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1、学校领导不重视民族音乐教学
首先各中小学校领导虽然重视音乐教学,但是却忽略了民族音乐教学,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对多元音乐文化理解不深刻,不清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特征,同时没有做到各民族音乐的平等教学,导致各音乐文化之间无法平等交流和发展。此外是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民族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具,尤其是服装。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舞蹈和音乐服装,通过舞蹈和服装等设备,学生能够进一步走入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无疑这是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失。
2、学生潜意识里抵触民族音乐教学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表现为喜欢新鲜和好玩的东西,而对于民族音乐这种传承性较强的文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很难提起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不足,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有关,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加喜欢哼唱一些最新的音乐,而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喜欢推荐张杰、周杰伦等现代歌手的最新歌曲,很少会有学生去讨论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关,尤其是一些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3、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首先是各中小学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主要以教材为主,但是目前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音乐较少,尤其是小学音乐课本上。这样学校难免会缺乏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使学校教师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较难实现民族音乐教学与本地区文化的融合。其次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多的把数学、语文等主科放在了教学的首要地位,而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音乐教学的低效率。例如目前很多中学把音乐课程缩短到了每周二到三节,甚至更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时间较少,同时得不到巩固,难免会使得教学效果不好,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最后是各中小学没有安排相应的民族音乐课程实践,导致音乐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学习民族音乐具体可以做什么,学习时就会消极怠工、注意力不集中。
4、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水平不足
首先是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门槛较低,而且很多学校只要求教师会演奏一种民族乐器,会跳几段民族舞蹈就可以,甚至没有对教师的学历进行相应的要求,这样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都不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投入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小学不重视音乐课程,连带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此外是学校没有提供给音乐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民族音乐讲座的机会,教师再学习能力很低,长此以往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有突破。最后是教师自身没有学习的意识,尤其是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上学习京剧时,教师的京剧水平不高,只能教给学生西皮二黄唱腔和反二黄唱腔,小学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和喜欢流行音乐的阶段,咿咿呀呀的西皮二黄和节奏慢吞吞的反二黄唱法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教学过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1、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很多中小学领导已经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开展起了民族音乐教学,但是重视水平依然不够,不明确民族音乐的最新发展和民族传承性。为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作为民族音乐的带头人,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大力支持民族音乐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与音乐教师合作,开发和研究较好的民族音乐教材,以及一些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等。此外是学校积极购进一些教学器材和道具,这样学校就可以开展选修课,鼓励中小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民族音乐课题,根据他们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服装和设备,形成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文化。在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中小学应该重视视听环境的影响。这样学校可以从广播站、宣传栏和图书馆等入手,每天通过广播站播放几首经典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每天在走廊上的宣传栏里张贴民族乐器和民族服饰等,刺激学生的视觉。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音乐表演团队。现阶段常用的音乐表演团队主要有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和戏曲小组等。合唱队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在全班、全年级和全校等范围内开展,也可以采取女生合唱、男生合唱和男女生小合唱及大合唱等,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民乐队可通过古筝、二胡、琵琶和唢呐等民族乐器开展,通过学生对乐器的兴趣,进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舞蹈队应该从各民族的象征性舞蹈入手,如典型的蒙古舞、傣族舞、朝鲜舞和藏族舞等,使中小学生通过肢体运动形成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戏曲小组是针对我国戏剧种类繁多的提点提出的,尤其是我国的京剧、吕剧、豫剧和越剧等,都是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瑰宝,虽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接触,但是学习和传承的价值很高。此外是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去民间艺术团采风,通过上网和实际考察的方式,了解较多的民间艺术素材,形成学生完整的民间音乐学习体系。这样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风;同时学生在采风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对他们多一些评价和鼓励,以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首先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开发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促进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发展。其次是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虽说民族音乐课程不参与学生的升学考试,但是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学校可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提高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民族音乐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是学校可与社会上的民族音乐兴趣小组建立合作,随着社会和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士对民族 音乐的兴趣也不断衰减,真正懂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这样学校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使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更能找到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过程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民族性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把好招聘关以外,各中小学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给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去各地了解民风和习俗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是学校积极组织各民族音乐教师进行教材的挖掘,开发本土教材。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主线,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最后是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将民族乐器引入课堂。教师在引入乐器时,可根据本校的特点进行选择,不仅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养成学生长期的兴趣。例如教师将葫芦丝作为本校的乐器,就可鼓励学生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接受民族熏陶,逐步养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大家庭中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以使民族音乐更好地绽放光彩。这样在多元化音乐背景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爱国、爱家乡和爱自己等的良好品质,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中小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积极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以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作者:刘然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莹.谈民族音乐教育的当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2,04:64-66.
[2]博雅杰,张海彬,尹爱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中小学音乐师资现状及反思[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2-125.
[3]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03:25-31.
篇2
关键词:实践 审美 教学 策略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 民俗器乐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一、民俗器乐在小学教学中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如何在新时期祖国未来接班人身上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呢?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倡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中课堂指的是在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中,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传统文化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让学生亲身参加民族音乐兴趣小组等活动,使民族音乐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课堂,指的是在音乐教育的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注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水平。基于此,我校以中课堂和小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最初的民乐队发展到具有自己特色的琴韵斋民乐课程,从摸索到探索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个性化,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探索有效的民俗音乐教学途径
器乐的学习容易枯燥、单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努力。
首先,我们精心挑选练习曲,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挑选那些学生熟悉的、节奏欢快活泼的,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变奏,成为器乐学习的启蒙曲。比如《闪烁的小星》,我们是这样变奏的:二胡作为乐队的主奏乐器演奏主题旋律,弹拨乐进行了前八后十六的加花伴奏111笛子则运用吹奏技巧进行这样的变奏11 11 5 5,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演奏乐器与表现音乐相结合,既克服了音阶练习的枯燥,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学生们很少能亲眼见到民族乐器演奏,如果我们能给他们现场示范演奏,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信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我们民乐课程的三位辅导老师李霞老师、石丛丛老师和我,经常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辅导,或在课间休息时,给学生示范演奏一曲。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示范演奏,感染学生,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民乐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我们在练习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不同乐器的练习方法不同,所以在练习时我们把队员按乐器的不同分为二胡、弹拨和笛子三个组,在同一小组里又采用以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法,以便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了降低难度,练习开始时,我要求学生分乐段练习,遇到难的乐句,老师范奏后学生还要反复练习。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检查,逐个辅导,看他的姿势、音准、节奏是否正确,仔细聆听学生的演奏,及时做出评价和指导。练习的后阶段,我们注重学生演奏情感地表现,让学生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融入演奏。通过有目的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演奏水平明@提高。
最后,搭建课堂展示的平台。例如,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小青蛙》一课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了解,我让民乐选修课程学胡的同学现场演奏一曲,这样既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又能吸引全班同学的眼球,加深对二胡的认识,激起学习的兴趣。再者,这部分同学在课堂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吸纳新学员打下基础,加深了全体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三、教学收获之后的反思
篇4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篇5
一、民族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我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像一道道波纹清晰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不同民族的音乐也蕴含了不同民族人们的优秀品格,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可以作为一个窗口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此外,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入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体会民族历史的苍茫雄浑,并以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二、当下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一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到了近代,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音乐便以“教堂音乐”为先导大量涌入我国,民族音乐逐渐被国人冷落和忽视。进入20世纪,沈心工、李叔同等先生受维新变法思想的感召创造了“学堂乐歌”这种音乐形式,多选欧美的曲调进行填词而成。再到以“”为发端,陈洪、萧友梅、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发起的“新音乐运动”,主张进一步学习西方音乐、改造旧音乐,创造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样式。这一系列“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尝试,在当时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令人困惑的是,随着西方音乐的普及,民族音乐却几乎销声匿迹。进入当代,随着流行音乐的泛滥,其节奏明快、旋律多变的特点迎合了当下学生追求个性的需求。再加上现代传媒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式的传播模式和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很容易被裹挟其中,越发挤压了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和民族音乐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也开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发展起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处于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目前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一些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他们在课堂上试图联系其他学科来开展教学,但是没能牢牢把握音乐这条主线,因而将音乐课堂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其他的突出问题,还包括民族音乐的引进和推广缺乏活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单一、所教的曲目在很长时间都一个样等。例如,一说起二胡就是《 二泉映月 》,一说起琵琶就是《 十面埋伏 》。所有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学唱和欣赏民族音乐时毫无兴趣。
三、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的构建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
自西周起,我国已经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音”。而按照当下流行的演奏性能分类法,又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种音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情感”。在构建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的课堂时,可以结合每种乐器所对应的经典曲目,以及曲目背后隐藏的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做“立体化”解读。例如,介绍古琴这种民族乐器时,可以先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典故,进而播放《 高山流水 》的古筝曲,让学生结合故事和乐曲切身体会古人对于友谊的珍惜和执着,顺带普及一些古人之间相处交往的礼仪规范。接着对比讲述嵇康“广陵绝响”的典故,播放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 广陵散 》其中一段。由于古琴本身音色古朴、气质内敛,不易为人理解,通过典故的介绍,可让学生感悟古琴的高雅旷远、孤傲决绝的气质。此外由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讲究一个“韵”字,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都不易领会其中的奥秘,教师可以借助古典诗词和水墨画的“意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构建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
当前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受到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校园里充斥着各种流行歌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民族音乐丝毫提不起兴趣。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让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尝试在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中挖掘民族音乐的元素,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多元化课堂。例如,在介绍笛子这种民族乐器时,可以通过视频播放《 小李飞刀 》中李寻欢浪迹天涯的片段,并配以笛子演奏的主题曲。通过声画合一,让学生直接进入情境,体会笛子这种乐器的清脆圆润。此外也可以对比流行歌曲《 梦里水乡 》中笛子演奏的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流行歌曲在编曲方面对于民族音乐的使用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我国其他民族的乐曲并与当下的流行歌曲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点”进入我国民族音乐的“面”。
3.通过具体器乐教学构建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音乐表现手法和演奏技法,提高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器乐教学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进一步深入的必然结果。作为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不但能深化、拓展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而且也是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巩固和提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二胡演奏教学时,可选择二胡独奏名曲《 赛马 》作为示范。教师先播放多媒体音乐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该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法讲解,例如乐曲中出现的颤指音、顿弓、连顿弓、拨弦等演奏技法。当然一开始不可能让学生立刻接触这么难的曲子,可以先让他们通过哼唱背诵主要旋律,然后引入音准、音阶等基本乐理知识。从简单的练习曲入手,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手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按照其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民族乐器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教以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在器乐演奏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选择相应的乐器组合排练一些合奏乐曲,并可以作为期中、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四、反思与总结
小学民族音乐多元化课堂建构立足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局面。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勇敢地“走出去”,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书本,要多从生活和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加大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促进审美心理的形成。最后结合具体的器乐教学巩固和深化前面的教学成果,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无论从其所传达的内容还是具体的表现手法都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篇6
关键词:云南高校 民族音乐教育 传承 民族文化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其民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民族文化资源正逐渐减少。保护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云南省提出“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加强和重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自然离不开音乐传承的多样性。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团传承和节日传承,这四种传承方式是民间音乐传承的主要形式。但在以正规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里,音乐传承的最重要的手段仍是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等音乐教育的作用更不容忽视。云南省高校,特别是高师音乐教育,应该加强对自身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使其更加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加有利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立。
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果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舞阳贾湖发掘出土的骨制吹管乐器算起,中国音乐已经有了8000余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经过不断的创造、加工、提炼、积累与传承,共同酿就了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淳朴的风格、无穷的意趣,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时代,民族音乐已成为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各民族民歌、民谣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本土文化传统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精华。
民间音乐风格的差异性,其实质是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才构成了民间音乐的丰富性。民间音乐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民间音乐体现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某些民俗活动本身包含着音乐事象,或者说音乐是某些民俗事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现象的存在极为广泛,无论是民众迎神赛社的仪式,还是民间婚丧嫁娶的礼俗,音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民族民间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独特风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当前各国的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们都把音乐作为人的一种文化行为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更是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来看待。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之一,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音乐文化,并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
任何一种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可能是世界的。音乐是文化的灵魂,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之一,同哲学、军事学、文学、伦理学、宗教等其他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愧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长久不衰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民族音乐,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需要在不同的时代里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是传承民族文明的最佳人选。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担当起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热爱祖国的合格人才。对民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二)是提高国民文化艺术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民族音乐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和历史之中,反映着本民族的性格气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心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音乐所蕴涵的真、善、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非同一般,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位,还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在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全民文化艺术修养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有助于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情感世界丰富、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乐观豁达、心地善良的个体。
(三)是发展民族音乐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她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但在国外文化的渗入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音乐(也包括其他艺术形态)在当代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学生熟悉的是流行歌、港台歌,追捧的是“四大天王”、“超女”,学的乐器多是小提琴、钢琴。20世纪初。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以满腔热情投身音乐教育,大力宣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收集整理本民族的音乐,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音乐教材,形成了匈牙利音乐教学体系。他的工作不仅使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步入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而且使匈牙利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中有了很高地位。我国近几年举办的歌手大奖赛中,相当一部分歌手在综合素质测试中竟不知什么是山歌、号子,分不清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反映出我国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相当缺乏了解,说明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三、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审视我省目前的高等音乐教育现状,可以说离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加之在办学上一直与内地音乐学院攀比,云南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严格地说,目前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并非合格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审视我们延用的教学体系几乎就是一整套西方音乐教学的体系。我们教学的内容大都是西方的音乐理论掺杂了一些中国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乐器是西方的,演奏演唱的技法是西方的,演唱、演奏的作品大都也是西方的。过去我们的教学很少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很少考虑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还处在一种从属、陪衬的地位。
在“西方音乐中心论”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日益作为主流和权威话语,占据了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地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失去了在昔日中所占据的位置,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在高等音乐 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民族音乐教育理念、教学范式、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的缺乏。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课程结构与汉族基本相同,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手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相互混淆,使人们不能真正地相互沟通,从而来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
(二)课程设置方面,与本土音乐文化相脱离,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较少。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中,本土少数民族的地方性“音乐”和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较少进入课程设置的视野中。对于毕业生,是否具有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是否了解本民族音乐并具有一定搜集、研究、传播音乐文化的能力,也从未有过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少数民族音乐及文化价值观的失落。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西方音乐手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要求及评价方式形成了唯一的学习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没有出现把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具体独立意义的概念和内容的课程结构。
总体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少数民族的音乐价值观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都在不遗余力地为此努力,纷纷提出建议。各地的高校也开始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缺失的问题,正逐步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
(四)在师范音乐教育领域,未能建立起本专业的目标体系和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皆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且未能与教育专业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成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真正基地。
四、对策和思考
虽然现代化的步伐激发了民族地区经济的活力,但却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不仅记载着先辈的劳动成果与生活记忆,更是族人的智慧结晶。如果一个民族对他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一个地区对它的旧貌没有任何记忆,这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我们不可能要求保存一成不变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而只能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传统艺术。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顾师生的审美爱好,这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作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加强和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要处理好本地传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关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专业及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各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逐渐规范化。但正是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使之在跟随主流的同时,忽略甚至放弃了许多宝贵的本土资源。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音乐教育,把美声、钢琴、西方乐理等作必修课程的安排,却极少把本土音乐纳入实际教学。少数民族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交流和碰撞中,应以发扬传统文化为主,再求得不同文化的丰富性。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更要以发展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突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同时包容地对待异域文化,这才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山路。只有认清音乐是文化的有机部分、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以当地传统文化为核心,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专业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求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配备合格的音乐教师,既是学校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关键,又是普通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做普通高等学校音乐选修课程设置的调查中,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受到的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师资问题。一些高等学校无法单独开设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方面选修课的情况多数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造成的。专业音乐学院和高师音乐系或音乐学院应该重视培养具有较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素养的综合性音乐人才,同时聘请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长期亲身的接触、积累和研究,掌握大量音乐曲库的民间艺人进行授课、讲座等。
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涉及面比较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较深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又要有全面扎实的业务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教师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在讲授民族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史时就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在讲授民歌、戏曲时,教师应适当巧妙地范唱,在介绍民族器乐时,适当地示范演奏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开设这门音乐选修课,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在音乐鉴赏式的基础上,穿插一些讲座和观摩等形式,扩大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另外,可以借鉴社会上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些模式。比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云南丽江下束河村东巴舞谱传承学校等。
(四)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利用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把一些精美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出图片(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乐等)汇集起来。通过橱窗向学生展示,还可以组织举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家肖像展、器乐图片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民乐演奏小组,举行诸如民歌大赛,民乐演奏音乐会等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组织专业演出团体到学校演出,等等,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台、广播台经常介绍和播放一些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等,从侧面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增加大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使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在高校这片培养未来高级知识分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2.
[2][3][4]李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中国农业教育,2005,(6).
[5]董光军.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J].艺术教育,2006,(7).
[6][7]黄凌飞.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J].云南教育,2002,(20).
篇7
通过认真学习课标,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得失,吸取平时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的经验,我对如何提升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能力,总结如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人主动去探索、了解,学习和掌握起来也很快。如何在音乐鉴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我们在课前认真设计的一面。
1.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堂中做好范唱、范奏,不仅树立了教师的教学地位,也是学生感知、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敬佩和崇拜,从而产生了美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对笛子独奏曲《梅花三弄》、《江河水》范奏完成以后,并向学生介绍和示范笛子的一些技巧的同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从专业技能和音乐表现力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训练。
2.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鉴赏课本来是以聆听为主,但不完全一堂课都是聆听,因此,提倡轻松快乐的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身体、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比如:在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2节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印度尼西亚的恰合唱教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来学校和体验恰克音乐的节奏,同时可以灌入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选择与本课堂有关的音乐精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因素,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吧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并且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音乐精品作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4.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可结合本学期中其他姐妹学科的知识对作品的背景作介绍,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这一章知识,可联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宗教、民俗等学科,如向学生介绍身边的民族音乐,因为,民族音乐代表了本国家、本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又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中的音乐与时代一章,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光照行》体现出来的精神亦表着爱“五四”精神影响的爱国知识份子的心声。这清新的西方音乐创作风格为中国传统的二胡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二、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乐理知识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学生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适当渗透节拍、节奏、速度等知识,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现在的学生,普遍热衷于流行音乐,有的流行音乐不适合学生,有些事对学生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雅音乐具有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提高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内涵。
四、合理删减课本教学内容,增加地方的民族音乐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的《音乐鉴赏》中的作品,往往来自中国音乐,中外通俗音乐、西方音乐简史、计算机音乐和、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誉中的常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师生都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不愿听音乐鉴赏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甚至明确表态出不喜欢,造成尴尬的教学局面。出现这种现象,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贵州省当地的情况,适当增加本地方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学生生变熟悉的音乐,更加融入音乐鉴赏活动中。例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的音乐与民族――民乐篇,笔者除了运用自己的专业笛子奏《梅花三弄》、《江河水》的乐曲之外,还选用了黔东南苗族芦笙这特殊的民族音乐作为本节的教学内容,将本地方的各个芦笙节的民间芦笙吹奏场面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并讲解芦笙传说中的时代背景和现场进行芦笙演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体验作品表现的内容特点,使得学生的情感融入音乐鉴赏学习中,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创设课堂音乐表演活动
现在的数字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创设音乐表演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表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高中音乐花城版教材《音乐鉴赏》歌唱篇的教学中,除了对课本的部分鉴赏之外,我创设了这样的音乐活动:教师事先给出“1、2、3、4、5、6、7的七个数字,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心目中最喜欢的一个数字,选好以后,每个学生将自己所选择的数字,安接龙式一一的报出来,教师把学生说出来的数字一一地写在黑板上,并按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谱曲,并组织学生集体学唱,如果遇到唱得不好听的地方,应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进行修改。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也锻炼了胆量,树立了自信心。有必要时,教师将这节课的谱曲制作成音乐,学生更会喜欢音乐老师来上课。
六、多写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幼儿教育;幼儿园;传承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是以“技艺”形式,通过“人”为载体进行传承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无法直接感知,需要用心灵和情感进行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遗”具有“人”性、非物质性、地域性、多样性与脆弱性等特点;包含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节庆、传统手工艺、文化场所等多种形式,民族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保留民族特色、延续民族情感的基本途径之一。”[2]民族音乐是指扎根于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3]民族音乐是各民族所自有的,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同时,民族音乐又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繁荣民族文化、促进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族音乐,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瑰宝,它们之中有许多因其突出的文化价值和面临日趋消亡的危境,已被列为国家或地方“非遗”项目,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民歌长调、昆曲、山东梆子、潮州音乐、泉州南音等。
二、作为“非遗”的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
(一)民族音乐自身传承的需要
我国许多民族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许多民族音乐已成为“非遗”项目。“非遗”是人与文化的统一,没有“人”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存在,培养“传承者”是保护和发展成为“非遗”项目的民族音乐最重要的、唯一的途径。通过“传承者”的培养,既可避免民族音乐因后继乏人而导致的消弱、甚或消亡,又可在使民族音乐通过与“人”的多元、持续“对话”得以改善、创新和发展,焕发民族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力。民族音乐的传承分为:正式方式和非正式方式。正式方式是指通过政府或民间的专业机构或团体组织的教育和培训,如学校、政府专门机构和民间专业团体等;非正式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口相传、环境熏陶渍染等进行的传承。所以,传承者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进行。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从个体生命诞生之日开始的,只有通过个体从小与自己民族文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广泛接触和长期熏陶,才能将文化融入个体自身生命之中,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使“个体”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文化”也成为“人”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身的生命价值并得以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传承必然也要从小开始,一方面喜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民族多样性和多元文化主义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幼儿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是培养“非遗”热爱者、传承者的启蒙阶段,在幼儿教育中传承作为“非遗”的民族音乐,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可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进行,既可纳入幼儿园课程中实施正式教育,又可通过幼儿日常生活进行非正式教育。
(二)幼儿教育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
民族音乐传承的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教育,将民族音乐纳入幼儿园教育内容当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播有重要意义。[5]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民族音乐,可播下喜爱和传承民族音乐的“种子”,为民族音乐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幼儿园有符合民族音乐传承需要的“教师”、“课程”和“环境”。幼儿园有专业的教师,教师可为幼儿筛选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经验的民族音乐,还可以邀请“非遗”的传承人作为教师进入课堂,并用适宜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经验,萌发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为民族音乐传承培养爱好者和潜在继承人。幼儿园课程是围绕一定目的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活动以及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的过程,把适宜的民族音乐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使幼儿有计划、有组织的接受教育,在幼儿与同伴、教师、“非遗”传承者、民族音乐的相互作用中获取有益经验,可不断提升幼儿感受、欣赏、认知和表现民族音乐的水平。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第三位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吸纳民族音乐的元素,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氛围,可使幼儿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熏陶渍染,获取相关经验。民族音乐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继承并把它传下去。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音乐受到挤压,许多民族音乐难登大雅之堂,很多民族乐器处于消失的边缘,当下我国民族音乐迫切需要传承。培养继承者是让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关键的因素,如果没有继承者,那么民族音乐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在幼儿教育中吸纳民族音乐的内容,是在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培养未来的潜在继承人,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做好准备。民族音乐传承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保持优秀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的过程,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途径进行创新,使民族音乐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特点,时刻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可形成喜爱、保护、传承民族音乐的习惯,并影响他们自己一生,还会通过他们影响周边的家长、朋友和同伴。幼儿自身学习的特点和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最适合的群体,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幼儿园可与家庭、社会一起共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渠道,共同传承和创造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局面。”[6]
(三)民族音乐能培养幼儿民族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幼儿教育不能拘泥于狭窄的范围去选取内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民族音乐是幼儿自身民族的“根”,其他民族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它们来自于幼儿周围的环境和生活,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幼儿能够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增进对其他民族、区域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自身的经验和眼界。民族音乐中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幼儿可以感知和体验这个民族精神的力量和情感。学习民族音乐,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提高幼儿感受、欣赏和表现艺术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为主,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幼儿操作和表现,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天性需求。在民族音乐活动中,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乐。艺术充满想象和创造成分,在民族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得到锻炼和发展。民族音乐活动还能为幼儿提供相互对话、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为幼儿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创造机会,养成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
三、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将民族音乐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实施以民族音乐教育为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幼儿园需要进行系统考量和规划。
(一)精选适宜幼儿的民族音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既要考虑作为“非遗”项目的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更要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问题。教育的目的始终指向人,幼儿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幼儿,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音乐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共同价值。民族音乐众多,每种音乐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但许多民族音乐由于内容过难、形式复杂、远离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需要等问题并不适合幼儿学习,不能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首先要对浩繁的民族音乐进行筛选,要选取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简单、便于多种形式表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品;然后对这些作品分类整理,分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表,作为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最后,通过与幼儿的协商、对话了解他们对不同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经验基础,从已列出的不同年龄段的项目表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经验的民族音乐进入课程。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表现机会
幼儿以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必须还原为儿童的经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是人生最基本的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的。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幼儿无法仅仅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对于民族音乐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价值的掌握,都需要通过幼儿对民族音乐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不仅要选择适合幼儿直接经验的项目,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民族音乐的美;要营造真实的音乐氛围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亲身感受去反思、领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调动幼儿的表演欲望,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表现民族音乐的机会,通过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深刻感受、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掌握简单的技艺、熟悉表演的流程和规则,培养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热情,为培养民族音乐的欣赏者和传承者奠定基础。
(三)通过游戏活动实施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方式,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幼儿教育“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要把游戏作为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将教学与游戏密切结合,做到教学活动游戏化,实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寓教于乐”,让幼儿对民族音乐产生愉快体验和积极情感。因为,幼儿教育“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的苦艾心有余悸。”所以,我们“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7][p.14]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重要的不是掌握表演的技巧和歌词、动作,而是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欣赏、热爱和自豪感,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和审美品性,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广播“种子”,培养民族音乐的潜在“传承者”。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养和歌词、动作的教学作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形式,否则,就会扼杀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更不可能产生自豪感和传承的意识。所以,幼儿园应为民族音乐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环境,让幼儿利用丰富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民族音乐的技艺、知识和文化体验。
(四)提升幼儿园教师民族音乐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师队伍及其质量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质量。[8][p.132]有好的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不完善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没有好的教师,再好的课程或活动设计,其效果也无法实现。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需要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不仅是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和体悟。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幼儿园民族音乐活动教师的培养,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指幼儿园相关教师可以外出参加专业机构、民间团体的培训,或者当面向民族音乐的“非遗”传承者学习;“请进来”是指幼儿园也可以把专业人员或民族音乐的“非遗”传承者请到活动现场,作为专家资源推动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
(五)开发民族音乐教育素材,丰富幼儿民族音乐教育资源
教师设计、实施教育活动,需要掌握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非遗”的民族音乐,许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方式传承,缺少可参照的文字、影像和实物资源,教师组织相关活动需要很费力才能收集到资料。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尽最大可能建立“非遗”项目的资料库或博物馆,一方面是为保护和传承“非遗”作为物质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对民族进行“非遗”教育,普及民族“非遗”保护意识的积极举措。同时,幼儿园也要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意识,将开展民族音乐活动过程中收集到各种资源和活动开展过程的各种课程文本、活动记录、活动照片、录像、幼儿作品予以整理,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活动课程资源库,并积极开发幼儿民族音乐教育材料,丰富幼儿民族音乐教育资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为幼儿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总之,民族音乐是各民族悠久文化的结晶和代表,隐含着重要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民族音乐”是保存民族特色、增进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教育中传承作为“非遗”项目的民族音乐,对于培育民族音乐的欣赏者、热爱者和潜在传承者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对于培养幼儿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价值。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临安,马龙.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策略[Z].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集:133-138.
[2]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羌族民歌的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四川省开题会议综述[J].中国音乐教育,2014(2).
[3]张双娜.论新疆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4]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5]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中心幼儿园个案解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0:15.
[6]安红,.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探究[J].时代教育,2013(09).
[7]任钟印.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我们以调查院校均开设的键盘课(钢琴)为例,了解当前器乐教学教材选用的情况。从初级程度的所使用的《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拜厄初级钢琴教程》、《车尔尼599钢琴初步教程》、《车尔尼849流畅练习曲》、《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一直到高级程度所采用《莫扎特奏鸣曲集》、《贝多芬奏鸣曲集》等等,几十本教材中基本全是外国的教程,本国的教材屈指可数,更别说是乡土教材了。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固然可以说,钢琴属于西洋乐器,当然要用别人的教材。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自己的乡土教材,就如,我们的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西方经典歌剧《图兰朵》,也非常的精彩。除此之外,这些院校键盘课缺乏乡土教材的原因在于不少器乐教师怕担失败的风险,不愿意开发和建设乡土教材,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不得不提的是,器乐教学本身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发现人、塑造人,要开发不同性别、年龄、气质、生理、心理、个性、爱好的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而,不能只单一的学习外国的曲目,应该有更多的、丰富的曲目积累和更多的艺术经验。
二、高师器乐教学教材选用的背景
为什么我们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不能作为教材?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如果继续维持现状,那只有外国的曲目一花独放了,这并不符合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乐艺术发展的规律。过去的器乐教学曲目中,当然也有一些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但数量很少,至于新开发的一些很有特色的民间音乐则迟迟没有得到认可。为什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各个民族民间音乐不能进入器乐课堂?现对产生这一现状的背景进行简要的阐述。20世纪初以来,由于新音乐运动的兴起,外国(主要指欧洲)的音乐文化及其教学体系传入我国,带来了新的空气,为我国音乐的发展确实起过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民族音乐也造成强大冲击,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至今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从基础理论到音乐表演(例如器乐、器乐等),都一直沿用西方体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出现一种认同感:西方的理论、教学方法、曲目都是科学的、好的,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则很少注意,更少研究。对此,我们虽不能说这就是贪大求洋、崇洋,然则,西体中用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全国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系)等无不如此。现实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学生只知道、只熟悉贝多芬、巴赫,不熟悉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愿意学习钢琴而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乐器,这种不知道、不愿意难道正常吗?人家好的,我们要学,而不是学了别人,忘了自己。西餐再好,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胃口,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如此。虚心外国,这是一种借鉴,为了丰富自己是必要的,此谓“洋为中用”。立足本国,兼收并蓄,对本土民族音乐的继承、改革,使之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作为实践、竞争的对手,它可以与国外的音乐一比高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实践老做出判决。我们相信,凡有一定艺术性又为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如果加以有力的引导,会引起学生们更大的学习、欣赏兴趣。
三、高师器乐教学中选用乡土教材的优势
在我们高师的器乐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采用一些乡土教材,把各地区、各民族富有特色的优秀乡土音乐作为教学和练习的曲目,应该是有很有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本土乡音,人们最易理解、量易接受、最能引起情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当然也就易懂、易学、易于把握其风格特点,容易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不但掌握了一批民间音乐曲目,无形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对民族音乐的情感。第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通过教学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使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发扬光大,对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也使更多的人领略到这些民族音乐的美感。第三,乡土教材的引用可以加强不同民族在音乐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进而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第四,由于各民族音乐与该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民间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增进对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如可以从内容中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及美学思想、生成方式及生活习俗等。因为有不少民族的民间音乐内容覆盖面很大,往往包含了这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全部。第五,各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旋律、调式、躯体结构、节奏、节拍及伴奏乐器、歌唱语言等,都各具特色。通过这些民间音乐的学习、歌唱,可以掌握其风格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在学术上也有很大的价值。可以把民族民间音乐与研究联系起来,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对任何一个音乐工作者都是必要的。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音乐家都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开发和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柯达伊、巴托克就是最好的见证,他们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其作品民族风格浓郁,独树一帜,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四、以新疆乡土音乐为个案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更是浩如烟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劳者歌其事”,每首民族音乐都是他们生产、生活及情感的真实流露。《送你一枝玫瑰花》、《黑眼睛》、《牡丹汗》、《爱劳动的小伙子》、《白鱼》等,早已为人民熟知,还有不少研究成为世界名曲,也有一些被改编成管弦乐曲或合唱曲。音乐家们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这些民族音乐的优秀品质决定了它自身的存在价值。新疆哈萨克族也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正如哈萨克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迎接你来到人世;当你去世的时候,歌声陪伴你走进坟墓。”可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们全部生活内容的真实写照,用鱼与水的关系来形容哈萨克族人民与民间音乐的关系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像《玛依拉》、《都它尔与玛利亚》、《美丽的姑娘》、《等你到天明》等这样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外传唱,知名度很高。由于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虽然已经得到一些著名音乐家的青睐,把它作为器乐曲目,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可改编的素材很多,空间非常广泛。如果进一步开发、整理、改编民族音乐,并进行器乐教学实践,我们相信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器乐精品曲目。
五、总结
篇10
关键词:双重乐感;新疆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实践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bi-musicality” in terms of music maj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in Xinjiang music education circl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 multicultural music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eachers, student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bi-musicality” teaching.
Key Words: Xinjiang Multicultural Music, Bi-musicality, Music Teaching
新疆被誉为“歌舞之乡”,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是史上“丝绸之路”的要塞,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积蓄了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催生了新疆各民族在音乐方面具有的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从音乐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些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发展新疆高师音乐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地缘优势。”①多年来,各位专家学者及教育界的同仁立足新疆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实际,结合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经过坚持不懈的论证、实践、再论证、再实践的过程,推动新疆音乐专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而今经过总结前些年音乐专业教育的经验、反思其中的不足、并谋求未来的发展,在新疆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中提出了以文化多元化、文化相对论、文化全元论为理论依据,利用、挖掘新疆丰厚的多元音乐文化资源,培养“双重乐感”音乐人才的实践课题。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最早是由美国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le Hood)提出的。开始只是作为音乐学家研究他民族音乐文化时的一种能力要求,而随着之后二十世纪末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提出与发展,“双重乐感”的能力培养扩展到整个音乐领域中来。“二十世纪以来在美、欧甚至亚洲的新加坡、日本等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已经开始进行了‘双重乐感’的教学实践,其训练内容主要集中于本国的音乐资源所呈现的不同乐曲类别而展开。‘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已经在世界各地的音乐研究与音乐教育领域中大力的推广与开展。”②那么如何结合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特质,实践“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呢?以下本人将从教学实践的几个关键因素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教师的培养
“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否能实现最终的目标教师是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教师是教学实践的践行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双重乐感”人才的缔造者。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的理念、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首先,教师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以文化相对论及文化全元论为理论基础,深刻理解“双重乐感”教学理念的内涵,真正认识到培养具有“双重乐感”能力人才的重大意义。其次,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更多的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前沿信息,如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的内容都要有所涉猎,为从事“双重乐感”教学实践工作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另外由于现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多以欧洲传统音乐体系为架构,与从事“双重乐感”教学实践所要求的教师自身应具备“多重音乐”能力之间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应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有关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更需花一番功夫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教师还应多作田野采风工作,因为音乐文化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连,深入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根植于其文化语境的音乐文化。而且新疆音乐资源丰富,目前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田野采风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项目进行课题研究,为“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翔实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不断探索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学生的互动、对教学的反思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双重乐感”教学实践体系。
二、学生的培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学生会带着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进入学校,之前我们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了“一锅烩”的做法,所有的学生全部按照欧洲传统音乐教学体系教授,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确定了“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文化背景的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音乐文化背景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
(一)少数民族学生首先用一年的时间巩固其“母语”音乐文化,而后再逐步加入其他文化音乐的学习。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谈论到本国音乐教育时曾发表过如下意见:“在音乐上和语言上一样,只有从一开始就以匈牙利为中心,我们才能够开始一种合理的教育,否则我们就只能像过去那样,培养出一代多语言,也就是无语言的人。音乐的学习如果不是由一个单纯、严密的体系打下基础的话,音乐观念就会混乱。而单纯、严密的体系又会为其他方面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首先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系统的了解其“母语”音乐文化,进而再扩展到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正如樊祖荫教授在他的讲座《区域音乐的研究与音乐院校的办学特色》中讲到的:“‘双重乐感’首要的不是接受他文化时所应具备的能力,而是尊重各民族的音乐观念和感觉。”因此,巩固其“母语”音乐文化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观念问题,还将为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汉族学生先学习欧洲音乐基础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再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
前面谈到了“母语”音乐文化的问题,为什么汉族学生却要先学习欧洲音乐基础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音乐文化种类繁多,汉族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间音乐文化的交流频繁,形成了“母语”音乐文化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的局面。二、从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在其过程中虽然补充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就其本质来看,还是以欧洲音乐教学体系与内容为主线,汉族学生也是如此全盘接受,在目前阶段要完全扭转这一局面困难重重,因此不如采用顺水推舟的做法,先巩固、规范他们熟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
三、教材、教法
有关“双重乐感”教材的编写和教法的运用都要具有创新精神。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勇于挣脱欧洲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束缚,打破其中某些被认为是模板的固定思维模式。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且形式丰富多样,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本着尊重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原则,按照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的基本脉络组织材料,形成真正适用于培养学生多重音乐能力的教材体系,而不是单纯的照搬欧洲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编写各民族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教材。在教材的形式上也力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应配有音像资料,甚至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与孕育了它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讲授,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今后的音乐实践中得以更好的应用。二是摒弃用欧洲音乐体系为标准衡量其他文化音乐的习惯,但可适当借用其某些语汇作为解释传统音乐的某些问题之用。按照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因此我们不能以欧洲音乐体系为标准衡量其他文化音乐,否则将会有歪曲他文化音乐价值的嫌疑。但欧洲音乐体系已被众多学习音乐的国人熟知,必要时作为翻译语言式的使用也未尝不可。
在“双重乐感”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打破钢琴+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样,对乐器的应用方面除了传统的钢琴、手风琴还可以加入更多的少数民族的乐器,如热瓦甫、手鼓、萨塔尔、冬不拉等。还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视、听、讲解三位一体结合,呈现给学生鲜活的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必将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要继续延续之前“请进来,走出去”向各民族民间艺术家学习、交流的传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深入到各族人民群众中去汲取养分,感受、学习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
以上是有关“双重乐感”教学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浩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新疆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而其实践成果对中国各地方、各阶段音乐教育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它为音乐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必将成为促进中国音乐教育大发展的又一强劲动力!望大家团结一心,为达成此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
国音乐》1996年第2期
②付晓东,张欢.“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 以新
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杨丽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
国音乐》1996年第2期
[3]付晓东,张欢.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构建多元文
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4]杜亚雄.世界音乐教育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中国
音乐》2008年第1期
[5]付晓东,张欢.“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 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