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综合素质 提高
0 引言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他们热情、奔放,更独立,胸怀天下,均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这是90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衣食无忧成长也比较一帆风顺,没有体会过失败与挫折,因此,他们也比较自我,承受失败的能力相对较差,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另外,90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面临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更大,面对的社会诱惑更多。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90后在校大学生,如何应付来自自身和外部的不足与压力并较好的解决面临的问题?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这都是一个不可避开的问题。本文认为,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中流砥柱,这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专业技能素质,包括大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二是非专业技能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 90后在校大学生素质现状
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本文主要讨论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方面。
首先,90后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存在偏颇。大部分90后在校大学生都有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强烈愿望,而且能够努力学习。但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他们均只是愿意努力去学习对自己将来找工作有帮助,或者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对于一些他们认为对找工作没有直接用处,或者是他们认为没有用的知识技能,则往往不愿意学习,甚至排斥。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利于90后在校大学生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也难形成比较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也体现了90后在校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功利心太重。殊不知,现在看似没有用的知识,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祝你一臂之力,只有自己先充实了,才能抓住随时出现的机会。
其次,90后在校大学生更自我,公德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较弱,缺乏诚信。更自我主要表现为更重视自身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学生干部竞选和奖学金评选等方面采用一些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更看重个人利益。缺乏诚信表现在考试作弊和提供虚假信息,很多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或者是对于部分他们认为没有用的学科不努力学习,到了考试就想作弊过关,有些学校设置诚信考场,其涵义就是相信学生的诚信,不需要有人监考,而据了解,有些同学一旦知道申请诚信考场成功,连应付考试的复习也不复习了,就打算考试的时候肆无忌惮地抄袭,把美好的诚信考场变成了疯狂作弊的场所。
第三,90后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从高中早起晚睡、刻苦努力的生活模式一下进入丰富多彩且相对较宽松的大学生活方式,很多同学是晚睡晚起,足不出户,更不用说锻炼身体了。据了解,因为网络的便捷,很多同学经常玩游戏、看电视剧,到了白天上课就没了精神,或者是根本就不起床上课,熬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第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校大学生一般成长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而且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身处顺境而且在呵护中成长的他们,面对失意、挫折可能难以接受,不能采取妥当的处理方式,经常采用极端的方式,大学生杀人案、自杀案频发,比如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正是90后大学生面临一些问题但是不能正确处理的有力证明。
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上面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将来自身的发展,也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2 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2.1 学校、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环境和条件
2.1.1 学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及专业课和技能课程。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在校大学生更在乎自己所学专业与课程是否能适应市场需求,毕业后能否帮助自己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学校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据调查,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缺乏,但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开设专业与专业课,加强在校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客观上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观上也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2.1.2 学校应该重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与公德方面的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减轻、消除浮躁与不安的情绪。现在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是拜金、浮躁,这也极大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想得最多的就是毕业后如何有一份收入高、环境舒适又体面地工作。这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与动力,但同时使得他们更功利与浮躁,不能真正踏实学习知识,甚至总想着拼爹拼关系。虽然每所高校都有两课教育,但是形式主义严重,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拨开迷雾。
2.1.3 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对社交礼仪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大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往中,不善于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不是太会换位思考,也不太了解社交必须掌握的一些礼仪,不利于其与同学相处,不利于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社交。为了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能力,并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礼仪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在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2.1.4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社会的不良主流思想、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加上顺境中成长的90后在校大学生更自我及缺乏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面临沮丧、挫败时容易采取极端手段。学生心理的健康有赖于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2.1.5 社会应给予在校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便利。大学生一些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大学生往往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这往往限制了他们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那么,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应该尽一份力,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尽一份自己的社会义务。
2.2 大学生本身应该积极主动,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2.2.1 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专业课余专业技能固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其他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能够完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课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能锤炼自身的定力和毅力,定力与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不聪明的人可能成功,但是没有定力和毅力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做事的态度至关重要。
2.2.2 有针对性地积极组织、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与参加校内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与动手能力,扩大自己的交往面,提高与人相处的交际能力,融洽同学关系,也能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与优点。
2.2.3 充分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不但锻炼和提升了自己,还减轻了对父母的经济依赖。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
3 小结
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存在以前大学生就存在的问题,也出现了与时代相关的新问题,比如沉迷网络游戏、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将来的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因此,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正面引导他们,要给他们的成长提供路径帮助。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认识自己,不辜负自己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陈睿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2]李绍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差异、原因及对策――基于贫困生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3]刘敏君,刘健飞.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篇2
当今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竞争,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国际间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承担着未来社会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其综合素质的水平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专门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各个领域处于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局势,更新观念,把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去抓,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国力的发展。
2、素质的概念
《辞海》中指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原本特点与基础。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一般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仅仅是是“素质”狭义上的解释,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不仅包括遗传因素,还有后天的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努力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2]。本人认为:素质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努力的统一,是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有机结合。
3、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3.1在思想道德方面
大学生身心日渐成熟,但还没有完全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没有全方位的正确评判,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集中体现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我主义等倾向。首先,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对传统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认同重实效、重现实的价值观。在他们的心目中,道德就是自信、独立与诚信。他们反对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如:勤俭节约、重义轻利等。他们更倾向于西方的个人本位思想、利己主义思想。这恰恰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矛盾。另外,一部分人太过于追求物质,而没有精神追求,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3.2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高中文理分科过早,导致一部分学生偏科严重,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不高,科学素养淡漠;科学知识学习不够全面,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科学创新、探究能力;整体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审美知识,审美情趣较低。
3.3在身体素质方面
大学生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接班人和源泉。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有所下降,这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不好,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学习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锻炼身体时间,但只要能够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男生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多,而女生除体育课外很少参与体育锻炼。高校管理相对宽松自由,学生自制力差,很多学生形成了熬夜上网、抽烟、喝酒的坏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4在心理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大,心理疾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和学习。调查表明:在退学的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人是因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而选择退学的;有近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一成学生有中度的心理问题[3]。说明大学生是心理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会在恋爱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扰。甚至会在求职就业时遇到麻烦,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烦恼,产生心理压力,逃避社会。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焦虑。自卑等。
3.5在创新素质方面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这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极不相符,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利。有的大学生想创新,但不知从何入手。在创新的过程总会出现各种困难,很多大学生在漫长的创新路途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过早放弃。
4、当前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既迎来了机遇,同时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的未来。所以,务必要迅速要提升整体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我国同样需要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提升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时展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干部 综合素质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任务,重视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思维,分析研究学生干部素质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探索新的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任用,真正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教师放心、学生信任的学生干部队伍。
1大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1大学生干部的自身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同学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近几年,国家选拔的大批优秀大学生干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获得了好的成绩和效果;用人单位也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招聘时往往要求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在校期间担任大学生干部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机会,通过工作帮助学生干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增添了砝码,并且能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1.2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大学生干部既是被教育对象,同时又在教育和管理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干部,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学生的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修养,这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奋发图强,成长成才。
1.3做好大学生工作需要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工作干部的有力补充,弥补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数量不足的缺陷。特别是在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起到协助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学生成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工作开展的质量。“打铁先得自身硬”,学生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上行下达”的桥梁作用,成为学生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2大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2.1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民主推荐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公开选举、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拔和换届工作;多方征求教师和普通学生的意见,真正将德才兼备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从学生干部的性格、气质、能力和特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搭配;构建学生干部队伍的“梯形”结构,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动态交替打好基础。
2.2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任何错误思潮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大的学生干部,应能从自身做起,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尊敬师长,努力培养自己纯洁的道德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处处以身作则。再次是法律素质。法律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懂法依法守法的意识,实现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学生干部也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养成经常锻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身体健壮、全面发展体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
2.3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
知识理论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知识等,学生干部社会工作较多,学习时问自然就会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善于抓紧一切时间搞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善于摸索并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干部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做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通过总结去创造新经验,推动理论的发展。在指导和监督的前提下要给他们适当的权力和空间独立开展工作,让他们在活动、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在每项工作完成后,都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使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2.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在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中采用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迎接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以及学生干部自我价值实现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是正确衡量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依据,加强对学生干部在思想水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专业成绩、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干部档案,及时向其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及时予以调整。总之,大学生干部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所以要想打造一支能力出众、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每个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内展开的一切活动及其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是赋予宿舍集体具有生命活力并反映其群体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于校园之中并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1]
作为校园文化的微缩景观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笔者把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以卫生状况为代表的表层宿舍文化、蕴含各种规章制度的中层宿舍文化和以政治信念等为内容的深层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2]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向性
宿舍文化的内容、方式及宿舍文化形成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每一个宿舍成员,引导着个体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置于学校的统一目标之下,在这其中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由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的公民。宿舍文化的目的指向正是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宿舍文化是宿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旨在创建一种育人环境,使宿舍成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养成和提升及健康文化生活环境形成的前沿阵地。
2.共融性
宿舍成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这些差异在同一环境中之所以仍然可以得到发展和延续,是由于宿舍文化具有共融性。宿舍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智力得到碰撞,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
“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份,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3]一般来讲,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校园中的学习生活、各种人生观点见解等,都可以在宿舍中得到广泛的讨论。我国社会的发展动向、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在学生中激起层层波澜。这也表现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不应该通过硬性灌输、外力强制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应该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环境辐射来感染人的情绪、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心灵,从而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这种渗透性所孕育出的共融性,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
3.相对独立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向大学生生活区域延伸与扩展的一部分,既反映和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特有而明显的文化个性色彩。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内,由于学校、院系、班级等各层次的管理要求不同,各个院系的宿舍作为独立的单元集体也就具有了一定个性特色的单元文化。“文科专业性质的寝室氛围之所以和理工科专业性质的寝室文化氛围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的不同,所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不同。”[4]尤其是一个个学生宿舍,由于大学生群体内性别、爱好、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也会由此形成色彩斑斓的宿舍文化。所以说,大学生宿舍文化往往各有特色,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征。从宿舍文化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独特性越突出,个性就越鲜明,其生命力也就越强。
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
学生宿舍虽然是学校最小的单位,但却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活动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增强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笔者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的经历,对大学生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建设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
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和落实者,这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宿舍的管理和使用,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开展。因此要选派优秀人员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并加强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宿舍管理人员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业务上,要熟悉精通本职岗位业务,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严格管理,一视同仁。在落实制度上,要从新生抓起,从老生着手,自始至终一点一滴地抓,使落实制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处理问题上要严格依照制度执行。同时,宿舍管理与建设应将学生干部推向基层管理的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并推进宿舍大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宿舍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明、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实行量化考核,应着重从卫生与纪律两方面入手,量化评比,对系、年级、班级、宿舍直至学生个人的层层考核,日日有检查,月月有评比,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公布,从而充分调动各系、班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积极烘托氛围,加快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休息的地方,是同学们自由的聚居地。让文明、文化进宿舍,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宿舍建设工作的龙头,在宿舍成员中渗透新的知识和理念,加强同学们的生活内涵建设,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
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够保持下去。可在宿舍区张贴“走路走出节奏,着装着出品味,讲话讲出文明,做人做出高尚”等一批旨在提高学生精神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宿舍良好舍风形成的警示标语,通过一目了然的勉励牌来督促同学们不断成长。可在每个宿舍建立“学习与分享:手香与书香文化分享园地”。为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可带头制作学习心得小纸板,让同学们记录自己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并进行宿舍之间的定期学习交流活动。这样有利于丰富宿舍文化,提升宿舍软环境,有助于真正实现学生内涵与素质的双提高。
4.党建带团建,推进思想政治建设
新时期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经得住风浪的考验,才能够面对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应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入手,大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宿舍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施“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把宿舍打造成快乐成长、提升自身修养的温馨家园,可在男女宿舍区各开辟新的思想教育阵地――学生党建活动室。并配备专用电话,由值班的学生党员为咨询和寻求帮助的同学提供服务,配备党建书籍,使学生党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可以以党建活动室为工作中心开展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党支部会议、辅导员和值班学生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深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以宿舍为单位的团小组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此外,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进行调查和研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探索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积极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星级宿舍(或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寝室美化设计大赛,举办“我爱我家”“我的寝室生活”等宿舍文化征文比赛。此外,还可以举办宿舍名片征集大赛,楼铭、楼标征集活动,宿舍楼联谊活动,寝室口号征集活动,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为推动和谐宿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连清.谈大学生的宿舍文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9(2).
[2]原雪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04(3).
篇6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培养
学科竞赛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既无任何捷径可走,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此,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的培养,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科竞赛,除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必然要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竞赛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归纳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在竞赛活动的时间、空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这为他们今后科研能力的培养,独立科研工作及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实力。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深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扩大科学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科研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拓宽思路和科研知识范围,学到许多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可以重新构建合理的科研能力结构,增强探索和创新精神。
在科研氛围浓厚的高校里,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然而,从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现状看来,存在着学科竞赛成果质量偏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偏少等现象,因此学科竞赛需要高校内部各方面的共同协作,积极组织并参与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之中,是高校学科竞赛工作与时俱进、服务育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真正体现。
二、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源泉,现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多,在此无需赘述。但是,高校学科竞赛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则鲜见报刊。学科竞赛在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其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人格和智慧、思想和行为等均具有深刻影响,自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是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要求的,它将创新观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发挥培训和育人成才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成才的良好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开展专项的学科竞赛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树立创新理想,通过各种学科竞赛将他们培养成创新人才。对于一个志在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高校学生而言,在竞赛活动中积极地钻研科学理论,自主地汲取知识营养,有利于他们逐步完善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学科竞赛达到知识的积累,形成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新的科学知识点和方法论。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不仅仅是应用于直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激发大学生自身产生投入创新活动的想法,并试图独立解决许多问题,或者在前人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及知识基础上整合自己的想法,经历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找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增强创新自信心,从而树立创新理想。
三、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组织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在团队的通力配合下完成学科活动。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频率的,因此,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高校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大学生把理论知识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分析,把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解决,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管理和强化,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就会逐渐得到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科竞赛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数据的查阅,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是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二是学科竞赛阶段,这一过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历练,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对他们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四、学科竞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精神”一词指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也可以指表现出来的活力。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关于团队意识和团队有关的一般心理状态,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及团队相关事物的一系列的态度的综合,包括对团队的正确认识对团队的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反应意向等三种心理成分,表现对团队的认同和实际的支持性行动。
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进行学科竞赛培养团队精神建设,对大学生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是有益的,也符合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
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将增强大学生团队的凝聚力。比如,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多媒体设计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学科竞赛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将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要求。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主要是指知识的转化能力。具体说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比较薄弱,高校在这方面对学生锻炼比较欠缺,学生亲自动手方面比较差,所学的知识理论实践应用方面欠缺,以至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才能进入角色。
高校学科竞赛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和国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个创新平台,开辟了一条条提升自我之路,创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下面列举两个例子。
A.电子设计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B.课程设计竞赛等
课程设计是工程技术等专业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有关知识、理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综合就是创造、就是初步的创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之,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大学生都要予以重视。要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章程及管理办法,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大学校园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开设各类竞赛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组织竞赛活动的能力;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克服怕苦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到实践和创新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朱路芳.发挥科研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
[2]刘娟.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
篇7
摘要: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观念、能力素质、师德、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潜力挖掘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教师;潜力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22-03
随着21世纪社会对一专多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主要围绕着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六个方面内容进行。[1]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高校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当代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潜力挖掘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家的兴衰依靠教育,教育的兴衰依靠教师。高校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名师出高徒”,以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大学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教师不仅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身又是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担当起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
高校的部分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是对于大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其它方面的素质教育与自己无关,是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学、法律、历史、哲学等教师的事情,自己上课只需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此外,个别教师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过程中不主动思考,只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考试就能得高分。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素质方面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信息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2]从整体水平来看,高教教师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但在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信息意识淡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仅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未将现代电教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能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科研能力低下,难以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外语表达能力不强,限制其国际交流能力的发展,难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3.师德方面
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少数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面临着冲击和考验,他们的师德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教师政治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有时在课堂上公开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一些个人主义的错误观点,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还有个别专业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没有真正尽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此外,还有极少数教师“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时不以服从需要为原则,而是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有时为了获取更多的酬金,忙于从事“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对本职工作却敷衍了事,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人文素质方面
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学术水平很高。但部分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比较窄,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知识对理工科学习用处很少甚至没有用处,所以自身很少甚至没有涉猎文哲史方面的知识,就不能把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课堂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中。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现实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和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
1.较弱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9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迈入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则较弱。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了较差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则反映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独立工作能力。
2.有教严重的功利导向。高校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具有“社会人”属性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市场经济较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出目光短浅和很强的功利功利性。学习上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通常会用孤立极端的观点去看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日常学习中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在日常生活上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缺乏自理、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的普遍看法是:男生整体高于女生,并且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而越发得明显;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较差。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其中前三者属于方法能力,后几者属于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需要有一批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是用人企业挑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近几年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合作意识欠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措施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这些方式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等;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领导经验等;能力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仅凭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5.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2]史辉.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J].内江科技,2007(9).
篇9
关键词:EXCEL 综合素质 RANK( ) COUNTIF( ) 筛选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048-02
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和评价,通常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运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出学生德、智、能综合评价方案,科学公正地来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为评比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团员、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毕业生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测评数据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EXCEL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使用了公式、RANK( )函数、COUNTIF( )函数及筛选功能,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1利用EXCEL的公式计算综合测评成绩
每个学年进行一次的综合测评,在评分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在上一学年所参加的活动、获得的奖项等各方面的情况列出来,作为加分的依据;然后综合平时统计的旷课、迟到以及完成任务的表现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综合测评主要是对学生的品德、学业、文体和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为:综合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15%+学业测评得分*65%+文体测评得分*10%+能力测评得分*10%。在这个基础上,利用EXCEL中的公式就能很快得到每个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在D4单元格中输入公式:=J4*0.15+O4*0.65+T4*0.1+Y4*0.1,其中D4为综合测评成绩,J4、O4、T4和Y4分别为品德、学业、文体、能力表现测评分。
2在综合测评成绩表中应用EXCEL函数
在得到了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以后,同时还应对品德、学业、文体、能力及综合成绩进行排名,能体现学生的特长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例如某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不错,位于前5名,但文体方面没任何加分,名次位于垫底的位置,那应该引导他多参加课外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2.1 利用RANK( )函数排名次
在排名次的时候,我们希望排名之后的顺序不变,还是按照学号来排列,就不能简单地排序,这时用RANK( )函数比较适合。RANK(number,ref,order)返回的是数字number在一列数字ref中相对其他数值的大小排位,相等的数字得到相同的排位。例如,根据学生的文体测评成绩进行排名,来考察学生的文体表现。为简单起见,假设某个班级只有5名学生,如图1所示的5个学生文体成绩,选中G4单元格,插入函数RANK(F4,F$4:F$8,0),得到图2所示的文体排名,可以看到相同的成绩具有相同的名次,但最后一个名次是学生总人数。
2.2 利用COUNTIF( )函数进行统计分析
综合测评成绩除了可以体现单个学生的表现,还能反应一个班级、专业或年级的总体情况,可以使用COUNTIF()函数来分别统计综合测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及百分比。假设综合测评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之间为良好,60~74分之间为及格,低于60为不及格。则对于如图3所示的综合测评成绩表,在第9行的前四个单元格中分别添加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这四个等级,在A10单元格中插入函数COUNTIF(D4:D8,">=85"),得到优秀的人数为1,在A11单元格中插入函数COUNTIF(D4:D8,">=75")-COUNTIF(D4:D8,">=85"),得到良好的人数为3,及格、不及格的人数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到,如图4所示。在得到每个等级的人数之后,就可很快计算得百分比,在我们这个例子中,优秀率为20%,优良率为80%,及格率为100%,不及格率为0%。
3利用筛选功能为评优评奖服务
综合测评成绩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在评优评奖之前,要根据条件对综合测评成绩表进行筛选,查找出满足条件的同学。例如,某项奖学金要求综合测评排名要在班级前40%以内,而且学业表现测评分要在80分以上,这时可以利用EXCEL中的筛选功能。为了能清晰地显示数据,图5只截取了综合测评表的总分、品德及学业表现测评分,而文体及能力表现测评分没有显示出来。利用EXCEL的自动筛选功能,对总“名次”设置自定义条件为小于或等于2,对学业表现测评分设置自定义条件为大于或等于80分,得到的结果如图6所示。
4小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本文结合EXCEL对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管理及应用,能很好地发挥综合测评成绩表的作用,为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建议,促进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刚.Excel 2002应用技巧[M].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中国民族民间舞、影响
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urgent need for modern human society,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folk dance art in college can develop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creativity. Cultivation of the tenacious will quality, cultivate sentiments of student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to enhance patriotism and collectivism. Therefore, we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folk dance art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Comprehensive quality, folk dance, role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第二课堂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不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第二课堂的学生为参考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首先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征作用、发展、健身作用、发展现状、精神文化相关的文献,从中找出与课题相关联的资料整合编辑。
2.分析与结果
2.1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使得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受教育者的欣赏,体验等实践活动为主要方法,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舞蹈艺术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美好形体。
2.1.1 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在舞蹈教育中,由于课程的设置对于人体的形态要求往往不像专业舞蹈教学那么严格,但在具体的训练中会通过纠正学生不良的自然体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在舞蹈活动中,学生的全身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增强了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使他们的仪表、举止端庄得体,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培养。
2.1.2 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学生审美素质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
2.1.3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可以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有些较弱的学生,经过刻苦的训练,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增强了竞争意识,树立了自尊心,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这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2.2 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价值开掘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核心尤其的重要,更要从内容上去挖掘。因此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开掘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2.2.1 技巧应该为表现内容服务
技巧应该为表现内容而服务。技巧,固然在民间民族民间舞上有着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其稳定的象征性、表象性符号,而这只是局限于物质的和制度的层面体现。
2.2.2 舞蹈内容应该体现民族审美
舞蹈内容应该表现为人与民族心理的体验。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文化的状态,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价值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
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来研究民族民间舞,其价值无限,尤其具有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因此,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是真正具有民族个性,有其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我发现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大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在大学里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程度,陶冶情操,充分发挥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
3.2 建议
3.2.1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要具有挫折意识,要有坚强的自制力,具有健康的情感,要有勤奋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更应该具备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2.2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的建议
对于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加理论课程教学,图稿学生的文化艺术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要注重学生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裘柳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