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音乐教程 课程体系

前言:

本文结合现下幼师音乐课程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建设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目的在于让幼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园提升其整体音乐文化教育水平与综合音乐能力,促进其发展。

一、建设音乐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设置音乐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好坏又与音乐教育落实情况密不可分,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时一定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音乐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和实施的途径等。

(一)全面理解课程目标,避免片面性。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教育的目,这些目标与规定所针对的并不单单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而是整个艺术教育,因此在落实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时就需要相关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加一些个人领悟来对其进行理解,但是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片面性。

在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时,部分教师存在着影视教育的观念,往往将培养音乐特长生作为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还要求儿童掌握教材内容,这些都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就失去了其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原有意义。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音乐教学中容纳了艺术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这种想法都是片面的,甚至会令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越走越偏。

(二)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上存在的误区。首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不仅包括了唱歌同时还包含了其他内容,不同的教育内容会对儿童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现实教育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束缚,许多幼儿园都存在乐器配备不足,对课程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聘请的教师的音乐能力有限,这些都会致使目前幼儿园的音乐课仍以唱歌为主。其二,课程的内容不能设置的过难或是过于功利。部分幼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其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展的需要,不能意识到幼儿音乐课程是为陶冶儿童情操、形成音乐基本素养而开设的。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将为迎合某些考试或是比赛作为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不符合开设幼儿音乐课程的目的。而且,幼儿园的音乐教材难度不易设置的过难,因为这样会使儿童无法理解课程的真正内容,继而产生厌烦抵触情绪,这样就不可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内容的组织形式不能以学科课程为主。幼儿阶段的孩子最主要的成长方式是游戏,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也应当以活动或是游戏作为主要组织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分科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方式尽管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学科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所在等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儿童丧失兴趣,缺乏主动性,就导致音乐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建立完善的幼儿园音乐课程体系

(一)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目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儿童获取相应的音乐素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儿童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尽量的剔除音乐教育中的功利色彩,认识到音乐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音乐课程作为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关教师应当认真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抓住其兴趣所在,安排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课程,然儿童在快乐中体会音乐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二)加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多元化。首先是推进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多元化,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媒介,幼儿音乐的教育内容是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尽可能的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全面与完整,重视韵律活动、音乐游戏以及乐器演奏,并且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其次是促进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幼儿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当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教育方式,要重视游戏这种教育方式,让儿童在与音乐玩耍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模仿去增加儿童的音乐表演力还可以培养其四肢的协调能力,增加儿童对音乐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是小故事来增加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增强画面感。

(三)转变课程的实施取向,扩宽实施途径。首先在实施课程时教师应当注重与孩子进行互动,要知道教材只是作为引导的,而不是对课程的硬性规定,所以教师与儿童都应当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就应当由促进由忠实去向转变为创新取向。接着是扩宽课程实施的途径,在如今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占据主要地位,而生活活动以及游戏活动往往不受重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针对3到6岁这样阶段的孩子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有些教学内容却设计的并不符合孩子所需,甚至严重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让孩子无法理解,所以如果想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就应当加强音乐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对生活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的重视,与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相符合。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担尽可能的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这就要求评价者应当充分了解评价的对象,比如应当熟知课程内容,对音乐课程目标把握准确,了解不同孩子的各种情况,并且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发展变化有深入了解。其次是评价主体以及对象的多元化,课程评价应当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评价的主体不应当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管理者以及家长也应当参与进来,这应当是一个相互评价,共同参与的过程。

总结

探究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才能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卓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1)高比例的职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的开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的配合;(2)围绕“技能证书”开设相应的课程,使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实用价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内涵发展是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可分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十门支撑课程构成,具体可见表1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篇3

【关键词】幼儿园;亲子活动;活动实施

幼儿园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不仅能够使幼儿园与家长密切联系,最主要的是能够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别样的互动形式和互动机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幼儿园与儿童家庭二者间加强合作与交流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能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为儿童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知识与素质基础,也能够提升幼儿教育水平,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一、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深刻认识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升,最终使儿童能够向着健康快乐活泼的方向发展。幼儿园亲子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走向开放化、多元化,将幼儿园与儿童家庭、社区等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目前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缺乏深刻认识,单纯的将其看作幼儿园的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这也就导致了亲子活动参与度不高。

2.缺乏幼儿园亲子活动长效与有效机制

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并没有构建起长期开展幼儿亲子活动的有效机制,家长作为亲子活动的主要和重要参与者,其参与热情和自身素质对亲子活动的开展成效有着直接影响。尽管当前家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幼儿亲子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尚未建立起长效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导致幼儿亲子活动后继无力、不能实现长期有效地开展。

3.尚未构建起幼儿园亲子活动理论

目前,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尚未从已经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理论,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建设是当前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中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现阶段人们对于亲子活动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内容不够全面,层次较低并且缺乏系统构建,大多是经验之谈,缺乏科学依据。

二、解决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对幼儿园亲子活动认识

只有建立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幼儿园在进行亲子活动开展时才能够有准确的方向,幼儿园应当以实施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为切入点,将亲子活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将其视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手段,促进幼儿教育的开放化。幼儿园亲子活动要以服务家庭教育为宗旨,以思想高度为基础加大实施力度,从而全面提升办园水平,也使亲子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例如,幼儿园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以此为主题邀请家长到园开展亲子活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此次亲子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幼儿孝顺父母的意识培养,从而与家庭教育无缝衔接,从而使活动能够受到重视,保障其顺利开展。

2.建立幼儿园亲子活动长效机制

幼儿园进行亲子活动设计与具体实施时,必须要以科学育儿、全面育儿为机制导向,建立健全起长效有效的亲子活动机制,使亲子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各方面协调都有坚实的机制体制保障。对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灵活的调节,协调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家长、幼儿以及教师的联系。在活动结束后采取综合评价,为下次活动开展提供依据、健全机制。

例如,幼儿园可以将每年的中秋节作为固定开展亲子活动的时间,使家长形成意识,每年同一时间都到幼儿园与孩子共同做月饼、品月饼。教师在课后进行回访,收集家长评价,建立起亲子活动的长效机制。

3.将幼儿园亲子活动纳入幼儿教育课程建设体系

前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合作与交流尚不够深入,无法与幼儿教育进行配合,而改变这一问题的重要对策就是将现阶段的亲子活动纳入到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避免家长与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脱节,对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起到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能够不断吸纳最新幼儿研究成果,建设幼儿课程教育体系,提高亲子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飞速提升与发展。

三、结语

国家对学前教育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积极为儿童创设具有丰富趣味性、异彩纷呈的教育情境,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为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幼儿教育是儿童终身学习的开始阶段,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也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幼儿园和家长必须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中亲子活动的重要作用,双方要提升认识、采取对策,构建长效亲子活动机制,使亲子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媛媛,朱艳芳.关于我国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文献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5(11):116-118.

[2]杨延云.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现状探究[J].技术与市场,2016(8):212-213.

[3]谢良健.绥化市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开展现状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5(3):223-224.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a vocational school's pre-school teacher's cultivation model. The main task is to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to find some solutions.

关键词: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学前教育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nursery teacher's cultiv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30-01

1我国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亟待变革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提高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保障,然而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提出更高需求的产物,所以我们必然要加强对这一产物的探讨。因此,本文就从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期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发展。

2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师资的显著特征是拥有“双师型”教师。但是,据笔者了解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形成专业的教师团队,大多都是单一的按照课程需要来配备教师,“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教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非常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根本不可能胜任高职学前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2.2 生源质量差笔者发现在高职院校具体的办学中,由于达不到招生计划,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降分录取新生,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在数量下降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很明显,一些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大多都不在同一起点线上,这给正常教学就增加了新的难度。

2.3 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很多的办学者还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说明了介于现有的各种条件,我们的办学者仍然力图固守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向;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办学者对高职学前教育属性认识不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学前教育的职业定位。

2.4 课程设置的学前教育特点不突出高职学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具备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掌握幼儿实践活动的具体特点。但是往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高职特色不明,其培养目标缺乏对其课程体系中的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和学前心理学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2.5 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人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缺少对幼教职业岗位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分析。分析工作过于简单,或者分析根本没有与目前市场的需求相对应,专业调研往往留于形式。

2.6 实训基地缺乏,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尽合理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学生的琴房、舞蹈房以及技能技巧练习活动室非常少,根本就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见、实习基地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在教学要求、实施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和特色。

3完善高职院校幼儿师资培养的策略

新的学前教育发展形势需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

3.1 完善师资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竞争力根据学前教育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专业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这是当前我国制定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

3.2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毕业生,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有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才能够提高幼儿师资素质,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基本因素。

①科学设置幼儿师资课程。学前教育模块的课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教育实践”的课程结构形式来展现。我们可以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来适应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②妥善处理课程设置中的各种关系。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当今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设计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来决定。

3.3 扩大教育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面对生源危机,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应对:①优化生源结构,拓展生源空间。其实,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一些已有一定工作经验但没有文凭的幼儿园教师、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想自办幼儿园的农民和下岗工人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生源渠道。②实行委托培养,服务农村社会发展。从当前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态度以及教育部出台关于农村教育的一系列的举措看,农村学前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农村或县级地区进行委托培养学幼教师资,为农村发展服务。

3.4 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高职院校发展和幼儿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当前我们应努力建立高职院校培养和幼儿教师资格之间的直接联系。学校应该将学生培养与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作为重要的教学和实践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实习,就能够达到合格幼儿教师的水平,顺利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认证。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样,只有建设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人才。为此我们要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建设一支能够推动我院学前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

[2]黄明东.论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和构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

[3]李辉.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冲击及有关对策[J].师资培养,2004(5).

[4]李克勤,周智湘.试论职业教育职业学院的定位与办学模式[J].师资培养,2004(1).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关键。学前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等,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设置钢琴、舞蹈、声乐、手工、美术、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卫生保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基础英语、语文、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计算机等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中专的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培养任务,只有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专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

细心地反思性考察本校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来短短几年的状况,可以看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不断发展之中,当初只有161位学生而现在在校生有1700多人,规模每年剧增;但高速度并未带来高效益,其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现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80后的占大多数,他们尽管年轻、有活力,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比较单薄陈旧、对专业认识浅薄(或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唱歌、跳舞)、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热情欠高、专业技能不强;同时,专业带头人缺乏,帮带效应缺失;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得该专业的发展很难与社会幼教行业或岗位的需要有机对接,也很难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学校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综合素质不高

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本省农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低迷;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与毅力不够强劲、对未来的职业缺乏规划;尽管较多学生喜欢上专业技能课,但因技能基础薄弱而收效甚微。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其主要内容:

一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声乐(唱)、琴法(弹)、舞蹈(舞)、绘画(画)、手工制作(做)、口语(说)、操与口令(操)等七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三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是实践教学的运作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三是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严格有序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组的设置分为理论组和技能组,教师每周应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建立了教师听课制度,成立督导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专业科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开学初就应该完整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并适时地编写好教案。专业的教学评价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首先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个学生可以不记名的对各位教师进行评价,这占了评价总分的70%;其次是教师之间的评价,教师互相听课,写好听课记录,并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评价占评价总分的20%;最后才是教师的自评,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这项指标只占了评价总分的10%。这种管理手段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理论组的教师必须对所担任的学科编制四套的试题以成题库,考试时由教务处随即抽取其中一份试卷进行。专业技能的考试如钢琴、舞蹈则由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标准,也可以建成试题库,考试时是学生一个一个鱼贯进行,必须通过教师所定下的标准。

专业还可以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的成员有企业单位、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学前教育专家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多渠道信息的交流对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由此而来,可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各阶段的教学行为。

(二)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操作活动可以占课程设置中总课时的70%,在二年级上下学期都可以安排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可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即军训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要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而二年级下学期的实习可以安排为整整两个月,较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每一学年的寒暑假中,学生都可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一年级是扮演的是教师助理的角色,到了三年级,也就可以带薪顶岗工作了。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各科任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安排到幼儿园或其他相关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由此一来,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与客体、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系团总支、学生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四)科学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生活是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被赋予多才多艺、集专业型、技艺型、教育型为一身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成熟来源于平时多方位的锻炼。为此,专业科长、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组织文娱活动,例如声乐、舞蹈、钢琴等技能的比赛、手工作品展览会(建议设置一个合理可行的场所,可以收集并展览每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挑战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并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每周二或周三下午可以由学生干部带头组织小型的班级活动,例如,英语角、综合游戏、健身操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也是受益非浅的。

结束语

面对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理应明确:应大力创新教改思维,倡导专业教学团队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教学,完善多元教学评价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才能得以有效突破,我们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够和谐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角度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篇6

当下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中存在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以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项目为例,从新任园长自身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培训经验,最终实现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关键词:

新任园长;园长培训;对策

自《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以来,幼儿园园长专业化问题成为幼教领域讨论的热点。该标准对制订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全面推进《标准》的落实,认真审视新任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对西安市2015年连续两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进行调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全面了解园长参加培训的意愿及需求,获取较为可靠的数据,本研究依托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平台,对2015年7月参训的西安市某区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102名园长和2015年12月参训的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62名园长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实际回收162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接受调查的园长中,男女园长比例是1:16;在任职年限上,1-2年的占参训人数的59%;3-4年的占参训人数的23%;有近20%的在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时是拟任园长。大专及以下学历园长占总数的35.7%;本科学历园长占总数的62.2%;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4%;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具有幼儿园二级职称的园长占总数的8%;具有幼儿园一级园长的占31.6%;具有幼儿园高级园长的占12.2%;无职称的占47.9%。所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占72.4%,19.3%园长所学专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8.2%的园长所学专业是非师范类。说明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学历水平中等,近半数园长没有评定职称。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是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五项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业导向及《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体系》根据项目分析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包括幼儿园园长基本情况、培训评价、培训需求调查等内容。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局限,研究者还访谈了10位参训园长。最终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作为国家指令性的政策规定,已经成为新任或拟任园长必备的“持证上岗”培训项目。根据本次调查的西安市两期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降次排序为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83.9%)、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82.3%)、研修方式方法(72.6%)、培训课程体系建设(70.9%)。说明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研修方式方法、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

(一)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

1.新园长处于角色冲突阶段

新任园长在任职初期,必然要面临从普通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学习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观念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等提高角色技能[1]。”因此,以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形式进行的角色学习是帮助新任园长解决角色冲突、缓解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的任职资格培训在目标设置上,仍以满足园长们短期内“持证上岗”需求为主,忽视了这一阶段园长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最大限度的降低角色冲突,实现角色转换。

2.新园长职业认同感较低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管理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或是自己从事的职业或研究领域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不稳定、不安全感觉。在一项关于新任园长职业认同情况的调查中,80%的新任园长承认自己在成为园长后,面临了更多困难;64.7%的新任园长认为园长的实际工作与任职前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42.4%的新任园长认为自己现在工作的幼儿园并不理想;63.5%的新任园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认为工作难度日益增大。以上调查显示,新任园长整体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3.新园长缺少教育管理经验

在调查担任园长方式问题上,48.9%是通过授权方式担任;28.5%通过竞聘方式产生;民主选举产生仅占6%;其他方式产生占16%。说明多数园长不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75%的新园长在任园长职位以前没有担任过副园长、保教主任等领导职务,也没有教育管理学习的相关经历,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任园长职业困惑,一旦走上管理岗位,其管理能力往往力不从心。这也暴露出目前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资格准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陕西省规定:“对所有新任和拟任校长(园长)进行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采用“学前教育科学模块、学前教育领导与管理科学模块、文化学模块”综合的培训模式。”[2]目前,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幼儿园园长都对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热情颇高。但是,在培训师资、培训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管理

师资队伍是培训的核心,建设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库以来,一些“国培计划”、“省市”优秀专家成为培训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培训师资队伍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方面,优秀专家为了完成不同层次项目的讲授任务,疲于应对而无暇顾及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差异,造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没有邀请到优秀专家的培训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培训计划,只能降低标准聘请一般的培训教师,在培训中临时更换培训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培训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统筹培训专家资源,进一步规范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培训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培训模式缺乏融合

目前,任职资格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研讨、返岗实践研修、汇报交流三类培训模式。在一项“根据需求程度选择培训形式”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按照降次依次排序为幼儿园现场观摩(3.35)、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3.28)、专家讲座课程进修学习(2.92)、返岗实践研修(3.09)。这说明,类似“幼儿园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返岗实践研修”一类的实践培训模式,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把学习放到具体的、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新任园长形成较为积极的职业形象认知,成为更受参训园长们欢迎的培训形式。但是,任何培训模式都不能称之为最好的培训模式,每一种培训模式都既有优势,又有其局限性,上述各种模式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支撑。

3.培训课程设置缺少标准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对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主要是参照《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及《陕西省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有关任职培训提出的专业要求设置的。西安市某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集中培训与研讨的课程安排情况。从培训内容涉及的领域看,主要包括教育领域、管理领域、领导领域课程共19个专题。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培训课程标准,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合。

(三)培训制度不完善

1.园长资格制度不完善完整的园长资格制度应该包括园长资格考试制度、园长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是园长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园长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就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园长不是都在考取了园长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特别是在一些民办幼儿园,园长“无证上岗”或者明知需要考证而不去参加培训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研究制度滞后

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园长培训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随着《标准》的贯彻与落实,大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先后实施。但是,与园长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培训研究、培训课程的资源开发明显不足。笔者以“园长任职培训”为主题,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库,发现有关园长培训的研究论文不足20篇。尽管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可以为园长培训研究提供借鉴,但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之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本身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园长培训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

3.实践实训基地缺少遴选办法

陕西省要求“园长培训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文化拓展课程不少于20%[2]。”这说明实践性课程已经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那么,实践实训基地的遴选工作必然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园长多数是新任或拟任园长,主要缺少的是实践管理经验,所选的实践实训基地要以能够提供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校管理现场诊断的优秀幼儿园为基本条件,使园长们能够在类似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启发。目前,陕西省只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还没有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的实践实训基地出台相关的遴选或管理办法,也没有明确已经授予实践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根据培训课程设置情况自行确定的,存在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三、建议与策略

基于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问题,对调查结果从新任园长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此梳理出改进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新任园长专业发展方面

1.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1]”《标准》对园长的60项专业要求主要是针对园长的不同职业角色提出的。虽然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但幼儿园园长与中小学校长一样应该集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新任园长必须明确这三重基本的角色定位,在掌握园长职业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基础上,完成角色转换。如果将所选样本的培训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即领导力课程、管理课程、教育课程,对应非常、比较、基本、不四个层次,以4、3、2、1进行计分。根据重要性程度,降序排列为“领导课程”(3.68)、“管理课程”(3.29)、“教育课程”(3.13)。根据平均分,三类课程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园长们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2.明确专业自我

借鉴美国学者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1994年提出的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六个方面在内的教师专业自我概念[3],以明确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自我,实现角色转换。园长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对“作为一个园长我是谁”的认识,即园长对自我在领导过程中形象的认识;自我尊重———园长对自我在工作中的专业行为被接纳和自我价值被认可;工作动机———园长进行职业选择并长期坚守岗位的动力;工作满意度———园长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园长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园长对幼儿职业生涯工作境况和未来发展的期望。诚然,新任园长不可能仅仅通过短时间内的任职资格培训,完成上述的专业自我过程,但是,这提示我们,在帮助园长学习专业标准中模式化、程序化的专业要求的同时,更应关注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心理成长以及专业精神的发展,这对于新任园长明确专业自我,实现职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教育管理课程

对于很多幼儿园园长来说,能够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证明了园长在担任教师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新任园长在教师阶段积累的专业能力仅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担任园长后急需的“管理知识”和“领导知识”却知之甚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强烈的知识重构意识,才能实现从“教学专业”向“管理专业”、“领导专业”的转换。针对这一现状,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开设一个无门槛的任职资格培训,让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幼儿园管理的教师提前学习部分教育管理课程,不是为拟任园长提供“上岗证”,而是让他们明白园长的岗位职责,帮助他们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上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培训组织管理方面

1.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来组建复合型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师资主要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兼职师资主要负责课程讲授。目前,培训师资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方高校或教科所中对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二是熟悉国家教育政策及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行政官员;三是具备先进办学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幼儿园园长。最后,在培训市场上还活跃着一批已经从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休,但仍然有能力从事培训服务的专家教授,他们以个人身份进入培训市场,作为培训师资的有益补充,为培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师资队伍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别课程的讲授任务,又可以有计划地对培训专家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调控。

2.多元融合培训模式

目前,园长培训已经形成的几种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其中,安排专题讲座课程,可以使培训机构根据参训学员的共性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是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全员培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培训形式;现场观摩则是以优质幼儿园为基地,为参训园长提供生动的管理实践教学;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可以就幼儿园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工作坊是一种专业引领和专业分享平台,一般是以一名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为核心,引导参训园长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形式,立体化地实现了对新任园长的专业发展路径导引;在影子培训中,把参培园长放到真实的幼儿园管理场域中,通过细心观察专家园长的日常领导和管理行为,使新任园长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办园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的间接经验。因此,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以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工作坊、影子培训等实践模式融合为辅助的方式开展培训,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培训的针对为辅和实效性。

3.制定培训课程指导方案

任职资格培训的培训对象是幼儿园新任园长或拟任园长,培训目标是为帮助园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办园思想,培养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民办幼儿园急剧增长,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需求逐渐加大。尽快制定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指导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力图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化的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使参训园长达到:形成正确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幼儿园管理方法;具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相应的管理策略;具备反思教育与管理实践能力,认真总结办园思想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三)培训制度建设方面

1.出台规范性培训制度

《标准》的实施意见部分指出:“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要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4]”。目前,结合西安市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实际现状,应从培训课时、培训师资、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有关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规范性要求,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三类培训体系,实现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园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园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形成新任园长资格培训的规范市场。

2.建立培训研究制度

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要做好训前的培训需求分析和训后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工作,与参训园长共同确定培训方案,在当下的培训格局中,应尽快成立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研究机构,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就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阶段的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园长的培训需求,实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化。

3.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库

尽快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遴选实训实践基地库。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拓展培训实践基地;培训机构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实训实践基地[5]。”基地遴选时要注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训基地。首先,所选企事业单位必须特色鲜明,在管理模式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所选学校在文化建设、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具有展示、借鉴和示范性。再次,所选园长自身参与过中小学、幼儿园园长返岗实践研修或影子培训等实践培训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熟悉实践培训流程。最后,教育管理部门对所选实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地开展实训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给予表彰或批评。

作者:杨帆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李爱华.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对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31.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67.

篇7

一、工作目标

1、大力宣传我区继教工作整体目标和管理思路,不断引导各校管理工作,充分关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发挥管理组、编委会的核心作用和管理网站、继教刊物的平台作用,使“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的动态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立体化”。

2、以区教委加大对校(园)本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为契机,加强校(园)本培训管理工作,完善申报审批、组织实施、验收评价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制度,本着“参与性、发展性、开放性、服务性”原则,发挥“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特点,以满足学校提升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3、贯彻落实区教委“创新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质量工程的要求,制定完成不同任教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标准,针对区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特点,实施“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全面促进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校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

4、加强全区在职特级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继续组织、开展“特级教师工作室”、“特级教师讲坛”、“名师讲堂”等各项工作和活动,不断扩大朝阳名师影响,加大优质培训的辐射面,全面引领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

5、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培训者培训与管理,建立并完善我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做好“朝阳教师研修网(教师专业发展智能支持系统)”的维护、更新、使用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继续参与、推行、开发各项培训项目;继续关注并完善幼儿园教师、职高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20xx1-2月

1、结合区教委《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本培训管理办法》文件,组织各学校、幼儿园做好20xx度校(园)本培训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

2、结合区教委“教学质量工程”相关文件,制定完成《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并启动与之配套的培训工作;

3、结合区教委“十一五”继教文件,研讨制定强化职业高中教师新课改理念与课堂实际应用方面的培训方案,启动职高教师全员培训以及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工作;

4、组织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20xx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回顾工作过程,提炼工作经验;

5、做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公共必修课以及各项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培训的招生、报名、组班工作;

6、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封闭培训”阶段总结和年度培训计划。

(二)20xx3-4月

1、组织各学校、幼儿园制定并报送20xx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并实施、开展具体工作;

2、组织、启动“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者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工作;

3、结合区教委“十一五”继教文件,研讨制定幼儿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方案,并启动与之配套的培训工作;

4、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基本功)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封闭培训”、“区教师心理健康导航项目”、“名家课堂”等培训项目;继续参与、推行“春风化雨”等培训行动;

5、继续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员通识培训和各学科岗位培训;

6、组织“十一五”继教管理中心组、刊物编委会成员考察学习活动。

(三)20xx5-6月

1、结合各学校、幼儿园校(园)本培训项目申报方案,对部分校、园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和检查工作;

2、组织各培训单位和部门进行培训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培训课程的论证等工作;

3、组织“十一五”继教管理中心组与兄弟区县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刊物编委会培训活动;

4、编印、下发特级教师论文集。

(四)20xx7-8月

1、做好“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者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培训阶段总结工作;

2、做好各项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培训的招生、报名、组班工作。

(五)20xx9-12月

1、组织新教师任职仪式和培训工作;

2、组织“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年度工作检查,并组织核心成员做区级观摩课;

3、按照“校本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建设标准和要求,做好以市、区中学示范校和小学学区为单位建设“教师发展基地”和“学科指导基地”的各项验收、达标工作;

4、组织召开20xx区教委继续教育工作会。

三、保障措施

1、区教委在年度预算中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校(园)本培训专项经费,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2、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协助区教委人事科落实全区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协调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并对所有培训项目进行统筹管理;

篇8

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而也就对幼儿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纲要》第一部分也提出:“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1]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美术教学仍然采用教师示范,更多的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手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很单调,思维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这就势必阻碍幼儿艺术素养的养成,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贯彻《纲要》提出的核心精神。

一、民间美术教学在幼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间美术资源在西安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状况调查:第一,幼儿美术教学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幼儿园缺乏必要师资力量,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幼儿美术教学工作,缺乏美术理论的学习,尤其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学习薄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对民间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民间美术就是做手工或者简单的画画,美术教育不在于形式本身,而是通过教育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大多数忽略了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蕴涵的价值,对保护和传承陕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第三,园本教材发开力度不大,尤其对于民间美术的部分,教学内容规定死板,对于地域性强的民间美术内容形式挖掘不够,导致教师对陕西民间艺术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即使了解,个别教师有较为擅长的民间艺术才能,在教授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简化为适宜幼儿的形式的问题。

二、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感官认知力的提高。3-6岁是幼儿感官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感知觉和认知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感受真实生活的美。陕西民间艺术所包含的美术形式以其造型和色彩的张扬、夸张,刺激着幼儿的视觉;以其独特的工艺的多样,刺激着幼儿的知觉,再配合动感丰富的风俗活动和欢快的民间音乐,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在城市中从未有感受过的美感,会引起幼儿所有感官的共同参与,对手、眼、脑的配合发展有极大的帮助。民间美术创作过程具有随意性、自娱性和创造性,与儿童纯真和自然的品格十分吻合。由于大多都是言传身教,民间美术的创造个性都很强,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自信心和感官认知力。

(二)有利于幼儿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对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民间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民间美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风格质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从造型美上,很多图案和工艺都是作者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的成果,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某个细节,表现的艺术手法都很完整。幼儿从简单的造型和构图形式中获得视觉刺激,可以引导幼儿把将现实和想象联系并进行创作。从色彩美上,民间美术作品追求色彩的高纯度饱和,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效果,用强烈的色彩搭配表达更为浓重的象征意义,可以有效培养儿童色彩的视觉审美观。

(三)有利于幼儿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民间美术作品蕴含抽象的精神文化,可以帮助儿童初步的了解其中涵义,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大部分作为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的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其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形成独具特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教学能通过模仿美术作品来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三、开发优秀民间美术资源,有效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与技能。首先,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课程论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尤其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幼儿园应当对本园教师就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开展一系列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方特色文化素养,以激发教师将陕西民间艺术真正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对民间艺术资源选择和整合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反思的能力,建构陕西民间艺术应用与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遵循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原则,时刻关注民间美术文化视角,重视幼儿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感知和认同能力,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

(二)开发教学内容,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与审美。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也会有所不同。选用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并能够有效地正面反映现实,帮助儿童能够直接接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比如,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中大班选择不同主题的内容,采用夸张鲜艳的图形和简单易操作的工艺进行创作,要适当夸大事物原本的特征,追求艺术的审美效果。在进行剪纸、粘贴和编制等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高手眼脑协调发展,增强活动的操控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优秀民俗文化的渗透,积极引导幼儿成为有文化根基和内涵的人。

篇9

实践证明,关于教育体制每个方面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改革,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都会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而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往往更多依靠教育改革的推动。

近年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强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提升学校活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我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推进独立学院转制民办本科高校。目前,全省已有民办本科高校10所、独立学院13所,以社会资金举办民办高职院11所,占全部高校比重的15%。其中,今年新增2所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即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了辽宁传媒学院,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转设辽宁理工学院。同时,我省有30余所职业院校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二级院校或专业,取得明显成效。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办主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引入企业资金、资源办学,提升了学校活力。在学前教育领域,为了弥补公办幼儿园不足,各地积极探索发挥公办幼儿园龙头作用、调动民办幼儿园积极性的新方式,首创了以主园带分园、以优质园带弱质园、以公办园带民办园的幼儿园连锁运营模式。我省已有20个县开始构建县、乡(镇)、村、点四级农村学前教育连锁网络,使很多远离城镇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幼儿园的乐趣。

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学校特色优势。近年来,省政府通过与教育部及沈阳、大连两市政府共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时与18个行业部委(或央企)共建14所划转到辽宁的高校,进一步提升了这些高校的服务能力。根据辽宁产业特点,积极推动6所高职院牵头,组建了加工制造、汽车服务业、现代农业、仪器仪表、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等6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下的管理运行机制。最近,辽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正式成立。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课程开发正在进行。在中小学办学方式上,各地探索了名校和新校、名校和弱校、名校和民校联合办学以及委托管理等方式。一些地区推进了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有效地辐射和扩张了优质教育资源。省实验中学已经形成了以总校为核心依托、五所分校特色发展、共同支撑的全新办学格局;沈阳市开展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依托名校优质资源组建教育集团,实现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省大力推行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了县、乡两级政府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时监测了400多所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开展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双证书互通”,推动了校企合作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我省还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有14所高校、78个专业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个专业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试点建设110个由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专业,重构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入开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17所高校实施了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努力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指挥棒,事关教育公平、起点公平。一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按划定学区招生;重点高中招生指标按初中所招本学区在校生比例分配到校,单划分数线录取;普通高中市域内跨县(市、区)招生,沈阳经济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跨市招生录取,指标到市,联考联招。全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工作正在形成方案,即将全面实施。二是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中职学校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并实行统一录取,建立和完善中职升高职、中职升本科、专科升本科的招生考试制度,实现向下带动中职、向上延伸本科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联系的纵横互通。三是关心弱势群体,对于在辽宁高中阶段有三年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就地参加高考。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开始启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是以增强学校自为导向,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推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一是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符合岗位绩效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分配机制,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二级学院,学校对学院进行工作总量考核和目标管理,学院对教师实行岗位考核并根据绩效情况发放岗位津贴。二是我省首创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制,对所有高校同类专业进行评估排名,向社会公布,并以此作为调整专业设置和报考专业的依据,社会反响良好。同时,我省还启动了高校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三是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制,以实施特设岗位计划为契机,建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人员的补充、退出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篇10

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这种特性需经过严格的理论指导和艰苦的日常训练才能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中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在考虑高雅性的基础上,还得兼顾通俗性,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学前教育的老师,这些老师要跟孩子们打交道,一些舞蹈动作太过于高雅的话,孩子们看不懂,自然起不到教学效果,故此,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根本要求除了高雅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通俗性,实现雅俗共赏。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舞蹈专业不是单纯跳舞,还应吸收武术、体育、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舞蹈同这些元素之间,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吸取这些元素的营养成分,才能壮大舞蹈的艺术内涵,扩大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人体结构、关节机能等专题研究成果和高难度技巧及防伤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掌握高难技巧的能力。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继承了古代技击、身法、剑术、气功等养生与技艺之精华。教师武术中的身法、技艺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把可以增强舞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增加了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增强舞蹈的专业基本功,以满足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舞蹈教学有着一些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相关学校正是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教学,切实提升舞蹈教学的授课效果。

2.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中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合适的定位,摆脱模糊不清的定位范式,加强专业型、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应把握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有的方式的教学,把音乐、德育、美育等内容也纳入教学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舞蹈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舞蹈教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挑选,订购到内容齐全、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理论授课的依据,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构建符合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

2.2保证资金供给,满足教学需要

舞蹈课程的开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规划,还是专业的训练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故此,相关中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规划工作,学校除了提升一线教师的业绩待遇之外,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是用来诚聘优秀人才,二是加大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授课经验,只有具备优秀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相关学校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几个标准化训练场地,满足教学需求,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2.3强化日常训练

对这些已经过了学习舞蹈最佳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加大训练量,指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何成功和成绩的提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校也可以相对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也都纳入教学课时之中,适当加大训练课的课时,通过扩大训练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3学前教育舞蹈创作的指导原则

前文所述,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还应考虑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具备通俗性。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按照一些基本原则来实施创作,力争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既具备一定高雅性,还能浅显易懂,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得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艺术创造。

3.1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原则

学前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学龄前儿童,这样的孩子活泼、善良、调皮、好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任职还不够,处于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这个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一点知识就行。学前教学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过于高雅、过于专业,这样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变现特征应该成为舞蹈创造的源泉。

3.2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的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元素的结晶,舞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动作的艺术变现。教学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一些能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表情和动作,多多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增加舞蹈作曲的童趣。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动作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3添加游戏元素元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的学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把游戏元素添加到舞蹈动作中去,增加一些游戏情节,提升滑稽感和童趣,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捉迷藏等等游戏活动都可以添加到舞蹈作品中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4舞蹈创作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舞蹈教学授课效果的提升,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和强化日常训练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的舞蹈曲目和舞蹈动作的创作。根据相关教学和创作经验,一些综合技术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辅助手段。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一些技术挺受学生的喜好和欢迎,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来推广相应的辅助技术。

4.1基础辅助技术

舞蹈创作中,一些不需要太高投入的辅助技术,基本上都能满足一般创作的需要,相对来说,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推广这些技术的经费基础。这些技术包括幻灯片、音频技术、录像技术等,只要学校购买普通的磁带、录像带、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设备,就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和旋律,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艺术节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4.2电化辅助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实力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建设电化教室,播放舞蹈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舞蹈科研人员也可以进行舞蹈力学、美学的研究,这种技术革新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之中,用现教现学的电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开展舞蹈创作工作。

4.3信息辅助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模式阶段,当然,这些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具备足够的资金供给。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之中,满足了教师进行舞蹈力学及美学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教师还能在网上捕捉学生的排练动作,已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单独纠正。运用这种技术,教师还可以把教学动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力学及审美分析,进而提升授课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动作帧等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错误的环节,并及时改正,保证舞蹈创作工作的顺利完成。

5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创作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舞蹈创作也是舞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题材,让学生自由创造一组或多组舞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5.1指导学生创作芭蕾舞和古典舞

芭蕾舞最有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重点训“开、绷、直、立”等动作技巧,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芭蕾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节意境来构造简单的舞蹈,多多练习,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学生在练习完芭蕾舞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就可以进行古典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舞,古典舞身韵主要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完全适合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

5.2指导学生创作民族舞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教师可以讲解几个典型民族舞蹈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然后分组练习,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众多典型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5.3指导学生创作幼儿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应明白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创作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才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舞蹈,然后进行严格训练。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舞蹈创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