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篇2

(1)加强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化素质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基础教育。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文化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平台得以体现,在课时上优先保证,要求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以培养思想道德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核心。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沐浴经典、计算机基础等。对于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平台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得以体现,构建以工程制图、Auto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适用于所有机械类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为目的,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占总学时数的25%以上,两部分之和不得少于55%,充分体现加强基础的原则。

(2)拓宽专业

专业任选课模块,又称为专业拓展课模块。由于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综合、交叉的趋势,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机械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平台设置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任选课的目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开设包括企业管理、汽车新技术概论、质量控制与管理、光伏科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

(3)突出实践

一是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8%。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行、相对独立。开设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课程目的在于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明确,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实践教学实效性;二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6%。两项之和为总学时数的34%,通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注重特色

特色一,服务地方经济特色。新余是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光伏科学概论、光伏机电设备概论等课程;特色二,紧跟行业发展特色。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汽车制造行业,开设汽车制造新技术课程。根据以上思路,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每一模块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只有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的建设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通过特色精品主干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制定具体课程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每门课程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由2-6个成员组成,实行传帮带,集体备课,共同提高,完成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接受评估验收等工作,确保所有课程符合教学要求。

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两门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学生受益面最广的主干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二级学院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一年的建设,再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每两年申报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5年的时间,使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二级学院优秀课程达到总课程的30%左右,校级重点课程达到总课程的15%左右,力争能有2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

为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每年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对申报的精品课程进行资助。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主要用于教材、网络课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建设。凡列入重点建设的课程,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也将给予优惠政策。

篇3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应该是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因此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我院从2008年开始推起教学改革,而笔者所在的化学工程系更是全面进入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一、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综合、细化为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再以这些具体项目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在项目设计时突出工作任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等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性学习和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给出情境,提示工作任务;

2、收集信息,初步设计方案;

3、确定方案,包括汇报、点评,修改方案;

4、学生实施方案;

5、对方案进行评价。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引导、组织、创造学习背景的“导演”角色,总结和升华的“评论员”角色、以及评价学习效果的“观众”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执行中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提升综合素质。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融入项目化教学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需要经教师的点拨和演示,借助实训基地对工作过程进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企业。我们的课程项目全部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中获取,给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同时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工学结合,做到所学即未来所用。我们的实训装置具有生产性,能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部分装置为企业赠送,部分装置就是企业装置的再现,从硬件条件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实现,做到所练即所做。我们的部分项目采取与企业横向合作的方式,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去做真实的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化工过程操作与控制这门课中我们选取了太仓制药厂的真实项目,太仓制药厂生产如下产品:原料药卡托普利、维生素A(向学生展示生产场景及制药厂典型原料药生产工艺――原料药卡托普利的提纯工艺图片),该厂有如下生产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1、太仓制药厂维生素A生产车间废溶剂酒精水溶液的提纯回收;

2、太仓制药厂卡托普利生产车间原料药卡托普利的精制――萃取与结晶操作。

这些任务由学生生产班组(授课班级)承担,制药厂将派出生产主管(教师)与生产班组负责人(班长)签订任务(项目)委托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告知生产班组全体成员,在实施项目时,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全体班组成员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4人一组),并进行人员分工。每位班组成员最终对完成的结果要写出完整的操作规程和项目总结报告等。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以“工作方案的制定”、“工艺条件的确定”、“操作规程的编制”、“安全正确地操作”、“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劳动保护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经济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等,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三、通过项目化教学打造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

行业专家了解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授站在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前沿,了解这一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课程设计人员是受过专门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训练的一线教师或工程师,具备制定课程目标和大纲的基本能力,他们与行业专家、学科教授相结合,组建一支三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双师型”为主体的授课教师参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好课程,编写项目化教学指导书,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演员”,自己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保证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与企业生产同步。这种项目化的教学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项目内容,教师的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项目实施结果未必在预计之中。针对学生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启发、解释等指导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必须亲自动手做、多向企业跑、勤与技术人员切磋、不断了解行业动态,综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篇4

论文摘要:首先论述了数控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从基本思路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论文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

数控技术自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同时,数控技术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质,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先进的数控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工艺、编程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数控人才,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任务主要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来承担的。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普通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没有真正明确数控技术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由此,造成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特色,而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核心,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挥本校的优势,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作用大的骨干专业。

通过深入到本地区机械制造业企业一线的调研、分析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回访,我们得到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为: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CAD/CAM软件应用。在结合了我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掌握现代数控技术人员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突出,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我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起,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建设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数控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而校企合作则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了解数控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还可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校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指导;并对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进行审核;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另外,根据需要,聘用企业理论知识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越的师资条件。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必须要给学生创造实际生产的环境。因此,我们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在拓展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了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确定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工和数控加工工艺员;然后,根据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例如数控加工工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零件图纸、获取加工信息、确定加工方案、制定工艺文件;最后,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以及教学计划的修订,从而逐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强化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先进性原则。其中,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实训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中心,加大实训量,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并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校的数控技术本专业已经有“机械制图”、“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工程数学”、“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七门课程通过了校级精品课验收。争取在今后几年内,专业所属的课程多数可以达到校级精品课的标准,对于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也将分阶段、分层次地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4)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优先选用适合本专业的、基于工作工程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并应用于教学的有《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教程》、《大学物理实验》、《AutoCAD工程制图教程》等教材,以及《数控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还有部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正在积极编写中。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建成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设有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焊接、CAD、控制技术及机械原理六个区,总建筑面积4700㎡。其中,数控加工实训区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该实训中心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

另外,我校还积极开发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如青岛海信集团、山东力诺集团等。技能性较强的部分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都可在合作企业内进行,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专业建设的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并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首先,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并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同时,聘请相关院校、科研所或企业的学者、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篇5

关键词:儿科学;精品课程;双语教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改刻不容缓。为此,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在2007年提出建设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体现了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也给未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给了一个很好建设方向。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及外语(通常为英语)两种语言授课,针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段落等表达方式,通过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双语教学教材,优秀的管理理念这样的“五优”工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外语思维进行思考及交流,促进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双语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及必要性

神州九号和天宫的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踏出了一大步,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其它领域,如医疗技术、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必须以扎实的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更是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近些年,基础教育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许多地区都是从娃娃抓起,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但是总体上,大家实际运用能力还很差,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得少,不够熟练,阅读专业的英语医学资料时往往很吃力,遇到外国专家交流讲学的好机会更是听不懂,也张不开嘴,导致获取先进医学进展的知识上落后国外。这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属于灌输式教育,英语教学亦然,大家都重视笔头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学生从“过级式学习”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双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及实践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锻炼,真正使英语活学活用起来。为提升学校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医学生知识层次,促进全国医疗行业发展,在高等医药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裘法祖先生曾说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就多拥有了一把打开医学科学大门的钥匙”。医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把英语转变为打开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双语的应用,使我国医疗行业拥有赶超世界先进的能力。所以,在作为后期临床“内外妇儿”四大课程之一的《儿科学》中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儿科临床学院近些年来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依据苏州大学建设精品课程要求,将《儿科学》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具体实施时将整个《儿科学》双语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形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质疑、双方讨论的良性循环,并且加强讨论和实践时应用双语的比重,做到双语并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规划,重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接轨,强化教学内容及双语教材的积累,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扎实推进《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

二、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

1.理论课讲授。双语教学在我国是要求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1)部分式双语教学: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或者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用外语教学。(2)完全式双语教学:仅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3)渐进式双语教学:由开始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全部课程仅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语言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并不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双语并重,而且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间中仍必须采用汉语为主,英语渗透为辅的部分式双语教学及渐进式双语教学。医学知识多数较为复杂,在纯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另外,医学英语词汇大都生僻,专业性强,如果单纯使用英文讲解学生则如听天书,基于我院所教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采用这种部分式及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反应良好。

总结起来,我们使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点内容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场反应,花20~30分钟时间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全部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讲课过程中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速保持四级语速或更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和理解。例如在讲授“Neonatology”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用全英文讲解,让学生对基础内容,如“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重要名词有较深的理解。(2)复杂内容中英文混讲。对于某些较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中英文混讲的方式:将重要的医学英语单词、短句或长句穿插于中文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大家对其的理解。(3)常用内容中英文互动。对于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求师生采用对话的形式,穿插英文进行对话,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或段落进行回答和讨论,如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章节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回答中穿插“Jaundice、Hyperbilirubinemia、Phototherapy”等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即可,而对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让他们使用长句描述症状、治疗方法,甚至是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复杂的过程,促使大家将英语学以致用。(4)教学课件全英文化。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被普遍采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也充分意识到了多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双语理论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评比促使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全英文化率达到了100%,这样板书内容显得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与国外原版教材接轨,而在课堂讲解时则用单词或短句,遇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2.实践课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医学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考虑到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多,空间和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并且实践课时师生距离更短,更利于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在临床实践环节中灵活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双语互动内容。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拾遗补缺,在实践中加深课程的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专业词汇准备。我们会提前公布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课程有关的重要英语单词和文献资料,预习我们会在上见习课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掌握在病患交谈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句子,为现实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2)课时采用真实病人及模拟病人交替。现实中,真实病人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不多,尤其是儿童医院,本身患儿年龄较小,甚至大多是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龄前儿童,双语教学必然不能是在学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所以面对真实患者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当场使用英语进行描述。另外,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模拟病人或者教师自行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两者之间的英语对话,将上课所学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3)课后进行书面英语练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双语儿科教学不能仅仅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写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SCI论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英语写作。所以在我们的双语课程中,也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在课后让同学用英文对实践课中的疾病进行总结,并将临床病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提高学生接触医学英语写作的频率,为将来医学文章的写作奠定基础。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全面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医学英语的学习,所以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交谈中公共英语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他们的需要。

三、双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因为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尤其是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往往因为医学专业性强,知识量大,临床带教的老师本身还有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要做,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备课上,尤其是临床医师英语口语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中文交流及教学为主。教学师资不足是全国教学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定期请外教至我院进行专业英语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我院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进步巨大。(2)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医师出国进修,尤其是对带教医师出国进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接受纯正英语的训练。(3)全面实行英语交班制。每天早交班全部用英语进行,给每位医生创造复习医学词汇和练习口语的机会。(4)在院内网中开辟医学英语学习专栏,定期挂出医学英语学习资料,以便临床带教医师学习和交流。

2.双语授课教材缺乏。现阶段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将原来的中文课件翻译成英语后给学生授课。首先,这其中的翻译的准确性要打一个折扣,退而求其次,学生学到的可能也只是“ChineseEnglish”,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医学英语。“好马要配好鞍”,双语教学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好鞍,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通过购买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视频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联通医学院电子资源,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医学英语学习的资源,以便教学之用,运行的总体效果良好。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认为通过我院选用的教材,接触到了地道的英文,逐渐掌握了医学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习惯。

四、医学双语教学展望

与时俱进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为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等院校医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积累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和国际接轨。故创建双语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接轨至关重要。我院《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抓的系统性工程,从院领导到各教研室主任乃至教学一线的医师,都充分重视其建设及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能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双语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从整体上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我院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搞跨越,不喊口号。通过目标管理,克服双语教学人才、双语教学教材上面临的双重考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入双语教学的情镜中。下一步,我们要以国家建设双语精品课程工程为契机,促进我院《儿科学》双语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的质量,为未来我国医师和国际的接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秀,王晓波,王淳.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68-69.

[2]张莲.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与双语思维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2):68-70.

[3]季红,蒋犁,孙子林,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差距及改革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71-72.

[4]刘兴慧.医专学生“哑巴英语”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4-66.

[5]王军,王莹.双语教学模式的界定和实施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2002,7(8):66-67.

[6]安燕芳,鄂云翔,张魁,等.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8,20(1):221-222.

[7]余琼琼,张玉珊,邱丹缨,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构成要素对医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70-173.

[8]王卫.针灸学双语教学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16-17.

[9]刘辉琦,马建忠,刘杰,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38.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我校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在课程实验方面作了重大改革,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实验管理体系,还是实验课程的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下面就我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作一介绍,抛砖引玉,为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和实验两部分组成,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因此,实验课与理论课在教学中应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差别[3-4]。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关心理论课的教

学,在理论课上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置理论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对实验课却显得很随意,常常是由理论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随意地安排一些实验内容,实验的目的多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理论课老师由于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理论课,时常无暇顾及实验课。因此,实验课实际上成了一种理论课的点缀,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虽然随着近年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改观,但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的这种主观上重视,而实际上对实验、实践环节削弱,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没有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一直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全部由理论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因此,时常会出现同一门课程,由于理论课教师不同,实验教学模式差别很大的现象。

1.2教学内容陈旧且学时少

近年来理论课内容日新月异,而实验课仍以传统的验证性内容为主。实验内容过于简单、验证型实验太多,缺乏综合设计型实验。加之观念上不重视,实

作者简介:裘正定(1944-),男,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及计算机应用方向,主持北京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验课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在实验课上收获不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学效果与期望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验课时一般只占总学时的10%~20%,近几年虽然有所调整,但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膨胀,实验条件与学生规模更不相适应,有些实验只能用演示实验代替。

1.3缺乏实验教学考核标准

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不占学生的学分,学生的学科考试主要是看卷面成绩;学生与教师的素质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成绩或讲课效果为依据。这种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作用,未能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上实验课也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1.4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实验室常处于从属地位,隶属于教研室或者机房。实验室在体制上的附属性,导致了学校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忽视:不重视实验室人员结构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实验人员较少;实验室岗位不明确;不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实验从业人员相应的职称系列、福利待遇较低,致使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流失严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原因分析

前面所述的种种现象,在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究其原因一般有以下2个方面。

2.1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应试教育”远源流长,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至今未能根本改观。实验教学的直观性、验证性容易被人接受,而对它的创造性、综合应用性往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实验环境的局限

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既包括实验场地,还需要完善的实验设备,这些实验环境和平台的建设,常常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应运而生,但相应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却未能配套,无形中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产生。

3改革的基本思路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的应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的失败与挫折,可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和独立钻研精神;通过实验课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给了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加以科学验证的机会,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高校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5]。对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改革思路和经验。

3.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转变认识,从思想上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决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进一步加强构建特色鲜明、开放共享、分层次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要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意识,还需要将实验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既要摆脱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同时在教学大纲及改革方案上又与理论课内容相互呼应、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机制,鼓励和激励实践课老师对实验课程的规划和准备,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的效益。要给学生们讲解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实践课在工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3.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制是每一位实践教学老师需要的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问题。笔者建议,以理论课为前导课程,开设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设置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于合理设置实验课结构,可在强调实验课之间逻辑顺序的同时,注意相互衔接,以保证学科体系、学生能力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统一。设立必修、选修和自设三部分实验模块,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以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设置基础型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因地制宜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开设。比如对大一的学生可开设一些基础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原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开设专业实验或选修实验,重点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让他们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可合理增加实验课时数,优化教学内容,保留少量典型的验证型实验,增加对实际问题处理的实验,以及一些开发性实验。增设选修实验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个人特长。同时,利用选修实验,开设一些结合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紧跟时代的步伐。

硬件技术基础”的后续实验课程。由于是实验课,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更注重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实验课安排如表2所示。

表2“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安排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讲授学时课下自学实验学时

1计算机硬件参数和性能测试实验验证型11

2计算机多媒体中心配置实验综合型0.522

3RAID的原理和在微机中的实现综合型0.514

4串行接口通信实验综合型0.533

5蓝牙接口应用实验综合型123

6计算机高速互联实验设计型123

4.4教学实践

自2006年构建了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以来,我们在2007―2009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模式,全面展开硬件实验,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其中,硬件基础实验“微机组装”,每届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该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免费开放;“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实验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利用自主研制的“BJTU-F xx-x实验系统”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实验平台,使用过该实验系统的本科生近600余名;近30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使用了该实验环境;近300名研究生正在使用该实验环境。

设备的透明化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5总结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本文从观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验环境建设和实验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总结。目的是加强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实验教学水平和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既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的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芦君. 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及研究现状概述[J]. 重庆高教,2009(4):52-53.

[2] 方娟,毛国君,朱文军.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4):52-54.

[3] 黄庆平.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课程模式合理定位注重内涵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52-54.

[4] 刘国胜,肖放,毕云晴,等.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技术应用人才[J]. 实验室科学,2009(6):10-11。

[5] 刘雁红,崔永岩,张千千. 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教学改革与实践,2009(3): 57-59.

[6] 王移芝,裘正定,周洪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建设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9(1):29-32.

[7] 王移芝,鲁凌云. 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大学教育,2009(12):52-54.

Enhance Pract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QIU Zheng-ding, ZHOU Hong-li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篇7

《会计核算方法》作为我院会计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2009年已开发成省级精品课,随着课程的实施,网站的资源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今年又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在三年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精品和标杆的作用日益显现。当然通过实施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所学的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的、交互式的学习和测评;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的功能等问题,也亟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 取得的成效

1.校本教材成功的开发与实施

《会计核算方法》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实施三年来,我们发现外购的参考教材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几位主讲教师经过实践、探讨、总结、提炼,在原来校企合编三套课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会计核算方法》及配套教材《会计核算方法技能训练》。本教材以十堰东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了6大模块,包括:会计及会计职业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建立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归档。每个模块中设计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包括任务描述、培养目标、知识链接、实战演练、巩固提高。设计的实战演练,真实地再现了会计工作过程,并且将有关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机地融入,突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会计角色,加深了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本教材的配套教材还选取了代表十堰地区产业特色(旅游业、汽配销售、汽车生产)的三个实体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载体,与行企专家共同开发了小型服务业、小型商业、小型制造业三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核算方法技能训练”,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使用效果良好。

2.教学组织方式更趋合理

在三年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通过手把手、半松手、放开手,让学生学习工作、学会工作、理解工作。通过每一轮的实施,我们的任课教师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三套账第一套账老师手把手,学生参照完成,第二套账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套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每套账完成后小组制作PPT总结,每组都要展示自已的成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为了考证的需要,每套账完成后都要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测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刚柔相济的教学方法:课内课外结合、技能与考证结合、知识与素质结合。

3.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实施前后对比:以往的学生一进校就讲授抽象的理论,仿佛置身云里雾里,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出现了退学和转专业的现象;现在的学生一进校学会计,就如同在做会计,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幅提高。以前是先学理论,另行操作,学时死记硬背,做时糊里糊涂;现在是要做啥就学啥,做中学,学中做。以前是上课开小差,要我学;现在是人人有事干,我要学。以前学习是个人行为,现在是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尤其是通过递进式学习,不断总结,测试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显著。尤其是小组分阶段制作PPT汇报,总结了成绩,找出了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程亚兰:《会计核算方法》课程数字化探讨——省级精品课实施三年后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网站亟待更新

后期经费不足,更新能力有限具体体现在:录像资料不完整,动画辅助教学有待完善等。为了防止精品课程的老化, 便于学生自学,更好的辅助教学,越是往后推,越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加以维护。尽管学院采取了对精品课程实行后期课程维护的措施,例如定期检查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完善,网站的更新维护情况,并以此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内容,但是没有追加任何经费,最终也会导致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注重更新维护,时间长了,精品会变成次品和废品,当初的心血和汗水付诸东流。

2.现场教学实施困难

按照课程设计的思路:对于初涉会计专业的高职生来说缺乏对企业和会计的感性认识,入门阶段——挑选4个产业优势企业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认识会计进行现场教学。熟悉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资金运作过程;在企业财务部门了解会计岗位的设置和分工,了解会计的工作内容,初步总结出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让学生领会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如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习结束阶段应重返企业,接受检验。但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应该说当初设计的思路是先进的、可行的,但就是实施起来太困难。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方面出于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不可能让学生知道得太多,并且把学生的到访看成额外负担;二是班容量大,到企业后的确给企业添麻烦,尤其是学会计的,企业财务室就那么大,不可能接受太多的学生;三是学校经费有限,企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待遇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校内专任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互赢机制。因此课程的校企合作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校园网络资源不足

校园网络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目前对于大一的新生,没有电脑,不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图书馆的电脑数量有限、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希望的是学生能够在家里、寝室、教室都能自主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形成个性化学习。同时能利用进入精品课网站的在线测试和在线实训系统随时检验自已的学习效果;学生遇到了疑难问题能够在网上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以帮助教师创建课程内容,安排作业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如此以来,必须加大校园的网络环境和资源建设,否则都是空想。

4.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兼顾考证课程的理论知识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学做合一,强调工学结合,尽管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但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就会走极端,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中职教育或社会技能培训。最终的结果是偏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有可能在侧重理论考试的职业资格考证中失败,使学生缺乏职业后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动手能力培养与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二者的关系。通过近三年的总结、探索,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加大分阶段的理论测试,通过举办会计知识大赛和考证前的强化训练等使二者结合得更好。

三、数字化探讨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动画教学、视频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解决到企业现场教学的困难局面,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业务流程,加深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因此,为了使精品课真正发挥精品的作用,提升课程的服务功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化探索是未来课程建设的趋势。它是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的超媒体系统,可以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用于网络课堂和远程教学,方便校内外学员的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丰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推动国家骨干校建设。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拟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方案设计

作为专任教师要与行企专家密切配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及规范,设计数字化课程建设方案。对于本课程而言,如何更好的将讲解、演示、动画、视频、图形相得益彰,操作部分需要设计多少动画,哪些业务流程需要录制视频,哪些地方需要配合讲解、演示,什么时候在企业现场教学,什么时候在模拟实训室演练,需要设计系统化的方案,并力求达到科学性、实用性、独创性、操作性、趣味性。当然这种设计方案不会是一蹴而就,应该在后续制作和实施中不断完善。

2.素材积累

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收集整理数字化所需素材。一是原创,自主开发,我们的专任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自制的教案、讲稿、课件、动画)这些资料分散在教师个人手中,应注重集思广益、集中整理提炼;也可以对优秀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还可以模拟企业现场拍摄制作业务处理流程;当然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录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业务流程。二是共享,全方位获取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1\],尤其是同门类精品课程的动画及录像视频资料可以借鉴、改制、加工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三是购买,随着开发商对数字化趋势的敏感预测及提前应对,有的课程已经开发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数字化产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购买使用,丰富教学资源。

3.专业制作

通过上述多渠道收集的素材,如何按照课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序化、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级分明、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还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技术特长和技巧加工制作。基本思路是:一方面立足本校教学团队,尤其是从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组建开发团队,利用团队的优势自主开发制作;二是业务外包,提供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要求和预期目标,请专业公司开发。

4.政策支持

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学校一方面应给予课程组大力的经费支持,当然也可以寻求政府、行业、企业多方支持或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教室要配置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微机、投影、网络)\[2\],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化”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像吃“自助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审计学;财经类专业建设;思考

本文为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其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每年连1%都不到,可见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仍然太少。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了2016年只招收了50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的服务会越来越多,这种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是有矛盾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分所1,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028人,第三名是四川,有6,356人。审计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30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二、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审计学专业作为财经类高校的一个成长专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惑是: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把握仍不够准确,专业口径还不够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还不到位;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科学依据,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不够稳定、明确,未能体现专业主干课的基础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定等。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宽口径、厚基础”也是审计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过去我国审计队伍是一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大军”,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会计队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账簿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功能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审计对象已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功能也从原有的经济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和公共绩效审计功能。因此,审计学是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知识,在宽厚的基础上建设好审计学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以学科为导向,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完善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上,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对相关的审计基础理论,如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等内容均按三大主体进行分割、整合,并有所侧重。这种设置方式对学科基础和学科系统性考虑较少,课程内容存在重叠现象,课程设置口径较窄对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以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财务审计课程应在审计学原理基础上全面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含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五大部分的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同时,应阐述验资审计、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及一些特殊目的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应在阐述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对上述四门课程,必须加以重点建设,以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审计学的课程建设

目前,审计学课程建设的任务仍相当艰巨,除《审计学原理》较为成熟外,《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学》等基础性课程建设水平急需提高;交叉、复合型课程尚有开发空间;案例教学法有更广泛的运用空间。因此,审计学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将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根据学科建设方向的重新定位,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四门课程。首先,《审计学》课程建设还有发展空间。审计学作为财经类高校非审计专业的一门课程,涉及学生较多,应努力将审计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其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课程建设滞后明显,应加大建设力度,使之尽快成为精品课程。

(二)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冠上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中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三)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建设。当代审计事业需要的是知识宽厚、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的建设。在应用交叉课程的探索中,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结构,进一步加强包括内部控制学、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审计风险控制与管理模型、经济效益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经济分析、中国审计史等在内的应用、交叉课程群的建设和开发。为鼓励新型应用、交叉课程的发展,通过设立课程开发中心,为新课程的顺利设计、实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总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即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建设二者的侧重和内涵特点,因地制宜,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要求,重点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建设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水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在对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同时,特别需要综合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胜任单位的综合技术管理工作。水利行业正不断完善水利科技创新机制,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水利行业需求,深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秉持“岗证课融通,三阶段递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课程开发基本思路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技能项目课程内容项目设计。根据水利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施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考核要求,从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是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项目基于施工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实践教学分层递进,即初步认识实习、施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递进。通过阶段性学习,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施工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实现能力迁移。

2 课程教学内容

2.1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水利施工员岗位要求熟悉施工图和施工规范,并按图纸与规范组织施工、参与制订施工技术方案,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工序搭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施工进度。学习型项目划分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浙江省区域水利施工特点和典型的工程案例、施工岗位考证要求来构建的。即先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专业中定位、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熟悉施工图纸,掌握水利工程项目技术要求、通用工种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最后完成水工建筑物施工项目,同时将水利工程施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堂内容中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程构建是基于施工工作过程,水工建筑物施工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实施由单项到综合、由浅入深,逐渐深化,最后完成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了水利施工员的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教学内容选取的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项目”,是“一条线”,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实际的“点状”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理论教学内容分三个项目――施工基础知识、水利工程通用工种施工、水工建筑物施工,共包括1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和50个学习单元,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学会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学具体实施中,可根据专业不同、学时不同作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学生缺乏施工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没有施工方面的经历与认识,部分同学从思想上拒绝从事施工工作岗位,使得课程内容变得空洞、抽象,缺乏学习的兴趣。为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明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讲授之前,让学生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现行的施工规范。理论教学过程中,从水利工程施工角度,将相关课程串接起来,明确课程之间的关系,介绍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施工技术的手段与方法。结合水工建筑物的特点,侧重介绍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常用施工机械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机械的选型与数量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质量、安全方面的事故,采用启发、引导方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动探究与学习,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3.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对于部分操作性强的内容,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而全部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的条件又不具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的施工录像、工程图片、施工动画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呈现施工场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走进水利仿真实训室,利用水利工程模型等直观形象呈现施工场景,教师可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感知,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合理选用工程案例,适时进行现场教学

工程案例教学不能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引入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结合实际工程,保证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有兴趣。如水闸工程施工结合在建的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杭州三堡排涝工程的案例,并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中,从水闸的开挖与处理方法、闸室施工、闸墩施工、门槽施工、止水布置方面直观进行介绍,并对闸门部位的冲淤管路的布置、作用等细部结构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

3.4 开发课程网络平台

学院建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拓展学习资料、试题库、在线测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课后能自主学习、交流,及时消化与理解教学内容。

4 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方案分为课程考核、施工顶岗实习考核、职业岗位认证考核三部分。课程考核主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进行考核,各部分权重分别为40%、40%、20%,成绩可分解到各项目,由项目成绩累计组成的,但各项目权重不同。教学考核评价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知识考核采取卷面、上机考试、可结合职业岗位认证考试要求进行;技能考核可根据平时问题回答、现场教学、作业完成质量、技术方案制定等进行评价;态度考核可侧重于主动学习、上课表现、到课率、作业上交次数与完成情况。

施工顶岗实习考核由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综合评定,按一定的权重给出课程成绩。

本课程为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证书课程,职业岗位认证考核按照省水利厅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省水利厅统一出卷进行考核、认证。

5 课程特色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项目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定位于水利施工员岗位,按施工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5.1 课程结构与工作岗位融合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复杂性,结合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按真实的施工项目构建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工种化、项目化,对接工作岗位。课程教学中将施工项目融入教学实训项目,实现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仿真实训,学习过程更为直观,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环节可直接对接工作岗位。课程内容融入浙江省水利施工员岗位考证内容,以适应施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

5.2 施工规范导入课堂

水利工程施工工种多,项目杂,技术更新快,因此要根据施工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注重融入新的规程、规范,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并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培养学生使用网络平台的能力。

5.3 学校考核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根据施工职业性特点,构建基于职业情境的教学场所,将传统的教室和实训场地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体现职业性与开放性。在顶岗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让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指导与检查,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成绩考核,项目完成后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综合评价,按一定的权重给出课程成绩。

篇10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6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1]《意见》的正式启动了国内大规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而作为质量工程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的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也随之拉开帷幕。教学团队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有关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研究。有的从理论上对教学团队建设做了深入思考,如刘宝存探讨了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内容[2];马廷奇分析了教学团队担负的三大任务,即“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3];都光珍着眼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长,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有的基于具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展开讨论,如李健等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了教学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与工作机制[5];任晓光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对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探讨分析[6];李杨裕等对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7]。针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论述较少的状况,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等的研究可以看成是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雏形。他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中提出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并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经过探索与实践,他们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建设了一系列优秀课程,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8]。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论文仅有汪红对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她认为在外语专业方向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为某一具体的外语专业的教学搭建平台,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按照‘分级搭建、分别建设,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构建模式,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建设原则,突出师资梯队的建设。通过师资梯队建设促进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9]。

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实践层面考察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作为全国首批立项的外语类三个教学团队之一,“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总负责人白解红教授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学校、院、系负责人十分重视和支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团队成员通力配合,采取实实在在的办法与措施,把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处处落到一个“实”字上,在教学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运用

“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路径,逐步形成了“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知识、方法论掌握一体,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并重,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以各种方式把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测试手段改革等各个方面。

教学研讨常态化。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包括很多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的先进思想,如自主学习理念的构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开展等等,团队采取听专家报告、学文件、观摩公开课及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学研讨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逐步使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

把教学理念与思路融入日常教学。针对“读议写”系列课程的实际,我们在理念上强调以“议”为中心,以“读”为途径,以“写”为目的,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教学模式上逐步探索出“课前大量阅读与思考,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大量写作”的教学模式;各课程在遵循上述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读议写(四)”坚持对学生读、议、写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在阅读方面,不仅有将教材中的文本至少阅读三遍的刚性要求,又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其他读物及网络资料的弹性任务;在议论方面,采取学生复述――老师指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方面,每学一个单元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如记叙文、论述文等,视课型和时段要求而定),并从中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点评后发到班级公共邮箱,然后让全班学生阅读并写出评语。

“口语口译”模块针对传统的听、说分离的现象,尝试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数字资源库,通过多种形式的“视”、“听”输入带动学生的“说”,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教学中秉承团队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行为和方法,逐步将单一的“听”、“说”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开设新课程。根据团队的教学理念,我们推出了全新的“英语读议写”系列课程,改造了原有的部分课程。按原有计划,新课程的开设从2008级开始有序推进,其中包括“视听说”模块的课程、“口语口译”模块的课程,以及“读议写”模块系列课程。读议写(一)、读议写(二)、读议写(三)、读议写(四)及口语口译模块口语(二)等新课均顺利开出。历史学博士谢文玉等人开设的“美国历史导读”基于省社科基金课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重构”等研究,考察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内容上有突破,方法上有创新,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开发新教材。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而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极其重要[10]。“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按照团队全新的教学思路与理念,教授新课的老师需认真研发新教材,其中涉及读议写等系列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读议写(一)配套使用的教材《英语学习策略》、读议写(二)与读议写(四)教材已完成并投入试用;《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教材完成修订并出版;视听说模块方向的电子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中。

准备后续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为后续课程的陆续推出做好准备,如黄振定教授开设的选修课“西方哲学文献选读”,为正式开设“读议写”计划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做准备,谢文玉博士在“英美国家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院选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经典文献导读”,为以后承担团队的课程进一步积累经验。“中西文化导读”等课程也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

改革测试手段。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们在测试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以报告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逐步替代以试卷形式集中进行期终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

(二)团队制度建设

教学团队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正式群体。“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团队各项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整体规划,在组织制度、激励制度以及成员准入制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制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模块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具体实施,课程教师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高效团队。这个群体由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的教师构成。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制定相应岗位的具体任务、职责和学期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实施团队成员动态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团队带头人有充分管理本团队的权利,对考核未达到良好等级者,进行警告直至淘汰出本团队;及时吸纳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其他各方面条件也符合本团队要求的教师。

基本工作常态化。教师在加入团队时,需认真思考自己将要承担的课程,近几年打算完成的教研、科研等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上交团队秘书处备案保存,年底对照检查;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上完所教课程后须及时对该课程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教学理念、思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解决。

(三)教学研究

团队紧抓语言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集中申报相关教改课题、撰写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测试、语言习得等角度开展了多维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在二语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近两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10余篇,主持教改课题10余项。理论研究也同时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系列工作。团队总负责人白解红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英语专业教育模式、专业学习任务的双重性、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谐课堂建设等重要问题;主持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随后获批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唐燕玲主持200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际水平与中国特色: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对人本思想与外语专业特色建设、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重要论文。邓颖玲发表系列文章,探讨基于网络的“英语视听说”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并主持200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外语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英语口语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邓杰运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测试学等理论,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听力学习在线质量评估与辅助决策、网络环境下视听说任务型教学以及话语信息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主持200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理解能力测试的命题质量控制研究”。曾永红的实证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隐性语法知识应用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国外语界重要的学术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易艳萍、李志红分别主持2009湖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圣经导读》(读议写教程之四)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此外,相关精品课程以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在进行中。

总之,教学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围绕教学理念与模式、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试评价办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英语本体研究等方面开展改革和研究,开始出现教研、科研齐头并进的强劲势头。

教学研究的加强促进了相关教学成果奖的获取。2009年9月,白解红教授领衔的“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是全国本届成果奖中外语类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该成果以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和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资源开发为途径,创造性地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习策略训练为特征的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成果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将传统单一听力训练课改革成了一门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外语专业各语种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均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邓颖玲、白解红、邓杰完成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随后于200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视听说教研室被评为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徐静村在总结介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时也提到“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见徐静村论文“精品课程建设浅淡”,发表于《》2007年第3期。)

,教学团队建设对培养师资队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队成员通过参加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活动,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并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常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06年,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做了主题发言和专题讲座。与会代表开展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应用的研讨。2008年,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近300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如白解红于2009年11月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论坛”,并作了“英语视听说网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这些都对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团队的学历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人,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6人。学缘结构也进一步改善,从外校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学位的共有12人。知识结构复合化、梯队结构合理化初见成效。同时,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选派了10名团队成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逐年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结近两年团队建设的情况,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1继续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读议写系列课程教材的研发。目前,读议写系列课程已投入试用的教材有2部,需继续修改的教材2部;其余三门课程教材仍在开发中。与此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建设原有计划的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积极准备读议写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团队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学生受益的情况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后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继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倡导交互式学习,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1]。

3加强教学研究。朱军、郭斌认为,所有团队成员的研究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12]。因此,我们如何进一步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况且,由于教研教改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不足,团队成员每年发表的教研、教改论文数量还不够多。今后我们要加强引导,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们开展研究,力争出版或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过于注重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团队作用的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当,难以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一言堂教学,缺乏“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意识,难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构建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规划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研究改革教学工作、开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举措。教学团队是一个集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并把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群体。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用几年时间,通过攻读学位、集中培训、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研讨会等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构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方面更加合理的学术、教学梯队,促使教学上水平,教研上台阶。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思辩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人文修养。总之,我们的团队建设实践说明,在“实”字上找差距,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成效,在“实”字上谋发展,是一条有效建构一个高效务实的教学团队的基础,是推进教学团队各项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07]1号.

[2]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5): 29-31.

[3] 马廷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1): 40-42.

[4] 都光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7-29.

[5] 李健,等.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 28-29.

[6] 任晓光. 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5): 43-45.

[7] 李杨裕,等. 农林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初步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1): 12-17.

[8] 王守仁,朱刚,王文宇.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45-47.[9] 汪红. 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2): 29-32.

[10] 吴萍. 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 2005(1): 125-128.

[11] 徐静村. 精品课程建设浅淡[J]. , 2007(3): 126-128.

[12] 朱军,郭斌. 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诸要素探析[J]. 科教文汇, 2008(8): 1-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Teams

ZENG Yonghong, BAI Jieho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