将对信息的出处,信息产生的时间,信息所属学科类别、信息的可信度等一系列属性进行注明,这些信息的属性是Web3.0网站和公用信息平台可以自动识别的[8],因此,利用Web3.0公用信息平台可以识别Web2.0课程资源中哪些是重复资源,哪些是低信度资源,并过滤低水平资源,因为标准的统一,网站之间数据的交换也成为现实。

2.3.2 标准的信息解决信息的安全性和产权问题 Web2.0赋予学习者共建资源的权利,但同时往往会出现信息的安全性和产权的问题,因为Web3.0下信息的是信息内容+信息包格式存于数据库中,而信息包包含信息的出处和作者、可信度等,因此,Web3.0下的资源将解决信息的安全性和产权问题。

2.3.3 服务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Web3.0在对于UGC筛选性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课程学习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及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学习者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同时能够更好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需要。

3 结束语

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在Web技术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应用于网络课程的Web技术不同,网络课程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别。目前,相对于Web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建设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网络课程的改革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明扬.网络课程制作工具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6019-6020.

[2]刘畅.“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08,

16(2):137-140.

[3]张德成,王植青.开放教育资源的智能聚合与个性化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8):89-92.

[4]张学勇,马建国,李义宝等.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开发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4):83-86.

[5]顾爱群,陈晓,陈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19(5):397-398.

[6]李珊,厉浩.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12):52-53.

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21-03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公益和开放共享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2003年,我国启动了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八年多的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全国高校以点带面地进行课程规划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成3852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目更加庞大,目前暂无统计数据。

一、目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和教师对申报评审精品课程都非常重视。然而,对这些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却缺乏清晰的思路,对发挥它们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实现它们的共建共享缺乏系统研究,使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对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为评而建。重评审建设轻共享推广,共享意识薄弱

在申报精品课程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为评而建的思想,以通过国家级评审作为最高目标,突击进行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凡是评审标准上规定的指标项内容都应有尽有,展示内容非常完整和丰富,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取得评审专家的青睐。对评审建设相当重视,一旦申报评审成功后就万事大吉了,不再重视精品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和推广共享应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教师办学思维上仍是传统式的、封闭式的。共享意识薄弱,认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就是使别人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对本校精品课程的竞争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以上两种因素造成了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兴趣和动力开放精品课程资源。不愿共享,也不愿推广。

2.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平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持,适用的网络平台能够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率。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课程资源,只是提供课程链接,精品课程资源都是在各高校网站平台上。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平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作意识,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各平台之间兼容性差、技术实现难度高,课程资源分布零散而无法统一管理。这是影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和推广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教学资料上网的技术支持是否方便简单、容易上传或更新。是影响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资源建设投入程度和热情的重要因素。

3.课程资源建设未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采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体系进行,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再补充一些与课程建设有关的照片和视频等以介绍和展示为主的静态资源,这些资源以线性、封闭的形式再现课程教材内容,未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缺乏各知识模块间的有机整合,对工作任务及活动类的设计较少,知识资源存在堆砌现象,对教师教学帮助不大,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也不高,以致影响精品课程的共享应用。

4.缺乏实用有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

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大部分没有完善实用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既没有帮助使用者的课程资源使用指南、学习反馈等,也没有完善及时的互动交流功能模块,如邮件、BBS、在线答疑等,且真正使用起来的不多,质量也不高。不利于师生学习和交流。

5.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持续的激励措施

当前相当数量的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连通,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或者课程网站长期不更新。缺乏持续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申报成功后的监督评价体系,不能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过程化管理和后期可持续发展措施,没有进一步的建设和维护。没有积极推广使用。

二、优化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十二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外,重点是大幅度提高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的程度。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应用。

1.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

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高校既是知识生产的集源地和创新中心,也应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中心。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时代,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通过共享使更多的人充分利用。今天有用的知识可能很快会过时,从而造成知识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创新也是建立在知识继承基础上。因此,人类知识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创造,公开和共享知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人与人之间交换实物不会增加交换双方的实物,但交换知识却能增加双方的知识。正如全球率先提倡开放共享课件的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韦斯特说:“我们坚信,不断地开放资源获取途径和鼓励合作伙伴参与,将极大地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开放共享课件。麻省理工学院使本校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信息反馈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课件,从而使自己与课件使用者得到双赢,也找到了知识信息时代竞争制胜的秘诀。

所以,获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高校和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抛开知识壁垒的思想,突破小圈子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束缚,将自己的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积极推出去开放共享,为外校及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努力吸收其他高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吸收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加强交流和合作,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发展。通过开放、共建、共享、交流,使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使师生和其他用户获得知识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2.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标准化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提高共建共享度

要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加强标准化的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建设,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统一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势在必行。各高校应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可扩充的统一技术架构,标准的课程设计模板,建立精品课程统一开发平台,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参差不齐,结构各异,格式不一,难以共建共享有效应用的问题;同时,通过构建标准化的精品课程资源

平台,使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制作的技术难度降低,使精品课程教师集中精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的组织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精品课程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精力,时间上可以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处于不断地更新发展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又可以使任何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地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获取和使用。提高共建共享度。

3.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来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注重对课程已有建设成果认定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开放和共享精品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课程自身的质量。所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除了按评审指标展示和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静态资源外,更应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开放性、发展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的优化,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把课程所涉及的任务或活动清晰展现出来。把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实验、活动、任务、业务流程或案例,都一一对应地设计出来,各部分资源联系密切,有机整合,充分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既要方便教师教学,又要促进学生学习,还要做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注重建设与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源,如课程的背景知识,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等课程知识的延伸。在扩展资源的建设中,应多联系行业企业和实际任务项目,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构建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

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是在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应用,就需要指导使用者正确利用课程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摸索和寻找,因此有必要为使用者提供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构建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时。应该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模块:教师使用指南、学习者学习指南和课程交流论坛。其中,教师使用指南是为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开设的,由精品课程负责人总结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或方法,为其他教师尤其是初上这门课的教师共享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学习者学习指南是为学生或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开设的,包括学习该门课程所应具备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使学习者了解从何处学起,如何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为该门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提供交流论坛,使用者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协作,激发课程资源使用者自发地形成互助社区,互相帮助,有助于知识多维度理解,促进使用者知识建构。

5.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

当前多数高校和教师注重的是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而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以后,缺乏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内在动力,缺乏后续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所以,要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第一,建立精品课程年度综合评估机制,制订合适的评测指标,强化动态监测,评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更新频率、课程质量等。第二,建立淘汰机制,根据年度综合评估,免去评估不合格的精品课程称号,其他达到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也允许进入,逐渐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第三,采取可持续性的保障激励措施,从资金上和荣誉上支持高校和教师继续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后期管理和共享建设。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武汉大学探索课程共建共享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09,10.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247).

[4]石娜,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5]杨俊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

[6]姜太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7]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篇8

关键词:教学资源;CELTS

中图分类号:TP311.13

职业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产率,改善民生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只求数量而忽视教学性,与教学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源没有体现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和实景操作的资源素材缺乏;教学资源系统的动态维护效果也不理想,不能随时充实和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由于职业教育的一些特殊性,如何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等问题成为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

1 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如今,从事网络教学资源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有研究机构和国家级的标准化组织。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外己经有了相对较成熟的成果,并且有几个标准进入了实用阶段,如LOM,SCROM,还有IMS全球学习联合公司提出的学习系统技术规范等。现就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标准做一下简单介绍[3]。

1.1 IEEE LTSC LOM标准。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 Committee)是IEEE下的一个专门对教育软件、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进行规范的标准化组织。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标准是,IEEE在2002年6月正式通过的。LOM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该标准的影响较大,是当前最重要的关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模型,针对学资源将Metadata分为九类(category),分别为General、Educational、Rights、Lifecycle、Meta-Metadata、Relation、Technical、Classification,Annotation、说明如下:(1)General(一般):为对该学习资源的一般性描述。(2)Educational(教育):描述该学习对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特征。(3)Rights(权利):决定该学习对象再利用的条件。(4)Lifecycle(生存期):则是描述该学习资源的历史、状态、贡献者等。(5)Meta-Metadata(元-元资料):用来描述Metadata本身的信息。(6)Relation(关联):说明该学习对象与其它学习对象之关系。(7)Technical(技术):描述该学习对象的技术需求与相关特征。(8)Classification(分类):定义该学习对象的分类位置。(9)Annotation(注释):为该学习对象教育在教育上。

1.2 SCORM标准[1]。SCORM(The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ce Model)即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ADL提出网络学习内容组件的基本技术架构,希望能带动“可再用学习内容”经济的蓬勃发展。它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运行环境”。它采用“教学组件”的理念,是为了能使课程能够夸平台,并且快速准确地搜素素材,创建可让不同课程共享的可重用的构件。SCROM标准规定了一种标准方法来定义和存取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只要遵循这种标准,不同的教学系统之间就可以互相沟通了。SCORM采取XML作为定义数据及其意义的共同语言,至今已经提出几套规范,主要有:(1)基于XML的课程结构表示规范。(2)课程内容元数据规范:关于如何为课程、内容及媒体素材建立元数据记录。(3)一组与运行环境相关的规范,包括API(应用编程接口)规范,内容到LMS之间数掘交换模型以及内容分布规范。

1.3 我国CELTS标准。CELTS(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标准,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国家标准,它包含5类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是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是针对资源建设而制定的资源开发指导规范。该标准统一了开发者的行为,为资源的开发者提供了一致的标准,同时也为不同资源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教育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他们是基础,第三个层次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即管理系统。对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进行管理。

教育资源建设包括试卷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常见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的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媒体素材库、课件库、以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媒体素材库在整个资源中是最基础的。资源库都分别建有其索引信息,以便快速地查询、浏览和存取。教学管理系统也都要与教学资源发生联系。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管理,功能如图1所示。

2 基于CELTS标准的高等职业教学资源规范设计

2.1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2]。高职的教学资源与其它教育资源不同,它要求更多的体现职业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且要符合建设标准,能开放共享。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要求以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课堂教学形式上,要求理论够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更对的是要有大量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或者是企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提供各专业“必须、够用”的各类型学习资源外,要特别提供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应用技能的资源类型,如实况操作视频、虚拟实验、情景视频等,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背景前沿和相关职业生涯等[3-4],同时各种资源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流程,各个资源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方便学生掌握工作技能。

2.2 教学资源结构逻辑层次设计。教学资源按层次可分为用户层、平台层和资源层,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用户层:教学资源用户层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专兼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社会学习者等。通过建立教学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网站,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权限,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引导。(2)平台层:教学资源平台层主要是指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的软件平台,包括学习平台、实训平台、测试平台、交流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等。按照不同的需求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不同用户提供友善的互动操作界面和后台技术实现。(3)资源层:教学资源层即资源内容层,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素材教学资源库和图书期刊等公共教学资源库。

2.3 教学资源内容逻辑层次设计。本规范将教学资源按内容的逻辑层次可以分为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资源和公共教学资源[3] [4]。(1)专业教学资源:即供专业建设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和参考资料等资源,由专业建设资源、主干课程资源、综合项目案例资源等构成。(2)课程教学资源:即供课程建设所需的相关信息和参考资料等资源,由课程建设资源、课程教学与实训资源、考核评价资源、部分素材库资源等构成。(3)素材教学资源:即教师备课和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训等所需的公共图文、声像、动画等原素材资料等资源,按素材元素格式、功能和用途分辨别类归档,供教学、实训、应用开发和服务使用。(4)公共教学资源:即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公共教学资源,按国家图书期刊分类归档和使用。

各教学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素材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的一部分;公共教学资源相对独立存在,提供专门检索查询服务,同时也是专业和课程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各教学资源的构成及逻辑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3 总结

论文就基于CELTS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规范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结构和教学资源内容逻辑层次。该规范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L Hua, W Bo, S Jinling, W Baoshan. Integr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completely and crea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nter.Experimental Technology,2009.

[3]侯威.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4]马勃民,程建钢,韩锡斌.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J].中国电化教,2002(12).

篇9

一、我国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自从200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远程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2007年教育部决定加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并选择了一批高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试点院校,选择了3000多门课程实施重点改革和建设。在教育部评审产生的国家精品课程体系中,远程教育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众多院校积极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一大批数字化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障碍梳理文/林爱芳源中心和数字化学习中心,创新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全面开放,为大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享用的优质精品课程资源,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标准不断完善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一些高校制定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战略,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流程进行了明确,强调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与运行机制,一些高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资源建设标准,并根据标准为不同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范例和模板。一些高校资源建设过程中,注重行业联合,整合利用本校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经验上的优势,认真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性质,制定了多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资源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引入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确保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渠道不断拓宽

建设优质远程教学资源、汇聚优秀教学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当今远程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一些高校多举措促进课程资源建设渠道的拓宽,通过组织名师开发优势教学资源的同时,借助网络资讯库、专业网站等途径多方收集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加大与行业内高校的战略联盟,实现数据库对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二、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障碍分析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激励考评机制滞后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过份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理念陈旧,很多高校质量意识淡薄,对学生在远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认识。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于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未能深入调查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迫切需求,针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缺乏一套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一些高校在远程教学资源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较为缺乏,也未能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筹资机制,导致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受资金限制,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表现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较多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少,但在课件的开发上,缺乏协同意识,往往只依靠本校教师队伍,且只用于本校教学过程,在精品课程课件制作的模式上,一般多限于录像、文字和PPT等单调的模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目前很多高校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总量较大,但在课件中较少体现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对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收集也较少,很多课件反映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时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或者充满说教,表现形式过于死板,学生通过课件学习,无法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也未能通过课件给予学生以必要的释疑和教学指导。一些精品课程课件未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络导航功能,也未与其他教学网站实现链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采集范围,不利于学生成长。

(三)教师资源建设思路保守,缺乏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动性

近年来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例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师资力量主要用于传统教学,无瑕顾及远程教学及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一些高校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既定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安排,对学习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缺乏深入的把握,部分教师对远程教育与课程资源建的融合缺乏必要的经验,对如何拓宽资源建设缺乏了解,未能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的特点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从而无法借助现代媒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策略建议

(一)制定资源建设发展目标,健全完善资源考评监督机制

全力推进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建设,要以《2007年度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结合各高校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学科优势,进一步规范已有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对于正在建设中的课程资源要制订发展目标及实施细则,努力探索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健全精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建设,对于资源建设来说,高校的政策支持能够鼓励和支持教师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成立专门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狠抓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教师职业评价体系中,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成立由相关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专家和精品课程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及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与监督,并定期对所开发、升级的精品教育课件进行评估和指导。建立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运作机制和课程开发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国内国际先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理论,鼓励教师就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申报研究立项,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竞标方式招标,全力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和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成果。

(二)整合各种设计方法,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不断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在教学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融入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与个性化的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选择最能展现课程特色的媒体形式,创新学习课件的制作理念,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要充分把握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结合可实现网络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特点,采取了多种课程设计策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策略,要通过层层落实的组织管措施将其体现于具体设计过程中。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对象,而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载体,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网络课件保持动态性和互动性显得尤为必要,课件要承担传统教学的授课、释疑等复杂功能,要在系统化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对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要争取建设一体化设计和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课件,落实资源导航清晰度规范,强化链接深度的合理性,严格遵循媒体与技术运用的相关标准。针对课件的页面布局、文字表述、图画、色彩和信息量都要进行统筹规划,确保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顺应远程教育需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篇10

关键词 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的提出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广大教师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技术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证教学资源的质量,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制订学院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和规范准则

1.建设目标

制定教学资源库内容规范的目标是建成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规范,为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提供一套基本框架和内容要求,以保证教学资源基本属性的一致,适用学院学历教育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管理的有关领域。为资源共建、共享、使用和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提供内容规范支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2.规范准则

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应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等技术标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经验,结合我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与教学资源建设实际需求而制定的。其内容规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元素、课程教学资源元素、教学资源素材元素、教学资源开发流程、教学资源命名等规范与技术要求。

三、教学资源库总体结构

1.资源结构逻辑层次

(1)用户层:教学资源用户层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专兼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社会学习者等。通过建立教学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网站,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权限,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引导。

(2)平台层:教学资源平台层主要是指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的软件平台,包括学习平台、实训平台、测试平台、交流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等。按照不同的需求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不同用户提供友善的互动操作界面和后台技术实现。

(3)资源层:教学资源层即资源内容层,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素材教学资源库和图书期刊等公共教学资源库。

2.资源内容逻辑层次

本规范将教学资源按内容的逻辑层次分为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资源和公共教学资源。

(1)专业教学资源:即供专业建设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和参考资料等资源,由专业建设资源、主干课程资源、综合项目案例资源等构成。

(2)课程教学资源:即供课程建设所需的相关信息和参考资料等资源,由课程建设资源、课程教学与实训资源、考核评价资源、部分素材库资源等构成。

(3)素材教学资源:即教师备课和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训等所需的公共图文、声像、动画等原素材资料等资源,按素材元素格式、功能和用途分辨别类归档,供教学、实训、应用开发和服务使用。

(4)公共教学资源:即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公共教学资源,按国家图书期刊分类归档和使用。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的规范

2.课程教学资源元素

子素材目录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和补充。

五、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并与国家相关规范同步,从课程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内容规范研究,分别制订出符合各专业和各模块间易用性、通用性、实用性、扩展性、可持续性、规范性强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将资源库内容建设的每一份工作进行细化,从而达到教学资源内容的统一,方向的统一,管理的统一。优化了教学资源内容和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创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创建无缝对接,实现共赢奠定了坚实的内容规范标准。

基金项目:本论文课题来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2YJ18。

参考文献:

[1]张涛.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与规范的研究[J].学理论,2009(6):224-225.

[2]2007年全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培训班资料汇编6.2007.

[3]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