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领域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领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领域

篇1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由韩国Money Today报社The Bell主办、融资中国联合主办的“2016 The Bell China Conference”。The Bell Conference在2012年首次成功举办,本次举行论坛为第五次。论坛每年参加人数规模达500多人,包括韩国政府有关人士、三星、现代、LG、SK等大型集团高管、重点金融机构高级人员等在韩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士。韩国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找出中韩两方实际性的合作以及投资机会,特别是让韩国企业/投资者深入了解中国各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以及合作/投资机会。宋清辉演讲分为四个部分,以下内容是前两部分: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来自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很高兴在韩国首尔与大家相识,我演讲的标题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新兴领域合作机会》。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中有忧

2016年2月份,2015年中国GDP为6.9%这个数字披露之后,可能包括在座的各位韩国经济界、商界同仁都感到了恐慌,虽然这种恐慌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数据只代表过去。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6.9%的GDP成绩单还是很不错的,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们可以发现,中国1975年GDP总值为3016.63亿元,而2015年GDP总值为67.67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这40年里我国GDP上涨了233.33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4.49%,这种高超增速几乎没有几个经济体能打破。

虽然资本市场的一些投资人士总是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指标,但中国政府不会再片面追求GDP的具体增速,只要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大势没有改变,他们都认为属于健康的经济形势。

韩国的有些同仁可能有时候不会密切地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但或许会关注中国的A股。目前,中国的A股里面的一些上市公司已基本上涵盖各行各业,因此中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情况可能能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我们从A股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和2016年一季报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整体上属于回暖态势,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复苏。

具体而言,第一点,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较为乐观。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已由2015年第三季度同比的-11.8%提升至第四季度的-11.1%,再提升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1.9%。第二点,传统行业发展乏力,新兴消费行业快速成长。以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新亮点。文化传媒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旅游、酒店行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7.6%。第三点,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表现突出。互联网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达105.66%。第四点,新能源汽车业绩开启“快跑”模式。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14年增长的基础上再次获得较大突破,2015年净利润增长147.83%。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十三五”期间,中央国家机关一半公车将是新能源汽车。

在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的背后,还有一些隐忧。2016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收入与利润的回升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持续下降的矛盾则说明,中国的企业正通过不断的资产扩张来维持收入与利润的增长,但是资产扩张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因此始终无法带来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据清晖智库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及2016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整体ROE分别为10.1%、9.8%和9.1%,呈逐步下降的走势。若剔除金融企业,2016年第一季度平均ROE则会突然降至6.5%,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ROE的回升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A股ROE的回升需要有效地去产能和通过改革带来效率的提升。

5月19日我从中国大陆来到首尔之后,在与韩国商界同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韩国商界同仁对刘易斯拐点、亚洲主要国家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有很深的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的经济学家,我谈一下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

显而易见,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已显端倪,主要表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枯竭和沿海用工短缺等方面,在西方经济学看来,进入刘易斯拐点后,中国的经济奇迹可能会结束。我认为,中国经济遭遇刘易斯拐点之后,传统增长模式或会难以为继,传统制造业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并对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带来一些挑战。当然,刘易斯拐点危中有机,它会倒逼转型升级。在转型压力下,中国各级政府正在采用土地、财政、税收等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例如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利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亚洲主要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模式上有何特点:

首先是日本偏向于满速度,但是对经济的冲击却比较慢,效果不太理想。日本的国内形势很复杂,脆弱的“安倍经济学”亦难从根本上扭转日本经济衰退趋势,若日本不能够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日本的结构性难题就仍然存在,结构调整也成为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关键。

其次是韩国偏向于激进的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不确定性也比较大,例如韩国出口减少、经济萧条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较大。我认为,韩国的结构调整要想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劳动改革、就业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调高经济增长的预期。

最后是中国的结构调整起到明显的效果。中国政府把增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并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向中高端方向进行结构调整,例如大力发展服务业,新经济的增长在明显加快等。当前中国“新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从体量来看,尚无法动摇传统经济的支柱地位,对传统经济、旧动能的改造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中国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仍对传统经济“情有独钟”,他们在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双重惯性之下可能会重新加大对传统经济的扶持,而放弃对“新经济”应有的支持。

各位可能都知道中国有一个热词,叫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改,可能是大家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解决的深层次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而不是政府调结构。

首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内在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用强力改革的办法去推进结构调整,减少低端和无效的供给,扩大中高端和有效的供给,藉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使其退出市场,使供给体系能够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中国经济当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国供给侧出了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中国的国民来国外旅游的时候,热衷于“爆买”化妆品、奶粉、净化器等等,而中国国内生产的钢材每斤价格与大白菜差不多,与此同时,特钢却需大量从国外进口,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一个重大包袱。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国有“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方式,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次,供给侧改革到底该怎么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的手段都只会让经济昙花一现,只有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病根”入手慢慢调养生息,才能促进中国经济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怎么改,在中国国内依然是很宽泛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五大任务可以简称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中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充供给短板等具体方面。

简而言之,供给侧改革就是对症下药,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期间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心,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变革的重点正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对中国经济“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注中国经济较多的韩国同仁可能会发现,自1981年以来,中国政府有过很多类似的提法,最近三年的分别是: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经济”;2015年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4年则提出了“引领经济新常态”。不同提法的共同核心都是创新和提高社会效率,同时,每年的提法对中韩投资者来讲也是该年度的投资机会。

第二、中国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的五大任务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供给侧改革投资机会而言,也可以从这五大任务里面去寻找。五大任务中,去产能被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其重要程度。

去产能使得煤炭、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并购机会增加,并购重组使得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提升。供给侧改革将是2015年、2016年的政策主线,其中化解过剩产能是重中之重。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借鉴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产能去化过程中的经验,胜算率较大。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去产能的不利影响也正在显现,例如就业市场压力增大,农业户籍人口的失业率上升,短期失业人员比重较大。据清晖智库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用工需求量萎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业、能源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大型设备/机电设备/重工业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0%左右。

去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房地产企业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仍有较大的投资机会,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会持续很长时间。中韩两国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和商业地产并购基金的形式,关注中国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带来投资机会。当前,中国许多传统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不良资产和商业地产存量资产的周期性机会已经显现。中国的去库存举措已经见效,房地产市场回暖较为确定。

机会总是与风险相伴。去库存过程中的最大风险,就是货币过度放松和区域性资产价格泡沫。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区别对待措施,如实施限购等,但事实上,靠楼市限购降房价很难,因为楼市限购增强了投资者的心理上涨预期。2015~2016年中国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大涨,并有蔓延至中国二线城市的趋势。

去杠杆有助于互联网、医药医疗、新材料、休闲服务等新兴领域的投资机会脱颖而出。根据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现状,潜在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股权融资领域的新兴业态。与此同时,去杠杆也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高杠杆延续了2015年股市高杠杆和2013年非标高杠杆的态势。债券市场杠杆高企引起监管层注意,监管不确定性较大,一旦去杠杆趋势形成,可能引发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估值下跌的压力。

降成本被列为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一,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改善它们的投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活力。也只有让微观主体有活力,经济才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动能。对投资而言,降成本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重要投资机会:第一,降成本可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第二,降成本将催生巨大的原材料替代和新增需求,从而给上游企业提供发展机会。

补短板就是给供给侧改革做“加法”,即针对中国当前供需失衡,补足供应短板和进行产业升级的现状,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增加有效供给。一只木桶到底能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是决定中国经济整体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却面临着一方面低端产品大量库存积压,一方面芯片、大飞机等高端核心技术能力却相对缺乏的困境,严重的供给结构失衡日益凸显出来,亟需通过扩大有效供给不上这块短板。

不仅如此,跟民生紧密相关的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现象也特别突出。由于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供给不足,不但老百姓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孩子们还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对中韩资本而言,中国国内的医疗、养老、教育、高科技、影视传媒等行业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因为中国的这些短板已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中韩资本联手是在造福人民。

韩国在国土面积上仅仅与中国的一个江苏省相差无几,却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韩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制造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三星、LG、SK、现代汽车等让“Made in Korea”丝毫不逊色于“Made in China”。贵国的造船、汽车、电子、化工、钢铁等领域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不断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和复苏中的日本制造业的双重“夹击”下,韩国制造业发展、增长乏力,面临着竞争力下滑的巨大挑战,亟需寻找新的发展战略。当“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创新3.0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度融合时,中韩合作一定能成为中韩两国国企业共赢的大舞台。

中国广阔的市场值得在座的韩国同仁期待。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已经把创新驱动上升到国家战略,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2013年起,中国政府就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的最大投资机会就集中在七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未来升级潜力非常巨大,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2025”才刚刚开始。例如工业机器人市场,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日本和德国差距很大,不足三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见中国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篇2

关键词:理财产品 大学生 经济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22-0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幸福安康,众多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数量颇多的一支特殊群体,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兴起了一阵理财热。但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有时不仅没有改善个人财务状况,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盲目投机危害性大,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理财产品较少,亟待开发出新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财产品。

一、大学生理财产品购买情况与经济知识水平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线上、线下发放136份调查问卷,我们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见表1),并进行频数分析,大致了解各理财产品选择的频数信息。

从描述性分析中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的占极少数。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多数大学生倾向于购买如基金、保险等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这一调查结论在数据“更偏好那种理财产品”中也能得出,约七成大学生会避免高风险,同时放弃高收益。

随着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新型渠道进行投资,传统渠道被代替的速度令人吃惊,仅有三成学生会通过传统渠道进行理财。

当今理财产品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理财产品评价平平,只有少数大学生比较满意。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风险高是其最显著的缺点,相对来看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较令人满意。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理财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来源较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实现经济独立的少之又少。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消费、恋爱消费占比过大,学习消费占比不足。三是消费不理性。大学生属于易冲动的群体,容易被广告或促销蒙蔽双眼,往往出现非理性消费。四是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理财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理财知识匮乏、存在不少理财误区。五是大学生对理财专业术语和具体操作存在着困惑。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136份调查问卷中,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与学生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的交叉表(见表2)进行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二)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的关系分析

调查显示:所学专业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生112人,其中80人购买与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财产品;所学专业与经济学不相关的24人,其中20人购买理财产品。经卡方检验,P值为0.08,大于0.05,两者无显著差异。说明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之间无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表3(见下页)为微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进一步对微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微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微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四)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表略)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三、结论与建议

我们对搜集到的数据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应分析、最优尺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学成绩和家庭环境对理财产品选择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各成绩段的大学生分别倾向于选择何种理财产品;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微经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两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大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衔接处的群体,暂时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理财的本金一般来自于家长给的生活费或在外兼职所得,故不会选择将很多资金投入股票等高风险的行业中。

(二)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二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基金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特点,证券则是以公司融资为目的,最早的证券是优质的公司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而向社会公众发行公司股票。二者都是属于风险性和收益性居中的产品,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多倾向于选择这两种产品。

股票投资风险高,投资技术要求高,成绩一般的同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将风险考虑在内,则倾向于选择股票。保险的基本作用是把个体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其他投保人,用集中起来的保险基金补偿个体损失,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小,收益也较低,故鲜有大学生选择。

(三)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对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有较大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有关,那么该同学从小就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包括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他们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直接效仿。而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无关,那么他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多的会是通过周围人的推荐,包括老师、同学、业务人员等,或者从网上获取信息,如果没有很强的理财意识,那么很可能该位同学就不会选择理财。

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行保险保障。在实现中长期理财目标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预期风险,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再好的储蓄理财方式都可能功亏一篑。

大学生应尽早做好保险保障计划,越早购买,风险规避越早、保障越高、费用也越低。如购买保险,它能改变年轻群体对于消费诱惑抵御力较差的弱点。

大学生群体数量不容小觑,建议金融部门设计、开发更适合大学生理财的产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商场现代化,2007(1C)

[2] 谭春兰.浅谈大学生理财.时代经贸,2016(3)

[3] 李健.金融学(第二版).2014

篇3

一、财政的本质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

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篇4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CFO年会”,我们拟定了一个偏于沉重的主题――“前转型时期的价值重塑”。正如我们在本届年会邀请函上所写道的那样:

“从宏观经济领域看,高能耗、高资本投入、高社会差异(贫富差异、东西差异、所有制差异等等)是过去30年来的重要经济特征;从微观经济领域看,低管理精细度、低持续发展能力、低资本社会化程度,是本土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显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经济学底蕴,即可推断出来,这三高三低的局面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如果任由这种资源效率粗放且社会摩擦系数巨大的经济模式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就会陷入近段时间屡屡被提及的“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后发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C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人临界,其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而另一条路就是迅速摆脱对投资拉动模式的依赖,借助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全面过渡的契机,促进就业和劳动力收入的快速增加,进而在15~20年内基本实现由全新升级的强劲内需所带动的消费型社会转型。

两条道路的孰优孰劣已毋庸置疑,而前转型时期的挑战在于,诸多“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已经初露端倪,要想摆脱越陷越深的局面,单纯靠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自身已经无法实现,因为其摆脱向下引力所需要的能量巨大,相当于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因此,来自宏观政策调整的巨大推动力,很可能会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最后法宝。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继承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快速化要求。宏观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体现,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坚守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需要深刻研究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准则,总体上看去,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有三大方面。

(1)影响我国经济主权问题决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含义即指技术与生产力目前都还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合作时,我国必然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端,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制约。

(2)对管理规则的影响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方面来看,这预示着我国之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都将重新洗牌,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得按照国际化的经济标准来制定,同时还需要为国际间的经济接轨而作出适当的政策贡献。是对过去封闭经济管理理念的全盘抛弃还是审时度势,将其中有价值的证明成功的管理理念进行保留继承,需要通盘考虑。而一旦继承之后,我们又要面临如何将这些理念进行发展的问题。必竟任何理念与模式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显得过时,因此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

(3)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方力量处于相互制约、向均衡化发展,从而最终使世界经济格局处于相对缓和,众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各国又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地紧密,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旦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混乱,其它国家也势发受到影响,当这种影响全面曼延开来时,就会造成整体局面的失控,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秩序。当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宏观经济的管理就会变得俞发地困难,也俞发地重要。要想抑止衰退的扩大化,那么就必须经济职能部门采取有效地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本国的宏观经济,从局部改善,进而改善整体世界的宏观经济局面。

2、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1)宏观经济管理的转型

历史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历经了两个主要阶段与一次转型,目前正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转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又将迎来一次实质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第二次转型。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转型将会是这次转型的主体内容,舍弃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政策有力引导为辅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家政府必须创造出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各种硬件,如不同的传媒与网络。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飞展,政府已在着手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所谓的地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中国政府的庞大,管理起来必然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建设电子化政府网络,实现了垂直化的管理反应速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层面进行统筹,任何地方的经济信息可以上网查询,而一个经济行政命令的下达后产生的效果,都可以尽快了解到。实行现代化与网络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政府网”体系,这正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将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及时应对新环境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的来自世界和国内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3)求发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的突发事件,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实际就是发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前兆,而对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经济体来说,突发事件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迅速,突发事件来之迅猛,影响巨大,比如之前的美国信贷危机,虽然开始仅限于美国,但不久就曼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也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一下滑,我国的制造业受到重挫,最终问题都会反映到宏观层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经济突发事件,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良性管理不可逃避的问题。面对这场危机,我国集所有力量,通过4万亿的建设资金来救市,而后各个职能部门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充分配合,这就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机制的培养。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时刻要作好应对措施,也就在制定相关制度,调节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面对突发事件,常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有过时的可能性,那么根据新经济体系来发展这些管理政策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存储基本利率,这些措施一般是遇到经济事件时,国家常采用的一般经济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比以往都要大,因此如何在这些固有手段内容上再继续发展,将它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解决的矛盾更加彻底,是当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经济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国家自身应对危机的准备基础。

3、总结

宏观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的变动影响到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在哪个时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工作重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家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篇6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重要性

1.完善国家关于预算管理的制度

合法、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是国家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的前提,从国家审计的发展、实施来看,审计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才建立的经济措施。实际上,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就包括服务于预算管理的展开,而国家审计工作的进行也是将政府财政收支作为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来看,审计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环节之一,为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功不可没。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审计部门不仅要对政府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计,还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政府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2.国家权力制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监督制度不可缺少。国家审计作为高层形式,将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出人民对政府经济情况管理的权力。因此,国家审计行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起着制约、监督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利用对财政进行审计的措施对财力的分配与征收进行制约与监督,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对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采取审计措施,确保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采取金融审计措施,对运作金融资金的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采取企业审计措施,对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进行制约、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保值增值;采用审计经济责任,对经济的决策、使用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保证有关部门谨慎行使资金的使用权。

3.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

国有经济企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资产产权被国家所有,国家将其授给企业,只有加强国家审计,监督国有经济企业的资产、损益等情况,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收益。但是,当企业能够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之后,国家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自主经营权力并给予保护。

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工作的任务不仅是对企业进行审查,发现其中的问题,防止营私舞弊,还要对被审计的企业进行客观评价,若发现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该及时给予解决。所以,国家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能够维护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促使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自治能力,真正为社会及人民服务。

4.间接调控宏观经济

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的目标直观关系到货币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审计能够对财税、金融等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激励他们正确行使调控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支持宏观经济调节政策的顺利实行,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

二、影响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因素

国家审计不够独立。随着财政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现阶段的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怼@?如审计结果的披露被限制、工作重点模糊、工作难度大等。尤其在实务阶段。经常会受到行政意志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审计任务、对象、政策都得不到有效落实,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审计内容不全面。现在人们对审计的要求已经不仅是查出违规问题、移交案件了,还要求国家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审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审计的内容十分片面,受制于传统的财政收支领域;审计工作不够深入。以往的国家审计工作将查错纠弊作为审计目的,一般就事论事,并没有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刻、系统地分析,更勿论制定有效的通用措施。审计工作不够深入,大局意识不强,导致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应对策略

改进、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保证独立性是进行有效、公正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所在。独立性重要包括:审计组织的独立、审计成员的独立、审计组织财政的独立。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比较大,能否合理利用国有资源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能否有效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应改革审计体制,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开展效益审计工作。重视政府的绩效是指就是对政府部门以及公营机构进行效益审计工作。但是,市场机制效益对于促进市场的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应该确保资金的最大化收益才能杜绝政府人员营私舞弊;实行审计经济责任,对权力进行进一步制约与监督。首先,要加强宏观意识,在对审计项目的选择上突出对人员的管理。其次,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对权力的使用作为审计重点。最后,应该找出经济腐败的源头,探究、治理、预防腐败根源,对经济领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与案件进行分析,找出政策上的缺陷。

篇7

关键词:虚拟经济 系统风险 经济安全

虚拟经济概述

从一般的意义上而言,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它以整个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并且以盈利为目的将投入的资本进行循环运作的一种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活动。虚拟经济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按照其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程度可以分为4种,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首先是股票和债券,这是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密切的一种证券,当实体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该公司证券的发展趋势较好,反之,其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威胁。其次是政府债券,这是以一种基于国家信用而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公司债券至少与整个公司的经营状况相关,随着实体经济的增值而增值,而政府债券通常并不存在自行增值的可能,而是作为政府需求的一部分被消耗掉。例如:兴建基础设施、办公行政费用等。所以,政府债券仅仅是因为国家的信用而保持着价值的增加,属于纯粹的虚拟经济。再次是各类资产支持证券,例如: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BS)、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BS)。这类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脱离程度相对很高,因为它本身所依托的资本就属于虚拟资本,所以,它完全间接脱离一切实体资本,只是以将来的现金收入流为基础,也属于纯粹虚拟化的一类资本。最后是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金融产品,此类产品风险极大,杠杆效应极高,并且只与金融资产价格或某类指数的涨跌为依据,其放大效应使得交易者无需拥有合同中规定的资金,只需要缴纳一部分比例的保证金即可进行交易,这是目前为止虚拟化程度最高的一类虚拟资产。

虚拟经济稳定性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经济系统内生的不稳定性特征直接导致了其自身运行的不稳定性,当今世界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大多是由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造成泡沫破灭而形成的,甚至可以说危机来源于虚拟经济。但是,也很有必要提及虚拟经济领域“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这是体现虚拟经济稳定性的最好佐证。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如果存在一个外在的货币冲击,那么虚拟经济的敏感性特征将使其不断调整资产的价格和交易的数量,此段时间金融资产的波动性会明显增强。通过虚拟经济的调整,这个外在的货币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其可能造成的威胁就会被推迟、减弱甚至是消除。从这个机制来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内在稳定的作用,虚拟经济就像是一个“稳压器”,它在实体经济遭遇不可预料的冲击时通过预先调整其价格和交易量来延缓或消除实体经济本可能担当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有必要使虚拟金融产品种类丰富化,极大地利用其缓冲风险的作用,防止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而造成的严重经济危机,分散市场风险。

基于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系统风险类别

(一)利率风险

这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指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名义利率的超常变化。在虚拟经济盛行的时代,利率的变化是造成投机者们盈利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利率上升,那么会导致对储蓄的需求增大,用于投机的资金减少,也就是购买各类证券的需求下降,根据证券市场供需定理,供给大于需求时,各类虚拟资产的价格可能下降,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大幅度的利率下降还可能引发股市的崩盘,继而出现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汇率风险

无论是中小投资者还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均可能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以谋取利益,当虚拟资产国际化时,汇率风险就成为一类重要的风险。汇率在套期保值、套利、互换等金融产品的运用上显得非常重要,一旦汇率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那么将会迅速危机虚拟经济的各个方面,引发整个虚拟经济的恐慌。

(三)通货膨胀风险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货币的贬值,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离不开货币这个核心。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投资于虚拟资产可能胜过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但是,一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伴随着纸币直线贬值而来的就是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

(四)政策风险

政策转向是投资于虚拟资产的投资者们无法掌控的风险,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整体环境对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家政策如果不利于各项经济指标的稳健运行,则会使虚拟资产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政策的经常变动往往使金融市场无所适从,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基于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一)实体经济盈利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实体经济自身经营者经营能力的欠佳,还是受经济周期中衰退阶段的影响,虚拟资产价格的上涨均受制于实体经济,尽管其传导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一般而言,一旦实体经济下行,其不良影响将会迅速扩张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资产价格波动剧烈,投资者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使投资者降低或失去对市场的信心。所以,实体经济盈利的不确定性是致使虚拟经济产生风险的基础来源。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可以说,投机是虚拟资本的本质特征,在虚拟经济领域,交易者们既可以用各类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转移风险,也可以基于投机的目的为自己谋取利益。一旦市场上出现资金实力极为雄厚的投机者,它就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间接操控资产的价格。惯常的做法是该投机者预期未来资产的价格会下降,那么,他将运用自己大量的资金购进此类金融资产,制造虚假的繁荣,由于该类资产出现大量的购入,其价格就会被虚假抬高,即出现了所谓的“资产泡沫”。所以,投机性也是造成虚拟经济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信息的不对称性

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根本上是有一定关联的,实体经济的冲击将会造成虚拟经济领域的相应响应,所以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实体经济信息的不对称和虚拟经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我国现行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各类财务数据的披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的直接后果是投资者无法对其经营或盈利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投资者所投资的虚拟经济产品的风险程度大为上升。而虚拟经济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投机者鉴别真实信息的能力不强,“跟风”现象很多,这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投机者所利用。所以,信息的不对称是虚拟经济风险的又一来源。

(四)虚拟经济领域的制度性风险

虚拟经济的风险治理主要是围绕信用来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努力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但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的创新是在降低短期风险的同时提高了长期的投资风险。一旦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或国际上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长期的收益无法保障,规模巨大的合约更不能如期履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制度性因素是造成虚拟经济风险的又一大诱因。

基于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经济安全机制

(一)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驾驭能力

面对系统性的经济危机,需要从虚拟经济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我国仍需大力发展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所以,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高风险就“因噎废食”,而应该提高对于虚拟资本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对风险的缓解和防范能力,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机制,尤其是要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率。总之,通过对虚拟资本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使其运行过程基本上位于掌控范围内,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避免整个经济陷入经济危机中不能自拔。所以,提高虚拟资本的驾驭能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如果我国的虚拟经济冲破国内束缚,积极扩张到整个国际层面上,一方面,能够充分分散非系统风险,也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充分分享世界金融市场带来的收益,实现互利共赢的格局。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稳健发展过程中,人民币汇率也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在一系列因素的支持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总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能够降低我国虚拟经济的风险,有利于我国虚拟经济的稳健发展,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发挥国家协调经济的功能并建立经济安全的预警体系

首先,可以建立成套的经济指标体系,确定各类指标的合理性范围,以便使虚拟经济位于安全的警戒范围之内;其次,对于大量资金流向采取全程的观测,利用此系统辨别虚拟经济流是否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旦发现不利于宏观经济运行或不稳定的因素,则立即分析其根源和传导的过程,提出有助于解决不稳定因素的策略;再次,可以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对于信用指标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其整改,降低因信用低下而导致的投资风险,这也是经济安全的一种预警体系。所以,建立各类经济安全的预警体系是防范和缓解系统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保障。

(四)国内与国际的协调监管

当今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早已经超出了本国的范围,所以,国际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国际间的相互协调,才能降低虚拟经济的风险程度,尽量避免经济危机的全球性传染。此外,虚拟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要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充分配置已有的资源,这就具有导向和节约的作用,还可以防范危机的传播,为我国经济的安全加上国内和国际性的双重保护。

结论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虽然其内在的不稳定性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虚拟经济同时也能成为实体经济的“缓冲地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由于遭受外部经济冲击而造成的可能的不稳定。此外,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价值体系能够产生较大及频率较高的冲击,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由虚拟经济而起,或者主要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社会价值关系的协调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稳定及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确保虚拟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坚决遏制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

3.许圣道,王千.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

篇8

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而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 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 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3、 稳定经济职能。所谓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就业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协调。这一职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在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政府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通过压缩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财政又可以通过扩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求来扩大社会总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财政上的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篇9

【关键词】经济领域 数学计量 数据模型 应用 分析

数学模型以及数序建模,是在以数据为主导的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也是其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预算以及数学计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应用领域进行模型的搭建,从而设计符合其领域内的数学计量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数据模型纪念性经济数据的计量。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要进行产出比以及数据的未来预测。因此,针对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就更加广泛。本文以不同经济领域的数据模式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分析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计量数据模型。

一、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经济领域中,由于其覆盖的方向比较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领域而言,其设计的经济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出比等重要数据。数据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经济的方向。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经济领域的数据,不仅仅能够掌握目前该领域的经济状况,更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数据模型就现代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其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针对不用经济领域进行分类,从而匹配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由于经济领域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而且经济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对于经济领域一定要进行分类和划分,例如可以针对经济领域按照生产型以及虚拟型经济领域进行划分,那么针对生产型经济领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而虚拟经济领域则更加依托虚拟数据的估算以及预测等。

其次,针对性的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需要从数学建模的思想中进行提取,从而根据实际的经济领域进行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中,需要设置数据输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输出的预算和测算。这在很多生产型经济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对于数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的预测,从而确保未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需求更为广泛也更加实际;在数据估测过程中,需要针对经济数据进行模型评估,从而进行模型设计。对于计量数据的模型搭建,具备数据的基础需求分析,并且根据高等数学的概率论内容进行概率估算,从而针对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设计。

二、经济领域中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分析

样本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评估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内容。那么,对于针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也需要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搭建,从而设计针对不同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因此,在应用方面,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领域,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模型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是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是可以并轨的。

第一,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样本分析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以往数据或者是估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经验数据的一种预测和估算方式。搭建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同时,主要依赖经验数据进行现有数据的预测。因此,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市场预测。也即是说,在未投身某一行业之中的时候,如何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行业风险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统计是某行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进行经济评估,通过评估数据来确定该行业发展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和现有的漏洞问题。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重点在于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为了保证现有经济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性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

第三,基于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评估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经济预测。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经济数据的估算,通过这些估算数据可以充分的展现未来该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必要进行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实际上可以针对经济领域的现有情况,以及未来的经济数据估算,来对某经济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的科学性来理性的进行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和估算,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分析,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测算等,这些数据的呈现,是通过长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而利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则是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测算,从而对现有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保证在经济领域内的长远发展问题。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领域内的科学标准与价值,在稳步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慰文,蔡福春,吴定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变系数问题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02):29-35.

[2]黄小芳,盛永祥,吴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钛白粉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研究[J].工业工程,2014(02):31-37.

篇10

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现任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董事会成员,在金融街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头衔和职位所带来的光环,而是他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特别是“金砖四国”概念以及分析框架的提出并经时间验证后,他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其言论可以影响全球资本的流动,甚至许多发展经济体,想方设法希望被他点名进入金砖国家的行业,从而获得资本市场的大量投资。

自“金砖四国”这一概念2003年以来,这几个国家的合成指数涨幅远超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使得他拥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高盛眼中的世界》就是他最具价值的总结,不仅有他形成“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故事,还特别论述了对以国家为对象的宏观经济,应该重视哪些关键性指标,以及他的分析框架和体系构成。

在这一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现象把握,还能真正掌握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洞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约束下,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其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在这种大趋势下进行理性决策:于国可以兴邦,于己可以投资收益。

更为重要的,奥尼尔对其这一分析框架进行了结果的扩展,并提出“新钻十一国”(N-11)概念,作为“金砖四国”的补充,其中也涉及成长型市场。奥尼尔高度总结性地论述了第二梯队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未来对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冲击。这一观点的诞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成为热门话题,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机会和认识。当然,“金砖四国”也将继续保持其惊人的增长速度。

实际上,经济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巨大来源,其核心是生产力,生产力受制于水平(技术效率)和规模(劳动者数量)。效率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过程,那么,短期来看,一个国家能有效率地组织并释放低劳动力成本的规模效应,就可以获得显著的增长,特别是相对于生产效率和资本投资一定的基础。

书中提到:“即便同样是发达国家,1980~2010年间,美国经济超过欧洲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劳动人口更多、劳动时间更长。美国人的生产率并没有高出多少,只不过美国工人更多,更勤奋罢了。”“金砖四国”的增长模式如出一辙,而欧洲的衰退,与其高福利、毫无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工作时间的衰减有重大的关系。

当然,在作者看来,除了劳动力之外,还有5个重要因素。

1.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一方面,应该是2%~4%的温和通胀和币值相对稳定的中央银行目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良好的公共财政政策,也就是政府债务可控。

2.强大而稳定的政治体制。这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俄罗斯(普京时代)、巴西(结束混乱的30年)都是典型代表。

3.对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也就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低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