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英语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英语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选修课程;建构主义理论

一、引言

据2008年新浪网开展的一项题为“升入高年级你有不适应吗”的网上调查,回答“作为新初一、新高一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感觉自己学习表现如何”的问题时,竟然有80.6%的学生回答“不适应”。笔者在从事初、高中英语教学的20多年中,发现高一学生常提出此类问题,如:“初中英语学得不错,为什么高一的起始阶段英语学习就很吃力?”其实,这个“不适应”说明了目前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不顺畅。而对于那些英语本来就薄弱的学生而言,“不适应”感更为突出,所以更需要引导和帮助。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 “加快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也作了明确说明,“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要求英语选修课程内容分为三类:即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这一选修课程属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旨在初高中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形式中发挥纽带作用,帮助高一落后生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其高中英语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

选修课程《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的目标是:帮助高一落后生巩固初中所学知识,并循序渐进地接触和领会新知识,探索词汇记忆方法,更新高中英语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和抗挫能力,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根据这个目标,从以下几点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

(一)教学目标的衔接

1.知识目标

(1).语音

英语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初中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才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据我了解,我们地区初中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教过音标,所以我们必须得好好补上这一课。首先学习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练习校正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的发音。其次,掌握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了解一些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情况,可以结合模块一第一单元词汇表学以致用,找出有相同发音规律的单词,比如,发 的单词有upset,thunder,dusk,dusky,suffer等。指导学生区别重读和弱读,根据音标念单词和记忆单词,学会按“意群”和“升降调”朗读句子。通过英文歌曲欣赏,了解“连读”、“不完全爆破”、“节奏”等基本读音规则,提高朗读水平,同时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欲望。

(2).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听懂和读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经过漫长的暑假,很多学生忘记了一半以上的初中课标词汇,所以我校在《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选修课开始时就布置学生要求复习初中课标词汇,一个星期后进行词汇竞赛,督促学生去做一个必要的弥补,为接下来的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词汇基础。

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单词量不断增加,每单元生词少则40~50个,多则70~80个。词汇学习对落后生来说是个拦路虎,学生的英语成绩分化也往往从词汇开始,他们普遍感到词汇学习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选修课程《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从构词法入手,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方式,并学会分析单词的内部结构和规律,这样就可以使词汇学习变得简单、高效,使得迅速扩大词汇量成为可能,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词、辩词、猜词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语言学家Nation认为学生至少需要与一个词接触5—16次才能真正掌握它。所以,出现新单词和陌生词组时,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来解释,不断复现刚学的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也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语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和认识。

(3).语法

2011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which,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

高中课文基本上以复合句为主,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成份,以便清楚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为此,选修课程《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及学法指导》涉及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定语从句、时态和语态这几个基本语法项目。其中五大基本句型是关键,再复杂的句子也是由简单句组成的,因此学好简单句是学好较复杂句式的基础。不少英语薄弱的学生到了高三都不知道怎么判断一个句子的正误,也写不出一个符合语法的句子,这与对简单句掌握的不好有很大关系。

2.能力目标

篇2

[关键词] 教材建设;数据库应用基础;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58-04

0 引言

信息化社会对数据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社会对数据库应用人员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民办普通高校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了多种改进措施。“数据库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为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它涵盖了学院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学科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已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因此,开发体现民办高校特色、以应用为主线的数据库应用基础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1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是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第二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按照学院“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而设立。从目前多种数据库应用基础教材现状看,教材在加强能力训练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库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状态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际数据库应用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分析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符合民办普通高校的特点

当前市场上教材多以软件介绍为主,注重知识的介绍,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材编写思想与民办普通高校培养目标严重背离,不能体现民办普通高校教学特色[1]。

1.2 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教材中涉及的实例前后连贯性不强,致使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后脱节,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内容不清楚。虽然多数民办高校已针对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偏少的情况做出调整和改革,但大多数学生上机实验时只能依照课本建立相关表、数据库等,把课本中的有关命令、程序录入运行,然后得出与课本一样的结果后即认为完成了实验任务,完全是“照葫芦画瓢”。再加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大部分学生对理论无法融会贯通,而按照教学进度又需要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和实践,多数学生的学习就出现“停滞不前、无学习热情”的情况,学生根本不能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来达到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更谈不上培养使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1.3 应用技能训练不足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材理论较多,实用性强的案例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知道学的东西能做什么,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动手训练的实例也偏少,影响了应用技能训练的效果,未达到培养动手能力的目标。

1.4 考核制度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目前民办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尤其是考核制度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体制下,民办院校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违反教学规律、背离教学培养目标的现象已严重阻碍了数据库课程的发展,使其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3]。

2 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2.1 编写特色教材,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学校都自编教材,以适合目前的培养方向,针对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实际,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以适合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编写了注重实效和实例的《Visual FoxPro 数据库程序设计教程》[4]。本教材突出应用型案例,并编写了配套任务型实验教材及配套CAI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同类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结构上进行了精细安排。以“够用”为原则,先从数据库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出发,介绍数据表以及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看、使用与维护等基本操作,在学习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后,由浅入深地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2)内容安排做到科学、合理且自成体系。整个体系组织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数据库操作”“面向对象编程”,能够引导学生由基础到高级,在数据库的案例操作过程中去理解程序设计思想。

3)充分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科学的认知过程。教材中例子前后连贯,紧扣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习题与上机练习紧紧围绕各章知识点,并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精选典型案例,能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零散到系统,逐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5]。

2.2 以提高应用技能为目的,实现教材与实验教 材一体化

实践教材建设,必须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验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数据库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内容,因此在每章后配上相应的习题、上机操作题,还可将实验部分单独编写一章,学生课后可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应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点,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6]。

根据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组织力量与同类兄弟院校一起又编写了《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7]配套教材,尽量做到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吸取了同类教材的优点和长处,结合民办院校学生的实际,兼顾各专业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该教材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于2010年2月(第二版)出版,几年来已有万名学生使用该教材,得到各界专家的好评和认可。

2.3 构建立体化、系列化教材体系

立体化教材除了课程教材及实验教材外,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辅导教材、习题集、试题库、案例库等,立体化教材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一本好的数据库应用基础教材还应配有相应的小结、习题、电子教案以及相应的实验教程,建设成包含“教材”、“实验指导”、“课件”、“习题”、“网站”五位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服务项目,为师生提供便利。

2.4 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构建学生自学平台

目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的主讲教师根据实况,制作或使用实用CAI课件,作为学院精品课程建立了“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将课程教案、课件、项目案例、教辅材料等教育资源整合到网络教育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条件,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网络教学系统也成为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

3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民办普通高校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以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为中心,通过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配合,建立起一个较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材内容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注重案例驱动教学。在讲授表单时,可事先将设计好的典型案例先演示给学生看,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写程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数据库应用基础课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巧用实际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讲练查相结合式教学。民办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高,在实践性内容较多的教学过程中,练习时间相对也较多,但有些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练习,即使练习了效果也不一定很好,练习还必须能够举一反三。所以,在练习后必须进行检查记分,当然检查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可操作性要强一些,这样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讲多练、注重应用。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读程序、多写程序、多上机调试,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8]。任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水平,进行课程模块的有效组合,课时和教学内容可做适当的调整,理论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学重点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

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课时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

4)注重第二课堂教学。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每学期通过大赛和培训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通过第二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数据库应用的基本方法。因此特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做不同的实验,这样使所有的学生对前部分的知识通过实验综合掌握,上机时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在上机过程中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如果条件允许,特别是在表单等操作性较强的案例中,可通过局域网用类似清华同方控制软件边讲边操作,效果更佳。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通过这些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也使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的操作,掌握数据库基本开发应用的方法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成的实验材料上传到指定的机器上,并以实验材料完成情况作为期末考试评分的一部分。

3.3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由于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仅靠传统的单独理论试卷考试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在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平时实践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防止学生不注重课程的平时学习,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做法。

为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试题库建设,采用机考的形式,通过考试系统软件随机生成试卷,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阅卷和人工评卷相结合,最终给出正确的综合分数。这种方法实施以后,学生临时应付的现象将减少,投机取巧的现象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将提高,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也相对缩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4 结束语

民办普通高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民办普通高校教材建设,突出教材新颖性和实用性,增强民办普通高校的竞争力,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提高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期待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共同推进民办普通高校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珍荣.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50-52.

[2]刘艳霞.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计算机,2007,(27):47-48.

[3]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

[4]王凤领.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5]朱建华.提高独立学院教材编写质量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3):69-72.

[6]余辉晴.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8,(12):64.

篇3

关键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课程价值;传达技巧;教学热情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36-01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图像俘虏了我们,我们无处可逃”。以现代观念来解读,也就是说社会各个领域对图像资料日益强烈的需求或泛滥的供应超出了预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像在传播中的视觉冲击力,符合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图像资料也是“信息爆炸”的炸药组成成分之一。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摄影教学,其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从长远处着眼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从近处着手是要解决解读、创造、鉴赏图像的技能储备问题。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教学效果往往没有与预期的目标一致。教与学如何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教与学主体方面分析出现问题的成因。个人认为主、客观因素都会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从客观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待教学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摄影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被培养者更好的适应当下这个“读图时代”,同时提高人文素质、美学修养、就业竞争力。教师如何将以上课程价值认知传达给学生,个人认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具备感染力、技巧、耐心、热情等教师职业素养。

其次,在教师将课程价值认知传达给学生过程中,也要讲究技巧。在艺术系非摄影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摄影课程,要所有的学生立刻认可课程价值,是不太现实的。

在此前提条件下,为弱化器材设备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迅速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避重就轻,顺势而为”。在教学过程中,将“分小组教学”的方式作为解决之道,可以缓解目前的困境。将班级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中有摄影设备的同学,选为主要负责人。以这样的方式基本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设备不足的问题。为顺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条件,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创作中,对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

再讨论耐心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习小组的划分,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别。有的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水平都很高,能很快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对其提出稍高些的要求,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源动力。但有的学习小组的学生,由于诸多原因,不知在哪里就掉队了。如果教师缺乏耐心,不去关注那些脑海开始混乱、心情开始烦躁的学生,实际上教学效果就开始打折扣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耐心,一方面及时留出一小段时间给学生消化、领悟,力求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感觉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它学习小组的交流获得清晰的认识,或可以继续与个别学习小组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让学生有了成功的感觉后,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这样做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就少了吗?不是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了吗?与其使学生学了很多内容后,还有很多不会,不如让学生少学点,但都熟练掌握,获得成功的经验,会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由兴趣引导的自主学习,对大学生来讲,有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的教学影响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够得到体现。

在教学中,常常还有一种情况,会影响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那就是在教师成功地使用各种传达技巧,使学生接受了课程价值,还存在着主观愿望、客观条件与实际行动如何配合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克服教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器材有限等客观存在的困难。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从自身能动性方面找原因,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对这个影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热情是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态度,对自我实现、学生进步、课程价值、学习氛围、课堂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良莠不齐,最终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大多数情况下,在情感上依靠对待教学的“热情”来支撑。

个人认为在三本院校中期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某种程度上看似“乌托邦”难以企及,就类似“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作为教师仍然有责任将这一理想作为自己教学中的奋斗目标,努力争取达到更和谐、更完美的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状态。

篇4

我们使用的Go for it选材于生活,但从生活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它透过复杂的生活现象,展现了清晰、简约的文字与图片。而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回到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他们在语言、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的同时,还必须摆脱对固定教材的依赖,以教材为依托,由师生共同整合生活资源,寻找到教材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结合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拓展训练渠道。所以,教师要寻找生活化的素材,如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本土资源、本校资源、国际和国家时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明星等。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理念。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结合本人的一些做法,我认为:

一、加强语境创设,吸收习得优势,实现英语教学环境的整合

语境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发展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环境或基本要素。儿童生来就有语言能力或语言习得机制,如母语的习得就是通过语境进行的。许多外语学习者的成功经验已表明,只要有语境存在,外语学习者可以像他们习得母语一样,或多或少地潜意识地、自然地习得一些语言知识或规则以及一部分语言技能。为了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英语、说英语的氛围中,我在课堂内外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小环境,组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采用听磁带、跟读磁带、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录像、听英语新闻、收发英语电子邮件、读英语故事书和英语报刊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来弥补语境缺乏或不足的缺陷。根据初中学生大多好说好动,记忆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习得优势,我经常采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游戏等形式,将学生引向具体的场景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如学习购物用语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为一个超市,用卡片及实物表现出了“Clothing”、“Food and Drink”、“Fruit and vegetables”。他们有的是热情的售货员,有的是购物的顾客。通过对话交流,完成交际任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来形成并学会使用语言。

二、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英语教学主体的整合

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育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负教的责任,学生要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在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课时,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不能再一支粉笔一本书,听说读写算任务。教师首先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优促中转差,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实现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是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发展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是动态发展的,而教材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静态性就难以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当说,学习外语,自然要学习外国文化。间接地经历或体验外国的风土人情。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这些节日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熟悉语境,学习和运用语言。再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了解外国的文化,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种外语。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加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习俗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比较鉴别,让他们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然后理解,对异国文化逐步树立起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注意积累,进行分类,相互交流,学用结合。再一方面,通过反思,让学生正确看待“洋节日”,要热爱自己的节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德育教育。总之,要在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加速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渗透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情趣,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整合

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再现教学所需要的情景,调动多种器官协同参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流,形成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究的时空,实现“六大解放”,激发学习兴趣。

五、加强读写训练,夯实基础,提升应用能力,实现英语教学任务的整合

目前,在初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写作仍是弱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阅读与写作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体现在英语词语、句子、背景、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程标准对英语写作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引领促进学生良好的写作规范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初中英语的基本任务之一。怎样让写作教学渗透于平常的教学任务,切实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呢?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造句、看图写话、仿写、改写、缩写及扩写、灵活应用性的写作。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实施;适应性建议

基础教育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村学校的英语新课程实施步履蹒跚,对广大农村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仍要经历一个漫长艰苦的历程。他们对新课程是否适应?准备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急需哪些培训?值得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本研究就是对此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

本研究以湖南益阳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益阳市共有初级中学200所,英语教师1250人。在选择样本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益阳市所辖的8个县(市、区)随机选取260名初中英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从260名教师中选取10名教师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并选取了一名教育行政官员、一名校长、一名家长进行访谈。

试测于2006年3~4月进行。根据试测结果,反复推敲修改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二、三部分由封闭式问题组成,第四部分由半开放半封闭式问题组成,第五部分由开放式问题组成。在2006年6~7月正式施测时,总计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2份,回收率96.9%,其中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1.3%。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客观资料,笔者于2006年6月~7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对6位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与此同时,还采用自然观察法,深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地观察,总计听课20节。

2006年8~9月对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和课堂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在基本遵循客观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分析。2006年10月完成研究报告初稿,11月底定稿。

二、调查结果

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认知和态度

(1)对新课改的认知。如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对新课程研制的背景、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主要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在所教课程中进一步领会和实践之。调查显示,关于新课改的进程和总体目标,大部分教师都已了解;而关于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仅10.4%的教师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42.3%的教师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总体目标混为一体;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动时间和纲领性文件不甚了解。这说明,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新课改的宣传和培训尚未紧步跟上,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中。

(2)对新课改的态度。在对新课改的关注程度方面,调查显示,25.7%的教师“十分关注”,54.3%的教师“关注”,有20%的教师“不太关注”;有54.5%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全面支持”,有27.4%的教师“观望等待”,9.1%的教师“得过且过”,9%的教师“说不清”。

关于“对新课改的态度”的调查显示,23.9%的教师认为此次新课改“非常有必要”,62.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1.3%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各项举措“十分合理”,71.7%的教师认为“基本合理”。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举措先进、合理但不可行”的观点,8.7%的教师“非常赞同”,63%的教师“比较赞同”;对于“如不扭转对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追求,新课改的举措很难实施或落实”的观点,51.3%的教师“非常赞同”,42.6%的教师“比较赞同”。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对新课改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不少教师抱着“观望等待”、“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态度是行为的先导。面对新课改,教师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行为。积极的心态将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消极的心态则会妨碍教师在改革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专业准备或适应

(1)对新课程观念和角色的适应。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走进新课程并实施新课程。关于“对新课程观念的适应”的调查显示,5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经验或体验”,10.9%的教师认为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1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5.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规划或方案”,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较新的课程观念,但仍有不少教师未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的状况,尚未形成新课程强调的“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现代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