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特征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生命澡堂”的特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不同学者对生命课堂特征理解的不同不是分歧,而是描述生命课堂特征所用的角度不同。有的学者是从宏观上把握生命课堂的特征,而是有的学者则是从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众多因素对其特征加以详细分析。
“生命课堂”的特征就是这种课堂所独具有的特点。由于在课堂涉及到方面较多,所以使对“生命课堂”特征的概括很难面面俱到。所以笔者认为,对生命课堂特征的分析和概括应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进行宏观把握。
二、生命课堂的建构
理解和掌握“生命课堂”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构建“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构建的理念和途径,将直接影响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夏晋祥老师认为“生命课堂”的构建,最根本的是依靠教师,教师是生命课堂的主要实施者,是建构生命课堂的决定因素。刘英老师把教学环境的营造看作是生命课堂的建构途径之一。她认为教学环境的营造就是生命课堂的水土阳光。邱新颖等在文章中还谈到生命课堂的实践样态,实际上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构建生命课堂的途径。还有的学者认为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应从:确立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构建促进生命完善的课堂实践操作体系、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建立生命相融的教学交往关系等方面考虑。
生命课堂的建构涉及到很多方面,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视域,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生命课堂的建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即建构的理念和建构的途径。建构的理念主要是对“生命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个描述;而建构的途径则更应该注重建立生命课堂应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有的研究者将两者不加区分进行了统一的概括,而我认为对这两者进行区分后一一阐述会使对“生命课堂”的理解和实施策略更加清晰。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篇3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之间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的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与青蛙的肺结构图相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像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教学 体系构建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对科学教师而言,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一直很棘手,一是因为很多内容受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及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观察和深入探究;二是因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相关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不高。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认识呢?笔者认为,借助模型建构概念是一种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重要方法。
模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是对研究对象简洁、仿真的表述。模型既是认识手段,也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借助模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将陌生的、非直观和不确定的事物及思想转换为熟悉的、直观的、确定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和认识,还能使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丰富化,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直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一、实物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撑点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来讲,观察对象形成了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环境,是形成科学概念的支撑点。但是,很多内容所涉及到的观察对象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教师除了采取让学生课外观察这一策略外,提供实物模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生物大家族》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蜻蜓与麻雀、鲫鱼和青蛙、壁虎与小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归纳出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六大类动物的特征。这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参考书》更是建议:教师应该设法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比较。比如提供蜻蜓、麻雀、壁虎的实物标本,备好活体鲫鱼、青蛙、小猫,也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直接观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观察。的确,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观察不够全面、细致和直观,观察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概念建构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我们学科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除了购买一些标本外,还购买了一些实物仿真模型,如小白兔模型、麻雀模型、小猫模型、恐龙模型等。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标本和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总结出了六大类动物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缺乏实物的观察课上,要使学生用感官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使用实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索事物、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给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支撑点。
二、图表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架
如果说观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就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测量活动都涉及到比较数据。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呈现事实,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证据、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有时很难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图表就是形象化的理论模型,图表模型可以为学生概念转变搭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在执教六年级《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同学的相貌特征并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这样,学生就对班级同学的相貌特征调查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了遗传这一概念。
我在执教《我们在成长》一课时,将学生几年来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就对自己近几年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执教《植物长大了》《蚕幼虫体长变化》《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时,有效引入图表模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开拓他们的探究思路,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演示模型——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或研究相关事物的外部信息,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又称作“解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课都有体现“解暗箱”的过程。对于此类课,教师除了提供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四年级《呼吸与健康》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呼气和吸气与胸廓的变化有关,教材的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再把手放在胸部感觉身体的变化,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通过比较测量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胸腔有扩张收缩的起伏变化。
该设计通过体验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只能想象。但是,学生对呼吸的本质还是没有理解,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呼吸的本质呢?
教师可以用演示模型来“解暗箱”,利用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橡胶塞等材料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塑料饮料瓶模拟胸腔,Y形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分别模拟肺,瓶子底部固定一块比较大的气球皮模拟横隔肌。
当向下拉气球薄膜(横膈肌)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向上推气球蒲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
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将呼吸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会发生变化,还可以搞清楚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演示模型的使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轻松地帮他们建构起了呼吸的概念。
《生理与健康》单元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如心脏怎样搏动、血液怎样循环、食物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的分布及生理活动过程等,这些人体内部状况都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帮助学生观察。
四、概念模型——形象呈现抽象概念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对于这些概念的建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模型,运用形象的模型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食物链》一课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对食物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没有完全理解食物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模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PPT演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纸环串(如图4所示)模拟“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四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学生在制作食物链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像一条链子。教师以文字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将制作的食物链模型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制作“螳螂捕蝉”的食物链模型,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链状的。
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草原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学生依据草原上生物的食物关系,串出多条食物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最后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通过建立草原上生物食物链模型并进一步观察比较,学生找出了食物链的特征,对食物链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其中一条食物链,提问:如果其中一种动物消失了会怎么样?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模拟食物网。教师简单介绍了学具后,全班集体搭建草原上的食物网(如图5所示)。再让学生讨论,在食物网模型中“剪掉”一种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搭建食物网的活动,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初步意识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消失时不会彻底破坏生态平衡。
纵观整节课,教师通过不断建立模型,将食物链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不断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消失了会怎么样,然后搭建食物网,在食物网模型中,学生再讨论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消失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该模型的搭建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走出来,从而弥补了前概念中存在的缺陷,达到了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目的。建立形象化的概念模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是学习科学概念的方法之一,更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篇6
[关键词]生物备考 复习策略
备考虽没有"捷径",但如果复习方法科学、策略优化、思路清晰,则效率一定会倍增,同时大幅度增分才有保障。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
1.抓重点
高中生物课本,全书分五部分。第一章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阐述原生质的化学成份和性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繁殖等基础知识,说明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基础,是学习以下各章的基础。第二章讲生命的基本特征。从细胞水平出发,就生命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以认识生命的本质。从全书来分析,重要的基础知识集中于第一、二章,特别是第二章: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应围绕新陈代谢这一中心内容进行全面复习。
2.注意基础知识
生物复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高、深、尖问题上。例如,在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中,多数考生对基因的分离规律感到比较易理解,而对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感到为难。因而,有些考生只对分离规律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把精力集中于基因连锁和互换规律上,这就事倍功半了。基因分离规律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只有真正地学懂、学会这一规律,才有可能了解和认识其它两大基本规律。在全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因此,注意复习基础知识是关键。
3.弄懂基本概念
所谓弄懂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地掌握基本概念。怎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呢?第一,可采用比较法。例如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所谓需氧呼吸是生物体必须从大气中吸取游离的氧气,氧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用于制造生物能ATP;厌氧呼吸则是生物体不需从空气中吸取游离氧,而是依靠细胞的有机物分解产生能量来制造ATP。弄懂这两个概念,除了解需氧和不需氧的区别外,还要找出由于需氧和不需氧而连成的不同,同时由于都属于异化作用,还需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帮助理解,加深记忆。第二,采用图式法。即把概念或问题,画成图式帮助理解记忆。如光合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叶绿素吸收太阳的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葡萄糖,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葡萄糖里。这一过程可用方程式表示:
光能
6CO2+12H2O-C6H2O2+6H2O+6O2。把这一方程式和光
叶绿素合作用概念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记忆,又能根据化学课所学到的化学平衡原理,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又如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可根据各期的要领,自己画成简图,这样脑子里印上自己设计的图,记忆就深刻了。
4.答题耍根据题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篇7
无可否认,道教养生学是承继道家养生学而来的,没有道家养生学,就没有道教养生学。道家养生学根源于《道德经》、《庄子》的养生理论,甚至包括秦汉乃至魏晋玄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献所蕴涵的养生思想。而道教养生学则是吸收了道家思想,发展为注重生命、追求长生的养生思想。虽然二者共同尊奉《道德经》、《庄子》为主要经典・而且都尊崇“道”的观念,但是内涵、旨趣和追求实有很大不同。道家学者注重养性或修性方面。而道教学者注重养命长生方面。这样粗略区分,不能被片面理解为修性和修命的截然对立。道家学者也不排斥长生久视,道教也明确提倡性命双修的炼养途径。总之,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养生学关系十分密切,二者既不可混同,又不能截然分开。
道家养生学体现在养性、养气、主静、制欲等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家养生学认为,养生在养性。在《道德经》中老子就开始探讨人性和养性问题,不断启发人们思考人的本性、本质,如何区别于动物的质的规定。虽然老子未直接提出“性”或“人性”的概念,但从中可以深刻体味到老子关于人性和养性的独到见解。庄子也承袭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们强调人性具有自然性和超越性。所谓自然性,是指人的本性具有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而然、不待人为的特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9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10章)就是这种自然性的体现。道家养生学摒弃儒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辩,老庄讲究人性的超善恶性、超道德性,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38章)。从自然性、超善恶性的人性观出发,老庄提出以“固性”、“全性”为宗旨的养性说,否则将“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老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3章),“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至乐》),突出了“气”的根源性特征,所以养气就有了养生学意义上的根据,体现了“气”的根源性和普遍性。在哲学范畴动和静上,道家突出静的地位和作用,在养生实践上普遍倡导主静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2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常乃久”(《道德经》第16章),肯定了“静”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16章)六字养生要诀。道家主张制欲。欲与养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道家养生特别注重对欲望的控制。“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3章),认为多欲是扭曲人性、损害生命的根源,通过对欲望的控制,调节身心,满足健康需求,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家养生学主要体现在以上四种养生主张,为中国养生学营造了一个基本的概念系统和养生思想文化氛围。
相对于道家养生学,道教养生学主要特征是对生命的尊重。主要体现在长生不死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珍视生命观念以及丰富多彩的养生实践三个方面。
作为,道教将道家经典神格化,给予某些概念和命题以神学的理解和发展,甚至和人体相对应,促成道家养生学向道教养生学的顺利过渡。道教是以长生不死和飞升成仙为主要目的,道教养生首要的问题就是诞生思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汉书・艺文志》),所以,追求神仙长生不死、超脱物外就成为道教养生学的精神动力。方法上提倡“形解销化”,即通过炼养使肉体蜕化成仙;另一面依于“鬼神之事”,即通鬼神。因此,道教养生具有的目标。尽管葛洪在《抱朴子》中才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早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就较多表现了强调尊重生命的养生思想。“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统也。灭者,名为断绝天地神统,有可伤败于天地之体,其为害甚深,后亦天灭煞人世类也。”(《太平经合校》卷40)虽然天地生人,但人与天地的关系,首先还是注重人类维持生命的方面。道教养生学提倡贵生,即首先要尊重生命,维持生命的存在,所以道教养生随着道教的发展也愈益重视与养生有关的道教医学。许多道教人物也是著名医学家,如孙思邈、葛洪、陶弘景等,近代如陈撄宁。道教养生学的突出特征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养生实践。养生方法除丹法外,有守一、存思、守窍、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房中、服气、胎息、辟谷等。其中丹法又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炼丹术,为中国养生学的瑰宝,被视为化学的先声。而内丹以人体自身为炉鼎,通过对精、气、神的内炼使人体寿命得到延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构建;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在高中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政策。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也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这也说明了一点,对于生物课程的教学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高中时期生物课程实体教学中,根据课本教学目标来说,都相对抽象,涉及的生物类型等也十分复杂,但是实体的教学互动实验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也给生物实体教学带来了一些疑惑,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也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中阶段生物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效率较低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因为高中生物课程本身涉及的内容较初中时期,已经变得更广了,内容上更加丰富,知识也更偏向于微小生物周期等的研究,并且知识点相应也增加了很多。如果单纯按照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依次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生物课程的特征来说,内容交叉相关的也很多,另外生物课程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二)重视课程进度,忽视教学本质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育行业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对于高中教育阶段更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对生物教学课程的安排相对来说相对紧凑,往往按照教学重点顺序进行授课,从而忽略了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除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应加强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体课堂中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后期生物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本质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发展进程,更是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生物的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生物课程中知识点的内涵,从而继续后期的学习。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的引入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
生物概念教学法指的是在生物教学中以生物课本的基本概念知识为基础来进行生物知识的扩展学习。生物概念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体现的是对自然界以至整个生物界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或者生命体的集合。生物概念的出现也体现了生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伟大成果。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背景
根据2011年修改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要凸显科学本质,需加强并重视概念知识的学习,在课标内容标准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重要概念。这也体现了生物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也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必然发展要求。
三、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教学关键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则需加强概念教学。但是在生物的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相似名词概念的区分高中生物中相似名词的内容和知识点很多。例如“,囊胚”与“胚囊”的区分,从概念上来区分,囊胚是指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增多,而形成空腔的球状胚,则为囊胚;而胚囊是由植物的胚珠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需通过实质概念进行区分,否则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所以概念间的关系是有关联也有差异的。2.教师的适宜讲解在实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应多思、多辩才能取得相应教学目标。在生物课程中也是如此,将概念教学的引入时,教师作为引路人,应先让学生初步理解,然后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沟通,要避免教师全盘讲解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并强调基础概念的重要性,以便促进后期生物教学。
(二)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引入的意义
生物概念是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后总结出来的科学性的结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概念教学,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才能够了解到概念的本质,概念需要学生在思维的不断升华中去慢慢理解。因此,高中阶段生物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教学;第二种是多媒体课堂;第三种是实验教学。不同方式的教学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生物基础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迅速掌握知识点。另外,概念教学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没有特殊限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简化了教师的教课程序,也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先理解知识点再进行后期发挥。并且随着生物课程的知识点的层层联系也能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生物知识点通过概念知识进行发挥,拓宽了学生思维。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概念教学在生物中的应用,大大地为学生的后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变通的,再强大有力的理论和见解的提出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来支撑的,而基本概念就是最直接且具有说服力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特征的集合或者重新命名,是后期的各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概念的重要性。对于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下开展学习,而简化后期的相关知识的混乱,达到促进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梅花.情景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生物概念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2(4).
篇9
专注生命动感与智色p旋
生命动感是长安汽车的设计哲学,是长期战略的精髓。“生命动感”是新时期汽车和汽车产业的本质特征,也代表着汽车产业的未来。长安汽车用“生命动感”的设计哲学,来定义未来的汽车和汽车产业,来欢呼未来的长安汽车。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形态演进,不断传承、生长、突破。
智色双旋是生命动感之下的设计理念和语言,是长安汽车开启全新时代的DNA 。“智”即智力、智能,是人和车理性的一面,逻辑的一面。长安汽车意在打造一个智能的移动终端,表现为不断实现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色”即色彩、性情、美感。也就是说,长安汽车的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和情感要求;“智”、“色”,是长安汽车新时期对于“生命动感”汽车本质特征认识的具象和展现。双旋则寓意着DNA双螺旋结构,是生命动感的具象元素。“智色双旋”是将“智能化”和“人性化”纳入汽车设计,将汽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让用户体验到更具未来感的驾乘体验。一直以来,长安汽车都坚持原创设计之路。2006年,长安汽车就在意大利都灵成立了设计中心,至今,长安汽车已建立起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意大利和日本建立了永久性设计中心。
时代召唤设计理念战略
2017年长安汽车入围“国家品牌计划”,站在国家品牌高度寻求发展,必然要肩负起振兴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重任,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成为长安汽车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7年也是长安汽车的产品大年,高性能全尺寸旗舰SUV CS95已于3月份上市、全新的SUV CS55、轿车睿骋CC、MPV凌轩共四款全新车型和十余款改款车型将上市,将会进一步完善长安汽车产品谱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购车选择。
长安汽车展国家品牌魄力
篇10
Abstract: Aiming at profound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de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goal to improve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of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the paper firstly discuses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concept with the cor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then research the teaching ideal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信息制造;制造观;教学方法
Key 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 Concept;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76-02
0引言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制造已由传统机械制造升华为集机械、液压、光电、信息、材料、检测、通讯、自控等领域最新知识成果为一体的崭新学科,并对应演化形成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一系列以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生产为原则,以取得理想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的系列先进制造技术。这在有力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制造领域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教学中如何依据人类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实现对学生现代制造观的培养显然意义明显,这对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转型关键阶段的中国民族工业更加意义重大。
1现代制造观的培养思路和入手点
自人类以造物区别于其他生物开始,制造作为人类所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便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人类在通过自身制造活动有目的地提高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对自身制造活动的认识也伴随科技的发展逐步深入,与之对应形成了制造观。虽然,目前对于制造观在概念上仍然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定义,但从人类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出发可明显看出:制造观显然是人类在自身制造活动的不断实践中,基于所认知形成的核心制造要素、属性来刻画制造活动规律而形成的。人类关于自身制造活动基本属性、规律的认知显然是制造观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现代制造观的培养应在产品零部件的加工、装配这一传统制造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现代制造的概念、属性特征以及基本规律三个层次入手,自上而下地逐步开展。首先应在概念层次上,从制造是什么和做什么的角度为学生明确现代制造的概念和内涵,使学生建立对于现代制造的基本认知。其次,可进一步结合当前主流先进制造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情况,通过对现代制造所共同遵循目标、原则和方法的分析,从制造如何实现角度培养学生关于现代制造属性、特征的基本认知。最后可依据所分析的现代制造基本属性、特征,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制造核心要素和实施开展本质规律的总结,从现代制造的过程、组织、控制管理和人的作用等层次进一步明确关于现代制造的基本认知。根据上面所分析的现代制造观的培养思路及入手点,下面就针对所提出的三个层次具体讨论现代制造观的培养问题。
2现代制造的大制造概念
针对制造的概念,在依据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的定义阐明制造是一个涉及“产品设计、物料选择、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质量保证、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和工作的总称的同时,还应结合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进一步从如下所述的“宽领域、多学科、全过程、多目标”等几个层面深入解释现代制造的内涵。
2.1 现代制造的行业领域现代制造已不再仅仅是机械制造,在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生活水平这一目标的作用下,制造已演变为人类所从事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活动,它涵盖了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国民经济的广阔行业领域。
2.2 现代制造的学科领域现代制造在涵盖国民经济广阔行业领域同时,通过对各学科知识、方法的综合应用,必然会打破传统的行业、学科领域界线,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信息、管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2.3 现代制造的基本过程现代制造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机械加工、装配过程,其在内容上涵盖了“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规划、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装配、销售服务及报废产品回收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和活动。
2.4 现代制造的目标现代制造打破了传统机械制造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束缚,在创造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原则下,现代制造以产品的功能全面、造得快、造得好、造得省、造得准等作为制造活动实施开展所共同遵循基本目标。实际中,制造的优劣就是基于这些目标,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开展评价做出的。
针对上述内容,如果可以同时结合以汽车为代表的某机电产品的制造发展历程对其加以解释说明和验证,就可以更生动地从概念上深化学生对于现代制造的基本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制造的大制造概念[1][2]。
3现代制造的属性特征
毋庸置疑,现代制造的属性、特征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实际中,制造的特征和属性是制造活动实施开展所共同遵循的目标、原则、策略和方式的体现。它们是伴随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其自身制造活动的不断深入认知而逐步积累形成的[3]。制造的属性特征和制造技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类制造活动可以基于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属性特征,另一方面,新属性、特征为制造活动所带来的变化也为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发展提供契机。鉴于此,实际教学中,在讲述先进制造技术各自优势特点和机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针对所讲述的各项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对表1中对应内容的讲述说明人类制造活动因制造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应用所发生的改变,从而可阐明现代制造属性和特征的技术诱因。
如表1所示,伴随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发展,现代制造在产品研发周期、质量、加工手段、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提升转变。这在提高人类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人类制造活动开展方式、方法的改变,形成如表2所示的全新属性和特征[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