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学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学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学历教育

篇1

一、主要代表人物的礼学精髓

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谦谦的“君子之风”,从早期借鉴吸收祭祀礼仪,到根据个人追求、社会所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礼学教化系统。早期的原始社会的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后来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取代,新的统治阶级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阶级统治,同时为了宣扬自己的理论学说,一代又一代儒家思想家将儒家的礼学思想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结合。

(一)孔子的礼学精髓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那时伴随着周王朝统治力量的逐渐衰落,诸侯的之间连年争霸,因此孔子把目光关注于如何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他短暂的为政生涯中,有一次在周游齐国时,齐鲁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而在人们之间形成礼仪秩序,使得贵贱、长幼之间井然有序,从而进一步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也是每个社会个体所要遵循的社会规范。

孔子的思想大多被记录在《论语》中,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孔子思想中关于礼的痕迹,比如在“学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他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要必须学会注重师生之间关系,并且要学会对他人持之有礼才可。又如孔子曾经说过“以约失之者鲜也。”,即认为一个人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孔子认为礼作为六艺之首是个人活动的所依从的规范准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把自己礼学精神贯穿于其伦理思想之中,把礼作为公民教育道德提升、社会长治久安的道德标准,在后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孟子礼学的精髓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继承并加以发展,在他的治国理念中,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上下有序。比如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出“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即认为要想彻底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像在道路上遵从规则,要遵循礼的思想规范。

孟子的礼学思想除了认为礼学对国家安定的作用外,更多的把视线着眼于个人思想的提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他的思想主张中,尤其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佛为。”认为不是社会规范,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成年人都不要去做;又比如孟子认为“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即在国家管理中,上下级之间要注重礼仪规范。孟子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首先他必须学会以礼待人,遵循社会礼仪规范,这样在与他人的无形相处中就会不自觉的尊敬他人,反过来他人得到你的尊敬之后也会尊重你。孟子的这种仁礼结合的思想在当时以及之后都曾被用于个人的道德教育中。

(三)董仲舒礼学的精髓

礼学的发展在汉朝发展尤为迅速,西汉时期,儒家文化遭到黄老道家思想的排挤,为了宣传儒家文化,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个思想得到了当时统治者汉武帝的采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首先,他提出了“天道”,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封建君主的权利是上天的选择,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到“道之大原出于天。”把礼合法化。他将礼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天”已经为人们的发展安排了具体的规范道路,人们应该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如果人们违背了“天道”,礼仪秩序被破坏,那么社会就会混乱,就会出现“天谴”,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封建的道德规范,把礼神秘化。

其次,在董仲舒提出的神学体系中,他将礼学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认为在国家的教育中要加强礼化建设。他将礼学精神放在自己的伦理思想中,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他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关于“君君臣臣”的礼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更加严格的规范了政府内部之间、家庭之间、父子夫妻的礼仪规范。

(四)宋儒礼学的精髓

礼学的发展,对古代封建统治者而言,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宋代对于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欧阳修、朱熹为代表提出了自己对于礼的见解,他们认为礼在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社会过多的注重形式轻视其作用,将礼过度的形式化,把礼作为政治的“饰物”。

宋儒对于儒家经典的进行重新的理解。具体而言,宋儒将礼学的作用归之为四,即一是规范道德,稳定秩序,二是抵制佛教泛滥,三是培育国家人才,四是修身养性。由此可见礼学对于社会的作用之大。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之中,礼作为必备的考试科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礼的重视。比如在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为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百姓的安宁,他将礼用在当地的治理中。某次,高丽进贡的使者仗势欺人,与上级的官吏对抗。苏轼派人告诉使者:外国的使者来华都是仰慕我天朝的威严,学习我国的礼仪教化来的,而你们来了却是一点儿没有礼仪之心,蛮横不讲理。如果你们还是不知悔改,我就要上书朝廷。高丽使者害怕了,收敛了自己的态度。可见把礼学的思想应用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可以提升外交影响能力。

二、儒家礼学对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很是让人担忧。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国内公民不道德现象却时有发生,传统的礼仪文化被人们忽视或者遗失。如何发掘礼学文化精髓,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社会和谐,提升我们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礼学对个人道德培养的启示

礼,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都是衡量一个人个人形象的重要标尺。古人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培养,追求思想上的“慎独”,在为人处世上特别强调要注意自己的礼容规范,如仪容上,注重自己的仪表形态,注意衣冠的整洁;行为上,见面行作揖礼。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中,儒家学者将公民的道德培养被放在了自身发展的第一位,特别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追求君子之道。

学习礼学文化,将礼灌注与自己的行为习惯中。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相见时,在注意自己的仪表荣态时,交谈上多一份礼貌问候,在行动上多一分儿尊敬礼让。比如在我们找工作应聘时,如果我们平时就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礼仪规范,在面试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细节,不仅会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的可能影响自己面试的成功与否。

(二)礼学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礼,在古代被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古人重礼,将礼用之于家庭的建设之中。古人特别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尊卑秩序。比如说,古人提倡的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对于维护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关于家庭的夫妻关系,《后汉书・梁鸿传》记载的有这个故事,后汉梁鸿和孟光婚后,两人隐居在今陕西长安县东的一座的深山里。之后,他们搬家到江苏。在那里,两人男耕女织,共同劳动,互助互爱。梁鸿每天下地劳动之后,每次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提前把饭和菜放在盘子里,双手到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敬地将饭菜送到梁鸿面前,梁鸿也行礼相谢。故事讲述的就是夫妻之间因为和谐礼让而形成的良好的家庭关系。

礼对于调节邻里关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课上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则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朝堂之中有个名叫张英的大学士,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家书上谈到家人在盖房时,因为三尺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希望张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关系,帮助张家人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完家书之后,略作思考,马上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了一首小诗差人送回去,诗这样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来信,深深领会了张英想要传达的意思,便不再为三尺之地争夺不休,主动将三尺地礼让出来,邻居一看张家人竟然不在争夺三尺的宅基地,反而主动谦让出来,被张家人的礼让所折服,也将自己家的宅基地让出了三尺,就这样一条六尺之宽的小巷形成了,结果使得张家与邻居的矛盾得以化解,而且小巷的出现也使得过往百姓的生活方便了许多。可见如果在公民中进行礼学教育,那么就可以减少许多社会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

(三)礼学对人际交往构建的启示

礼对于公民的人际交往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身处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每个公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群体,因此如何处理好公民之间的关系,成了需要面对的问题。“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就是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行为不受礼的制约,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不文明不道德,这样就会造成他难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对他的生活工作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当今社会中,由于物质水平的不同,社会中所谓“城市人”歧视“乡村人”,“有钱人”歧视乞丐、打工者,官员歧视普通百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学习礼学,尊敬他人,爱护他人,社会中就会少一分矛盾纠纷,多一分社会和谐。

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多,人们出行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随之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比如在车站,有些乘客不遵循排队的礼仪规范,插队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时为了排队大打出手,造成流血、踩踏等恶劣后果,不仅不利于自己以及他人出行,而且影响了公共秩序的稳定;又比如,如果汽车司机在过马路时,注意礼让,那么我们城市交通就会更加通畅。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2〕张焕君.尧舜传说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陈洁,刘正刚.先秦时期儒家的“礼”、“乐”思想及现代意义〔J〕.求索,2011,(08).

篇2

1、国民教育亦称“公共教育”。国家为本国国民(或公民)实施的学校教育。一般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在1915年把初等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实施国民教育。1922年仍改为初等小学。1940年又将初等小学改为保国民学校。各乡将完小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后,不再沿用国民教育名称。

2、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但它们同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即本科教育层次)。同时本科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理论实践应用。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最具权威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在唯亭镇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以镇教育中心为主导、各村、社区教育基地为载体,由网络和实体相连接。

年年底,把我镇创建成为苏州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年成为“江苏省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达标乡镇。

二、具体任务。

1、成立由唯亭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社会机构参加的“唯亭镇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全镇社区教育工作。

2、整合全镇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在建设好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同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村、居委会、社区教育基地。

3、牢固确立全民终身教育理念,成教中心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多形式、多渠道办好文化进修、学历教育、就业知识、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发挥宣传作用,深入社会各机构,宣传终身教育思想,使国民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建好社区网络,积极组织村、区干部居民开展信息交流,注重提升人的文化、生活品位,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多种培训模式并进,提高居民国民素质。

<一>、协助镇人力资源保障所开展三种模式的培训工作。

1、开展引导培训。即开展就业观念、求职技巧、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如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劳动人员就业综合素质和日常生活质量。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主要开展以会计业务、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保洁、叉车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以大面积提高社会人员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知识和本领。

3、开展创业培训。即选择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项目推荐、创业融资服务与后续扶持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以提高失地农民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以教育中心为基地,开展文化学历教育。主要与国家级专业院校以及相关涉外教育院校联合办学,为我镇干部群众开办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函授班和远程教育班。

四、创建计划。

1、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级、市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园区社会事业局关于在年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直接关注下,我们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投入了创建工作。新的社区教育中心座落于312国道前庄立交桥口,建筑面积与约4000多平方,拥有8个大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室、远程网络教育、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站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的大空间活动场地。

2、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社区内有8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要建立社区教育站”、“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不低于30%”这个要求,我们每个村、居委会都要建立“社区教育站”(或“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具体要求是:

(1)村、小区有一名分管领导兼职社区教育工作。

(2)有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能开展教育、讲座的教室,有适合居民学习、浏览的各种书籍的图书室、有自己的网站和宽带网络系统)。

(3)能正常开展各种适合小区居民需要的的学习、培训活动。

篇4

【关键词】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 学习型社会

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层次、行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包括各种内容在内的中短期培训。它是依赖市场经济需求而成长起来的,和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非学历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差异

学历教育是包括初级义务教育、中等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高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教育模式。它担负着教育的基本任务,学习内容系统而循序渐进、学习时间固定而有层次,学科设置偏重于理论传授和书面训练,对于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知识、新理论一般不会在学历教育中得到迅即的显现,对于一些前沿成果,往往是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应用后才纳入学历教育的课程内容的。另外,学历教育的课内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多采取模拟性手段,理论的显现过程也是演绎式的(例如实验室教学方式和书面推导方式)。这些都和实际应用基本上形成脱节状态。

非学历教育具有培训时间上的短期性、培训项目上的实用性和培训知识上的实效性。并且非学历教育一般都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对一个实用性内容,在短期内实现领会和掌握,无需顾及其他相关内容的齐头并进,学习的知识非常集中具体。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不存在课程的概念,它只是某一项目和某种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一般并非为了积累而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进行学习,目的性既明确又具体。它很少追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只注重其使用价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总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知识的产业应用,例如计算机培训、商务英语培训、股市现代经营培训、最新保险培训和现代文秘、现代经营管理培训等。它是为最新知识在产业中大规模应用所做的先期准备。

二、非学历教育由边缘走向核心

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非学历教育逐步由边缘走向核心。

1、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由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组成。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学历教育大都集中于个人生活的早期。非学历教育则贯穿于走向工作后的各个阶段,而且与个人的生计紧密相连。

教育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能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终身教育不仅强调个人的终身学习,更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要能够不断地、灵活地学习。在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下,要推行终身教育,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时间、空间、精力以及财力上都无法承受,而这一功能只能由非学历教育来完成,非学历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得到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贴切现时的、前端的学习内容,以全面地提升自我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补充教育,而是使社会成员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

2、高新技术的需要

随着高新技术在工作现场的广泛使用,专业技术岗位的智能结构向深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高深的专业技术成为独立的学习内容。近阶段,国际上已出现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证书)、MCSD(微软系统开发专家证书)、网络设备公司的CCIE(网络专家证书)等。而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GRE、MBA等早已为我国大众所熟知。近年来,证书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显示出来了,而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非学历教育来完成。

3、自我实现的需要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使学习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不只是一种投资,还是一种享受和消费,即学习不只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更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当今社会,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成为人们的需求,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增加人们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含量,这种趋势在我国一些地方的非学历教育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非学历教育已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非学历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力量,只有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不断地反思与创新,把握各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机遇,才能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有所作为,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非学历教育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来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网络,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构。

1、发展城市社区教育,构筑学习型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层阵地。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有的地方把社区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并且自觉地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内涵深化,更具时代特征。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区。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以人为本,以社区教育为手段,以学习型家庭、单位建设为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素质。社区应根据区内的人员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专家讲座、报告,组织观摩、座谈、交流等学习活动。以学习促工作,以学习促发展。树立以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勇于实践,及时总结,善于宣传,营造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社区教育正在逐步成熟。

2、抓好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目前,农业面临的问题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创业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把流动的农业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2%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农民的文化、技能素质亟待提高。基于此, 2003年10月,中国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规划做出了具体规定。2006年至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名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农村是个市场极大而且潜力巨大的非学历教育市场,农村成人教育要把握机遇,深入农村与农村整合,使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围绕这个结合点,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战略、制定新的对策,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设计尽可能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要鼓励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素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学习型农村做出贡献。

3、推进员工职业教育,创立学习型企业

职业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和市场直接联系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又是面向不同层次学员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理论研究,孕育、培植和丰富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理论,职业教育的实践成为学习型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特色的部分,职业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新鲜的内容和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的发达与否,是学习型社会构建水平的标志。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企业普遍存在,发展学习型企业是对现有企业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创建学习型企业旨在通过学习改善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使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使员工的工作观由被动反应型转变为主动创造型,使个人与组织善于寻找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组织和个人的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和超越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创建网络平台教育,开辟学习型新渠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远程教育提供了进行教学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弥补了面授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时空等方面的限制,为个性化、自适应的探索式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多媒体的、远距离的优化组合教育模式,满足了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对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因此,进行网络教育,创建学习型网络,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又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宪昭:谈企业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2).

[2] 刘瑛:发展终身教育 构建学习型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3] 李云霄:探究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篇5

关键词:农村 成人非学历教育 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开展形式包括农村扫盲、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广播学校、以及由政府牵头的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的形式、企业主导的培训及受国际资助的农民田间学校等。随着“三农”问题日益受到中央政府重视,由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团中央等牵头的农民培训项目(“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分别以农业创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卫生保健、城市生活等为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村居民进行培训,成为当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形式。按照中央部署,2012年云南省仅“阳光工程”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10.18万人,补助资金4000万元。乘此东风,最近几年云南农村地区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一、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概述

云南省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发展难题之一是培训补贴较少,阻碍农民参与培训。《云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61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6%,农民人均文教消费仅200多元,目前的补贴水平太低,不能起到鼓励农民参与培训的作用。如2012年云南“阳光工程”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参与者,人均补助标准600元;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参与者,人均补助标准100元。补贴水平与参与培训的成本相比,对于农民而言,虽有参与培训的意愿也只能望而却步。此外,成人学习存在需求导向、自我导向的特征,但政府补助开展的培训内容不一定符合农民学习需要。个人按各自需求进行学习,又无法完全负担学习成本。

问题之二,开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客观或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现象在教学点分布格局上表现为:教学点设置远离农村,贫困县教学点少。如2008年云南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所在54个县(区)中,其中只有23个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全省贫困县总数为73个,有培训基地的贫困县不足三分之一。而且这54个县中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一般是设在县城的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驾驶培训学校等,培训农民的机构远离农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无形中已存在,偏远山区农民参与培训往往要比城郊农民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不合理体现在培训对象上表现为:参与培训的农民一般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青壮年农民。如“阳光工程”之创业培训就要求参与者具有创业基础。虽然这样的门槛设置有利于保障培训效率和效果,但这样一来就排除了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培训(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中未上过学的人员占15.27%,小学学历者占56.35%)①。总之,云南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越是贫困县份,发展程度越低;越是贫困人群,更容易被排除在外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原因。

二、 云南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存在问题诱因分析

(一) 地理环境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限制

云南属于高原山区省份,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就的10%,大面积区域高低参差,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高原面。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淌。全省地形山地占84%,高原、丘陵占10%,坝子(盆地)占6%。全省128个县(县级市、区)中4个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70~79.9%,13个县山区面积占80~89.9%,9个县山区面积占90~95%,其余的县均在95%以上,有18个县99%以上都是山区。这样的地形对云南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云南多山高原、山高谷深的复杂地理环境导致农村居民点分布散落、交通不便,从而间接限制了我省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必须考虑到培训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开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器材设备、实训基地,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政府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招标的形式(能否提供食宿为参与竞标的资格之一),将各种培训任务发包到辖区内的乡镇成人技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培训公司,政府则只发挥监管的作用。这样的解决方案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教学点远离受教育对象。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教学点距农村居民点较远,貌似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实则不然。

事实上,这种距离实际已经限制教学点覆盖面、限制招生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农民参与培训时的交通、通讯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降低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2010年全省农民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仅为337.9元②)。已有实证研究表明,不方便、没时间、到乡镇、县城参与培训成本高已成为影响我省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③。成人非学历教育已经成为扶贫开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大部分处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在县城、乡镇开展集中培训不利于边远地区农民的参与。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发展较落后,他们一般居住在半山区、高山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教学点的这种分布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参与(云南还有10%乡镇未通油路,2%建制村未通公路④)。

复杂地形还造成云南省人均耕地较少(人均耕地仅为1.018亩),从而间接影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黄宗智先生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论述了因为人口压力及缺乏转移剩余劳动力之途径而导致的农业“过密化”(即投入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增长方式,使得长江三角洲的乡村基本上处在仅敷糊口的水平线上的观点。确实,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每户农村居民被分配到的耕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耕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已不能提高有限耕地的产出。舒尔茨、林毅夫等学者认为农民同样是理性的,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生产经营方案和分配家庭有限的资源。目前,农民参与培训的首要目的就是增加收入⑤,对他们而言参与培训是家庭有限资源的一次重要分配。在现有的农村生产条件下,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农民已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投入更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资金投入的预期使得农民对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培训实用性、实际价值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农民参与该类培训的意愿。因而,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重心应该倾斜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上,但云南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接纳产业又限制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云南经济发展情况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限制

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培训技术技能、引导劳动力转移中将发挥到重要作用。但是,云南省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限制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挥这种重要作用。因为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还是在省内,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省内、市内、县内较发达地区的特点,因而云南省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类型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规模。从宏观上看,201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16.0:42.9:41.1,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能力增强。即使总体产业结构趋近现代化社会,但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烟草产业、旅游业、能源产业(以前是电力产业,后改为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矿产业都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而且其中大多企业为国企,对学历、技术要求较高,加上国企垄断地位导致员工福利待遇较好,求职应聘者较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不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参与五大支柱产业中只有低端、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可能性。建筑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就业岗位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大多为体力型工作,就业层次偏低,不参加培训也可胜任工作。这样的就业环境限制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开展。

(三)“多元一体格”局限制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云南彰显无遗。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散居于其他民族之间。一些民族则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则散居于城镇,以村寨聚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25个少数民族中有2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有的民族还有几种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少数民族世代在云南繁衍生活,已经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虽历史悠久,由于受自然条件、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大部分少数民族深陷贫困问题中(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财政收入主要靠上级补贴,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仅够维持基础教育实施。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在基础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民族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差异性限制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在民族生态环境方面,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封闭、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较难进入,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辐射仍有盲区。在民族文化方面,23个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语言,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而如今的教育一般实行双语教学或以汉语教学,教材也大多以汉字编写,缺少本土课程。这无疑会存在交流沟通的困难,少数民族成人学习难度会增加。加之现在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最大特征是短、平、快,这将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较低的效果和质量将严重影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在地区中的形象,阻碍非学历教育的推广。在民族心理差异方面,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行为态度、价值观和文化经验等各个方面。民族心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学员参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种认知、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可能造成理解困难从而降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云南省128个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单位中有73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根本上还得解决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知识文化贫困。只有解决能力贫困、知识文化贫困,才是造血式扶贫,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本,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固然重要,必须重点发展,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对于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的成人而言意义深远。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扩大其覆盖面、提升教育培训质量。通过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各个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云南省情》[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4] 李青彦、李开芬.《云南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5] 云南省统计局信息公开网.《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0年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消费稳步提高》[EB/01].http:///tjjxxgk_model/newslist.2011/01/21.

[6] 云南省统计局信息公开网.《“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十一・五”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成就》[EB/01].http:///tjjxxgk_model/newslist.2011/01/21.

[7] 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EB/01].2012/12//news.2012/11/07.

注解

① 数据来源:《 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② 数据来源:《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2010年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消费稳步提高》

③ 参见:李青彦、李开芬.《云南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篇6

1.1学历补偿教育

大学扩招,使高等教育得到发展,但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校数目下降较多,普高院校增长较多,本科院校增幅比较大。同时,从毕业生数量来看,成人本专科毕业生总体保持稳定,本科毕业生增长较快。网络教育毕业生大幅度上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分析,成人高校数量的萎缩、网络教育的兴盛本专科总人数增长以及本科生占比的增长,表明高校设置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机构的院校增长较快,原因在于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单独设立的成人教育机构面临的压力较大,至少要强调教育机构联盟和拓展合作办学空间,才能降低教育成本,突出学历补偿教育功能。例如,目前东莞市有高校8所,但有53所国内高校在东莞设立校外教学点,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其中,开办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116个,自考教学点25个,远程教育教学点11个。学历补偿教育,尤其是受限制于经济条件的高中学历、中专学历或大学专科员工,为了在职提升学历层次,选择报考国民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院校享受同等待遇的成人教育学历教育成为必然。问题在于,成人学历教育的教材选择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总原则,减轻了混文凭现象和学习时间分散的矛盾,怎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创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1.2远程教育

1979年初,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所省级电大同时升学。2012年6月,教育部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直属的国家开放大学,目前,注册在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名残疾学生。显然,“远程开放教育”特色,众多的求学学员,成为众多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事业的远程教育之路的重要参照标准。在职业余教育,课堂面授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在职人士加班安排的影响。例如:参与调查的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认为自己是丝,他们大多年龄在21岁至30岁,是职场最广泛的中基层员工,平均工资2917.7元,同期广州的平均工资为4600元。广州有41%的丝依靠网络找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会每三年换一次工作。49.6%的人每周都会加班,更有21.7%的悲惨丝,每天都在加班中。

1.3继续教育

从十四大到十七大都有“优化教育结构”的表述,十直接从学段提出了优化结构的明确要求,以及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使得继续教育的应对知识老化、提高素质能力、服务创新发展的功能得到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是从政策方面推进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基地作为承办机构怎样依托行业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事业?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服务管理,应对知识周期缩短,尤其是怎样借鉴工业4.0时代(通过分析数据,预测需求,预测制造)思维,深化和改革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做大做强首先要面对现实问题。

1.4其他

例如,近年来,东莞市共吸引了近130万海内外人才扎根东莞创新创业。这些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值得重视。又如,各类职称考试辅导班、理财培训、艺术培训、老年大学等方面。家庭教育方面,伴随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教育消费费用比例随之增加,到大学阶段有所缓和;每月用于孩子消费的金额平均为1370元,其中44%用于教育消费。再如,胡润研究院近日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称,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2013年,我国赴海外留学人数共41.39万人,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已经超过三万人。可以预见,新的签证政策推出后,会进一步引起留学美国升温。城镇化,需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为了提高生活素质,需要接受各类消费性熏陶教育,汲取知识、提高能力、锻炼素质、闲暇娱乐等方面,对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质量、更丰富内容的要求。

2应对措施及建议

2.1知识型经济,资源分享、降低成本是大势所趋

网络教育的兴盛,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教育的成功;独立设立的成人教育院校的减少,体现了以分享为特征的成人教育师资力量转型的艰难,作为附属于大学的二级学院(教学点),得到的便利在于资源共享,减少运营成本。例如:普高院校教学大楼教室的使用率问题,如果同时举办周末函授班、晚上夜大班,无疑就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从“微笑曲线”理论到“技术成熟度曲线”理论,提升了应用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992年,宏碁电脑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即:要增加企业的盈利,绝不是持续在组装、制造位置,而是往左端或右端位置迈进。延伸企业制造环节到技术、专利、品牌、服务管理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企业才有转型升级和创造创新的基础,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值得关注的领域。1995年,著名的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提出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HypeCycle),是企业用来评估新科技的可见度,利用时间轴与市面上的可见度(媒体曝光度)决定要不要采用新科技的一种工具。依其专业分析预测与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成5个阶段:科技诞生的促动期、过高期望的峰值、泡沫化的底谷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和实质生产的高峰期。后两个时期是在职职业教育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内容,也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

2.3人才的流动和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需要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支撑

人员、人才的流动不产生价值,但会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效率。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员工流动频繁,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了相当大的用人成本。例如,民企的生命力有限,国家工商总局绘制内资企业“生命周期表”,半数企业“年龄”不到五岁。企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比较急攻近利,寻求合适职工不够专业、长远战略难以兑现;求职者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职场竞争“一专多能”,不安于生产线上工作,追求创新创业,更向往销售、办公室等工作,使得高回报蕴含的职业高风险、高流动性难以避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就业创业对高素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渴求的主要力量时,对教育培训的有效需求就更为迫切,期望更为高层次。2012年10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三项国家标准,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为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标准,使得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评估)得到改善。

2.4职业资格证书社会治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平台创新建设,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提供了创新的形式

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社会化、网络化正在进行。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多批次取消一些职业资格的许可、认定,主要是简政放权,将一些职业资格的认定交给社会,可以从行业规范发展角度组织考试,水平认定是自愿的,是行业内的自律,对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客观和务实。专题性、普适性的业余教育培训政府平台建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首批超大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在启动2014年广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时,打造的全国首档多屏互动市民学习电视平台启动。多屏电视教学,看电视也能学习,是面向广东省1300万数字电视用户免费开放市民学习专区和教师培训专区,是全国首档市民学习电视平台。该平台为市民、教师提供了面授学习、网络学习之外另一种继续教育的创新学习方式。

2.5工业4.0时代就是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关注创新驱动,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认为:工业4.0最大的变化是“原材料”=“信息”,制造业与信息产业二者将同义化。也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制造业终将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2013年12月12日,美国白宫召开了第一次CPS成员会议,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的李杰教授则认为:这(工业4.0)就是一种所谓的自省式的智能化,而非单纯的智能化,工业3.0时代的智能化就是控制系统、控制器加上计算机。而工业4.0是具有自省功能的智能化,是能根据生产环境和设备状况随之作出调整的预测制造系统。所谓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融合的主要思想,美国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来了。他们要讨论的事情,与德国的工业4.0其实是一样的内容。虽然德国先提出了概念,但他们刚刚起步、着手转型,而美国一直在做以CPS为概念的先进制造。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显然,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创新发展必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然到来,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在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极端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更新的广泛需求,经济发展的创新性要求、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专多能型”应用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社会创新主体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双师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对高校教育服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把握“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动力特点,才能实现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6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促进继续教育的分层发展、产教融合发展

2014年下半年,消费拉动型经济确立,政策强调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突出教育消费,政策鼓励教育文体消费,主要涵盖推进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成熟,教育、文化、体育等市场规模都将超过千亿甚至万亿元,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在线教育,是继电商、网游、SNS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融合产物,被投资界评为21世纪热门投资领域之一。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希望充实自己的知识,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年轻白领尤为典型“,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渐成潮流。加强非职业教育类的人文素质课程、逻辑与哲学课程、技术前沿课程、创新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公民生活类的投资者教育、养生保健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等成人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课程的市场虚拟定价体系建设,是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实现教育培训事业契合产业化经营的趋势。尤其是“小众时代”的多样化教育消费产品设计,势必成为在线教育、体验教育、分层教育值得关注的重点方面。“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和“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的税法规定,为企业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还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要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开展“双师型”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重视税法相关规定以及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根据产融结合模式理论,采用PPP模式,均衡运营商、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习者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各方面加盟者的利益,实现校企、产学研对接,是实现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产业企业、职工和教育消费者合作共赢,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3结语

篇7

经济转型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新型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低碳、集约、高附加值的含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开发。以江阴为例,江阴正处于由资本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转型关键期,当好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排头兵、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江阴必须走“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创新发展之路。几任主要领导都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助推作用,因此江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投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139,861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107,175人,初级工以上技能人才81,774人。但与江阴的经济发展地位和人口数量相比,人才比重总量仍然偏小,其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人才队伍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与江阴经济转型发展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江阴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32万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0%。这一人才发展目标给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相对于国民学校教育而言,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对在职人员的追加教育,主要目的是更新、提高和拓展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江阴唯一的一所高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为数不多的县级政府主办的地方高职院校之一,直接服务于江阴地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高职继续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的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种产业的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改的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成为高职继续教育服务的内容。另外,作为本地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更为贴近本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继续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变的主力军。企业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竞争力的来源。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服务江阴经济转型过程中作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十一五”末,江阴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总数近14万,占江阴常驻劳动人口比例为14%,而江阴市“十二五”人才规划提出到2015年比例要翻一番,提高到28%。这项工作一方面除了要积极引进人才外,另一方面就要依托当地高校积极的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尤其是企业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并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机械、电子、石化、管理、建筑等专业,形成夜大(业余)、函授、远程网络、电大开放教育等多种类型、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等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近几年来每年为江阴地方上培养近2,500名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在职人员,为江阴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制约。

(二)拓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两翼”的并重发展思路,把继续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从单纯的成人学历教育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长远服务方面转变,加强了与市职能部门的合作,建立了多个培训基地,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便利,为劳动力就业创业培养一技之长。学院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统计人员从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公修课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多家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咨询、管理和业务方面的培训。近三年来我院举办了职业技能高级工、技师培训、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公司企业管理培训、纪检干部财务知识培训、专技人员公修课培训、企业青年工人“三职教育”、企业班组长管理等多种培训,年平均培训人数在5,000人左右。企业员工经过学院举办的各类培训,无论是在职业素养上,还是在管理能力上、包括职业技能上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发展的人力需求。

(三)推进“政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高职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提升专业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本身的业务职能决定了高职继续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其他办学部门相比,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政府、接触企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院继续教育部门往往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对学院需求的信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平台,积极为学院推进“政校企”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为学院专业建设、企业技改开发、政府资源整合做出贡献。

三、继续教育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多数有着专职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但主要从事着宏观的管理工作,继续教育业务的开展均落实到办学院系。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发挥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参与到地方的科技、人才建设中去,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但在办学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社会办学的竞争和院系经济收入考量的压力下,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脱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造成继续教育效果和效率低下,质量意识淡漠等问题。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以超前的意识,一反多数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对外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全面落实高职院继续教育对江阴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工作。

(一)建立一支“四化”管理队伍。

学院重视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的作用,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舍得投入。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2人,基本上都具有多年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全员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好地把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和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结合起来。

(二)建立贴近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品牌继续教育项目。

学院通过对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调研,了解了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品牌继续教育项目,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技能培训,都能紧密贴合企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篇8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切入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仍是沿用50--70年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成人教育重创收、轻管理,重招生、轻培养,重规模、轻质量的不良风气正在形成,这严重地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和办学体制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归属管理单一。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只归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管理渠道不畅。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弱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校在办学体制上仍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二是教育模式陈旧。从普通高等教育脱胎而来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过于强调学术性和系统性,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多数仍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重传授而轻创造,重统一而轻个性,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基本上保持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框框,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

三是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不明晰。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是搞好成人教育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对成人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其一,认为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没有在终身教育的框架内去认识成人教育,没有在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概念中构建成人教育的新理念。其二,对成人教育的类别划分认识模糊。在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时,没有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应是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所以在培养模式设计、教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过程中均按普通高等教育方式方法进行,不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三,培养目标不明确。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突破。

一、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布局、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教学内容、收费标准等,都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统一计划,学校只能按计划执行。由于办学单位没有自主权,因而很难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办学。关键是要运用市场法则,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主要抓立法。地方政府主要抓执法,制定地方法规、督导和决定成人高校的设立或撤销。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应享有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到三个适应:一是在办学规模、结构、层次、专业设置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人才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要与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三是在人才培养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方面与市场“适销对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实施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创新

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新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宽进严出,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均可以注册学习,但毕业这一关决不能降低要求。二是学历教育不是唯一的目的。可以选修几门课程,拿课程合格证书,或培训证书、资格证书,也可以学完学历教育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学历毕业证书;也可以拿到某专业的学历毕业证后,为了满足兴趣或需要去另修一个专业,甚至第三个专业;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学科前沿讲座等。三是知识结构弹性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如对高中学历、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同是就读同一本科专业的学员,就不应该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要突出能力培养和因材施教,依据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制定教学计划。所设课程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先进性,使有限的学习时间发挥出最佳效能。四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以函授和学生自学为主,自学、函授和面授相结合。以半脱产、不脱产学习为主,半脱产、不脱产、脱产学习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废除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成人教育。五是在考试方法上,不搞“死记硬背”,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是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随选修制的产生、发展而建立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而出现的。学分制可以给学生四个方面的自主权: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教师。而这些自主权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深层次上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办人民需要的成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切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确立经营学校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设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和教学形式。成人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转变成人教育的工作重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使我国现行就业制度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以重资历和学历、分配就业的计划机制,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机制转变。要适应就业机制的转变,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从现在的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教育逐步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满足广大劳动者不断高涨的学习要求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二、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师范类高校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承担着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体的任务。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促进继续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为了掌握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5所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在获得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管理体制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层面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继续教育机构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两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来看,虽然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名称与办学范围不尽相同,但都定性为二级学院,由学校归口管理,校领导分管,并承担着继续教育办学以及统筹管理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发展的双重职能。5所高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业务进行管理。

1.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的归口管理

5所师范类高校都建有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实体,均为学校二级学院,其中3所高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在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中,2所高校将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整合,统一为一个学院,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业务;1所高校保持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的各自建制,分别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也同时开展培训业务。另外2所高校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其中1所正逐步筹建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机构都由高校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或由高校领导直接兼任机构领导,属于垂直型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业务范畴方面,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与办学两重职能,并都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有个别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培训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实施管办分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等教学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自,在人员配置、办学规模方面享有部分自,但在财务方面则都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核算。

2.继续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和事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继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事业编制以及合同编制(或人事)。由于多数继续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学师资,所以一般采取自主聘请师资或者与教学院系所合作安排师资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上海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师资由校内相关学院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入基本工作量;若二级学院跨院直接聘请教师,则教学工作不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计算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发放课酬。

(二)继续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状况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围绕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机制,并采取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办学业务有效开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创新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1.决策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业务方面享有具有较大的自,为保证决策科学、有效,一般都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提供咨询、建议,并通过召开院务会、党政联席会等方式进行决策。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通过院务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决定重要决策,并通过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方面等都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在重大决议方面执行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办学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专业设置、培训项目开展等方面工作的项目咨询和评审。从调研来看,继续教育机构虽然在办学业务方面有较大自,但需解决的问题若属于重大问题、要由学校决策的,都会通过分管校长提交学校讨论决策。

2.人员聘用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一般都建立了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决定聘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标准为员工定制工资待遇。从具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各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由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以及合同制聘用员工两部分组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人员以合同制员工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同制员工数量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同制员工也占到整体员工总数的60%以上。

3.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调查来看,5所师范类高校普遍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招生、教学、支持服务等多环节进行管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创新性建立了以质量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为支撑的“支架式”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操作体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广西师范大学构建起包括6个环节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控制机制”。

4.与相关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针对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业务,主要通过3种方式积极开展与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校外机构的合作。一是针对校外机构的特定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建立短期限的委托培养合作关系;二是与校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整体性、伙伴式合作关系,校外机构并不提出短期的特定需求,而是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由双方建立整体性、持续、长期的合作;三是项目推介型合作关系,双方基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推出的特色项目进行合作。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有些机构会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并能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三、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变革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别,两类高校既具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要促进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特色性与开放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性与开放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校的平台优势,不同类型高校具有的不同特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近些年虽然也在走向综合型发展之路,但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更加偏重于教师教育。这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继续教育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形成多样化、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师范类高校要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强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开放性办学渠道。

(二)公益性与市场性

继续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本质上是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目前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政府并不投入经费,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继续教育就具有了市场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提高办学效率、重视效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益的职责、不能以片面赢得经济利润为导向,而是要以质量和服务为导向。

(三)多元化与单一性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权与办学权来看,有的高校将管理权与办学权结合在一起,实行管办结合,即继续教育机构自身承担办学与管理两重任务;有的高校将其分离,实行管办分离,即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实施办学业务,学校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监控与管理。这实际上就是组织架构上的直线制“实体型”一级管理形式、职能制“非实体型”二级管理形式以及直线——职能制“实非混合型”管理形式的体现。同时,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具有两重属性,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存在,同时也成立公司进行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这实际上都体现了组织管理上的多元化与单一性的关系问题。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善上,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架构。

四、关于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国家正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正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整合、定位,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增加开放性与竞争性,提高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化自身的特色与质量建设。

(一)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

所调研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而存在,其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与学校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事业单位属性。这样的管理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自主性不足,带有计划性色彩,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培养培训市场性格局中,市场因素与开放性上显得明显不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管理体系。同时,与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依托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偏向于保守与封闭,在竞争性上呈现出不足;在组织与制度层面上,显现出结构性劣势,面对外来竞争反应机制过慢,服务性不足,在面临重大变革时很难做出及时调整。所以,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应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注重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求有限度放开继续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得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在人力、财务以及办学事务上享有更高的自,从而更快适应外在环境的竞争。

(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承担着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使命,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来看,各机构都能把质量置于办学指导思想的首位。但由于继续教育办学环节多、程序复杂,同时虽然标准与额度不一,但各继续教育机构也都有着上缴学校管理费的压力,这都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落实规范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都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带来挑战。现代科层制理论要求组织实体对自身的责权利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化要求,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围绕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理顺人、财、物等运行机制所涉及的要素,做好计划、执行、控制与检查等全方位质量保障环节,注重建立民主化的管理程序、实施民主决策,并建立统一、有效、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组织注重对外服务职能的实现,主张建立服务型组织,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以培养人为职责,学生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这就需要强化继续教育机构服务的定位,建立服务型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从长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育市场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单位,注重提升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方是继续教育机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减少机构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发展扁平化,提高部门的运作效率,提高问题的解决与反馈速度。同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主,确立质量标准与服务规范,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继续教育机构要及时、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多渠道接收问题反映,对存在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状况进行有效改善,使现有的组织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同时,在建立服务型组织之外,要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调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学习性特征。

(四)研究教师教育规律,把握特色,深入推进行业、企业的合作

篇10

【关键词】终身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朗格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的提案。后来,这个思想得到广为流传,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章来推行终身教育。就我国而言,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出现“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终身教育是持续的,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第二,终身教育是整体的,它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组织联系或连接起来;第三,终身教育是完全的,各层次的教育要相互衔接、各种形式的教育要相互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要相互协调;第四,终身教育是全面 的,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支柱。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一生中不间断的接受系统化的教育,根据形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创新、改造能力。受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未来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有效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实现办学的多层次、多形式。自学考试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力求教育制度创新、考试功能拓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形式,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自学考试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权威性

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信仰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是这种人人可以报考的高度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自学考试所涉及的对象是广泛的。参加自学考试的生源群体庞大而复杂,与终身教育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相呼应。另外,自学考试教育成本的低廉性也使全民教育成为可能。应考者不受经济背景和条件太多的限制,把学习与正常的工作、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提高自己,使教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学习方式则正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学考试开考26年以来共开设几百门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领域,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另外,自学考试的非学历教育以及第二学历教育,形成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了多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在诸多方面,自学考试的灵活性都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培养人才的独特模式、途径和体系,很好地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有相应的社会评价,这是社会对于教育结果的一种检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属于国家考试,与国际通行的教育制度接轨,并且开办时间早、可信度高,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与良好的社会信誉,毕业证书也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含金量。自学考试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的特点实现了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性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所以,无论是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其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在终身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将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突破了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在普及全民高等教育方面发挥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正是这些特点使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自学考试旺盛的生命力

顺乎民意,是其生命力的第一个因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并得到权威机构的相应的学历资格的认可,以求生存、求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彰显,客观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迫切要求。适合国情,是其生命力又一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而教育落后于人口增长,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仍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事实证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合我国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创举,一个成功范例。它不仅使那些因历史的原因丧失进高等学府学习的人和高考落选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那些需要接受在职岗位进修或因工作岗位变更而需要更新知识、技能的人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便利。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下,接受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新型建设者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使“终身教育”由概念变成了实在。这种优势,是其它任何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所不及的。

转贴于

三、办学形式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普通高校历来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考所依托的主导力量。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和科研之前瞻地位,都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终沿着规范、科学的轨迹发展。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类别的高等教育形式的融合与互补,则显得更加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高等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不能取代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只有依托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既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参照目标,又要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考风考纪等自身建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才能够健康发展。

四、自学考试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新兴的行业不断出现,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一个岗位已经不可能了。如果不接受教育,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仅靠普通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能享用终身的传统观念已经行不通了。伴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人们需要更广泛、更全面、更长期的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强调人的学习是终身的。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扩大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的时代。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应该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不但形式上平等,而且每个人成功的机会也平等。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机会都大大提高了。这就意味着,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中为受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多维性,形式、途径上的多样性。这种理念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受教育者的必然要求。

五、自学考试的经济功能

1.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源,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是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从根本上制约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二十多年来,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增长的重要人才基地,有利地支持了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

2.自学考试使民间资本流向教育投资领域,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各种助学单位纷纷出现,尤其是众多的民办高校也参与进来,从而使民间教育资本流入教育投资领域,也解决了部分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这些闲置分散的民间资本被有效地利用,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其间接效果体现是创造了一定经济价值。同时,自学考试以国家考试为龙头,社会各界力量助学为辅助,个人自学为基础的形式,很自然地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筹措经费的良性循环。

3.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提高了财力资源使用效率。自学考试是以全日制高校为依托的,有一支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使高校师生比达到较合理状态。教室、实验室等的使用,使大量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