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思想总结大学生范文
时间:2023-03-30 23: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思想总结大学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政治思想情况:
本人自上任以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深入学习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言论上和行动上能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努力做到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一致,多做调查研究,遇到矛盾、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积极订阅XX年度的党报党刊。
二、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级各部门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基础调查、找到工作切入点,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镇村干部、群众等多种形式,详细地了解了村情、民情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发现我村有30余户“空巢老人户”,人口40人。经村委会批准我积极承担起照顾空巢老人的任务。
(二)、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工作的结合点,看到我村活动室的硬件设施过硬,却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好为党员干部赴服务人民群众的问题。kt250.com来到村后,我主动担任农村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特别是在10月28日向群众宣讲党的xx届三种全会时,我运用多媒体向群众讲解,使政治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得到群众的称赞。
(三)、调整好心态、做好常规工作,岗位职责是村委会主任助理,但无论份内份外的事情我都积极去做,来此时间不长,我协助支部书记整理党建资料、处理民事纠纷一起,村主任处理公路占地的测量、帮助村会计完成退耕还林资料、年报资料等整理工作,还走访农户30多户,联系到产业大户和贫困户各一户。
(四)、完成镇党政办公室交办的各项任务。
篇2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技能;知识技能;可发展技能;个人思想道德魅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25-02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维护着学生的安全和稳定,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学生管理事务的发展,辅导员工作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学习生活服务等都与辅导员有关,更有理念提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关。
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教育要求的变化,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很多变化。①工作环境的变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与国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正面临多重选择和考验,这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形成了复杂的外部教育环境。②工作对象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人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金钱观。他们考虑事情往往单纯化,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没有对自己和社会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看重自我利益的实现,不重视规则和法律。
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生观念的双重变化,直接考验着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技能是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之一,也是引导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对辅导员从业者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构成
辅导员工作繁杂、细致,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都和辅导员有一定的关系,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也比较多,但是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不强。对辅导员工作需要的众多技能进行大致的分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结合职业技能分类标准和辅导员工作实际,辅导员工作技能至少包括知识技能、可发展技能和个人道德魅力三方面。
1.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是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是需要通过学习、记忆、接受教育或培训才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自己的个人专长。
辅导员的知识技能往往以专业、书籍、培训或学习的形式附属在辅导员身上,是辅导员工作时的指导思想和运用的基本原理,也包括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常识。辅导员的知识技能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辅导员以这些内容建构的思想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辅导员的知识技能不能自动获得,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才能获得,具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知识。
2.可发展技能。可发展技能就是辅导员会做的事情,等同于职业能力中的专业技能部分,指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系列行为动作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倾听、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危机处理、调查研究、协调、开展活动等。
可发展技能在工作中往往以任务的形式发挥作用,可发展技能往往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和多种技能组合发挥作用,所以在一次任务结束后,并不能确定到底是哪种技能的作用大。可发展技能往往体现着一个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是辅导员个人工作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辅导员取得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可发展技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训练可以在入职前练习获得,也可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更可以在工作之外获得和发展。随着工作实践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可发展技能的运用会越来越熟练,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水平越来越高。
3.个人思想道德魅力。个人思想道德魅力往往被看做是辅导员个人的道德品质而非工作技能,被用来描述某个人的特征,是个人的人格力量所在。但是个人思想道德魅力涉及到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怎样管理自己,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遇事不决的情况下如何做决定等,是工作能力中的心理特征部分。
辅导员个人思想道德魅力可以帮助辅导员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往往以老师为参考标准来处理事情,他们对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观点和对错的判断,所以辅导员个人的道德魅力对于解决学生问题非常有效。辅导员的个人思想道德魅力是辅导员工作中或生活中的概括性描述,不具体在一事一物上,具体内容有做事有原则、公平、热情、乐观、有爱心、自信等。
二、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
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辅导员是辅导员工作技能提升的主体。所以在辅导员工作技能提升中,辅导员个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付出辛勤劳动,通过综合实践锻炼,使自身工作技能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得到提升。
1.个人思想道德魅力的提升。我国自古就对教师提出“身正为范”的要求,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教师,更需要自己道德没有瑕疵,学生才会信服,教育才有效果。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将个人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牢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辅导员岗位上站稳脚跟。辅导员在提升个人道德魅力的过程中,第一要务就是要坚持学习党的知识和理论,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在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诚实守信,服务学生,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公平公正,恪守辅导员职业道德,以实际行动巩固自己的个人魅力。
2.可发展技能提升。根据可发展技能的特点,其最好的提升方式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总结、模仿学习、互相交流、自主学习等方式,使辅导员的可发展技能得到提高。但是因为辅导员平时工作比较繁杂,任务比较多,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技能体系,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减少师生比例,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从事一两项工作,获得专业性的技能。当然,辅导员能够在进行合理分工的情况下,专心一项心理辅导或者就业指导等专业性更强的工作,可发展技能定能得到长足发展。辅导员可发展技能众多,一个辅导员很难熟练掌握所有的技能,所以就需要辅导员个体结合自身特长,合理选择技能,科学规划,科学发展,成为一方面的专家。
3.知识技能的提升。目前,高校辅导员来自于各个专业,从事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法。即使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辅导员处理方式也不相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辅导员管理部门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采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交流会、资格考试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知识技能,形成辅导员知识体系、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繁杂的知识里提取精华,去除糟粕,主动加工,建构自己的辅导员知识体系,形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和日常事务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在内的有机的知识体系。
三、辅导员工作技能提升的意义
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对辅导员岗位和辅导员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从业标准,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明显,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并没有明确的专业限制,招聘考试和面试也是依据不同的学校自己的标准,考试内容和面试内容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辅导员岗位没有专业和能力要求,入职门槛比较低。如果辅导员工作技能明确,必然在辅导员招考时会侧重辅导员技能的考核,提升辅导员的入职标准,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提供路径。辅导员的专业化一直是辅导员追求的目标。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提供了一种路径的选择,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同时,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可以成为辅导员个体终身追求的事业,特别是辅导员可发展技能和个人思想道德魅力的提升,是需要终身努力的。随着环境的变换,辅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不断更新,更需要辅导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的追求,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爱林,周亚夫.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6):109-111.
[2]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50-55.
[3]曹松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8-24.
[4]陈正芬,谭群英.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J].高校辅导员,2011,(8):74-77.
[5]李汉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6-37.
篇3
[关键字]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析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阅读都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挥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工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存在的问题
初中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几乎是每次课堂都包含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
阅读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进化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就只是从文章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而是同时也意味着将个人思想和经验融入其中,并寻求共鸣的过程。而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就很难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进行阐述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对文章基本思想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是需要对文章的更广泛意义进行解读和消化。而初中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在知识的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3、想象空间有限。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进入语境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读者有宽阔的思考空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而初中学生虽然想像力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找不到想象的途径,以致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章表面内容,无法进一步升华。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篇4
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一、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民家、教育家吴玉章说过:“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为国家、人民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如今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社会中青年人的主力当之无愧是大学生,雄心大志已然树立,或缺的就是学习与实践。学习是作为一名学生首要的任务,实践又是评定未来生活水平质量的一把量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作为一名合格当代大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适时、适度、适合的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层面的实践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从实践层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能做的、做好能做的事情和怎样加大大学生身体力行核心价值观的参与面。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家风和校风中。
二、实践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否真正体现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软实力。少年强则国强的真理演变到二十一世纪,就成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根沉重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的大学生手上,责无旁贷。那么接下来要去思考怎样跑完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一段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程。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要做的事、什么是对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众所周知,专业运动员在比赛前要做好热身准备工作,而大学生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中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明确我们要做的和怎样来做好我们的“热身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深刻领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探索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在实践层面来切身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三、如何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层面落实
大学四年的时光是短暂而又美好的,要在这四年的有限的时间里用大学生无限的精力来做能做的并且把它做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层次的重点。如何让大学生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连,并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想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层面落实,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动手去做。曾经有项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到了大学后认为大学的生活比高中生活宽松了许多,每天悠闲自在。从而养成了惰性。其实一个人的惰性非常可怕,它甚至能葬送一个人的一生。大学生惰性的养成不单单是其自身的原因,和学校的政策措施也有必然联系,学校要做的就是提高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当然每个人的积极性也是不同的,这就要分层分类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适度、适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次,通过具体的一些措施来对大学生群体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层面变得尤为重要。
四、实现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层之前,先要来考虑一下适合大学生的具体措施。一是重视宣传。让大学生的个人思想中深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含义,以融入式教育为主,从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层次逐步走到实践层次,让大学生走到社会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可利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面向全校师生的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层次的活动。二是树立典型。就在大学生的身边寻找典型人物事例并进行可融入式的宣传,通过将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实例化,使其明确,实现层次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实践探索人人均可。三是创新载体,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鼓励大学生加入一些学校内的志愿组织,如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总队等。由这些组织引导并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深刻认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层面,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从中总结出层次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价值意义。层次化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法对合适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合适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其达到与自己层次、阶段和社会环境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境界。
篇5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8-03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社会核心精神的体现,它将服务社会与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1.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这些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根据我国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时间层次等多种因素分析,青年人占志愿者绝大多数,其中高校大学生居多。如在2011年第八届残奥会的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全国共有37519名热心人士递交了有效的志愿者报名申请表,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所有报名人数的92.99%。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成为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社会群体。但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进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事件冲击加大、社会局势越来越复杂,志愿者管理条例尚未建立,加上大学生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存在社会阅历较浅,这些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呈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的特点。无偿性与功利性并存:高校大学生自愿参加志愿服务,以不图任何物质报酬为前提,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确定了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中深受“利益原则”的影响,在自己付出志愿服务的同时总是想着如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组织性与随意性并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高校团委均成立志愿者组织,实施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并根据服务项目需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体现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性。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性的,往往与志愿者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关系,不会受服务个体需求和组织要求而制约,从而呈现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多样性和专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的文化素质,他们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面对社会公共需求,开展服务西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赛事服务、抢险救灾、对外援助、敬老爱幼等志愿服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体现出服务的多样性。高校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总是喜欢将本身所学专业与开展的志愿服务相结合,参加专业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巩固大学所学专业,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文化性与社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方式。深受高校历史文化的影响,体现出高校文化特色,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文化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其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社会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
1.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弥补部分社会保障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2.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程度最深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它将大学生设置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志愿服务树立正确而的大学奋斗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挖掘自己的潜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增加社会经验,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无形中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功利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增进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国家、社会和人生观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有效统一。
4.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了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办事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市场机制的运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为志愿服务事业“保驾护航”,志愿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具体标准和有效监督与服务记录,培训机制不健全,临时突击培训占主导,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志愿服务中倘若出现一些意外也没有任何的保障机制,重挫伤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
2.服务内容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趋于肤浅和简单.仅仅停留在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公共场所开展环境保洁、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等活动,虽然服务范围都很广,但很难实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造成了高校志愿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服务活动形式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
3.高校重视程度与宣传氛围不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志愿服务是没有利益回报,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偶然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不能形成长期性和固定性。还有部分高校将志愿活动作为服务政治需要的工具,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夸大其实质,存在虚假行为,造成了大学生对公众诚信度缺乏信心,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激励措施不到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长期有效激励措施,经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激励定位不准确、激励的形式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不恰当,社会认可度低、缺乏人性化激励机制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志愿服务的率不高,不能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
5.资金短缺与监督缺失:资金短缺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经费来源较单一,缺乏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募集志愿服务所需资金的观念和能力,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从而制约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6.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对志愿服务不感兴趣,缺乏创新奉献精神。加上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学生管理和协调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独立开展项目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四、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做好志愿服务的机制保障。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从志愿者注册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激励表彰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服务服务的有序、平稳开展。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优化志愿活动项目,争取社会活动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2.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是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但是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配优秀的指导教师,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同时高校可以建设建立志愿者库和志愿者网络电子资料库,并根据人员变动更新和维护,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增强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保障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
3.注重以学生为本,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多样性,建立社会、高校、个人与项目四位一体的人性化表彰评定激励体系,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心里需求。高校团组织还要及时肯定志愿者付出的努力,表扬优秀志愿者;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学习;设计独特的志愿兴趣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激励氛围,推动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
4.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凝练志愿服务品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同时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力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地位,让大学生自主设计形式新颖、时代感强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运筹等能力。同时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创建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真正实现服务成才,不断借助品牌建设将志愿服务予以模式化、规范化。
5.加大志愿精神的宣传,内化志愿服务为自觉行为:高校团组织应注重整合信息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博、移动通讯,结合传统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手段,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典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同时要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公益美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
6.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志愿服务实习学分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学生选修课学分获取、实习实训成绩、评优选先、组织发展、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创业等政策相结合,由此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实现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时代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高校、团体、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断去探索,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
[3]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12(3).
[4]康红蕾.多元价值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析[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3(7)1.
[5]林蔚华.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1.
[6]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03).
[7]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JK113)
篇6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深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增强其时效性,实现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及两重性
(一)传统文化之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大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组合而成。纵向的“传”指时间上的延续性,而横向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统”。“文化”一词在古代原意曰“文治教化”,《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的最原始提法。《辞海》对“文化”的界定:“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是说“广义”上文化指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广泛方面。而“狭义”文化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观念、意识等的总和。一般我们研究的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化。总结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即植根于中华大地,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重道德与讲修养统一的“四统一”的特点。传统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并存,秦汉以后出现的全国大一统局面促进民族国家间沟通交流,经过“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的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以“圣贤”作为理想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几千年兴衰变迁积淀的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其消极腐朽的一面。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的继承,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应该结合时展要求赋予其科学时代内涵,体现当代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海内外炎黄祖孙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时刻铭记历史胸怀祖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崇尚道德是传统文化首要价值取向,古人强调“舍生取义”,把道德素质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因素和最起码的素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篇7
关键词:学风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38-01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90后”的学生进入大学时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外界的信息进一步的冲击学校,增加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作为一个高校班主任,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及时的调整工作思路,从各个方位、多个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班级的学风管理
大学的学习和以往的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受电视以及传媒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后,学生都不自觉的有了一种放松的心态、一种“游戏”的心态。认为只要稍加努力,成绩及格不成问题。很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进一步的造成考试成绩差,不及格,严重的会导致留级、自动退学。这是导致学生留级、退学的最重要原因。
良好的的氛围能够影响并带动学生,是学生能否长期保持良好学风的关键。在班委会上,对班级的学习工作进行布置。一年级课程为公共课为主、专业课为辅。班级的学生中有普高生、职高生,职高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专业课基础较好,普高生则恰恰相反。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大家相互帮助。多去班级的早晚自习走走,学生与班主任的接触不断增多便于开展工作,也有助于学生从初始阶段便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班级的文化建设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即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同时也疏远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班级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彼此生活方式不同,有着很多芥蒂与隔阂。首先的工作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消除陌生感,迅速的团结起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整体。开展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则是班委队伍的建设。
班级的建设依靠着班委们的传达和实施。班委要选拔好,要放手让他们去开展工作。班长和团支书的作用非常关键,他们是班级和团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其他的各个班委则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严格要求班委,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及时帮助学生干部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从而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培养能力,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各项活动当中,要求班委发挥前锋带头的作用,带领大家参加。
班会当中,鼓励学生发言,加强沟通,促进学生的快速了解。中间穿插一些的才艺展示及团体游戏,展示每个人才华的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轻松的氛围,带来了玩笑,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班级开展室外或室内的集体活动,在班级活动中让大家感受到大学生亲如一家的情感,缔结良好的友谊。
对于班级里的贫困生的照顾与关注也是必须的、侧重的。根据相关信息、细节观察、查询,与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根据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为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以改善生活的困窘,同时消除了自卑感、提高了实践能力。要及时的把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消除他们的茫然与恐惧,给他们新环境的新希望。
三、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学生们正处于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阶段,网络资讯发展的非常迅速,充斥这大量的不良信息,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横行,给学生一个巨大的冲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须因人而异,大学生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着很多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去实现目标”和“如何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学习、生活、恋爱等过程中烦恼,人生面临的困境如何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班会(部分同学参与)或个人一对一谈心等形式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个人思想上的困惑,解除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要障碍。
要不断加强班级团学组织的建设,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强班级团学组织建设应注重思想建设,首先解决好“入脑”问题,另外要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深化服务理念,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要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思想观念和行动的一致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有责任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把学生放在首位。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在重视班级的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探索管理的新模式,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清.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思考.青年学报,2010,(5).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问题 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背景所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以学为主,使自己健康成长。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和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通常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但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害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异化。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异化的特质,而所谓“消费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越来越注重追求不必要的欲望满足,使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消费不再是目的,它成了满足欲望和体现其他意义的一种手段。大学生借助于消费向同龄人表达传递了其他的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大学生不但消费产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本身以外的东西。
2.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为了诸如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大学生们往往压缩伙食费,而把过多的消费在这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消费的增多,再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不合理。
3.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作为一种理,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目标消费、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良好消费的基本原则。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这种随意消费产生迅速,消失也容易,有时甚至只在闪念之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大学生往往陷入盲目冲动消费之中。
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原因探讨
上述消费行为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社会的、家庭的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折射出消费者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了负面作用。
2.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由于大学生未能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消费社会化过程中的实质,在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上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
2.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受到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爱好及消费常识的支配和制约,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给予正确的引导,除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还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3.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此外,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学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
四、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如果不及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才会趋于合理和理性。
参考文献:
[1]徐 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
[2]方正泉 崔荣国 姚剑英: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
[3]童 旭 李雪莲:大学生消费思潮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
[4]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L.G.希夫曼著:消费者行为学(第七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篇9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三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从兴起到规范、从蓬勃发展到深化完善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既表现出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时代性,也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实效性、深刻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学习工人、农民善良、纯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
三是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是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六是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以专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占的份额少。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下指令,各高校照搬执行,没有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不出专业之间社会活动实践的差异性。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由院校两级团委组织,具有组织灵活、贴近学生等众多优势。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将活动定位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并将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导致实际情况往往是校方做好实践活动的联络、协调等最复杂也最锻炼人的主体工作,然后再由学生介入参与程序性较强、内容较简单的环节,这种本末倒置的运作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让学生融入角色,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帮助有限。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限制了专业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介入,难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专业知识.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迄今已经开展约三十多年,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支教、党的理论宣传、社会热点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现有的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自主创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发挥其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演练舞台,深化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概述性。而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非典型的。这使许多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实现“学会”到“会用”的转变,让大学生发现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学习。各高校要重点组织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专业对口实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检验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坚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磨练大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在活动开展中的交际和应变能力、在实践汇报中的逻辑分析和演讲能力等等。而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众多能力之中,合作与沟通能力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大学生单纯的人际交往关系,迫使大学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培养起更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项目,相互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常态、相互协同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
各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可以根据就业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深入基层社区、走进人才市场、走访用人单位、拜访杰出校友,通过调查、见习、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二是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如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专业文化素质(如专业成绩、计算机、英语等)和身体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方面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三是认清新形势下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比照社会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寻找差距、不足或薄弱点,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把市场需求和自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了解社会真正所需,把社会实践视作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自主择业的一个窗口,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与未来就业择业自觉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能力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坚持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三大特点:即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强调会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重视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时代特点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不仅要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教学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放羊式”的分散模式或者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活动,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减少了学生对创业过程深入了解的机会,大大抑制了学生探索求新的热情与勇气。因此,我们应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府提供的大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业教育。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大赛,各高校开展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建,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紧跟时代变化,改革实践活动内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怡琴.专业指导: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11(1).
篇10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大学生;使用与满足
一、调查目的
社会化媒体,也称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化媒体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崭露头角,不仅传播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娱闻趣事,而且还制造出各种热门话题,崭新的交流平台吸引了大批的受众参与其中,在大学生中更是广为流传。
社会化媒体在思想与情感交流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平台,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然而,对大学生而言,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交流平台无疑在无形中也影响了他们的处事态度和观念。我们研究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情况及其影响,目的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共有30个题目,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向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辽宁省高等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5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446份, 回收有效率为99。
三、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调查,设置男女比例为1:1。在被访者中,不限年龄和专业,进行随机抽查。
(二)大学生接触社会化媒体的情况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和手机,而这两者恰恰是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载体。由于条件限制,电视传媒跟纸媒排名相对靠后,收听广播的只占到34.3%。
2.社会化媒体使用状况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主要是进行娱乐活动以及个人思想分享,其次是社交活动,这说明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娱乐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很大影响。而学习活动所占的比率还不到50%,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中,娱乐行为的比率大于学习行为的比率。
3.上网时间
在上网时间调查中,我们发现,男生普遍比女生上网时间长,在小于3小时上网时间内,男生比女生少了9.8个百分点,在3-10小时的上网时间内,男生比女生多了5.4个百分点,在大于10小时上网时间内,男生比女生多了4.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时间欠缺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普遍偏长。而且普遍情况下,男生比女生的上网时间长,说明男生更需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三)社会化媒体的信任度调查
在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信息的信任程度的调查上,有71.4%的同学觉得其中大部分信息是可靠的,有19.7%的同学觉得可信度不高,还有5.7%的同学觉得非常可信,这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完全信任网络信息,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传播内容的影响。
四、讨论与总结
大学生社会化媒体的主要使用情况:
1.手机是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媒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通讯媒体是手机,以此传递各类信息和消息短讯。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具有上网功能,并且成为相互间进行沟通信息的主要工具,在大学生中,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也是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媒介平台。
2.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所进行的主要活动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偏向于进行社交活动与游戏活动。
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喜欢用手机浏览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围观人间冷暖。一些微博上的图片与视频,或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或体会到了父母养育之恩,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或给人们带来了自信与希望,使人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梦想是可以追求的,或体会国家的强盛与富足,感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社会化媒体使得大学生有社会主人翁的地位感,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各种社交活动,以增强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使得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得到满足。
网络的多样化也带给大学生新鲜的刺激感,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也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对网络游戏的追捧有过激的趋势,大学生对待网络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过长。
3.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促进了大学生创造性地发挥。现在社会化媒体上出现的各类黑色幽默式的讽刺图片,大部分是出自大学生之手,这也正是大学生向权威、向正统挑战的一种表现。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只有在网上才敢于表现出自己的质疑与不同,而现实中,却不敢与师长辩驳。
社会化媒体带给大学生一个新的展现自我的空间,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会在网络中表达出自己对一些政治方面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也会对其中一些事件进行评论。大学生身处校园中,与社会接触不多,通过社会化媒体可以不断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
4.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进步,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但是,一些社会化媒体上的毒瘤也在蚕食着尚处在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大学生的思想。所谓“高富帅”的炫富行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攀比行为,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大有赶超主流思想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自私自利的思想也在社会化媒体中蔓延,却忽略了社会化媒体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初衷。
在饭桌上,在地铁里,公交车上,社会化媒体通过手机,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些大学生在与朋友聚会,与家人聚餐时,不是谈笑风生,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自顾自地拿起手机,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见面不讲话,网聊是话唠”这一现象令人大感意外,却又真实存在。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应用网络和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以获取信息和娱乐休闲为主,而获取知识和工作学习需要则占了一半不到的比率。学生本应以学习为主,而调查中,过多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激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