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考研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考研

篇1

关键词:音乐本体 兴趣 综合 目的 效果 创造

如今,学生爱上音乐课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了;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可冷静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学又出现了新问题。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的兴趣才具价值。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的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是我们仅仅为了得到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这就会使得表演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不能仅仅从一些细枝末节的插曲来引起学生兴趣;应当深入理解音乐本身,从关注音乐的角度来开发出触发点,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入开展课堂,不流于表面。

1、兴趣从音乐出发

我看了这样一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可能受到我们一些思想的影响,老师一上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教学中对内容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了对苗族文化的介绍上。刚一上课,就说出了目前教学中的普遍教学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PPD幻灯片出示了苗族的服饰、苗族的建筑,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生活方式。看过之后,为了体现主动地参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命题做画”,画一个“早晨”。因为这个音乐的标题叫“苗岭的早晨”于是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引向了对苗族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分析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关于苗岭早晨,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应该揭示苗族音乐最具有特点的旋法,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中,兴趣是必不可少并为我们所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许多老师开课都有意回避了识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发声方法等也不再提什么要求,甚至学生大声地喊叫歌曲也不敢提意见了,只怕绕了学生的兴致,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设计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基本目的的识谱和乐理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盲目的自由

不管是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有一句话是经常出现得,那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只是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指导,以为地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学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课意义是不大的。

二、以“音乐为本”为准则的学科综合才有意义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是提倡学科综合的主要目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老师上课后依然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于是,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的关于香港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与地方的文化,播放的是“东方之珠”的背景。这堂课上了之后,一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堂课上得真好,比我们语文老师上得还要好”。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堂课的时候,我们极其尴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不能单以学科综合来定义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第三,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从而强制的组合他们、淡化他们,需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自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的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有度、适度才能给予统一的印象。

三、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有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等,还能教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经常在公开课上见到类似的状况:老师讲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动画,甚至连歌曲题目、课堂提问等一读就懂的东西也不例外,也不管在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科学。而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弱化了音乐教学主旨的想象,也是我们日常工作该极力杜绝的。

在欣赏《七子之歌》时,可用录像展示直观画面,它既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又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有静有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当童声合唱的《七子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歌唱。但是很多老师做课件的目的不明确,或是为了赶时髦,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一概都做,以致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了音乐课的常规形式,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占去了备课时间的大部分,利用精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FLASH诠释了本该带给学生无限想象力的优秀音乐作品,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试问:这样的结果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多媒体课件在运用时应有明确目的,要考究画面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曾面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那种应景的制作,生硬的视听结合,片面描绘音乐的课件宁可不要。那种试图完全用画面来图解音乐作品的做法,还会造成对学生审美感受的误导,是不可取的。

四、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音乐创造才有力量

狭义理解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止于一种固定的形式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教学是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创造教学,能丰富学生想像力和发展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的教师曲解了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比如,有老师喜欢在教唱完一首新歌后再让学生改编歌词,于是“小老鼠”成了“小花猫”,“三年级的小男生”成了“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样的创编有意义吗?也有的老师在欣赏歌曲前对学生说:“同学们,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用你们的画笔跟着音乐画出你脑海里最有个性的体会和音高线条,看谁对音乐最有感知力!”,试想,这种事先没有任何创作旋律的训练铺垫,学生的创作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歌不成调,或是线圈飞舞。教师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入一个新的死胡同。

广义的音乐创造,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不仅包括音乐作曲,如曲调创作、歌曲创作、音乐伴奏创作、改编音乐作品,还包括即兴创作及即兴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在内的学习活动。

篇2

要孩子们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要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进行审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教师如何用语言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教师如何表扬学生或指出其不足,等等。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时常想,教师如果换一个说法或是换一个角度来讲,效果会不会好些?让我闪先来看一看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倾向:

一、提问带有盲目性

在小学音乐中,教师在首次范唱或欣赏歌曲后问得最多的话是“这首歌好听吗?”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像机器人似地答道 :“好听。”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似乎发自内心地答道:“喜欢。”教师又如钓鱼似地问道:“想不想学”当然是必然了。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教师这一连串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想引起学生学心歌曲的兴趣,那么这时的学生每次都是在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真的会有兴趣吗?

二、语言的模式化

歌曲教授前,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这样说,刚才我们朗读了歌词是刚才听了老师的范唱,现地跟老师学习歌曲。多少年来,新授歌曲之前,这种“刚才我们……,现在我们……”的语言成了老师必备的模式,过于生硬。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学生早已知道下一步安排。扼杀了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曹理老师曾说过,每节课不能按计定方针办。音乐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求知的,这样的语言模式化使师生之间的激情、交流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教师该用怎样的语言才显得生动、自然、流畅呢?

三、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

在音乐课堂里,常听到教师这样的一些话:“请你跟老师学马跑一样子”、“请一个同学唱给老师听”、“谁能像老师那样朗诵歌词”,等等。这些活动看似活泼多样,但从语言上音乐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尽情地“表演”着“教”,这时,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教师作为策划人和欣赏者该如何设计语言呢?

四、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

讲授法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气的“满堂灌”,从而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如在唱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歌曲,老师们常会准备一系列的问题:这道歌曲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这几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这些语言是不是让学生感觉在语文课上?

五、语言评价的单一化

让我们走进中学音乐课堂里看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常给予肯定评价:好的、很好、非常好……那么,小学课堂里是否会有所变化呢?——真好、真棒、表扬他(她)……看上去似乎丰富了,但只是要语气上有所不同,因为年龄的不同相应变化。设想一下,类似这样的语言评价如果在中小学每节课中都是这样重复使用,学生是否在音乐学习中真正能获得激励的感觉呢?

综述以上几点“倾向”,是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改实验区的直接参与者,经过一年来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并和一线老师们共同探讨得来的,这些“倾向”所带来的诸多困惑是不是难以得到解决呢?不。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更自由、更自在、更自然。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幸运又任重道远。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了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改进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效、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面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对整个成长负责,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习,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那么具体该怎样设计语言呢?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特点”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使孩子从生下来就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处于优美的乐声包围之中,才能发展音乐方面的非凡能力。以语言来训练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再现音乐。这种方法就是要以极其自然、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言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篇3

关键词: 音乐研究型课程 教师角色 缺位

一、我国音乐研究型课程教师角色缺位的原因

我国音乐研究型课程教师角色缺位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存在偏差。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历程、知识的架构、人类的课题、权威的问题、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方针等;二是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随着高中生心理结构、学习能力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教师在传统课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渐忽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的价值和地位。

二、转变音乐研究型课程中教师角色的策略

(一)生成意识

音乐研究型课程生成意识的培养是建立教师把课程视为动态生成的认识。研究型课程不是预设的,它有研究目标,但其研究过程是发展变化的,其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研究型课程的生成发展,实际上是在探讨教师与学生如何共同学习、探索和成长。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新的阐述和定位,突出特点是课程目标由单向方式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是否契合。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进行否定和批判,或进行重新选择、补充、修改。

(二)资源开发意识

音乐研究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培养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性的重要体现。它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和课程外的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它们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要素;后者包括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还有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水平。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可以说它是后者的一种必然延伸。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于:“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高中音乐教育课程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兴趣爱好、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材中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课程资源进行拓展迁移,不能仅仅把教材内容、教学设施设备等看作课程资源,还应视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在学习中的疑惑、见解等。而且,教师要善于利用己有的现成资源、外显性资源,善于充分挖掘利用学习进程中内隐性资源、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对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创新意识

音乐研究型课程的创新意识是指教师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之上对新课程资源的改进和创新的一种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再进行与他人不同的革新是一个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音乐课程是基于抽象概念的学科之上的,其内涵和外延与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正确把握音乐教育课程本质的基础上,拓展其外延,使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更丰富的音乐知识,有机会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因此,在音乐研究型课程中,不但要强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要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为突破口,削弱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知识化身”的权威性。

(四)合作意识

音乐研究型课程的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在课程实施环节中与其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及教师和教师的合作。合作意识,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很好地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从而使课程实施真正落到实处,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

三、结语

音乐研究型课程只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形式,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使学生从中获益,首先必须变革基础教育理念。基础教育理念的变革会带来教育制度的根本转变。其次,需要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制度。如果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形成学校制度,那么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最后,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之后,教师需要重塑教育的人文背景,重构学科的知识背景,善于发现自身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专业化成长,推进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方.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12.

篇4

学习的背景

在美国,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是针对在职的教师来设计的。这个学位主要是为了让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对音乐教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是个人财富的一个长远投资,这个财富不单单指的是学识修养方面,也包括个人的薪酬收入。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下教师的工资分配。在很多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是根据一个教师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定的,虽然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一般每年只会有两到三千美金左右的差异,但是对于工作经验在19年和20年之间的教师来讲,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每年就会有一到两万美元的差异。20年教龄薪酬分配对老师们来讲是个跳跃,如果没有硕士学位就不会有这个跳跃。不仅如此,一旦你的教龄达到20年,这一档的薪水也就基本决定了你退休的薪水了。除了这个长远财富投资的原因,很多教师选择在工作之后再继续进修硕士学位还因为有很多学区会支付他们全部或者部分继续进修的学费。一般美国公立中小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本科,所以是否进修高一层次的学位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在美国并不是学历越高就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你有了音乐教师证,那也就说明你已经具有胜任音乐教师这份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讲,学校在雇用一个人的时候不会过分看重高学历,工作经验才是他们更加重视的。美国的用人单位不管是学校、公司还是政府部门,普遍都是按照学历和工作年限来支付薪酬的。比如一个有学士学位但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和一个有硕士学位同样也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同时竞争同一个音乐教师职位,那么那个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很可能会最终拿到这份工作,因为同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雇用单位更愿意少支付薪水去雇用那个只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所以很多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先到中小学校去积累工作经验。像中国那样本科毕业后争相报考研究生的场面在美国的大学里还是很难看到的。

二、音乐教育研究生入学

程序和学位流程

和中国大学的“严进宽出”相比,美国的大学是相对的“宽进严出”。虽说“宽进”,其实也不那么容易,尽管没有“千军万马”统一考研的场面,但是努力复习,认真准备的过程还是必需的。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GRE,这个考试的难度我想大家都有一些了解,我就不在这里多费笔墨了。针对音乐学科来讲,也有类似中国的入学考试和试音(Audition),其入学“门槛”其实并不比中国的“门槛”低,说它“宽进”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像中国那样激烈的竞争场面吧。对我来说,从入学到毕业典礼,我从没有感觉过“宽进”或者“宽出”,整个过程的每一步如果不全力以赴、认真面对,那就会让你走不到终点、拿不到学位的。所以如果让我说我经历的美国研究生学习,我更觉得是“严进严出”。

首先从音乐专业的入学考试说起,这个入学考试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的书面考试和试音部分。我觉得这个考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音乐史部分不但包括我们通常学的各个时期的音乐及作曲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现代音乐特别是美国爵士乐历史。美国音乐来源于欧洲音乐,在20世纪以前也没有什么可以宣称是纯美国特色的音乐,但爵士乐的诞生使美国可以自豪地说这是美国音乐!因此爵士乐就成了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前必须要了解的内容之一。我在中国学过的西方音乐史对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的音乐都分析讲解得很透彻,但是在现代音乐方面比较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因此我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爵士乐方面的了解并不多,这让我花了很多工夫去学习并准备这部分的考试。音乐理论方面基本上和我在中国所学的比较一致,另外会有一些可能我们不太熟悉的教会音阶。

试音是入学考试中书面考试外的另一“关”。和中国不同的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候选人不需要是个“全能选手”,钢琴、声乐样样精通。你只需要在你擅长的领域准备三首曲目,比如三首钢琴曲、三首歌曲,或者三首爵士乐曲等,然后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这一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你是否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表现能力。这一关对我来说倒不是特别难,我在唱完三首歌曲之后当天就被告知试音通过了。

过了“严进”阶段就进入“严出”阶段了。通过了入学考试就正式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韦伯斯特大学(Webster University)音乐教育的研究生学位要求完成32个学分,然后还要在研究项目(project)、综合考试和论文这三项中任选一项,最后还要通过一个综合口试才能拿到硕士学位。说起来虽然几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过程,实际上完成音乐教育的硕士学位平均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每一项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说它“严出”,除了我上面提到的“重重关卡”外,具体到每一门课也不是那么轻松就能通过的。在美国的校园里几乎不会让你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机会。如何考核学生都是由各门课的老师决定的,每个老师都有一个自己的考核系统,很少有老师只给期中和期末两个考试。学生的成绩取决于平时的作业、阶段测验、报告、文章等。任何时候如果掉以轻心都会影响最后的成绩,所以在美国学习从一开始就要绷紧这跟“弦”。

三、理论结合实际—音乐教育

研究生课堂摘录

篇5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对于有着约8000年可考证的音乐历史而言,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就更加久远。从夏、商、周直至汉、唐、宋、元,华夏祖先曾经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古代音乐文明,它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足以使同时代的欧洲诸国顶礼膜拜。但是,到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的后期一一明、清时期,传统的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到极大的阻碍,加之人们对音乐认识的偏颇等多种因素,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被冷落。

后,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制定出了含美育在内的新教育方针。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开始在师范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师范学校普遍实施普通音乐教育,我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开始萌芽。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发展,受国外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发以来,即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并预测了未来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过去近三十年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的前半期,虽然整个社会掀起了“美育热”,但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发展是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1)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教材较少,大多以参考专业音乐教育的教材为主。如孙继南著《中外名曲欣赏》、冯斗南著《交响音乐欣赏知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手册》、杨民望著的《世界名曲欣赏》等,至少说这些教材的专业性偏强,不便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

(2)高校学生选修音乐的人数不多。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非师范类或工科类的院校认为音乐教育是小学、初中的事,或认为高等院校进行美育“只是人文艺术专业的事”。而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是从事这一方面的科研人员增多了,针对各类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普及教材也增多了,如曾炎宣主编《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薛金炎/李近朱编著《交响音乐通俗讲座》(上海音乐出版社)、蒋振环编著《大学音乐简明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针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系列教材更规范,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如修海林、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达、陈雅先编著《大学音乐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方季萍主编、方智诺主审《心灵的完美表现―中外名曲赏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王耀华、伍湘涛编著《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石映照著《古典音乐笔记》(四川文艺出版社)、赵淑云主编《大学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等。

(2)针对高校或社会音乐欣赏的音像制品也层出不穷。如较有影响地有:《中国交响乐曲典范欣赏》(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社发行)、《世纪歌典》(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社)、《流淌的歌声》(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沉思》(上海录像公司出版社)、《记忆中的歌声》(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出版)、《西崎崇子》(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男声四重唱》(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最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武汉音像出版社)、《大提琴大师》(大连音像出版社)以及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的各国大师的名曲荟萃、名曲专集等等。这些都为这一阶段的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视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国家教委于1995年5月颁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对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有关高等音乐教育法规文件是这一时期高师音乐系利办学的指南,规范了教学秩序,明确了办学方向,对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起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4)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优化了课程设置。1996年之后,全国许多高等音乐系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譬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增设《电脑音乐制作》、《钢琴文献与教学法》、《音乐文献与教学法》课;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增设《电脑作曲基础》、《课堂乐器坚笛》课。

(5)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发展。1996年之后,随着高等音乐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充实到高等音乐系的教师队伍,使高等音乐系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各院系的领导重视师资培养,鼓励没有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参加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三、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已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整体也已发生了系列重大变化。我们认为,为了适应时展,高等音乐教育应朝如下趋势发展。

1.以扩招为契机,尽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技能院校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包括教学型及研究型等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各学校分工明确且各具特色,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这种体制对高等音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应以“综合性”和“个性化”协调发展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音乐教育需要拓展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于一体,走综合化道路。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生活是音乐之源。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综合性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有广阔的文化视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要求音乐学科内容的综合,如专业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教育等)与相邻专业基础知识(如影视、戏剧、舞蹈等)的综合,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综合,也就是说,逐渐消融知识之间的人为划分,合理重构知识结构与弥合知识之间的裂痕。另外,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个性化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此,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把个性化作为一项基本特征纳入。

3.应加强国内外交流

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探索和扩展与国外有实力的教学机构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空间,并采取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以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实现高校内部以及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

比如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音乐及相关课程互选、互相承认学分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专业音乐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四、总结

篇6

一 明确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电脑音乐及其制作技术的普及,现代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音乐人才。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多是以培养单一型音乐师资为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尚存在与现代社会人才需求不相符的一些问题。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上过于注重本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能够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习;过于注重技能课程的讲解、训练而轻视教育学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单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原有陈旧教学设备的更新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单纯强调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上种种原因导致一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各级学校教学所需的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也不具备舞台表演所需的较好的人文素质和业务素质,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原有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现实对人才的需求。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式,高师音乐院校当务之急是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目标和思路,准确定位学校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及时追踪时代信息步伐,了解社会需求状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领域的改革力度。在以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为主的前提下,坚持培养面向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研究、社会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以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高师音乐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禁锢,结合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不断进行社会实际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和完善学科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探索各自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办学特色。

一直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专业设置,即前两学年为专业普修阶段,到第三学年明确为声乐、器乐(一些地方院校的器乐是单一的钢琴专业)和理论等几个方向。但实际上,所谓的专业主修方向,也不过是主要课程的继续或延伸,没有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所具备的较强的专业水平,又缺乏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亟待调整。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这里的办学特色,是指除了高师音乐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外,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重点专业课程。但除突出重点专业之外,各高师院校还应重视开设具有地方性的特色课程。全国各地方高校所在地,均有着较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地方高师音乐院校,有责任担负起保护和发展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为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或学院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组织师生收集、整理、开发、研究当地的民歌,带学生广泛了解地域音乐文化;通过向民间音乐艺人学习本土音乐,考察调研地方特色乐种、舞蹈等活动增强师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研究兴趣,做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时,应将考察成熟的将地方音乐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色课程。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出能够将地方民族音乐带入基础教育课堂的优秀音乐师资,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高师音乐院校还应当积极鼓励、组织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让师生通过实践调查,了解本区域基础音乐教育情况以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之后根据调研结果和区域文化市场的需要,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作合理的更新、充实和调整,力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培养知识广、素质高的实用型音乐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反之,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难现象,高师音乐院校能否紧跟时代步伐与改革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确立发展规划、办学思路及教学体系,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高师音乐院校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基础教育能力的优秀音乐人才是衡量学校能否长久立足的关键。但是,由于高师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专业音乐院、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体系中过于注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而轻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过于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过于强调技能知识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由此导致师范院校教学观念与培养目标相错位。这种错位导致的后果是所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专业综合技能上均不能胜任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首先,高师音乐院校应在行动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体系中的不合理因素。如:在课程设置上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课程门类要力求多样,除必要的专业课之外,还应该有文学、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给学生更多选择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及爱好主动选择课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音乐理论修养在教学安排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声乐、器乐、和声、曲式、音乐史等课程在教学中的相互渗透,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曲目赏析、表演和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学校还应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开设电声乐队、MODI制作、录音制作等应用型课程,并将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列入专业教学的重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大学生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教育实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是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的一个最好渠道,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习状况看。不少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教育实习都是走过场,真正到中小学校实习的学生不多,实习的目的没有达到。究其原因,是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安排导致大部分学生因忙于择业、考研而无暇顾及教育实习。因此,高校应改变毕业年级实习的模式为分阶段实习,在二、三年级即安排见习、实习课程,派一线教师带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在实际观摩和教学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和弥补自身学习中的不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还应该着力于学生社会实践及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各部门的大型文艺演出及社区等部门的精神文明服务,以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增强学生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及音乐教育出力。

篇7

1.有关教师资源方面的调查与研究。(1)师资队伍的现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音乐课教学任务是由音乐系的老师担任,没有专职的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师。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对进入高校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的毕业生跳槽,有20%的毕业生改行,有40%的毕业生准备考研,只有15%的毕业生满足目前的状况。(2)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随着近几年来各个高校不断扩招,音乐教师的队伍也在随之扩大,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音乐教师缺少的问题,但是许多高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一般只注重于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声乐、器乐等的技巧及编排能力,却忽视了其人文素质,这对教育理念的转变、音乐师资教育的改革上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有些院校对招聘进高校工作的音乐老师不重视,这对音乐老师的发展空间产生了局限性。

2.学生资源的调查与研究。(1)在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根据报告数据显示,5%的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简谱,掌握一种乐器的只有0.5%,40%的学生不知道《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谁,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梅兰芳、巴赫、威尔第,甚至还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小提琴的弦有多少根,分不清民乐队和交响乐队的乐器。(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态度的调查与研究如图1,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只有少部分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通过音乐来提升自身素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有90%的大学生只要一有空就喜欢听音乐,8%的大学生每天听一次音乐,只有2%的大学生几乎不听音乐。如图2,虽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去听过关于音乐的课程或者是讲座,但是有很多人打算有机会就会去。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如图3),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教学课程低于其他的学科,然后还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程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音乐课程高于其他学科。从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很多高校都只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招生、就业、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较难的专注或是直接忽视。很少高校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公共音乐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导致学生在音乐这一块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音乐素质低,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进的措施

1.对高校的管理机构的建议及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加强学生审美观的教育措施之一。因而公共音乐课程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让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2)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各个高校可以开设更为丰富的音乐课程,如《音乐素养》、《音乐发展历程》、《民族音乐文化》等,这不仅弥补了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加大资金投入量,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对音乐教学场地,需要建设专门的教室进行;对音乐设备如多媒体设备、乐器、音像资料放映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及措施。(1)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该对公共音乐课教师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培养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专业老师只有做到博学多才才能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外交流。音乐教师队伍的薄弱也体现在科研上,由于师资队伍音乐职称的比例严重的不协调,科研工作经费比较少,从而造成音乐老师科研能力不高的状况。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音乐教师对于科研的立项和申报。

篇8

七、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学(实验班)、舞蹈学专业

音乐学专业(面向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招生)

音乐学专业(实验班)(面向江苏省招生)

舞蹈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坐落于享有“东方最美丽校园”之美誉的随园校区,其前身可追溯到三江、两江师范学堂于1906 年开设的图画手工科内的音乐课。历经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组、南京大学音乐系、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和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2000 年改建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音乐学科是“211 工”重点建设学科,音乐学专业为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在本科层次开设音乐学专业(含师范、实验班)、舞蹈学等专业,拥有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整的音乐与舞蹈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种办学层次。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挪威等多个国家的音乐院系均建有密切的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联合办学卓有成效。

(一)培养目标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教育依托人文传统底蕴深厚的南京师范大学,在重点培养音乐教师的基础上,同时把培养音乐专业优秀人才作为目标。学院以中国民族音乐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秉承精英教学的传统,致力教学改革和素质创新教育,扩展海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新渠道,考研率稳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国深造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音乐教学、创作、科研和表演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 年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面向全国部分省份招收音乐学(含师范、实验班)、舞蹈学等专业 4 年制本科生 145 名,热忱欢迎考生报考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blob.png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省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 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并参加专业考试。

舞蹈学专业单独考试(校考)网报说明:凡符合报考条件且参加校考的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2015 年 12 月 10 日起开放缴费)。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缴费,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5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12 月 30 日 23 时 59 分关闭报名系统)。上述报名程序全部完成后,用 A4 纸打印该专业报名表并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音乐学院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江苏省音乐专业统考有关江苏考生参加全省音乐专业统考的安排,详见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

2.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 5 省专业统考有关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 5 省考生参加生源地所在省份的音乐专业统考的安排,详见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

3.舞蹈学专业校考

(1)报到时间:2016 年 1 月 20 日上午 8:30-下午 16:00

(2)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 16号楼)

(3)报到要求:考生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且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办理专业报到手续。

(4)考试时间:2016 年 1 月 21 日起(暂定,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5)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具体考场安排见报到时所发准考证)。

(6)考试内容:

①基本功测试(含形体展示、规定技术动作表现和自选技巧展示,其中自选技巧展示时间 1 分 30 秒内),满分为 150 分。

②舞蹈作品表演(舞蹈种类不限,时间 3 分钟内),满分为 100 分。

③即兴创作表演(现场出题,根据音乐要求即兴编创表演),满分为 50 分。

舞蹈学总成绩满分为 300 分。

舞蹈学专业的基本功测试要求穿芭袜连体服,舞蹈作品表演服装自备。

(7)成绩公布及查询:音乐统考成绩由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舞蹈学校考专业考试成绩可在 4 月底前通过我校本科招生网(bkzs.njnu.edu.cn)查询,合格考生成绩将书面通知考生本人。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1.对报考我校音乐学(师范)、音乐学(实验班)专业,对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到江苏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60分(江苏省音乐统考前 30 名对英语单科不作要求),专业分在江苏省音乐专业统考声乐或器乐前 300 名以内[含 300 名]的江苏省考生,将按照专业分统一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按照所报专业志愿的先后顺序择优录取;若专业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2.对报考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高考文化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份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专业省统考合格,同时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75 分的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湖北省考生,将根据各省专业统考专业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专业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外语 3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3.对报考我校舞蹈学专业,专业考试合格(如考生所在省份另有专业统考或联考要求,考生还需参加所在省份的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高考文化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将根据专业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专业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关于音乐学(实验班)专业的说明

音乐学(实验班)专业学制为 4 年,旨在培养新型的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依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育理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工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引进目前世界上影响、流行最广的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探索出的一条融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之路。学生进入“新体系”实验班,除了能够系统地学习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方法外,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还有机会通过选拔等形式赴中央音乐学院或国外相关音乐学院短期交流学习。

(八)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可能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篇9

关键词:兴趣; 快乐; 创造 ;体验

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音乐课?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我相信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一直所思考研讨、关注的问题。就音乐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当课堂氛围极为活跃、充满生动活泼的快乐氛围时,学生的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只有提高课堂质量,创新课堂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快乐成长。

一、让学生在激情导入中感受音乐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与其他的学科一样,导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兴趣是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出发点。那么导入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律动导入、谈话导入、情境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等方式。如在欣赏小学三年级的歌曲《哆来咪》时,我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我让学生们排成一长队,分角色扮演“do re mi fa sol la si”,按顺序排列,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等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找好之后,再按顺序排练队伍,问:“找到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快乐么?”在同学们的异口同声中,我真实的也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然后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跟我们大家有关的歌曲《哆来咪》。”他们纷纷鼓掌。这首歌的导入就很自然的成功了。再如《苗岭的清晨》我采用的情境入,它充分运用多媒体色彩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与音响的浑然一体,来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

二、让孩子在课堂学习环节享受音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重视音乐实践,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如在欣赏小学课本中《跳绳》时,可以找根细绳,让学生跟着音乐甩一甩、跳一跳;欣赏《鸭子拌嘴》时,让学生把鸭子走路、在水中嬉戏、拌嘴等情景用简笔画画下来。奥尔夫教学法同样建议让孩子经常地活动,如果长时间的坐着,就不符合“奥尔夫精神”。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学生上新课之前安排了一些音乐律动,这个律动可以和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拍子做动作。如在教授《小小足球赛》一课中,学生自编来表现最球赛中的各种动作。学生们或拍、或踢、或铲球……真是千姿百态。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学生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心灵去表现这些动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通过听音乐有节奏的自由律动更是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欣赏乐曲《阿细跳月》时我还为学生创编了舞蹈动作,本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具有彝族舞曲风格的一首歌曲,在舞蹈中感受音乐的同时,我还会鼓励他们听音乐,根据自己的想法编排舞蹈动作,他们总是给我很大的惊喜。

三、让孩子在团结协作中分享快乐

音乐游戏往往是有规则的整体队形和动作活动才能进行游戏,还有小组合作更是如此。如果有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就会影响整体的美感。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认真听讲,不被淘汰出局,而形成了竞争意识。各组之间就会相互协作来达到共同目标。如在欣赏《小松树》变奏曲学习中,教师利用了简单头饰、场景道具,让学生边聆听音乐边在展板上展示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想象的场景。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都不敢掉以轻心,都想展示出自己组独特创新的一面。这样既让学生们不觉得枯燥无味,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再如集体舞《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等歌曲,我开展了班级自编舞,这都是音乐教学中长期进行律动教学的成果。他们自己设计舞蹈动作,创造最佳效果。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的学生要多加表扬、鼓励,以培养他们表演的兴趣,发觉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编节目,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锻炼能力。

四、让孩子在创造中体验音乐

现在的教育形式大多是填鸭式教育。老师教、学生学,死板教学压制住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打破常规,我坚信平等、尊重、理解、沟通。我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敢于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如在欣赏乐曲《金蛇狂舞》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小盆、盘子、易拉罐、筷子、自制沙锤等等道具,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采用这些道具来模仿各种乐器来为乐曲伴奏。再如《彼得与狼》的教学中,我允许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人是孩子们,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手让他们去参与实践,将音乐课演变为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展示舞台,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能展示独特的才华。

五、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渲染下享受绘画的快乐

篇10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视觉的艺术。就声乐而言,它是将词、曲、舞台表演融会贯通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学生将需要通过作品的展示,让监考老师进行评审。监考老师一般从考生的音色、演唱情感和作品难度上对其展开评分。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在作品选择上,也应该进行区别对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能做到修饰音色、调整情绪、挑选适应的歌曲,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当下,在教学、考试中学生常出现有如下几类问:

1、求大心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旨在说明舞台上的一点点成绩是平时长时间训练的结果。对声乐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演唱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表达作品的的意境和创作者的意图。声乐的基础练习和其他的器乐练习也是如此。因此,具有专业性的导师、努力刻苦的精神以及长时间的磨砺便成为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环。

在每一年的艺术联考声乐方向考试中,经常有学生误认作品难度越高、分值也越高。加之,贵州地区参加艺术联考声乐方向的学生多数从小未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部分专业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唱高音,于是在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脱离学生的基础,导致高音部分经常会出高音“紧张”低声“发虚”的情况,反而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

2、忽视自身嗓音特征

但是当下许多学生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常出现扎堆的情况。而这往往忽视了其自身的嗓音特点。他们应该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嗓音存在着的一定地差异性。一般而言,我们通常根据学生演唱的音域来决定声部。但是这种分类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其原因在于:首先这一阶段学生还处于变身期前后,女生由于生理原因18岁左右变声基本完成但还需稳定一段时间,而男生则多处于变声后期,声带极易充血。其次,每一个声部中,根据学生的嗓音情况、能力范围和作品风格还可以做进一步份的划分。如,男高音还进一步分为抒情性男高音、戏剧性男高音、假声男高音、强力男高音和花腔男高音。根据作品分类,有的嗓音适合演唱的德奥艺术歌曲、有的则适合演唱意大利或法语艺术歌曲。当然这类分类也非绝对,有的学生可能属于“交叉类型”。

3、忽视演唱语言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6.1%,其中以苗族和侗族为主。因此,学生在演唱时经常出现普通的咬字不标准的情况。常出现的问题有鼻音边音不分、平舌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h、f不分”等等。此外,在演唱时多数学生为了讲究声音的音色而忽视或唱词的清晰,这在笔者看来是不可取的。

4、忽视作品内涵的表现

在演唱时或考试时经常会有观众或评委说,演唱者嗓音条件不错也有一定的演唱技巧,但是就是“不够味”没有将作品的精髓抓住。对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音乐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能力的缺乏的。歌唱给予听众的美感,不仅需要歌唱者展现出应有的演唱技巧,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作品内涵的演绎,否则一首声乐作品即便是声音难度再大,也不能在考试时赢得评委的认可。相反,若能在学生能在能力范围内演绎的作品并将内涵挖掘出来,亦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参加艺术联考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较差。他们希望能通过艺术联考圆自己的大学梦,所以大部分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精力集中在声音技巧上而忽视了作品内在情绪的处理。

此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作品时应该注意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出现“求大心理”和“忽视自我嗓音特点”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考试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现象。一般而言,普通中学在教授学生的音乐课程时,多开设一些简单器乐演奏的课程,并讲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若进入到初三、高三时,学生的音乐课程则将被其他“文化课程”所占据。因此,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学习到视唱练耳、舞蹈、钢琴等专业知识。部分有条件的孩子被家长送到高考培训班进行培训。相比而言,他们能在这里受到比学校更好的专业学习条件。但是这种培训时间一般为3~4个月。由于时间较短,学生虽然在基本功上有所进步,但是他们也深深知道的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学生容易对于自己专业能力与水平产生一定的怀疑。

因此,在技术上教师在教上需要从基础入手,巩固学生的发生基础,提高技术。不能在短时间内盲目的要求学生演唱某个难度的作品。在音乐表现力上,教师需要要求学生从对简单的作品过度,在其中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如对于声乐的初学者而言,可以多让学生演唱《渔光曲》、《我亲爱的》等较为简单的作品。之后,可以加入《曲蔓地》、《阿玛丽莉》等中等难度的作品。等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发声技巧、音域逐渐拓宽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进行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考试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演唱良好的发声习惯与培养正确的音乐态度则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在原则上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应该遵循科学的练习方法,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的出现。

2、难度适中的原则

一般而言,考试曲目难度越大、演唱篇幅越长、音域范围越广,那么就能取得相对较高的分数。但是这并不能说,演唱小歌就不适合考试以及发挥出自我水平特色。因此,在选择作品时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声乐技巧进行作品选择。如,《让我痛苦吧》、《绿树成荫》这两首作品,由于前面的宣叙调仅为柱式和弦伴奏,因此在演唱时许多考生因为无法伴奏因而出现,跑调走音的情况。又如,《军中飞来一只百灵》、《孟姜女》两首作品,篇幅较长,且在情感的处理上变化较大因此在演唱时不仅是对考生演唱技能上的考研、同时也是学生体力上的考研。因此,在选择歌曲的时候,需要学生、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确定有能力、有把握的时候可以进行大作品的演唱与表演。

3、注重情绪表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