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

篇1

一、音乐教育在新的时期要有明确的目的

新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他们发现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在6岁之前开始进行,可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进行枯燥的技巧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厌烦,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兴趣。

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不管是学习什么,如果不讲究方法,不注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根本是培养不出来的。如果把孩子的兴趣给破坏掉了,那更是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科学研究证明,开发右脑,音乐不但可以激发感化,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且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

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对于学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通过欣赏、歌唱、演奏和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音乐教育中,要学习新的音乐,学生必须注意到音乐中的音色、音高、力度、调式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力便会得到提高。唱歌还能让学生锻炼记忆力。音乐教育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和前进的力量。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成绩很糟糕的孩子。4岁的时候才学会说话,上了学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名。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没什么出息。可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指责和抱怨过自己的孩子,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后,他很快地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能,并且经常登台演出。这时,大家对他的看法完全改观了。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啊,其实你非常优秀。不管何时何地,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爱因斯坦的父亲就是用这种赏识教育法,给爱因斯坦找回了自信心,最终成就了一代科学巨匠。

四、音乐可以使人充满爱的力量

海顿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以其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和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2008年5月,我国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被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齐唱国歌。当救援人员听到废墟下的国歌时,发誓一定要把孩子们救出来。最终孩子们用歌声战胜了恐惧,甚至死亡。他们同时也用歌声唤起了生命的渴望和爱的力量。

五、多彩的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经过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培训学习后,本人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以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音乐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1.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网络、多媒体到教学中,可以更直观、更详实地将教学内容表达给学生。

2.多安排学生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应该多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可以长期开展演唱、舞蹈、乐器等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演出,多给学生们创造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贴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倾听下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都能刺激学生对音乐智能的提高。并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重视孩子心灵的声音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主要强调了十点音乐教育理念,在此我主要对其中的四点略作谈论。

一、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这是由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一)从教师方面,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首先,从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考虑,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从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考虑,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从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应遵循着参与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二)从学生方面,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期正处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阀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利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学生可以愉悦感受和积极参加音乐之中,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要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主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这才是正确之路。

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既是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

三、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是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应该是受教育的主体。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且使他们从中受益,这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是音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应该接受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这点必须认识到。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同时,音乐教育也更会面向全体的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达到两方面的提升。

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性是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界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的一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高音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之所以谈论,主要由于学生在各个方面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此,更应面向全体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针对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整体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如此,可以更好地促进稳定、快速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要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界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毒的毒素,吸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音乐本身的多元化更值得关注。在提倡学科综合的今天,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寻找更好的教会学生理解音乐的方法,一切为音乐审美服务。

科学合理的走向综合使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理解的深度上说,这是一条纵线,综合得越好,这条纵线就越长,对音乐的体验就越到位。不断地给学生介绍新的音乐形式和同一作品新的表现形式,使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的感受面来说,这是一条横线,介绍的越多,这条横线就越长,音乐知识面就越广。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努力研究这两条线,发展着两条线,是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人本教育,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等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还会积极探索出更多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具体的研究调查方法,这些方法对研究工作的最终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特点、注意事项、结构设计、分类等情况加以叙述。希望可以使音乐教育研究调查者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能做到事半功倍。 

 

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知识是日新月异。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掌握一种或几种好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和研究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事社会工作者来说,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效果的可信度,同样也影响着知识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音乐教育的从广义的讲,就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说,就是“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广义来说还是狭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他的调查结果要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音乐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好的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时会被决策者运用于政策法规中,所以其研究结果一定要具有可信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运用的好坏,有时对研究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法 

文献法可以说是适合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的方法。就文献来说,它是一种信息知识的间接性的传递,它所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在文献中,有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两大类。其中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日记等都是原始文献;而二次文献指的是利用别人的原始资料编写的新的文献资料。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说原始文献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相对比较高的。它是来自于音乐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真实地反映出当前音乐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种现实性的资料对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立论之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容的分析程序有这样几项:1.抽样所谓的抽样就是为了一定研究目的,从文献中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这种抽取法可以分层抽取,也可以随机抽取。2.编录编录工作就是对所选取的文献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 

二次文献相对于一次文献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是在多次印证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这种文献可以指导我们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基础性的错误。但它对于解决个体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局限。在选择二次文献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编辑出版发行单位的力量和可信度。 

二手资料的分析步骤有如下几项:1.选择研究主题由于二次文献所应用的主题相当大。在搜集的资料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这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把精力放在你的研究主题中,这样就便于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信息。2.寻找合适的资料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无论各方面,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在资料的寻找中还要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的找到。3.对资料的再创造资料找到后,往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对于现有的音乐教育类文献资料,有时并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结论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从资料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得出我们的理论。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在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非常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称“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作为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调查工作,所以同样也适用此法。 

在调查中,我们要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做出假设,确定调查的地点,学生的分类群,问卷的分类方式和预见不可控因素。音乐教育的调查目的,首先要明确。这样就可以不会因为被信息干扰,偏离了调查的目的。对一些确是有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资料但却不是本次目的所要研究的,也可以加以保留,以待以后运用。在目的明确后,以目的做出一定的假设。比如:就当前所运用的教材情况,假设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运用的比较广泛。这样在进入调查地点后就可以加以印证。如果是就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如果不是则寻找原因。确定调查地点,根据自己所要做的调查范围,是以城市学生为调查对象还是以城镇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这里,地域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城镇中又有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的差异。这种地域和群体的不同对调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地点和学生群体分类的确定对调查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教育行业中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之一。访问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间接访问和直接访问;个别访问和群体访问;重点访问和随机访问等。 

访谈法有着一定的特点:1.访问是研究者与社会面对面的一个交往过程。在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贯穿访谈的始终,并对访谈的结果产生影响。2.当被访者在某些问题出现误解是,访问者可随时解释和引导。3.访谈法在量的问题上是很有弹性的,能充分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使研究者充分了解到他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还有很多。在调查中,往往是各种方法相互穿插其中,每种方法的特点各有不同,所侧重的也不同。只要对各种的方法掌握得当,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所做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行度。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篇4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

一、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概念的界定

音乐审美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审美对象,旨在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亦是表现的艺术。21世纪我国对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以往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提出,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提升了全民的音乐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多元的、开放的,学生必须接受这种多元的变化才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随着社会注意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一定会面临各种理论和思潮的冲击。学校应该抓住审美教育的核心,必须加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包括歌唱、欣赏和综合课程,一般在中小学占到每周一节音乐课,但在实际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不能上满这么多课时,在新课改实行之后,教师对于音乐教法从最初的传统跟唱变为听唱法、模唱法、体验法、探究法、互助合作法、综合学习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变化多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情。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阅读和查询发现多数学生热爱音乐,但是学生对于在课上学习音乐缺乏一定的热情,学生对于网络、流行歌曲兴趣浓厚,对于书本上的音乐歌曲不感兴趣;多数学生的歌唱习惯不好,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处于变声期却缺乏保护嗓子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唱歌之前不会做发声练习;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质有待提高,80%的学生说不出常见音符和节奏的名称;学生们参加音乐实践的机会较少,无法将学习的知识加以练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不够,还有待加强。以上就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现状。

三、音乐教育的不足

(一)注重形式,重心偏移

由于新课改的提出和实行,音乐教学中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通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有时也会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历史、地理及各种各样的知识背景,有时就会造成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有的教师用简单的用歌曲聆听代替歌曲审美,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追赶进度,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也不能给予学生指导,使得教学难以达到效果。

(二)兴趣教学“度”把握不准

随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入,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歌唱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天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靠音乐自身的美的来激发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由于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不够准确,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应用兴趣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在课程开始时代入,或者直接开始课程,没有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

(三)双基教学时效性不够,影响审美教学

过去教师过于注重双基教学,随着教学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于双基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笔者认为双基是审美教学的基础,一些审美教学中必须应用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使的学生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并且学生们在进行创作时也会应用到基础知识,但是双基绝对不是全部,更高层次的审美教学是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四)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自身魅力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认识的引导,用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去引起学生的共鸣。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到很多音乐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在课上引用这些资料,但是这些教师往往忽略自身的重要性,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教师可以在示范教学中通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技巧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些往往都是互联网资料不能达到的。

四、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构建有效途径的探索

(一)加强对于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形成深刻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于对于审美教学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或者认识不够正确,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就会在教学中缺乏正确的方向指引,任凭教师如何努力,方向不对,就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师不应该怕麻烦,应该设置良好的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的指导,以此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三)加强双基教学,创造实践机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的同时应加强双基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应鼓励学生和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赛信息,由学生选择性的参加,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此能够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从而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教育。

(四)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设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能够检验教师教学的唯一途径。学校应该设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是真正有发言权的人,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结语

本文笔者通过研究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及音乐教育中存在现状和不足,从而提出完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策略,以帮助和改善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当然这些措施还需要音乐教育者真正落实才能起到改善我国现有的教学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6-16+30.

[2]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22-32.

篇5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音乐素养,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社会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大,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形势下,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在当前的形势下,音乐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地域或者是地区差异性的限制,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阻碍,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人们的音乐视野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拓,从而提高音乐思想境界,从整体上提升对音乐鉴赏的能力。

1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分析

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体征,而且其自身还区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地区的音乐能够展示出来的内容也大不相同,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某一各地区的音乐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发展,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来实现。而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多元文化的这种音乐教育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其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将民族音乐更好的传承和发展。[1]

2 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概念,音乐文化是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将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充分地展示出来,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民俗风情以及不同地区等等,所以音乐的文化形式也大不相同,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些民族音乐逐渐成为音乐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文化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部分和内容,是有效展开音乐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分析

3.1 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音乐文化如果想要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利用音乐教育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传承以及发展,对于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以及传播过程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都显得格外的重要,不同的文化不仅对不同的时期、地区等等都有一定的体现,而且包括音乐也是如此。音乐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自身对于生活以及生产的一种需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了打发时间而逐渐创造出来的,并且经过时间的积累以及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2]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影响下,人们日常接触到音乐文化主要是依靠网络或者是一些电视节目来实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是利用学校对于音乐的一种传播形式来进行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将音乐作品当中的一些文化内容充分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逐渐的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了解到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将民族音乐的整体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

3.2 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对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没有办法形成,就会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文化体系也就会慢慢被遗忘,而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强文化的凝聚力,从根本上将文化的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包括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背景等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每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教育逐渐让学生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重要性,感受到民族音乐内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能够得到加强和实现,从而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3.3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顺应当前社会时代的整体发展潮流,根据当前的社会时展状态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新鲜感”,这样才能够帮助音乐文化更加完整的传承和发展。音乐教室利用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渐的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客观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民族音乐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保证积极正确的态度,不仅能够促使音乐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且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另外也能够保证更多音乐形式的整体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未来长远稳定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民族音乐的整体背景以及文化的传承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和传播,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对其充分的理解,从而展开有效的学习,并且为民族音乐文化自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 结语

当前,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教育行业也要顺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十分的重要,而为了能够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进行顺利,就需要利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和民族音乐文化特有的特征,这样不仅对音乐教师展开教学有所帮助,而且对民族音乐的整体传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谦平,赵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8).

[2] 张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02).

篇6

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而言,要想做好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就要从乐感培养做起。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以及幼儿的特点及音乐基础,只有积极做好乐感培养,才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从多听、多看、多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及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在乐感培养中取得积极效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持,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整体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应做到多听、多看、多思考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日常音乐教育中注重音乐的熏陶和音乐氛围的构建,才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在乐感培养上取得积极效果。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多听”。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只有让幼儿多听音乐、并在幼儿园中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才能使幼儿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为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音乐教育能够得到正常开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觉感觉要求较高,只有重视听觉的训练和培养,并在幼儿园教学中积极增加音乐播放时间,才能达到训练幼儿听觉的目的。从当前幼儿的听觉发育来看,在幼儿成长时期灌输正确音乐思想和音乐理念,并做好基础音乐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幼儿园音乐教育要想做好乐感培养,就要对听觉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音乐教育需要,做到在音乐氛围中多听音乐。

2、“多看”。

看DVD中的名家的表演。通过看歌唱家、歌剧演唱家的表演,积极的感受他们的唱和演,可以提高自己的歌唱感觉和歌唱意识。幼儿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观看音乐视频的方式,将音乐的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音乐有更直观的印象,保证音乐教育能够在幼儿头脑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教育效果。

考虑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时间相对充裕,不但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音乐视频等音乐教育资料,同时也可以在休息时间播放轻音乐及适合幼儿观看的音乐视频,实现音乐氛围构建的同时,保证幼儿观看音乐视频的时间足够长,使幼儿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大程度的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使音乐教育能够在整体质量和水平上都有提升。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乐感培养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播放音乐视频,是提高乐感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

3、“多思考”。

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时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有条件时不忘多听、多看、多记录自己的感受。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的因素,可以在音乐课堂和幼儿园休息时间播放音乐及音乐视频,形成对幼儿音乐乐感的培养,使幼儿的音乐乐感培养能够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作为保证。

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培养幼儿乐感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过程。对于当前幼儿教育而言,全面发展使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想保证幼儿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音乐能力、思考能力和乐感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就要将多思考作为培养幼儿乐感的重要手段。所谓多思考,就是让幼儿在听取音乐和观看音乐视频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对音乐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对乐感有所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取得实效,满足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最终环节,是乐感的核心。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所有的音乐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是情感的流露,是情感的艺术化表达,是乐者的倾诉。欣赏者、演奏者或演唱者把自己完全溶人音乐之中,去感觉、去体验、去分享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确实为音乐所感动,才是真正找到了乐感。比如说,我们听到一首悲伤的曲子会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听到一首激昂的曲子会热血沸腾,这就是真正的乐感,也是音乐作者的真正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循循善诱,在学生掌握音高、节奏、旋律的前提下,再多介绍一下音乐的背景、作者的境遇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引发“共鸣”。

从这一点来看,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并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需要与其他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的,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满足乐感培养需要,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觉,加深音乐的感受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乐感培养,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做好情感体验的准备工作,使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乐感培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提升乐感培养效果,满足乐感培养需要提供有力支持。

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在幼儿乐感培养中,可以积极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奥尔夫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調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并在活动中引导和建立相应的人性本质,例如爱心互助,在音乐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在音乐活动中,把孩子分成若干组,让他们通过团结协助来完成活动内容。

大班的音乐游戏活动《伦敦桥》,在活动中需要孩子分组来扮演伦敦桥和轮船。当伦敦桥(由两个两个孩子面对面拉手表示桥面合并放行,两人的手向上举的时候表示给桥下的轮船通行)的桥梁拉起来的时候,桥下的轮船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两组的孩子相互配合,才能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个音乐游戏需要孩子间唱停到某一个乐句的时候才能让轮船通行,这不仅仅是需要桥梁和轮船间的默契配合,桥梁和桥梁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乐感培养中,应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作为主要的教学措施,并在情感体验中,积极选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内容,同时在乐感培养中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大程度的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水平和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乐感培养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情感引导和情感教育过程。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幼儿园音乐教育才能把握教学原则,进而提高乐感培养效果,满足音乐教育需要。

四、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应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力就是要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而言,乐感的培养不但是关系到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乐感培养中重视与音乐表现力的结合

对于音乐表现培养而言,音乐表现力是指音乐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培养过程与乐感培养一样,只有重视培养意义与培养手段,才能保证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取得实效。基于这一认识,在乐感培养中重视与音乐表现力的结合十分重要。

2、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有正确认识

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与乐感培养属于共同的教育范畴,只有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并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实际构建有效的音乐表现力培养体系,才能保证音乐表现培养取得实效。为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关系到乐感培养的效果。

3、把握音乐表现力培养原则,做好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考虑到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在音乐表现力培养中,应把握实效性、整體性和真对性原则,重点做好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在音乐表现力培养上取得突破,满足幼儿园音乐教学实际,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乐感培养对满足音乐教学需要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乐感培养,幼儿园音乐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但是考虑到乐感培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音乐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反复练习和各方面汲取“营养”。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培养音乐感,没有一定的听觉与体验的积累,就很难真正的去倾听,欣赏。我们学习音乐,不为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进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付强;“双重乐感”理念下视唱练耳教学的初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倪洨;新疆高师视唱练耳在“双重乐感”理论下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张欢;;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守土职责”——“原生”音乐的守护与“双重乐感”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文彦波;王美文;肖明云;;王国维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审美诉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郝孟荣;;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要点[J];教育与职业;2011年21期

[6]余维武;;多元文化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分析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虽然已经普遍应用学分制,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外,所以为了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全面改革。

1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1)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有待创新,教师队伍有待充实。在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老教师偏多,而年轻教师偏少,从而使得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到充分展现,老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个人素质,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一时也不能完全改变,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还有,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当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占据核心位置。

(2)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实现科学化,设置的音乐实践课过少。高校设置音乐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实践课程的运用。但在实际课程设置当中,只设置了少量的音乐实践课,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各个高校普遍重视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不重视音乐实践的结果,这种情况不只是在某一个高校当中存在,而是在很多高校当中广泛存在。因此,对于这种情况,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音乐实践课。

(3)高校音乐教育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教育模式的创新。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虽然推行模式改革已经很多年了,但在很多高校当中却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力度不大的高校,一定要坚决抛弃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现象的实现一定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4)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过少,致使教育模式改革不能顺利进行。我国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虽然非常普遍,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的现象。条件较好的高校,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但一半以上的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由于缺乏大量的音乐教育资源,所以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难于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要想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5)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与实际的教学设置不相适应,致使模式改革不能落到实处。在大力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的教学设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但实际的教学设置与之不相适应,依然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这种情况使得两者之间不能兼容,两者相互抵触现象的存在,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

2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

通过上面的论述能够看出,在肯定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绩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改革当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所以,要想顺利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就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稳定推进。根据上面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及时更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大力引进创新型音乐教师人才。针对高校当中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的现象,要在高校当中大力推行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断引进年轻人才,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和创造能力,打造新型音乐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时展,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时间。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所以,也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开设音乐实践课,通过音乐实践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开设充足的音乐实践课,才能保证学生不断提高音乐技能。

(3)运用新型教育模式,加强音乐教育模式针对性改革。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际上就是创新现有教育模式,运用新型音乐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一些落后的模式也要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音乐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4)加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投资,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对于这种情况,要精诚团结,不怕艰难,努力争取多方面支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教育资源方面增加投资,不断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发展。

(5)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实际教学设置的协调性发展。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际教学设置的重要性,要保证教学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使二者同时获得稳定发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因此,在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要争取获得多方面支持与理解,积极听取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参考文献:

[1] 管鸣.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9(09).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社会形态 多元化 音乐社会学

音乐是一种“表达与沟通”的艺术,因为音乐离不开创作、演唱、欣赏,作曲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演奏(唱)者精湛的技巧将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来获得观众同感与肯定。然后音乐评论者将这些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等音乐特征加以完整地诠释,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与感受音乐。同时音乐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包括从创作到演绎再到评论,都需要实际的人员来参与。所以说音乐是一种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单独的一个人无法体现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生命价值离不开社会。

传统音乐教育中,从早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音乐、浪漫主义等时期,以至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变,音乐教育在探究这些音乐究竟带给人类哪些艺术文化的内涵与素养的同时,还使学生获得对不同时期音乐艺术创作的内涵与风格的掌握。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信息的繁荣发达,音乐的价值观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现象。我们认识到音乐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便不得不慎重地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即当今的音乐教育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人类需求与社会文明的价值观,是否发挥了艺术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加以重新定位。

现代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一般以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分析为重点,自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流行歌曲的兴起,古典音乐大量失去了原来的爱好者,被取代的却是一场场爆满热门的音乐会的狂热追随者,而热衷于经典音乐的听众却越来越少,除非是著名的演奏(唱)家,这种现象足以让我们去思考整个社会对于音乐价值取向的转变,到底是整个文化环境的改变,还是音乐家的创作背离了社会的需求,让我们思考是否要追随潮流去迎合观众的口味。

以往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给人的感觉是针对古典音乐或严肃、高雅音乐,其实正是由于这些名称的冠加,给真实的、本来能为大众所接受喜欢的音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造成这样对音乐的误解,主要方面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重视音乐内容而忽视音乐形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音乐教学中,主要以解释音乐作品的内容为主,包括作曲家时代背景、身世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等等,当进行完类似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后,老师考试的内容就必然成了这些知识上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将能不能听懂音乐的这些内容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修养的象征,所以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一种“文学化”、“美术化”。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的学生,他们在从小学到中学中受到的专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并未亲身体会到流行音乐,以至大学毕业后自然而然以专业教导者去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在“知识性”的领域,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他的年龄早期并没有接触过所谓的专业音乐,所以导致了现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与“学”的脱节。其次,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分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模式下音乐教育的宗旨是让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所以我国普通高校中每年都有大量的音乐专业学生被录取,但是面对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从小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甚至对音乐都不很敏感,那么是不是还可以沿用以往传统的注重知识性的教育模式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价值,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们对学习音乐产生排斥感,让学习变得越来越枯燥。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一个名词“音乐社会学”,所谓音乐社会学就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指的是除了如音乐的历史背景、曲式结构、创作风格等音乐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音乐本身的社会意义,研究人类如何、为何、以何种方式用音乐去创造与改变社会音乐艺术环境,从而用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探索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音乐社会学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对于音乐的一种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我们为未来音乐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相互影响提供了可行性。音乐社会学概念的成立就为我们音乐教育目的提供了两个内容,那就是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不具备音乐素养的人就无法了解音乐的美,无法体会音乐的艺术内涵,也就谈不上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人都具备音乐的基本素养,所谓音乐素养反之不同程度、不同品味、不同类型、不同种族 、不同年龄所具备的音乐基本能力,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区别,人的一生与音乐艺术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是人心灵深处最自然的一种感情表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养,音乐除了表现在个人之外,也是社会文明的代表,因为音乐具有极高的美学与娱乐价值,为日常不可或缺的娱乐与休闲活动,可以增进社会的和谐;其次,音乐可以启发人对美学的感受能力,是促进社会艺术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象征,并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符号;最后,重视音乐素养并乐于参加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凝聚个宗族的民族信仰,具有规范人的道德,教育人民遵纪守法。

音乐能力是指人学习音乐的能力以及在音乐的学习上达到了何种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阐述了在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与“天资”,并将其分为“音乐性向”和“音乐成就”,音乐性向指的是个人表现在音乐上的潜能与天赋的特殊能力的倾向,也就是说个人对于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它可以经过音乐训练将其特殊才能发挥到比较高的层次;音乐成就指的是个人在经过一段时间音乐学习后在音乐的学习态度、理解程度、欣赏能力以及音乐技巧中所达到的程度。

在多元社会形态下的音乐教育必然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教学,涵盖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艺术素养、生活品味以及人文素养的教育内涵,它的目的在于是人人都有学习并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机会。音乐教育除了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启发个人的艺术潜能之外,同时具有休闲、娱乐、传承与发扬民族优良文化的功效,其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价值具体可总结以下六点:

一、音乐教育可以满足人们艺术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理念,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国民不分贵贱、不分层次,人人都有学习音乐的权利,从而用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二、音乐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训练的可能,任何一位音乐家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得来的,是对音乐专业技术不断的学习训练提高创新修炼而成。

三、音乐教育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使年轻人发现与了解世界,并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人类任何能够流传至今并被人热爱的音乐作品都是展现人类对于世界与自身认识的一个过程,学习与聆听这些音乐作品为年轻人了解世界与丰富自己人生阅历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四、音乐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释放自身压力。当我们聆听并沉浸在一首美妙的乐曲或与演奏(唱)家产生共鸣而兴奋不已时,这是受到音乐的感化,同时是一种音乐的教化,只因为拥有了这个聆听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忘我的。

五、音乐教育能够提升社会文化水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人的一生除了良好的“智商”外,“情商”对于人的成长与生活往往更加重要,谁都不愿意和一位性格孤僻的人去相处,而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人的性格养成十分重要。

六、音乐的实践功能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无论从作曲家的创作,排练、演出等的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实实在在的人去参加,当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追求同一个审美目标而相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由此可见,因为我们的教学已经脱离了社会,所以要想在当近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增加学生们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与当今的社会联系在一起,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喜欢“因材施教”一词,但是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的“才” 已经随着我国教育方针的改变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们认识到什么真正的音乐,其次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随着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当今的音乐不再是仅仅限制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而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流行音乐、商业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电脑网络游戏音乐,音乐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商场音乐、餐厅音乐、工厂车间里的音乐,还有专门供患者康复的医疗音乐等等,可以说音乐的概念在当今已经被深深的社会化了,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还是在停留在音乐的“文学化”、“美术化”的知识性层面上,强调音乐的历史年代、创作风格、音乐的曲式以及和声的认知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最终把他们骨子里本来具有的音乐创作能力所禁锢。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何须“懂”【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戴维·埃利奥特【美】,齐雪 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9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向学生实施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只是由于国家没有对多元音乐教育的开展程度提出硬性规定,因此,各个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总体而言,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开设情况较好,在二、三线城市则开设不是很好。以内蒙古包头地区来说,市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较好,而下辖的旗县中,音乐教育的普及情况都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令人堪忧。笔者对包头市区的东河区公园小学、青山区一机三小、钢铁大街四小以及第二中学、二十四中学、二十九中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跟踪考察,发现这一地区的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重心依然受“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体制承袭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样的高等音乐教育模式培养下走上工作岗位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些教师在个人的音乐观中都是倾向于“欧洲古典音乐”的高雅,认为其他地区乃至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低俗或落后的。在这样的音乐观指导下,即使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大比重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教师依然选择以自身较为熟悉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会将自身的狭隘音乐文化观强加给还没有成熟音乐审美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致使学生在音乐文化观的养成期就被先入为主地灌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音乐文化思想,进而阻止学生形成“宽容、宽泛”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在笔者跟踪走访的某些学校,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这些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作曲家都有着无限都崇敬之情,更有学生对于这些音乐大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但是当问及非洲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内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连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不能说清楚,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表现出对这些音乐内容的不屑之情,这让笔者内心不由产生极大的担忧。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尚且对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抱有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后能有一个理性的多元音乐文化观?除此以外,笔者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多元音乐文化观能不能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音乐教育始终只是一种“点缀性”教育,即便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学生,依然不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笔者认为,国人大多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更加不能领会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其实,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有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狭隘、偏执,那么这个人即便又再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这个人也很难在专业上有大的成就,有的甚至由于性格的原因而在文化知识上学有所成后依然误入歧途,这样的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是一两个个案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多元音乐文化知识比重较小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音乐计划,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音乐课程中一个广阔领域内音乐文化的教授。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课标》中多个部分涉及到了多元文化,如《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九条,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指出:“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以上《课标》内容不难看出,在中小学开设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里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实际教学比重很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地带领学生学习。

我国中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自身的高等音乐教育经历使其在审美形态上会自觉以西方音乐的艺术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先入为主地选择西洋“高雅”音乐艺术为教学内容的重心,而对于大纲上要求必须将的非欧洲以外的音乐品种则会以介绍性和浏览性讲解为主,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制约其产生多元音乐文化的思维和音乐观。

三、对教学目的理解偏颇,以一概全地认识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地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片面地观点: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地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地目的和目标,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甜点”,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这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致,以上几种对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认识都不能全面地定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就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来说,以上三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如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高等院校输送专业后备人才的话,那对其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仅能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上对其丰富和完善,并不会对学生成为音乐特长生产生特别显性的效果;而过分地夸大音乐教育的意义实际上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设置了难以实现的目标,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以音乐本身的美为教学目的,还要额外地为其强加一些哲学或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都违背了我们对中小学生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初衷。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个定位不难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后备的音乐特长生,也不是为了做其他学科学习后的“饭后甜点”,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和目标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跳、会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他唱的、跳的、弹的是什么,要让孩子在唱、跳、弹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承载不同音乐类型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小至我国少数民族,大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品种和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不同音乐的美,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较为客观、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音乐品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进而促进其形成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

四、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

自我国开始音乐教育体制形成至今,人们提到外国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里的“外国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虽然在流行音乐在我国盛行之后,人们不仅仅是把外国音乐看待成欧洲古典音乐,还有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会觉得欧洲的流行音乐也比较经典,但是只要一提及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类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地区的音乐都是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所以对这些地区的音乐缺乏兴趣,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就是在世界上消失了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国人对多元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重视不足引起的。

笔者认为,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替代,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艺术中指出:“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某一个处于多数民族的某一个音乐品种以非常态的方式发展,而处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品种则会因为受众越来越少而不能以常态的方式继续传播与传承。

五、结语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各个地区的融入程度参差不齐,以包头市区的几所学校为例,已经淡化了之前教育中的“欧洲中心论”的观念,也适当地融入了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音乐,但是以内蒙地区的民间音乐来说,仍然存在狭义的多元音乐文化分布不均的现状,这将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教育界同仁共同关注。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