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篇1

(一)戏剧元素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理解戏剧元素的内涵。什么是戏剧元素呢?在教学中,戏剧元素是指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形式,通过情节设计,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表演形式。

(二)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对这个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于高年级学生,他们更加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因此,将戏剧元素加入音乐课堂中,对他们的情感引导、情操培养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戏剧元素在音乐课堂运用的具体方式

1.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有完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整节课的指导纲要。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上课的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教学规划中要确定具体的加入元素及详细的教学环节。2.选取相关表演类型进行观摩和学习。戏剧元素也包括戏曲、曲艺。首先,让学生观看各种表演;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给了学生选择权后,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进而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去。3.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戏剧或曲艺表演者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表演的基本方法。在专业的指导下,学生会对作品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加强戏剧与音乐结合的教学效果。4.营造戏剧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如果加入的是戏曲内容,京剧、豫剧、川剧等,那么就将教室装点上与这些戏剧相关的元素,如脸谱、表演图片、戏曲音乐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两种文化的传授。如对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的学习,除了学生本身对歌曲的解读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表演中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表情和动作,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小粉刷匠的乐观和勤劳。这不仅仅只提高了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一种情怀的教育,借助演唱与表演,让学生在童年就树立起劳动是愉快的理念。

三、戏剧元素的加入,对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重要影响

第一,戏剧元素的加入,丰富了单调的课堂。以往的音乐课堂,多是教师教,学生学。课程单一而无趣。而戏剧元素的加入,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充实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低年级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是人类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这种好动的天性潜藏着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沉闷的课堂往往将他们的这种渴望抹杀掉。戏剧的加入,弥补了这一不足。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给学生更丰富的思想冲击,从而促使小学生对更多知识的吸取和探究。对于这样的学习,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第二,戏剧元素的加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借助戏剧的表现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加入戏剧元素,将歌曲变成音乐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为角色设定动作和台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除了音乐剧的形式,还可以尝试戏曲与表演与音乐的结合。音乐与戏曲有想通之处,用表演将二者结合起来,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又使学生得到戏曲的启蒙,同时弘扬了我们古老的文化。第三,戏剧元素的加入,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玩乐”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戏剧元素多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而表演就需要学生的集体合作。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交流分享,不断的研究创造。这就打破了过去沉闷呆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愿意学”。第四,戏剧元素的加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多种文化的结合所带来的艺术冲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是懵懂的,对艺术的概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向往真善美。他们对美和艺术的领悟是超强的。也许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艺术的含义,但他们却可以直接用行动诠释出对艺术的理解。戏剧与音乐的融合,为他们又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第五,戏剧元素与小学低年级音乐课的融合,为小学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课程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教育的要求。而戏剧元素的加入,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又不断引发新的思考,进而促动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下去。

篇2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基础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例如数、理、化)是很不同的,它有自身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万紫千红。从教学形式上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的内容与形式如此多彩,展示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应当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也决定了它是一门艺术特质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语文美育的一面大旗。在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文学与艺术互相阐发现象是常见的,多种多样的。这些文学与艺术相互阐发下的共同的知识点、交叉处和结合部,都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渗透提供了有机切入点。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艺术教育

1.语文教学与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特别是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讲解这些诗作时,展示被题诗的画,就大大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冕的《墨梅》等。课本的插图,加上书前彩页中的图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以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文图的衔接点让学生拓开思路,获取新知识。可以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理解。学生都有好几年的绘画训练积累,也可以沿文设图,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样将绘画引入教学,进行美的训练,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预习。另外,网络的普及为教师找到吻合课文内容的写意画提供可能,这些画能直观地展示出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许多美丽的绘画典故都是启发想象的精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联想和想象是学语文的重要能力。所以也可以借想象成图。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事物时,常常会借助色彩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譬如《药》的结尾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是一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被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蓝,外挂一串钱锭”……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这阴冷的色调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色彩的审美意味,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2.语文教学与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以声音和音乐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朗诵、演讲等。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心灵共鸣,是教学过程渗透声乐艺术所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如以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配合《荷塘月色》的重点段落,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课文,以贝多芬的《命运》导入《我与地坛》,用歌曲《长城长》导入《内蒙访古》……学生走进教室就自然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激动、亢奋。

汉语言文字既是表义文字,又是表音文字。教材精选的诗词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散文词汇丰富,修辞巧妙,句法灵活;古文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这些课文给人以语言的音乐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调。出色的朗读能诱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从中因声见形,凭声见情,走入作品之境。所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音乐和朗读还可以结合起来。配乐朗诵,易于诱发联想和想象,创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形成美的意境。有些古诗被谱成相应的曲调,可以以唱带读,以唱促读,强调自身显示出来的感情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利用课文中有限的几篇演讲词,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结合单元知识中关于演讲稿与演讲技巧的知识短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又是一种声乐艺术渗透。

3.语文教学与戏剧艺术

语文教材中有中国古代戏曲和现当代戏剧的传统篇目,如《窦娥冤》、《雷雨》等,又新增加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等西方传统戏剧作品和《等待戈多》等西方现代戏剧作品。教材的编审者将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传统的语文课把中国戏曲的独特个性,中西戏剧的不同观念,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等都淹没在诸如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分析中,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戏剧艺术的宝贵启蒙,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初步知晓戏剧奥妙并对此产生兴趣的未来观众和演员,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富有价值且饶有兴趣的课题。

如可从不同的戏剧手段入手,最后归结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各自不同的美学原则。西方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摹仿,追求对生活的再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真;中国人对戏剧理解为对现实的模拟,追求对生活的表现,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美。悲剧《窦娥冤》的喜剧性结局就是一个证明。

教材中的戏剧节选,本身就是剧本。还有,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这些都可让学生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实践,既能感受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美的丰富内涵,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4.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

在课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影视艺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解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篇目时,可结合观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在学习《蜀道难》时,可让学生作摄影师,看看哪里用长镜头,哪里用特写,能更好表现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体会用文字展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还可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当前电影进行影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敏感性,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感受了生活,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汉字是通过不同的笔画组合相区别的,横直竖平、准确点画是写好汉字的基本要求。从审美角度讲,每个汉字就是由笔画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一幅完美的图画。在汉字书写教学课中,要对学生在字体结构的整体摆布、间架构建等方面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并介绍各个书法流派的艺术特色。在涉及古今汉字演变的情况时,还可以渗透一点古文化教育,把书法艺术与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教师漂亮的粉笔字,批改作业时的硬笔字,也能充分展现汉字线条造型,结构的规范,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作家笔下的中外建筑,介绍中外建筑的艺术名作,使学生受到建筑美的熏陶。如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精细描绘,如《诗经》中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歌吟。在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帝王权力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可突出设计者的处处入画的自然之趣。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在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扩大容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随时可以感受美的形象,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篇3

在2012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美术分论坛暨首届全国艺术院校产学研合作论坛召开之际,本刊记者对一些参会院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并结合当前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实施情况,试对当今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梳理。

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搭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这一政策的提出,为高等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供了宏观的导向,加之高等教育过去那种以课堂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今,4年的高校教育很难完成学生真正应该在大学接受教育的任务。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翁震宇所说:“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4年后,其实大学的教育行为并没有真正完成,学生只有到社会、企业实践,达到其目标定位以后,这时的大学教育才算完成。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教育的整个过程,然而学校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在岗位上达到专业定位目标时大学教育才算完成,这样我们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定位就发生了变化。”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不足。

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与相关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这样的举措,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还是对于企业的人才吸纳、科研储备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这样的模式能够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那么最终获利的将不仅仅是学校、企业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且看国内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现状:

北京大学设立影视戏剧研究中心。2011年,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4月10日的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其悠久深厚的人文传统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在影视戏剧等艺术领域积累了科研硕果。据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立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其目的就在于推进电影、电视、戏剧的学科、人才整合,推动与新兴媒体、新技术的整合性研究,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中心成立后,将整合北大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等院系的影视戏剧研究力量,聘请海内外影视戏剧方面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顾问和研究员,把影视戏剧艺术学与美学、影视文化与产业、电影电视剧戏剧创作研究等作为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展开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研究,为地方广电体制改革、经营策略及影视基地建设进行策划咨询,为影视公司或影视戏剧作品进行市场调查与产业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签约北京宏福集团共建中国影视动漫游产学研基地。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与北京宏福集团·温都水城董事长黄福水签署北京电影学院入驻宏福教育产业园区暨双方共建中国影视动漫游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协议。签约内容主要涉及高校建设、人才培养、机构孕育、实体运作等几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为代表的二级院系入驻宏福教育产业园区。有业内人士分析,北京电影学院此次与北京宏福集团共同打造中国动漫影视基地,从产业布局和结构上看,中国动漫影视基地仅仅是打开了该区域规划在影视发展上的第一扇窗。随着2011年中央戏剧学院总部的进驻,该区域在影视制作、影视人才培养、院线繁育上影响力将逐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15年间,一个类似于美国“好莱坞”的具有地标性质的文化集结地将在此孕育。据介绍,本次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宏福集团的合作,将致力于中国影视动漫产业的人才、平台、资源等的有效结合。

国家音乐基地落户广州科学城。作为3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之一的飞晟国家音乐基地落户广州科学城。据介绍,音乐基地计划建设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特色突出、多元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贯通的音乐专业服务平台,集聚海内外的音乐人才和产业资源。创造一种以音乐原创、演艺、岭南文化、培训和交易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新模式,成为拉动广东和全国音乐产业链的创意源头、服务平台和传播中心,以及广大市民和旅游者的创意旅游目的地。该基地将与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实行产学研共建合作,搭建歌手与音乐制作人的合作平台,打造中国音乐剧之都,以期成为培训音响、灯光、舞美、化妆、布景、舞台设计等现场演出产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上海音乐学院创建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设立于上海音乐学院内的产学研合作性质的以数字媒体设计为研究核心的教学科研机构,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筹建单位。中心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拓宽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教育研究、数字媒体艺术项目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6年来,通过每年至少一部大型艺术原创作品的艺术实践,逐步提升团队的研发能力,凝聚了一批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的教授和学者,并与业内知名品牌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走高起点和国际化的产学研一体道路。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教育研发部门,近年来,通过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际院团合作等方式,加快数字媒体技术研发步伐,整合国际优秀教育资源,为拓宽新兴学科艺术交叉领域专业和支持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搭建了平台。

中欧国际集团、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诞生于2005年,作为以新体制、新机制办学的新型独立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贴近产业、融入社会的开放办学模式和产学合作、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中欧国际集团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签约,就中欧奔驰房车内饰设计的合作将是复旦视觉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也是积极推动上海市产学研工作的具体体现。强强联合后,两家单位将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工作目标主要集中在就房车内饰设计及其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房车内饰设计等核心课题上,围绕核心课题做长期持续的市场研究、方案设计和相关产品配件设计等专题项目。协议签署后,“中欧国际集团——复旦上海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也正式开始运作,这也标志着中欧国际集团即将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莘莘学子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院环艺系结合浙江省教科研课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把加强校企合作放到了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他们与杭州中冠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安士丹建材有限公司、上海东园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和专业实习开拓了新的途径。企业成了学生最佳的实习课堂,学生参与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实习期间的实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企业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准备录用的对象,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学习与就业基本上实现了零距离。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并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信息库,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保证,有不少学生能进入先进的企业就职。正是由于企业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合作,学院产学研的路子越走越宽。

综合以上各高等艺术院校在产学研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微观方面讲,产学研模式已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提供了保障,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可以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衔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的要求,进而为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对接起到了桥梁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产学研结合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推动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石;扩大产学研合作,是提升艺术院校文化艺术品牌化形象的重要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应是如何服务社会的发展,而艺术院校产学研合作是服务社会发展很好的切入口。

关于艺术院校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异文提出了艺术设计市场学的概念,这是现在的设计学科非常需要的内容。他说,艺术设计市场也就包括了产学研的思考方向,而且设计的属性是更加市场化、社会化,它服务于人的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状态。如果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可以接受到这样一种概念,也不至于他们只是学到了一点点技术,走向社会时却对艺术设计市场这样一个概念一无所知,还要去为一些成型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做帮手,再慢慢成长。

就如李异文所总结的,很多艺术设计教育到了最后阶段,往往是虚拟一个东西,它可以天马行空,是很抽象的、很理想主义的,但应该强调的是有的放矢,强调真实,要有一种实际演练的做法。云南艺术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学院以云南的一些州、市为背景,与地方政府合作,展开城市创意工作,使得这项工作更宏观、更具体、更广泛、更真实。到现在为止此项活动已经开展9年,举办了创意腾冲、创意喜州、创意富民、创意石林、创意鹤庆、创意瑞丽等主题设计活动,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该活动在产学研一条龙的探索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无疑,云南艺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做法,切切实实地为云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高等艺术院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提升学校整体水平,还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不能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在朝着良性发展轨道前进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张道森说:“现在教育有一个问题,为了和市场、社会接轨,为了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帮助教学评估,学生在学校里创造一些产品,然后到社会上创造价值。这个问题有时候偏重。也就是说,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更关注了技术性的问题。有的学校聘请一些企业的老板,或者一些社会上某方面专业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授课,这当然好,但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对人才培养情况来说,我们艺术教育太重视技术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我国的文化创业、艺术创业很多,但自己创造出来的服装、动漫较多是模仿西方,有的等我们做出来又落后了,这说明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自主创造性基础打得不好。所以我建议,把艺术作为文化去看待,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才能使学生成为有发展潜力的符合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篇4

关键词:戏剧教学;课程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6-02

一、背景介绍

双路幼儿园是从小学附属幼儿园剥离出来的年轻的独立建制幼儿园。所谓年轻,指的是刚刚从小学剥离出来三年。幼儿园原有直属于小学班子领导,对于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等方面带着十分浓厚的小学教育色彩。独立建制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走上学前教育的正轨,除了在管理、机制建立、保育工作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外,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研组织等方面需要迅速全面地改变。面临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要组织教职员工全面学习贯彻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重新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外,需要寻找一个高效率的方式方法。

要把科学方法视角握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按照学前教育的科学方法施教,首先要真正懂孩子。因此,我们向全体教师提出“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的口号,要求教师们从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入手,全面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在“走进孩子、了解孩子”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围绕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记录。每个星期每位教师都要在教研组上介绍自己所记录的幼儿有趣或典型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对于幼儿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也正是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生动的资料,萌生了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本素材,开展儿童戏剧教学活动,进而进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思路。

二、戏剧教学的适应性

戏剧是还原生活的、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戏剧,可以展现人们活生生的生活图景,是最能够引起直接参与者(演员)和间接参与者(观众)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强调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所以戏剧是承载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的最好形式。

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综合了语言、美术、表演、肢体动作、音乐甚至诸如科学等更多门类知识和技能、承载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真善美追求的一种形式。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需要进行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整合、各学科相互渗透。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戏剧形式相吻合,是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

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形式上符合艺术规律,适应人们对审美样式追求,同时又需要从生活中提炼,进行典型化再加工,从而集中表现人们关注的热点,表达人们对道德、伦理,乃至对生活方方面面品质的评判。幼儿园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五大领域的认知和身心智能,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萌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因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形式也正适合幼儿园教育。

戏剧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环境。戏剧表现生活,它所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一种情景,通过戏剧形式,老师们和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儿童戏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戏剧往往是互动式的艺术。除了独角戏之外,戏剧一般都是各种角色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正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因此儿童戏剧这种互动式的表现形式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戏剧所展现的内容是具体的,它所呈现的情节、语言等等,都包含了人们熟悉而且认为自然的各种细节,它是各种细节的串连。幼儿的思维是从具象发端的,所有抽象的、说教的,都不是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戏剧让参与者触及的正是各种具体细节,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儿童戏剧教学也是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形式。

戏剧是生活的典型化模拟,其中就蕴含着游戏精神。而学前教育正需要游戏精神,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三、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本文已经提及,戏剧是人们生活的再现,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最能够引起参与者共鸣的一种艺术表现。戏剧表现的内容越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的共鸣效应就越高。

共鸣,往往包含了感动。能够引起感动的戏剧表现才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而触及灵魂则才有更高的教育价值。这个规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贴近生活―共鸣―触及灵魂―教育价值。从这个逻辑出发,儿童戏剧教学中,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是必然的。

幼儿熟悉的内容是最好的教学材料。所谓熟悉,就是原有积累的经验。人们的学习都是不断进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积累的过程,而这一种过程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累加的,提升的。幼儿生活情景回放都是幼儿熟悉的许多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片段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情景,这些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正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戏剧教学,是在启发幼儿不断进行原有经验还原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经验。这也体现了儿童戏剧教学以儿童生活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必然性。

四、戏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对应性

1.戏剧综合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综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的多方面要素,这个特点正好与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对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领域整合、学科渗透,因此,应该结合幼儿园的阶段性主题内容,选择日常观察到的幼儿表现中相对应的内容为戏剧生成素材,将相应年龄段五大领域内容进行统整,分别镶嵌到每个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一日生活之中。双路幼儿园在实践中充分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探索。

小班新生在刚入园阶段,呈现出许多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当安抚阶段过后,幼儿园就及时结合阶段特点,安排了《我上幼儿园啦》这一教育主题。结合这一主题,我们将语言、生活、美劳、音乐,以及情绪安抚、情绪调控,乃至感觉统合中关系到幼儿安全感建立与社交能力构成的触觉游戏等内容渗透于每个室内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中。这些活动对于戏剧脚本的生成、戏剧中的语言、戏剧所需要的道具半成品加工、戏剧中所穿插的歌曲、音乐游戏等“零部件”就基本加工完成。

2.戏剧互动性特点的教学对应。戏剧的表演形式凸显了互动性,这点也正与教学的互动性相吻合。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双路幼儿园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等,从脚本生成,到戏剧成品的全过程,体现了个个主动、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1)师师互动。教师们互相交流“情报”,将自己平时记录到的幼儿语言、行为等方面生动的生活片段进行互相通报,为丰富戏剧素材互相帮助。同时,在教研中,进行情节预构,并模拟预演,在预演中评估效果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探索心得,对疑难问题相互出主意想办法。

(2)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

首先,教师融入戏剧环境,和孩子一起互动。互动的方式,可以是:扮演剧中的各种角色、临时替代某个小朋友扮演的角色等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戏剧环境,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师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还包括:

教师们根据日常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故事创编,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再现幼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然后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小朋友参与故事创编。向幼儿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那你喜欢他不乖还是乖一些”、“那我们把故事改成他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他没有哭可以不可以”等等。

(3)生生互动。故事线索,让幼儿采取“过家家”的互动方式演绎故事情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启发孩子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到最好的办法。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在相互启发中学习,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4)家园互动。我们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戏剧妈妈”的家长团队,同时对“戏剧妈妈”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家长开放日,让这些“戏剧妈妈”参与教学和演出。

3.戏剧启示性特点的教育对应。戏剧的启示性指的是戏剧所蕴含的哲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对人们以启示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方面承载着厚重的任务。这方面的价值,戏剧与教育是同样的。

因此,儿童戏剧教学中的情景回放切入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再现,而是要有对小朋友的启示性意义。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是教育,戏剧只是形式、是载体、媒介、手段,它所承载的是滋养幼儿灵魂的真、善、美。

五、发展完善的可能性

在以情景回放为切入点的儿童戏剧探索中,幼儿园已经生成了若干个主题相配套的儿童剧及其日常教学系列教案。虽然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但我们感受到这种探索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此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我们认为,成功的要素是具备的。

幼儿的兴趣度是首要前提。在儿童戏剧教学实践中,儿童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将这一探索发展成园本课程研究项目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积极性是重要条件。教师们从孩子的进步中尝到了这种教学形式所带来的许多惊喜。教师们越探索越有信心。教师的积极性是将我们的探索发展成课程研发项目的重要保证。

家长的态度是有力的支持。家长从儿童剧中非常明显地看到了孩子的整体发展,他们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予以了肯定和支持。这一态度无形中给与了我们有力的支持。

篇5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初探当

今国内歌唱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并举,传统戏曲唱法在音乐学院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被划分到了单独的学派。既然都是唱腔,那必定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在演唱中或许还能发挥创造力,且得到新的演唱技巧,创作出新的作品。

一、戏曲唱法与其他唱法相交融

(一)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

中国新歌剧实现了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相结合,两种唱法在演唱的技巧上互占优势,歌唱家们在演唱中相互转换,使音乐作品非常好听。如新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在《江姐》这部新歌剧的原剧音乐创作中,主要以四川民歌为素材,并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语汇和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该剧的戏曲色彩。[1]虽然两种唱法在发声上还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美声唱法在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中,不同力量的运用相对于戏曲唱法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力会弱一些,所以在演唱时可以适当降低对抗力,采用混声唱法使两种唱腔运用自如。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是采用意大利语来演唱的,戏曲是采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在吐字咬字上追求地方色彩,在不影响发声的状态下,让观众能听清楚具体的歌词内容,这也是对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戏曲唱法实际上和美声唱法呼吸的基本方法大致是相同的。”“美声里说的假声其实是混声,和戏曲里面所说的小嗓,也叫‘细嗓’,是一回事。”[2]可以发现这两种唱法中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既然存在着相同之处,为什么不能结合起来呢?美声唱法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后被快速运用到歌唱学习中,由于其在西方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在我国发展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喜爱。我们可以通过基本的声乐基础学习打牢基础,从而为戏曲唱法的学习开辟一条新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

戏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在我国民间成长起来的,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传统戏曲唱词精炼,词曲传达的情感细腻,给民族声乐演唱启发极大。“戏曲唱腔的咬字,有字头、字腹、字尾,唱出的字很完整;民族声乐发声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情声结合。”[3]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歌结合传统戏曲词曲与西洋美声唱法融合而成的新的科学声乐表演体系,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风格鲜明。民歌和传统戏曲词曲是民族唱法的主要源泉,传统戏曲的演唱语言和音乐表现为民族唱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对现当代民族歌剧有着深刻的影响。[4]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吴碧霞唱法”就是将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年民族歌手吴碧霞的唱法,戏曲元素占有大量的比例,但是,她的唱法之所以得到大众的青睐,就是因为她把戏曲的唱法进行改良和融合,在音乐再创作上能够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演唱风格。[5]这也使民族唱法在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开辟了新天地,能受到大众的喜欢,说明人们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了更舒适的发声方式,在技巧上得到了升级。

(三)戏曲唱法与流行唱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将戏曲唱法结合的流行歌曲,基本上是借鉴戏曲的器乐、唱腔、念白等来进行创作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经说过:“音乐无国界,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才是生命力。我们相当欢迎蕴涵有京剧文化因素的各种表达形式,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到戏曲的本体。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毕竟与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标榜着唱京剧而去破坏京剧的规则和典范,借鉴是完全可以的。”[6]尚长荣老师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京剧需要传承和发展,不是单一的生搬硬套,而是学习它,把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其他风格中,这样才不伤害到本体,达到延续。今天,在民间被普遍传唱的流行歌曲如《冰糖葫芦》《新贵妃醉酒》《OnenightinBeijing》《Susan说》《花田错》《霍元甲》《我的地盘》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已经实现将戏曲完美融入流行歌曲,作曲家们把戏曲音乐中的精髓通过流行音乐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广大媒体让更多的人可以听到,被大家口口相传,从中国传遍世界各地,不仅让流行音乐的创作得到了新的提升,而且使得戏曲音乐在世界乐坛继续发扬光大。戏曲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到流行歌曲中成为新的血液,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7]在当代的中小学生中,包括许多大学生们对戏曲音乐比较陌生,大家基本上听的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与戏曲相结合,对于当代学生们及大众在快被淡忘的戏曲音乐来说,得到了一丝新的回暖,将对戏曲音乐新的认识开启一扇大门。偶尔还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听到有小朋友在唱着流行歌曲,周杰伦的《我的地盘》,歌词中“: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得儿,把音乐收割儿,用听觉找快乐儿,开始在雕刻儿,我个人的特色儿,未来难预测儿,坚持当下的选择儿……”这些个性的儿化音就是周杰伦借鉴戏曲唱腔里的地方方言特色吐字而来,在流行音乐中还是首次出现,非常有个性,这首歌在最初发行时就火遍全国,之后成为移动电话的来电铃声,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首歌频繁“洗脑”。一般的作曲家还不太擅长将不同唱法的歌曲风格相融合来创作出新作品,当今占歌曲界主流的还是流行音乐,将戏曲音乐融会贯通进各类唱法的曲目中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尝试,作曲家们在创作时还需要大量的收集各类音乐素材,聆听各种音乐,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创造力,带给大家更多好听的音乐作品。依据现有的作品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还是比较接受这样的音乐风格,这些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能受到大众的热衷和传唱,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说明此方法可行,未来还需继续探索,找到各种唱法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继续写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戏曲音乐与音乐教育

现代音乐教育以人为本,戏曲音乐虽距离当代已有历史感,但作为中国人在骨子里会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审美观。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音乐自然的、直接的理解和欣赏,这是民族天性的一部分,是中华大地赐予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民的天然馈赠;另一方面是古今审美观的矛盾,通过长期的引导和学习,对古人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关怀可以使矛盾得到化解。还可以参照和对比,将古今审美巨大矛盾化解为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观的理解和接纳。[8]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欣赏中国戏曲、中外歌剧、音乐剧及戏剧和影视配乐等,了解戏剧构成的主要元素;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并能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出评价。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中也增加了京剧的教学内容。京剧在两百多年前形成于清代民间,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世界三大剧种之一。表演者被划分为生、旦、净和丑四类。京剧是一门极为复杂且精致的艺术产品,是世界戏剧音乐宝库中的珍品。[9]在学校的课本里关于京剧的篇幅越来越少,很多音乐教师们对于京剧的了解也不够,导致在讲课中学生们对戏曲音乐兴趣逐渐疏远。再加上每一场剧要看完的话起码要两小时多,现代都市人如此繁忙,很少有心思闲散的听上一场经典剧。目前看来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戏曲知识比较缺乏学习,更没有此类的艺术实践和体验,在教学上无法胜任。在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中,在对教师专业的培养中,对于戏曲普及不多,导致教师们自身对戏曲的兴趣也不高。传承戏曲音乐也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使学生们对民族音乐加深领悟和理解。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建立对戏曲音乐的热爱及兴趣,可以多参加市区内票友们的活动,与老票友们深入详谈,会获取很多信息;其次可以去现场听一些戏曲的演出,通过现场体验来获得视觉、听觉享受,由此对戏曲音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还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戏曲艺术的文献资料和音频资料,来获取理论上的知识建构,对戏曲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今后在给学生们讲到专业术语时能对答如流;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除了能教授音乐课外,还需要有表演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们互动,在戏曲音乐这一章为了让当代学生们更能零距离与戏曲接触,可以跟学生共同编排一段名家唱段或一段戏,在编排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戏曲演员需要穿什么样的戏装,画什么样的脸妆,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程式动作,不同的人演绎同一个角色有哪些不同点等等,教师们将会把这样的音乐活动变成一场有意义的文化传承,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渐渐喜欢上戏曲音乐。要让戏曲音乐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音乐教师们对戏曲的认识程度,在培养音乐教师的过程中应当做个热爱戏曲艺术的教师,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提高戏曲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戏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配合全民热爱古典艺术,在今年的央视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中,邀请了来自韩国和国内的流行歌星和演员等,分好小组,在有限的时间每三人跟随一名戏曲大师学习一段戏曲唱段,最终要表演给当地老百姓们看。这个综艺节目把戏曲介绍的非常详细,再加上明星们的名人效应,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有许多中小学生们也在收看。结语把戏曲纳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普及了知识,也实现了文化的传递。[10]现在网络运用越来越发达,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许多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在网络的点击率还远远不够,作为戏曲爱好者和当代的音乐老师们,对戏曲音乐传承的道路还会很长,坚持下去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戏曲观众。

参考文献:

[1]原丽红.试论中国新歌剧中美声唱法与戏剧唱法的运用——以《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J],歌剧,2011.05.15.

[2]罗鹏.美声唱法与戏曲声乐发声的相通之处[J],北方音乐2015.03.30.

[3]韩瑛.论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10.06.15.

[4]唐敏.民族唱法借鉴传统戏曲词曲表现的内容[J],四川戏剧2013.05.25.

[5]尤国通、吴碧霞.演唱风格及民族唱法与戏曲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4.07.15.

[6]潘研娜.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戏曲风[J],黄河之声,2008.02.08.

[7]唐赛男.论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结合——以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为例[J],音乐时空,2014.05.30.

[8]李文吟.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戏剧文学,2010.02.15.

[9]梁兰J.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三)——再谈戏曲音乐进课堂[J],黄河之声,2013(21).

篇6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新晨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9).

[3]赵宇.戏曲音乐发展初探.2008.

篇7

关键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融合教学

音乐实践活动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多种方式(舞蹈、伴奏、声势、律动等)综合而成。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跻身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列,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欣赏教学中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几点有效尝试。

一、哼唱主题,实现听唱融合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交融”一词有交互、融合的含义,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的感受和效果也可以移植到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就是在聆听的基础上再引入哼唱主题旋律,通过听唱融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熟悉的音乐作品更感兴趣,当他在音乐作品中聆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聆听作品前,我们可以根据作品需要,设计一些哼唱的练习。比如,在聆听《伏尔加船夫曲》之前,先将作品的主题旋律设计成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加入速度力度的变化,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熟悉并初步感受音乐的主题。在进行聆听音乐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引导学生深入欣赏音乐、走进音乐做好铺垫。

二、加入律动、舞蹈、伴奏等形式,实现听动融合

少年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与律动、舞蹈、伴奏等相结合综合的实践活动,用听动融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

每个儿童的性格、生活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他们模仿、创造和表达音乐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令学生兴奋不已,也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作品”充满好奇。如,让学生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让学生自由想象,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象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还发出低沉的声响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在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了一节音乐课。在欣赏踢踏舞《大河之舞》时,老师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随处可拿到的道具(安全的道具,比如本子、笔、红领巾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音乐打节奏,让儿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音响和动作,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很直观地把作品的节奏表现出来,也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在教学《花儿与少年》时,初次聆听时教师设计了四四拍的律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在第二次聆听时又引导学生在强拍处加入了大鼓,在次强拍处加入小鼓,学生表现的积极性非常高,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音乐中节拍的韵律感、强弱感,丰富学生对音乐节拍的体验。

通过律动、舞蹈、伴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听动融合,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三、开展综合性艺术表演,实现情理融合

首都师范大学曹理教授提出欣赏三个阶段:直觉、鉴赏美、理性欣赏阶段。当欣赏者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理性认识,在鉴赏美中产生情理融合。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因此,可以在欣赏教学中开展听、动、唱、演等综合表演的形式,在综合表演中实现情理融合。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欣赏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78-01

欣赏教材, 基本上还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欣赏, 而且横向上系统地整合了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歌、舞剧音乐)等,这种音乐与姊 妹艺术的结合, 不但很好地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 而且还全面地了解了与音乐艺术密切相 连的其他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体载或表现形式的角度整合教材,我们可以进行“艺术歌曲”鉴赏,与学生一起享受诗的性 情和乐的雅致;我们可以举行“室内乐”欣赏,带学生去体会微型器乐重奏给我们带来的精致 和细腻;我们可以设计“隽永的器乐小品欣赏”专题,向学生展示声音艺术世界中独具个性魅 力的精灵;我们还可以“走进音诗音画”,去舒展相像的翅膀,遨游声画的灵幻时空;我们亦 可以走进“交响世界”,享受五彩恢弘的交响艺术,体验与大师们的一次次心灵撞击。

一、高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实践离不开一个 “动”字,传统的音乐欣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能力发展。

所以教材中专题欣赏的教学设 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能力。 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专题欣赏, 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去了解 诗歌、朗诵诗歌、咏唱诗歌、表演诗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带学生走 进舞蹈艺术的殿堂,听一听、看一看、跳一跳,感受一下音乐美、肢体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音乐与戏剧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该引领学生理解戏剧,在音乐素养、诗歌表演和舞蹈韵 律的基础上学习表演和表现。 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音乐情感和美的体验, 才真正 从人文广义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创设一种宽松情境,自然就给 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应以相同人文内涵的音乐作品形成专题为主线。

关怀学生的人文素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时空的变迁,它总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光辉。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音乐作品的人文性应该成为其情感性的最丰盈的补充。 所以, 挖掘音乐作品中相同的人文内 涵加以整合,设计出能拓宽学生人文视野、提高学生人文思想的欣赏专题,是专题音乐欣赏 理念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直接关怀。 相同人文内涵的音乐作品很多,然而这类专题欣赏的教学设计,还应根据音乐性、情趣性 和学生文化储备、理解能力等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辟“艺术人生――和大师的对话”专题欣赏。

引领学生走近大师研讨人生 浩瀚的人类文明史是由数以万计的人和事构成的。这些人物与事件映射着人文历史的年轮。 开辟以人物、作品、故事为线索的“艺术人生――和大师的对话”专题音乐欣赏,是体现人文 关怀的另一层面:对人生的研讨和反思。设计音乐作品的欣赏、研讨活动,和学生一起参悟 音乐大师们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引领学生开启思考人生的大门。

1、利用板块式研讨型课堂教学形式,开辟“艺术人生”专题欣赏 研究性学习让大容量的音乐欣赏课堂成为可能,使学生走上讲台施展才华的梦想变成现实, 也为革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创造了条件。在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教学契机下,我们开辟了“艺术 人生――和大师的对话”的欣赏专题,采用新型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我讲故事”为主 题的介绍大师生平板块,“我喜欢的音乐作品”为主题的听赏板块,“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听 后感板块等等。用心 爱心 专心。

2、开展“与大师的对话”为主题的写作比赛和网上论坛 写作是高中学生抒发感想的最佳方式, 也是高中音乐课堂一种很好的延续。 学校的计算机域 网和每周报刊《一中通讯》为我们的专题欣赏提供了良好的写作交流空间。我们开设了“音 乐神童莫扎特”“聆听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我听老柴”等专题欣赏的网上论坛,并和语言 教学研究联办一年一度的“与大师对话”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扩大音乐欣赏的影响,让学生更 深层面地挖掘了音乐中人文的精神,真正感受到校园人文氛围。关怀学生学习的情趣,关怀 他们人文思想的成长,关怀他们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音乐教学人文关 怀理念的集中体现。设计新颖活动的专题音乐欣赏课堂,创建良好健康、积极创新的群众学 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只有这样,高中音乐欣赏课才能真正成为高中学 生喜爱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欣赏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9

关键词:戏剧;美术;教学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呈现出瑰丽的艺术色彩,历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戏剧式教学是以戏剧为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教师运用丰富的戏剧课堂艺术,充分发挥其渠道作用,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宽广的领域。戏剧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激活了美术课堂,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建了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那么,在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戏剧式教学呢?

一、戏剧氛围,引生入境

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能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创造,提供一个戏剧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刺激,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并使心灵得到陶冶,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在教学《办年货》一课时,我把美术专室进行一番“大装修”,在教室上贴对联、贴年画,剪贴窗花,挂上五彩气球,播放《新年好》这首儿童歌曲,我自己也精心打扮了一下,穿上具有中国味、传统过年穿的棉袄,手提红灯笼进教室。为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过年气息,使学生得以感受节日的气氛,新年的快乐,这个戏剧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为新课中了解新年布置作铺垫。

二、戏剧导入,寓教于戏

精彩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式的引导,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有趣的皮影》一课时,我和其他三位学生扮演成西游记里的人物,“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宝地,想和大家做朋友,别看我们是个纸影人,我们的本领可大了,能说会动,一起来欣赏我们的表演吧。”接着我把皮影搬上舞台表演,加入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引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皮影》”。

学生一开始就把目光集中在了课堂舞台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一种期待的心理,关注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进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戏剧表演,以演促学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语言叙述、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戏剧艺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利用戏剧式教学,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如,在教学《今天我值日》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掌握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作动态变化,通过绘画表现值日的情景。教学难点是能否通过回忆、观察画出人物的基本动作。学生从小就害怕画人物,特别是人物的不同动态。他们怎样也无法将一个活生生的人表现在画面上,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自己看到的和想象中的人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为了解决重难点,我让学生上台扮演值日生,“今天你是值日生,你该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其他学生观察值日生的各种动态。猜一猜他们是在干什么,评论一下动作是不是正确?从具象到抽象、从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物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教师再直观地演示画人物不同动态的方法,戏剧式教学让学生轻松、有趣的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快地学会画人物不同动态的技巧。

四、戏剧创编,以美寓情

角色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在教学《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时,学生利用各种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一套自己的服装,当学生完成作业后,我在教室设计了一个小T型舞台,开展模特大赛。学生在音乐节奏的带动下,自信地走着“台步”,展示着自己的杰作,最后请大众评委评选出最棒的服装。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兴致高昂,这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很多学生在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同时,增强了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形体表现能力。

又如,在教学《舞台布景》一课时,要求学生欣赏分工制作舞台布景,为了让学生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我布置学生进行小小组分角色表演,自己设计剧本、台词,在设计的舞台上演一演。学生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自己编写剧本,这些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活动中锻炼了自我,丰富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在教育中健康成长。

戏剧式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概念,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欲,让学生在学和做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美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吸纳、整合所有的与人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将其纳入到人的培养,形成与发展的思考、策划、行动中去。戏剧式教学,把戏剧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使美术教育不仅变得更有表现力,而且使真、善、美高度融合在学生的思想和表现中。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1.

篇10

【摘要题】师范教育

【英文摘要】Itisofvitalsignificancethatthe&nb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

同时,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在坚持传统的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走出技术学习重于一切的误区,合理调整学科结构,更进一步地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层面,增设相关的文艺理论课程,尤其必须尽快增设通俗性的中外戏剧比较、中外画论解读、审美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听赏、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讲座或阶段性课程的实施,来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和视觉审美的能力。因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对中小学生实行人文关怀,意图通过艺术史和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接受世界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而形成的,培养正确地价值观。艺术课程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和欣赏,使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源泉接通,艺术应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艺术课程通过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有这些都将对高师艺术类专业教育产生深远地影响和彻底地革新。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母体的高师教育,必将更进一步地反思自身的专业结构,高师艺术类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高师艺术类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发展方向,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步入良性转道。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