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外阅读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激发兴趣可以促成阅读
不管什么方法都应从兴趣入手。兴趣才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渴望阅读,有阅读的欲望,才能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去阅读。只有自身想去做,才会主动去对知识进行了解、学习、研究。教师只有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时能够愉悦地、自主地接受语文知识。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故事的悬念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说到故事,人人都爱听,每个学生一听到教师要讲故事了,没有不兴奋、不积极响应的,个个都精力集中,迫不及待地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地诉说故事情节,能把学生带入不同的情感世界里。就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渴望大结局的时候,教师戛然而止,并平静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后面有可能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还得你们自己读原文。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已经准备好的相关读物推荐给学生。此时的学生早已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争先恐后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1.以身示范
很多时候语言不如实际行动。教师可以将自己和学生也喜欢的文章分享,绘声绘色地朗读,富有情趣地评讲,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更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谈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可适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及肯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以课内促课外
教师要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套拓宽、延伸课外读物。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运用、巩固、补充知识。
3.自我超越
教师的作用不光是传播知识,还应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句甜美的赞扬有时候胜过一句批评。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能够发挥他们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发光。
4.怡然自得
只有在自由的阅读时间,在没有特定阅读要求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处于放松的状态,开启思维,激感,对所阅读课外知识有所理解,有所体会,才能收获得更多。
二、好的方法有益于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所在,可如果学生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足以达到最佳效果。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强的阅读兴趣,可是对生动的故事情节也只是走马观花;还有的即便是读到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吸收和总结,更不会运用。显然他们都有对阅读的兴趣,但这种读书的方法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课外阅读的最初目标。既然想读书,就要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读书,体现课外阅读的意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学生在课内学习或是写作上的需要,选择性地阅读相关文章或书报加以利用。如学习了《生命的起源》这一课,学生完全可以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和地球、自然的关系,有目的地选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2.精读法
何为精读?就是对文章的相关重点、重要内容,集中精力、由表及里、逐字逐句地进行熟读的阅读方法。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就是每句先逐字阅读,以字为单位,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再以每句话为单位,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学生要想练好精读,就必须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正所谓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渐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要阅读的文章不出声、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不光要能够快速阅读,还要高度集中精神,能够对有用的信息快速处理、消化,并加以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不同的学生喜欢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决定是否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n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外阅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9-01
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师生阅读意识淡薄,不能激发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整体意识的缺乏。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注重完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利用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忽略课外阅读更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其次学生阅读意识缺乏。平时很少看见有学生端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不是写字就是聊天。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也是再叫了好多遍之后才勉强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举起手来。对待读书总是一副懒洋洋的不想参与的样子。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朗读水平下降,丢字,漏字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一斑。而回家的学生大多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更是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督促。对于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一种空谈。
现象二:学生可读书源贫乏,缺少方法指导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图书资源贫乏。据笔者调查,一般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的习惯,家庭没有藏书,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唯一资源库。除此之外,学生还缺少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书籍的自身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读书,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象三:学生课外时间缺失,缺少活动引领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切实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都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失的现实境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放学后要有一个小时用于乘车回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到家后因缺乏有效引导,极少有孩子来读书,时间问题成了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
如何真正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推荐读物方式灵活多变,激发其阅读兴趣。
推荐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也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读中有“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掌握好“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使学生爱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价值不可估量,但阅读的过程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通过正确的“选材、指导、反馈”,才能让每位孩子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作者灵动的思维,品味书中的意境,以读书为荣,从书中获知,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告别“灰色地带”,在“三原色”的共同作用下,迎来彩色的春天。加强平时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和平时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吧!谁知道哪块云会下雨?在自由阅读的王国里,我们不奢望走出鲁迅、巴金、老舍等大人物,但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一生体验阅读的滋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4
首先,在苗区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字、词、句是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苗区儿童从苗语过渡到普通话,从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积累的经验理解文中的词句含义,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达意思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加强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交际或习作中运用。理解汉语的语法,例如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类+大类”(或叫“小名+大名”)的类型,小类在前,限定后面的大类,像“桃花”、“梨树”,“桃”、“梨”为小类,“花”、“树”为大类,但苗语里的词序恰恰相反,大类在前,小类在后,“桃花”说成“benx ghueax”(苗音,词义为“花桃”),“梨树”说成“ndnt rax”(苗音,词义为“树梨”)。通过学习,逐步使苗区儿童由苗语思维过渡到汉语思维,又使汉语思维的习惯反过来影响苗语思维,融会贯通,互相促进,更加丰富。
其次,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以后,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兴趣,除了教材的课文以外,要选取一些贴近苗区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的课外阅读教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时教师可以找一些苗区儿童都熟悉的歌谣来让孩子们翻译写成汉语,激发兴趣。
第三,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小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苗区儿童受苗语发音影响,训练诵读时应该首先要求读得正确,不读错;接着要求读得流利,不拖拉;然后要求读得有感情,不平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文要让学生去读,而不只是老师讲。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要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练习时,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看边想。重复训练,熟能生巧,既要学生读懂文章,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加强背诵训练,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地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上,影响并规范了口语。
第四,在苗区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加强阅读方法的传授和训练。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苗语没有文字,苗区的儿童说话张口即出,说完就完。汉语有文字,课堂精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往往属于学生自主性极强的选择阅读。训练时只要求学生捕捉住关键信息就可以。课外书籍繁多,有些有用,有些没用,要教会学生用略读来多地阅读有用的文章,能得到关键信息即可。浏览则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具备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在苗区小学阅读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也十分重要。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语言文字材料的心理过程。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所读材料的意思。若不能自觉专心地分析思考阅读就会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酒肉穿肠过,佛祖也不心中留,毫不成效可言。阅读是一种与作者的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教学要根据苗区儿童思维特点与学习汉语的思维特点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例如,可以写读后感,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书本上作记号和批语。阅读动笔在理解消化作品内容和积累知识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篇5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研究的课外阅读主要指适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读物,是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求落实的阅读。我们学校和其他一些优质校一样,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学生阅读的量与质难以控制。
课程标准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通过课外阅读训练,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到的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阅读思考感受中获得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段特点推荐了一些选读和必读书目,并在期初等合适时间加以检测。但是,这样大的阅读量,且是课外完成的,难免有的学生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即使拿起课外阅读材料也是装装样子,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于是一目十行,跳着读;随便翻翻,随意读等情形出现,使学生阅读量与质大打折扣。
2.学生阅读方法能力缺少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习得方法的巩固和运用迁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抓手。但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读得怎么样,是怎样读的,获得了什么知识与能力,有什么实质性提高是很难真实有效检测出的。根据问卷调查和分析,学生阅读获得只停留在读了什么书,看到了什么故事,深层次的吸收,如语言积累、写作技法没有主动关注和吸收。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是建立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基础上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是学生在写作环节有内容可写的必要要求。因此,阅读活动需要老师组织、指导甚至督促。
另外,虽然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肯定态度,但是,平时学习时,还是重视课内学习。一旦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任务发生冲突,课外阅读就要让道。
二、课外阅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学习和训练之外,依据学生爱好和兴趣和阅读能力而设计的独立阅读活动,可以是书籍报刊等。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1.家校合作形成自主阅读的磁场。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质量提高意义重大,人文性对学生思想素养、品质情感,也就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语文老师要和家长交流,让他们认识到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建议家长陪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老师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并加强阅读指导。如《安徒生童话》阅读中,每周让学生阅读两三则故事,利用课外阅读时间让他们谈谈阅读收获,老师适当加以指导,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班级设立图书角,组织学生经常到阅览室、图书室阅读,建立班级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多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可以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每学期或者每个月都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多交流彼此喜爱的课外阅读图书,并与其他学生积极讨论,相互沟通课外阅读的经验及课外阅读兴趣,完善学校内的课外阅读管理体系,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之后,学生会喜欢上阅读课外活动的。但是他们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我们指导。因为,不少学生喜欢走马观花式阅读,不知道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因此,可以要求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仔仔细细读、圈点批注、好词好句摘录,理解、感悟体会阅读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指导阅读方法,还要注意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如学习《三顾茅庐》时,让他们谈谈对三国时期人物的认识,复述三国故事,摘取原文中有趣又浅显的内容,如“青梅煮酒论英雄”章节让学生读读、品品,谈谈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这样,学生懂得课外阅读应该怎么读;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动笔、标注、点评和记背一些好词佳句及精彩段落等。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不仅是掌握常规阅读方法,更要全身心投入阅读,联系自己和生活体验进行阅读,学会精读,读透读懂略读,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篇6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条主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虽然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许多学生并不爱看书,因为父母、老师的规定不得不读,只要老师看不见,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读书,即使捧起书本来,涉略面也比较单一、肤浅,多数女生喜欢童话事故,男生更多选择科普读物或卡通书。再加上课外阅读本身不易掌握,在校课时紧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校外,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不能很好掌握,而家长没有很好地了解课外阅读的要求,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存在一些误区,更谈不上有效地指导了,这些状况造成了学生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基于这些弊端,我们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作、说、读、写的能力。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 教师可以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二是班级可以统一订购一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让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
2. 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又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级每位学生,并张贴在班务栏内。
3. 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四大名著读物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儿童读本,指导写读书笔记,可以记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 课外阅读有利于小学生发展个性。要培养孩子的思想情操,提升孩子的素养和修养,开阔孩子的视野,塑造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阅读好的书刊。而整天埋于题海,不关心世事的孩子其个性往往比较忧郁、孤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扩充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使每位孩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课外阅读有利于提升的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在自己心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或学习的榜样,而老师、科学家、军人、医生、工程师等这些崇高的职业人士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或崇拜喜欢的对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认识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3. 课外阅读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
4. 课外阅读有利于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正面影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会将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们从课内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中去,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极好的互助作用。
5. 课外阅读有利于开发智力。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们的智力背景,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会更开阔。同时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问题思考时不会特别费力,他们会从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财富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比其他孩子多样。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思维也相对灵活起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来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使自己先成为一个热情的读者,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有能力指导学生,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拓展保驾护航。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 邢真. 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与实践[M]. 天津:新蕾出版社,2007.
篇7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因为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明确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同时也是不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课本为基础,带动课外的阅读,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身示范法。古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在每次读书后,教师都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这样,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以师道的示范性带动学生喜欢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引诱法。如果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对课外书并没有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诱的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印象,期望阅读。每周的阅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成语故事、经典名著等,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喜欢阅读。
3.赏识激励法。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读课外书的热情,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应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去每一次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荣誉评比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推荐课外读物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知,他们正是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的阶段。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推荐的课外读物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小学生过早地读内容复杂、语言深刻的文章,不仅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因此,教师在推荐书籍时,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2.推荐的课外读物语言要规范,生动形象。如果学生的课外读物语言表达比较流畅的话,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用普通话的习惯,减少方言和土语,以及不规范的语言影响。
3.推荐的课外读物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欢阅读故事性比较强的故事书,教师除了能帮助学生选择这种书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看历史和地理故事,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4.推荐的课外读物思想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和时代教育相适应。由于小学生的识别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识思想健康的作用。平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感情上对一些低俗的书籍抛弃。因为这些阴暗面的作品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每个学期,教师可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对学生进行评比。同时,教师还可与学生进行读书的交流,并组织与专家的面对面谈话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活动中提升自己课外阅读的品位和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室,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这样,学生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写作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对积累的语言学会运用。并且,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给予学生评价,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体会到积累语文知识有利的地方。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课外语言的积累,评价学生的语言。在班级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积极地对学生评价,从而给学生一个宽广的空间和平台。
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有关辅导型的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的选择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辅导性活动的开展,并进一步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帮助。通常情况下,教师能够通过朗读比赛和故事会的形式等,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同时,教师在为学生组织这些活动时,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使小组中的学生能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此外,教师还要以作文和出墙报的形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用这种方式评论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还可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精彩的部分、喜欢的地方,等等。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兴趣 方法 交流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83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都是能够明白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的意义所在,也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都是尽心尽力的。
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通常做法是先立足课内,然后适当地延伸到课外。在课内,语文教师往往会通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教授生字词,组织学生朗读,抓住重点段落着重示范分析或是加强阅读语段训练等等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做得很好。可是在延伸到课外,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就未必都能做得很好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认真地考虑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时空上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正视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指导方法上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从课内较好地延伸到课外才能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了,知道这句话的人都明白要让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任务有深入了解甚至是研有所得首先需要的是激发起他的兴趣来。可是在科技发明极大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教师如何才能成功地把学生从丰富的视听之娱的诱惑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安静的阅读中去呢?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首要的、效果最佳的当属小学语文教师的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了。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或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喜欢阅读的故事向学生做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完善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那么,久而久之,在这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身边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书虫”,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阅读小团体就会形成。
古今中外的典籍浩如烟海,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胡乱阅读是不可取的,这样会造成学生没有阅读目的,阅读效果低下的局面。所以,较好的办法是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做适当的延伸、拓展阅读。或者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近阶段社会热点话题甚至是热播的电视剧等引发学生相关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有短有长,其中会有不少中长篇的文学作品。这些中长篇的文学作品要么是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要么是时间跨度长,故事情节曲折绵长;要么是时代特征明显,社会意义深刻……所有的这些对于小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和基础来说确实是太难了。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悉心指导的。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方向上和效果上才能得到保障。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种方法是必须掌握的。
(一)把握住故事的线索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对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篇幅很长的作品,小学生如果没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的话就会出现看到半中间就忘了开头的现象,这样的话,对于阅读的质量甚至是阅读的兴趣都是有不良影响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从时间、空间、人物的经历或是人物的感情线索等来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精读和泛读是两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更多使用的是精读的阅读方法。可是如果在课外阅读中还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话就不妥当了,因为课外阅读的很多是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都精读的话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不够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办法。通常而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对读物进行泛读,对作品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行文的需要或是个人的喜好确定精读的内容。这样就能够相应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批注与心得相结合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说得有道理。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吸取文学作品的养分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持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而不是尽信书,唯书至上。只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敢于去质疑、去求证,我们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教与小学生批注与心得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在写批注和心得的过程中去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在质疑和反思中提升。
三、组织学生阅读交流
学生长时间地进行课外阅读,由此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是一个“读进去”的过程。但是,学生“读进去”的东西深度、广度如何,有没有遗漏,正确性如何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为了验证学生的阅读成果甚至是深化他们的阅读成果,小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活动。在阅读交流会上,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维和其他学生进行碰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的正确性就得到了验证,遗漏的东西得到了补充,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拓展。特别是在学生的感受、体验这方面,他们的个性化的东西在经过综合、比较之后会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提升。
在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活动的时候,我们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倾听,不要轻易地给学生下评语,尽可能地让学生把阅读所得的东西全盘托出。遇到学生有争执的时候做好必要的引导,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强加在学生的头上。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交流活动后对阅读的作品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报,2006.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
[3]朱小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1.
篇9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扎实,学得活泼。即使是不愿意学习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能够引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改变他们课内学习的状况也是有益的。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有趣、惊险、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的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例如:如《草船借箭》一文后,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国演义》。"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1.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2.1 推荐好书。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2 提示新书。提示新书可以让孩子及时了解阅读的最新动态。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近两年,《哈利o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培养孩子常逛书店的良好习惯,关注阅读动态,与时俱进。
3.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应加强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3.1 精略结合 。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略读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有信息检索的作用。
3.2 读思结合。思考能深化对作品的认识,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读思结合,一要注意发散思维,由此及彼。二要比较阅读。对内容相近体裁不同和体裁一样而内容不同的作品,以及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由此促使学生研究作品价值,思考作品意义,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3 读写结合。写读后感、心得体会、仿写、改写、缩写等都不失为好的阅读方法。我们要给学生讲清读写结合的好处,强调读写结合,再典型示范,榜样引路。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于2007年9月,对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1、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调查结果显示,165人拥有各类图书1426册,生均8.6册。胜金乡中心小学图书室学生用书18196册,生均12册。但是,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
2、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