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意识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意识的含义

篇1

本文通过对西方依法治税起源和我国依法治税内涵的探讨,强调我国依法治税必须明确税收体系,确定税收法定主义。所谓依法治税 ,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表明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税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文化事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当前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即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杜绝“人治”的权力异化。

关键词:依法治税、法律关系、税收法定主义

一、西方依法治税理论的起源和与我国依法治税内涵

(一) 西方依法治税理论起源和发展

1、西方早期对依法治税思想的认识。西方早期的税收学说“公共需要论”,是从公共国家的基点出发,认为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公共需求,需要动用一定的财物,这就要向人民征税。该学说的假设前提是政府是柏拉图式的保护者。但从20世纪30年代晚期开始,马斯格雷夫提出了公共经济自愿交换论,它最核心的观点是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者。当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加以推广时,公共选择学派提出: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最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时候,人们就会遵守群体规则(社会契约),因为遵守规则会使得到的收益大于成本。可见,自我利益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初状态下的人们相互缔结的契约。当国家作为一个实体产生以后,人民与国家缔结了一个规定彼此基本权利义务的契约,这就是宪法,其中有关税收的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契约”。随后,与之相适应的税收交换说在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税收交换说,也叫税收价格论,认为税收是人们获得国家保护所应付出的代价;国家征税和人们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相互交换,通过这种“自愿”进行的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从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不难看出,税收价格论是以确认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为前提的。

2、契约精神和税收价格论。西方的税收学说是从“个人本位”的角度看待税收,自始至终都是肯定征纳双方的平等地位。笔者认为,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之上的税收交换说在解释某些税收现象时有其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主权国家的实质。下面笔者对相关阐述进行介绍。

首先,人们为什么不依法纳税,反而进行大量的偷逃税活动?众所周知,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上是失灵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理应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需要大量的支出,并由作为公共产品消费者的社会成员来补偿这些费用。政府取得这些费用的基本手段就是与人们签订税收契约——“税法”,对纳税人进行征税。因此,人们纳税,就是在为自己消费公共产品支付相应的“价格”。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人们与政府制定的税收契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当人们认为政府能够正确运用权力,自愿地放弃自主权的前提之上的。即有一个“理想人”假说,政府失灵是不存在的,行政人员执法行为规范,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全体人民。所以,如果该“假说”成立,人们必然会自愿遵守“税收契约”,依法纳税。但当“理想人”不存在,政府行为出现偏差,变得富于强制性,从而对个人自由构成威胁或者认为政府的福利支出支付给了行骗者,感到政府的许多社会政策没有实现他们的目标,那他们必然会违背国家意志(社会契约)。这时候,人们就会尽量偷逃税,不依法纳税。

其次,政府征税为什么表现出强制性?西方的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从规范性的角度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章程。在确定“税收价格”上该模型分析了两个消费者共同纳税分担一件公共产品的成本问题,即每个人在总税额中应纳税额与他从该公共产品消费中所享有的边际社会效用价值相等。这从价值论上解决了公共产品的供应与其费用来源的关系问题。但采用这一价值论,就要求课税必须遵守受益原则,税率的确定也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它明显地不符合税收强制性的现实。倘若税收是自愿的,建立在个人的边际评价上,这就给个人低估实际收益提供了回旋余地。换句话说,受益原则对免费搭车者的策略行为无能为力。再者,受益原则完全忽略了政府的职能之一,即收入的再分配目标,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公共和私人部门活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因此西方学者用科斯的产权理论进一步指出,由于个人产权不明晰,在公有资源中,未经调节的市场无法产生帕累托效率,也就是市场交换无法形成一套自愿协定 (社会契约)。所以只好求助于政府来提供一种解决办法,对未经协调的结果进行帕累托改善。政府的解决办法就是强制征收,政府只有依靠法律权威强制征收,才能确保税收正常及时足额的获得,才能确保必不可少的政府费用的支付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最后,政府为什么要依法征税?尽管理论上税收可看作是人民与国家之间自愿达成的合意契约,但在实际工作中,税收征纳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意志和活动能力,如果不受外力有效约束和限制,结果将是政府权益欲和权力欲的恶性膨胀。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受制衡,其结果必然是税收的失控和泛滥,对市场经济形成致命的危害。这样一来,光是纳税人自愿依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政府征税活动的正常化。如何规范政府征税活动,使政府征税适度,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的。具体地说,就是将税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得政府除了依据税法之外无权取得任何收入,使得政府在税法约束和规范下无法违背市场根本意愿,这实质上形成了类似市场的等价交换关系,从而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侵犯或服务不足的问题。可见,税法的确立,就是税收价格的确立,就是社会公众愿意支付公共产品价格的契约的签署,是对政府征税权的认可和授予,从而使税收的缴纳从根本上看是一种自愿行为。所以,政府征税必须依法。

(二)我国依法治税的内涵

关于依法治税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依法治税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处于矛盾主导地位的税务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侧重从这一层意义上去探讨依法治税的内涵,即职权法定、职权与职责统一、法律优先。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把依法治税看作是治税的思想体系,另一则是把依法治税看作是治税的方式、原则和制度。具体包括五层涵义:法律至上、职权法定、义务法定、程序法定和作为法定。还有学者将依法治税的内涵概括为: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客体是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和税务机关人员的行政行为;手段是法律、法规;实质是实现税收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核心是法治。尽管学者们的表述不同,但都蕴涵着“税收法治”这一核心思想。

综合学者们的看法,所谓依法治税 ,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表明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税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

2、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

3、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

4、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当前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即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杜绝“人治”的权力异化。

5、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

二、依法治税必须明确税收法律关系

所谓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对税收法律加以定性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税收法律关系究竟是“权力关系”还是“债务关系”;二是分析的论问题,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权力说”与“债务说”这两种学说的对立,正式形成于1926年3月在明斯特召开的德国法学家协会上。这场争论对税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在德国,“权力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行政法学家奥特麦雅(Mager Otto)。该传统行政学派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依托财政权力而产生,并在作为权力优位体的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与人民之间形成的关系。具体来说,是将税收法律关系划分为税收实体法关系和税收程序法关系,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在税收程序法关系或税收实体法关系中,以全权人地位兼有自力执行特权,因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地位。另外,应当将依据程序法上的自力执行特权所产生的优越性理论纳入实体法关系中,即把整个税收法律关系视作是一种权力关系。“债务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法学家阿尔巴特亨塞尔(Albert Hensel),该学说是以1919年德国租税通则法的制定为契机所形成的,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请求纳税人履行税收债务的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纳税义务只需满足税法规定的课税要素即可成立,而并非以行政机关的课税处分来创设。债务关系说者并不否认在税收程序法即行政法领域中存在着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具有优越性地位的构造或者说是权力关系的构造,但他们更注重分析税收法律关系中存在的实体法即构成要件法,故将税收法律关系的最基本关系确定为税收实体法关系,把税收程序法关系置身于税收实体法关系的从属地位。并结论性地认为,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关系的税收实体法关系是一种与权力毫不相干的全权债务关系(公法上的债务关系)。综上所述,债务关系说旨在强调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与纳税者之间在税收法律关系上具有对等性。

在分析的方法论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二元论”者认为如果以法认识论为基础来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则可以用税收债务关系说和税收权力关系说分别给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和税收程序法律关系的性质恰如其分的解释。但“一元论”者认为若以法实践论为基础,则会如阿尔巴特亨塞尔所言,应以税收债务关系说来解释整个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力图将税收法律关系中课税厅(征税机关)与纳税者之间对等性的表现上升为法理化。也就是说,它是以税收实体法律关系为中心,程序法则是实体法规定,将有关纳税人的实体规范具体化的程序。

我国对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情况则是,学者们以前都是以“权力关系”单一地理解和分析税收法律关系,即对征税主体来说,享有单方面的征税权利,对纳税主体来说,负有单方面的纳税义务。后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税收法律关系中双方应互享权利和义务,只是二者享有的权利的性质不同。现在有学者认为税收实体法律关系性质的重心是债务关系,税收程序法律关系主要以国家行政权力为基础,体现权力关系的性质。这实质上是一种“二元论”观点。笔者认为,法律制定的依据应以实践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规范主体行为。现在税收活动强调契约精神的平等意识,故应当将税收法律关系界定为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解析

本文所深讨的主要是国内税法,不包括国际税法中的相关内容,故将税收法律关系概括为三方主体之间形成的三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

首先,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主体方面,一般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对征税主体的组成争议较大,有学者认为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具体履行税收征管职能的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和海关等;有的认为仅指国家行政机关;有的认为国家是严格意义上的征税主体,而税务机关是惟一的征税主体;还有的认为国家是实质意义上的征税主体,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形成意义上的征税主体。笔者同意最后一种观点。税收法律关系应当是一个具有三方主体(纳税主体、国家、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多边法律关系。

其次,税收法律关系的范围。税收法律关系所涉及的范围是围绕着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税收利益”的流动形成的,共包含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和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对纳税主体而言,税收利益表现为部分财产的单方面转移;对征税机关而言,税收利益表现为税收收入的“无偿”取得。随后,围绕着国家税收收入形成过程产生了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基于前两种税收法律关系,纳税主体因而获得了要求并享有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国家同时也负有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这便形成了在税收法定主义基础上的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它是指人民(纳税人的代名词)与国家之间就税收的宪法性条款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宪法性税收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就征纳税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事项达成合意的“契约”表现形式。

最后,税收法律关系的结构。从税收利益的流动过程可知,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构成第一层,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税收法律关系;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构成了第二层,在这一层,国家和纳税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作为中间主体的征税机关相互联系,是一种间接性的税收法律关系,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但是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

(三)税收关系的本质

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公平价值与平等原则,它们体现了契约精神,贯穿在税收法律关系的各个层面上。笔者认为,要认清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实质上就是要正确认识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和国家之间法律地位的平等性。下面,笔者就上述三种税收法律关系逐一其中的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

首先,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前文已经提到将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来源于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尽管其具有公法性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内涵有“平等”的因素。因为“法律关系”这一来源于19世纪大陆法系民法学的基本范畴,自产生之初就带有“平等”的烙印,这就给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提供了上的渊源。

其次,税收行政法律关系。税收行政法律关系是税法与行下法的交叉领域。在日常的税收活动中,如果不考虑税法的宏观调控职能的话,税法的行政法属性更为明显。而在行政法领域,契约精神一样可以体现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西方行政法学的观点认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明显的不平等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早就被以平等为特征的“服务与合作”的关系所取代。如美国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公布了“纳税人权利法案”,法案明确规定纳税人享有专业礼貌服务的权利。当纳税人没有得到专业的服务和礼遇、甚至受到粗暴对待时,纳税人有权上告,直到获得满意答复为止。西方现代行政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为纳税人服务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体现了征纳双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上的平等地位。在我国,有学者也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性”提出了质疑主张应当“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甚至已有学者直接就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法律地位的平等性问题作出了理论尝试。笔者以为,在行政法领域引入“契约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在税收活动中更多地融入“服务与合作”观念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

最后,税收宪法性关系。前文已指出宪法性税收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就征纳税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事项达成合意的“契约”表现形式。要认识这层税收法律关系所蕴涵的契约精神,就涉及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探讨。西方学者中以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为代表的古典法学家均提出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国家起源于自然状态的人们向状态过渡时所缔结的契约;人们向国家让渡自身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有其他的自然权利以及其自然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国家的公力救济;国家征税,也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国家的要求。所以,纳税与征税在时间上的逻辑关系应当是人民先同意纳税并进行授权,然后才有国家征税 。通过考察“税 收利益”从“取之于民”到“用之于民”这个流转的过程,能看出权利和义务在其间的双向流动,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原则也得到了真正体现。

综上所述,税收法律关系的债权债务关系性质以及税法的公平价值的根本就在于:经由宪法的形式,国家和纳税人根据税收法定主义,通过“税收法律”(以及作为中间主体的征税机关)建立其相互之间以征税和纳税为外在表现形态、而以满足和要求“公共需要”为内在本质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关系所内涵的“契约精神”要求在调整纳税人分别与征税机关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贯彻和体现“公平价值”以及“平等原则”。

三、依法治税必须确立税收法定主义

(一)税收法定主义概述

税收法定主义,又称租税法律主义,税捐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任何人不得被要求纳税。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中概括为三个原则,即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程序合法原则。前两个原则侧重于实体部分,后一个原则侧重于程序部分,它们都是税收法定主义的组成部分。在此,应特别指出的,依据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国家征税所依据的法律,仅是指人民行使权力机关的议会制定的法律或议会授权制定的法规,但最重要、最大量的应是议会制定的法律。

为何税收法定主义要求之法律中最重要、最大量的应是议会制定的法律,而不是法的其他形式,笔者认为,这是契约精神中的公平价值观念对税收的要求。首先,虽然从表面上看,税收被认为是国家或是公法人团体对符合法定课税要素的主体无偿课征资财以获取财政收入的活动,是将私人主体的部分财富转为国有的手段。但实质上表现为人民因纳税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所以征税活动是以人民的同意——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为前提。其次,政府是实际上税收利益的保管员,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的执行者,如果仅依据其自身所立的行政法规来规范自身行为,可能会导致征税权力的不合理扩大和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从而以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假象,掩盖了政府与人民之间平等的实质。因此,为了使人民的财产权利免遭非法侵害,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要求税收活动必须有法律依据,从而形成了税法上至关重要的原则——税收法定主义。

(二)税收法定主义在当代的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在当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税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

首先,在税收的立法领域,当代的税收法律主义论者提出,税收法律主义并不是仅明确国家的课税权应属于人民,更重要的是在于强调国家的税收支出权也应属于人民。因为过去宪法以及税法中使用的税收概念是借用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所使用的非法律概念,它不是各国现代宪法所强调的包含人民主权、和平生存为内容的人权保障意识。为了使现代税收概念从法律上获得成立,并落实到税收的立法实践,日本学者提出,税收的征收和支出都必须符合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目的,作为纳税者的人民享有对符合宪法目的的税收支出与征收而承担纳税义务的权利。

其次,在税收的执法领域,当代的税收法律主义论者认为,按照现代宪法保障人权的要求,传统体现在执法领域的税收法律主义观已落后于发展的要求。现代税法不应单纯是税务机关行使征税权的根据,即“征税之法”,更重要的是,税法是保障纳税者基本权利的,旨在对抗征税权滥用的“权利之法”。

最后,在税收的司法领域,当代的税收法律主义论者认为,过去的诉讼只能从消极、事后救济的角度,而不能从积极的立场对纳税者的权利实现全面保护。纳税者应当不仅有对不法的征税行为提出诉讼的权利,而且有对国家或地方政府违宪、违法的税收支出行为提出诉讼并要求给予司法救济的权利。西方国家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允许纳税者可以对违法的税金支出行为向法院提出诉讼,这种诉讼被称为“纳税者诉讼”,像美国、日本均有相关规定。

(三)各国对税收法定主义重要地位的确立

世界各国纷纷将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宪法原则加以确认,尤其是倡导法治的国家,都注重在宪法中就有关财税制度的部分,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确规定。如美国宪法第一条就规定征税的法律必须由众议院提出,就是说,只有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律后,政府才能向人民征税。日本宪法第84条规定征收新税或改变现行税收,必须以法律定之。法国宪法第34条规定,征税必须以法律规定。科威特宪法规定,非有法律规定,一般不得征收新税、修改或废除旧税;非有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应缴的该项税款;在法律的范围以外,不得要求任何人支付其他税款、费用或承受其他负担。又如埃及宪法规定,只有通过法律规定才能设置、修改或取消公共捐税;除法律规定的情况以外,任何人不得免缴税捐;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才可以责成人们缴纳其他形式的赋税。

综上所述,各国在确立税收法定主义时,大都是从征税主体的征税权和纳税主体的纳税义务这两方面加以规定,尤其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从而使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四)我国必须确立税收法定主义的重要地位

我国宪法中关于税收法定主义的规定并不明确,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纳税的义务”,没有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国家立法机关为了弥补不足,在《税收征收管理法》中作了有关规定,使税收法定主义在一个税收法律中得到了确立。在2001年4月28日公布的修订后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更加明确,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但笔者以为,为使宪法乃至整个法制更趋完善,在宪法上确立税收法定主义仍十分必要。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宪法中确立税收法定主义,有助于税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配合,有助于税收法制的完善,进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张守文著《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会 1999年出版。

(2)蒋先福著《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社2000年出版。

(3)吕忠梅 陈虹 彭朝晖《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张馨《“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税务》2001年第6期。

(5)陈少项《论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平等性》,《法学家》1996年第4期。

(6)王成全《论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篇2

自首的分类

1.自动投案。自动投案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主观指的是意识主动,客观指的是行为主动,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可称之为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这是对自首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要求。自首的犯罪人如果编造谎言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供述,并为庇护他人胡乱供述自己罪行的,即使这种供述是对自己不利的,也不构成自首。3.自己的罪行。如何理解“自己的罪行”呢?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可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仅包括自己本人的罪行,还可能包括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所谓特殊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在一般自首行为中,需要以自动投案作为条件,当犯罪分子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或在服刑之中,其人身自由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被剥夺,此时就不存在自动投案的问题。但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犯罪人的其他罪行,该行为表明其愿意对自己的罪行承担相应刑事责任,愿意受到司法机关的追诉,从本质上看,这种行为也应该认定为自首。1.设立目的其主要的设立目的是针对特殊的犯罪分子给以特殊的刑法处罚。这些犯罪分子所涉及的犯罪案件基本都具有案件危害性较大、案件查处困难、司法实践中证据很难收集的特征。特殊自首为司法机关节省查处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尽早惩处更为严重的犯罪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2.时间条件一般自首的发生时间必须在犯罪后,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而特殊自首成立的时间是行为人在被追诉前交代其相关的犯罪事实。这里的“被追诉前”应理解为司法机关立案前主动交代案件事实的,可以适用特别自首的规定,予以从轻或是减轻法律处罚。具体而言,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特定的贿赂犯罪事实的。二是犯罪后在司法机关开始询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主动交代特定的贿赂犯罪事实的。三是犯罪人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或是正在服刑时,主动交代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其所犯的特定贿赂犯罪事实的。这三种情况,行为人所犯的特殊行贿罪,必须处在其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之前没有被司法机关追诉的情况,才可成立特殊自首。3.行为要求特殊自首与一般自首不同,它在行为要求中应该有其特殊性,即犯罪人在被司法机关追诉所犯罪行前,主观上必须基于悔罪的心理,而不是基于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才交代犯罪事实,反之,特殊自首则不能成立。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很难用证据证明犯罪人是否是基于悔罪的心理才自首的,所以只能以犯罪人是否是在司法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之前自首来认定是否属于特殊自首。

我国自首制度的法律意义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内容已经在我国1979,1997年刑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其传统内容已经法律化。一般认为,区别对待,宽严相济,分化瓦解,打击少数,教育改造多数是这一刑事政策的主要精神实质。区别对待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对犯罪分子要根据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犯罪程度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及其大小,实行区别对待,处理有轻有重。自首制度的设立就是给犯罪分子一个减轻刑法处罚的机会,让其感受到刑法宽大处理的政策,使其积极地配合司法机关办理犯罪案件,从内心深处悔罪。犯罪人犯罪后主动投案自首,节省了司法机关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审判资源,这对于提高司法机关破案率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那些复杂的犯罪案件,如果犯罪人不主动投案,司法机关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司法资源去侦破案件,即使这样,有些案件还是久查不破。在这种情况下,自首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案件结案,及时节省司法资源。自首制度对于打击犯罪,减少社会危害因素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打击犯罪现象。二是可以鼓励犯罪分子自动投案,争取减轻刑罚。三是能够在心理上威慑犯罪分子,阻止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造成对社会的危害。特别是对于共同犯罪,犯罪分子自首不仅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还要供述其所知的犯罪同伙的犯罪行为,这对打击犯罪团伙有积极意义,有效遏制了共同犯罪,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本文作者:王慧工作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篇3

关键词:工艺纪律;职业习惯;自检意识;劳动纪律;技能进阶

在焊接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课题的训练以产品的质量要求作为我们的培训目的,规范每个实训课题的工艺过程,严格质量检查过程,明确检验内容,施行自检、互检、巡检和交验等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实践效果。通过此过程让规定成为习惯,习惯形成自然,自然成为品质意识,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应对岗位变化等将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浅谈一下自己在焊接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1 加强焊接工艺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的焊接工艺方法

工艺文件相对于工厂来说就相当于社会上的法律,具有极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它是在建立在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和科学试验论证数据上的,加强工艺纪律对于初学焊接的学生很是重要。我们老师首先应该消除焊接工艺是应付检查的’的错误思想,实现由经验教学提高到按焊接工艺文件实施教学的转变,加强焊接工艺的执行力度。其次学校实训所用焊材和母材大部分为低碳钢,焊接材料的工艺性能好,母材的焊接性也很优良,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的难题很少,对工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就放弃了工艺相关知识的讲解与引导,导致理实相脱离。再者学生出现的问题多为操作不熟练或者不规范而造成,造成焊接就是一个熟练工的错误心理定势,忽视了焊接专业实训资源的有限性和专业领域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模糊了焊接专业教育的初衷,脱离了在学生有限实习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技能熟练的又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也影响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随着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许多材料的焊接性较差和焊接结构的脆断疲劳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就需要制定严格的焊接工艺,从材料加工、焊前预热、焊材管理、装配定位、焊接规范参数、层道间温度控制、后热缓冷,到热处理等环节,一一作了详细规定,如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废品的出现,关键产品部件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加强焊接工艺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的焊接工艺方法。

在学校我们教师应该把工艺知识和实训课题相结合,设置工艺问题和注意引导关注视角,创设工作任务,编制工艺文件,文件由简单到复杂,突出进阶性地驱动作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领取任务阅览后自行提问和实践,老师重点讲解操作难点并且操作示范,最后分组练习就是按工艺文件严格执行。焊接工作完成时按检验文件验收打分,学生本人根据验收文件上反映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在这样的维护工艺严肃性的具体行动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质量习惯。

2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优秀的焊工,首先拥有较好的业务技能。在这一点上,无论国家,还是焊工本人、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相关标准对焊工技能、焊接范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经调查发现一名优秀的焊工往往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焊前准备工作做得好,从心态、设备调试、工件准备到焊材准备等都非常到位;焊接过程中专心致志,不为外界因素所打扰;焊后检查做得好,对工件进行细致的检查,自己认为满意了,方可转下道工序。敬业爱岗,真正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能够把所加工产品质量与个人的荣誉结合起来,认为‘焊品即人品’,干不好工作是很丢人的事情。一个好的职业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在做其它事情上也将有一些连本人也意识不到的益处。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焊接专业实训教育,把焊接过程中的所有注意事项、安全要求、经济性要求、焊工守则及职业道德等内容量化成具体的行为规范,从一进入实训车间开始就严格检查,及时纠正与处理不规范的职业行为,形成老师示范和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需要在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养成上也需要狠下一番功夫,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3 培养学生自检意识,强化品质观念

在焊接过程中,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对焊接过程中熔滴过渡状态、电弧稳定性、设备的运行状况、操作姿态、熔池的形成及流动状况都是一目了然的反映给自己的大脑,产生相应的调整动作修正自己的行为偏差,提高焊接质量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依靠学生自觉性的高低和反应灵敏程度,实时监控自己的操作过程,发现过程细节与最终焊缝质量之间的规律性经验,通过这种自检行为习惯的建立,精益求精,即可找到快速提高自己操作技巧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学习多层多道焊时,自检焊接工艺参数是否正确、渣液分离状况以及熔池形成的大小、形状和深浅对防止焊缝中出现夹渣、气孔、未焊透等缺陷至关重要。

树立强烈的自检意识,防止缺陷的形成和及时处理缺陷,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细节的习惯,精益求精,建构自己的品质观念,自我实现成为真正的能力,这是培养自己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走创新之路的必经之路。

4 严格劳动纪律观念,提高执行力水平

为了形成和维持焊接实训秩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得以展开,保证焊接实训教学质量,要求全体学生在焊接实训车间实习过程中,以及与实习紧密相关的其他工作过程中必须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这就是劳动纪律。

具体内容如下:

1.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达工作岗位,按要求请休事假、病假等(考勤纪律)等,严格按学校实习管理制度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理。

2.根据实习岗位职责及规则,按焊接工艺所要求的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3.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安全卫生纪律)。

4.节约原材料、爱护实训车间的财产和物品。

5.认真完成实习指导教师所指派的各项任务。

6.劳保用品穿戴到位,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7.遵守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职业守则及其他规则。

在日常焊接实训教学过程中,从进入实训车间之前,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按规则要求进行教学,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学生,立即整改,不能容情,提高学生执行能力,不讲条件,让劳动纪律深入每个学生心中,这是进入职场的必然要求。

5 建立技能进阶通道,激发进取精神

焊接实训课题难易程度不一,根据焊接职业资格的要求因材施教,把焊接课题编组分类,具体做法:板对接课题按平立横仰的顺序;管对接按大直经管到小直径管,转动焊到固定焊再到 障碍焊接的顺序;管板由骑坐式焊接到插入式焊接,固定焊接到转动焊接;焊接方法可以考虑把气体保护焊明弧焊接特点和焊条电弧焊气渣联合保护焊接的特点互相交叉练习,对学生体味焊接熔池的形成和流动状态很有帮助。通过由易到难,逐层进阶的焊接实习方案的建立,激发热情,让学生明确自我技能成才的路径。

6 结论

作为培养“蓝领”技术人员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品质管理理念,让学生体会品质管理的要求,自觉培养起品质意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焊接技能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与认同感,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焊工手册.手工焊接与切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2

[2]焊接结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3]邱葭菲.焊工工艺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 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式发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数量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强调数量增长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 [1]教育部教高[2008]5号也再次明确:“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2]而高职院校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3-6]

1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概念界定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外延则是所指对象的范围[7]。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硬件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出特色,造品牌,提升学校的整体“软实力”,从而使学校的管理、质量、水平、效率、效益等产生“质”的飞跃。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为外延式发展,其实质为“量”的扩张,强调的是“改变形象”,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教师队伍的扩大、校园面积的拓展、教学设施的改善等;另一种是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以追求是“特而精”为最高目标,强调的是“脱胎换骨”,主要表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等方面。内涵式发展是量的科学发展,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 医药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模式具有其建设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产学研结合、文化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以笔者所在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阐述医药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

2.1 办学理念个性化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学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品位之高,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8]高职院校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内涵,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必须科学、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以保证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对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与内涵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六十年的办学传统进行了较好的传承与创新,理性设计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十分注重办学特色的打造,强化重庆医药高专人精神家园的培育,学校形成了七个办学共识,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灵魂,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前提,专业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打造特色是生命,强化创新是动力,政策支持是保障。

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弘扬“笃学求真,懿德善能”的校训,发扬“,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知难而进、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负重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懿德善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遵循“弘德善教、爱生律己”的优良教风和“修德勤学”的优良学风。

我校坚持紧贴重庆和西部地区(办学区域定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健康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办学面向定位),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重点办好普通专科教育,积极开办继续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主干专业优势比较突出,行业特色比较鲜明,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2.2 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

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是指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承担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政、校、企(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为推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袂153家国内知名职业院校、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成立了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 。该集团是由政府、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类学校和行业协会等单位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集团发挥成员各自优势,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医院)、学校等各方面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平台,在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框架下,采取理事会的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互惠互利合作,实现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建设委员会、 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社会服务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分别制定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社会培训服务管理办法等11个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

2.3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就业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9]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修订和完善了顶层设计,固化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及与之相匹配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2.3.1 “校厂一体”模式,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开陆续办了重庆渝生制药厂、重庆医学检验试剂研究所、重庆市明泰医药器械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明确提出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校中厂、厂中校”的“校厂一体”的办学路子。具体做法:一是师生依托校办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教师科研项目实施带动学生实践培养;三是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的生产现场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实际应用的距离。近年来学校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重庆市首家校内GMP模拟药品生产实训车间,生产实训车间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余名学生进行高仿真实训。同时也可为企业提供粉末直接压片、干法制粒压片等中试试验的服务。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五结合。

2.3.2 “引企入校”模式,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化元素。 学校与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联手,成立“太极学院”、“迈克学院”、“康曼学院”。在大一新生中,学生自愿报名,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进入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纲。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共同执教、共同管理。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并免试用期。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及特困生帮扶基金,并给予每生一定金额的安家补贴。

2.3.3 “办校进院”模式,实现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新格局。近年来我校与部分医院(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璧山县人民医院等)开展了“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课程、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办校进医院,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及部分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三学年在联合医院进行临床顶岗实习。其核心是:校院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共同搭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门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组建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及集体备课;共同组建由行业、医院、学校、毕业生及家长参与的多方质量评价体系。该模式实现了“病房里建课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格局。

2.4 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

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的特点。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或更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工学结合教材、精品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等的建设。

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本专业以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改革传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院校共育“1+1+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模式,构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五个对接,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原则,探索教学内容无缝衔接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联合行业专家编写特色教材,并开设“系统化教学”改革试点班,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家长和社会反响较好。如2012年我校新生一志愿录取人数率为98.7%(重庆市、四川省为100%),分别高于2010年1-7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三本线以上为34.5%,分别高于2010年7-14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报到率为86.69%,分别高于2010年1-3个百分点,名列全市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我校招生情况在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网全国高职高专报考热度调查中排名第六。2012年年终就业率为95.33%,分别高于2010年5-7个百分点。2012年度,我校在二级以上医院就业人数,占医院就业率的42.97%,分别高于2010年3-12个百分点。就业对口率均超过95%。社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重庆市各大医院现任护士长中有5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如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1名护士长中有15名为该院与我校联合培养的学生,西南地区医疗机构药学、检验技术业务骨干70%来自我校毕业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有担任国家部委、市级部门重要职务的管理精英,有获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有领衔学术研究的博导,有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等。在企业界,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和药房销售总监、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迪康药业董事长等均为我校毕业生。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想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

求,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由以前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坚持内涵式改革与发展,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以“特而精”为最高追求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并以竞争力高低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们深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将得到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一定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R].2008. [8]

3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7,(17):12.

4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 年10月号(下).

6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7董刚,杨理连.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8.

篇5

关键词:教育均衡;结对;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08-3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要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青岛市市南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0所,在校学生近4万多人。全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合计3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90%。近年来,市南区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位置,如今市南区已经较好地解决了硬件的均衡问题,下一步要着重突破软件均衡的瓶颈,不断追求指向优质、效能、特色的高水平均衡。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发展逐步走向内涵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均衡;而内涵发展主要是依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均衡,主要依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最大潜力,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以实现教育均衡的目的。

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市南区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立足探索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道路,2008年9月,市南区教体局下发了《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在两年的时间里,主要通过校际捆绑、优质带动,来推动市南区优质均衡教育,从而加快市南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规划统筹,组织完善,三点驱动,全面构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保障体系。

为推进区域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2008年市南区出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研究、培育办学特色、丰厚教育底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在《规划》中我们还明确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在推进策略上强调“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驾并驱、立体推进”;在指导原则上突出“区域联动、优势引领、差异发展、重在实效”;在操作策略上体现“难点聚焦、热点跟进、重点突破”,使城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市南的每一个学生。

同年,市南区还通过下发《关于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均衡教育强区的实施意见》(南教体[2008]78号),明确指出优质学校要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向其他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经验等,帮扶相对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主动向兄弟学校提供成功的管理经验与教育教学经验。文件对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市南区的优质学校带动工程主要由区教育局行政部门、区专家评估团和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三支力量构成。教育局提供行政支持,负责日常的区域推进工作。专家评估团对带动工作进行集中调研和评估工作。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承担指导学校日常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三点驱动,全面展开区域内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二、责任分解,制度保障,结对签约,构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支持机制。

典型而稳定的优质带动,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校际关系和互动方式,是一种契约和机制,优质带动的计划和项目的实施一般要持续相当的时间,需要具体而持续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鉴于此,市南区2008年制定并下发了《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实行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责任制,由教育局各职能部门牵头,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细化,并在加大对结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结对学校的师资配备和人才交流力度、加大对结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力度、加大对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表现突出者的奖励力度四个方面给与结对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营造了优厚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同时,市南区还制定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责任书》,明确规定了优质学校和结对学校的工作职责,区内的第26中学与第51中学、市实验小学与定陶路小学、嘉峪关学校与天山小学六所学校以“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并签订“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合作协议书,在管理、教研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以“一托四”的方式与第48中学、第5中学、宁夏路第二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建立联系学校关系,各参与单位都签订了《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责任书》,完善了优质学校带动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

三、增值评价、督导跟进、指标量化,形成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评价体系。

如何从评价体制方面保障相对薄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确保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如何通过评价激励学校发展,防止在学校均衡发展中出现“削峰填谷”或“低水平均衡”的现象,对学校进行效能增值评价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基于此,2008年-2010年市南区教育局牵手中央教科所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引进了“学校增值评价”项目。建立了涵盖所有学生德、智、体共三大版块几十项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完成了近三年的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全区所有学生期末测查成绩的采集,共收集数据信息100万条。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我区还尝试以“一校一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真实呈现和客观分析,并以“一校一策”的方式,针对数据呈现和分析出来的情况,对每一所学校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巩固、调整和改进的对策建议,然后再由学校拿出具体的推进方案。通过增值评价研究,我区无论在评价理念、评价策略、评价工具、评价路径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整个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

在开展新的评价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我区还制定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评价指标》,确立教育管理带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促进、工作实绩效果4个一级指标体系,并细化分解出理念带动、管理带动;专家共享、学习共享、成果共享;名师促进、研讨促进、质检促进8项二级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都配以相应的权重比例,通过市南区教育督导顾问团,两年一轮,每年一次,定期对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学校、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进行跟踪督导评估。督导顾问团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比值,通过听取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学校、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双方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查看相关的材料;与学校教师座谈;进行教师问卷等方式与结对双方进行交流与反馈,指导优质学校带动工作,以行政的力量来有效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四、资源共享、结对联动、共同发展,夯实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核心基础。

我区优质学校带动开展了2年多以来,三组一对一结对学校和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一拖四结对单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实践,以资源共享、结对联动、共同发展,切实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

(一)制度保障,管理落实。

根据《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结对学校均成立了由双方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抓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完备的工作制度,保障优质带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嘉峪关学校和天山小学在签订结对协议之后,为保证工作稳步有序有效地开展,跟进了多项具体措施。建立了 “联络员”制度、“管理共享”制度、“师徒帮扶”制度、“教学研究联动”制度、“教学评价”共享制度。规定嘉峪关学校每学期向天山小学公开学校办公会议1―2次,每学期开展6对师徒帮扶,每月开展一次学科集备或教研活动,定期组织试卷研制、制卷质量分析、质检数据对比、质检分析等。青岛第26中学在与青岛51中学结队之后,也围绕着两校联络员工作、月度活动、师徒结对、集备、毕业班工作以及德育等学校重点工作制订了一系列帮扶结对的制度,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实施。

(二)资源共享,交流成长。

实施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就是为了打破学校的地域限制,使学校间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交流优秀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应该让更多学习者去应用、去共享。资源共享既涉及包括校舍、设备仪器和图书等在内的硬件资源,也涉及包括教师、课程等在内的软件资源。

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教学高质减负。市南区第26中学与第51中学首先从课堂教学研讨开始做起,采取“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推进课堂教学交流。结对仅一年的时间,两校就举行“同课异构”活动4次,两校共有80多位老师参与了活动。无论从参与的广度还是研讨的深度都起到了计划所设想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两校还就直升工作经验交流、中考复习资料、名师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取得了很好的带动效果。

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在与第48中学、第5中学、宁夏路第二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的带动工作中,除了组织名师访学与名师送教、校长任职资格与骨干教师培训等,还加强结对学校的学科培训和学科活动,组织了四所学校的50余人次,参加了全国、省、市级的涉及语、数、英、体育、科学、综实、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培训活动。教师们通过观摩课例、互动研讨、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念,习得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此外,中心还加强了对联系学校的网管员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培训,提高了网络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创造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三)定期商讨,结对联动。

我区优质学校带动工程的结对学校针对实际问题和共性问题,通过定期会议,教学研讨共同商讨,联合行动。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品质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促进四所联系学校的教学研究能力,我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科教研员们频繁深入四所联系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深入教研组,参与集备,研究教材教法。一年里,小学大多数学科达到95%以上,初中各学科不仅达到100%,且多次指导许多教师。参与学校集备小学105次、初中198次;指导教师出区级公开课、研究课32节,市级公开课、研究课6节,省级公开课优质课4节。与教师们零距离地接触,教研员们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而教师们的收获则更加明显。

在广泛调研,全面听课的基础上,我区还确立了培养骨干,打造学科组,以点带面促进提高的指导策略。重点打造了宁二数学组、燕儿岛的语文组、青岛5中英语组、48中的化学组是确定重点打造的教研组。各学科并在培养了多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老师的重点培养和精心指导下,这些教师进步大,发展快,已经逐渐成长为学科的骨干教师。

定陶路小学依托市实验小学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双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向市实验小学的教研组长、名师及本校全体教师开放,实现教研活动阳光化。两校协商实施“手拉手”青蓝工程,与市实验的名师结成互助对子,按照“拜名师、学名师、赶名师、成名师”的思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2010年3月举行“青岛市实验小学名师个人教育教学研讨会”, 4月以骨干教师展示为核心举办学校综合研讨会,5月展示青年教师的学习成果,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活动均邀请定陶路小学参加,并结合活动主题开展碰撞及研讨。每年学期初,两校还共同确立年度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任务分工,为两校的教学研究互动搭设平台。

(四)共同发展,携手提高。

内涵发展追求的是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内涵发展体现的是非平衡向平衡的流动。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一所学校在使用其他学校的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向其他学校提供了自己的优势资源。区域内的学校在彼此互补的状态下,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最终获得共同发展。

“一对一”的结对学校工作成效: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研究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督促学校将优质带动工作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当中,并通过交流使结对学校在制度建设、管理重心下移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经验,实现了学校间的扬长补短和资源共享。例如:青岛51中在26中的示范带动下,2009年取得了优秀的直升成绩,直升2中4人,直升58中2人,直升9中2人,直升1中2人,直升录取率均居于市南区前列。

“一托四”的联系学校工作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高位多元,丰厚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四所联系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教师参与研究的面大幅度增加,合作研究逐渐日常化,涌现出一批市、区优秀教研组和教学能手。例如,燕儿岛路小学在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引领下,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4人次教师执教市、区两级公开课或发言,有4位教师成为区级能手,1人成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缩短了教师发展的进程,实现了短时间的快速提高。宁夏路第二小学也在区教育研究指导教育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借力、助力、集力、合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再如,2009年的中考中,青岛5中和48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岛5中的普高升学率提高了15个位次,位居全市第14位,学生普高达线率较往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各科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很大的进步,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逐渐提升。48中也跃居全市公办学校前19位,直升2中的人数也有了较大突破。

五、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变“输血”为“造血”

优质资源带动是输血的过程,同时它更是造血的过程。输血是一时的,如何造血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看我区的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方式侧重于教学、质检等。而长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浸染在实际带动的过程中反而因为不好操作而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虽然带动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指标之一,但优质带动的根本追求,还是在结对期满之后结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参与带动的学校反映:学校的真正发展不是听了几节课或者是几次报告,而是源自教师、学校的日常工作。因此,优质带动,首要的是文化,再是理念,最后才是技术。重点是如何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这包括沟通机制、制度安排、渗透方式等。这个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的。

(二)变“点对点”为“点带面”

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它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是平的。由此可见如何透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将成为21世纪的研究主题。

目前我区的优质学校带动的形式虽然比较容易组织,但传播范围有限,仅有3对结对学校和5个牵手单位收益,从长远考虑,这种运作形式不太稳定,也不易持续,需要有固定的组织和相应的制度保证。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扩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校收益,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变“被动”为“主动”

篇6

论文关键词: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枣庄经济学校,职教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考量,枣经人开始认真阅读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读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体教师走进考场,认真地作了一张试卷----学习理解戴士弘课程教学改革的测试卷。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为了表示对此次教改的重视及权威性,学校邀请市教育局职教室及校外专家与该校校级领导一起组成了达标验收委员会进行评审,显示了学校对课堂达标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各批次参加达标课验收的老师,认真进行单元设计,精心制做课件,周到准备各种实训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色,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将分批次达标活动上成了一次优质课的竞赛。至此,宁波经验首次在枣庄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篇7

[关键词] 补正片;HPLC;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9-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olydatin, psoralen and isopsoralen in Buzheng tablets by HPLC. Methods HPLC was performed on a Venusil XBP C18 column(250mm×4.6mm, 5m).The mobile phase was Methanol-water at the flow rate of 0.8mL/min,The detection wave length was 240nm. Results There was a good linearity at the range of 0.0627~1.881μg for polydatin, 0.01904~0.5712μg for Psoralen, and 0.0312~0.936μg for isopsoralen. The average recoveries(n=6) were 102.3%, 99.6% and 103.6%, respectively. And RSDs were 0.7%、1.5% and 0.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asy operation, reliable results, and reproducible. It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polydatin, psoralen and isopsoralen in Buzheng tablets.

[Key words] Buzheng tablets; HPLC; Polydatin; Psoralen; Isopsoralen

补正片是由补骨脂、生地黄、虎杖、酒黄精、赤芝、女贞子等十二味药制成的医疗机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补益气血,养阴填精,活血的功效。原质量标准仅有薄层鉴别和检查项,标准的可控性差。为提高标准的可控性,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法对补正片中虎杖和补骨脂的有效成分虎杖苷(Psoralen)和补骨脂素(psoralen)、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的含量进行测定,此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补正片的质量控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

Agilent Technologies1260 Infinity高效液相色谱仪,Sartorius 224S、225D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1.2 试药与试剂

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均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分别为:111575-200502、110739-201202(含量99.3%)、110738-201012;甲醇为色谱纯(由Honeywell提供);水为超纯水(由本所自制);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均由广州化学试剂厂提供)。补正片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规格:0.25g/片,批号为:131201、130601、140301。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Venusil XBP C18(L,250mm× 4.6mm, 5μm);以甲醇(A):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洗脱过程见表1。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40nm,进样体积:10μL。理论塔板数按虎杖苷峰、补骨脂素峰、异补骨脂素峰计算均应不低于3000;待测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均应>1.5。

2.2 溶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虎杖苷对照品0.01045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50%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每毫升含1.045ng的虎杖苷储备液;取补骨脂素对照品0.00952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50%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每毫升含0.9453ng的补骨脂素储备液;取异补骨脂素对照品0.01040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50%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每毫升含1.040ng的异补骨脂素储备液。精密移取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储备液各3.0、1.0、1.5mL置于50mL量瓶,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即得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混合液。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20片,研细,精密称取1.0g,置锥形瓶中,精密量取50%甲醇2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min,放冷,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混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2.3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按补正片制备工艺各自制备虎杖和补骨脂的阴性对照制剂,操作步骤同“2.2.2”,分别制备成虎杖和补骨脂的阴性对照溶液。

2.3 专属性试验

分别取上述对照品混合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对照溶液各10μL,色谱条件按“2.1”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与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相同保留时间处,阴性对照均无色谱峰,说明阴性对照均无干扰。结果如图1。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混合溶液1、2、5、10、15、20、25、30μL,色谱条件按“2.1”进行检测,以进样量(μg)x为横坐标,以峰面积(mAu,sec)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即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虎杖苷,y=1518x-1.059,r=1;补骨脂素,y=7259x-1.357,r=1;异补骨脂素,y=5554x+4.686,r=1。

结果表明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在0.0627~1.881μg;0.01904~0.5712μg;0.0312~0.936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补正片的供试品溶液(批号131201),分别于0、2、6、10、24和48h进样测定,对3个化合物的峰面积及其RSD进行计算,结果:虎杖苷RSD为0.4%;补骨脂素RSD为0.9%;异补骨脂素RSD为0.6%;实验提示供试品溶液在48h内基本稳定。

2.6 检测限试验

取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适量,用50%甲醇多次稀释后进样检测,结果信噪比(S/N)为3,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检测限分别为50、3、4ng/mL。

2.7 重复性试验

取补正片(批号131201),同时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进样量均为10μL,按照“2.1”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对峰面积及其RSD值进行计算。虎杖苷RSD为0.7%、补骨脂素RSD为1.1%、异补骨脂素RSD为1.0%,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补正片(批号131201),每份约0.5g,精密称定,共6份,分别加入对照品适量(约为有效成分的1.0倍量),制备溶液,进行检测,分析回收率,结果见表2。

2.9 样品各组分的含量测定

取样品3批,按照“2.2.2”分别制备供试品溶液,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提取溶媒及时间的选择

试验中采用的溶媒有:甲醇、50%甲醇、80%甲醇,结果显示50%甲醇对虎杖苷、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提取效果最优,且色谱峰对称性好,故选择50%甲醇作为提取溶媒。另外对提取时间也进行了考察,分别考察了10、30及60min,结果显示选择30和60min,两者操作效率较接近,均高于10min,所以,采用30min作为提取时间。

3.2 色谱柱的选择

本实验过程中,选择两种色谱柱分别进行试验:Shim-pack VP-ODS 和Venusil XBP C18(L),结果发现前者的虎杖苷的峰形不好,而后者的各待测峰的峰形很好,分离度也符合要求,故选择Venusil XBP C18(L) 色谱柱。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选择检测波长时,结合文献[1-4]中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检测波长,取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混合溶液10μL进样,分别在246、306、240nm进行进样分析,结果表明,在240nm时,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吸收相差不显著,其他杂质峰的干扰相对较小,分离度相对比较理想,所以选择波长240nm作为检测的波长。

3.4 虎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限度的拟定

根据补正片3批供试品中的含量测定结果,3批供试品中虎杖苷平均值为每片0.3498mg、补骨脂素平均值为每片0.0863mg、异补骨脂素平均值为每片0.1834mg,并根据补正片的制法工艺,虎杖、补骨脂均为水提,拟定含量限度为平均值下浮20%,即本品每片含虎杖以虎杖苷(C20H22O8)计,不得少于0.28mg;每片含补骨脂以补骨脂素(C11H6O3)、异补骨脂素(C11H6O3)总和计,不得少于0.22mg。

[参考文献]

[1] 车彦忠,王培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护肝宁胶囊中虎杖苷的含量[J].中医临床研究,2014,5(19):27-28.

[2] 石瑞.川产虎杖中白藜芦醇与虎杖苷的含量测定[J].哈尔滨医药,2013,33(3):197-198.

[3] 乌宁奇,永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补肾酒中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64-1265.

[4] 颜仁梁,刘志刚,罗佳波.RP-HPLC测定益肾补血胶囊中羊藿苷、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J].中成药,2009,31(6):886-890.

[5] 于艳,于世杰,修丽丽,等.HPLC 法同时测定祛瘀清胰颗粒中虎杖苷和黄芩苷[J].中成药,2013,35(5):964-966.

[6] 葛洁,于凯,付永慧,等.HPLC法同时测定强阳保肾丸中羊藿苷和补骨脂素的含量[J].沈阳大学学报,2010,27(7):516,556-558,569.

[7] 周清,刘晓丽.HPLC法测定固本咳喘胶囊中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6-67,69.

[8] 陈奕伸,杨璋斌,梁嘉碧,等.HPLC法测定七宝美髯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药材,2013,36(2):146-148.

[9] 宗淑梅,薜贵平,张翠双,等.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2993-2994.

[10] 范晓雯,马清河,李海齐,等.HPLC测定驱白白热斯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3):114-116.

[11] 宣铁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发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J].中国药学, 2012,21(18):37-38.

[12] 覃建明,莫文电.RP- HPLC 法测定老年咳喘片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0,21(27):2561-2562.

[13] 刘素玲,蔡益锐.HPLC法测定归芍通络合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2,15(5):668-669.

[14] 伍娟.RP-HPLC法测定健肾通络胶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医药导报,2012,18(2):85-86.

[15] 盛国荣.退白汤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11-12.

[16] 郝振明,刘晓强,曲婷丽,等.HPLC法测定风痹丸中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52-53.

[17] 叶英响.HPLC测定癃闭舒片中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1):2850-2851.

[18] 段冀江,何红梅,李沙沙,等.HPLC法测定除湿止痒软膏中虎杖苷含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60-61.

[19] 白梓静,齐广才,刘珍叶,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炎利胆冲剂中虎杖苷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251-252.

篇8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法治

Abstract:“Building a socialistic country by law”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trategy of our country's policies. However,administrating a country by law is a gradual process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among which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essential and also difficult to handle,to which people,today,still don’t have a unanimous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 this period,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rational 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Taking ethical value as a base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s main content,this legal consciousness accords with objective law and becomes one of the basic goals in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citizen’s legal consciousness at rational stage;the rule of law

一、 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法哲学家、思想家莫衷一是。《牛津法律大辞典》是这样表述“法治”的:“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1]概括地讲法治问题包括三个层次,法律意义的法治,价值意义的法治,社会意义的法治[2]。

笔者认为,法治不可定义,但无疑其含义不仅仅是法律规则、国家的命令,还应当包含法律的目的,法律的价值,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1935年9月,在希特勒和其“司法部”、“内务部”各部官员的讨论中,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由此血腥、残忍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被纳粹通过“合法”途径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每一项“判决”都是与“法”有据,有“法”可依。可是每一部种族立法每一项判决又都是那样无视正义、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人类至高价值准则,都是践踏人类尊严的典型例证。

二、 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价值意义的法治必定是法治概念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而对于价值的法治来说,公民法律意识有如下作用:

(一) 公民法律意识有助于法治价值的构建

价值元素有很多:真、善、美、公平、正义、秩序、效率、利益、自由等等,不同的社会制度将由人们确定不同的价值追求,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又将确定不同的法律制度。在法治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多元化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善与恶、道德与非道德、权利与权力、平等与等级……非理性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错误的、混乱的、麻木的认知与评价,将导致人们选择恶的、非正义的价值观。而理性阶段的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理性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对制定法的正确认识,它还包括心理活动的全部基本功能,包括意志、情感、想象力,以及人的一切文化的和经济的心理技能,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状态,是人们追求善的法律的内心动因和巨大精神力量,从而指引人们确定法律应有的基本价值: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而在这种良法的统治下才有法治。

(二) 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运行的驱动力

人们的行为是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指引的,是思想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公民的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支配它的法律意识的健全与发达程度。只有当公民树立起崇尚法律权威的意识时,才可能自觉地接受、服从法律的治理。“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3]

三、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4]。它作为人们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认知,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阶段。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公民法律意识概念的认识尚未统一,有人称之为“法观念”,认为“法观念是人们认识法现象的理性阶段,表现为法律思想、观点和理论,是人们对法现象由片面的表象的感觉和印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而上升为全面的、深刻的、反映法现象内部联系的、科学的法律思想理论体系。”[5]也有人称之“法律理念”,是指“公民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律产生的理性心理体验,是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追求为皈依的法律思想和信仰。”[6]还有人称之为“理性化的法律意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7]

笔者基于法治社会构建的目标将此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界定为“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其内涵主要有如下四层含义:

篇9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30 ― 03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一如韩寒所拍电影《后会无期》中经典台词所言“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依然难以全面阐述“民族主义”的内涵。E・B・哈斯曾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来形容学者们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研究:民族主义是只大象,研究者是个瞎子,每个研究者只摸到“民族主义”大象的一个部分。①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是由“民族”和“主义”两个单语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民族”是“民族主义”的基础,所以,明确“民族”的内涵是理解“民族主义”概念的前提。

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下探讨“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认知的是,“民族”是个西方概念。英文用nation一词表示“民族”,源于古希腊文ansci到拉丁文nasci、natio再到英文nation的衍变,在词义上也由“生育”、“生存之物”逐步扩展为“具有同一出生地的居民团体,亦即拥有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类团体”②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观“民族”一词的语义发展过程可知,“民族”一词最初仅具有生物学、社会学和地理学上的意义。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时,nation成为“国家”的同义词,具有了政治色彩。有词典将“民族”解释为:有着相同血缘、生在相同国家、受同一政府庇佑的众多家庭。③韦伯曾言:“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当“民族”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时,我们就不得不将其与“国家”联系起来。“民族”与“国家”都是政治概念,但是两者关系却错综复杂:有民族无国家、单一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国家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下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都是以我国的国家形式为逻辑起点的。

正如“民族”没有得到一个普遍的、明确的解释一样,“民族主义”的概念也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民族主义”的内涵概括为如下几类:第一,从心理学上分析,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个人忠于国家的心理状态,④是一种情感归属、民族认同的爱国动力;⑤第二,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是一种追求民族利益、为民族生存、平等、独立、发展服务的社会实践运动;⑥第三,从理念上分析,民族主义是引起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民族主义运动的理念原则;⑦第四,民族主义具有多种含义,兼具多种特质。安东尼・史密斯将民族主义的含义总结为:以民族情感为前提的民族的语言或象征、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识形态这三者中的一种或多种。⑧笔者认为,民族主义兼具主观与客观双重意义,首先,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主义”,就是一种主观上的思想观念,统一的思想观念反映在国家体制上就表现为意识形态。当主观上的思想观念推动政治运动时,民族主义的思想就会成为一种追求利益的政治力量。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观念,同时也是民族主义实践。

根据上述阐述,笔者将民族主义的内涵分为三类:一是表现为强烈民族情感的民族主义,即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和归属;二是作为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即为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发展而进行的社会运动;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即贯穿在国家体制中的基本价值和理念。

二、 我国制定法对民族精神的吸收――表现为民间法的存在

法治进程分为外源型和内发型两种发展模式,我国的法治进程主要采用的是外源型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规模移植外来法律,短时而快速地建构起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在我国的法律语境下,法律的范围主要是指制定法,即由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表现统治者意志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虽然制定法大多是舶来品、缺乏我国传统的法治文化基础,但是却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依据。我国建立起的制定法的法制体系,只是制度层面上的法律的建构,但是法治观念以及法律的基本价值并没有深入人心,因为我国的民族本土文化资源并没有被我国的法律体系所吸收。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认为,民族之所以为民族,不仅包括土地、经济、政治等因素,“民族精神”才是其根本,它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⑨所以,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本,是立法者制定法律时不容忽视的,也是执法者在管理国家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德国著名学者萨维尼认为,法并不是立法者有意创制的,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只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意识”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萨维尼指出,法律应表现出民族的个性、民族的共同意识和信念,法律的发展动力是民族精神,法律就像艺术和音乐一样是民族文化的自然体现,法律同民族共发展,立法者只能揭示和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来作为法律,立法者绝不能通过立法手段来创建法律。⑩萨维尼以绝对性极端性的观点表达了民族文化这种本土资源对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关键作用。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法治首先不仅仅表现为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11}主张法律本土资源论的苏力认为,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12}中国本土的法律资源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民间法“。民间法是一个外延极其宽广、内涵极其丰富的包容性概念,具体包括诸如习俗惯例、家族法规、行业规章和村规民约、宗教规则及官方非正式经验等形式。{13}梁治平先生从传统文化角度将民间法概括为地方性知识,谢晖教授以规范法学为视角认为民间法是一种与制定法这种硬制度相对应的软制度;苏力教授从法律来源方面出发将民间法视为一种本土法律资源。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理解民间法的内涵,可以明确的是,民间法不是官方法、不是制定法。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起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靠国家强制力维持的表面上的威慑作用,而应该是深入人心,以自身的合理性来说服人们去遵守它,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的规制目的。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我国有着浓厚的乡土社会的传统,即我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靠风俗、习惯来支撑,所以在我国的法治中必须重视民间法的作用。在立法上,制定法可适当吸收民间法的内容,如我国民法中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就是对现实中存在的民间传统的尊重,这就使得我国立法在重视科学立法的基础上兼顾民俗中的“人情”理念,增强了立法的合理性,实现了情理法的融合;在司法中,可适当引入民间法作为裁判规范来增强判决的可接受性和执行力,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地方法院援引风俗习惯进行裁决的案例,并且收到了极好的司法效果,所以实践证明民间法的司法适用是可行的。

三、 民族平等与政治诉求――表现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斯大林用“四个共同”对“民族”进行阐述: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4}这一定义概括出了民族的文化性、地理性、社会性,然而依据这一解释并不能清晰地区分“民族”与“种族”、“部族”等相似概念,因为后者也同样具备社会-文化性。安德森对“民族”作出的解释是: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在本质上有限同时享有的政治共同体。{15}这一定义赋予民族主义强烈的政治色彩,认为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将民族与国家挂钩。民族在社会-文化属性上同种族、部族难以区分,但是民族不同于两者的是,民族具有政治属性,生活在民族中的共同体具有政治诉求,这种政治性诉求在我国即表现为各民族追求民族利益、争取民族平等、民族发展,而并非是各民族均要求建立自己民族的国家。民族和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农业社会的社会组织无法为共同体提供平等的政治诉求。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强调民族的政治权力、成员的平等。民族主义在观念上形成后,就会缔造出民族,政治诉求随之而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就会随之兴起。民族主义不仅仅应当停留在思想上的民族情结、民族认同中,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共同体地位上的平等、权利的享有、政治事务的参与等。

我国在确立国家政治体制、构建法律制度时,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位,本着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授权少数民族根据本民族特殊的风俗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可变通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以此来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诉求。如果我国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所有民族所有区域均整齐划一地实行同一政策,势必造成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侵犯,终将导致少数民族对国家法律的不遵守对国家政策的肆意违反。作为政治诉求社会运动的民族主义,对我国法律提出的要求就是:国家法律不能不立足于民族现状而死板地统一硬性调整所有民族和区域,而是要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法律地位与权利。

四、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的法治观

自由,是一种法律保障下的生存空间,是个人不受社会与政治控制的权利。{16}自由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政治实践,还是一种法治观念。自由主义观点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由主义所关注的是理性的个人,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个人主义认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的性质和利益都是由个体决定的,集体是为了服务个人利益而存在并发展起来的,离开个人集体将不复存在。{17}建立在个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用来组织一批人在规则约束下进行有规律活动的理论上的构造和模型。{18}根据自由主义观点,国家在根本上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应当将个人权利放在首位,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视为目的,而国家权力只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手段和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以及在以后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民族主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根源。与自由主义相对,民族主义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国家和集体意识,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国家拥有强大的管控权力。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在法治层面就表现为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基本价值的民族主义的法治观,与民族主义法治观相对的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的自由主义法治观。

民族主义以民族情感为纽带,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主义的推崇有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但是从现代法治要求的充分尊重人民法律地位和保障人民权利的角度出发,我国法治的基本价值在注重民族主义理念时,可适当吸收自由主义精神。张君劢在《立国之道》中曾言:“一个国家对于自由与权力,仿佛人之两足、车之两轮,缺其一即不能运用自如。个人自由寄托于国家之上,国家全体亦赖于自由而得其巩固之道。此即今后立国之要义。从这观点看,中国民族政治之一线光明,即在自由与权力平衡之中。”{19}在张君劢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将民族国家本位与个人自由本位置于同等地位的。民族主义,以群体归属、集体利益为指向;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为宗旨。如何将两种理念融合,整合进同一个意识形态呢?自由民族主义理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只具有单一理念的意识形态的创新。

五、 结论

上述分析是以民族主义的三种不同内涵为层次展开的,可见民族主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持续性的。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初期,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影响我国制定法的内容;在我国法治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也起着法律精神和基本价值理念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在审视我国法治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民族主义的作用,同时,也要理性地对待民族主义的内容,兼具吸收自由主义精神的部分理念。

〔参 考 文 献〕

〔1〕E.B.Hass.What is nationalism and why should we study it ,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M〕.第40卷(03).

〔2〕Mostafa Rejai .Political Ideologies,A omparative

Approach〔M〕.London,M.E.Sharpe,Anmonk,1995.

〔3〕Philip L. White.What Is a Nationality 〔M〕.Canadian Review of Studies in Nationalism,XII,1,1985.

〔4〕Hans Kho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6.

〔5〕Daniel Druckman.Nationalism,Patriotism and Group

Loyalty: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Mershon Internationai Studies Review,Supplement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Quarterly),p.43-48。

〔6〕Louis Snyder.The Dynamics of Nationalism,Reading in it’s Mea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York,D.Van Nostrand Company,Inc,1964,p.23。

〔7〕〔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0〕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1〕郑君.萨维尼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现代法治:社会纵横〔J 〕.2005,(04).

〔12〕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J〕.中外法学,1995,(05).

〔13〕贾焕银.民间规范的性质及其司法适用逻辑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14〕斯大林.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比艘.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英〕卡尔・波普.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西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17〕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英〕卡尔・波普.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西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 依法治国 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一、依法治国战略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的思想觉悟伴随着社会政治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人们的各种需要和利益的冲突也在不断地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健全法治社会来共同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就变得愈发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法治理念不求甚解

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因此,普及依法治国的理念,对于人们思想的统一、信心的坚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和途径。这些举措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转型、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法治意识的相对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就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也曾经受过践踏,并且使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是如何将它们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如何潜移默化地发挥熏陶作用,同时又不让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使他们融入一个法治世界中,让法律无时无刻地产生影响,这仍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依法治国战略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依法战略的推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因此,依法治国战略是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后盾。

(一)落实依法治国,开展法律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法律是人类对于自由、秩序等价值追求的结果;教育是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引导自我意识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文化、公民文化、道德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而且更是人生存、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活动方式”。

(二)落实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依法治国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在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而法治理念的内化,又会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三)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开放30多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和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导致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忽略与淡化。面对这种情况,打破旧有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强制性的,不是为了限制和反对人性和自由,相反,它是希望人性和自由在思想意识中得以理解和尊重。

三、依法治国战略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更是国家不断建设和努力的目标。从我国当前的环境来看,依法治国的推进和普及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依法治国的理念,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日常中遵纪守法,变得愈发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这也是依法治国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

(一)依法治国战略下,要坚持把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继承,也是对其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全体公民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社会生活中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挥法治意识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作用。

(二)依法治国战略下,要扩大法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覆盖面

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民进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教育,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引导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自己的行为,把法律内化为自己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内心予以权威的认同。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任何法律都应该被遵守,任何法律都应该被规范,如果法律不被普遍所接受和尊重,那么它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依法治国战略下,要注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进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最早是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邦治国之道,他认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