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篇2

掌握人类文化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救世。要让人类灵魂的闪耀点——

智慧,来相互接力传递,从而达到共建昌盛和谐社会的目的。

出色的政治家就是成功的文人,文人的成功就是成功的政治家。社会的发展就是文化与生产力

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的发展。

关于做人:

在这个社会上做人,我们必需活的坦坦荡荡,个人的幸福必需是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相互联

系,相互关联的,人生的伟大也体现在小我的奉献与大我的社会价值。

关于美丽 :

我看见你来了,带来你充满青春的活力、带来你满脸绽放的笑容、带来你那最令人心动的美丽,

我告诉你年轻属于你们最宝贵的财富,因富于想像的你们眼中有那最丰收的硕果,只要你勤勤恳

恳的耕耘,那边还有那最美的风景属于你们,暂时的挫折是你一生永久的财富。

关于人性:

我知道人性是有许多的弱点,贪婪、自私、虚荣,有这些东西并不可怕,怕的是让这些东西在

我们心理疯长,关键是怎样让这些与生俱来的弱点要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理解人性的弱点

,并不是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来为自已谋取私利。

关于人生: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也时刻处在时间快速前进的进程当中,我们也时刻

在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难到真实的、充实的、安稳的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人在不断成长的

过程中不能迷失自已的方向,失去自我,最中让自已在绝望中老去,现实是残酷的,也是客观存

的,我想让些许理性与感性的思想同时充盈你的生命,生命的过程也许会有很多绚丽的色彩。

关于家庭:

家庭是夫妻二人共同建立的避风港湾,劳累时可稍作休憩的场所,营造温馨的家庭必需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结婚以后那就富于了每个人强烈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我们不能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只有稳定的家庭,才会有社会的稳定,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必需的责任。家庭的相处是要有艺术性的,相互的尊敬与理解是最基本的要素。完美家庭的缺陷往往在于不能给于对方最起码的理解之上,争吵实际上是好事可促进对方加深理解,了解对方之意愿。但不能因争吵而加深对对方的仇恨,这样就失去了原本的初衷。

关于工作:

篇3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生命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在关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动机是一切有效率学习的基础,把学生视为有待发展的个体,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最高追求目标。

一、在中学语文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中学生的自身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对生命的真谛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谈不上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条件决定了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这种无助的迷茫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甚至还会延续到大学、成人。而中学语文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最能直接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和教育的学校课程。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贯彻生命的可贵,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感悟,具有迫切现实的意义。

其次,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其作为母语的先天优势彰显欲尽,而其本身所担负的责任中就有“授业传道”,在学校教学中其与思想政治课一样担负着学校德育的工作,两者可谓比肩。作为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一门可以在思想、情感、理智、认知与兴趣皆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的知识学科,语文这门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可见,语文学科的自身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系统、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科任教师,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把学科知识内容与生命教育这一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做到情理相随,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润物于无声之中;要摈弃那种枯燥说理的教育模式。其次,科任教师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就我个人了解,有部分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仅靠自身的理解和业余学习,存在以下几部分情况:

一种是并不知道具体的含义,而是泛泛而谈,认为是教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种是将生命教育狭义的理解为是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有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命。由此可见,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还停留在较浅层面。因此,注重生命教育的前提是要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如此方可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迪,唤醒其生命意识。

三、通过课外阅读,加强珍爱生命意识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的交流。让其在感悟与交流中,对生命的内涵做出深层的诠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方面,亦然。阅读之后,我们可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相关课外书籍。

一些课外书籍和名人轶事也可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如中学生喜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她的人生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想自杀殉情,她的父母告诉她,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女儿。后来,三毛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因为她知道,除了丈夫,她还是父母的女儿。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人,随随便便抛弃生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此,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

四、对话教学视角下,让学生懂得关怀生命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08-02

生命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其政治性目标,更要体现对个体生命、自然存在、个体价值等应有的关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生命教育必须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将教育生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凸显生命,实现生命,超越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人的发展从“依附性人格”走向“独立性人格”。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凸显生命价值,就必须对生命有正确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生命教育开辟了空间。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将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专注于追求享受个人精神生活,还应该思考生命。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有意义?如何关爱他人、社会及自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其次,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激发国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理应是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培养成为“社会人”,就要在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更充分的创造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现代化这个大语境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就必须关注生命,以“人”为本,体现其人文关怀。

最后,生命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现代化的“和谐人”,“和谐人”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生命教育本身就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更自觉地承担并履行责任。

二、生命教育的蕴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并提升大学生的教育,它不仅要关注基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素质、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素质的培养,更要把大学生当“人”来理解,尊重他们的需要、自由与人格,关注大学生人生意义的实现和价值生命的实现。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既有知识内容的传授,也包含对生命内涵的领悟。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工具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掌握其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珍惜、关怀生命为前提,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积极诠释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探寻生命的真谛,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走向超越。同时,倡导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美好、和谐关系。

(一)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脆弱而且短暂。每一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都深深刺痛着教育者的神经,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生命的珍贵,感受生命的惊奇更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与父母等所有关心其健康成长的人的生命相联系,也与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命相互依存。

(二)感悟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大学生在成长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同。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磨难,比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挫折有时甚至会使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生命教育就是要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坚强与抗争中,更好的发现生活的真谛,领悟生命的意义。挫折是一本教科书,磨难更是一种力量,它提供给青少年宝贵的生活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这样人生的人,才对人生有更深理解和感悟,从而找准目标,实现生命价值。

(三)反思生命、创造生命、走向超越

这是生命教育的深层蕴义。随着大学生的逐渐成熟,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已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们期望创造更高价值,希望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有些大学生可能受部分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教育者要通过生命教育,激励青少年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摒除不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性看待生命,点燃他们创造生命的激情,培养生命责任感,放眼社会、民族、国家,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在创造价值中一步一步走向超越。正如前人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爱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创造生命的卓越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生命,要彰显生命意义,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加强引导,承担起强化生命意识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大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我该怎么做?”,自觉践行科学的生命价值观。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柱,是他们人生的航向和灯塔,是民族繁荣、国家稳定的支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生命教育过程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让大学生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复杂社会中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对如何实现生命价值有更科学的把握。

其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生命教育课程,激发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不仅仅是有关生命“何以存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为何存在?如何存在?”的领悟,有意义的生命是驱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近年来,大学校园中游戏生命、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行为需要我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定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多接触诸如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让学生感受生命教育无处不在,欣赏生命的无限魅力,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三,转变教育模式,开展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本身,遵循生命性原则,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成为人”。人性化教育改变了重智轻情的教育模式,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生命潜力,提高生命质量。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挖掘学生闪光点,让学生体会自身生命的独特;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帮助青少年解决矛盾、缓解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育婴室、病房,组织学生参加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人塑造着现代化的社会,也塑造着现代化的自我。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功能要充分显现还需自我教育的配合。大学生要使生命充实,使生存境界不断提升,就需要强化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在每一角色中都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大学生应该在校园中就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要认识到人由父母孕育而生,由父母养育而成,人之为人,要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校教育是点化和润泽生命,而自我教育是用自己的行动,用永不屈服的灵魂来诠释生命,成为优秀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永远课堂,父母要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加以引导,对心理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不要施加过大压力,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家长应积极与学校配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给孩子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关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构建育人的“大教育体系”,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弘扬生命的个性,挖掘生命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凌峰.梁飞琴.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38.

篇5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认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鲁迅还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历代,主流文化都是“拼命劝孝”,可是孝顺儿孙并不多,很大程度上就是统治阶级一味提倡虚伪道德,却蔑视人伦亲情!鲁迅认为,“爱”是自然给予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的天性。在动物界,除了因为鱼类等生子数目太多导致———爱不周到之外,动物总是挚爱它的幼子的。而且动物们不但全然没有接受回报、获得利益之心,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对于人来说,没有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地能发现这一种天性并葆有这种天性,比如,村妇哺育幼婴,农夫娶妻养子,并不是想到了这是正在施恩或将要放债。因此,《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指出,“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于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即使疏隔一层,也不劳多虑。当然,父子之间也有爱非不能勾连的例外。但如果这种血脉相连和亲情之爱都不能勾连,那么“恩威”“名分”“天经地义”等说辞之类如何勾连得住?

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重“发展生命”的青年发展观

鲁迅反对流行的报恩观点,提出父辈与子辈之间应该重“爱”轻“恩”,是基于“幼者”本位的家庭观念。鲁迅说,在他那个时代怎样做父亲,他有自己的认同,并且非常简单,就是以自然为师,遵循生物界的规律和现象,首先要保障生存,之后要延续生命,最后是要发展生命,也就是进化论的观点。同时,鲁迅也严肃指出,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亲、母亲是家庭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物”,父母对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保全性命和延续生命尚且易为,因为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人具有意识。然中国之传统家庭观不重视也不利于发展生命,因此,家庭的功能和责任往往只停留在延续、保存生命的层次。试问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五四时期是重新发现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实质,是通过对终极无限实体的统治地位的革命,进行主体的自我拯救”。因此,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鲜明地提出,家庭责任的重点在于“发展生命”。鲁迅进而提出,发展生命,首先是父母作为家长,自己要觉醒,应该先洗净了中国古传的谬误思想,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和发展,不再培育作品评述069退婴”。他说:“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第二,是觉醒的父母应先解放了自己的孩子!鲁迅采用通俗小说《说唐》中的“黑暗的闸门”的典故,指出父母应该为了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子女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因为,真正明白父母含义的人,都愿意为了子女更健康、更聪明、比自己更强、更幸福而主动承担责任。孩子能够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是发展了父母自己,就是超越了过去。再有,解放子女,先要理解孩子。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提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也就是说,一方面,子女自父母分离出来,父母给予他们生命,并交给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父母的义务;另一方面子女自出生之时就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存在,他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复制品,家庭应该培育他们成为独立、发展的人。当然,鲁迅也强调,父辈与子辈之间的重“爱”轻“恩”绝不是说“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他的亲娘”。

三、《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启示大学生家庭教育要以“幼者”为本位

鲁迅着眼于人的发展,辨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新式家庭教育观。鲁迅认为旧传统的缺陷在于“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这样的观念造成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些非常荒唐甚至堕落的现象: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甚至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来说,以“幼者”为本位,就是以大学生为本位,尽可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大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大学生为本位的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要摆脱旧思想和旧习惯,改变庸俗的成才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中,非常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个体的人反倒不觉得有多么重要。养儿为防老,孩子要报恩,而出色的孩子一定是能够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鲁迅却倡导做父母的,虽然自己不可避免地受到旧传统和旧思想的熏染,但应该与时俱进,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培养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加多义务思想,核减权利思想,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一代又一代“幼者”的教育者,不同的只是前后而已。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亲情、是爱。以大学生为本位的家庭教育,其次是父母要尊重大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提出幼者的教育应该以尊重“幼者”的本能,发展“幼者”的天性。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教育正是与此相反,用等级和礼教压抑人的本能。封建阶级给中国人实施的教育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麻痹术,统治者给人民布施的是奴性教育。而家长对于子女的为我所养即为我所支配的观念又造成子女几乎丧失自我和个体的尊严。鲁迅曾在《上海的儿童》一文概括中国家庭教育。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一种是任其跋息,一点也不管;另一种是终日给以冷遇、呵斥或打扑,使其畏蕙退缩,如奴才或傀儡。这些都启示家长在教育大学生时,既不能任其发展人性恶,也不能束缚他们的个性,而应该培养其积极的品性,重视子女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

此外,鲁迅还针对封建主义的父命子从、师道尊严的旧教育,提出长者对于孩子不应该是命令者,而应是指导者;不应压制儿童,而应解放他们。“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当我们强令大学生按照大人们为他们设计的生活模式,比如接本、考研、考公务员、留学等,父母不妨反躬自问,自己有没有把儿女当作“缩小了的成人”来看待?是在指导子女,还是在把自己的希望加之其身?当家长对子女耳提面命,希望他们“听话”和出人头地时,是在重视他们的独立自主和精神自立吗?大学生已经拥有较多的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他们有能力和有权利走自己的路。

篇6

关键词:同命同价;适用标准;平等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83-01

一、法院裁判案例分析

2011年4月17日,被告徐某1驾驶的小轿车行驶至某十字路口时,与原告陈某乘坐的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致使原告方车上一家三口同时受伤,其中一人为拥有城镇户口的徐某2。如皋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认定,被告徐某1驾驶的机动车对路面情况观察不够,情况采取措施不当,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负事故同等责任。原告陈某的丈夫作为二轮车驾驶人员,未按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且未让右方来车先先行,是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负事故同等责任。乘车人陈某(原告)、徐某2(原告孙子)无该事故责任。

审理中,原告陈某为证明其应当按照城镇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提供了本起事故中另一伤者徐某2的户口登记簿,证明徐某2非农业户口,因此原告陈某的残疾赔偿金亦参照徐某2的非农户口,即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

法院审理认为,当前法律对计算残疾赔偿金作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标准的区分,考虑到本案系同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三人受伤致残,为体现公民健康权的平等性,在既有城镇居民标准又有农村居民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同一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与现行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的立法宗旨并不相悖。法院根据当前司法精神及案情给予城镇标准判决,对原告陈某的主张予以支持。被告方至今未提起上诉,该判决书已生效执行。

二、《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规定之不足

《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第17条规定:“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这两条法律规定仅限于同一侵权行为,仅针对死亡赔偿金,而且是“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忽略了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慰问金等,因此给“不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留下了可以操作的法律空间,“同命同价”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的解决。按天赋人权理论,在自然法则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其生命健康尊严并不应因其身份、地位、权利、住所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亲情依赖、痛苦感受、生命健康减损等身体本身方面,人的感受也都是一样的。所以,以户籍住所不同而区分人的感情感受不同,是毫无道理的。

因此,“同命同价”应是人类生命健康平等的最直接的体现。同命同价理论不仅应当在肇事致人死亡案件中适用,还应当对公民的健康权予以同等的平等保护。

三、“同命同价”理论应作扩大解释

死亡损害赔偿中民众“同命同价”的法心理,并非仅是一种朴素的良好愿望,亦非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种不理性的社会需求,其具有价值观念的崇高性与实践理性的正当性。

《宪法》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人身造成损害一般会造成两种损失:一是人的生命、健康等身体本身受损造成的在身体肌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损失;一是因身体受到伤害而造成的身外财产损失。1、对于“人的生命、健康等身体本身受损造成的在身体肌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损失”,因人人生而平等,其生命、尊严、健康、自由等并不因为其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或者是因其职业不同等而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同时,人类生命无价,尊严无价,健康、自由无价。因此公民因生命、健康等身体本身受损而造成的在身体肌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人身损失,应当“同命同价”。2、对于“公民因身体受到伤害而造成的身外财产损失”,应根据受害人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数额予以赔偿,谈不上“同命同价”问题。这也是“平等的相对性”理论的结合《侵权责任法》第16条、第20条、第22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的规定,人的生命、健康等身体本身造成的损失,一般是指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关于人类身体肌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损失;而公民因身体受到伤害而造成的身外财产损失,一般是指实际支出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丧葬费等以及随身携带物品比如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等因同原因力受损而造成的损失。另外,就最高院“人损司法解释”中“居民”的理解,并没有指明就是“户籍”,而强调的则是个“居”字,也就是以实际居住地(也就是实际生活、经营、生产、消费的生存环境)作为人损赔偿标准的身份判断标准。这是比较合理的。

篇7

在教授“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以上要求,扣住小说中体现的欧·亨利式的幽默与精巧的构思,特别是小说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主题组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挖掘人文精神

这篇小说塑造了三个人物,他们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无论是老贝尔曼,还是未来的青年“艺术家”苏艾身上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光辉。苏艾与琼珊,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便在琼珊重病期间,百般呵护,关怀备至;老贝尔曼更是具有传奇色彩——一个嗜酒成性,脾气暴躁,好高骛远,一事无成的倔老头,为了让素不相识的琼珊重拾生存的希望,也是为了拯救琼珊的生命,竟然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事件本身看似平凡,但却不能不让我们所有读过这个短篇的人扼腕感叹,啧啧称奇。人文关怀应是该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这个短篇小说流传广泛的根本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职业模块——阅读与欣赏”的要求指出:“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技术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无需进行过多的说教,教师只需着意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光辉,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教育学生。

二.以作品中人物对生命的理解来感化学生

多年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我感受到,由于市场经济和生源素质的影响,我们的部分学生对择业把握不够,对职场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岗位上怕苦怕累,虚度光阴,职业的忠诚度不高,就业流失率较高,对社会、家庭、个人极不负责任。

《最后的常春藤叶》则为我们讲述了一片“叶子”拯救一个生命的故事,正是这片“叶子”上所凝聚的那种对生命、对他人、对职业的责任感,使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爱、光明与希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说中以上内容的挖掘,让学生理解,人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性的温情的环境之中,而不要像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温情的荒漠之中,使学生感受一次品德的教育。

三.从独有的艺术技巧中感受和领悟人生的真谛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描写人物方面,不像中国的许多小说中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那样脸谱化。老贝尔曼,几乎满身缺点,卑微地偷生于繁华的都市中,然而,老贝尔曼却绝不卑俗,更不卑鄙,他那一个平凡的举动,只是他的心灵深处潜藏的人性的自然显现,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个闪光点,就足以让他一下子高大得让那个城市中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芸芸众生仰视。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是有多个面具,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会选择不同的面具,面具后面的真正面孔是什么样子,人们很难识别。文学作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人们的面具卸下来,勾画面具后面的真面孔,立体地展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乃至灵魂,在这方面,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篇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从而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真正指向学生本身,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现在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让他们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其中不乏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书中《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斑羚飞渡》等课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其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从而不再轻视和放弃生命。如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主要组织学生通过对文中“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诧异和震撼”等重点词句进行讨论、交流,进而体会作者作为拥有生命,享用生命的人第一次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折服和敬畏。同时让学生从“树的不计成本投资生命”联系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让领悟生命的来之不易,领悟父母的无私和伟大,教会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总之,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用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挖掘文章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这种灵魂的逍遥游,心灵的荡涤中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感悟自己和他人以至一切的生命,从而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进而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进行生命教育。

巴金老人曾有一段话写给我们:“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这个宝库,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拮取生命的浪花,感受生命的搏动和魅力,领悟生命的可贵和伟大。 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人生态度、生命意识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如让学生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支柱》、《牛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让学生敞开心扉融入作品中,用心去感受生命的脉搏,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感悟生命的神圣和伟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开座谈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明白生命的价值,尊重、热爱生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和作人,文品和人品是难以分割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说是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情感熏陶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就反映出了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因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如写《善待自己》,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一颗宽容、包容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写《责任》,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所在,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亲情、友情,去体会社会、人生,并把这些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鸿爪。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阅读,让学生写生命的专刊,利用班级作品集把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感悟公示于众,让他们在写作和交流、品读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从而懂得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篇9

关键词:医生、理想、真谛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没有人能比一名医生承担更大的机遇、责任和义务。对病人的照顾需要熟练技术、丰富知识和对人性的理解。医生富有勇气、谦逊和智慧的工作将影响他的同事并完善人格。

医生应当机智且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因为病人不只是症状、体征、功能障碍、器官损坏和情绪紊乱的综合体,他们还是人,是充满恐怖、希望,寻找安慰、帮助和安心的人。

一、早在24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当立下这样的誓言:尽我的能力,谨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将保护我的病人远离伤害和不公正……我将保证我的工作的神圣和圣洁,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唯一的目的。这则誓言历久弥远,至今依然圣洁动人,熠熠闪光,其思想永葆流芳。虽然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华传统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在我国悠久的医学文化传承中,“人命关天”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主义的渊源、人性本善的假设、“悬壶济世”的医生形象等等,体现的是共同的尊重生命、崇尚人道、以德为先的从医哲学,两者从本质上归于一理。人类已经进步到了高度发展的文明阶段,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当代医生应具备的理想人格,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医生的理想,应当是成为对生命怀着深深的同情和敬重的人。任何生命的到来,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任何生命的历程,都充满着艰辛和磨难;任何生命的花朵,都应当美丽而多彩。然而生命又是那样的脆弱,不说时间之河无情的流转,单只风变灾异、遭际乖舛,已经足以给生命不堪的重压。我们从幼稚可怜的婴儿,到饱经沧桑的老者,总能够读到生命惊天动地的历史,总能够看到生命顽强的拼争。作为医生,我们应当扮演最佳的同伴,我们不仅分享着生命的光辉,更应当时刻准备着施以援手。我们相信,生命因有我们的抚慰和关照而会增加其应有的尊严。

三、 医生的理想,应当是成为对职业怀着神圣的自豪和责任的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如果说生命是神圣而短暂的,那么作为一门学问,医生要做该领域的专家里手,必须掌握最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必须成为各种疑难杂症的探索者和征服者。在医生职业生涯中,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忍受痛苦、只要还有病人在他面前被疾病击倒,他就应当为没有尽到充分的责任而自省、自励,就应当毫不懈怠,奋力施救。作为医生,每当帮助病人战胜病魔、迎来健康,每当患者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向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时,我们在感到自豪时还必须自问,是否让病人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四、 医生的理想,应当是成为对社会怀着无限的感激和理解的人。芸芸众生,各禀造化,医生是职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能一日或缺,但与庞大复杂的社会机体相比,独特的职业性必须服从于社会的整体性。医生从业和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用感激的态度来匡正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的复杂条件下,能够排除种种误解和不信任、能够顶住各种逆向的压力,秉持理性、坚守道德、与人为善、以心换心,这样的“定力”,确有征服一切的力量,使医生的形象越发高大、可敬。

五、 医生的理想,应当是成为对文明怀着推进的动力和激情的人。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医生所关注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也包括精神心理的健康;不仅是生存方式的健康,也是生活态度的健康。当信息爆炸、知识加速传播的时代来临时,对个体多层次健康需要的关注,引发了医疗服务需求的急剧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医生不应当依靠信息的不对称误导消费、谋取私利,也不应当迎合流俗、满足奢侈、挥霍医疗资源,而应当普及科学、坚持真理、启发理性、诱导良知,使社会大众更加自觉地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美好未来增添更加自豪的色彩。

篇10

1. 前言

随着HSE体系的不断推进和制度责任体系的建立,“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已深入人心,通过国际公司专家的咨询、培训和集团公司的审核,先进的HSE理念、做法,逐渐从企业的意志、高层的决心和承诺逐渐转变为员工的实践和安全行为。

虽然追求的目标都是“零伤害”,管理的对象都是“物的状态”和“人的行为”,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HSE体系之间还是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转换、融合、创新,才能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初衷,做到“形神兼备”。否则,就很有可能是“貌合神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 核心价值与安全第一

“环保优先,安全第一”,是HSE方针中必提的理念。在将上述中翻译成英文时,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但如果解释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不安全不生产”就容易理解了。在国外的HSE理念中,是将“安全、环境”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是“超越其他功利价值的价值”。严格地说,“优先”、“第一”也好,“核心价值”也好,都不会是企业的自觉行为,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既有法定的,也有关乎社会形象的。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作为已有100多个国家数以千家企业参加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企业公民行动倡议,为承诺依据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方面普遍接受的十项原则进行运作的各企业提供的一个框架,展示和建立企业及市场的社会正当性。HSE理念应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也就是要尊重人权、执行劳工标准,主动增加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企业高层和各级管理者必须由衷地尊重活生生的生命、敬畏自然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有感领导”(Felt Leadership)和“直线责任”(Line Management),也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社会正当性”。不然的话,“伤害”和“污染”则依然会是冷冰冰的数据。

3. 属地管理与岗位责任

把属地管理等同于传统的岗位责任制,确实能更容易让员工理解。但一定要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之处:“岗位责任制”强调的是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包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反违章禁令”,“属地管理”则更强调员工的“安全生产的权力”,为了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属地内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属地管理者的监管。如果说“岗位责任制”是“要我安全”,“属地管理”则是“我要安全”。

在将具体作业场地以几何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属地之后,由于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在属地之间传递交换,必须保证属地之间顺畅衔接,在应急状态下尤为重要。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生产现场的应急响应更多地是依靠人的判断,而不象石油化工行业那样依靠高度自动化的紧急关断、放空等技术手段。因此,必须对属地之间的协调和从属关系做出清晰的规定。以环境为例,“属地之间”的衔接要以避免环境事故发生为最高原则,“排放”的属地拥有最高权力――污染源的“属地”服从收集设施的“属地”管理,收集设施服从排放口或处置设施“属地”的管理。

4. 主管部门的角色转换

随着直线责任的逐渐落实,HSE管理部门的角色也逐渐转换,从管理、检查的“台前”退到了监督、指导、培训的“幕后” ,“运动员”的职能弱化,“教练员、裁判员”作用增强。随着责任的分散,压力也得以缓解。 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HSE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感领导”和“直线责任”部门要为更多的目标、指标负责,决不能离开发展谈安全,有了发展才有效益,企业才能履行更高、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才能为持续改进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适应企业发展面临的HSE挑战,主管部门也必须主动完成更深刻的角色转换。在HSE管理过程中,无疑应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但也决不能用盲目地用“优先”、“第一”、“至上”来掣肘企业的发展,而是要不遗余力地“保驾护航”,真正起到“参谋部”作用:及时收集、分析、汇总目标市场环境、生产条件、设施、人员的动态信息,用尽量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预见风险,实行“精准化”管理,扮演保险“精算师”的角色,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不能再停留在“可能”、“万一”、“侥幸”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