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小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的小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的小常识

篇1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求偿权;法律障碍

消费者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因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取得的请求赔偿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确立了消费者求偿权为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消费者求偿权的民事法律依据源于《民法通则》,是民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延伸,它与民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本质上是共通的。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消费者权利理解为是一种民法上的民事权利,因为民事权利是平等当事人之间基于法律的规定或约定产生的①。而消费者保护领域,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实质上并不是处于平等地位,因而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同"平等的"普通民事法律关系一样处理。消费者求偿权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属性:

首先是消费者求偿权性质特殊性。消费者求偿权是法律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需要针对消费者设定的权利。消费法律关系中,由于经营者具有的强势地位,基于"契约自由"、"平等主体"、"意思自治"的民法损害赔偿的规定,显然不足以保障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求偿权正是基于补充民法损害赔偿规定在此领域的不足特别设立的。

然后是消费者求偿权法律保障具有特殊性。相对于民法中损害赔偿权的"填平性",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保障,在制度设计上特别考虑了消费者的利益②。如经营者欺诈情形下的惩罚性赔偿规定、产品责任中实行无过错责任、某些消费侵权实行过错推定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都是基于消费者权利保障的考虑所做的特殊规定。

正是由于消费者求偿权的以民法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基础但是又不同于、高于其的"社会公益"属性,要求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实践对该权利的法律保障要有相应的不同法律制度设计。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尽管对于消费者求偿权的"社会公益性"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法律规定中有所体现,但总体上说,我国的消费求偿权的实现,更多地是作为私法上的权利来加以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依据和求偿途径: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求偿权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其他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部门法,且许多属民法范畴。同时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途径也与民法权利无异,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消费者求偿权对应的法律责任也是民事责任,例如赔偿损失、修理、更换、退货等。因此,实践中对消费者求偿权的处理几乎完全"私法化",使得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公益性"几乎被忽视,从而形成了消费者求偿权实施的法律障碍:

一、消费者保护立法体系上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消费者保护立法大致采取两种体系:"基本政策模式"和"一般法律模式",我国采用的是后者③。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际上并没有承担起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基本法"的作用。同时,我国立法中消费者的权利是分散、割裂的。如消费者求偿权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1条有原则性规定之外,散见于其他各个性质各异的法律法规中。这导致了司法实践对消费者求偿权性质定位不清,产生法律适用困难。实践中,常见消费者投诉无门,各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同时,消费者求偿权的实践中,司法部门目前基本都是在依照民法的思维和民事诉讼程序处理,难以实现消费者求偿权。

现行消费者权利的"社会性"完全被忽视,而实际与民法权利无异的权利,消费者权利保护立法对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公共性"考虑非常欠缺,导致了如三鹿奶粉事件中消费者求偿难的问题。这让我们在经济法的视野下思考,如何超越私法思维,从"社会性"角度保障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

二、消费者求偿权的司法保护层面

实践中消费者求偿权的司法保护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费者求偿权实施的法律障碍。

首先,消费者求偿权诉讼,大部分都具有涉案金额小、案件事实简单、案件数量多、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等特点,而我国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需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费时费力、程序繁杂、诉讼成本高,这使得很多权益受损害的消费者不愿通过诉讼途径寻求救济,实现消费者求偿权。消费争议的处理,必须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建立与该特点相符合的消费争议处理制度,而不是简单套用民事诉讼处理程序的一般规定④。但一直以来司法实践都比较僵化。

第二,对于消费者权利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过窄限制。我国目前把消费纠纷看成纯粹的"私人诉讼"原告限于直接利益受损当事人,这严重限制了消费者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身。而实际真正能够通过这种直接利益损害而具有原告资格,能获得赔偿的消费者,只是很小的部分,消费者群体求偿权无法通过诉讼途径实现。

第三,消费者求偿举证困难。现行消费者求偿权的基础在侵权和违约两种。违约责任主张"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在消费者,侵权责任则需要消费者举证侵权事实、损害后果及两者的因果关系,例外的是在产品质量责任中,举证责任倒置。而在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上,由于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事实证明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产品技术鉴定、医学鉴定,且损害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消费者也难以举证。举证困难的问题也限制了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

第四.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足。保障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不仅要发挥国家和消费者个人的力量,更要发挥社会作用,在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消费者组织和传媒两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应当对社会力量,尤其是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引起重视。我国目前对消费者协会之外的消费者组织规定过于简单,消费者组织的权利规定不够,而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力量发挥也很少,也限制了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

我国现阶段消费者求偿权实施,面临着诸多法律障碍,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方面。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消费者求偿权事件也体现了现行法律体系对消费者求偿权保障的不完善,需要通过改革排除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障碍。

一、构建消费者损害国家赔偿机制或专项公益基金

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目前仍是以民事诉讼途径解决,这是由经济法本身没有独立的责任体系和诉讼程序决定的。消费者求偿权以"私人之诉"解决直接限制了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基于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公共性",我们更有必要考虑站在更高的层面,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给予消费者权益更强大的保障。因此,可以考虑构建消费者损害国家赔偿机制或者建立专项公益基金,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纳入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保障体系,以补充民事赔偿机制的不足。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已有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典型的国外实践就是著名的德国"MP-Travel"案,政府在造成侵害的企业无力赔偿消费者的情况下,从社会公益的考虑出发,由政府出面先行赔付,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公共利益,这一制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二、建立消费者求偿权公益诉讼或代表人诉讼制度

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诉讼制度,只限于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个人对经营者提讼,属于私人之诉⑤。无法保障消费者群体的公共利益通过这种诉讼制度实现。因此,建议构建消费者求偿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一些代表或消费者组织以诉讼资格。目前,许多国家为保护消费者公共利益,已开始建立消费公益诉讼制度。欧盟1998年制定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禁令救济指令》(98/27)既是为协调成员国有关消费者集体利益(collective interests)的禁令诉讼而制定的法律。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也规定了类似制度⑥。而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没有类似的公益诉讼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公共利益,更好地实施消费者求偿权,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建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制度。

代表人诉讼是指具有共同或同种类法律利益的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且不能进行共同诉讼时,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的一种制度⑦。消费者损害赔偿争议若通过单一诉讼方式进行,因消费者个人力量薄弱,收集证据和举证都存在困难且费时费力,影响司法效率、浪费司法成本。提倡并推广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是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三、针对性简化现有消费者诉讼程序,并设立专门的小额诉讼法庭

针对大多数消费纠纷涉案金额小、案件简单、数量多等特点,为方便消费者诉讼,及时实现求偿权,建议简化现有消费诉讼民事程序,并借鉴瑞典、台湾地区等的经验,设立专门的小额争讼法庭,处理消费者权益诉讼⑧。

现行法院虽然也有标的金额小、独任审判员的诉讼制度,但仍不适合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结合有关实践来看,小额争议法庭和简化诉讼程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

四、在立法中强化消费者组织的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帮助实现消费者求偿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特别重视社会力量在保障消费者权利方面的作用,如对消费者组织的建立、地位、职责等各方面,都应以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以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在前述提到的消费者权益的公益诉讼、群体诉讼中,消费者组织应该起到更主动、更积极地作用,而目前的现状还很不理想,这些都有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引导、促进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帮助消费者求偿权的实施。

注释:

①李昌麒著,《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②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③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3页

④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⑤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⑥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⑦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⑧江平,我国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尚需完善的六个方面,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第22期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著:《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曙光著:《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李昌麒、许明月著:《消费者保护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周宇著:《消费者保护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76年版

[6]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王先林主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梁书文、黄赤东主编:《消费者保护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0]钟瑞华:论消费者权利的性质,《法大评论》第四卷,2005年6月

篇2

1 确立职业化教学的思想

1.1 传统中职法律教育的缺陷。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深受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教育模式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并不鲜明。其表现之一是,“我国法律院系的课程设置历来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也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这种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论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表现之二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会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这种对于条文的纯粹分析,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与之相联系的是,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法律实务训练,“讲金融法的不了解金融的操作和运行,讲证券法的不知道各种票据的实际制作和使用,讲公司法的不知道公司的具体结构和实际创立。”其表现之三是,“法学教材汗牛充栋,却是互相抄袭,缺乏学术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考试方式方法上,“是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原创精神”。总之,我国法律教育不是定位于职业教育,而是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

1.2 中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为了增强中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应对中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定位有个重新的认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在法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在社区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助理、文秘内勤工作等。从事上述工作不需要学生具有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应基本具备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与素质,应能熟练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具备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速录等能力。为此,应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

2 明确职业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现有教材即便是中职类教材,在内容上仍是属于法学教育“通用”教材,职业针对性不强。因而,教学中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科学组织理论教学内容,同时把上述岗位的技能和素质知识吸收进来。

2.2 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的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例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法,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实案操作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考核制度的改革。中职院校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3 进行职业化教学的实践

下面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具体介绍职业化教学在法律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3.1 明确课程设计理念。民事诉讼法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主干课程,又是应用性课程。在设计课程时,按照职业技术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建设行动体系的课程,即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同时,基于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把书记员等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岗位实务与诉讼法课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程职业化教学。

3.2 更新传统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课程最新成果,合理设置教学体系,进行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均设有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在保留传统民事诉讼法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吸收书记员、律师助理等岗位实务等知识。①理论教学模块。②课程职业化教学内容示例。以“送达”知识点为例,传统教学和职业化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篇3

方法:对9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和/或室速采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1例左室间隔面室速采用激动标测P电位方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结果:10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无1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14-02

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2月~2011年2月28例严重症状性、频发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12例、男16例,年龄28~67岁,平均(43.2±14.5)岁。病史3~20年,平均(5.9±5.6)年。均经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及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证实有频发室早。均伴严重发作性心悸、胸闷、气短、先兆晕厥等;术前均曾予药物治疗效差、拒绝长期服用或无效。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博标测法,确定PVC的消融靶点,以RFCA术后有临床意义的PVC消失为成功标准[1,2]。

2 结果

28例患者RFCA术即时成功26例,术后室早总数(740±105)次/d(以术后3d复查的Holter结果为依据),较术前均显著减少。28例RFCA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患者在本研究中死亡。最终确定室早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室流出道20例,右室游离壁5例,右室间隔部15例;左室游离壁3例,左室流出道4例,左室间隔部1例。28例均完成12月的随访,26例即时成功者无复发。最终结果显示28例患者中26例成功,成功率为92.8%。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RFCA治疗VPB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患者对此普遍缺乏了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对拟行RFCA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尤其重要。一般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均存在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是否安全有效。护士在术前准备时要耐心解释排除不良因素,稳定患者情绪,与医生一起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该项技术的优点、手术过程、术中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医生在手术中的基本操作过程及患者如何配合有一定的了解。常规工作准备:清洁患者双侧腹股沟及一侧颈肩部皮肤,做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常规,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排尿,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

3.2 术中护理。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并调试好除颤仪、心电生理记录仪、心电生理刺激仪、供氧装置及各种急救药品。对患者态度要和蔼,做好安慰与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连续心电监护:连接同步12导连心电图的导连线,在PVC发作时要描记ECG,用以初步定位。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当消融电极插入心室时,由于机械刺激而诱发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并与患者自身频发的PVC相区分[3]。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反应:要勤询问及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有无心悸、气急、出汗及胸闷等症状,以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心室起博标测时,可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随时准备胸外除颤。消融放电时,随时报告放电的能量、时间及阻抗的变化,如阻抗突然升高时,应立即停止放电,以免引起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另外,放电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用滴定法逐渐递增[4]。

3.3 术后护理观察。术后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平卧位休息,维持静脉输液通道,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注意观察心率、心律及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在严密心电与血压监测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神志、意识、症状改变的观察与分析,警惕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心包填塞征象,如患者出现精神软弱、面色苍白、胸痛、气促,尤其是伴术后持续低血压者,应及时行床边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心包穿刺抽液。预防血管迷走反射,患者情绪紧张,并且要禁食带来的饥饿,易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呕吐、大汗、血压、心率下降。要加强预防,并做好抢救准备,常规抽好阿托品、多巴胺于床边备用。注意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出血是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行导管介入操作,以及使用肝素等因素,易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此外,还与介入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患者自身凝血机制、术后穿刺部位按压位置与时间、患肢制动时间等有关。加强术后穿刺部位护理显得很重要。患者平卧位休息,嘱患肢制动。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疼痛及有无渗出、皮下血肿等。患者因卧床排尿困难,术后未经医护人员同意,予以导尿,不得擅自下床排尿,限制患肢活动等处理。患者精神紧张致使膀胱充盈过度,以及手术后要求患肢制动卧床休息,排尿习惯改变,易造成排尿困难,故护士术前应加强对患者床上排便训练的督导,必要时根据病情及手术需要留置导尿;术后叮嘱患者放松心情,采取诱导排尿措施,如腹部按摩、热敷等。

参考文献

[1] 陈新主编.临床心律失常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00

[2] lto S.Tada H,Naito S,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CG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he optinud ablation site for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tachycardia[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3.14:1280

篇4

关键词:小麦价格;价格波动;长期波动;波动周期;X12季节调整模型;HP滤波模型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占粮食(水稻、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5%左右,其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在全球小麦产量大约占17%;同时小麦也是我国食用消费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2000年小食用消费约占粮食总消费量的30%左右。频繁波动的小麦市场价格导致了粮食市场的高频波动和农民种粮行为的不稳定。种种现状造成了全国粮食缺口持续增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存在一定威胁。我国自2006年实行粮食保护政策,即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渐稳定了小麦市场价格,价格波动的频幅都在逐渐减弱。由此可见,价格波动已经成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中主要的内涵特征,也是小麦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目前,粮食品种价格波动的研究在探寻波动特征规律和波动周期的划分方面比较丰富,大都是采用HP滤波法、季节调整法和ARCH模型等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可是他们主要采取主观意识来划分粮食价格波动周期,存在划分不科学的缺点。所以,本研究会先计算出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偏离率指标,并且通过该指标的变动幅度来确定小麦市场价格周期的划分,旨在用客观角度提取出全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特征。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分解经济时间序列的趋势因素和循环要素,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丰富, HP滤波方法是用来分析状态空间中的时间序列,等同于极小化波动方差,方法运用方便灵活,不拘于经济周期峰谷的确定,HP滤波提高了经济周期的频率,从而减弱了周期波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设是一个时间序列,有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两部分,其中YtT是趋势成分,YtC是波动成分,得出:Yt=YtT+YtC(t=1,2,L,T)将YtT分离出来,使min{(Yt-YtT)2+λ(YTt+1-YtT)-(YtT-YTt-1)}最小化,所以用惩罚因子λ来调节趋势的变化,λ存在递增性。HP滤波依赖于参数λ的确定,当λ=0时,满足该条件的趋势序列为Yt序列;随着λ值的增加,估计的趋势更加光滑。研究经验证明,在使用月度数据时,设λ=14400。然后计算波动项对趋势项的偏离率:RV=YtC/YtT,RV表明了指定经济时间序列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幅度,进而表现出其短期波动状态。为提高周期划分的科学性,本文以偏离率RV作为周期划分的标准。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小麦市场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经网产业数据库(CEInet Industry Database),数据相对完整。

二、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主要特征

(一)小麦市场价格短期波动剧烈

在研究期内,我国小麦市场价格短期波动剧烈,呈现出与市场供需波动一致的状态。小麦价格在143个月中形成了12个上涨和下跌的交替波动。自2003年8月开始,小麦价格开始剧烈上涨,在2004年,小麦价格有6个月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是14.17%,2004年的下半年开始剧烈下跌,下跌速度为10.44%,直到2005年年末才转为缓慢环比上涨。2006年年初开始,缓慢上涨和下跌交替,上涨速度不超过4%,下跌速度不超过2%。图1为研究期内小麦市场价格环比增长速度。

由图1可得,2005年年末前,我国小麦价格存在大幅度波动,环比上涨或下跌速率大于5%,波峰和波谷的环比速度差高达24%,振荡式的上涨和下跌,而从2006年年初开始,波动幅度减小,波动趋于稳定。这表明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都在逐渐减小。

(二)小麦市场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周期变化不一

研究期内,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呈上涨趋势,存在周期性变化,波动周期时长各异,最长周期有64个月,最短周期只有4~5个月,且波动周期呈现越来越平缓的态势。小麦市场价格在2003年4月至2003年9月、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波动相较剧烈;小麦市场价格在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波动十分剧烈;小麦市场价格在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趋于稳定,其环比增长速度曲线趋于0(见图1)。

三、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计量分析

(一)X12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通常来说,经济时间序列由长期趋势要素T、循环要素C、季节变动要素S 和不规则要素I组成。季节变动因素会导致非常显著的季节性波动,通常和不规则要素掩盖了客观的经济变化,增加了对价格变动速度和形势的分析难度,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因此,为准确地研究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原价格序列需先进行季节性调整。季节调整是从经济时间序列中估计和剔除季节因素影响的过程。调整后的数据能反映出瞬时变化和其变化的转折点;还能挖掘出时间序列长期波动规律,并对未来做出比较准确的趋势预测。

本文首先对原价格序列进行X12季节调整,剔除了价格序列中季节要素的影响,使隐藏的趋势循环波动序列显现。本文选择加法模型作为季节调整分解形式,即Yt=TCt+St+It,原始价格序列Yt,St和It代表季节要素和不规则要素,趋势循环要素TCt。对加法模型利用 Eviews6.0进行模拟,发现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在研究期内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比较图5和图2,发现小麦市场价格趋势序列比原始序列更加平滑,表明小麦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是由于我国小麦产销存在季节性分布不平衡特征。

图3中,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季节要素序列也明显表现出季节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小麦价格在1、2、10、11、12月上涨,在4、5、6、7、8月下跌,3月和9月相较稳定。春秋和夏冬因素分别导致价格的上涨和下落,这基本与小麦的生长周期保持一致。

图4中,小麦价格不规则分量在2002年底到2005年中表F明显,说明小麦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在2004年,价格不规则分量远远低于0值,说明小麦价格在2004年达到历史低峰。2005年开始,价格不规则分量在0值上下浮动不大,表明我国小麦价格整体趋于平稳。

(二)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1. 长期趋势分解。采用HP滤波法对排除了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影响后的月度价格序列进行趋势分解,图6所示,Trend和Cycle分别是从月度价格序列分解出的价格长期趋势值和HP滤波波动值。

图6中,HP滤波波动值以0值线上下浮动,能够发现 HP滤波法对进行了季节调整后的小麦市场价格长期趋势的拟合效果比较满意。对波动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选择同时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滞后期为5的模型,结果见表1。

表1中,ADF统计值同时小于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剔除了长期趋势的波动循环序列是平稳序列, 说明HP滤波法对我国小麦市场价格长期趋势的拟合效果令人满意。

通常将偏离率上升到邻近波峰再反弹下落至临近波谷当作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我们将偏离率每次形成的峰谷落差大于8%划分为一个波动周期,高于水平0值部分作为波峰,低于部分作为波谷,划分结果见表2。

2. 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周期分析。表2中,在2002年12月到2014年10月,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发生了3次周期变化,包括2次完整周期和1次起始周期,平均每18个季度就会有一次大的价格波动。

2002年年底到2004年初,小麦价格逐渐回升,因为2003年夏小麦减产,小麦质量因自然灾害而降低,并且国内小麦进口量降低,出口量加剧增长(2002 年同比增长38%,2003年同比增长超过150%),供需差额进一步加大。2003年年底,小麦价格剧烈上涨,而当年夏秋小麦产量降低,小麦供不应求,粮食加工企业和产销区开始加购小麦储存。在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初小麦价格经历了短暂的上涨,然后又出现了回落的状态。2005年前三个月,国家开始实行粮食保护政策,小麦价格基本稳定,存在下降的趋势,。2005年4月末和6月,我国分别发出《关于做好小麦购销工作稳定市场价格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对小麦价格下跌起到了一定抑制的作用。2006年年初,我国实施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小麦价格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最后,比较波动周期持续时间和峰谷落差,可以得出2个完整周期是具有不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的。

四、结论

本文基于国小麦市场月度价格指数,运用季节调整方法和HP 滤波法进行分解,分析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的波动特征和波动规律,而且按照波动偏离率客观划分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周期,研究发现小麦市场价格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秋和春冬因素分别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和下跌,与其生长期一致。在研究期内,平均每18个季度发生一次剧烈价格波动,波动周期呈现延长,而波动幅度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小麦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并且由于我国实行粮食保护政策,这延长了小麦价格的周期。所以,针对价格的异常波动,我国需要依循小麦价格波动规律进行宏观调控,还需注意市场内部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杰.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研究―以小麦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徐雪高,靳兴初,沈杰,等.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及启示[J].中国物价,2008(05).

[3]庄岩.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现状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02).

[4]金三林,张江雪.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2(03).

[5]罗万纯,刘锐.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基于ARCH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04).

篇5

关键词:绿色营销;房地产;市场;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11-0142-02

一、 绿色营销及其在房地产市场的应用

(一) 绿色营销的产生和内容

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新发展的领域。绿色营销也叫环保营销、生态营销,它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而产生的。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其营销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统一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目标是使经济发展目标同生态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 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内容

房地产绿色营销实质上是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业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说绿色营销理论是房地产绿色营销理论的基础。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内容包括:

1.进行绿色房地产市场分析

包括:已投入市场的绿色物业的类型、地段位置、规模、价格、促销方式,入住率、购买群体的特征;已启动但尚未建成的绿色物业的类型、地段位置、拟建规模、拟售价格;绿色建材市场的规模、价格水平、供应渠道等信息;城市规划及土地供应等信息。房地产企业收集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具体实施提供线索和行动依据。

2.制订绿色计划

房地产企业为确保绿色营销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预先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包括:绿色建材采购计划、清洁施工计划、物业环境管理计划、环保投资计划、绿色教育计划等。

3.开展绿色施工,开发绿色物业

拟建物业在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利用方面,如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在项目施工前应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推行清洁施工技术以确保目标的实现。清洁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场地的环保问题,如空气污染、噪音问题,并建立废物回收系统,最终开发出绿色物业。

4.制定绿色房产品价格

当前绿色建材的价格普遍要高于普通建材的价格。而清洁施工过程增加的环境管理成本、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市场制订的绿化程度等因素都应纳入构成绿色物业价格制定的基础。

5.开展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手段主要有绿色广告、绿色公关和绿色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绿色广告旨在通过绿色媒体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广告词的运用和广告场景的设计均应充分体现绿色心意。绿色公关旨在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绿色人员推销与营业推广旨在通过推销人员的努力和营业推广途径对其他绿色营销行为进行补充和深化,以更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6.采用绿色销售渠道

房地产绿色销售渠道主要有直销和销售两种。采用直销方式,应对销售人员进行绿色教育,以便于绿色销售的有效开展。采用代销方式,应向销售商详细交代其所委托物业的生态特征,并要求他们在销售环节中着力强调物业的这些绿色属性。当前,分销渠道虽未成为绿色营销的重点,但也己日益受到关注。通畅高效的绿色渠道既有利于销售业绩的提升,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绿色形象的扩大与传播。

7.进行绿色管理,树立房地产绿色企业形象

房地产绿色营销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绿色房产品的绿色管理(涉及房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房产品的售后绿色管理等方面)和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绿色管理。

8.推进绿色营销评价

房地产绿色营销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绿色房地产品的评价,确定其是否符合绿色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二是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效益进行评价,主要就企业在绿色营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有形收获(例如利润的增加)、无形收获(例如企业形象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同全部支出(如环保产品的设计、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等)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

二、绿色营销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房地产市场绿色营销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绿色营销起步较晚,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要迟30—40年。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自2006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绿色营销在我国地产业逐渐蔚然成风。2008年是房地产行业环保认证的第一年,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全国房地产项目的首次环保认证,旨在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届的环保意识,同时推出环保型项目作为老百姓购房首选,获得环保认证的项目也成为国家政府采购项目。

(二) 我国房地产市场推广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

1.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意识淡薄

一方面,采取绿色营销会提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绿色营销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甚至有的企业以房产中加入绿色元素来冒充绿色房产(如:房产所在地段有绿树、草坪就称之为绿色房产品),以绿色营销的名义来谋取利润。

2.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淡薄

由于消费者对绿色环保认识不深,致使房地产市场的绿色需求不旺盛。绿色营销取决于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其环保意识越强,绿色营销就越易推广。

3.房地产营销还处在“粗放式”的营销水平上

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目标上仍然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的阶段。而绿色营销旨在追求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提高消费质量来适度地减少消费数量。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时应避免只追求消费数量的短期行为。

4.绿色环保技术落后,绿色房产品开发种类有限

技术落后导致绿色房产品的品种有限,因此未能对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规模影响。同时又会导致房产品开发的成本提高,无法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房产品的积极性,进一步导致当今市场上绿色房产品品种有限的现象。

5.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第一,国家的环保法规体系不健全;第二,有关绿色房产的开发技术、绿色房产品的评估认证等制度不够健全;第三,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的引导、支持不够;第四,房产市场秩序不完善;第五,欺骗消费者的情况较多,但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一) 给予施行企业补贴

一方面,可以建立节能评价体系,对于未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征税,对于达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在绿色住宅开发过程中,政府通过评测,对达到要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二) 加强房地产绿色营销概念的灌输

政府可以选择绿色营销成功的房地产企业项目,作为示范点,在房地产行业内进行宣传,提高绿色建筑供给。向公众普及绿色建筑有益健康、节能低碳的特点,增加绿色消费需求。

(三) 鼓励房地产企业采用绿色营销方式

绿色营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绿色营销是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其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包括开发绿色房产、实行绿色定价、开展绿色分销、采用绿色广告等。

房地产业倡导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营销,发展绿色生态住宅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绿色营销必将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们远离城市污染,更加接近大自然,获得更加充实的生活空间。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有一个推广、普及和实现的过程,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法制观念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要使绿色消费由时尚变为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动,必须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郑浣非.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 谢婷.房地产绿色供应链构建及其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 张燕明.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 刘明华.房地产市场绿色a营销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5] 王波.中国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探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6] 马芳芳.我国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7] 舒晓华.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8] 戚振强,刘长滨,樊瑜.房地产绿色营销探讨[J].建筑经济,2007,(5).

[9] 哈达.绿色节能建筑:房地产开发的必然趋势[J].建筑经济,2008,(6).

[10] 宋巧,梁凤英.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7).

[11] 戴林琳,盖世杰.“泛绿效应”下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若干转变[J].建筑经济,2007,(12).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人口的增长、流通环境的变化和批发市场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于1971年又修订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将其改为《批发市场法》,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了法制轨道,进一步确立了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以此为依据,先后在全国建立了76家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东京都也整合、开设了板桥、世田谷、北足立、多摩新村、葛西、大田等11家市场,经营蔬菜、水果、水产品、肉食品及花卉批发。其中在i989年建立的大田(OtaMarket)中央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大田市场”)是东京都规模最大的一家。

“大田市场”占地38.6公顷,拥有现代化的物流、存储设备及交易系统,经营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花卉批发。“大田市场”平均每天的批发量占东京都所有批发市场的45%,交易额占56%。其中,水果、蔬菜交易量达3400吨/天,约3.1%的蔬菜、16.1%的水果来自中国。中国蔬菜以大葱最多。还有大蒜、大白菜、萝卜、食用菌、水竹笋等。大田市场水果蔬菜的交易额占2009年东京9市场的45%,占2008年全国64个中央批发市场的11.5%:花卉交易额占2009年东京5市场的56%,占2008年全国23个中央批发市场的35.5%。

中央批发市场主要具有聚货、分货的功能。即从国内外聚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产品后。将产品分割成适合购买的数量和体积大小,以拍卖的方式,尽快卖给前来市场进货的零售商。每天下午3时左右至深夜,各类产品将运至“大田市场”。产品通过生产者(发货团体、产地经纪人)――批发商――经纪批发商――采购者之间的流通链条,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开设中央批发市场必须经过农林水产大臣批准。批发商可将生产者委托销售的物品,利用拍卖、投标或协议买卖的方式出售给经纪批发商或者参加买卖者。生产者和批发商是无条件委托,批发商不能拒绝委托。“大田市场”中,花木拍卖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易,水果、蔬菜、水产品仍然通过手势等传统叫价方式拍卖。各产品拍卖开始的时间不同,水产品为早上5时起,蔬菜水果为早上6时半左右,花木为7时,肉食类为早上8时半左右。根据规定,批发商获得的交易手续费分别为:水产品为批发金额的5.5%,蔬菜为8.5%、水果为7%、肉类为3.5%、花卉为9.5%。

市场内有得到批发市场许可的经纪批发商。经纪批发商将从批发商处购买的货物,在市场内自己的店铺中出售给零售商或来市场采购的人员。经纪批发商与参加买卖者对拟批发的货物进行预先巡视。察看产品质量并进行预估价,为即将开始的拍卖做准备。经纪批发商将从批发商处购入的货物分成便于采购者购买的大小,排列在店铺里,到上午11时左右,经纪批发商的店铺开始对采购者开放。

篇7

[关键词] 毛花甙C; 快速给药法; 快速房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131-01

快速有效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是减少急性并发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环节,对有潜在心脏功能不全而合并以上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洋地黄制剂则成为首先考虑。传统的给药方法首剂给药如无效需间隔4h以上才重复应用,心室控制的时间较长,这对合并潜在心脏功能不全者的抢救很为不利,因此探索快速给药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2月~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快速房颤与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大于120bpm的患者,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新近发生的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共64例,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并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瓣膜病8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气促。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中位年龄(53.9±12.1)岁,用药前平均心室率(143.4±13.9)次/ min,男∶女为19∶15;对照组30例,中位年龄(59.2±12.5)岁,用药前平均心室率(146.6±15.4)次/ min,男∶女为10∶10。两组患者各特征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即快速法给药组)[2]: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初剂0.4mg稀释后静脉注射,30min无效者追加0.4mg,如仍无效者再给予0.2mg,总量1.0mg;近1周内服用恒定剂量地高辛者,初剂量0.2mg静脉注射,无效者于30min后追加0.2mg,总量0.4mg。

对照组(即传统给药法)[1]: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总量1.2mg,首剂0.4mg稀释后静脉注射,余量分2~3次,每4~6小时静注,在24h内给予总量;近1周内服用恒定剂量地高辛者,初剂量0.2mg静脉注射,无效者于12h后追加0.2mg,总量0.4mg。

监测方法:整个治疗期间,全部患者均持续心电、血压监护,每5分钟记录1次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观察至最后一剂用药后30min,用药前及达至治疗终点时描记12导心电图。

1.3 疗效评价

有效:心室率降至100bpm以下,或较基础值下降大于20%,或转为窦性心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未达至上述要求者。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25/34),对照组为70%(14/30),两组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有效时间治疗组为(32.8±22.8)min,对照组为(120±22.5)min,两组间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2.2 安全性

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平时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当合并快速心室率时,由于左室充盈时间缩短及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可导致心排血量的急性下降,加重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是减少急性并发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环节,钙拮抗剂地尔硫 ■、异搏定以及心律平、美托洛尔等可较快控制心室率,但临床常常遇到潜在心脏功能不全而合并以上心律失常患者,此时应用以上几种药,由于它们的负性肌力作用存在顾虑,而此时应用洋地黄制剂则成为首先考虑。

洋地黄制剂的传统的给药方法需在24h内给予负荷量,首剂用药如无效需间隔达4h以上才重复应用,心室控制的时间较长,这对合并潜在心脏功能不全者的抢救很为不利,因此探索快速给药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病例观察表明,快速给药方法疗效与传统给药方法相当,但可明显缩短心室率下降的时间[治疗组为(32.8±22.8)min,对照组为(120±22.5)min],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不良反应,这为潜在心脏功能不全合并快速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值得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率,以防出现窦性停搏及传导阻滞。

[参考文献]

[1] 张子彬.充血性心力衰竭[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73- 174.

[2] 宋有诚. 静脉注射地尔硫■与毛花甙C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即时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观察[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5):357-359.

篇8

[关键词]专业化;收入分配体制;市场化;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011-05

中国的经济体制变迁,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路径和“干中学”的以效率优先政策选择以后,开始意识到顶层设计框架规划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在理论上说得通的总体框架设计,这样的体制变迁过程不是具有总体性设计的改革,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用来对缺乏效率的部分的修正。同时,这也带来进一步的问题,碎片状的不同板块之间的不协调,引发体制内部的一系列冲突。比如,在市场化运作的部分,收入分配可以按照绩效相关比例来确定,但非市场化运作部分,却是按计划机制的命令式的分配水准,既没有按绩效的可能,也没有按专业化、职业化的规则,使得这一部分的人力资源获得、才能的发挥,尤其是职业化服务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一直没有得到良好机制的保障。

一、和谐的经济秩序与职业化、专业化条件下的人的发展

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哈耶克曾经把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说成“不断扩展的市场秩序”,这其中包括分配体系中的和谐关系,更包括生产体系中的要素组合与专业分工的秩序的和谐合作,在这个秩序中才能有利于经济与人的共同发展,在效率提高和人的自由增进正比例变化中演变着。否则,必将难以这保持个和谐持久存在,这个市场秩序也自然没有办法不断扩展。

对人力资源这个要素而言,职场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求决定这个职业的报酬水准,也决定着这个职业被市场核定的要素贡献价值。日本杂志《PRESIDENT》公布了一份关于“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某种职业化的个人收入,与其需要的通过教育和职场经验积累的人力资本成正比例增长。

按照这个排名反映的情况,一些需要积累人力资本的行业收入排名比较靠前,如律师、医生(含个体开业、牙医和医院)、教师(含大学教授和高中教师)、飞行员、注册会计师等,他们的收入水平大约是锅炉工等普通工薪者的4倍或3倍。日本是比较成熟的市场化工业国,其中的产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化就业程度都比较高,研究市场化体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变迁和人的发展的空间可能性的范例,是有着超前的参考价值的。

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实行资源配置的情况下,要素收入是反映了这个市场体系和产业结构中的要素的供求状况与贡献大小的数量指标。在一个拥有比较充分的流动自由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如果某一些要素与另外一些要素呈现出长期的收入差异,反映的是这两类要素专业化程度的差异,在生产函数的要素组合中,高收入的部分蕴含的专业化人力资本要多一些。在这些高收入者的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的形成,体现着来自于教育投资、职业化经验积累和某些天赋的作用。这中间形成人力资本不仅是职业进入门槛,更是长期投资与积累的回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服务化都是在专业化的路径下完成的。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曾经因此批判过这其中的工业机器体系把人变成机器的一种附属物,是一种把农耕时代的多面手的劳动者变成工业时代的“单面的人”的“异化”过程。倘若从人的劳动技能的片面化(也是专业化)这个角度看,工业化和一切以专业化为职业特点的社会变迁,都是将人的整体性劳动技能向单一性转变的“异化”过程,加上生产关系上的不断将个人依赖于某个团队、某些资本统治下的经济关系强制之中,那么这中间的“人的发展”与原来相比确实是一种“退步”。在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自由,以及人的劳动技能被塑造成某个仅仅适应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人的在社会体系中的主动选择性确实被弱化了。

然而,我们需要对此有一个更加充分现实的和理性的审视,如果社会生产力在沿着不断的专业化分工与交易的途径发展着,那么在强大的生产力发展面前,人的经济自由度应该在物质生活丰富以后对人的解放的空间继续放大,只不过这其中的自由度和人的发展与以往的时代会有所不同。如人始终都须被结合进某一个集团性的生产关系中,但这个被结合不等于是针对于农耕时代那种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地位而言的,是一种对人的自由度的简单剥夺过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获得与旧的生产关系的放弃,是一同完成的。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个过程的特征,吐故纳新,凤凰涅般的变迁才可能是恰当的。

第一,当专业化分工与交易的程度得到空前发展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从某些局部变成在全球化范围展开,同时也给人们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更多职业选择机会。从中国近30年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推进来看,以往被约束在某些单位、地点上的人们,今天可以在全国各地择业。包括祖祖辈辈被困守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全国不同的地方谋求进入工业与服务业就业的机会。

第二,专业化分工与交易的程度提高以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出远比以往丰富了,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整个社会劳动的时间。由此节约下来的时间,成为人们更多的休息和学习时间,为人的发展提供超越以往任何时候的时间空间。今天的人们能够享受的休闲和假日的时间远比过去多。这其中一部分时间,在新生的劳动力那里,是以受教育的时间递增来体现的。假如以往只能接受6年的小学教育,所形成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本也是十分有限的,今天多数人能够完成大学教育,这后面累加的10年受教育时间,既是对人们后面的劳动时间的减少,也是由此形成更多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人的发展机会,与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是同步完成的。

其实在今天的劳动生产中,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专业化和职业化了,没有一定培训和经验积累均无法轻易胜任。只是我们这里希望通过两个在劳动和知识进展中,处于相对迂回的链条上的教师和医生的专业化程度发展与其在职场中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来说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自由机制和公共选择机制,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有可能会因为某些失误而造成效率损失和人的发展的延误。

一个“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对3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薪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教师的年工资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10万~15万元的占38.2%,15万~20万元的占10.7%,20万元以上的占3.4%。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教师年均收入总体上呈现花瓶状分布,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中低收入区间(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85.9%,而全体教师样本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高级职务占68%,中级职务占31%,初级职务占1%,相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显然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青年教师,入职时选拔的是优秀毕业生,而收入水平处于同期毕业生的中下水平,他们对收入的满意度非常低。”

另外,一份对医疗界的调查显示,2012-2013年,中国医生平均年收入为人民币6.7516万元。其中心胸外科医生以年收入7.3851万元高居中国医生收入榜首,紧接着是神经科7.368万元和老年病科7.3657万元;最低的是中医科5.5507万元及全科4.9284万元。不同地区的差别是,2012-2013年医生平均年收入最高的地区为北京市10.4664万元,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为上海市9.5596万元、广东省8.0963万元;平均年收入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宁夏4.2951万元、河南省4.8399万元和河北省4.9738万元,均低于每年5万元。当问及医生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时,88.4%的医生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占7.8%。

教师、医生行业从业人员对收入分配不满意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资源分配效率问题。我们从学区房价格不断攀升,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号被黄牛党炒作的现象中,可以明白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的稀缺程度,使得社会用另外的途径在支付消费专业化服务的成本。由于这其中的分配管道并不能使财富分配流向为这个专业化服务水准提升作出直接贡献的专业化人群,结果延迟了扩大相应服务产品供给总量的时间,甚至造成促进教育与医疗消费增长渠道也无法拓展,以及充分的研发经费也不能保证,进一步技术进步的速率也被降低了。如果仅仅是期望国内的教育和医疗水准能够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但没有其中的资源组合与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性,这个期望是难以获得体制性保障的。

由于教师与医生的行业特征是信息不对称性,其信息垄断性决定其必然以管制价格为社会提供服务。但管制的体制,并不是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力资本从业者应该领取较低报酬的原因。基于教师与医生的职业,是利用人类在知识领域的积累与创新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其在接受教育和职场经验积累方面都需要更长时问,付出更大的投资成本。因此,这部分的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在社会市场交易体系中,能否获得不少于投资的平均利润率的回报,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

首先,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只是成为其进入服务供应的门槛和实行定价的依据,而不应该成为其专业从业人员低薪制的依据。薪酬高低应该取决于这几个因素: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该项服务在供求关系上的状况和对社会提供服务所产生的绩效。如同某些工业技术或经营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一样,成为其要素的稀缺性和所产生的绩效,必然对其在企业薪酬分配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管制一方面是防止这些信息不对称部门对社会的不公平交易行为,另一方面是避免低收入人群因为缺乏购买力而无法消费教育与医疗的服务。如果是后一种目的的管制,则应该由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这些部门的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缺额部分。

其次,在知识生产力作为核心要素的部门实行低薪制,会带来知识的迂回生产方式无法持续增长的后果,这对于社会依托于专业化和知识、技术进行迂回的生产方式,以给予整个生产体系持续不断的分工与交易的动力,保持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是一个负能量的作用。教育和医疗本身从知识积累和维系健康两方面直接作用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是否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劳动力,保持人的要素方面的专业化水准的核心机制。如果这两个部门不能有专业化的分工效率的保证,那么,人类积累的知识就无法传承与创新。资本作为另一种维系迂回的生产方式的途径是,可以通过向国外购买机器设备来延长生产函数组合中迂回的链条,也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生产效率。但对于一个国家与社会的产业技术水准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来说,教育与医疗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与创新程度,还是决定性的因素。

其三,作为示范效应,教师与医生的专业化水准与其薪酬成正比例相关,对于市场化条件下整个薪酬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基石作用的制度。各行各业都凭借自己在专业化分工方面的专长为社会提供要素供给,也获得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成本和专业化程度相当的薪酬回报。那么社会民众就会安居乐业,社会生产就会获得专业化分工的效率优势,人心会朝着积累自己的知识内涵和职场经验去聚拢,企业也会朝着不断通过技术研发和制造工艺精细化去完善自己的产品,一个良好的不断扩展市场化的生产秩序和经济格局就会出现。

四、结论:分配体制中反专业化的倾向,过低的专业化劳动要素报酬,在经济层面上抑制人的发展

按马克思的说法,人生活在其周围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约束之中,所以才有“人是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如果说,人的发展在这个关系的约束下,一方面有被约束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不断获取自由选择的一面,那么这其中的发展,应该看成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上升过程。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活动,是通过人在分工体系中不断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其地位既是对分工体系的依赖,又在分工体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空间。没有某一种产业链条上的分工进展,生产的精细化就没有可能被推进,产业技术也没有办法获得提升。而没有这些演进,劳动生产率将被限制在一个低下的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被约束在沉重的生产劳作之中,也谈不上有自我的充分完善的物质空间。只有通过分工体系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较大幅度提升以后,才可能有较多的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才可能用于拓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才可能使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境况下,选择自己的自由生活的前提条件。

所以,依据分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效率增进引发可分配的产出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顺着这个分工水平与效率所引发的经济绩效的方向,给予专业化、职业化的人群更高的收益水平,才是与社会产业进步和效率推进的路径一致的分配制度。按照这个制度的设计理念,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不仅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给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种信号:这才是将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一种公共选择。只有在这个公共选择下的制度安排,才是集合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体制选择。

虽然专业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造成单面化人的社会角色和知识结构,但毕竟这是现代社会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社会的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在这个取得经济绩效和物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顶层的分配制度安排,将处于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社会角色,在财富分配中肯定其对效率的贡献,分配关系也是对这种在不断专业化、职场化的人群的肯定和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地位才能确定下来,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人的发展道路才能被疏通。因为经济上的分配地位被肯定以后,其在国民财富分配中的权重才会被制度确认,经济地位给予不仅是对职场选择时的价值贡献的肯定,也是这部分人群获得社会关系中体面的生活的前提条件。

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收入、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控制的权重、行政权力对资源分配的作用力等。这些影响因子,有些是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制而形成的,有些却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或对市场行为的规制力度不足的结果,还有一些是对行政权力介入市场机制的公共权力约束制度缺乏的表现。需要在本文别论述与阐明的是,这个现行体制,对劳动要素因子的作用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机制去保障,尤其是对于人们专业化的职场贡献缺乏一个肯定与褒扬。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在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的血压稳定,心功能正常或心功能Ⅰ~Ⅱ级,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46例,其中用尿激酶溶栓30例,未溶栓1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3~68岁,平均62岁,出现单源性室早20例,成对室早19例,短阵室速7例,心功能分级按心梗Killip标准。

1.2 治疗方法 在整体治疗和β 阻滞剂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注射液150 mg,用5%GS,20 ml稀释后于10 min注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或复发时,间隔10 min可追加150 mg,短时间内给药剂量可达5~10 mg/kg,维持静脉滴注的剂量为0.5 mg~1 mg/min,给药的第一个24 h中,在初始6 h内以1 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 h内0.5 mg/min维持,第2个24 h及以后维持量是0.5 mg/min。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心率、血压及肺部音②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谱③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ES);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室早消失或较原来早搏减少90%以上,有效:室早较原来减少50%~70%;无效:室早无变化或较前增多者。

2 结果

2.1

表1

心律失常改善情况

室早分型显效有效无效

单源性室早1361

成对性室早1351

短阵室速322

合计29134

总有效率:91%

2.2

表2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时间LVED(mm)LVES(mm)E/A比值LVEF(%)

治疗前68.85±6.2852.75±6.740.90±0.1834.63±6.12

治疗后61.02±8.0446.32±8.051.35±0.1747.80±10.25

2.3

表3

治疗前后心电图各参数比较

类别心率(次分)PR间期(ms)QRS间期(ms)QTc间期(ms)

治疗前74.6±28.4165±45107±48469±125

治疗后66.7±27.5166±52109±43427±135

2.3 副反应

用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无异常改变.胃肠道反应1例,减慢滴速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后缓解;静脉炎1例,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后缓解,改用中心静脉后再无静脉炎发生;低血压2例,减慢滴速,补充血容量扩容后恢复;心动过缓1例,减慢滴速和减量后缓解。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引发室早、室速、室颤或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其治疗必须在积极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抑制交感过度激动的基础上进行。以前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作为首选治病药物,且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以预防室早,但随着实践证明,它作用时间短、疗效差,而近年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越来越受到重视,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1],包括:轻度阻滞钠通道(I类作用);阻断钾通道(Ⅲ类作用);阻滞L型钙通道(Ⅳ类作用);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有类似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Ⅱ类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对合并严重心功能受损或缺血的患者,胺碘酮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较好,促心律失常作用低。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QRS心动过速治疗中应作为首选[2]。其作用特点为延迟心肌的复极时间,延长心房肌、心室肌、房室结及其旁路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而终止折返激动,并减慢房室结和浦氏纤维的传导性,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3]。

胺碘酮虽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药代动力学复杂,该药的个体反应差异很大,因此不同患者的剂量可有很大差别。应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和患者的其他情况进行调节。静脉胺碘酮的使用最好不要超过3~4 d,应特别注意选用大静脉,最好是中心静脉给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胺碘酮静脉输入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诱发加重心功能不全,若已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强心利尿扩血管基础上应用[4]。胺碘酮与其他抗心律药物合用可使心脏的抑制作用叠加,致发生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5],胺碘酮可延缓地高辛的排泄,增加地高辛的血氧浓度,导致地高辛中毒[6]。用药期间必须观察心率,当P

总之,通过我们的临床资料观察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蒋文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69.

[2] ECC Committee, Subcommittee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y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2005,112:IV1 IV203.

[3] 胡大一.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4(4):291 292.

[4] 于萍,张代高,周晓蕾,等.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194 196.

[5] 蒋文平,杨向军.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5,19(1):16 18.

篇10

关键词:意式发酵肠;绿茶提取物;亚硝酸钠;质地

中图分类号:TS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8-0021-04

发酵香肠,作为发酵肉制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类,正在逐渐走入我国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前在我国,特别是大中城市西餐厅中,以意大利蒜味腊肠(Salami)、西班牙腊香肠(Chorizo)、意大利腊香肠(Pepperoni)等为代表的西式发酵香肠以其独特的口感、细腻的风味以及漂亮的外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发酵肉制品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这也同时决定了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被氧化,造成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降低。因此,在产品制作加工过程中添加适量抗氧化剂成为必然。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发酵肉制品中抗氧化剂管控较为严格,不允许添加诸如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等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1]。已有相关研究探讨发酵香肠添加诸如绿茶提取物、迷迭香提取物等天然抗氧化剂[2-5]。迷迭香提取物因其风味较强,且有别于中国传统香辛料,其作为抗氧化剂受到一定限制。亚硝酸钠在肉制品中也呈现出较强的抗氧化特性[6],且能够控制肉制品中的酸败和异味[7]。它与天然抗氧化剂的复配协同作用也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后者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亚硝酸盐残留和控制亚硝胺的产生[8-9]。

质地多面剖析法(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长期以来用于肉与肉制品的质构测试,如发酵香肠等,以评估产品的特性或者优化各种原辅料及工艺[10-13]。

本研究选取绿茶提取物(green tea extract,GTE),以及肉制品常用添加剂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NT),以意式发酵香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相关报道对其抗氧化性、挥发性风味物质、滋味物质等的研究[14],利用质地多面剖析法进一步研究绿茶提取物、亚硝酸钠及其混合处理对意式发酵香肠质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冷鲜猪肉(0~4℃) 上海五丰上食食品有限公司;冷冻牛肉(18℃) 山东泗水新绿食品有限公司。

绿茶提取物(产品型号为GUARDIANTM20M,高活性儿茶酚类物质含量>20%) 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食品级亚硝酸钠 济南海乐・西亚泽食品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AWD114绞肉机 德国K+G公司;BJBJ-60搅拌机 杭州艾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VF608灌肠机 德国Handtmann公司;HR-1 JS烟熏发酵炉 德国Schr?ter公司;CCS402切片机 德国Weber公司;M860E PC真空包装机 德国Multivac公司;TA-XT plus质构分析仪 英国Stable Micro System公司。

意式发酵肠的制备、包装、冷藏与取样在荷美尔中国研发创新中心(上海)的中试车间完成。

1.3 方法

1.3.1 实验设计

意式发酵肠加工过程参照文献[14],选择添加绿茶提取物(GTE)0.05%、亚硝酸钠(NT)0.009%及其两者混合物(绿茶提取物0.05%、亚硝酸钠0.009%)作为3个实验组,不添加任何抗氧化剂的意式发酵肠作为对照组(CG)。选取加工和冷藏期间4个不同时间点取样分析,分别在0(灌装后的半成品)、16(加工结束)、46d(冷藏30d)和76d(冷藏60d),对4个实验组分别取样,然后放入70℃超低温冰箱,取样结束后分别测定分析。每组实验进行3个重复。

1.3.2 分析检测

采用质构剖面分析法,参考Herrero等[15]的方法,并做适当修改。每个样品切成2cm厚度,1cm直径,每个样品重复测3次,并保持在室温22℃条件下。质构分析仪测定参数:测前速率:2mm/s,测中速率:1mm/s,测后速率:1mm/s。样品厚2cm,压缩比例40%,2次下压间隔时间:5s,负载类型(trigger type):Auto-5g,探头类型:P50。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针对不同处理条件的数据取样测试3个重复。数据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利用邓肯式多重比较对不同处理条件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分离比较。统计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硬度的变化

同一取样时间点的不同处理平均值上标字母不同表示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

图 1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硬度的变化

Fig.1 Changes in hardness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由图1可知,意式发酵香肠从加工结束(16d)至贮藏过程,硬度大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而在贮藏过程中(46d和76d),硬度方面大体相当。在加工结束(16d)阶段,绿茶提取物和亚硝酸钠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意式发酵香肠的硬度(P

2.2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弹性的变化

图 2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弹性的变化

Fig.2 Changes in springiness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由图2可见,弹性大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结果。在加工结束(16d)阶段,各处理组GTE、NT和GTE/NT与对照组CG均没有显著差异(P

2.3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凝聚性的变化

图 3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凝聚性的变化

Fig.3 Changes in cohesiveness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由图3可知,凝聚性表现出了比弹性更加稳定的规律,在加工结束(16d)阶段和贮藏过程中的46d阶段,各处理组GTE、NT和GTE/NT与对照组CG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76d阶段,也仅有绿茶提取物(GTE)处理体现出了比对照CT和混合处理GTE/NT更高的凝聚性。

2.4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胶黏度的变化

图 4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胶黏度的变化

Fig.4 Changes in gumminess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由图4所示,胶黏度体现出了处理之间的差异。在加工结束(16d)阶段,GTE和NT均显著降低了意式发酵香肠的胶黏度(P

2.5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咀嚼性的变化

由图5可知,在加工结束(16d)阶段,GTE显著降低了产品咀嚼性,这可能与绿茶中的茶多酚影响了蛋白质结构有关[16],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储存阶段的46d阶段和76d阶段。而NT和GTE/NT,在加工结束(16d)阶段对咀嚼性无显著影响,在贮藏阶段的46d和76d阶段则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咀嚼性(P

图 5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咀嚼性的变化

Fig.5 Changes in chewiness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2.6 不同处理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冷藏期间回复性的变化

图 6 添加GTE、NT和GTE/NT的意式发酵香肠在加工和

冷藏期间回复性的变化

Fig.6 Changes in resilience of Italian fermented sausage added with GTE, NT and GTE/NT dur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由图6可知,各处理之间回复性差别不大。仅在储存阶段的46d,NT体现出了显著提高回复性的效果(P

总体而言,GTE、NT和GTE/NT 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质构特性中的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有较大影响;而对弹性、凝聚性和回复性影响较小。其中,GTE处理在各阶段均显著降低了意式发酵香肠的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而NT处理在加工结束(16d)阶段普遍降低了意式发酵香肠的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而在进一步的储存过程中则普遍升高了此3个数值。GTE/NT则在各个阶段普遍升高了意式发酵香肠的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在Gimeno等[17]报道中,发酵香肠硬度与胶黏度变化呈正相关;而在Mora-Gallego等[18]报道中,硬度与咀嚼性变化呈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作为抗氧化剂,绿茶提取物与鞣酸对质构的影响不同,Maqsood等[19]报道乳化鱼肉香肠(该配方不含亚硝盐)添加0.04%的鞣酸,能够显著提高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Viuda-Martos等[20]则报道添加柑橘废水、牛至精油和百里香精油不影响博洛尼亚香肠(该配方含亚硝盐)的质地,这与本研究加工结束(16d)阶段类似。

3 结 论

绿茶提取物、亚硝酸钠和混合处理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质构特性中的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有较大影响;而对弹性、凝聚性和回复性影响较小。对于硬度、胶黏度和咀嚼性,绿茶提取物在各阶段普遍有降低作用;亚硝酸钠则先降低后升高;混合处理则普遍有升高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 JONGBERG S, T?RNGREN M A, GUNVIG A, et al. Effect of green tea or rosemary extract on protein oxidation in Bologna type sausages prepared from oxidatively stressed pork[J]. Meat Science, 2013, 93(3): 538-546.

[3] HAAK L, RAES K, van DYCK S, et al. Effect of dietary rosemary and α-tocopheryl acetate on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raw and cooked pork following oxidized linseed oil administration[J]. Meat Science, 2008, 78(3): 239-247.

[4] SMETI S, ATTI N, MAHOUACHI M, et al. Use of dietary rosema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 essential oils to increase the shelf life of Barbarine light lamb meat[J].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2013, 113(2/3): 340-345.

[5] KIM H, CADWALLADER K R, KIDO H. Effect of addition of commercial rosemary extracts on potent odorants in cooked beef[J]. Meat Science, 2013, 94(2): 170-176.

[6] KANNER J. Oxidative processes in meat and meat products: quality implications[J]. Meat Science, 1994, 36(1/2): 169-189.

[7] FREYBLER L A, GRAY J I, ASGHAR A, et al. Nitrite stabilization of lipids in cured pork[J]. Meat Science, 1993, 33(1): 85-96.

[8] CHOI S Y, CHUNG M J, SUNG N J. Volatile N-nitrosamine inhibition after intake Korean green tea and Maesil (Prunus mume SIEB. et ZACC.) extracts with an amine-rich diet in subjects ingesting nitrate[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2, 40(7): 949-957.

[9] DOOLAEGE E H A, VOSSEN E, RAES K, et al. Effect of rosemary extract dose on lipid oxidation, colour stability and antioxidant concentrations, in reduced nitrite liver p?tés[J]. Meat Science, 2012, 90(4): 925-931.

[10] BRUNA J M, FERN?NDEZ M, HIERRO E M, et al. Combined use of pronase E and a fungal extract (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 to potentiate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dry fermented sausages[J]. Meat Science, 2000, 54(2): 135-145.

[11] HOUBEN J H, VA?T HOOFT B J. Variations in product-related parameters during standardised manufacture of a semi-dry fermented sausage[J]. Meat Science, 2005, 69(2): 283-287.

[12] GIMENO O, ANSORENA D, ASTIASAR?N 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orizo de Pamplona: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s of colour and texture[J]. Food Chemistry, 2000, 69(2): 195-200.

[13] VISESSANGUAN W, BENJAKUL S, RIEBROY S, et al. Changes in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Nham characteristics[J]. Meat Science, 2004, 66(3): 579-588.

[14] LIN Yuhai, HUANG Ming, ZHOU Guanghong, et al. Prooxidant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green tea extract and sodium nitrite for accelerating lipolysis and lipid oxidation in pepperoni during storage[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1, 76(5): 694-700.

[15] HERRERO A M, ORDONEZ J A, DE AVILA R, et al. Breaking strength of dry fermented sausag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J]. Meat Science, 2007, 77(3): 331-338.

[16] STASZEWSKI M V, FEDERICO L J, RUIZ A L T G. Nanocomplex for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2, 4(4): 800-809.

[17] GIMENO O, ASTIASAR?N I, BELLO J. Calcium ascorbate as a potential partial substitute for NaCl in dry fermented sausages: effect on colour, texture and hygienic quality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J]. Meat Science, 2001, 57(1): 23-29.

[18] MORA-GALLEGO H, SERRA X, GU?RDIA M D, et al. Effect of the type of fat on the physicochemical,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ed fat non-acid fermented sausages[J]. Meat Science, 2013, 93(3): 66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