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技术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航天靶场;物联网;IP网;装备;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39(2016)02-71-4
1引言
航天靶场是国家用于进行航天发射活动和战略武器试验的专门场所,其发展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航天靶场的发展建设规模也逐步扩大,新型试验设施与试验装备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物资器材的流动与消耗也更加频繁,装备信息资源已成为靶场日常管理和任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试验设施设备、物资器材等参试装备进行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与使用,随时掌握相关的数量、质量等信息,以便使之以最佳的状态完成任务,一直是各级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考虑的问题。在当前的建设规模下,由于靶场地域分布广及设备器材数量多,仅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进行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已经无法适应靶场的发展进步。随着靶场信息化条件建设的进步,物联网技术在靶场的应用已具备了现实的基础条件,依靠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对靶场装备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开发利用,进而实现对大量的试验装备进行精确管理已成为可能。
2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
就航天靶场而言,装备是指靶场为了实现所承担的火箭、卫星和战略武器等航天器发射试验活动而使用的各种机械、仪器、仪表、工具和配件等设备和器材的总称。大到一座火箭发射塔架,小到一把螺丝刀,都可以囊括到“装备”这一概念中。装备信息包括了单个装备的编号、名称、类型、材料、组成部分、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主要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及使用维护记录等等诸多要素。可以说,装备的价值必须通过装备信息才能体现,而对于装备的使用,也必须掌握足够的装备信息才能得以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备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职能使命的拓展和任务量的增加,航天靶场装备的数量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装备的复杂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也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其相应产生的结果是整个装备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不断发展变化的装备信息进行汇集,就形成装备信息资源。对于靶场来说,装备信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包括了整个靶场各类型装备的信息要素,是靶场技术水平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科学、高效的进行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要将庞杂、零散和枯燥的海量装备信息进行科学统筹,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规律探索,从而掌握整个航天靶场的装备实力状况,实现持续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
3现状与需求
按照航天靶场现有的管理体制结构和任务组织指挥模式,装备的采购和配发等职能一般由业务机关负责,而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职能由基层单位负责。装备正式列装后,即成为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自装备开始使用直至退役报废的整个周期中,产生与装备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初始信息资源与过程信息资源两大类。初始信息资源在装备出厂时配套产生,具体内容包括装备的研制总结报告、出厂测试记录、技术性能说明和使用/维护说明等;过程信息资源在装备使用过程中产生,具体内容包括装备的安装交付记录、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升级改造记录和故障维修记录等。目前,各类装备信息资源主要采用纸介质记录,大多由岗位专业人员以手工方式进行填写,各种技术资料及记录文件随装备存放。
如果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掌握装备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到现场查看随机文件和翻阅工作记录,向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询问,并现场开机运行以检查装备具体技术状态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下,装备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都较为落后,具体不足表现在:①大量信息以纸质方式保存,未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②信息资源大量分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碎片化”特征明显;③缺乏信息资源网络,信息难以在岗位间有效共享,资源利用率低;④缺乏信息资源应用平台,信息的检索、查询和保存手段落后,效率低下;⑤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无法实时掌握装备实力的整体运行状态。装备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装备自身可能长期闲置,有效利用率不充分,处于分散状态的大量装备难以形成合力;且不同部门、岗位间会因信息障碍而导致重复建设,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建设“信息化”航天靶场的总体思路,作为靶场战斗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装备信息资源,必须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处理的方向发展。靶场要以信息化手段改变装备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应用和存储等环节,并深入挖掘装备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从而使装备的建设运行成本和故障率得到降低,装备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单位战斗力的生成。
4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物联网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信息交互,从而使其中的关联设备具有“智慧”,实现自动识别和交流,同时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物联网从概念推出至今,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水平已大大提高,靶场也已具备物联网建设和运行所需的基础网络条件。利用物联网进行航天靶场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种先进、合理及可行的实现途径,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传输与汇集和信息资源处理等。
4.1总体设计
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系统组成结构包括装备附属的条码或标签、阅读器、用户端PC、传输网络和服务器等,实现过程主要包括注册录入、信息维护和综合利用3个环节。为了实现对装备的全寿命和精细化管理,应在装备配发或经采购到达靶场后,即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固定的代码,分类根据装备的主要功能和用途进行[1],代码按照装备标识的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2]。代码确定后,生成条码或标签,将其粘贴固定于装备外表面。同时,设立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为每一台套装备建立各自的“电子档案”,实现对装备信息资源的集中处理和存储。装备不论是在库房存放,或是在机房运行,或是进行维修升级,每一次发生信息变更时,在维护端PC机通过多功能阅读器识别装备身份或手工录入装备身份代码后,进入装备信息编辑状态,并将变更结果通过网络上交,存储到服务器端数据库中。系统为维护端PC、浏览端PC和服务器端分配不同的用户权限,对应不同的用户操作界面。
4.2信息资源获取
物联网中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除了一维条码识别、二维条码识别和RFID标签识别外,还包括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条码或标签与装备一一对应,用于标识装备的身份信息;摄像头用于实时采集装备工作的现场图像;传感器用于感知装备所处工作环境的特征信息。一维条码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在一个方向上通过“条”与“空”的排列组合来存储信息,所以称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用特定的、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一维条码识别的缺点是信息容量小,优点是成本低,读取直观,且适合在外表面积较小的装备上粘贴[3]。二维条码可以记录550个以上的汉字信息[4],同样成本较低,但缺点是读取不直观,只适合在平整的装备外表面粘贴使用。相对于条码技术,RFID标签识别的信息容量大大提高,可进行信息的读取与写入,并能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式识别,但成本远高于条码识别。根据航天靶场的实际应用环境,对于万用表、示波器和监视器等自身技术状态相对简单,信息变更量较少的一类装备,适合采用一维或二维条码作为身份标识,条码中仅保存装备的编号信息;对于雷达等技术状态复杂和信息变更量较多的一类装备,适合采用RFID标签作为身份标识,标签中保存设备的关键技术状态信息,且与服务器端数据库同步更新。需要进行信息资源获取时,由人工手持便携式多功能阅读器靠近装备上的条码或标签进行扫描,阅读器将所识别的装备代码传输至维护端PC,维护端PC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模式或B/S(浏览器端/服务器端)模式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维护端PC主要用于对装备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初始状态时,由操作人员将装备的出厂日期、主要功能和技术性能指标等基础信息进行录入;运行状态时,由操作人员将装备的使用操作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和维修升级记录等动态信息依时间顺序进行录入。为了更加精准的对装备进行区域定位,每台阅读器也分配不同的特征码,对应相应的工作区[5]。阅读器进行装备代码扫描后,维护端PC向服务器端进行装备信息上报时,同步上报对应的阅读器特征码,实现对装备当前位置的确定。
4.3信息资源传输
信息资源的传输包括维护端PC上报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反馈至维护端PC、服务器端反馈至浏览端PC三种方式,均依托靶场IP网进行。维护端PC需要进行信息上报时,先从阅读器中获取装备代码,由代码进行程序驱动后打开对应的录入界面,操作人员将需要上报的信息按约定格式进行录入后,通过网络提交至服务器进行存储。为了实现装备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可为维护端PC和浏览端PC分配全局访问权限,实现对整个系统中所有注册装备信息资源的开放式浏览。出于保密和信息安全的考虑,进行资源访问前需先使用预先分配的认证用户身份进行登录,且只具备信息浏览权限,不能对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改。用户浏览可采用树状结构浏览和条件检索浏览等多种方式。按树状结构浏览时,所有注册装备可按“区域—系统—专业”三级结构进行归类,用户可依次浏览所需了解装备的履历、配置和性能等所有信息;按条件检索浏览时,用户可以装备代码和装备名称等作为条件按需检索浏览相关信息。
4.4信息资源汇集与处理
装备信息资源的汇集与处理主要在服务器端完成,具体包括装备信息的接收存储、请求响应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功能,所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集中存储。服务器端配置装备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和数据管理。装备信息自维护端PC上报之后,服务器便以装备代码作为特征量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将上报信息增加到该装备代码所对应的存储区,同时保存信息的上报时间。信息来源于不同的阅读器及维护端PC,可以说,服务器是整个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的核心要素。为了实现数据安全,必须采用磁盘镜像对数据进行实时热备份,确保数据资源的可靠存储。PC机对服务器提出浏览请求后,服务器端的管理软件先对请求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将非法用户的访问拒绝,对合法用户的请求按照其类型进行相应响应,反馈所需的信息内容。服务器端集中了整个靶场的装备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从专业、系统、列装时间、归属单位、存放区域、生产厂家和故障率等等多个角度进行直观的数据分析与统计,从而掌握整个靶场装备的全时域信息,并寻找出装备管理工作中的科学规律。
5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航天靶场装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既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也具备可行的现实条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小了差错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值勤维护和装备管理水平。通过装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便于快捷掌握靶场装备的整体状态;另一方面也极大方便了各级专业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靶场装备的相关信息,使分散在不同区域和岗位的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当然,装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也需要相应的工作制度做保障。
参考文献
[1]GJB7000-2010,军用物资和装备分类[S].
[2]GJB7001-2010,军用物资和装备品种标识代码编制规则[S].
[3]李俊宏,湛邵斌.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12):116-117.
[4]高彦受,许春根.安全实用的二维码研究与实现[J].技术研究,2012(10):48.
篇2
【关键词】 高新技术开发区 物联网 标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从各国发展水平来看,欧美相对比较成熟,日韩发展迅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2009年11月3日,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年,中国把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重点产业,列入“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时纳入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及规划。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物联网仅仅是个概念,真正的物联网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发展物联网,使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全面融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1. 高新区的涵义
高新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它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十二个领域,并将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2. 物联网产业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物联网产业体系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根据网舟咨询的《物联网分行业系列:2011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物联网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终端产品供应商、其他各感知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等环节。
依据物联网的含义和物联网产业结构的内容,物联网产业体系就是通过传感器/芯片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终端产品供应商、其他各感知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等主体环节,应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产业网络体系。
2.2 物联网产业体系的特点
2.2.1物联网的用户端是已知物体。物联网是人感知物、标识物的手段,除了有传感器网,还可以有二维码/一维码/RFID等。从目标特征上看,物联网探测的是已知物品。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控制,达到物和物信息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的目的。
2.2.2物联网需要有固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中心节点。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从网络架构和协议上看,物联网需要有固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中心节点。强调多个事物通过中心结点实现互联。
2.2.3物联网产业链牵涉面广。物联网的产业链牵涉面很广,涉及终端制造商、模块厂商、通信设备商、行业信息化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由于物联网的用户端是已知物体,所以最终用户可以设计到各行各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3. 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物联网产业体系的可行性
物联网产业链的诸多环节构成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是一个智力密集和科技密集的体系;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发挥着为产业的集聚升级提供空间、节省交易费用等功能,是多数芯片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创新创业的环境载体,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但是,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需要分期分批逐步发展物联网应用建设。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是最有意愿和能力参与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群体,具有科技资源优势、经济资金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政策管理优势,能够体现网络经济效应,是 "拥有者获得"理论的先行实践者。能够通过实施局部优化物联网产业链的各环节的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物联网产业体系的可操作性
作为一个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应用型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通信、IT、电力、安防、物流交通、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局部结合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局部的成效。但是市场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多数物联网企业目前还属于独立开发运作阶段。因此,应该从更有能力的高新技术的范围建立基础标准和行业标准,即把高新区作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突破点,在高新技术范围内的不同行业建立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和应用子集,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途径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和扶持比较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物联网企业做强、做大,再通过这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解决应用条线分割问题。为物联网产业体系跨产业、跨地域合作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关勇.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D]. 2010,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
[2] 曹天鹏.2012-06-27 15:00:27[EB/OL]
来源: C114中国通信网. .
[3] 王刚.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J],物联网技术.2012(3):15-18
篇3
――《中国制造2025》
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互联网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它的价值要回归到对产业的提升和改造。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而不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企业,即使贴有再鲜亮的“互联网+”标签,不仅得不到加法,更得不到乘法,最终只能获得减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满足社会消费最终需求的根本环节。“互联网+”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变革。传统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其进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而要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的要求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必须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并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流程。
因此,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对我国总体相对落后的产业体系而言,“互联网+”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根本性的变革力量,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也正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天津开发区牢牢抓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依托开发区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天津开发区积极依托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于工程仿真设计、医药研发、动漫影视特效渲染, 实现了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以国美控股、京东互联金融、钢联俊安金控为代表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新希望、联动优势、拉卡拉为代表的“互联网+商业保理”, 以58同城、赶集网为代表的“互联网+ 市场”,以天津钢银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津投保险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 以腾讯数码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
当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之际,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已最先开始布局智能制造,进行顶层设计。工信部于2015年6月3日公示了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官方的规划中提出了将编 制专项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智能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山东8家公司的相关项目获入选,这也标志着山东智能制造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开发区处于转型升级的今天, 在企业急需转型升级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银川开发区发挥自身产业结构互补优势,打“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发展牌,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建设,一批智能化和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得成功研发,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和丰硕成果的取得,有力的推进了“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智能产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顺应“互联网+”l展趋势,突出区域特色,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力争到2020年,培育和发展10个智慧型产业集群。《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到2020年,互联网在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培育30个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00个智能工厂,初步形成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平台支撑、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机制。产业集群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 以上。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宽带接入率达100%, WiFi实现全覆盖。
“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促使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依托“互联网+”,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之路,成为海南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2016年前三季度, 开发区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30.9%。每一台自动化设备上的传感器都会将生产数据传回信息指挥中心,操作人员根据数据变化随时调配生产任务……在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信息指挥中心,整个厂区的生产状况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与智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产 业迅速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凌厉之势对已有传统产业渗透浸润,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新一轮升级和发展。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推行“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不仅能让企业科学分析市场,打好提前量,规避风险,同时为园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理性招商引资提供了科学依据。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发展的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亿多元,有力地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
跨境电商是近年来新型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建立了跨境生产企业与消费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打破了传统贸易模式中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一系列链条的垄断。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中间链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2016年,中国电商的交易规模达到了6.3万亿元, 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到了26%。对中国而言,跨境电商实际是“互联网+中国制造”,它使国际贸易更加普惠、更加精准,在贸易链条中更加扁平,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贸易市场需求不足、空间小的问题。
篇4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及湖北的现代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得出湖北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优势,思考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方向。湖北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
关键词: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十五”期间,以平台和网络化科技发展为特征;“十一五”以语音、视频信息推送为标志;“十二五”以移动信息科技发展为主流。迄今已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产品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主要包含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化科技、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科技几个方面。国内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已在多个系统和专业领域普及。目前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有综合栽培专家系统、水肥管理专家系统、育种专家系统、病虫测报与防治专家系统等;此外,大田精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与发达国家相似,可生成产量分布图和按处方图工作的国产信息化农作机械在国内得到部分应用;同时,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设施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并与农业物联网平台相互结合,构建具有决策分析和内外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标准物联网农业生产工程。农产品加工领域信息化科技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研发应用:一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二是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的开发应用。三是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四是农产品包装自动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交易方面,国内目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Inter-net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等。另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供应技术协同四个相关信息系统已很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农产品质量溯源技术、条码技术、HACCP技术和农产品质量速测技术等。可实现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监督和监控,流通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实现一对一的管理,若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或热线电话对问题进行溯源查询、质量安全咨询并加以解决。
2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专利方面,全省共取得涉农信息技术专利479项,其中,2000年前20项,2001至2013年底一共459项。在软件开发方面,2010年至2013年底登记的涉农信息技术软件共185件,2013年涉农信息技术软件收入40.6亿元。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科技方面目前取得主要成效的工作有:①农业专家系统开发;②3S技术研发与应用,如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3S技术在蕲春县等地应用示范;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该技术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同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进行环境调控;④农业精准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华中农业大学贺立源等科研人员于2010年发明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发明成本低廉、扩展性强和实用性强,体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的发展趋势。此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交易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主要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农药残留检测装置;华中农业大学发明的基于单片机的固体发酵过程中温度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板栗品质多源信息检测分选实验台、柑橘贮藏条件自动控制系统等;宜昌市三峡大学开发了交互搜索式在线交易平台;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用于手机移动支付的NFC组合天线、多通信端口IC卡安全终端、接入系统和金融交易支付方法。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方面,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平台于2011年建成,它由一个省级中心、十七个市级分中心和一个流动监测中心组成,能较为完善地覆盖全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2011年,湖北省工商局联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开发了“湖北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到2013年6月,湖北省应用该电子追溯系统的食品经营户已达到4.8万户,备案供货商7.6万家,备案食品51.7万种,录入进货台账44万条、销货台账26万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在服务平台技术、信息资源开发科技、终端开发应用科技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3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主要优势
(1)研发力量较强。湖北的教育科研力量在中部是“领头羊”,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全省每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10.84,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0位。在涉农信息技术研发上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队,也有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代表队。(2)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学术研究实力雄厚。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论文数为14.07篇,位居全国第9位,九省中排第2位,中部第1位。(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专利数达到1.65件,位居九省第3位,中部第1位。
4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思考
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也要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方向。
4.1明确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要结合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规律,提出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原始发展与集成发展兼顾,加强自主发展和集成发展能力建设,以掌握农业信息科技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形成重大突破性原创科技成果为目标,组织开展农业信息科技自主发展研究,加快发展成果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
4.2提升创新主体能力,扩大开发创新规模全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不足50家,还没有一家企业(公司)的涉农信息技术及设备年产值规模过亿元,数量少、规模小、成果少,缺少具有承担重大项目和系统开发的大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且研发项目重复分散。为此,应从机制上鼓励创新主体、开发机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建立相互促进的创新联盟。完善竞争机制,集中资源和人才,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4.3合理分布农业科技资源,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湖北省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武汉。全省3所涉农高校中的2家位于武汉,涉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全部在武汉,6家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中的5家位于武汉。现有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高级职称178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需进一步培养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辐射带动作用、贴近农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和经营型农业科技人才。为留住人才,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使高素质人才扎根,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开发能力,使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及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重大开发项目。
4.4增加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拓展投融资新渠道湖北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靠少量的项目资金维持,缺乏配套资金。政府管理部门对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和企业缺乏扶持和引导,也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广大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引进人才和先进的开发工具,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市场资金流入,使院所、企业有多种的资金配置渠道,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需求动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亟需各项政策扶持。需要建立针对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地更需要完善面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农业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受自然条件制约度高,风险大,推广成本高,因此,创新互联网+推广模式,降低推广成本,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秋丽.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2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9)
3李灯华,梁丹辉.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5(5)
4程海梅.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策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5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篇5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结合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身份检验设备等,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虚拟的网络和生活实物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生活和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来看,整体发展比较迅速,技术研发处于测试阶段,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科研方向也不明确,导致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遭遇瓶颈。目前物联网运作形态如下图1所示:
1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1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物联网技术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基于网络的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在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容易被窃取和破坏。由于有关设备和系统在物联网技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所以,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和处理简析李正煊李芳芳韩建伟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050000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2物联网IP地址冲突或不足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网络和实物的有效连接,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每一个实物对应着其唯一的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不成熟,相关数据开发和数据维护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前应用于物联网技术IPv4地址无法实现IP地址的一一对应,要想实现IP地址不冲突和相互对应,就需要应用IPv6地址,但是,如何从IPv4地址向IPv6地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的同步进行,以及如何处理IPv4与IPv6地址的兼容性问题,也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3物联网技术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经验不足,技术研发没有重点,物联网技术应用没有规范泳衣的标准。由于物联网技术主要在行业与行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就无法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导致物联网技术区域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物联网的应用标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制约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4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很多技术还不成熟,技术研发存在瓶颈。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是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如,RFID技术与二维码扫描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关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都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处理建议
2.1实现物联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根据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的规定和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物联网技术融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技术,技术研发难度大,物联网技术应用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国家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战略,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2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是有大量的网络终端设备和现代化电气设备组成,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如果缺少规范严格的监管,必然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制定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物联网的环境。同时,研发部门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安全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物联网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屏蔽未授权用户,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更改和破坏,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2.3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力度
技术研发是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攻破技术难关,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4优化物联网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就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所以,我国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注重在某一关键领域的科研投入,实现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健康发展。
3结语
篇6
苏州新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苏州,公司核心团队在智能安防、音视频视讯、物联网与无线通讯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目前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网络安防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新导科技提升了网络解决方案的价值,核心业务主要涵盖弱电系统、视讯会议、车载监控与物联网及其周边业务。为平安城市、零售连锁、企业工厂、建筑装饰、食品卫生、智能小区、校园安防、保税仓库、环保质检、保险理赔、快递物流、旅游景点、森林防火、机房基站、监狱庭审、餐饮娱乐等行业提供智能、便捷、安全、易用的智能安防整体解决方案。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枫瑞路88号凯马汽车产业园3层(215110)
电话:400-700-0512
网址:http:///
信箱: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技、工、贸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依托航天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大型工程的丰富经验,以信息安全为主业,致力于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公司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团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强大的渠道和服务体系,设立了信息安全、智能商务、RFID等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信息产业部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是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2003年7月11日,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IT上市公司之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甲18号(100195)
电话:010-88896666
传真:010-88896888
网址:http:///
北京金奥博数码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金奥博数码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下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主营方向为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相关政府部门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信息产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网站建设及计算机相关业务的开发工作等,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公司推出的产品有:“政协提案管理系统”,“人大议案建议管理系统”,“政府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信息管理系统”,“SRZ06身份认证系统”等一系列相关产品。
公司坚持以高科技为基础,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率,致力于振兴民族产业,愿为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做出贡献。
地址:北京市西外南路138号北京天文馆620/621室(100044)
电话:010-68340683 010-88379700
网址:http://.cn/
无锡定华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定华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方案提供商定华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致力于物联网工业应用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拥有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网核心技术优势,是我国物联网工业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的核心研究开发专业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危险化学品智能储运的领导企业。定华发明的外测液位传感技术及专利2009年进入了国家行业标准,中国化工行业标准自控安装图册(标准号HG/T21581-2010),同时,作为唯一一家参加相关标准修订的中国仪表厂家,打破了西方跨国公司在该技术领域内的长期绝对垄断。公司目前已有多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簇群。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锦溪路100号软件园A区3号楼1层
篇7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篇8
目前,芯片研发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短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物联网领域应用所用的芯片接近80%都源自国外提供,加上我国对于物联网芯片还没有相关清楚的界定和标准,这也让我国芯片企业在设计与研发上捉肘见襟。
“我国物联网芯片研发理应是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物联网芯片的研发企业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设计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更愿意从国外拿现成的芯片产品来使用,而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设计,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劣势。”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集成)副总裁兼科技租赁事业部总经理裘黎剑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东方集成针对我国24家物联网企业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风险和运营风险困扰着我国物联网企业,目前我国感知设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而涉及高端芯片研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阻碍。
裘黎剑表示,芯片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大大增加了芯片研发企业的风险。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些风险通过科技租赁的形式转嫁出去,大多数研发企业会主动采用租赁研发设备的方式,将芯片研发的初期成本降到最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主流的芯片研发所需科研设备成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元不等,这么高昂的前期投入对于中小型研发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为了降低中小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本投入,降低企业运营和研发风险,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区及市政公共服务平台也相继为这些企业提供示范区科研基础条件和产业配套等服务。
篇9
日前,三大运营商均已制定了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最快将于明年展开试验网络的建设和相关测试。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大运营商将有可能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
目前业内普遍预计,到2020年,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众多国家将正式启动商用 5G网络。在这一预期下,包括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和手机芯片制造商在内的行业企业均开始加速在5G领域的布局。除了国内三大运营商外,手机芯片制造商高通正在加快5G芯片的研发,目前高通已经完成了各类技术测试,预计到2018年将根据最终的5G国际标准,正式推出量产的5G手机芯片。
此外,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等电信设备制造商透露,正在加快5G 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已和电信运营商展开相关合作。据爱立信介绍,公司日前已和韩国SK电信、德国电信等开展了全球首例横贯大陆的5G测试,并计划在韩国和 德国部署试验5G网络。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则表示,近期已完成重要的5G技术开发和验证,目前正在开发相应的5G网络解决方案。
据介绍,2020年我国5G网络将启动商用。今年年初我国已正式启动了5G 研发技术试验,搭建开放的研发试验平台。根据工信部总体部署,我国的5G基础研发试验将在2016年到2018年进行,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 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进行。目前我国的多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开展5G需求、技术、频谱、标准等研 究工作。IMT-2020(5G)除了投入大量资源、全面开展5G各领域的研发之外,还了5G需求和概念白皮书,相关的建议已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
据介绍,5G技术相比4G技术,峰值速率增长数十倍,从4G的100Mb/s提高到几十Gb/s。也就是说,1秒钟可以下载30余部电影,可支持的用户连接数增长到100万用户/平方公里,可以更好地满足物联网这样的海量接入场景。欧盟研究显 示,如果将全球现有网络全部更新为5G网络,将拥有接入7万亿台无线设备、为70亿人服务的能力,这意味着5G网络将为未来的物联网产业奠定网络基础。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一、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及岗位分析
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和用户六个环节。为了满足这些产业链需要电子设备开发人员、设备维护人员、传感器设计及制造人员、系统集成人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等。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物联网就业岗位如下:
主要岗位:
物联网终端设备操作技术员:主要负责设备的常规操作,物联网终端设备生产、安装、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调试、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网络构建技术员:主要负责传感网络组建、调试。
物联网系统软件程序员: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客户培训与技术支持。
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员:主要负责应用系统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物联网硬件及软件系统管理与维护。
二、知识、能力结构
根据现行的有关物联网技术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对各企业所需要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结果,按职业能力要求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后,同时考虑到学历教育课程的人性化要求,得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与要求。
(一)知识结构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结构整体性、递进性的原则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层面,并明确了每个知识层面的具体要求,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得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课程结构。具体描述见表2。
(二)能力结构
为了满足企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一专多能”的技能要求,将本专业技能结构分为:一个核心职业技能和两个辅助职业技能,并对每项技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达到技能要求,特设置了相应的教学课程。能力构与要求具体描述见表3。
三、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4321”模式。 “4321”是指“四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融合、一专多能”,具体说明如下:
1、在整体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阶段:单项阶段。单项技术的学习。
第三阶段:复合阶段。复合技术的学习。
第四阶段:应用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
2、在实训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层次”
校内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课程实训。针对课程中完成某个单项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第二层次:专项实训。针对完成一些任务组合所需的组合技能训练。
第三层次:综合实训。突出本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采用的形式是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在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介绍工作过程及讲解技术应用。
第二层次:在企业进行参与式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安排工作任务。
第三层次: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岗位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按企业模式对学生进行面试与招聘并择优录取,安排工作岗位。
3、在教学内容上,本专业采用“两个融合”
第一个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相结合。围绕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个结合:专任教师与技术专家融合。围绕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实现“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去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传授经验,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
4、从能力结构上,本专业采用“一专多能”
一专多能:一个核心技能伴随多个辅助技能,这种技能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并从多方面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设计来源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但为满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还应略高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职业养成规律从职业基本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两方面着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素质中确定职业基础课程,从岗位能力中确定职业技术课程和技术训练课程,并依据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小结
-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评估
- 下一篇:公司企业文化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