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精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精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77-05
引言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和教学特点建设相对应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可以较为全面地带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手段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这些教学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英语师资,我们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广西小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为依托,探索建设以“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 2012-7-18.
[4]蓝卫红.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运用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14-118.
[5]蓝卫红,农民强,麦雪. “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设计特色和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
112-115.
[6]蓝卫红,农民强,欧黄海.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建设特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0-23.
[7]学科主页:小学英语. “国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DB/OL].http://guangxi.
.cn/IndexPage/subjectindex.aspx?subjectID=23,2010.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前厅服务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和营销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前厅部操作技能,对于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前厅服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其重要一环,但从当前我校教学过程来看,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点
(1)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眼高手低,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需要,更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2)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对学生素质教育、服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
2.市场需求和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前厅服务的
教学方法产生冲击
前厅服务教学与市场需求,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
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采用“工学交替”设计组织课程教学,本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的要求以
及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搭配,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法
体系。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前厅服务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积极探索前厅服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要适合前厅服务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作为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作为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前厅服务的课程内容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立足前厅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参与,整合课程内容,使前厅服务教学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前厅服务选择了教学方法之后,应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
合,努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接待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情景模拟对客服务接待过程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前厅服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酒店前厅部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分客房预订、礼宾服务、入住登记、离店结账四个模块,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
一致性。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见的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自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外,还要尝试真实情景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软件操练法、专家讲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接近实际,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前厅服务能力。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不同在于其身体、动觉智能占主导地
位,形象思维远高于抽象思维。高职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通常缺乏理论学习的热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却具有天生的敏
锐性,这种学习上的反差要求我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保证前厅服务的教学质
量,从而达到培养高职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2.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突出产学结合特色
以真实的酒店场景和设施设备作为课堂,向学生介绍和演示
前厅的各项服务,使学生体会到了所介绍内容的真实性,又给学生带来直观上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指导,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酒店工作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教学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为课程教学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动态显示为一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利用虚拟前厅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前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酒店信息化系统在星级酒店前厅部应用广泛,学生就业后能立即掌握使用,才能不会与实际脱节。在信息系统模拟室采用与国际星级酒店接轨的酒店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模拟酒店发生的任何
交易,进行客房预订、入住登记、退房结账以及顾客信息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将酒店前厅部的管理软件搬到课堂上来,实现虚拟操作与真实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进入酒店后能够迅速进入角
色,并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
解酒店、体验酒店文化的需要。组织学生参观知名酒店的运作,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我校旅游饭店的实际,制订规章制度和工作流
程标准,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理解真实酒店工作环境,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参观学习让学生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的文化和制度以及运作等。
6.在酒店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中国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对酒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培养酒店服务人才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并非是专业教师或有关领导的事,而应将服务意识的教育
上升到学校责任的高度,这样才能为酒店行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
品德、强烈服务意识、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
实训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酒店专业学生技能实训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扮演前厅部的不同角色,感受和谐、健康的酒店文化,也能在实践中获得与同事、顾客相处的经验,并逐渐形成服务意识。
7.改革考核方式
前厅服务在考评方式上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样比较
容易操作,便于管理,且评分较为客观,成绩没有太多的争议。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很大弊端:过于关注基本理论的记忆和复述,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评。因此,前厅服务在考核上要采用科学、灵活、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考核指标分为
20%团队成果、20%个人成果、30%理论考试和30%实践考试四部分综合评定,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胡萍,万延.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高志杰,范亚东.精品课建设中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4]罗清德,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篇4
一、 幸福与师生的幸福性解读
幸福是最迷人、最美好的字眼。对于什么是幸福,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颇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与客观境遇的结合,它至少包括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伦理维度等三层含义。第一,幸福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二,幸福是一种快乐的生存状态;第三,幸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满足与实现。
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幸福“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存在。人之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
1. 学生的幸福。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学习者是否幸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人的精神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智力、情感、道德(智、情、德),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后一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2011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同上第一课:“幸福”。在这节课中,成龙、杨利伟、邓亚萍等知名人士共同宣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幸福成长宣言》。这份宣言将成长、乐观、自信、超越、感恩、宽容、沟通、关爱、赞美、努力、奉献等词汇纳入学生的“幸福要件”。显而易见,这些要件所强调的就是“精神丰富”、“精神高贵”。亚里士多德认为,学生对精神丰富、精神高贵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幸福表现为,课堂中所建构的意义不断充实,德性不断发展,精神变得丰富和高贵。学生在课堂上的幸福,用鲁洁教授的话说就是:学生学得愉快、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2. 教师的幸福。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幸福并非为学生所独享,教师也应是幸福的诉求者、享有者和受惠者。什么是教师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最大幸福。学生成长了,教师则进入“自我实现”的境界,自然会有欣慰感、愉、幸福感。复旦大学哲学院著名教授张汝伦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你的学生二十几年后,你已经忘记他,而他会打电话来告诉你,说起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其中一个就是你。这时我会有成就感,这比自己获得荣誉更幸福”。
从整体上观照,学生的幸福和教师的幸福,两者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凝结一体。教师用心灵拥抱学生的心灵,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在心灵相约、情感共振、思维互动、行为搀扶中,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携手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幸福的德育课堂,要像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描述的:成为师生“内部的深层愉悦与外部的深层渴望相遇相融的圣地”。如此,师生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 教学幸福的快乐性与教师引领
德育课程教学要精心营造和提升幸福性品质,必须从彰显教学的快乐性、价值性和超越性等三个层次上下功夫。其中,教学的快乐性是营造教学幸福性品质的基本前提。
(一) 学生感受和享受快乐的重要性
快乐是一种状态,快乐是一种品质。快乐是外表掩饰不住的喜悦与内心不可抗拒的美好感受。德育课程教学应该彰显快乐的属性,让中华经典文化中的“孔颜之乐”得以传承。
快乐是孩子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人的情感是会影响人对事物看法的,孩子们感受到快乐,便会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当孩子们沉浸在快乐时,他们才会领略到快乐的真谛,才会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别人,在别人也感受到快乐的时候,自己的快乐就会增值。快乐的心情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丽更加芬芳四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二) 注重引领学生在建构德行中感受和享受快乐
孕育愉悦的体验是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感受和享受快乐的重要途径。而愉悦的体验又源于学生道德的自我建构。夸美纽斯说过:“快乐的本身就是一种甜蜜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一个沉浸于德行的人,由于做好了公德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喜见自己诚笃心的时候所发生的。”
(三) 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享受快乐
1. 注重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借助有趣的游戏、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吸收道德营养,不断增强道德的力量。针对学生的学习之旅,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儿童的情绪高涨起来,引导他们争相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教师不应吝惜肯定与赞美的话语,不要吝惜鼓励的目光。
2. 注重做快乐的教育者。教师是快乐者,才能引发、激励学生的快乐情感。教师要让快乐从自己的心灵流向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把自己塑造成充满爱心、豁达、乐观的道德主体。
3. 注重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创造快乐。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感受快乐,等待快乐的自我加盟;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创造快乐,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学会让生活流动着快乐的音符,让心灵变成道德的宇宙。”
三、 教学幸福的价值性与教师引领
从伦理维度看,幸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满足和实现。教育学者莫妮卡・泰勒说:“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价值过程。”
(一)德育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德育的要义是培养和陶冶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以追求和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品德与生活“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性主要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人作为价值性存在,其生存和发展之根就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
叶澜教授说:“任何时候,学生的发展都应该是教学及教育的终极目标及价值归属。课堂教学的价值属性集中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按照新版《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德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育小学生学习做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是小学德育课程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
2.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价值基于社会性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五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学会分享、学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以及公民素养和参与意识,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 乐于探究。人类进入新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率增快。如果仅从占有知识的数量方面去追求,无论多么努力,所能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想在信息时代的潮头上“冲浪”,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真本领和创新精神。创新应从乐于探究开始。小学德育课程把“乐于探究”作为课程价值属性的构成要素,注重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愉悦。
4. 热爱生活。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汉语词典》中对“生活”的解释是“生存、活着”。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观念世界由图像、符号组合,而生活世界由人的活动展开;人在活动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幸福和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实质上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孩子的一生“打一层精神的底色”。上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性发展、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四个层面的价值属性,深刻反映了小学德育课程对多维教育目标的要求,体现了课程对促进儿童人格和社会性整体发展的高度关注。
(二) 教师要有实施价值引领的自觉和担当
价值性是德育课程教学耀眼的明珠。德育课堂如果仅仅着眼于感性快乐,而淡化了价值性,就等于保存了躯壳而去掉了灵魂,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悲哀。价值追求出自人的本性。人的特性表现于个体“对人格尊严、生命意义的寻求”。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价值素养,教师应该具有自觉性,敢于担当。
1. 引领学生增强理性,改善人性。彰显德育课程教学的价值性,在于丰富学生的人性,增强理性,充盈人生的意义,促成学生享受幸福的生活。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通过教育,人性可以不断地改进”;“人必须尽早地使自己受理性的指挥”。幸福就存在于增强理性,改善人性并接受理性指挥的过程之中,这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主旨所在。
2. 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教师要善于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沟通、商谈,引领儿童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培养他们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价值行为的调控和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将社会普遍认同的一套价值内化于心,生成自身的人格系统”。
四、 教学幸福的超越性与教师引领
无论是享受快乐,还是追寻价值,都关涉到人的生活境遇、生活品质。彰显德育课程教学的幸福性品质,最根本的则是师生去追求和创造一种更有意义的课堂生活。
“创造生活”是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德育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绝非回归生活的原生态,而是包含着对生活的超越和创造。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特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创造生活”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进入新的生活领域,拓展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在向儿童展示新的意义;当学生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唤起新的感受,取得新的认识的同时,也总是不断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德育课程“要不断引导儿童去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使许多原来对他们不具有意义的生活现象得以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中”。如此,学生对生活意义的体验就会不断地得以深化和提升。其二,创造性意味着去建构一种更好的生活。所谓更好的生活,即是能促使学生更好发展的生活。用著名学者赵汀阳的话说,这种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就是对“可能生活”的建构。“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尽可能去实现各种可能生活就是人的目的论意义上的道德原则,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创造新的生活,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内涵和标志。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单纯地去引领学生创造生活,自身更应率先垂范,注重创新,善于超越,竭精殚虑地去创造新的课堂生活。特级教师孙民在小学德育课堂潜心耕耘,扬生活德育之帆,走价值引领之路,是一位创造新生活的名师。不论什么时候进入他的课堂,都能从中享受到快乐和美。学科专家对他的教学风格概括了六个字,即:“务实”、“幽默”、“智慧”。孙民老师自身要营造的课堂生活是:“始于快乐,终于幸福”。他说:“看到自己的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不断成长,看到他们不断地迸发智慧的火花,我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感和幸福感。”
篇5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从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成长进步出发,不断改进方法、优化过程、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在“亲师信道、情景交融、乐于参与”的情景中,激发兴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质,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健康成长,用学科丰富的人文知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快乐成长,全力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创设情境;宽松愉悦;优化过程;提高成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方面统筹考虑,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搭建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在联系实践中放大学科教学效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一、转变观念,创新策略,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创设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教师要把握运用这一规律,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生情感。引入电教媒介施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广泛运用中现代教学之中,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快捷”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小学生的喜爱,把多媒体有效应用到新课导入上,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兴趣万花筒” 内容时,我采用音乐导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课件《我的兴趣菜单》和《兴趣展示台》中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兴趣爱好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内容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动物明星卡”和开展动物小百科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小动物习性,增长学生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改进方法,优化过程,创设师生互动教学情境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重、探究欲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情感爱好等特点,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采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在教学中采取讨论探究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路径进行点拨、引导、启发,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教学内容,领悟学科知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情节或选取相关的故事在讲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直观形象的感知中接受教育,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我跟妈妈看演出”内容时,通过情境模拟、表演、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遵守秩序的好处,初步认识到行为规范的作用,了解“吸烟有害”、“拥挤伤人”、“噪声污染”及不讲卫生给人带来伤害,自觉劝阻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生活、举止文明、关爱他人”的情感,让学生养成担当责任、富有心的生活态度,学生逐步养成文明观看演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做讲文明、讲公德的小公民。
篇6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中职教育,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教育界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提高中职教育水平,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精品课程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促进本科教学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该建设工程的启动旨在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加快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步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段时期以来,中职教育游离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过早地被推向了市场,在每年的生源大战中艰难挣扎,似乎成了社会的弃儿。这导致高技术工人短缺,已严重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为了缓解高技术工人短缺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扶持,包括减免农村中职学生学费,为中职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举措。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较之前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各职业院校采取校企办学、联合办学等办学手段,已经突破了生源不足这个办学瓶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职业教育长时间停滞发展,使得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远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结构的发
展。为此,建设职业教育精品课迫在眉睫。
中职教育精品课的内容不能生搬硬套高等教育精品课内容,而要凸显中职教育实践技能的特色,对实践技能部分要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要通过中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彻底转变我国中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建设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
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职业教育通过这几年的长足发展,学校中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比例逐步加大。课程负责人除具备主讲教师条件外,在本专业领域还要有较高学术造诣,熟悉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人所参与的《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建设,共有四名教师参加,其中两人具有高级职称,一人具有硕士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建设好精品课提供了保障。
2.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科教育的蓝本,任何教学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
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各种各样的中职教材很多,教材缺乏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但是教材的质量远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教材从整体上看缺乏特色,有的只是高等学校教材的简化版,明显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中职精品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职教材的建设。
当前我国中职教材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脱节。许多中职教材内容反映的是多年前的观点,有的甚至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
当中诸多数据、观点早已过时,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这些内容不加以改变就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富有时代特征的要求。
(2)教材的编写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大多比较适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未能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新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主动地接纳吸收知识,并能自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3)实践教学的教材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但合格的实践教学教材匮乏,不少实践教学教材只是将本科实验教材做了修改,
没有突出中职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特色,影响了中职实践教学的
发展。
(4)教材内容没有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衔接。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后成为实践性人才,就是所谓的高级蓝领。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学历证,即技工学校毕业证,还要求学生具备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但大多数中职教材缺乏技能等级鉴定考试内容,这就不利于学生考证和就业。
3.课程内容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构建以技术性学科知识为主的整合型综合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打破现在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成一门或几门综合学科。
另一方面,中职人才主要在生产一线解决产品生产过程、工
艺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组织管理问题。其技术是完成一个“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4.教学辅助设备的建设
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所用到的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实训设备器材。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当前所存在的课件大多数是这种形式;二是学生在自己机器上自主使用,形成人机教学模式。后一种模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总而言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建设精品课程最终的成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
上。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目标,创设一定的条件,打造出特色的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高。
参考文献:
[1]邢邦圣,谢明荣.谈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5).
[2]马进宝.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引进与咨询,2005(3):64-65.
[3]李险峰.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浅议[J].科技信息,2008(25).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9-02
一、引言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为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型人才,必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库建设者与优质教学资源掌握者分离。优秀教师和学者本身就是优质教学资源。他们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知道如何设置章节和知识点。因此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初,他们能够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条件、能力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从而建设出能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在以往,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像只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致使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也使学生与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擦肩而过,留下些许遗憾。
2.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性低。目前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常没有统一规划,各学科、各专业各自为政,没有站在资源库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教学资源体系设计不科学,对系统规划、内容组织、呈现形式、资源的可继承性、实施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资源分类不规范、内容庞杂凌乱、查询检索手段落后[1]。有的甚至以建设课程中心(课程库)代替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而致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低,资源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重表面文章,轻深度开发。目前有很多课程重表面文章,实际深度开发和推广利用效率较低[3]。只是将课件、讲义、试题、网页、教学录像等传统的纸质资料简单网络化。这种相关资源的简单堆砌从类别上说不可谓不丰富,从数量上说不可谓不多,但资源质量不高,课程之间分割严重且优质教学资源稀缺,共享性差;技术制作水平低;分类笼统,内容杂乱无章,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4.重建设,轻维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低。高校资源库的建设,本应随着高校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而更加完善,但实际上不然。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库建设仅仅是为了申报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管理和维护工作基本上停滞,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甚至有一些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听之任之,严重影响了师生们对资源库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三、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科学构建。为实现资源库在各个层面的互连、互通,达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在建立之初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构建。要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对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相关资源整理的统一标准,增强资源的通用性,包括资源的内容细分程度、资源格式、资源形式、大小限制、清晰程度以及检索方式方法等。鉴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规划应当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与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符合。(2)多渠道协同,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必须要能够获取优质的资源,因此必须注重优质资源的获取,其采集方式方法应当避免单一化,即仅有某个学校来提供,而应当采用多渠道协同化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校-校合作、院-院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如图1),充分发掘各种渠道的优势,协同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强化技术支撑,保持资源库的先进性和易访问性。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迅速,这对资源库的应用普及推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资源库建设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资源库建设必须研究相关用户的使用需求,强化技术支撑,准确把握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例如,在资源库使用平台设计与建设时,除考虑平台可同时满足大量用户在线访问的需求外,也要考虑平台应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承载占用空间大小不一、类型多样、格式多种的资源,并针对近些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的态势,充分考虑移动通讯工具的接入访问。
2.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教学资源可分为共性资源、个性资源、应用资源和拓展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1)共性资源。共性资源的突出特征就是资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相关课程基本都有的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重点难点、作业、参考资料等。这些一般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基础性资源,是其他资源赖以形成的基础。(2)个性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或特长并充分利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个性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个性资源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课程动画、课程录像等。个性资源是构成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3)应用资源。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浏览和查看相关资源而提供的一些应用软件支持,鉴于应用软件大多是获得相应知识产权的软件,因此,该部分资源主要以提供下载链接的方式链接到相应软件的官方网站或仅提供软件的官方免费使用版。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方便浏览者。(4)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广延伸,针对与课程相关的某个知识点而提供的扩展性资源,便于浏览者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该类资源可以是文档、视频、程序、图片、案例等。拓展资源种类繁多,是个性资源的必要补充。
3.建设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应以优势学科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分类整理现有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纸质或音像制品等传统教学资源转换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自主开发、联合研发与购置相结合的办法,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全方位获取各种媒体及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配合现有的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组织团队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像,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四、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1.建立健全管理与维护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资源库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维护制度,并要切实执行下去,使所有参与人员的行为都以制度为准绳,保证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2.建立基于B/S架构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与C/S架构不同,B/S架构不需要用户在客户端安装特定软件,而是借助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访问系统所在的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核心功能,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便于处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式用户浏览、上传相关数据,不但使精品资源与用户无限贴近,更使海量数据与资源库的实时无缝对接。
3.培养专业技术队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仅依靠非专业型技术队伍难以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很难实现优秀资源快速向适应技术的方向发展,使优秀资源迅速转化为用户可以浏览使用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资源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原来的优秀资源也会因与当前要求不适宜而不能为用户所共享。因此,资源库管理与维护应当从长远着眼,培养自身的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技术支撑,适时调整或转换资源,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4.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完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优秀资源的作用,而不是守着这些优秀资源“睡大觉”,因此要求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要不断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如建立资源评价机制,对优秀资源应当给予适当形式的奖励,对使用者提出的问题资源,应当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如在手机上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开发资源库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用户浏览资源。
五、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应该加大对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资源库的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扩充和更新资源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资源库内容充实,与时俱进。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增大辐射面,以使更多的师生及社会人员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继香.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工业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其中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高校各学科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创新能力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发展口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讲解机械材料的选择、处理和机械材料性能控制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和师资力量建设
机械类专业课程分为四方面:金属学、热处理与工艺、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他材料。在金属学方面,除了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外,还要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属组织结构、金属材料结晶过程和相图等;在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知识方面,深入了解金属形成零件过程中选用的制造工艺,理解其形成原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理的制造工艺;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重点了解合金的性能、组成成分和生成技术等;关于其他材料知识,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其分类、性能和用途等。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实施者,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引进人才,新聘请的教师应该先做教授的助教两年,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试讲成功以后才可以为学生授课。另外,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关注最新科研方向,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新知识,并在实践课中不断更新实践内容,提高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加工使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等,其中材料的组织结构是微观抽象的,材料的性能需要用数据来体现。如果在黑板上板书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数据会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结构符号繁琐,教师画起来可能不规范,没有针对性,使学生产生误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学生能直观看出材料结构,对于表征材料性能的数据在多媒体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起来更加直观。黑板板书课程的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并记录下来,所以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方式,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合理使用电化资源进行教学
在授课之前,教师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刻成光盘。制作成幻灯片的知识一般是理论知识,或者需要用图片辅助解释的知识,避免在黑板上手画图像。制作成光盘的知识一般是仪器的使用方式,因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高校条件有限,一些高端设施少,学生不能亲自进行操作,光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验过程。
3.构建网络式教学模式
全国高校的教师相互学习。一些著名学者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录制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视频并上传、及时更新,供各地高校该专业学生n下学习。该平台也可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对于意见不统一的答案,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1.考试题型优化
优化后的题型分为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六大类。概念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度;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简答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而综合题侧重Fe-Fe3C相图、钢的热处理与工程用钢三部分的综合。考试题目中还要加入实验内容,该内容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督促学生在实验课上好好学习,提高实践技能。
2.创新和完善试题库,集体阅卷和考后分析
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每年都有更新,并且关注的方向也有可能不同。为了督促学生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动态,教师对试题库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加系统地组卷,学生考试以后,进行集体阅卷,阅卷组长负责总结学生的薄弱点并商讨改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多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改革考试题型及阅卷方式等,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吴功平.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78.
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以数字电路的精品课程建设、教毕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讨教毕改革。
《数字电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把握“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特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指那些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其目的在于填补学校教育与产业界实际之间的断层与空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掌握必要的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我院自建校以来,《数字电路》一直是骨干课程,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教研室始终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引人最新的数字电子技术。将经典内容与新技术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时代性。该课程已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1、建设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模式
数字电路课程历来是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化难为易”是本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特点,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无论是介绍常用电子器件,还是研究性能参数、测试技术、使用方法等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没有像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那样,对电子线路进行较深的理论分析。本课程避免了较为烦琐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目的是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体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要特点包括:“学”重于“教”,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而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形式包括笔试、课程设计、综合性作业、小制作和实践操作等。该课程的考核包括五个部分:①期末的笔试,考核基本知识、理论占70%;②课程设计项目制作占10% ;③平时成绩占5%;④单项考核10% ;⑤课外电子制作占5%。
2、开发‘’任务驱动”的学习进程
课程改革倡导开发“任务驱动”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活动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进而完成课程的学习,同时将其“成果”用作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进程,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数字电路教学中、首先介绍数字信号的特点、数字系统的组成、数字电路在电子系统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一个对数字逻辑电路的系统的概念。然后是数字逻辑电路的主要内容,包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碍着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使用方法上。
3、建设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种类丰富,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课件、教案、教学器材、参考资料、图书、期刊以及在线资源等。课程改革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设施,在教学的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运用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内的现代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EDA教学和网路教学”有机地结合。新的课程内容系统科学、先进实用,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授课,解决了教学信息量大、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结合传统的黑板粉笔,更好地进行师生的交流讨论。
4、实践课程的任务和创新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是相当重要,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起着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改变了以验证理论实验为主的模式,开设了从EDA虚拟实验、硬件电路、基础实验到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的不同层次的实验。将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践环节以设计性为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更新实验内容、使实验和课程设计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发展。课程设计题目多样性和自创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设计题目,鼓励学生自创课题。
(2)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利用我校多个实习基地,带学生到现场考察利用数字技术生产的各种通信和家电产品,通过对现场工艺文件和图纸资料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电路改进措施和方案。
篇10
[关键词] 护理技术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以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总体建设目标,确定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着力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进行《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组从2006年开始创建《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历经两学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现将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为护理各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以推动护理学科和护理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护理技术》教学新体系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被确定为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组在讨论、听课、评价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为了充分体现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新调整各章节教学时数,尤其增加了实训教学学时数,使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达到甚至超过11,整合课程中最能体现护理基础知识的内容,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无缝衔接。根据护理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二、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实现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确定《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负责人,并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课程全部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讲稿、试题库和实训指导的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护理最新和前沿的技术,如人工呼吸机使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并且自己拍摄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课程网站涵盖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网站运行良好,网站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最缺乏的是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不仅有直观形象的图片,而且还有动态的操作录像,在讲完理论后,即可随时播放操作录像,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进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实训的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护理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护理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重视护理实训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满足于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装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模拟、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教学中,实验设施、设备除正常的安排使用之外,我们还探索出一套实验室管理高效能运行模式,即白天实验室供老师上实验课,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练习操作,有实验室带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在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四、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系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进行研究生学习,送年轻老师到四川大学华西护理系脱产进修护理教学;鼓励在职专业教师尽可能教学临床双肩挑,即利用无课时间到附属医院带教并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和素材;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护师到学校任教,把她们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的老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负责带教和督导,使新老师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还为新老师提供每年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一些护理学术研讨会和省上师资培训班学习。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课、教案检查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系上和学院的优质课竞赛,通过赛课提高教学能力,涌现出一些多媒体教学能手。《护理技术》教学团队成员有两位分别在学院两届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完善考试题库,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提高考试过关率
从2006年开始,我院对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和考试进行改革,利用已有的试题资源参加全国27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的护理专业(网络版)试题库建设,该题库内容涵盖了护理技术课程试题,在指导学生学习以及执业考试中发挥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题库放入精品课程网站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做题,以锻炼解题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在考试方式上(题型、题量等),摒弃传统的考试模式,转为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模拟国家护士执业证考试模式,以提高其今后适应执业证考试的能力,这项改革取得明显效果,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护士近两年执业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