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篇2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50-03

精品课是一种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优质课程,能够对其他专业学科起到辐射作用,对同专业其他学科起到示范作用。精品课应具有明显的教学特色、显著的教学效果,能够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规律的总结研究,提炼出新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内涵。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领域的必修课程,我校在2008年开始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开设此课程。本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对于一个年级实施一轮精品课程教学后,通过对学生学习、就业等情况对比,总出新经验、方法,再投入到下一轮精品课的教学实践中。2013年该课程被确定为“长春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4年该精品课被确立为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6年10月被确立为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建设整体构思: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理念要不断地更新,教学中要体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过程重点落实岗位技能、突出实践,以我校《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计算机平面设计精品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的精品课建设的整体构思为:政策支持、制定方案、建设与实施。

一、政策到位。领导支持

《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从开始建设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学校组建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制作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精品课建设框架要求等。精品课建设政策到位,领导支持,学校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课程建设要求进行精品课建设与开发,全面推动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依据实际情况撰写切实可行的《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实施方案与课程建设任务书,对本精品课在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的安排,并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及任务书的时间节点按步骤建设,从而指导精品课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的建设与开发

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精品课的建设我们要重点考虑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位、项目化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结合职业学校学情,体现操作性、实践性强。教材的选择要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多与就业岗位任务相整合。

从课程性质来看《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程,是指对书籍装帧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化、任务化,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书籍装帧的相P工艺知识、各要素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书籍装帧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设计中自觉的运用,形成平面设计领域的岗位能力和技能,对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支撑与促进作用。课程标准的制定遵循企业岗位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提升。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项目引入,这些项目的设定要与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最前沿的工作项目紧密结合。我们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罗列化,实行课堂教学任务分层设定,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实战设计与学习,把书籍装帧设计细化为10个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书籍封面、封底、护封及相关设计让学生真正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特点和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和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为:红酒杂志的扉页设计、学校招生简章的设计、儿童古诗词的版面设计、班主任艺术的封面设计等。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实现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由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兼职教师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校内专职教师辅助完成实训环节。校企双线并行合作,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形成学生设计工作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手段,使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实时。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学生还到互联网的相关任务网站上如“威客任务网”、“猪八戒任务网”上收集商家的真实书籍封面设计任务,进行设计制作,从而锻炼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已经对项目教学法运用自如,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教材的运用上我们采用了符合我校学生特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多元化的校本教材,该教材能够很好与课程标准匹配,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为课程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应用更好地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岗位的需要,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环境上我们要求实习实训环境能够满足课程实施需要,我们结合企业工作规范、要求和文化元素配备了书籍装帧设计实训室、打印扫描喷绘室等。实训室的机器数量与学生规模相匹配,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书籍在尺度、色彩、形式、风格、装订等方面的要求,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学生可以在实训中,真实设计、排版、打印、喷绘书籍封面、胶装图书、塑封、压膜,力争实训环境与工作岗位环境一致,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力争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师与学生的“零间隙”、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追求创新和突破,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测评,对学生的考核实现全方位的跟踪。评价考核体系体现多元化。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制度,引入同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这样可以与同行所教学生有个横向对比;学生为教师及课程效果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技巧;行业企业专业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评价,可以对课程的深度和实用性提供参考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就业满意率逐年提升得到广泛认可。通过多元化、科学、严格的评价课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是课程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同时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测评相结合起来;态度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更具有指导意义。

在《项目化书籍装帧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搭建该课程的网站平台,在平台中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教师公开课、师生风采等板块,教师把教学的相关视频和微课到网站平台上,制作了与课程配套的课程单元设计、电子课件、案例、习题集等资源容量大和互动性强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学生通过网站平台获取相关教学信息,通过在线交流或论坛进行实时互动,可以随时提问获得解答、分享心得、课程相关拓展知R。网络平台可供平面设计爱好者随时登录,领略名师风采,吸收装帧设计方面的先进知识与信息。精品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成为课程资源汇总、共享、传递的重要途径。通过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帮助和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师资方面我们通过课程的建设,努力使教师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化,从任课教师的更换频率上保证相对稳定,从教学科研能力上,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逐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梯队。在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团队教师多到外地参观学习,两年内分批安排团队成员到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参加培训,接收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并到对口企业轮训,教师经常与用人单位员工联系,获悉最新的、最前沿的实际工作案例。引入最新的书籍装帧设计技巧和经验。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建设可操作的、公平、公开的良性评选机制,选拔优秀的教师加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发现年轻教师潜力、发扬中年教师的特长、发挥专家教师的优势。挖掘教学骨干、教学名师、精品课首席教师等。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教师均获取行业证书。教师得到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双师”素质和结构的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同时鼓励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优秀兼职教师主讲专业技能课程,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精品课程建设管理问题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精品课程目标的确立还是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或者是后续精品课程实施及精品课程评价的展开,都是精品课程管理的内容。由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 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也需要具有系统性。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制度、机制、流程等要实现有效的对接,彼此合作。其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应具有开放性,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和自身的学习、创新,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最后,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等其他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2、以人为本原则。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尊重人,重视人,在管理中不能把学生、教师看作单纯被动接受安排的角色,树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改革管理方法与手段;尊重教师,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才能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4、动态原则。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具体实施办法、课程申报、 课程的示范推广等环节上,从校级精品到省级精品乃至国家级精品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阶段水平上,无疑不体现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必须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阶段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质量。

三、 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保障有力的组织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作保证,是不可能成功的。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学校领导、教务处和系部三级领导负责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要由校长亲自挂帅,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长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及各级下属系部的教学主任组成,形成三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制定和健全各种相关制度。明确目标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目标,还要签署目标责任状。在下一年的评审检查中,对于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目标的要受到批评和处罚。

2、 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

⑴全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中,一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二是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三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四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做到有章可依。

⑵完善教师队伍激励制度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负责人,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且师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是课程的负责人,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讲,同时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辅导和实验课教师。由此,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严格实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政策,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⑶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要求,明确规定上网资源的规格,提高网站制作质量;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长远规划,避免出现为申报搞突击建设的短期行为;加强服务器的维护工作,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满足师生随时浏览的需要;改善和提高软件功能,确保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相应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课程负责人对上网资源的内容定期进行完善更新。

⑷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资金的支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学校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然后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敢于放手让课程负责人按照预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总之,建立一个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保证机制,也就成为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对其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各管理层级理顺关系,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以此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天(1982—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质量,促进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内涵建设,我校于2012年6月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便是其中之一,在该课程建设工程中,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条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在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出现的若干问题教学探讨和分析。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的课程建设应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说起:

1.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监理、工程造价等职业岗位群要求以及吃苦耐劳、良好的沟通协调等综合素养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主要面向建筑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等企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技术问题、组织、协调施工现场,具有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岗位和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培养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利用校企合作,以企业用人为依据,重在实用、重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做、学、教一体”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内容。

(2)设计思路

深入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应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组织管理工作。

要经过调研、论证、研讨,选取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进展情况,科学、合理地随时、随堂进行各种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知识和技能,已达到理实一体、做学教一体,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为主,以任务为驱动,力争做到“做、学、教”一体化,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习过程应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过程进行设计,形成做、学、教合一的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采用启发互动,精讲多练,,学中做,学中教,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小组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模拟仿真等适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校内外的实验条件、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做兼职实践教师,利用课堂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课程综合实训、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实践经验,满足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的企业要求。

使用PPT课件、收集大量施工现场资料、制作成施工现场照片和图像、录像、平面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

联合有关技术单位,制作虚拟仿真软件,通过演示再现施工过程,让学生能够模拟施工情景,能够加深理解,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中比较合适。

利用QQ群、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应以校内优秀教师、企业优秀兼职教师为主,主讲教师最好有企业施工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为主,且要求教师有执(职)业资格证;企业兼职教师应有优秀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且有执(职)业资格证或高级职称,以便建设优秀精品课程。

五、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1)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技术、管理均先进、文明的多家施工相关企业单位建立多所校外实训基地,且其在学生实训时真正起到指导、监督、管理学生的作用。

(2)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在校内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满足“做中学,学中教”―― 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环境

建设校园宽带网,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上网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提供条件和保证。精品课程的电子课件、教学资源、视频资源等应全部上网,满足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学习的平台。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效果

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教学效果,应将考核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改变旧的评价模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1.教学评价

应充分利用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和学生教学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

(1)校外专家评价 :利用职教专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2)行业企业评价

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企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进行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课程考核

(1)任务评价见表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制定任务评价见表,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纪律、组织协调、创新等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2)课程考核

根据学生完成工作页、职业活动训练任务、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注重过程,有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考试,还注重实训技能的考核,以过程、技能训练促进知识的掌握。

七、特色与创新

篇5

在我国高职的教育领域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启了联动模式,把科技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今天的产品也代代更新,所以传统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是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的。为了使基本理论和技术得到保持,高职院校方面必须把当前的网络技术的方向掌握好,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喜爱的人才。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是抽象的概念,不仅要通过实践进行练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操作流程和步骤,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思维培养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在Windows系统中,学生会逐渐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逐步形成技能反应,强化学生的知识含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对市场做了一些调查,通过对一些知名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人才的基本素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除此之外还了解到企业将网络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为以下几种类型:网络管理、系统集成、网络平台开发、网络产品营销、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数据库维护、办公文员等岗位。所以,相应的,高职院校方面需要根据这些岗位类别进行建设,为此应当将课程的创新思路归纳为“一基四化”。

1.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注重高效教学,而高效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就是要善于划分课堂时间的分布,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当建立网络专业与专业培养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可以将科学按照要求将网络专业的各个职业进行划分。根据这个模块,可以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院校方面在构建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予以重视,试图找到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1.2 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的学生,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性与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制约,所以为了在从前的统计教学模式里寻求突破,学校方面就应该加强管理,完善课程评价,让学生在标准化的课程评价里培养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课程建设的动力,也是改革的动力。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动力,但也可能是课程改革的障碍。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院校方面需要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而探索出和新课程理念相同的方法,也就是尽早的建立网络专业课程评估体系,尽快将课程评价标准化。

1.3 课程建设精致化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目前非常火热的科目,在高职学校里,学生总量的增加会让教师和学校不能达到教学的精致,所以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学会让课程建设更加细致生动,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加强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在建设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机会,在已经存在的精品课程上,将专业主干的课程建设好。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而最终将专业课程逐渐精品化。

1.4 专业教材系列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高职制教学体系中,基本都是以技术教学为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贸易不断与国外互动频繁,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就逐渐增加,为了让学生在未来工作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更好的交流,学校本应该就不同的专业开展不同课程的,至少在不同专业模块内,例如管理学,工学,医学等等,都应该划分出计算机相关教学的相应重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里,教材却不能系列化,很多课本不能衔接,含糊不清,不同的同学冗杂到一起上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专业教材的建设,通过专业教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明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有章法可遵循。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更好的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目标,进而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很快的是适应岗位。网络专业应当进一步的规划和充实专业教材所要编写的内容,使专业教材更加系列化,并且在和校企进行联合出版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以便在这方面能取得更好的突破。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具体实施方案

在目前教育兴国的口号号召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全健全了管理体制,在经济的带动下,学校师资力量的提升和设施的安装运用也不断落实,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应该运用创新思维去开发全新的教学策略,以上述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作为前提,当前,大部分院校的网络专业对课程建设的力度加大。很多单位部门均承担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以便争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好课程建设上能取的更好的成果。为加快专业建设教材的建设,将专业企业对全国的辐射力与知名度提高,采用以下措施是十分有效的。

2.1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进行课程模块划分

院校方面应当将“组网”和“建网”作为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将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编程等三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分别为“建网”、“管网”与“用网”三种核心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确定为课程主线。

除了上述内容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专业核心模块划分,相关人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依照应用能力的“宽窄”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置课程,这些过程有“学网”、“用网”、“组网”、“管网”与“建网”等。这些网络过程让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使得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各个方面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强化,以便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为了使某个方面的课程得到强化,以及其他能力得到培养。相关人员应当将模块划分为职业岗位能力导向,并依照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在一起,将专业分成六个模块,这六个模块为: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路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等等。

2.2 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并且与企业合作获得培训资源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问法、合作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等方式去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简单的ADOBE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课本基础上进行独立,在完成操作时分小组总结,从而增强了实际运用的经验,也能在思考过程中更好的熟悉软件技能。

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均按照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IT的认证,在适当之时,应当将本专业的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提高,进而使其的课程评价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应当尝试建立试题库,并在网上实施考核平台。为了更能观察到学生的能力,相关人员需要将理论和实操测试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方面还需要借助企业的理论,将业务内的主流企业中的培训教材、电子课件,以及在线考试系统等的培训资源免费拿来作为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与吸收,并将其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使这个体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均能得到加强,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层次得到更大的提升。这种方式可以将大学生的企业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2.3 课程精品化策略

院校方面需要对某些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并将课程作为先导,将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这十门课程分别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安全基础、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信息工程监理和网络监测技术等等。并以这些课程作为导向,加大课程的建设力度。关于课程的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将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修订完善;以华为、Cisco等作为突破点与企业合作制造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对专业课程的网络建设予以加强,以便保证至少有4门课程是教学的资源库,以便能为校内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推广当前国家精品课程需要网路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以便将其建设成为课程小组,并攻破各门课程的特点。以核心课程作为导向,建设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将2年以上的课程设置成为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

篇6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网站;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138-03

一 引言

2005年,我们承担了省级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建设工作,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课教学方法。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学生素质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教学问题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新知识产生快,转化成教学内容慢;大一、大二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无法对某一课程进行持续关注;教学资源丰富,但分散,无法形成“教学合力”等。同时,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多,老师少”等矛盾也随之加剧。精品课程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及时的总结经验,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推动一线教学。精品课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与时俱进,让精品课程具有持续的精品效应,成为了我们在“后精品课程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最终寻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以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或从内容上突出,或从方法上独到,或在手段上创新,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教学要素的缺失或乏力,对于课程来说都无法向学生提供完整、优质的产品。因此,任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必须立足于教学的全过程,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本着这样的想法,结合省级精品课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力求将教学改革拓展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二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重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教学的全过程,其精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组织各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网站开展教学活动。

2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多维性,知识传授渠道的多样化,知识获得的随时性,强调教育的连续性。

3 步入学生的网络生活,成为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双重老师。

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全方位的评价学生。

5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团队,培养网络时代的新型高校教师。

6 立体化的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单一性,把教师的传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置到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中去,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互动的新模式,调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激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教书与育人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教改与学改并行、课内与课外并行。

三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实施对策

“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既是思想的,又是方法的,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近两年,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推行了立体化的教学理念,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1 围绕教学网站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学网站的核心作用

教学网站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之一,传统模式下作为辅助手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站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利用网络与朋友沟通,了解资讯,但却很少有学生意识到在网络生活中还能学习,因为我们的老师离他们的网络生活太远了。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改变传统师者形象,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成为学生上网习惯的引导者,在网络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让网络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延续的载体。

本着这样的理念,结合最新的技术,我们对教学网站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音频答疑和有奖征答两个新栏目。在音频答疑栏目中,我们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课后习题由不同的老师分别录制成相应讲解的Mp3音频格式文件,上传到教学网站供学生随时下载。这样,学生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和Mp3播放器又多了一个新功能――“移动教师”,学生们在教室上自习时,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听到老师亲切的讲解,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既省去了求教时的羞涩,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在有奖征答栏目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对第一个给出课后习题正确答案和提供数学建模问题创新型答案的学生给予期末考试加分直至免试的奖励,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通过这两个栏目的设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新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坚定了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信心,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了以教学网站为核心,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在新模式中,我们将教学网站作为各类教学权威信息的集散地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课前上网预习的习惯,在教学网站上了解教学目标和课堂练习题目,再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教材和网站内容精讲精练,通过“移动教师”,实现教学的随时性和连续性。我们在教学网站上经常与课程相关的应用案例和完整解决方案,将教学沿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有奖征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考核方式。我们在教学网站上设立MATLAB秀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完成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我们还围绕教学网站进行了教师队伍建设和立体化教材建设,派多位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网站的管理者,利用论坛教会学生们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去学习,怎样利用网络去搜集资料,哪些网站是专业里的经典,让学生体会到网络生活中还有老师的身影。这样,我们潜移默化的将教学网站变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顽疾。

2 将立体化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配套建设工作

立体化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我们在推行“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克服了以往教学改革中重视“局部建设”的弊病,在教学观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核评定等各方面充分体现了“立体

化”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1)教学观念立体化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学要适应时代潮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就必须从观念入手。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中心由课堂向教学网站转移,建立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的教学新模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延长了教学的生命周期。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师者形象,涉足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网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让学生获得立体化的学习空间。

(2)师资队伍立体化

我们在进行立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时注意发挥各年龄段教师的优势:对于老教师,发挥其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握精确的优势,采用录音的方式将老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讲解、难点分析录制下来,在教学网站上予以重现;对于中年教师,发挥其对学生的把握能力强、课堂控制能力强的优势,承担主要的课堂教学任务;而对于青年教师,发挥其多媒体制作能力强的优势,对教学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担任“网络教师”,进行网上答疑。这样,我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现实教师与“网络教师”相配套的立体化的教师队伍。

(3)教学内容立体化

在实践中我们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上的优化,在保留课程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通过在教学网站上设立案例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有奖征答、音频答疑、留言板、生活中的概率统计、概率统计百科等栏目,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4)教学方法立体化

教学网站在教学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使教学活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我们灵活的使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和讨论外,还运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广泛使用了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授课,实验实践性教学等形式,形成了立体化互动的新模式。

(5)教材建设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的质量对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实践中我们以“纸质教材丰富化”和“多媒体教材配套化”为目标进行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了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以实践为主、弱化理论、强化应用的自编教材,选编了三类课后阅读类辅助教材,包括以经典理论和经典推证为主的理论辅导教材,以纯数学类练习为主的考研辅导教材,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辅导教材。同时,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们进行了“配套建设”的工作,汇集主讲教师和骨干学生一同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多中取精,选出了对课程学习最有帮助的中文和英文TOPTEN网站向学生推荐,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将其中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与纸质教材配套形成多媒体教材,在教学网站上予以重现,供教师备课、上课使用,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复习、实验、作业、自测使用。

(6)考核方式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势必对应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考核中体会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态度及能力能够创造“价值”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打破了“一卷定水平”的考核方式,推行了“鼓励+奖励+考试”的立体化考核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鼓励机制,鼓励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对累计回答问题五次以上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满分的奖励,鼓励学生间相互解答问题,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在教学网站上设立有奖征答和实战舞台栏目,对积极参与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学生予以期末考试加分的奖励;在期末依然设立传统的卷面考试,让平时学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四 实践总结

篇7

一、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是与普适性成人理论培训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类型。实质上是一个以95598客服专员工作现场为基地,满足于“三精三实”特点的课程类型。即课题选择精准、课堂呈现精致、课时安排精巧、课堂效果好、对工作有改善并来源于真实场景。精品课程在强调分中心全体成员有课程决策权这个基本前提之后,课程所产生的结果符合分中心运营实际和客服专员的真实需要。各参与部门根据其自身的实际业务需求、培训师的特点等,会形成独特的课程风格,使部门课程特点不断彰显,特色日渐鲜明。

精品课程开发是指分中心专兼职培训师通过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课程并不断改进的过程。具体讲,精品课程开发就是根据分中心的实际条件,鼓励专兼职培训师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的动态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分中心为基地进行的、由专兼职培训师、客服专员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过程。

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相对精品课程开发,精品课程是一个结果性的概念,而课程开发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途径。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开发的过程,才能实现理想境界;精品课程是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形成完整的课程形态。

二、精品课程开发的特点

精品课程开发共有四大特点(如图1所示):

1、精品课程开发的全民性。从参与精品课程开发的人员来看,部门主任、值班经理、主管班长、专兼职培训师等都拥有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意见的权利,因此,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必然体现出全民性。

2、精品课程开发的灵活性。精品课程开发要做到鼓励分中心全体人员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这就更容易将各种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中。与此同时,精品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各部门、各层级客服专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精品课程的多样性。

3、精品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精品课程开发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师资条件、现场需求等)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即精品课程开发是灵活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4、精品课程开发的独特性。每个部门的培训思想和培训宗旨有可能不同,加上各部门的师资条件和现场需求差异,使得开发出来的精品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特性,这种独特性的表现可归于部门特色。

三、精品课程开发与专兼职培训师综合能力提升的关系

培训师的专业化水平是直接制约精品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品课程既是分中心的课程,也是培训师的课程。培训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培训师与课程彼此依从。开发精品课程固然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组织,也需要专家的指导,但更需要的是培训师的参加和努力。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唯有培训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真正出现多样化的探求,使精品课程真正契合参训人员的特点和需要;唯有培训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培训师与参训人员的互动,才能使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发展培训师的素质是开发精品课程的客观要求。开发精品课程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与精神,明确开发课程的目的,对参训者需要进行科学评估,而且需要将策划和编制的课程进行实施,根据实施过程中参训者的实际反馈,对课程进行分析评价,更需要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调整、发展和完善。在开发精品课程的全过程中,评价、组织、收集反馈资料、修改方案等一系列的环节和内容的主要担当者是培训师。因此,培训师的专业素质是开发精品课程的基础支撑,培训师的专业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开发运作,直接关系精品课程的质量。正如美国著名课程专家舒伯特所说:“课程改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现实的意义上,专业的发展就是课程的发展……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身,而是为了促进课程的改进,课程改进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

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全过程。精品课程开发为培训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培训师主动参与和有效合作中,加强了培训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了培训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可以说培训师的能力提升与精品课程开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精品课程开发对促进专兼职培训师能力提升的作用

1、精品课程开发变革了培训师与课程的关系,有助于强化培训师的课题意识。

所谓课题意识是指培训师在考虑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课程意识是培训师必须的专业意识,加强课题意识是培训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培训师的课程意识程度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性条件,培训师是否具有主动理解教育活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意识,能否自觉与敏感地将课程意义与考虑教研活动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相链接,对于获得教育活动良好效果至关重要。培训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加强,精品课程开发对强化培训师的课程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训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开发者;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评价者和修改者。相对于使用和执行课程而言,编制开发和评价修改对培训师的课程意识有着更为必然的鲜明要求,这种对课程意识的鲜明要求能促使培训师加大对课程意义的关注度,能有效提高培训师在考虑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与自觉性。

2、精品课程开发是具体而实际的研究过程,有助于提升培训师的教育研究素养。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教育的复杂性规定了教育研究的永无止境,同时也规定了研究教育是培训师的工作职责,提升培训师的教育研究素养(含教育研究的意识、态度、职能、技术)是培训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培训对象、培训资源、课程资料、课程成效等要素进行具体而实际的研究是精品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核,精品课程开发所经历的“策划和编制实施和评价调整和创新”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和验证普及和推广”的基本程序要求,如图2所示。

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品课程开发是一项科学而有序的教育研究工程,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具体而实际的教育研究过程。开发人员挖掘、选择和运用教育资源,策划和编制教学方案,组织活动与反思,改进或重构教育方案等都必须亲历具体而实际的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的亲历不仅有利于培训师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研究态度,而且能使他们的研究与综合、想象与假设、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教学研究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精品课程开发是专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培训师的专业实践品性。

精品课程开发不是纸上谈兵的纯学术活动,也不是仅凭经验的纯操作活动。精品课程开发是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学术和经验兼需的专业性实践活动。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观念与行动、理论与实际、文本与现实之间一定是密切关联、不断发展、交互作用的。精品课程开发既需要培训师在业务和经验层面兼备“本质力量”,同时也为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价值品性、思维品性和能力品性创造了条件。第一,精品课程开发有十分明确的总目的以及各环节的具体目的。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培训师不仅清楚自己的目标、方式、效果,而且知道为什么而开发,这种自明专业实践价值要求并为其积极努力地发挥“本质力量”的实践行为,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价值品质。第二,精品课程开发是以研究探索为底蕴的专业实践活动,开发精品课程不仅是一种行动过程,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培训师的行动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理性的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认识课程要素、课程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这种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积极思维活动有效发挥“本质力量”的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思维品性。第三,精品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是培训师,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遴选教育资源、策划和编制课程方案、实施和重构课程方案等既需要培训师拥有一定的内能和外能,又能让培训师倾其内能和外能,这种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能力品性。

4、精品课程开发把培训师放在新的实践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培训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教科研合作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6-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继续学习和研究。不断获取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丰富专业情感,追求专业成熟和走向卓越的过程。教科研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科研厚实教师的理论底蕴,更新知识结构,厚实理论底蕴,提高业务素质;教科研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学思并重”通过科研改进教学实践,形成创新型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包括:体能、技能等)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运动技能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时代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科研合作过程中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探索教科研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

查阅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科研管理合作等方面的资料,参阅教育学、体育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书籍,其中具有参考意见的国家、地方性政策法规文件5部,著作3部,文章22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科研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体育专家进行访谈,并设计访谈提纲。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4 个案研究法

对××大学体育学院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对教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研究平台等方面现状以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为教科研合作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依据。

2 概念辨析

教科研合作。

本文的“教科研”是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简称,“教科研合作”即指对教育等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利用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由多人参与完成的活动。

3 基于教科研合作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1 基于项目驱动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是教科研的重要载体。一个研究项目的实施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以致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时更为灵活、多变,更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承担政府和校内招标项目能让教师有机会参与主流研究方向的科研合作,为尽早进入团队做好准备,又能提高团队研究的水准;承担校外的合作项目,使教师面向学校或企业,直接面向校外教学或生产,通过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解决较为迫切、更为实际的民用和民生问题。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个教科研项目基本上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集体意识、大局观念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完成教科研项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强调勇于创新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使他们在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大学体育学院近5年获得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教育规划、省哲社规划等省部级项目31项。这些教科研项目的完成都依靠于合理的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们合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学术著作,所有研究成果均由项目组成员公共完成,是科研合作的结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奖,其中部省级2项,市级2个;有近10人被授予各级教学名师。通过大的教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培养和锻炼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育出大的教学成果和奖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2 基于课程建设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建设尤其是重点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在参与重点课程建设过程就是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不仅提高理论水平,也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换,从而促进外在观念的逐渐内化新的教育观念得到巩固。课程建设是体育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过程,可以通过自省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以适应体育专业发展的设想和规划及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实施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促使教师通过反思和有计划的培训,完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升体育教师教师的教育能力。

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中的一重要环节,其立项、建设和申请是一项严谨的研究工作。课程负责教师必须熟知教育科研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查、专业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课程,并根据现有条件,吸收、改良课程教师团队。为了准确定位课程,课程组教师必须分工合作认真分析已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和特色,把握同类或相关类别课程建设发展情况,找到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改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利用科研手段分析问题、在精品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发现课程现存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这是一个繁杂具体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研合作。申报精品课程则是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育创新的审视、反思、归纳、总结和提炼,而申报书的撰写又是培养教师科研写作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是标志教师是否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标志。

××大学体育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经济学》2门,占全校总数的30%。体育专业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人数多,又有跨专业教师参与加上目标明确、标准科学、管理规范、评审严格,并在建设立项、建设、验收和后期维护和发展等各个阶段按照建设标准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产生一批各级别精品课程的同时还批量培养优秀教师。因此精品课程如能保证良好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师培养规划、充足的经费投人和良好的硬件条件,必能确保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稳步提高,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3.3 基于研究平台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本身就是建立在学院基础上,以本学院的教师为骨干,由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突出同时具有研究潜力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为每一成员提供研究的物质保障与学术指导的同时要求其围绕研究方向出各成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通过硬件建设,如设立相应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教室、购置相对应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为其成员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资源,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能力。

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内组织各方向内成员、各方向间负责人与成员的交流。对外,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为兼职成员,定期前来讲学,经常性的开展合作研究;甚至于“跳出”体育圈,联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借用“体育”以外的资源。这种内与外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拓宽了体育教师的学术圈,拓展了体育教师的知识层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截至2011年××大学体育学院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宁波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财政厅资助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取得即证明我院体育教师专业化已达到一定水平,更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针对性的做出教科研选择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客观审视自己过去与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状态的倾向进行反思性的客观分析,从而确定能顺应环境变化的自我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未来专业发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专业发展进行科研选择,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工作。

4.2 厚实基础,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遇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取多元化知识,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内,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发展底蕴。在教科研工作中锻炼自身研究能力,通过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机会改造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利用阅读报刊、网络交流,以保持此对世界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同时汲取最新的教育动态及前沿知识建立起又专又博的完整知识体系。

4.3 制度调整,创设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专业团队

营造团队文化,创设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以研究方向、研究项目、教改项目为载体的团队文化。可实施教授月报告制度,青年教师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制度,国内外专家讲学制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申报制度和青年教师助理导师制度,使体育教师有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机会,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龙宗智.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7-29.

[3] 朱正平.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篇9

关键词:宁夏医科大学 本科教学工程 新思路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29-02

教育部在“十一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①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针对影响、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项具体建设内容,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②。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在实施“质量工程”7年时间中,本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研究和探索“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宁夏医科大学“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实施“质量工程”项目的初衷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③。但现在很多教师只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书的填写,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获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上,而不去关注项目本身的建设。为能够立项,过于重视评前的形式包装,评后建设反而缺少新的内涵和改革深度;部分项目立项后多年无人问津,资金投入得不到效果回报;部分项目只建不用或建而无用,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更没有达到反哺教学的作用。

2.团队意识淡薄。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过程中,有些项目为增加评审通过率,整合学校各方面的专家、教师以及优势资源,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项目团队。可一旦立项,这一项目团队就又从整体分散成独立的个人,之前为申报而整合的优秀团队和资源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部分申报下来的项目成了项目负责人个人的事,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学科不配合,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2007年开始实施“质量工程项目”时制定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管理现有的项目。

4.学校层面对“质量工程”项目不够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申报、建设期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但在衡量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中没有体现,致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宁夏医科大学“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修订和完善“本科教学工程”相关制度。项目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核心和重点在于抓好管理。因此,要实现质量工程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强化质量工程管理.只有在抓好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深化教学内涵建设④。我校在总结分析以往“质量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宁夏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程”的现状, 统筹规划,完善制度,相继制(修)订了一系列关于项目设置、立项原则、过程管理、经费使用、结题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办法,先后修订了《宁夏医科大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宁夏医科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奖励办法》等,提升了“本科教学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合学校人事处修订了《宁夏医科大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在核算教学工作量、评选优秀教师、考核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工程”倾斜,将个人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绩挂钩,加大了质量工程项目在职称晋升中的比重,增强了教师申报的积极性。

2.注重培育,分级建设。对较为薄弱又具有一定特色的项目进行前期孵育。在立项前优先资金支持、制度倾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其内涵建设,夯实校级项目建设基础;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申报自治区级项目的力度;鼓励项目负责人将年轻教师吸纳进项目组,从制度导向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参与度;组成项目申报专家组,为有意申报课题而缺乏申报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申请书的撰写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申报书撰写水平。

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了充分发挥系(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提高教学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与“老、中、青”相结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学校授课比赛要求以课程教学团队为组队单位,团队赛的成员应包括本课程授课教师共计3人,并具有职称梯队(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授课比赛设置团体奖和组织奖。

4.精细管理,加强立项后监管。强化奖惩机制,增强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意识。对建设进度迟缓、整改不力的项目进行批评警示,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同时,创新项目监管机制,在项目申报时,严格资格审查,避免出现同一内容重复申报多个项目、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现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不合格者进行公示,限期整改,再次复查通过方可继续建设,否则取消其立项资格;在项目建设结束时,定期验收,如未通过则收回项目资金,取消立项。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结题后由学校出资制作《大学生创新实验感言集》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论文汇编》。

5.建立学生评价机制。学生是“本科教学工程”最终受益者,对课程建设情况最有发言权,而现行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把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有些直接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更加要重视对学生考核后的意见⑤。我校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中和结题后及时印制和发放了《宁夏医科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宁夏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宁夏医科大学精品课程调查问卷(学生用)\(教师用)》等,及时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建设中不断改进完善,使提高教学水平真正落到实处。

“本科教学工程”实施7年中,宁夏医科大学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凝练特色,重点抚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和学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学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特色专业相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不断巩固、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基金项目: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教育教学与改革项目)

注释:

①王晓燕,叶大鹏.“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71-73

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1]6号

③孙浩.黑龙江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奚春睿,李松,章宗籍,彭银,张学梅.强化质量工程管理,深化教学内涵建设[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B):146~148

④周传胜,刘军峰.“质量工程”反哺青年教师培养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2-6

⑤万晓兰,汤德平.要关注“质量工程”的质量与实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15-16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教务处 宁夏银川 750004)

篇10

关键词:力学 课程体系 优化 考试改革

为改革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加速构建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按“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按学科大类设置平台课程并加速建设,促进平台课程精品化。

1 建设目的

(1)按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2)整合与优化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类教学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 建设内容和范围

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二是同类或相近专业。各学院原则上不能重复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只能由教学质量较高的学院为主开设。

横向平台课程是指教学覆盖面大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重点是:一方面要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

3 建设目标

(1)教学条件建设

①建立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②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档案;

③建立和严格执行互相听课、教研活动(每学期2-3次)等制度;

④完善开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网络教学课件并实现网上运行;

⑤完成并出版能反映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模块化教材D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教程;

⑥编写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配套的习题集。

(2)教学改革

①课程内容改革既要注重使学生能建立扎实的力学基础,又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②在采用多讯道教学手段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严格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坚持课程组统一(背靠背)命题、流水作业评分,实现学生整体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和探索,实行闭卷考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 建设程序

争取通过学校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与管理。学科平台课程建设程序如下:

(1)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建设学科平台课程的需求。相关学院根据建设需求,推荐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申报学科平台课程建设项目。

(2)项目申报人提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院批准。

(3)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申报人提交的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经专家审核通过后正式立项。学校与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学院三方签订《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

(4)学校根据《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对建设项目进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和质量管理。

(5)各学院根据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平台课程模块,制订所设专业的“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5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教学方面

在开设力学的同时,开设高等数学,由于高等数学不过关,导致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相关计算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对较难的知识教学中并没有完全突破。部分学生对于力学的学习兴趣及重视度不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中学学习内容少,老师讲课慢、细,课堂消化等特点。尽快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转化,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2)考核方面

以往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式期末闭卷70%,平时30%左右。考试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内容主要为各章节知识点的验证,平时作业或者有少量调研分析,案例讨论,但因为平时成绩占比重低,学生不重视,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对策及改进措施

( 1)考试的内容改革

以期末考试为主,在期末考试中,制定完整的理论考试试题,将其作成标准化试题,试题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难易程度适中,题目多样化。

加大设计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验充分的结合。

(2)转变观念,树立“能力”培养

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最终评定的考试总体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理论考试环节和课堂提问环节。在整个考试体系中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3)平时成绩改革

平时成绩主要是对日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验实操、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

7 建设成效

(1)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原来的单班授课改成合班,既节省了开支,又优化了资源。

(2)硬件资源得到充分调配,教室使用率得到优化,实验设备利用充分,网络教学更加合理。

(3)管理资源趋于规范,教学档案条理清晰,便于操作。

(4)通过改革考试成绩明显提高,本届工业工程专业学生73人,其中:优秀16人,占21.92%,良好25人,占34.25%,中等17人,占23.29%,及格8人,占10.96%, 不及格7人,占9.59%,平均分78.99。往届工业工程专业学生90人,优秀12人,占13.33%,良好32人,占35.56%,中等14人,占15.56%,及格13人,占14.44%, 不及格19人,占21.11%,平均分72.31。考试中各项指标都有提高,说明改革成效突出。

参考文献

[1]钱令希,钱伟长,郑哲敏,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