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 有效性;聆听;欣赏课
《小学音乐课程新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美国学者艾伦在他的《怎有郎鸵衾帧分兴怠叭绻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他们都充分的揭示了聆听的重要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培养其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升其鉴赏能力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教学目标。
一、对于“有效聆听”的再认识
什么是“有效聆听”,是指欣赏主体主动聆听、接受音乐音响,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体验,获得美的感受。
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教育教学都非常关注有效教学。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也就提出了“有效聆听”。何为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新的知识或者掌握得好不好。从广义上说,是指学生实际学到知识后的进步和发展。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创编音乐,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音乐不同于语言,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去聆听、品味,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聆听的程度,决定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要注重“有效聆听”,实践“有效聆听”。
二、小学欣赏课中聆听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多样情境,提升聆听效益
欣赏课曲目较长较大,一节课的欣赏比较枯燥,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更加投入,充分激发聆听兴趣。一堂有效欣赏课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适合学生聆听的氛围。
1.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情
(1)美好的教学环境。美好的环境总是会给人美好的心情,美丽的教室环境同样能给学生给音乐课堂带来美妙的心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生机盎然的植物,童趣的布置,美妙的音乐,会让学生爱上音乐教室,爱上音乐课。给学生创设一种聆听的心情。
(2)多变的座位安排。新的多变的座位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他们会很开心。不同的座位与坐法会让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放松,这样才会静心去聆听音乐。
2. 给学生创设一种兴趣
(1)故事牵线,引起兴趣。在小学低端音乐欣赏中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些,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语言描述,将音乐与故事融合在一起,使孩子联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激发产生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教师对语言的调节支配,能让孩子感受体验到美、兴奋、难过,从而产生喜爱、欢乐、悲伤等情感。
(2)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对于现在的音乐课堂是一件不能缺少的教学工具。它带给学生的是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多媒体可将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通过图片、影视等手段告诉学生,让学生听有所想,看有所思,说有所指。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多媒体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乐曲和音乐形象的把握与理解。
(二)视听动相结合,提升聆听效益
1. 通过舞蹈、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参与,帮助孩子欣赏音乐。运动(特别是大肌肉的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支持的强化作用。所以可通过为音乐创编动作,利用动作理解音乐作品。同时,教师尽量鼓励幼儿创编动作,但也不要要求过高,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容易成功,从而更大胆地创新,同时获得自信。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春晓》,春晓共四句话,每一句话就是:夜来风雨声,(双手头顶挥挥)花落知多少。(双手举高做花瓣飘落的感觉)这几个简单而又符合乐曲线条的动作,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更能激发他们欣赏的乐趣。
2. 通过绘制图谱让视觉参与,帮助孩子欣赏音乐。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可通过绘画将音乐呈现在纸面上,从而可以反复的欣赏、观察。通过绘画帮助孩子充分的感受体验音乐。同时,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杜鹃圆舞曲》,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首比较大的曲子。特别是第三部分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舞蹈性,旋转舞动的3拍子的感觉非常明显。
3 - -│3 - -│3 #2 3│4 #4 6│5 - -│3 - -│
2 - -│2 - -│2 #1 2│5 4 2 │1 - -│1 - -│
师:听听小动物们一起在美丽的森林里干什么了?
(师合着音乐画图谱?学生边看边聆听!)
■
通过结合图谱的聆听,学生能够很自然地体验到音乐的流畅性和舞动感。并积极开动脑经为乐曲创编动作(大圆圈―转圈,曲线―左右摇摆)。
3. 通过语言引导,帮助孩子欣赏音乐。语言是有节奏、有高低、有情感的,作曲家在为一首好诗好词谱曲的时候都会反复斟酌这文字中的抑扬顿挫。如二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欣赏曲《加沃特舞曲》,该曲是荷兰音乐家歌赛科创作的。这首曲子笔者主要让学生感受的是音的高和低。
■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八度的高低关系还有音阶的三度关系。在乐曲的A部分反复的出现这样的音高概念,那么怎样来帮助孩子体验呢?
起初设计动作:图片一:拍 拍│腿 脑袋 腿0 0│
图片二:拍 拍│腿 肩膀 脑袋 0│
结果学生跟不上音乐,更别说感受音乐。于是就改,怎么改呢?加入语言?!
改进设计:图片一:手:拍 拍│腿 脑袋 腿0 0│
嘴:0 0│低 高 低0 0│
图片二:手:拍 拍│腿 肩膀 脑袋 0│
嘴:0 0│爬 楼 梯 0│
通过语言的高低,爬楼梯给学生一种上下高低的感觉再结合肢体的动作,很快学生就熟练掌握了。
(三)准确提问,提升聆听效益
课堂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初听、复听、分段听、完整听,每个阶段都有聆听的重点与要求。根据聆听深度的不同需要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聆听去发现。如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和第九课的欣赏曲《天鹅》《蜜蜂》,这2首曲子表现是动物,用音乐画出来的动物。设问:小朋友肯定画过很多小动物,你们都给谁画过?你们都是用什么画的呀?(引导)你们觉得音乐会画画吗?(设置疑问)
用这类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孩子一步一步的探索音乐,认真地去聆听音乐。
(四)不吝啬表扬,提升聆听效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表扬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学生则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尤其是低段的学生,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关注他,表扬他。
用放大镜来观察学生的聆听能力。音乐是时间空间的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只要学生不偏离整体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他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笔者认为坚持长期的正面表扬激励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
三、结束语
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走在音乐新课改的路上,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守着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教学现状,实实在在地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萍.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解析[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语言文字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积极主动性
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看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假如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哪怕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也懒得翻阅,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阅读缺乏浓厚兴趣。人在教室,心却留在了教室外面。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如果某教师班上的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查阅,那他变成一个充满激情的合作益友,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下面就如何“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来提高文化素质”这个话题,谈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借助于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读懂文意,能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从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重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认读习惯;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可能降到最低点;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积累词语的同时提倡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认(识字)是读(读书)的起点,认读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了进入阅读世界的基本条件,先走到门里,然后才可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必然是低年级阅读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以前三本教科书,都专门设置了“识字”板块,书后附有400~800字的“生字表”;大部分课文都随字注音,并以“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背背”“读读说说”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每项内容都配有优美的插图以扩展思维空间。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点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更多的记住终身阅读的必备知识。“不认识”“读不懂”何谈兴趣?在具体操作上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迈入书面的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中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全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渡过认读这一关。首先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同时要进行意义整合,能分清句读。然后动用发音器官,读清课文语句、捕捉到语言信息。最终实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的目标。阅读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轮廓,能有粗枝大叶式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再造想象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掘动力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没有学习期待的行为,就缺失了行动力量的源泉。如同大海里失去航标的船只,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已经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预设疑问:(1)“牛、马、鸟能四海为家、走遍天下,植物能吗?”(2)“植物要离开妈妈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些有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很快明白了种子传播的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感到生疏而无趣。可预设疑问:(1)“听说过4・16韩国客轮沉没事件吗?事故发生后船长和船员是怎样逃生的?”(2)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同样发生了沉船事故,哈尔威船长以及它的船员们是如何对待乘客的呢?”对于媒体热炒的事件和与之反差极大两队船长、船员之不同作为,学生对其结果求知的阅读期待是非常强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动力源泉,我们采用了设悬念、置疑问等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适时加以过渡引导以活跃其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让阅读过程不断深入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通过语言文字的再创作,调动阅读原著的积极主动性
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的形式感染学生,使他们熏陶于优美的具象世界当中,区别于严密逻辑推理的数理教学。学生参与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把呆板的语言文字以表演、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光影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创作欲。进一步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诗二首”,小学生对的丰功伟业了解得不够充分,更难体会到艰苦的经历。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丰富的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容易失去体味诗词美感的兴趣。我们先设计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观看有关的影视作品、参观英雄纪念碑和宣传画片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这本教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阅读文字,老师用了八幅图画展示李白“率真・傲骨”“剑魂・月影”的鲜活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在画面的构想,景物的取舍之间,学生对阅读内容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一改被动阅读的局面。
四、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篇3
乡土音乐文化的内容、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在课题实施之时应重视“乡土音乐”资料收集,可利用平常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等。参与人员可由教师或学生到各地走访邻里乡亲、民间老艺人、民间文艺团体及文化馆工作人员等。搜集方面可根据县城乡土音乐的特点进行。如连城童谣、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客家十番音乐、民俗活动中十番锣鼓的演奏技巧及锣鼓经、在申请世遗中搜集到的各种连城特色的文化遗产等。在形式上,可走访个人、可参加民俗活动、社区活动、观看文艺团体演出、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等。如在该县文化馆活动场所(每周三、周六晚上)及各个民俗活动(如游龙游灯、走古事、庙会、祭祖、还愿、做寿等)深入了解十番音乐,通过观看连城木偶剧团在本县城的各个演出活动(如正月十五的文艺演出),了解和学习木偶表演艺术。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如到连城芷溪观看“游花灯”并进行录像,了解了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及它在我县民众活动中的运用。到连城隔川观看客家十番演奏会,收集了他们演奏的录像二十八首,到连城莲峰镇东街社区参加十番音乐表演,收集他们演奏的十番音乐曲谱及多首演奏视频等。
二、选择课程资源,改编“乡土音乐”
选择改编适合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索乡土音乐的兴趣。乡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乡土音乐都适合学生。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精挑细选,合理挖掘优势,筛选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把内容扩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可与游戏相结合,使小学乡土音乐教学成为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和文化背景。如童谣――《灯盏糕》、《上冠豸》、《捉迷藏》这些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易学便记,可边玩游戏边朗读,学生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学生感兴趣具有教育作用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引导儿童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西门豹》、《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具有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萤火虫》中,押韵的儿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读书要用功的道理,《植树歌》是教育孩子要爱劳动。这些资源既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
第三,改编适合学生学习、表演的素材。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只不过这些音乐文化资源有的不适合我们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艺术的处理改编,并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让这种“乡土音乐”带个面具出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达到了传播“乡土音乐”的效果。如一些木偶剧,它的唱腔是采用闽西汉剧的唱腔,里面的唱段大部分都音域较高,不适合小学生,我们把它改编成旋律流畅的汉剧小调来演唱,便于学生边唱边演。
第四,编写出具有长效的乡土音乐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此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包括教科书、提纲讲义、教学参考书等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阐述中明确:要重视音乐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过程与方法中要求:要重视探究,要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于我县乡土音乐教材编写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可行性与开放性,突出培养兴趣,让传统与现代视野结合这四个原则。乡土音乐资源在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有一些音乐很难用谱例教唱就能完成,我们在编写时是从多层次去考虑的,如客家十番音乐编写入教材时,根据它是器乐演奏的特点主要是以欣赏为主,童谣与山歌我们可以教唱,并且可以改编创作,提线木偶戏可以欣赏及实践来完成。
根据以上几点,我校教师编写出了《莲韵乡土》这一既具有我县乡土音乐特色又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乡土音乐课常态化、课程化有了保证。
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让“乡土音乐”扎根
(一)营造氛围
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乡土音乐的熏陶。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学校的广播、专栏、黑板报、校级报纸“小莲蓬”等营造氛围,便于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熟悉靠的是多听。校园广播除了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乡土音乐内容,还专门在每周二和每周四的大课间活动时间播放乡土音乐内容,有些是学生学唱过的,有些是欣赏过的,经过反复播放,学生对乡土音乐更加熟悉,更热爱演唱乡土味浓郁的家乡歌曲。在我校的校园宣传专栏、校级报纸“小莲蓬”上还经常有乡土音乐的课题活动报道、演出活动剧照、乡土音乐介绍等,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触乡土音乐文化。
(二)立足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音乐课堂是乡土音乐常态的、适合本土学生教学实际的、具有时效性的教学途径。应注重每个课时教学的研究,把课题实验真正落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探索本课题的教育研究。它可以是专门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穿插在音乐教材中进行。如在上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童年的回忆》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没有看过木偶戏,如果有就可以叫学生来说说当时的感受及对它的了解,并让学生观看视频:提线木偶课本剧《狼来了》、《寒号鸟》等。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京韵》时,教学内容要求介绍京剧的各行当,我们便在让学生了解了以上内容后增加了木偶剧的行当介绍,对比记忆让学生了解得更加清楚。我们从二年级着手,在教学中结合音乐教材进行“连城童谣”的教学。如第一单元为《春天来了》就加入了春天郊游《上冠豸》这个童谣进行教学,第二单元为《难忘的歌》就加入了没有零花钱买《灯盏糕》的童谣,第三单元为《童趣》就加入了《捉迷藏》这个童谣进行教学。
在校园及音乐课堂宣传的基础上,学生对乡土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许多学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兴趣,于是学校在 “周三快乐50分”成立校本课程“提线木偶班”及“连城音乐”班。因木偶有一定的重量及高度,周三快乐50分提线木偶班,由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在班级成立后,我校音乐教师不仅自己搜集提线木偶戏的各种资料进行教学,学校还聘请了县木偶剧团的骨干到我校教学,有木偶戏文化艺术特长的教师参与指导、学习,课前认真设计好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如木偶),课中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使学生掌握了表演提线木偶的技巧。在课中还不时地请“木偶书法”表演大师李明卿、华南虎木偶倒写书法大师吴景荣为学生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表演技巧。
(三)延伸课外
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指导学校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师的职责,要制定每学期、每年的全校课外音乐计划。乡土音乐课程不仅要在音乐课堂中教学,课外活动更是不可缺少的平台。
社会、社区是大学校、大舞台,号召学生走向社会,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向邻里乡亲、民间老艺人、文艺团体的著名演员等了解连城童谣、提线木偶戏、客家十番音乐、客家山歌,经常观看文艺团体在本县城的各个演出活动及民俗活动,延伸课堂学习空间。如:我县经常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举行民俗演出活动,那时必定会有各类乡土音乐的参与演出,学校便通知学生,请家长带他们去看,而且要让每位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等等。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后,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组织排练出一个又一个的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有了一定的舞台演出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见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及团队精神。如我们排出的偶狮表演、木偶课表剧表演、童谣、山歌演唱等乡土音乐节目,不仅各个节日在我校演出,还“走出去”带领学生到福利院表演,参加市、县的文艺调演、省的曲艺大赛等,获得了省、市、县奖。让学校学生亲身感受乡土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浓浓乡情,让更多同学喜欢上乡土音乐,让乡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篇4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是陈述的方式。
如,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练习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练习5: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第十二册《三打白骨精》练习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这种方式多采用陈述的语言来交代知识,提出学习要求。它是以编者为本,由编者决定学习内容,而非以学生为本。语言的趣味性、可读性不够,用语过于拘谨,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也采用了讨论这种开放的表达方式。
如,第六册《水上飞机》“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如果让你来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第十册《望月》“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第十二册《夜晚的实验》“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种方式将具体材料和问题展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讨论式的表述方式基于学习者为主体、为中心的思想。内容的呈现和安排具有点拨和诱导的特征,即使较难的问题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参与、观察、分析和感悟来得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设计,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如,第四册《蜗牛的奖杯》“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第五册《蒲公英》“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
第十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比较扎实。
我们研读教材,绝不能抛开课文后练习,或认为它只是课文的副产品,作为一种补充检查,而要把它与课文合成一个整体,去悉心研读,把准编者意图,让它真正发挥实效。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课文后习题,强化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陈述式为问题式
苏教版教科书中许多习题都是用了陈述式。如,“读一读,再按笔顺描红”“读一读,说说下面笔画的名称,再按笔顺描红。”“按笔顺描红。”“读读,抄抄,再听写。”“读一读,再说说带点词的意思。”“读读下面的词语,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学时,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呈现,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1
二年级下册《小池塘》第二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偏旁的名称,照样子按笔顺描红。”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生字: 只 边 阳 红 吹 波 姐
指名读题目,提问“这些生字谁能读正确?哪些字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只、吹”读翘舌音;“阳、红”读后鼻音。)
提问“下面的偏旁分别是什么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4个偏旁。)
提问“谁能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它们的笔顺是什么?”
指名回答。
提问:“写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姐”的‘女’字旁要长而窄,第三笔横改提;“阳字的‘双挂耳’要写的向上一点。”)
学生描红。
教学片段2
《水上飞机》一课课文后练习要求用“渐渐地”造句。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谁能说说‘渐渐地’是什么意思?”
在黑板上板画小草,引导学生说:“春天来了,怎么样?”
学生很快造出: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地长出来了。
老师又画了地平线、山和一个圆。问: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将圆想象成初升的太阳、落日、月亮等等,然后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老师接着又引导:这个小朋友叫小明,他一年级转来,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三年级了,成绩好了,用上“渐渐地”说话。
最后自己练习说一句话。这种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将“渐渐地”一词的意义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有效的铺垫和引导之下,学生再进行造句便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教学片段3
如《看》一课,要求背诵课文。指导背诵第二、三段重点段落时,就可采用“问题引读法”引导背诵:公园里的好看吗?――颜色有哪些?――开得多吗?――怎样生长?――看的人们怎样?――爸爸怎么说?学生在回答逐个问题时,就能完整地背诵课文了。
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有的是封闭性问题。如,“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
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它是有效提问带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堂对话的一大屏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什么”、“为什么”、“以什么方式”“你怎么知道”之类的词作问题的开头语,为学生开创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的机遇。
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交流:哪一种恐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课文是怎么介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雷龙
课文是怎么介绍雷龙的大的?
出示大象图片:
同学们,一头大象一般重5吨,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大约是――吨,真是个――。
课文把雷龙和大象做了比较,这样就突出了雷龙的大。
你们听过打雷吗?(播放雷声)课文把雷龙发出的声音比作――
这里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到雷龙的大。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很大?指名读。齐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关键词句,通过图文等知道的。
小结:课文介绍雷龙主要运用了做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图和文章的关键词句来理解它。介绍其它恐龙的时候也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发现它们。
梁龙
课文是怎么介绍梁龙很长?
出示梁龙的图片:
二十多米相当于我们教室长度的三倍左右――课文还把梁龙比作移动的――,真――呀!
师:课文运用了具体的数字和打比方,把梁龙的长生动地表现出来。谁能通过朗读,体现这一特点?
剑龙
让学生围绕前面的问题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剑龙,它的背上有――,尾巴上还有――它就是用这些武器保护自己的。
三角龙
出示图片:三角龙共长了――,一只长在――,另外两只――,每只都有――,真是令人――。
师小结:课文介绍剑龙与三角龙的时候,运用具体的数字,使我们对恐龙剑板、尾刺的数量,角的只数与长度了解得更加清楚,知道了剑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三角龙如何叫人害怕。
谁能读出这两种恐龙的特点?
三、变复杂性为简单化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有的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如《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小草和大树》“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类问题往往涵盖面比较大,由于学生的智力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辅的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拾级而上。才可能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如果直接让学生回答,很有可能将学生问哑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促进学生思考、探讨:①“许多园主”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②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里?③格罗培斯为什么要求在乐园里撒下草种?④他是怎样想的?最后再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这样,将复杂点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这些辅的问题都为解决母问题服务。将问题化整为零,学生各个击破子问题,再聚零为整,就能够完整而有条理地回答“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
《诚实与信任》一课课文后练习“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在教学时启发学生首先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给文章定题目。教学中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接着启发学生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课文是以主人公‘我’的品质为题的,如果要更换新的题目,你能给它换个什么题目?换题目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一句话触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发言踊跃:
“可以赞美主人公的品质为题――《诚实的心灵》。”
“可以主人公的话为题――《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可以发生的事件为题――《车祸以后》。”
“可以主人公良好品质的见证为题《一张小字条》。”
当一位同学说“可以《人与人之间,诚实比金钱更重要》为题”,立刻有同学评价:“不行,作为文章的标题应该简洁、醒目,你的题目太长了!”还有一位同学认为课文的题目“平板不行,应该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让别人有一种想读下去的兴趣”……
四、变开放性为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中半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占多数的,但多为局限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内运行的问题。例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课文后练习要求将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望月》的课后第5题要求同桌背诵有关山或水的古诗。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同,开放性的问题应该考虑升级,从学科课堂教学到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这样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突出“活动”,进一步体现多元元素,进一步提升问题解决的真实性、有效性。
如,《半截蜡烛》课文后练习要求将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在教学时,这个活动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
篇5
作为学校课改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可在尊重教师自身条件和主观愿望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方式,努力让教师将内化的理念外显成行为,助推教师渐入课改佳境。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工作实践为例,浅述扎实推进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有效途径。
一、 专题攻坚:充分发扬民主,让理论与实践落地课堂
写真镜头:星期一下午,至德小学五六年级组十四位语文教师正聚集在一个小会议室里,针对当日上午五年级汪萍和檀英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这两节研修课进行研讨。他们着重围绕两位教师教学中“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展开深入细致的交流。除了帮助点出少许教学缺憾之外,同事们基本认可两位教师的课堂表现,认为她们成功汲取和传递了“正能量”,在课堂上很好地体现了近期专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比如,能指导学生读有层次,读有坡度,读有指向,读中随机激励评价,等等。“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就是他们这次课例研修的专题。
自开展专题研修活动以来,至德小学的教师们开始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尤其是围绕专题,将教师“家常课”的课例与理论学习相印证,使枯燥的研究活动变得生动起来,教师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向全体教师征集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难点议题,并组织人员筛选提炼出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系列探究话题,我们将其简称为研修专题。例如,曾经提炼出的全校性研修专题有:如何帮助学习共同体的小组长当好小主持人,如何在教学中科学使用“积分”奖励措施,如何应对展示课教学中的冷场等;语文学科研修专题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解读文本”、“读的指导方式和策略”、“随文练笔技巧”等;数学学科研修专题有“巧用身边资源替换教材中例题”、“数学课的提问技巧”、“如何指导学生在结课前汇报学习收获”、“借助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等。由于这些研修专题“小”而“实”,便于研究和攻坚,又因源于教师的民主推荐,所以比较接“地气”。
专题确立后,各学科组召开会议,按难易程度和缓急性质商定好有序的研修“路线图”,并将全校性研修专题纳入其中。接着,按“规模适度、学段同修”的原则,组织同学段教师围绕阶段专题目标开展集体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由本学段教师或组长推荐选择,包括前沿理论、专家文章、名家教学实录等。
理论学习只有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才能激发活力,理念只有“落地”课堂才能充满张力。各学段组紧扣专题学习落脚点,让每人拿出一节常态课,作为原生态课例供组内研讨。无论是组内磨课、上课,还是评课,每位教师都认真对待,坦诚交流,最终在集体努力下攻坚克难,获取经验与成果。
学校还引导教师勤于积累,及时将学习和研究收获整理成文,以随笔或论文形式发表于校园网站博客、校刊及有关杂志,供大家分享和借鉴。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实践与反思水平。
二、 观诊课堂:借力外援,针对教师课情开出“良方”
写真镜头:3月中旬,至德小学邀请了县市有关学科教研员、兄弟学校特级教师和省级教坛新星组成的18人专家指导组,分成六个小组深入语文、数学、综合学科课堂听课,然后召开座谈会,与授课教师对接、沟通……通过交流,小张老师认识到今后可继续发挥自己教学语言简洁、风趣等优势,但在对学生阅读体验与语言训练方面还要引起足够重视;小林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规范,层次清晰,但需在数学生活化与情境化上下功夫,并在专家指导下学到了几个管用的招术;小占老师说,自己以前上课时课时目标不明晰,有些随意,现在被专家点中要害,自己明白该怎么进行目标定位和落实了……
要想持续推进课改,必须全面了解教师的真实课堂教学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了“把脉”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查找问题,并开出“良方”,对症“调理”,学校借力外援,特意邀请了专家组来校进行观课诊断。专家组先认真听取各学科教师的常态课,然后及时面对面与其交换看法,提出建议,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上课教师则虚心听取专家和同伴意见,厘清模糊认识,寻求突破自身局限的良策。
学校通过诊断课活动,剖析教师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拿出集体和个人的改进意见,帮助教师反思进步,弥补不足。与此同时,活动中梳理发现各学科组、各学段组集体和个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校大会领导层的赞赏激励以及校刊专版的宣传推介,使每位教师都因自身优势的被发掘和被赏识大大增强改变和优化自己教学行为的信心与决心。
三、 同课异构:比武练兵,校内外常态开展激情碰撞
写真镜头:5月10日上午,至德小学一行16人来到池州市石台县实验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校四位语、数教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海底世界》与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两校均安排了各自教研部门负责人、部分学科组长及年轻教师代表参与听课。做课教师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说课等活动,经历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对比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质,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勇于暴露自身的不足和缺憾;听课教师则对比分析,畅所欲言,有的赏识激励,有的委婉批评,也有的率真直言,生发出浓浓的学术争鸣氛围。
同课异构,以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的教学形态,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的研究案例。同学科教师能从比较鉴别中获得认识与启迪,帮助自己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活动已成为至德小学常态化的校本教研平台,学校、学科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拿出指定课题,让校内中青年教师相互开课PK,以吸引众多教师热情参与观课议课。
不仅如此,至德小学每年还组织一次人人参加的同课异构考评课活动,由同学科同年级组集体自主申报时间和课题,学校组织力量考评,并将成绩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职务和岗位聘任方案之中,意在引领教师扎扎实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和懈怠。
从校内勇敢走到校外,与他校教师同台竞技,则更能促使教师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练就过硬的真功夫。最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共计60余节次。每次“打擂比武”后都围绕学科阶段研修计划和主题,分组举行现场辩课会,参与做课、听课的教师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各抒己见,进行亮点捕捉、理论思辨和操作反思。
校内外同课异构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引发了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智慧碰撞。在教学疑难的探讨中,在教学技艺的切磋中,在成功经验的分享中,促进了教师学科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 开放课堂:“晾晒”家底,在挑战中实现自我超越
写真镜头:4月26日上午,至德小学吴孝芳、胡吉全等四位教师在学校多功能厅上语文、数学展示课。来校听课的有县教研室所有教研员、全县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县内外兄弟学校教师代表,共计两百余人。评课专家与代表在热议交流中充分肯定了四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认为他们的课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亮点多,气氛活,效果好;同时也有人对四节课指出了值得商榷的地方。做课教师与本校听课教师或真诚倾听,或认真记录,或微笑赞许,或点头认同……
这是学校举办第五届教学开放周活动的一幕场景。学校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开放周主要是向兄弟学校开放课堂教学,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大规模的开放课堂上登台亮相,“晾晒家底”,既可以展示自我,又可以磨练胆识。与此同时,上课教师还要勇于接受大家的“品头论足”,甚至批评指责,在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华丽“蜕变”。
另外,在每届开放周活动中,我们还邀请本地市的名教师来校做课,做报告,现场互动,分享智慧成果,引领和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篇6
Lingling’s uncle told us not to worry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Unit 2,本课的课型是阅读和写作课,课文内容通过Sally浏览武陵源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的经历展开,体现了真实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陶冶情操,同时唤起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语言上体会间接引语的用法。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① Tell sb to do sth/tell sb not to do sth.
② To find out what it was.
2、能正确使用下列单词:rock, soldier, area, wake, wake up,tent, view, top, path, plant, pull.
3、理解下列单词和词组:cable car, waterfall
语言技能目标:
① 能听懂描述旅游景点的文段;能抓住听力材料的中心和细节信息。
② 能根据题目预测文章内容,能读懂介绍旅游景点和旅游经历的文章;培
养学生预测上下文和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③ 能根据所给事实性或描述性信息介绍武陵源国家风景区。
④ 能叙述自己的旅游经历。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及时反思。
文化意识目标:
加深对我国自然风景区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具体运用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es: reported questions and instructions.
2、 英文书信的如何开头和结尾How to start and finish a letter.
3、 如何来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Try to write a favourite place.
我先采取图片导入的方式,通过引入新知识—阅读文章—模仿写作这三个主要步骤设计的听、说、读、写、练等一系列活动来突破教材重难点。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三个学期的初中英语学习后,掌握了约词汇量1100个,短语和固定搭配180个。学生能够听懂简单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理解大意,并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够模仿范例写文章。
三、教学策略
1、归纳和整理英语与汉语在书信书写格式上的差异。
2、给一段文章能判断是事实性还是描述性,体会这两种描述的优势。
四、说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Play a piece of music about Jinhua.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ere I’m from and what my hobby is. After they get the right answers. Ask some easy questions, eg: (1) Have you ever been to Bailongqiao? (2) Is it a beautiful town? (3) Where else have you ever been? Then tell them my pen friend Sally likes travelling very much. She has traveled Beijing. Now she is in Wulingyuan.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为引入和学习新课铺垫。
2. Brainstorming
We have known lots of beautiful sceneries in China. Such as Beihai Park, the west lake ,xianhua mountain etc.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se sceneries try to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Ask the Ss to use the learned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n write them down. See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words is the winner!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谈论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活动又增加了合作性和竞争性,在写词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词汇,如:rock\tent\top\path\plant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词汇,因此本活动的教学很有意义。
Step2. Reading
1. Pre-reading
Show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on PPT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After that choose the right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设计意图:通过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Listening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wo parts. 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nswer four easy questions. (1) Where is it? (2) How large is it? (3) What is there to see? (4) What’s it famous for?
Next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check five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Sally heard a loud noise when she was Sleeping.(T);(2)When the bear saw us, it went back into the forest.(F);(3)Sally took a cable car up Mount Tianzi.(T);(4).Dongti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F);(5).Form the top, they had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lakes and forests. (F)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内容长,将课文分为两部分来听,让全班同学听第一段的录音后回答问题,然后听后面两段,再完成精心设计的True or False问题.这样缓解学生听的难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3.While-reading
分组仔细阅读。完成书本活动2、4、5的问题。
将全班同学分成6小组,专家组每组抽取一段课文的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而挑战组则让学生自己编写问题和答案,问题的设计要源于课文,同时也要高于课文,每组以能准确答和问为基准得分。(如果学生基础好的话,可以增加课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师可先设计好若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补充。)
Para2,Questions:
1. how can we say “ as if ”in English?
2. What things worried her on that night?
3. Where can you stay?
4.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Para3,Questions:
1. what’s the meaning of “A cable car”
2. why did Lingling’s uncle tell Sally not to touch a plant?
3. Was she happy with her trip up Mount Tianzi? Why?
4. What other dangers were there during her visit?
5. What did she see and do on Mount Tianzi?
设计意图:本活动所设计的问题有些不是在原文中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读者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来的,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既要重视语言输入也要重视语言输出。在完成活动时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3. Retelling
Using the given information about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in part6.
设计意图:本活动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并用课文所提供的information将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Step 4 Discussion
Ask the students “Is it right to pull a leaf off a plant?” Then discuss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n’t do when we are visiting a place of interest.
After they finish discussing, show them some guide’s tips and tell them we should get on well with the nature.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将课文内容进行深化,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Step 5 Writing
As we know, Jinhua is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Now let’s introduce it to my pen friend Sally, because she wants to visit jinhua this summer holiday.
Eg: Hello! Everybody ! Today we’ll introduce _________to you . It is in _____.
As travellers, you can ______,but you can’t __________________.
I think you’ll have a good time here ! Welcome to 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
Step 6 homework
A / An ________ trip
(exciting / interesting / wonderful / unhappy / sad unforgetabl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om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did you feel there ?)
五、教学反思和启示
1、在阅读问题设计时分三大类(由最简单的直接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True or False Questions到较容易回答的wh-Questions延伸到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兼顾到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层面,让每位学生都有积极发言的机会;
2、Discussion步骤的设计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敢于也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达到了在使用中学习英语的目地;
3、写作步骤的设计注重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通过课文的复述和在旅游中注意事项的讨论,自然的过渡到对家乡金华的介绍,能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看到家乡的美;
4、在导入设计时显的较为仓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始时课堂稍显沉闷;
篇7
一、合格教师——优秀教师
1988年8月,带着师范老师的殷殷期望,怀揣着自小就有的美好梦想,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需步行半小时到达镇上),两排墙壁斑驳的教室,十来位老师,大多五十多岁,由于当时缺数学老师,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位数学老师。这就是我教书生涯的开始。面对始料未及的艰苦条件,我第一次质疑了:这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吗?我失落、惆怅,并开始逃避,每周五上午就回家(那时周六要上半天课),周一下午才返校,不愿在学校多待一分一秒。可是每当返校看见孩子们期待的目光及灿烂的笑容,甚至是欢呼声“李老师回来啦”,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望着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我醒悟了。经过苦苦挣扎后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不能误人子弟,不管对孩子还是对教学都要尽心尽责,这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于是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课后经常带他们做游戏或出去玩;我成了“杂家”,除了上数学课我还兼着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我和孩子们之间有个约定:只要数学课上认真听讲了,想上什么课都行。他们怎么学能轻松、能快乐、能学会,我就怎么教。因此,很多方法都来源于自己的灵感和突发奇想。那时候让孩子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是我的梦想,既然有了梦想,我就带着梦想起飞了。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5年经过考试我顺利成为高安市第四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一到该校就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肯定,我成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开始参加各级培训及各级课堂教学比赛,我真正进入了专业成长的加速期。1996年我参加了省优质课比赛宜春赛区的角逐,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一次次精心的备课,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试讲,一次次绞尽脑汁的修改……我经历着人生的蜕变,痛并快乐着。多少个夜晚,我独自面对空旷的教室认真讲解,反复揣摩;多少次聆听语文老师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谈对教材或某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获宜春市一等奖第一名,并获省一等奖。此后的几年,我多次参加省市优质课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当别人在想教什么的时候,更多的思考是我该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我尝试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把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久而久之,我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很高。每年的年终总结,同事们一致要求我的总结要打破常规,只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每回我都乐此不疲地和同伴认真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和我的同伴们共同成长着。
二、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
2000年8月,通过笔试、面试、考核,我从全市几百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来到教研员这个新岗位后,我明显感觉到过去10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不足以做好教研员工作。这个岗位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而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要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要能对别人的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我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能成为一位优秀教研员吗?我该怎么办?谁能帮助我?……我苦苦思索着这一系列问题,我的专业发展进入了迷茫期。感谢上苍的眷恋与照顾,9月份,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全国骨干教师第三期学员,全班40多位学员都是全国各地选拔的学科带头人。在培训活动中,争论、交流成了我们相互了解的方式,教学实践成了我们张扬自身教学风格的最好平台,我们在实践中成为了专业成长的共同体,我学会了思考。从此,我的人生多了两位亦师亦友的重要人物,一位是浙江省杭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的刘松老师,另一位是西安市师范附小马俊华校长,他们的言行影响着我,给予过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思维一旦被开启,智慧就会喷涌而出,我不仅学会了关注专家、学者的观点,还习惯于分析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观点。此后,我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大量购买书籍,看书、做读书笔记成为我空闲时间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概论》《小学儿童心理学》等书我读了好几遍,申报立项研究了多个省级课题,其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评价”获省优秀课题。2007年、2008年均获全国优秀教研员称号,连续五年获市优秀教研员称号,两次被评为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努力培养数学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使得一批数学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在全国、省级课堂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撰写的《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思考与实践》等多篇文章发表在《江西教育》等刊物。
三、优秀教研员——名师
2009年8月,通过人才引进我任教于现在的学校——南昌市红谷滩育新分校。
重新进入课堂,我重新找回了做老师的感觉,刚开始的一周,在课堂上我不够自信,甚至怯场,所幸的是我很快调整心态,教学仍如之前的娴熟自如,我真正体会到了“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价值,我开始思索:我与名师有多远?我的教学是否得重新定位?很快我就能有了答案:美妙的课堂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景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就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比如,教学《9加几(进位加)》时,我创设了停车场的现实情景,有9辆车已停好,有三辆车正驶入场内,场内只有两个停车位,问:一共有几辆车?答案一目了然,学生兴趣极高,这样的情景将教学内容、生活情景合二为一,教学效果非常好。
重新进入课堂,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什么?教是什么?怎么教?围绕这些问题,我对《教育学》从局部的、零散的认识走向整体性结构化的理解。“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是我追求的课堂境界。
重新进入课堂,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有效教学,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殊学生需要特殊的方法。
重新进入课堂,我依然重视“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上课的反思我会及时记录下来,发现有价值的案例我会及时写下来。而每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更是从不懈怠。记得上学期华东师大专家听我上二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减两位数》,这节课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苦苦思索:课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首先创设的情景如我课前担心的那样远离了孩子的生活,奥运会看似家喻户晓,但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非常陌生,所以当我向孩子们介绍北京申奥的情形时,孩子们面面相觑,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还谈何激趣呢?其二,教学目标严重越位,我把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一节课上,部分孩子当然接受不了。第二天,我在另外一个班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正是有了这样一次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