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调查

篇1

要做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农民家庭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篇。

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调 查 人: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二祁集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3日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2.5%,大专学历占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7%。

2、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条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为1000——2000元)为主,贫富两极也占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9.1%,在2000元以上的占24.3%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1)经济投入:家庭订阅杂志、报纸一份以上占3.1%;每月给子女购买课外书3本以上占22.6%。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长认为对子女严厉,要求严格,孩子听话;71.4%的家长认为谁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不听谁的话。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课外书的方法:鼓励的占28.1%,采用物质奖励的占42.7%,引导的占13.4%,进行陪读的占16.8%。

(4)在家进行英语、家庭辅导的占12.7%,在家进行钢琴、电子琴辅导的占

8.3%。

由母亲承担的占68%,由父母一起承担的为24%,父亲单独承担的占3.6%,祖父母承担的占4.4%。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20.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特长培养情况:

2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3、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议家长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多与学校保持联系,从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自身也适当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创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优势。学校应加大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给家长教育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阵地,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五、对学生家庭教育调查现状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辅助和补充。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乐观的一面。

第一:总体住房比较宽敞,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敞的学习环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层的自建房,是独门独户的住房,这样的住房有利于孩子相互交往,增进交流与合作。将近50%孩子能相互串门,这能增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比较强,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较弱。

篇2

【关键词】 家庭装修;环境污染;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室内装修逐渐成为近年的时尚。然而,在新房装修、旧房翻新过程中,各种材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不合理的装饰、装修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国际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35%是儿童,每年有28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室内装修污染。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死亡数可达12万人,门诊数可达25万人次,急诊数可达500万人次。“室内环境污染”已与“煤烟污染”、“光化学污染”共同成为全球三大空气污染。如何缓解与控制家庭装修环境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调查

1、基于西安市的调查

笔者调查小组通过实地走访陕西省、西安市室内装饰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西安市住宅装饰协会等行业部门以及家装企业、家装施工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西安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状况。2012年西安商品房销售量为1164.64万平方米,同比去年同期上涨3.70%。根据2013年西安市装饰工程质量监督站的《315空气检测结果》报告显示,在随机抽取的西安市22家居民住宅中任意两检测点进行的甲醛、苯、氨、氡、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检测,17家空气质量不达标。其中甲醛超标率为23%,氨超标率为30%,TVOC超标率为34%,苯和氡均符合标准限量要求。从本次检测结果可以发现,西安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TVOC、甲醛、氨的超标率较高。

2、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城市家庭装修主要污染物为甲醛、苯系物、氨气、氡、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这五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的装饰材料和粉刷涂料等。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上述五种污染物的浓度必须在一定控制范围内(表1),污染物浓度一旦超量,就会引起人体的不适反应,高浓度甚至会危害生命安全。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损害呼吸器官,扰乱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危害人体健康。如当甲醛浓度达到0.6mg/m?,会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长期处于含有TVOC的环境中引起机体免疫系统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二、城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分析

城市家庭装修首先由消费者提出装修意愿,然后消费者或者委托家装企业采购建筑和装修材料,家装企业进行施工;商品房整体装修后出售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具检测报告。装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室内装修环境污染。城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现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

在对西安市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85.2%的市民更加重视家庭装修的美观性而非环保性,不超过2%的市民委托权威检测机构进行过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对于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为了节约装修费用,往往选择低质、甚至劣质装修材料,孰不知其将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隐形杀手”带回了家;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则盲目追求高档豪华装修,在选择装修材料时,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认为高档的便是环保的,钱没少花却没有达到环保效果。

2、家装企业参差不齐

伴随着西安市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家装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西安市装饰业协会调查时了解到,西安市家装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涌现出大批参差不齐的装修公司,“家装游击队”大量存在。“家装游击队”实际属于三无人员:无具体的办公地点、无正常的营业执照、无正常的技术岗位培训,他们大约占据了60~70%的家装市场,普遍家装施工质量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混乱。首先,无照家装施工队没有主体资格和实体场地,一旦发生质量及污染问题,消费者投诉无门;其次,施工过程粗放,缺乏规范和流程,装修质量无法保证;同时,有些业主因为工作繁忙、不懂建材,专门委托他们进行建筑材料采购,为降低成本、蒙蔽消费者,施工队往往使用假冒、低劣的产品以获取更多利润,而这些假冒、伪劣的建材在生产过程中都添入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从而造成装修污染。

3、建材市场鱼龙混杂

随着环保、绿色建材的推广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各建材供应商无不介绍自己的产品“绿色”、“环保”,建材市场无材不“绿”。经过笔者对几大建材市场的实地调研发现,65%建材产品无环保检测报告,即使有报告的也大多为送检或委托检测,而不是国家抽检。他们往往将低等劣质建材出售给消费者或者施工队。还有一些供应商为了误导消费者,故意将建材产品的名字、商标、颜色、类型与名牌、畅销产品接近,让消费者难以分辨。

4、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

由于家装行业发展迅猛,相关行业规范等管理约束措施未能及时形成,使得家装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就西安地区来看,目前家装行业还没有统一制式的标准合同文本,消费者与家装公司签订的装修合同,大都由公司单方面提供。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消费者并未意识到将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相关责任列入,一旦出现家装污染纠纷,难以确定责任。同时,行业性立法不完善,从全国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规范家庭装修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和司法机关大多依据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来解决,可实际操作性不强。此外,第三方监督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家装检测机构运行机制不畅,另一方面,陆续冒出许多检测机构,挂靠于一些组织名下,出具假检测报告。

三、城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结合西安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从消费者、建材供应商、家装企业及行业管理部门出发,提出了缓解和预防城市家庭装修环境污染的防治策略。

1、消费者应提高环保意识,选用环保指标达标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首先,消费者应提高环保意识,选用环保指标达标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在经济允许条件下,消费者应尽可能购买非合成板材家具,选择天然的或者无机制品,如木质地板、实木家具、磁砖围墙等,以减少有害物质释放于居室的空气中。同时,还要转变观念,简约家装。在装修过程中,即使使用的是环保建材,过量也会导致房间污染承载量饱和。因此,简约的家装设计是防治污染最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消费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及绿色的施工工艺,一样可以装出环保、温馨、舒适的家。第三,消费者还应科学选择入住新房子的时间,新房装修最好在半年后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再入住。即使入住,也要加强通风,尽量多开窗户,加大通气量,稀释和扩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而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2、装修企业要遵守行业规范和行业道德

装修企业是家庭装修的主体,不能完全以效益为目标,而忽视装修质量和装修污染,要遵守行业规范和行业道德,向消费者推荐安全、环保的材料,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和《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2002建设部第110号令)的相关条款,以减少装修污染为目标进行设计施工。同时,装修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设计上更加舒适环保,在工艺上不断创新,在施工上规范,在材料应用上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以此树立品牌和形象。

3、建材供应商应诚信经营,遵守行业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将是未来建材市场的主导产品。建材供应商应顺应市场潮流,抓住机遇,积极研发、大力推广无污染环保型的建材,并严格检测,出具报告。同时,建材供应商应诚信经营,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诚信为万事之本。顾客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在消费者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与消费者共赢。

4、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家庭装修行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

家庭装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引导。相关立法部门首先应建立健全家庭装修行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以此规范家装行业市场;其次,要积极开展室内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技术研究,修订出台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第三,相关管理部门则应加强管理,监督市场,应严把市场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市场,同时应加强装修材料生产企业的环保质量控制,督促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环节的科技水平,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含量。第四,利用媒体、宣传等监督手段对材料生产企业、家装公司进行信誉、优劣公开公布。

【参考文献】

[1] 张宁娟,温忠涛.浅谈室内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及预防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9.201-203.

[2] 闫峰.浅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与防治[J].四川建材,2011.01.61-62.

[3] 雷忠义,谢云兰.浅析家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3.111.

[4] 何北榕.家装设计的健康与环保[J].大众文艺,2012.01.78.

[5] 赵英淑.莫让家装成隐形杀手[N].科技日报,2010(12).

【作者简介】

李珍珍(1991-)女,陕西宝鸡人,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田文林(1988-)男,贵州安顺人,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贫困救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37-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家庭承担了更多子女教育支出的费用。家庭自身的经济压力和大学学费的陡增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陷入了求学困境。在“决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郑重承诺之下,2007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政府将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国务院于2007年5月13日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前,我国也针对大学生贫困救助问题出台过相关的政策,如《关于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政策虽然较为零散,但是都为《意见》的颁布做好了铺垫。《意见》实施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免费师范生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大学生贫困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发挥该政策作用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还能使这部分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从根本上使个人和整个家庭脱贫,甚至使他们成为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和经济落后状况的潜在力量,也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描述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与政策相关的基本资料、调查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象对受资助对象资格认定应采取的标准的认识、调查对象关于对监督和规范政策实施的认识四个方面。

(二)调查问卷的实际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在广州大学城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六所高校开展。我们对这六所高校在校贫困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5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3份,问卷有效率为78%。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关于调查对象与相关政策的基本资料

(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男性127人,占47%;女性146人,占53%,基本持平。(2)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2010级占30%,2011级占49%,2012级占11%,其他占10%。(3)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1~2000元、2000元以上各占25%。(4)调查对象的个人月均消费:300~600元占60%,601~800元占21%,300元以下占10%,800元以上占9%。(5)调查对象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方式:家庭供给、申请助学金资助、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其中家庭供给是绝对主要方式,占89%;申请助学金资助、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分别占28%和22%。(6)覆盖面较广的国家高校资助政策:国家助学金政策和勤工助学政策。

2.关于调查对象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

有48%的调查对象在入学前并不了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入学之后,仅10%左右的调查对象不了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学校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有27%的调查对象不满意学校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有93%的调查对象认为民政部门应对申请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等资料进行核实。

3.关于调查对象对资助对象资格认定标准的认识

针对受资助对象资格认定应采取的标准的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成员的就业和健康状况等都应该作为资格认定的参考因素,甚至是认定标准;有61%和79%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是否诚实守信和勤俭节约应该作为资助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人际关系会影响资助资格认定的公平性。

4.关于调查对象对监督和规范政策实施的认识

56%的调查对象认为“伪贫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学生个人的诚信问题;40%的调查对象认为随意使用助学金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在如何规范助学金使用的问题上,调查对象认为可以采取校园卡跟踪、告示监督、指定消费等方式,其比例分别为45%、27%和30%,可见,校园卡追踪被认为是监督助学金规范使用的主要渠道;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突出,这部分比例高达75%;除此之外,调查对象还反映政策的受惠面不广、资金落实不到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受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观念不强等。

三、政策实施优化的建议

(一)对于现行政策实施的优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宣传

首先,各实施主体要明确职责,具体分工。政府应主动承担更多的义务,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资源,通过各级中学或者利用现代媒体对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此外也可以与当地的义工组织合作,在各个社区,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较多的社区进行深入的宣传。其次,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最佳时机。笔者认为政策的宣传应当把着重点放在学生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即提前到高中阶段。在高考前及时地宣传我国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实施办法、申请条件和要求等,让家长和学生对相关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避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信息闭塞而被迫放弃参加高考的权利。

2.建立双档案机制对受资助对象进行资格认定

首先笔者认同在资格认定过程中,标准的制定很难做到量化和对比度明显,这也是在任何标准制定时不可避免的难题。另外,我们也无法确保申请人提供的关于家庭教育支出的数据能够反映其家庭真实的意愿和经济情况。在全民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今天,瞒报虚报家庭经济情况获取资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不能简单寄望于所谓的资料核实,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机制,例如双档案机制。这里的“双档案”指家庭经济档案与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上应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认定的标准应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学生个人是否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模糊等问题,建议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民政部门申请建立家庭经济档案和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来解决。由政府组织居委会建立所管辖范围内学生的信息资料库,这一信息资料库所记录的资料将作为日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受资助资格认定的重要信息来源。每个家庭在子女出生后,应到所在居委会录入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可为子女提供的教育经费等。居委会必须对这个资料库进行有效管理,每年对资料库信息进行核实,若发现信息变化,应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后为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基本信息、诚信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双档案机制可以避免日后申请人在申请资助时弄虚作假,可以降低民政部门和学校审核难度,加大审核的公平性。

3.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对政策实施进行监督。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了益处,但是当前也存在部分通过弄虚作假获取资助金的“伪贫困生”,出现了助学贷款申请人没有按期还贷等现象。所以应该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诚信的重要性。另外,针对“伪贫困生”弄虚作假和助学贷款申请人欠贷的现象,应当设置相应惩罚手段,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处分,并在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中做相关记录。但最有必要建立起政府监督高校,高校监督学生,社会监督政府和政府内部监督的监督链条,并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取校园卡跟踪或以购物券的形式发放部分资金等方式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用受助资金的状况,更好地保障资助资金的使用。

(二)对于未来政策实施的展望

1.科学设置资助机构,加强工作人员岗前培训

各实施机构应明确权责,民政部门负责认定审核,学校要建立资助政策具体落实小组。分工的同时要注重合作协调,形成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交流,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建设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社会工作者资格。

2.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由于在学识、才艺、交际能力等方面较欠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有内向和自卑的特点。学校可专门建立一个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的学习俱乐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内向和自卑中走出来,实现对贫困生精神层面的救助。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社会资助的力量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为了适应我国逐渐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但是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可以尝试社会学校联合资助的模式,高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并支付一定的工作报酬,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另外,高校应该多与一些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和个人进行沟通,争取让他们在校内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可建立第三部门专管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主要负责社会募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信息,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一对一资助关系,让第三部门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资助者沟通的桥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受资助的机会,学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庆.公平诉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 李道友.关于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过程中制度完善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9(9).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 贫困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132-03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而且数量已占高校学生的相当比例,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1]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很多高校表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致使认定工作成为一大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程序不规范,量化标准存争议

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又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另一方面,贫困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不统一。

对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科学和量化的标准,便于实际过程中的操作。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和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出台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标准,摆脱了过去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方式,但其中的某些标准引起了一定争议。比如,不少学校对持有手机、电脑的学生采取了一票否决的态度。学校认为,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无偿资助的能力有限,而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不易,学校只好以手机等高档用品作为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申请资助的标准。但如今,大学生使用手机已是司空见惯,一概以是否持有手机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标准,这样的做法有待商榷。

2.认定方法不科学,界定过程缺乏监督

目前,各高校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通常途径是: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乡镇(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辅导员通过学生干部了解相关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是家庭经济困难并认定其贫困程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各种资助。这就导致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自卑,往往并不愿主动说明自己的情况,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比较富裕的同学却积极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没有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界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不能有效地杜绝个别学生干部甚至是辅导员操纵资助过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搞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等有违公正、公平的不良行为。

3.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理论上应是对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确定学生贫困与否以及贫困的程度。首先,是有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其次,是一些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不负责任,办事人员开具贫困证明时讲关系,求利益,或者随便应付,开出有“水分”的证明。[2]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假贫困生的出现,不仅是社会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侵害,更是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种表现。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研究

1.制定严格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

一是规范认定程序。只有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协调有序地进行。首先,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式”的工作方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量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次,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评议建档、调查、审核公示、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要将所有相关部门吸纳进来,成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由专门的人员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加大对造假的追究与惩罚力度。

二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全面考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

三是实行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与方法。首先,采用标准化工作方法。用标准化工作方法代替传统的“拍脑袋、经验式”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在经常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量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线,以准确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同时应严格遵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各项制度与程序,克服认定工作的简单化与随意性,不断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软硬件平台建设。要在建立动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并能及时上网,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提升工作平台,大力节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信息成本。

2.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标准,建立高校和全国高校关于贫困生情况的中心数据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定体系,综合各方面的标准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划分成几个等级指标,通过用定量、定性的办法得出基本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划分学生的贫困等级。应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社会保障、教育保障方面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制定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贫困家庭量化指标。根据此标准,户口所在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数据库,由系统自动判定贫困等级:不贫困、贫困或特贫困。对此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有效保护信息安全前提下,允许全国共享此数据库,高校可按照规章制度申请查询数据库信息,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好铺垫,以便及时查询和监督。

3.建立严格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制度

除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加强管理和控制外,认定后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工作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形成上至学校领导,下至辅导员班主任,近至同学,远至家长的一个监督群体。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方式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对个别重点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农闲时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此外,还应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资助情况和消费情况反馈给家长,联合家长的力量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

学生监督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因为他们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亲密,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一是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拓建网络工作平台;二是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的学生的利益;三是接到学生举报后,要及时进行摸底调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法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得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工作,以免发生不愉快。

4.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各高校一般是根据学生本人生源地所出示的经济状况调查表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应是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实践表明,由于学校跟生源地没有沟通,致使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出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从而造成虚假贫困证明的产生。因此,贫困生认定应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联合认定机制,由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所在中学“三章”认定,若出现弄虚作假,应在网上及时披露批评。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加以保障。而这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很难依靠生源地政府或部门单方面根据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调整的,它需要在政府及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对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制度进行重构。主要包括: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应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三查制度”,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校规,明确规定凡弄虚作假的学生应取消入学资格,相关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5.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格

假冒经济困难学生现象的出现,不仅是社会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侵害,更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高校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开创团结、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学校应定期对贫困生开展诚信、感恩、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其诚信做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限的物质资助并不能完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通过参加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减轻生活负担,鼓励他们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方法和体系。一方面使国家助学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受教育权,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此外,健全的认定机制也使假冒特困生的学生无处遁形,使学校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形成一个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81-83.

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

一、认定工作的基本程序

高校基本是按照“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小组评议—学院评定”的过程来认定。先由家庭经济困难资格的同学报名;然后成立由班主任、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他们根据个人申请、证明材料以及对申请人日常生活状况的考察进行综合民主评议,之后报所在学院;学院对上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核;学院审核之后上报给学校。

二、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原因,目前全国高校尚未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各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作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诚信意识淡薄,所开证明失真。《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材料之一,理论上应是对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确定学生是否贫困以及贫困的程度。首先,有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其次,是一些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不负责任,办事人员开具贫困证明时讲关系,求利益,或者随便应付,开出有不切实际的证明。(2)认定工作的界定划分难度大。“学生填——教师选——学校批”这一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模式已被许多高校所采纳和认可。但在这一认定程序中却忽略了这样的情况,即学生本身是一个动态因素,很多事情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使他自身的条件发展变化目前缺少了一种动态的回馈机制。其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又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另外,贫困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专业的不同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不一致。(3)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不申请,界定过程缺乏监督。各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通常是: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乡镇(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辅导员等评议小组了解相关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是家庭经济困难并认定其贫困程度。这也就导致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内向、自卑,往往不愿主动说明和公开自己的情况。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会从保护隐私、碍于面子等方面考虑,不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而这类情况在新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但是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比较富裕的同学却进行申报,造成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分配给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同时界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有些人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有弄虚作假等有违公平的行为。(4)班级评议过程不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需要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及普通学生,采取民主投票方式评定困难等级。但评议小组成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评选结果,部分评议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个人倾向和个人人际关系投票而忽视实际情况;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后就开始困难学生认定,同学之间缺乏了解、熟悉的过程,很容易评判失误;评选前拉选票情况较严重,同寝室、同乡、朋友等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评议结果,评议过程缺乏监督规范。(5)监督举报机制不健全。在认定实践中,很少有学校建立完善的监督举报体制。该机制的好处是,既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提供的认定材料及平时学习生活中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又杜绝了非真正意义的家庭困难学生,使他们有所顾忌不敢随便提出申请。

三、完善评定工作的新思路

(1)建立和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评估体系。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通过学生本人如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乡镇(村)、社区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班主任、同学、室友反映情况,调查一卡通等的消费情况,对申请资助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口、职业、家庭收入、学费负担、日常表现、贫困证明以及以前受资助情况等逐一建档,建立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构建贫困学生数据库。由于学生刚入学,彼此不熟悉,这时的数据是相对客观的,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另外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了解更深入真实,辅导员、班主任要常听取学生反映,对家庭困难学生档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等跟踪调查。最后建立相关的监督惩罚制度,对弄虚作假、冒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出明确的纪律处分,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2)严格核实材料,加强诚信教育。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首先,对民政部门出具家庭困难的证明材料(困难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等),严格审查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困难证明材料是否合格,最大程度减少弄虚作假的情况;其次,所有申请的学生,需要提供一份包括所有人员的户口簿复印件等基本情况说明,作为困难学生认定的参考依据。而且,在申报之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可以签定诚信承诺书,从心理层面到现实层面对困难学生开展广泛地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认定程序、认定方法和认定标准。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对学生中父母双亡、单亲离异、变故等情况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进行整理,确保每位特殊困难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3)加强对评议小组引导,确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权益。要成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小组由院系主要领导牵头,辅导员、班主任为工作组长,班委、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普通同学、室友、以及一起共事的同事组成。一方面,民主评议小组要求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另一方面,评议小组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走访寝室、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日常消费等。但在评议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要刻意去触碰他们的伤痛。评议结果出来后,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这样能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开,方便大家的监督。(4)加强构建监督机制。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水平,应让每位学生都能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的程序、方法和标准,防止学生间拉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学生家庭信息有重点的核实,落实之前学生已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和等级确定后,学院应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的最后结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示,接受学生的查询和举报。同时,应当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跟踪调查机制。随时了解学生家庭与经济状况变动。(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同时,我们应当在总结自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引用到自身的工作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确实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献出真心、捧出爱心,通过合理的物质资助、积极的心理帮扶、理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终成才,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 考 文 献

[1]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8(3)

[2]赵丹钰.对贫困生评定现状模式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一直是教育资助工作中的难题,想使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有效分配给需要国家扶助的对象,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做出准确衡量,但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列明此项工作的难点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建立了奖、贷、助、勤、补一系列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扶助体系已有十年的时间,每一项都离不开对贫困生的认定。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始终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也没有确立完善的评定制度。当下因为贫困生认定体系不健全, 出现了一些帮而不贫、贫而未帮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国家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初衷。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投入547.84亿元,各级政府在这项工作上逐年递增的大额财政支出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贫困生认定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效果。

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原因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两大难点:一是调查清楚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如何,即弄清“谁是真贫困生”;二是区分学生的贫困程度,即弄清“普通贫困生、贫困生和特困生”。

1、调查清楚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有一定困难

由于我国个人征税系统尚不完善, 国外的认定方法不适合照搬,我们也就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收入国家更是无法掌握,导致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一直很棘手,由此引发后续的资助工作也面临难题。

总体看,现在高校施行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几乎都是套用“个人提交申请和证明——班级民主评议或投票——院系审核——学校批准认定”这样的模式,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我描述和师生评价。而这些信息的获取都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和人际因素,程序和办法不规范,认定方法缺乏准确性,评选过程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失误。

各高校的上述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在贫困生认定实践中,校方凭借认定的基础材料就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上面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是有待检验的,由于目前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高校不可能去生源地一一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学生所提供的证明也是鱼目混珠,有虚构或夸大贫困事实的成分。

2、区分学生的贫困程度困难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区分学生的贫困度。但由于收入信息不透明,这导致了全面收集和计量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是一项非常艰难而繁重的工作。

高校学生生源分布广泛,区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各地政府在开具证明时对“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不统一,来自中东部城市的特困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可能比生源地是西北的贫困生经济水平要高,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指标,仅靠基层辅导员完成认定,结果很难让学生信服。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的对策

1、建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实行动态化管理

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都是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高校本身没有行政权派人到生源地民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教育资助中也没有这笔经费可供支出。相比之下,贫困生的生源地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由他们进行认定能大大节省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花费的成本。因此,国家应统一制定政策,从中学时对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动态化管理,并装入学生档案。调查表的制式应该像一个小册子,分为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对各阶段经济困难程度做以说明、标注。内容上应包括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信息、家庭经济指标和接受资助记录。每个阶段的资料信息由相应教育机构负责审定,并由相关教师签字确认。

2、多重措施并举,认真厘清学生贫困程度

通常,高校贫困生被分为普通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层次。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资助档次和标准可由高校根据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认定,就要遵循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标准,衡量出申报学生的综合贫困度。鉴于笔者上文谈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1)对贫困生申报及认定工作实现网络化操作管理。学生自愿登陆系统平台,根据页面提示录入个人信息并上传各类证明材料,如低保证、家属重大疾病住院证明等并签订诚信书,提交保存。对于是否符合贫困生认定条件须经过管理员审核批准。申报者可登陆查询结果。高校每次奖助学金评定通知也在网络上,系统会根据类别和上传证明材料的赋分对每次申请生成统计表,将学生按贫困程度自动排序。软件可分为“自我申报”和“民主测名”模块。每次评选都可以采取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软件自动生成结果,不记名网上投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暗箱操作、不公平评选的情况出现。

(2)加强对贫困证明材料的审核力度。很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里描述“父母失业,母亲体弱患有某某疾病、住院欠债,家中另有姐妹上学等。”提供的证明只有地方政府盖章,在没有办法实地考证的情况下,必须要求学生出具相应证明,如失业证、低保证、低保账户对账单、住院病志、户口本、亲属就读证明等。对于无法提供证明材料的事实不予采信,对于提供虚假证明的学生取消在校期间评选资格。

(3)调动各方面力量对教育资助的过程和结果行使评价和监督权。教育资助是一种福利,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要享受国家福利待遇,就必须接受合理的监督。我们应优化现有的认定办法,在各省、市、高校内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将贫困生、非贫困生、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者这些相关利益人有机协调和组织起来,参与贫困生认定网络评价工作,共同构建成一个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静. 基于web的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

[2] 毕鹤霞, 沈红.贫困生判定的难点与认定方法探究[J].高教探索, 2008.5.

[3] 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4] 潘国华,毛曦,曹浩.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0.4.

篇7

为做好我校贫困家庭学生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我校的各种资助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为学生资助工作打好基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的适用的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

二、贫困家庭学生认定工作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以定性考察和定量考核的方式进行。

三、贫困家庭学生的定义和认定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结合北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310元的标准,以及兄弟院校的作法和我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我校确定贫困家庭学生的定量标准为月生活消费低于370元。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设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三档,一般困难的标准为月生活消费在300~370元之间,困难的标准为月生活消费在299~230元之间,特别困难的标准为月生活消费少于230元。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1.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生工作部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2. 各学院成立学院认定工作组和若干学院认定评议小组。学院领导为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等担任成员的学院认定工作组,负责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学院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原则上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3. 全校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院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中国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对照我校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进行综合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和档次。

初次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填写《中国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可到学院领取或在学生工作部主页下载。

已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学年需重新认定。再次申请认定时,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变化,可只提交《中国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提交《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各学院要随时了解本学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对未被认定的学生家庭因突发原因致贫或已被认定的贫困家庭脱贫的,要及时进行评议、调整。

4. 评议结果要以适当的方式在本学院范围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无异议后报学生工作部备案。

篇8

关键词: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产业化,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学费、住宿费日益增长。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的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1]这意味着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日趋明显。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教育部财务司1999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他们缺乏相应的学习、生活条件,经常奔波打工赚钱,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身心受困,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业。

家庭经济是大学生求学的主要支柱,本次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力求将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为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及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二、 调研对象和数据分层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简单抽样分析和预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手资料主要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别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10所高校随机抽取学生,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40份,有效率76.8%。

(二)数据分层

根据2005年广州市民政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月平均收入低于390元”的标准,以家庭父母亲收入计算,我们界定每月家庭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学生为贫困生。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结果,“个人年收入3.4万―10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5.4万元、家庭年收入为5.37万―16万元”[3]为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应该在4475-13333元。据此,我们界定家庭月收入在800-4500元的学生为一般困难生。而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我们则定义为中等收入以上学生。

三、 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基本情况

1.在3840份有效问卷中,家庭月平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学生(贫困生)有1067位,占总调查学生的27.79%;家庭月平均收入800―4500元的学生(一般困难生)有2182位,占总调查学生的56.83%;家庭月平均收入4500元以上的学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有591位,占总调查学生的15.37%。由数据中看出,目前大学生当中大约有三成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占一半以上,家庭经济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接近二成(见表1)。

表1家庭月均收入

家庭月均收入4500元以上800――4500元800元以下学生人数/人59121821067

2.我们调查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结果显示,不论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还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家庭(分别占83.04%、96.77%和98%),但三者有一定的差别(见表2)。

(1)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靠家庭、亲朋好友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2)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来源的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

(3)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都主要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其他经济来源比重非常小。

表2大学生主要家庭经济来源百分比

经济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及

亲朋好友助学贷款

及勤工俭学奖学金其他贫困生83.04%14.28%1.79%0.89%一般困难生96.77%3.00%0.00%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98.00%0.81%1.19%0.00%

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生的依赖性很强。虽然贫困逼迫大学生采取其它渠道去获得经济来源,但学生更多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资助,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令人遗憾的是,所调查的学生极少获得过奖学金。

(二) 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我们调查了不同经济层次的大学生除了吃饭外的经济去向。各个经济层次都有过半学生将购买生活用品列为第一消费方向,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中有28.57%将购买衣服、零食和消遣作为第一消费方向,而这个比率在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中只占9.32%和15.51%(见表3)。由数据可知,除了生活用品的花费外,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同学消费更注重时尚,而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花费则注重实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此外我们必须看到几个隐忧。

(1)购买学习用品方面,总体比例偏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比例分别是23.71%、22.69%、12.38%,这分别只占总体开支的二成左右。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越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消费越少,相反,家境贫困的学生比例还偏高一些。

・教师与学生・家庭经济对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职业规划的影响(2)在购买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所占的消费比例接近三成。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学生家庭经济越好,在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的开销就越厉害。

表3大学生主要支出百分比

经济状况支出购买学习

资料和用具购买生活

用品购买零食

衣服和消遣其他贫困生23.71%59.60%9.3%7.37%一般困难生22.69%61.57%15.51%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2.38%57.15%28.57%1.90%

2.学生课外活动是锻炼他们成长的舞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呢?在调查学生参加校、班级的各类活动的频繁程度时,各经济层次的学生选择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比例略有不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偶尔参加”的占大多数,其余依次是“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见表4)。

(1)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到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选择“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0.80%、29.35%、28.22%,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2)选择“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为56.25%、54.35%、50.00%,也呈递减趋势,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3)选择“很少参加”的分别占9.82%、15.43%、20.97%,呈递增趋势,表明贫困生多愿意积极锻炼自己,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更懒得参加各类学生活动。

(4)选择“从不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13%、0.87%、0.81%,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差的学生越是选择“从不参加”各类学生活动,这实际上是少数贫困生比较封闭自己。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选“从不参加”的学生并非完全不想参加,而是由于有时经济能力不允许,例如外出活动需要自己支付费用,才被迫不参加。

表4对参加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的积极程度

经济状况积极程度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贫困生30.80%56.25%9.82%3.13%一般困难生29.35%54.35%15.43%0.8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8.22%50.00%20.97%0.81%

(三)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未来规划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选择:就业、继续深造(包括出国、考研、双学位)和创业等。调查数据如表5显示。

表5对大学生未来规划规划的影响

经济状况意向就业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贫困生68.75%16.06%7.14%5.36%2.71%一般困难生57.87%28.57%9.44%3.15%0.9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9.03%47.85%9.68%10.48%2.96%

不难看出,学生们在作出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家庭经济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

1.从横向进行比较。对贫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首选“就业”,以下依次为“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对一般困难生而言,也是首选“就业”,再依次往下排,呈递减趋势;对中等收入以上学生而言,首选却是“继续深造”,其次才是“就业”、“没想过”、“创业”、“其他”。可见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毕业后偏向于选择继续深造而不急于就业,而家庭经济一般或较困难学生的第一选择则是就业。

2.从纵向进行比较,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但是选择“创业”、“没想过”和“其他”三项表明了三个不同阶层学生的三个方面的意识。

(1)选择“创业”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有冒险的意识。

(2)选择“没想过”的情况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排在首位,而奇怪的是贫困生排其次,一般困难生排最后。这表明了两个可能的极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部分有积极的创业冒险意识,但另一部分仗着家庭条件优越消极对待人生;贫困生整体情况是积极面对人生,努力改善自身处境的,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面对人生。

(3)选择“其他”一项显示的数据表明,贫困生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相较于一般困难生有更多的想法。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产生复杂的未来规划。

(四)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据调查,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情况的调查是我们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通过书面反馈、问卷调查、个案追踪、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从整体到局部的交叉了解,我们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并且把研究重点放在贫困生身上。

1.自卑感。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他们中有的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有的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还有的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2.压力大。在问卷中,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时,贫困生中有34.37%表示非常担心,42.86%表示比较担心;在一般困难的学生中,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31.74%;而对于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来说,仅仅有1.61%的学生非常担心,45.97%的学生偶尔担心,41.94%的学生表示从不担心(见表6)。

表6对学费生活费的担心程度

经济状况担心程度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偶尔担心从不担心贫困生34.37%42.86%15.18%7.59%一般困难生11.74%31.74%44.56%11.96%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61%10.48%45.97%41.94%

(五)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表7对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经济状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地位高低拥有金钱多少贫困生28.12%61.16%4.02%6.70%一般困难生25.48%64.15%5.62%4.75%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9.35%64.52%12.10%4.03%

1.从总体上讲,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总体趋势是良好的,都认为主要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选择总体比例分别是89.28%、89.63%、83.87%。

2.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均趋于倾向自我价值的实现,比例是社会价值的一倍多,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视甚至超过社会价值的三倍。这表明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社会价值观念越是淡薄。自我价值实现在各类学生中占60%以上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日益增强。

3.对待社会地位高低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是认为社会地位重要。

4.对待拥有金钱多少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递减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学生越不重视金钱的多少。

四、 讨论与建议

(一)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有着较大差异的影响,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焦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

1.对待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方面,我们发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学生主体选择都是一致的。在学习生活方面,他们花费在基本生活费用、学习用品资料费用、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占绝对的比例;在价值取向方面,他们多数选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在对待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方面,三大类学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在未来规划方面,家境较好的学生更多选择继续深造,而家境越差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就业;在心理健康方面,家境越好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低,相反,家境越差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高,甚至家境的好坏会导致更多的贫困生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留意大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待不同的问题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对待经济分层出现在学生中的差异,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不良倾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在学习生活方面,虽然学生整体花费都在学习用品、生活开支等基本项目上,但不同的学生在消费的开支上是有差别的。在学习用品的购买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意花钱;在买零食消遣等方面,越是家境好的学生开支越大;在学生活动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参加。这说明家境好也滋生了部分富裕学生消极面对人生,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而贫困生多数积极主动锻炼自己,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悲观情绪较重,从不参加集体活动。

2.在未来规划方面,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意欲今后创业;另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消极,从没想过,特别是富裕学生中有一成多没想过。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的观念相对淡薄,这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此外拜金主义和重视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也有部分存在,家境越好的学生越重视社会地位,家境越差的学生越重视金钱。

因此,面对种种不良倾向,我们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待少数富裕生要端正他们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优化自己的经费开支;对待少数自我封闭的贫困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塑造自己光明向上的人格。对大学生目前不断膨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其更多地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主流价值观。

(三)学生家境越差心理压力越大,因此贫困生群体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除了采取相应的奖助贷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外,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1.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普遍比较单一,一般是家庭支付,因此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基本上是全部给予通过。而其他解决方式占的比例很小,比如勤工俭学,亲朋好友资助,外出兼职等都不成气候。

2.国家在助学贷款方面给予过多的支持,固然给部分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贫困生排除了后顾之忧,但是也滋长了虚报家庭经济真实状况的不守诚信问题,甚至国家的帮助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低下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自立,寻求兼职机会,靠自己养活自己。

归根结底,应试教育要彻底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贫困生中常常抱怨兼职难找、打工耽误学习的思想,我们需要积极鼓励他们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磨炼自己的意志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普适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伟.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收入教育经费比例走低[N].中国青年报,2004-09-08.

篇9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33-02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和所占比例不断加大,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困难生资助工作,形成了“奖、助、贷、借、勤、补、减、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并逐年提高对困难生的资助力度,最大限度的解决困难生上学难的问题。其中,困难生认定这一环节,是高校资助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资助困难生的公平和公正,影响高校生高尚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安定与团结。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理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高校在困难生资助工作中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困难生认定工作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从而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形成了认定困难生不同的主体、方法与标准。

1.认定原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带相关贫困证明,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2.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各高校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

3.认定标准。各高校可参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设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诚信,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失实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不断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设置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社会资助的各种助学基金,资助范围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困难生,这种大范围的资助导致众多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虚假申请困难资助,也有一些困难学生不讲诚信,故意瞒报家庭收入,拖欠学费,弄虚作假。这些现象导致学生的真实困难情况难以判断,对资助工作的真实性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2.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不规范,地区标准不一

2013年我国农村人口纯收入在增长10%的情况下,为每人7674.7元,而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人均收入也不过9176.2元,这里面还没有考虑到因为地区差异所产生的收入不均现象。也就是说在当下的物价水平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供养一个甚至多个大学生,是相对比较困难的。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是否为困难生大多取决于加盖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由于缺乏专门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且相关职能部门缺乏责任心,造成地方基层政府开具家庭困难证明或家庭经济调查表审查不严的现象,真实性和准确性较差,甚至出现虚开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情况。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各地收入水平、物价存在较大的差距, 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认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这也严重困扰着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3.班级评议过程不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需要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采取民主投票方式评定困难等级。这种民主投票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议小组成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评选结果,部分评议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个人倾向或因掺杂个人感情投票而忽视实际情况;二是每年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即开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同学之间缺乏了解,评议过程困难重重,评议小组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很容易评判失误;三是每次评选前拉选票情况较严重,同寝、同乡、朋友等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评议结果,缺乏评议过程监督规范,使得认定结果存在偏差。

4.资助与教育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的等、靠、要心态

财政部、教育部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越来越多,资助范围比较广,每年大约有20%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然而我们目前的资助方式大多是经济给予型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并没有把经济资助作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起来,没有把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结合起来。资助工作只有以育人为目的,发挥其育人功能,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把好事办得更好。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日益凸显,为使国家对困难学生关怀的福祉惠及广大学生,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1.加强诚信教育

在申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从心理层面到现实层面,系统地、广泛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认定程序、认定方法和认定标准,让广大学生积极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过程,明确虚假申请困难资助的后果,加强诚信管理,处罚缺乏诚信的学生。

2.加强励志教育

努力打造先进典型,用励志榜样带动困难生奋发努力,立志成才。高校通过 “自强不息”之星评选、表彰和宣传,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树立榜样的先锋引领作用。它可以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下为某一个群体树立一种价值观,让困难学生更加坚定地面对大学生活,增强自信心,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走向成功的坚定信念。

3.畅通沟通渠道,积极关爱困难生,在交流沟通中实现教育引导

部分贫困学生受到地区教育和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除物质贫乏外, 还存在思想和心理的问题,学院要经常以座谈会、个别谈话的形式与困难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达到对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学校定期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学院领导、老师和困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以互动交流、实情探讨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帮助困难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问题,让教育效果发生在相互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加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监督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前期调查、科学认定和后期监督管理的整体安排。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注重了前期调查和认定,忽视了后期的监督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和学院要每学年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不定期的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力量,健全和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同时要建立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抽查机制。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走访寝室,可以从家庭基本情况、学生本人在校的伙食情况、通讯工具使用情况以及零食的消费、平时的衣着等方面,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和消费情况,监督资助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于不能合理、正确使用资助金的学生, 要及时有效地予以纠正指导, 使各项资助政策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作用,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真正得到帮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大力倡导自食其力、主动参与生活的态度,提高勤工助学的比例和收入

相比较奖、助学金的发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渠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学生勤工俭学。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范围窄、岗位少、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高校可以提高勤工俭学的人数和收入,学生能干的活尽量不用临时工,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勤工俭学中来,从舆论和实际生活中树立劳动光荣、自食其力的生活理念。高校要充分地挖掘校内与学生专业相符的岗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困难生建立信心,积累社会经验,摆脱以往被动接受帮助的惰性思维。

6.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追踪系统,为困难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资料

篇10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收费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实行,导致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日剧增多。根据调查显示,在普通的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比约百分之二十五,而在这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比大约在百分之十。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我国制定了很多资助政策,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资助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完善该体系,我们需要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要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公平原则的实现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一、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

近些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在不断增多,根据调查的显示,在2009年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大约在百分之二十三左右,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则占比大约百分之七左右。由此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多与扩大,这样的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为此,国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了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金额,以此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生活。

二、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难度系数较大

目前看来,由于高校学生人数较多并且难以控制和掌握学生们平时生活的实际支出,更是很难掌握他们的真实家庭情况,而只是单单凭借学生们自己所填写的表格问卷以及生源所在地的证明来进行判定,但是部分地区的所在地证明较易获得,导致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判定出现了偏差,以此导致了不公平公正的问题。因此如果只根据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和所在地出示的困难证明来进行资助分配,而并不对真实家庭经济条件和背景进行调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降低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和准确性。就会出现某些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领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而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受不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福利。

2.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的监督不强

由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监督力度不够,班主任需要与学生们多进行沟通,以此来进行有效地监督。在确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许多学生并未对公示名单进行关注,因此就会导致监督落空,现实是许多学生对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工作也就只是停留在认定工作的公示阶段,或者是停留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阶段,导致监督力度较低,这样就会使得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用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地方或者是该学生其实并不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行列,但是由于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使得他们获得了这样的机会。

3.高校中勤工俭学的职位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中勤工俭学的职位一般较少,并且给予的报酬也较低,然而校外勤工俭学的岗位又有过多要求,使得学生很难满足条件在外兼职,同时校外职位也是数量比较少的。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缺少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校外也普遍对勤工俭学的认可度不高。其次勤工俭学的岗位大部分是与学生所学专业难以匹配的,这样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学生丧失参加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所以高校要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勤工俭学岗位,以此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对学生心理上的关注不够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物质资助为主,缺乏对该部分学生的精神与心理的资助与帮助。近些年来,虽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薄弱。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未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对困难学生的贫困心理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思想并且有着比较高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十分复杂的。高校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却忽视了他们的内心,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条件与一般学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心理也是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心理,他们更加容易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更有甚者还会变得焦虑不安和十分的敏感。因此高校需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深入地了解到困难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并且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进行沟通和疏导。

三、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加强的措施

1.要实施多次认定,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公平与公正

上文提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只是单单凭借学生们自己所填写的表格问卷以及生源所在地的证明来进行判定,这在一定的程度导致了不公正。因此要多次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可以每学年都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以此来加强监督。与此同时班主任还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与周围学生和任课老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及各方面信息的了解,逐步地建立起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监督机制,以及学院建立起定期认定的机制。

对于原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果发现有任何与上报情况不符之处,存在虚假、违规乱纪或者生活过于铺张浪费,并不符合勤俭节约情况的学生,可以取消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资格,可以将学生的生活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作为其认定的标准之一。

同样如果有发现原来并没有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该学生的家庭经济确实比较困难的或者说是家庭发生临时变故产生困难的,都可以被重新认定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国家资助。

通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次认定和监督,来提高认定工作的准确性,从来促进教育公平。

2.需要加强对于资助情况的统计从而保证资助的平衡性

现在的资助体系能够帮助到大部分的学生,但是仍然会存在资助金额不均匀的现象,有的学生受资助较多,有的则较少。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行科学全面的统计,让每一位受到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学生交一份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被资助的记录,然后由学校定期统计,作为比较准确的资料,并以此作为一个依据对资助的工作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资助工作的平衡性。

3.扩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职位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在我们不断提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尽量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使得学生在高校中勤工俭学获得经济补助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样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更是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天助自助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助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来扩大校内外的勤工助学的岗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能够满足学生勤工俭学的需求,从而为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4.要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高校要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资助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一定的目标与追求。学校可以从以下两几方面加强对困难学生的精神帮助。第一学校要加强对于困难学生的心理咨询,由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的原因、成长的环境以及学习生活的环境等原因,对与他们心理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的内心是十分的复杂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的档案,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培养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具备坚持和奋斗等正能量。第二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要让他们加强对于感恩的学习,学会感恩,使他们感激资助者并且养成回报社会的感恩思想,并以此来激励他们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