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6: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

篇1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这学期担任办公室部长的工作已近尾声。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安排,我组织策划了从5月17日——6月7日为期三周的办公室部门培训。主要负责本部门三个干事的办公室部门基本文书工作的培训工作,现将本次工作开展情况作总结汇报。

本次部门培训主要有三块内容:会议记录、一周要事、下周安排。采取每周工作轮换制,即部门三个干事一周分别编写完成以上三种工作的一种,以后每周依次轮换。考核方式为:首先由我整理出本次部门培训的相关资料模板并发到办公室邮箱供参与培训的人员参考,然后于周一部门例会时分配每位干事具体工作,要求他们于周五前发给副部进行初次修改,最后是副部将她的修改版和干事的原稿一起整理发给我进行评改、总结,并于下次部门例会打印出部门干事原稿和终稿,在会上指出他们在工作中的错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行点评总结。

在培训之初,他们上交的工作原稿都比较粗糙,存在不少的格式问题和细节错误,也不够标准化和规范化。针对此问题,我在会前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在会上对每份原稿都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解和纠正。培训期间,干事们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问题仔细听、认真记。在接下来的几次培训中,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在格式上规范了很多。所以后期的工作重点,我放在了对内容的改进上。

总体来说,本次部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可以改善的空间。由于本次部门培训时间定的比较靠后,间接地影响了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以后会往这方面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次培训的积极意义和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这次培训,不仅干事们学到了办公室基本文书工作的编写知识,有了提高,在部门内部,也促进了大家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部门凝聚力。

部门培训对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和一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后继有人有着重要意义。相信,部门培训会越办越好。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对策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储节旺,周绍森,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成熟度 相关因素 院校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13-02

在校学生的发展状况牵动着每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的神经,而面对学生生源质量的变化,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无奈。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而容易被其他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是每年几十万乃至近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仍有很多企业声称难以招到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其从事的职业与自身的兴趣匹配度比较差,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低,超过半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发展,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在就业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大学的培养、评价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从校内外的情况上看,归根结底都是职业成熟度低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

一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

本研究是从某一院校的视角出发,利用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师生(2006)研究修订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同时结合关于学生背景和在校发展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学生在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找到学生在校发展因素中的职业成熟度预测因子,建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院校影响模型”,为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本研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市学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877份,回收率为93.85%。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查,查出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1845份,有效率为98.3%。在调查对象中,男生625名,占33.9%;女生1220名,占66.1%。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四类因素与职业成熟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相关)。第一类属于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高考的成绩、家长的期望、家庭社会关系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专业兴趣度,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况。第二类因素是学习努力,主要包括努力程度、出勤情况、上课位置、班级排名、学生活动喜欢程度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状态。第三类因素是应用能力,包括参加职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工作收获、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上的变化。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程度认识、希望与班主任或职业导师交流职业问题、在校能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机会状况、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希望获得职业指导的愿望。由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和规划意识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因子分析

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的结构,需要把上述众多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此对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旋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七个因子。KMO检验测度为0.813,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抽出的七个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家庭背景、学习基础、职业认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4.983%~12.070%之间,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6.116%。

3.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了聚类合并,在这基础上就能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子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七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职业成熟度作为因变量,七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职业成熟度的七个因子中,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这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对模型进行的F检验结果表明,F值为44.220,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

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从众多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的因素中,找出了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这四个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明确,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目标,为建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讨论

1.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

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计划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强,经常思考自己在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事,应为职业发展做些什么准备,这样的人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比较高。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启发在于,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是关系到其职业成熟度的第一位因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还可通过增加辅导人员的指导、组织相关的比赛或学生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形成刺激,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加深和固化。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人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比较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和已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等,就容易在职业发展中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此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会比较高。纵观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已包括自我认知的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心理量表测试和学生对其他人的访谈,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要给予自我认知部分更多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学习努力

学习努力,主要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待本职任务的态度。按照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观点,学生投入学校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比较积极,说明其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锻炼之中,因此这样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较高。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且努力创建踏实严谨的学风和健康向上的校风,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进步。这一切努力都将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属于学生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些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胜任学习和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也较高。由此看出,高校的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老师们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责任感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改革目的深入到老师心中,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通过在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实证研究,找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个体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的路径,通过个人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学习,积极提高应用能力,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模型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紧密关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如果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注重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最终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于人性的研究在哲学领域和教育领域都有涉猎。各界学者对人性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争论空间。《辞海》中把人性阐述为:人性与兽性、神性、反人性等相对,是指人的共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人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具备很强的主观能动力,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超越。人性化教育主张各教育相关要素遵循人类本性,追求知、情、意最大限度地统一,重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从本质上讲,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内的人、事、物都应该符合人性的特征。在教育领域,人性不是某种思想或行为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一种良知、原则、道义、价值或原则。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是一种建构在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基础上的体制,它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是主体,他们不再受其他主体的压制,主观能动性得到深层次地发挥。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应该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性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完善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是人性化的承载体,而人性化又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两者互成整体,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的意义

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与优化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社会中的价值和利益向着多元化发展,我们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创新思想以及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能够个性发展、勇于创新。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把重心放置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高科技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以市场经济时代需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旨在使大学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因此,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特点对推动市场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日趋优化和完善。素质教育以培育人为终极目标,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是对人类本体生命需求的回应。由此看来,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体现

(一)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重点就体现在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了小型的社会环境,应该尊重和满足学生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住、行等几大要素。大学实施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体制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大学应该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在政府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扩大勤工助学的辐射范围,给予全体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和帮扶。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应该体现在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就业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帮助他们舒缓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使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功就业。而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则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进彼此间的交流,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民主平等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核心体现。在大学教学环境中,民主平等应该包括三层要义:一是,办学民主。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治与控制的关系。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校自治或政府控制极端化现象,阻碍了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发挥。目前,高校正处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为了体现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特征,其与政府之间应该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赋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活力,塑造大学自由、民主的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二是,教育均等。在社会主义光辉的照耀下,每个人都应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长远地看,大学应该创新入学管理体制,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尽量消除地区经济限制,提供给学生均等的入学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并付诸于实践;三是,师生平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民主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互尊互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保障教育地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本,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三)以个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应该勇于彰显个性,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个性发展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关键体现。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换,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这是市场经济以及创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体现个性发展目标,需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其中高校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个性发展的终极目标,两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实现个性发展,应该凸显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办学特色,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明确自身定位,凝练指导思想和办学环境,努力走特色精品化发展道路。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完成的。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很好的印证,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就需要跳出应试教育管理机制的框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意识,创新学生教育途径,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格局。

(四)以科学评价为保障基石

科学评价是大学人性化管理体制的保障基石。我们需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判定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与否。广义上讲,科学评价制度也是大学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首先,高校要明确科学评价主体。大学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评价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等校内成员,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始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教学评价主体还应该包括一些社会组织。人性化的大学教学评价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高校双向开放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价环境,其中内部评价主要由校内教学和管理主体负责,而外部评价则由社会中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承担。其次,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具备一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全面的大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教学管理目标、内容、途径、效果等,有机地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对他们做出正确的评价,客观地认知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与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他们的主体价值。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评价时要坚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管理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隐私,对存在问题的群体进行说服式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践问题。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发展导向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4-0014-03

新时期,高校学生群体出现了新的认知特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中融入了新的思路和想法,由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分离再趋于融合,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构建原则

(一)学生积极参与原则

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是他们必须积极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去。积极参与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或具体的时间和活动中投入的身体的和心理能量的多少。积极参与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投入时间和认真程度两个维度上来考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程度成正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辅导同学、参与荣誉选拔活动、参加实习或加入各种团体都有利于其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学生事务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并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

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参加学生组织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既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又有益于成熟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此外,勤工俭学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方式。这种方式以兼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岗位,如宿舍管理助理、图书馆管理助理等,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得到锻炼。服务学习和做志愿者也是积极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此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服务学习,理论和实践得以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了荣誉感。

(二)专业化原则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事务工作者职业化是必然趋势。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走上学生事务管理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只有在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规划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建设一支专门的、高水平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专业;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建设,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包括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要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因此,需要经历上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专题研修、学历学位培养在内的完整的教育培训过程。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方法等的掌握和运用,还要有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培养等,这体现了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任何专业都需要有考核和测定,需要有严格的认证制度,因此,要研究和分析辅导员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设计能客观反映这些能力的测验内容和测试方式,实行辅导员职业准入和上岗认证制度。

(三)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原则

学生事务管理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这体现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趋势。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目标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正确地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过程。

学生发展是一种学生个体的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了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包括学生学业、职业能力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发展包括了能力培养、情绪管理、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成熟人际关系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实现、生活目的性的建立以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品格的养成等。学生学业的发展是最近几年提供出,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交的报告《大学生学习的责任——学生事务的含义》中提出SLI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学习”、“全体职员的发展”和“学生发展”三者是互相交织和不可分的,学生事务应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与学术事务进行融合和合作。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构建

(一)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助

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由分离走向结合,学生事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学生事务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大学生学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认真分析个人的性格特征,结合个人兴趣特长,依据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学习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学习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前提。

学涯规划是由学涯想象、设计、进而确立演变而来,其核心包括三个步骤:①了解自己,确立方向;②了解在相应学习领域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技能,以及储备知识;③了解从确立方向开始的完整过程,做出学涯规划。

学涯规划是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以大学阶段的学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从这个角度讲,从学涯最终目标、各年级子目标的确定、实施的思路和步骤、目标的调整和修正都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并不是完全靠教育者来策划和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不足和阅历缺陷,完全依靠学生却又是不现实的, 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首先使学生明白大学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和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及能力)和环境资源(专业特点、内外资源、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计划安排学业和生活,最终使学生能在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和内省,主动做好自身的学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锻炼和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同时又将学涯规划内化为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提升执行力的作用。

(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指导

学生对职业方面的需求在所有需求中最为突出,包括职业指导和职业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职业生涯辅导(career counseling)主要的切入点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理想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等,而不仅仅是为他找工作。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既要包括职业指导、职业咨询,又要包括职业能力培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工作是把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事实区分开,所以很多时候是利用一些职业性的测量表让受助者更准确地体会自己的情况,认真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辅导员不仅可以从大学生的客观条件入手,也可以从其主观兴趣或愿望来进行启发,让他大胆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就业指导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者既要具备专业素养又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三)学生生活服务与咨询

1. 宿舍生活服务。开展丰富多采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大脑,提高其评判善恶、美丑、真假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环境意识,可以获得课堂、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的各种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活跃了思维方式,改善了智力结构,丰富了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培育良好的学风。同时,开展宿舍文化建设还能起到协调良好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品格的作用。由于性格和习惯等因素,舍友间既相互学习、又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矛盾,影响了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心理健康和宿舍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宿舍文化建设,事实上就要求所有舍员共同团结起来,形成共同创造、共同爱护宿舍的良好氛围,营造健康、协调、舒适、愉快的宿舍环境,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思想和品格。

2. 心理辅导与培训。学生辅导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协助学生全人发展,即学生通过辅导过程切实地了解自己、他人及周围的环境,学会面对难题,改善适应,学会抉择,在学业、群性和感情上发展。二是协助并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大学生处于关键的成长发展阶段,学生辅导不仅要帮助学生不仅适应大学生活,更要为将来毕业后的人生做好准备,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其人生目标。因此,辅导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3. 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学生事务应加强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工作。体育运动一方面锻炼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磨砺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坚韧的品格。因此,学生事务中心应为学生提供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定期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医疗服务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医疗服务应该以“防”和“治”相结合。“防”是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医疗需求,定期开展健康咨询、饮食指导和保健防病知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讲座和知识宣传。

(四)学生日常事务及其他

1. 勤工奖助贷。在奖助学金和经济援助的运作上,管理者主要起到一个桥梁中介的作用。学生事务将各类奖助学金、经济援助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学生,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在网上递交申请和相关证明,学生事务处将学生资料汇总递交给资助方,组织面试,有时也会受资助方委托,对学生申请资格进行审核筛选,最终将资金转发给符合要求的学生。学生事务既是组织者的角色,同时又是监督者的角色,确保资助方的资金确实颁发给具有受助资格的学生。

2. 学籍管理。高校的学籍管理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管理学籍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所以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新时期的学籍管理必须依靠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思想和意识、原则性强、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具有奉献服务精神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籍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的能力,不断总结、摸索学籍管理的特点、动向、规律,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高水平。

篇6

1 以知识技术为特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

我国gdp总值赶超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第二产业产值接近gdp的50%,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低水平投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动力,自然资源投入、廉价的劳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低水平产业结构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快速消耗、贫富差距等等,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一旦自然资源耗尽,爆发环境灾难或者人口红利消失,必然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灾难性后果,因此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寻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主导产业;(2)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快速增长;(3)资本密集和高附加值行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向资源节约、 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根据配蒂-克拉克定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的变化,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各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和高级化发展。产业内部的高级化主要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通过与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和现代金融系统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实现效率的极大提高。

据艾瑞咨询即将的《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产品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家庭及办公网民总数增长至4亿余人。覆盖人数增长率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首次突破700亿次,达到730.3亿次。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整体交易规模为549.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49.0%;至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2200万亿元。①从it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新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新一轮的经济赶超过程中,高等教育在知识提供和传播、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智力资源的提供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有着密切关联。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种经济领域变革,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和机构。这两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知识成为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纽带。因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现在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已经被认可。产业结构转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没有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大力推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就犹如无源之水。第二,从我国高教事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大量资源,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三,我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我国经济转型与高等教育间内在依存关系,决定了高等教育是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并通过知识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

教学、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最重要职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博士生培养水平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平。②高校科研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某些方面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适应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与现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2.1 人才培养

现代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竞争。为此,目前我国大学中最普遍的再现式、维持式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以知识技术创造和快速传播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几个弊端:(1)大学生教育激励评

转贴于

价不合理。考试制度仍然是高校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学中产生的“课堂—考试—评分”评价系统周期长,出现评价时学生对于怎么回答问题已经淡忘,或者还有其他考试要准备无暇思考错误所在,这些情况导致很难产生“评价—纠正”回馈,这样学生不清楚或者说无暇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考试完毕就结束对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学习常常停留在记忆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应用价值很少继续探寻。(2)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虽然体系完整但是缺少深入学习和研究,往往对于领先的知识和技术很少有接触机会。(3)创新创业教育薄弱。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仍然是政府主管的垂直型,形成了高校工作评价统一的标准。

2.2 科学研究

大学是我国科研能力组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基础科学水平, 而基础科学水平又主要取决于大学的科研水平。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目前主要是面向国家的相关机构,纵向科研课题仍然占主导地位,而不是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大学和企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这就使高校科研往往是垂直型的“向上完成国家科研任务”,而不是“面向市场”。学校科研人员考虑更多的是科研的技术含量,并不怎么考虑市场前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科技含量很高,但市场很小的产品很难推广,但是有些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很需要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开发。③大学的科研人员更趋向开发技术含量高的科研,但往往和市场需要脱节。

3 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

从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对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来看, 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根据我国高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创新教育,我国的创新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应意识到我国现有的创新能力与世界上创新能力突出的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总结出两点建议:

3.1 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放宽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及时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如以创新竞赛、创业训练、社会实践为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重点,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主创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在以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促进个人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创新的源泉,在专业教育基础上鼓励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多元化,为社会提供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3.2 高校科研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直接为社会服务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学科综合体。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集中,国际交流频繁,智力资源集中,在我国的科技研究、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已成为中坚力量。我国高校许多基础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基础研究体系仍然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国家基础研究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为国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从未来知识经济要求来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新的知识创新体系。开展基础性研究时,要与国家需要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在发展方向上要有长远目标,跟踪国际先进,突出特色针对关键课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坚持扬长避短、自主创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高校必须承担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任务。把人才培养与研产结合联系起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要,直接为市场提供知识、信息和创新技术。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直接参与我国经济发展建设。

篇7

Abstract: Employ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Students currently part of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is not strong, mainly fo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less able to practice, applicants not strong, because there are social factors, education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demand,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social practice as a platform for the secondary pre-employ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counseling as a guarantee.

关键词:就业 就业能力 大学生

Key words: employment;employ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陈惠娟,女,(1972.12),广西灵山人,钦州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07XJ50)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今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今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

在这种形势下,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简言之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 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十几年来基本不变,有的已陈旧,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高校有的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它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用人单位反映,约一半以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成绩出色,但他们的成绩与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不相称的。这其中原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教育的因素。如社会公共培训机构不足、校企合作的缺乏等。高校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虽然有计划安排实习,但实际实施实习、技能操作课流于形式,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习的现象。另外,很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等,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

(三)应聘能力不强。应聘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应聘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原因有就业指导方面的也有大学生个人因素。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大班形式,对大学生的应聘技巧缺乏指导和训练。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就业的恐惧、不良的择业心理、不正确的价值观、过高评价自我、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应聘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只有大学生的质量“就业能力”是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达到市场要求,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大学生”才不会过剩。知识结构是就业能力的核心,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时具进,地方院校自觉为地方建设与经济发展服务,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如钦州学院坚持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方向, 开设海洋科学、轮机工程、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等多种特色专业,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落实规划的检查。指导大学生规划出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据生涯目标规划积极准备相关事宜,依据生涯规划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这方面,英国的高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1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开始在各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要求毕业生都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以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参考。这一举措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大学阶段专业知识成绩的出色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在校期间受过较多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西方发达国家,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主要强调实践能力。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高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步伐,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基地;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日,参加大学校园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工作等,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我们应向国外高校借鉴。如英国大学的三明治年项目(也称三明治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在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工作一年并将工作结果记入学分,如学生工作报告占40%,学生日志10%,辅导员报告20%和雇主报告30%。该项目的益处是使大学生工作期间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懂得如何在团队有效工作,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简言之,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使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取得职业成功。

(四)以职前培训为辅助。大学生从“学校人”成为“职业人”,应聘是重要的途径,而应聘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自然是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要求,而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无形中大学生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因此,开设形式灵活的职前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应聘能力的捷径。大学生职前培训内容一般有社交礼仪、职场沟通、公文写作、主动性、责任心、团队协作、客户意识、质量意识、人脉开发、销售基础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实战”等。如礼仪、团队协作等知识可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实战”可以是以班为单位举行模拟应聘,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指导;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如面向全校开设公文写作培训系列讲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保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大学生中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忧虑和恐惧、消极自卑、就业盲从、盲目追求享受、过分依赖等心理。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在近二三十年里,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将就业心理辅导列为大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例如我国港台地区,注重自我了解,以提高决策能力;强调自我观念的发展,以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建立,以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有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等。辅导的方式可以为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级和团体活动中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等。如模拟招聘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华云.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严峻 630万应届生创新高news.省略/20100123/n269780162.shtml. 2010年01月23日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91-92.

[3]王玉辉,王恒根. 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267-269.

[4]钦州学院. 快速发展中的钦州学院. 省略/Web/Content/OutLine.aspx. 2008年3月.

[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

[6]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7]熊书银,黄登婕.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08-109.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核心;必要性

[作者简介]万四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旭,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政教部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95-03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作的设计。包括对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而职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必须具有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相适应的素质,否则一切规划都只能是空想和臆测。同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纯粹地通过适应社会来实现,不能只将社会作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而且还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奉献精神,具有高远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符合我国社会性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必须对国外主要从个人角度、从外延角度界定职业生涯规划转到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从内涵的角度即从内在素质要求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必须从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深度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素质应当而且必须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并且应当确立其关键性的核心和灵魂作用,从而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方向、途径等的有效阐述和准确定位。为此,在借鉴、总结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来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个人分析,认识和估计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找出优势和不足,获取社会发展和各种岗位的信息,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制定符合大学生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行动计划。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入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大学生经常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有全面的认知功能,因此,对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动机、需要、目标和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来说,就像一条有了罗盘的船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找到登上成功之岸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能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和需要提高的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励功能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给他们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这种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蓝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它是个人努力的依据和方向;二是,它同时对人有着巨大的鞭策力量。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做好规划,接着为一个个目标付诸努力并取得成功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和引导他们不断朝自己设定的更长远目标前进。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把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发展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上来,也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懒惰思想,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四)凝聚功能

教育主客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团结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团结和谐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理解和信任。继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生互相沟通和协商,教育者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的纠偏工作,学生也可以在民主的气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增进了教育主客体间关系融洽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信息,给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帮助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从而使师生在思想、感情上易于达成一致,创造出一个坦诚相待的氛围和透明畅通的信息“春天”,使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的思想凝聚到发展上来,从而发挥强大的凝聚功能。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共性教育为前提,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职业生涯探索期向确立期的过渡。把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间层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和现代观念等。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渐进性,即先进行基础层次的教育,再到中间层次的教育,最后到达最高层次的教育。我们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这一系列渐进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因为从教育的内容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融为一体。实现了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

篇9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里获得了极大的弘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离去,大学要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联系起来,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领域,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得到弘扬。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在世人面前全面地展示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出较高的志愿者素质,让全世界感动,让全中国骄傲。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了,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结束。如何将志愿精神最大限度地弘扬和延续,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而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对于志愿服务的定义,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出了比较权威的官方解释。该条例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

一般认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利他性和教育性等特征。自愿性强调志愿服务的非强制性,这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无偿性强调非营利动机,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利他性强调志愿者的利他动机,即出于为了他人和社会生活更美好的信念。社会性是强调志愿服务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以有组织的、公开的、社会化的形式开展,以区别于邻里间的互助或者是日常生活偶尔为之的好人好事。教育性强调志愿服务活动不但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还能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质。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志愿服务内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志愿精神。它以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志愿服务者的社会参与度、组织能力和水平,反映了该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的程度。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仅大学生赛会志愿者就有74000人,占全部赛会志愿者的将近八成,40万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20万的奥运会拉拉队志愿者中也以大学生为主力军,即使在以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为主的社会志愿者中也有不少大学生。大学生的参与度可见一斑。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中,绝大部分为北京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这么高,除了政府部门、奥运会组委会、大学等各界组织、宣传等工作扎实有效外,显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映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志愿精神获得了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认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关于《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的报告也支持这样的判断。报告指出: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在考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的限选三项的题目中,入选频率最高的是“锻炼自己”(88.0%);其次是“社会责任”(65.6%);再次是“感到光荣”(58.3%)。“锻炼自己”、“社会责任”、“感到光荣”显然属于正面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范畴,集中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普遍的价值认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志愿服务的高参与度,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有利于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念支撑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学习过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在于这两者都将社会作为实践对象,不同点在于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涉及的社会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含了当今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如,奥运志愿服务,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服务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志愿服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绿色环保行为,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走进社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同时全面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为开启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最佳的教育载体。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其理念,是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内容的志愿精神。这样的志愿精神和价值理念和取向,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

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和德育的核心。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志愿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大学生德育工作,使其由里及外的自觉萌发。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引领下走向社会,在现实的社会中理解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才能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摆正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志愿服务理念,自觉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把个人的发展需求承载于为社会服务的基石上,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因而,志愿服务必将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社会发展也会拓展志愿服务在大学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的延伸

随着北京奥运的离去,如何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是后奥运时代大学德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会发展可以把拓宽志愿服务的渠道作为新的切入点。

大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的奥运志愿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按其服务内容分类除了关爱弱势群体、绿色环保等常态的日常服务内容,还有大型会议、体育赛事等规模较大的特殊的非日常服务内容,这些都是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因而,奥运志愿服务也成为了大学生社会性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的一部分,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扩大奥运精神成果是首要工作。具体来说,奥运成果转化要首先在学生管理系统内进行,组织奥运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工作。针对奥运志愿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展开集体与个人总结,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估、评价,用表彰和公开宣传等方式对参与者群体进行激励,同时达成对非直接参与者进行教育。此外,要在教学系统内将奥运志愿精神在内的奥运精神成果作为德育的新内容,通过奥运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将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奥运成果转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

延续奥运热情,加强在原有的志愿服务体系中推进力度。当今大学的志愿服务除了奥运时代的热情与高涨,本就还有其他的内容,志愿服务并不是新生事物,我们也要将奥运会动员出的志愿热情继续在原有的渠道推进。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是人生的基石,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特定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也决定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深刻影响着人的命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新亮点,是时展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用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来指导就业,选择的不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正确选择自己的未来。

一、职业生涯设计及其意义

(一)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又叫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分析自己的个性、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就业环境等,可以更好地对自我进行定位,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对自我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评估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明确自我职业发展的方向,正确选择职业目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2、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设计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

3、职业生涯设计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全面分析和认识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4、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毕业生形成合理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愿望往往集中于一些热门职业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与人才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国家的发展实际不相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让学生从盲目的“随行入市”的择业行为中摆脱出来,逐步树立长期成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定位原则

1、择世所需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职业生涯。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如果择

业脱离社会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受。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择世之所需。

2、择己所长的原则。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大学生应特别注意的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这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应对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范围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

3、择己所爱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初的动力和成功之母。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就。因此,在设计职业生涯时,要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择己所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4、择己所向的原则。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变量。在校大学生随着自己学识的提高、志趣的转移,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重新认识和调整。职业生涯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的了解自己,正确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做到“衡外情,量己力”,为自己策划和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职业生涯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向下一步的方向。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大学生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因此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2、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订有效的实施步骤。职业分析即现代职业要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要全面了解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当今社会各类职业对就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的要求。

4、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主要依据,包括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多种职业训练,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适应能力,掌握职业技能。

5、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淡化“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发挥素质优势,在更加广泛的就业范围和领域内,寻求理想的职业。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改变“一步到位”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如果有了资金和技术,可以考虑自主创业,通过创业还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创业促就业,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最后,要树立到基层就业的观念。基层已经成为吸纳最广大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选择从基层做起,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成功。

职业生涯设计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尽早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把握住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亮.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