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从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课程材料归档的范围,并就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4

关键词:高职应用;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3-02

作为学生知识、能力跟素质培养载体的课程来讲,其中精品课程建设水平质量的高低足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由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后,全国各大院校都已着重加大了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不得不说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培育出实用、创新型发展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跟创业能力。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中着重培养的是应用高技能人才,相关精品课程同样也应带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所以本文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系《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门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手段,这正是大范围地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营造一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学空间,使教学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即时学习,随时问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广大师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探讨,在促进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必将有力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在建设《船舶实务》精品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颇有感触。

1.重申报、轻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目标模糊,只要求量的,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把精品课程的申报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范围模糊不清,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无法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因而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紧密结合。这必将导致学校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匮缺,间接导致了对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阻碍。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高,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这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只有课程负责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大多数课程组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人员不稳定,后续师资培养不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因而精品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给课程建设带来很大麻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整个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精品课程实际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往往误认为谁申报谁负责。这使得大部分工作只是由课程负责人一个人完成。其结果是工作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课程负责人任务量过大,怨言颇多;其他教师(尤其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依赖心理较重,觉得事不关己,从而带来团队不合,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宗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4.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靠课程组教师的自愿奉献,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其结果就是教师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达不到预计的建设目标,种种问题均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努力通过以下各种途径,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

1.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制定长远的课程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准确定位、科学定位,制定长远规划,优化课程整合。例如,我校国际航运业务与管理专业《船舶实务》精品课程以船舶活动为主线,同时将《报关报检》与《国际航运管理》等课程内容研究的新成果补充进精品课程中,重新组合成新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船舶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2.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办公室、精品课程建设督导组三级管理机制,各尽其职,进而更好地实现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利措施激励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推广奖励和表彰的形式激励对精品课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并以此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基本条件。另外还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校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尽可能地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接轨,很好地突出产学结合的特色。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中兼顾综合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对高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

4.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实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团队。高职高专院校能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现已开始加大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为客座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教授、企业专家、校友等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准备了力量。

6.特色鲜明,编写适应高职高专教学需要的项目导入式教材。“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是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项目导入式教学恰巧满足了这一需求,项目导入式教材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适合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为此,我们自己编写了《船舶实务》教材,共分成6个教学情境,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同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注重电子教材的建设,进一步将多媒体元素融入到电子教材中,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延展性、灵活性等特色。

篇5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平台可创建便捷的教学交流渠道,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远程教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具有时代性特征,它对外表现为可共享的课程资源网站,对内表现为参与日常教学的辅助教学网站。对学习者来说,网络平台公开优质的课程资源,学习者在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利用,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更加自由、灵活。对教学交流来说,不同学习者间、教师和学习者间均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讨论区”等围绕课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使师生互动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更直接。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电子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立与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必须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依托。课程资源建设应包括两部分:

1、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①常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沿革、课程标准、教师队伍、授课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考核项目、效果评价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其他网络资源;②特色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录像、演示课件、学习指南、模拟试题、在线测试、讨论区、师生交流平台、课程论坛和软件操作的Flash示范等,特色学习资源应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灵魂,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展示高校精品课程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课程资源的管理系统建设包括资源的组织管理和资源的上传管理,教师、课程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按标准规范将数量大、形式多、针对性强、分散、无序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资源进行审核、上传,并对上传资源进行再审核和修改。

(二)功能结构设计。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对课程建设的所有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将系统分为用户登录、学习平台、资源平台、备课平台、考试平台和在线辅导答疑六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是平台的一级目录,一级目录下是二级目录,二级目录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围绕课程进行特色组织。其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1、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口令,验证后根据身份进入对应的操作界面。

2、学习平台。该栏目是模拟课堂教学环境,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指南、同步学习、相关资源、问题求解四个子模块。

3、资源平台。该栏目主要提供关于本课程的介绍性信息,让学生通过认识这门课程的历史、在国内外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信息以及该课程今后的发展规划,从而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的特色,具体细分为历史沿革、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

4、备课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备课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作参考,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辅助学习。这些资源随时有更新,也是本网站内容更新最频繁的地方。

5、考试平台。该模块由每一章的测试题目及综合的测试题目组成,为避免把题目与答案分开不好对应,也考虑到弹出窗口分散注意力,以及可能受到浏览器对弹出窗口的限制,因此将答案隐藏起来,点击“答案”则可以展开答案,这样题目与答案相邻,方便观看。

6、在线辅导答疑。该模块主要是提供一个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对该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三、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注意事项

(一)精心设计网络版面。网络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和接受社会评价的窗口,也是直接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关系到能否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焦点。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网络版面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版面时应充分依托美学理论,运用的网页制作工具要先进,教学资源要丰富多样、赏心悦目、阅读浏览便捷,设计的页面要简洁优雅、富有特色,元素布局合理、风格一致、色彩协调,各种媒体表现合适,导航元素统一,链接灵活、畅通、安全,程序响应及时有效,插件先进、兼容而安全,尤其是必须富有人性化、实现人机互动性,创设的学习意境对学习者甚至社会各界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更新。高校教学具有连续性,但不同时代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现在的学生开放、多变、有个性、有主见;同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当今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渴求,紧跟学科新进展、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这要求教师应经常登录课程相关网站,密切追踪国内国际专业动态,及时更新网站资源,缩小知识鸿沟,促进新知识创新,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始终以丰富的信息、崭新的内容持久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资源共享是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现在高校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均在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实现大范围、高速度的资源和智慧共享。但是,我国公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课程资源常被肆意、恶意下载、盗用或商业性开发,严重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任何法律、法规,社会对此也不存在任何道德层面的约束。因此,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益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各学校未免担心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在“共享”中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保护,甚至连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也可能遭他人随意模仿、盗用。所以,在网络平台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改革教学模式。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便捷渠道,将学习者的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即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的混合学习新理念,该理念是高校学习者学习理念的一种时代性提升,使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巨变,也给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网络平台常使学习者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自主性、过分强调自己学习的自由性而漠视传统教学的优势,表现为过度或单纯依靠网络而随意旷课。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给教学带来的综合影响,不仅要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将教学模式由针对集体为主转变为针对小组甚至个人为主,做好与学习者的学前沟通,引导学习者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四、结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应考虑的因素及容易被忽略的一些方面罗列出来,是为了引起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者的注意,使大家能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l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篇6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高等院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国发(2007)14号文件、高教(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明确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充分表明了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全面、系统、深入、有效地开展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一支由“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队伍[1]。这样的教学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学科专业方面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既有夯实的发展基础和学科支撑,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这样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引领着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选择一个既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合适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我认为本科高校教学团队中真正需要的是教学型学术带头人,首先他们应为本学科的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秀,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造诣较深[2];再次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意识地培育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在带头人的选拔过程中,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动态管理,这样有利于团队的创新性发展。

(二)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生力军,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了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组织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师德风尚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老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课的方法,了解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另外,通过组织教学观摩课,可以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对上好一堂课有现场的体会和切身的感受。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使团队能够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旺盛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后备力量。

二、完善教学团队的外部环境

教学团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其发展与外部资源支持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资源支持,主要是指校院必须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的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比如说,团队活动地点、基础设施、教师的培训机会、专项基金等,这些能够为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学校还应该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建立团队导向的激励制度。传统的个人绩效评价、个人激励等制度不利于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除了根据教师个体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采用基于团体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例如,可以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教师收人的主要部分。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并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制度,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3]。只有将团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团队的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团队所承担的教学工作的水平,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4]。

(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校应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整合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群,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有效发挥精品课的引导、辐射作用。

(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为其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以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教学团队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培育和争取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三)科研服务教学能力建设是提高团队学术水平、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

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应当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将科研中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反馈到教学中来,为开展理论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和实践基础,实现以科研推动教学建设的目的。还可以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兴帅. 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 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

[2]陈世平,彭瑶,谭伟,等.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6).

[3]唐宗清. 教师团队建设的四种途径[J]. 思想政治理论,2004,(12).

篇7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04-03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在“十二五”转型期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内涵的成人教育面临着困惑和挑战。尤其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更应理性思考,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开创新的办学模式,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地方普通高校,承担学校服务于社会的任务,承担着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光荣使命,是学校服务于地方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一)学历函授的生源不断呈萎缩趋势

以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自2004年至2012年,招生人数总体呈现急速递减趋势,而后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才有所回升(如表l所示)。师范专业人数逐年下降,非师范人数较快增长。通过数据分析,近几年的生源情况变化较大,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社会培训受企业经营理念影响较大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更加不愿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较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鉴于员工雇佣一般周期较短,因而都采用便捷的快餐式短训,且更多地注重员工的实际技能,而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人生修养等不够重视,企业对员工学历水平的提升没有理性的驱动力,放松了对企业员工的综合培训。

(三)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制约

一般来说,地方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是依托二级学院办学,对教师的考核管理缺乏强有效的机制。同时,教师通常不重视成教的授课,尤其是社会培训方面,则更难找到特别优秀、合适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很大影响。

(四)成人教育管理机制不甚规范

目前,社会还缺乏对继续教育体制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尤其在办学效果方面,更缺乏较有效评价或衡量机制。以致出现目前成人教育较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在招生和办学机制和形式方面,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游牧式的、挂靠式的、散兵游勇单枪匹马式的等等,几乎呈无序竞争状态。

二、转型期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时代在发展,观念要不断更新。继续教育的路径、模式也应做新的调整,在“十二五”转型期,继续教育应逐渐打破以往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非学历教育形式,努力提高办学层次,积极稳妥发展自考助学教育,走学历教育、社会培训、自考助学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要实现这模式,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充分认识形势,转变观念,树立以服务社会为核心思想的办学理念

高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继续教育教育当作创收的工具和普通高等教育补充的思想,应该把它放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框架下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必须要放弃只为创收营利和只办学历教育的观念,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开拓创新,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协作联系,争取资金来源,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辟一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切实制定出适合社会发展、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发展新思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竞争力。

(二)适应社会发展和成人特色,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

目前,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山寨”版,继续教育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内功修炼,切实制定适合成人特点的、实用性强的专业和课程。要投入资金,聘请专家,加强校际合作和联系,打造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学形式上要有灵活性,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以及学习和家庭生活的矛盾,这样才能把教学管理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推行新型课程模设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变统一化、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模式灵活化、教育体制弹性化、教育内容应用化、教育方向职业化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推行“套餐式”一“菜单式”一“模块式”课程设置,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重视“菜单式”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培育出一批精品课程,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模块,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的需要。

(三)提高办学层次

争取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努力提升学历教育的层次,快速开展研究生教育。自2006年起,我院开始尝试与其他院校在职硕士层次的联合办学。经过几年的运行,已积累了初步经验。今后要在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多种办学层次,以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和各类证书考试为主体的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格局的同时,大力发展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

(四)拓展办学类型,寻求新的继续教育路子

积极开展以培训为主的订单教育。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及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培训教育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各个企业将越来越注重对于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正如我院,作为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有着多年的办学培训经验。我院在挖掘资源、开拓培训教育领域、推进非学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发展专项培训。积极联系办学声誉良好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产生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发展专项培训。我院与杭州光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各项合作内容不断扩大。

2.各种技能考证集训渐成规模。目前,我院已承担了多种社会考试,有的单项考试人数达到5000多人的规模,为我院今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证书考试的指导和训练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创出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区域机关、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与当地市、区组织部门及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公务员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推行学分制培训的新模式,建立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与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建立起了较稳固的订单培训关系。

(五)搭建“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大力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

从2009年开始,我院大力开展“送教进企”教育项目。经过五年的发展,我院已经先后与温州地区大小五十余家集团、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如正泰集团、华峰集团、永固集团、华通机电集团、跃华控股集团、人民电器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从表1显示的学历函授教育年度招生数据也能表明,开展“校企合作”后同样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和提升学历教育的规模,其中非师范(主要是企业员工)人数从2010年开始逐年较快增加,2010年的招生数成为逆转递增的节点。2012年,我院搭建了“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将低压电器类同行业的企业结成联盟,与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构建成了“政产学研”的共同体。定期举行政府、高校、企业的交流会。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将大学课堂带人到企业中,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与管理人才。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从送教进企,校企合作,到搭建“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逐渐融合,从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到师资的配备均日臻完善。我院已成为“浙江省企业经营人才培训基地”、“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院秉承“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人才”的理念,倾力打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三、实现继续教育改革对策的主要措施

(一)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

1.深化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做事能力、创新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推动我院内涵发展。实现对办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确保我院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创建社会培训品牌。社会各类专业培训,尤其是作为我院重点打造的品牌培训项目,要根据企业、委托单位的需求设置相关的课程,选择对口的专业教师。加大投入,以课程菜单建设为抓手,整合、凝聚我院学有专攻的科研、教学人才资源。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参与企业、事业单位课题攻关、文化建设和素质提升工作,以促进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

3.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运用理论武装提升师生的理论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活动,创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新型教育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从而提升继续教育的先进性。

(二)突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强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大建设”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我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依托,课程建设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1.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我院一直贯彻“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渐将社区教育、成人学习心理、成人培训模式、成人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企业培训模式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搭建研究平台,成立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成果,并为申报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积累基础。

2.专业建设规划。我院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按照社会需求、师资队伍、办学成本、实践条件等四个因素,科学合理地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巩固、强化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有一定基础且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要的新兴专业,如金融证券、酒店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

3.课程建设规划。培育和建设重点专业的精品课程,并不断推行网络化教育。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主要任务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少而精,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提高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质量,并且应该努力建设成一整套配套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提升学术研究层次,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围绕地方普通高校应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应用,突出特色,围绕重点学科,搭建研究平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强化继续教育对地方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广泛开展非学历培训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地方普通高校的独立培训、联合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努力创造良好社会效益。

(四)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更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充分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使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都取得明显进步,自觉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管理队伍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能快速解决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几年努力,打造一支效率高、活力强的管理队伍。

4.根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不断完善各类人员的管理制度。应本着精简、高效、规范的原则,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进一步推行、完善全员聘用制,以利于优化人员结构、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能。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统筹规划;制度建设

教学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建设永远处于院校发展的优先地位,而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既是决定一所院校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又是学校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对于集文、理、艺术等门类的综合性院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而言,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音乐精品课程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基础工程。

一、高度重视建设音乐精品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是院校整个教学工作的“细胞”,是教学的基础。开展音乐精品课程建设,是落实办学思想、教育目的,培养新型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是从院校教改形势出发,落实质量建校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创建音乐精品课程,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院校艺术类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

音乐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通过建设音乐精品课程的导向,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音乐精品课程,如: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可以推动不同专业建立与院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推进院校课程体系创新。通过音乐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本科艺术教育的基础地位,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教育技术的改进;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代代相传;创建教学名牌,发挥音乐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艺术类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总体水平的提高。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具有示范作用的音乐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整个学院的课程建设,因此,开展音乐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既是艺术类学校对全校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又是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还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

二、以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全面带动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

艺术类院校应该以实施音乐精品标杆课程建设为契机,牢牢抓住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与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应该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系统地去抓建设。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变革、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要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音乐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具体应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1、要树立现代、科学的音乐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自主式、研究式学习的需要;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反映音乐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文化艺术实践的新变化、新进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音乐精品课程建设。

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建设目标,且建设过程应有明确的目标。在建设时,明确按照“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一套完备适用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6项标准来规范音乐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工作分解,分阶段、分层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修订教学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和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注重提高每一门音乐课程的质量,并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创建和培育精品课程。

按照时间、节点制定进度计划,结合学校所承担的实际培养任务,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把建设任务区分到事、具体到人,加大投入,加紧落实。

(一)组织与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音乐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是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的重要举措。学院应成立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标杆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建设成果审定;各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应负责监督指导本单位课程建设与评价工作,教研室负责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实行教研室领导下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制,课程负责人一般应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以课程为核心建立课程组,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包括技术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在内的标杆课程建设团队,课程组成员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教务部门应加强检查指导,提供有力保障,注重总结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的教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要以建设标杆课程为契机,把握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师方面讲,要形成调研、备课、审定、教案讲稿审批等一整套制度,坚持按纲施训,保证教学质量。系室领导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坚持审查教案、讲稿和教学审定等制度。抓好课程施训管理。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坚持教学准备会、跟班辅导、评教评学等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严密性。抓好跟踪督导。

(二)课程选择和评价标准。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衔接起来。每个阶段都要设计严格的工作标准,包括课程立项入选标准、中期检查标准、课程验收标准。

(1)关于课程定位、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入选课程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思路。要结合学校内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的前沿性与先进性。课程选择首先是面对受益面大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具有特殊作用的、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2)关于教学理念和模式:要求入选课程采用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理念、课程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的积极性;要针对课程特点,采用行之有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要有重点的落实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的六个要素。(3)关于教学条件:要求入选课程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相应的教学媒体、网络学习与讨论资源,以及相关的实验室;相应的资料资源。(4)关于教学队伍人员派出与教学智力资源引进:要求课程负责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学队伍有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

篇9

[关键词]高职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性整合 小模块课程 多元化 个性化

[作者简介]赵春红(1960- ),女,山东海阳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4-02

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中,公共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处于弱势和相对滞后的状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是构成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公共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基石”,职责是“服务于专业”。它对当前高职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所力求的“产学研结合”、职业化特色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实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需要对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建设,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真正为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一、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困境和根本原因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可以看到:(1)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存在对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过度调整的现象。许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处于被大幅压缩或被边缘化的状态。例如,在高职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高等数学”总学时普遍被大幅削减;“物理学”课程大多被删去,或将其列为考查类课程、选修类课程。(2)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淡化。无论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审、高职高专教师教研成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折射出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忽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的删减和压缩是属于正常调整,还是存在过度调整的倾向?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1.“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并非机械性压缩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及我国高中到大学教育的连贯性分析,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合理的调整,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对某些公共基础课程予以适度地删减和压缩,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如果我们片面地理解“强化专业教育”,而淡薄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机械性删减或压缩,必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形成障碍,实为解一时之渴,无以为继。

以高职工科为例,公共基础教育是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1)从学生知识水平角度,近年录取的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单招生和文科生,没有高中理科学习的基础,而招收的理科生由于录取分数较低,普遍基础较差,不能满足后期专业学习的需要。(2)从知识的关联性角度,高职高专工科类几乎所有专业都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机械类专业中需要的刚体力学,电气类专业涉及的电磁感应,土木建筑专业不可缺少的受力分析与压强等。(3)从专业学习所需角度,对基础课程中某些知识块或知识点的需求,远远超越了高中的学习范围。因此,简单地淡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机械性地删减或压缩公共基础课程,将造成对公共基础教育的过度调整,这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一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确实存在臃肿现象,与专业所需存在差距。既然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是高职高专工科各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为什么在教学计划中会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本身存在臃肿性和与专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

以高职工科的物理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其结果是:首先,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理论性较强。但理论学习远大于专业应用,其中充斥了大量与专业学习无关或关联甚微的知识内容。其次,对于专业所必须强化、深入的知识块、知识点,往往由于学时数的限制一带而过,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与高职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课程的章节目录上看,当前高职物理课程与本科物理课程的区别并不大,教材也基本上可以通用。显然,这种强调系统性、全面性的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脱离了专业需求之本意,造成了当前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学时数偏大,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制订带来困难,这些是造成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不受欢迎,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专业教育”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实际上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服务于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业性整合与建设是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一项艰巨、复杂的,需要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教材陆续出版,与旧教材相比,其专业针对性、知识实用性等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特色还不够明显。针对不同专业的教材在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上区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而已。(2)改革的力度还嫌偏小。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大同小异。教材的通用性较强,所需学时数较多的弊端依然存在。由此说来,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打开。

二、多种模式促进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

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课题。构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科目课程,课程是所开设专业的骨架和灵魂。强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的实质,就是精心设计配置课程的构架,使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往往同一科目课程对应不同的专业需求,采用多种模式能有效提高其专业性整合的契合度。

1.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可采用系列性整合模式。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知识面的需求量较大。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适合于有选择地系统性设计课程构架、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所需把握好知识的广度和深浅度。

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工科中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机电、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这类专业的主要需求也是物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借助针对不同专业的系列性教材的开发,达到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目的。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是针对这类课程,并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果。高职适用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已有大量出版,只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专业所需,加强整合力度,调整课程构架和内容,达到课程与专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即可。

2.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可采用小模块课程配套整合模式。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需求局限于某一知识块或一系列知识点。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根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原则,适合于围绕专业所需知识块、知识点,建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运用集群模式和钦点模式,达到与专业需求的最佳整合。

构成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的基本要素是小模块课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要求而设立的小型课程。它完全由专业所需而确定课程构架和课程内容,因此,具有任务具体、内容灵活、实用性强、课时量少、与专业课程契合度高的特点,更能够切实体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特色。

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对目前我国高职工科的大部分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优势,在高职国际交流办学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值得我们在高职普专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借鉴。

三、具有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实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

1.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简介。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构架大致为:专业所需知识+专业衔接知识+应用实践知识。建立小模块课程的依据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求。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通常是将专业所需的物理知识块,结合专业拓展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单立为一门小型课程。它能够紧密围绕专业所需的具体问题,突出并强化物理知识块、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删减专业不需要的知识内容,与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衔接度高,而所需学时数却较少。如,应用物理与测量DUT专业开设的“光学”课程。根据专业要求,该课程的构架和主要内容:几何光学、光辐射和光学测量技术。这一点与目前我国高职物理课程中的“光学”完全不同,在教学上,课程构架中涉及专业需要的内容重点、深入讲解;在课程量上,该课程只有36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可见,课程突出了应用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学习需要,反映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特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并非简单地拆“整”为“零”。它与将以往的一门课程,简单地拆分为几门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突出高职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特点。

2.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主要特征。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切实体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对公共基础课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其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紧扣专业需求制定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所需,淡化或删去不需要的内容。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和深入“电学”中的电磁感应知识;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力学”中的静力分析和力矩的训练,而不需要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等,专业针对性强。第二,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高。在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融入专业衔接点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实现了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第三,教师的工作量和操作难度将加大。由于小模块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较强,不同专业其需求不同,课程构架和教学内容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难有完全适用的教材,多数情况下采用同时使用数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的形式。如,“热传递”课程同时使用《热学》《传热学》《热工测试技术》三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组织能力,改变以往完全由一本教材决定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第四,课程量小灵活,且实践课所占比例较大。小模块课程的学时数较少,一般30学时左右。虽然不同课程所需的学时数不同,但总体来说,小模块课程的总学时数都较少,显示了小模块课程特有的贴近专业、小巧灵活、易于变化的特点。

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结构模式,将改变我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大而全”的现状,真正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学有所需,学为所用”。

四、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多元化、高弹性、可变性强的建设规划

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建设,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真正为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1.设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建设规划。要达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目的,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就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方法,在教育理念上要摒弃传统公共基础教育的全面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思路,在教育模式上采用系列模式、小模块模式等多种课程构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体系。

例如,按照传统教学习惯,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由一本教材决定。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则通常难有完全适合的教材。对于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通过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以满足教学和学习所需;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数量有限的专业,则只有通过提供多本参考书的方式,或采用发放资料、课堂笔记、图书馆或网络查阅等途经,解决学生学习和课后复习的需要。

2.建立课程设置、构架和内容的高弹性建设规划。一个具有高契合度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还应该具有高弹性的、可变性强的特征。反映在具体科目上,不同课程对应于同一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构架模式;同一门课程对应于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构架和课程内容;同一门课程在相同课程构架下,可以有不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等。体现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所需和时展需要的可灵活变化的高弹性特征。

3.完善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评价的系统性建设规划。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的评价标准,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具有指向性作用,往往也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行为准则。目前,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评审指标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评审指标处于空白状态。

篇10

1.学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培养质量四个方面。

1.1培养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是能够主动按照学院制定的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2)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结构与布局、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情况。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要趋于合理,专业优势比较明显;课程建设规划要科学,与专业建设规划相一致;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重视实践教学,注意内容更新和能力培养。

1.2师资队伍。(1)师生比:师生比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师生比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必须满足人才培养需要。(2)整体结构:整体结构是指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教学质量。(3)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主体作用。

1.3教学管理。(1)教师风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是教学管理的前提条件。(2)学习风气:教学是否能够根据学风现状制定学风建设措施,实施得力;学生是否能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思维活跃,这都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1.4培养质量。(1)道德修养:在个人综合素质结构中,“德”位于最高层次,引航和导向着个人的发展前景。①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方向和思想信念要坚定的和牢固,坚持政思想治理论的学习,注重理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能遵守党纪、国法及其他任何规章制度。②职业道德。是体现在职业生活中的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言行要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能自觉做好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2)知识水平:指的是学生基本理论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3)能力水平。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沟通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与人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能够用书面和口头语言清晰、完整、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企业评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搜集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主要包括:

2.1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能吃苦,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2.2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工程施工或维护作业、进行相关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

2.3团结协作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优势,杜绝个人主义。

2.4创新能力:要求能打破常规,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用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2.5英语水平: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工程建设,随着国外工程的开发建设,学生的土木专业英语水平需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6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能够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处理办公文件,进行工程制图、计算分析、试验分析。

3.学生评价:学生则以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主要指标加以评价,反映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校接受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为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

3.1初次就业率。高职院校的初次签约率更为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因此,初次就业率就成了评价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会成为学生选择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2专业对口率。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专业对口率,它可以用来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的吻合度,从而指导专业的科学设置。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对于选定的三个指标,在实际应用时必需设定三者的权重。评价体系的三个层面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方面中学校和学生评价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而学校及学生个人的策略选择又受人才的“消费者”企业的需求特征影响,只有“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相协调,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的发展机制,才能够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校及学生两个层面的关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即施加方,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与教学;学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客体,即接受方,配合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他们都是内因,要同时受到企业需求这个外因的引导,因此,学校和学生对人才需求的反应敏感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属于外因,依赖于学校和学生这两个层面的内因,据此进行相应的反应并加以实施,因此,在三方的权重指标上,企业层面的权重应当低于三分之一的平均权重,学校及学生层面的权重均应该高于三者的平均权重。由于高校在内因中处于主体低位,其权重应略高于学生评价的权重,所以,学生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高于三分之一,学校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更进一步高于学生层面的权重。因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以下参考值分配三个层面的指标权重:企业层面25%,高校层面40%,学生层面35%。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